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克里先(全名蓋尤斯·奧勒留·瓦萊利烏斯·戴克里先,拉丁語: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244年-312年),原名為狄奧克萊斯(Diocles),羅馬帝國皇帝,於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結束了羅馬帝國的第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建立了四帝共治制,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其改革使羅馬帝國對各境內地區的統治得以存續,最起碼在東部地區持續了數個世紀。他為羅馬帝國去掉了過多的羅馬共和國的殘餘,而最後則如古羅馬政治家辛辛納圖斯一樣,退隱田園。
關於他晚年的處境有兩種版本,異教徒歷史學家大部分都認為其安詳地度過了晚年,而基督教歷史學家則大都認為其晚年因眼看自己的四帝共治制遭破壞、各項成果毀於一旦而精神失常,最終悲慘的死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蓋尤斯·奧勒留·瓦萊利烏斯·戴克里先
- 外文名: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
- 別名:狄奧克萊斯
- 國籍:羅馬帝國
- 出生地:索羅那(現今克羅地亞的索林)
- 出生日期:約244年12月22日
- 逝世日期:312年12月3日(約67歲)
- 職業:政治家、皇帝
- 主要成就:結束了羅馬帝國的第三世紀危機
羅馬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稱皇帝的人,建立四帝共治制
人物生平,時代背景,早年經歷,皇帝生涯,晚年生活,為政舉措,君主專制,四帝共治,經濟改革,軍事改革,逼害教會,評價形象,人物評價,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時代背景
隨著伊利里亞的奧勒良(270-275年在位)上台之後,採取了大量吸收蠻族進入羅馬軍隊的做法,開始了消除內亂,恢復統一的歷程,而這一歷程的完成,羅馬進入新一期的發展階段,則是以另一位重要人物——戴克里先的上台為標誌的。
早年經歷
戴克里先的父親,是伊利里亞薩羅納一個被釋放的奴隸。薩羅納是位於亞得里亞海東部的薩爾瑪提亞行省首府。這是地區內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個依靠貿易、農業收入和銀礦的富裕地區。
戴克里先以一個下層勞動人民兒子的出身參加軍隊,崛起於行伍之中。
當時正值三世紀危機期間,出身較低的人反而有了高於過去的機會。自從暴君卡拉卡拉廢除了軍團士兵必須由公民擔任的傳統,凡是生活在帝國境內的各類群體都可以入伍當兵。選擇從軍的戴克里先,很快就顯露出自己極佳的才能。
到284年,戴克里先已累積軍功晉升到羅馬帝國元首卡魯斯的親衛隊隊長之職。
284年,卡路斯派他的一個兒子卡利努斯去高盧鎮壓當地的反抗,而自己則帶另一個兒子努美利亞努斯遠征波斯。在回師的途中,謀殺的陰影籠罩在元首豪華的行伍中,卡路斯神秘死亡,其原因有多種說法,但最可能的是死於謀殺,他的兒子努美利亞努斯就地繼任元首之位,但一個月後當軍隊行進到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時,又被人暗殺。近衛軍長官阿培爾封鎖了死亡的訊息,但屍體上發出的臭味還是使士兵們知道了結果。於是,親衛隊隊長戴克里先起來揭發阿培爾連殺兩位元首的罪行,並在格鬥中將其殺死。戴克里先因此被擁立為新一任元首。
皇帝生涯
此前,在235年至284年間,羅馬接連出現了20至25位皇帝,平均只在位兩至三年。戴克里先在公元284年至298年間予人步其短命的前數任皇帝後塵的感覺,其不斷挑起戰爭以保衛帝國的疆域,使帝國的平民不斷起義。然而,在298年,戴克里先成功阻止日耳曼人橫渡多瑙河與萊茵河,使其無法進侵羅馬帝國本土,又制止了波斯帝國對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地區的進犯,並打敗了其國內的政敵,這使得其成功穩住帝位。
晚年生活
在305年,戴克里先五十五歲時,在經過長期的病困後,戴克里先選擇退休,居住在權力中心,瀕臨亞得里亞海的索羅那附近的宮殿里,並在該地實踐其最大的興趣,種捲心菜。在其後有人曾要求其重登帝位,卻被其斷然拒絕,其並回復道:當閣下看到在下於索羅那親手栽種的蔬菜時,閣下便不會再提出這種要求。他是惟一一位自願放棄帝位與權力的羅馬皇帝;所有其他皇帝要么自然死亡,要么被人除去。
戴克里先設計的“四帝共治”,顯然並沒有解決帝國的紛爭,當他還在位時,尚能依靠自己的影響力控制局勢;一旦退位,羅馬帝國迅速又陷入內亂之中。
按照他設計的制度,他和馬克西米安同時退位,伽列里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一世都由“凱撒”提升至“奧古斯都”,同時由伽列里烏斯選擇了塞維魯二世和馬克西米努斯分別任西部和東部的“凱撒”,但是義大利人不喜歡塞維魯二世,於是推舉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為帝。塞維魯二世被打敗並殺害。伽列里烏斯對此也無能為力。
312年5月24日,戴克里先死於自己的宮殿中,終年六十二歲。
戴克里先宮殿後來演變為當代的克羅地亞斯普利特的城市基石。
為政舉措
君主專制
在戴克里先穩住其權位後,便開始著手改革羅馬帝國,因為其認為羅馬帝國在經歷了長達五十年的內部不穩定時期後,已瀕臨崩潰,無法支撐下去。其開始一系列改革以防止帝國再度陷入無政府狀態,並維持帝國的生命力。這包括將帝國一分為二以便於管理、設立新的皇位繼承系統、加強中央集權與徹底將羅馬共和國(此前羅馬帝國有帝國之實,卻無帝國之名,仍保持羅馬共和國稱謂)的外表剝去,並作出針對當時出現的極度通貨膨脹的經濟改革。羅馬帝國向來實行軍事獨裁,但在外表上卻是君主立憲制。這使其合法性受到眾多複雜的頭銜與慣例所制約,削弱了皇帝對軍團與禁衛軍的控制。這可以由皇帝的稱謂最高統帥(Imperator)看出來,而皇帝的稱謂亦由此而得。這些稱謂,雖然笨拙,但卻在公元頭兩個世紀被眾多羅馬皇帝沿襲下來。然而,由卡拉卡拉承接帝位開始,統治者開始拼棄或簡化眾多共和國頭銜與法制,並加強中央集權,使君主立憲制形同虛設。而共和國遺留下來的這些程式亦在暗地裡破壞了政府的基礎與合法性。戴克里先認為皇帝頭銜應該更為全面,而非只是建基於軍事力量,其應更具認受性與穩定性。所以其尋求建立新法規,重新確認皇位的合法性,將皇帝描寫成半神半人的化身與最高祭司。這時共和國時期的舊頭銜最高祭司(Pontifex Maximus)即被賦予新的意義,成為皇帝的頭銜,並變得十分重要。
戴克里先為自身選取了一個新的頭銜,稱自己為主和神(Dominus et deus)。這與此前的羅馬皇帝十分不同,此前的皇帝通常自稱為元首或第一公民,有著某程度平等與民主的意味,當然只是在名字上。戴克里先在其頭銜上移除了所有的虛假稱謂,將其自身設定為最高君主。其不再出現於平民面前,如果有訪客時,則訪客需要俯臥於地上,不可直視皇帝,以視隆重,以訪客只被允許輕吻皇帝的外袍底部。由此,其創造了一個遙距、神秘、神權政治與專制的政府。
四帝共治
戴克里先由其統治頭九年里帝國不斷出現戰亂的經驗總結出帝國過於龐大,不便於一位皇帝獨自管治;而且亦只其一人亦難於抵抗野蠻人由萊茵河至埃及邊境一帶的不斷侵擾。其徹底的解決方法是將帝國一分為二,在地圖上畫一直線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這個分裂並非只存在短時間,而是在未來永久地將羅馬帝國分裂了。羅馬帝國帝位承繼問題從來未曾解決;其沒有明確的帝位承繼方法,結果經常導致內戰。早期的皇帝傾向採用過繼法,即其收養一位兒子並讓其繼承帝位。其後的軍人皇帝並不喜愛過繼法而傾向家族繼承法,即由皇帝的兒子繼承帝位。羅馬元老院則相信其應該擁有推選新帝的權力。所以最少有著三種,甚至更多的帝位繼承方法。
為了解決帝位繼承問題,並解答誰是帝國東西兩部的新皇帝,戴克里先創立了四帝共治制,即是帝國東西兩部分別由兩位主皇帝統治,再各以一位副皇帝輔政。在羅馬皇帝眾多的頭銜里,奧古斯都最為重要,所以將其授予兩位主皇帝,而兩位副皇帝則獲授較次要的稱謂凱撒。戴克里先有意讓主皇帝在退休或死亡時,由副皇帝繼承,而繼位的主皇帝則任命新副皇帝,以解決帝位繼承問題。
在292年,戴克里先正式推行此制,並任命自己為東部帝國主皇帝,馬克西米安為西部帝國主皇帝。皇帝權位正式一分為二。兩帝分別建立新都,無一人以羅馬為都。當兩位主皇帝統治帝國的權力被增加時,羅馬元老院的權力被進一步削減至只局限於前首都羅馬境內。在293年,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安各自指定一位凱撒(分別為加萊里烏斯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洛盧斯),並正式任命其為繼承人。然而其並不只是繼承人,四位皇帝各自統治著四分之一的帝國。
與戴克里先繼位前半世紀,羅馬帝國內部的混戰相比,戴克里先所創位的四帝共治制並不優越很多,這是因為如果任何一位皇帝有私心的話,則此制度便會瓦解。結果,羅馬帝國帝位投機取巧的特性使四帝共治制很快便瓦解,而帝國亦重回只一人稱帝的局面。在305年,戴克里先退休(而其西部帝國的拍檔亦宣布退休),兩位凱撒按計畫成為主皇帝,但當選擇新凱撒時,軍隊與羅馬元老院介入並各自提名候選人。在306年,君士坦丁一世在西部帝國發起內戰,並在312年獲勝,其後在324年占領東部帝國,以帝國復歸一統直至其於337年駕崩。然而,在395年,帝國再度分裂為兩部分,而這次則再沒有復歸一統了。
經濟改革
戴克里先亦進行了經濟改革。為了抑制通貨膨脹,他著手發行了新的高純度的金幣、銀幣以及其他輔幣,但新幣在整個帝國的貨幣流通總量中的比例太低,加之劣幣驅逐良幣,以及帝國生產、運輸、銷售體系的陷於癱瘓,戴克里先拯救貨幣的努力歸於失敗。
這種情況下,在301年,戴克里先創立限制最高價格法(301年物價敕令)。這個限制價格上限於固定位置的法令適用於數千種貨品與工資,並對違例的商人處以死刑。然而其規定的官方價格遠低於產品和服務的成本,無法制止通脹惡化,最終被人們忽略,但其是一份了解古羅馬經濟的重要檔案。
隨著價格控制的失敗,戴克里先只有依靠配給制,將軍隊和政府的物資供應與市場徹底隔絕,通過徵收實物稅確保軍隊和政府所需,而任由普通百姓在通脹中自生自滅。
軍事改革
戴克里先將軍隊由四十萬人增至超過四十五萬人並將其分為兩個主要部分:邊防軍與作為後備的野戰軍。大約三分之二的軍隊為邊防軍。而其他為野戰軍,由奧古斯都與凱撒在其領土裡直接控制。因為其與權力核心更為接近,其發動政變的可能性更大,所以野戰軍的待遇較邊防軍為高。這使得邊防軍產生怨恨,並使帝國在其後陷入危機。
根據過往的經驗與機動騎兵營的系統使戴克里先裁減野戰軍的軍團組成人數至每軍團1000人,使軍隊可以確保戰略與戰術的彈性而不用派遣分隊作戰。而邊防軍的軍團則維持完整強度(4000-6000人)。兩軍的輔助部隊每隊人數相同,為每隊1000人。
在戴克里先時,禁衛軍統領的權力被大幅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每個奧古斯都與凱撒各自擁有兩個軍隊統帥:步兵主將與騎兵主將。這並非只是將軍隊統帥的軍事承擔分散,而且是減少其發動政變的可能,但這亦使騎兵在羅馬軍隊里的重要性大為提升。
很多由戴克里先開始的軍事改革被其繼承者繼續推行,並於君士坦丁一世時大致完成。君士坦丁一世廢除了禁衛軍制度,以較細、較易控制的4000人皇帝衛隊取代。
逼害教會
在303年,羅馬帝國開展最後且最大的一次對基督徒的逼害。在戴克里先統治前期,加萊里烏斯是唆擺其逼害基督徒的主要人物,戴克里先相比之下並不是極欲逼害基督徒。然而在戴克里先統治後期,戴克里先卻變為熱心逼害基督徒的君主,並於303年2月24日發布首個逼害基督徒的法令。
首先,基督徒士兵需要離開軍隊,其後基督教堂的私產被充公,而且基督教的書籍被燒毀。在戴克里先的宮殿被兩次縱火後,其對基督徒採取更強硬的措施:基督徒要么放棄信仰,要么被處死。
這次對基督徒的逼害行動持續至313年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米蘭敕令為止。殉道者包括教宗聖馬爾塞林努斯、聖女菲洛莫納、聖阿法、聖路濟亞、聖艾爾摩、聖弗洛里亞諾、聖喬治、聖艾格奈,而最後一位殉道者是亞歷山太之彼得(311年)。這次逼害使得亞歷山大教區的教堂將戴克里先即位的年份(284年)視為殉道時期的新紀元。另一個逼害基督徒的影響是馬里努斯逃去蒂塔諾山,並在該地建立了聖馬利諾。
評價形象
人物評價
戴克里先的改革在某些特定領域,如對軍事,民政與羅馬官僚系統的改革十分強而有力,並使羅馬帝國的生命延長一個世紀。
然而,其創立的四帝共治制卻為日後內戰埋下伏線,並且在其死前已出現。四帝共治制只有在其直接管轄時才有效,當其放棄帝位與權力回到亞得里亞海海濱的田園裡種菜時,四帝共治制很快便由內部崩潰,而一個新的,強大的統治者最終獲得勝利。
戴克里先的改革還有另一個非常實際的弊端,在帝國不同的地方建立三四個宏大的朝廷,國家機構各部門的大臣、行政官、一般官員和奴隸的數目成倍增加,必然導致稅賦和對人民的壓榨相對增加。從這一時期到帝國的消亡,完全不難隨時聽到一陣陣連綿不斷的發自人民內心的抱怨和呼號。
戴克里先將帝國一分為二的政策,最終使帝國永久分裂,而東部帝國後來被歷史學家稱為拜占庭帝國。西部帝國只持續多約兩個世紀,而拜占庭部分經由戴克里先的親自改革而來,則持續了另一個千年。
雖然其統治與貢獻被基督徒大幅度描黑,但事實上戴克里先統治時期為羅馬歷史里的轉折點,這點不容置疑。戴克里先其自身則成為其中一位神秘與具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
藝術形象
小說Numerius里戴克里先是主角,這部小說是由V. Martucci所著。(2005年)
小說Fabiola, or The Church of the Catacombs所述的地點為戴克里先統治的時代,由Cardinal Wiseman在1852年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