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中心城市發展規劃(2021—2035年)

紅河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12月30日印發滇南中心城市發展規劃(2021—2035年),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滇南中心城市發展規劃(2021—203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30日
  • 發布單位:紅河州人民政府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前 言
  滇南中乎嚷囑心城市是“一帶一路”建設、中越“兩廊一圈”的重要節點,是滇中城市群的重要增長極,是推進紅河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引領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槳剃體紋代化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火車頭”。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發展有基礎、有空間、有潛力,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國開放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本規劃依據《滇中城市群發展規劃》《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以實現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為導向,闡明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發展戰略、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高水平建設滇南中心城市的指導性規劃。
  滇南中心城市規劃範圍包括蒙自市、箇舊市、開遠市,國土面積5672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到2035年,近期到2025年。至規劃期末,建設成為現代化產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同城同網、公共服務設施優質共享、城鄉環境美麗宜居、人民安居樂業的現代化城市,努力打造成為“國家門戶·滇南中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滇南中心城市正處於提速提質、互融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立足現有基礎,緊抓發展機遇,著力破解突出矛盾,妥善應對風險挑戰,為全州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第一節 重大意義
  加快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是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滇南中心城市處於“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的重要經濟凝催帶上,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重要地區之一。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設,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在立足國內、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大循環、雙循環”中提升紅河州嵌入度、貢獻度和價值鏈地位,為全州高水平沿邊開放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設,有利於形成“中心引領、兩翼齊飛、南部振興、沿邊開放、廊帶聯動”的全州發展布局,有利於助力融入全省“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加快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是引領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設,有利於“量質並重”提高區域城鎮化水平,有利於推動滇南中心城市在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相互融合、互動互利,共同建設成為推進全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引領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火車頭”。
  加快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維護邊疆繁榮穩定的重要支撐。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設,有利於持續鞏固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於堅持發展與安全,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高質量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節 發展基礎
  跳出滇南看滇南,對比曲靖(麒沾馬)、玉溪(紅江澄)、昭通(昭陽魯甸)、楚雄(楚中城市群)、文山(文硯)5個具享全屑烏有區域競爭力的雲南省城市一體化發展區域及昆明、大理、保山、麗江、景洪5個雲南省重要城市,從比較中尋差距、找問題,從差距中抓重點,研判滇南中心城市發展基礎。
  區位優勢明顯。滇南中心城市是中國—中南半島經尋櫻籃濟走廊、中越經濟走廊(昆河經濟走廊)、雲南—越南北部四省(河江、老街、萊州、奠邊)合作機制建設的前沿陣地,是橫向聯通中越、中老、孟中印緬走廊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樞紐節點,承擔雲南省東南方向開放發展騙盼漿的重要支點作用。滇南中心城市位於雲南省東南區域中心,是滇中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紅河州“一核兩區三帶”發展布局中地位舉足輕重。
  經濟發展基礎較好。滇南中心城市是雲南省近代工業的發祥地,2020年經濟總量達999.19億元,人均GDP達75759元,GDP總量及人均GDP在雲南省11個城市一體化發展區域及重要城市中排第4位。
 產業發展優勢明顯。2020年滇南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為8.7:44.3:47.0,其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占全州的47%、41.5%,是全州產業發展的集聚區。蒙自經開區獲批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92.8億元,紅河綜合保稅區全國績效評估實現“雙提升”,可為滇南中心城市開創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人口及城鎮化水平較高。2020年滇南中心城市總人口132.83萬人,在雲南省11個城市一體化發展區域及重要城市中排第3位,榜罪騙占雲南省總比重呈緩慢上升趨勢。城鎮人口96.81萬人,城鎮化率72.88%,在雲南省11個城市一體化發展區域及重要城市中排第2位,遠高於雲南省平均值(50.05%)。
  城市建設基礎紮實。城市交通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城市運行和居民生活平穩有序。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達97.81%,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4%,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6.79%,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公路網、鐵路網體系建設初具雛形,風景廊道和濱水綠道建設有序推進,建成森林公園、城市公園等20餘個,擁有國家園林城市開遠,國家衛生城市蒙自、箇舊、開遠3座。
  自然及人文資源豐富。滇南中心城市獨特的高原型立體氣候為高原現代農業發展奠定深厚基礎,礦藏資源豐富,錫、錳及伴生金屬銦、鉍、銀在全省和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尤其箇舊市有色金屬儲量居全省第一、錫儲量居全國之首。文化底蘊厚重,歷史遺存豐富,擁有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雲錫礦業、百年過橋米線4張文化名片。
  第三節 發展機遇
  我國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國內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越全面戰略合作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發展機遇交匯疊加,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滇南中心城市加快釋放內需潛力,實行更高水平開放激活了新動力。
  從省內看,雲南省構建“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大力推動滇中城市群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通達南亞東南亞及印度洋的大通道樞紐、我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引擎,為滇南中心城市立足滇中,引領滇南,發揮前沿門戶作用提供有力支撐。
  從州內看,紅河州構建“中心引領、兩翼齊飛、南部振興、沿邊開放、廊帶聯動”的發展布局,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新型城鎮化全面提速,沿邊開放新高地加快形成,生態環境持續最佳化,為推動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第四節 發展挑戰
  滇南中心城市已初具形態,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在資源利用、產業發展、規劃建設、設施配套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礙,發展潛力尚未充分發揮。
  行政壁壘制約尚未突破。受行政區劃限制,強有力的統籌協調機構及創新合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三市相向發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尚不健全,在規劃體系、項目布局、要素供給、資金安排、投融資、人才引進等方面,缺乏系統性的政策支撐,改革突破力度仍需加強。
  產業協調發展有差距。城大產弱困局尚未破解,產業整體層次不夠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源型產業比重過大,製造業總量不足、質量不優、發展不快。“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產業同質發展問題突出,特色產業發展規模較小,產業集群辨識度不高,園區產業鏈延伸不足、產品競爭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等現象普遍存在。
  城市特色不凸顯。滇南中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但門戶功能不顯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保障能力尚需升級。城市品位整體不高,缺乏城市地標和“城市封面”,景觀風貌、文化特色、特有資源挖掘不深,城市獨特個性未能凸顯。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亟待加強。城市基礎底盤不穩,環境容量未富先飽,功能配套與發展不匹配,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交通網路尚未完全形成,水、電、氣等基礎設施一體化不充分,公共服務功能分工協作不緊密,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彰顯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潛力,遵循一體化發展規律,明確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確立發展策略及路徑,高質量推進滇南中心城市建設。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州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圍繞空間格局、生態綠美、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開放合作、公共服務、城市品質、城鄉融合、示範引領九個方面,全面推進國土空間全域統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現代產業協作共興、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加快建設“國家門戶•滇南中心”,強化核心帶動作用,引領紅河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激發動能,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共建技術創新鏈和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幅提升城市經濟實力,為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統籌布局,協調發展。基本消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做大核心、做強兩片,統一規劃、各展優勢,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空間分布、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內對外開放,找準各片區功能定位與發展重點,最佳化區域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建設,促進片區優勢互補、差異化發展。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焦建成全省綠色發展增長極,連通山川水系,釋放“天然氧吧”生態效應,建設以公園城市帶動城市轉型、以城市轉型帶動經濟轉型的標桿。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轉型,加快培育壯大綠色產業,加快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推動生態家園自然資本增值形成綠色經濟。
  合作共贏,開放發展。堅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國際資源,內外統籌、雙向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與河口國際口岸城市、金水河口岸共築開放新高地,走活發展新棋局,為滇南中心城市開放發展注入新動能。
  完善配套,共享發展。以空間共築、文化共融、生態共保等融為一體的深度發展為基礎,構建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充分凸顯各片區資源環境和文化底蘊特點,打造特色人文、宜居宜游滇南中心城市。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總體戰略定位:“國家門戶•滇南中心”。
  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門戶城市,雲南省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滇南中心,紅河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火車頭”。
  ——“國家門戶”。充分發揮作為雲南省乃至全國與南亞東南亞雙向開放門戶前沿的重要作用,主動服務和融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兩廊一圈”等重大戰略,在打造國家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高地中凸顯滇南地位。深化與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等合作,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服務好內陸省區走向南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周邊經濟圈,探索與沿海發達地區建立承接產業轉移對接合作機制,主動服務和融入我國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滇南中心”。做優空間、做美生態、做強產業、做特城市,助力“兩翼齊飛”,帶動“南部振興”,引領紅河州主動融入滇中城市群。加大與周邊州(市)在產業協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治、開放平台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強化滇南“中心引領”作用,實現與周邊州(市)協同發展、錯位發展、共贏發展。
  第四節 發展目標
  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分近、遠兩期推進滇南中心城市發展。
  到2025年,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一體化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建立。城市功能定位基本清晰,對內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區域地位更加凸顯,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人口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集聚全州45%的地區生產總值和48%的城鎮人口,城鎮化率達78%。
  ——綠美紅河建設成為雲南樣板。“一心、四廊、五脈”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大屯海、長橋海、三角海水質顯著提升,跨界水環境、大氣、固廢危廢治理取得長足進步,全域生態底色越發明亮,環境承載城市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綠美紅河成為雲南新標桿、樣板示範區。
  ——高效一體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滇南中心城市“一核引領、兩片賦能、四軸聚勢、網路支撐、多點聯動、同城發展”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區域服務輻射能力明顯提升。核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極核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現代產業體系骨架基本形成。鏈長制工作機製取得顯著成就,標誌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打造初見成效,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在全州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地位全面確立,進一步增強對全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
  ——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融入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取得新進展,對接RCEP行動計畫步伐進一步加快,深度參與中越經濟走廊建設,推動“口岸+腹地”建設,在紅河州建設成為沿邊開放示範區、雲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構築對外開放新高地中地位更加凸顯。
  ——基礎設施同城同網基本實現。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凸顯,多層次軌道交通基本成網,高、快速路加快成環,城際“斷頭路”基本消除,水網、能源網、信息網一體化體系進一步完善。
  ——公共服務基本達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同標基本實現,實現城鎮和鄉村社區生活圈全覆蓋。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全面增強,區域公共服務分工協作更加合理。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居民對美好生活新期盼得到更好滿足。
  ——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效俱現。滇南中心城市土地、資本、資源等要素一體化、市場化高效配置初步實現;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的體制機制初步建立;營商環境全面最佳化,綜合水平進入全省一流行列。核心區體制機制創新率先突破,政策疊加優勢更加凸顯,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一體化制度經驗。
  到2035年,力爭核心區所屬行政轄區範圍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人,努力將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為“國家門戶•滇南中心”,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全面提升,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重要支點作用凸顯,建設成為現代化產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同城同網、公共服務設施優質共享、城鄉環境美麗宜居、人民安居樂業的現代化城市,力爭成為雲南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排頭兵。
第三章 聚焦核心引領 打造一體化新發展格局
  構建滇南中心城市“一核引領、兩片賦能、四軸聚勢、網路支撐、多點聯動、同城發展”空間格局,明確重點發展區域,聚力打造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建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滇南中心城市。
  第一節 構建全域空間發展格局
  堅持“共築一城”的發展理念,加強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極核引領作用,協調箇舊片區、開遠片區相向互補發展,促進鄉鎮、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發展成為新增長點,實現“蒙個開”一體化發展。
  “一核引領”,加強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極核引領作用。加快各類資源向核心區集聚,以蒙自市文瀾街道、觀瀾街道、文萃街道、雨過鋪街道、草壩鎮、新安所街道及大屯—雨過鋪片區,雞街—沙甸片區、大莊—羊街片區為核心,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及新材料、先進制造、綠色食品、現代服務業、旅遊文化、數字經濟等產業,承擔引領區域發展的極核作用。
“兩片賦能”,提升箇舊片區、開遠片區綜合發展實力。充分發揮箇舊與開遠的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箇舊片區以金湖街道、寶華街道、錫城街道為核心,積極對接雞街—沙甸片區及大屯—雨過鋪片區,重點發展冶金(稀貴金屬)產業和新材料產業,輔助發展循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依託錫文化打造宜養宜業宜游的“世界錫都•宜居箇舊”現代山水城市。開遠片區以樂白道街道為發展核心,靈泉街道、小龍潭鎮為發展重點,積極對接大莊—羊街片區與雞街—沙甸片區和草壩片區,重點發展綠色能源、新型化工、電子信息、綠色紡織、綠色食品、大健康服務等產業,建設生態城市宜居宜業典範區、健康養生養老休閒示範區,打造“魅力休閒•生態開遠”。
  “四軸聚勢”,依託東西南北四條發展軸,構建滇南中心城市四通八達的要素流動走廊、經濟發展走廊、信息交換走廊。充分利用好滇南中心城市東達珠三角,西連玉溪普洱接泛亞中線,南面南亞東南亞,北接昆明承滇中發展之勢的區域發展軸,對內主動融入滇中城市群,對接成渝、北部灣等城市群,對外主動服務和積極參與中越經濟走廊建設。
  “網路支撐”,實現交通網、水網、能源網、信息網“四網”互聯互通。推進互聯互通的交通路網建設一體化、循環通暢的水網建設一體化、安全集約的能源供給建設一體化、智慧共享的信息網路建設一體化,築牢“蒙個開”互聯互通、協同發展基礎,提升城市承載和供給能力。
  “多點聯動”,建設區域發展新增長點。引導鄉鎮特色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建設一批高標準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蒙自碧色寨滇越鐵路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國際知名滇越鐵路歷史文化產業基地、世界文化遺產地、國際旅遊目的地”,開遠知花特色小鎮建設成為“亞洲高原特色花卉產業生產研發創新高地、中國最大菊花鮮切花出口生產基地、雲南現代高效精緻農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示範區、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產業聚集的先導發展區”。以蒙自市鄉村振興示範園、箇舊市蓮花山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等為重點,打造一批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
  “同城發展”,注重區域“競合”,實現“共築一城”。提高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及箇舊、開遠兩片區合作性,減少競爭性、同質化,實現“蒙個開”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作為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探索“蒙個開”同城化發展路徑。
  第二節 高起點謀劃建設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
  以提升城市品質、聚力產業發展為重點,高起點謀劃建設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承擔雲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支點及通向越南(中南半島)綜合樞紐作用,建設成為雲南省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滇南區域金融服務中心、數據服務中心、教育醫療中心、旅遊文化綜合服務中心,引領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
  建設成為藍綠交織、山水共融的水韻湖城。以“三海五河”為骨架,營造“五河連襟,城河相依”的河道網路,串起“三海五河若干溪”藍色珠鏈。以“三海”交融區域為重點,建設生態綠心。通過梨江河—沙甸河生態帶串聯大屯海、長橋海、三角海,依託重點水系和地形建設多條生態廊道,聯繫三海生態綠心與周邊山水生態資源,形成溝通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內外的生態通廊及核心區各功能板塊生態緩衝帶。完善城市公園體系,建設“五河”城市碧道。
  塑造軸廊聯動發展格局。建設特色城市發展走廊及創新智造、生態農業兩條產業發展走廊。依託“公路+有軌電車”,傳承城市文脈,展示山海格局景觀,加快旅遊文化、現代物流、健康服務、金融服務、數字經濟等產業發展,形成南北向特色城市發展走廊,引領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走向“三海時代”。依託紅河大道、G326等,串聯蒙自經開區等重點產業集群,延伸以智慧型製造為重點的創新智造走廊。依託開河高速、昆河米軌和開蒙大道等,串聯開遠知花特色小鎮、開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蒙自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生態農業發展節點,發展以現代農旅產業為重點的生態農業走廊。
  構建功能完善、組團協同的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形成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空鐵樞紐組團、文瀾文化行政服務組團、箇舊大屯新區組團、三角海山水田園旅遊組團、高原農業休閒體驗組團、雞街沙甸一體化發展組團、大屯海長橋海中央生態組團、現代產業綜合發展組團八大協同發展的功能組團。空鐵樞紐組團重點布局商務辦公、物流與交通運輸、居住生活等功能;文瀾文化行政服務組團重點發展數字經濟產業,布局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房地產、旅遊度假等功能;箇舊大屯新區組團重點發展數字經濟產業,布局高端商貿、金融服務等功能;三角海山水田園旅遊組團重點建設鄉村振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園(田園綜合體),布局休閒觀光、康養度假等功能;高原農業休閒體驗組團重點發展花卉研發種植、特色農產品、休閒旅遊等產業;雞街沙甸一體化發展組團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加工、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等產業;大屯海、長橋海中央生態組團重點建設生態公園,布局休閒遊憩等功能;現代產業綜合發展組團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特色裝備製造業、有色金屬深加工及新材料、保稅物流以及創新智造服務等產業。
  第四章 聚焦生態優先 共築綠美基底
  深刻領會“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核心要義是保護,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堅持區域聯動,實現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共築生態綠色基底。
  第一節 共建生態安全格局
  依託滇南中心城市生態環境特點,在雲南省“三屏兩帶多點”和紅河州“一屏兩帶、多廊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基礎上,形成以“三海”為核心,以重要生態安全廊道為骨架,以區域主體山脈綠色空間保護為重點的“一心、四廊、五脈”生態安全格局。
  “一心”:“三海”生態綠心;
  “四廊”:瀘江-沙甸河-長橋海-犁江河生態廊道、白雲大溝-乍甸河-沙甸河-三角海-大莊河生態廊道、乍屯溝-2號溝-嘉銘河生態廊道、5號溝-大屯海-長橋海-沙拉河生態廊道;
  “五脈”:白雲山-蓮花山綠脈、磨盤山綠脈、石頭山綠脈、大黑山綠脈、獅子山-平壩山綠脈。
 第二節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合力保護重要生態空間。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制,強化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和修復,確保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少,保護好滇南中心城市可持續發展生命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和空間協同保護,對兩大流域及重要河湖及水源涵養區等生態空間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修復與建設,重點實施滇南中心城市“三海五河若干溪”水生態保護修復及綜合治理等項目,共築滇南中心城市生態保護廊道。重點推動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一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高原湖泊等重要生態空間的保護與修復,對部分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和呈現退化趨勢的地區加強綜合整治和生態重建,夯實公園城市建設基底,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共同保護重要生態系統。堅持生態建設聯動,加強森林、河湖、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加強天然林保護,建設“三海五河若干溪”等江河湖岸防護林體系,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禁止過度砍伐、無序採礦、毀林開荒等行為,維護和重建森林等生態系統。推動流域生態系統治理,強化紅河流域、南盤江流域生態水環境治理,實施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強濕地恢復與建設,對南盤江流域、紅河流域、大屯海、長橋海、三角海周邊的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開展天然濕地恢復與建設。逐年分區分片對城市面山和主要交通幹道宜林荒山或宜綠農用地、域內礦山重點治理區、石漠化地區等區域進行生態修復、提質增綠和綠化美化。攜手周邊縣市共同完善生態系統,構築環繞滇南中心城市的生態安全螢幕障。
  第三節 推進環境協同防治
  推動跨界水環境治理。強化上下游水污染聯防聯治,確保水質穩定達標。加快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支持境內南盤江流域、紅河流域開展跨界斷面水質生態補償,破解分河而治難題,打造滇南中心城市跨市流域聯動共治示範區。推動蒙自、箇舊、開遠簽訂“三海五河若干溪”生態保護監管協定,協同推進流域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完善生態保護聯席會商機制,加強統一管理、互通信息、聯合執法、嚴厲打擊跨界環境違法行為,開展重大項目共商、污染共治、環境整治、應急管控等聯防聯治行動,到2025年,確保地表水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率在72%以上。
  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充分發揮城市雲平台作用,完善大氣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建立空氣品質聯合監測、聯合會商等機制和大氣污染預警預測協作、聯合應急機制。深入實施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深化重點行業治理,推進“一廠一策”和“一園一策”,精準治理工業污染。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劃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使用區,建立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常態化開展上路機動車尾氣執法。全面推進面源防治,鞏固揚塵治理成果,嚴格工地、道路和混凝土攪拌站揚塵污染管控。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加強執法監管,常態化巡查垃圾焚燒、秸稈焚燒等污染。
  加強土壤污染綜合治理。持續開展農用地分類管理,加大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力度,嚴格管控重污染耕地,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進一步加大疑似污染地塊環境管理,動態更新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名錄,加強三市協調配合,規範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準入管理,加強土地徵收、收回、收購等環節監管,完善暫不開發利用污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加強對採選行業和冶煉行業的規範化管理,嚴格尾礦庫環境風險管控,加強源頭裝載治理。推動冶金、化工等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加大固體廢物資源化、減量化能力建設,建設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強化對企業的環境監管,嚴格執行重點重金屬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確保重金屬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基本完成箇舊等地區固體廢物及重金屬污染防治,完成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備企業搬遷改造。
  第五章 聚焦互聯互通 打造智慧高效基礎設施網路
  按照整體推進、統籌共建的原則,推進交通網、水網、能源網、信息網一體化建設,構建布局合理、安全高效、保障充分的現代基礎設施網路體系,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服務水平,強力支撐滇南中心城市現代化發展。
  第一節 合力提升交通樞紐能級
  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交通發展戰略,承接“一帶一路”國際通道建設及綜合樞紐功能,強化滇南中心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網路共建共享,提升區域交通輻射能力。
  加快交通樞紐建設。圍繞交通現代化和服務水平提升,按照“一體化布局、零距離換乘、無縫化銜接”要求,打造集交通換乘、旅遊集散、配套服務、市場物流於一體的紅河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對滇南地區的核心帶動與輻射能級。大力推進以鐵路客運站、機場為主體的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形成以紅河綜合交通樞紐為主,開遠綜合客運樞紐、箇舊綜合客運樞紐為輔的綜合客運樞紐體系。推動鐵路、公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實現客運“零換乘”、貨運“零換裝”。
  構建便捷暢通的運輸通道。以高速鐵路、普速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幹,加快構建外向型通道。依託泛亞鐵路加快融入泛亞國際走廊,打通北融滇中、南接越南的快速通道。依託沿邊鐵路、雲桂鐵路構建東西海陸聯運通道,拓展滇南中心城市向越南、泰國、寮國、緬甸等國家的通道,做強珠三角地區和北部灣地區與孟印緬聯繫、與雲南經濟往來的重要節點。
  第二節 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建立以鐵路為骨幹、高速公路和國省幹道為基礎的綜合交通網路,構建“外暢內優、綠色高效、安全智慧型”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推進便捷通達的公路網建設。推進以高速公路網為主、幹線公路為補充的網路化公路體系建設,打通區域內國省幹線、縣鄉公路、市政道路等城際“斷頭路”,推進“瓶頸路”改造擴容,暢通“蒙個開”交界地區公路聯繫,加快建設開遠至建水高速公路,適時啟動華寧至開遠至箇舊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形成內暢外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共建“軌道上的滇南中心城市”。圍繞紅河州“省際貫通、省內成網、沿邊通暢、周邊互通”要求,構建高鐵、城際、軌道一體化多層次的軌道交通網路。積極推進沿邊、玉蒙、蒙河通道鐵路建設,啟動蒙自至文山鐵路建設,適時啟動蒙自至普洱鐵路、紅河州北部貨運專線鐵路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有軌電車一號線運營,適時啟動剩餘線路建設。因地制宜推動滇越鐵路、個碧石鐵路擴建改造,盤活閒置鐵路資源,提高米軌、寸軌使用效率。
  構築功能完善的航空體系。加快推進紅河蒙自機場建設,全面構建輻射省內外大城市的航空網路和空地聯運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推進鐵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引入機場,加快機場對外快速通道建設。
  建設現代綜合物流體系。充分發揮多式聯運資源整合優勢,推進區域內多式聯運功能建設,積極對接蒙昆、蒙文、蒙貴通道等國內物流通道,銜接中越、中老泰通道等國際物流通道。加快形成以蒙自多式聯運樞紐為核心,以開遠綜合貨運樞紐、箇舊貨運樞紐為物流節點的貨運樞紐體系,打造北融滇中、南接越南、東進兩廣、西出緬老的重要物流樞紐、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完善專用線“最後一公里”物流設施建設,實現鐵路專用線與省內、省際及國際集疏運通道有效銜接。
第三節 完善快速連通的中心城區現代綜合交通網路
  構建高效便捷的通勤交通系統。打造滇南中心城市各片區高效、便捷的交通銜接,實現15分鐘通勤圈覆蓋高、快速路網,30分鐘通勤圈覆蓋主要公路樞紐,45分鐘通勤圈覆蓋紅河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推進完善換乘系統、連線系統和輻射系統,加強城際軌道交通、城際公交快線和市區路面公交之間的換乘對接,實現城市內主要綜合客運樞紐間交通連線轉換時間不超過1小時。
  構建級配合理的城市路網系統。最佳化滇南中心城市各片區交通銜接,加快開蒙大道建設,完善大屯—雨過鋪、雞街—沙甸、草壩—羊街等片區之間的路網建設,加強城市與綜合交通樞紐、產業園區之間的道路聯繫。暢通道路“內循環”,最佳化道路線形,打通“丁字路、斷頭路”等城市交通梗阻,加密路網密度,完善交通網路結構。到2025年,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路網密度不低於9公里/平方公里,箇舊、開遠片區城市路網密度不低於8.5公里/平方公里。
  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展。落實公交優先戰略,促進軌道交通、跨市公交、城市公交有機銜接,構建多種運輸方式無縫換乘的公共運輸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城鎮公共運輸,最佳化公共運輸的站點和線路設定,提高覆蓋率、準點率,重點推進大屯新區、雨過鋪等片區的客運公交樞紐建設,推動形成公共運輸優先的通行網路。推進滇南中心城市公交“一卡互通、一碼互通、優惠共享”,協同搭建公交信息數據共享平台,推動數據聯通、管理協同、運營融合。充分利用智慧型交通技術,構建以公共運輸為骨幹、步行和腳踏車交通為主體的綠色出行模式。
  加快城市停車設施建設。完善停車設施均衡布局,增加公共停車位供給,根據停車需求分散布局公共停車場。在城市出入口及外環路設定機動車公共停車場,為外來或過境貨運機動車服務。在城市中心區和軌道交通站點建設“停車+換乘”停車設施,加強停車與公共運輸有效銜接。加大新建小區、綜合體地下停車位供應,結合城市更新改造,增加醫院、學校、商業區等人流量較大區域的停車設施供給。鼓勵立體停車場(庫)、機械式停車庫和停車信息管理平台建設。推廣智慧型停車服務,支持停車場智慧化、標準化改造,提升停車智慧型化水平。
第四節 協作推進供應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共建共享、提升效率的原則,推進區域重大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網路完善、運行高效、功能互補、互聯互通的現代化供應設施體系,提升對滇南中心城市發展的支撐能力。
  加強水資源安全保障。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發展思路,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推進供水安全保障網、城鎮供水工程網等建設,探索建立滇南中心城市區域內原水聯動及水資源應急供給機制,加快石夾槽大(二)型水庫、螞蚱沖水庫、獅子山水庫等骨幹水源工程和滇中引水工程建設,逐步解決資源性、工程性缺水短板,提升區域供水保障水平。到2025年,新增供水量1.32億立方米,實現城鎮生活和農村生活供水保證率均達到95%以上。
  加強能源保障體系建設。最佳化能源供應格局,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滇南中心城市區域性能源保障網,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電網。統籌滇南中心城市電網建設,建設區域性供電保障網。深入推進智慧電網建設,最佳化電網網架結構,推動電力設備智慧型化改造升級,提高供電能力、送電效率和供電靈活性,增強與周邊電網的聯繫。加強老城區供電系統改造,合理最佳化電網線路,強化供配電設施運維管理。大力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增強農村電網承載能力和安全穩定性。
  ——油氣管網。加強油氣管道聯通和協同保障能力。推動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油品輸送管網化,形成與成品油輸送管網相配套、以商業倉儲設施為主的儲油倉儲設施格局。加快天然氣支線管道建設,推動滇南中心城市天然氣乾支線網架互聯互通,保障天然氣供給。
  ——新能源。創新新能源開發利用模式,提升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堅持集中式與分散式並舉,加快開發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因地制宜建設產業基地並進行嚴格控制和規範管理,推動形成效益型、生態型“風光水火”多元互補的能源體系。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科學布局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加快建設充電站和充電樁。
 統籌共建重大市政基礎設施。按照統籌布局、共建共用、適度超前的原則,推進城市給排水設施和環衛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全面提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給水設施。貫徹落實供水“一張網”總體布局,加強給水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統籌推進“蒙個開”交匯區給水設施共建共用。加快實施供水加壓站建設、供水主幹管、斷頭管建設、老舊管改造及管網瓶頸打通等工程,合力推動二次供水設施建設,促進城鄉供水管網延伸,實現區域供水整合,緩解城鄉用水緊張、水壓不足等問題。對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等重點保障區域實施針對性的供水補充,強化用水保障。
  ——污水處理設施。積極推廣“市域一體、聯網互通”的規劃建設模式,不斷最佳化城鎮污水處理廠布局,統籌考慮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污泥處置設施建設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污水收集率和污水處理能力。強化老城區管網入戶到位、雨污分流改造到位,實現污水“應收盡收”。深化雨污分流和積淹水點改造,基本實現城區雨污分流全覆蓋。將中水資源納入城市供水資源體系,統一配置,結合老城區改造、道路維護維修、綜合管廊建設等,統籌安排中水設施項目建設,提高中水回收利用率。
  ——垃圾處理設施。完善垃圾分類設施體系,統籌推進區域共建共享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加快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生活垃圾處理能力。統籌共建區域危險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實施危險廢棄物信息化監管與數位化管理。加強垃圾分類管理,推動生活垃圾、廚餘垃圾、建築垃圾、醫療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促進垃圾回收網路與再生資源回收網路融合,實現源頭減量和資源最大化。
 第五節 加快數字城市建設
  加快建設新一代新型基礎設施。加速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網路通信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提升跨區域信息互動效率和水平。大力發展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補齊網路短板,實現滇南中心城市5G網路在城鎮、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重點區域連續覆蓋,在中心城區、交通樞紐、物流園區、工業園區、景區景點等區域深度覆蓋。實施“雙千兆”網路工程,持續擴大千兆光網覆蓋範圍,提高千兆網路接入能力,打造“千兆城市”。
  打造數字創新套用新平台。按照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建設要求,積極推動面向中南半島的滇南區域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圍繞先進制造、有色金屬及新材料、新能源、綠色食品等行業,加快設立一批有代表性的工業網際網路公共基礎支撐平台。構建大數據資源體系,建設數據資源目錄、數據共享交換開放體系,整合數據資源,建設基礎資料庫和專題資料庫,推動跨城市、跨部門數據全面對接和共享。推進物流信息共用共享,構建覆蓋滇南、聯通全省、對接東協的智慧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豐富智慧城市套用場景。持續推進能源、交通、物流、水利、市政基礎設施數位化升級改造,不斷提升政府治理領域數位化管理能力,逐步構建一體化城市綜合運營管理體系。深化數位技術與黨建工作、政務服務、應急管理、人工智慧等方面的融合套用,以城市精細化管理、基層社會治理、公共安全、公共文化、交通治理、生態環境、健康醫療、養老托幼、社區服務和社會信用等行業智慧套用為重點,強化跨行業、跨部門的智慧融合,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數位化治理水平。
第六章 聚焦集群成鏈 共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新發展理念,圍繞“強鏈條、育集群、建體系”產業發展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分工協作,聯手打造符合實際、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第一節 共建滇南科創高地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創新前瞻布局和資源共享,聯手營造有利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生態,努力將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為雲南省創新策源地。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科技創新合作,推動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供應鏈配套的中小企業聯合開展科技創新,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在配套的企業之間轉移轉化。探索建立企業科技特派員機制和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流動到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服務。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化工等重點產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向半導體產業中下游補鏈強鏈,有色和化工產業向半導體產業上游材料補鏈。
  共建產業創新平台。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等實施意見,為創新平台提供政策支持,著力最佳化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化工等重點領域,推動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落地建設。圍繞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關鍵技術領域,加快建設面向東南亞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套用孵化中心)、紅河州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平台等項目,形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數位技術融合的創新載體。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引進和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究資源作用,加強院校、院企合作,推進服務型共性技術平台建設。
  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跨區域協同。依託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圍繞產業鏈最佳化創新鏈,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打造產業鏈為基礎,創新鏈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新模式。聚焦重點產業,共享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套用型技術等先進技術,建立政學產研多方參與機制,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攻關,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全流程創新產業鏈。支持跨區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鼓勵科研人員深度參與產業創新活動,進一步發展壯大綠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有色金屬及新材料2個千億級產業鏈,發展培育現代物流、電子信息製造、新型化工、綠色新型建材、節能環保、新能源電池及儲能6個百億級產業鏈,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
  第二節 加強產業分工協作
  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立足全州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根據“蒙個開”三市資源稟賦,圍繞區域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以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為引領,對滇南中心城市產業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作出科學的判斷和重構,引導產業布局一體化發展。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突出特色和優勢,依託蒙自經開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大力引進相關企業和產業落地,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及新材料、先進制造、綠色食品、現代服務業、旅遊文化、數字經濟等產業,引領滇南中心城市發展。箇舊片區“換擋提速”,激發世界錫都新活力,加快產業轉型,重點推動錫產業轉型升級,做優做強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等產業。開遠片區破解化工圍城,以產業轉型帶動城市轉型,加快建設綠色產業體系,重點發展大健康服務、綠色能源、新型化工等產業。
  共構優勢互補的園區體系。對內加快提升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及蒙自、箇舊、開遠等重點園區功能,充分利用各產業園區產業基礎、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優勢條件及政策紅利,謀劃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徑,實現園區相互協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對外進一步強化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聯動發展,探索產業園區跨地區共建、共管、代管、託管等合作模式,推動成立重點產業發展聯盟,鼓勵行業協會交流合作,形成發展合力,實現效益疊加。
第三節 構建高質量產業體系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做優存量與做大增量並重,以園區為主戰場,以重點項目為主抓手,加快推進工業現代化轉型升級步伐。落實紅河州產業鏈鏈長制,統籌推進“六個大抓”(大抓產業發展、大抓營商環境、大抓市場主體、大抓改革開放、大抓創新發展、大抓綠色發展),形成疊加效應,全面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圍繞先進制造業,實施工業振興行動和產業鏈提升計畫,切實鞏固發展工業優勢。抓住新基建建設機遇,最佳化發展布局,實施“四大工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改造工程、智慧型製造工程、服務型製造工程),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和培育壯大新興製造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製造、先進裝備製造及化工、建材等產業。圍繞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加強上游礦產資源的勘查和整合,最佳化產能布局,合理控制中遊冶煉產能增長,引導低效產能退出,以錫基、銅基、銦基新材料為重點全產業鏈打造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圍繞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充分發揮滇南中心城市清潔能源優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快構建以市場為主導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助力製造業綠色發展,闖出綠色能源引領新型工業振興之路。
  發展高端服務經濟。加快服務業服務內容、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高端服務品牌,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以創新驅動為主線、產業升級為核心,建設行業服務平台,促進組團集聚。著力發展現代物流服務,推動物流業與農業、製造業、商貿業、金融業等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滇南中心城市現代物流產業新格局。按照國際化、現代化、社會化的總體要求,不斷提高健康服務水平,滿足多元化健康需求,大力發展高端醫療、康復療養,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深化金融開放創新,大力發展信用評級、資產評估、投資諮詢等金融服務,逐步形成“門類齊全、功能完備、運行穩健”的多樣化金融服務體系和全方位金融發展格局。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以改善民生、服務經濟為目標,大力發展創新園區、會展、旅遊、養老等地產,鼓勵發展商業及辦公地產,更好滿足多層次、個性化需求,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緊緊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和產業創新機遇,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發展思路,深化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套用,闖出一條數位化賦能高質量發展之路。主動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昆玉紅旅遊文化經濟帶,加快建設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打造順應消費趨勢的綠色旅遊文化產業,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示範區,闖出健康生活目的地蝶變之路。
  構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思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建成國家級綠色食品加工中心、國際知名過橋米線產業化基地、西南地區有影響力的肉製品生產基地。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實施“一二三”行動,加快構建以“稻穀、蔬菜、水果、花卉、畜禽”等優勢品種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發揮壩區規模農業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山區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加快家禽、生豬、肉牛、奶牛養殖基地建設,依託龍頭企業,帶動年出欄量生豬萬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小區和家庭農場建設。圍繞綠色食品加工產業,把握經濟發展和大眾消費升級對健康、安全、營養、方便的綠色食品需求優勢,搶抓傳統優勢產業,充分挖掘過橋米線、畜禽肉製品、果蔬的產業效益和經濟效益,依託優勢資源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著力培育蒙自過橋米線方便食品產業集群、畜禽肉製品產業集群和果蔬加工產業集群,以精深加工、綠色生態為發展方向,不斷提升綠色食品加工水平,持續最佳化綠色食品產業服務,闖出綠色食品特色之路。
第七章 聚焦開放合作 攜手打造滇南開放新高地
  堅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內外統籌、雙向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奮力打造引領紅河州高水平沿邊開放的前沿陣地,在雲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構築對外開放新高地中凸顯滇南地位。
  第一節 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
  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對標國家統一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打通市場效率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場主體壯大、供給質量提升、需求最佳化升級之間的通道,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努力融入供需互促、產銷並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總結借鑑依託紅煙暢銷全國模式體系,主動對接滇中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地區市場需求,圍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電子信息製造、新型化工、綠色新型建材等重點產業,打造集採購、冷鏈、倉儲、加工、包裝、通關、展示、交易、配送、銷售、電商、快遞等功能於一體的高質量供應鏈循環體系。
  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強化與越南等主要貿易夥伴政策溝通,推進內外貿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積極參與中國—東協統一大市場構建。依託河口鐵路口岸、河口公路口岸、金水河口岸3個國家一類口岸,以“五區聯動”和河口國際口岸城市建設為契機,推動跨境金融中心、跨境技術中心、跨境人才與勞務中心、跨境數字中心、跨境人文交流中心加速建設,提升要素跨境配置能力,建設越南等南亞東南亞的區域要素重要配置節點,推進各種資源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市場化配置。完善紅河綜合保稅區保稅功能,擴大周邊國家資源性商品進口。依託蒙自經開區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構建“原材料進口+滇南研發加工+國內國外銷售”產業鏈循環格局。
第二節 共建高水平開放平台
  高質量建設紅河綜合保稅區。充分利用紅河綜合保稅區基礎設施、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優勢條件,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中越“兩廊一圈”建設,加強與大湄公河次區域、泛珠三角區域、成渝城市群等地區的交流合作,推動構建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機制,將紅河綜合保稅區建設成為外貿發展的重要平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要平台、海關監管制度創新的重要平台、外向型經濟人才鍛鍊成長的重要平台,推動紅河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
  高能級提升完善開放戰略樞紐。協同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提升紅河綜合交通樞紐國際競爭力,積極開闢國際航班航線,提升中轉效率。加快中越、中老鐵路公路等國際大通道重要連線線建設,推動跨國班列高質量發展。推動昆河經濟走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發展陸港型物流樞紐,積極培育空港型物流樞紐,推動形成“通道+樞紐+網路”的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網路體系,進一步提升滇南中心城市對外運輸能力。加快沿邊開放口岸腹地一體化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鞏固和提升滇南中心城市在構建“兩廊一圈”中的戰略支點作用。
  高標準搭建外資外貿展會平台。推動展會拓展業務範圍,從以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技術貿易並重轉變,以跨境貿易為主向內外貿易相結合轉變。面向南亞東南亞和國內大市場,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和標準,依託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及精深加工產品、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探索設立南博會、昆明旅交會等國際性展會分會場,加快推動中越河口(老街)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向滇南中心城市延伸,努力成為區域性經濟貿易中心。
  第三節 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強力推進“五區聯動”和“縣市區融合”。提高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聯動水平,整合提升“五區”現有工作機制,建立“五區”聯合招商機制,完善企業名錄庫和實施項目庫,推動“五區”政策貫通、產業融合、信息共享、優勢互補,促進物流、人才流、產品流、信息流在“五區”內自由流動,實現“五區”之間招商信息共享、項目互通、政策共濟,打通“招商、整合、落地”三個環節。推動蒙自、箇舊、開遠與“五區”等開放平台政策對接、產業對接、項目對接,積極發展“園中園”,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為更高質量融合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強化滇南中心城市與河口國際口岸城市、金水河口岸協同聯動,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中越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進一步加強與越南在科技交流、產業能源、電子商務、優質農產品互供出口方面的合作。
  深入對接RCEP行動計畫。緊緊抓住《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這一歷史機遇,積極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加強對接越南等周邊國家的政策、規則、標準,打通跨境產業、跨境貿易、跨境金融、跨境電商等堵點痛點難點,努力建設成為區域性經濟貿易中心。依託協定各方對非服務業領域投資作出較高水平開放的承諾,加快推動建立產業轉移承接結對合作機制,通過共建國際產能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不斷強化國內外產業鏈的聯繫和互動,努力建設為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依託協定各方對於享受簽證便利的成果,不斷擴大旅遊、會展、教育、體育、文化、衛生、智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努力建設為區域性人文交往的聚集地。依託協定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等相關便利,加快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和各類要素交易中心建設,努力建設為要素循環的重要節點。
  第八章 聚焦共建共享 構建互惠便利生活圈
  立足各片區優勢,統籌區域公共服務分工協作,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高品質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圍繞“國家門戶•滇南中心”定位,推動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提升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增強滇南中心城市立足滇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公共服務影響力。
  第一節 加快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
  統籌區域性公共服務功能。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承擔區域級及州級綜合公共服務功能,重點建設區域性教育中心、醫療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箇舊片區承擔區域級康養服務功能和箇舊片區綜合公共服務功能,重點建設區域性康養中心。開遠片區承擔區域級體育服務功能和開遠片區綜合公共服務功能,重點建設區域性體育中心。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滇南中心城市就業創業、教育服務、醫療衛生、養老托幼、文化旅遊等方面公共服務水平,滿足居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居民滿意度、歸屬感和幸福感。
  ——就業創業。健全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促進人力資源高效配置,提高就業創業水平。吸引社會資本、優質資源參與建設滇南中心城市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聯盟,聯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大賽,打造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品牌。加快社區就業服務中心建設,提供政策諮詢、創業指導、就業技能培訓等就業創業服務,滿足各類人群就業創業服務需求。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有針對性的項目和計畫,吸引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返鄉人員、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協作,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共享和聯動懲戒機制。制定統一的人才流動、吸引、創業等政策,構建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環境。
  ——教育服務。共建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教育體系,領跑“教育強州”建設。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進基礎教育服務均等化。科學布局普惠性幼稚園和義務教育學校,提高公辦幼稚園和普惠性幼稚園比例,鼓勵優質教育學校開設分校、集團化辦學,實現就近入學入園。推動三市教育服務協同創新,深化校長和教師交流合作機制,促進學校跨區域牽手幫扶,交流合作。共同發展職業教育,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台。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中高等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推行新型學徒制,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雙優”“雙高”計畫,打造滇南中心城市優質職業院校和精品專業。推動紅河學院高質量發展,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合作交流,完善校地共建、城校共生機制,提升套用型人才培養能力,建成具有區域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套用型大學。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發展智慧教育,建設智慧校園。持續推進面向全民的終身教育、繼續教育,完善繼續教育相關政策和制度,共同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建設學習型城市。貫徹落實國家語言文字工作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在組織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宣傳推廣工作的同時,深入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
  ——醫療衛生。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鼓勵與國內外優質醫療衛生機構採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療集團等形式,開展全方位合作,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面。完善滇南中心城市緊密型醫療集團,引導高端醫療資源功能互補,促進醫療服務資源共享,實現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綜合管理等資源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建立高層次醫療人才共享和醫師合理流動機制,推進醫師多點執業改革。全面推進數字衛健建設,構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智慧醫院。到2025年,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3人以上。
  ——體育健身。共推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共建滇南體育休閒之都,帶動“體育強州”建設。推動跨區域體育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項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養,建立滇南中心城市體育產業聯盟,推動民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依託滇南中心城市體育產業發展基礎,推進構建具有特色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培育以高原體育訓練基地、體育精品賽事、體育旅遊、戶外運動等為重點的新業態,加強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等設施建設,構建“十五分鐘健身圈”。完善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促進各類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分時向社會開放。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利用學校開設特色體育課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興趣班,建立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豐富民族體育項目類型,培養民族體育人才,開展民間傳統比賽,推動民族體育文化傳承與創新。
  ——文化旅遊。加快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和提升改造,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工人文化宮、鄉鎮(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達標建設,進一步完善社區綜合性文化設施,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數位化。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力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和品質。加快打造文化新地標,高品質建成紅河書院、紅河書院文化園等文化載體,在滇南中心城市各片區至少打造一個集主題性、特色性、文化性、情景式為一體的特色街區。搭建展覽交流平台,積極策展地方文化相關活動,促進文化傳承創新。構建文化產業體系,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培育一批文化龍頭企業,打造一批有影響力、代表性的文化作品。深化旅遊合作,統籌旅遊資源,構建旅遊服務設施網路體系,推動旅遊市場和旅遊服務一體化發展。推進文旅融合,聯合推出“暢遊滇南中心城市”“米軌時光之旅”等精品旅遊路線和特色文旅產品。
  ——養老托幼。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加強公辦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建設,推動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養老服務。依託優質醫療資源、康養資源,發展各類養老機構,培育養老新業態,建設一批國際知名的健康醫療服務、養生養老基地。制定區域產業資本和品牌機構進入養老市場指引,培育養老從業人員專業化市場。健全完善“網際網路+養老”智慧養老服務新模式。推動托幼服務標準化和規範化,建設一批嵌入式、分散式、連鎖化、專業化的社區托幼服務設施,形成完善的社區托幼服務體系,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樣化的普惠托育服務。按照配套標準建設養老、托幼機構,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到2025年,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5個以上,新建居住(小)區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100%,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0%以上。
  因地制宜完善老城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按照城鎮社區生活圈配置要求,分級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彌補老城區公共服務“短板”。強化老城區用地供應管控,盤活存量用地優先建設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對人口密集、高強度、高密度開發的老城區進行功能整合,疏解部分功能和人口,引導老城區工業企業、倉儲物流、批發市場等非核心功能向外圍搬遷轉移、分流疏解,緩解老城區公共服務壓力。對老城區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智慧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
  第二節 構建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
  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研究制定公共服務一體化工作方案,編制滇南中心城市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專項規劃,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最佳化資源配置、規範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推動滇南中心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互認共享,突破行政區劃障礙,實行不受行政區劃和戶籍身份限制的公共服務政策。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在社會保障、就醫購藥、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髮放等方面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實現“同城待遇”。推動電子病歷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實現轉診、會診、預約等遠程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互認共享。推進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養老保險信息互通,暢通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
  落實公共服務設施分級配置。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按照人口分布、空間結構和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管理模式、建設標準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和布局。針對“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園綠地廣場、社會福利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七個類型,構建“區域級—次區域級—片區級—鄰里級—街區級”五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實現設施統籌和基礎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以街區級設施為基礎,各級設施銜接配套、布局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化網路體系。
  構建社區生活圈。完善城鎮文教體衛設施體系,促進各類公共服務資源的集聚和共享,打造“15分鐘—10分鐘—5分鐘”三個層級便利可達的城鎮社區生活圈,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化、均等化。依託行政村集中居民點,重點配置中小型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滿足為鄉村居民點就近服務的基本需求,打造30分鐘鄉村社區生活圈。到2025年,實現城鎮社區生活圈和鄉村社區生活圈全覆蓋。
  第三節 提升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
  推進教育服務國際化。支持紅河學院、紅河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和職業學校開放辦學,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合作辦學,擴大來紅留學生規模,提升留學生生源質量,提高留學生層次。支持紅河學院國門大學建設,豐富紅河學院與南亞東南亞高水平大學的合作辦學類型,擴大合作辦學規模,提升紅河學院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孔子學院、蘭比尼孔子課堂、孟加拉山度瑪麗亞姆紅河孔子課堂影響力。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院校在滇南中心城市創辦分校、研究院及職業學院,支持紅河學院辦好紅河流域大學校長論壇,增進與越南等國家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全力提升滇南中心城市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教育影響力,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人文交流重要基地和職業教育高地。依託紅河學院、紅河職教園區打造國際教育園區,創建國際交流合作示範學校。
  推進醫療服務國際化。依託現有醫療資源,加強與國內外醫學院校、醫療機構和醫學研究機構交流合作,打造國際醫療園區,創建一批國際醫院,打造國際化的診療中心,助力大健康產業發展。實施三級甲等醫院國際化服務提升工程,鼓勵結合實際設定和發展國際醫療部,制定國際化醫療服務診療標準。推進滇南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國際醫療服務試點,吸引周邊國家人群就醫,開拓醫療服務貿易市場。
  推進體育服務國際化。高標準高品質建設體育學校、體育訓練基地等體育設施,建設集“訓練、科技、醫療、教育、服務”於一體的高水平訓練基地。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教練員,培養高水平體育運動員。支持開遠片區打造體育特色名城,重點提升開遠體育產業園國際化水平,鼓勵國際交流合作,建立市場化賽事制度,積極謀劃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
  推進文化交流國際化。全力推進滇越鐵路走廊、個碧石米軌沿線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鼓勵各片區結合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雲錫礦業、百年過橋米線等自身文化特色優勢,建設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走廊。鼓勵文化國際交流合作,擴大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語言文字出版物,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戲劇、音樂、藝術品、非遺項目等文化交流活動。支持創作富有滇南中心城市文化特色和國際元素的文藝精品,積極拓展境外文化市場。
  推進康養旅遊國際化。推進康養領域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國際醫療、康養機構,提升養老、康養設施建設標準,在箇舊片區打造康養產業創新示範區。推動全域旅遊國際化,提升旅遊接待設施國際化水平,建設國際旅遊諮詢服務中心,開設公開電話外語服務專線。在機場、火車站等公共運輸樞紐,設定國際服務定點視窗。構建體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國際化、標準化標識系統,按照國際通用標準,實施城市標識改造提升工程,實現重要場所、重要機構和設施國際化標識全覆蓋。
  第九章 聚焦魅力彰顯 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堅持城市高質量發展導向,依託滇南中心城市豐富的歷史積澱和人文底蘊,以規劃為引領,高品質、高要求、高標準推動城市建設,彰顯城市文化內涵和風貌特色,強化城市安全治理能力,打造“精緻美”的魅力滇南中心城市。
  第一節 提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
  提高規劃編制質量。建立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統領,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為支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創新規劃理念,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山壩統籌、規劃留白、產城融合、綠色低碳、安全健康、人文傳承等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綜合考慮人口變動和產業發展趨勢,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體量、空間格局和開發強度,提高規劃科學性。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監管,健全城市規劃管理一體化平台,建立城市各類用地、建築和基礎設施信息“一張圖”,做好城鎮戰略留白用地的預留和管控,增強城市發展彈性。
  提升城市設計水平。從城市整體層面開展城市設計,明確城市風貌定位,強化組團式空間布局及區域之間的聯繫,劃定城市設計重點控制區,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為重點,做好城市重要片區的城市設計。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強化對重點區域、重點地段的空間形態、高度體量、風貌特色、交通組織等控制引導。加強城市設計對建築形體、色彩、體量、高度和空間環境等方面的指導約束,統籌老城新城、新舊空間的建築風格、景觀綠化和色彩管理,最佳化城市天際線,形成和諧一體的城市風貌。
  第二節 加強城市特色建設
  傳承歷史文化。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保護傳承“四個百年”歷史文化名片,嚴格保護新安所歷史文化名鎮、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及傳統村落。積極開展普查工作,全面梳理和發掘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完善各級保護對象、預先保護對象的數位化檔案。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的活化利用,持續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以用促保,豐富歷史建築的文化業態,塑造文化魅力空間。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挖掘、保護和傳承體系,實施非遺記錄和數位化保護工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和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文物保護工程,強化優秀文化資源傳承創新。
  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民族文化保護,開展少數民族城鎮、村寨特色建設,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有機結合。繼續實施民族文化項目,推動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充分挖掘世居民族的生產生活、工藝技術、建築風格、節慶活動等民族文化資源,將民族建築文化特質和文化基因系統運用到城市建設中,形成世居民族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城鎮風貌。探索民俗文化、傳統技藝等資源與民族發展、文化旅遊、文化產業、文化貿易有機結合的方式,建設一批民族文化生態村和旅遊村,促進民族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相結合。
  創新文化供給。以打響品牌、塑造IP為重點,實施文化精品建設、文藝作品質量提升等工程,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高質量文化服務供給。打造滇南文化品牌“活名片”,積極引導“百年過橋米線”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最佳化“百年滇越鐵路”沿線產品體驗,豐富“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雲錫礦業”文化產品供給,最佳化打造滇南中心城市本土化特色品牌。每年定期舉辦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節慶活動,積極開展文藝匯演、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和民族手工藝展銷,做強民族文化品牌。
 塑造特色風貌。摒棄“千城一面”的發展思維,充分凸顯滇南中心城市資源環境和文化底蘊特點,強化民族文化、工業文明等多元化特色,提高滇南中心城市各片區的風貌設計關聯性與互補性,營造各具特色又和諧統一的總體城市風貌。蒙自片區依託山水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強化現代城市風光、滇越鐵路風光、山水田園風光等特色風貌,打造“三海匯一心、城文景相融”的城市景觀格局,建設具有鮮明現代特色的城市風貌。箇舊片區依託“兩山夾一湖,山湖城相依”山水格局,充分挖掘錫都文化內涵,促進工業文化與現代時尚有機結合,建設具有山城工業特色的城市風貌。開遠片區依託“山水聯城、生態宜居”的城市特色,打造廊道交織、山水相融的城市景觀格局,建設具有生態綠城特色的城市風貌。
  第三節 高標準建設滇南綠美都市
  以“增綠提質”為主線,以城市山水脈絡和風貌格局為基底,圍繞“綠美、宜居、特色、韌性”的要求,加快實施綠化美化行動,打造綠地系統完善、山水風貌突出、公園體系完備、綠道網路完整,各美其美、山水人城和諧的綠美城市。
  完善城市綠地系統。以綠道為脈絡、山川為景勝、農田為景觀、城鎮為景區,構建點線面結合、功能健全、結構完整的綠地系統。圍繞“三海五河若干溪”和主要路網空間,打造以“一心、三廊”為骨架的城市綠地系統,依託三角海、大屯海、長橋海打造三海生態綠化核心,依託水系網路和道路空間打造濱水、山林漫步、道路景觀三類生態綠廊。加快核心區內400公里碧道和米軌風景道、生態型風景道、郊野型風景道和都市型風景道四類風景道建設,推動綠色空間由三海核心向周邊城市延伸,周邊山體逐步向內滲透,完善綠環、綠楔、綠網、綠斑空間布局,形成“透風見綠、開合有致”的空間形態,打造山水擁城、綠帶繞城、花木映城的水韻湖城。
  構建城市公園體系。堅持突出公園城市形態,將公園城市理念貫穿於主體功能區布局、城市格局最佳化、美麗縣城、特色集鎮建設,加快構建“三園多點、城園一體、軸網串聯”的城市公園體系,構建星羅棋布、類型多樣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遊園(街心花園、口袋公園、街頭小遊園),充分發揮城市綠道及慢行網路的串聯作用,形成“公園+”的空間布局模式,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構築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大美形態。
  推動城市綠美建設。以城市街區街道為基本單元,對路面進行創新美化、對綠地進行品質提升、對城市家具進行一體化設計、對建築立面進行立體綠化或立面美化建設,保護好傳統街區,全要素、高品質綠化美化城市街區街道。以城市主街道小區和單位、新建小區、旅遊景點周邊小區、改造提升的老舊小區為對象,按照“後院前置、後綠前移”的思路,推進城市社區生態空間共享,將社區圍院的通透式綠化與道路綠地充分融合,豐富城市綠化景觀,打造城市綠美社區。在城市的入城門戶、城市中心廣場、主要交通節點及城市面山空間等城市主要視覺焦點區域,通過立體花壇、花境、花帶、藝術小品、立體綠化、面山綠化等綠化美化工作,塑造城市特色節點,凸顯城市地域特徵。
  第四節 建設韌性城市
  增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以健全完善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四大體系建設為核心,加強城市應急救援基地、指揮平台、救援隊伍和保障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以核心區三海片區及面山區域,開遠瀘江河與南洞河區域為重點,加快完善由河道及堤防、水庫、分蓄洪區等組成的現代化防洪工程體系。建立和完善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綜合立體城市消防設施體系,合理布局消防給水工程和消防通道工程,完善消防保障措施。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利用公園綠地、體育場館、學校等空曠場地及地下空間,建設形成就地避難、就近避難、步行避難等分級分類疏散通道和避難場所。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聯動長效機制,嚴格管理化工、礦山、金屬冶煉等高危行業生產單位,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築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大應急物資儲備力度,形成完備的應急物資、生活必需品、醫藥物資和能源儲備物資供應系統。
  提高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建設,建立以傳染病定點救治醫院為骨幹,發熱門診、發熱診室為哨點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加快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設施和區域性疾控中心建設,構建分級、分層、分流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路,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院、其他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鄉鎮(街道)聯動工作機制,全面提升疾控機構核心能力。制定體育、文化等大型公共設施平疫轉換預案,預留應急空間,確保改建、新建大型公共設施具備短期內改造為方艙醫院的條件。完善城鎮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應急體系,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和應急保障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積極落實“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通過建設屋頂綠化、植草溝、旱溪、乾濕塘、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措施,提升城市治理內澇能力。建立與滇南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海綿城市建設實施計畫,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推廣海綿型建築與小區,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擴大使用透水鋪裝,增強城市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到2025年,完成滇南中心城市建成區50%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第五節 加快實施城市更新
  全面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摸清城市內老舊小區分布位置及各小區建築、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綠地和景觀、管理等多方面現狀情況,建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清單,對2000年底前建成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按照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因地制宜納入清單,做到應改盡改。推動2000年底至2005年底建成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民眾積極性高、改造意願強烈的小區和街區改造,實施成片改造的可適當延伸至2010年底前建成的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小區。到2025年,全面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全面推進棚戶區改造。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嚴把棚戶區改造範圍和標準,全面盤查棚戶區的分布位置及建設現狀,摸清剩餘棚戶區數量,根據棚戶區存在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提升建設。堅持統籌兼顧與協調推進相結合、政府主導與市場參與相結合,兼顧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多方位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到2025年,實現城鎮棚戶區應改盡改。
  有序推進老舊廠區改造。立足於穩妥、有序推進原則,對老舊廠區開展現狀調查,對有安全隱患的廠區應改盡改,應遷盡遷。以開遠、箇舊老舊廠區為重點,加快改造利用老舊廠房、老舊生產設施,轉變老舊廠區性質。利用生態技術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推進工業廢棄地的生態修復,營造特色工業景觀。加強對工業遺產資源的活化利用,鼓勵利用工業遺產和老舊廠房建設工業遺址公園、工業博物館,打造工業文化產業園區、特色街區、創新創業基地、文旅消費場所,培育工業旅遊、工業設計、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等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以體驗和展示文化為特色的工業創意示範基地。
  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按照“統一規劃,以人為本,量力而行”的原則,結合當地城鎮化發展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實際情況,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有效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堅持改造和拆除相結合,統籌考慮民眾意願、規劃布局、安全隱患等因素,做到應改盡改。堅持政府主導,以市場化方式為主,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城中村改造。
 第六節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健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建立以社區居委會主導,民眾主體、物業企業、群團組織、社會組織、駐地企業單位參與的基層社區治理共同體,共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加強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基層民眾自治機制建設,健全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激勵政策,創新社區治理模式。構建格線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型化。
  提高社區服務能力。推動資源、管理、服務向街道社區下沉,規範社區公共服務和代辦政府服務事項,提高社區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管理水平,打造現代社區。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最佳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就業、養老、醫療、幼托、家政等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因地制宜建設居民綜合服務線上平台。建立健全社區服務標準體系,加強社區服務質量監管。推動物業服務覆蓋全部居住小區,提高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
  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找準服務民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建立精細化管理標準規範體系,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水平。因地制宜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運營,統籌水電氣信視等各類市政管線規劃、建設和管理。強化城市市容環境綜合治理,以疏堵結合的方式,加強城市視窗和城鄉接合部、城中村、車站、廣場等人流集中場所環境整治。合理設定、有序管理方便生活的自由市場、流動攤點等經營場所和網點。集中整治臨街建築的亂吊、亂掛,屋頂違法亂搭、亂建,建築立面破舊、污損等行為。依法全面拆除違法建築,對各類新增違法建設零容忍。完善道路交通標識、標牌,規範交通停車秩序,綜合治理非法占道停車,加強“多管合一、桿線下地”。以文明衛生示範街(巷、社區)創建為抓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
  第十章 聚焦以城帶鄉 構建新型城鄉關係
  促進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推動鄉村全面參與滇南中心城市構建,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第一節 推進城市功能向鄉村延伸
  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防災減災、歷史文化傳承,推進城鎮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功能銜接。
  推進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向鄉村延伸。統籌規劃布局城鄉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落實鄉村教師差別化待遇,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保障等向鄉村教師傾斜,激勵優質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推進優質資源向農村學校流動。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增加鄉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在城鄉間共享,實施醫師區域註冊和多機構執業,推行醫療聯合體、巡回醫療、遠程醫療等模式。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條件,加強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對鄉村醫療衛生人員的服務收入多渠道補助機制和養老政策,實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互助老年服務站等建設,全面實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統籌城鄉公共文化的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短板。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智慧廣電建設,支持廣電網路向農村地區延伸,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結合行政村建設形成鄉村社區生活圈,配置醫療衛生、文化培訓、體育健身、幼托教育、商業服務等設施。
  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統籌規劃布局城鄉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統籌布局道路、供水、供電、信息、廣播電視、防洪、垃圾、污水處理等設施。建立污水垃圾等城鄉污染物統一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全面提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統籌規劃重要市政公用設施,推動向城市郊區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深入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推動城鄉路網一體規劃設計,暢通城鄉交通運輸連線,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實現縣鄉村(戶)道路聯通、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完善道路安全防範措施。樹立大景觀、大景區理念,一體推進村容村貌和道路沿線環境整治,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計畫,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兩污”治理,拓展延伸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成果,提升鄉村宜居水平。
  高標準建設綠美鄉村。圍繞城郊村、國省道沿線村、旅遊景區周邊村、古村名村等建設綠美村莊。以村旁、水旁、路旁、宅旁為綠化空間,運用邊角地、空閒地、閒置宅基地、拆違地等鄉村公共空間,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廣植鄉土樹種,實現鄉村應綠盡綠。支持和鼓勵條件適宜地區開展花美鄉村、水美鄉村、森林鄉村等建設。至2025年,建成19個省級綠美村莊、47個州級綠美村莊。
第二節 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增強城鎮經濟對鄉村的帶動能力。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依靠城鎮優勢生產經營主體、良好組織形態、現代化生產方式、先進科學技術來激活鄉村各類資源和要素,促進鄉村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發展潛力得到有效釋放,推動城鄉經濟多元化發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構建農技推廣機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企業等多元互補、開放競爭、協同高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入鄉,推行“產業+團隊+項目+基地”模式,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堅持脫貧不脫政策、不脫保障、不脫措施、不脫幫扶,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和持續增收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民眾後續產業就業幫扶,完善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搬遷民眾社會融入。持續做好有組織勞務輸出工作,統籌用好公益崗位,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實行分層分類幫扶。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試點創建。堅持把產業融合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手,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工程,著力打造產村融合示範區。培育壯大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產業基礎保障,緊扣產業鏈配套,突出水、電、路、農業技術裝備、農產品冷鏈物流倉儲等關鍵環節,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現代農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以石榴等特色農產品為示範,推動滇南中心城市優越生態環境優勢加快轉化為高質量農產品產地優勢,鞏固提升精品示範村建設水平。
  發展綠美鄉村生態產業。將鄉村綠化美化行動與生態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發展特色林果經濟、林下經濟、庭院經濟、鄉村旅遊等綠色富民產業。挖掘鄉村歷史人文、田園風光等資源價值,著力拓展文化展示、田園體驗、庭院經濟、精品農業種植和鄉村休閒旅遊內涵,實現城鄉旅遊資源共享。
第十一章 聚焦示範引領 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堅決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統一規範制度體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共建一流營商環境,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
  第一節 推進要素市場化高效配置
  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強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差別化制定土地供應政策,分區域建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標準。整合滇南中心城市土地資源信息數據,加快建設區域性土地信息庫。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統一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統籌管理機制,探索建設用地指標市場化跨行政範圍調劑。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健全滇南中心城市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和存量建設用地退出機制,制定存量用地一體化盤活方案。推進重大項目用地計畫和占補平衡區域統籌,優先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用地。推進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依法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推動資源市場一體化。建立州市聯動、“蒙個開”協同的數據共享交換機制,聯合制定數據共享責任清單。深入開展數據資源調查,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推進滇南中心城市數據信息交易,促進數據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立安全可信、公正透明的隱私保護與定價交易規則。對接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體系,實現科技資源整合、信息開發共享互動、技術成果交易及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務。完善智慧財產權評估與交易機制,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結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對接全國能源市場建設,統籌規劃、聯合共建一批重要能源基礎設施,推動油氣管網設施互聯互通並向各類市場主體公平開放。依託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對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交易監管機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市場化交易,促進綠色要素與能源環境目標指標更好銜接。
  推動資本要素市場化高效配置。統一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依法發展動產融資。加快金融領域協同改革和創新,推進金融基礎設施、信息網路、服務平台、服務標準一體化建設。加快金融機構協同布局和發展,積極推進金融業務同城化。強化金融監管合作和風險聯防聯控,建立金融風險聯合處置機制。聯合爭取有關政府投資基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一體化重點項目,依法適當擴大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推進信貸管理一體化,依法合規擴大發行企業債券、綠色債券、創新創業債券。推動建立統一的抵押質押制度,推進區域異地存儲、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的多元化可持續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
  共建統一開放人力資源市場。嚴格執行全省城鎮地區全面放開落戶限制的戶口遷移政策,落實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和居住證制度,實行租房落戶基本養老保險繳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建立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引才引智機制,推動人力資源、就業崗位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服務平台,整合發布就業信息,聯合開展就業洽談會和專場招聘會。健全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協同管理,統一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統一制定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推動人才資質互認共享,促進勞動力和人才在區域間有效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
  第二節 建立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
  設立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發展基金。探索設立市場化方式運作的“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發展基金”。建立基金管理辦法,健全基金投資項目的決策機制和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基金對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聯防聯治、重大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等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支持作用。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基金設立和運營。
  構建投融資協調機制。積極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立透明、規範的投融資機制。加強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合作,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州級投融資平台,鼓勵共同出資成立聯合發展投資公司等投融資企業,調動資本和市場的力量,破除區域一體化融資障礙。
  構建招商引資協調機制。整合滇南中心城市招商力量和招商資源,實現招商政策統一制定、招商平台統一打造、招商活動統一組織、招商項目統一辦理手續、土地和金融等重要招商資源統一配置。建立統一的招商服務網上聯動平台和招商項目信息庫,共同圍繞重點產業組建專業化招商團隊,實行招商穩商“鏈長負責制”。
  建立互利共贏的稅收分享機制和征管協調機制。構建稅收信息常態化交流機制,深化稅源、政策和稽查等信息共享和行動協作。推動辦稅服務平台數據互動,探索異地辦稅、區域通辦。創新建設項目稅收分配辦法,適時出台滇南中心城市稅收合作框架協定,合理分配企業註冊地和投資地之間的地方稅,實行“屬地徵收、利益共享”的財政稅收政策。探索建立區域投資、稅收等利益爭端處理機制,在法定許可權內加強稅收優惠政策協調。
  第三節 共建一流營商環境
  健全政務服務聯通互認機制。提升實體政務服務大廳辦事能力,實現“最多跑一次”,強化政務大廳規範化、精細化管理能力,按照“前台綜合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統一視窗出件”服務模式,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探索“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政務服務“跨地區通辦”模式,共同簽署政務合作協定,開設“跨地區通辦”視窗。全面推廣運用雲南省政務服務平台和“一部手機辦事通”,推進政務服務“網上辦”“指尖辦”,統一網上可辦事項,實現更多事項全程網辦,提高全程網辦率。
  共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以大數據、信息化手段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推動實現市場準入環節高效能治理。在市場主體登記註冊的政策措施、程式方式和服務措施等方面執行全國統一的標準規範。推進“證照分離”改革,探索“一照多址、一證多址”改革,推動各類審批流程標準化和審批信息互聯共享。建立覆蓋企業準入、業務開展、投資運作、清算退出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化服務監管制度。
  統一加強市場監管。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監管規則,執行統一的市場監管程式和標準。對食品藥品安全等直接關係民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點領域,落實最嚴謹標準、最嚴格監管、最嚴厲處罰、最嚴肅問責。加強對工程建設領域統一公正監管,依紀依法嚴厲查處違紀違法行為。強化重要工業產品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督促企業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全面提升市場監管能力,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網際網路+監管”、跨部門協同監管等方式,加強各類監管的銜接配合。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快推進智慧監管。強化統一市場監管執法,強化部門聯動,建立綜合監管部門和行業監管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統籌執法資源,減少執法層級,統一執法標準和程式,規範執法行為。積極開展聯動執法,創新聯合監管模式,加強調查取證和案件處置合作。
  完善區域信用制度。落實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執行統一的信用信息標準,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合作機制,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和評價結果互認。聚焦生態環境、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產品質量、旅遊等重點領域,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實行失信行為標準互認、信用信息共享互動、懲戒措施路徑互通。擴展信用套用場景,在登記許可、行政許可、資質認定、政府採購、財政支持、項目審批、項目招投標等社會管理服務重要環節,全面推廣使用信用報告、信用評級等信用產品。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全面推廣信用承諾制度,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以信用風險為導向最佳化配置監管資源。
  第四節 推進核心區先行先試
  重點推動核心區突破發展。打破行政壁壘,在對外開放、自主創新、政策協同等方面進行高質量的探索和發展,為滇南中心城市乃至全州推動產城融合、集成改革措施優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經驗,建設成為示範引領全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先行區。
  強化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在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強化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工作指揮部對核心區開發建設的統籌指導,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推動相關決策落地落實。研究制定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建設發展總體方案,協調推進核心區制度創新和開發建設。
  統一規劃管理體制。嚴格落實滇南中心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核心區各類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由指揮部會同“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共同組織編制、共同報批、聯合印發。統籌各類規劃成果,統一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管理信息平台,推進各類規劃有效銜接、信息共享。
  統籌土地管理機制。探索建立統一的建設用地指標管理機制,指揮部會同“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研究制定核心區土地收儲和出讓計畫、存量用地盤活工作方案,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強批而未供土地處置力度。
  探索財稅分享新制度。試行“蒙個開”三市與蒙自經開區稅收分配新機制。建立財政共同投入機制,由“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共同按比例出資設立投資開發基金,統籌用於核心區開發建設。
  協同公共服務政策。加強與國家、省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制度銜接,研究編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財政支出跨區域結轉機制。重點加快教育資源一體化,消除義務教育學校招生中對戶籍的限制,嚴格執行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按常住人口居住地就近就地免試入學政策。
  第十二章 規劃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統一高效、協調順暢的工作推進機制,健全政策體系,抓好督促落實,確保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加強黨的領導
  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滇南中心城市發展建設的全過程,涉及的重大事項決策、重大規劃制定和調整必須報州委、州政府審定。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滇南中心城市發展建設中的領導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激勵幹部擔當作為,全面調動各級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實現規劃目標任務提供堅強的領導保障。
  第二節 強化推進機制
  加強對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的統籌、協調和指導,由州委、州政府統籌成立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作為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重要事項的決策機制,研究確定發展方向、支持政策,協調推進重大項目。在領導小組下設指揮部,負責專項規劃、重大項目、支持政策等事項的統籌協調。組建指揮部辦公室、國土空間、基礎設施、產業協同、生態綠色、督促檢查等工作組負責推進各項工作。推動指揮部與三市、州級相關部門、開發區等業務對接,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
  第三節 健全政策保障
  推進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法制化進程,由州委、州人大和州政府統籌制定並頒布相關法規條例及配套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領導小組、指揮部和各工作組的職能職責和工作機制,保障相關決策有效落實。聚焦國土空間、基礎設施、產業協同、公共服務、生態綠色等方面制定專項規劃、實施方案等,分領域按年度制定重大工程、重要項目、重點任務事項清單,明確責任單位及工作要求,按照“三化”要求推動工作落實。研究出台產業、人才、投資、金融和財稅等配套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推動形成滇南中心城市政策體系。
  第四節 夯實項目支撐
  建立滇南中心城市重點建設項目儲備庫,適時更新滇南中心城市十大重點工程項目。建立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機制,各項目牽頭部門要制定科學詳細的項目前期推進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項目全過程動態管理機制,實施項目推進情況定期動態更新上報,及時排查阻點環節,加強項目運行調度。完善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重點建設項目協調服務機制,加強項目的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資金保障,統籌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各類問題,最佳化項目建設環境。
  第五節 抓好督促落實
  提高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工作在州級年度綜合考評的占比,加強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督促檢查和綜合協調,建立規划動態監測評估調整機制,適時組織開展評估,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重大問題要及時向州委、州政府報告。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機制,廣泛宣傳建設進展,暢通公眾意見反饋渠道,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及時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和政策措施,加強與“滇中崛起”的統籌聯動,充分發揮滇南中心城市引領帶動全州快速發展的作用。

政策解讀

2022年12月8日,提請州九屆州委常委會第53次會議審議,同意印發實施《滇南中心城市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便於各級各部門更好地理解和貫徹執行,現就《規劃》作如下解讀:
  一、《規劃》編制背景和過程
  自1997年省級提出打造“蒙個開”經濟區以來,省政府就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及總體規劃等多次作出部署要求。為加快滇南中心城市發展,州“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滇南中心城市發展規劃為重點專項規劃。
  由州發展改革委牽頭,通過多次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專家諮詢等,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與相關上位規划進行了銜接,按《雲南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完成了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合法性審查等程式,形成《規劃》成果。
  二、《規劃》主要內容
  《滇南中心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包括12章44節。
  第一章,規劃背景。研判滇南中心城市發展的重大意義,總結滇南中心城市發展基礎,闡述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第二章,總體要求。明確了滇南中心城市發展的指導思想、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提出一個戰略定位、兩個發展階段目標:以建成“國家門戶·滇南中心”為戰略定位,到2025年,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一體化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建立。城市功能定位基本清晰,對內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區域地位更加凸顯,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人口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35年,努力將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為“國家門戶·滇南中心”,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全面提升,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重要支點作用凸顯,建設成為現代化產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同城同網、公共服務設施優質共享、城鄉環境美麗宜居、人民安居樂業的現代化城市,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三章,聚焦核心引領,打造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構建全域空間發展格局,加強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極核引領作用,協調箇舊片區、開遠片區錯位發展,促進鄉鎮、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發展成為新增長點,構建滇南中心城市“一核引領、兩片賦能、四軸聚勢、網路支撐、多點聯動、同城發展”全域空間發展格局。高起點謀劃建設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以提升城市品質、聚力產業發展為重點,建設藍綠交織、山水共融的水韻湖城,引領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
  第四章,聚焦生態優先,共築綠美基底。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要目標,從生態安全格局共建、生態環境保護、環境協同防治三個方面提出共築綠美基底的主要措施和建設內容。
  第五章,聚焦互聯互通,打造智慧高效基礎設施網路。按照整體推進、統籌共建的原則,推進交通網、水網、能源網、信息網一體化建設,從合力提升交通樞紐能級、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完善快速連通的中心城區綜合交通網路、推動供應設施協同互補、加快數字城市建設五個方面提出現代化基礎設施的主要建設任務。
  第六章,聚焦集群成鏈,共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圍繞“強鏈條、育集群、建體系”產業發展目標,從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分工協作、高質量產業體系構建三個方面提出具體路徑和發展指引。
  第七章,聚焦開放合作,攜手打造滇南開放新高地。提出把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為引領紅河州高水平沿邊開放的前沿陣地,在雲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構築對外開放新高地中進一步凸顯地位的開放發展目標,從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奮力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深入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三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第八章,聚焦共建共享,構建互惠便利生活圈。以推進高品質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為目標,從加快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構建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三個方面提出滇南中心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的主要任務和建設目標。
  第九章,聚焦魅力彰顯,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提出堅持城市高質量發展導向,以規劃為引領,高品質、高要求、高標準推動城市建設,從提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加強城市特色建設、高標準建設滇南綠美都市、建設韌性城市、加快實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六個方面提出打造“精緻美”的魅力滇南中心城市的主要措施和建設內容。
  第十章,聚焦以城帶鄉,構建新型城鄉關係。促進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從推進城市功能向鄉村延伸、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兩個方面提出主要措施,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產業發展融合化。
  第十一章,聚焦示範引領,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堅決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從要素市場化高效配置、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建立、一流營商環境共建、核心區先行先試四方面提出主要措施和改革舉措,探索建立有效管用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
  第十二章,規劃實施。從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推進機制、健全政策保障、夯實項目支撐、抓好督促落實五個方面提出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建立統一高效、協調順暢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確保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三、《規劃》預期目標
  到2025年經濟總量占全州比重達到45%。到2025年滇南中心城市城鎮人口占全州比重達48%。到2035年力爭核心區所屬行政轄區常住人口達100萬人、達到大城市規模。
  區位優勢明顯。滇南中心城市是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越經濟走廊(昆河經濟走廊)、雲南—越南北部四省(河江、老街、萊州、奠邊)合作機制建設的前沿陣地,是橫向聯通中越、中老、孟中印緬走廊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樞紐節點,承擔雲南省東南方向開放發展的重要支點作用。滇南中心城市位於雲南省東南區域中心,是滇中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紅河州“一核兩區三帶”發展布局中地位舉足輕重。
  經濟發展基礎較好。滇南中心城市是雲南省近代工業的發祥地,2020年經濟總量達999.19億元,人均GDP達75759元,GDP總量及人均GDP在雲南省11個城市一體化發展區域及重要城市中排第4位。
 產業發展優勢明顯。2020年滇南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為8.7:44.3:47.0,其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占全州的47%、41.5%,是全州產業發展的集聚區。蒙自經開區獲批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92.8億元,紅河綜合保稅區全國績效評估實現“雙提升”,可為滇南中心城市開創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人口及城鎮化水平較高。2020年滇南中心城市總人口132.83萬人,在雲南省11個城市一體化發展區域及重要城市中排第3位,占雲南省總比重呈緩慢上升趨勢。城鎮人口96.81萬人,城鎮化率72.88%,在雲南省11個城市一體化發展區域及重要城市中排第2位,遠高於雲南省平均值(50.05%)。
  城市建設基礎紮實。城市交通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城市運行和居民生活平穩有序。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達97.81%,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4%,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6.79%,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公路網、鐵路網體系建設初具雛形,風景廊道和濱水綠道建設有序推進,建成森林公園、城市公園等20餘個,擁有國家園林城市開遠,國家衛生城市蒙自、箇舊、開遠3座。
  自然及人文資源豐富。滇南中心城市獨特的高原型立體氣候為高原現代農業發展奠定深厚基礎,礦藏資源豐富,錫、錳及伴生金屬銦、鉍、銀在全省和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尤其箇舊市有色金屬儲量居全省第一、錫儲量居全國之首。文化底蘊厚重,歷史遺存豐富,擁有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雲錫礦業、百年過橋米線4張文化名片。
  第三節 發展機遇
  我國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國內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越全面戰略合作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發展機遇交匯疊加,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滇南中心城市加快釋放內需潛力,實行更高水平開放激活了新動力。
  從省內看,雲南省構建“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大力推動滇中城市群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通達南亞東南亞及印度洋的大通道樞紐、我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引擎,為滇南中心城市立足滇中,引領滇南,發揮前沿門戶作用提供有力支撐。
  從州內看,紅河州構建“中心引領、兩翼齊飛、南部振興、沿邊開放、廊帶聯動”的發展布局,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新型城鎮化全面提速,沿邊開放新高地加快形成,生態環境持續最佳化,為推動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第四節 發展挑戰
  滇南中心城市已初具形態,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在資源利用、產業發展、規劃建設、設施配套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礙,發展潛力尚未充分發揮。
  行政壁壘制約尚未突破。受行政區劃限制,強有力的統籌協調機構及創新合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三市相向發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尚不健全,在規劃體系、項目布局、要素供給、資金安排、投融資、人才引進等方面,缺乏系統性的政策支撐,改革突破力度仍需加強。
  產業協調發展有差距。城大產弱困局尚未破解,產業整體層次不夠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源型產業比重過大,製造業總量不足、質量不優、發展不快。“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產業同質發展問題突出,特色產業發展規模較小,產業集群辨識度不高,園區產業鏈延伸不足、產品競爭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等現象普遍存在。
  城市特色不凸顯。滇南中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但門戶功能不顯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保障能力尚需升級。城市品位整體不高,缺乏城市地標和“城市封面”,景觀風貌、文化特色、特有資源挖掘不深,城市獨特個性未能凸顯。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亟待加強。城市基礎底盤不穩,環境容量未富先飽,功能配套與發展不匹配,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交通網路尚未完全形成,水、電、氣等基礎設施一體化不充分,公共服務功能分工協作不緊密,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彰顯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潛力,遵循一體化發展規律,明確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確立發展策略及路徑,高質量推進滇南中心城市建設。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州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圍繞空間格局、生態綠美、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開放合作、公共服務、城市品質、城鄉融合、示範引領九個方面,全面推進國土空間全域統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現代產業協作共興、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加快建設“國家門戶•滇南中心”,強化核心帶動作用,引領紅河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激發動能,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共建技術創新鏈和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幅提升城市經濟實力,為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統籌布局,協調發展。基本消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做大核心、做強兩片,統一規劃、各展優勢,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空間分布、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內對外開放,找準各片區功能定位與發展重點,最佳化區域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建設,促進片區優勢互補、差異化發展。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焦建成全省綠色發展增長極,連通山川水系,釋放“天然氧吧”生態效應,建設以公園城市帶動城市轉型、以城市轉型帶動經濟轉型的標桿。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轉型,加快培育壯大綠色產業,加快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推動生態家園自然資本增值形成綠色經濟。
  合作共贏,開放發展。堅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國際資源,內外統籌、雙向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與河口國際口岸城市、金水河口岸共築開放新高地,走活發展新棋局,為滇南中心城市開放發展注入新動能。
  完善配套,共享發展。以空間共築、文化共融、生態共保等融為一體的深度發展為基礎,構建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充分凸顯各片區資源環境和文化底蘊特點,打造特色人文、宜居宜游滇南中心城市。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總體戰略定位:“國家門戶•滇南中心”。
  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門戶城市,雲南省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滇南中心,紅河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火車頭”。
  ——“國家門戶”。充分發揮作為雲南省乃至全國與南亞東南亞雙向開放門戶前沿的重要作用,主動服務和融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兩廊一圈”等重大戰略,在打造國家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高地中凸顯滇南地位。深化與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等合作,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服務好內陸省區走向南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周邊經濟圈,探索與沿海發達地區建立承接產業轉移對接合作機制,主動服務和融入我國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滇南中心”。做優空間、做美生態、做強產業、做特城市,助力“兩翼齊飛”,帶動“南部振興”,引領紅河州主動融入滇中城市群。加大與周邊州(市)在產業協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治、開放平台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強化滇南“中心引領”作用,實現與周邊州(市)協同發展、錯位發展、共贏發展。
  第四節 發展目標
  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分近、遠兩期推進滇南中心城市發展。
  到2025年,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一體化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建立。城市功能定位基本清晰,對內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區域地位更加凸顯,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人口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集聚全州45%的地區生產總值和48%的城鎮人口,城鎮化率達78%。
  ——綠美紅河建設成為雲南樣板。“一心、四廊、五脈”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大屯海、長橋海、三角海水質顯著提升,跨界水環境、大氣、固廢危廢治理取得長足進步,全域生態底色越發明亮,環境承載城市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綠美紅河成為雲南新標桿、樣板示範區。
  ——高效一體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滇南中心城市“一核引領、兩片賦能、四軸聚勢、網路支撐、多點聯動、同城發展”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區域服務輻射能力明顯提升。核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極核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現代產業體系骨架基本形成。鏈長制工作機製取得顯著成就,標誌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打造初見成效,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在全州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地位全面確立,進一步增強對全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
  ——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融入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取得新進展,對接RCEP行動計畫步伐進一步加快,深度參與中越經濟走廊建設,推動“口岸+腹地”建設,在紅河州建設成為沿邊開放示範區、雲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構築對外開放新高地中地位更加凸顯。
  ——基礎設施同城同網基本實現。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凸顯,多層次軌道交通基本成網,高、快速路加快成環,城際“斷頭路”基本消除,水網、能源網、信息網一體化體系進一步完善。
  ——公共服務基本達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同標基本實現,實現城鎮和鄉村社區生活圈全覆蓋。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全面增強,區域公共服務分工協作更加合理。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居民對美好生活新期盼得到更好滿足。
  ——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效俱現。滇南中心城市土地、資本、資源等要素一體化、市場化高效配置初步實現;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的體制機制初步建立;營商環境全面最佳化,綜合水平進入全省一流行列。核心區體制機制創新率先突破,政策疊加優勢更加凸顯,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一體化制度經驗。
  到2035年,力爭核心區所屬行政轄區範圍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人,努力將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為“國家門戶•滇南中心”,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全面提升,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重要支點作用凸顯,建設成為現代化產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同城同網、公共服務設施優質共享、城鄉環境美麗宜居、人民安居樂業的現代化城市,力爭成為雲南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排頭兵。
第三章 聚焦核心引領 打造一體化新發展格局
  構建滇南中心城市“一核引領、兩片賦能、四軸聚勢、網路支撐、多點聯動、同城發展”空間格局,明確重點發展區域,聚力打造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建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滇南中心城市。
  第一節 構建全域空間發展格局
  堅持“共築一城”的發展理念,加強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極核引領作用,協調箇舊片區、開遠片區相向互補發展,促進鄉鎮、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發展成為新增長點,實現“蒙個開”一體化發展。
  “一核引領”,加強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極核引領作用。加快各類資源向核心區集聚,以蒙自市文瀾街道、觀瀾街道、文萃街道、雨過鋪街道、草壩鎮、新安所街道及大屯—雨過鋪片區,雞街—沙甸片區、大莊—羊街片區為核心,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及新材料、先進制造、綠色食品、現代服務業、旅遊文化、數字經濟等產業,承擔引領區域發展的極核作用。
“兩片賦能”,提升箇舊片區、開遠片區綜合發展實力。充分發揮箇舊與開遠的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箇舊片區以金湖街道、寶華街道、錫城街道為核心,積極對接雞街—沙甸片區及大屯—雨過鋪片區,重點發展冶金(稀貴金屬)產業和新材料產業,輔助發展循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依託錫文化打造宜養宜業宜游的“世界錫都•宜居箇舊”現代山水城市。開遠片區以樂白道街道為發展核心,靈泉街道、小龍潭鎮為發展重點,積極對接大莊—羊街片區與雞街—沙甸片區和草壩片區,重點發展綠色能源、新型化工、電子信息、綠色紡織、綠色食品、大健康服務等產業,建設生態城市宜居宜業典範區、健康養生養老休閒示範區,打造“魅力休閒•生態開遠”。
  “四軸聚勢”,依託東西南北四條發展軸,構建滇南中心城市四通八達的要素流動走廊、經濟發展走廊、信息交換走廊。充分利用好滇南中心城市東達珠三角,西連玉溪普洱接泛亞中線,南面南亞東南亞,北接昆明承滇中發展之勢的區域發展軸,對內主動融入滇中城市群,對接成渝、北部灣等城市群,對外主動服務和積極參與中越經濟走廊建設。
  “網路支撐”,實現交通網、水網、能源網、信息網“四網”互聯互通。推進互聯互通的交通路網建設一體化、循環通暢的水網建設一體化、安全集約的能源供給建設一體化、智慧共享的信息網路建設一體化,築牢“蒙個開”互聯互通、協同發展基礎,提升城市承載和供給能力。
  “多點聯動”,建設區域發展新增長點。引導鄉鎮特色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建設一批高標準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蒙自碧色寨滇越鐵路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國際知名滇越鐵路歷史文化產業基地、世界文化遺產地、國際旅遊目的地”,開遠知花特色小鎮建設成為“亞洲高原特色花卉產業生產研發創新高地、中國最大菊花鮮切花出口生產基地、雲南現代高效精緻農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示範區、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產業聚集的先導發展區”。以蒙自市鄉村振興示範園、箇舊市蓮花山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等為重點,打造一批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
  “同城發展”,注重區域“競合”,實現“共築一城”。提高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及箇舊、開遠兩片區合作性,減少競爭性、同質化,實現“蒙個開”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作為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探索“蒙個開”同城化發展路徑。
  第二節 高起點謀劃建設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
  以提升城市品質、聚力產業發展為重點,高起點謀劃建設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承擔雲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支點及通向越南(中南半島)綜合樞紐作用,建設成為雲南省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滇南區域金融服務中心、數據服務中心、教育醫療中心、旅遊文化綜合服務中心,引領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
  建設成為藍綠交織、山水共融的水韻湖城。以“三海五河”為骨架,營造“五河連襟,城河相依”的河道網路,串起“三海五河若干溪”藍色珠鏈。以“三海”交融區域為重點,建設生態綠心。通過梨江河—沙甸河生態帶串聯大屯海、長橋海、三角海,依託重點水系和地形建設多條生態廊道,聯繫三海生態綠心與周邊山水生態資源,形成溝通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內外的生態通廊及核心區各功能板塊生態緩衝帶。完善城市公園體系,建設“五河”城市碧道。
  塑造軸廊聯動發展格局。建設特色城市發展走廊及創新智造、生態農業兩條產業發展走廊。依託“公路+有軌電車”,傳承城市文脈,展示山海格局景觀,加快旅遊文化、現代物流、健康服務、金融服務、數字經濟等產業發展,形成南北向特色城市發展走廊,引領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走向“三海時代”。依託紅河大道、G326等,串聯蒙自經開區等重點產業集群,延伸以智慧型製造為重點的創新智造走廊。依託開河高速、昆河米軌和開蒙大道等,串聯開遠知花特色小鎮、開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蒙自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生態農業發展節點,發展以現代農旅產業為重點的生態農業走廊。
  構建功能完善、組團協同的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形成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空鐵樞紐組團、文瀾文化行政服務組團、箇舊大屯新區組團、三角海山水田園旅遊組團、高原農業休閒體驗組團、雞街沙甸一體化發展組團、大屯海長橋海中央生態組團、現代產業綜合發展組團八大協同發展的功能組團。空鐵樞紐組團重點布局商務辦公、物流與交通運輸、居住生活等功能;文瀾文化行政服務組團重點發展數字經濟產業,布局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房地產、旅遊度假等功能;箇舊大屯新區組團重點發展數字經濟產業,布局高端商貿、金融服務等功能;三角海山水田園旅遊組團重點建設鄉村振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園(田園綜合體),布局休閒觀光、康養度假等功能;高原農業休閒體驗組團重點發展花卉研發種植、特色農產品、休閒旅遊等產業;雞街沙甸一體化發展組團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加工、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等產業;大屯海、長橋海中央生態組團重點建設生態公園,布局休閒遊憩等功能;現代產業綜合發展組團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特色裝備製造業、有色金屬深加工及新材料、保稅物流以及創新智造服務等產業。
  第四章 聚焦生態優先 共築綠美基底
  深刻領會“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核心要義是保護,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堅持區域聯動,實現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共築生態綠色基底。
  第一節 共建生態安全格局
  依託滇南中心城市生態環境特點,在雲南省“三屏兩帶多點”和紅河州“一屏兩帶、多廊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基礎上,形成以“三海”為核心,以重要生態安全廊道為骨架,以區域主體山脈綠色空間保護為重點的“一心、四廊、五脈”生態安全格局。
  “一心”:“三海”生態綠心;
  “四廊”:瀘江-沙甸河-長橋海-犁江河生態廊道、白雲大溝-乍甸河-沙甸河-三角海-大莊河生態廊道、乍屯溝-2號溝-嘉銘河生態廊道、5號溝-大屯海-長橋海-沙拉河生態廊道;
  “五脈”:白雲山-蓮花山綠脈、磨盤山綠脈、石頭山綠脈、大黑山綠脈、獅子山-平壩山綠脈。
 第二節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合力保護重要生態空間。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制,強化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和修復,確保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少,保護好滇南中心城市可持續發展生命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和空間協同保護,對兩大流域及重要河湖及水源涵養區等生態空間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修復與建設,重點實施滇南中心城市“三海五河若干溪”水生態保護修復及綜合治理等項目,共築滇南中心城市生態保護廊道。重點推動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一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高原湖泊等重要生態空間的保護與修復,對部分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和呈現退化趨勢的地區加強綜合整治和生態重建,夯實公園城市建設基底,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共同保護重要生態系統。堅持生態建設聯動,加強森林、河湖、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加強天然林保護,建設“三海五河若干溪”等江河湖岸防護林體系,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禁止過度砍伐、無序採礦、毀林開荒等行為,維護和重建森林等生態系統。推動流域生態系統治理,強化紅河流域、南盤江流域生態水環境治理,實施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強濕地恢復與建設,對南盤江流域、紅河流域、大屯海、長橋海、三角海周邊的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開展天然濕地恢復與建設。逐年分區分片對城市面山和主要交通幹道宜林荒山或宜綠農用地、域內礦山重點治理區、石漠化地區等區域進行生態修復、提質增綠和綠化美化。攜手周邊縣市共同完善生態系統,構築環繞滇南中心城市的生態安全螢幕障。
  第三節 推進環境協同防治
  推動跨界水環境治理。強化上下游水污染聯防聯治,確保水質穩定達標。加快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支持境內南盤江流域、紅河流域開展跨界斷面水質生態補償,破解分河而治難題,打造滇南中心城市跨市流域聯動共治示範區。推動蒙自、箇舊、開遠簽訂“三海五河若干溪”生態保護監管協定,協同推進流域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完善生態保護聯席會商機制,加強統一管理、互通信息、聯合執法、嚴厲打擊跨界環境違法行為,開展重大項目共商、污染共治、環境整治、應急管控等聯防聯治行動,到2025年,確保地表水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率在72%以上。
  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充分發揮城市雲平台作用,完善大氣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建立空氣品質聯合監測、聯合會商等機制和大氣污染預警預測協作、聯合應急機制。深入實施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深化重點行業治理,推進“一廠一策”和“一園一策”,精準治理工業污染。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劃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使用區,建立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常態化開展上路機動車尾氣執法。全面推進面源防治,鞏固揚塵治理成果,嚴格工地、道路和混凝土攪拌站揚塵污染管控。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加強執法監管,常態化巡查垃圾焚燒、秸稈焚燒等污染。
  加強土壤污染綜合治理。持續開展農用地分類管理,加大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力度,嚴格管控重污染耕地,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進一步加大疑似污染地塊環境管理,動態更新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名錄,加強三市協調配合,規範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準入管理,加強土地徵收、收回、收購等環節監管,完善暫不開發利用污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加強對採選行業和冶煉行業的規範化管理,嚴格尾礦庫環境風險管控,加強源頭裝載治理。推動冶金、化工等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加大固體廢物資源化、減量化能力建設,建設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強化對企業的環境監管,嚴格執行重點重金屬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確保重金屬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基本完成箇舊等地區固體廢物及重金屬污染防治,完成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備企業搬遷改造。
  第五章 聚焦互聯互通 打造智慧高效基礎設施網路
  按照整體推進、統籌共建的原則,推進交通網、水網、能源網、信息網一體化建設,構建布局合理、安全高效、保障充分的現代基礎設施網路體系,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服務水平,強力支撐滇南中心城市現代化發展。
  第一節 合力提升交通樞紐能級
  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交通發展戰略,承接“一帶一路”國際通道建設及綜合樞紐功能,強化滇南中心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網路共建共享,提升區域交通輻射能力。
  加快交通樞紐建設。圍繞交通現代化和服務水平提升,按照“一體化布局、零距離換乘、無縫化銜接”要求,打造集交通換乘、旅遊集散、配套服務、市場物流於一體的紅河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對滇南地區的核心帶動與輻射能級。大力推進以鐵路客運站、機場為主體的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形成以紅河綜合交通樞紐為主,開遠綜合客運樞紐、箇舊綜合客運樞紐為輔的綜合客運樞紐體系。推動鐵路、公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實現客運“零換乘”、貨運“零換裝”。
  構建便捷暢通的運輸通道。以高速鐵路、普速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幹,加快構建外向型通道。依託泛亞鐵路加快融入泛亞國際走廊,打通北融滇中、南接越南的快速通道。依託沿邊鐵路、雲桂鐵路構建東西海陸聯運通道,拓展滇南中心城市向越南、泰國、寮國、緬甸等國家的通道,做強珠三角地區和北部灣地區與孟印緬聯繫、與雲南經濟往來的重要節點。
  第二節 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建立以鐵路為骨幹、高速公路和國省幹道為基礎的綜合交通網路,構建“外暢內優、綠色高效、安全智慧型”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推進便捷通達的公路網建設。推進以高速公路網為主、幹線公路為補充的網路化公路體系建設,打通區域內國省幹線、縣鄉公路、市政道路等城際“斷頭路”,推進“瓶頸路”改造擴容,暢通“蒙個開”交界地區公路聯繫,加快建設開遠至建水高速公路,適時啟動華寧至開遠至箇舊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形成內暢外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共建“軌道上的滇南中心城市”。圍繞紅河州“省際貫通、省內成網、沿邊通暢、周邊互通”要求,構建高鐵、城際、軌道一體化多層次的軌道交通網路。積極推進沿邊、玉蒙、蒙河通道鐵路建設,啟動蒙自至文山鐵路建設,適時啟動蒙自至普洱鐵路、紅河州北部貨運專線鐵路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有軌電車一號線運營,適時啟動剩餘線路建設。因地制宜推動滇越鐵路、個碧石鐵路擴建改造,盤活閒置鐵路資源,提高米軌、寸軌使用效率。
  構築功能完善的航空體系。加快推進紅河蒙自機場建設,全面構建輻射省內外大城市的航空網路和空地聯運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推進鐵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引入機場,加快機場對外快速通道建設。
  建設現代綜合物流體系。充分發揮多式聯運資源整合優勢,推進區域內多式聯運功能建設,積極對接蒙昆、蒙文、蒙貴通道等國內物流通道,銜接中越、中老泰通道等國際物流通道。加快形成以蒙自多式聯運樞紐為核心,以開遠綜合貨運樞紐、箇舊貨運樞紐為物流節點的貨運樞紐體系,打造北融滇中、南接越南、東進兩廣、西出緬老的重要物流樞紐、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完善專用線“最後一公里”物流設施建設,實現鐵路專用線與省內、省際及國際集疏運通道有效銜接。
第三節 完善快速連通的中心城區現代綜合交通網路
  構建高效便捷的通勤交通系統。打造滇南中心城市各片區高效、便捷的交通銜接,實現15分鐘通勤圈覆蓋高、快速路網,30分鐘通勤圈覆蓋主要公路樞紐,45分鐘通勤圈覆蓋紅河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推進完善換乘系統、連線系統和輻射系統,加強城際軌道交通、城際公交快線和市區路面公交之間的換乘對接,實現城市內主要綜合客運樞紐間交通連線轉換時間不超過1小時。
  構建級配合理的城市路網系統。最佳化滇南中心城市各片區交通銜接,加快開蒙大道建設,完善大屯—雨過鋪、雞街—沙甸、草壩—羊街等片區之間的路網建設,加強城市與綜合交通樞紐、產業園區之間的道路聯繫。暢通道路“內循環”,最佳化道路線形,打通“丁字路、斷頭路”等城市交通梗阻,加密路網密度,完善交通網路結構。到2025年,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路網密度不低於9公里/平方公里,箇舊、開遠片區城市路網密度不低於8.5公里/平方公里。
  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展。落實公交優先戰略,促進軌道交通、跨市公交、城市公交有機銜接,構建多種運輸方式無縫換乘的公共運輸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城鎮公共運輸,最佳化公共運輸的站點和線路設定,提高覆蓋率、準點率,重點推進大屯新區、雨過鋪等片區的客運公交樞紐建設,推動形成公共運輸優先的通行網路。推進滇南中心城市公交“一卡互通、一碼互通、優惠共享”,協同搭建公交信息數據共享平台,推動數據聯通、管理協同、運營融合。充分利用智慧型交通技術,構建以公共運輸為骨幹、步行和腳踏車交通為主體的綠色出行模式。
  加快城市停車設施建設。完善停車設施均衡布局,增加公共停車位供給,根據停車需求分散布局公共停車場。在城市出入口及外環路設定機動車公共停車場,為外來或過境貨運機動車服務。在城市中心區和軌道交通站點建設“停車+換乘”停車設施,加強停車與公共運輸有效銜接。加大新建小區、綜合體地下停車位供應,結合城市更新改造,增加醫院、學校、商業區等人流量較大區域的停車設施供給。鼓勵立體停車場(庫)、機械式停車庫和停車信息管理平台建設。推廣智慧型停車服務,支持停車場智慧化、標準化改造,提升停車智慧型化水平。
第四節 協作推進供應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共建共享、提升效率的原則,推進區域重大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網路完善、運行高效、功能互補、互聯互通的現代化供應設施體系,提升對滇南中心城市發展的支撐能力。
  加強水資源安全保障。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發展思路,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推進供水安全保障網、城鎮供水工程網等建設,探索建立滇南中心城市區域內原水聯動及水資源應急供給機制,加快石夾槽大(二)型水庫、螞蚱沖水庫、獅子山水庫等骨幹水源工程和滇中引水工程建設,逐步解決資源性、工程性缺水短板,提升區域供水保障水平。到2025年,新增供水量1.32億立方米,實現城鎮生活和農村生活供水保證率均達到95%以上。
  加強能源保障體系建設。最佳化能源供應格局,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滇南中心城市區域性能源保障網,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電網。統籌滇南中心城市電網建設,建設區域性供電保障網。深入推進智慧電網建設,最佳化電網網架結構,推動電力設備智慧型化改造升級,提高供電能力、送電效率和供電靈活性,增強與周邊電網的聯繫。加強老城區供電系統改造,合理最佳化電網線路,強化供配電設施運維管理。大力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增強農村電網承載能力和安全穩定性。
  ——油氣管網。加強油氣管道聯通和協同保障能力。推動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油品輸送管網化,形成與成品油輸送管網相配套、以商業倉儲設施為主的儲油倉儲設施格局。加快天然氣支線管道建設,推動滇南中心城市天然氣乾支線網架互聯互通,保障天然氣供給。
  ——新能源。創新新能源開發利用模式,提升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堅持集中式與分散式並舉,加快開發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因地制宜建設產業基地並進行嚴格控制和規範管理,推動形成效益型、生態型“風光水火”多元互補的能源體系。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科學布局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加快建設充電站和充電樁。
 統籌共建重大市政基礎設施。按照統籌布局、共建共用、適度超前的原則,推進城市給排水設施和環衛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全面提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給水設施。貫徹落實供水“一張網”總體布局,加強給水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統籌推進“蒙個開”交匯區給水設施共建共用。加快實施供水加壓站建設、供水主幹管、斷頭管建設、老舊管改造及管網瓶頸打通等工程,合力推動二次供水設施建設,促進城鄉供水管網延伸,實現區域供水整合,緩解城鄉用水緊張、水壓不足等問題。對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等重點保障區域實施針對性的供水補充,強化用水保障。
  ——污水處理設施。積極推廣“市域一體、聯網互通”的規劃建設模式,不斷最佳化城鎮污水處理廠布局,統籌考慮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污泥處置設施建設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污水收集率和污水處理能力。強化老城區管網入戶到位、雨污分流改造到位,實現污水“應收盡收”。深化雨污分流和積淹水點改造,基本實現城區雨污分流全覆蓋。將中水資源納入城市供水資源體系,統一配置,結合老城區改造、道路維護維修、綜合管廊建設等,統籌安排中水設施項目建設,提高中水回收利用率。
  ——垃圾處理設施。完善垃圾分類設施體系,統籌推進區域共建共享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加快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生活垃圾處理能力。統籌共建區域危險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實施危險廢棄物信息化監管與數位化管理。加強垃圾分類管理,推動生活垃圾、廚餘垃圾、建築垃圾、醫療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促進垃圾回收網路與再生資源回收網路融合,實現源頭減量和資源最大化。
 第五節 加快數字城市建設
  加快建設新一代新型基礎設施。加速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網路通信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提升跨區域信息互動效率和水平。大力發展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補齊網路短板,實現滇南中心城市5G網路在城鎮、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重點區域連續覆蓋,在中心城區、交通樞紐、物流園區、工業園區、景區景點等區域深度覆蓋。實施“雙千兆”網路工程,持續擴大千兆光網覆蓋範圍,提高千兆網路接入能力,打造“千兆城市”。
  打造數字創新套用新平台。按照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建設要求,積極推動面向中南半島的滇南區域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圍繞先進制造、有色金屬及新材料、新能源、綠色食品等行業,加快設立一批有代表性的工業網際網路公共基礎支撐平台。構建大數據資源體系,建設數據資源目錄、數據共享交換開放體系,整合數據資源,建設基礎資料庫和專題資料庫,推動跨城市、跨部門數據全面對接和共享。推進物流信息共用共享,構建覆蓋滇南、聯通全省、對接東協的智慧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豐富智慧城市套用場景。持續推進能源、交通、物流、水利、市政基礎設施數位化升級改造,不斷提升政府治理領域數位化管理能力,逐步構建一體化城市綜合運營管理體系。深化數位技術與黨建工作、政務服務、應急管理、人工智慧等方面的融合套用,以城市精細化管理、基層社會治理、公共安全、公共文化、交通治理、生態環境、健康醫療、養老托幼、社區服務和社會信用等行業智慧套用為重點,強化跨行業、跨部門的智慧融合,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數位化治理水平。
第六章 聚焦集群成鏈 共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新發展理念,圍繞“強鏈條、育集群、建體系”產業發展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分工協作,聯手打造符合實際、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第一節 共建滇南科創高地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創新前瞻布局和資源共享,聯手營造有利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生態,努力將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為雲南省創新策源地。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科技創新合作,推動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供應鏈配套的中小企業聯合開展科技創新,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在配套的企業之間轉移轉化。探索建立企業科技特派員機制和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流動到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服務。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化工等重點產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向半導體產業中下游補鏈強鏈,有色和化工產業向半導體產業上游材料補鏈。
  共建產業創新平台。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等實施意見,為創新平台提供政策支持,著力最佳化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化工等重點領域,推動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落地建設。圍繞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關鍵技術領域,加快建設面向東南亞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套用孵化中心)、紅河州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平台等項目,形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數位技術融合的創新載體。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引進和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究資源作用,加強院校、院企合作,推進服務型共性技術平台建設。
  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跨區域協同。依託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圍繞產業鏈最佳化創新鏈,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打造產業鏈為基礎,創新鏈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新模式。聚焦重點產業,共享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套用型技術等先進技術,建立政學產研多方參與機制,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攻關,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全流程創新產業鏈。支持跨區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鼓勵科研人員深度參與產業創新活動,進一步發展壯大綠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有色金屬及新材料2個千億級產業鏈,發展培育現代物流、電子信息製造、新型化工、綠色新型建材、節能環保、新能源電池及儲能6個百億級產業鏈,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
  第二節 加強產業分工協作
  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立足全州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根據“蒙個開”三市資源稟賦,圍繞區域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以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為引領,對滇南中心城市產業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作出科學的判斷和重構,引導產業布局一體化發展。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突出特色和優勢,依託蒙自經開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大力引進相關企業和產業落地,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及新材料、先進制造、綠色食品、現代服務業、旅遊文化、數字經濟等產業,引領滇南中心城市發展。箇舊片區“換擋提速”,激發世界錫都新活力,加快產業轉型,重點推動錫產業轉型升級,做優做強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等產業。開遠片區破解化工圍城,以產業轉型帶動城市轉型,加快建設綠色產業體系,重點發展大健康服務、綠色能源、新型化工等產業。
  共構優勢互補的園區體系。對內加快提升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及蒙自、箇舊、開遠等重點園區功能,充分利用各產業園區產業基礎、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優勢條件及政策紅利,謀劃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徑,實現園區相互協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對外進一步強化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聯動發展,探索產業園區跨地區共建、共管、代管、託管等合作模式,推動成立重點產業發展聯盟,鼓勵行業協會交流合作,形成發展合力,實現效益疊加。
第三節 構建高質量產業體系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做優存量與做大增量並重,以園區為主戰場,以重點項目為主抓手,加快推進工業現代化轉型升級步伐。落實紅河州產業鏈鏈長制,統籌推進“六個大抓”(大抓產業發展、大抓營商環境、大抓市場主體、大抓改革開放、大抓創新發展、大抓綠色發展),形成疊加效應,全面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圍繞先進制造業,實施工業振興行動和產業鏈提升計畫,切實鞏固發展工業優勢。抓住新基建建設機遇,最佳化發展布局,實施“四大工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改造工程、智慧型製造工程、服務型製造工程),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和培育壯大新興製造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製造、先進裝備製造及化工、建材等產業。圍繞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加強上游礦產資源的勘查和整合,最佳化產能布局,合理控制中遊冶煉產能增長,引導低效產能退出,以錫基、銅基、銦基新材料為重點全產業鏈打造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圍繞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充分發揮滇南中心城市清潔能源優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快構建以市場為主導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助力製造業綠色發展,闖出綠色能源引領新型工業振興之路。
  發展高端服務經濟。加快服務業服務內容、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高端服務品牌,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以創新驅動為主線、產業升級為核心,建設行業服務平台,促進組團集聚。著力發展現代物流服務,推動物流業與農業、製造業、商貿業、金融業等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滇南中心城市現代物流產業新格局。按照國際化、現代化、社會化的總體要求,不斷提高健康服務水平,滿足多元化健康需求,大力發展高端醫療、康復療養,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深化金融開放創新,大力發展信用評級、資產評估、投資諮詢等金融服務,逐步形成“門類齊全、功能完備、運行穩健”的多樣化金融服務體系和全方位金融發展格局。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以改善民生、服務經濟為目標,大力發展創新園區、會展、旅遊、養老等地產,鼓勵發展商業及辦公地產,更好滿足多層次、個性化需求,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緊緊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和產業創新機遇,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發展思路,深化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套用,闖出一條數位化賦能高質量發展之路。主動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昆玉紅旅遊文化經濟帶,加快建設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打造順應消費趨勢的綠色旅遊文化產業,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示範區,闖出健康生活目的地蝶變之路。
  構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思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建成國家級綠色食品加工中心、國際知名過橋米線產業化基地、西南地區有影響力的肉製品生產基地。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實施“一二三”行動,加快構建以“稻穀、蔬菜、水果、花卉、畜禽”等優勢品種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發揮壩區規模農業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山區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加快家禽、生豬、肉牛、奶牛養殖基地建設,依託龍頭企業,帶動年出欄量生豬萬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小區和家庭農場建設。圍繞綠色食品加工產業,把握經濟發展和大眾消費升級對健康、安全、營養、方便的綠色食品需求優勢,搶抓傳統優勢產業,充分挖掘過橋米線、畜禽肉製品、果蔬的產業效益和經濟效益,依託優勢資源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著力培育蒙自過橋米線方便食品產業集群、畜禽肉製品產業集群和果蔬加工產業集群,以精深加工、綠色生態為發展方向,不斷提升綠色食品加工水平,持續最佳化綠色食品產業服務,闖出綠色食品特色之路。
第七章 聚焦開放合作 攜手打造滇南開放新高地
  堅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內外統籌、雙向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奮力打造引領紅河州高水平沿邊開放的前沿陣地,在雲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構築對外開放新高地中凸顯滇南地位。
  第一節 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
  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對標國家統一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打通市場效率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場主體壯大、供給質量提升、需求最佳化升級之間的通道,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努力融入供需互促、產銷並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總結借鑑依託紅煙暢銷全國模式體系,主動對接滇中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地區市場需求,圍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電子信息製造、新型化工、綠色新型建材等重點產業,打造集採購、冷鏈、倉儲、加工、包裝、通關、展示、交易、配送、銷售、電商、快遞等功能於一體的高質量供應鏈循環體系。
  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強化與越南等主要貿易夥伴政策溝通,推進內外貿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積極參與中國—東協統一大市場構建。依託河口鐵路口岸、河口公路口岸、金水河口岸3個國家一類口岸,以“五區聯動”和河口國際口岸城市建設為契機,推動跨境金融中心、跨境技術中心、跨境人才與勞務中心、跨境數字中心、跨境人文交流中心加速建設,提升要素跨境配置能力,建設越南等南亞東南亞的區域要素重要配置節點,推進各種資源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市場化配置。完善紅河綜合保稅區保稅功能,擴大周邊國家資源性商品進口。依託蒙自經開區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構建“原材料進口+滇南研發加工+國內國外銷售”產業鏈循環格局。
第二節 共建高水平開放平台
  高質量建設紅河綜合保稅區。充分利用紅河綜合保稅區基礎設施、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優勢條件,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中越“兩廊一圈”建設,加強與大湄公河次區域、泛珠三角區域、成渝城市群等地區的交流合作,推動構建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機制,將紅河綜合保稅區建設成為外貿發展的重要平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要平台、海關監管制度創新的重要平台、外向型經濟人才鍛鍊成長的重要平台,推動紅河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
  高能級提升完善開放戰略樞紐。協同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提升紅河綜合交通樞紐國際競爭力,積極開闢國際航班航線,提升中轉效率。加快中越、中老鐵路公路等國際大通道重要連線線建設,推動跨國班列高質量發展。推動昆河經濟走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發展陸港型物流樞紐,積極培育空港型物流樞紐,推動形成“通道+樞紐+網路”的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網路體系,進一步提升滇南中心城市對外運輸能力。加快沿邊開放口岸腹地一體化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鞏固和提升滇南中心城市在構建“兩廊一圈”中的戰略支點作用。
  高標準搭建外資外貿展會平台。推動展會拓展業務範圍,從以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技術貿易並重轉變,以跨境貿易為主向內外貿易相結合轉變。面向南亞東南亞和國內大市場,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和標準,依託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及精深加工產品、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探索設立南博會、昆明旅交會等國際性展會分會場,加快推動中越河口(老街)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向滇南中心城市延伸,努力成為區域性經濟貿易中心。
  第三節 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強力推進“五區聯動”和“縣市區融合”。提高蒙自經開區、紅河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聯動水平,整合提升“五區”現有工作機制,建立“五區”聯合招商機制,完善企業名錄庫和實施項目庫,推動“五區”政策貫通、產業融合、信息共享、優勢互補,促進物流、人才流、產品流、信息流在“五區”內自由流動,實現“五區”之間招商信息共享、項目互通、政策共濟,打通“招商、整合、落地”三個環節。推動蒙自、箇舊、開遠與“五區”等開放平台政策對接、產業對接、項目對接,積極發展“園中園”,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為更高質量融合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強化滇南中心城市與河口國際口岸城市、金水河口岸協同聯動,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中越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進一步加強與越南在科技交流、產業能源、電子商務、優質農產品互供出口方面的合作。
  深入對接RCEP行動計畫。緊緊抓住《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這一歷史機遇,積極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加強對接越南等周邊國家的政策、規則、標準,打通跨境產業、跨境貿易、跨境金融、跨境電商等堵點痛點難點,努力建設成為區域性經濟貿易中心。依託協定各方對非服務業領域投資作出較高水平開放的承諾,加快推動建立產業轉移承接結對合作機制,通過共建國際產能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不斷強化國內外產業鏈的聯繫和互動,努力建設為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依託協定各方對於享受簽證便利的成果,不斷擴大旅遊、會展、教育、體育、文化、衛生、智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努力建設為區域性人文交往的聚集地。依託協定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等相關便利,加快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和各類要素交易中心建設,努力建設為要素循環的重要節點。
  第八章 聚焦共建共享 構建互惠便利生活圈
  立足各片區優勢,統籌區域公共服務分工協作,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高品質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圍繞“國家門戶•滇南中心”定位,推動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提升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增強滇南中心城市立足滇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公共服務影響力。
  第一節 加快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
  統籌區域性公共服務功能。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承擔區域級及州級綜合公共服務功能,重點建設區域性教育中心、醫療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箇舊片區承擔區域級康養服務功能和箇舊片區綜合公共服務功能,重點建設區域性康養中心。開遠片區承擔區域級體育服務功能和開遠片區綜合公共服務功能,重點建設區域性體育中心。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滇南中心城市就業創業、教育服務、醫療衛生、養老托幼、文化旅遊等方面公共服務水平,滿足居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居民滿意度、歸屬感和幸福感。
  ——就業創業。健全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促進人力資源高效配置,提高就業創業水平。吸引社會資本、優質資源參與建設滇南中心城市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聯盟,聯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大賽,打造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品牌。加快社區就業服務中心建設,提供政策諮詢、創業指導、就業技能培訓等就業創業服務,滿足各類人群就業創業服務需求。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有針對性的項目和計畫,吸引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返鄉人員、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協作,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共享和聯動懲戒機制。制定統一的人才流動、吸引、創業等政策,構建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環境。
  ——教育服務。共建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教育體系,領跑“教育強州”建設。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進基礎教育服務均等化。科學布局普惠性幼稚園和義務教育學校,提高公辦幼稚園和普惠性幼稚園比例,鼓勵優質教育學校開設分校、集團化辦學,實現就近入學入園。推動三市教育服務協同創新,深化校長和教師交流合作機制,促進學校跨區域牽手幫扶,交流合作。共同發展職業教育,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台。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中高等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推行新型學徒制,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雙優”“雙高”計畫,打造滇南中心城市優質職業院校和精品專業。推動紅河學院高質量發展,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合作交流,完善校地共建、城校共生機制,提升套用型人才培養能力,建成具有區域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套用型大學。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發展智慧教育,建設智慧校園。持續推進面向全民的終身教育、繼續教育,完善繼續教育相關政策和制度,共同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建設學習型城市。貫徹落實國家語言文字工作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在組織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宣傳推廣工作的同時,深入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
  ——醫療衛生。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鼓勵與國內外優質醫療衛生機構採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療集團等形式,開展全方位合作,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面。完善滇南中心城市緊密型醫療集團,引導高端醫療資源功能互補,促進醫療服務資源共享,實現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綜合管理等資源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建立高層次醫療人才共享和醫師合理流動機制,推進醫師多點執業改革。全面推進數字衛健建設,構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智慧醫院。到2025年,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3人以上。
  ——體育健身。共推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共建滇南體育休閒之都,帶動“體育強州”建設。推動跨區域體育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項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養,建立滇南中心城市體育產業聯盟,推動民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依託滇南中心城市體育產業發展基礎,推進構建具有特色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培育以高原體育訓練基地、體育精品賽事、體育旅遊、戶外運動等為重點的新業態,加強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等設施建設,構建“十五分鐘健身圈”。完善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促進各類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分時向社會開放。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利用學校開設特色體育課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興趣班,建立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豐富民族體育項目類型,培養民族體育人才,開展民間傳統比賽,推動民族體育文化傳承與創新。
  ——文化旅遊。加快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和提升改造,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工人文化宮、鄉鎮(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達標建設,進一步完善社區綜合性文化設施,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數位化。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力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和品質。加快打造文化新地標,高品質建成紅河書院、紅河書院文化園等文化載體,在滇南中心城市各片區至少打造一個集主題性、特色性、文化性、情景式為一體的特色街區。搭建展覽交流平台,積極策展地方文化相關活動,促進文化傳承創新。構建文化產業體系,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培育一批文化龍頭企業,打造一批有影響力、代表性的文化作品。深化旅遊合作,統籌旅遊資源,構建旅遊服務設施網路體系,推動旅遊市場和旅遊服務一體化發展。推進文旅融合,聯合推出“暢遊滇南中心城市”“米軌時光之旅”等精品旅遊路線和特色文旅產品。
  ——養老托幼。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加強公辦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建設,推動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養老服務。依託優質醫療資源、康養資源,發展各類養老機構,培育養老新業態,建設一批國際知名的健康醫療服務、養生養老基地。制定區域產業資本和品牌機構進入養老市場指引,培育養老從業人員專業化市場。健全完善“網際網路+養老”智慧養老服務新模式。推動托幼服務標準化和規範化,建設一批嵌入式、分散式、連鎖化、專業化的社區托幼服務設施,形成完善的社區托幼服務體系,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樣化的普惠托育服務。按照配套標準建設養老、托幼機構,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到2025年,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5個以上,新建居住(小)區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100%,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0%以上。
  因地制宜完善老城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按照城鎮社區生活圈配置要求,分級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彌補老城區公共服務“短板”。強化老城區用地供應管控,盤活存量用地優先建設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對人口密集、高強度、高密度開發的老城區進行功能整合,疏解部分功能和人口,引導老城區工業企業、倉儲物流、批發市場等非核心功能向外圍搬遷轉移、分流疏解,緩解老城區公共服務壓力。對老城區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智慧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
  第二節 構建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
  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研究制定公共服務一體化工作方案,編制滇南中心城市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專項規劃,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最佳化資源配置、規範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推動滇南中心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互認共享,突破行政區劃障礙,實行不受行政區劃和戶籍身份限制的公共服務政策。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在社會保障、就醫購藥、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髮放等方面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實現“同城待遇”。推動電子病歷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實現轉診、會診、預約等遠程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互認共享。推進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養老保險信息互通,暢通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
  落實公共服務設施分級配置。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按照人口分布、空間結構和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管理模式、建設標準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和布局。針對“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園綠地廣場、社會福利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七個類型,構建“區域級—次區域級—片區級—鄰里級—街區級”五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實現設施統籌和基礎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以街區級設施為基礎,各級設施銜接配套、布局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化網路體系。
  構建社區生活圈。完善城鎮文教體衛設施體系,促進各類公共服務資源的集聚和共享,打造“15分鐘—10分鐘—5分鐘”三個層級便利可達的城鎮社區生活圈,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化、均等化。依託行政村集中居民點,重點配置中小型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滿足為鄉村居民點就近服務的基本需求,打造30分鐘鄉村社區生活圈。到2025年,實現城鎮社區生活圈和鄉村社區生活圈全覆蓋。
  第三節 提升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
  推進教育服務國際化。支持紅河學院、紅河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和職業學校開放辦學,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合作辦學,擴大來紅留學生規模,提升留學生生源質量,提高留學生層次。支持紅河學院國門大學建設,豐富紅河學院與南亞東南亞高水平大學的合作辦學類型,擴大合作辦學規模,提升紅河學院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孔子學院、蘭比尼孔子課堂、孟加拉山度瑪麗亞姆紅河孔子課堂影響力。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院校在滇南中心城市創辦分校、研究院及職業學院,支持紅河學院辦好紅河流域大學校長論壇,增進與越南等國家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全力提升滇南中心城市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教育影響力,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人文交流重要基地和職業教育高地。依託紅河學院、紅河職教園區打造國際教育園區,創建國際交流合作示範學校。
  推進醫療服務國際化。依託現有醫療資源,加強與國內外醫學院校、醫療機構和醫學研究機構交流合作,打造國際醫療園區,創建一批國際醫院,打造國際化的診療中心,助力大健康產業發展。實施三級甲等醫院國際化服務提升工程,鼓勵結合實際設定和發展國際醫療部,制定國際化醫療服務診療標準。推進滇南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國際醫療服務試點,吸引周邊國家人群就醫,開拓醫療服務貿易市場。
  推進體育服務國際化。高標準高品質建設體育學校、體育訓練基地等體育設施,建設集“訓練、科技、醫療、教育、服務”於一體的高水平訓練基地。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教練員,培養高水平體育運動員。支持開遠片區打造體育特色名城,重點提升開遠體育產業園國際化水平,鼓勵國際交流合作,建立市場化賽事制度,積極謀劃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
  推進文化交流國際化。全力推進滇越鐵路走廊、個碧石米軌沿線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鼓勵各片區結合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雲錫礦業、百年過橋米線等自身文化特色優勢,建設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走廊。鼓勵文化國際交流合作,擴大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語言文字出版物,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戲劇、音樂、藝術品、非遺項目等文化交流活動。支持創作富有滇南中心城市文化特色和國際元素的文藝精品,積極拓展境外文化市場。
  推進康養旅遊國際化。推進康養領域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國際醫療、康養機構,提升養老、康養設施建設標準,在箇舊片區打造康養產業創新示範區。推動全域旅遊國際化,提升旅遊接待設施國際化水平,建設國際旅遊諮詢服務中心,開設公開電話外語服務專線。在機場、火車站等公共運輸樞紐,設定國際服務定點視窗。構建體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國際化、標準化標識系統,按照國際通用標準,實施城市標識改造提升工程,實現重要場所、重要機構和設施國際化標識全覆蓋。
  第九章 聚焦魅力彰顯 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堅持城市高質量發展導向,依託滇南中心城市豐富的歷史積澱和人文底蘊,以規劃為引領,高品質、高要求、高標準推動城市建設,彰顯城市文化內涵和風貌特色,強化城市安全治理能力,打造“精緻美”的魅力滇南中心城市。
  第一節 提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
  提高規劃編制質量。建立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統領,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為支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創新規劃理念,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山壩統籌、規劃留白、產城融合、綠色低碳、安全健康、人文傳承等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綜合考慮人口變動和產業發展趨勢,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體量、空間格局和開發強度,提高規劃科學性。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監管,健全城市規劃管理一體化平台,建立城市各類用地、建築和基礎設施信息“一張圖”,做好城鎮戰略留白用地的預留和管控,增強城市發展彈性。
  提升城市設計水平。從城市整體層面開展城市設計,明確城市風貌定位,強化組團式空間布局及區域之間的聯繫,劃定城市設計重點控制區,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為重點,做好城市重要片區的城市設計。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強化對重點區域、重點地段的空間形態、高度體量、風貌特色、交通組織等控制引導。加強城市設計對建築形體、色彩、體量、高度和空間環境等方面的指導約束,統籌老城新城、新舊空間的建築風格、景觀綠化和色彩管理,最佳化城市天際線,形成和諧一體的城市風貌。
  第二節 加強城市特色建設
  傳承歷史文化。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保護傳承“四個百年”歷史文化名片,嚴格保護新安所歷史文化名鎮、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及傳統村落。積極開展普查工作,全面梳理和發掘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完善各級保護對象、預先保護對象的數位化檔案。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的活化利用,持續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以用促保,豐富歷史建築的文化業態,塑造文化魅力空間。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挖掘、保護和傳承體系,實施非遺記錄和數位化保護工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和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文物保護工程,強化優秀文化資源傳承創新。
  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民族文化保護,開展少數民族城鎮、村寨特色建設,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有機結合。繼續實施民族文化項目,推動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充分挖掘世居民族的生產生活、工藝技術、建築風格、節慶活動等民族文化資源,將民族建築文化特質和文化基因系統運用到城市建設中,形成世居民族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城鎮風貌。探索民俗文化、傳統技藝等資源與民族發展、文化旅遊、文化產業、文化貿易有機結合的方式,建設一批民族文化生態村和旅遊村,促進民族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相結合。
  創新文化供給。以打響品牌、塑造IP為重點,實施文化精品建設、文藝作品質量提升等工程,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高質量文化服務供給。打造滇南文化品牌“活名片”,積極引導“百年過橋米線”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最佳化“百年滇越鐵路”沿線產品體驗,豐富“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雲錫礦業”文化產品供給,最佳化打造滇南中心城市本土化特色品牌。每年定期舉辦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節慶活動,積極開展文藝匯演、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和民族手工藝展銷,做強民族文化品牌。
 塑造特色風貌。摒棄“千城一面”的發展思維,充分凸顯滇南中心城市資源環境和文化底蘊特點,強化民族文化、工業文明等多元化特色,提高滇南中心城市各片區的風貌設計關聯性與互補性,營造各具特色又和諧統一的總體城市風貌。蒙自片區依託山水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強化現代城市風光、滇越鐵路風光、山水田園風光等特色風貌,打造“三海匯一心、城文景相融”的城市景觀格局,建設具有鮮明現代特色的城市風貌。箇舊片區依託“兩山夾一湖,山湖城相依”山水格局,充分挖掘錫都文化內涵,促進工業文化與現代時尚有機結合,建設具有山城工業特色的城市風貌。開遠片區依託“山水聯城、生態宜居”的城市特色,打造廊道交織、山水相融的城市景觀格局,建設具有生態綠城特色的城市風貌。
  第三節 高標準建設滇南綠美都市
  以“增綠提質”為主線,以城市山水脈絡和風貌格局為基底,圍繞“綠美、宜居、特色、韌性”的要求,加快實施綠化美化行動,打造綠地系統完善、山水風貌突出、公園體系完備、綠道網路完整,各美其美、山水人城和諧的綠美城市。
  完善城市綠地系統。以綠道為脈絡、山川為景勝、農田為景觀、城鎮為景區,構建點線面結合、功能健全、結構完整的綠地系統。圍繞“三海五河若干溪”和主要路網空間,打造以“一心、三廊”為骨架的城市綠地系統,依託三角海、大屯海、長橋海打造三海生態綠化核心,依託水系網路和道路空間打造濱水、山林漫步、道路景觀三類生態綠廊。加快核心區內400公里碧道和米軌風景道、生態型風景道、郊野型風景道和都市型風景道四類風景道建設,推動綠色空間由三海核心向周邊城市延伸,周邊山體逐步向內滲透,完善綠環、綠楔、綠網、綠斑空間布局,形成“透風見綠、開合有致”的空間形態,打造山水擁城、綠帶繞城、花木映城的水韻湖城。
  構建城市公園體系。堅持突出公園城市形態,將公園城市理念貫穿於主體功能區布局、城市格局最佳化、美麗縣城、特色集鎮建設,加快構建“三園多點、城園一體、軸網串聯”的城市公園體系,構建星羅棋布、類型多樣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遊園(街心花園、口袋公園、街頭小遊園),充分發揮城市綠道及慢行網路的串聯作用,形成“公園+”的空間布局模式,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構築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大美形態。
  推動城市綠美建設。以城市街區街道為基本單元,對路面進行創新美化、對綠地進行品質提升、對城市家具進行一體化設計、對建築立面進行立體綠化或立面美化建設,保護好傳統街區,全要素、高品質綠化美化城市街區街道。以城市主街道小區和單位、新建小區、旅遊景點周邊小區、改造提升的老舊小區為對象,按照“後院前置、後綠前移”的思路,推進城市社區生態空間共享,將社區圍院的通透式綠化與道路綠地充分融合,豐富城市綠化景觀,打造城市綠美社區。在城市的入城門戶、城市中心廣場、主要交通節點及城市面山空間等城市主要視覺焦點區域,通過立體花壇、花境、花帶、藝術小品、立體綠化、面山綠化等綠化美化工作,塑造城市特色節點,凸顯城市地域特徵。
  第四節 建設韌性城市
  增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以健全完善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四大體系建設為核心,加強城市應急救援基地、指揮平台、救援隊伍和保障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以核心區三海片區及面山區域,開遠瀘江河與南洞河區域為重點,加快完善由河道及堤防、水庫、分蓄洪區等組成的現代化防洪工程體系。建立和完善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綜合立體城市消防設施體系,合理布局消防給水工程和消防通道工程,完善消防保障措施。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利用公園綠地、體育場館、學校等空曠場地及地下空間,建設形成就地避難、就近避難、步行避難等分級分類疏散通道和避難場所。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聯動長效機制,嚴格管理化工、礦山、金屬冶煉等高危行業生產單位,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築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大應急物資儲備力度,形成完備的應急物資、生活必需品、醫藥物資和能源儲備物資供應系統。
  提高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建設,建立以傳染病定點救治醫院為骨幹,發熱門診、發熱診室為哨點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加快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設施和區域性疾控中心建設,構建分級、分層、分流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路,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院、其他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鄉鎮(街道)聯動工作機制,全面提升疾控機構核心能力。制定體育、文化等大型公共設施平疫轉換預案,預留應急空間,確保改建、新建大型公共設施具備短期內改造為方艙醫院的條件。完善城鎮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應急體系,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和應急保障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積極落實“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通過建設屋頂綠化、植草溝、旱溪、乾濕塘、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措施,提升城市治理內澇能力。建立與滇南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海綿城市建設實施計畫,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推廣海綿型建築與小區,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擴大使用透水鋪裝,增強城市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到2025年,完成滇南中心城市建成區50%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第五節 加快實施城市更新
  全面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摸清城市內老舊小區分布位置及各小區建築、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綠地和景觀、管理等多方面現狀情況,建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清單,對2000年底前建成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按照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因地制宜納入清單,做到應改盡改。推動2000年底至2005年底建成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民眾積極性高、改造意願強烈的小區和街區改造,實施成片改造的可適當延伸至2010年底前建成的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小區。到2025年,全面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全面推進棚戶區改造。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嚴把棚戶區改造範圍和標準,全面盤查棚戶區的分布位置及建設現狀,摸清剩餘棚戶區數量,根據棚戶區存在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提升建設。堅持統籌兼顧與協調推進相結合、政府主導與市場參與相結合,兼顧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多方位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到2025年,實現城鎮棚戶區應改盡改。
  有序推進老舊廠區改造。立足於穩妥、有序推進原則,對老舊廠區開展現狀調查,對有安全隱患的廠區應改盡改,應遷盡遷。以開遠、箇舊老舊廠區為重點,加快改造利用老舊廠房、老舊生產設施,轉變老舊廠區性質。利用生態技術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推進工業廢棄地的生態修復,營造特色工業景觀。加強對工業遺產資源的活化利用,鼓勵利用工業遺產和老舊廠房建設工業遺址公園、工業博物館,打造工業文化產業園區、特色街區、創新創業基地、文旅消費場所,培育工業旅遊、工業設計、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等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以體驗和展示文化為特色的工業創意示範基地。
  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按照“統一規劃,以人為本,量力而行”的原則,結合當地城鎮化發展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實際情況,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有效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堅持改造和拆除相結合,統籌考慮民眾意願、規劃布局、安全隱患等因素,做到應改盡改。堅持政府主導,以市場化方式為主,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城中村改造。
 第六節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健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建立以社區居委會主導,民眾主體、物業企業、群團組織、社會組織、駐地企業單位參與的基層社區治理共同體,共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加強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基層民眾自治機制建設,健全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激勵政策,創新社區治理模式。構建格線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型化。
  提高社區服務能力。推動資源、管理、服務向街道社區下沉,規範社區公共服務和代辦政府服務事項,提高社區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管理水平,打造現代社區。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最佳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就業、養老、醫療、幼托、家政等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因地制宜建設居民綜合服務線上平台。建立健全社區服務標準體系,加強社區服務質量監管。推動物業服務覆蓋全部居住小區,提高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
  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找準服務民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建立精細化管理標準規範體系,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水平。因地制宜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運營,統籌水電氣信視等各類市政管線規劃、建設和管理。強化城市市容環境綜合治理,以疏堵結合的方式,加強城市視窗和城鄉接合部、城中村、車站、廣場等人流集中場所環境整治。合理設定、有序管理方便生活的自由市場、流動攤點等經營場所和網點。集中整治臨街建築的亂吊、亂掛,屋頂違法亂搭、亂建,建築立面破舊、污損等行為。依法全面拆除違法建築,對各類新增違法建設零容忍。完善道路交通標識、標牌,規範交通停車秩序,綜合治理非法占道停車,加強“多管合一、桿線下地”。以文明衛生示範街(巷、社區)創建為抓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
  第十章 聚焦以城帶鄉 構建新型城鄉關係
  促進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推動鄉村全面參與滇南中心城市構建,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第一節 推進城市功能向鄉村延伸
  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防災減災、歷史文化傳承,推進城鎮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功能銜接。
  推進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向鄉村延伸。統籌規劃布局城鄉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落實鄉村教師差別化待遇,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保障等向鄉村教師傾斜,激勵優質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推進優質資源向農村學校流動。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增加鄉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在城鄉間共享,實施醫師區域註冊和多機構執業,推行醫療聯合體、巡回醫療、遠程醫療等模式。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條件,加強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對鄉村醫療衛生人員的服務收入多渠道補助機制和養老政策,實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互助老年服務站等建設,全面實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統籌城鄉公共文化的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短板。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智慧廣電建設,支持廣電網路向農村地區延伸,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結合行政村建設形成鄉村社區生活圈,配置醫療衛生、文化培訓、體育健身、幼托教育、商業服務等設施。
  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統籌規劃布局城鄉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統籌布局道路、供水、供電、信息、廣播電視、防洪、垃圾、污水處理等設施。建立污水垃圾等城鄉污染物統一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全面提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統籌規劃重要市政公用設施,推動向城市郊區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深入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推動城鄉路網一體規劃設計,暢通城鄉交通運輸連線,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實現縣鄉村(戶)道路聯通、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完善道路安全防範措施。樹立大景觀、大景區理念,一體推進村容村貌和道路沿線環境整治,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計畫,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兩污”治理,拓展延伸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成果,提升鄉村宜居水平。
  高標準建設綠美鄉村。圍繞城郊村、國省道沿線村、旅遊景區周邊村、古村名村等建設綠美村莊。以村旁、水旁、路旁、宅旁為綠化空間,運用邊角地、空閒地、閒置宅基地、拆違地等鄉村公共空間,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廣植鄉土樹種,實現鄉村應綠盡綠。支持和鼓勵條件適宜地區開展花美鄉村、水美鄉村、森林鄉村等建設。至2025年,建成19個省級綠美村莊、47個州級綠美村莊。
第二節 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增強城鎮經濟對鄉村的帶動能力。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依靠城鎮優勢生產經營主體、良好組織形態、現代化生產方式、先進科學技術來激活鄉村各類資源和要素,促進鄉村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發展潛力得到有效釋放,推動城鄉經濟多元化發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構建農技推廣機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企業等多元互補、開放競爭、協同高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入鄉,推行“產業+團隊+項目+基地”模式,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堅持脫貧不脫政策、不脫保障、不脫措施、不脫幫扶,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和持續增收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民眾後續產業就業幫扶,完善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搬遷民眾社會融入。持續做好有組織勞務輸出工作,統籌用好公益崗位,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實行分層分類幫扶。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試點創建。堅持把產業融合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手,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工程,著力打造產村融合示範區。培育壯大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產業基礎保障,緊扣產業鏈配套,突出水、電、路、農業技術裝備、農產品冷鏈物流倉儲等關鍵環節,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現代農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以石榴等特色農產品為示範,推動滇南中心城市優越生態環境優勢加快轉化為高質量農產品產地優勢,鞏固提升精品示範村建設水平。
  發展綠美鄉村生態產業。將鄉村綠化美化行動與生態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發展特色林果經濟、林下經濟、庭院經濟、鄉村旅遊等綠色富民產業。挖掘鄉村歷史人文、田園風光等資源價值,著力拓展文化展示、田園體驗、庭院經濟、精品農業種植和鄉村休閒旅遊內涵,實現城鄉旅遊資源共享。
第十一章 聚焦示範引領 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堅決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統一規範制度體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共建一流營商環境,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
  第一節 推進要素市場化高效配置
  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強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差別化制定土地供應政策,分區域建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標準。整合滇南中心城市土地資源信息數據,加快建設區域性土地信息庫。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統一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統籌管理機制,探索建設用地指標市場化跨行政範圍調劑。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健全滇南中心城市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和存量建設用地退出機制,制定存量用地一體化盤活方案。推進重大項目用地計畫和占補平衡區域統籌,優先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用地。推進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依法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推動資源市場一體化。建立州市聯動、“蒙個開”協同的數據共享交換機制,聯合制定數據共享責任清單。深入開展數據資源調查,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推進滇南中心城市數據信息交易,促進數據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立安全可信、公正透明的隱私保護與定價交易規則。對接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體系,實現科技資源整合、信息開發共享互動、技術成果交易及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務。完善智慧財產權評估與交易機制,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結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對接全國能源市場建設,統籌規劃、聯合共建一批重要能源基礎設施,推動油氣管網設施互聯互通並向各類市場主體公平開放。依託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對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交易監管機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市場化交易,促進綠色要素與能源環境目標指標更好銜接。
  推動資本要素市場化高效配置。統一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依法發展動產融資。加快金融領域協同改革和創新,推進金融基礎設施、信息網路、服務平台、服務標準一體化建設。加快金融機構協同布局和發展,積極推進金融業務同城化。強化金融監管合作和風險聯防聯控,建立金融風險聯合處置機制。聯合爭取有關政府投資基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一體化重點項目,依法適當擴大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推進信貸管理一體化,依法合規擴大發行企業債券、綠色債券、創新創業債券。推動建立統一的抵押質押制度,推進區域異地存儲、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的多元化可持續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
  共建統一開放人力資源市場。嚴格執行全省城鎮地區全面放開落戶限制的戶口遷移政策,落實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和居住證制度,實行租房落戶基本養老保險繳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建立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引才引智機制,推動人力資源、就業崗位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服務平台,整合發布就業信息,聯合開展就業洽談會和專場招聘會。健全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協同管理,統一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統一制定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推動人才資質互認共享,促進勞動力和人才在區域間有效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
  第二節 建立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
  設立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發展基金。探索設立市場化方式運作的“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發展基金”。建立基金管理辦法,健全基金投資項目的決策機制和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基金對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聯防聯治、重大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等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支持作用。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基金設立和運營。
  構建投融資協調機制。積極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立透明、規範的投融資機制。加強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合作,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州級投融資平台,鼓勵共同出資成立聯合發展投資公司等投融資企業,調動資本和市場的力量,破除區域一體化融資障礙。
  構建招商引資協調機制。整合滇南中心城市招商力量和招商資源,實現招商政策統一制定、招商平台統一打造、招商活動統一組織、招商項目統一辦理手續、土地和金融等重要招商資源統一配置。建立統一的招商服務網上聯動平台和招商項目信息庫,共同圍繞重點產業組建專業化招商團隊,實行招商穩商“鏈長負責制”。
  建立互利共贏的稅收分享機制和征管協調機制。構建稅收信息常態化交流機制,深化稅源、政策和稽查等信息共享和行動協作。推動辦稅服務平台數據互動,探索異地辦稅、區域通辦。創新建設項目稅收分配辦法,適時出台滇南中心城市稅收合作框架協定,合理分配企業註冊地和投資地之間的地方稅,實行“屬地徵收、利益共享”的財政稅收政策。探索建立區域投資、稅收等利益爭端處理機制,在法定許可權內加強稅收優惠政策協調。
  第三節 共建一流營商環境
  健全政務服務聯通互認機制。提升實體政務服務大廳辦事能力,實現“最多跑一次”,強化政務大廳規範化、精細化管理能力,按照“前台綜合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統一視窗出件”服務模式,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探索“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政務服務“跨地區通辦”模式,共同簽署政務合作協定,開設“跨地區通辦”視窗。全面推廣運用雲南省政務服務平台和“一部手機辦事通”,推進政務服務“網上辦”“指尖辦”,統一網上可辦事項,實現更多事項全程網辦,提高全程網辦率。
  共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以大數據、信息化手段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推動實現市場準入環節高效能治理。在市場主體登記註冊的政策措施、程式方式和服務措施等方面執行全國統一的標準規範。推進“證照分離”改革,探索“一照多址、一證多址”改革,推動各類審批流程標準化和審批信息互聯共享。建立覆蓋企業準入、業務開展、投資運作、清算退出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化服務監管制度。
  統一加強市場監管。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監管規則,執行統一的市場監管程式和標準。對食品藥品安全等直接關係民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點領域,落實最嚴謹標準、最嚴格監管、最嚴厲處罰、最嚴肅問責。加強對工程建設領域統一公正監管,依紀依法嚴厲查處違紀違法行為。強化重要工業產品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督促企業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全面提升市場監管能力,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網際網路+監管”、跨部門協同監管等方式,加強各類監管的銜接配合。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快推進智慧監管。強化統一市場監管執法,強化部門聯動,建立綜合監管部門和行業監管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統籌執法資源,減少執法層級,統一執法標準和程式,規範執法行為。積極開展聯動執法,創新聯合監管模式,加強調查取證和案件處置合作。
  完善區域信用制度。落實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執行統一的信用信息標準,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合作機制,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和評價結果互認。聚焦生態環境、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產品質量、旅遊等重點領域,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實行失信行為標準互認、信用信息共享互動、懲戒措施路徑互通。擴展信用套用場景,在登記許可、行政許可、資質認定、政府採購、財政支持、項目審批、項目招投標等社會管理服務重要環節,全面推廣使用信用報告、信用評級等信用產品。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全面推廣信用承諾制度,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以信用風險為導向最佳化配置監管資源。
  第四節 推進核心區先行先試
  重點推動核心區突破發展。打破行政壁壘,在對外開放、自主創新、政策協同等方面進行高質量的探索和發展,為滇南中心城市乃至全州推動產城融合、集成改革措施優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經驗,建設成為示範引領全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先行區。
  強化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在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強化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工作指揮部對核心區開發建設的統籌指導,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推動相關決策落地落實。研究制定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建設發展總體方案,協調推進核心區制度創新和開發建設。
  統一規劃管理體制。嚴格落實滇南中心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核心區各類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由指揮部會同“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共同組織編制、共同報批、聯合印發。統籌各類規劃成果,統一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管理信息平台,推進各類規劃有效銜接、信息共享。
  統籌土地管理機制。探索建立統一的建設用地指標管理機制,指揮部會同“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研究制定核心區土地收儲和出讓計畫、存量用地盤活工作方案,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強批而未供土地處置力度。
  探索財稅分享新制度。試行“蒙個開”三市與蒙自經開區稅收分配新機制。建立財政共同投入機制,由“蒙個開”三市、蒙自經開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共同按比例出資設立投資開發基金,統籌用於核心區開發建設。
  協同公共服務政策。加強與國家、省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制度銜接,研究編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財政支出跨區域結轉機制。重點加快教育資源一體化,消除義務教育學校招生中對戶籍的限制,嚴格執行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按常住人口居住地就近就地免試入學政策。
  第十二章 規劃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統一高效、協調順暢的工作推進機制,健全政策體系,抓好督促落實,確保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加強黨的領導
  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滇南中心城市發展建設的全過程,涉及的重大事項決策、重大規劃制定和調整必須報州委、州政府審定。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滇南中心城市發展建設中的領導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激勵幹部擔當作為,全面調動各級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實現規劃目標任務提供堅強的領導保障。
  第二節 強化推進機制
  加強對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的統籌、協調和指導,由州委、州政府統籌成立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作為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重要事項的決策機制,研究確定發展方向、支持政策,協調推進重大項目。在領導小組下設指揮部,負責專項規劃、重大項目、支持政策等事項的統籌協調。組建指揮部辦公室、國土空間、基礎設施、產業協同、生態綠色、督促檢查等工作組負責推進各項工作。推動指揮部與三市、州級相關部門、開發區等業務對接,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
  第三節 健全政策保障
  推進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法制化進程,由州委、州人大和州政府統籌制定並頒布相關法規條例及配套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領導小組、指揮部和各工作組的職能職責和工作機制,保障相關決策有效落實。聚焦國土空間、基礎設施、產業協同、公共服務、生態綠色等方面制定專項規劃、實施方案等,分領域按年度制定重大工程、重要項目、重點任務事項清單,明確責任單位及工作要求,按照“三化”要求推動工作落實。研究出台產業、人才、投資、金融和財稅等配套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推動形成滇南中心城市政策體系。
  第四節 夯實項目支撐
  建立滇南中心城市重點建設項目儲備庫,適時更新滇南中心城市十大重點工程項目。建立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機制,各項目牽頭部門要制定科學詳細的項目前期推進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項目全過程動態管理機制,實施項目推進情況定期動態更新上報,及時排查阻點環節,加強項目運行調度。完善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重點建設項目協調服務機制,加強項目的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資金保障,統籌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各類問題,最佳化項目建設環境。
  第五節 抓好督促落實
  提高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工作在州級年度綜合考評的占比,加強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督促檢查和綜合協調,建立規划動態監測評估調整機制,適時組織開展評估,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重大問題要及時向州委、州政府報告。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機制,廣泛宣傳建設進展,暢通公眾意見反饋渠道,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及時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和政策措施,加強與“滇中崛起”的統籌聯動,充分發揮滇南中心城市引領帶動全州快速發展的作用。

政策解讀

2022年12月8日,提請州九屆州委常委會第53次會議審議,同意印發實施《滇南中心城市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便於各級各部門更好地理解和貫徹執行,現就《規劃》作如下解讀:
  一、《規劃》編制背景和過程
  自1997年省級提出打造“蒙個開”經濟區以來,省政府就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及總體規劃等多次作出部署要求。為加快滇南中心城市發展,州“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滇南中心城市發展規劃為重點專項規劃。
  由州發展改革委牽頭,通過多次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專家諮詢等,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與相關上位規划進行了銜接,按《雲南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完成了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合法性審查等程式,形成《規劃》成果。
  二、《規劃》主要內容
  《滇南中心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包括12章44節。
  第一章,規劃背景。研判滇南中心城市發展的重大意義,總結滇南中心城市發展基礎,闡述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第二章,總體要求。明確了滇南中心城市發展的指導思想、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提出一個戰略定位、兩個發展階段目標:以建成“國家門戶·滇南中心”為戰略定位,到2025年,滇南中心城市一體化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一體化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建立。城市功能定位基本清晰,對內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區域地位更加凸顯,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人口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35年,努力將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為“國家門戶·滇南中心”,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全面提升,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重要支點作用凸顯,建設成為現代化產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同城同網、公共服務設施優質共享、城鄉環境美麗宜居、人民安居樂業的現代化城市,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三章,聚焦核心引領,打造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構建全域空間發展格局,加強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極核引領作用,協調箇舊片區、開遠片區錯位發展,促進鄉鎮、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發展成為新增長點,構建滇南中心城市“一核引領、兩片賦能、四軸聚勢、網路支撐、多點聯動、同城發展”全域空間發展格局。高起點謀劃建設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以提升城市品質、聚力產業發展為重點,建設藍綠交織、山水共融的水韻湖城,引領滇南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
  第四章,聚焦生態優先,共築綠美基底。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要目標,從生態安全格局共建、生態環境保護、環境協同防治三個方面提出共築綠美基底的主要措施和建設內容。
  第五章,聚焦互聯互通,打造智慧高效基礎設施網路。按照整體推進、統籌共建的原則,推進交通網、水網、能源網、信息網一體化建設,從合力提升交通樞紐能級、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完善快速連通的中心城區綜合交通網路、推動供應設施協同互補、加快數字城市建設五個方面提出現代化基礎設施的主要建設任務。
  第六章,聚焦集群成鏈,共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圍繞“強鏈條、育集群、建體系”產業發展目標,從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分工協作、高質量產業體系構建三個方面提出具體路徑和發展指引。
  第七章,聚焦開放合作,攜手打造滇南開放新高地。提出把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為引領紅河州高水平沿邊開放的前沿陣地,在雲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構築對外開放新高地中進一步凸顯地位的開放發展目標,從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奮力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深入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三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第八章,聚焦共建共享,構建互惠便利生活圈。以推進高品質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為目標,從加快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構建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三個方面提出滇南中心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的主要任務和建設目標。
  第九章,聚焦魅力彰顯,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提出堅持城市高質量發展導向,以規劃為引領,高品質、高要求、高標準推動城市建設,從提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加強城市特色建設、高標準建設滇南綠美都市、建設韌性城市、加快實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六個方面提出打造“精緻美”的魅力滇南中心城市的主要措施和建設內容。
  第十章,聚焦以城帶鄉,構建新型城鄉關係。促進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從推進城市功能向鄉村延伸、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兩個方面提出主要措施,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產業發展融合化。
  第十一章,聚焦示範引領,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堅決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從要素市場化高效配置、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建立、一流營商環境共建、核心區先行先試四方面提出主要措施和改革舉措,探索建立有效管用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
  第十二章,規劃實施。從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推進機制、健全政策保障、夯實項目支撐、抓好督促落實五個方面提出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建立統一高效、協調順暢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確保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三、《規劃》預期目標
  到2025年經濟總量占全州比重達到45%。到2025年滇南中心城市城鎮人口占全州比重達48%。到2035年力爭核心區所屬行政轄區常住人口達100萬人、達到大城市規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