耶路撒冷(歷史名城、宗教聖地)

耶路撒冷(歷史名城、宗教聖地)

耶路撒冷(阿拉伯語:القدس الشريف 、英語:Jerusalem、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 、拉丁語: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和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聖地。

耶路撒冷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一神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耶路撒冷麵積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點有猶太教哭牆聖殿山穆斯林圓頂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聖墓教堂苦路

耶路撒冷在歷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壞,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矚目也是命運多舛的城市。

基本介紹

城市簡介,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聖殿時期,宗教聖地,控制權轉移,巴以紛爭,地位之爭,地位,人口,地理,氣候,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交通,

城市簡介

耶路撒冷位於猶地亞山區頂部,海拔790米,是古代宗教活動中心之一。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分別根據自己的宗教傳說,都奉該城為聖地。城圈面積約1平方公里,劃為4個區。
耶路撒冷東部為穆斯林區,包括著名的神廟區。神廟區的聖地有摩哩山的岩頂(伊斯蘭教)及岩頂上的聖殿(伊斯蘭教)、阿克薩清真寺哭牆猶太教)。西北部為基督教區,有基督教的聖墓教堂。西南部為亞美尼亞區。南部為猶太教區。城西南面的錫安山為猶太教又一重要聖地。城東的橄欖山有基督教與猶太教聖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耶路撒冷曾由聯合國管理。1948-1949年以色列占領了耶路撒冷西部建立了新市區,約旦則占領城東舊區。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占領了整個耶路撒冷,並於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宣布定都於此。市區面積109平方公里,大部在城圈以西。
耶路撒冷主要工業有金剛石琢磨、家具製造、製藥、化學藥劑製造、製鞋、鉛筆、紡織與服裝(斗篷)等。旅遊業甚盛(包括朝聖和宗教活動)。
在聯合國的決議中,耶路撒冷被分割到巴勒斯坦,所以以色列在建國時定都特拉維夫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占領西耶路撒冷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占領東耶路撒冷
冬天的耶路撒冷冬天的耶路撒冷
1948年耶路撒冷成為國際共管城市。以色列建國之初政府機構多設於特拉維夫,但從1950年開始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的首都,之後該國的總統府、大部分政府機關、最高法院和國會均位於該市。1980年,以色列國會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將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在21世紀,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衝突的中心。
自1975年起,耶路撒冷超過特拉維夫成為以色列最大的城市。2011年,耶路撒冷的面積為126平方千米,擁有人口80.1萬人,這兩項指標均居以色列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且無論是猶太人數量還是非猶太人數量,耶路撒冷都居以色列各城市的首位。
聖城耶路撒冷聖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啟宗教”)的聖地。
自前10世紀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成聖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昔日聖殿的遺蹟西牆,仍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基督徒也相當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聖經》記載,這裡是耶穌受難、埋葬、復活、升天的地點。伊斯蘭教也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均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境內)之後的第三聖地,以紀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並在聖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念這一聖事。
最特別的地方是面積只有1平方千米、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它於1981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老城分為4個區:
耶路撒冷老城地圖耶路撒冷老城地圖
基督區(Christian Quarter):面積最大的一個區,位於老城西北部。著名的耶穌殉難教堂就位於這個區。
猶太區(Jewish Quarter):位於老城南部,著名的哭牆就位於這個區,是猶太教最神聖的地方。
穆斯林區(Muslim Quarter):位於老城東部,包含著名的圓石清真寺(相傳說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處)。圓石清真寺與哭牆相鄰,建在猶太教聖殿的遺址上,因此成為猶太人與穆斯林宗教衝突最為激烈的地區。
亞美尼亞區(Armenian Quarter):位於老城西南角,是最小的一個區。
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是引起重大爭議的宗教聖地均位於此處:包括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苦路
標準時區:+2 時區 UTC/GMT +2 個小時
夏時制:+1 個小時當地時區相當於:+3 時區 UTC/GMT +3 個小時
耶路撒冷(歷史名城、宗教聖地)
夏時制開始時間:2011-4-1 2:00:00
夏時制結束時間:2011-10-2 2:00:00
經緯度:緯度:北緯31°47’ 經度:東經35°13’
電話區號:國家區號:+972(以色列)地區區號:2

名稱由來

耶路撒冷名稱的準確來源尚無法確定。在希伯來語中,Yelushalaim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yelusha(遺產)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詞。另一個比較普遍的解釋是它將《聖經》里兩個城市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撒冷這個地名出現在《創世紀》14章,是大祭司麥基洗德的住處,他為來到這裡的亞伯拉罕祝福。耶路的意思是“基石”或者“城市”,撒冷為和平,因而耶路撒冷有“和平之城”之稱。
耶路撒冷聖墓教堂耶路撒冷聖墓教堂
在阿拉伯語中,耶路撒冷的名稱是القدس‎或بيت المقدس‎。قدس‎意為聖地,在詞前加冠詞ال‎成為القدس‎,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同樣的,بيت‎意為房屋、住宅,المقدس‎意為神聖的(人)、聖潔的(人),兩詞合起來組成بيت المقدس則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字面意思也是聖人之家即聖地。
耶路撒冷在希伯萊文中意為“和平之城”,阿拉伯語叫“古茨”意為“聖城”。最著名的是1公里見方的老城,其城牆高12米,有8座城門,其中包括基督、阿拉伯、猶太、亞美尼亞4個區。老城東南0.14平方公里的聖殿山,是聖城中的聖城。

歷史沿革

考古發現顯示,耶路撒冷的開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關於該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前14世紀的亞馬拿泥板。
根據《聖經》記載,在以色列人入住耶路撒冷之前,曾有許多民族(包括亞摩利人赫人)在這裡混居 。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時候,一支迦南部落——耶布斯人住在今天耶路撒冷附近(稱為耶布斯)。以色列人的猶大支派征服了耶路撒冷城,而由便雅憫支派占領該城,與住在城內的耶布斯人和平共存。
阿拉伯人大學:耶路撒冷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阿拉伯人大學:耶路撒冷大學法學院圖書館
大約在前1000年,大衛王率領以色列人征服了該城,向南擴建了城市,定都於此並更改成今天的名稱Yelushalayim(耶路撒冷)。他把約櫃遷到耶路撒冷,並為約櫃建立會幕,他還想進一步建造聖殿,卻被耶和華的先知拿單所阻止。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是200年間,十字軍東方戰爭中唯一對穆斯林取得勝果的戰事,奪占耶路撒冷聖城,奪回主的聖墓,在當時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發了空前轟動,也是烏爾班二世至死未曾想像過的完美大捷。自然,它受到了整個基督教世界累世的傳誦,眾多隨軍教士及後世的教會編年史家都在竭力記述此役,讚美基督大能,如神跡般傳誦。同時,這場戰爭及其後拉丁東方的建立,更是影響了整個東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各方的強烈關注。拜占庭人、亞美尼亞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種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著述陳辭,詳述此事,以資借鑑反思。第一次十字軍戰爭無疑是中世紀記載最為豐富、史料最為充分的歷史事件之一。
耶路撒冷(歷史名城、宗教聖地)
耶路撒冷的大體歷史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紀菲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家。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各部落遷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領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耶路撒冷(歷史名城、宗教聖地)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099年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建國,由封建領主建立起來的法蘭克式的封建國家。
1174年著名的耶路撒冷傳奇國王,鮑德溫四世即位,後於1185年因麻風病英年早逝,年僅24歲。
1187年9月2日,在薩拉丁的進攻下,耶路撒冷守軍投降,薩拉丁選在登霄節這一天進入耶路撒冷,以紀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登霄。
二戰後,猶太人大量從其他地區遷入,同時驅逐巴勒斯坦人,改變了當地的人口成分。
在1948年以前,耶路撒冷主要是巴勒斯坦人為主,城市也由巴勒斯坦人所控制。隨後幾年裡英國開始資助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數量開始增加。
耶路撒冷(歷史名城、宗教聖地)
1948年,巴以分治,耶路撒冷劃到巴勒斯坦境內。隨後戰爭爆發,以色列入侵併占領了西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處於約旦的管理之下。以色列定都特拉維夫。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整個耶路撒冷,並強迫當地的巴勒斯坦人離開耶路撒冷。
1980年,以色列國會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除了美國以外沒幾個國家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談判決定。大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而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將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因此,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衝突的中心。

聖殿時期

大衛的統治結束於公元前970年,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了王位。在《聖經·列王紀上》第五章至第六章記載,所羅門在即位後第四年開始,花費七年時間在城內建造了第一座聖殿。所羅門聖殿所在的地方是最後確知的約櫃所在的地方,後來在猶太人歷史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對基督教也很重要),也是猶太人崇拜的焦點。這座聖殿採用來自推羅(Tyle)的岩石及香柏建造,成為當地最重要的禮拜地,並取代了其他地方的祭壇。到“第一聖殿期”末,這座聖殿成為全國唯一的宗教場所和朝聖的中心。
此後的400年(直到前586年所羅門聖殿被毀),後來稱為第一聖殿時期。這一時期開始於所羅門去世(前930年),北方10個支派分裂出去,成立了以色列王國(首都位於撒馬利亞)。在大衛和所羅門後裔的統治下,而耶路撒冷仍然是南方猶大王國的京城,長達300多年。前722年,亞述征服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前597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輕的國王約雅斤和大多數貴族均被擄到巴比倫囚禁(史稱巴比倫之囚)。在西底家的領導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倫的占領,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占領並摧毀這座城市,城牆被毀,聖殿被焚,聖殿中大批的金銀器皿則被帶到巴比倫。
前538年,巴比倫之囚50年後,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滅亡巴比倫,允許猶太人回到猶太地重建耶路撒冷聖殿,聖殿重建工程在前516年(大流士一世在位第六年),也就是第一聖殿被毀70年後完成。接著,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牆,使城市又恢復了繁榮。此後600年間,猶太地先後是波斯希臘羅馬的一個省份,耶路撒冷則是猶太省的首府。在羅馬統治的前期,曾委任代理王大希律王進行統治。大希律王在位時擴建了聖殿。
公元6年,猶太地直接歸屬羅馬統治 。公元70年,一次反抗羅馬的起義失敗後,羅馬軍隊拆毀了聖殿(只剩下部分牆基,即西牆)。猶太人再次起義,最後在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派兵包圍並奪取了該市;作為懲罰措施,下令在希伯來曆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巴比倫和羅馬軍兵兩次攻陷的周年記念日(恰巧是同一日),將耶路撒冷徹底剷平,在原址新建羅馬城市愛利亞加比多連(Aelia Kapitolina),聖殿山上另建羅馬神廟;同時將所有猶太人趕出巴勒斯坦,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

宗教聖地

耶路撒冷在3個亞伯拉罕宗教—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其他許多較小宗教團體,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耶路撒冷統計年鑑顯示,該市市內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過,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間和平共存的港灣,也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關於聖殿山。
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聖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牆,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淨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蹟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約翰福音只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範圍之內。該地被聖墓教堂占用,過去2000年間,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一個首選的朝聖地點,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 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禱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裡奇蹟般地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穆斯林控制。《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跡。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克薩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城位於巴勒斯坦中部的猶地亞山,東近死海,西臨地中海沿岸平原,面積109平方公里(1967年),海拔720-790米,人口56.71萬(1993年底)。耶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1860年前,舊城由呈等邊四邊形城牆圍繞,城內分猶太人、穆斯林、亞美尼亞人和基督教徒四個居民區。
公元前1028年,掃羅王及其繼承人大衛王將各部族聯合成一個民族。公元前1004年大衛王將首都建在這裡,並把約櫃移置至此,從此確立了耶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在這裡建了猶太人的第一聖殿。
這之後近3000年的漫長歲月之中,在外國占領和統治下,耶城歷盡磨難和滄桑,幾經興衰。有些統治者在此大興土木,有些統治者進行掠奪和破壞。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軍、馬穆魯克軍、土耳其人、英國人等均作為征服者在此行使過統治者的權力,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
他們積極確立本民族的勢力範圍,努力傳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影響。但前進的歷史車輪輾碎了侵略者的美夢,耶城在劫難中逐漸成長、壯大,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發祥地和教徒們心目中最聖潔的地方,是該民族歷史的見證和民族復興的象徵。
舊城內錫安山上的西牆是公元70年遭羅馬帝國摧毀的第二聖殿殘留的遺蹟,原第二聖殿庭院西側的圍牆,是猶太教徒的朝聖地。相傳羅馬人占領此城時,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常來西牆下哭泣哀悼,以寄託對故國的哀思。此後,各地猶太人亦常來此嚎哭,故又稱“哭牆”。該牆已成為阿克薩清真寺西院牆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著名的大衛塔、聖安妮教堂、聖雅各教堂等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建築和眾多的古猶太會堂等。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聖地。據傳,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被其12門徒之一的猶大出賣後,被猶太祭祀長和守殿官並長老拿住,羅馬帝國猶太省執政官彼拉多判無該死的罪後,迫於猶太民眾和宗教人物的壓力將耶穌釘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聖經》稱,耶穌去耶路撒冷僅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為救贖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後復活,40天后升入天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穌一生中在最關鍵的時刻度過的地方。
對基督教來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救世主。耶穌被釘死的受難地,最後一次晚餐餐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倫娜太后於公元335年巡遊耶城時在耶穌墓地上建造的聖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耶路撒冷自7世紀後又成為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聖地。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52歲時,在一個夜晚被天使從夢中喚醒,騎上一匹銀灰色人頭牝馬,追隨天使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腳登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天”。在接受“天啟”後,於黎明返回麥加。用這塊聖石薩赫萊(阿拉伯語意為岩石)命名的清真寺坐落在舊城東部錫安山台地上的26萬平方米的聖殿區里。該寺建於公元668-691年,結構嚴緊,色彩絢麗,造型美觀。聖地南端有座建於公元709年的宏偉的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阿拉伯語為“極遠的”意思,來源於傳說中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那次神遊。該寺的建築風格比較獨特,沒有一般清真寺中所必備的宣禮塔。在伊斯蘭教寺院中,該寺僅次於麥加聖寺麥地那先知寺,堪稱第三大聖寺。
1965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城又建起一座以色列國家博物館。該博物館由工藝美術品展館、猶太人與人種史展館和美術品展館等部分組成。在這裡保存著包括著名的《死海古卷》(亦稱“死海古羊皮紙卷”、“死海書卷”)在內的極為珍貴的《聖經》手稿。1988年建立的耶路撒冷歷史大衛塔博物館,收藏著第一聖殿時期以來的文物,是自迦南人開始至今4000餘年的耶城歷史的再現。
“耶路撒冷”在希伯萊語中意為“和平之城”。它是巴勒斯坦地區的第一大都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多種文化與民族的聚集地。這裡的建築物集東西方建築藝術之精華,具有跨越幾個歷史時代的建築風格。眾多的歷史文物、宗教遺址和各種古蹟,經歷代文人墨客的渲染,給耶城披上了濃厚神奇的宗教色彩,似乎這裡的一石一磚一牆一柱都在向過往的遊人訴說著已逝去的久遠年代的故事。
如今的耶路撒冷城有發達的工業、先進的醫療與科研機構。全國最大的高等學府、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和新建的博物館也在耶城。除此之外,該城還有很多珍禽異獸的動物園、自然保持區和面積達800公頃的林區等。與莊嚴肅穆的聖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繁華的商業區,琳琅滿目的商品陳列於街道兩旁的商店櫥窗內,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觀光客。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是一座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城市,是充滿神秘、令人屢發幽思的城市,但願它隨著中東和平進程的步伐,克服爭執,成為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
1981年,耶路撒冷舊城及其城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控制權轉移

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控制該市期間,耶路撒冷變成了一個基督教中心,建造了聖墓教堂。當時,雖然仍然禁止猶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們已經開始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來到西牆前哭泣。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統治下,這座城市在基督教勢力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當時在宗教方面相對寬容,從5世紀開始,猶太人重新被允許住在耶路撒冷。
638年,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征服目標就是耶路撒冷。雖然《古蘭經》中從未提到過耶路撒冷,但伊斯蘭傳統認為,先知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升天接受《古蘭經》的。於是,在691年,阿拉伯哈里發阿布杜勒·馬里克在登霄石,即聖殿山聖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圓頂清真寺(薩赫拉清真寺)。傳說在這個地方亞伯拉罕準備以他的兒子作奉獻祭,猶太人認為他奉獻的是小兒子以撒(Isaak,又譯易司哈格),穆斯林認為他奉獻的是大兒子伊希梅爾(Isimael,又譯以實瑪利或依市瑪耳)。三個世紀後他們又在這裡建造了阿克薩清真寺。在穆斯林統治初期,在宗教上比較寬容,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在繳納人頭稅後,可以獲得自治權。但11世紀初,埃及的哈里發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
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包圍了耶路撒冷,一個多月後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占。十字軍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此後到1291年,十字軍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穆斯林不準入城。
1173年,一個來到耶路撒冷的人寫說,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市,充滿了東正教教徒、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喬治亞人,只有200名猶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1187年,埃及穆斯林君主薩拉丁又重新占領了耶路撒冷 。
1219年,大馬士革的蘇丹下令將城牆銷毀,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組織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通過與埃及簽定條約,得到耶路撒冷。
1239年,他開始重建城牆,但不久它們又被拆毀。1243年,基督徒再次占領耶路撒冷,又重建城牆。1244年,被蒙古亡國的花剌子模在逃亡途中占領耶路撒冷,教皇英諾森四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但無法奪回耶路撒冷。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驅逐,1260年,埃及奴隸騎兵馬木魯克奪取該城,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圍的村莊避難。
1482年,一個來此訪問的多明我會教士說耶路撒冷是一個“幾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此的城市,它是所有罪惡的集合”。作為罪惡他列舉了撒拉遜人、希臘人、敘利亞人、東正教徒、景教徒、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瑪洛尼教徒、貝督因人、刺客、回教徒和“最可憎的”猶太人。只有羅馬天主教徒“在他們心中盼望基督王子的到來,來將所有的國家納入羅馬教會的統治下。”
1517年,奧斯曼帝國占領耶路撒冷,他們控制該市,直到20世紀。這時,耶路撒冷重新開始繁榮,城牆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內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奧斯曼帝國後來的無能統治機構使耶路撒冷的經濟陷入了緩慢的衰退。
到19世紀初,耶路撒冷只有不足8000人口,但依然是一個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個部分: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亞美尼亞人,穆斯林主要住在聖殿山附近(東北),基督徒主要住在聖墓教堂附近(西北),猶太人主要住在哭牆上方的山坡上(東南),亞美尼亞人主要住在西南。雖然這個分化並不絕對,但後來它是英國管理時期(1917年至1948年)將城市分為四個區的基礎。各大宗教內部又包括了許多教派,比如聖墓教堂同時歸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教會、埃及教會和衣索比亞教會使用,各教派之間互相衝突,以至於聖壇的鑰匙要交給一個“中立的”穆斯林家庭保管。
19世紀,耶路撒冷發生了一些對這座城市產生了長期影響的變化,它們的影響一直延伸到今天,而且是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爭執的根本。首先是從沙皇俄國、東歐和中東,不斷有猶太人為逃避宗教迫害而移居這裡,這改變了城市內人群的分配比例。最早的移民是極端正統派的猶太人,其中有一些是老人,他們回到這裡,準備死後安葬在橄欖山上;另一些是年輕的學生,他們隨同家庭到這裡來,等待救世主的來臨。與此同時,趁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歐洲殖民國家開始將它們的影響伸向耶路撒冷。這也是一個基督教復甦的時期,許多基督教派派傳教士來到耶路撒冷來轉化穆斯林和猶太人,他們相信這可以加速耶穌再次降臨人間。最後,歐洲殖民主義與宗教熱誠也引起了考古學家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地區,尤其是對耶路撒冷發生興趣。一些考古隊做了一些很引人矚目的發現,這就更加引起了人們對耶路撒冷的興趣。
到18世紀60年代,耶路撒冷的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但已經擁擠不堪。居民開始在城牆外建新城。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城門外建造了一幢大樓。首先開始在城外建造的當地居民是猶太人。其他人模仿他們的榜樣開始在城外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區。最後,這些居民區不斷擴大,連線到一起,成為新城。
當1917年12月11日英軍占領耶路撒冷時,新城已經形成一片錯綜複雜的居民區群,每個居民區有一個不同的種族構成。在英國統治下,這個發展繼續下去,最後,老城區演變為一個貧窮的老居民區。英國人規定耶路撒冷的建築外表必須是沙岩做成的,來保護城市原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7年,英軍中東總司令艾倫比(Edmund Allenby)將軍向土耳其發動總攻,取得耶路撒冷戰役的勝利,占領了該市。國際聯盟在1922年批准貝爾福宣言,委託英國託管巴勒斯坦,並幫助在該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家。託管時期該市西部和北部建起了新的花園郊區並且建立了高等教育機構,如希伯來大學創建於1925年。

巴以紛爭

猶太移民增加,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衝突也逐漸升級。
1939年二戰前夕,英國公布《巴勒斯坦白皮書》停止猶太人的移民,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土地,準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占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高度自治。戰後,德國集中營解放的幾十萬猶太囚徒偷渡到巴勒斯坦,壓力增加,英國未妥善處理巴以矛盾,且拒絕接受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該舉動遭到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並促使猶太人針對英國暴力活動迅速升級。
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巴勒斯坦問題交聯合國處理。在進行調查以後,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辯論巴勒斯坦問題,以33票對13票通過分立建國方案,對於耶路撒冷,則計畫成立一個聯合國管理下的特別國際政權,不屬於猶太人國家也不屬於阿拉伯人國家的一部分。不過,這個計畫未實現。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大通過巴勒斯坦分治第181號決議,規定耶路撒冷市為國際城市,聯合國管轄,歸屬待定。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結束,耶路撒冷西被新成立以色列國占領,東耶路撒冷(包括老城和西岸)被外約旦(今約旦)占領。除英國、巴勒斯坦,其他國家都沒有承認約旦對耶路撒冷東部和西岸的占領。
1949年,以色列和約旦簽訂停戰協定,劃定的停火線穿過耶路撒冷的市中心。此後直到1967年,東西耶路撒冷分別屬於約旦和以色列。1950年,以色列定都西耶路撒冷。
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吞併耶路撒冷東部,立刻開始將整個城市規入以色列的控制。占領6.4平方千米的原約旦的耶路撒冷和64平方千米的西岸並將這塊地方改名為“東耶路撒冷”。被占領地區的居民假如自動放棄他們的約旦國籍的話可以獲得以色列國籍,多數人沒有接受。
1967年和1973年聯合國安理會分別通過的242號和338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所占領土,但以色列置若罔聞。
1980年以色列國會制定《基本法: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確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未得到國家承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將成為未來巴勒斯坦國不可分割的首都,遭到阿拉伯國家的譴責。
1984年,伊斯蘭會議耶路撒冷委員會特別會議決定5月18日為耶路撒冷日,以抗議以色列的占領。1988年11月,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國,定都耶路撒冷,並得到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承認。
1988年,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包括中國近100個國家承認。在耶路撒冷的一幅阿拉法特畫像前用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寫道:“耶路撒冷,不得到你,我的夢想將不會完整!”。
耶路撒冷問題是中東和平進程中最複雜和最敏感的問題之一。根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93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達成的原則宣言,雙方將在和談的最後階段,即1996年5月以後對耶路撒冷的地位問題舉行談判。在此之前,雙方均不得採取改變人口結構等措施以改變聖城現狀。然而以色列自1980年5月單方面宣布耶城為其永久首都以來,多次徵用聖城土地,興建猶太人定居點,企圖通過征地計畫在解決耶路撒冷問題之前造成耶路撒冷猶太化的既成事實。
1995年4月28日,以色列政府決定徵用53公頃巴勒斯坦人的土地,這是15年以來在耶路撒冷東區規模最大的征地活動。此舉遭到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
以色列領導人還多次宣稱耶路撒冷做為其首都的地位不可改變。1995年1月30日,以色列外長佩雷斯稱“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首都,以色列建國前從未有過一個巴勒斯坦國。”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統一的、唯一的和永久的首都”,針對以色列的強硬立場,巴勒斯坦方面也重申巴勒斯坦人對耶路撒冷擁有主權。
2017年12月6日,美國第45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公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引起世界各國的強烈爭議與不滿,導致巴以地區衝突程度上升。
耶路撒冷的最終地位問題一直是影響阿以和平進程能否繼續向前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它的最終解決還需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

地位之爭

由於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其地位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前10世紀,大衛王在耶路撒冷建都,所羅門在該城建造聖殿。此後,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民族的精神中心,民族身份的象徵猶太人無論流散到何處,禮拜時總是面向耶路撒冷。在舊約聖經中,耶路撒冷被提到過700多次。長期以來,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的向心作用,和猶太人對這座城市的迷戀程度是如此之強,以至於無法想像一個沒有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
自從7世紀起到1917年,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主宰耶路撒冷長達1000多年。作為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地點,耶路撒冷被數以億計的遜尼派穆斯林認為是第三聖地。耶路撒冷最顯著的建築物,就是聖殿山上的2座清真寺——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Lock)和阿克薩清真寺。穆斯林國家很久就已經將耶路撒冷看成是一個具有特別的宗教和歷史意義的城市,絕不願意放棄。阿拉法特甚至對美國總統柯林頓說到,如果他在東耶路撒冷問題上同以色列妥協,他擔心自己會遭到暗殺。
在以色列國成立以前,耶路撒冷是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和約旦)的首府。英國託管政府在處理猶太移民的問題上引起諸多爭議,最終被迫將巴勒斯坦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處理。1948年第一次以阿戰爭後,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約旦分割,西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首都,東耶路撒冷被約旦占領。1967年以後,全部耶路撒冷都處於以色列控制之下。
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的地位尚不確定。按照以色列法律,住在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如果放棄原有的約旦國籍,將自動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大多數巴勒斯坦人拒絕接受以色列國籍(因為他們認為這就是承認以色列的占領),因此只擁有永久居住權。他們可以在以色列自由行動,但假如他們移出以色列(比如搬到巴勒斯坦地區),他們將失去這個權利,不得再移回。因此他們無法訪問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親友,即使那些親友就住在幾千米外的西岸。
另一個有爭議的事情是以色列占領東耶路撒冷前沒有在人口普查中記錄到的家庭成員的地位。假如他們要回到東耶路撒冷與他們的家庭團聚的話,他們必須得到以色列內政部的批准。巴勒斯坦人抱怨說以色列當局任意拒絕申請,因為他們想限制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口,以色列當局說他們對待巴勒斯坦人是公正的。這些爭議也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權組織經常批評的地方。
1980年,以色列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也聲稱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將設在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在該市最醒目的正式存在是東方大廈,20世紀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總部。
將耶路撒冷作為一座國際城市的建議是基督教人士提出的,基督徒在耶路撒冷是人數最少的,但對他們來說,耶路撒冷也是一座聖城。這個建議也得到了教皇的支持。
受支持最多的是將耶路撒冷分割開來,以色列獲得城市的猶太區以及哭牆,老城的其他部分和聖殿山規一個新建立的巴勒斯坦國家。一些以色列人反對任何基於文化、歷史或宗教分界的分割。另一些以色列人認為對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重要的老城可以成為一座多邊控制的國際城市。巴勒斯坦人支持耶路撒冷作為一座自由城市,但是這個支持的可靠性受到懷疑,許多阿拉伯人控制區內的猶太建築被破壞,比如不久前納布盧斯的約瑟墓。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無法保障阿拉伯人不破壞這些地方以及為朝聖者提供人身安全和自由。
根據奧斯陸協定,耶路撒冷的最終地位將由和平談判決定。

地位

1950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此後,以色列政府的所有部門 — 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包括總統府和總理府 — 均設在耶路撒冷市內。當時耶路撒冷分為2部分,分別由以色列和約旦管理,只有西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的首都。1967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立即吞併了東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事實上是以色列通過武裝手段取得。
耶路撒冷(歷史名城、宗教聖地)
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國會通過法案(《基本法: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宣布耶路撒冷(包括西耶路撒冷和東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
聯合國安理會478號決議(14票贊成,0票反對,美國1票棄權)宣布這項法律無效,並要求其成員國必須從該市撤出外交代表作為懲罰措施。在478號決議之前,大部分大使館已經設在特拉維夫。在耶路撒冷設立大使館的少數國家中,大部分按照決議,將大使館遷往特拉維夫。2006年8月16日和26日,最後2個在耶路撒冷市內設立大使館的聯合國成員國 —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先後宣布將大使館遷往特拉維夫。 不過,在耶路撒冷郊外的Mevaselet Zion,設有巴拉圭玻利維亞的大使館。耶路撒冷市內設有美國、英國、義大利和希臘4個國家的總領事館。
1988年,巴勒斯坦在阿爾及爾宣布建國,定都耶路撒冷,包括中國在內的近100個國家予以承認。
美國國會已經在1995年通過了耶路撒冷使館法(Jerusalem Embassy Act),決定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
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政策是,耶路撒冷地位問題須由巴以談判解決。1995年以來的美國歷屆總統都沒有把美國駐以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雖然特朗普競選期間承諾將搬遷駐以使館,但為配合推動巴以恢復和談的努力,他於2017年6月簽署延緩搬遷的檔案。但是,新大使館的建造由於各種原因,已經一再宣布延期。為拉攏親以色列的美國選民,特朗普去年競選總統期間承諾,上台後將把美國駐以色列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2017年12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啟動美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的進程。
2017年12月13日,伊斯蘭合作組織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特別首腦會議後發表公報,宣布承認東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人口

2011年耶路撒冷的人口為801000人,其中65%為猶太人,32%為穆斯林,2%為基督徒。2005年,耶路撒冷接受了2450名外來移民,其中四分之三來自美國、法國和前蘇聯成員國。在以色列國內,遷入耶路撒冷的人數遠低於遷出耶路撒冷的人數。2005年,有1萬多名以色列公民遷入耶路撒冷,同一時期有16000人離開耶路撒冷。基本上,耶路撒冷的人口繼續上升是由於高出生率,特別是來自阿拉伯和極端正統派的群體(高於全國平均出生率)。耶路撒冷的出生率達到4.02,遠高於該地區其他城市,超過特拉維夫的2倍(1.98),以色列全國平均出生率為2.90。耶路撒冷18萬個家庭的平均規模達到3.8人。
2005年,耶路撒冷居民的總數增長了13000人(1.8%),同樣高於以色列全國平均水平。該市還在繼續增長之中,其宗教與種族構成也正在改變。儘管猶太人仍占人口的多數,但在15歲以下兒童中猶太人只占31%。這數據證明過去40年中,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全以色列的比重已經下降。在六日戰爭爆發的1967年,猶太人占人口的74%,比2006年高9個百分點。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該市的保守主義高漲。許多離開該市的是年輕人或屬於不太保守的猶太教教派;他們在特拉維夫和海法等沿海城市定居下來。
人口統計和猶太—阿拉伯民族裂痕仍然是耶路撒冷爭論的主要話題。1998年,耶路撒冷發展權利機構主席甚至建議將城市邊界向西擴展,以包含更多猶太人為主的地區。

地理

耶路撒冷的地理坐標是北緯31度47分,東經35度13分 ;位於猶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欖山和瞭望山。耶路撒冷舊城的海拔高度約為760米。整個耶路撒冷周圍被山谷與乾涸的河床所包圍,只有北面不是十分明顯。
在耶路撒冷有3道明顯的山谷:汲淪谷、欣嫩子谷和泰羅普河谷,在耶路撒冷城南交叉。汲淪谷經過舊城以東,將橄欖山與城市隔開。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在聖經末世論中是地獄的象徵。泰羅普河谷位於西北方,靠近今天大馬士革門的位置,向南-東南注入西羅亞池。今天,泰羅普河谷大部分已被過去數千年來山谷內堆積起來的碎片所掩藏。
耶路撒冷的西面60千米就是特拉維夫和地中海,東面35千米是地球表面充滿浮力的最低點死海。耶路撒冷 鄰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恆和拜特賈拉,東面的阿布迪斯和Ma'ale Adummim,西面的Mevaselet Zion(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使館所在地),北面的Giv'at Ze'ev。

氣候

耶路撒冷的緯度位於北回歸線以北,靠近地中海,與以色列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地中海氣候。該市地處亞熱帶,在冬季也很溫暖,但降雪不算罕見,通常每年至少會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氣溫為12℃(53華氏度),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氣溫為29℃(84華氏度)。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 毫米(23 英寸),從5月到9月的夏季很少降水。
耶路撒冷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於交通污染,特別集中於東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許多主要街道無法適應交通量的增長,意味著司機被迫要在路上花費更多時間,將更多的一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市內的工業污染很少,但是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的工廠的污染物有可能向東傳播到該市。
自從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時期起,新建建築物編號開始全部使用耶路撒冷石建造。儘管這些編號增加了建築的費用,耶路撒冷石給這座城市帶來獨特、古舊的外觀。

政治

耶路撒冷市議會有31名選舉產生的成員,其中包括一名市長(現任市長尤里·魯普林斯基)和6名副市長。市議會的其餘成員是不領薪水的志願者(pro bono publiko)。議員們大部分辯論和協商在私下進行,但耶路撒冷市議會每個月召開一次公開會議。在內,宗教政黨形成了一個特別的權力中心,占據席位的大多數。
2018年5月8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執行委員會成員艾哈邁德·馬吉達拉尼說,巴領導層決定重新啟用1967年被以色列解散的東耶路撒冷市政府。

經濟

歷史上,耶路撒冷由於遠離雅法加沙的主要港口,經濟幾乎完全依靠宗教朝聖,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今天仍然是吸引外國遊客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數遊客都會參觀西牆和耶路撒冷老城。不過,自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遠遠不僅僅是一個宗教聖地。
許多統計數據均表明耶路撒冷經濟的增長。但是,以巴勒斯坦人為主的東耶路撒冷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耶路撒冷。不過,阿拉伯家庭有一名就業人口的比率(76.1%)則高於猶太家庭(66.8%)。耶路撒冷的失業率(8.3%)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9.0%),工作人口占15歲以上人口不到一半,低於特拉維夫(58.0%)和海法(52.4%)。耶路撒冷的貧困人口猛增,從2001年到2007年,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增加了40%。2006年,耶路撒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為5940新舍客勒(1410美元),比特拉維夫工人低1350舍客勒。
為了保護該市獨特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不準許發展重工業;而且耶路撒冷只有大約2.2% 的土地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相比之下,特拉維夫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土地的比重達到耶路撒冷的2倍多,而海法是它的7倍多。雖然特拉維夫仍然是以色列的金融中心,但設在耶路撒冷的全球高技術企業數量正在增加。各種類型的大公司進駐北耶路撒冷的哈·獲茲威姆(Har Hotzvim)地區,包括Intel、梯瓦製藥(Teva 製藥)和ECI電信。工業園區完成後將包括超過100個企業、一個消防站、一所學校,占地53公頃。
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在耶路撒冷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集中在耶路撒冷,不僅為該地區提供大量工作職位,而且對有潛力的公司提供津貼和獎勵。

文化

雖然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聖地而聞名世界,不過該市同樣也擁有許多的文化藝術場所。
耶路撒冷(歷史名城、宗教聖地)
以色列博物館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每年吸引將近100萬遊客,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以色列國外。
80000平方米博物館包括幾個藝術機構,主要收藏來自全於世界考古學、雕塑和傳統藝術品。
以色列博物館最著名的人文類收藏品是死海古卷,20世紀中葉在距離耶路撒冷不遠處發現。死海古卷收藏在博物館的“聖書之龕”中。
這座博物館在本地區兒童教育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每年有10萬名兒童參觀博物館的青少年部。
以色列博物館在耶路撒冷市內擁有3個附屬的藝術博物館 — 洛克菲勒考古學博物館(前巴勒斯坦考古學博物館)、蒂肖博物館和佩里藝術中心。洛克菲勒博物館開放於1938年,位於東耶路撒冷,收藏有20世紀上半葉發現的史前器物。蒂肖博物館位於耶路撒冷市中心,主要收藏以色列藝術家安娜·蒂肖的作品。
該市另一個突出的文化機構是猶太殉難博物館(Yad Vashem),面積4200平方米,館內有世界最大的有關大屠殺信息的圖書館,估計超過十萬本書籍或論文。博物館從猶太觀點敘述大屠殺。其他博物館收藏倖存者的藝術品。除此以外還有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地;每年大屠殺紀念日(Yom Ha Shoah)這些地方都舉行紀念活動。猶太殉難博物館是一個研究與教育機構,遊客在此可以對猶太大屠殺事件進行反思。
耶路撒冷交響樂團是該市著名的管弦樂隊,創立於1940年代。該樂隊不僅在耶路撒冷表演,也在全世界城市,包括維也納法蘭克福和紐約市。在從耶路撒冷老城步行距離之內,有一個文化區,包括可汗劇院,該市唯一的保留劇目劇院,以及耶路撒冷表演藝術中心,每年舉辦150多場音樂會。耶路撒冷音樂中心等卓越設施和巴勒斯坦民族劇院。巴勒斯坦民族劇院創建於1984年,起初是東耶路撒冷唯一的藝術文化機構,今天仍然只上演巴勒斯坦觀點的作品。
自從1961年起,每年夏天都舉辦全國性的“以色列節”,會出現許多國際藝術家和街頭表演者。耶路撒冷主辦了其中大部分節日的表演活動。另外,2000年以後,同性戀社群在當地舉辦驕傲遊行,引起了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的一致不滿,擔心“褻瀆聖地”;甚至發生了流血事件,以致負責保護遊行隊伍的警察,請求當局取消這次遊行。
耶路撒冷(歷史名城、宗教聖地)
耶路撒冷長期以來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聚居的城市。相傳公元前10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在耶路撒冷城內的錫安山上修建了一座猶太教聖殿,是古猶太人進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於是猶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為聖地。 後來在聖殿廢墟上築起一道城牆,猶太人稱為“哭牆”,成為當今猶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
耶路撒冷老城始建以來,已經重建和修復過18次之多。公元前1049年,曾為大衛王統治下的古以色列王國老城。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今伊拉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此城,把它夷為平地。公元前532年,又為波斯大琉士王侵占。公元前4世紀後,耶路撒冷相繼附屬於馬其頓、托勒密、塞琉古諸王國。公元前63年羅馬攻占耶路撒冷時,他們驅逐了城內的猶太人。羅馬人在巴勒斯坦對猶太人的暴政,引起了四次大規模的起義,羅馬人進行了血腥鎮壓,屠殺了一百多萬猶太人,並有大批猶太人被掠往歐洲,淪為奴隸。劫後餘生的猶太人紛紛外逃,主要去向是現今的英、法、意、德等地區,後來又大批流向俄國、東歐、北美等,從此開始了猶太人悲慘的流散史。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打敗了羅馬人,此後,耶路撒冷長期處於穆斯林統治之下。
11世紀末,羅馬教皇和歐洲的君主們以“收復聖城”的名義,多次發動十字軍東征,1099年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隨後在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延續近一個世紀。1187年,阿拉伯的蘇丹薩拉丁在巴勒斯坦北部的赫淀一役,大敗十字軍,收復了耶路撒冷。從151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耶路撒冷一直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
耶路撒冷南部17公里的伯利恆鎮附近,有一個名叫馬赫德的山洞,據說耶穌就降生在這個山洞裡,現在那裡建有馬赫德教堂。耶穌年輕時曾在耶路撒冷求學,後又在這裡布道,自稱基督(即救世主),後被猶太當局釘死在城外的十字架上,並埋葬在那裡。傳說耶穌死後3天從墓中復活,40天后升天。
公元335年,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希拉娜太后巡遊到耶路撒冷,在耶穌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復活教堂,又稱聖墓教堂,因此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奉為聖地。
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傳教,在麥加城受到當地貴族的反對。一天夜裡,他從夢中被喚醒,乘騎由天使送來的一匹有女人頭的銀灰色牝馬,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在這裡踩在一塊聖石上,飛上九重天,在直接受到上天啟示後,當夜又返回麥加城。這就是伊斯蘭教中有名的“夜行和登宵”,是穆斯林的重要教義之一。由於這夜遊神話,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麥地納的第三聖地。
正是由於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聖地,為了爭奪聖地,自古以來,在這裡不知發生過多少次殘酷的征戰。耶路撒冷先後18次被夷為平地,但每次之後都得到復興,根本原因就在於這是一座世界公認的宗教聖地。有人說,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少見的屢遭破壞但又備受崇敬的一座美麗城市。1860年以前,耶路撒冷有城牆,城區分4個居民區猶太居民區、穆斯林居民區、亞美尼亞和基督教居民區。那時,已占該城人口多數的猶太人,開始在城牆外建立新的居民區,形成了現代耶路撒冷的核心。從一個小鄉鎮轉變為一個繁榮的大都市,形成許多新的居民區,每一個居民區都反映了那裡特定聚居群體的特性。
1917年盟軍占領耶路撒冷。1922年起由英國“託管”。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管理。1948年5月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以色列旋即占領了耶路撒冷西區,並在1950年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耶路撒冷城東區遂由約旦控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進而占領全城。1980年7月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將耶路撒冷定為以色列“永恆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此舉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和國際輿論的強烈反應。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國首都。
耶路撒冷新城區位於西部,是在公元19世紀後逐漸建立起來的,比老城區大2倍,主要是科學、文化等機構所在地。街道兩側是現代化建築群,在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舒適優雅的旅館別墅、人群穿流的大型商場之間,點綴著景色秀麗的公園。老城位於東部,周圍有一道高高的城牆,一些著名的宗教聖址都在老城,如享有與麥加克爾白天房同等地位的穆罕默德當夜登天時腳踩的那塊聖石所在的薩赫萊清真寺、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等,凡是《舊約》、《新約》中提到的人名、事件和有關地方,城中都建有相應的教堂和殿宇。耶路撒冷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
耶路撒冷既古老又現代,是一個多樣化的城市,其居民代表著多種文化和民族的融合,既有嚴守教規又有世俗的生活方式。這座城市既保存過去,又為將來進行建設,既有精心修復的歷史遺址,又有細心美化的綠地、現代化商業區、工業園區和不斷擴展的郊區,表明了它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教育

耶路撒冷擁有幾所聲望很高的大學,它們都使用以色列最常用的三種語言: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進行教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成立於1925年,今天仍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學科最全的大學。該校最初的董事會由一些傑出的猶太知識分子組成,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這所大學已經產生了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新近的與該校有關的諾貝爾獎得主有阿夫拉姆·赫什科(Avlam Hershko)戴維·格婁斯和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這所大學最大的資產之一是猶太國家及大學圖書館,擁有超過500萬冊藏書。它的圖書館早在建校30多年前的1892年就已經運作,今天是世界最大的猶太文獻資源之一、以色列的國家圖書館、大學的中心圖書館。
耶路撒冷大學是耶路撒冷附近另一個重要的高等教育機構,它成立較晚(1984年)這所大學是該地區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的最高學府,自稱是耶路撒冷唯一的阿拉伯大學。耶路撒冷大學位於城市的東南,校園面積有19萬平方米。耶路撒冷的其他大學還有2所與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有關的藝術學院:耶路撒冷音樂與舞蹈學院和比撒列藝術設計學院。
耶路撒冷理工學院成立於1969年,開設工程與其他高科技產業,也進行猶太教育。耶路撒冷的許多學校 — 從大學到國小 — 都進行宗教教育。耶希瓦和其他猶太學校遍及全市,起源於白俄羅斯的米爾耶希瓦(Mir yeshiva)是以色列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所學校。2003–2004學年,有將近8000名12年級學生在希伯來語學校 。不過,由於大量人口就讀於猶太教正統派學校,只有55%的學生能通過高考(Baglut),只有37%能大學畢業。與公立學校不同,大多數正統派學校不讓學生進行標準化測驗。
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大部分地方的巴勒斯坦人學校被批評質量低於猶太人學校。阿拉伯人聚集的東耶路撒冷,許多學校人滿為患,學生超過四五千人,無法進行合理的教育。由於公立學校的巴勒斯坦學生需要通過Bagrut考試,他們很多課程與以色列人學校同軌。因此,重點放在猶太教上,即使大多巴勒斯坦學生並不接受這種宗教。

體育

耶路撒冷最受歡迎的2項體育運動是足球和籃球。耶路撒冷比塔爾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球隊之一,不少前任和現任政界名人,如內塔尼亞胡,都是該隊的球迷。耶路撒冷另一支主要足球隊耶路撒冷夏普爾足球俱樂部,是比塔爾的主要對手之一。比塔爾曾經5次贏得以色列國家杯冠軍(1976年、1979年、1985年、1986年和1989年)而夏普爾僅贏得過一次(1973年)。同樣,比塔爾參加聲望較高的以色列足球超級聯賽,而夏普爾則參加較次的以色列甲級聯賽。在籃球方面,耶路撒冷夏普爾籃球俱樂部較有優勢。雖然在特拉維夫馬卡比籃球隊控制的聯賽中從未贏得錦標賽,不過,耶路撒冷夏普爾已經贏得三次以色列杯(1996年、1997年和2007年)和一次歐洲聯盟杯(2004年)。特迪·科萊克體育場開放於1989年,是耶路撒冷主要的足球場館,擁有21000個座位。

交通

距離耶路撒冷最近的機場是阿塔洛特(Atalot)機場。它在2001年由於在拉馬拉和西岸的衝突而關閉,已經交由以色列國防軍控制,該地區的空中運輸依靠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它同時服務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民眾。以色列僅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本·古里安國際機場是以色列最繁忙的機場,每年運送乘客900萬人。
國內城市之間的交通主要依靠鐵路,到2010年,以色列鐵路系統將年運送4000萬乘客。耶路撒冷火車總站傳送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城際列車,是一個鐵路終點站。雖然耶路撒冷火車總站也發出城際汽車線路,但是耶路撒冷中央巴士總站才是主要的汽車始發站,由世界第二大公交公司艾格德巴士公司(Egged Bus)經營。預計2011年完成,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高速鐵路線也將以耶路撒冷中央巴士總站為終點。
貝京高速公路是耶路撒冷主要的南北方向幹道之一;穿過城市西部,然後併入通往特拉維夫的以色列443號公路。以色列60號公路穿過市中心的綠線附近,將東耶路撒冷與西耶路撒冷分開。以色列正建造一條35千米長的環城公路,希望通過將郊區與中央商務區連線起來,使這一地區更加富裕。工程的東半部規劃於10年之久,但對此提議的反應仍然是見仁見智。到目前為止,市內交通除了私人汽車,只能選擇計程車和公共汽車線路。不過,情況很快將發生變化:目前正在建造一個新的鐵路快速運輸系統。該系統最初在1995年提出,此後,由於造價低廉、破壞較少、以及要保護市中心的審美價值,選擇了輕軌作為快速交通方式。8條線路中的第一條,耶路撒冷輕軌,估計每天能運送20萬人,擁有24個車站,預計在2009年1月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