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第一章 總 論
第一節 規劃背景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RCEP正式簽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一系列重要論斷,為新時期我國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會議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最佳化升級,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十三五”時期,雲南全省上下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雲南省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2020年7月,《中共雲南省委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雲發〔2020〕13號)出台,指出:重點培育先進制造業、旅遊文化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現代物流業、健康服務業等為重點的萬億級支柱產業和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菸草等為重點的千億級優勢產業。到2025年,全省八大重點產業、“三張牌”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現代化產業體系骨架基本形成,萬億級支柱產業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地位全面確立,千億級優勢產業培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35年,“三張牌”成為雲南的世界標誌性品牌,形成開放共贏、內外聯動、紮根雲南的產業鏈全球布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引領西部、融入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現代化產業強省地位基本確立。
“十三五”期間紅河州經濟總量持續保持全省前列,2020年GDP達到2417.48億元。紅河州為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州委、州政府制定並出台了《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實施方案》,重點培育先進制造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旅遊文化業、現代服務業等千億級支柱產業和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菸草、房地產、節能環保等百億級優勢產業,深層次促進國內國際產業雙循環,推動紅河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到2025年,通過推行重點產業鏈鏈長制,打造一批標誌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工業增加值達到13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30%以上;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左右,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60%,現代產業體系骨架基本形成,在全州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地位全面確立。到2030年,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65%左右,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65%,基本形成符合紅河實際、特色鮮明的紅河現代產業體系。到2035年,紅河州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成為滇中城市現代產業發展重要基地、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現代產業基地。
第二節 規劃意義
一、落實雲南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等戰略的重要舉措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提出把雲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這是黨中央站在歷史高度、著眼世界大局、面向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合作長遠發展提出的重要戰略構想,對於深化區域合作、促進亞太繁榮、推動全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紅河州自古即是我國西南地區對外開放的視窗,接壤越南,是參與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重大國家戰略的前沿門戶,具有獨特區位優勢。紅河州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堅持產業科學定位、發揮優勢、積極作為,全力發展“5+6”現代產業體系,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有助於加快推進雲南省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促進與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國家全面合作發展。
二、最佳化產業布局、增強產業韌性、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紅河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適應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兩型三化”方向,有效推動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徑;是雲南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撐。
三、帶動紅河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推動紅河州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抓住機遇做好頂層設計,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打造大產業鏈延伸,促進跨領域橫向融合,是“十四五”時期紅河州加快強優勢、補短板、提質量、增效益,實現經濟質量、動力、效率三個變革的關鍵路徑,是促進紅河州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養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形成內外聯動的產業鏈全球布局的重要舉措,是提升紅河州人民民眾美好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支撐,對紅河州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第三節 發展環境
一、總體現狀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紅河州始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核心,以優勢產業為基礎,以產業園區為平台,以重大項目為載體,著力推動傳統產業不斷提質增效,新興產業規模逐漸壯大。
(一)工業規模逐年擴大,紅河製造快速發展
“十三五”期間,全州傳統產業加快升級,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工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以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業和捲菸、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輕工業為支撐、多元市場主體並存的製造業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工業經濟規模逐年擴大,總量實現穩步增長。2020年,全州工業增加值為603億元,居全省第4位,年均增速10.1%。
(二)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新興產業快速崛起
隨著全州製造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菸草製品業在保持平穩運行的情況下增加值比重逐年降低,從40.8%降低至26.6%,非煙工業增加值比重逐漸上升。以電子信息、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實現高速發展,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4.3%提升至23.9%,已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三)工業園區引領發展,產業聚集初見成效
全州以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為重點,以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為抓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引導產業聚集發展,園區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園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其中,開遠熱電汽循環利用產業園(大唐片區)被列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蒙自經開區成為首批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到2020年,全州16個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從650.5億元增至1056.1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從144.9億元增至284.3億元,聚集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電子信息製造2個產業集群已初具雛形。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式逐步從“粗放”向“集約”轉變,錫鋁銅鉛鋅等有色金屬圍繞蒙自經開區、箇舊特色工業園和建水工業園等形成“有色金屬冶煉—固體廢物集中回收—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體系,豆製品、紫陶圍繞石屏、開遠和建水等地園區形成聚集。
(四)創新驅動深入實施,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以技術改造、進步和創新為突破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建企業技術中心,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轉化,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20年底,紅河州成功創建16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隨著雲錫公司易地搬遷改造等項目的建成投產,全州製造業企業的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有較大提升。全州R&D年度經費投入從7.9億元增至18.5億元。
(五)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全州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全面關停淘汰鼓風爐煉鉛、煉銅、煉銻裝備,不斷加強廢渣、尾礦等重點污染源治理,統籌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綠色發展成效顯著。全州累計淘汰煤炭落後產能368萬噸、電解鋁過剩產能11萬噸、鉛落後產能46萬噸等。全州大力推進共伴生金屬、中低品位資源綜合利用,有效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在各園區積極開展節能和經濟循環化技術改造,有效降低生產能耗。全州單位GDP能耗、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約29.9%、35.3%。
(六)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內外聯動雙向發展
隨著全州開放程度不斷提升、對外合作水平持續深化,已形成以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為引領、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中國(紅河)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依託、昆河經濟帶為紐帶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其中,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正式獲批,開創了紅河州對外開放新局面;紅河綜保區以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為基礎,不斷完善外貿信息化平台、口岸作業區等配套設施,大力發展外向型電子信息製造、紡織服裝加工等產業;蒙自經開區立足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等產業基礎,加大外引內培的力度,著力打造集加工、商貿、物流為一體和面向周邊國家的進出口加工基地;中國(紅河)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引進和培育一批跨境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全州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8億美元增長至58.7億美元,年均增速達到24.2%。
二、主要優勢
(一)自然資源優勢突出
紅河州屬於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型濕潤季風氣候,境內有7507平方公里的熱區和270萬畝自然保護區,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使紅河州水果、蔬菜、優質水稻、中藥材面積和產量居雲南前列。全州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已探明和發現的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點1000多處、礦種50多種,潛在的價值超過10萬億元。目前全州已探明錫、銅、鉛、鋅、鐵、錳等各種礦產資源儲量達880萬噸,錫礦儲量居世界第一;煤炭資源儲量60多億噸,位居全省第三;銦、鈀等稀貴金屬資源儲量超過700噸。
(二)工業基礎較為紮實
紅河州是雲南近代工業發祥地,具有深厚的工業基礎,以有色金屬、能源、化工、建材為主的重工業體系和以捲菸、食品為主的輕工業體系成為撐起全州“兩型三化”工業體系的堅實脊樑。截至2020年底,全州有色金屬冶煉年產能達142萬噸,其中錫產能15萬噸、銦產能150噸,均位列全球第一;鋁產能55萬噸、鉛產能40萬噸、鋅產能20萬噸、銅產能12.5萬噸,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州電力總裝機規模達715.2萬千瓦,還有部分風電、火電、水電正在規劃建設中;全州規劃建設5條天然氣管道將在“十四五”期間全部投產。全州人力資源豐富,擁有大量綜合素質較高的產業工人。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等對越南籍勞工的管理機制愈加完善和成熟,大量越南籍勞工可經河口口岸入境,將為全州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等園區已建有大量標準廠房,引進企業和承接項目較為便利。
(三)區位通道優勢明顯
紅河州位於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和全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前沿,具有北融滇中、南接越南、東聯兩廣、西通緬老的四維度通道優勢,對內對外發展空間廣闊。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與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是全國唯一一個與鄰國省會城市相連的邊境口岸,沿邊和跨境兩大特色優勢明顯。彌勒東風機場實現開航,彌蒙高鐵通車在即,蒙自機場、元陽機場、沿邊高速等一批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隨著全州綜合交通網不斷完善,“內聯外通”“融入滇中”“貫通南北”的綜合交通體系已初步形成,實現向北可與滇中經濟圈互聯融合發展,向南可與東協自由貿易區互聯互通,向東可聯兩廣出海,向西可融入昆曼經濟走廊的交通格局,區位通道優勢明顯。
(四)開放條件得天獨厚
全州邊境線長848公里,境內河口、金平、綠春3縣與越南2省1市6縣接壤,擁有河口公路口岸、鐵路口岸和金水河口岸3個國家一類口岸,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通道優勢決定了紅河州在全國開放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的設立,標誌著全州改革開放步入新階段、打開新局面。全州已擁有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河口邊合區4個設施完善、通關便利的開放平台。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和開放平台不斷完善,全州對外開放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五)文化底蘊源遠流長
紅河州擁有中共雲南一大會址查尼皮、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邊縱”遺址等紅色資源,擁有千年哈尼梯田、千年臨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雲錫礦業、百年過橋米線“三千四百年”獨特文化旅遊資源,以及宜人的亞熱帶氣候生態環境等優勢條件,空間區位優良、旅遊資源富集、歷史文化深厚、民族文化多彩,為紅河州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跨產業、跨區域融合,促進文化旅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示範區奠定良好基礎。
三、面臨挑戰
(一)礦產資源逐漸枯竭,產業基礎相對薄弱
礦業是紅河州的傳統支柱產業。紅河州以其突出的礦產資源聞名全國,是雲南省重要的礦業工業基地。特別是箇舊市,探獲的錫占世界的24.7%,全國的39.1%,雲南省的82.7%,被譽為世界“錫都”。但是經過長年以來連續不斷的開採,資源開始衰減並逐步枯竭。2008年,箇舊被確立為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紅河州亟需改變過去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延緩資源枯竭,培育替代產業,實現轉型發展。但是隨著資源的逐漸衰減,紅河州製造業呈現“中間強、兩頭弱、兩頭在外”的產業特點。一方面自有礦山已經無法滿足下游企業的生產需要,只能從外地購進;另一方面距離有色金屬消費中心的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距離相對較遠,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州內園區交通、電網、供水等硬體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仍存在薄弱環節,如工業廢水的處理、排放廢氣的處理、產品物流規劃等方面不盡合理,影響營商環境。此外,紅河州冶金、菸草等傳統產業仍占據製造業主導地位,先進制造業、高新電子行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培育不足、總量不大,產業數位化和兩化融合水平較低,綠色高質量發展基礎較弱。
(二)科技創新支撐不足,高新技術相對缺乏
紅河州僅有一所普通高等學校、三所專科學校,高等院校數量少、科研能力弱的狀況持續存在,產業技術研究、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平台不足,高端人才、科技轉化平台不能滿足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創新資源相對較少,科技領軍人才、技術帶頭人相對匱乏,導致紅河州產業鏈上下延伸受到限制。目前,紅河州現代產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前端,特別是高原特色農業、有色金屬等傳統優勢產業主要偏重於原料初加工環節,產業鏈整體延伸不足,初級產品多,多數處於價值鏈中低端。州內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優勢企業不多,總量規模和經濟效益有限,高附加值和高科技產品相對較少。
(三)生態保護亟待加強,雙碳達標壓力加大
紅河州生態整體相對脆弱,與雲南省其他部分州市相比較,紅河州森林覆蓋率57.3%低於全省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北部地區石漠化和南部地區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較重。紅河州以基礎原材料加工為主的有色金屬工業面臨更為嚴峻的環境保護壓力,重金屬污染防治、節能減排難度更大,特別是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紅河州亟需尋求更加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第四節 總體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加大優質企業和現代產業集群培育力度,按照“整合資源、做優園區、做強產業、集群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和菸草等支柱產業,大力推進旅遊、生物醫藥和綠色能源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節能環保和房地產等新興產業,推動美麗經濟、數字經濟和自貿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紅河州千百億級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現代產業新生態,培育形成比較新優勢,創建滇中城市現代產業發展重要基地和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現代產業基地,努力建成“三張牌”示範區。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引領,科學發展。立足紅河州產業現有基礎和資源、環境等稟賦條件,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立足優勢領域,打造核心品牌,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統籌兼顧,協同發展。發揮自身優勢,以全局視角,積極探索區域合作模式,融入西南經濟圈、絲綢之路經濟帶,承接中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構建區域聯合、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
——堅持綠水青山,低碳發展。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妥善應對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工業發展矛盾,堅持生態優先、綜合利用與循環經濟相結合,走轉型升級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和推動現代產業體系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堅持開發開放,多元發展。發揮區位優勢,主動參與國際國內分工協作,構建內外聯動、互為支撐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堅持以改革激發開放發展活力,進一步服務和融入全省開放發展大格局。加速中小企業參與到重點企業的生產鏈條中,吸收龍頭企業的技術和品牌溢出,推動現代產業多元化發展。
三、戰略定位
滇中城市現代產業發展重要基地。立足紅河現有產業基礎,重點發展支柱產業,大力推進優勢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構建紅河州現代產業體系,成為滇中城市現代產業發展重要基地。
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現代產業基地。在建成滇中城市現代產業發展重要基地的同時,帶動與周邊南亞、東南亞國家合作,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力支撐雲南省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成為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現代產業基地。
“三張牌”示範區。充分發揮現代產業基地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提升“綠色食品”“綠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的質量、品牌、影響力,建設成為“三張牌”示範區。
四、總體目標
按照紅河州“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千百億級現代產業集群體系建設,推行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建立“高位統籌、鏈長負責、專班推進、聯動招商、動態管理、合力攻堅”的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機制,加快形成創新引領更加凸顯、產業結構更加清晰、優勢產業更加突出、產業布局更趨合理、分工協作更加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
到2025年,紅河州產業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實現萬億級產業規模,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60%左右,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60%,初步建成創新能力強、發展效益好、協作更緊密、環境更友好,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現代產業體系骨架,全面確立在全州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地位。
到2035年,全面建成創新要素集聚、產業格局協調、綠色發展可持續、開放合作多元化的現代產業集群體系,成為滇中城市現代產業發展重要基地、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現代產業基地、“三張牌”示範區。
第二章 重點發展支柱產業
第一節 先進制造業
一、方向定位
依託現有製造業優勢,紅河州重點規劃發展電子信息、化工等先進制造業,併兼顧發展裝備製造、鋼鐵、建材等製造業。
電子信息——積極發展電子信息製造產業,利用RCEP協定和東協—歐盟協定條件,聯合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建立面向國際國內市場的電子製造配套供應鏈體系,打造西南地區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和出口加工基地。
綠色化工——積極把握西南地區材料加工市場空間,在“雙碳”背景下,通過壓減落後產能和節能降耗措施,騰出發展空間,著力推進現代煤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取得突破,推動傳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裝備製造——重點發展礦冶裝備、綠色食品加工設備、電力裝備、先進農機裝備、汽車零部件等裝備製造產業,形成區域內產業間有效協同,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二、發展目標
實施工業振興行動和產業鏈提升計畫,切實鞏固發展工業優勢。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化工、裝備製造及鋼鐵、建材等產業。到2025年,先進制造業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到2035年,營業收入突破3000億元。
(一)電子信息
到2025年,培育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2家以上,各園區產業承載能力明顯提升,爭取轄區內電子信息企業實現上市;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全州規上電子信息工業企業R&D內部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4%以上;創建1個省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新建州級以上研發機構2個,引進共建國內外研發機構2個,形成一批創新型電子信息企業,完成重大信息產業技術創新平台搭建,促使電子信息製造業成為紅河州創新發展新高地;產業集聚效應更加明顯,完成電子加工製造業產業集群、特色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集群、大數據產業集群建設,電子信息製造產業實力大幅提升,重點培育3個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經開區、自貿區、綜保區、箇舊、開遠等區市電子信息產業協同程度明顯提高,園區承載能力、產業集聚程度、產業創新能力和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並構建起具有競爭力和特色的電子信息產業體系。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產值超過500億元。到2035年,電子信息製造業產值達2000億元。
(二)綠色化工
到2025年,紅河州綠色化工產業初步實現向現代煤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的轉型升級。保留部分複合肥產品;新增甲醇制烯烴60萬噸/年,烯烴下游用於拓展化工新材料產品,即多種類型的聚烯烴專用樹脂,現代煤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新型高端產品在化工產品產值中的比重達到80%以上。綠色化工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70億元以上。到2035年,綠色化工產業營業收入達到400億元,初步形成以煤制烯烴為龍頭、延伸發展下游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產業鏈。
(三)裝備製造
到2025年,充分利用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以及綠色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屬採選冶煉等市場需求,重點發展礦冶裝備、綠色食品加工設備、電力裝備、先進農機裝備、汽車零部件等裝備製造業。重點發展勘探、採掘、破碎等礦冶裝備,分揀、清洗、脫水、封裝等綠色食品加工設備。重點培育發展“葉片—塔筒/電纜—整機總裝”產業鏈。培育發展耕種、自動灌溉施肥、畜禽養殖及屠宰等裝備生產。謀劃發展“磷酸鐵鋰/電解銅/電解鋁—動力電池/輕量化車身配件/汽車電子配件/機械傳動配件”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鏈。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到2035年,營業收入突破225億元。
三、實施路徑
(一)電子信息
加快構建面向國內外的電子製造產業集群。重點招引培育面向機械電子、農業電子、醫療電子、民用電子等方向的配套生產項目。依託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中國(雲南)自貿區紅河片區等重點園區,鼓勵企業將產品向微型化、低功耗、寬頻化、集成化和綠色環保方向發展。發揮紅河有色金屬冶煉行業優勢,鼓勵雲鋁、雲錫、聖比和、開遠解化、雲天化紅磷等骨幹企業在現有生產基礎上,延伸進入有色金屬材料深加工等附加值較高下遊行業,為電子信息提供電子元器件、電氣模組的基礎材料。
以以晴集團、惠科集團、紅河迪信科技、錦鼎光電科技等企業為鏈主企業,形成智慧型視聽設備、智慧型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安防設備、智慧型感知設備等加工產業鏈,形成對外輸出產業鏈。做大現有遙控設備、電子線纜、套用和消費類電子產品,擴大整機產品占比率,形成整機與元器件相互促進發展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電子信息產業布局整體最佳化,以大數據、智慧型製造裝備等賦能區域其他特色產業,打通對外貿易大通道,走向國際化發展。
(二)綠色化工
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紅河州化工園區的規劃、建設,重點發展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屬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加快推進開遠解化廠、紅磷等化工企業技改搬遷,進一步拓展越南、緬甸、寮國等周邊國家市場。
1. 現代煤化工
紅河州作為西南地區重要的褐煤資源地,按照“礦化一體、多元聯合”的思路,把握破舊立新的發展時機進行傳統產業轉型和產品調整升級,以新型煤氣化先進工藝技術為龍頭,圍繞做強現代煤化工、做最佳化工新材料兩大核心,謀劃大型煤化工基地的建設,實現由傳統化肥產業向現代煤化工和新材料產業轉型發展,推動煤炭利用方式最佳化,實現合理延伸和有效增值,提高資源轉化效率和效益,填補雲南省現代煤化工和煤基新材料的空白,促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一是改造升級原料技術路線。煤氣化分兩部分實施。一部分是搬遷為主的技術改造,搬遷後煤氣化用於生產合成氨,規模達到50萬噸/年。合成氨主要用於生產硝酸和硝銨,外供磷銨企業作為原料,其餘少量作為液氨銷售。第二部分是甲醇擴能建設,甲醇規模增加至180萬噸/年,以確保下游產品達到經濟規模,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
二是積極發展煤制烯烴項目。煤制烯烴項目建設與原料技術路線升級、煤氣化建設進度相匹配,同步擴能建設180萬噸/年甲醇項目,主要用於下游6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項目,少量用於生產二甲醚。
三是大力拓展化工新材料。MTO項目下游產品定位於各套用領域內的高端品種,補充目前的市場缺口,種類多樣,建設靈活。其中,聚乙烯產品為高密度類型和專用料,年產量為30萬噸,產品類別包括:軟包裝薄膜專用料11萬噸/年、管材或電纜專用料10萬噸/年、大型桶吹塑膠4萬噸/年、瓶蓋用注塑膠3萬噸/年、汽車油箱專用料2萬噸/年。聚丙烯產品年產量為30萬噸,產品類別包括:BOPP薄膜專用料10萬噸/年、無紡布纖維8萬噸/年、汽車用注塑膠3萬噸/年、注塑類共聚物9萬噸/年。
四是探索發展生物降解材料。結合國家當前大力推進塑膠污染治理政策趨勢,積極發展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聚酯類降解材料,玉米/纖維素聚乳酸(PLA)生物基降解材料,力爭到2025年實現50萬噸總體規模,並延伸加工生產一次性膜袋、餐具、包裝材料等,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有效輻射西南地區日用塑膠產品市場,助力區域“白色污染”治理以及碳中和發展需求。
五是推動產品延伸和循環利用。把延伸發展產業鏈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產品延伸和循環利用項目主要包括20萬噸/年硝基增值肥料、20萬噸/年硝酸銨鈣和20萬噸/年新型粉煤灰建築材料。
2. 磷化工
推進磷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延伸磷化工產業鏈和產品升級換代,加快磷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進一步轉化。以冶煉副產硫酸為原料,實現冶金—磷化工產業協同集聚發展,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一是以提高磷資源利用率為目標,發展新型功能性磷肥,以大宗基礎磷復肥生產向水溶肥、緩控釋肥、微量元素專用肥、增值磷肥、具有土壤調理功能的肥料等特種肥方向發展。堅持濕、熱結合,強化濕法磷酸淨化分級利用,積極發展食品級、電子級、醫藥級磷酸及磷酸鹽產品,加快發展磷系列阻燃劑及功能性磷酸鹽。
二是圍繞高濃度磷復肥,逐步收縮和控制磷復肥產品總量發展,加快引導高濃度磷復肥企業發展高附加值產品。重點解決好磷石膏渣庫建設,大力推進磷石膏綜合利用,保障高濃度磷復肥企業可持續發展。提高磷礦伴生氟、矽等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三是圍繞精細磷化工,實施“電-磷結合”、“濕-熱並舉”,大力發展規模化、系列化、專用化的磷精深加工產品。研發以濕法淨化磷酸為原料的系列化、精細化、高值化、功能化、專用化的磷化工產品;嚴格限制單一濕法磷酸和黃磷項目,重點推進濕法磷酸淨化分級利用,鼓勵發展磷系列阻燃劑及功能性磷酸鹽、磷酸酯等產品。
四是加快磷石膏制水泥、硫酸、硫酸銨、硫酸鉀等化工原料的經濟化套用,促進磷石膏高值化利用,如磷石膏晶須、碳酸鈣晶須及其他多功能複合材料等的開發研製;加快磷石膏路基材料、土壤調理劑的套用驗證。
(三)裝備製造
依託全州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以及綠色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屬採選冶煉等市場需求,重點發展礦冶裝備、綠色食品加工設備、電力裝備、先進農機裝備、汽車零部件等。
一是重點發展礦冶裝備、綠色食品加工設備。圍繞紅河州有色金屬企業採選、冶煉、加工等市場需求,以蒙自經開區為核心,依託昆鋼重裝紅河公司、雲錫機械、浩志橡膠等產業基礎,重點最佳化改造礦山、冶金成套設備生產工藝,大力發展勘探、採掘、破碎、粉磨、運輸等礦山設備以及冶煉、軋制、鑄造等冶金專用設備。緊扣紅河州綠色食品深加工發展趨勢,聚焦原料加工和產品創新兩大領域,圍繞果蔬、肉製品、乳製品、米麵製品等細分領域需求,重點培育發展分揀、清洗、脫水、切割、滅菌、凍乾、烘乾、萃取、濃縮、包裝、灌裝、封裝、印刷等深加工設備製造體系。
二是大力發展電力裝備產業鏈。圍繞西南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風電普及趨勢,大力引進發電機、變流器、整機、電纜等生產項目或企業,培育發展“葉片—塔筒/電纜—整機總裝”產業鏈。
三是培育發展先進農機裝備和汽車零部件產業鏈。圍繞雲南省及東南亞農作物種植和畜禽養殖需求,引進中耕機、微耕機、起壟機、覆膜機、插秧機、收割機、割膠機、自動灌溉施肥設備等種植裝備及孵化器、飼餵機、消毒機、清糞機、屠宰裝備等畜禽養殖屠宰裝備生產企業和項目。依託雲鋁潤鑫鋁合金、惠銅科技鋰電銅箔等產業基礎,積極引進動力電池、電機、防護板和傳動軸等零部件生產企業,推動外來企業與本地企業協同發展,謀劃發展“磷酸鐵鋰/電解銅/電解鋁—動力電池/輕量化車身配件/汽車電子配件/機械傳動配件”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鏈。
(四)鋼鐵建材
鋼鐵產業保持現有規模,從鋼鐵製造全流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設綠色廠區,著力提升生產設備、工藝和流程的智慧型化水平,搶抓省內以及周邊越南、緬甸、寮國等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機遇,重點延伸發展高端建築鋼材產業,大力發展500兆帕及以上強度的高強鋼筋等產品。力促年產20萬噸矽錳、年產10萬噸電解錳項目儘快投入生產。
建材產業加快綠色鋼構建材發展,重點壯大椅子山綠色新型建材產業園,開工建設裝配式建築設備研發生產項目及門窗生產項目。推進新型牆材、高強混凝土材料生產項目建設,建成年產500萬噸沙石料綠色礦山項目,推動水泥行業產業升級。
四、產業施工圖
(一)電子信息
考慮紅河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十四五”期間相關產業鏈條形成需統籌兼顧,穩中求進,在已有產業基礎上深化發展。以潤鑫公司、雲錫集團等冶煉企業為產業鏈上游,為下游產業提供低本高質的生產原材料。引進行業龍頭企業並加強州內材料深加工能力的骨幹企業(如聖比和、惠銅等),提升紅河州電子元器件、終端的生產效率與科技含量。招引國內知名企業和扶持州內以晴集團、惠科集團、紅河迪信科技等龍頭企業,面向製造業、特色農業、建築行業等亟需智慧化改造的產業和電子消費領域,帶頭研發製造適應西南地區特色產業的高新終端產品,並進一步輻射我國東南地區與東南亞各國。大力支持工業與消費電子產品配套的信息與軟體企業,增強紅河州電子信息產業鏈末端服務能力,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二)綠色化工產業
綠色化工領域重點發展煤制烯烴及下游化工新材料產業鏈。以優勢褐煤資源為原料,經過煤氣化工藝生產合成氨與甲醇。其中合成氨延伸加工生產硝酸銨和硝基增值肥;甲醇經MTO路線生產乙烯、丙烯,並延伸加工生產聚乙烯、聚丙烯,及下游軟包裝薄膜專用料、管材或電纜專用料、大型桶吹塑膠、瓶蓋用注塑膠、汽車油箱專用料、BOPP薄膜專用料、無紡布纖維、汽車用注塑膠、注塑類共聚物等新材料產品,延伸產業鏈。
第二節 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
一、方向定位
推進資源枯竭型地區轉型,打好“綠色能源牌”,建設有色金屬全產業鏈示範區。依託區位和資源優勢,充分利用雲南豐富綠色水電資源,做優做強優勢綠色鋁材產業,加快建設有色金屬製備及加工基地,著力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將鋁產業打造成國際上重要的綠色鋁材製造基地。錫產業依託國際上最大的錫製造基地的資源優勢,以發展錫基新材料為重點,開發錫基新材料的新生態,提升產品附加值,協同發展銅、鉛、鋅、銦等為基材的先進材料產業。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通過整合強化上游礦產資源,資源控制力、保障力進一步增強。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依託龍頭企業,引進關聯配套企業,以延伸錫、鋁、銅產業鏈為主線,協同發展鉛、鋅、銦產業鏈,優勢產業集群初步形成規模,產業體系基本完善。構建產業質量優勢,在資源利用效率、要素生產率、產品實物質量等指標方面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質量效益明顯最佳化。加快轉型升級,淘汰落後產能,降低排放強度,提升治理水平,加強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更加綠色協調。形成符合超低排放標準,以資源綜合利用、高質量冶煉、高端新材料產品為主的有色金屬產業集群。有色金屬工業總產值達到2300億元,到2035年,有色金屬工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
三、實施路徑
未來五年,紅河州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發展應聚焦新舊動能轉換,重點著眼於加強資源保障,促進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發揮自身優勢,加快建設有色金屬製備及加工基地,有針對性地發展先進材料產業,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推動產業體系不斷最佳化完善。
(一)加強金屬礦產資源保障,做強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有色金屬的需求從持續快速增長時期,轉入微增長的平台期。但我國將長期面臨銅、鋁、鉛、鋅、錫等戰略性資源短缺局面,做好礦產資源整合與勘探,加強再生綜合利用,是破解資源、環境發展瓶頸的關鍵所在,是紅河州發揮好有色金屬產業優勢的基礎保證。
1. 依託礦產資源優勢,強化上游礦產資源的整合
針對紅河州礦山規模相對較小、安全生產水平較低、資源浪費相對嚴重等問題,要繼續結合州礦產資源儲備及開發實際,以錫、鉛、鋅等重要礦種和重點礦區為突破口,對箇舊、建水、金平、蒙自等礦區積極穩妥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按照“一礦一主、有序統一、規模開採”的原則,採取區域整合的方式,逐步實現礦區布局合理。既要發揮現有雲南錫業集團等龍頭企業優勢,又要適時引進專業化礦業集團,促進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努力實現礦產資源整合的預期目標,有效解決礦山無序開採、重複投入、重疊交叉、糾紛不斷等問題,實現礦產資源和生產生活設施的充分利用,明顯改善礦山安全生產條件和礦區生態環境。
2. 加強地質勘探,向綠色礦山發展轉型
考慮資源本身的價值和資源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代價,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結合起來,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嚴格按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措施保護環境,加強水土流失恢復治理、土地復墾與綠化工作。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地質勘查,增強資源保障,特別是加強金平龍脖河銅礦、長安金礦、箇舊礦區等現有礦山和在建礦山深部和周邊找礦工作。對礦產資源勘探和開發利用建立系統、長遠的規劃和嚴格的監督管理,形成統一的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格局。
3.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
引導和鼓勵企業最大限度利用礦產資源,通過先進技術的套用,提升工藝裝備水平,提高採選冶過程中有色金屬的回收率,努力“吃乾榨淨”礦產資源。切實加強資源綜合利用,鼓勵有技術的企業將採選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廢、煙塵以及歷史遺留的尾礦、廢渣等作為重要的“二次資源”,通過出台專門產業規劃政策、加強財政金融支持等方式,採取合理可行的措施,規範有色金屬二次資源回收利用市場,引導、鼓勵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廢棄物和再生資源,形成再生金屬和金屬冶煉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最終處理量。例如在箇舊市,將冶煉廢渣作為重要的“二次資源”,鼓勵有技術的企業綜合利用,既能從源頭有效化解冶煉廢渣長期大量堆存導致水源、土壤、空氣遭到嚴重破壞的問題,同時大大提高礦藏的利用率,產出經濟社會效益。
(二)堅持做大、做優、做強,打造有色金屬優勢冶煉基地
按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要求,利用好錫、銅、鉛、鋅、鋁等產業基礎,以及雲錫集團等企業品牌效應,嚴控產能、最佳化存量,調結構、增效益。
1. 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水平
把產業整合、工藝裝備最佳化升級、節能環保設施配套、技術工藝創新和新產品開發、資源綜合利用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以發展提升、整合最佳化、延伸產業鏈為發展方向,充分發揮紅河州錫、鉛鋅、水電等資源優勢,重點抓好錫、鋁、銅、鉛鋅品種質量、新產品開發、節能環保工程配套、余能回收、資源綜合利用等建設項目的實施和技術改造,促進產業能效和環保達標,提高產業發展質量。
2. 加大企業整合力度,最佳化產業發展模式
繼續推進企業集團化、產業基地化、園區化發展,有效促進產業最佳化整合。通過股份、合作、兼併和重組,促進骨幹企業強強聯合,鼓勵雲錫集團、雲鋁股份等大型國有企業和有實力的民企依託自身行業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重組州內相關有色金屬企業,整合內部資源,大力發展再生鋁和深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最佳化資產結構,擴大投資規模,實現全產業鏈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引進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打造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項目,依託雲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93萬噸低碳鋁建設項目及下游雲南創聯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等9家鋁加工企業,在綠色低碳示範產業園建設輕質高強鋁合金材料等項目,產業鏈涵蓋輕質高強鋁合金、鋁合金型材、鋁合金板帶箔、鋁合金導線等先進鋁材加工領域,打造完整的鋁加工產業鏈集群,形成對全州工業發展的有力支撐作用,有利於實現至2025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達1300億元,較“十三五”末翻一番,占全州GDP比重達30%以上的目標,有力推動工業現代化轉型發展。
3. 全方位開展技術改造、全面提升節能環保水平
營造有利的市場和政策環境,以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為導向,以冶煉企業、工業園區等領域為重點,搭建政府、企業、節能服務公司一體化的服務平台,吸引和擴大社會資本投入,強化重點節能技術的推廣套用,引導用能單位優先採用先進適用的節能新工藝,提高節能技術(產品)的普及率。積極推廣契約能源管理等市場化節能新機制。推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建設,引入專業環保企業,探索建立園區排污者付費市場化機制。鼓勵企業瞄準降本增效、提升指標和管理水平等關鍵環節,通過科技創新,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最佳化各類技術經濟指標,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三)拓展新能源電池產業
加強統籌力度,在產業布局、重點項目等方面積極爭取省級支持,以錯位競爭、統籌聯動、集群發展為產業布局。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和有色金屬產業基礎,打造新能源電池材料生產加工基地,推動聖比和、惠銅科技等企業充分挖掘技術和專利優勢,加快推進技術創新,擴大鋰電池材料產能,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建設具有經濟規模的磷酸鐵鋰、電池負極材料等項目,助力全省新能源電池產業延鏈、補鏈、強鏈。
(四)提升有色金屬產業配套保障能力
有色金屬產業穩定發展,需要足夠的相關產業配套,包括電力供應、環境容量、土地存量、物流運輸等方面。紅河州大力發展的鋁產業,對能源依賴性很高,主要體現在生產成本方面,以電解鋁生產成本為例,生產所用電價占整個生產成本的40%左右。另外,紅河州依託水電優勢,正擴大電解鋁和鋁深加工產業規模,足夠的電力供應是保障鋁產業項目穩定落地、投產的關鍵基本要素。因此,應該推進電力能源產業發展,為謀劃的鋁產業項目奠定能源保障。紅河州是傳統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經長期發展,環境容量和土地存量有限,是未來發展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紅河州的有色金屬產業存在遠離資源和市場的問題,物流運輸的保障是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之一,尤其針對有色金屬材料的加工材,主要套用市場分布在我國中部和東部沿海地區,因此提高物流運輸保障能力至關重要。
四、產業施工圖
紅河州有色金屬延伸產業鏈,不但面臨技術以及市場方面的諸多困難,更需要應對來自眾多對手的競爭,鼓勵有色金屬加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進先進適用裝備技術,提高產品的創新和市場開拓能力,應對激烈競爭。在項目選擇上,慎重取捨,有所為有所不為,前期選取初加工及通用加工材產品,逐步建立基礎後,再向高精尖產品拓展。
(一)綠色鋁材
結合自身優勢,充分發揮魏橋等入駐龍頭企業集群效應,推進以商招商,高水準建設綠色低碳示範產業園,發揮鋁液直供短流程優勢,生產鋁擠壓圓錠、軋制板坯、圓鋁桿比例不斷擴大;以材料創新、高端引領為方向,高起點發展鎂鋁合金、鋁鋰合金、鋅鋁合金等合金材料;大力發展電子鋁箔、超薄寬幅鋁箔、高檔印刷鋁板基等鋁板帶箔材料;以輕質、高強、大規格為方向,穩步發展鋁結構型材、鋁橫樑,及大斷面、複雜截面鋁合金型材;以區域市場需求為方向,快速發展鋁製汽車輪轂、鋁製車廂、發動機缸體、輕量化車身等汽車領域相關工業型材;以產業多元化為方向,發展光伏鋁漿等超細鋁粉產品和鋁框線製品;以電力產業發展趨勢為方向,加快發展鋁製電線電纜,應對銅製電纜的替代需求,發展3C系列鋁機殼;穩步發展鋁製建築型材,重點發展門窗鋁製結構型材、房屋承重結構型材、鋁合金高級活動板房型材;以能耗雙控為方向,積極推動再生鋁項目建設。到2025年,電解鋁產能突破260萬噸,綠色鋁材年加工能力突破380萬噸,再生鋁產能實現45萬噸,逐步把紅河州建設成為雲南重要的綠色鋁及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二)錫產業
發揮“世界錫都”優勢,從資源優勢出發充分發揮骨幹企業的示範引領作用,引進高端錫產品加工企業,建設高端錫合金創新技術平台,實現“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發展以電子錫焊料、錫陽極、錫合金3大類,條、絲、粉、膏、異型材、粒、球、半球、巴氏合金9大系列產品,穩定延伸產業鏈。加快開發高端錫合金、錫化學製品、低錫焊料和特種焊料、無鉛焊料、低錫軸承材料、錫加工材和錫基工藝品,著力打造錫全產業鏈集群,將紅河州建設成為世界高端錫產業核心基地。
(三)鉛鋅產業
依託鉛鋅礦資源優勢,堅持集約化、資源化的發展路徑,以鉛鋅冶煉為產業發展基礎,以鉛電極、鉛酸蓄電池、鉛基合金和再生鉛等產品為重點,不斷延長鉛產業鏈,集中發展鉛鋅精粉、鉛鋅合金、鍍鋅和壓鑄用鋅合金等產品。同時以再生鉛鋅產業作為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著力建設實際的綜合回收體系、提高再生鉛鋅回收效率,以再生鉛鋅為原料,補給鉛鋅資源消耗,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四)銅產業
構建銅產業供應鏈,以提升銅冶煉產能,擴大銅精深加工能力,增強產品可靠性為重要方向,突破高精銅和加工材,重點發展銅桿、銅線、超長冷凝管、新型散熱材料、高精銅板帶、高精電解銅箔等產品。積極建設廢銅回收體系,完善廢銅再生利用路徑,實現對銅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五)新興材料產業
依託紅河州有色、稀貴金屬等傳統資源、產業優勢,以新技術引進、新業態培育為重點,加強技術研發能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開發銦、銀、鉑等稀貴金屬和砷、磷等非金屬為基材的氧化銦錫(ITO)靶材、電子銀漿、銦化鎵、砷化鎵、磷化銦等新型光電顯示材料、光伏材料、半導體材料、催化材料,打造銦、銀、砷材料產業鏈。著力發展以錫、鋁為主的有色金屬功能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稀貴金屬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集聚區,形成多領域多系列材料產品體系。
第三節 高原特色現代農業
一、方向定位
打好“綠色食品牌”,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堅持設施化、數位化、有機化發展方向,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思路,以“抓有機、創名牌、育龍頭、占市場、建平台、解難題”為著力點,以綠色、高端、精品為方向,全力打造“5個基地”,鞏固提升蔬菜、水果、花卉、梯田紅米、中藥材、規模養殖六大優勢產業。瞄準“世界一流、中國最優”目標,著力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加工中心、國際知名的過橋米線產業化基地、我國重要的豆基和植物基健康食品生產基地、西南地區有影響力的肉製品生產基地。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在嚴守耕地紅線和糧食播種面積底線,鞏固提升35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11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前提下,初步建成100萬畝高端稻穀基地、100萬畝乾熱河谷基地、500萬畝高端果蔬基地、20萬畝高端雲花基地、優質畜禽供給基地,“稻穀、蔬菜、水果、花卉、中藥材、畜禽”等六大產業優勢進一步擴大。百億級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和特色食品產業聚集區基本建成,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品牌化、綠色化、數位化進一步加強,形成產業特色明顯、集群優勢突出、結構布局合理的現代食品加工產業體系。紅河州實現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總產值2630億元,其中現代農業(農林牧漁業)實現產值79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含菸草)實現產值1840億元。
展望2035年,紅河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總產值將達到6000億元以上,其中現代農業(農林牧漁業)突破產值150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含菸草)總產值將達到4500億元。
三、實施路徑
分級推動“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建設,持續推進“一縣一業”和“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建成一批鄉村振興示範園區。高標準建設綠色食品加工中心,圍繞綠色食品“養殖/種植—加工—流通—服務”全產業鏈,不斷提升綠色食品加工水平,做好園區配套,持續最佳化綠色食品產業服務。
(一)現代農業
1. 全力打造五個基地。
加快構建起以“稻穀、蔬菜、水果、花卉、中藥材、畜禽”等優勢品種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發揮北部壩區規模農業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南部山區特色農業加快發展。一是打造100萬畝高端稻穀基地。最佳化水稻品種結構,瞄準“貢米”“香米”“軟米”等優質品牌,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建成100萬畝以上高標準水稻田。二是打造100萬畝乾熱河谷基地。探索乾熱河谷地區發展現代農業路徑,優先解決水利等基礎設施,引進培育經營主體,圍繞熱帶水果、冬早蔬菜、梯田紅米等特色產業,打造出10個以上萬畝連片基地。三是打造500萬畝高端果蔬基地。突出水果早熟錯季上市的優勢,推進柑橘、葡萄、石榴為主的亞熱帶水果提質增效,大力發展芒果、鳳梨等熱帶水果,建設全球最大的小漿果基地和中國南方優質藍莓帶,水果種植面積達到320萬畝以上。加快瀘西小香蔥、建水小米辣、彌勒韭黃等萬畝規模連片蔬菜種植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方便淨菜、袋裝蔬菜、真空保鮮等產品,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50萬畝。四是打造20萬畝高端雲花基地。發揮好開遠、彌勒、瀘西花卉產業園區的創新優勢,瞄準高端花卉品種,大力發展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技術,加快自主品牌研發和商品化開發。五是打造優質畜禽供給基地。加快家禽、生豬、肉牛、肉羊、奶牛養殖基地建設,在彌勒、建水、瀘西建設一批規模化養殖項目,依託大企業,帶動年出欄生豬萬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小區和家庭農場建設。
2. 品牌創建工程。
選擇具備打造雲花與世界對接的視窗的北部新興花卉產業和南部傳統梯田紅米產業,以“紅河花卉”為品牌名稱,以“向奮鬥者致敬”為品牌口號,策劃“奧運會冠軍捧花”等品牌公關活動,力爭開創中國花卉區域公用品牌。以“紅河梯田紅米”為品牌名稱,以“可以品味的世界文化遺產”為品牌口號,策劃“梯田紅米走進聯合國”等品牌公關活動,力爭打造世界級農文旅產業區域公用品牌。引導縣市按照優質產品認證化、認證產品商標化、商標產品名牌化路徑,規劃創建“一縣一業”區域公用品牌。持續推進雲南省綠色食品牌“10大名品”“10強企業”“20佳創新企業”申報參評和宣傳推介工作。
3. 農業綠色發展工程。
加快彌勒國家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建設,針對制約農業綠色發展的問題開展技術試驗,建立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點,總結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加大綠色有機產品認證,力爭全州綠色有機產品有效認證面積和數量每年增長15%以上,推動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全面納入追溯管理。加強農業污染防治,積極推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大力推廣綠色防控、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化利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等新技術新工藝。
4. 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按照保障糧食安全補短板的要求,以田間道路、灌溉與排水、土壤改良、土地平整等為主要內容,以46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完成37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高標準農田覆蓋率。圍繞打造千億元級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目標,持續加強水、田、路、電等農業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發展與產業規模相匹配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增強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
5. 數字農業建設工程。
推進種植業光、熱、水、土、藥、肥等生產要素,以及畜牧業通風溫控、空氣過濾、環境感知等生產要素的數位化建設,健全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據,實現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持續實施“農業+網際網路”戰略,加快“州級創平台、縣級做園區、鄉級建站庫、村級布網點”電子商務體系建設。
(二)綠色食品
提升綠色食品精深加工水平。以蔬菜、牛乳、豆腐、石榴等農產品優勢區為基礎,促進農業種植養殖、產品加工、文化旅遊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程研發中心評定等方式撬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斷增強產品競爭力。
1. 著力培育發展蒙自過橋米線方便食品產業集群
把握經濟發展和大眾消費升級對健康、安全、營養、方便的綠色食品需求趨勢,搶抓傳統優勢產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契機,充分挖掘過橋米線強大的產業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加快制定和出台支持過橋米線產業化發展的相關政策和專項規劃,以米線為載體、文化為靈魂、產業為骨幹、創新為動力、發展為目標,借鑑柳州螺螄粉產業發展模式和經驗,立足用工業化理念謀劃推進蒙自過橋米線產業化,推進蒙自市過橋米線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信息化發展,以預包裝過橋米線方便食品的開發生產為抓手,以價值鏈和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為著力點,突出產品創新製造能力、多元服務領域融合等發展重點,立足打造品牌、打造標準、打造文化、打造市場,大力實施文化傳承發展、質量品牌建設、產業園區集聚、領軍企業培育、行銷渠道拓展、對外合作擴大等重大工程的推進,形成以工業化預包裝過橋米線生產和標準化、連鎖化過橋米線餐飲門店拓展建設的雙輪驅動產業發展主體模式,建成以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為核心發展特徵的蒙自過橋米線產業生態體系,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蒙自過橋米線及附屬產業企業和品牌,助推產業價值鏈實現高端跨越,構築起一二三產有機融合的新型產業生態,在全省綠色食品行業領域形成具有特色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力爭把蒙自過橋米線產業打造成為紅河州食品細分產業,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使過橋米線走出蒙自、走出紅河、走出雲南、走向世界。
2. 著力提升大豆植物基健康食品產業集群
結合當前產業發展特點和資源空間布局,堅持“產業集群”和“特色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以石屏產業集聚區和開遠小龍潭食品產業園為主要承載平台打造大豆植物及健康食品產業集群。圍繞豆製品產業鏈,以做強做大豆腐、豆腐乾、休閒豆製品產業為核心,以其餘品類豆製品加工為補充;加快布局豆基大健康植物基健康食品產業,開發植物基人造肉、植物蛋白製品、植物基人造肉衍生品等。加快推行清潔生產和綠色化改造,推動產業整合,提升產業規模,鼓勵企業併購重組,著力推動豆製品產業轉型升級,致力打造國內重要的植物基健康食品產業基地。鼓勵龍頭企業加大生鮮豆製品、發酵豆製品、休閒豆製品及其他豆製品等新產品研發力度,積極拓展產品線;積極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壯大產業規模;大力開展線上行銷新模式,積極拓展線下新渠道。
3. 著力推動建設畜禽肉製品產業集群
加快推進以金鑼、溫氏為龍頭的肉製品項目建設,建立以其為核心的肉製品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鮮冷藏肉、分割肉、調理肉製品、方便即食肉製品、休閒肉製品和發酵肉製品等,擴大低溫肉製品、功能性肉製品的生產,加快中式肉製品工業化生產步伐;套用非熱加工、新型殺菌、清潔生產等新技術,積極開發功能性複合肉製品和重組肉製品等新型健康肉製品,引領新興消費。加強畜禽血液、骨組織、臟器、皮毛絨等副產品綜合利用。在穩步發展豬肉產品的同時,重點開發牛羊肉、禽肉製品,積極開發雞、鴨、鵝等禽類高檔休閒熟食產品,改善肉類產品結構。
4. 積極推動發展果蔬加工業
充分發揮紅河州作為果蔬產量全省第一的產區資源優勢,將南部種植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果蔬加工製造的產業優勢;鼓勵支持採用新工藝、新技術提高果蔬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商品化程度。重點發展濃縮果汁、NFC果汁、果蔬粉、果乾以及果蔬罐頭產品;擴大低溫脫水蔬菜、速凍果蔬、淨菜等產品生產規模;積極開發果蔬功能產品、方便食品和休閒食品等新型果蔬加工產品;提高傳統醬菜等產品的加工技術水平。發揮紅河州以燈盞花為代表具有食藥同源特色農產品功能性特質,積極發展食藥同源食材的加工產品,增加食藥一體化功能健康食品多樣性,滿足各種消費群體和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拓展特色果蔬加工空間。
重點推廣套用果蔬冷鏈儲運保鮮新技術,開發新型果蔬保鮮劑、保鮮材料,發展果蔬冷鏈儲運系統,建立果蔬物流信息平台,大力發展果蔬物聯網,提高果蔬物流水平。
四、產業施工圖
(一)現代農業
1. 種植業。重點發展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花卉、糧食和其他農產品作物。
2. 畜牧業。重點發展肉牛、乳牛、生豬、禽類、肉羊和其他畜牧養殖。
3. 漁業。重點發展魚苗,及其他水產養殖(魚蝦蟹貝類)。北部重點發展特色漁業,南部重點發展稻漁綜合種養。
(二)綠色食品
以精深加工、綠色生態為方向,圍繞綠色食品“養殖/種植—加工—流通—服務”全產業鏈,不斷提升綠色食品加工水平,持續最佳化綠色食品產業服務,重點發展肉製品、乳製品、豆製品、紅果、 紅菜、 紅酒、紅米、紅糖、紅茶等“紅品”特色食品加工,持續打造知名品牌。
1. 肉製品產業鏈。圍繞金鑼集團、溫氏集團等生豬養殖項目以及牛羊、家禽等優勢領域,全力打造“屠宰—豬/牛/羊/雞/鴨肉—培根/香腸/臘肉/肉醬/肉干/熟肉製品/清真肉類製品”等肉製品深加工產業鏈。
2. 果蔬產業鏈。圍繞夏涼蔬菜、冬早蔬菜、石榴、楊梅、藍莓、枇杷、葡萄、柑橘、荔枝、香蕉、鳳梨、芒果及火龍果等區域特色農產品,重點打造“新鮮果蔬—果蔬冷藏—果蔬包裝/冷鏈物流”產業鏈,延伸發展 “新鮮果蔬—果仁果脯/凍乾水果/濃縮果醬/水果罐頭/果蔬汁/果酒飲料/脫水蔬菜/醬菜泡菜/湯料包”果蔬深加工產業鏈。
3. 豆製品產業鏈。圍繞大豆深加工,著力打造“大豆—豆漿/豆腐—豆腐皮/豆腐絲/腐竹/豆豉/納豆/豆腐乳/大豆蛋白製品/清真豆類食品”豆製品深加工產業鏈。
4. 乳製品產業鏈。圍繞牛奶、羊奶加工等產業基礎,重點打造“牛奶/羊奶—滅菌乳/調製乳/優酪乳/煉乳/脫脂乳粉/全脂乳粉/奶油/乳酪/含乳飲料/清真乳製品”乳製品深加工產業鏈。
5. 茶、花卉、稻米和咖啡等產業鏈。依託紅河州農產品種植基礎,打造“茶葉—茶飲料/茶點心/茶保健品”產業鏈;大力發展食用花卉深加工產業,打造“花卉—花食/花茶/花酒/食用香精”產業鏈;著力發展米麵製品產業,打造“稻穀—大米—濕米線/乾米線/方便米線”產業鏈。
第四節 菸草產業
一、方向定位
依託紅河菸草種植原產地優勢,統籌菸葉發展和捲菸發展兩大戰略,加快建設數字菸草,打造從田間種植、生產製造到消費環節全過程全產業鏈的數位化產業;搶抓新型菸草發展機遇,加大新型菸草原料和產品研發力度,建設具備新一輪科技特色的現代化捲菸製造平台,構建現代化菸草產業體系,打造形成全國優質菸葉種植區和優秀商業運營、優秀生產管理、優良捲菸生產基地,持續提升紅河菸葉特色品牌影響力,鞏固提高紅河菸草在雲南優質原料基地地位。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州種植烤菸60萬畝、收購烤菸160萬擔,占全省10%左右市場份額,全州符合國家級核心煙區產能占比100%,菸農戶均種植面積不低於13畝,菸葉質量保持全省前列,上等菸葉比例保持70%左右的合理水平,特色品種穩定在50萬擔以上,確保80%的原料進入600元以上高端品牌。每個種煙縣市成功培育不少於1個菸農增收特色產業項目,建設以煙為主、多元產業協同互補的煙區產業綜合體5個以上。全州捲菸銷量穩定在16萬箱左右,單箱年均增長1000元左右或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一二類煙占比44%以上,一類煙占比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全州捲菸零售戶數量穩定在20000戶左右,占人口比例達4.2‰左右。優質、高端、品牌化的菸草產業在紅河州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將發揮一定支撐作用。紅河州菸草產業營業收入將實現259億元,其中:菸草種植業達到26億元,菸草製品及配套業240億元。實現捲菸銷售營收61億元,菸草商業稅利38億元左右。
展望2035年,紅河州菸草產業營業收入將實現337億元,年均增長3%以上,其中:菸草種植業達到26億元,菸草製品及配套業為31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78億元。
三、實施路徑
(一)全面推進菸葉生產轉型升級
著力破解核心煙區、菸農隊伍、菸葉質量“三個不穩”問題,大力建設“行業第一車間”“中式捲菸核心原料基地”,牢牢掌控紅河菸葉未來發展主動權。一是持續最佳化生產力布局。重點打造彌勒、瀘西、建水、石屏4個20萬擔以上規模種煙縣市,逐步將種煙區域控制在1400—2000米海拔範圍內。建立健全基本煙田保護制度和以煙為主的耕作制度,加快推進核心煙區土地長期穩定有序流轉。加大站點整合力度,最佳化收購線設定,著力打通菸葉生產收購供應鏈關鍵環節。二是穩步推進生產管理提質增效。加快推進菸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構建以專業化服務、技術服務、增值服務為重點的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高端特色優質菸葉生產技術體系,深入推進綠色生產,推動基地單元最佳化升級,提升優質菸葉原料有效供給水平。三是紮實推進智慧菸草農業建設。穩步推進智慧農業雲南菸草“雙創新”基地建設,加快在大數據套用、智慧型裝備開發方面實現突破,著力打造“行業智慧菸草農業發展新樣板”。四是加快探索多元化促農增收新模式。紮實推進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加快弘毅公司經營模式探索,加大“雲香弘毅”品牌運營行銷力度,構建以煙為主、多元產業協同互補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二)全面推進捲菸行銷市場化取向改革
深入推進捲菸市場化取向改革,行銷網路建設水平處於全省前列,捲菸行銷貢獻度顯著提升。一是重點抓好“建設現代捲菸零售終端”這個重大專項。積極推進零售點合理化布局,加快零售終端數位化升級和零售終端誠信評價體系建設,構建現代終端銷售體系。二是全面提升銷售指標運行調控水平。主動順應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以結構提升為主攻方向,加大巨觀調控和定向精準調控力度,保持良好市場狀態。三是全面提升品牌培育水平。構建品類科學布局、梯次發展、競爭有序的捲菸市場品牌培育新模式,培育市場狀態佳、品牌成長性強、客戶獲利好、消費忠誠度高的標桿品牌,把紅河市場打造為工業企業滿意、零售客戶認可、消費者信賴的區域性標桿市場。四是全面提升市場狀態調控水平。持續鞏固捲菸規範經營整治成果,建立完善與市場化取向改革相適應的經營體系,促進州內區域市場協調發展、共同發展。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工程建設市場、旅遊市場、節慶市場的捲菸消費潛力,釋放需求滿足效應。五是全面提升行銷改革創新水平。加快推進“網際網路+行銷”實踐套用,推動行銷業務與新技術深度融合。
(三)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按照“突出重點、服務主業、支撐發展”的要求,著力打造綠色生產套用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科技成果推廣示範中心、套用技術培訓中心、智慧菸草農業工程中心和行業菸葉生產技術中心“五大中心”。一是加快技術集成再創新。繼續深挖菸草病蟲害綠色防控、煙植煙土壤保育、烘烤提質增效三個重大專項,實現理論上有創新,技術上有突破,套用上有提高。二是最佳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方位凝聚創新要素,形成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高效的創新機制。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立“多種渠道發現科技成果、多種因素評價科技成果、多種途徑培育科技成果、多種主體轉化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四)打造現代菸草加工及配套產業集群
聚焦結構調整和品牌升級,提升菸草行業整體技術創新支撐能力,實施好彌勒星田雲菸品牌高端優質特色捲菸菸葉純化庫項目、紅河菸葉復烤有限公司打葉復考易地技改、紅河雄風印業有限責任公司異地技改項目,提升菸葉生產質量和菸草生產技術水平。打造技術水平高、配套能力強、產業鏈比較完整、資源充分得到綜合利用的菸草加工及配套產業集群。
第三章 大力推進優勢產業
第一節 旅遊文化產業
一、方向定位
以提升外來遊客與本地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與滿意度為根本目的,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品質提升與品牌創建為發展主線,以“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為發展方向,以“思路理念創新、項目業態創新、發展模式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為發展路徑,深入推進旅遊革命,主動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做強昆玉紅旅遊文化帶、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推動跨產業、跨區域融合,促進旅遊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將旅遊文化產業打造成為紅河州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示範區。
二、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紅河州千年哈尼梯田、千年臨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雲錫礦業、百年過橋米線“三千四百年”等獨特的旅遊資源與宜人的亞熱帶氣候生態環境等優勢條件,以旅遊客源市場為導向,大力開發建設支撐性、前瞻性的旅遊文化產業重大項目,最佳化、完善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融入滇西大旅遊環線和昆(明)玉(溪)紅(河)旅遊文化產業經濟帶,推動旅遊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儘快形成旅遊文化產業集群,精心培育、創新構建現代旅遊文化產業體系,使紅河州成為國際著名的世界遺產與跨國鐵路旅遊目的地,全國著名的全年齡養生、療養旅遊目的地,全國著名的旅居、養老旅遊目的地,全國著名的邊境、跨境旅遊目的地,全國著名的文化體驗旅遊目的地,全國具有影響力的高原體育與戶外運動目的地,全國具有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展示地,雲南省重要的露營度假旅遊目的地,最終建成“健康生活目的地”文旅深度融合示範區。到2025年,旅遊人數突破9000萬人次,旅遊文化產業總收入達到1500億元(其中旅遊業收入達到1200億以上)。到2035年,旅遊文化產業總收入達到5000億元。
三、實施路徑
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能級、做大市場主體、完善設施配套、擴大市場規模、改善服務質量、強化保障措施。
(一)著力完善旅遊產品結構
圍繞旅遊文化資源開發為旅遊文化產業項目和旅遊文化產品,進行產業鏈的增補和強化,配套保障體系。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和支撐性、前瞻性的旅遊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包括度假休閒旅遊項目、旅遊小鎮項目、民族村寨旅遊項目、健康(體育健身、養生養老等)旅遊項目與深度文化體驗旅遊項目等。最佳化現有的旅遊產品結構,重點提升觀光旅遊產品層次,推動旅遊產品由傳統觀光遊覽型向深度文化體驗型、康養度假休閒型轉變。開發非觀光旅遊產品,以度假休閒作為紅河州旅遊產品的主打品牌,推動觀光旅遊產品與度假旅遊產品的有機整合。開發文化演藝、文化體驗旅遊產品,形成具有地方與民族特色的旅遊產品系列。
(二)構建現代旅遊文化產業體系
加快構建結構層次合理、競爭力較強、綜合效益顯著的現代旅遊文化產業體系。最佳化旅遊交通。加強連線旅遊地、旅遊景區點、旅遊城鎮與旅遊村寨等的旅遊專線與旅遊環線交通建設,加強交通道路兩側視域範圍內的景觀建設,完善旅遊標識系統、旅遊解說系統與旅遊休憩設施等,形成特色風景旅遊體驗廊道,實現“旅速游緩”向“旅舒游暢”的轉變。提升旅遊住宿。在主要旅遊地和旅遊城鎮,改造、提升大眾型商務酒店,在各縣市建造一批高星級的商務酒店、半山酒店,引進高水平的酒店管理公司,提升旅遊住宿管理水平。在主要旅遊景區、遊客集散地,建造一批森林康養、溫泉、梯田、樹屋、木屋、半山、野奢、帳篷、少數民族文化等特色主題酒店和汽車、房車露營地等。打造旅遊餐飲。充分挖掘滇南地區蒙自過橋米線和石屏豆腐等飲食資源,培育餐飲品牌。開發哈尼長街宴、建水汽鍋宴等特色餐飲系列,打造瀘西羊湯鍋、彌勒葡萄酒等具有滇南地域特色的菜品和飲品。在主要旅遊城鎮、旅遊村寨、旅遊景區與旅遊度假區等地,開闢系列美食街區和風味主題餐館。完善旅行服務。培育一批旅行服務龍頭企業,走集團化、網路化的發展道路,構建包括批發商、代理商與零售商的網路銷售體系。支持中小型旅行社朝著專業化、特色化與精細化的方向發展,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與大型旅行社集團形成差異化的市場分工格局,推動旅行社信息化建設,強化人員培訓,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豐富旅遊產品。做強建水紫陶、箇舊斑錫、少數民族服飾和刺繡等滇南地區與民族特色系列旅遊文化工藝品,做大石榴、枇杷、梯田紅米等高原土特名優產品,做精“三千四百年”系列衍生類旅遊藝術品和出版物。在主要旅遊地、景區闢建一批旅遊商品購物一條街、旅遊購物商店等。以越南和東南亞國家免稅商品為重點,積極建設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增強娛樂體驗。以哈尼族多聲部和棕扇舞、花腰歌舞、彝族海菜腔、建水臨安小調等民族民間歌舞為依託,重點打造元陽《梯田印象》、石屏《花腰放歌》、建水《臨安舊夢》等大型實景演出。建造一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酒吧、演藝吧、休閒吧等旅遊娛樂場所。適當增加電子競技體驗、溫泉樂園等主題遊樂項目。
(三)創新旅遊文化融合發展
做優“+文旅”,促進旅遊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和領域的融合,強化高新科技、數位技術在旅遊中的套用,創新並形成新的旅遊業態方式。依託蔬菜、水果、花卉、梯田紅米、中藥材、規模養殖六大農業產業,發展旅遊觀光、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現代農業旅遊項目,推進旅遊文化產業與高原農業的融合。依託豐富的森林、濕地等資源,開發濕地觀光、森林探險、森林養生、“森林人家”體驗游等旅遊產品,推進旅遊文化產業與林業的融合。依託以箇舊“錫都”為代表的工業文化遺產,滇越鐵路近代工商文明和紫陶、錫、銀等工藝品製造能力,開發工業文化旅遊項目,扶持一批旅遊商品製造企業,促進旅遊文化產業與特色工業的融合。以瀘西縣的中國高原足球訓練基地為樣本,依託亞熱帶氣候、山地、河湖和森林等特色資源,鞏固、提升現有體育訓練競賽和戶外運動,建設、開發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體育運動與健身養生基地和項目,發展低空飛行基地、康養運動基地等運動休閒旅遊產品,推進旅遊文化產業與體育產業融合項目。依託“一部手機游雲南”的平台資源和技術標準,加快智慧旅遊建設,強化數位技術在旅遊文化產業中的套用,全面啟動4A級旅遊景區的智慧化建設,推進全產業智慧化經營管理,促進旅遊文化產業與高新科技的融合。
(四)推動旅遊文化產業園建設
以本地旅遊企業和積極引進國內外旅遊集團為市場主體,通過項目、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整合,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旅遊文化融合示範園、旅遊特色主題產業園等文化獨特鮮明、產品業態新穎、產業高度融合的旅遊文化園區,形成旅遊文化產業集群。
(五)打造特色紅河旅遊品牌
舉全州之力打造“哈尼梯田”世界品牌並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繼續推進美麗縣城和特色小鎮建設,推動彌勒市創建國家級旅遊示範區,彌勒市太平湖和屏邊縣滴水苗城等創建省級旅遊度假區。藉助“哈尼梯田”這一世界級的旅遊品牌,推動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北部縣市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大力推進建水、石屏和開遠等縣市創建省級或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持續培育一批文化旅遊名鎮名村、旅遊強縣和特色旅遊城市。
深入推進“旅遊革命”,主動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做強昆玉紅旅遊文化帶、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打造“滇南最美鄉愁之旅”,加大滇越鐵路、個碧石鐵路及沿線旅遊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做優做強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壯大建水紫陶產業。以“一部手機游雲南”、全域旅遊示範區、半山酒店、特色小鎮建設和歷史文化街區等為抓手,提升“雲上梯田•夢想紅河”文化旅遊質量、品牌、影響力。
(六)統籌推進旅遊細分產業協同發展
1. 新型觀光旅遊產業
以創建5A級和鞏固提升4A級景區為重點,以老舊景區的改造、提升為突破口,對觀光旅遊產品與觀光旅遊產業進行整合提升,打造精品觀光旅遊景區集群。開發建設紅色旅遊景區、城市生態公園、特色工業農業示範點等一批新型觀光旅遊景區;開闢滇越鐵路“慢生活”跨國觀光旅遊廊道、紅河谷亞熱帶風情觀光旅遊廊道。對傳統的大眾觀光旅遊模式進行調整,將觀光旅遊與度假休閒、健體養生等其他旅遊形式和業態相互融合,與AI、VR等高新科技手段相互結合,推動觀光旅遊有所突破,繼續發揮其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
2. 度假休閒旅遊產業
從觀光旅遊為主導向度假休閒為主導的轉型升級,整合併發揮紅河州的獨特文化、優美生態、立體氣候等優勢條件,加快國家級和省級旅遊度假區的創建和升級;提升、改造一批度假休閒小鎮;針對自駕游與自助游的市場需求,闢建一批自駕車及房車度假休閒露營地。打造吸引國際遊客及國內中高端遊客的系列度假休閒產品,建設亞熱帶度假休閒旅遊目的地。
3. 健體養生和旅居養老旅遊產業
以“天養紅河”為旅遊品牌形象,發揮亞熱帶氣候、全域天然氧吧、民族醫藥、中藥材和花卉等資源優勢,以現有度假旅遊地為基礎,以苗醫、瑤醫及其醫療設施為依託,開發“中醫養生”、“苗醫養生”、“瑤醫養生”、“食療養生”、“生態養生”等功能性健體養生、康復療養、保健美容產品,打造“北方病-南方治”的中醫藥旅遊示範基地;建設一批與良好氣候、滇南風情、山水生態、體訓基地等相結合的養生、療養、旅居與養老基地,打造國內著名的全年齡康體養生、旅居養老旅遊文化產業樣板區;培育梯田、河谷避寒等旅居度假旅遊地。
4. 深度文化體驗旅遊產業
以多種形式、多樣手段、多元載體,真情實意、全域性地創建、打造以滇南地域與民族文化為特色的文化環境氛圍,使遊客如同進入到主題式的文化萬花筒之中。對現有與新建旅遊景區點,在鞏固、完善遊客的感官體驗和身體體驗的同時,使其旅遊體驗層次逐漸提升至情感與精神體驗層次,以滿足遊客的深度文化體驗需求。注重文化旅遊的小眾市場,提供優質優價的系列文化旅遊產品和主題文化旅遊線路,使其真正得到超越一般大眾遊客體驗的沉浸式體驗。
5. 美麗鄉村旅遊產業
以打造“滇南最美鄉愁之旅”為主線,依託綠水青山、田園風光、民族文化等資源條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全力打造休閒觀光農業集聚區,實現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鏈條式、連片式發展。培育一批鄉村旅遊休閒度假區、休閒農業公園、休閒農莊等鄉村旅遊精品項目,大力開發山水田園觀光、農事體驗、鄉村研學、攝影繪畫與鄉村節事等特色旅遊,推動鄉村旅遊與多種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休閒農業與美麗鄉村旅遊文化產業集群。
6. 邊境跨境旅遊產業
以河口口岸、金水河口岸等為主要吸引物,以河口縣、金平縣等邊境地區為基礎,加強中越兩國之間的交流合作,策劃中越邊境特色旅遊線路,創新邊境跨境旅遊免稅商品。加強旅遊文化產業與特色餐飲、文化演藝、商品研發等產業的創新合作,打造國內著名的邊境跨境旅遊文化產業示範區。
第二節 生物醫藥
一、方向定位
以優勢資源產業為核心,加快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發展,穩定中藥材種植基地規模,推進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優先發展燈盞花、龍血竭、重樓、石斛、南板藍根等當地藥材為基礎的創新中藥研發,加快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產業發展,創新發展瑤、苗、彝、哈尼等民族藥。支持一批領軍企業發展,加快彌勒市、瀘西縣、紅河縣、屏邊縣等生物醫藥產業園建設。通過增鏈、延鏈、補鏈、強鏈,實現生物醫藥產業協調創新融合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培育一批創新力強、規模化的中藥企業集團,創響一批有信譽、有影響的中藥知名品牌,切入中藥配方顆粒等製藥產業鏈,實現紅河州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培育成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優勢得到發揮的百億元產業,力爭全州生物醫藥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50億元以上。到2035年,爭取遠景實現400億元的產值規模。
三、實施路徑
(一)大力支持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加工和中藥飲片發展
堅持質量優先、注重品質、確保全全,以中醫藥與現代農業融合為重點,以提升道地藥材供給能力、農民收入增長為目標,最佳化區域布局、基地建設帶動、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融合促動,建設設施標準、管理規範的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培育創新力強、規模大的中藥企業集團,創響道地中藥知名品牌,努力提升中藥材質量效益和產業競爭力,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繼續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在全州128.47萬畝和6個“雲藥之鄉”基礎上,進一步充分開拓全州適宜種植的荒山荒坡,規劃布局擴大中草藥單品種種植面積、拓展規模優勢,提升藥材品質,實施道地藥材基地建設,打造全國知名的中草藥種植基地。
提升種養植標準,積極發展道地藥材。支持標準化、規範化、有機化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建設,積極發展道地藥材基地建設。大力推進標準體系建設,推動生產企業、研究單位聯合開展質量標準、炮製規範研究,系統構建中藥標準化服務支撐體系和信息化追溯體系。到2025年,建設道地藥材生產基地670萬畝以上。通過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構建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道地藥材生產體系,提升道地藥材品種選育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優質道地藥材供給能力,實現中藥材生產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最佳化,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夯實中醫藥發展物質基礎。
引入中藥配方顆粒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採取有力措施引入國內中藥配方顆粒龍頭企業和專業技術及經營管理人才,通過建立中藥材“定製藥園”、合作研發平台、設立產業基金跟投等方式,切入中藥配方顆粒產業鏈,投資建設配方顆粒生產基地,就地深化加工中藥材,完善中藥材產業鏈,實現紅河州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
二)鞏固完善生物醫藥製造業體系
中藥製造產業。在根據市場需求擴大現有產品產能同時,根據當地優質資源,積極引進相關品種,為原有產業鏈補鏈、增鏈、強鏈,促使產業鏈從低端向中高端發展,擴大中藥生產製造產能,延伸完善產業鏈。採用多種方式、多種渠道支持和幫助紅河州代表性系列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以新特藥打造紅河品牌,開拓市場提高銷量。
化學藥製造業。鼓勵雲河藥業等具有較完備的化學仿製藥基礎、通過了國家新版GMP認證、可為新產品開發提供較好的生產設施環境及質量保證體系的企業,關注化學仿製藥首仿、罕見病藥物和相關產品領域的國內外新藥上市信息,避開競爭激烈的慢病藥物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等領域,加快鹽酸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濃溶液等高端仿製藥開發速度,在該領域持續深耕,成為該領域的專業生產廠家,積累可持續發展的產品線。抓住MAH制度實施的機遇,在產能過剩、新產品不足的情況下,為藥品研發公司提供生產加工服務(CRO),建立牢固的合作關係,開闢新的發展路徑。
醫療器械製造業。依託良好的健康養老服務業基礎設施條件和對醫療器械、康復器械、養老照護設備的旺盛需求,可以積極發展醫療器械製造業。以脈搏血氧監測儀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監測儀為重點,發展健康監護、慢病管理和可穿戴儀器設備等健康監護產品。以發展新型治療方法、提高治療精準性為目標,鼓勵企業開發有民族特色的中醫診療儀器設備。引進企業開發生產智慧型康復器材、康復裝備等產品。利用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的便利條件,引入數位化診療設備、組織修復與可再生材料、分子診斷儀器及試劑、人工器官等研發成果與產業化項目落地,開發生產高端醫療器械產品。借力雲南省納入《擴大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試點工作》試點省份的契機,跟蹤醫療器械CMO發展,提前布局,迎接醫療器械新的發展機遇。
第三節 綠色能源
一、方向定位
按照打造“綠色能源牌”的總體要求,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火電發電模式和供電、燃氣為主的綠色能源產業,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大新能源配套產業發展力度,持續推進綠色能源戰略與綠色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實現製造業綠色低碳能源替代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將紅河州建成雲南省新能源開發利用示範基地、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國際能源樞紐前沿(“兩基地一前沿”),為紅河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能源安全保障,助力紅河州儘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全面打造成為國內特色“綠色能源牌”示範基地。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電力總裝機能力突破1600萬千瓦;天然氣長輸管道里程預計達到1000公里,年煤炭產能規模2320萬噸,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83%。全州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1958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1325.7萬噸標煤,水電發電量309.2萬噸標煤,風電發電量262.0萬噸標煤,光伏發電量60.9萬噸標煤。綠色能源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50億元。展望2035年,綠色能源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億元。
三、實施路徑
紅河州通過大力推進開發風電、水電、太陽能等綠色新能源,協同推進石油天然氣、煤炭及火電等傳統能源綠色化升級,兼顧各類優勢資源利用綠色化轉型,加快推進一體化基地建設,實現與製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支撐紅河州綠色低碳轉型。
(一)規模化開發風電基地
利用“瀘西—通海—開遠—蒙自—箇舊—建水—紅河—元江”一帶風能資源優勢區域,採取市場化配置資源和規模化、集約化、基地化等方式,適度有序地開發利用風能發電,加快推進建設進入《雲南省在適宜地區適度開發利用新能源規劃》的彌勒西、永寧、仙人洞坡、劍角峰、猴子山5個風電基地項目,目標容量達到215萬千瓦。
加快推進在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紅河州風電裝備製造產業園區;在開遠市建設開遠市風電葉片製造基地項目。重點發展風電裝備製造等產業。一是加快風電上游的產品零部件產業鏈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跟蹤重點零部件企業的動態,適時引進一批風機葉片、塗料、控制系統、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開發企業以及大功率大容量的風電裝備零部件研發製造企業。二是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打造重點示範工程。引進金風科技、上海電氣等整機製造企業,重點開發山區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三是鼓勵企業拓展運維市場,大力發展風電施工安裝、檢修維護、運行管理及風電場性能升級改造等業務。力爭到“十四五”末,引入5家以上風電葉片、電機製造企業,形成風電葉片、發電機組成套裝備製造能力,龍頭企業形成生產規模,擁有完善的配套安裝、檢修、運行服務能力。
(二)探索水電升級發展
紅河州水電總裝機容量282.53萬千瓦,占雲南省投產水電裝機容量的3.9%,已開發水電項目重點圍繞境內紅河水系和南盤江水系進行布局,以滿足地方工業、民生用電、強化縣域經濟為導向,重點開發紅河、南盤江、李仙江、藤條江四大水係為主的中小型水電工程。
積極抽水蓄能電站開發和探索中小水電最佳化開發。重點發展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積極開展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調整論證工作,力爭瀘西縣抽水蓄能電站在“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
探索中小型水電的最佳化開發,注重小水電站的綜合效益,協調生態用水與發電用水的關係,結合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業澆灌條件,確保農業生產,解決農村缺水問題,為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發揮作用。
(三)有序發展太陽能發電
在石漠化山地、低產坡地面等區域合理選址,避開生態紅線、公益林、基本農田、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等重點區域,有序開發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規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400萬千瓦以上。
鼓勵發展分散式光伏發電。鼓勵和推進屋面面積相對較大、屋頂承載符合安全標準、設備易於安裝、發電就地消化能力強的公建單位、重點用能單位、工礦企業、大型商場(市場)、工業園區、種養殖大棚等領域作為分散式光伏發電利用的重點,積極開發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力爭在全州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築、居民小區,安裝太陽能熱利用系統或光伏發電系統。結合小城鎮和鄉村振興戰略,推廣使用太陽能路燈或太陽能風能互補路燈。
推動“農光互補”“林光互補”光伏發電。利用廢棄礦山、荒山、坡地等因地制宜布置建設“農光互補”“林光互補”項目,鼓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將農作物種植與地面光伏電站相結合,水產養殖、水面與光伏電站建設相結合,大力提升種植業、水產養殖業的經濟價值。
(四)穩步推進石油天然氣利用
在加快建設在建項目的同時,積極開展建水-石屏支線、蒙自-箇舊支線天然氣管道及省級規劃油氣管道項目和開遠、建水、彌勒生物天然氣項目前期工作;繼續推進城市燃氣管網和儲氣設施建設;開工建設成品油儲備油庫預留庫容項目。
著力推廣城鎮燃氣利用。以“緬氣入滇”為契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堅持居民生活用氣與工業用氣並重,積極鼓勵各行各業使用天然氣。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燃氣市場,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推廣高品質清潔能源的使用,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改善大氣環境。
(五)適時推進火電項目落地
積極推動開遠和彌勒煤電項目等落地建設。
(六)推進煤礦升級改造
推進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按照煤礦整治《清單》,加快推進保留煤礦升級改造和小龍潭五期擴建項目建設及驗收工作,逐步實現保留煤礦單井最低產能規模達30萬噸/年及以上,實現年煤炭產能規模2320萬噸,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能源保障。
(七)推進綠色資源優勢轉化
加快推動綠色能源戰略與綠色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支持工業企業加快技術升級改造,持續降低工業能耗物耗,推動菸草、冶金、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從加工製造向綠色製造、高端製造轉變,引導工業企業和園區積極創建省級、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和綠色園區,切實增強綠色增長新動能。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全力推動雲南宏合193萬噸低碳鋁等項目建設,力爭簽約和落地一批延鏈項目,推動錫、鋁、銅等原料型產業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努力把綠色清潔能源潛在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第四章 積極發展新興產業
第一節 現代服務業
一、方向定位
著力打造主體功能區建設,根據各縣市產業發展及特點,充分利用現有園區和工業用地,以生產性服務業為發展重點,以城市為載體和依託,以滇南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周邊縣市為支撐、服務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出發點,突出生產性服務平台建設,強化服務型製造園區公共服務水平。加快融入中老鐵路沿線產業開發建設工作,積極發展多式聯運、冷鏈物流、智慧物流等現代物流體系。初步建成集現代物流、金融投資、研發設計、科技諮詢、智慧財產權服務、檢驗檢測認證等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兼顧健康服務業發展,建設成為滇東南物流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
二、發展目標
以創新驅動為主線,以產業升級為核心,建設行業服務平台、促進組團集聚。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逐步拓寬,服務工業生產活力進一步增強,服務企業集中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培育3—5個大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形成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帶動、城市間融合配套、優勢互補的發展新格局。著力發展現代物流服務,打造北融滇中、南接越南、東進兩廣、西出緬老的重要物流樞紐、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強化金融創新,實現金融業規模良性擴張和效益穩步提升,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
到2025年,現代服務業產值規模突破1300億元,其中現代物流業總收入達到780億元,健康服務業總收入達到190億元,金融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330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全州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各類科技創新服務平台10個、州級及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25個、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個以上。到2035年,產值規模達到3000億元。
三、實施路徑
加快構建多元化產業格局,鼓勵有條件的製造業企業向價值鏈兩端延伸生產經營活動,促進開展服務外包和發揮自身優勢開展服務相結合,提高服務的專業化能力。積極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制定財稅、金融、科技、行政審批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降低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成本。優先推動滇南中心城市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發揮各產業園基礎設施、人力、經營等資源共享的優勢,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產業集群。
(一)著力發展現代物流服務
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綜合交通大樞紐建設促產業發展,加快以鐵路、公路、機場、航運為主的快速通道體系建設。建立航空、鐵路、高速公路聯動的物流網路,形成立體聯運中心。加快現代物流技術套用和物流信息化進程,推動河口北—老街—河內—海防鐵路項目前期,打通泛亞鐵路東線大通道;將師宗—瀘西—彌勒—開遠—蒙自—建水—石屏—元江的紅河州北部鐵路線納入國家、省級規劃建設,實現南昆鐵路、玉河鐵路、中老鐵路的串聯;推動中國壩灑—越南巴剎紅河界河公路大橋項目、中國金水河至越南馬鹿塘口岸多功能大橋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能通全通”續建高速公路及“互聯互通”高速公路建設,高效運轉的高速公路樞紐,推動各縣市共同配送體系建設。
推動重點領域物流業發展。著力推進現代商貿配送物流體系建設,重點發展工業物流、保稅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以及農產品物流,積極促進物流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推進工業物流服務外包,構建一體化運作的供應鏈。
合理布局城鄉物流設施。支持商貿服務業與物流業對接,發展專業化、網路化、全流程的物流服務,構建城市共同配送物流體系。加強涉農物流通道、物流節點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設,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和降低中間費用。積極培育糧食、水產品、醫藥、冷鏈等專業物流,完善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強化應急物流體系建設。
加快發展中老鐵路沿線產業。積極發展多式聯運、冷鏈物流、智慧物流等現代物流體系,建立紅河州連線中老鐵路的公鐵聯運體系,推進中老鐵路場站與紅河州物流樞紐高速公路連線線建設,打通公鐵聯運的“最後一公里”。依託紅河州豐富特色農業、旅遊產品,大力發展跨境農業、跨境物流、跨境旅遊等領域,用好RCEP優惠市場準入條件,輸出紅河州特色農業產品。依託中老鐵路面向國內外遊客推出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旅遊產品和線路,徵求納入過境免簽政策適用範圍。
(二)最佳化金融服務結構
在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強化金融創新的基礎上,實現金融業規模良性擴張和效益穩步提升。通過擴大金融業市場開放、探索發展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全面建設徵信體系,有效建立運行穩健、結構合理、體系完備、功能完善的金融體系,金融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打造滇南跨境金融中心。積極爭取全國性、區域性金融機構及各類外資金融機構在紅河州設立分支機構,並適度引入保險、證券、期貨和金融租賃機構分支機構,形成金融資源聚集的外溢效應。推進“金融機構聚集、金融資源匯集、金融服務雲集”,發揮滇南跨境金融中心的聚集、輻射、監管、結構調整、信息處理和金融創新功能。逐步形成“門類齊全、功能完備、運行穩健”的多樣性金融服務體系和全方位的金融發展格局。
運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持續推進成長型、成熟型企業在深、滬交易所掛牌上市,引導和培育創新型、創業型企業到資本市場掛牌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公司債等債務融資工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規範發展股權投資基金行業,設立政府引導基金,撬動符合條件的國有和民營資本參與基金組建。
提升保險保障作用。積極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推進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推動科技保險發展,加大保險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積極發展工程保險,為重大項目建設提供風險保障,引導保險資金投資重點企業、重大項目。
做大做強金融機構。支持金融機構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推廣金融產品、加強網點建設,逐步實現基層網點全覆蓋。支持小額貸款公司業務創新工作,加快國有融資擔保公司整合重組。
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繼續推進面向企業和個人信用的信息基礎資料庫建設,將金融信用網路建設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結合起來,提高金融風險防範能力,打擊惡意逃避銀行債務行為,為金融機構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預警和監測,完善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應急處置機制,維護地方金融穩定。
(三)重點升級電子商務
加快招大扶強,推動套用創新,提升企業電子商務套用水平,建成產業集中度高、帶動力強的電子商務集聚區。
培育經營主體。支持基礎好、潛力大、成長快的電子商務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電子商務企業在紅河設立區域總部和分支機構。
提升套用水平。推進制造業電子商務套用,鼓勵龍頭企業以最佳化供應鏈為核心,加快製造業高端化進程。推進商貿業電子商務套用,鼓勵大型商場、購物中心和老字號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實現實體店和網店的有機融合。推進農產品網上交易,拓展農產品網路銷售渠道。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用好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等新機遇,利用好跨境電商零售試點政策,鼓勵和支持跨境電商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引導更多電商市場主體參與跨境電商,帶動相關產業提質增效。鼓勵電商企業在便民服務、旅遊休閒、文化創意、養老服務等領域擴大電子商務套用。
促進產業集聚。構築集商品貿易、物流倉儲、融資支持、研發創意等多功能、多業態於一體的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樓宇經濟。創建網際網路金融集聚區,促進金融和電子商務融合發展。
完善服務體系。加強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信息網路州域全覆蓋。促進電信運營商與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合作,提升園區信息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最佳化快遞物流配送體系,支持建設現代化、集約型電子商務專業快遞、物流園區和配送基地。支持電子商務企業、快遞和物流配送企業、連鎖超市和社區服務組織建立社區終端共同配送服務網路。鼓勵發展網上產品分銷、渠道管理、管理諮詢、軟體套用等電子商務服務業。整合信用信息資源,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推廣數字證書、數字簽名的套用。
最佳化發展環境。建立健全促進電子商務大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政府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巨觀指導與統籌協調。制定實施網路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監督管理的制度措施,指導網路交易平台和網路經營主體規範管理,實施網路市場監測。搭建數據採集、數據集成、數據開放、數據分析為一體,具備大數據監測和可視化功能的電商大數據統計分析系統。
(四)加快研發與技術服務
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等科技服務業,形成產業要素集聚、市場主體活躍、帶動效應顯著的科技服務體系。
建立研發設計服務體系。圍繞先進制造、有色金屬新材料等優勢產業,依託龍頭企業、科研單位和培育一批第三方設計服務機構,構建支撐企業產品開發、工業設計、實驗認證的公共設計服務機構和專業化服務平台,提高研發設計服務對先進制造業的支撐能力。鼓勵企業、高校院所、科研機構成立服務業戰略聯盟,引導研發設計、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吸引大型企業在紅河州設立研發中心,或與本地企業、科研院所共同成立研發機構。
以企業為主體創立研發機構。圍繞產業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搭建公共技術平台,加強研發管理,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業化研發服務,建立和培育一批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形成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研發體系,增強服務能力。
(五)健全專業服務門類
以健全服務業門類、提高服務機構社會公信力為重點,大力發展中介服務等專業服務市場主體,培育和引進一批專業水平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較大的機構。建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功能完善、誠信規範、集聚和輻射效應充分顯現的專業服務業高地。
(六)全面提升醫療健康服務水平
繼續發揮沿邊區位優勢,鞏固拓展美麗縣城、特色小鎮康養旅遊內涵,儘快啟動中越跨境文化旅遊康養產業園建設,大力發展集“醫、藥、學、康、養、旅、智”一體化發展的健康產業綜合體,著力提升邊境城市醫療健康服務質量,推進跨境健康服務合作區和邊境健康醫療服務輻射區建設。以高標準建設滇南中心醫院(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為契機,引進省內外優質醫療資源,推進縣級醫院提標改造,建立三甲醫院對薄弱縣級醫院的對口幫扶機制,打造優勢互補、輻射東南亞的醫療聯合體。
按照國際化、現代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總體要求,不斷提高醫療保障水平,滿足民眾多元化健康需求,大力發展高端醫療、康復療養,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養融合發展,實現全民健康管理,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第二節 節能環保產業
一、方向定位
依託全州資源優勢,以清潔化利用和綜合性開發為導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提升固體廢棄物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加快推動以有色金屬冶煉廢渣、鋼鐵煙塵、尾礦為主的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培育具有核心技術的節能環保企業。瞄準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發展新需求,聚焦有色金屬冶煉廢渣、鋼鐵煙塵、尾礦為主的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積極尋找節能環保類項目,鼓勵節能環保企業集群化發展;積極發展節能環保設備製造業,加強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構建環境污染治理產業化發展體系,培育綠色經濟成長點,打造成為西南地區環保產業創新基地。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多年對有色金屬開採和冶煉積存的冶煉廢渣、煙塵、尾礦等固廢得到有效利用,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形成完整的固廢資源回收處理技術集成體系,培育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骨幹企業。形成再生錫、再生鋁、再生鉛鋅等多條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主要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均實現超低排放和清潔生產。節能環保設備製造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污染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州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面實現綠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營收達到120億元。2035年,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規模達350億元。
三、實施路徑
(一)加快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
依託雲錫公司、鑫聯環保、振興集團、宏合公司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備資源綜合利用強大能力的骨幹企業,發揮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的資源優勢,加快建設再生錫、再生鉛鋅、再生鋁循環產業鏈。加快推動冶煉廢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研發稀貴金屬提取和純化技術,突破尾礦處理完全資源化利用技術瓶頸,提高二次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二)重點推行生產能效提升和清潔生產方式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加快推進結構節能,以先進適用技術裝備套用為手段強化技術節能,提高製造業能源利用效率,促進企業降本增效。圍繞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節能降耗需求,大力推廣高效鍋爐、高效電動機、節能變壓器等高效節能裝備,推動先進節能流程改造,最佳化轉化率、回流比、循環比等過程參數,持續降低企業能耗。加快實施工業園區節能改造工程,推廣普及煤改氣、集中供熱製冷、餘熱余壓綜合利用等技術,推動製造業節能降耗從少數生產環節、局部企業向全生產流程、園區企業全覆蓋。
大力提倡企業套用清潔生產技術,著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以蒙自、箇舊、開遠等地區為重點,推進冶金、化工等污染物排量較高的行業積極採用高效、低碳、綠色、循環的新型生產技術,不斷提升清潔生產水平。鼓勵企業積極投入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回收與循環利用領域,重點突破廢舊有色金屬及二次資源預處理、熔煉等領域的技術和裝備瓶頸,加快構建有色金屬全社會循環利用管理和技術體系,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推動園區和企業集中建設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工業廢水處理回用系統,深入推廣雨水利用、串聯用水、一水多用及廢水深度處理等措施;健全城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積極推進箇舊、瀘西、建水、元陽等地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建設,依託畜禽糞肥、煙梗等資源發展生物有機肥料、複合微生物肥料等有機肥產品;建立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設施,科學環保處理醫療廢棄物。
(三)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製造業體系,加快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供應鏈,積極推動綠色礦山、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建設,積極培育節能環保企業,鼓勵紅河鑫聯等優勢企業做大做強。以蒙自經開區箇舊片區納入國家園區環境第三方污染治理試點為契機,積極探索第三方環境污染治理模式,積極引入環境污染治理專業團隊,對歷史環境污染進行治理;鼓勵企業與第三方環境污染治理專業團隊簽訂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協定,由第三方負責處理企業生產過程中所需的環境保護工作,助力生產企業輕裝上陣,培育環境污染治理的生產性服務業。依託環境污染治理服務業的發展,積極引入環保設備生產企業,生產脫硫塔、收塵設備、污水處理等環保設備,大力發展環保裝備製造業。重點圍繞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積極打造綠色礦山,加快礦山裝備升級換代,加大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重點推動雲錫銅業、珍茗食品等企業申報綠色工廠,引導企業按照綠色工廠標準實施建造、改造和管理,集約利用廠區土地資源;鼓勵企業使用綠色低碳原料,對各種物料嚴格分選、密閉遮蓋、分別堆放,最大程度避免污染;降低廠界環境噪聲、振動以及污染物排放,營造良好的生產環境。優先推動綠色低碳示範產業園區等打造和申報綠色園區;最佳化工業用地布局和結構,提高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積極利用餘熱余壓廢熱資源,推行熱電聯產、分散式能源系統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第三節 房地產業
一、方向定位
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以改善民生、服務經濟、最佳化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生態低碳發展為目標,搶抓政策機遇,前瞻性、針對性謀劃儲備一批項目,通過新型城鎮化提升產業承載能力。推進城市更新,保持和提高宜居發展環境,合理規劃各類住房建設用地,完善住房供給體系,重點加快城市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發展為民生服務的保障房和一般商品房,大力發展工業園區、創新園區、會展、旅遊、養老等地產,鼓勵發展商業及辦公地產,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美好生活多層次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
全力實施城市更新,繼續發揮房地產業在拉動經濟成長、推動城市化建設以及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和發展租賃住房,加快建設完整居住社區,合理規劃商品住房建設用地計畫、供應量和比例,促進居住、商業、辦公、康養等地產多元化協調發展。到2025年,房地產業增加值達到160億元。到2035年,紅河州房地產業增加值將達到250億元。
三、實施路徑
(一)保障性住房
統籌解決和改善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城鎮中低及以下收入家庭、新就業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符合保障條件的引進人才等人群的住房困難問題。
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實施老舊小區改造99776戶,建築面積867.84萬平方米,到2025年,全州累計改造戶數達到14.7946萬戶。棚改戶數7.83萬套,建築面積680.4萬平方米,到2025年,全州累計棚改戶數達到20萬套。
保障性租賃住房。公共租賃房。納入規劃申請建設公租房2.6萬套,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實施後全州累計公租房建設體量達到12萬套。納入規劃申請年均發放公租房租賃補貼0.6萬戶,實施後全州累計發放租賃補貼體量將達到16萬戶。政策性租賃住房。規劃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1.8萬套,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
(二)商品住宅
1. 重點推出具有當地文化和民族特色元素的不同檔次和戶型的住宅產品,形成有特色的住宅小區和街區,滿足市場多層次居住需求。新增商品住宅1600萬平方米。
2. 推進住宅產業化建設。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堅持節能減排與綠色生態建築的發展方向,推動房地產業整體向綠色方向發展,提高建築科技含量,大力推進住宅產業化建設,逐步擴大裝配式住宅產業化體系的套用覆蓋率,推廣一次性裝修,逐步減少毛坯房比例,推廣全裝修或選單式裝修模式的住宅產品。
(三)打造多元化房地產業類型
提升發展商務樓宇。建設綜合功能齊全的智慧型大廈,打造集網上信息發布、交易支付、體驗展示、品牌推廣等功能為一體的商務服務平台。對現有商務樓宇進行升級改造,實現轉型發展,培植優質商務樓宇,力爭到2025年全州甲級寫字樓達到6萬平方米。
促進旅遊地產發展。按照雲南省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的目標要求,依託自然景區、民族風光等資源,大力發展旅遊度假區等旅遊房地產項目,在昆玉紅旅遊文化帶建設中,挖掘和塑造建水、石屏等縣城城市名片,著力培育山水交融、城鄉連結、全域覆蓋的休閒旅遊度假區新興業態。建設和打造服務一流的半山酒店,重點向全國推出達到五星級管理水平的12家半山酒店。使遊客在雲霧裡、山水間、花海中得到難忘的歷史文化、多民族元素的入住體驗。
促進會展地產發展。充分利用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和民族特色資源,以及土地取得費用相對較低的優勢,在蒙自、彌勒等縣市建設會展中心,與昆明國際會展中心錯位經營。
發展健康養老地產。發揮紅河州綠色食品和旅遊資源優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滿足社會民生需求,以提供醫療服務為基礎,養老健身為核心,包含休閒養生在內的養老健康地產發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設具有品牌效應的精品康養示範項目。
大力發展科創地產。構建一批有特色、低成本、便利化的科創園區。建設多層次多樣化的創業創客平台,在各縣市各自重點建設一條創業街、多個創客空間。
加快民族街區、歷史街區保護利用。注重民族街區、老舊街區的歷史風貌保護,包含名人故居、老工業廠房保護、保留、修繕和改造。根據老舊廠區發展定位和功能分區,適度進行商品房開發,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旅遊休閒城鎮和街區。加強以上各類建築的綜合利用,拓展可利用空間,兼顧歷史人文價值與商業開發價值,引入有舊城鎮改造經驗和實力的企業投資參與改造,積極發展特色旅遊、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工業旅遊、演藝等產業。
(四)增強行業競爭實力
推動產業整體升級。選取口碑和信譽較好的3至5家開發企業通過整合重組做大做強,形成一批有實力的本地房地產開發企業。或引進具有品牌效應房地產企業與本地企業進行整合重組,推動本地房地產開發企業整體升級。大力促進房地產及關聯服務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規範物業服務管理,著力改善物業服務業生存環境,實現小區物業服務全覆蓋。
(五)提升住宅配套公共服務設施
建立健全“州、市縣、片區、鄰里、街區”五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合理確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模,形成以街區級設施為基礎,各級設施銜接配套、布局均衡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網路體系。配套建設中國小、幼稚園、超市、智慧型快捷箱、菜市場,以及社區養老、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加強養老服務設施配套建設。
(六)搶抓機遇,以滇南中心城市建設促產業發展
按照產城融合、城鄉融合、服務融合、文化融合思路,持續推動“個開蒙”同城化、“彌勒、瀘西”和“建水、石屏”一體化發展,加快打造百萬級人口城市,更好發揮“半小時經濟圈”對投資和消費的集聚作用;加快編制以特色縣城為重點的城鎮化建設規劃,重點在文化旅遊、商貿流通、綠色食品加工、邊境貿易等領域謀劃發展新空間,突出北部7縣市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南部6縣補齊短板弱項,增強縣城功能。支持邊境縣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和邊境貿易等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守邊固邊能力。
第五章 培育新動能
第一節 美麗經濟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物質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們對自尊、自我認同與自我實現的需求開始增長,美麗經濟開始蓬勃發展。市場需求引領產業發展,消費新熱點、新趨勢中孕育新產業機會。
一、方向定位
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發揮紅河州我國第一個“天然氧吧州”及特色植物資源優勢,推進“文旅”與美麗產業深度融合,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旅遊為推動、特色活動為抓手,建設集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美麗為一體的美麗經濟第一名鎮“紅河美都”。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力爭實現紅河州美麗產業產值100億元,基本建成產業集聚、鏈條完整、特色鮮明、品牌響亮、競爭力強的美麗產業高地。展望2035年,紅河州美麗產業產值將實現300億元。
三、培育路徑
(一)打造“紅河美都”城市名片
打造特色美妝體驗消費目的地。積極參與或舉辦“紅河美都”直播電商大賽,充分運用自媒體、融媒體等新媒體,宣傳和推介紅河美妝產品和服務。充分發揮“雲上梯田-夢想紅河-天然氧吧”旅遊資源優勢,依託城市商圈、旅遊景點、產業園區,發展品牌連鎖美容、美發、美體等消費業態,豐富“美妝+大健康”“美妝+中醫藥”“美妝+文旅”“美妝DIY”等消費新體驗,開展美妝知識講座培訓引領國潮美妝新時尚。
(二)建設特色花卉美妝產品綠色製造基地
1. 高起點建設特色花卉資源美妝產業園
在紅河相關園區建設特色花卉資源美妝產業園,首期規劃建設1平方公里,遠期規劃拓展到3平方公里以上。緊扣美妝產業發展需要,高起點布局先進制造、科研孵化、展示體驗、技術培訓、檢驗檢測、倉儲物流等功能,推動構建特色花卉資源美妝產品製造體系,重點發展精油、美膚產品、美容產品、護髮產品、特殊功能化妝產品等。
2. 大力引進培育創新主體
依託行業協會、媒體、聯盟等組織,大力引進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美麗產業龍頭企業,帶動美麗產業集聚發展。建設美妝產業科技孵化園,為高校、科研單位和科技企業搭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平台,發揮紅河特色花卉資源優勢,開發獨具特色的化妝品原料和配方,研製受市場歡迎的中高端美妝產品,形成特色花卉資源美妝發源地。
3. 加快發展特色花卉源美妝產品配套產業
圍繞美妝產業發展需要,加快發展包裝、設計、文創、裝備、耗材等配套產業,積極引進培育政策研究、運營管理、品牌行銷、創業孵化、標準制定、技術諮詢、會展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
4. 推動構建特色花卉資源美妝產業標準體系
對照國家《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要求,著眼於打造美妝品牌產品,推動構建特色花卉資源化妝品的企業、地方、行業和國家標準體系。
(三)建設特色花卉資源美妝原料供應基地
1. 建設特色花卉生態種植基地
根據《已使用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結合市場需求,突出道地性和適宜性,選擇一批重點發展花卉資源品種,建立優良種源繁育基地,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形成地理標誌、區域品牌。
2. 建設特色花卉交易集散地
依託紅河已有的花卉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集初加工、檢驗檢測、倉儲物流、展示交易等功能齊全的特色花卉資源交易集散地,為紅河美麗產業提供花卉資源的供應保障。
3. 建設特色花卉美妝原輔料供應基地
著眼於全球花卉美妝產品原料需求,大力引進培育基質原料和輔助原料企業,在相關園區建設原料提取工廠,加快構建以植物花卉為特色的全要素美妝原輔料供應體系。
第二節 數字經濟
一、方向定位
緊緊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和產業創新機遇,堅持資源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數位化治理髮展思路,實施數字賦能行動,圍繞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城市四條主線,以場景套用為抓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加快建設滇南區域數字中心、全國少數民族自治州數字經濟先行區、高原特色農業及綠色食品數位化建設示範區、智慧型終端產業聚集區、面向中南半島沿邊開放數字經濟合作高地。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千兆寬頻網路加快部署,4G網路深度覆蓋,5G網路實現重點區域全覆蓋,高速、泛在、安全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立。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數字產業布局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加快發展。數位技術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政府管理與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數字政府穩步推進。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快速提高,數字社會加快構建。“城市大腦”加快建設,智慧縣城建設穩步推進,數字城市全面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260億元,全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全省領先水平。到203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突破500億元。
三、實施路徑
(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網路建設。4G網路深度覆蓋和擴容提速,5G基站及網路建設全力推進,千兆寬頻、有線電視寬頻網路加快建設,基礎網路、終端、套用平台IPv6全面改造升級,滇南中心城市、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特色旅遊小鎮等熱點區域5G網路率先覆蓋,縣城、鄉鎮5G網路逐步覆蓋,城鄉“數字鴻溝”明顯縮小。到2025年,滇南中心城市、重點旅遊地區、其他地區行動網路下行平均速率分別達500Mbps、500Mbps、300Mbps,自然村(20戶以上)4G網路有效覆蓋率達到100%,全州5G基站數量達7500個以上。
提升基礎支撐能力。加大5G標準下物聯網建設力度,按需新建物聯網基站,加快在高標準農田、產業園區、城市路網、社區街道、水庫、湖泊、水電站、自然保護區等布設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慧型感測器,實現全州城市主城區、重點區域全覆蓋。建設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離岸數據中心,積極推進聯通國際樞紐紅河傳輸工程,助力面向東南亞數字經濟合作高地建設。
打造數字創新套用新平台。建立規模合理、套用廣泛、鏈條完備的算力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建設面向中南半島的滇南區域數據中心集群。推廣使用“孔雀碼”,推動形成建水紫陶溯源、供應鏈金融、稅務區塊鏈、邊民互市撮合交易等區塊鏈套用場景。建成行業人工智慧協同創新平台、蒙自人工智慧輔助服務等人工智慧行業套用場景、有色金屬工業網際網路等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面向東南亞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套用孵化中心)等基礎研究與產業創新平台。
(二)發展數字經濟
堅持“以資源引企業、以市場換產業、以套用促發展”,聚焦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和線上經濟,以融合套用為牽引,以區塊鏈為突破口,探索數據服務產業集聚,賦予紅河州經濟發展新動能。
推進智慧型終端製造集聚發展。開展電子信息製造業創新工程,大力推動智慧型手機、可穿戴設備等智慧型終端組裝製造企業帶動產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培育物聯網產業集聚區,圍繞智慧型終端產業園、數字經濟產業園等數字經濟園區打造紅河州智慧型終端產業集群。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利用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河口邊合區等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引進智慧型終端上下游配套企業,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智慧型終端和消費電子主要元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支持企業開展特色智慧型機器人等研發生產。結合地方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完善集群生態,構建產品結構多樣、優勢互補的終端製造體系。
推進數字經濟與新型工業融合。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分批分類推進工業企業數位化轉型,加快產業園區、礦山、煤礦、物流園區等5G網路覆蓋,打造一批智慧園區、數字工廠、無人車間、無人生產線和無人作業套用場景,實現菸草、先進裝備製造、有色金屬等領域“5G+工業網際網路”套用。推進綠色低碳示範產業園5G+智慧園區、蒙自經開區數字園區等園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紅河捲菸廠易地技術改造智慧型工廠、雲南錫業錫冶煉智慧型工廠、電解鋁智慧型製造技術開發運用及智慧工廠等項目建設,推進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加快工業設備聯網上雲、業務系統雲化遷移。開展“5G+工業網際網路”省級典型套用場景、“5G+智慧礦山”省級試點示範項目建設。到2025年,打造5戶全省領先的智慧型製造示範企業。
推進數字經濟與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融合。以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強化農業物聯網套用,全面提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數位化水平,加快高原特色農業信息服務平台、高原特色農業及綠色食品基礎資料庫等項目建設,打造紅河州農業資源和產業一張圖,建立紅河州高原特色農業綜合服務體系。開展“5G+智慧農業”省級套用示範建設,建設國家級、省級數字農業示範基地(項目)。積極推廣綠色農產品線上銷售、供應鏈協同、防偽追溯等新套用,發展電商農業、直播農業等新業態,推進開遠市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到2025年,建成2個農業物聯網套用示範基地。
推進數字經濟與服務業融合。一是實施智慧旅遊提升計畫。推進旅遊文化資源數位化建設進程,加快旅遊景區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廣運用“一部手機游雲南”。圍繞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建水和石屏歷史文化名城、滇越鐵路和個碧石鐵路等優質資源,創新數位化套用場景,推進智慧景區、數字哈尼梯田、數字異龍湖、特色小鎮和美麗縣城數位化等項目建設,完成全州所有4A級以上景區和特色小鎮智慧化改造,開展省級智慧旅遊示範建設。二是實施數字商貿推進計畫。推動傳統商貿數位化轉型,建設生活服務平台,鼓勵建設特色街區數位化管理和服務平台,逐步建成一批省級智慧商圈和省級數位化特色步行街。三是實施智慧物流推進計畫。大力推廣智慧型物流裝備、無人搬運、智慧型碼垛等數位技術和數字產品套用,加快傳統倉儲設施智慧型化改造,支持重點物流園區智慧化改造。
實施普惠性“上雲用數賦智”工程。加快企業數位化轉型,鼓勵網際網路平台、行業龍頭企業等提升智慧型化和運營效率,開放數位化資源和能力。引導中小企業加快推進數位化套用建設。倡導企業、產業聯盟等建立開放型、專業化數位化轉型促進中心,提供市場化服務。深入推進“一部手機雲品薈”,推動傳統零售和渠道電商數位化改造,推進發展線上超市、無人超市等電商零售新業態,加快無接觸配送、冷鏈物流、限時速送、夜間配送、智慧型投遞等系統建設,發展線上展覽、線上辦公、線上直播等新套用新業態,拓展與國內知名電商合作深度,大力培育發展本土電商平台。
(三)建設數字政府
深化數位技術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穩步推進政府數位化轉型。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構建全州一體化、標準化大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實施數字政府“一中心+一平台+六庫+N個場景套用”項目建設,即滇南網際網路智慧型計算中心、全州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人口庫、法人庫、社會信用庫、空間地理信息庫、電子證照庫和巨觀經濟庫6個基礎庫以及農業、環保、稅務、邊境等若干場景運用。
加快“一部手機辦事通”疊代升級,推進更多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最多跑一次”“零跑動”。深化智慧黨建與政務服務的深度融合,推進應急、監管服務數位化水平快速提升,實現邊境數位化管理,著力解決“數字鴻溝”“數據煙囪”,打破數據孤島、數據壁壘。
(四)建設數字社會
大力拓展數位化公共服務,深度開發各類便民套用,擴展社會服務覆蓋範圍和套用群體,以最佳化提升民生服務、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激發社會活力、促進信息技術套用市場化服務為重點,開發深度智慧型便捷的數位化公共產品,建設數字社會。
積極推進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人社、智慧醫保、智慧交通、智慧養老、智慧水務、智慧警務、智慧應急、數字文化、數字型育、數字傳媒、數字生態、數字環保、數字稅務和數字社區、數字小鎮、數字鄉村建設。拓展數位化公共服務,大力推廣“刷臉就行”工程,推動全社會數位化轉型。實施全民“數字素養”提升工程,消弭數字鴻溝,提升全民信息技術套用能力。
建設州縣兩級融媒體中心,構建省、州、縣三級聯動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加強融媒體中心數位化建設,豐富數字內容供給,打造傳媒行業數位化轉型示範樣板。
(五)建設數字城市
以“優政、惠民、興業”為發展目標,整合數字資源,全面推行城市數據大腦建設。圍繞政務服務、城市治理、城市生活、經濟運行四大領域,以城市精細化管理、基層社會治理、公共安全、公共文化、交通治理、生態環境、健康醫療、托幼養老、社區服務和社會信用等行業智慧套用為重點,強化跨行業、跨部門的智慧融合,打造精準主動的全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集城市數據中樞、開放式智慧型運營平台於一體的全州“城市大腦”,引導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數字城市,重點推進蒙自、箇舊、開遠、彌勒等數字城市建設。
按照“全面提高基礎設施智慧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社會治理精準化水平”的要求,制定智慧縣城建設標準和導則,支撐縣城健康高效運行和突發事件快速智慧型回響,加快推進河口等一批智慧縣城建設。13縣市聚焦人民民眾生產生活基本需求,強化標準協同、系統對接,數字城市、智慧縣城數據逐步接入全州“城市大腦”平台,努力實現全州城市運行管理一張圖,不斷提高決策效率和治理能力。
第三節 自貿經濟
依託邊境貿易產業現狀,藉助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政策優勢,深化改革,推進“智慧口岸”建設,積極推進跨境貿易擴大開放,大力發展加工及貿易、大健康服務、跨境旅遊、跨境電商等產業,創新金融服務、積極探索投資自由化、促進紅河片區與紅河綜合保稅區、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中國(紅河)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五區”聯動發展,高端製造業深度融合,跨境商貿物流高效流通、跨境旅遊吸引力不斷強化,著力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將紅河片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金融創新功能突出、服務體系健全、監管高效便捷、法治環境規範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一、方向定位
承接高技術產業轉移,引進一流製造研發企業,將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打造成面向東協的加工製造研發基地。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完善設施與服務,融合跨境物流和國際商貿,打造跨境電商物流中轉站、國際貨物分銷物流中心,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商貿物流中心。藉助與越南“兩國一城”的特點,推動中越雙方跨合區建設,打造中越合作國際加工製造總部;完善旅遊設施,打造為中越跨境旅遊集散中心;引入國際一流的娛樂產業和醫療養生等業態,打造中越共同健康生活區;發展配套生產性服務產業,打造中越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建成中越經濟走廊創新合作示範區。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紅河片區各項公共服務配套成熟,基礎設施健全,海關監管區高效安全運營,產業規模初步顯現,跨境旅遊服務不斷增強,區縣發展高度融合,帶動沿邊經濟穩步發展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到2035年,紅河片區建設成為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新興產業體系更加完善,跨境貿易更加順暢,公共服務不斷提升,城市環境更加宜居,對外開放體制更加成熟,著力打造成為我國西南面向東協的加工製造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中越經濟走廊創新合作示範區。紅河片區企業營業收入170億元,進出口貿易達到572億元。到2035年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進出口貿易達到1770億元。
三、培育路徑
(一)實施五區聯動,推動紅河州優勢產業協同發展。
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紅河綜保區、蒙自經開區、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中國(紅河)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五區”聯動。加強五區間道路、鐵路專用線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空間聯繫,推動產業與技術擴散,將紅河片區打造為儲備流通基地,提供口岸流通服務,並將紅河保稅區定位為保稅基地,蒙自經開區、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為生產基地。推動五區間重點項目合作,發展配套產業體系,突出各自優勢,打通主導產業上下游產業鏈;紅河片區承接下游產業,促進產品流通;綜保區發揮保稅功能,擴大流通渠道。
以發展主導產業、打造產業互補為目標,蒙自經開區重點圍繞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加快冶金產業鏈的延伸,大力發展新材料和信息、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等產業,加快產業鏈由初級向高端延伸;紅河綜保區重點推動海關監管區內外產業配套一體化發展,大力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分銷服務、物流配送、金融保險、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先進裝備製造業;紅河片區重點推進海關監管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口岸配套基礎設施,加快發展加工及貿易、跨境電商、跨境旅遊、大健康服務等產業。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加快發展邊境貿易、文化旅遊、商務服務等產業。
(二)依託現有基礎,持續創新產業模式。
藉助口岸優勢,適時向國家申請修訂邊民互市政策,推進邊民互市商品加工試點落地進程,培育發展“邊境貿易+落地加工+跨境電商”產業。在做好邊民互市“存量”的同時,發展“互市+”產業,方便居民生活,推動跨境小額貿易。發展“互市+購物旅遊”,推廣“遊客購物證”,持證遊客可參照邊民獲得免稅互市購物額度,擴大互市政策紅利;發展“互市+保稅零售”,構建互市貿易以越南水果蔬菜等日常生活產品為主,保稅零售店以國際知名品牌香水、化妝品等中高端產品為主的零售體系,兩者互補,滿足居民與遊客的免/保稅消費需求;發展“互市+物流配送”,利用河口完善的物流體系,為遊客購買的互市商品提供專業的打包、快運等物流配送服務。
(三)藉助科技提升產業,深化中越合作。
積極融入國際產業鏈分工,依靠中國的技術和產業體系優勢,搶占價值鏈頂端產業。藉助網際網路技術的線上平台,打造智慧通關和智慧生態,發展線上國際醫療和教育;藉助大數據技術的數據收集分析功能,打造智慧監管和智慧市政,方便跨境旅遊與跨境物流;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的智慧型分析功能,打造智慧交通和智慧生活,推動加工製造業實現智慧製造。
(四)全面構建紅河特色自貿產業體系。
利用自貿區政策,對紅河片區現有優勢產業進行改造提升,使邊民互市“存量”產業保持既有優勢的同時再上一層樓。抓住沿邊和跨境兩大優勢,提升加工及貿易、大健康服務、跨境旅遊和跨境電商等四大重點產業,做好跨境金融、數字經濟、教育培訓、專業服務、總部辦公五大配套產業。
第四節 配套體系建設
一、創新體系建設
健全市場導向的技術研發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資源的作用。
一是加大創新型企業引進和培育力度。落實激勵創新的相關稅收、金融、政府採購等政策,推動優惠政策適當向創新型企業傾斜,強化創新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以及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核心作用。
二是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提高帶動和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重點做強有色金屬區域產業創新中心。
三是健全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產學研項目重點扶植能夠轉化的、套用性科研課題的立項。鼓勵高校與有能力的企業攜手組建股份制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與企業之間、同行或者跨行業之間開展項目合作,形成產業創新聯盟。
四是建立便捷高效的成果轉化機制。加速孵化器和產業聯盟建設。發揮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培育、加速中小創新型企業成長的作用,提高孵化器聚焦程度。加強各類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和各個區域創新的協同,建立健全新型協同創新機制,著力推動分散式創新向系統性創新轉變。
二、支撐平台建設
產業發展平台是推進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的基礎,著力提高產業平台承載能力,有效支撐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
一是提升公共服務平台。進一步整合資源,規範運行。涉及行政審批和事前服務事項,爭取實現“一站式”辦理。進一步簡化流程,壓減審批環節。把“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引入新建平台,使各級服務平台能夠互聯互通,在網上、在終端辦理審批事項,真正使服務平台智慧型化,塑造良好營商服務環境。
二是謀劃科技創新基礎平台。鼓勵州內優勢企業與紅河學院等科研院校共建科技創新平台,發揮好“契約科研”模式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通過重大項目合作、科技領軍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讓等方式,提高研發資源利用成效,支撐產業轉化和轉型升級。
三是建好創新創業平台。研究制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等實施意見,為創新創業平台提供政策支持,著力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加大專項資金投入,支持創新創業平台建設。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動性,主動對接,爭取項目,實現企業快速發展。
四是用好“網際網路+”平台。深入研究“網際網路+”的內在規律,分行業分領域編制“網際網路+”規劃,加快“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電子商務成本,強力支持本地網際網路企業發展,推動“網際網路+”企業與資本市場合作,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政務”發展。
五是搭建園區發展基礎設施平台。堅持政府統一規劃,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原則,整合園區各企業需求,引導園區產業進一步聚集,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大投入,道路、電力、供排水、供熱、環保、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要適當超前建設,研發創新、檢驗檢測、倉儲物流、實訓基地、電子商務等公共平台應實現全覆蓋。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內光纖、5G 基站、邊緣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加強銀企對接、銀地對接,擴展投融資平台,充分利用各種資金來源,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的投入,為園區企業的發展和營運提供發展平台。加快完善園區住宿、交通、醫療、教育、文娛、商貿、金融等生活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園區產業承載能力。
三、產業主體培育
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不斷增強龍頭企業實力,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加強實施企業培育工程,提高企業專業化水平,進一步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一是引導龍頭企業創新對外合作方式,加強品牌和行銷渠道建設,構建暢通的國內國際服務網路;鼓勵企業採用合資合作、產權流轉和股權置換等方式實施產業鏈、價值鏈併購重組,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競爭力。
二是以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民營小巨人企業、成長型中小企業為目標,圍繞全州產業鏈關鍵環節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產品質量優、市場前景好的優勢企業。
三是建立動態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和項目在資金、審批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入庫企業以市場為導向開展聯合重組,加快縱向延伸、橫向聯合,推進優質企業升規納統。
四是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鼓勵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技術平台,針對產業鏈不同環節開展創新合作研究,提高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降低產業整體研發成本,實現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協同;以細化最佳化產業鏈分工為導向,建立完善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引導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為大企業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服務,推動大中小企業錯位發展、協同發展、聚集發展。
五是加快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引導服務機構提供規範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完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資料庫,創新中小企業徵信產品,高效對接金融服務。
第六章 空間布局構想
一、空間布局
為深化“三張牌”內涵,培育發展“千億級”“百億級”現代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和產業競爭優勢,空間布局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屬性相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做大做強”的思路,堅持園區化、集群化和全產業鏈方向,推動重點產業集群化發展,堅持依託自然稟賦和發展基礎,一體布局,聯動發展,注重經濟性、合理性、協調性、平衡性,形成“一核一極兩翼四帶多板塊”的產業空間布局。
一核——指滇南中心城市(箇舊、開遠、蒙自)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等產業。
一極——指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河口)重點發展加工及貿易、大健康服務、跨境旅遊、跨境電商物流等產業。
兩翼——指以彌勒瀘西為一翼,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加工、綠色鋁材、菸草等產業;建水石屏為一翼,重點發展大豆植物基健康食品、旅遊文化等產業。
四帶——指昆河經濟走廊發展帶、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沿邊經濟開發開放帶、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
昆河經濟走廊發展帶。主要任務是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現代煤化工、電子信息、出口加工、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現代服務業。實施滇越鐵路及個碧石鐵路保護利用等項目,推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主要任務是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綠色能源、旅遊文化等產業,鞏固拓展紅河谷沿岸地區脫貧攻堅成效。
沿邊經濟開發開放帶。主要任務是發展加工及貿易、大健康服務、跨境旅遊、跨境電商物流等產業,打造中越經濟走廊創新合作示範區。
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主要任務是發展旅遊文化、文化創意產業,打造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昆玉紅旅遊文化帶的最具魅力旅遊環線。
二、產業布局
(一)先進制造業
1. 電子信息產業。重點布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紅河綜合保稅區、雨過鋪片區、開遠輕工產業園)、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
2. 綠色化工產業。現代煤化工及化工新材料產業重點布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開遠片區、箇舊片區)和雲南瀘西產業園區。
3. 先進裝備製造產業。礦冶裝備、電力裝備、汽車零部件裝備重點布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大屯片區);綠色食品加工設備、先進農機裝備重點布局建水產業園區;醫療器械裝備重點布局彌勒產業園區。
4. 新型建材產業。重點布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椅子山片區)。
(二)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
1. 綠色鋁及綠色鋁材產業。重點布局綠色低碳示範產業園、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
2. 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有色金屬、稀貴金屬資源綜合回收產業重點布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雞沙片區循環經濟產業園);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重點布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大屯片區新材料產業園)。
(三)旅遊文化產業
按照“五區三帶”進行布局。五區為:滇南中心城市群旅遊發展區、哈尼梯田遺產文化生態旅遊區、最美鄉愁之旅文化體驗旅遊區、彌瀘康體休閒度假旅遊區、中越邊境風情旅遊區;三帶為: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紅河谷康養度假旅遊帶、“米軌時光”跨境精品旅遊體驗帶。
(四)現代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物流樞紐重點布局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區、河口縣,物流園區重點布局瀘西縣、建水縣、元陽縣。物流中心重點布局石屏縣、彌勒市、紅河縣、綠春縣、金平縣、屏邊縣。
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布局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區、河口縣、彌勒市。
金融服務業,重點布局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區、河口縣。
(五)綠色能源產業
風力發電。重點布局蒙自市、箇舊市、開遠市、彌勒市、瀘西縣、石屏縣、建水縣。
光伏發電。重點布局開遠市、彌勒市、建水縣、蒙自市、箇舊市、紅河縣、瀘西縣。
火力發電。重點布局開遠市、彌勒市。
(六)節能環保產業
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節能環保設備製造產業重點布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雞沙片區循環經濟產業園)。
(七)生物醫藥產業
中藥材種植產業,布局十三縣市。
醫藥製造產業,重點布局彌勒市、瀘西縣、屏邊縣。
醫療器械產業,重點布局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彌勒市。
(八)美麗經濟
花卉種植產業,重點布局開遠市、彌勒市、瀘西縣。
美妝產品配套產業,重點布局開遠市、彌勒市。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協調保障機制
健全和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實施方案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充實和完善州領導掛帥的重點產業工作推進,由各分管副州長擔任組長,調研梳理產業鏈發展現狀,統籌推進項目建設、技術創新、企業發展、人才引進等各項工作,加強政策優惠、產業引入、企業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綜合協調力度,圍繞各主導產業、重點發展方向,積極促進各方面聯動,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各項問題,實實在在提升落戶在紅河州的企業綜合競爭力,穩步推進規劃實施和產業發展,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二、營造良好產業營商環境
加強與國內、省內科技龍頭企業合作,積極承接創新資源,並在土地、人力等資源和相關政策上密切配合,提供支持,共同整合區域科技資源,實現現代產業體系集聚發展。鼓勵和引導製造業、物流、服務、農業等龍頭企業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營模式,積極與雲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文化旅遊廳、財政廳、商務廳等上級部門的溝通,爭取上級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提升紅河州現代產業在全省產業布局中的地位。
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領導幹部掛鈎服務企業制度,深入了解企業發展訴求,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困難,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堅決清理市場準入隱形壁壘,全面執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現市場主體均可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加快推進 “一顆印章管審批”,積極推行投資項目審批告知承諾制,探索推動常規性技術審查免審,縮短辦理時限。統一監管標準, 健全公開透明的監管規則和標準體系,做到監管執法透明規範。創新監管方式,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力度。加大對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建立和完善智慧財產權仲裁調解工作機制,貫徹落實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對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指導企業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計幫助企業解決在土地、融資、 人才、技術、管理、市場、信息、法律等方面遇到的難題,做好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
三、積極培養引進專業人才
加大科技創新人才、經營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和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管理到行銷的人才培養體系。落實引進科技創新人才的各項配套政策,聚集、培養一批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鼓勵企業建立科技人才激勵機制,以技術入股等方式提高科技人員研發積極性。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通過職業培訓和市場競爭全面提升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素質和水平。加快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定向式、訂單式培訓,根據產業發展需求不斷最佳化套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方式,提高企業職工教育培訓質量。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開展優秀企業家評選表彰活動,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厚植企業文化,進一步增強民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培育創造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
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引進骨幹人才。加強與周邊四川、貴州以及雲南省內的各大科研教育基地等人才載體的合作,加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產業創新緊缺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加大對作出突出貢獻的高端人才的宣傳和重獎力度,對引進人才在戶口、住房、創業、研發、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享受優惠相關政策,讓高端人才“來得了,聚得住”。對引進到紅河州的重大項目緊缺優秀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要給予企業引才獎勵。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人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以股權、期權等方式給予獎勵。對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有功人員要給予重獎。完善高端人才評選表彰制度。
建立新型產業工人培養體系和發展助力機制,依託包括企業、地方學院、學習中心及研究院所等在內的全社會多維度的教育體系,與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和教育系統開展廣泛合作,充分、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全社會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面向生產服務一線產業工人、職業院校學生以及社會,開展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服務企業轉型升級,助力職工成長發展,探索、建立體現終身學習理念和開放特色的新型產業工人人才培養模式及機制。
四、制定有效財稅支持政策
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專項資金,根據項目經營情況,以及帶動行業和上下游企業發展的能力,由地方財政視財力情況安排一定金額的補助資金進行扶持;大力爭取上級專項資金對製造業的扶持。統籌州級技改、科技、環保、人才等專項資金向重點產業、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傾斜,將研發、技改等經費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作為企業申報專項資金的重要條件。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對企業在產能擴張、技術改造、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支持。不折不扣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千方百計降低製造業企業經營成本。
建立銀政企協作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融資授信額度,優先給予政府貼息支持。並根據企業信用情況建立差異化利率定價機制,根據重點產業特徵、企業發展階段創新金融產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引入創業投資等渠道籌措資金, 精準解決企業融資難題。支持企業進軍資本市場,鼓勵企業通過公開上市、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發行債券等形式拓寬融資渠道。
五、堅持規劃發展
堅持按照規劃既定的空間規劃布局、產業規劃布局和產業發展方向構建我州產業體系,強化產業園區、交通物流、信息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各部門形成合力,“一張藍圖”乾到底,在項目審批(備案)、供地、規劃、環評等前期手續環節要認真結合規划進行審核,對不符合規劃的項目說明理由並向符合規劃的縣市、園區推薦,鼓勵和引導項目業主按規划進園區聚集發展。
六、制定產業重點招商目錄
明確“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招商方向,聚焦重點產業、精準對接目標企業,強化重大項目要素保障。堅持“招大引強”思路,拓寬中介招商、會展招商、網路招商等渠道,瞄準中國500強、行業龍頭和隱形冠軍企業,著力引進帶動作用強的重大項目。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橋樑紐帶作用,鼓勵企業開展以商招商,引進產業鏈上下游項目。依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西部地區鼓勵產業目錄》等政策,結合好雲南省及紅河州“十四五”發展規劃,找準契合點,研究制定“紅河州產業發展重點招商指導目錄”,明確綠色鋁材、有色金屬、化工等產業市場準入條件,做好產業發展與能源消耗、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相協調。建立健全招商項目洽談、項目簽約、項目落地及後續跟蹤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明確項目建設時間表,對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處理。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和財政貼息,加強財政對重大現代產業領域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推進產業聚集,鼓勵市場消費。
七、推行鏈長制落實“六個大抓”
以鏈長制為引領,聚焦重點產業,突出先進制造業,依託龍頭企業帶動、重點園區支撐,進一步發展壯大綠色鋁及精深加工、綠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等3個千億級產業鏈,集中打造一批主導產業集群;發展培育現代物流、電子信息製造、新型化工、綠色新型建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紫陶文旅、新能源電池及儲能和通用航空及無人機等9個百億級產業鏈,持續推進優勢產業發展。以大抓產業發展為核心,深入踐行項目工作法、一線工作法和典型引路法,統籌推進大抓營商環境、大抓市場主體、大抓改革開放、大抓創新發展、大抓綠色發展,形成疊加效應,助推紅河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政策解讀
2022年9月9日,紅河州人民政府印發了《紅河州“十四五”現代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便於各級各部門以及社會公眾更好地了解和推動檔案精神的貫徹落實,穩步推進規劃實施和產業發展,提升紅河州整體競爭力,現就《規劃》作如下解讀:
一、出台背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一系列重要論斷,明確將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努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最佳化升級。2020年7月,《中共雲南省委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雲發〔2020〕13號)出台,明確重點培育先進制造業、旅遊文化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現代物流業、健康服務業等為重點的萬億級支柱產業和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菸草等為重點的千億級優勢產業。
為貫徹落實國家對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相關部署,從戰略層面統籌謀劃紅河州主導及關聯產業發展定位,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及路徑,按照州委、州政府工作安排,州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研究起草了《規劃》,報十三屆州人民政府第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後以州人民政府檔案印發。
二、工作目標
《規劃》提出2025年紅河州現代產業發展總體目標並展望至2035年。至2025年,紅河州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60%,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60%,初步建成創新能力強、發展效益好、協作更緊密、環境更友好,國際有影響的現代產業體系骨架,全面確立在全州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地位。展望2035年,紅河州全面建成創新要素集聚、產業格局協調、綠色發展可持續、開放合作多元化的現代產業集群體系,成為滇中城市現代產業發展重要基地、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現代產業基地。《規劃》涵蓋的各相關產業依據其特點分別提出具體發展目標。
三、重點任務
《規劃》在充分梳理國內外相關產業發展趨勢和技術市場環境的基礎上,分析當前形勢下紅河州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從戰略層面統籌謀劃紅河州4大維度、13個產業的發展定位,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及路徑,並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增強產業鏈間緊密度,提高產業鏈融合協同,增強產業鏈整體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科學建設紅河州現代產業體系,助力推動雲南省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重點發展支柱產業。包括重點發展製造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菸草產業等4條產業鏈。
(二)大力推進優勢產業。包括大力推進旅遊文化產業、生物醫藥、綠色能源產業等3條產業鏈。
(三)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包括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房地產業等3條產業鏈。
(四)培育新動能。包括培育美麗經濟、數字經濟、自貿經濟等3條產業鏈。
四、產業布局
《規劃》提出,產業空間布局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屬性相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做大做強”的思路,堅持園區化、集群化和全產業鏈方向,堅持依託自然稟賦和發展基礎,形成“一核一極兩翼四帶多板塊”的產業空間布局。
一核——指滇南中心城市(蒙自、箇舊、開遠)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等產業。
一極——指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重點發展加工及貿易、大健康服務、跨境旅遊、跨境電商物流等產業。
兩翼——指以彌勒瀘西為一翼,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加工、綠色鋁材、菸草等產業;建水石屏為一翼,重點發展大豆植物基健康食品、旅遊文化等產業。
四帶——指昆河經濟走廊發展帶、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沿邊經濟開發開放帶、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
昆河經濟走廊發展帶:主要參與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現代煤化工、電子信息、出口加工、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現代服務業。實施滇越鐵路及個碧石鐵路保護利用等項目,推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主要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綠色能源、旅遊文化等產業,鞏固拓展紅河谷沿岸地區脫貧攻堅成果。
沿邊經濟開發開放帶:主要發展加工及貿易、大健康服務、跨境旅遊、跨境電商物流等產業,打造中越經濟走廊創新合作示範區。
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主要發展旅遊文化、文化創意產業,打造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昆玉紅旅遊文化帶的最具魅力旅遊環線。
五、保障措施
為確保規劃落地實施,《規劃》提出7項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組織協調保障機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二是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強與國內、省內科技龍頭企業合作,並在土地、人力等資源和相關政策上密切配合;三是積極培養引進專業人才,加大科技創新人才、經營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和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四是制定有效財稅支持政策,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專項資金及銀政企協作機制,支持企業多形式拓寬融資渠道;五是堅持規劃發展,按照規劃既定的空間規劃布局、產業規劃布局和產業發展方向構建產業體系;六是制定產業重點招商目錄,明確招商方向,聚焦重點產業,精準對接目標企業,強化重大項目要素保障;七是推行鏈長制落實“六個大抓”,以鏈長制為引領,聚焦重點產業,以大抓產業發展為核心,統籌推進大抓營商環境、大抓市場主體、大抓改革開放、大抓創新發展、大抓綠色發展,形成疊加效應,助推紅河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