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專項規劃(2021—2025年)

《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專項規劃(2021—2025年)》已經紅河州人民政府同意,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8月5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專項規劃(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5日
  • 發布單位: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一、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的現狀和面臨的形勢
  (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績
  “十三五”時期,在紅河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紅河州氣象現代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紅河州“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基本實現,各項任務順利推進,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能力顯著提升。
  防災減災體系逐步健全,應對災害能力不斷加強。堅持把氣象防災減災作為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首要任務,氣象災害防禦和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增強。成立了氣象災害防禦領導小組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出台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和多災種的監測預警應急機制。制定了各級“內回響外聯動”服務機制,建立了部門間高效的聯動機制,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探索了電子顯示屏、預警大喇叭、氣象信息員等解決氣象防災減災“最後一公里”的有效辦法,建立了覆蓋全州1313個行政村的氣象信息員隊伍。成立了州本級和13個縣市級氣象災害防禦中心,落實地方人員編制17人。全面推進基層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建設,制定了《基層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規範》《縣級氣象災害分級防禦規範》《重大氣象災害“叫應”制度》《內回響外聯動規範》《氣象信息員管理規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留痕管理制度》等制度和規範,以“六個一”為抓手,縣市級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擴寬服務覆蓋面,預報預警能力穩步提高。加強決策服務能力建設,圍繞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和專題重點活動保障,進一步增強決策氣象服務的針對性、敏感性、綜合性和時效性。應急聯動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與應急、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林草、生態環境、交通、旅遊、電力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完善部門間自然災害會商制度,提高自然災害聯防能力,建立預警聯動和應急回響工作機制。
  氣象現代化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氣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監測能力穩步提升,基本建成“全自動、多要素、全天候”的氣象災害監測網,氣象災害綜合監測能力穩步提升。完成了13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改造,增加了降水天氣現象儀、日照自動觀測設備、天氣現象自動觀測設備、多溫多雨設備;對61個區域自動站進行了升級改造,由2要素升級到6要素;升級了蒙自三級輻射站;更新了蒙自探空站設備;建成了紅河州氣象計量檢定實驗室。現代氣象監測預警精細化程度不斷提升,2019年11月26日,由中國氣象局、紅河州政府共同投資建設的紅河新一代天氣雷達正式開展試運行。根據“規模適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原則,紅河州氣象部門依託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項目、雲南紅河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項目、基層氣象台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台站綜合改善項目,完成了州本級、箇舊市、開遠市、建水縣、石屏縣等台站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金平縣、蒙自市台站環境綜合改善,台站面貌煥然一新,氣象監測的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
  精準預報業務能力顯著提升。建立了州、縣市級一體化監測預警業務平台,建立基於同一數據源的無縫隙、精細化格點產品體系,實現各預報預警業務系統與CIMISS資料庫的直接對接和省級預報預測產品實時同步共享。進一步最佳化完善州、縣市兩級天氣預報預警業務布局和流程,建立州、縣市預報產品共享平台,形成分工明確、重點突出、滿足需求的天氣預報預警業務布局。
  公共氣象服務產品不斷豐富。形成了氣象災害預警、公眾氣象預報、專業氣象服務、重要天氣訊息、農業氣象服務、氣象監測情報等服務產品。鞏固廣播、電視、報紙、手機簡訊、氣象顯示屏等傳統服務手段,拓展微信、微博、APP 等服務渠道。開展智慧化直通式為農氣象服務,製作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並將產品通過“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綜合平台”訂製、傳真、QQ群、微信公眾號、簡訊等形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
  專業氣象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完成“紅河州水電、國土、電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平台”,暨手機氣象服務APP的推廣套用,強化氣象科技手段運用,推動氣象服務智慧型化發展。積極打造元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區、金平蝴蝶谷、紅河縣撒瑪壩梯田等特色旅遊氣象服務中心,蒙自市、瀘西縣、彌勒市、元陽縣機場氣象服務等服務品牌。
  氣象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日趨深化。加強生態氣象基礎能力建設,開展石屏縣異龍湖生態補水常態化人工增雨工作,建設固定作業點3個,煙爐作業點3個,流動作業點1個,開展常態化人工增雨作業。助力紅河州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繼續完善常態化人工增雨作業體系,對50個人工影響天氣固定作業點進行標準化改造,健全完善了作業空域申報系統和遠程指揮系統,積極開展大氣污染防治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深化與環保部門協同配合,聯合開展大氣污染有關課題研究,強化不利污染物擴散氣象條件監測預報預警和應急聯動,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決策支撐。服務紅河生態文明建設,成功創建“中國天然氧吧”。2018年以來,在紅河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紅河州氣象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指導各縣市創建“中國天然氧吧”,助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促進全域旅遊發展。通過不懈努力,2020年11月24日,紅河州蒙自市、箇舊市、開遠市等12個縣市被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加上已於2019年創建成功的屏邊縣,紅河州成功創建為全國首個“天然氧吧州”,榮獲“天然氧吧城市”稱號。
  氣象依法行政能力得到增強。《紅河州氣象條例》的頒布施行,創造了良好的法制環境。2019年州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對《紅河州氣象條例》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加大了對各項氣象法規的執法力度,有力保障了氣象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加速。全面加強黨建工作成效顯著,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穩步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目前已形成了16個基層黨組織、92名在職黨員隊伍構成的組織體系。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穩步推進,氣象科技創新成果豐碩,科研人員在科研課題申報方面更加積極,共有26項科研課題立項實施,獲得5項專利及軟體著作權登記證,發表文章37篇。氣象人才隊伍進一步擴大,截至2020年底,全州共有在職在編職工169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共134人,占79.3%,碩士研究生學歷6人,高級工程師16人,具有中級職稱任職資格的有84人。氣象依法行政和科學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在推進依法行政管理、規範氣象執法、推進氣象立法、普及氣象法規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圍繞黨風廉政宣傳教育,開展了不同主題的廉政警示教育活動,加強氣象法規科普宣傳。各級氣象部門更加注重文化建設,聯合紅河州總工會、紅河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成功舉辦了四屆紅河州氣象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多次開展了豐富的文化(體育)活動,調動了職工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自願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積極推進文明單位創建,獲評州(市)級文明單位5個,省級文明單位7個,全國文明單位1個,努力做到文明創建工作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
  (二)“十四五”面臨的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是雲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穩步推進階段,是紅河州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紅河州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氣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為新時期氣象事業發展明確了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同時提出了氣象事業發展要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戰略重點和戰略任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氣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為氣象發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時期,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將其作為新時代紅河州氣象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為紅河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氣象服務保障。
  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服務提出新需求。雲南省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等戰略實施,著力抓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這些戰略實施都迫切需要全面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構建全國一流的氣象保障服務體系,提供更高質量的保障服務。紅河州開展滇南中心城市建設、彌勒瀘西一體化發展、建水石屏“一湖兩城”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建設、哈尼梯田遺產區保護利用、昆河經濟走廊發展帶建設、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建設、沿邊經濟開發開放帶建設、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社會民生事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這都對氣象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在城市氣象、交通氣象、農業氣象、生態氣象等服務領域發力,做好全方位、高質量的氣象服務保障工作,滿足紅河州國民生產、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生態建設各領域的精細化服務需求。
  氣象業務技術呈現高質量協調發展新格局。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趨勢明顯,新技術在氣象領域套用不斷取得突破,為氣象科技發展賦予了新動能。同時,國家對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未來“雲+端”的氣象技術體制和以大數據為中心的統籌集約的新型氣象業務體制已確立,氣象綜合觀測業務向著“廣覆蓋、細分辨、高精度、深套用”方向發展,預報預測業務向著“全覆蓋、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型”方向發展,氣象服務業務向著“普惠化、個性化、跨領域、融入式”方向發展,信息網路業務向著“集約協同高效,數據、算法、算力緊耦合”的方向發展,更加鼓勵更加開放、眾創、社會廣泛參與氣象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要抓牢科技快速發展的機遇,強化創新驅動,有序推動業務服務與科研的深度融合發展。
  經過“十三五”規劃的實施,紅河州氣象事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困難和問題。一是氣象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氣象監測體系還不夠完善,監測預警設施布局不合理。綜合觀測能力和自動化水平、氣象資料加工處理和共享供給等綜合業務能力不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形勢嚴峻,氣象探測裝備性能需提升,氣象與部門、行業間的信息共享、資源共用的水平低。氣象預報預測水平還不夠高,對上級精細化產品的本地化套用不夠深入。新型現代化氣象裝備投入還不夠強,重大活動氣象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突發氣象災害及暴雨、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薄弱,不能滿足防災需求。紅河州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項目尚未啟動建設。二是氣象業務能力與省內外先進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氣象監測還不夠精密,基礎氣象觀測站網有效監測覆蓋不足,觀測技術裝備智慧型化水平亟待提升,生態環境等專業觀測技術和監測能力仍比較落後。智慧型格線預報預測及套用水平亟待進一步提高,氣象信息化支撐能力不足,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度融合套用不夠等問題仍比較突出。三是防災減災能力不足。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還不完善,鄉鎮、村委會(社區)和重點單位等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管理、指導和保障機制待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為先導的分災種應急預案體系還不健全,應急回響啟動時間較長,社會主動應急回響能力待提升。《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氣象條例》等法律法規貫徹實施尚未全面到位,氣象依法行政需深化推進。四是人才保障與科技能力不足。專業人才隊伍數量及帶頭人少,知識結構不盡合理,整體素質不能適應現代氣象業務發展和公共氣象服務需求,特別是高層次氣象及相關專業人才匱乏,跨學科綜合性人才培養缺乏行之有效機制。基礎氣象科技支撐比較薄弱,對一些複雜、重要天氣氣候事件形成的機理認識有限,氣象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二、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面向紅河州發展需求、氣象現代化要求,以實現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為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提升綜合防災減災氣象保障和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能力,為保障紅河州高質量發展和雲南建成全國一流的氣象保障服務體系做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根本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氣象事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貫穿到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讓人民民眾獲得更準確、更豐富、更有用的氣象服務。
  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安全。主動服務和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做好面向各行各業的氣象服務。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服務保障改善民生。加快構建生態文明氣象服務保障體系,為建設新時代團結進步美麗紅河做出更大的貢獻。
  牢牢把握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緊緊扭住新發展理念推動發展,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氣象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繼續夯實氣象基礎性工作,深化氣象重點領域改革,強化人才支撐,推進發展更有活力的氣象現代化,不斷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牢牢把握髮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戰略重點。充分發揮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在綜合防災減災中的“訊息樹”作用和在災害風險管理中的支撐作用,發揮氣象服務在應急救援中的基礎保障作用,發揮氣象部門在突發事件預警發布中的綜合樞紐作用。主動融入紅河州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著力構建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預警信息發布、風險防範、災害應急管理四大體系,建立健全部門聯動、高效協同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機制,為紅河州各級黨委政府防災減災和人民民眾避災贏得先機。
  牢牢把握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最佳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格局,健全科技人才培養體系,最佳化創新生態。圍繞監測緊密,著力發展全時全域多要素的綜合氣象觀測,提高氣象觀測智慧型化和現代化水平;圍繞預報精準,著力發展以數值預報為核心的智慧型預報預測,努力提高氣象預報預警的準確性、提前量和精細化水平;圍繞服務精細,著力發展智慧氣象服務,努力將精密監測、精準預報按需求送達決策者、生產者和廣大人民民眾,提供高質量的氣象服務。
  (三)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面建成與紅河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齊備、運行高效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裝備、技術、人才、台站建設水平顯著提升,氣象監測和預報預警精細化水平顯著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和防禦處置能力顯著提升,公共氣象服務和保障支撐能力顯著提升,氣象管理科學化水平和氣象事業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整體水平躍居全省先進行列。
  進一步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專業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氣象“趨利避害”功能,做好氣候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釋放氣象資源活力,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十三五”期間全州創建成為“天然氧吧”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中國氣候康養地”“中國氣候好產品”等國家氣候標誌的評估認證和推廣,實現生態氣候旅遊資源的發掘與價值轉化。
  到2025年,建成現代氣象服務體系、業務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管理體系,推動紅河州氣象軟硬實力協調發展,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業務系統建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和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形成氣象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能力明顯提高,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充分發揮,氣象對紅河州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三、主要任務
  (一)構建以服務紅河州經濟發展、趨利避害並舉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
  1. 面向生命安全,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健全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機制。繼續加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建成覆蓋城鄉的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發揮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的主導作用。推進與部門資源、社會資源融合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建設。建立部門聯合、上下銜接、管理規範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體系。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深化防災減災資源整合。完成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成分災種、精細化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業務。建立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和基於影響的氣象預報業務,實現從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向氣象災害風險“靶向”預警轉變。建立以預警信號為先導的應急聯動和回響機制,保障氣象防災減災長效發展。
  紅河州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建立政府領導、氣象部門牽頭、應急管理部門協調、多部門共建共用的工作機制,持續推進紅河州州級、縣市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實現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水利、農業農村、衛生健康、林草、文化旅遊、氣象、地震等部門的預警信息接入預警發布系統,實現各類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統一發布。實現手機簡訊、網站、電視、預警大喇叭、電子顯示屏、微博、微信、移動APP、各級政府建立的信息傳播等預警信息的“多渠道、一鍵式”發布,預警發布時效提高15分鐘;發展北斗衛星、應急廣播等偏遠地區覆蓋手段,建立社會全媒體資源快速精準傳播體系,形成“更廣、更快、更準、更好用”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
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最佳化重點區域氣象災害監測網路,將鄉鎮區域自動氣象站全部升級為6要素自動氣象站。在昆明準靜止鋒影響區域、重點敏感區域、城市群、高原特色農業產區完善和補充自動氣象站建設。建立一批區域自動氣象站骨幹站點,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小尺度天氣監測網路,強化對紅河州主要氣象災種的快速識別、精確定位、精準預警,發展基於影響的氣象災害決策支持服務,提升氣象災害防禦應急處置能力。
  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推動氣象防災減災深度融入紅河州安全保障體系,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部門聯動和社會參與機制,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州、縣市兩級政府績效考核,充分體現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地位。
  推進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格局,形成機構健全、投入穩定、組織完善、技術精良、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科學布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點,完善作業監測、作業指揮、作業裝備的建設,提高空中和地面精準作業能力,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科學性、精準性、安全性和質量效益。
  加快農村防雷設施的建設。針對雷擊災害多發生在農村的實際情況,加快建設農村雷擊災害高發區域的避雷裝置,保護廣大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積極籌措資金,通過建設防雷安全示範村,全面推動農村防雷減災工作,逐步將農村防雷減災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體系。
  建設紅河州移動應急指揮系統。配置應急氣象服務車,搭建車載應急指揮系統、車載一體式六要素自動氣象站、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服務平台、移動式綜合環境信息監測系統、攜帶型天氣雷達實時處理系統和攜帶型天氣雷達二次產品系統,提高暴雨、風雹、山洪地質災害、森林火災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應急氣象服務能力,為地方政府及時提供第一手災情信息和決策服務依據,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為地方舉辦的各類重大活動、項目提供現場跟蹤氣象保障服務。
  2. 面向生產發展,助力紅河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強化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服務。建立和完善鄉村振興氣象服務系統,構建農業氣候監測網、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平台、慧民智慧化手機APP等為一體的氣象保障體系。建設和完善紅河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範區氣象監測網,圍繞紅河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和產業帶建設,完善農業氣象觀測站點,實現氣象、作物、土壤、災情信息的線上監測、診斷,完善分析評價指標與模型,提高服務產品的時效性、針對性與定量化水平。完善紅河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範區氣候精細化區劃,推動農業氣候資源評價客觀化、定量化、動態化。開展紅河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範區氣候可行性論證和農產品地理氣候認證。開展氣候變化對高原特色農業的影響和適應性分析,基本滿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布局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完善覆蓋關鍵農事活動的全過程跟蹤服務機制。持續推進縣市級農業氣象服務、氣象災害預警服務標準化能力建設。
  發展全域旅遊氣象保障服務。充分保護和開發利用紅河州氣候資源,針對紅河州氣候宜居、生態多樣性、中國天然氧吧城市等優勢,加強旅遊氣象精細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展紅河州旅遊氣候宜人度理論和氣候康養研究,加強山區、水體、森林等特色旅遊小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促進特殊氣象景觀、旅遊氣象指數產品等地方特色氣候資源開發。聯合州文化和旅遊局,以保障安全和提高旅遊品質為目的,開展面向旅遊行業各成員和各個環節的綜合專業氣象服務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建設高質量和高科技含量的旅遊專業氣象服務。
  開展氣候資源普查。主要圍繞紅河州風能、太陽能、空中水資源等開展普查與研究,分析評估紅河州氣候資源及其承載能力,為合理開發、規劃、建設和運用氣候資源提供必要的預警和決策建議。
  構建行業“+氣象”融合發展機制。對標各行各業新需求,建立行業“+氣象”融合發展機制,培育服務新增長點,創新氣象服務產品,實現重點領域專業氣象服務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以氣象服務“賦能”其他行業提高效益,邁向高質量發展。與農業農村、林草、水利等部門深入合作,建設滿足農業生產、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質災害防禦等的氣象監測預警系統;與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深入合作,針對生態環境保護、城市規劃設計、重要經濟開發區建設開展氣象服務。加強與菸草部門的合作,以菸草農業建設的需求為牽引,建立滿足烤菸生產的氣象監測服務平台,開展紅河州烤菸與氣象的科學研究,為紅河州現代菸草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氣象保障。
  3. 面向生活富裕,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
  提高氣象信息覆蓋面。建立氣象部門與政府應急管理部門、行業、公共媒體之間的氣象災害信息發布平台和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發布體系。充分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多途徑綜合傳播災害預警信息,完善氣象預警信息快速傳播的“綠色通道”,消除預警信息接收“盲區”。與移動、電信、聯通等運營商合作,通過手機簡訊方式向公眾發布氣象信息,逐步做到預警信息簡訊的實時分發。著力提升特殊行業、特殊群體、偏遠地區氣象預警信息傳播的針對性和及時性。
  建立鄉、村級氣象信息發布機制。按照有固定場所、有信息設備、有信息人員、有定期活動、有管理制度、有長效機制的“六有”標準,完善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著力為農民提供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農業氣象服務信息、農業氣象適用技術信息、農村氣象科普宣傳和培訓以及收集和反饋氣象服務需求等服務。
  推進氣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主動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豐富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發展基於位置和場景、精準推送的普惠化、分眾式公眾氣象服務,滿足公眾精細化和個性化需求。
  4. 面向生態良好,助力紅河爭當生態文明排頭兵
  強化生態治理氣象服務保障。建設覆蓋森林、濕地、農田、水面生態的氣象監測系統,提升衛星遙感綜合套用能力,加強生態氣象立體監測能力。加強全州生態保護重點地區的生態系統氣象監測與影響評估,開展生態環境預測評估,加強氣象災害對生態系統影響的預報預警能力。加強氣候資源評價業務體系建設,完善生態氣象服務業務布局,以保障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綠春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及元陽哈尼梯田等生態環境、紅河流域水環境保護、“一湖兩城”建設等為重點,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氣候可行性評估及氣候品質評價服務,提高氣象對森林及生態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的保障能力。
  服務滇南中心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建立健全環境氣象預報服務體系,發展大氣環境容量分析評估、生態環境監測和承載力評價業務。加強與生態環境部門的合作,跨部門共建共用空氣品質預報系統,最佳化空氣污染氣象擴散條件預報模型。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及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氣象保障服務。
  加強生態修復性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強化生態保護與修護,重點加快推進紅河州常態化人工增雨體系建設,在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範區、重點水源區、重點水庫流域、自然保護區等區域布設遙控式地面焰條播撒作業點和地面火箭作業點,積極開展生態修復、自然災害防治、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並舉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提升對全州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供水安全的服務保障能力。
  (二)構建協同高效、智慧精準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
  1. 完善區域氣象觀測,發展精密監測業務
  確保紅河新一代天氣雷達正常運行,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發揮重要作用。制定完善紅河新一代天氣雷達運行、資料傳輸、雷達資料業務套用、雷達系統維護與維修等方面的工作流程與管理制度,研發雷達產品套用系統。按照國家級、省級、雷達站三級保障體系分工開展雷達維護保障。培訓一批骨幹技術人員,包括操作、保養、維修人員和套用開發研究人員,重點對預報分析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新一代天氣雷達探測資料的套用水平,使建設效益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工程、重大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最佳化完善觀測站網布局。以國家觀測站為骨幹,以區域觀測站為主體,以專業觀測站為輔助,以社會觀測為補充,構建覆蓋全州的中小尺度氣象觀測體系。依託彌勒研究型業務基地建設,針對昆明準靜止鋒的研究,主要在紅河州的東部地區(瀘西縣、彌勒市、開遠市、蒙自市、屏邊縣、河口縣等)布設多要素自動氣象觀測站,監測昆明準靜止鋒的進退、擺動、強弱及其帶來的影響,為昆明準靜止鋒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礎保障。重點及敏感地區加密觀測,進一步提升觀測要素多樣化,鄉鎮級區域自動氣象站均提升到六要素,使空間密度和要素密度更加切合氣象服務需求。建設和完善紅河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範區氣象監測網,圍繞紅河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和產業帶建設,完善農業氣象觀測站點,實現氣象、作物、土壤、災情信息的線上監測、診斷。加強與交通運輸、文化和旅遊等部門的合作,在交通要道、主要旅遊景點建立和完善特種要素自動氣象監測站,形成交通、旅遊特種氣象要素監測網,為道路交通安全、特色旅遊的推廣奠定基礎。
提升觀測數據套用水平。加強設備級的定標、質控,確保第一手資料的準確和可靠。推進多源觀測數據融合分析,建立紅河州氣象資料管理系統。圍繞農業、生態、旅遊等當地特色氣象服務需求,豐富觀測產品,建立專題觀測要素數據集。增強綜合氣象觀測數據共享服務能力,依託紅河州大數據中心和中國氣象大數據云平台,面向部門內外提供可視化、統一、高效、智慧型化觀測產品訪問服務,提高氣象觀測數據的套用服務效益。
  完善觀測質量管理體系。轉變氣象觀測管理理念和方式,實現由部門管理向社會管理轉變,強化行業管理和資源配置,以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為抓手,完善觀測業務管理和政策體系,建立完善分工明確、運行高效的管理機制。提升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水平。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宣傳並貫徹實行和培訓,堅持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並重。以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和第三方外部審核為手段定期開展氣象觀測業務質量監督檢查,建立質量改進黑白名單,完善問題整改的跟蹤和督查機制。建立並完善觀測業務用戶滿意度評價反饋機制,開展供需狀況滾動評價,促進觀測資源最佳化配置和觀測數據的持續有效供給。
  2. 依託智慧型格線天氣預報,發展精準預報業務
  完善精細化預報業務體系。依託雲南省短臨一體化業務平台,以智慧型格線天氣預報為基礎,開展上級精細化指導預報產品檢驗、訂正,開展格點和站點(鄉鎮)精細化要素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加強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預警研究,加強預警預報模型、模式和高新技術運用,分災種建立氣象災害預警預報系統,重點加強紅河州主要氣象災害暴雨、乾旱、大風、冰雹的預警預報能力建設。
  發展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的氣象預報。建立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智慧型型的氣象預報預測業務體系。發展基於影響的預報和基於風險的預警業務。打造智慧型型、協同性、開放式的氣象綜合分析與預報預測平台。
  建設短臨預警業務系統。強化0—6小時實時監測和短臨預警預報業務,提高氣象預報預測的準確率,特別是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和短臨預報準確率。開展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預警研究,加強預警預報模型、模式和高新技術運用,建立紅河州短時臨近預警業務系統。
  3. 利用自動感知智慧型製作技術,發展精細服務業務
  發展自動感知、智慧型製作、精準供給的氣象服務。加強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套用,發展基於需求的精準氣象服務供給模式。開展用戶數據的收集,發展用戶行為分析和感知、場景構建、信息精準推送等核心技術,打造認識用戶—分析用戶—服務用戶的氣象服務新模式,開展用戶行為自動感知、基於位置和場景、精準推送的公眾氣象服務。
  4. 依託氣象大數據平台,推進氣象信息化建設
  推進氣象大數據開放共享與融合套用。建設氣象大數據分析共享平台,挖掘數據價值,實現共享共用;通過發展智慧氣象,促進“網際網路+氣象+各行各業”的進一步融合,在推進以信息化、集約化、標準化為特徵的氣象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為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注入更多“智慧”元素,實現更深層次、更廣範圍、更加精準的氣象服務。
  構建“新基建”下新一代氣象信息安全體系。健全網路安全管理體系,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實施全州氣象信息網路安全與信息系統建設。健全網路安全管理、網路安全責任制、網路信息審查等制度建設,健全信息通報、監測預警、應急處置、預案管理等工作機制。按照信息網路安全規定,以落實國家網路等級保護2.0標準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測評活動安全管理、網路服務管理、產品服務採購使用管理、技術維護管理、監測預警和信息通報管理、數據和信息安全保護要求、應急處置要求等內容,切實提高氣象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網路安全防護能力。
  (三)構建開放協同的氣象科技創新人才體系
  1. 以研究型業務為基礎,完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
  以中國氣象局雲南研究型業務基地—昆明準靜止鋒試驗基地為基礎,構建協同高效的科技創新平台,加強生態實驗室、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等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健全適應國家政策和行業特點的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管理制度。
  2. 培養和引進並重,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
  強化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造就一批優秀人才和高水平氣象科技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加快優秀青年後備人才隊伍建設,保持和提升氣象科技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堅持用好現有人才和精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並重,充分發揮引進人才在創新攻堅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帶動作用。尊重人才、關心人才、服務人才、成就人才,不斷最佳化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環境。
  3. 加強氣象科普教育,提高公眾防護意識
  繼續推進氣象科普“五進”(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系列活動。充分利用網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並結合世界意識和正確使用氣象信息及自救互救能力。利用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等主題活動,廣泛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宣傳。主動爭取科技、教育、科協等有關部門支持,積極將氣象科普融入地方科普場館建設和科普講座培訓之中,並將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納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進一步推動氣象科普。定期組織氣象災害防禦應急綜合演練,提高公眾災害防護意識。
  (四)構建規範有序的現代氣象治理體系
  1. 加強黨組織建設,強化黨建與業務的深度融合
  加強新時代黨政領導班子建設。進一步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實施“一把手”綜合素質提升。建立健全督查問責機制,加強和改進政治素質考察,提升各級氣象部門黨員領導的綜合素質,推動各級黨組領導作用顯性化。
  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加強黨建工作規範化建設,加強基層一流黨建工作品牌創建。持續完善黨內關懷幫扶長效機制。加強黨的理論教育和培訓,全面構建分層分級培訓機制。加強基層黨組織的監督和管理。加強基層氣象部門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推進黨建與氣象業務深度融合。樹立黨的工作與業務工作同頻共振、互為促進的理念。每年組織黨務幹部參加地方組織的學習培訓和“萬名黨員進黨校”,打造一支既精黨務又懂業務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建立重點任務黨員領銜制,在業務崗位中設黨員先鋒崗,成立黨員技術攻關團隊。
  2.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強法制化和標準化建設
  深化業務服務和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國家重大戰略氣象保障職能,以社會化為導向大力培育和發展專業氣象服務。深化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以數據為中心重構集約貫通的業務流程,以科技為引領發展研究型業務。完善雙重領導管理體制,推進氣象“放管服”改革,推進氣象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
  強化氣象執法及監督。完善氣象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建立責任明確、管理規範、投入穩定的執法經費保障機制。積極開展氣象法治文化建設,提升幹部職工法治意識,進一步擴大氣象法治教育的社會覆蓋面和滲透力。強化氣象行政執法監督,全面推行氣象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促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加強氣象標準規範建設。積極參與地方政府信息系統建設有關標準規範的制修訂工作,牽頭完善其中與氣象業務服務密切有關的數據標準、系統接口標準和業務規範。加強標準宣貫,在工程項目建設和業務服務等工作中,主動執行既有標準。選擇參與氣象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和試點試用,跟蹤並及時反饋標準執行效果,配合標準管理和標準編制單位完善相關標準。
  3. 拓寬開放合作領域,探索多方合作共贏新模式
  強化與其他政府部門合作交流。加大與其他政府部門合作力度,深化與自然資源規劃、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應急管理、交通運輸、水利、林草等部門在災害防禦、專業服務、工程建設方面的合作,重點強化社會公益、重大共性氣象服務技術的聯合攻關研究。
  加強局校和局企合作。加強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協同創新合作平台、創新團體的共建,完善資源共享、成果轉化等配套政策措施,增強各類科研主體創新能力和活力,引導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氣象服務科技研發。
  四、重點工程
  (一)生態環境氣象服務保障工程
  1. 彌勒飛機人工增雨綜合保障基地建設
  依託現有的氣象基本業務與氣象現代化成果,建設統一協調、上下聯動、區域聯防、現代化水平較高的飛機、地面作業相結合的人工影響天氣立體化作業體系,實行雲南省、市、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布局,實施規模化、科學化、制度化、現代化、多樣化、全天候、全覆蓋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建設雲南省人工影響天氣飛機增雨保障基地(彌勒),並在此基地上建設地面人工影響天氣綜合觀測系統、飛機人工增雨作業指揮系統、人工影響天氣科研試驗技術支撐系統等,實現飛機人工增雨、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業技術指揮與決策、效果檢驗、雲霧特種觀測、飛機增雨作業保障、科研技術支撐等功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飛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保障基地主體工程、附屬工程、人工影響天氣特種觀測場建設、人工影響天氣指揮調度中心平台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科研試驗技術支撐系統等。
  2. 加快推進紅河州常態化人工增雨體系建設
  在紅河州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範區、重點水源區、重點水庫流域、自然保護區開展人工增雨設備設施建設,採取遙控式地面焰條播撒系統和地面火箭作業系統,通過地面焰條播撒和空中火箭播撒催化劑相結合的方式,建立紅河州常態化、規模化人工增雨機制,科學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主動應對乾旱和水資源短缺,緩解用水需求的矛盾,減少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建立污染天氣應急回響機制,採取人工增雨措施,減少環境空氣污染帶來的影響。建立異龍湖保護治理生態補水常態化機制,長期、科學、穩定、高效的提升異龍湖生態補水能力和水質。
  (二)氣象基礎業務能力提升工程
  1. 昆明準靜止鋒氣象試驗研究基地(彌勒)建設
  以昆明準靜止鋒氣象試驗研究為依託,建設昆明準靜止鋒氣象試驗研究基地(彌勒),整合各類觀測資源,將其打造成為具有區域天氣研究代表性且定位準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昆明準靜止鋒綜合觀測和科學研究試驗平台,開展昆明準靜止鋒三維結構和影響區域氣象要素高時空解析度觀測及精細化特徵分析,為研究中心開展模式精細化評估和訂正提供數據支撐,推進昆明準靜止鋒客觀預報方法研究成果的本地服務套用。建設內容包括彌勒核心觀測基地建設、局地地形觀測建設、信息通訊與資料再分析套用系統建設等。
 2. 紅河州鄉鎮自動氣象觀測站升級改造
  結合紅河州氣象綜合監測站網布局現狀,圍繞監測精密的要求,著力發展全時全域多要素的綜合氣象觀測,提高氣象觀測精細化和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助力鄉村振興,對全州未完成升級改造的72個鄉鎮自動氣象站進行升級改造,將原有的單要素站或兩要素升級成六要素自動氣象站。
  3. 人工影響天氣探測監測能力建設
  聚焦紅河州人工影響天氣重點作業區域,最佳化氣象探測站網布局,補齊全州13縣市小型天氣雷達、雨滴譜儀等空中、地面雲降水探測設備,構建廣覆蓋、細分辨、高精度的雲水資源綜合立體探測系統。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監測預警和效果評估能力。
  (三)氣象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
  1. 紅河州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
  紅河州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是全州統一歸口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承擔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四大類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的發布任務,是雲南省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架構中的州級節點,也是紅河州政府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州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統一、權威、及時、高效的發布平台。建設紅河州州級及13個縣市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主要內容包括:預警信息發布基礎支撐能力建設、軟體本地化部署套用、中心業務平台場所建設、發布中心業務平台設備支撐系統建設、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和發布單位終端建設。
  2. 紅河州短臨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開展上級精細化指導預報產品檢驗、訂正,開展格點和站點(鄉鎮)精細化要素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強化0-6小時實時監測和短臨預警預報業務,提高氣象預報預測的準確率,特別是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和短臨預報準確率。加強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預警研究,加強預警預報模型、模式和高新技術運用,建立紅河州短時臨近預警業務系統。
  3. 紅河州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建成適應紅河州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基本滿足糧食安全保障、農業防災減災和農業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的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體系和有效的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工作機制。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為抓手,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工程,建設紅河州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保障體系。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針對紅河州主要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建設一批農業氣候監測站;建設紅河州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平台及慧民智慧化手機APP、紅河州農業氣候區劃服務平台建設等。
  4. 紅河州雷電監測預警平台建設
  利用閃電定位、雷達、衛星、地面電場和探空等觀測資料,通過多資料融合套用、統計分析、臨近外推及數值預報等技術手段對有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閃電的區域進行識別、跟蹤和預報預警,建設紅河州雷電監測預警平台。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紅河州雷電監測預警系統開發、監測預警平台搭建。
  5. 人工影響天氣指揮能力提升工程
  推進州、縣市兩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平台建設,提升調度和區域聯合作業水平。發展多源融合雲降水同化分析和數值預報系統,提高作業條件識別和效果評估能力。建立智慧型識別、科學指揮、精準作業、定量評估的人工影響天氣一體化業務系統。配備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保障指揮車,搭載雲水資源綜合立體探測系統,加強突發應急救災指揮能力。
  6. 人工影響天氣安全技術水平升級改造
  提升現有作業點安全等級,開展作業裝備質量提升行動,加快列裝更高安全性的作業裝備,限期淘汰落後和老舊火箭發射架等裝備,推進火箭、煙爐等作業裝備自動化、信息化更新改造。推進作業點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套用物聯網、智慧型識別、信息安全等技術,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智慧型化平台建設,實現對作業點、作業裝備、彈藥庫的遠程監控和實時風險監控預警。
  7. 紅河州移動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建設紅河州移動應急指揮系統,以提高暴雨、風雹、山洪地質災害、森林火災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應急氣象服務能力,為地方政府及時提供第一手災情信息和決策服務依據,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為地方舉辦的各類重大活動項目提供現場跟蹤氣象保障服務。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應急移動車、車載應急指揮系統、車載一體式六要素自動氣象站、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服務平台、移動式綜合環境信息監測系統、攜帶型天氣雷達實時處理系統和攜帶型天氣雷達二次產品系統。
  (四)氣象科技創新套用工程
  1. “中國天然氧吧+”氣象服務保障
  繼續做好“氧吧+”品牌的創建,助推紅河“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指導幫助有條件的縣市創建“中國氣候康養地”“中國氣候宜居城市”“中國氣候好產品”等符合各地特色的氣候標誌品牌。建設金平蝴蝶谷旅遊氣象中心、元陽梯田氣象服務中心,健全服務保障體系。
  2. 紅河州氣象科普基地建設
  依託雲南紅河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項目和紅河州氣象局業務用房建設項目,以氣象科技、氣象文化、氣象科普教育為主題,打造氣象科普展示區、氣象科普館為一體的氣象科普基地。引進先進科普設備,利用現代聲、光、影、電等高科技手段,集氣象科普知識性、趣味性和互動性於一體,實景感受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主要內容包括:氣象科普館、氣象宣傳科普資源多媒體、氣象科普體驗互動、氣象模型、氣象科普宣傳展牌、氣象文化展示等。
  (五)基層台站建設
  1. 基層氣象台站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基層氣象台站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層台站綜合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建成探測環境較好、運行穩定、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氣象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較高、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化氣象台站。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完成彌勒市、瀘西縣、河口縣國家氣象觀測站搬遷;新建彌勒市、瀘西縣、河口縣業務技術用房及附屬用房及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
  2. 信息網路安全體系建設
  建設智慧型化網路管理系統,把所有信息網路資產(網路及網路安全設備、終端)納入統一監控、管理;建成災難備份系統,對重要業務系統、重要業務用機、辦公用機進行實時或定時備份,保障業務連續性和保護重要數據不丟失;逐步把重要對外服務系統納入網路安全等級二級保護,包括在本地伺服器和在政務雲上提供服務的系統;配齊13個縣市氣象局網路安全設備。
  五、保障措施
  為全面實現紅河州氣象事業“十四五”發展目標,要從全局出發,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從解決制約氣象事業整體發展的問題入手,加強管理,加大投入,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與措施,為促進紅河州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依法強化氣象部門的公益性屬性,按照中央和地方支出責任,積極落實地方財政對氣象部門的資金投入,逐步推進經費渠道法定化,從實際出發,細化加快紅河州氣象事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分層次、有側重地將氣象事業發展納入各類規劃以及投資計畫中。通過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新體系,初步形成“預算決策有評估、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套用”的預算績效管理新機制,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提高預算管理水平,為氣象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實施人才強業戰略
  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加大高層次人才和一線高級專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改善人才成長機制和政策環境,重點完善通過創新實踐造就人才的培養方式,建立科研、開發和業務建設帶動人才培養和流動的機制,在多崗位實踐和聯合科技攻關中培養造就科技人才。
  (三)推進法治建設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雲南省氣象條例》《紅河州氣象條例》等氣象法律法規為依託,加大氣象執法力度,加強氣象社會管理職能,健全氣象行政執法體系,提高氣象部門及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擴大合作與開放
  積極推進氣象與有關部門間的合作與交流。加強氣象信息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氣象的綜合保障作用。積極參與省內外、西南區域、國家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

政策解讀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專項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闡明了“十四五”紅河氣象防災減災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提出了發展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推動未來5年紅河氣象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行動綱領。
  一、《規劃》起草的背景和過程
  根據紅河州委、州政府和雲南省氣象局關於“十四五”規劃工作的總體部署,紅河州氣象局作為《規劃》編制的責任單位,在州發展改革委的指導和協調下,牽頭組織《規劃》編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兩次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規劃》編制工作於2020年10月啟動,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工作階段(2020年10月—2020年11月)。紅河州氣象局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召開《規劃》專題會議,制定了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專項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方案,明確了規劃編制的基本原則、組織領導、目標任務、總體安排、進度計畫、保障措施等。
  第二階段,基本思路形成階段(2020年12月—2021年5月)。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兩次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加強與雲南省氣象局和紅河州發展改革委、應急局等匯報溝通,持續跟蹤雲南省氣象局和紅河州“十四五”國民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研究成果和編制進展,做好統籌銜接,提出了《規劃》的發展思路與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第三階段,《規劃》起草階段(2021年6月—2022年1月)。多次召開討論會,就發展思路與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形成比較系統的《規劃》編寫材料。按照總體思路,分類收集重要檔案資料,認真組織學習研討,提出規劃大綱並組織開展編寫工作。在做好與《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氣象預報業務發展規劃(2021—2025年)》《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發展“十四五”規劃》《氣象信息網路業務發展規劃(2021—2025年)》《台站基礎能力提升規劃(2021—2025年)》《公共氣象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雲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共紅河州委關於制定紅河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雲南氣象業務能力提升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銜接協調基礎上,形成《規劃》初稿。
  第四階段,徵求意見和論證評審階段(2022年2月—4月)。《規劃》初稿形成後,先後通過書面向州發展改革委、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科技局、州財政局、州自然資源規劃局、州生態環境局、州農業農村局、州水務局、州應急局、州能源局、州林草局等相關部門和各縣市人民政府徵求意見。經充分研究、吸收了意見建議,歷經10餘次修改完善。2022年4月,由紅河州氣象局組織8個部門及專家對《規劃》進行論證評審,專家普遍認為,《規劃》編制科學規範,內容系統全面,目標明確,任務具體,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政策與保障措施合理,《規劃》分析了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的現狀和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十四五”期間氣象防災減災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明確了保障措施,對紅河州“十四五”期間氣象防災減災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前瞻性、指導性和操作性。
  第五階段,報審階段(2022年5月至6月)。5月30日《規劃》(送審稿)通過了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審核。8月,由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實施。
  二、《規劃》編制主線
  《規劃》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實事求是,以“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為基本出發點,研判形勢、制定目標、部署任務、組織工程項目。加快構建紅河州更高水平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業務體系、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和現代氣象治理體系,力爭通過“十四五”時期的建設,使得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的薄弱環節得到全面提升,提高氣象服務保障國家戰略和紅河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為紅河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全方位的一流氣象服務保障。
  三、《規劃》的框架結構
  《規劃》在體例結構上遵循了專項規劃的編制模式,在全面總結“十三五”時期建設成果和“十四五”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面臨形勢分析預判的基礎上,提出“十四五”時期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規劃》分為三個板塊:第一至第二部分為總論部分,主要總結回顧“十三五”時期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取得的主要成績,從機遇和挑戰兩個方面分析了“十四五”時期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面臨的形勢。闡述了“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第三至第四部分為主要任務,分別闡述了“十四五”時期紅河州氣象防災減災的重點任務及重點工程;第五部分為保障措施,從加強組織領導、實施人才強業戰略、推進法制建設、擴大合作與開放四個方面為規劃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四、《規劃》的主要內容
  為推動紅河州“十四五”時期氣象防災減災高質量發展,《規劃》按照“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的工作思路,重點推動以下4項任務。
  一是構建以服務紅河州經濟發展、趨利避害並舉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提出面向生命安全,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面向生產發展,助力紅河州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向生活富裕,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面向生態良好,助力紅河爭當生態文明排頭兵。
  二是構建協同高效、智慧精準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提出完善區域氣象觀測,發展精密監測業務;依託智慧型格線天氣預報,發展精準預報業務;利用自動感知智慧型製作技術,發展精細服務業務;依託氣象大數據平台,推進氣象信息化建設。
  三是構建開放協同的氣象科技創新人才體系。提出以研究型業務為基礎,完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培養和引進並重,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氣象科普教育,提高公眾防護意識。
  四是構建規範有序的現代氣象治理體系。提出加強黨組織建設,強化黨建與業務的深度融合;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強法制化和標準化建設;拓寬開放合作領域,探索多方合作共贏新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