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真理是主張哲學和科學真理同所謂的宗教神學真理可以並存的一種真理觀。主要流傳於歐洲中世紀。首創者是西班牙哲學家伊本·路西德(阿威羅伊)。尼德蘭的西格爾、英國的鄧斯·司各脫、奧卡姆、費蘭西斯·培根等亦有這種主張。主要含義有二:(一)同一真理可以用雙重形式來表述,即哲學的理性思辯形式,神學的隱寓象徵形式;(二)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真理,一種是從經驗和科學實驗得來的哲學和科學真理,一種是從神的啟示、從信仰中得來的宗教神學真理。它們各自獨立,互不相干。在宗教神學占統治地位的中世紀,“雙重真理”說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是當時一些進步的思想家為使哲學和科學擺脫宗教神學的統治,爭取獨立存在的合法權利的思想武器。但同時也表明了他們的唯物主義學說還“充滿了神學的不徹底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反對“雙重真理”論,否認有“信仰的真理”存在,只承認科學真理的存在。在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西方某些資產階級哲學家仍鼓吹“雙重真理”論,為宗教信仰辯護,暴露了他們唯心主義哲學的反科學本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重真理
- 外文名:Double Truth
- 亦作:兩重真理
- 代表:伊本·路西德
- 概念:同一個真理可用雙重形式表述
此說雖不科學,但為哲學和科學擺脫宗教束縛,爭取獨立地盤,超過積極作用。其後本格爾(Sigerus de Brantia,約1240--1281至1284)、鄧斯·司各脫、約翰·洛克、奧卡姆以及弗蘭西斯·培根等了有同樣主張。牛頓在機械論宇宙中將上帝視為“第一推動者”。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布魯諾只承認科學的真理,否定神學的真理,從而認為“雙重真理”說是荒謬的理論。在現代,資產階級哲學家中仍有認為宗教與科學都是真理的,這種觀點顯然是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