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2022年10月,雲南省紅河州人民政府印發了《紅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內容解讀
《規劃》指出,要從全麵塑造紅河旅遊品牌形象、突顯紅河旅遊在雲南旅遊的特殊地位出發,打響“雲上梯田·夢想紅河”的大IP,突出雲南旅遊新方向、新增長極和新增量,打造一個別具風情和特色的滇南旅遊目的地形象。《規劃》明確,要樹立全新的發展觀念,堅持寬闊的發展視野。堅持文化和旅遊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的理念,探索新型融合路徑。以創新為驅動力,堅持“文化旅遊+”發展路徑,探索紅河州引領雲南旅遊從傳統觀光遊走向深度休閒體驗的新方向,開創紅河州文旅發展新優勢。堅持多尺度、多領域的創新發展。
另外,《規劃》就“十四五”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在總體思路的指導下,結合國際國內旅遊發展趨勢,發掘紅河州及州內縣市的主題和特色,到2025年,全州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超過9000萬人次,年均增長10%,文旅總收入達到1400億元,年均增長8%。展望2035年,全州要緊緊圍繞以文化遺產和健康生活為核心品牌的旅遊目的地,融入“一帶一路”,輻射南亞東南亞,成為我國入境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國際文化走廊的核心節點總目標。
《規劃》強調,構建三大核心品牌,即以哈尼梯田文化為特色的世界級文化遺產旅遊目的地;融入“一帶一路”的國際文化走廊;以優質生態環境為基礎,康養和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形成“一心,五區,一帶,兩廊”的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全州文化旅遊發展進一步呈現出節點突出、線路清晰、區域聯動和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
其中,針對哈尼梯田遺產文化生態旅遊區提到,把“哈尼梯田”世界級旅遊資源轉化為世界級品牌,深度挖掘哈尼民族文化內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極致梯田景觀和極致哈尼文化的一流組合。 圍繞發展目標,重點建設打造元陽縣全國哈尼梯田文化旅遊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紅河縣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和迤薩馬幫古鎮旅遊區、綠春縣中國哈尼城、金平縣蝴蝶文化旅遊區等核心片區。近期推進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為國內外遊客提供高品質旅遊服務。多途徑提高農耕積極性,以保持梯田農耕的方式,守護千年哈尼梯田文化;遵循“植入融入”理念,加強當地黨委和政府的介入,保護和復活古寨。
規劃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對“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部署安排,推動全州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根據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雲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有關要求,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緊抓機遇,全面建設文化和旅遊強州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十四五”規劃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站在新的歷史節點,要深刻理解新環境,準確把握新機遇,立足全州文化旅遊發展實際,為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實現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一、文化和旅遊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十三五”期間,紅河州文化旅遊認真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建設民族文化強州的戰略部署,努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推進紅河文化建設“1046”春天工程,在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模和效益、文旅融合產品和業態創新、旅遊配套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旅遊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極大增強了全州文化旅遊市場競爭力,文化和旅遊工作取得突出的成績,為全州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一)文化旅遊項目投資持續擴大
“十三五”期間,彌勒“東風韻”、建水紫陶小鎮、屏邊大圍山國家公園等13個項目入選全國優選旅遊項目,項目數量和投資總量均排全省第一。元陽哈尼梯田景區(“景區帶村”型)等3個項目入選全國旅遊扶貧示範項目。全州實施了建水臨安古城、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開遠知花小鎮、蒙自市碧色寨滇越鐵路歷史文化公園等一批文旅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文化旅遊重點項目固定資產投資688.33億元,年均增長14.8%。
(二)全域旅遊創建成果顯著
建水縣、彌勒市先後列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彌勒市已成功創建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水縣創建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建水、彌勒、蒙自3縣市創建雲南省特色旅遊城市,彌勒、建水、元陽3縣市創建雲南省旅遊強縣,臨安鎮、彌陽鎮、西三鎮、東風農場、新街鎮(元陽哈尼小鎮)、西莊鎮、異龍鎮7鄉鎮創建雲南省旅遊名鎮;建水古城、彌勒湖泉·紅河水鄉被認定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三)高A級景區推進步伐加快
積極推進旅遊景區提檔升級,彌勒可邑小鎮、建水學政考棚景區、彌勒錦屏山風景區、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彌勒東風韻、開遠鳳凰生態公園、石屏異龍湖濕地公園先後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建水古城小火車、建水蟻工坊、石屏龍韻養生谷、石屏古城、紅河馬幫古城、開遠知花小鎮、蒙自碧色寨滇越鐵路歷史文化公園、中共雲南一大會址查尼皮、紅河水鄉小鎮等景區先後創建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元陽哈尼梯田、建水古城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景觀資源評價報告通過省級評審。截至2020年底,全州國家A級旅遊景區達到35家,較“十二五”末新增15家,其中國家4A級景區達14家,數量居全省第一,較2015年新增7家。積極支持旅遊景區產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轉型發展,認真組織景區申報支持文旅企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補助資金,助推景區加快復工復產。
(四)旅遊配套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
石林至瀘西(紅河段)、彌勒至瀘西(二期)、蒙自至屏邊、元江至蔓耗等8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紅河綜合交通樞紐和建水(箇舊)至元陽等5條在建高速公路建設有序推進,彌勒至玉溪高速公路實現開工,峨山至石屏至紅河等5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穩步推進。昆明至河口全線開行“復興號”動車,標誌著在全省率先實現國門直通動車,彌蒙鐵路完成投資116.15億元,蒙自至文山鐵路前期工作全面啟動。紅河蒙自機場開工建設,元陽民用機場預可研報告已上報省人民政府。同時,按照全域旅遊發展要求,全面融入省級自駕系統和體系,重點推進了紅河州7條精品自駕游沿線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了沿途旅遊產品和公共服務設施,全州旅遊環境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建成石屏等一批遊客服務中心,建成A級以上旅遊廁所405座、汽車營地6座、觀景平台96個、遊客休息站64個、通信基站330座。
(五)文化旅遊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積極組織有關涉旅單位、企業參加“南亞東南亞國家商品展暨投資貿易洽談會”“亞洲文化旅遊展”“第六屆中國西部旅遊產業博覽會”“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等各種論壇及展會,進一步豐富和提升“雲上梯田·夢想紅河”品牌內涵,吸引和招徠更多的國內外遊客。與攜程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定,促進紅河州文創產業升級;與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簽訂《關於推進雲南省紅河州為目的療休養產品開發與推廣的合作協定》,加大紅河州旅遊產業的推廣力度。
“十三五”期間,全州文化和旅遊發展在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主要體現在:文化旅遊品牌影響力不足,文化旅遊產品質量不高,文化旅遊業態缺乏創新,文化旅遊產業效益不高,區域文化旅遊聯動有待推進等,亟需在“十四五”期間補短板、爭發展,實現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
(一)文旅融合的巨觀趨勢
隨著國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消費需求也逐漸從以物質需求為主轉向精神文化領域。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文旅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文化與旅遊產業逐漸發展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文旅融合成為必然發展趨勢。
(二)旅遊消費市場呈現新的特徵
文化旅遊市場逐步復甦,凸顯休閒化趨勢,為紅河文化旅遊發展創造了提升優勢的條件。2021年旅遊業顯現了諸多復甦跡象,據文旅部數據顯示,2021年勞動節期間,國內游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3%,國內最大的線上旅行社攜程的預訂量同比增長30%,酒店平均入住率也恢復到2019年水平。且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質的文化休閒度假旅遊已經成為大眾旅遊的普遍追求。休閒度假、放鬆身心的旅遊產品在疫情後更受歡迎。
旅遊空間選擇近程化、短途化,給予紅河文化旅遊形成新的區域優勢的機遇。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阻斷了旅遊業的正常發展,但隨著防控措施的加強,目前國內旅遊特別是短程旅遊已進入恢復階段,出入境旅遊仍然受到限制。而且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國際層面的合作發展將由全球合作逐漸轉向為區域合作,為降低出行風險以及商務合作交流需求的縮減,會導致長途旅遊發展增速趨緩,對應的短途旅遊市場需求將長期增加。
成熟市場趨向綠色化、體驗化、個性化,將有助於紅河文化旅遊凝練區域旅遊的核心優勢。在需求改變方面,新冠疫情推進了消費者安全意識的提高,遊客在疫情中的消費行為偏向可信賴、熟悉且可預測的旅行選擇,另一方面,疫情也為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一定負擔,遊客對養生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與此同時,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消費者越來越渴望能有一種更為輕鬆休閒的度假方式,而強調體驗式旅遊是體驗經濟時代旅遊消費的必然需求,它強調遊客對文化的、生活的、歷史的體驗,強調參與性、融入性,也展現出明顯的個性化。
(三)高鐵網路影響旅遊空間選擇
隨著全國高鐵網路的逐步完善,城市之間的距離進一步縮短,中遠程市場到紅河州的可達性進一步提高,紅河州將迎來高鐵旅遊經濟發展的機遇期。目前紅河州尚處於文化旅遊的成長階段,便捷高速的交通網路有助於提高市場基數、擴寬市場範圍、吸引近程市場、分流周邊老牌雲南旅遊目的地的中遠程客源市場,有利於紅河州文化旅遊的發展和旅遊品牌的傳播。紅河州作為一個健康生活目的地,會更加吸引以休閒度假、療養放鬆為主要動機的遊客,尤其在疫情後,消費者在周末或節假日的空間選擇近程化,高鐵帶來的“同城效應”會促使那些希望脫離慣常生活環境、攜親人朋友到戶外度假休閒的遊客,選擇到紅河州留宿。
(四)疫情防控和文旅數位化對產業管理帶來的挑戰
一方面,文化旅遊發展仍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如何在疫情防控前提下,穩步開展旅遊產業提振工作,促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是近期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旅遊景區的基礎服務設施能否承載被疫情暫時壓抑的國內旅遊市場,在境外新冠疫情尚未得到有序控制階段如何開展對外文化旅遊交流活動,是“十四五”期間文旅發展面對的問題。另一方面,雲南省在“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推動“網際網路+旅遊”的發展機制,而受限於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我州部分旅遊景區的旅遊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後,“十四五”期間,凾需加快智慧化旅遊轉型升級。
三、發展要求和目標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省政府紅河現場辦公會和州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策部署、“35102”新策劃包裝項目建設要求和州委“13568”工作思路,瞄準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基於紅河州文旅發展實際,科學確定全州“十四五”文旅發展方向、總體定位和主要任務,最佳化發展空間布局,主動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和昆玉紅旅遊文化經濟帶,打造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規劃和落地一批高品質文旅項目,高標準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奮力闖出“健康生活目的地”蝶變之路,為紅河州高質量建成“綠色能源” “綠色食品” “健康生活目的地”示範區、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貢獻文旅力量。
(二)總體思路
品牌整合——豐富多元融合的旅遊品牌形象。從全麵塑造紅河旅遊品牌形象、突顯紅河旅遊在雲南旅遊的特殊地位出發,打響“雲上梯田·夢想紅河”的大IP,突出雲南旅遊新方向、新增長極和新增量,打造一個別具風情和特色的滇南旅遊目的地形象。整合紅河州總品牌和縣市品牌體系,加強市場行銷,獲取市場競爭新優勢;建設富有吸引力的品牌核心,提升核心旅遊產品和文化旅遊資源的知名度,充分發揮對周邊區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多維創新——多重維度的旅遊創新發展路徑。樹立全新的發展觀念,堅持寬闊的發展視野。第一,堅持文化和旅遊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的理念,探索新型融合路徑。以創新為驅動力,堅持“文化旅遊+”發展路徑,探索紅河州引領雲南旅遊從傳統觀光遊走向深度休閒體驗的新方向,開創紅河州文旅發展新優勢。第二,堅持多尺度、多領域的創新發展。紅河州文化旅遊發展面向國外、面向省外和面向州外地區,增加對後疫情時期沿邊跨境出入境的新探索。在鄉村旅遊和鄉村振興層面,探索新型的、可持續的、可複製的開發模式,鞏固旅遊脫貧成果;在生態旅遊方面,發展紅河特色高原生態康養運動旅遊,填補國內該領域的空缺。第三,鼓勵文化旅遊業發展方式的創新,鼓勵開發方式、業態類型、體驗和消費場景、商業模式、服務方式、數位化智慧型化等的創新,全面提升文旅業全要素生產率。
全面提升——突出主題特色,打磨核心要素,建設品牌旅遊目的地。突出各縣市的優勢和主題,發掘城市的核心要素和特色,打造品牌服務,滿足來訪紅河州的遊客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各縣市需要打造良好的主題氛圍,復興和活化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實現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吸引力的雙提升。
區域串聯——構建“一心五區一帶兩廊”布局,加強區域整合和合作。科學分析和研判縣市文旅資源,堅持整合和合作的方式,實現旅遊品牌的新發展和區域競爭力的新提升。按照“高端化、國際化、特色化、智慧化”建設要求,以“五網”基礎設施建設、綜合交通建設和文旅大型建設項目建設為契機打造“一心五區一帶兩廊”布局,推動區域內文化、旅遊、體育、醫養、研學、智慧領域深度融合、協同發展。依託滇越鐵路、沿邊城鎮開放帶、泛亞鐵路東線等重要廊道,內結節(點)網(絡),鑄造高地。主動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強化昆玉紅旅遊文化帶產業體系建設,注重交通串聯,承接環線更多的客流,努力提升紅河州在大滇西旅遊環線、昆玉紅旅遊文化帶的戰略地位和層級。建立區域深度合作機制,強化縣市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三)“十四五”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
在總體思路的指導下,結合國際國內旅遊發展趨勢,發掘紅河州及州內縣市的主題和特色,制定“十四五”期間紅河州文化和旅遊“13456”的發展戰略目標。
“1”是“一個目標”,即文化旅遊高質量方向,文旅總收入達到1400億元,力爭比2021年翻一番。到2025年,全州接待國內外旅遊者人數超過9000萬人次,年均增長10%,文旅總收入達到1400億元,年均增長8%,其中旅遊總收入1172億元,文化及相關產業產值221億元,文旅產業增加值373億元,占到全州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5%左右,對全州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顯著提升。
“3”是構建三大核心品牌,即以哈尼梯田文化為特色的世界級文化遺產旅遊目的地;融入“一帶一路”的國際文化走廊;以優質生態環境為基礎,康養和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4”是形成“一心,五區,一帶,兩廊”的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全州文化旅遊發展進一步呈現出節點突出、線路清晰、區域聯動和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
“5”是實現五項突出的建設成果,即社會主義在邊疆繁榮發展;全域旅遊高端發展;雲南旅遊的新方向、新增長極和新增量;文旅深度融合的示範區;具備廣泛影響力的旅遊創富和鄉村振興標桿。
“6”是完成六個發展任務,通過五年奮進,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完善文旅產業支撐體系、搭建現代科學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旅遊品牌和市場行銷、加強文旅保障體系建設。
展望2035年,全州要緊緊圍繞以文化遺產和健康生活為核心品牌的旅遊目的地,融入“一帶一路”,輻射南亞東南亞,成為我國入境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國際文化走廊的核心節點總目標。努力實現“兩個基本建成”發展目標:基本建成文化強州,文化建設邁入全省前列;基本建成旅遊強州,旅遊發展進入全省前列,成為雲南旅遊重要增長極。
第二章 最佳化布局,促進全域旅遊發展
緊緊圍繞“邊疆、民族、山區、美麗”州情新內涵,充分發揮紅河州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區位、產業、資源、人文等優勢,深化“一心五區,一帶兩廊”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做強蒙自旅遊輻射和文化消費中心
建設發展條件。一方面,蒙自作為行政中心,處於相對地理中心的位置,是區域重要組織中心,與北部彌瀘康體休閒度假旅遊區、南部邊境風情旅遊區、西部最美鄉愁之旅文化體驗旅遊區和西南部哈尼梯田遺產文化生態旅遊區,有良好的聯繫,而且本身就是滇南中心城市群旅遊區的一部分、滇越鐵路旅遊帶和個碧石鐵路旅遊線的匯合點,旅遊中心區位明顯。另一方面,蒙自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紅河州乃至雲南省歷史上的多個第一,城市環境優美、旅遊基礎、多元文化和服務設施優勢明顯。紅河蒙自機場已經開工建設,標誌著紅河州“南北通航空”目標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建設發展目標。維護蒙自的中心職能地位,提升蒙自的旅遊吸引力,增強蒙自旅遊集散和接待服務中心地位。逐步成為紅河州全域旅遊的組織服務中心和滇越邊境出入境旅遊的重要組織中心。利用蒙自在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充分發揮蒙自對於全州文旅融合發展的帶頭引領和輻射作用,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文化旅遊輻射中心,打造文化旅遊消費創新的前沿。
建設發展重點。大力推動沿邊跨境旅遊和大口岸建設,利用蒙自機場、滇南國際旅遊集散中心、彌勒—蒙自高鐵、蒙自—屏邊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礎設施,進一步強化蒙自的核心中樞作用;建設蒙自國際會展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提升蒙自國際商務商貿功能。加快紅河書院、紅河州博物館改造提升、蒙自市圖書館改擴建等一系列工程,完善旅遊公共服務。
二、做優五大高質量文化旅遊區
(一)滇南中心城市群旅遊區
建設發展條件。滇南中心城市群旅遊區的範圍包括蒙自市、箇舊市、開遠市、屏邊縣4個行政區,“三千四百年”七張名片中占據其四。滇南中心城市群旅遊區具備城市綜合配套優勢,經濟基礎良好、交通發達、氣候優越、生活便利。蒙自具有紅河州政治經濟中心的根本優勢與雲南省近代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過橋米線的起源地優勢,箇舊具有“世界錫都”的工業優勢,開遠擁有城市休閒品牌、氣候醫養資源、高原特色農業資源、工業遺址資源、高原體育運動等優勢,屏邊具備民族風情特色和大圍山國家公園生態資源優勢。
建設發展目標。目標是成為紅河州全域旅遊服務中心、紅河州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點。滇南中心城市打造為集滇南交通樞紐、沿邊開放前沿、特色產業基地、生態人文宜居為一體的水韻湖城,並納入屏邊縣一體化建設。豐富和最佳化文化旅遊產品、提升城市品質,擴大產業輻射和帶動作用;開發和促進旅遊消費、邊境購物,打造滇越跨境旅遊消費中心。
建設發展重點。圍繞發展目標,重點建設打造“米軌時光”跨國精品旅遊體驗帶、箇舊“世界錫都”工業旅遊片區、開遠南部鳳凰湖片區、西城片區、羊街大莊片區“三區聚核”、蒙自“一城、一軸、一帶、四區”、大圍山國家公園等核心區帶,建設蒙自市碧色寨滇越鐵路歷史文化公園、箇舊市選廠片區錫文化創意產業、開遠知花小鎮景區、屏邊滴水苗城和三家灣等一批旅遊功能區、特色小鎮、農業基地,加快文旅產業集聚和重大重點項目集聚。促進和創新文化旅遊消費,打造滇南中心城市消費中心。開展蒙自石榴節、箇舊錫文化節、過橋米線節、苗族花山節等節慶支撐。
(二)哈尼梯田遺產文化生態旅遊區
建設發展條件。以大規模、高品質的梯田景觀資源為基礎,哈尼梯田遺產文化生態旅遊區的範圍包括元陽縣、紅河縣、綠春縣、金平縣4個縣行政區。該區以梯田農耕文明和哈尼民族文化為靈魂;以哈尼長街宴特色餐飲文化和哈尼歌舞體驗、哈尼蘑菇房傳統及建築形態的民族風情,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自然人文景觀為內容。
建設發展目標。把“哈尼梯田”世界級旅遊資源轉化為世界級品牌;深度挖掘哈尼民族文化內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極致的梯田景觀和極致的哈尼文化的一流組合。
建設發展重點。圍繞發展目標,重點建設打造元陽縣全國哈尼梯田文化旅遊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紅河縣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和迤薩馬幫古鎮旅遊區、綠春縣中國哈尼城、金平縣蝴蝶文化旅遊區等核心片區。積極發展觀光攝影、梯田休閒度假、康養旅居、健身康體、農特產品、民族文化創意設計、民族工藝品等旅遊業態,完善文旅產業和產品體系。實施“數字梯田”行動計畫。建設元陽機場(4C級支線機場)、元陽高速公路、景區道路提升改造、停車場等重點工程。近期推進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為國內外遊客提供高品質旅遊服務。多途徑提高農耕積極性,以保持梯田農耕的方式,守護千年哈尼梯田文化;遵循“植入融入”理念,加強當地黨委和政府的介入,保護和復活古寨。
(三)最美鄉愁之旅文化體驗旅遊區
建設發展條件。“最美鄉愁之旅文化體驗旅遊區”的範圍包括建水縣、石屏縣2個縣行政區,擁有眾多文物古蹟資源和優美自然生態水體資源的優勢,以古城文化魅力為吸引點。建水先後獲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等稱號;石屏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街區。
建設發展目標。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國家級旅遊景區;打造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探尋邊地中原文化、體驗滇南田園風光、品味康養煙火味道;著力構建“一湖引領、雙城帶動、兩廊串聯、十團閃亮”的滇南“最美鄉愁之旅”新格局,打造“中國最美鄉愁旅遊地”。堅持“+旅遊”思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雲南省重要的綠色果蔬加工基地”;發展康養產業,建設富有魅力的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古城文化休閒和度假目的地。
建設發展重點。重點發展建水“兩核—兩軸—環四區”、石屏“一環七區兩帶”。保護和依託千年臨安古城、石屏古城和異龍湖秀美的自然景觀,搶抓“米軌旅遊觀光列車”恢復運營契機,串聯沿線古建築群、傳統村落、特色村寨、田園風光、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特色小鎮,推進“一湖兩城”歷史文化遺產廊道建設,共同建設西部古城文化體驗式旅遊環線,打造中國最美鄉愁文化旅遊地。積極恢復和活化古城傳統風貌氣息,舉辦孔子文化節、紫陶文化節、楊梅節、環湖馬拉松等節慶賽事。在文旅資源、交通銜接、項目調度等方面實行“州級統籌、縣級實施”制度,形成合力,全力構建“最美鄉愁之旅文化體驗旅遊區”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四)彌瀘康體休閒度假旅遊區
建設發展條件。彌瀘康體休閒度假旅遊區的範圍包括彌勒市、瀘西縣2個縣市行政區,推進彌勒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彌瀘一體化的建設。彌勒市以極致的城市綜合環境為優勢,相繼榮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園林縣城”“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等桂冠,經濟繁榮,是知名品牌紅河香菸、竹園紅糖、雲南紅葡萄酒的生產基地。瀘西縣區域樞紐地位明顯,地處滇黔貴交通走廊和泛亞東線走廊之間,是滇中城市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境內有著適宜的氣候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擁有阿盧古洞4A級景區,擁有高原梨和G20峰會蔬菜等特色產業。
建設發展目標。充分發揮紅河州北大門、靠近滇中城市圈和作為雲桂高鐵樞紐的區位優勢,重點提升宜居城市品質,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雲南省宜居城市,建設滇中綠色發展新高地,加快形成大旅遊、大健康、大消費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創建國家旅遊度假區。
建設發展重點。重點推進彌瀘文旅康體一體化,統籌發展彌勒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太平湖、東風韻等文旅小鎮、瀘西高原特色全域旅遊目的地、城子古鎮、現代花卉產業園等,加強水鄉場景、古村場景、陶藝場景、梯田景觀場景等內容創新。豐富旅遊業態,延伸溫泉、溶洞、體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民族風情、現代花卉、紅酒等產業產品鏈條吸引旅遊、旅居和商務客源,加強商務會議展覽、自駕、旅遊購物消費、運動賽事、康養旅居、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文化體驗、親子游等功能的建設。基於區域優質的城建環境、氣候特點、旅遊接待設施,啟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品牌。
(五)中越邊境風情旅遊區
建設發展條件。中越邊境風情旅遊區的範圍主要包括河口縣、金平縣、屏邊縣3個縣行政區。河口縣位於中國西南最南端,擁有鐵路口岸、公路口岸2個國家一類口岸,是我國與越南、東南亞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戶;金平縣和越南邊境線長達502公里,擁有金水河國家級一級口岸和熱水塘、地西北兩個邊民互市點,山區面積占全縣國土面積的99.72%;屏邊縣距國家級開放口岸河口縣95千米,是雲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縣,擁有大圍山國家公園、滇越鐵路“人字橋”等知名景點。
建設發展目標。加強中越兩國的旅遊合作,建設中越邊境跨境旅遊目的地,使紅河州成為雲南省跨境旅遊的又一增長點。突出生態旅遊、異域文化、民族風情和口岸特色,打造祖國西南邊境靚麗的風景線;同時依託於跨境滇越鐵路特色交通體驗,縱深發展中越邊境旅遊,向雲南其他內陸縣市延伸,築“沿邊開放”高地。
建設發展重點。推進河口全域旅遊示範區、金平“中國·紅河蝴蝶谷”休閒旅遊經濟帶、雲南·金平康養長壽旅遊特別試驗區、金水河鎮、勐拉鎮“兩鎮一體化”、屏邊“一核、兩帶、三區”建設。以邊境貿易、跨境電商、跨境貿易會展、民族風情、邊地科普探險探秘、生態旅遊、醫療康養等為產業基礎,籌備邊境旅遊試驗區、跨境旅遊合作區,充分發揮中越口岸優勢,重點推進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建設。
三、做好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
建設發展條件。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依託彌建高速公路和建(個)元高速公路,形成彌勒(瀘西)一建水(石屏)一元陽(紅河)文化旅遊黃金通道。向北連線滇中,向東連線昆河經濟走廊和珠三角北部灣,向西連線中老經濟走廊,向南連線6縣和東協的旅遊環線,串聯起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滇越鐵路、臨安古城等核心旅遊資源,以及全州大部分特色小鎮、多個美麗縣城、一批半山酒店。
建設發展目標。串聯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和滇越鐵路文化線路遺產的黃金通道,打造大滇西旅遊環線最具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璀璨明珠,建設建水石屏“滇南最美鄉愁之旅”文化旅遊帶和歷史文化遺產廊道。
建設發展重點。推進千年哈尼梯田和百年滇越鐵路“雙歷史文化遺產”聯合行銷,加強文化遺產學術研究,強化滇南文化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和中國醉美攝影旅遊線路品牌建設。開發建水—石屏小火車精品體驗游、開遠—蒙自米軌時光之旅、滇南尋味之旅、梯田民俗深度探秘自駕、攝影採風線路、邊地中原文化古鎮風情游等產品。推進石屏縣米軌火車旅遊開發建設項目、彌勒通用機場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元陽機場、建水—團山旅遊線路、瀘西城子古村高速連線線、紅河縣哈尼梯田環線提升改造和撒瑪壩旅遊風景道建設等文旅基礎設施項目。
四、做亮兩大特色文化旅遊走廊
(一)紅河谷康養度假旅遊走廊
建設發展條件。紅河谷康養度假旅遊走廊以紅河、元陽、箇舊、金平、綠春、屏邊、河口等縣市沿河區域為重點空間,是昆河、昆曼兩條國際陸路大通道的連線線,以紅河水系及沿河道路為交通基礎,具備區位交通優勢。作為亞熱帶生態乾熱河谷,紅河谷區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超過200億立方米,氣候類型多樣,具備發展避寒康養度假的生態氣候優勢和風光迤邐的山水資源優勢;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僅次於亞馬遜雨林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李仙江是連結中國越南、寮國的一條黃金水道。紅河谷康養度假旅遊走廊集中了十分優質完整的文化旅遊資源,串聯了以馬幫文化、哈尼族彝族文化、東南亞異域風情文化為中心的歷史人文資源,以錫工藝、少數民族工藝為核心的創意文化產品。
建設發展目標。定位為國家級風景道,打造可觀光、可體驗、可康養的紅河谷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打造“風光旖旎、物產富饒、民俗風情、人文古韻”的紅河谷山水旅遊文化走廊、民族文化長廊帶,強化康養設施,打造康養旅遊示範區和智慧健康城市,打造紅河谷品牌特色美食和農特產品。
建設發展重點。紅河谷開發哈尼梯田、河谷立體農業、冬季康養、江河垂釣、服務集散點、自駕營地、水上旅遊、郊野運動、風味餐飲、特色購物和民族村寨等深度體驗項目,結合自駕游、騎行、戶外徒步的旅行方式,打造河谷沿線精品線路、綠道和路線,培育相關市場和賽事,滿足遊客深度體驗和探秘的需求。堅持“網際網路+健康養老理念”,引進大健康體檢醫院和專科醫療機構,建設中醫藥康養基地,打造區域醫學療養高峰;充分利用條帶區域的溫泉資源,服務特殊群體養老和慢性病治療的需求。建設休閒觀光田園綜合體。在景觀和生態保護上,維護優美的自然旅遊風光,恢復蔓耗紅河水運古碼頭歷史風貌;在旅遊行銷推廣上,適度綁定紅河谷康養度假旅遊走廊的各種資源,加強“紅河谷”品牌優勢的宣傳和行銷。加快產業培植,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一批綠道、徒步線路、酒店住宿等旅遊供給,完善“紅河谷最美國家級風景道”相關配套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二)“米軌時光”跨國精品體驗旅遊走廊
建設發展條件。滇越鐵路是雲南省第一條國際鐵路,個碧石鐵路是全國唯一寸軌鐵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米軌時光”跨國精品體驗旅遊走廊以開遠、屏邊、彌勒、蒙自、河口、箇舊、建水、石屏等鐵路沿線周圍區域為重點空間,打通昆明市與越南海防市的跨境米軌列車的旅遊交通路線,串聯碧色寨滇越鐵路歷史文化公園、蒙自海關舊址、開遠鳳凰生態公園景區、滇越鐵路“人字橋”、滇越鐵路大橋、團山民居等景區景點。
建設發展目標。採取大邊境旅遊策略、堅持對外開放、發揮輻射作用,打造具備國際吸引力的“米軌時光”跨國精品旅遊線路,按照全域旅遊理念,打造高水平全域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示範項目,強化鐵路串聯區域旅遊資源的效果、發揮旅遊軸線作用,建設另一條國家級旅遊風景道,加強新媒體時代的國內外旅遊宣傳行銷,講好故事,塑造優質的滇越鐵路文旅品牌。
建設發展重點。串聯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等文保單位及箇舊錫文化創意產業園等旅遊景區,打造滇越鐵路活態博物館。以點線結合的方式,重點打造碧色寨滇越鐵路歷史文化公園及周圍關聯片區等節點工程,豐富博物館群落、探秘穿越、遺產尋蹤、文化生態、休閒度假、康體養生等旅遊產品,推進滇越鐵路保護開發工程,注重鐵路沿線的景觀保護和最佳化。依託精緻的、慢速的、裝飾精美和高品質的舊時風格火車車廂,結合現代火車的便利與老火車的風韻,提供車廂內酒吧、精緻餐飲、音樂表演和其他特色服務,打造懷舊時光主題、星空夜色主題、燭光主題等多形式的旅遊精品。加強個碧石鐵路、開遠米軌和石屏、建水、開遠、箇舊、蒙自、屏邊沿線及周圍區域的開發、保護、利用,進一步豐富及完善“米軌時光”跨國精品體驗旅遊走廊。
第三章 豐富文化產品服務供給
對接國家重大文化建設工程和“雲南文化精品工程”,積極推進紅河州文化建設,繁榮發展文化精品,提供更多元、更先進、更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全面提升紅河州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講好“紅河故事”,塑造“紅河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在邊境的繁榮發展。
一、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進藝術繁榮發展
(一)推進優秀文藝作品生產
圍繞紅河州獨特的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和地方文藝,堅持生產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優秀文藝作品。健全文藝作品質量綜合評價機制,圍繞價值取向、藝術水準、客群反應、社會影響等主要指標,打造一批紅河特色、思想先進、藝術精湛的優秀文藝作品,充分發揮文藝作品在引領社會、教育人民和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等方面的作用。依託紅河州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鼓勵和支持通過網路形式生產和傳播紅河州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學、歌舞、曲藝和手工藝品等民眾喜聞樂見的原創作品,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建設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空間,夯實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文化根基。
(二)擴大民眾文藝人才隊伍
培育和支持以紅河州本土文化為根基的作家、藝術家、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代表和文藝團隊等草根藝術家、鄉土文化能人的發展,搭建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展示和學習平台,實現紅河文化產品的專業化和本土化發展。發揮好國家級和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在繁榮基層文藝、推廣傳統文化中的引領作用,鼓勵青年人多接觸、多學習、多掌握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持續開展主題明確的文化類制度性民眾活動,打造獨具特色的基層文化品牌,起到宣傳紅河、展示紅河、推動紅河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
(三)夯實文化強基工作
通過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發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遊客和居民兩個層面實現文化強基策略。在遊客方面,通過文化創意和旅遊體驗的結合,讓遊客在輕鬆的旅遊體驗中觸碰、內省、發揚優秀文化,使文化的生命和精神得以傳承,活化和傳承紅河州文化。在居民方面,通過實施文化復興戰略,開展特色文化普及教育和推廣活動,讓地方文化植根於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文化和旅遊為媒介,為居民提供對外宣傳家鄉、展示家鄉的平台,增強地方文化自信和自覺,從而夯實文化根基。同時,注重加強文化和旅遊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的培育,助推文化和旅遊可持續發展。
二、傳承革命精神,打造紅色文化精品
(一)積極建設紅色文化公園
圍繞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紅色文化主題,加強對抗戰、愛國為主題的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揚,依託現有的中共雲南一大會址查尼皮和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等重點文物資源,打造集中紅色文化、愛國教育和休閒遊憩為一體的紅色文化公園。對標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求,修繕遺址遺蹟,提升紅色文化公園內的基礎設施和旅遊配套設施建設,爭取融入雲南省文化重點工程建設。
(二)創新打造紅色文化精品
貫徹落實愛國主義示範教育基地建設,整合愛國主義教育紀念館、陳列館和烈士紀念設施,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等數位化手段強化遊客沉浸式體驗感,以創新的敘述方式增強遊客對紅色故事和革命精神的切身理解。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客群,開發紅色文化創意產品,如深耕紅色文旅青年市場,挖掘中共雲南一大會址查尼皮和西南聯大蒙自分校的真實故事,提煉其中3至5個重點故事,打造紅色文化旅遊新爆點。
(三)提升紅色旅遊產品文化品質
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旅遊文化及革命傳統實踐教育方面的價值,持續打造紅河州紅色旅遊名片,以蒙自查尼皮紅色旅遊景區為依託,運用聲音、圖像、動畫、數字互動等科技手段還原革命歷史,使紅色旅遊由靜止向動態轉型。建設中共雲南一大紀念館,完善館內基礎設施,升級最佳化管理服務水平,配套建設遊客服務中心、陳列館、廉政教育館等,協調配置相關革命歷史物件,使遊客的紅色體驗具象化。
三、講好“紅河故事”,打造文化交流平台
(一)搭建交流互鑒世界文化遺產論壇
充分利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與國內外其他同類型遺產地建立聯繫,創辦國際級的世界文化遺產論壇,展示世界遺產的文化風貌和保護利用的獨特方式,從而探索哈尼梯田農耕文化傳承至今的特殊途徑和機制,為世界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發展問題破局,打造紅河州國際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提升紅河州文化交流的國際影響力。
(二)舉辦高層次的跨境文化交流平台
通過主題明確、主體鮮明、組織有序的文化嘉年華活動展現紅河州與世界對話溝通、交流、互鑒的文化張力,展現紅河州現代、開放、創新、自信的精神風貌,搭建國內外創意文化交流平台;通過舉辦文化創意發展大會,探討文創產業發展趨勢,分享青年文化創意企業經營理念,打造創意人才交流互助合作平台,助力文化創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建設都市休閒文化交流公園
依託地方博物館、藝術館等文化公共場所,結合文化旅遊、城市休閒和公共綠地空間,以各縣市標誌性的地方性格和發展沿革為核心,深入發展都市文化休閒產業,挖掘各縣市不同的休閒內涵,塑造獨特的城市休閒符號,為當地居民和外來遊客打造地方休閒服務基地和現代娛樂中心,滿足社會各階層的文化、生活、休閒需求,打造面向都市大眾的文化休閒與交流空間。積極推進都市休閒文化公園的區域交通、環境和休閒娛樂設施的完善,能有效提升區域價值,塑造城市景觀,建設城市綠地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推動城市休閒文化發展。
(四)創建名人文化IP
深挖紅河州的名人文化,通過創建一系列名人IP,提升紅河州文旅產業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根據名人特徵及其傑出領域,推出不同主題、各具特色的文化名人IP;展示多樣化,以文化為引導,以創新為驅動,打造多樣化的名人IP展示形式,推進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全域化發展,對名人文化IP創建實行全域化覆蓋,打造名人系列產品。通過名人文化IP,講好“紅河故事”。
四、加強文物保護,培育歷史文化精品
(一)增強紅河州歷史文物保護力度
貫徹落實國家文物保護和利用等相關政策和要求,對7張名片的文化核心資源進行重點打造,增強對相關文物、建築群和遺址的安全長效保護機制和資源資產管理機制,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做好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性修繕工作,保護紅河州歷史文化記憶;深化對歷史文物社會、經濟和文化價值的跨界研究,通過文化藝術博覽會、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等平台牽引,促進對外文化貿易創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走出去”。
(二)打造標誌性文化休閒精品
充分利用紅河州已有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城市規劃館、紀念館等文化場所資源,加快各地文化場所數位化改造升級,以各縣市獨特的地方歷史文化,運用差異化發展策略合力打造紅河州地方文化名片。科學保護和合理建設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文化街區,圍繞“以文塑城、以文興旅、以文興業”做文章,聚力提升重點文物資源和歷史文化空間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引領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三)合理利用歷史文化街區
從空間整合、功能重構、文脈延續等方面,對紅河州的知名歷史建築、歷史街區、特色街區和景觀等進行保護性開發,改造和升級成為有歷史紀念意義的街區和文化藝術聚集區。重視空間整合和功能重構,既保留原有建築元素,體現地方傳統文化底蘊,又要重新劃分空間層次,區分居民的生活功能與遊客的休閒功能,同時滿足歷史文化傳承,增強休閒體驗和文創體驗的需求。
(四)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藉助於現代科技手段對紅河州地方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智慧財產權的開發和運用,打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深入研究大眾需求,挖掘文物內涵,找準文化定位,對接現代社會生活,用現代產品形式展現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深入挖掘傳統元素豐富的文化內涵基礎上,借用現代設計手法,找到傳統與創新的平衡點,設計出富有民族特色且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以設計驅動文化創意產品消費升級。
五、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塑造非物質文化精品
(一)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搶救保護瀕危文物,弘揚包括音樂歌舞、傳統節慶、民族工藝在內的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傳習館)等公共基礎設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奠定物質基礎。繼續開展非遺進校園的普及教育活動,正確引導青年人對非遺的興趣,修復傳統文化斷層,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二)打造紅河非物質文化標識
圍繞1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相應的文化生態環境保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綜合利用網際網路、多媒體、VR、AI等高新科技,定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展覽、圖片展示、技藝展演、學術講座等活動,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展演水平。打造紅河州非物質文化知名品牌,在重要節慶、重大活動期間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提升非遺產品的整體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鼓勵政府部門、企業和高校聯合,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紅河州非遺項目“走出去”,打造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重要標識。
(三)提升非物質文化挖掘和體驗創新
通過培育非物質文化創新產品,注重實用性和創新性,讓非物質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提高非遺的經濟附加值。通過舉辦文博及非遺講座、精品展覽與非遺體驗等活動,開展非遺普及教育。基於地方非遺項目,扶持傳承人開設傳習所、展示館,實現產業化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優秀民族文化藝術題材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推動實施一批駐場旅遊演藝項目建設。通過網路或廣播電視台,創新非遺節目。高校提供智力支持,通過科學研究、教學創新實踐等方式,開展“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畫”,實時孵化創新創業項目。博物館設專區固定推廣項目,如增設非遺館、非遺大師工作室等非遺專區等。
(四)建設多層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
對文化所依存的自然環境、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實施全方位保護,爭取創建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鼓勵各縣市建設一批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全域性、多層級的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培育紅河州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共創的典範。
第四章 提升文旅產品質量,培育打造文化旅遊新產品新業態
創新發展人文休閒旅遊、民族民俗旅遊和文創引領型商品的文旅融合新業態,有序規劃和開發科普研學旅遊產品,強化“紅河谷”康養旅遊產品品牌,深入挖掘鄉村旅遊產品潛力,共同提升紅河州文旅產品質量,打造文旅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
一、提升傳統旅遊產品
(一)推動觀光旅遊產品轉型升級
在生態觀光的過程中嵌入自然科學、地理、環保等知識的科普,寓教於樂,提升生態觀光旅遊的教育意義。適應後疫情時代的旅遊市場需求,調整傳統的大眾觀光旅遊模式,基於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與少數民族文化習俗資源,打造高品質的自然景觀資源與少數民族風情旅遊相結合的觀光休閒遊。構建科學的、完備的、可持續的保護體系,有序開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旅遊。創新生態旅遊模式,確保生態旅遊品質,培育生態旅遊意識。在政府主導下,實現全民參與旅遊發展,最終達到人、自然、文化和產業融合的狀態。
(二)提升商務會展旅遊產品服務水平
提升商務會展旅遊產品和服務水平,與國際標準接軌,實現商務會展產業和旅遊產業聯動發力。發揮好紅河州位於中國—東協兩大市場的結合部和昆明—河內兩大城市輻射交匯點的區位優勢,依託滇南中心城市及其周邊經濟發展較好的縣市與中越跨境口岸,開展會議與文化交流活動,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優勢,開拓會展業,積極推動入境商務會展旅遊與城市商務會展旅遊。增強商務旅遊供給能力,增強國內外商務交流與合作,提供多樣化、多層次、創新鮮明的商務旅遊產品。加強對會展、商務、商業、旅遊等設施建設,爭取形成國家標準的硬體條件和有競爭力的商務服務質量,打造高星級商務酒店、會展場所等,吸引附加值高的國內外高端商務人士。
(三)推進跨境旅遊產品有序發展
後疫情時代,逐步恢復並積極發展自主高效的邊境旅遊產品。圍繞中越邊民互市貿易,以2個國家一級口岸為著力點,大力發展邊境貿易,加快落實免稅政策,不斷增強紅河州邊境互市貿易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推動中越跨境旅遊的發展。借鑑先進的邊境口岸發展經驗,依託信息化系統、智慧卡口等技術,強化安全準入檢查,以更大的力度推動入境旅遊市場,著力解決便捷通關手續,最佳化出入境手續辦理流程,實現簽證辦理工作的規範、有序和高效,提升邊民互市貿易便利化水平。持續推進河口邊境旅遊試驗區創建等工作,將旅遊業作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領域,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跨境旅遊路線,積極在南亞東南亞市場塑造紅河州旅遊品牌形象,推出主題鮮明、風情獨特的旅遊路線。
二、發展科普研學旅遊產品
(一)舉辦一系列自然教育活動
突出自然教育旅遊產品的教育意義,注重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科學精神的傳播和青少年科學志向的培育。堅持公益性原則,鼓勵社會機構進一步推進自然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多層次開展自然教育公眾服務。鼓勵構建“年齡分眾式”自然教育全社會參與行動體系。
(二)開發科考探險旅遊線路
保持生態景觀的原始性和神秘感,強調保護和開發的有機統一,合理控制環境容量,配套基本的安全急救設施,發展徒步、登山、山地腳踏車、泛舟、釣魚、漂流等活動,豐富遊客體驗。依託現有的公路幹線,引入專業化的運營機構,開發新、奇、特、絕、險的小眾旅遊線路,強化安全保護措施,加強對有資源條件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為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區域各種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及特殊文化提供科學依據。培育“紅河遊學”品牌,積極申報國家級研學旅遊示範基地。
(三)加快發展研學文旅業態
研判不同年級、不同季節、不同時長的需求規律,結合學校細分市場,構建研學知識體系。著重開發有質量的內容,促進研學教育產品水平的提升。打造傳統和主題景區、度假區、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紀念館+研學的模式,讓文化和旅遊融合為研學旅遊提供新動能。建設一批研學基地和科考基地,建設農事觀光園、體育樂園、水上樂園、動漫樂園等。
三、強化康養旅遊產品
(一)塑造氣候康養旅遊產品品牌
紅河州同時具備避寒和避暑的氣候條件,是發展氣候康養旅遊天然絕佳目的地。基於紅河流域乾熱河谷的氣候優勢,以紅河、元陽、箇舊、金平、河口、綠春等5個縣市的沿河區域為重點空間,針對自駕遊客和養老旅居群體,開發河谷避寒與高山避暑度假旅遊產品。加快康養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逐漸提升醫養康養服務能力,力爭把我州打造成中老年群體“候鳥”式旅居度假的首選目的地和全國知名健康生活長廊。
(二)提高生態康養旅遊產品知名度
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提升生態體驗、溫泉療養、森林養生、江河垂釣等康養度假業態,打造休閒農莊、養生度假區、養生谷、溫泉度假區、生態酒店(民宿)等特色康養產品。圍繞彌勒、瀘西等縣市,提升城市綠地空間,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打造宜居城市的典範,吸引更廣泛的旅居人群;其次,爭取國家宜居城市相關獎項,提高市場知名度,增強對國內外中高端旅居遊客的吸引力。
(三)打造森林康養旅遊新業態
融合特色康養小鎮和全域布局,夯實康養旅遊基礎。在森林康養和森林旅遊新業態發力,以綠色生態和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圍繞最精華的天然森林資源和最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建設石屏龍韻養生谷、太平湖森林小鎮等一批具備代表性和特色的森林康養基地,配套現有的康養地產,發展康養旅居等新業態,打造“天然氧吧”康養之地。
四、深挖鄉村旅遊產品潛力
(一)創新發展鄉村休閒與度假產品
以產業為著力點,著力打造集民俗體驗、生態農業、鄉村旅遊、養生度假、休閒體驗、科普教育於一體的旅遊綜合體。以鄉村民宿作為發展鄉村旅遊、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梳理可開發、可利用的鄉村民宿資源點,整合有基礎、有條件、可打造示範休閒度假精品的優勢資源,提升傳統農家樂產品向觀光、休閒、度假複合型旅遊產品轉變,迎合個性化休閒時代需求,避免同質化競爭,爭取差異化優勢,發展鄉村旅遊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
(二)充分激活鄉村文旅體驗
依託多元融合的少數民族文化,各自發育出獨具一格的鄉村文化。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價值,開發鄉村文旅精品,組織豐富多樣的鄉村文化體驗活動,以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推動形態更多元、方式更多樣、文化更豐富、領域更寬泛、創新更活躍的鄉村旅遊發展趨勢。做好科技創新、資源整合、文化傳承、體驗升級等工作,不斷激發鄉村文旅體驗的活力。
(三)向鄉村生活新理念轉變
立足於鄉村旅遊體驗向鄉村生活轉變這一新趨勢,全面認識鄉村在生態、文化、生活方式上的特色和優勢,保護村莊自然生態和人文氣息的原真性,致力於鄉村振興事業,充分調用鄉村的景觀資源、人文資源、農耕活動、有機飲食和生態環境,發展鄉村康養旅遊產品。
五、打造產業融合旅遊產品
(一)盤活休閒農業旅遊資源
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農業規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設的突破口,按照“農業+文化+旅遊”的模式,將分散、閒置的土地集中利用起來發展特色農業示範園基地,走上“特色種植+觀光採摘”的休閒農業之路。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旅遊開發與經營活動,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優惠政策,配套相應的資金補貼和保險扶持政策,切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惠及參與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的村民,統籌條件逐步完善、發展潛力較大的存量資源,盤活鄉村閒置資源、推動鄉村旅遊轉型升級、促進城鄉發展互動融合。
(二)創新工業旅遊體驗模式
推動城市產業文化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強調“工業+旅遊”的聯動發展,實現產業轉型與城市休閒相結合。對停工、廢棄的工業區、廠房和設備等加以利用,通過改造設計、陳列展覽等形式,在保存歷史價值的基礎上,打造工業文化創意園區,使工業遺產與城市景觀相融合,推動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創造新的經濟成長點,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三)豐富體育旅遊產品類型
推動體育運動與旅遊產業的融合,多業態合力發展。緊緊圍繞健康生活目的地目標,推動高原運動與體育賽事結合,打造全國知名賽事品牌。依託高原、山地、河谷、水體等地形地貌及資源,發展山地運動、水上運動、戶外露營、戶外體育運動、養生運動、極限運動、傳統體育運動、徒步旅行、探險等康體養生產品,推動體育、旅遊、度假、健身、賽事等業態的深度融合發展。
六、創新文旅融合旅遊產品
(一)制定相關文旅融合政策
在培育文化旅遊消費新熱點、提升文化旅遊產品品質、建設新型文化旅遊功能區、促進紅色旅遊發展、推動鄉村文化旅遊發展、設計旅遊文創系列產品、推動文化旅遊扶貧等7個方面推出相關政策,構建文旅融合政策引導體系。
(二)建立一批文旅深度融合示範帶動項目
建立一批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提升和拓展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在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方面起到示範效應。具體而言,建立文旅示範小鎮,用“文化旅遊+”帶動新型城鎮化;建立文旅深度融合示範村;建立文旅產業園區,以創意帶動泛文旅產業聚集;建立文旅示範景區和度假區,推進文旅資源和配套設施系統化整合;建立精品文化旅遊帶,促進區域文旅資源串聯開發。
(三)全面提升紅河州人文旅遊名片
深入開發古城觀光與休閒的精品路線,在保持歷史原真性和活態性的基礎上,實現人文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圍繞建水古城、紅河迤薩古鎮、石屏古城等,數位化展示歷史建築遺存和傳統生活方式,創新行銷手段,拓寬行銷途徑,提升行銷效率,強化人文旅遊城市形象,打造雲南省新的人文旅遊知名品牌。
(四)深挖民族民俗旅遊產品價值
立足於州內10個世居的少數民族資源,以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壯族5個主要少數民族為重點,挖掘其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和民族節慶,尊重民族文化原真性,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實現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可持續。打造民族特色節慶和民俗品牌,如哈尼族長街宴、彝族傳統節慶、苗族特色餐飲、傣族潑水節等。
(五)開發一系列旅遊文創引領型商品
以高品位、創意性、功能性、層次性和主題性為設計理念,深挖紅河州特色文化符號,將文化創意與特色文旅資源融合,豐富產品內涵,突出高品位性。開發建水紫陶、箇舊斑錫、石屏烏銅走銀、開遠根雕、哈尼族服飾、彝族刺繡、開遠鮮花工藝品、金平蝴蝶工藝品、屏邊苗族刺繡等特色民間工藝品,立足充分的市場調研,了解公眾需求,拓展產品的吸引要素,使其既有文化韻味,又有實用價值,實現創意性和功能性的融合。培育一批文創龍頭企業,提升紅河文創產品市場競爭力。
第五章 加強文化旅遊產業要素和產業支撐體系建設
“十四五”期間,圍繞“快旅慢游”旅遊交通體系和“綜合便捷”旅遊集散服務體系構建,順應文化旅遊市場消費趨勢,結合紅河州自身發展優勢,全面提升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能級。
一、提升文化旅遊產業功能要素
(一)完善“快旅慢游”旅遊交通體系
提升旅遊交通與風景道建設。完善依託城鎮連線景區道路的旅遊綜合交通網路建設,推進高鐵、機場及南部高速等連線主要旅遊縣市和通往4A級以上旅遊景區斷頭路及“最後一公里”的公路建設,加快建設舒適、便捷、暢達、多點互通的旅遊交通網路。增加腳踏車和徒步為主的綠色慢行道路體系,打造“6+5+3+1”特色旅遊風景道體系。
加強自駕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自駕服務體系的樞紐建設,以蒙自、建水、彌勒、元陽的航空、鐵路和其它重要交通樞紐為一級自駕車服務節點,其他縣市為二級自駕車服務節點,沿途自駕車營地為三級自駕車服務節點,構建完整的自駕車服務空間體系。提升租車服務和旅遊交通導航服務水平,方便遠程遊客的落地自駕車旅遊組織。豐富各個節點自駕車服務內容,打造便捷、舒適、完善、安全的自駕車服務體系。
依託旅遊風景道的建設,打造6條自駕主題線路,包括滇南風情體驗之旅(昆明—石林—彌勒—開遠—蒙自—屏邊—河口)、紅河谷探秘之旅(元江—紅河—元陽—建水—箇舊—金平—蒙自—河口)、民族風情文化之旅(通海—建水—元陽)、梯田文化主題之旅(紅河—元陽—綠春—金平)、鐵路文化主題之旅(元江—石屏—建水—箇舊—蒙自—文山)、滇桂山水風情之旅(石林—彌勒—瀘西—丘北—百色—南寧)。
(二)最佳化旅遊住宿結構與布局
從供給端發力,以“半山酒店”為引領,以商務型、度假型、經濟型酒店為基礎,以民宿客棧、休閒農莊等為補充,形成結構合理、類型多樣的旅遊住宿體系,全面提升旅遊住宿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面向國內外休閒度假、康體養生等中高端消費市場,突出分眾化、個性化和定製化消費新趨勢,加強旅遊度假區、文化生態旅遊區建設,依據市場情況,合理布局數量充足的優質住宿接待設施。
(三)重點打造紅河美食名片
挖掘紅河特色美食資源,形成品類豐富、味道獨特、深受市場喜愛的紅河美食名品,對接“健康生活目的地”和“綠色食品”兩張牌,以美食文化打開紅河旅遊新消費經濟之路。積極實施“紅河味道”品牌計畫、“紅河原味之旅”和“紅河金牌飯館”“紅河名廚”工程,建設一批特色美食街區、民族美食風情街、綠色食品專區。
(四)做大做強旅行社業
與國內知名旅行社合作或引進國內大型旅行社在紅河州設立分社,依託品牌資源開拓客源市場。鼓勵以旅遊線路為紐帶,積極促進旅行社之間的聯合與抱團發展,組織各種形式的旅遊聯合體,實現優勢互補與利益共享。全面增強旅行社產品線路策劃能力、市場開拓經營能力和資金實力,提升旅行社服務質量水平。加強旅行社導遊隊伍建設。引導旅行社在中越出入境旅遊市場中發揮積極作用。加強旅遊服務質量監督管理和旅遊投訴處理。
(五)豐富休閒娛樂產品業態
培育打造一批演藝精品名牌,深入開展“彩雲之南等你來”夜間文化活動,培育壯大一批民族文化節慶精品。提升城市整體休閒娛樂功能,建設一批文化主題鮮明、旅遊內容豐富、休閒環境舒適、功能配套完善的特色休閒街區。
(六)創新開發文化旅遊商品
構建以特色民間工藝品、景區景點衍生文化創意產品、特色美食加工產品和高原農產品為支撐的旅遊商品體系。加大對民間手工藝人及民間老字號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的、方便可攜帶的特色民間工藝品。引導和扶持本土品牌,加大對外行銷力度,拓展銷售渠道。
二、完善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體系
(一)落實內外交通網路建設
儘快構建對外交通網路,加強旅遊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圍繞“鄰縣通高速、鄰州通鐵路、南北通航空、州府強樞紐”目標,著力完善航運、軌道交通及連線高品質景區的旅遊道路建設,打造無縫對接、便捷舒適、服務優質的旅遊交通體系,不斷提升全州旅遊通達性。
加強旅遊專線體系建設。加強建設連線景區、城鎮、重點旅遊村寨的特色旅遊專線和旅遊環線,豐富旅遊交通的體驗性,逐步建立便捷、立體的旅遊交通服務體系。強化沿途道路兩側視域範圍內的景觀提升與交通導引、信息標識系統、解說系統、休憩設施的完善,打造特色旅遊風景道體系。完善旅遊巴士體系,主要旅遊縣市至少開通1條旅遊公交線路。
第五章 加強文化旅遊產業要素和產業支撐體系建設
“十四五”期間,圍繞“快旅慢游”旅遊交通體系和“綜合便捷”旅遊集散服務體系構建,順應文化旅遊市場消費趨勢,結合紅河州自身發展優勢,全面提升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能級。
一、提升文化旅遊產業功能要素
(一)完善“快旅慢游”旅遊交通體系
提升旅遊交通與風景道建設。完善依託城鎮連線景區道路的旅遊綜合交通網路建設,推進高鐵、機場及南部高速等連線主要旅遊縣市和通往4A級以上旅遊景區斷頭路及“最後一公里”的公路建設,加快建設舒適、便捷、暢達、多點互通的旅遊交通網路。增加腳踏車和徒步為主的綠色慢行道路體系,打造“6+5+3+1”特色旅遊風景道體系。
加強自駕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自駕服務體系的樞紐建設,以蒙自、建水、彌勒、元陽的航空、鐵路和其它重要交通樞紐為一級自駕車服務節點,其他縣市為二級自駕車服務節點,沿途自駕車營地為三級自駕車服務節點,構建完整的自駕車服務空間體系。提升租車服務和旅遊交通導航服務水平,方便遠程遊客的落地自駕車旅遊組織。豐富各個節點自駕車服務內容,打造便捷、舒適、完善、安全的自駕車服務體系。
依託旅遊風景道的建設,打造6條自駕主題線路,包括滇南風情體驗之旅(昆明—石林—彌勒—開遠—蒙自—屏邊—河口)、紅河谷探秘之旅(元江—紅河—元陽—建水—箇舊—金平—蒙自—河口)、民族風情文化之旅(通海—建水—元陽)、梯田文化主題之旅(紅河—元陽—綠春—金平)、鐵路文化主題之旅(元江—石屏—建水—箇舊—蒙自—文山)、滇桂山水風情之旅(石林—彌勒—瀘西—丘北—百色—南寧)。
(二)最佳化旅遊住宿結構與布局
從供給端發力,以“半山酒店”為引領,以商務型、度假型、經濟型酒店為基礎,以民宿客棧、休閒農莊等為補充,形成結構合理、類型多樣的旅遊住宿體系,全面提升旅遊住宿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面向國內外休閒度假、康體養生等中高端消費市場,突出分眾化、個性化和定製化消費新趨勢,加強旅遊度假區、文化生態旅遊區建設,依據市場情況,合理布局數量充足的優質住宿接待設施。
(三)重點打造紅河美食名片
挖掘紅河特色美食資源,形成品類豐富、味道獨特、深受市場喜愛的紅河美食名品,對接“健康生活目的地”和“綠色食品”兩張牌,以美食文化打開紅河旅遊新消費經濟之路。積極實施“紅河味道”品牌計畫、“紅河原味之旅”和“紅河金牌飯館”“紅河名廚”工程,建設一批特色美食街區、民族美食風情街、綠色食品專區。
(四)做大做強旅行社業
與國內知名旅行社合作或引進國內大型旅行社在紅河州設立分社,依託品牌資源開拓客源市場。鼓勵以旅遊線路為紐帶,積極促進旅行社之間的聯合與抱團發展,組織各種形式的旅遊聯合體,實現優勢互補與利益共享。全面增強旅行社產品線路策劃能力、市場開拓經營能力和資金實力,提升旅行社服務質量水平。加強旅行社導遊隊伍建設。引導旅行社在中越出入境旅遊市場中發揮積極作用。加強旅遊服務質量監督管理和旅遊投訴處理。
(五)豐富休閒娛樂產品業態
培育打造一批演藝精品名牌,深入開展“彩雲之南等你來”夜間文化活動,培育壯大一批民族文化節慶精品。提升城市整體休閒娛樂功能,建設一批文化主題鮮明、旅遊內容豐富、休閒環境舒適、功能配套完善的特色休閒街區。
(六)創新開發文化旅遊商品
構建以特色民間工藝品、景區景點衍生文化創意產品、特色美食加工產品和高原農產品為支撐的旅遊商品體系。加大對民間手工藝人及民間老字號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的、方便可攜帶的特色民間工藝品。引導和扶持本土品牌,加大對外行銷力度,拓展銷售渠道。
二、完善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體系
(一)落實內外交通網路建設
儘快構建對外交通網路,加強旅遊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圍繞“鄰縣通高速、鄰州通鐵路、南北通航空、州府強樞紐”目標,著力完善航運、軌道交通及連線高品質景區的旅遊道路建設,打造無縫對接、便捷舒適、服務優質的旅遊交通體系,不斷提升全州旅遊通達性。
加強旅遊專線體系建設。加強建設連線景區、城鎮、重點旅遊村寨的特色旅遊專線和旅遊環線,豐富旅遊交通的體驗性,逐步建立便捷、立體的旅遊交通服務體系。強化沿途道路兩側視域範圍內的景觀提升與交通導引、信息標識系統、解說系統、休憩設施的完善,打造特色旅遊風景道體系。完善旅遊巴士體系,主要旅遊縣市至少開通1條旅遊公交線路。
(二)打造文化和旅遊服務新視窗
拓展公共文化場館的旅遊服務功能。立足圖書館、博物館和各類娛樂場所,深挖地方文化內涵,強化地域特色文化,進行品牌化運營。積極推進研學旅遊活動、文旅閱讀推廣等活動,探索多種業態運營,深化文旅融合發展,促進文化消費,塑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深化旅遊集散中心的文化服務功能。鞏固現有的旅遊諮詢服務,增設非遺展示、圖書閱讀、文創產品銷售等空間,充分利用數字服務系統,發布當地文化館、圖書館、非遺傳習坊、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實施“以點帶線,以線覆面”的文化和旅遊集散服務工程,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各縣市為銜接,各文化場館和景區為補充,功能完善、服務齊全的文化和旅遊集散服務體系。
完善全域旅遊的諮詢服務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開闢旅遊專線,解決遊客自主出行所遇到的交通、票務等問題,開通旅遊集散中心與熱門旅遊景區景點間的旅遊專線,為不同需求的遊客提供豐富自主的旅遊線路選擇。提供旅遊換乘、諮詢、預訂、購物和投訴等一站式旅遊服務,並通過良好的服務功能形成紅河州旅遊形象的展示平台和旅遊宣傳行銷視窗。
(三)有序合理布局旅遊廁所
認真貫徹全國“廁所革命”精神。推動“廁所革命”覆蓋城鄉全域,在數量、技術運用和人性化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將廁所建設、管理作為推進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之一,堅持“維護一批、整改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則,通過擴大有效供給,把各級公共文化場所的廁所納入到旅遊廁所建設管理範疇,統一按照景區旅遊廁所標準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
抓好運營管理工作。積極探索以商養廁方式,通過引進社會資本和技術參與文化場館和旅遊配套設施的投資和運營。合理規劃和分配旅遊廁所的建設與運營成本,保障高效可持續的廁所供應,確保“有廁可用”“有廁能用”。
(四)提升文化和旅遊標識解說系統
規劃和完善文化和旅遊交通的指示和導引標識系統。實現道路交通標識標牌在城市主幹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全覆蓋。增強標識系統的準確性和人性化設計,打造規範、簡潔、實用、國際通行的文化和旅遊交通引導標識系統。
完善涵蓋五大類型的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標識系統。藉助旅遊景區標識系統,完善文化場館標識系統。注重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標識系統的主題化設計,重視標識系統建設的多語種、導向性、科普性、警示性、說明性和趣味性。完善縣市級以上圖書館、博物館、旅遊度假區、3A級以上旅遊景區、旅遊城鎮、旅遊特色村寨、旅遊文化綜合體、旅遊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區域的路標和引導標識。
豐富解說系統,提高嚮導式解說服務。豐富嚮導式解說服務的內容與形式,完善自導式解說服務、解說牌示和語音解說、觸控螢幕等多媒體解說系統,在文化場館、遊客中心、車站、景區門口等提供二維碼鏈入標識。
三、增強文化和旅遊公共安全體系
(一)健全文化和旅遊安全常態監管系統
加強日常安全監督和治理,建立實時信息發布、危機預警等信息平台;明確文化和旅遊行業的統一管理標準,建立健全以安全場館、安全景區、安全飯店、安全建築、安全交通為核心的安全旅遊標準體系,推行安全文化和旅遊產品、安全文化和旅遊企業認證制度;重視旅遊發展中的生態安全問題,加強對生態脆弱區、環境敏感區、資源核心區的資源保護;重視文化發展中的社會安全問題,加強對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獨特的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二)建設“四位一體”文化和旅遊安全救援服務體系
建設文化和旅遊安全政策法規子系統。加強政府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提供法律政策層面的有力支持,統籌文化場館和旅遊應急救援資源的功能導向與面向對象,為各類救援機構、救援業務和救援市場的發展指明方向。
建設文化和旅遊安全預警子系統。收集和分析文化和旅遊安全信息及旅遊影響數據、制定文化和旅遊安全對策、發布文化和旅遊安全預警信息,並對可能危害文化場館、旅遊地、文化企業、旅遊企業及旅遊者的安全利益問題進行全方位的監控。
建設文化和旅遊安全救援子系統。建立以公共救援為主、以公益救援和商業救援為輔的多元化分類救援體系,滿足日益複雜的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的緊急救援任務。
建設文化和旅遊保險子系統。完善現有的旅遊保險機制,創新發展文化保險機制,構建文化和旅遊融合的保險子系統,將保險與救援結合,使一般的保險事後理賠服務向前延伸到事故發生時的立即救援。
(三)構建全方位文化場館和景區安全保障系統
建設各類安全防護設施。在文化場所、景區中人身事故易發的地方和地形險要的地段,設定各種安全防護設施;在地勢陡峭、道路狹窄的地方設定扶手,並在地形險要難行的地段設定休息的平台;在地勢較高、較孤立地方建設防雷小亭子,在較高的文化和旅遊設施和建築物安裝防雷設施等,加強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的防雷設施建設。
構建文化場館和景區的安全警示系統。在“一部手機游雲南”的系統中,增加對文化場館的安全隱患、部分景區的險要地段等情況的說明,對參觀和遊覽項目進行難度分級,在危險易發處設立警示牌,提醒遊客潛在的危險。
建立景區安全救助系統。聯合公安、醫療等部門,設立景區安全救助系統,合理布局各種報警點、衛生站;建立景區巡邏隊,平時定時進行安全巡查,旅遊旺季適當增加人手和巡邏頻率,並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安全演練。在重點景區安裝緊急呼救系統,遠程監控無人區安全情況,及時為遇到困難的遊客提供幫助。
建立惡劣天氣預報系統。在不同天氣條件下對不同遊覽區進行遊覽人數、遊覽線路的限制,在特殊情況下部分或整個景區禁止遊客進入,減少危險的發生。加強對常見惡劣天氣的預報,做好應對措施和緊急救護行動的制定和演練。
四、落實智慧文旅服務系統全覆蓋
(一)推進紅河州人工智慧建設
充分發揮“一部手機游雲南”平台的標桿示範作用,促進物聯網、生物特徵識別、智慧型語音互動、情感計算、智慧型導航導覽、多語言實時翻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自動駕駛、視頻識別、預測預警、決策支持、精準行銷等人工智慧技術在文化和旅遊行業的推廣套用,促進智慧景區和智慧文化場館發展,實現人工智慧技術對旅遊大數據的深度分析,持續最佳化提升文化和旅遊綜合服務平台與監管平台功能布局,不斷提升文化和旅遊便捷化、智慧化水平。
(二)加快智慧景區和智慧文化場館建設
一是加強通信網路建設,加強以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和以數據中心、智慧型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如推動紅河州交通通信系統轉型升級成為智慧型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在各大景區內建設自動氣象站和負氧離子監測站,在各大公共文娛場所建設綜合信息管理平台。二是開發以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為支撐的文化和旅遊服務,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行業動態管理系統,打造智慧紅河文旅體系,提高文旅產業信息化水平。
(三)推進5G技術與智慧景區和文化場館融合
加快5G技術融合套用任務,積極探索5G+高清直播、5G+AR/VR、5G+無人遊覽車、5G+精準導航、5G+無人機巡檢及安防等套用,推動5G技術與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智慧旅遊示範城市、智慧旅遊特色小鎮和智慧旅遊景區深度融合。在智慧景區建設方面,推動4A級以上景區、高星級酒店、旅行社等5G智慧服務建設,開展“數字小鎮”5G試點推廣。在智慧文化場館建設方面,搭建5G技術融合的數據採集和文化、文物保護系統,建立覆蓋全館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建立區域監測中心,實時掌握和展示重點文物的保存環境狀況,為文化、文物智慧化保護奠定基礎。
(四)打造智慧文化和旅遊移動套用服務體系
一是構建全州統一的文化和旅遊大數據中心,率先在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領域實現文旅融合,為“一部手機游雲南”持續提供信息資源支撐與保障。二是加快建設智慧文旅服務平台,推進智慧景區和智慧文化場館“一臉通”建設,拓展文化和旅遊“一機在手,全程無憂”新體驗。
(五)引入ITA概念提供智慧型出行管家服務
爭取與ITA企業合作,從線上和線下兩方面綜合提供智慧型產品服務和體驗,線上整合文旅資源和運營要素提供智慧型化服務,線下運用先進技術最佳化旅遊體驗,為紅河州文旅行銷提供強大的軟環境支持。
第六章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一、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
發揮標準引領作用,進一步完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文化機構建設、管理、服務和評價標準規範。按照填平補齊原則,繼續推進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建設。各級公共文化設施未達標的,根據國家建設標準和實際建設需要進行必要的新建或改擴建。
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
(一)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
整合利用現有城鄉公共設施,依託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設施建設,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與基層文化陣地融合發展,構建運行效能良好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服務陣地。
(二)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事業
在州、縣市民族文化工作團(隊)、文化館、圖書館、非遺中心建立少數民族題材文藝作品創作和民族資源資料庫,增加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雙語出版的常用圖書、音像製品和地方文獻,擴大少數民族語種廣播影視覆蓋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傳承點,扶持各級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構建優秀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加大邊境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
三、積極引導鄉村公共文藝生產
鄉村文藝工作者要堅定文化自信,勇於承擔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在公共文化藝術創作過程中,真實反映鄉村人民生活情況,充分發揮藝術滋養和引領作用,給予村民對鄉村公共文化藝術發言權,強化鄉村文化自信。鄉村公共文化藝術作品要關注社會影響,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
四、促進公共文化藝術與旅遊融合
強化鄉村文化治理,加強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重點圍繞1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藉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力量,開展鄉村藝術普及活動。結合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建設,打造特色鄉村文化和旅遊品牌,基於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打造“藝術鄉村”,適當拓展鄉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旅遊服務功能。積極回響國家號召,實施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支持項目。
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建設
(一)加強數字文化內容資源和管理服務大數據資源建設
以全民閱讀和全民藝術普及為建設方向,不斷豐富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數字資源總量,創新數字資源樣態,提升數字資源建設質量,打造全民閱讀和全民藝術普及資源庫群。
(二)加快公共文化網路平台建設
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加強與雲南文化雲平台之間的互聯互通,構建統籌協調發展的公共文化雲平台體系。對接和融入“數字紅河”建設,依託公共文化雲平台,形成州、縣、鄉、村四級數位化智慧化服務網路。縣級以上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成面向民眾的公共文化空間展示及套用服務平台,構建起包括信息發布、活動預約、場館預訂、文化配送、信息分享、民眾評價等功能於一體的數字文化服務系統平台。加快智慧化文化社區建設,將豐富的數字文化資源傳輸到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一站式”服務。
(三)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智慧套用場景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機構的智慧化服務與管理。積極開發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智慧服務、智慧分析、智慧評估和輔助決策等功能。探索運用人機互動、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信息技術,加強公共文化“沉浸式”“互動式”體驗服務。推進“網際網路+民眾文化活動”,推廣民眾文化活動進行高清網路直播,培育紅河本土的數字文化服務品牌。
六、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協同發展機制
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提升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統籌協調、組織指導、服務援助能力,依託具備條件的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社會性文化機構等,設立分館或基層服務點。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加強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對口幫扶,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實施“戲曲進鄉村”等惠民演出活動。實施城鄉示範性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活動,促進城鄉志願服務人員的交流互動和共同提升。
七、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一)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
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探索設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基金,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自願無償捐贈資金、設施、設備、文物陳列品、圖書資料、有價證券、智慧財產權、服務、人力資源等資產,推動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社會捐贈管理制度,營造捐贈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氛圍。
(二)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
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紀念館等免費開放工作,逐步將民族傳習館、民族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等納入免費開放範圍,推動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免費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積極鼓勵世界文化遺產地、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責任單位面向民眾集體預約或定期免費開放。鼓勵機關、團體、部隊、院校、企事業單位在公休日、節假日及空閒時段向社會免費或優惠開放內部各類文體設施。
拓展公共文化場館的旅遊服務功能。立足圖書館、博物館和各類娛樂場所,深挖地方文化內涵,強化地域特色文化,進行品牌化運營。積極推進研學旅遊活動、文旅閱讀推廣等活動,探索多種業態運營,深化文旅融合發展,促進文化消費,塑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深化旅遊集散中心的文化服務功能。鞏固現有的旅遊諮詢服務,增設非遺展示、圖書閱讀、文創產品銷售等空間,充分利用數字服務系統,發布當地文化館、圖書館、非遺傳習坊、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實施“以點帶線,以線覆面”的文化和旅遊集散服務工程,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各縣市為銜接,各文化場館和景區為補充,功能完善、服務齊全的文化和旅遊集散服務體系。
完善全域旅遊的諮詢服務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開闢旅遊專線,解決遊客自主出行所遇到的交通、票務等問題,開通旅遊集散中心與熱門旅遊景區景點間的旅遊專線,為不同需求的遊客提供豐富自主的旅遊線路選擇。提供旅遊換乘、諮詢、預訂、購物和投訴等一站式旅遊服務,並通過良好的服務功能形成紅河州旅遊形象的展示平台和旅遊宣傳行銷視窗。
(三)有序合理布局旅遊廁所
認真貫徹全國“廁所革命”精神。推動“廁所革命”覆蓋城鄉全域,在數量、技術運用和人性化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將廁所建設、管理作為推進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之一,堅持“維護一批、整改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則,通過擴大有效供給,把各級公共文化場所的廁所納入到旅遊廁所建設管理範疇,統一按照景區旅遊廁所標準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
抓好運營管理工作。積極探索以商養廁方式,通過引進社會資本和技術參與文化場館和旅遊配套設施的投資和運營。合理規劃和分配旅遊廁所的建設與運營成本,保障高效可持續的廁所供應,確保“有廁可用”“有廁能用”。
(四)提升文化和旅遊標識解說系統
規劃和完善文化和旅遊交通的指示和導引標識系統。實現道路交通標識標牌在城市主幹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全覆蓋。增強標識系統的準確性和人性化設計,打造規範、簡潔、實用、國際通行的文化和旅遊交通引導標識系統。
完善涵蓋五大類型的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標識系統。藉助旅遊景區標識系統,完善文化場館標識系統。注重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標識系統的主題化設計,重視標識系統建設的多語種、導向性、科普性、警示性、說明性和趣味性。完善縣市級以上圖書館、博物館、旅遊度假區、3A級以上旅遊景區、旅遊城鎮、旅遊特色村寨、旅遊文化綜合體、旅遊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區域的路標和引導標識。
豐富解說系統,提高嚮導式解說服務。豐富嚮導式解說服務的內容與形式,完善自導式解說服務、解說牌示和語音解說、觸控螢幕等多媒體解說系統,在文化場館、遊客中心、車站、景區門口等提供二維碼鏈入標識。
三、增強文化和旅遊公共安全體系
(一)健全文化和旅遊安全常態監管系統
加強日常安全監督和治理,建立實時信息發布、危機預警等信息平台;明確文化和旅遊行業的統一管理標準,建立健全以安全場館、安全景區、安全飯店、安全建築、安全交通為核心的安全旅遊標準體系,推行安全文化和旅遊產品、安全文化和旅遊企業認證制度;重視旅遊發展中的生態安全問題,加強對生態脆弱區、環境敏感區、資源核心區的資源保護;重視文化發展中的社會安全問題,加強對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獨特的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二)建設“四位一體”文化和旅遊安全救援服務體系
建設文化和旅遊安全政策法規子系統。加強政府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提供法律政策層面的有力支持,統籌文化場館和旅遊應急救援資源的功能導向與面向對象,為各類救援機構、救援業務和救援市場的發展指明方向。
建設文化和旅遊安全預警子系統。收集和分析文化和旅遊安全信息及旅遊影響數據、制定文化和旅遊安全對策、發布文化和旅遊安全預警信息,並對可能危害文化場館、旅遊地、文化企業、旅遊企業及旅遊者的安全利益問題進行全方位的監控。
建設文化和旅遊安全救援子系統。建立以公共救援為主、以公益救援和商業救援為輔的多元化分類救援體系,滿足日益複雜的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的緊急救援任務。
建設文化和旅遊保險子系統。完善現有的旅遊保險機制,創新發展文化保險機制,構建文化和旅遊融合的保險子系統,將保險與救援結合,使一般的保險事後理賠服務向前延伸到事故發生時的立即救援。
(三)構建全方位文化場館和景區安全保障系統
建設各類安全防護設施。在文化場所、景區中人身事故易發的地方和地形險要的地段,設定各種安全防護設施;在地勢陡峭、道路狹窄的地方設定扶手,並在地形險要難行的地段設定休息的平台;在地勢較高、較孤立地方建設防雷小亭子,在較高的文化和旅遊設施和建築物安裝防雷設施等,加強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的防雷設施建設。
構建文化場館和景區的安全警示系統。在“一部手機游雲南”的系統中,增加對文化場館的安全隱患、部分景區的險要地段等情況的說明,對參觀和遊覽項目進行難度分級,在危險易發處設立警示牌,提醒遊客潛在的危險。
建立景區安全救助系統。聯合公安、醫療等部門,設立景區安全救助系統,合理布局各種報警點、衛生站;建立景區巡邏隊,平時定時進行安全巡查,旅遊旺季適當增加人手和巡邏頻率,並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安全演練。在重點景區安裝緊急呼救系統,遠程監控無人區安全情況,及時為遇到困難的遊客提供幫助。
建立惡劣天氣預報系統。在不同天氣條件下對不同遊覽區進行遊覽人數、遊覽線路的限制,在特殊情況下部分或整個景區禁止遊客進入,減少危險的發生。加強對常見惡劣天氣的預報,做好應對措施和緊急救護行動的制定和演練。
四、落實智慧文旅服務系統全覆蓋
(一)推進紅河州人工智慧建設
充分發揮“一部手機游雲南”平台的標桿示範作用,促進物聯網、生物特徵識別、智慧型語音互動、情感計算、智慧型導航導覽、多語言實時翻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自動駕駛、視頻識別、預測預警、決策支持、精準行銷等人工智慧技術在文化和旅遊行業的推廣套用,促進智慧景區和智慧文化場館發展,實現人工智慧技術對旅遊大數據的深度分析,持續最佳化提升文化和旅遊綜合服務平台與監管平台功能布局,不斷提升文化和旅遊便捷化、智慧化水平。
(二)加快智慧景區和智慧文化場館建設
一是加強通信網路建設,加強以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和以數據中心、智慧型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如推動紅河州交通通信系統轉型升級成為智慧型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在各大景區內建設自動氣象站和負氧離子監測站,在各大公共文娛場所建設綜合信息管理平台。二是開發以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為支撐的文化和旅遊服務,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行業動態管理系統,打造智慧紅河文旅體系,提高文旅產業信息化水平。
(三)推進5G技術與智慧景區和文化場館融合
加快5G技術融合套用任務,積極探索5G+高清直播、5G+AR/VR、5G+無人遊覽車、5G+精準導航、5G+無人機巡檢及安防等套用,推動5G技術與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智慧旅遊示範城市、智慧旅遊特色小鎮和智慧旅遊景區深度融合。在智慧景區建設方面,推動4A級以上景區、高星級酒店、旅行社等5G智慧服務建設,開展“數字小鎮”5G試點推廣。在智慧文化場館建設方面,搭建5G技術融合的數據採集和文化、文物保護系統,建立覆蓋全館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建立區域監測中心,實時掌握和展示重點文物的保存環境狀況,為文化、文物智慧化保護奠定基礎。
(四)打造智慧文化和旅遊移動套用服務體系
一是構建全州統一的文化和旅遊大數據中心,率先在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領域實現文旅融合,為“一部手機游雲南”持續提供信息資源支撐與保障。二是加快建設智慧文旅服務平台,推進智慧景區和智慧文化場館“一臉通”建設,拓展文化和旅遊“一機在手,全程無憂”新體驗。
(五)引入ITA概念提供智慧型出行管家服務
爭取與ITA企業合作,從線上和線下兩方面綜合提供智慧型產品服務和體驗,線上整合文旅資源和運營要素提供智慧型化服務,線下運用先進技術最佳化旅遊體驗,為紅河州文旅行銷提供強大的軟環境支持。
第六章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一、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
發揮標準引領作用,進一步完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文化機構建設、管理、服務和評價標準規範。按照填平補齊原則,繼續推進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建設。各級公共文化設施未達標的,根據國家建設標準和實際建設需要進行必要的新建或改擴建。
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
(一)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
整合利用現有城鄉公共設施,依託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設施建設,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與基層文化陣地融合發展,構建運行效能良好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服務陣地。
(二)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事業
在州、縣市民族文化工作團(隊)、文化館、圖書館、非遺中心建立少數民族題材文藝作品創作和民族資源資料庫,增加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雙語出版的常用圖書、音像製品和地方文獻,擴大少數民族語種廣播影視覆蓋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傳承點,扶持各級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構建優秀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加大邊境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
三、積極引導鄉村公共文藝生產
鄉村文藝工作者要堅定文化自信,勇於承擔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在公共文化藝術創作過程中,真實反映鄉村人民生活情況,充分發揮藝術滋養和引領作用,給予村民對鄉村公共文化藝術發言權,強化鄉村文化自信。鄉村公共文化藝術作品要關注社會影響,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
四、促進公共文化藝術與旅遊融合
強化鄉村文化治理,加強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重點圍繞1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藉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力量,開展鄉村藝術普及活動。結合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建設,打造特色鄉村文化和旅遊品牌,基於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打造“藝術鄉村”,適當拓展鄉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旅遊服務功能。積極回響國家號召,實施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支持項目。
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建設
(一)加強數字文化內容資源和管理服務大數據資源建設
以全民閱讀和全民藝術普及為建設方向,不斷豐富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數字資源總量,創新數字資源樣態,提升數字資源建設質量,打造全民閱讀和全民藝術普及資源庫群。
(二)加快公共文化網路平台建設
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加強與雲南文化雲平台之間的互聯互通,構建統籌協調發展的公共文化雲平台體系。對接和融入“數字紅河”建設,依託公共文化雲平台,形成州、縣、鄉、村四級數位化智慧化服務網路。縣級以上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成面向民眾的公共文化空間展示及套用服務平台,構建起包括信息發布、活動預約、場館預訂、文化配送、信息分享、民眾評價等功能於一體的數字文化服務系統平台。加快智慧化文化社區建設,將豐富的數字文化資源傳輸到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一站式”服務。
(三)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智慧套用場景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機構的智慧化服務與管理。積極開發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智慧服務、智慧分析、智慧評估和輔助決策等功能。探索運用人機互動、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信息技術,加強公共文化“沉浸式”“互動式”體驗服務。推進“網際網路+民眾文化活動”,推廣民眾文化活動進行高清網路直播,培育紅河本土的數字文化服務品牌。
六、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協同發展機制
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提升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統籌協調、組織指導、服務援助能力,依託具備條件的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社會性文化機構等,設立分館或基層服務點。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加強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對口幫扶,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實施“戲曲進鄉村”等惠民演出活動。實施城鄉示範性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活動,促進城鄉志願服務人員的交流互動和共同提升。
七、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一)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
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探索設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基金,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自願無償捐贈資金、設施、設備、文物陳列品、圖書資料、有價證券、智慧財產權、服務、人力資源等資產,推動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社會捐贈管理制度,營造捐贈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氛圍。
(二)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
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紀念館等免費開放工作,逐步將民族傳習館、民族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等納入免費開放範圍,推動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免費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積極鼓勵世界文化遺產地、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責任單位面向民眾集體預約或定期免費開放。鼓勵機關、團體、部隊、院校、企事業單位在公休日、節假日及空閒時段向社會免費或優惠開放內部各類文體設施。
第七章 拓展市場,提升文旅行銷質量
一、加快提升文旅品牌形象的影響力
(一)強化“雲上梯田·夢想紅河”品牌形象
以哈尼梯田世界級旅遊資源為發展國際旅遊的核心吸引物,繼續以“雲上梯田·夢想紅河”為中心,圍繞“梯田魂、民族風、古城韻、福地靈、異域情”元素,以“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品質化”為方向,強化“雲上梯田·夢想紅河”的旅遊品牌形象。
(二)豐富“夢想紅河”的品牌內涵
整合政府、研究機構、社會團體等多方力量,加強歷史文化研究解讀“三千四百年”歷史文化名片,講清楚七張名片的故事,提升紅河旅遊感召力,強化紅河文化旅遊黏度。以七張名片為主題,通過與知名公司合作、開展設計大賽等多種形式,創作優質的漫畫、微電影、微紀錄片等宣傳內容,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平台和渠道,不斷創新宣傳方式。加快打造“滇越和個碧石鐵路國家文化公園”,依託滇越鐵路推動中越兩國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構建以“雲上梯田•夢想紅河”為總品牌,以魅力都市、水墨古邑、健康福地、風情邊地、百年滇越鐵路、紅河谷秘境等子品牌為支撐,體現美麗紅河的旅遊品牌體系。
“滇南中心,魅力都市”。以蒙自、箇舊、開遠為核心,打造“滇南中心,魅力都市”的滇南中心城市高端商務和文化消費中心品牌形象。
“水墨古邑,儒禮雙城”。以“一湖兩城”(建水古城、石屏古城、異龍湖)為核心資源,整合周邊鄉村和文化旅遊資源,打造“水墨古邑,儒禮雙城”的文化休閒度假旅遊品牌形象。
“健康福地,樂活彌瀘”。以彌勒、瀘西為中心,通過福地文化、生態文化、健康文化、運動文化向遊客傳達彌瀘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樂活形象。
“滇越邊地,異域風情”。以河口、屏邊、金平為中心,打造“滇越邊地,異域風情”的中越邊境風情旅遊品牌形象,突顯中越法三國風情、特色邊境旅遊。
“百年傳奇,滇越鐵路”。以蒙自、開遠、箇舊、屏邊、河口為核心,打造“百年傳奇,滇越鐵路”的西南最早的國際文化與經濟走廊的旅遊品牌形象。
“紅河秘境·養生河谷”。以紅河、元陽、箇舊、金平、河口、屏邊、綠春等縣市沿河區域為重點空間,打造“紅河秘境·養生河谷”的紅河谷康養度假旅遊品牌形象。
二、明確市場區隔定位,制定不同分級市場行銷策略
根據紅河州旅遊資源稟賦,旅遊市場發展基礎和潛力以及未來旅遊發展方向,將客源市場分級,並確定行銷目標定位。
基礎市場——以昆明為主的滇中城市群其他城市。發揮紅河省內區位優勢,以北部高原康體休閒度假旅遊區為突破點和重點,以哈尼梯田遺產、邊境商貿體驗、歷史古城文化為重要補充,在以昆明為主的滇中城市群行銷推廣。結合新生代客戶群體對家庭旅遊、親子旅遊、定製旅遊、主題旅遊等的需求,藉助事件行銷、網路行銷,充分挖掘紅河州民俗節慶活動,舉辦國內國際賽事,吸引基礎市場遊客參與事件旅遊。打造成為以昆明為主的滇中城市群居民周邊休閒度假游的首選地、主要的文化旅遊目的地。
重要市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等滬昆高鐵沿線城市群。依託滬昆高鐵沿線城市群各節點,加強與昆明文旅部門、旅行社協作,打造“旅遊雙城”,開展聯合行銷,開通短途旅行線路,分流赴昆明遊客。充分挖掘紅河多元文化要素,開發適應不同需求的旅遊產品。瞄準客戶群體,分層行銷,精準行銷。積極申報省文化旅遊行銷專項資金,帶動州內旅遊企業,在長三角、長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舉辦多種形式的旅遊節會和行銷活動。利用網路平台資源,推出定製旅遊、高端旅遊產品,注意區分產品層次,滿足遊客多層次需求。打造成為以哈尼梯田稻作文化為特色的文化旅遊目的地,雲南旅遊新選擇。
拓展市場——雲南省其他地區和周邊省份四川、貴州、廣西客源市場。樹立雲南省著名旅遊品牌,吸引客流,保證一定流量,擴大紅河旅遊品牌的影響力。藉助網路平台,推出平價旅遊產品套餐,滿足拓展市場遊客對家庭旅遊、親子旅遊等需求,通過州內多目的地聯合行銷的方式,增加遊客停留天數。通過紅河相關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宣傳,吸引遊客參與深度旅遊。通過相關大型賽事和民俗文化節慶活動,吸引遊客參與事件旅遊。打造成為雲南省其他地區和周邊省份居民重要的文化旅遊目的地。
機會市場——國內其他省份市場。面對國內其他客源地的遊客,採用網路媒體行銷的方式,通過微博、抖音等國內熱門社交平台,依靠基礎市場、重要市場和拓展市場三大重要市場遊客的自媒體宣傳、口碑宣傳,擴大紅河旅遊影響力。打造成為國內其他省份市場居民西南地區重要的文化旅遊目的地選擇之一。
國際市場——中老鐵路沿線,以寮國等東南亞為核心國際市場,吸引其他國家客源市場。基於紅河州作為面向東南亞、全球遊客的門戶地位,強化特色國際商務旅遊和旅遊消費功能,發揮重要邊境門戶集散功能,打造邊境短途游線,吸引越南、寮國遊客入境,以及歐美遊客經東南亞通道進入中國。充分發揮旅行社的市場開拓作用,支持州內旅行社與東南亞國家的旅行社之間開展合作與交流,建立客源互送機制。打造成為面向東南亞的文化旅遊重要輻射節點,未來西南區域入境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三、加大市場推廣力度,創新開展整合行銷策略和手段
紅河州整體旅遊資源級別頗高,優質資源數量多,但在市場行銷上仍存在產品類型多樣但未形成合力,行銷力度增強但定位不精準,節慶活動豐富但吸引力不夠,行銷渠道拓展但體系待健全等問題。“十四五”期間紅河文旅宣傳推廣行銷工作將以“遊客”的需求和體驗為中心,在統一的品牌形象基礎上,明確行銷資金投入,開展跨區域聯合行銷和多領域的品牌行銷,整合網際網路、大數據等創新科技行銷手段,重視對外交流和合作,推動行銷效果最大化。
四、提升國內區域合作,突破區域合作模式
主動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和昆玉紅旅遊文化帶,藉助區域重大品牌推廣行銷。強化與大滇西旅遊環線和昆玉紅旅遊文化帶市州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區域聯動、線路互推、客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區域合作機制。注重交通串聯,與其他市州聯合打造主題多樣、數量豐富的旅遊小環線。聚焦“哈尼梯田”“古韻新城”“工業文明”等紅河旅遊特色,與環線內其他市州對外進行聯合行銷,重點開拓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發達地區市場。
加強跨區域旅遊合作。如依託臨安古城與南宋臨安在地名上的相關性,聯合杭州市,展開歷史研究合作,聯動推介臨安古城旅遊形象,重點面向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推介;推進建水文廟與山東曲阜孔廟合作,共同在國內三大經濟圈等經濟發達地區舉辦以儒家文化傳承為主題的旅遊推介活動;加強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與昆明西南聯大舊址合作,積極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聯繫合作,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旅行。積極參與冬季的全國南方避寒聯盟、夏天的避暑聯盟等,完善避寒、避暑旅遊產品。依託雲南省“邊海優勢互補”跨區域旅遊行銷行動,加強與廣東、長三角內的有互補意義的城市文化旅遊合作。
五、擴大對外開放交流合作,講好中國故事,雲南故事,紅河故事
一是推進文化交流合作,增強文化傳播能力。推進與以越南為主的南亞東南亞國家在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遺產聯合保護開發、文化旅遊產業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升現有中越跨國春節聯歡晚會影響力,繼續推出更多中越文化交流活動,健全與越南文化和旅遊部門對等互訪和經常性聯繫機制。
二是構築區域示範作用,推動紅河文化輻射重要節點建設。基於梯田農耕文明、近代工業文明、錫文明和滇南特色鄉村風貌資源,串聯州內重要的文化節點,構建“產業強、產品精、業態新、品牌響、服務優”的發展體系,充分發揮文旅深度融合的特點和優勢,增強紅河州對外的綜合影響力和發展帶動能力。
三是提升對外交流合作,推動跨境旅遊發展。建立健全跨境旅遊合作機制,促進跨境旅遊、邊境旅遊和國際入境旅遊發展。提升完善沿邊交通基礎設施、河口口岸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落實好口岸簽證、過境免簽等政策措施。打造“米軌時光”跨國精品旅遊體驗帶,推動河口火車站與越南境內滇越鐵路站點聯通,提升現有“兩國一賽道”國際腳踏車賽等跨國旅遊節慶活動水平,積極開展多樣中越跨國旅遊節事活動。推動“自由貿易區”和免稅街區建設,構建區域性的國際旅遊消費中心。
第八章 構建文旅高質量發展保障體系
一、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
(一)加強組織建設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對文化和旅遊工作的全面領導,持之以恆加強黨的各項建設,不斷健全黨建工作機制。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州黨委政府決策部署,著力推進監督執紀和作風建設,加強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落實好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管好各類陣地,嚴格產品、項目、活動審核把關,加強輿情監測管理,加強對新業態、新媒體、新情況的意識形態風險研判和問題處置。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紅河實際,推動“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順利實施,紮實推動文化和旅遊各項工作措施取得實效。
加強文化和旅遊管理機構職能建設。各縣市旅遊局從實際管理需要出發,向人事管理部門建議適當增加文化旅遊管理機構的人員編制,招聘具有文化和旅遊相關專業背景和專業技術的人員充實各個崗位。要制定文化和旅遊管理人員培訓計畫,採取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人員總體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視遺產保護工作,完善經費劃撥和使用制度,將遺產保護工作落到實處。要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招聘和培養文化創意、產業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要加強外聯和促銷能力建設,面向社會招聘旅遊促銷與外聯、信息管理、外語等專項人才。要加強旅遊服務質量監察與調查機構隊伍的建設,建立旅遊質量常規調查制度,加強旅遊統計管理,提高旅遊統計質量。
提升行業協會管理能力。要充分發揮相關行業協會的作用,培育和提升行業協會的自我管理能力,通過行規行約協調文化旅遊行業中企業之間的利益,維護行業形象,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鼓勵行業協會定期舉辦行業內部交流活動和遊客調查活動,促進行業信息傳播,積極引導行業協會發揮在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社區之間的橋樑作用和協調者角色。藉助行業協會的影響力和平台優勢,收集國內外旅遊信息資料,做好市場預測。
解決部分重點景區的管理體制問題。在“十四五”期間,堅持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靈活運用多種手段理順景區管理體制問題,實現景區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解決權力不明晰、保護和開發矛盾、企業和社區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在重點景區,通過成立景區管理委員會、旅遊股份公司、協調委員會等多種手段,妥善解決現存管理問題,協調政府、企業、景區居民的相互關係,促進景區可持續發展。
(二)強化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
完善文化旅遊投資政策體系。要鼓勵境外資本、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的投資。在國家和雲南省的立法基礎上,積極推進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投資法律法規體系。研究制定文化和旅遊產業政策以及配套產業聯動政策,如投資政策、消費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土地政策、擴大對外開放政策、旅遊工業發展政策、旅遊扶貧政策等,規範市場秩序,解決全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在招商引資、投資建設等方面存在的重大問題。支持文化旅遊相關加工業發展,對投資企業制定相應優惠措施。要建立健全投資審查機制,加強投資方的企業資質、投資方案、項目落地、投資效益等方面的評價和考核制度,防止文化旅遊產業招商引資過程中制度性機會主義行為及其負面影響。
加強遺產保護和利用法律法規建設。要嚴格執行國家和雲南省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法律法規,完善全州遺產保護和利用法律體系。制定文旅資源管理計畫,維護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的合理開發。探索設立資源保護專項經費,用於資源保護、遺產申報等。
建設和完善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保護監測系統。建立科學合理的監測指標體系,及時發現文化旅遊活動和非文化旅遊活動給資源和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針對性制定改進措施。
(三)健全科學的利益分享機制
制定合理文化旅遊發展參與利益分配政策。要建立健全文化旅遊產業的參與和利益分配機制,通過法律法規和財政支持等手段,兼顧公平和效率,實現責任和權力對等,促進文旅產業形成穩定、健康的發展生態,提升不同參與者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要按照文化旅遊資源在本地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開發中的作用,充分考慮本地居民的利益分配。要積極在資源開發和保護、財政投入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推動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的制定和落實。
創新村社區參與機制,提高村社區參與能力。要創新社區(村委會)參與文旅發展的機制,提高管理能力和獲益水平,共同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和民族地區發展。
(四)完善風險評估和防範機制
提高風險意識、加強風險防範教育。要提高文化旅遊管理、從業人員和其他主要利益相關者的風險意識,加強政策宣傳和相關技能培訓。要加強旅遊安全宣傳,提高遊客的風險意識和旅遊工作人員應急處理能力,提升重點文旅產業項目建設參與企業和管理部門的風險防範意識。
健全文化和旅遊發展的風險防範措施和機制。嚴格執行自然資源、文物以及文化等資源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避免資源破壞的相關違法事件發生。推行風險管理系統方案,防範和降低風險。
二、改善市場環境、助力文旅發展
(一)最佳化提升營商環境
鼓勵和推動文化旅遊基礎設施投資,完善旅遊公共服務功能。要改善對外交通條件,積極爭取機場、高速公路、高鐵等重要交通項目落地。要加強旅遊景區景點的交通道路改造與建設,增加相關的旅遊配套設施,提高遊客在旅遊區的體驗和增加遊客遊覽時間。要加強景區景點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對旅遊生態環境保護與綠化用地給予土地利用優惠政策。要制定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介入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推動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支持鄉村地區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改善鄉村文化旅遊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充分利用支農、助農政策,解決交通幹道、重點旅遊景區到鄉村旅遊區的道路交通問題,推進旅遊村鎮街道硬化、綠化和亮化工作,指導旅遊村進行房屋外表改造和標牌、標識規範設定,全面推進旅遊型村鎮建設,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布局合理、植物多樣、特色突出的鄉村旅遊景點。要完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標誌設定和通訊設施,完善旅遊區遊客集結點的醫療救護機構與設施、消防機構與器材。
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辦事效率。積極借鑑廣州、上海、深圳等發達城市的最佳化營商環境的先進經驗,聚焦企業和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快推進流程再造、業務協同、數據共享,推進政務服務便捷化、智慧型化。強化招商引資,積極維護外來企業合法權益,打擊企業和個人失信、商業欺詐等行為,維護健康的市場環境和秩序。
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深化企業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引入市場機制、激活企業活力,培育旅遊龍頭企業。引進境外、省外大型文化旅遊企業和強勢品牌,支持不同行業和所有制以及全球性企業參與文化旅遊企業的改組、改造和重組,培育具有紅河州背景、具有全國競爭力的文化旅遊集團。要加大對文化旅遊的發展力度,調整最佳化文化和旅遊發展專項資金支出結構。加大對文旅行業的金融支持,支持、鼓勵文化旅遊行業的頭部企業發展,扶持富有活動力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投資規模大、開發難度大、戰略定位高的資源和景點,積極引入大型文化和旅遊企業集團參與開發、經營。
(二)激發文化旅遊消費市場活力
強化文化旅遊產品服務的創新和供給能力。建立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提升專項資金,加強對符合市場發展趨勢、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資源的開發,鼓勵和引導廣大藝術工作者和投資商積極投身文化創意產業,不斷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提升質量和吸引力。鼓勵現有旅遊景區通過產品創新、最佳化產品結構、提升目的地吸引力等多種手段,實現旅遊資源的差異化開發。
制定和落實市場拓展政策。增加財政對旅遊促銷的投入,鼓勵拓展國內旅遊市場與開拓入境旅遊市場,制定外聯客源獎勵政策;加大政府財政和人力支持,增加對外旅遊宣傳促銷經費,支持、組織和引導各旅遊企業參加國內國際展示展銷會以及經貿洽談活動;制定促進旅遊信息網路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快旅遊信息網路化發展等。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實行積極的引進政策,改善環境,增強保障
注重人才引進,加大亟需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行業領軍人才引進力度,落實社會保障、人才培訓、資金支持等方面的保障,多渠道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環境和勞動保護,改善其生活環境,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和教育水平,提供平等的社會福利。
(二)完善文化旅遊產業培訓體系
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做好人才培養。要充分利用省內外旅遊教育資源,集中政府、企業、旅遊院校三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利用好相關平台,做好相關銜接,用現有資源做好相關業務人員的培養和培訓。
加大人才培訓的資金、人力和政策投入。建立和完善各種崗位培訓、資格認證、技能考核、崗位考核、級別認證等制度,不斷完善培訓機制,加大培訓力度,打造一支具有前瞻性和市場敏銳度、熟悉本土市場的人才隊伍,提升人力資源結構的穩定性和整體水平。加強多方合作,充分利用大學院校資源,通過政校企合作、校企聯合等方式,以針對性的培訓項目與課程等形式,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四、提升文旅投融資水平
(一)提升融資能力
建立融資工作領導小組。為高效推進重點文旅項目融資和落地提供組織保障,合理運用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發揮國有企業、行業協會的力量,創新機制體制,統籌協調招商引資、融資方案制定和落實、重大項目推進等,切實管好“增量”,管好“業績”,管好“戰略”,為文化旅遊產業的平穩快速增長提供堅實力量。
拓寬專家網路,提高融資活動的智力支持。與雲南及全國其他地區的高等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充分利用知名研究機構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隊和研究成果,通過聘任、授課、評審等方式將相關領域的專家納入各級政府的融資智囊團隊。重視與本地金融行業以及全國主要金融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通過投資洽談、邀請等方式,鼓勵金融專家積極為文化旅遊產業融資建言獻策。重視企業的觀點、傾聽企業的心聲,邀請重點文化旅遊企業的負責人參與融資諮詢會議,不斷最佳化融資方案。
加強招商引資管理,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完善投資審查架構和制度,科學地界定不同規模的投融資項目的執行標準、程式和管理模式。健全投資項目決策機制,強化風險意識,投資決策前進行科學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項目預期收益原則上不低於國內同行業平均水平。建立完善的投資管理體系,嚴格管理投資項目全過程。制定文旅投資項目政府獎勵政策,充分調動文旅項目投資業主的積極性。
(二)拓展融資渠道
合理運用融資工具。要充分利用專家智庫的支持,系統分析現有政府融資渠道,創新融資工具,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多渠道籌集資金,分散融資風險。搭建投資管理信息系統,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建立健全文旅投融資項目庫、投資項目群相關重大共性問題共享平台,推動投資信息、投資經驗互通和共享。
搭建招商引資平台,加強對外宣傳。融資策略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通過投資洽談會、展覽、節慶、項目洽談等方式,各級政府要積極吸引省內外企業前往紅河投資文化旅遊產業。加快推進投資建設規模大、具有引領帶動、示範推動的文旅項目建設。通過聘請專業團隊或組織政府代表參加國內外重要商業活動和招商引資會議,積極“走出去”,與地方政府、金融行業和文旅企業互動。
支持中小企業投融資活動。要在政策扶持、信息服務、信用評價、信用擔保等“四個體系”的建設加大對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條件。鼓勵商業銀行調整業務結構,設計符合小企業不同發展階段資金需求的信貸產品,建立與小企業貸款業務相適應的信貸管理、風險控制、人力資源管理和會計審計等內部管理制度。鼓勵風險投資基金建設,支持文化旅遊項目的風險投資。
五、提高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用地保障
(一)銜接國土空間規劃,提升用地規劃的科學性
堅持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並重。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文化旅遊產業開發和項目謀劃建設過程中,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原則,合理、合法、合規地利用土地資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強資源要素的保護和利用,統籌耕地、森林、草地、濕地、河湖等各類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將重點重大文化旅遊項目納入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切實保障重點建設項目的用地支持。協調銜接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三條控制線,組織對重大戰略和重點文旅項目的專題研究,通過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提出文化旅遊項目承載規模、適宜空間、用地需求,確保文化和旅遊產業布局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
(二)多渠道保障文化旅遊發展土地用地
充分利用政策紅利,創新土地開發和利用方式,重點保障重大文化旅遊項目落地,鼓勵不同市場土體在遵循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突破傳統發展思路,靈活利用土地資源。如支持利用非耕地資源開發文旅項目,支持城市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配建文旅消費中心和項目,鼓勵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開發文旅項目,探索扶持鄉村旅遊發展和產業振興的點狀供地模式。
六、強化規劃實施的過程監督
(一)制定科學的指標體系,加強規劃實施的檢查
要制定科學的指標體系,根據部門職責和地區發展差異,細化考核指標和考核實施細則,為規劃實施的過程監督提供依據。要健全文化旅遊規劃監督機制,狠抓重點文旅項目和建設的落實,建立健全“一對一”跟蹤服務和現場協調推進制度。
(二)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考核制度
要完善文旅規劃實施的考核和獎懲機制,嚴格執行項目實施的前期、中期和後期進度考核,引導規劃落實單位和重點文旅項目執行機構實現預定工作進度。
第九章 評估社會環境影響,促進文旅可持續發展
紅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堅持全民共建共享,始終堅持環境修復與保護,秉持低碳消費的綠色發展新方式,採取科學措施和策略,促進文化和旅遊可持續發展。
一、做好環境規劃和環境影響評估
大型項目和重要文化旅遊發展規劃要完成環境影響分析論證,並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和對策。環境影響評估的基本內容包括項目和規劃的具體內容、建設地點的環境本底狀況、防治措施的經濟技術論證等。項目實施和規劃期中,要加強環境監測技術和預測功能,有效治理污染問題,打好淨水、碧水、青山保衛戰。
二、建立健全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對自然景觀環境保護,嚴格執行“退耕還林、還草”計畫,嚴禁重點核心景區的樹木砍伐和草地破壞,加強大氣環境保護,堅持控制保護全州境內的水體環境、固體廢棄物、景觀環境、視覺污染源。
持續釋放“天然氧吧州”生態效益,融合優異的自然生態氣候基礎和完善的旅遊設施基礎配套,爭創一批中國氣候康養地。強化以生態公園、濕地公園、森林公園保護區、梯田、石漠化公園等組成的自然生態保護體系,寓生態保護於休閒旅遊,培育居民生態保護意識,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生物多樣性。
堅持生態旅遊,減少旅遊開發造成的污染,避免破壞環境,推進低碳型旅遊景區建設,提倡使用環保新型材料、使用新能源。針對敏感地區和項目,及時發布旅遊生態狀況及變化趨勢信息,針對旅遊的季節性變化,科學運用旅遊生態環境容量進行景區管理,避免旺季過大的遊客容量對自然生態和景區核心區資源的破壞,培育遊客的低碳消費意識。
三、堅持文化旅遊社會規劃
大型旅遊項目和旅遊規劃要考慮社會影響,平衡遊客的需求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保障遊客觀光休閒的訴求和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注重文化旅遊業的公眾參與,重視公眾意見與建議的落實。要全面分析旅遊規劃實施對旅遊目的地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公共空間的使用、居民收入和就業環境的改善、對當地社會文化影響、潛在的經濟社會矛盾衝突、旅遊收益損失等方面的影響。
四、促進文化旅遊發展的社會效益
要堅持旅遊產業和重要的文化活動保護、珍貴的文物遺址維護、真實的人文文化環境修復等實踐有機結合。要全面推進公園城市和生態家園建設,建設美麗縣城、美麗鄉村、美麗山川,融合風景區景觀空間和城市生活空間,打造舒適美好的觀光度假和生活的氣氛環境。要注意調控旅遊帶來的過度商業化、物價過高等問題,促使生活生產成本處於合理的區間。要引導發揮旅遊產業的溢出效應,實現全產業融合,幫助旅遊目的地的產業升級,推進社會經濟發展。要加強社會資本的管理,處理好資本的逐利性和旅遊資源的稀缺性和公共性之間的矛盾,預防資本流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推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促進民族融合,提升旅遊社會環境質量,提高居民文化素質,維護旅遊目的地社會凝聚力,處理好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的矛盾,形成優質文明的旅遊社會環境。
五、建立健全文化旅遊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
進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性的法律和規範制度,促進生態保護理念在法律法規中體現,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加強旅遊行業服務與管理,規範旅遊投資行為,嚴肅旅遊從業人員的從業規範,保障遊客和旅遊從業人員合法權益,依法加強市場監管,規範旅遊市場秩序,推進文化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