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亞(地理區域名稱)

努比亞(地理區域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努比亞(英語:Nubia),是位於埃及南部與蘇丹北部之間沿著尼羅河沿岸的地區,今日位於亞斯文(位於尼羅河第一瀑布下游)與凱里邁(英語:Karima, Sudan)(或稱庫賴邁,位於尼羅河第四瀑布下游)之間。努比亞一詞可能來自埃及語中的金(nub)或諾巴(Noba)。一般的,從亞斯文到瓦迪哈勒法之間的地區被稱為下努比亞,從瓦迪哈勒法庫賴邁之間的地區則被稱為上努比亞。有時人們也會將庫賴邁到喀土穆之間的地區稱為南努比亞。努比亞自古以來便被看做地中海地區的埃及與非洲黑人區之間的交接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努比亞
  • 外文名:Nubia
  • 來自:埃及語中的金(或諾巴)
  • 古稱庫施
  • 主要居民黑人阿拉伯人
歷史沿革,探索發現,努比亞人,畜牧物種,生活環境,文明古蹟,古建築物,

歷史沿革

史前史
史前的努比亞(尤其下努比亞)被分為數個文化期,這些文化期被用字母來標緻。古埃及稱努比亞為庫施(Kush)。文化期A與埃及的史前史以及到第四王朝的古王朝時期相應(約前36世紀至前25世紀)。文化期B按最新的研究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化期。
努比亞人(Nubians努比亞人(Nubians
文化期C與埃及古王朝時期晚期和中王朝時期相應(約前22世紀至前16世紀),第十二王朝時期埃及逐漸將尼羅河第二瀑布以北的地區占為己有。在此期間在今天的上努比亞建立了今天所知的第一個黑色非洲國家。埃及中王朝時期末(約前1750年左右)這個國家甚至占領了南努比亞,其邊境一直延伸到埃及本土邊上。約前1500年新王朝時期的法老占領了努比亞,一直到尼羅河第五瀑布。一直到約前11世紀努比亞脫離埃及。當地的居民的文化已被同化。
王國時期
約前750年(也可能已經在前1000年)在庫賴邁地區的努比亞貴族建立了一個國家~庫施王國,定都在納帕塔(今蘇丹凱里邁附近),它恢復了庫施這個古老的名字並開始迅速發展。約前710年庫施占領了全埃及。在埃及努比亞統治者建立了第二十五王朝,約前661年埃及人在亞述的幫助下解放了全埃及,但努比亞依然統治著今日埃及的南部,其首都在今天的庫賴邁附近。約前591年,首都納帕塔被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所摧毀,庫施於是遷都至今天喀土穆以北的麥羅埃。在這段時間裡努比亞的文化漸漸獨立,他們開始使用自己的文字,當地的語言也漸漸成為官方語言。至公元350年庫施王國垮台,其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氣候變化或者因為與衣索比亞的戰爭失利。十九王朝的努比亞奴隸
努比亞文明努比亞文明
中世紀的努比亞
6世紀努比亞基督化,在這裡出現了多個王國。中世紀的努比亞一般使用希臘字母來書寫努比亞的當地語言。16世紀努比亞採用伊斯蘭教。努比亞語與阿拉伯語同時被使用。
19世紀的努比亞
1821年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使用先進的歐洲武器再次占領努比亞以及其南部的白尼羅河。1882年蘇丹的阿拉伯人起義反抗埃及人的統治並占領了喀土穆。多個由英國軍官領導的埃及軍隊被擊敗。1898年英軍終於戰勝了起義者。為了解決這次遠征的供給問題英國人沿尼羅河建造了努比亞的第一條鐵路。此後蘇丹(和努比亞)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
努比亞女人努比亞女人
20世紀和今天
1955年全民公投反對與埃及合併。1956年蘇丹獨立。瓦迪哈勒法成為兩國的邊境,努比亞被分給了兩個國家。1960年代中埃及開始建造亞斯文大壩。1971年大壩建成。此後下努比亞幾乎完全被水淹沒。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領導下當地的文化建築被轉移到高一些的地區被保存下來。下努比亞的居民大多數被移居到上埃及的南部,在當地形成了許多說努比亞語的地區。今天努比亞人基本上採納了阿拉伯文化,努比亞語依然存在,書寫時使用的是阿拉伯字母
消失
公元250年,努比亞王國卻已面目全非,叫人認不出來了。巴拉那(Ballana)國王的龐大陵寢取代了金字塔,陪葬的包括家臣們、馬匹、駱駝與驢子。公元7世紀時,努比亞改信基督教。到了公元1400年,努比亞最終改信現今的伊斯蘭教。努比亞的消失若不是因為文明的衰亡,可能就是因為遷徙至尼羅河河谷的新移民,但也可能兩者皆非。幾世紀以來,考古學家都認為努比亞的衰亡是個難解謎題。最大的原因是非洲缺乏道路,無法穿過大漠。另外,缺乏文字記錄、即便是有文字也難以讀懂。因此,我們所知道的努比亞大多是來自其他古文記載里的道聽途說。不過,關於努比亞的衰亡,那些古人們卻是異常的沉默。
努比亞人努比亞人

探索發現

公元2000年,多倫多大學的茱莉·安德森(JulieAnderson)與國立卡土穆古物機構與博物館的色拉·穆哈默德·阿赫默德(SalahMo?hamedAhmed)前往蘇丹。他們的任務是挖掘失落的努比亞城市丹格爾(Dangeil)。這個城市在美羅威時代的後期有人進駐占領,然後卻又神秘地被遺棄。這個地方正面臨著一個村莊擴張即將侵入的迫切危機,現在也是他們挖出謎底的最後機會。而考古學家及時地發現,有助於重寫努比亞文化中美羅威時期的文化意涵,此時期從公元前3世紀一直延續到公元第3世紀。當今的蘇丹給人的聯想是肚皮脹大的孩子、旱災蹂躪的大地與極度的貧窮。但在過去,它非但與貧窮沾不上邊,還曾經是最富裕的古文明之一(縱使不是最富裕),它就是努比亞。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以前,努比亞是地球上第一個黑人文化,並且很多人相信他們是地球上第一個人種。努比亞也有可能是生命的起源,也就是傳說中的伊甸園。世世代代,努比亞一直在文化與經濟上綻放光芒。但卻突然謎樣地沒落然後被遺忘,無人問津。直到最近,一位年輕加拿大考古學家與她的非洲同事的重要發現才重新引起大家對這個被遺棄的伊甸園的興趣。阿蒙神是羊頭人身的國神,授予王位給美羅威的統治者。也許是由於人為縱火,這座廟似乎是在匆忙中被遺棄。一段記載阿克頌(Axumite)國王的文字里,他自稱位于丹格爾以南90里的美羅威首都是被他拿下的。所有的跡象顯示丹格爾城可能也遭遇到相同的命運。安德森期待在未來20年裡,每年至少有4個月的時間能在丹格爾附近挖掘。
努比亞供奉黃金努比亞供奉黃金
努比亞進貢浮雕努比亞進貢浮雕
被遺棄的伊甸園
當今的蘇丹給人的聯想是肚皮脹大的孩子、旱災蹂躪的大地與極度的貧窮。但在過去,它非但與貧窮沾不上邊,還曾經是最富裕的古文明之一(縱使不是最富裕),它就是努比亞。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以前,努比亞是地球上第一個黑人文化,並且很多人相信他們是地球上第一個人種。努比亞也有可能是生命的起源,也就是傳說中的伊甸園。世世代代,努比亞一直在文化與經濟上綻放光芒。但卻突然謎樣地沒落然後被遺忘,無人問津。直到最近,一位年輕加拿大考古學家與她的非洲同事的重要發現才重新引起大家對這個被遺棄的伊甸園的興趣。
阿布辛貝神廟阿布辛貝神廟
挖到寶努比亞供奉黃金
第一天,安德森的隊伍就挖到寶。他們敲到一個異常巨大、兩千年來保存完好的阿蒙神廟大門。阿蒙神是羊頭人身的國神,授予王位給美羅威的統治者。也許是由於人為縱火,這座廟似乎是在匆忙中被遺棄。一段記載阿克頌(Axumite)國王的文字里,他自稱位於丹格爾以南90里的美羅威首都是被他拿下的。所有的跡象顯示丹格爾城可能也遭遇到相同的命運。安德森期待在未來20年裡,每年至少有4個月的時間能在丹格爾附近挖掘。這個相當於24座足球場大的遺蹟絕對會讓她忙得很,當然灰頭土臉是免不了的了。
十九王朝的努比亞奴隸十九王朝的努比亞奴隸
一共有9個國家,共30個的探險隊抵達蘇丹加入安德森的行列,然而考古學家和學者對於她的團隊有一天可能挖出美羅威版的“羅瑟塔石”並不抱希望;若有這塊石碑的存在,上面的雙語文獻便有可能是解讀美羅威難解語言的關鍵。總之,有美羅威文字的文物不虞匱乏。安德森團隊已經找出無數的石板與銘刻在廟牆上的銘文。但是沒有那塊解密石碑,它們依然是謎樣的天書。等到人們會說努比亞語的時候,也許就可以解開他們的秘密了。
努比亞的消失阿布辛貝神廟
到了公元250年,努比亞王國卻已面目全非,叫人認不出來了。巴拉那(Ballana)國王的龐大陵寢取代了金字塔,陪葬的包括家臣們、馬匹、駱駝與驢子。公元7世紀時,努比亞改信基督教。到了公元1400年,努比亞最終改信現今的伊斯蘭教。努比亞的消失若不是因為文明的衰亡,可能就是因為遷徙至尼羅河河谷的新移民,但也可能兩者皆非。幾世紀以來,考古學家都認為努比亞的衰亡是個難解謎題。最大的原因是非洲缺乏道路,無法穿過大漠。另外,缺乏文字記錄、即便是有文字也難以讀懂。因此,我們所知道的努比亞大多是來自其他古文記載里的道聽途說。不過,關於努比亞的衰亡,那些古人們卻是異常的沉默。
坦卡蒙的黃金面具坦卡蒙的黃金面具
阿布辛拜勒寺是埃及著名古蹟,位於埃及和蘇丹交界的努比亞地區。公元前1275年,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 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建造。寺院全部在尼羅河西岸的懸崖峭壁上鑿出。高約33米,寬約37米,縱深約61米。正面雕有四尊高達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在四尊雕像小腿之間,有拉美西斯二世王族的雕像。寺內石壁上刻滿圖畫和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當政期間的生活情景、與西臺人為爭奪敘利亞地區統治權而會戰於卡迭石城的戰況(約公元1312年)。離廟不遠,是拉美西斯二世為其皇后妮菲泰麗修建的規模稍小的廟宇,即小阿布辛拜勒廟,也是在懸崖上雕鑿成的,廟裡有許多妮菲泰麗的塑像,美麗動人,神態自若。儘管經歷了3000多年,色彩依然如故。努比亞博物館按照古努比亞文明設計而成,具有濃厚的傳統的努比亞民族風格,該博物館占地6000平方公里,其北部直至亞斯文,在這座博物館裡鐫刻著人類活動的歷史,也折射出從公元前到公元後六世紀努比亞文明(地中海和非洲文明相互交融的產物)社會期間人類活動的足跡和環境。建成以後努比亞博物館將作為數據中心,用來記錄努比亞文明遺址保護運動過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坦卡蒙的黃金面具坦卡蒙的黃金面具

努比亞人

努比亞人(Nubians)非洲東北部蘇丹的民族,是閃米特人的一支,混有高加索人種的成份。
努比亞小女孩努比亞小女孩
努比亞人有部分分布在埃及南部。從亞斯文往南直到德巴是他們的主要活動地區。其祖先和埃及王朝前期的居民屬於同一民族,後來由於大量尼格羅人遷入而發生融合。體質具有尼格羅人的一般特點,尤以其主要支系巴拉布拉人為典型代表。使用努比亞語,屬尼羅-撒哈拉語系沙里-尼羅語族。多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自古從事農業,同時飼養駱駝、馬、驢、羊等,並在蘇丹或埃及一些城市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或在工廠、礦山、棉花種植園裡當工人。社會結構受阿拉伯人影響很大。農村仍保留氏族組織。努比亞人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前便已建立國家,並於公元前8世紀一度征服埃及(二十五王朝)。後來蘇丹境內的努比亞人又長期遭受埃及壓迫。近代遭受英帝國主義殘暴的殖民統治。直到埃及和蘇丹相繼獲得獨立,才擺脫殖民主義的桎梏。
古代努比亞人生活在非洲東北部的一個地區,這個地區包括現今的埃及南部和蘇丹北部。努比亞境內一邊是尼羅河和撒哈拉沙漠,另一邊則是紅海。尼羅河由蘇丹流入埃及。“尼羅,尼羅,長比天河”,是蘇丹人讚美尼羅河的諺語。
努比亞努比亞
努比亞為東北非古代地區名,幾千年前,古埃及人把今日的蘇丹北部稱為努比亞。努比亞大體上北起尼羅河第一瀑布,東至紅海之濱,南達喀土穆,西接利比亞沙漠。其南半部一直延伸到尼羅河第二瀑布的南端,在古代埃及第18王朝法老的統治時期稱為庫施。

畜牧物種

努比亞山羊
努比亞山羊原種毛色較雜,但以棕色、暗紅和黑色為多見;被毛細短、富有光澤;頭較小,額部和鼻樑隆起呈明顯的三角形,俗稱“兔鼻”;兩耳寬大而長且下垂至下頜部。引入隆陽區的努比亞種羊均為黑色,有角或無角,有須或無須,角呈三棱形或扁形螺旋狀向後,至達頸部。頭頸相連處肌肉豐滿呈圓形,頸較長,胸部深廣,肋骨拱圓,背寬而直,尻寬而長,四肢細長,骨骼堅實,體軀深長,腹大而下垂,乳房豐滿而有彈性,乳頭大而整齊,稍偏兩側。體高與世界有名的薩能羊相當,產肉量高於薩能羊,產奶量低於薩能奶山羊,泌乳期5—6個月,泌乳高峰期日產奶1—3kg。其適應性廣,性情溫順,繁殖力強,具有早熟性(生長早熟、性早熟),一年可產2胎,多數每胎產2—3羔,有時可達5羔。成年公羊平均體重85kg,體高90cm,體長130cm。成年母羊平均體重50—58kg,體高76cm,體長80cm。

生活環境

努比亞小女孩
古語云:要讀懂努比亞才能讀得懂埃及。努比亞村,是多數中國遊客初次光臨顧不上的地方,而一旦你真正踏足,便會欣然關注和細細品味。在亞斯文,可坐小渡輪橫渡尼羅河到這個村莊。每座房屋的所有外牆全部塗滿各種顏色,竟找不到一寸黑白!這樣的色彩好絢爛!好誇張!與遠處的青青農田和搖曳生姿的椰棗樹構成一幅生動和諧的畫面。細看那些塗抹在牆壁之上的圖畫,你會看到一些駱駝、飛機、輪船之類的交通工具,很有意思。一打聽才知,原來信奉伊斯蘭教的努比亞人去麥加朝聖之後一定要在自家牆上作畫以
在埃及的努比亞公主在埃及的努比亞公主
示“通告”,一般畫上前往朝聖的交通工具。長著黑色捲髮的努比亞人,自古居住在尼羅河上游地區,以農業為主,除古埃及末期王朝的100年左右時間外,努比亞一直是埃及統治下的附屬國。資料顯示:努比亞人獨特的語言和文化一直保存至今,但努比亞語沒有文字,只能成為努比亞人之間日常交流的語言。努比亞村似乎從千年時光隧道中逶迤而來,有著一種不可名狀的神秘感,使人想對它一探究竟。當人們真正走近這些身穿長袍扎頭巾的努比亞人時,人們會被一雙雙伸過來要拍照小費的手給瞬間迷惑了。但想想也沒什麼,芸芸眾生皆為利往,他們不過求一兩埃鎊而已。
努比亞的阿馬達神廟內部努比亞的阿馬達神廟內部
如果說努比亞村讓人對色彩有了一種純粹的感觀,那么對尼羅河西岸的克魯納村,你會長久地回味,因為它不僅是一片光鮮的色彩,更是民間的人文藝術直達內心的感動。克魯納村位於盧克索,前往帝王谷的路上。你會驚詫於那一排排房子竟成了藝術家任意潑墨的畫布,整牆整牆的壁畫,鋪天蓋地般向你的視線湧來,而那些畫工更顯精緻,色彩搭配更加艷麗,凝重的氛圍煙消雲散,保守的埃及人以這樣的方式宣洩著他們內心的躁動。努比亞人
在古代法老陵墓及神廟中,人們會驚嘆埃及絕妙的壁畫及浮雕,想不到這些精湛的技藝在埃及農村,在那些普通老百姓房子的外牆上,竟如平常生活元素般存在,真讓人對民間的藝術力量深深地敬畏。當地努比亞人承傳幾千年文化底蘊,盡情釋放他們的創作能量,這裡的繪畫更複雜、更精美、更成熟,內容除了朝聖沿途所見所聞之外,還有不少埃及傳奇故事的描繪,氣勢磅礴。相比較而言,亞斯文的努比亞村的繪畫就似兒童作品了。
藝術的沉澱並不能改變生活的貧困,當傳統與現代在這裡相互對峙時,你會發現在荒漠中高高矗立的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廣告牌是那樣的空洞和乏味,那些頭頂水桶、身穿努比亞長袍的婦女緩步走過這些現代的印記,留下的背影有著如詩的意境。
回望埃及,在五千年的歷史深潭中,曾掀起多少次的高潮,高潮過後激起的圈圈漣漪中,給大多數人留下了一個神秘而沉重,古老而嶙峋,滄桑寫滿了金字塔軀體的埃及印象,不可更改。直到你看過這些藏在金字塔下的埃及農村,這些生活在陽光跳蕩的尼羅河兩岸上的埃及村莊,你才會真正讀懂埃及。

文明古蹟

努比亞有很多重要的古蹟。如24座神廟、各種堡壘、墳墓等,這些古蹟都因亞斯文大壩而受到洪水的威脅,其中有丹多爾、艾里西亞、阿馬達、瓦迪·塞伯瓦。其中一些已被遷走。值得指出的是菲萊、卡拉布沙和阿布·辛貝等幾座神廟的搶修工程仍在繼續。亞斯文附近正在建造努比亞博物館。
十八王朝新王國的法老們與努比亞的國土
人們常認為,埃及對努比亞的控制並沒有什麼困難,事實並非如此。在他們獲得成功以前,從十八王朝的開國法老阿赫摩斯到十九王朝的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新王國的每一個法老都曾經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戰役。
努比亞位於埃及南部,向來是黑人居住的地方。埃及人經常把努比亞居民描寫成比他們自己的膚色黑得多的人。從遠古時代以來努比亞就以盛產黃金、香料、象牙、烏木、油類、半寶石和其它奢侈品而為埃及人所嚮往。不僅礦物,努比亞還是埃及人力和牲畜的來源地,以箭術聞名的努比亞人在埃及軍隊里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了控制這塊土地上的貿易和經濟資源,埃及人作了不懈的努力。努比亞的歷史和埃及的歷史彼此糾纏,幾乎無法分開。努比亞人對埃及的抵抗主要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反抗埃及對他們國家的控制;另一種是大量放棄其土地,逃往南方。
新王國時期,埃及對努比亞的征服,可謂是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新王國時,埃及在努比亞的行政頭領是努比亞總督。努比亞總督的一項重要職責是把努比亞貢品親自準時送交在底比斯的宰相。此外,努比亞總督也是這個國家的宗教首腦。
努比亞被完全征服是在圖特摩斯一世(1530BC-1520BC)。努比亞歷史上一個不平凡的時代就此開始,這個時代給它以後幾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生活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努比亞的阿馬達神廟內部
圖特摩斯一世死後,努比亞發生過一次暴動,圖特摩斯二世派去了一支遠征軍隊,叛亂分子被鎮壓下去。這次懲罰性行動之後,努比亞恢復了和平,其後幾年一直平靜無事。圖特摩斯二世的繼任者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圖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二世在位時期一片和平景象,努比亞貢賦源源不斷地流入國王的金庫。
阿蒙霍特普二世執政的第三年,他在父親圖特摩斯三世開始建造的努比亞阿馬達寺院(由他完成)里豎立了一塊石碑,上面記載了他從亞洲戰役凱旋的事跡:帶著“他用自己的大棒打死的”七位王公的屍體。他下令把其中六個王公的屍體吊在首都底比斯的城牆前面。第七個王公的屍體“用戰船送到努比亞,吊在納帕塔的城牆上,目的是使人們永遠看到國王陛下的神威。”
繼阿蒙霍特普二世即位的圖特摩斯四世在位第八年,為平定努比亞的叛亂,進行了一次成功的遠征。他的兒子,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執政第五年時帶兵攻打了努比亞,一直打到卡雷。他在索利卜(Soleb)為自己建立了一座在整個努比亞最雄偉的寺院,同時還為他的王后Tiye建造了一座寺院。
阿赫那頓的宗教革命在埃及造成政治動亂,國勢日漸衰微,但是並沒有影響努比亞的和平與穩定。直到十八王朝解體,努比亞一直都在和平的環境中發展。
在圖坦卡蒙在位時期,一位名叫霍連海布的將軍在舊政權恢復以後,到努比亞去了一次。後來他篡奪埃及王位,又一次到了努比亞,他聲稱此行是一次軍事遠征,其實卻是為了解他在努比亞的地位是否穩固而進行的視察。霍連海布贏得了努比亞對埃及政府的忠順。
索利卜神廟
第十九王朝的真正創始人拉美西斯一世(1320BC-1318BC)繼承了霍連海布的王位,他在努比亞的神廟增加祭司和奴隸的人數,增建了新建築物。
拉美西斯一世死後,他的兒子塞提一世(1318BC-1298BC)繼承王位。他開採努比亞的金礦充實國庫,以支付他龐大的建築計畫。在他統治時期,沒有發動重大的軍事遠征,但向努比亞派去過執行懲罰任務的小部隊。
拉美西斯二世(1298BC-1232BC),這位統治了很長時期的法老在努比亞採取軍事行動,並在努比亞全境大興土木。
拉美西斯二世在執政第三年時曾在孟菲斯同他的官員們,商討開闢瓦迪阿拉基地區開採當地金礦的可能性。他的父親塞提一世曾作嘗試,但沒有成功。當時在場的努比亞庫施總督向國王說明這件事的困難,講述了他父親曾如何設法為給這條道路供水而終於一無所成。但國王下令再作努力。這一次成功了,在他父親塞提一世挖過的深度以下僅僅12腕尺的地方挖出了水。
在努比亞,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大量神廟和寺院中,最著名的就是“阿布辛貝”神廟,它是在尼羅河左岸一塊巨大的沙岩上開鑿而成,是全世界同類建築中規模最大者之一,他的建築藝術無疑也是舉世無雙的。神廟會選擇在這個地方,大概是因為很久以前這個地方就被認為是聖地。這座廟宇是奉獻給初升的太陽之神賴-哈拉赫提神的。
努比亞陵墓內的壁畫
新王國時期,努比亞人在被占領初期曾起來抵抗。但不久就在埃及政府的統治下安定下來,和平建設他們的國家,建設的規模是空前的。
埃及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了努比亞,建立了一個純屬埃及式的行政體系,大批的埃及書吏、祭司、軍人和工匠來到了努比亞;終於使努比亞完全埃及化了。當地人皈依埃及的宗教,崇拜埃及的神祗。古老的埋葬習慣為埃及的葬禮習俗所代替。努比亞人也採用了埃及在藝術和建築方面的技術。
努比亞人在文化上被埃及生活方式所同化,首要的因素是新王國時期埃及的官方政策贏得了當地酋長們的忠誠和支持。他們的子弟是在埃及的宮廷中受教育,“他們在那裡聽慣了國王侍從中埃及人的談吐,這使他們忘記了自己的語言”。這樣,他們就大大地埃及化了,從而有助於確保努比亞王公們對埃及和埃及文化的忠誠。首領本人轉而信仰一種外來的宗教,他的臣民自然也會效法他的榜樣。當地上層人物的埃及化,為努比亞淳樸的普通人的迅速埃及化鋪平了道路。
新王國時期,埃及人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加緊在努比亞採礦,礦物中的主要物產是黃金。圖特摩斯三世在位時期,僅“瓦瓦特”一地每年進貢的黃金便達550磅。阿蒙霍特普三世為保持北方附屬國和同盟國對埃及的依附,曾慷慨贈予努比亞生產的黃金。
努比亞王子進貢黃金
拉美西斯二世漫長的統治結束時,他的後繼者發現自己面臨著嚴峻的局勢。當時埃及國內秩序混亂,國力削弱,政治腐敗。而努比亞由於擁有大量的財富和舉足輕重的軍隊,開始在埃及本土的內部政治事物中起重要作用。
拉美西斯-西普塔登基之後頭一年,就為任命努比亞總督一事親自去了努比亞,還常常派出代表給努比亞高級官員送禮。最後一個法老西普塔甚至被迫派一名官員去努比亞索取貢品;在法老握有實權、真正控制著帝國時,送貢品原是努比亞總督的職責。
新王國解體後,埃及進入衰微時期。到公元前720年左右,努比亞興起的庫施帝國轉而統治了埃及,史稱“第二十五王朝”。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一個諷刺。

古建築物

阿布辛拜勒
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位於埃及東南部。這一古代建築群繼承和體現了古埃及數千年宗教建築藝術的特點,在古埃及法老時期,這裡就建造了城市、宮殿和寺廟,這裡是埃及古文明的見證。努比亞地區最著名的建築是大廟、王后寺廟及菲萊神廟。阿布辛拜勒的大廟和王后寺廟是這裡最雄偉的建築。神廟在設計和建築時,把當時最先進的地理、天文、數學等知識巧妙地吸收和運用了進來,創造了獨特的“日出奇觀”。整個寺院都是在尼羅河西岸的懸崖峭壁鑿出上的。
大廟
(阿布辛拜勒寺):大廟是公元前8世紀在岩石上鑿出的。(另一資料:是公元前1275年,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建造)大廟高33米、寬38米、縱深60米(另一資料:高約33米,寬約37米,縱深約61米。),正面是四尊高達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廟內的浮雕工藝十分精湛。在四尊雕像小腿之間,有拉美西斯二世王族的雕像。寺內石壁上刻滿圖畫和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當政期間的生活情景、與西臺人為爭奪敘利亞地區統治權而會戰於卡迭石城的戰況(約公元1312年)。
王后寺廟
(小阿布辛拜勒廟):王后寺廟也是公元前8世紀在懸崖上雕鑿成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為愛妻妮菲泰麗王后建造的。這座廟的規模略小點,它也是在懸崖上鑿出的,廟裡有許多妮菲泰麗的塑像。這些塑像美艷無比,非常逼真,雖歷經3000多年歷史的洗禮,色彩依然非常鮮艷。亞斯文水壩
菲萊神廟
菲萊神廟是坐落在被譽為“尼羅河明珠”的菲萊島上的。菲萊神廟是獻給女神艾西絲和哈索爾的,它建於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之間是唯一一座融法老時代的建築風格和希臘、羅馬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阿布辛拜勒的努比亞神廟和紀念碑遺址的保護使人們追溯到了人類社會幾千年前的文明歷史,而努比亞文明遺址的保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際間的友好合作和團結互助:如果沒有世界若干國家的友好協作,沒有大批專家和技術人員不懈的探索、發掘和細緻的工作,這些遺蹟就不會保存下來。
在公元1910年,人類第一次修建亞斯文水壩時,努比亞文明遺址幾乎淹沒於茫茫水海之中,而1959年亞斯文水壩的重建,使得努比亞神廟遺址不可避免地將落到了被湖水淹沒的命運,水壩建成後,努比亞古蹟就會沉入水底。幸運的是人類意識到了努比亞文明遺址的價值,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緊急呼籲下,世界保護組織動員了一切可動員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亞遺址,他們在1959年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並起草了一份國際間合作保護計畫,會議後他們查勘和尋訪了所有位於亞斯文和蘇丹之間的遺址,並發表了關於勘察、考古和發掘遺址的建議書。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許多的努比亞遺址保護措施得以實施,並在1960年3月8日,保護組織發表了一份國際倡議書,呼籲全世界為了挽救努比亞文明遺址,向他們提供包括資金、技術等條件在內的各方面的支持。全世界許多科學家、工程師和工人齊心協力,共進行了40多次大規模的拯救努比亞古蹟的活動。由24個國家的考古專家組成的實地考察團,經過周密測量、測定利計算後,該建築群中的22座廟宇被拆散後完整轉移,並在安全地帶依其舊貌重建。用了近20年的時間,把努比亞的古蹟移到了離原地不遠、高出水位的地方。公元1980年,努比亞博物館正式破土動工,有紀念意義的是這一年恰好是努比亞遺址國際保護運動二十周年紀念。
努比亞博物館按照古努比亞文明設計而成,具有濃厚的傳統的努比亞民族風格,該博物館占地6000平方公里,其北部直至亞斯文,在這座博物館裡鐫刻著人類活動的歷史,也折射出從公元前到公元後六世紀努比亞文明(地中海和非洲文明相互交融的產物)社會期間人類活動的足跡和環境。建成以後努比亞博物館將作為數據中心,用它來記錄努比亞文明遺址保護運動過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阿布辛拜勒寺
阿布辛拜勒寺是埃及著名古蹟,位於埃及和蘇丹交界的努比亞地區。公元前1275年,埃及第十九王朝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建造。寺院全部在尼羅河西岸的懸崖峭壁上鑿出。高約33米,寬約37米,縱深約61米。正面雕有四尊高達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在四尊雕像小腿之間,有拉美西斯二世王族的雕像。寺內石壁上刻滿圖畫和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當政期間的生活情景、與西臺人為爭奪敘利亞地區統治權而會戰於卡迭石城的戰況(約公元1312年)。離廟不遠,是拉美西斯二世為其皇后妮菲泰麗修建的規模稍小的廟宇,即小阿布辛拜勒廟,也是在懸崖上雕鑿成的,廟裡有許多妮菲泰麗的塑像,美麗動人,神態自若。儘管經歷了3000多年,色彩依然如故。努比亞博物館按照古努比亞文明設計而成,具有濃厚的傳統的努比亞民族風格,該博物館占地6000平方公里,其北部直至亞斯文,在這座博物館裡鐫刻著人類活動的歷史,也折射出從公元前到公元後六世紀努比亞文明(地中海和非洲文明相互交融的產物)社會期間人類活動的足跡和環境。建成以後努比亞博物館將作為數據中心,用來記錄努比亞文明遺址保護運動過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努比亞人努比亞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