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希臘語: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拉丁語Constantinopolis;奧斯曼土耳其文:قسطنطینیه;現代土耳其語:İstanbul)。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的舊名,歐洲古都。現指伊斯坦堡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經是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拉丁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廷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但該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稱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4世紀中期到公元13世紀初期時,君士坦丁堡是全歐洲規模最大且最為繁華的城市。
後來拜占庭帝國逐漸衰落,領土範圍也縮減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邊地區。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此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再次繁榮起來。西方學者們習慣上將基督教治下(330年至1453年)的該城稱作君士坦丁堡,而將此後伊斯蘭教治下的城市稱作伊斯坦堡。
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偉建築而聞名。著名的建築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宮、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和黃金城門,大道與廣場在其間星羅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兩次被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還保存著為數眾多的藝術和文學作品。在被奧斯曼帝國攻克之時,該城已經逐漸破敗,但在此後得到了迅速的復興與發展,並於17世紀中葉再次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君士坦丁堡
- 外文名稱:Constantinople
- 所屬地區:東羅馬帝國
- 原名:拜占庭
- 現名:伊斯坦堡
- 歷史地位: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 首都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地理位置,形成發展,建設歷史,城市名稱,興衰發展,簡介,背景,經過,結果,建築特色,城牆特色,日常管理,文明中心,位置優越,經濟,文化,宗教,戰爭入侵,內部分裂,舊時首都,鼠疫,相關記載,公會議,其他,
地理位置
形成發展
君士坦丁是古希臘的移民城市,稱拜占廷,公元前660年為希臘人所建。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它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重建並擴建了拜占廷,並於公元330年宣布遷都拜占廷,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意謂“君士坦丁之城”。別稱“新羅馬”。從此,這個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個城市融為一體,直到1453年。公元395年,東西羅馬帝國正式分裂,君士坦丁堡作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首都,成為地中海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君士坦丁堡1453年4月初被土耳其的軍隊圍困,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的軍隊攻入城內,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占領,並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更名為伊斯坦堡,直到1922年奧斯曼帝國滅亡。拜占廷帝國,也就是古羅馬帝國的東半部分,它的鄰側總是環繞著許多覬覦其財富的敵對勢力。然而當羅馬滅亡的時候,拜占廷帝國依然強大如初,並且在此後1000多年的歲月里,一直都是世界上最繁榮的文明之一。對於那些深受異族侵略者威脅、依靠拜占廷帝國才能生存的小國來說,它就像是一座海上的燈塔,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建設歷史
拜占廷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這條狹窄的海峽將東南歐洲與亞洲分隔開來。城市本身坐落在一片小山丘上,南邊是馬爾馬拉海,北邊是金角灣,東邊扼守赫勒斯滂海峽(達達尼爾海峽)的入口,西邊居高臨下俯瞰色雷斯平原。整個城區宛如一座天造地設的要塞,易守難攻。不僅如此,拜占廷還是羅馬帝國重要的軍事大道埃格南地亞大道與小亞細亞地區軍事公路的交匯點,是通往亞洲的必經之地,也是從黑海前往愛琴海的唯一通路。此外,城北的金角灣是一處條件極佳的自然港灣,全長約10公里,主航道寬約460米,並有多處分支水道,可供船隻停泊。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各地商船匯集的地方,給當地居民帶來財富,因此被稱為“金角”(希臘神話中,羊角是豐收和財富的象徵)。未來的新都可以憑藉一面臨山兩面靠水的地勢防禦來自各方面的進攻,又可以利用便利的水陸交通發展商業。
324年,君士坦丁發布命令,興建新都,並任命重臣著手進行建築工程的準備工作。為了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新都的建設,他還下令建造專門學校,大量培養各類建築人才。君士坦丁還親自跑馬勘測,圈定城市界標。
經過五年的精心施工,拜占廷古城蕩然無存,一座規模宏大、豪華壯麗的新都城出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岸上。330年5月11日,星期一,君士坦丁大帝宣告正式定都於新首都,並賜予其“新羅馬”(Nova Roma)的正式名稱。
城市名稱
君士坦丁最初建立君士坦丁堡時,將其命名為“第二羅馬”(拉丁語:Secunda Roma)。從5世紀起,其正式名稱變成了“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從狄奧多西二世皇帝(408年-450年)時起,人們逐漸稱新羅馬為“君士坦丁堡”或“君士坦丁波利斯”(Kōnstantinoupolis),即“君士坦丁的城市”。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拜占廷的臣民只是簡單地將其稱為“城”。
從10世紀時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開始稱君士坦丁堡為“伊斯坦堡”。這個名字的來源據傳言是因為當時住在城周的農民不懂希臘語也不知道這座城的名字,經常有來自希臘的傳教士到此地,這些農民問傳教士來自哪裡,這些傳教士也聽不懂,以為問他們到哪裡去,就隨口說進城去,而進城去這句話的希臘語的語音就被這些農民誤當成這座城市名字,從此傳播開加上語音在此傳播過程中的變化,最終成為了伊斯坦堡。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後,“伊斯坦堡”逐漸成為該城的官方名稱,與“君士坦丁堡”的名字並用。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人和外國人有時也稱君士坦丁堡為“高門”,其名稱來自奧斯曼帝國皇宮托普卡帕宮的高門。1923年,土耳其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堡”成為該城的正式名稱。1930年,凱末爾正式下令以“伊斯坦堡”的名稱取代“君士坦丁堡”。
興衰發展
簡介
正當拜占廷王朝衰落之際,在其身旁遽然而起了一個新興的帝國——奧斯曼帝國。
背景
1300年,奧斯曼開始自稱蘇丹,宣布他的部落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即奧斯曼蘇丹國。1301年,奧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亞平原。當時奧斯曼的主要敵人是拜占廷帝國,其在西亞的土地是他擴張的主要對象。1326年,奧斯曼奪取拜占廷在西亞的重鎮布魯薩,控制了馬爾馬拉海峽,並把首都遷到布魯薩,這一新的國家稱為奧斯曼帝國,在國內居於統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稱作奧斯曼土耳其人。這時奧斯曼帝國已經靠近了歐洲,定都布魯薩使得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歐洲。
經過
1453年初,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步騎兵17萬、艦船320艘,從陸海兩面包圍君士坦丁堡,企圖徹底滅亡拜占廷帝國。而此時的拜占廷帝國,已經只剩下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一隅之地了,城內的軍民孤注一擲,誓與古城共存亡。他們盡一切可能加固工事,除了在西面築了兩道堅不可摧的城牆之外,還在城牆上每隔百米築一堡壘,牆外挖了很深的護城壕。在城北金角灣的入口處,他們用粗大的鐵鏈橫鎖水面,使任何船隻都無法駛入。在城東城南面臨海灣敵人很難接近的地方,他們也築起了堅固的城牆。
4月12日,土耳其人首先從西面猛攻,他們用每發炮彈重達500公斤的大炮對城牆狂轟濫炸,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炮擊。堅厚的城牆經不住大炮的轟擊而不斷崩裂。城外的護城河已經乾涸,土耳其軍扛著粗大的樹幹,滾動巨大的木桶,向護城壕衝去,企圖把壕溝填平,但是卻遭到了城中槍炮箭矢的嚴厲打擊,紛紛敗下陣來。強攻不行,土耳其人便打算挖地道,穿過護城牆和城牆,鑽入城內,不料地道還沒挖完,就被當地居民發現,他們用火藥將地道炸毀了。土耳其人見此計不成,又決定使用攻城塔車,在車上築起塔堡,外面包著三層厚厚的牛皮,車上藏有炮火和弓箭手,還有一架用滑輪升降的雲梯。他們滿以為這下一定可以出奇制勝了,可是當塔車靠近城牆時,守城的官兵就往塔車內猛投蘸滿松脂的火把,將塔車燒著,並用大桿推倒雲梯,土耳其人又遭慘敗。穆罕默得二世的陸上進攻接連受挫。在海上,他的艦隊也未獲成功。在金角灣,有歐洲人的艦隊巡防,共有9艘大戰艦和30艘較小的艦船在海上協助城內的防衛戰,並運輸作戰物資。4艘拉丁船和一艘希臘船甚至衝破土耳其艦隊的封鎖,進入金角灣內,給君士坦丁堡運來大批給養。
由於屢戰屢敗,傷亡慘重,軍隊中的厭戰情緒上升,並形成了以宰相哈利勒為首的反對派。他們以西方援軍將至為藉口主張撤圍,卻終於不能打動穆罕默德二世。
但穆罕默德二世也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虛實,制定新的進攻措施。後來,他發現城北的金角灣水面不寬,拜占廷人主要依靠鐵索橫江來阻擋進攻,倘若能繞過鐵索,從水路登入,進行偷襲,定能在敵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攻破城池。然而,如何使船隻繞過鐵索抵達城下,卻是一件頗費腦筋的事。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曠古未聞的妙計奇策。他派人到熱那亞商人據守的加拉太鎮去,用優裕豐厚的報酬收買了那裡的商人,使商人們允許他在加拉太北面鋪設一條陸上船槽。船槽是用堅厚的木板鋪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塗上很厚的一層牛羊油脂。靠著這條船槽,土耳其人經過一夜的努力終於奇蹟般地將80艘戰船拖運到了金角灣的側面。在那裡他們架起了浮橋,築起了炮台。
結果
1453年5月29日拂曉,穆罕默德二世再次發動全面攻擊。他甚至把自己精銳的侍衛隊亦派上陣去。守城軍隊在他們的指揮官猶斯底尼亞的領導下,進行殊死的抵抗,使戰況進入膠著狀態。但不幸的是,猶斯底尼亞受傷倒下。之後,由於守軍人數太少,城牆上的一處小門在混戰中無人把守,使一隊土耳其人乘虛而入,躍上城牆從背後攻擊守軍,由僱傭軍組成的守城部隊頓生恐慌,無心堅守,抵抗力大降。土耳其軍隊終於攻進了城池。東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看到大勢已去,決心死戰殉國,在混戰中被土耳其人所殺。當天夜裡土耳其人占領君士坦丁堡全城。土軍在城內燒殺搶掠,歷代的藝術珍品被洗劫一空,華麗的建築物被付之一炬。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著延續1000多年的東羅馬帝國的滅亡。隨後,土耳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
建築特色
根據《羅馬帝國衰亡史》作者愛德華·吉本的統計,君士坦丁堡城裡有2座劇場,4座巴西利卡(公眾集會大廳),8個豪華的公眾浴池,153個私人浴池,52道沿街柱廊,5座糧倉,8條高架水渠,14座教堂,14座宮殿和4388座貴族宅邸。新羅馬城的設計完全仿照羅馬,分為14個區。在城裡也可以找到同羅馬一樣的七座山丘,不過明顯可見的山丘只有6座,第七座坐落在城市南部的緩坡上,需要極高的想像力才能分辨出來。城中有一條流向馬爾馬拉海的小河,名為利科斯河,被附會為新的台伯河。幾條高架引水渠從30公里外的色雷斯平原引來活水,供應城中日常生活所需。
由於羅馬帝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君士坦丁堡很快就取代了舊羅馬的位置。君士坦丁曾親自批准羅馬貴族免費遷入新都的貴族住宅,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也獲得了與羅馬的老元老院同等的法律地位。這一系列政策極大地推動了君士坦丁堡的發展。城市的人口急劇增長,在建成後的數十年內,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就達到了50萬到100萬之間。在整箇中世紀的歐洲,這個數字都是首屈一指的[2]。
君士坦丁堡的面積超過拜占廷古城幾十倍,也遠遠超過老羅馬城。在拜占廷舊城原址的小山丘上是帝國的大皇宮,拜占廷古城的舊城牆被改建為皇宮的外牆。大皇宮又被稱為“聖宮”,坐落於全城的制高點上,南臨馬爾馬拉海,占地60多萬平方米,是整個君士坦丁堡最豪華的建築群。皇宮裡面除了居住著皇族外,還有成群的宮娥、太監、禁軍、教士和宮廷官員,其人口多達兩萬,幾乎相當於一座城市。它由幾座比鄰的宮院組成,包括專門用作官方正式大典的拉馬尼奧爾宮,供皇室居住的達夫納宮,兼作陳列館的沙爾克宮等等。各處宮殿由拱廊相連,宮殿之間的庭院被開闢為御花園。在此基礎上,歷代皇帝又不斷擴大其範圍,增蓋宮殿、加高樓層、添加塔樓、修築高台,最後又在宮殿的周邊輔以各種附屬建築,例如教堂、禮拜堂、浴室、遊樂場、珍寶館、檔案館、馬廄、工廠、倉庫、近衛軍營房等等,這樣,聖宮成了一座既是皇帝居所、又是政府所在地和教會最高機關駐節地的宮殿。
皇宮周圍有三座城門,一座叫競技場大門,一座叫曼卡納大門,第三座叫海濱大門。進入競技場大門,可以來到一間長百步、寬50步的大廳,大廳兩邊是看台,鋪上了錦緞的地毯、床墊和坐墊,上面站著信奉基督教的黑人,他們手持鑲滿金子的盾牌和金飾長矛。進入曼卡納大門後,也是一個類似的大廳,地上鋪著大理石,兩邊站著卡扎爾人衛士。進入海濱大門後是一個長達300步的大廳,地上鋪著紅磚。穿過大廳,可以來到一個內院,通往皇帝的內廷。院子的左邊是皇帝的私人教堂,共有10座門,4扇是金門,6扇是銀門。教堂內的祭壇是用一整塊檜木做成的,鑲嵌珍珠和寶石。教堂的天花板全是拱頂,由金銀做成。教堂周圍有四座院子,各長200步、寬100步。院子裡有一個在大理石中挖出來的5米見方的池子,聳立在離地面5米高的大理石柱子上,上空有一個鉛做的穹頂,另一個銀穹頂聳立其上,由12根柱子支撐,柱子的頂端是各種動物的塑像:鷹、羔羊、公牛、公雞、孔雀、狼、馬、象……在離院子200步的地方,有一個蓄水池,水從這裡流到柱子頂端的動物塑像那裡。每逢節日,都要在這個水池裡灌滿1萬尖底瓮的酒和1000尖底瓮的白蜜,酒和蜜混在一起,還用一匹駱駝所馱的甘松茅、丁香花蕾和肉桂來使其發出香味。酒從塑像的嘴裡和耳朵里流出來,聚集到灌滿的池子中。
其他一些傳世作品也對聖宮的景象進行了描寫:
皇帝上朝議政的宮殿被稱為金鑾殿,或者“黃金議事宮”(Chrysotriclinium),皇帝的寶座設定在議事宮大廳半圓形頂點的聖壇上,這個長長的大殿看上去像教堂,實際也是按照教堂的樣式設計的。寶座位於三級斑岩台階之上,華貴典雅,用象牙、黃金、珍珠和寶石做成,上為華蓋,寶座靠背上有象徵耶穌的細密鑲嵌畫。寶座很寬,鋪有墊子,是個雙人座,皇帝並不坐在中間,而是坐在右邊。在禮拜天或節日的時候,皇帝坐在左邊,右邊的座位上放著一本福音書,據說這裡坐著基督本人。寶座前面掛有紫色帷帳,上面綴有珠寶。帷帳旁邊有一座鍍金銅樹,各色鳥兒落在它的枝條上,也是鍍金黃銅做的,它們爭相爭鳴,奏出一首首婉轉的樂曲。寶座兩旁有兩隻鍍金的銅獅,這些機械野獸“可以張開大嘴咆哮,伸出舌頭,還用尾巴擊打地面”。
達夫納宮的大門飾有金星,大門前有一個2米見方的場地,地面上鑲嵌著珍珠和寶石。拱門裡用金鍊懸吊著許多銀制大吊燈,在每根裝飾著精雕細刻柱頭的大理石圓柱之間都有宮廷警衛站崗,他們都是太監。各種大理石雕塑錯落不齊地分布在地面上,或巧妙地鑲嵌在牆壁上,有半壁牆高。再向上,在金色的背景上,排列著一長隊聖女圖和高級神職人員的馬賽克鑲嵌畫。穿過一道道雕刻精細的雙扉大門,進入皇后的客廳,大理石地面上鋪著繡有各色花卉圖案的精美錦緞地毯,精緻的雕花象牙和銀制家具裝飾著各個房間,晶瑩的彩繪玻璃使房間顯得光亮柔和。皇帝的寢室有三扇巨大的落地窗,可以俯視馬爾馬拉海,以及階梯狀花園。花園向下延伸,一直通往波光粼粼的大海,裡面點綴著彎彎曲曲的林蔭小道、鮮花盛開的高台、大理石噴泉,以及林木花草之間的眾多亭台軒館。花園中還有地下通道,皇帝可以由此前往競技場。[5]
在皇宮的西鄰,是面積巨大的大賽車競技場(Hippodrome),完全仿照羅馬科洛西姆競技場的式樣,但比羅馬競技場還長40米左右。從皇宮中可以望見競技場裡面的場景。競技場內分布著許多立柱,以及大理石和青銅雕像,中央聳立著從埃及運來的古方尖碑。賽車道鋪著沙子,上面可容8輛馬車並駕齊驅,周圍的看台可容納上萬人觀賽。
競技場北門外,是黑色大理石鋪地的奧古斯都廣場,此處樹立著“Milion”,即帝國公路的零里程標誌。柱廊拱衛的梅塞大道從這個廣場通向城市的遠方。嚴冬來臨之際,皇帝便下令在梅塞大道的柱廊間釘上木板,以保護窮人免受強烈的東北風的侵襲。奧古斯都廣場的北邊是巨大的聖索非亞大教堂。向西不遠,就是圓形的君士坦丁廣場。這裡是君士坦丁堡商業和政治活動的第一大中心,北邊是帝國元老院,其門前幾十級寬大的大理石台階是政要顯貴向公眾發表演說的論壇。廣場中心聳立著一座數十米高的巨型花崗石圓柱,頂端是從雅典運來的高大的阿波羅銅像。
君士坦丁廣場西邊是長方形的提奧多西廣場,它是多條羅馬帝國軍事大道的匯合點,也是全城最大的集市。這裡作坊店鋪林立,商號錢莊比鄰。這一帶的最東端是嘈雜的鍋匠區沙爾科普拉特,梅塞大道旁邊是金銀匠區,再遠些是芳香區。在提奧多西廣場周圍可以買到精選的肉、酒、水產、蔬菜、水果、糕點、乳酪和蜂蜜,而絲綢、珠寶、金器、皮革、玻璃器皿、香水一類的奢侈品在這裡更是應有盡有。
離開提奧多西廣場之後,梅塞大道折向西南,經過公牛廣場、阿卡狄烏斯廣場,一直通往金門。阿卡狄烏斯廣場上坐落著阿卡狄烏斯皇帝圓柱,人們可以攀緣柱子裡的233級台階,爬到柱子的頂端,俯瞰整個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海峽和亞洲大陸。其他東西走向的街道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出現。貴族和富人在主要幹道旁建有自己的豪華宅邸,這些大廈以其主人的姓氏命名,如歐根尼烏大廈、魯菲尼烏大廈、普羅波大廈等等。這些宅邸與外街隔絕,主要空間都面向圍有柱廊的內部庭園。樓層延伸到街道柱廊之上,設有凸肚窗,宅邸內有寬敞的大廳、舒適的臥室和浴室。
公元5世紀的時候,由於人口迅速增長,因此提奧多西二世皇帝在西邊修築了提奧多西城牆,將城市面積擴大了兩倍。擴建之後的君士坦丁堡城牆全長21.5公里,其中臨馬爾馬拉海的城牆長8公里,金角灣一側長7公里,靠陸地的一邊長6.5公里。君士坦丁堡的居民認為,通往羅馬的大道所經過的那座城門門扉是金子做的,因此被稱為“金門”,實際上門扉的材質可能是黃銅。城門本身用白色大理石修建,門頂上樹立著一座巨大的雕像——一個人牽著5頭大象。甚至中國古籍中對金門也有記載[6]
在君士坦丁堡建城的初期,城中的空地甚多,居民區主要集中在沿海、梅塞大道兩旁和東部地區。在居民區的附近有很多園子,甚至田地。像富人住宅一樣,教堂和修道院通常也帶有花園。不過,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新建築不斷出現,城中的空地很快消失了,在金角灣的對面還開闢了名為“加拉塔”的衛星城。
城牆特色
以皇宮為起點,君士坦丁一世修築的城牆分成兩路,向西延伸。由於君士坦丁堡的南北兩邊都瀕臨大海,因此這兩段城牆的高度只有12到15米,整個城市坐落在城牆後面的山丘之上,遠來的商船從海上就可以望見聖宮建築群、賽車競技場、聖索非亞大教堂(該教堂的巨大穹頂可以當作燈塔使用),以及城內林立的各種宏偉建築。在城市的西端坐落著第三段城牆,即長達4.3公里的君士坦丁城牆。
提奧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城牆的西邊修築了提奧多西城牆,由於城外就是色雷斯平原,因此這段城防系統被設計得複雜無比。提奧多西城牆從外向內依次為外護牆、護城河、護城河內牆、陡坡護壁、外城台(Peribolos)、外城牆、內城台(Parateichion)、內城牆。
外城牆高約8米,內城牆高約12至20米。城牆外側陡立,用花崗岩巨石砌成,牆頂為人行道和作戰平台,並有雉堞掩護士兵。城牆內側為斜坡,有岩石護牆、藏兵洞和倉庫。外城牆和內城牆上聳立著96座塔樓、三百多座角樓和碉堡,塔樓凸出城牆約5米,平均間距60多米,形成強大的火力支援系統。城牆外為寬約18米的護城河。
在1453年土耳其人用上火炮之前,能威脅到提奧多西城牆的唯一危險就是地震。事實上,只有447年11月7日和448年1月6日的地震威脅到了城牆的安全,震塌了好幾處城牆,以及394座塔樓中的57座。但是,由於當時君士坦丁堡正面臨“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威脅,因此只花了60天就將城牆修復了。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過比之更為嚴重的地震。
日常管理
君士坦丁堡市民的職業通常由祖輩傳承,毫無變動。法律規定同行者才能互相通婚。
此外,政府嚴密控制了一切生產活動——皇帝委任的官員(城市總監)可以任意走進一家店鋪搜查其帳簿與營業狀況,並設立了多種行會以便於管理。
里奧六世(聰明人)編寫了《總監便覽》:“君士坦丁堡的工人組織有城市總監作為首領。凡新會員加入、職員推選、各行會關係、團體生活,實際上都被城市總監掌握並由其決定。城市總監處於政府與行會之間,在大多數場合下還站在行會、外僑之間,審判並處罰一切違法行為。”本書規定了工人的工資、每一種商品出售的日期與地點以及售價,製造者不得直接採購甚至選擇其所需原料,存貨質量甚至數量還有規定。製造者所屬行會組織負責在運入城市的原料中選擇本行業所需者。製造者僅需付出總成本中他所占的那一部分,並在收穫時領取組織分配給他的部分。行會成員的增加受到嚴格限制,僱主無權支配他與工人所訂的契約,甚至無權決定學徒人數。
文明中心
沒有一個西方國家的首都,在帝國統治的連續性和範圍方面,能與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輝煌歷史相媲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重建此城為新羅馬時,這裡已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了。它的起源應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當時,它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的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占蒂翁,拜占廷是它的拉丁名字。
位置優越
君士坦丁堡這段顯赫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它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險要位置。這座城市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南端陡峭的岬角上,岬角從海峽的歐洲一面向對面的亞洲沿岸伸出,仿佛要擋住從黑海流入馬爾馬拉海的急流。因此,君士坦丁堡南有馬爾馬拉海,北有博斯普魯斯海灣,從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謂的金角灣。誠然,其他城市也有良好的港口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君士坦丁堡的顯著特徵是,南北兩面都有一條狹長且能航行的海峽。所以,這座城市由兩扇海上大門保護著,可以禁止無論從愛琴海,還是從黑海來的敵船的通行。拜占廷皇帝為了加強這些天然防禦,又在陸上修築了兩堵高大的城牆:第一堵牆長四英里;第二堵牆長40英里,寬20英尺,位於第一堵牆西面約30英里處。這兩堵防禦城牆,同巴爾幹山脈這一天然屏障連在一起,保衛了君士坦丁堡的陸上進口。因此,在拜占廷長達十個世紀的統治期內,這座城市儘管在大部分時間裡是遭受圍攻的要塞,但卻得以保存下來。 君士坦丁堡有許多雄偉的建築,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築和藝術成就的結晶。
經濟
在歷史上,拜占廷的確是一個十分強大的王朝,它具備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非常優秀的科學技術。它長時期統治著整個地中海地區,並擁有強悍的軍團。拜占廷王朝不僅保持了原本屬於古羅馬帝國的領土,而且還進一步囊括了中東和希臘地區。當歐洲的其它國家還在慢慢地從黑暗時代復甦之時,拜占廷王朝保持著由羅馬帝國延續下來的、非常先進的文明程度。同樣重要的是,拜占廷還促進了貿易和經濟的全面發展。幾個世紀以來,拜占廷一直是整個地中海盆地的經濟動力,它的貨幣則是國際標準交換媒介,它的商人及其商品,對於使西歐擺脫其封建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對於使義大利城邦走上控制地中海商業的道路,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文化
在文化領域中,拜占廷挽救了古代文化藝術珍品,並將它們同她自身的遺產一起傳給了子孫後代。拜占廷傳下了由查士丁尼編纂的羅馬法,傳下來的最新的正確理解和評價的一門宗教藝術以及由認真的學者們加以匯集、注釋和保存的古典和希臘文化時期的文學、學術名著。
宗教
君士坦丁堡牧首,教區位於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被承認為東正教的普世牧首,是東正教會名義上地位最高的神職人員。他是正教會的精神領袖和主要發言人,但是並無任何凌駕於其他牧首或另外14個自主教會之上的權威。
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名義上的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東正教的15個自主教會之一)的牧首,該牧首職位是東正教4個最早的牧首職位之一。作為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的領袖,他還擁有另一個頭銜:“君士坦丁堡——第二羅馬的大主教”。君士坦丁堡牧首與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不是一個人,後者是君士坦丁堡拉丁教會(天主教會)的領袖。
戰爭入侵
自君士坦丁堡建立以來,其軍事、經濟的重要價值一直受到不少民族的虎視眈眈。比如是一直與帝國抗衡的波斯人,波斯人數次圍攻過城市,但被堅厚的城牆和強大的拜占廷海軍所挫敗;其後在阿拉伯半島興起的阿拉伯人進攻拜占廷帝國,以二千艘戰船圍攻,阿拉伯艦隊又遭到拜占廷海軍用希臘火全殲,二千餘艘戰船剩下五艘逃回;基輔人圍攻城市,又被希臘火燒毀海軍,遭到嚴重挫敗。
直到11世紀拜占廷依然是一股令人敬畏的力量,是基督教世界抵禦穆斯林衝擊的中流砥柱。拜占廷一直成功地扮演了他們的角色,直到11世紀中葉東方的土耳其人興起。與此同時,西方的諾曼人也開始嘗試入侵拜占廷。拜占廷帝國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以帝國義大利領土的失陷為代價,諾曼人終於被擊退了;然而對土耳其人,帝國則永久性地失去了帝國的糧倉與兵源地—安納托利亞(Anatolia)。此後帝國一直面臨兩線作戰之虞,而十字軍運動的興起令局面更加複雜。雖然作為基督徒,拜占廷人對十字軍抱有好感,然而他們長期的政治經驗證明應當對異教徒保持一定寬容並允許其存在。十字軍倡導的聖戰在拜占廷看來反而是危險的和不切實際的。
當然,拜占廷人也希望通過十字軍獲得好處。然而,這一切需要以實力作為基礎。拜占廷繼續以強權面目出現,不過其國力已經開始不斷下降了。在那個充滿戰爭衝突的年代,安納托利亞的喪失,迫使拜占廷皇帝不得不愈發依賴外國盟軍與僱傭軍,而後者是需要以商業特權或金錢作為代價的。這一切不幸又發生在帝國經濟衰退的年代。整個12世紀,帝國看上去似乎依然是富裕和強大的,市場港口商賈如雲,皇帝依然受到尊敬。但是,拜占廷既不支持穆斯林對抗十字軍,也同樣對十字軍缺乏熱情,這就埋下了憂患的種子。同時,11世紀,宗教分歧也加劇了東西方基督教國家的矛盾。至12世紀,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已經明顯地處於分裂狀態了。
1204年,在軍隊領袖野心的蠱惑下,出於威尼斯人的嫉妒與貪婪,出於天主教會對東正教會的敵意,原本是去援救拜占廷帝國的十字軍反戈一擊,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被占領並遭到洗劫,成為拉丁帝國的首都。
這一事件終結了東羅馬帝國的強國地位,雖然其並未徹底滅亡。1261年由麥可八世帕拉奧洛古斯率領流亡至小亞細亞西部的拜占廷勢力(尼西亞帝國)軍隊收復,奪回了君士坦丁堡,擊敗了拉丁帝國,重建的東羅馬帝國首都。似乎拜占廷帝國又迎來了偉大的復興。然而,米哈伊爾八世的政權(即帕列奧列格王朝,拜占廷末代王朝)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強盛。它還依稀保留了一些過去的威名,君士坦丁堡依然是“新羅馬”,是東正教的中心。
14世紀對拜占廷帝國而言是一個災難性的世紀。強大的塞爾維亞王國一度有併吞拜占廷帝國的趨勢。而僱傭軍卡特蘭軍團的叛亂(Catalan Company,即“加泰羅尼亞軍團”)令諸行省一片狼藉。帝國長期陷入內戰之中,各王室成員爭權奪利,內斗不止。例如約翰五世在其五十年的皇帝生涯中(1341-1391),先後三次被廢黜,一次被他的岳父,一次被他的兒子,另一次是他的孫子。 禍不單行的還有瘟疫。1347年伴隨內戰爆發的黑死病,奪去了帝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隨著拜占廷帝國的衰落,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5月29日被“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炮轟並遭到攻陷,開始由奧斯曼帝國管治,成為其首都。奧斯曼土耳其則利用拜占廷與巴爾幹諸國的混亂大肆擴張,至14世紀末,其勢力已經抵達多瑙河畔(Danube),拜占廷已經淪為土耳其領土環繞下的孤島。此時的拜占廷,實際控制地區只限於首都君士坦丁堡,色雷斯的幾座城鎮,黑海沿岸的一些市鎮,幾座小島,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ca,帝國第二大城市)以及伯羅奔尼撒半島大部。那裡是由皇族統治的摩里亞君主國,它在從法蘭克人手中收復失地方面取得了小小成功。在這些拜占廷勢力範圍中,還間布著一些拉丁帝國遺留的封建領地,佛羅倫斯公爵依然統治著雅典而維羅納王子們占據著愛琴海諸島。其餘的拜占廷原領土則早已被土耳其人奪取。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1923年將首都遷往安卡拉。1930年,該城被正式改名為“伊斯坦堡”。
內部分裂
1261年由麥可八世帕拉奧洛古斯率領流亡至小亞細亞西部的拜占廷勢力(尼西亞帝國)軍隊收復,然而,米哈伊爾八世的政權(即帕列奧列格王朝,拜占廷末代王朝)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強盛。實際上,拜占廷已經淪為了一個普通王國,甚至在希臘人世界中亦不是唯一的統治者。在它的東面,有事實上獨立的特拉比宗王國(由拜占廷科穆寧皇室後裔在1204年建立),後者擁有豐富的銀礦和與大不里士(Tabriz)的傳統商路。在色雷斯地區,出現了伊庇魯斯專制君主國(同樣由前拜占廷皇室後裔建立),它一度與尼西亞帝國展開收復君士坦丁堡的激烈競爭,甚至曾經兵戎相見,不過最終也走向衰敗。在巴爾幹,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成為另外兩大勢力。而在希臘本土與周邊島嶼上,義大利人的殖民地與法蘭克人的貴族領地星羅密布。為了驅逐威尼斯人的勢力(其為十字軍奪取君士坦丁堡的幕後黑手,遭到拜占廷人的普遍厭惡),拜占廷政府引入熱那亞人,後者則要求貿易特權,首都北部的加拉塔(Galata,或稱佩拉Pera)商業區隨即為熱那亞人控制,熱那亞商人順理成章地掌握了拜占廷商業命脈, 令帝國的財政進一步雪上加霜。而帝國四周可謂險象環生:在義大利有前拉丁帝國的復辟勢力,巴爾幹的斯拉夫王族們則覬覦著皇帝的頭銜。東方的土耳其人一度沉寂了一段時間,這某種程度上也挽救了拜占廷帝國。不過在偉大的酋長奧斯曼的率領下,土耳其人很快再度成為了帝國的勁敵。因為西部的軍事威脅,拜占廷不得不將多數財力人力投入其中,以致忽略了東部的防禦,這為奧斯曼人在小亞細亞的擴張提供了良機。
舊時首都
伊斯蘭時代首都
鼠疫
公元542年4月,拜占廷帝國(即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的舊稱)的市民們焦慮萬分。許多人突然發燒,接著出現了紅腫和劇痛,甚至有人發了瘋。患者帶有妄想症,一些患者以為那些照料他們的人實際上是想殺死他們。
原來他們所感染的疾病是淋巴腺鼠疫,這種病正在地中海東部一帶蔓延。它還在擁護的君士坦丁堡街道上迅速擴散。照料鼠疫患者的人都弄得精疲力竭。
這次鼠疫在該市肆虐了4個月。在高峰時每天有1萬人死於該病。埋葬死者的人手不夠,那些來不及掩埋的屍體助長了疫病的擴散。
到8月份,發病人數開始下降,儘管在接下來的冬季里繼續有人染病。許多病癒的人仍留有終身後遺症,如語言障礙或身體部分癱瘓。
這幅鑲嵌圖所繪的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皇帝曾患鼠疫病,但他恢復得很好。他的病情對臣民是保密的。
相關記載
依錢單士厘的歸潛記在景教介紹中的提到有關資料:大秦之為國也,本非西名。聶派人(聶斯托爾派,Nestorius)姑以中國向有之名,名其所從來耳。【漢書·西域傳】之大秦,指今日之羅馬,確無疑義。新舊兩唐書之大秦,一名拂林(廾+林),則因立國康堡者之號東羅馬也,亦遂移大秦之名以稱康堡。(今土耳其都城名康斯坦丁諾潑里斯。康斯坦丁者,建城之帝名。諾,連屬詞。潑里斯,猶言城,今亦省稱潑凝。‘潑’與‘拂’,唇音輕重之別,故阿剌比人稱之為拂林(廾+林)。傳之遠東,城名,國號往往不分,於是有拂林(廾+林)即大秦之說。)羅馬為宗教之根本,康堡又聶派所從來,大秦為中國所通稱,以名景寺,誰曰不宜? 《舊唐書·西戎傳》:“城東面有大門,其高二十餘丈,自上及下,飾以黃金,光輝燦爛,連曜數里。自外至王室,凡有大門三重,列異寶雕飾。”
公會議
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是繼尼西亞會議之後,再一次確認基督教“三位一體”教義的收官之作,是基督教歷史上四次全體大會中的第二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促成尼西亞會議“三位一體”教義正式確立的人是亞歷山大主教,而促成君士坦丁堡會議中“三位一體”教義經過一波三折之後,最終得到確認的,正是阿塔納修和卡帕多西亞的三位教父。在這次會議中,譴責了各種次位論與撒伯里烏主義(形態論),並改寫尼西亞信經,把關於聖靈與教會的第三條款包括在內。這個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通常簡稱為“尼西亞信經”的內容如下:
我們相信一神,全能的父。一切有形與無形的天地的創造主。我們相信一主,耶穌基督,神的獨生子,永恆從父受生,神從神,光從光,真神從真神,受生,不是受造,與父為一。萬物透過他受造。為了我們人類與我們的救恩,他從天降臨;借著聖靈的大能,他從童貞女馬利亞道成肉身,成為一個人。為我們的緣故,被本丟比拉多釘十字架,受死並且被埋葬。根據聖經的話,第三天復活;升到天上,坐在父神的右邊。他會在榮耀中再來,審判活人與死人。他的國度永遠無窮。我們相信聖靈,賜給生命的主,他來自父神(與子)。與父、子同受敬拜和榮耀。他透過先知說話。我們相信一個聖潔、大公與使徒的教會,我們承認一個使罪得赦免的洗禮,我們盼望死人復活,以及來世的生命。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