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並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實現2035年文化強國夢的築基起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以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為基底,開啟文化和旅遊發展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是西雙版納文化旅遊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是把握重大戰略機遇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西雙版納州自然生態優良、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文化厚重、區位條件優越,國際化、特色化突出,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市場空間廣闊。要始終扭住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條路徑,遵照融合發展、全域發展、高質量發展理念,按照“國際、生態、康養、智慧”的定位,努力將西雙版納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全域打造聞名世界的康養旅遊名城。
現根據國家、省委、省政府、西雙版納州委、州政府對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部署安排,結合西雙版納州文化和旅遊發展的實際情況,依據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雲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西雙版納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西雙版納世界旅遊名城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等相關要求,特編制《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2021-2025)》。
一、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文化和旅遊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雲南省“三張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整治亂象、智慧旅遊、提升品質”旅遊革命三部曲,走穩創建世界旅遊名城的探索之路。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充分發揮,旅遊對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功能更加突顯,文化和旅遊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為“十四五”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改革工作順利推進。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2019年2月組建成立西雙版納州文化和旅遊局,各縣(市)2019年內全部組建成立文化和旅遊局,2019年12月州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和州旅遊行政執法支隊掛牌成立西雙版納州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新修訂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旅遊條例》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二是推動“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2019年成立州圖書館、州文化館和州民族博物館各館理事會,2020年完成各縣市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改革。三是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間,引進了5名國家級藝術類專業人才,選派歌舞、器樂、美術等53名“三區”文化服務工作者深入基層開展文化幫扶工作,邀請省級專家舉辦了全州文藝骨幹、文物專題培訓。
2. 繁榮發展文化藝術。一是藝術創作取得好成績。《西雙版納的黎明》《排角姑娘》和美術作品《吊瓜花》榮獲雲南省2016年大家樂民眾文化“彩雲獎”,2018年傣族章哈劇《西雙版納的黎明》在北京參加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傣族大型舞蹈詩《行走的貝葉》參加第十五屆雲南省新劇目展演獲綜合獎、導演(編導)獎及作曲獎三項大獎的好成績。2016-2020年,全州先後有40餘個劇(節)目、音樂、美術作品獲獎,其中,《布朗情深》、《西雙版納的黎明》、《排角姑娘》獲國家藝術資金資助項目。自2017年參加 “七彩雲南民族賽裝文化節”以來,先後榮獲23個不同獎項。二是重大藝術活動展現新風貌。圓滿完成每年潑水節節慶演出活動,先後組織舉辦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追夢的春天”、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奮鬥的歲月”等大型主題文藝晚會30餘場。三是文化惠民演出惠及全州各族民眾。每年開展送戲下鄉290場以上,2016年-2020年全州各級文藝院團深入社區、鄉鎮、農場、軍營、學校開展的演出1719場,觀眾達150萬餘人次,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3. 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是抓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制定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十三五”時期西雙版納州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檔案。全州有2個國有博物館、4個公共圖書館、4個公共文化館、44個鄉鎮(街道、農場)文化站、323個村(社區、生產隊)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二是抓好民眾文化服務。州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州數字圖書館開館,州圖書館2017年被列入25家“雲南省全民閱讀示範基地”第一批閱讀示範基地,州內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除勐海縣)在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均被評定為三級公共圖書館,中、老、緬、泰四國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聯合指揮部2017年“國門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建成使用。“十三五”期間,州圖書館共接待讀者554213人次,文獻流通421660冊次,免費培訓27期培訓人數1746人,開展閱讀推廣活動62期23262人次。州文化館共開展各類免費開放藝術培訓班250期,培訓28474人次。州博物館接待參觀人數40餘萬人次。積極推進文化志願服務,全州選派農村文化志願者7名,先後組織開展了民眾文化活動、小講解員培訓、傣文培訓、節慶文體活動及慰問演出等志願服務。三是夯實旅遊公共服務建設。實施旅遊廁所革命,至2019年3月全州旅遊景區內已全面消除旱廁,2017年到2020年度,新建、改建175座旅遊廁所。建立和完善西雙版納旅遊公共服務中心散客旅遊交通體系,“版納好行”平台實現了網上訂票、景區電子碼入園等“網際網路+”元素。加快推進昆曼國際大通道、勐海縣七子餅茶文化、熱帶雨林穿越之旅3條精品自駕旅遊線路建設,線路沿線建成1個四星級旅遊營地、2個三星級旅遊營地、11座觀景平台,完成勐海縣七子餅茶文化自駕車旅遊線路128公里線路的道路硬化工程建設,全州重點精品自駕車旅遊線路和業態已初步建成。四是加快智慧旅遊建設。提升全州旅遊信息化水平,積極推進“一部手機游雲南”建設,各類旅遊資源要素全面上線,全州共完成上線4個城市名片和20個景區名片、103路慢直播、106個景點掃碼識景、91個智慧廁所、14個智慧停車場、15家旅行社、5家租車企業和2家旅遊包車企業、51條精品線路、上線2個博物館、傳習館2個、非遺12個。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已建設完成了中央控制室;曼聽公園、花卉園景區試點完成了智慧燈桿建設;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園景區與景洪市、西雙版納州氣象局合作試點完成了大氣負氧離子監測系統建設;告莊西雙景完成了2個無感支付停車場建設。
4.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遺傳承。一是抓好文物保護與傳承。2016年以來,新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先後爭取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資金共1300餘萬元,完成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曼短佛寺、曼春滿佛寺、景真八角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曼閣佛寺、易武白雲摩崖洞修繕工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曼宰龍佛寺消防“一項一策項目建設”。2019年-2020年投入678萬元,啟動實施茶馬古道·勐臘段消防改造、勐海縣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角亭修繕項目。至2020年底全州有不可移動文物76項,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7處、州級4處、縣級54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6處。提升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水平,全州兩級國有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341件(套),並已建立全州文物信息資料庫。加強古籍保護,州圖書館藏有傣文古籍3448冊,成功申報為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二是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完成“傣族潑水節”“傣族章哈”“傣族象腳鼓舞”“特懋克節”4個非遺項目的數位化採集、記錄和分類、出版,完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檔案建設。全州共有非遺傳習館(所)31所、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1項、省級非遺項目17項(含保護區、傳承基地)、州級非遺項目34項(含保護區、藝術之鄉)、縣級非遺項目115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9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1名、州級代表性傳承人187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88名。其中,“十三五”期間成功申報非遺項目國家級1項、省級2項、州級2項、縣級64項,國家級傳承人4人、省級7人、州級64人、縣(市)級155人。
5. 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一是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入運營。“十三五”期間,實施49個重大文旅建設項目,完成近350餘億元投資。2018年啟動實施“世界旅遊名城”建設,投入近2億元資金在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旅遊產業扶持、旅遊宣傳、旅遊扶貧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西雙版納州世界旅遊名城規劃》編制,組織舉辦了世界旅遊名城建設區域合作研討會、生態旅遊國際研會等活動,組建成立西雙版納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開展連續2年在我州開展旅遊生態環境監測和可持續發展觀測。二是加快旅遊品牌目的地建設。融創旅遊度假區於2019年4月獲評省級旅遊度假區,勐巴拉雨林小鎮於2019年9月獲評雲南省特色小鎮,望天樹景區2020年通過省級5A級旅遊景區景觀、告莊西雙景2020年通過省級旅遊度假區評定驗收。2020年底,全州有1箇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8個A級旅遊景區,全州高端品牌高端酒店8家、三星級以上酒店11家、精品酒店和三星級以上旅遊民宿近100家(待評定),省級旅遊小鎮6個、旅遊特色村15個,有旅行社86家,星級導遊983名,旅遊產業成為了扶貧、固邊、富民、強州的優勢產業。全州共有評定等級的旅遊特色村15個,農家樂435個。三是文化產業助推旅遊產業快速發展。全州營業性演出單位達27家,傣秀、瀾滄江·湄公河篝火晚會等一批高水準、高規格的旅遊演藝產品年觀眾超200萬人次;潑水節、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等節慶旅遊經濟市場紅火,2019年潑水節期間接待國內外遊客103.43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總收入7.23億元。積極發展夜間旅遊經濟,2019在景洪市潑水廣場推出“月月在過節”18場文藝演出活動,為景洪市潑水廣場周邊商家帶來超過40萬人次以上的消費。告莊西雙景2019年夜間經濟突破60億元,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2019年接待夜遊遊客1400多批次1.7萬餘人。
6. 輻射功能不斷加強。一是加強邊境文化建設。舉辦邊境網路文化展6期,開展邊境文化網路徵文賽1期、文物古蹟網路展4期、文化資源網路展1期。舉辦中國磨憨—寮國磨丁邊境文化旅遊節、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等文化旅遊活動,積極參與周邊國家的文化活動,進一步擴大了西雙版納在南亞東南亞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二是加大市場行銷和區域合作推廣。加強區域旅遊合作,充分挖掘區域旅遊產業潛能,與松江、曲靖、鄂爾多斯、玉溪、杭州、武漢、成都、重新等地簽訂旅遊合作協定10餘個。加強媒體行銷,與中央電視台合作,在《新聞聯播》、《遠方的家》、《朝聞天下》、《黃金線路》等欄目中播放西雙版納品牌宣傳片,與雲南衛視、湖南衛視、旅遊衛視等國內電視台合作,吸引電視欄目和綜藝節目到西雙版納拍攝。以節慶會展為平台加大宣傳促銷,“十三五”期間,年均參加各類文旅展會10餘次,舉辦文旅推介會40餘場。航旅結合,積極拓展客源市場,西雙版納機場2020年冬春航季計畫航線65條(其中國際航線5條),航點54個,其中可直飛航點40個,經停到達航點14個,2019年西雙版納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萬人次。三是鞏固中老緬泰邊境地區合作機制。利用“四國九方”機制有利條件,通過與寮國、緬甸、泰國旅遊部門開展旅遊交流與合作,不斷完善雙邊旅遊產品,截至2020年初全州有邊境旅遊線路6條、邊境旅遊旅行社9家。
7. 市場秩序根本好轉。一是做好“放管服”簡政放權服務。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將各項旅遊行業管理工作職責下放到各縣市區旅遊部門,做到權責統一、職責明確、簡政放權。建立旅遊行業“紅黑榜”制度,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力度,自2017年實施紅黑榜以來到2020年底,發布紅榜44個、黑榜63個。二是全力推進州旅遊行業協會、遊客放心購物中心、綜合交易結算監管中心、購物退(換)貨監理中心、旅遊商品品牌、全域旅遊智慧交通6個平台的建設。組建成立了自駕車旅遊行業協會,成立旅遊購物退(換)貨監理中心,自2019年西雙版納州遊客購物退貨監理中心自成立以來到2020年底,共受理退貨訴求2209起,退貨退款金額合計1385.63萬元。三是加大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十三五”期間,制定和實施史上最嚴的“旅遊市場秩序整治24條工作措施”,推行“1+3+N+1”旅遊市場綜合監管模式,通過“重拳”整治旅遊市場秩序,不合理低價游基本得到遏制,遊客市場亂象得到壓倒性遏制,全州文化旅遊市場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十三五”期間,全州各級各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47164人次,檢查各類經營單位66586家次、導遊20322人次,立案涉旅案件475件,查處475件,下達行政處罰金460.93萬元;責令改正281家次,警告141家次。建立“一部手機游雲南”旅遊投訴平台,對遊客投訴做到5分鐘內回響,24小時辦結,自2018年“一部手機游雲南”投訴處理平台建立以來到2020年底,全州共收到遊客投訴1783件,輿情307條,均已回復、處理。
8. 超額完成規劃指標。“十三五”期間,全州累計接待國內外旅遊者16728.2萬人次,是“十二五”期間7462.27萬人次的2.24倍;累計實現旅遊總收入2797.09億元,是“十二五”期間926.59億元的3.02倍。其中,2019年為突破新高,旅遊接待人數達4853.2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27.95億元。2020年實現接待國內外遊客達1985.4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369.97億元,2020年末年遊客人均消費達1863.40元,旅遊產業增加值達91.31億元,旅遊產業增加值占全州GDP比重15.1%。
表1-1“十三五”文化和旅遊發展主要指標表
(二)“十三五”文化和旅遊發展存在的問題
1. 文化旅遊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不完善。全州部分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尚未達到國家和省級標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夠,文化設施需求與供給不均衡,國際性、高規格節慶會展活動受限。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需加強,全州主幹道、重要景區連線道路沿線的遊客服務中心、遊客服務點功能需提升。
2. 文化旅遊產品結構性問題突出。一是文化和旅遊發展不平衡比較明顯,至2019年末旅遊產業增加值占GDP的18.5%,文化產業增加值僅占GDP的3%左右。二是文化旅遊產品供給不充分,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程度較低,文藝創作扶持力度不夠,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較弱。文化旅遊產品結構性問題突出,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占比不高,國際化精品較少,市場影響力較小。文化旅遊業態模式趨同,旅遊地產比重總體過高,文化旅遊新業態新產品供給亟須豐富。遊客綜合消費水平較低,過重依賴“門票經濟”“大旅遊小稅收”問題突出。
3. 文化旅遊國際市場影響力偏低。“十三五”期間,全州接待國外遊客人次年均占比僅1.4%,年均旅遊外匯收入占綜合旅遊收入僅0.8%左右。2019年我州國際旅遊人數占比遠低於泰國清邁國際旅遊人數的28.3%和寮國琅勃拉邦的74.2%。國際文化旅遊品牌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遠遠不夠,與西雙版納所擁有的資源品質和產品現狀差距甚遠。
4. 智慧文旅科技套用不充分。文化旅遊產業與科技的融合不深入,高新科技套用人才、創意設計人才、文化旅遊複合人才缺位。全州數字資源庫建設、數字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仍不完善,智慧化、數位化文化旅遊仍處於“跟著走”階段,創新驅動力與發展動能亟須加強。
5. 文化旅遊人才體系不健全。文化旅遊領域高端智庫專家、高層次領導人才、管理人才、規劃人才、運營人才等緊缺,文化旅遊複合人才缺位;人才專業素養、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文藝創作及理論研究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等緊缺,文藝精品創作水平不高,重大文藝活動策劃能力、創新能力不強。對外來人才的引進機制不健全,對本土人才的挖掘與培養重視度不夠,培訓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
(三)“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面臨的形勢
發展形勢:“十四五”期間,疫情防控將成為常態,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國內經濟增速放緩,我國開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文化旅遊產業的供給側和消費側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拓展海外客源市場、提高國際入境旅遊規模成為挑戰。“十四五”要調整發展思路,深耕全州特色文化旅遊優勢資源,充分研發全年候、全季候、全天候文化旅遊產品的供給和服務,著重開拓高端文化旅遊市場,立足強化國內市場,開拓以日韓、歐美為主的國際市場。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是“十四五”的核心要點與必然趨勢,強化文化產業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中的地位,推動文化旅遊產業實現雙向高質量融合發展,是“十四五”文化旅遊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文化旅遊與科技、體育、教育、娛樂、戶外、康養、農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將形成文化旅遊大消費產業,這加劇了文化旅遊市場的競爭,尤其是將湧現文化旅遊小鎮、城市文旅綜合體、文化旅遊度假區等。加之隨著文化旅遊消費需求的升級、信息技術的疊代,迫切需要深化文化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打造文化旅遊新業態新產品。中老鐵路的開通,首次實現昆明至萬象間的直達運輸,昆明至西雙版納的客運時間縮短為3個小時左右,西雙版納至寮國萬象僅需3小時41分鐘,標誌著西雙版納正式進入鐵路時代。隨著旅遊時間和交通成本的降低,西雙版納作為遠程旅遊目的地的劣勢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國內外旅遊量與旅遊收入將會迎來新的增長點。
比較優勢:世界級的自然資源—擁有中國大陸唯一、世界其他地區少有的熱帶雨林,是全球北回歸線沙漠帶上罕有的“綠洲”,具有世界極佳的避寒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8.9℃-22.6℃之間,森林覆蓋率81.3%,動植物、礦產、水資源豐富,整個西雙版納就是一個天然的生態大公園,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氧吧,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世界級的民族文化—擁有13種世居民族,民族文化風情濃郁,非遺文化悠久多樣,在歷史上被冠為“五景之首”,是東南亞貝葉文化中心、傣泐文化高地,具有國際性影響力。世界級的普洱茶文化—是新老六大茶山的坐落地,是大葉種茶的發源地、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供應地、貢茶文化的澤源地,是茶馬古道的起始地,茶山品牌在世界具有較高知名度。世界級的區位優勢—與寮國、緬甸接壤,毗鄰泰國、越南、高棉,具有水、陸、空、鐵國際口岸優勢,擁有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是昆曼大通道、湄公河國際航線以及泛亞鐵路中段的國際通道城市。已建立景洪、景棟、清萊、清邁、琅勃拉邦、暹粒六城跨境文化旅遊聯盟,是大滇西旅遊環線面向中老緬泰越柬“黃金旅遊圈”的首要門戶和重要樞紐。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提出的“三個定位”和雲南省“三張牌”發展戰略要求,堅持融合發展理念和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立足建設世界旅遊名城發展定位,堅持“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發展方向,主動融入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國家戰略,重點推進大滇西旅遊環線西雙版納環線、沿邊跨境旅遊建設,實現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國際旅遊目的地、邊境跨境旅遊示範區“兩地一區”的發展格局。以龍頭項目為支撐,著力推進文藝精品創作體系、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公共文化旅遊服務體系、現代文化旅遊產業體系構建,實現全州文化旅遊的高質量發展,打造千億級文化旅遊產業,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聞名世界的森林公園和聞名世界的康養旅遊名城。
(二)發展原則
1. 堅持融合發展,形成文旅融合發展新機制。深入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充分挖掘全州特色文化旅遊資源,注重資源整合,推進文化旅遊組織機構、體制機制、人員人心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積極推動“文旅+”科技、金融、農業、工業、體育、醫療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文化旅遊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帶動作用。
2. 堅持創新發展,形成文旅業態發展新動能。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大力推進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文化旅遊領域的套用,不斷推動內容、技術、模式、業態和場景創新,積極推進全州“數字文旅”建設,打造文化旅遊新業態新產品新服務,充分激發文化旅遊內在活力,釋放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潛力。堅持創新驅動,推進全州文化旅遊產業實現數位化、信息化、智慧化。
3. 堅持協調發展,形成文旅繁榮發展新局面。堅持正確導向,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始終堅持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文化旅遊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始終堅持政府的服務與監管職能,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文化旅遊實現大繁榮大發展局面。
4. 堅持綠色發展,形成文旅健康發展新方式。緊緊圍繞把雲南建成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戰略定位,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始終堅持保護優先,適度、科學、可持續開發原則,並嚴格將這一原則貫穿於文旅項目開發全過程。重大文旅項目建設須遵循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紅線的總體要求來科學實施。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生態文化旅遊試驗示範區、國際知名的康養度假型健康生活目的地。
5. 堅持開放發展,形成文旅國際發展新格局。立足把雲南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戰略定位,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旅遊試驗區和跨境旅遊合作區建設,創新文化旅遊合作模式,推進對外文化旅遊活動的持續開展,不斷拓展邊境旅遊跨境旅遊的市場空間,增強文化旅遊品牌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使西雙版納輻射東南亞、南亞的視窗門戶作用得到極大的發揮。
6. 堅持共享發展,形成文旅基礎發展新體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民民眾對文化旅遊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為出發點,堅持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位化、制度化原則,重點推進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大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力度,注重提升文化和旅遊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三)發展方向
1. 聚焦國際化發展方向。重點依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倡議、中老中緬經濟走廊建設及泛亞鐵路、昆曼大通道等國際交通網線建設,充分發揮西雙版納作為東南亞聯盟經濟圈的視窗與門戶的重要地位,加快推進跨境旅遊合作區和邊境旅遊試驗區建設,加快推動瀾湄國際文化旅遊廊道建設,加快打造中老緬泰邊境地區“金四角旅遊圈”等國際文化旅遊合作項目,構建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雙邊、多邊合作新格局。
2. 聚焦高端化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全州世界級優質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挖掘文化內涵,細分文化旅遊消費市場,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多元消費需求,深化文化旅遊供給側改革,著力打造一批高端化旅遊目的地、旅遊度假區、城市綜合體、特色小鎮,豐富文化旅遊新業態新產品,重點推出高端康養度假酒店、半山酒店、自駕旅遊精品線路、定製化文化旅遊主題線路、個性化文化旅遊產品,構建高端化文化旅遊產品體系。
3. 聚焦特色化發展方向。重點突出全州文化旅遊資源的特色優勢,充分挖掘雨林文化、邊地文化、知青文化、茶文化、芳香文化以及州境世居各民族等具有優勢資源內涵,推進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發展,發揮“文旅+”科技、康養、農業、體育等多產業融合的聯動作用,重點研發一批彰顯西雙版納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重點打造文化旅遊演藝精品、文藝精品、民族文化節慶品牌、文化旅遊主題系列產品等。
4. 聚焦智慧化發展方向。積極推進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5G技術、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高新技術在全州文化旅遊領域中的創新套用,持續推進“一部手機游雲南”平台建設,重點推進智慧旅遊基礎設施、公共文化數位化智慧型化平台建設,注重數位化資源的整合、開發,加快推進文化旅遊智慧化管理服務體系構建,充分發揮文化旅遊數位化智慧化效能。
(四)發展目標
總體定位:遵照全域發展理念,以“國際、生態、康養、智慧”為方向,以“一環、一核、兩翼、四帶”為總體布局,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旅遊業從觀光遊覽向康養旅居型轉變,全域打造聞名世界的旅遊康養名城,實現“兩地一區”發展格局。
到2025年,全州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完善,打造一批具有西雙版納特色的文藝精品,基本形成以“生態旅遊+旅居度假”為主,邊境跨境、民族文化、茶文化、鄉村旅遊、戶外運動、夜間旅遊的多元產業格局,大滇西旅遊環線西雙版納環線、“金四角旅遊圈”國際旅遊、民族節慶演藝旅遊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文化旅遊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市場消費環境更加最佳化,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國際旅遊目的地、邊境跨境旅遊示範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積極創建以康養旅遊為主題的旅遊產品達3家以上,國際知名旅居品牌達5家以上;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達1家以上,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家以上,國家5A級旅遊景區5家以上,國際品牌酒店10家以上,半山酒店50家以上,精品民宿100家以上;開通邊境跨境旅遊線路10條以上。力爭全州文旅產業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15%,力爭到2025年全州文旅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0%以上,力爭文旅產業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
到2035年,全州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更為豐富,以“生態旅遊+旅居度假”為主的文化旅遊業態格局形成,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國際旅遊目的地、邊境跨境旅遊示範區“兩地一區”地位穩固,文化旅遊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全面實現把西雙版納建成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目標,全面實現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轉型升級。力爭突破萬億級產業,遊客結構朝國際化方向最佳化,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全州旅遊接待總人數突破2.2億人次,境外遊客占比達到10%以上,旅遊綜合總收入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
(五)空間布局
按照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全域旅遊發展戰略以及雲南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設國際康養旅遊示範區、大滇西旅遊環線、沿邊沿江文化旅遊帶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著力打造“一環、一核、兩翼、四帶”的總體布局和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
“一環”:大滇西旅遊環線西雙版納環線,積極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緊扣雲南省文旅規劃中提出的“中環線”布局,在滇西南瀾滄江流域康養旅遊線、滇西茶馬古道文化旅遊線、瀾滄江沿岸休閒旅遊示範區建設中,充分發揮西雙版納的比較優勢,開發多元化旅遊新業態新產品,以重大旅遊項目作支撐,構建大滇西旅遊環線西雙版納環線,力爭將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大滇西旅遊環線上聞名世界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一核”:以景洪市作為西雙版納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優勢為依託,開展以景洪市為核心的景城一體化休閒旅遊示範區試點工程,以建設景洪市美麗中國雨林城市、世界旅遊名城核心區為目標,依託瀾滄江流域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重點推進“兩江一城”景城融合項目,積極構建“兩廊三區”的空間結構和“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城景交融、半城半景”景城融合的發展格局,構建康養旅居智慧化服務體系,打造“旅居一體”的綜合式服務平台,培育國際化、高端化康養旅居產品,建設世界一流的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加快實現世界旅遊名城建設。
“兩翼”:充分發揮勐海縣、勐臘縣的普洱茶文化、熱帶雨林生態文化、國家高A級旅遊景區、邊境文化等資源優勢,形成勐海縣、勐臘縣兩大重點發展區域兩翼齊飛,加快推進勐海縣康養旅居示範縣、康養旅居名城和勐臘縣跨境旅遊核心區、中老邊境第一城建設,全面推進西雙版納全域爭創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全季型、全域型國際旅遊目的地。
“四帶”:兩縱兩橫文化旅遊帶,“兩縱”即從大渡崗至磨憨的中國最美熱帶雨林綠色文化旅遊帶、從思茅港至關累港的瀾滄江—湄公河國際文化旅遊帶,“兩橫”即從勐臘易武至勐海勐滿的新老六大茶山·茶馬古道文化旅遊帶、從打洛至磨憨的沿邊跨境文化旅遊帶。以“兩縱兩橫”的文化旅遊帶,聯動大滇西旅遊環線西雙版納環線,貫穿“瀾滄江、流沙河城市沿岸主體景觀廊道”、“雨林(亞洲象)國家公園”、“邊境跨境旅遊示範區”等重點項目,構成西雙版納州文化旅遊全域發展新格局。
三、重點任務
(一)構建文藝創作體系
1. 堅持對文藝創作的正確引導。緊扣“文化強國”戰略,始終堅持“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在全州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精神文明建設、文化事業發展、文藝精品創作等全領域中的引領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文藝創作扶持力度,打造文藝精品力作,培育文藝創作人才,豐富文化產品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與服務質量。
2. 大力扶持文藝精品創作。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對接雲南文化精品工作,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導向,聚焦民族團結題材、革命歷史題材、邊境文化題材、知青題材及現實題材等,講好西雙版納改革發展故事。設立文藝創作專項扶持資金,鼓勵舞台藝術、音樂、美術等文藝精品創作,也可以採用服務外包或人才引進等方式定向創作高品質高水平文藝作品。鼓勵各縣市積極申報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和雲南省文藝創作項目,積極參與各種文藝類比賽活動。搭建文藝創作與交流平台,創建本土文藝作品刊物,創辦文藝作品互動交流網站。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強化國有文藝院團的“國家隊”意識,擔得住國家和當地重大主題性創作演出任務,做好服務基層民眾任務。明確分類推進改革,強化保留事業單位性質的國有文藝院團的公益屬性,完善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法人治理結構。著力提升國有文藝院團自身創作生產能力,鼓勵設立藝術創作研究機構,加大對劇本創作的資助力度,尤其是基層文化機構創作人才。建立健全生產表演及演員激勵機制,構建劇目生產內容多元化與現代化、表演形式多樣化、傳播渠道廣泛化網路體系。
3. 推動優秀作品藝演展演。依託西雙版納國際潑水節、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水燈節等民族文化節慶活動,持續打造民族文化旅遊演藝精品,開發多主題系列,形成西雙版納民族文化演藝產品體系。鼓勵傣族、基諾族、哈尼族、布朗族等民族特色舞劇、舞蹈詩、章哈劇、布朗彈唱的創作、展演。推動線上線下多渠道展演、推廣,構建文化作品傳播推廣體系,充分發揮全媒體、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用,營造濃郁的文藝創作展演氛圍。
(二)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推進古籍普查登記、保護修復、數位化建設、整理出版和宣傳推廣等工作,重點推進“傣文古籍文獻提供中心”項目建設,聯合相鄰州(市)、縣構建“中國傣文文獻中心”,積極申報建設“中國傣文古籍保護研究中心”。繼續強化對國保省保重點文物的保護性修繕工作,重點加大考古、研究工作的扶持力度;強化對新發現遺蹟的搶救性保護,劃定保護範圍,確立保護單位,積極逐級申報;加強文物普查工作,積極推進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和利用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文物資源資料庫建設,建立文物資源普查與信息公布數位化系統;完善文物保護管理機制,強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措施,加大日常監測、保養維護等預防性保護力度,加強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的登記備案管理制度建設,完善可移動文物動態監管、管理機制;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推動文博機構文物資源開放,加大對重點歷史文化線路的考古研究,重點推進我州兩個史前文明重要遺址景哈洞穴遺址、回庫岩畫遺址的研究,適度合理推進文物、傳統村落的旅遊開發。
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緊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範基地、展示中心、傳習所、工作站等,建設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鼓勵和支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積極推進非遺項目資料庫建設,推動非遺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加強對民族語言文字、民族歌舞、民族節慶習俗、民族服飾、民族傳統工藝等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與產業化開發。推進文化遺產旅遊開發。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大力推進文化遺產旅遊創新開發,開發文化遺產旅遊新業態新產品,立足全州各博物館、文化館(站)、國保省保單位、傳統村落等文化遺產資源,結合全州東西線旅遊,重點推出一批博物館非遺旅遊線路、普洱茶歷史文化遺產、紅色文化遺址等文化遺產旅遊精品線路。充分利用AR/VR/5G等技術手段,對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展現,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增強文化旅遊的參與性與體驗性。打造西雙版納非遺文化IP,加強非遺文創產品開發,豐富非遺套用場景。
(三)健全現代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體系
1. 夯實文化旅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文化旅遊基礎交通設施建設,完善公路、鐵路、航空、水運一體化客運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重點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完善重要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旅遊公共標識系統建設,重點提升改造和新建一批符合景區星級標準的旅遊廁所,打造景區景點觀景廊道、沿江步道、特色旅遊步道,做好接待中心、標識系統、旅遊廁所、內外交通道路、保障系統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各文化旅遊景區基礎設施系統工程建設。推進特色文化旅遊線路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精品自駕游線路、自駕游營地、茶文化旅遊環線、鄉村旅遊環線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2. 健全公共文化旅遊服務網路。補短板、強弱項,重點推動尚不達標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達到國家建設標準,深入推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非遺傳習場所、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公園等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拓展綜合服務功能。全州主幹道、重要景區連線道路沿線層級化打造遊客服務中心、遊客服務點,重點提升高速公路、旅遊公路服務區複合功能,打造集停車休息、餐飲購物、休閒娛樂、觀光遊覽、旅遊廁所、加油加氣充電、免費Wi-Fi、衛生醫療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區。構建健康餐飲、住宿酒店、綠色生態、特色商品等文化旅遊服務要素體系,重點打造以國際化、高端化品牌酒店、高星級商務酒店為主,重點打造特色化、智慧化半山酒店、民宿客棧、休閒山莊,突出高端化、個性化、定製化的服務供給能力,形成結構合理、類型多樣的旅遊住宿服務體系;塑造民族餐飲文化旅遊品牌,加強鄉村文化旅遊餐飲供給水平與服務意識,整體提升文化旅遊就餐環境,形成品牌化、特色化、層級化的文化旅遊餐飲體系。
3. 構建公共數字文化旅遊服務網路。積極推進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等項目建設,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數位化網路平台,研發“雲”系列多網、多終端套用軟體,提供雲閱讀、雲觀展、雲文化活動等“線上線下”互動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加快推進智慧交通、智慧景區、智慧鄉村、智慧酒店、智慧廁所、智慧導航、智慧管理等智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機場、車站、酒店、景區(點)、鄉村旅遊點等主要旅遊區域無線網路、5G/4G信號等基礎設施的覆蓋,加大觸控螢幕、平板等旅遊信息互動終端的布放,在國家3A級以上旅遊景區、星級賓館、遊客集中區、州市級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實現免費Wi-Fi、智慧型導遊、電子講解、線上預訂、信息推送等服務全覆蓋,推動無人化、非接觸式基礎設施普及與套用,提升旅遊智慧旅遊功能和服務水平。重點提升“一部手機游雲南”智慧文化旅遊平台建設,充分利用數據驅動智慧行銷,積極推進旅遊資源展示、遊客資源分析、互動行銷、精準行銷、品牌推廣等建設。整合文化和旅遊、交通、氣象、公安等部門的相關數據信息,實時顯示遊客量、道路出行、氣象預警等信息,以便做好安全監測與防控應急。
4. 深入開展公共文化活動。始終把滿足人民民眾的多元文化需求作為公共文化活動開展與服務供給的出發點和歸宿。深入推進文藝活動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等,在各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廣泛開展全民閱讀和全民藝術普及活動,開展系列惠民文化藝術活動,提供免費藝術教育和培訓,提升全民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塑造民眾文化活動品牌,推動城市民眾文化整體形象建設,積極開展民間文化藝術節慶活動,鼓勵民間藝術團體、民眾性業餘文藝團體參與。引導各類文化服務向基層傾斜,持續加大對農村地區、偏遠地區、直過民族等基層民眾文化活動的支持力度。推動民眾性文化活動對外交流,積極推動各縣市間、省市間、邊境國家間的民眾文化交流,支持民眾文化“走出去”,形成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
(四)完善現代文化旅遊產業體系
1. 推動現代文化產業結構最佳化。鼓勵文化內容生產,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培育文化消費,推動以音樂、舞蹈、演藝、工藝美術等傳統文化業態的提檔升級,提高創意設計水平,推動創意、科技在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的套用,推進“上雲用數賦智”,培育數字創意、數字娛樂、網路視聽、線上演播、數字藝術展示、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新產品。策劃推出沉浸式、體驗式、場景式旅遊演藝節目和小劇場節目,依託傣醫藥、慢輪陶藝、傣錦、傣紙、民族服飾、民族美食等,打造“技藝+旅遊”的新業態模式,建立民族非遺生產、展示、傳習、體驗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旅遊商品街區,實現文化旅遊產品資源挖掘、創意設計、產品開發、行銷推廣、品牌塑造、實體銷售、網點分銷等產業鏈閉環。構建文化傳承、非遺扶貧、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等聯動產業發展格局。
2. 推進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建設。聚焦健康生活目的地,促進“景城、康養、旅居”融合發展。一是重點推進景洪市“兩江一城”景城一體化試點工程,把瀾滄江、流沙河沿岸景城融合作為打造世界旅遊名城的突破口,以景洪主城區城市更新和兩江沿岸景觀廊道的規劃、改造、提升、治理為抓手,以瀾滄江、流沙河為軸線打造國際級城市岸線主體景觀廊道,以中心城區更新改造、嘎灑片區提升、橄欖壩城市副中心最佳化,構建“兩廊三區”空間結構,強化兩江生態治理,完善沿岸景觀建設,加大城市更新力度,豐富沿江文旅業態,做好“水、景、城、業”四篇文章,高標準打造世界旅遊名城核心區。二是重點推進以生態康養為主題健康養生旅居目的地建設,高品質推進康養小鎮建設,重點推進勐巴拉雨林小鎮、勐遠仙境雨林康養小鎮、景洪國際醫療旅遊示範區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依託獨具特色的雨林生態和地理環境,結合傣醫傣藥、熱帶溫泉、森林富氧、溫暖氣候、綠色食品等資源,重點打造以生態養生、雨林體驗、康體健身、養老度假、溫泉康療、溫泉養生度假等為主的生態康養度假旅遊新產品,塑造國際化康養度假品牌,構建特色康養旅遊產品體系,打造國際康養旅遊新地標。三是嚴管嚴控旅居產業規劃審批,限制小而散、品質較低的產品開發,提升規劃控制水平和發展質量,有序推進國際旅居產品建設,建立和提升西雙版納康養旅居智慧化服務體系和“旅居一體”的社區產品、短期康養度假產品,建立綜合服務平台,培育高品質“分散養老”、康養社區、旅居社區、鄉村康養度假等康養旅居產品,引導產業向國際化、高端化旅居產品轉型,促進旅居產業可持續發展,建設高品質的國際旅居目的地。到2025年,景洪市景城融合發展取得初步成效,區域旅遊城市形象和地位明顯提升;以康養旅遊為主題的旅遊產品達3家以上,國際知名旅居品牌達5家以上,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建設初顯成效。
3. 推進全季型國際旅遊目的地建設。一是加快推進傳統旅遊產品提檔升級,加快推進野象谷、望天樹、大益莊園等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面推進西雙版納全域爭創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告莊西雙景、勐巴拉爭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積極爭創“西雙版納雨林(亞洲象)國家公園”,抓緊實施雨林和亞洲象保護、雨林修復、雨林回歸項目,積極爭創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二是重點推進特色文化旅遊城市建設,開展雲南省特色旅遊城市、旅遊強縣品牌創建,推動旅遊產業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休閒度假型、會展會議型、文化娛樂型等不同主題的城市旅遊業態集聚區,加快建設完善以告莊西雙景、融創旅遊度假區等為代表的旅遊型城市綜合體,積極套用VR/AR/AI/5G等現代網路高新技術,打造一批集休閒娛樂、文化遊樂、數字型驗、科普教育等於一體的文化旅遊精品,形成旅遊新亮點,提升城市品位和競爭力。三是大力培育夜間經濟新業態,建設西雙版納州夜間經濟發展“新高地”,充分利用市區公共區域、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瀾滄江等主要遊客遊覽區,圍繞“夜遊、夜購、夜娛、夜食、夜養、夜行、夜秀”等主題,重點打造一批特色夜市、夜間演藝、特色餐飲酒吧街、水上夜遊、景區夜遊、夜間光影秀等項目產品。重點扶持基礎較好、市場認可度較高、品牌效應明顯的告莊西雙景、六國水上夜市、星光夜市、傣族風情特色美食酒吧街、勐海勐景來夜市、勐臘南臘河星光夜市等。四是大力發展戶外研學旅遊。以半山酒店、精品民宿、戶外營地建設為重點,以引入和培育國際賽事、戶外運動俱樂部、科普研學機構等運營主體著力點,促進戶外旅遊、研學旅遊快速發展,形成國內獨具特色的體驗熱帶雨林風光、探尋動植物奇觀、享受在地文化盛宴、挑戰雨林穿越極限的戶外運動、研學旅遊最佳目的地。重點打造一批以山地運動、水上運動、航空極限運動和戶外探險體育運動為主的生態文化體育旅遊新產品,優選生態旅遊區、旅遊度假區和國家高A級旅遊景區,建設一批以直升機、熱氣球、滑翔傘、三角翼等項目為主的航空運動旅遊基地,重點推動戶外探險旅遊基地建設,打造一批戶外越野、徒步、穿越、攀岩、皮划艇、定向運動、洞穴探險等旅遊新產品,爭創國際級體育旅遊示範基地,開展多項體育賽事活動,發展瀾滄江·湄公河公開水域游泳搶渡賽、勐臘磨憨國際熱帶雨林機車穿越賽等國際性品牌賽事,打造國際知名的生態旅遊戶外運動線路與賽事品牌。五是大力發展自駕旅遊,最佳化熱帶雨林體驗自駕游線路基礎設施建設與文化旅遊服務供給,不斷完善自駕游信息管理、服務網點體系、應急救援體系、旅遊指示標識系統,重點推進境內普洱茶古茶山體驗自駕旅遊線路、熱帶雨林與民族風情自駕旅遊線路等境內自駕旅遊線路建設,將曼昆自駕游線路打造成為中國最美熱帶雨林國際知名品牌自駕旅遊線路。加快推進旅遊營地項目建設,堅持景區化建設、生態化發展、精細化服務、智慧型化管理標準,強化旅遊體驗、綜合服務等功能,重點打造一批汽車旅遊營地,將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國內外一流精品自駕旅遊目的地。六是大力發展休閒旅遊,以瀾滄江沿岸休閒旅遊示範區建設為抓手,促進景洪與勐罕鎮融合發展,構建獨具特色的沿江休閒旅遊經濟帶。充分利用瀾滄江獨特的自然資源,以綠色發展為主線,因地制宜規劃發展健康養生、休閒旅遊產品,以告莊西雙景為核心,合理布局旅遊綜合體、星光夜市、半山酒店(民宿)、健康游步道、觀光小火車、水上文化娛樂等產品,形成瀾滄江沿岸休閒旅遊新地標。七是構建普洱茶康養旅遊產品,充分挖掘普洱茶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茶山和民俗旅遊線路,促進茶旅融合。建設普洱茶中心暨普洱茶博物館,推進易武古鎮、大益小鎮建設,打造普洱茶旅遊名村和新老六大茶山半山酒店。實施景洪市大渡崗普洱茶一二三產融合示範項目,建設世界級“茶”綜合旅遊生態公園。建設2個萬畝旅遊觀光茶園,4個千畝秀美茶園。八是探索大旅遊管理格局,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不斷推進旅遊體制機制創新。整合旅遊產品資源,以合作、控股等方式,探索建立省、州、市縣融合發展平台管理公司,促進旅遊產業提質增效。到2025年,力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達1家以上,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家以上,國家5A級旅遊景區5家以上,國際品牌酒店10家以上,半山酒店50家以上,精品民宿100家以上,旅遊品牌建設取得實質進展。
4. 推進邊境跨境旅遊示範區建設。以中老鐵路開通為契機,以建設國家邊境旅遊試驗區和跨境旅遊合作區為著力點,加快推進旅遊對外開放,打造中老緬泰“金四角旅遊圈”,構建面向東南亞重要旅遊集散地和國際區域旅遊目的地。一是爭創國家級中老邊境旅遊試驗區,重點推進中老邊境旅遊試驗區建設,與寮國北部構建邊境旅遊合作機制,建立高鐵旅遊、邊境自駕、水路航空等全方位邊境旅遊體系,推出自駕游、落地自駕游、自助游、遊輪等國際文化旅遊新業態,開發溫泉康體游、運動探險游、熱帶特色美食游、休閒購物游、養生養老度假游等專項旅遊產品,持續打造金四角邊境旅遊環線,構建邊境跨境旅遊產品體系,力爭在邊境旅遊試驗區建設取得新突破。二是加快推進與南亞東南亞各國在文化旅遊、文博遺產、文化藝術、節慶活動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構建“走出去、請進來”互動交流機制,深入推進西雙版納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交流互訪,積極推進與日韓、歐美、港澳台等重點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藝術交流,擴大“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潑水節”等國際文化影響力,建立完善新聞媒體、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和社會團體廣泛參與、形式多樣的國際傳播機制。三是依託“一江連六國”區位優勢,進一步發揮中老緬泰邊境地區“四國九方”合作機制,重點推進與寮國琅勃拉邦、泰國清邁、清萊、緬甸景棟、高棉暹粒等共同構建國際旅遊城市聯盟,完善線路互連、景區互推、遊客互送、信息互通、市場互融、九方互動等旅遊發展機制,構築瀾湄命運共同體。積極打造“金四角旅遊圈”跨境特色旅遊產品線路,提升西雙版納區域國際城市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積極構建面向東南亞開放的區域性國際旅遊集散地。到2025年,力爭中老邊境旅遊試驗區和跨境旅遊合作區建設取得實質進展,開通邊境跨境旅遊線路10條以上,邊境跨境旅遊先行先試獲得國家認可,區域國際旅遊城市影響力明顯提升。
(五)完善現代文化旅遊市場體系
1. 拓展文化旅遊市場空間。鞏固國核心心客源市場,積極拓展新興客源市場,重點拓展國外客源市場,精心培育潛在客源市場。加強西雙版納的特色化文化旅遊品牌形象塑造,突出雨林、民族、邊地等特色文化旅遊資源優勢,增強文化旅遊吸引力。持續推進西雙版納在京津冀、長三角、東三省、粵港澳、川渝等地的行銷推廣,在客源地組織開展文化旅遊主題推介活動,推進與國際航空公司的合作。積極拓展境外旅遊行銷中心和旅遊形象店建設,加強西雙版納文化旅遊品牌形象在主要客源市場的行銷推廣。
2. 創新文化旅遊行銷渠道。重點提升和最佳化“一部手機游雲南”智慧文化旅遊平台建設,加強文化旅遊行銷推廣力度,創新文化旅遊行銷渠道,穩步推進廣播、電視、廣告等傳統行銷渠道,積極創新“網際網路+文化旅遊”行銷推廣模式,構建“線上線下”互動行銷、融合行銷、精準行銷新體系。加快推進文化旅遊“傳統行銷”向“智慧行銷”的轉型,充分套用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對文化旅遊大數據精準分析,建立智慧文旅行銷新系統。積極運用入口網站、自媒體、社交媒體、融媒體等媒介,利用公眾號、短視頻、直播等網路媒體傳播,打造“爆款”撬動萬億流量。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旅遊網站平台合作,拓展行銷推廣傳播面,提升文化旅遊品牌形象的大眾認知度和知名度。
3. 加強文化旅遊市場監管。持續推進全州文化旅遊管理服務質量提升工程建設,參照國際旅遊市場的通行規則和服務標準體系,重點推行旅遊飯店、旅遊景區、旅行社等有關行業的國際服務標準、國際質量認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等,提升文化旅遊服務的國際化水平。貫徹落實省旅遊市場整治“八不準”、22條和州24條工作措施,深入推進“整治亂象、智慧旅遊、30天無理由退貨”旅遊革命“三部曲”,根除“不合理低價游”,積極加強文化旅遊市場監管力度,不斷創新智慧監管模式,探索多級監管、協同監管、大數據監管、信用監管等新型監管方式。
4. 構建文化旅遊信用體系。督促和指導各縣市不斷完善由政府評價、專業評價、遊客評價構成的旅遊誠信評價體系,並按照“應評盡評”的原則,推進涉旅企業誠信評價全覆蓋。完善信用評價機制,強化品質指數評價工作,鼓勵各縣市通過委託行業協會或第三方機構的方式開展品質指數評價工作,並逐步加大經費投入。建立完善《西雙版納州文化和旅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進一步細化分行業的旅遊安全應急措施,探索建立跨境旅遊應急預案和緊急救援機制,強化邊境旅遊和出境旅遊安全保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全州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對文化旅遊發展的全域意識、融合意識,加強機構融合、體制機制融合、人員人心融合;圍繞建設“世界旅遊名城、國際避寒康養之都和貝葉文化傳承創新基地”三大戰略目標,切實把文化旅遊產業作為全州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使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圍繞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委、政府和各個職能部門加強統一領導、協調配合,形成大發展格局;圍繞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戰略目標,緊抓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強化各級政府的領導,強化社會公眾認識。把文化旅遊工作作為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提到黨委、政府的工作議程,並貫穿“十四五”全過程。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形成黨委、政府、社會、民眾的合力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任務和職責,使政令更暢通、制度更完善、保障更有力。結合全州實際工作,加強統籌安排、協調推進,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合力,做好任務分配與項目分解,有序推進主要任務及工程項目建設,按時開展規劃實施進展情況年度總結和中期評估報告,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
強化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旅遊基礎服務設施、智慧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體系等建設的資金投入,全州各級財政要增加文化和旅遊經費支出預算,加大對旅遊產業的投入扶持力度,重點支持旅遊項目前期工作、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旅遊宣傳推介,綜合運用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貸款貼息、基金注資、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促進旅遊轉型升級。強化財政與金融的聯動機制,加大金融信貸對文化旅遊領域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旅遊企業申請上市融資;加大對文化旅遊企業的信貸支持,給予開發文化旅遊新業態新產品項目新增貸款支持。強化投融資體系建設,加大投資引導支持力度,充實完善旅遊項目招商推介庫,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加大文化旅遊項目的招商引資規模,鼓勵民營經濟實體及個人對文旅項目投資,支持多種經濟成分進行文旅項目開發建設、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改造提升。著力培育大型龍頭旅遊企業,打造品牌旅遊企業,培育上市旅遊企業,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培育激勵機制。做好國土空間規劃,強化文化旅遊項目建設用地支持力度,推動實行文化旅遊用地分類管理和差別化用地政策,堅持優先盤活存量、適度擴大增量原則,加強對文旅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文旅融合、康養度假、半山酒店等新業態重大重點項目建設用地保障,鼓勵支持採用點狀供地方式建設文旅項目。
(三)創新體制機制
強化政府行政巨觀管理、政策法規制定等職能,明確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找準管理部門在市場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嚴格控制對文化旅遊產業的直接行政干預,推動文旅管理部門向資源統籌、產業促進、發展協調和服務監管轉變。做好統籌規劃,適度調控,對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原有的產業政策、法規條例、財政經費、信息資源等進行有效整合,針對性地制定切實有效的新政策、新制度、新法規、新條例以保障和助推產業持續有序、健康發展。強化法治精神,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嚴格遵守國土空間規劃三條控制線,對於破壞生態、占用土地的違法行為嚴抓嚴打,加強污染防治,建設完善文化旅遊“兩污”治理基礎設施,嚴控超環境承載能力經營,發展生態旅遊,確保全州文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體制創新,構建以民眾需求管理為導向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分析、總結、轉化、挖掘民眾的文化需求信息,發動社會力量和民眾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和文化服務,切實滿足民眾文化需求,提升服務效能,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
(四)強化人才保障
強化文化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構建行政管理、企業經營、行業服務、高校智庫相融合的文化旅遊人才培養體系。突破人才封閉式圈層囚籠方式,構建人才自由流動、合理使用的新方式,給予人才充分發揮才能的條件,營造信能人、用能人的社會環境,讓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堅持和突出市場導向,提高人才橫向和縱向的流動性,確保人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做到人盡其能、才盡其用。轉變政府人才管理職能,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與模式,完善人才培養政策,加大對文化和旅遊複合型人才的培養與扶持力度,健全高端人才的引進機制。構建產學研、校企合作等協同機制,重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更適應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多層次、多領域人才,著重培養一批對政策與市場敏感、經驗豐富、實操能力強的文化和旅遊規劃人才、運營人才、管理人才、數位技術人才。強化文化旅遊智庫建設,充分發揮本土人才,柔性引入國內外高水平專家和研究機構,打造西雙版納文化旅遊智庫平台,舉辦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端論壇等活動,形成良好的文化旅遊發展氛圍,推動西雙版納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
(五)建立評價機制
完善規劃實施評價機制,保障各部門職責與任務的順利開展。根據“十四五”期間文化旅遊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將文旅規劃任務納入文旅部門目標管理考核,強化文旅項目建設督查機制,定期開展專項督查,及時跟蹤了解文旅項目進展情況,及時發現項目進程中的問題並及時解決。完善文化旅遊重點項目建設考核體系,制定科學的考核標準和考核機制,及時分析考核結果與反饋信息。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健全各縣市重點項目責任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完善重點項目目標任務和責任人信息,明確項目法人、主管部門、主管領導、承辦部門、責任人等責任,全程推動,全程監督。完善考核評價獎罰機制,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對規劃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和激勵,探索實行民眾滿意度評價制度,對完成工作情況好的部門和地區給予表彰,對推進不力的部門和地區進行通報。
解讀
2022年3月24日,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實施《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2021—2025)》(以下簡稱《規劃》)。現對檔案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台背景
“十三五”以來,西雙版納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雲南省“三張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整治亂象、智慧旅遊、提升品質”旅遊革命三部曲,走穩創建世界旅遊名城的探索之路。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充分發揮,旅遊對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功能更加突顯,文化和旅遊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十四五”時期,是西雙版納文化旅遊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是把握重大戰略機遇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文化和旅遊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為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西雙版納現場辦公會精神,加快推進西雙版納州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聞名世界的森林公園和聞名世界的康養旅遊名城,由西雙版納州文化和旅遊局牽頭組織編制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2021—2025)》。
二、《規劃》編制的依據和過程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雲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西雙版納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西雙版納世界旅遊名城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等檔案以及2021年省委省政府西雙版納現場辦公會精神制定《規劃》。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深入開展了多輪調研工作,認真研究省內各地州及其他省份部分地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工作先進經驗,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廣泛徵求權威專家、各縣市人民政府和州級各相關單位意見,與有關規劃、計畫等進行了合理銜接,在不斷修改完善基礎上形成了《規劃》。
三、《規劃》主要框架和內容
《規劃》包括主體文本內容和附屬檔案說明兩個框架內容。
(一)主體內容。第一部分內容是發展基礎。主要總結“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文化和旅遊工作發展成效和存在的問題,結合西雙版納州比較優勢,立足國際、國內發展格局分析了“十四五”西雙版納州文化和旅遊發展所面臨的形勢。第二部分內容是發展思路。主要明確了“十四五”時期西雙版納州文化和旅遊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原則、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空間布局。《規劃》提出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州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完善,打造一批具有西雙版納特色的文藝精品,基本形成以“生態旅遊+旅居度假”為主,邊境跨境、民族文化、茶文化、鄉村旅遊、戶外運動、夜間旅遊的多元產業格局,大滇西旅遊環線西雙版納環線、“金四角旅遊圈”國際旅遊、民族節慶演藝旅遊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文化旅遊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市場消費環境更加最佳化,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國際旅遊目的地、邊境跨境旅遊示範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積極創建以康養旅遊為主題的旅遊產品達3家以上,國際知名旅居品牌達5家以上;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達1家以上,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家以上,國家5A級旅遊景區5家以上,國際品牌酒店10家以上,半山酒店50家以上,精品民宿100家以上;開通邊境跨境旅遊線路10條以上。力爭全州文旅產業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15%,力爭到2025年全州文旅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0%以上,力爭文旅產業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第三部分內容是重點任務。從文化事業、文旅產業、文旅融合方面,構建文藝創作體系、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健全現代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現代文化旅遊產業體系、完善現代文化旅遊市場體系等5項任務,突出立體化協同、多層次發力,圍繞文旅融合發展、全域高效發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梳理了4個專欄重點任務。第四部分內容是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創新體制機制、強化人才保障、建立評價機制5項保障措施。
(二)附屬檔案說明。含《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重點項目一覽表》《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重點項目》和其他附圖。一是《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重點項目一覽表》具體對高A級旅遊景區、世界級國家旅遊度假區、國際康養旅遊示範區、生態養生旅遊建設、溫泉康養旅遊建設、醫療養生旅遊建設項目、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旅遊休閒街區建設項目、旅遊名鎮(旅遊小鎮)建設項目、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項目、鄉村田園旅遊綜合體、文旅重點特色村、高品質(5星級)酒店、半山酒店、精品酒店、旅遊民宿(客棧)、旅遊演藝、文旅藝術精品培育、紅色旅遊、文旅消費聚集區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旅工藝品加工基地、培育“三個一批”文化節賽精品、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邊境國門文化建設、公共文化設施、主題娛樂、研學旅行、跨境(邊境)旅遊建設、旅遊交通基礎設施、遊客(散客)服務中心、智慧文旅工程、文旅基礎設施、智慧旅遊平台建設項目、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項目、文旅數字旅遊體系建設項目、文旅企業培育工程35個項目具體工作提出了工作目標細化。二是《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重點項目》按照在建續建項目、新開工建設項目、招商引資項目、前期儲備項目分類,梳理了60個文旅項目,其中在建續建項目15個、新開工建設項目8個、招商引資項目10個、前期儲備項目27個,項目投資總額近1200億元。三是其他附圖:區位分析圖、總體布局圖、重點項目圖等13個圖件。
四、《規劃》關鍵字詮釋
(一)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準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再次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二)全域旅遊:是指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遊目的地,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公共服務最佳化、綜合統籌管理、整體行銷推廣,促進旅遊業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細高效方式轉變,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轉變,從企業單打獨享向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從圍牆內民團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轉變,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努力實現旅遊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最大限度滿足大眾旅遊時代人民民眾消費需求的發展新模式。
(三)“一環”“一核”“兩翼”“四帶”:“一環”即大滇西旅遊環線西雙版納環線;“一核”即以景洪市為核心的景城一體化休閒旅遊示範區;“兩翼”即勐海縣康養旅居示範縣、康養旅居名城和勐臘縣跨境旅遊核心區、中老邊境第一城;“四帶”即大渡崗至磨憨中國最美熱帶雨林綠色文化旅遊帶、思茅港至關累港的瀾滄江—湄公河國際文化旅遊帶、勐臘易武至勐海勐滿新老六大茶山·茶馬古道文化旅遊帶、打洛至磨憨沿邊跨境文化旅遊帶)。
(四)“兩地一區”: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國際旅遊目的地、邊境跨境旅遊示範區。
(五)旅遊革命“三部曲”:整治亂象、智慧旅遊、提升品質。
五、《規劃》惠民舉措及創新亮點
本《規劃》作為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發展各項工作的總綱要、總抓手、《規劃》集成了文化和旅遊工作的系統性思維、創新性理念、導向性路徑和針對性舉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總體定位更加清晰。《規劃》以“融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原則,堅持“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發展方向,著力打造“一環、一核、兩翼、四帶”的總體布局和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旅遊業從觀光遊覽向康養旅居型轉變,全域打造聞名世界的旅遊康養名城,實現“兩地一區”發展格局。
(二)經濟指標測算更加具體。基於“十三五”期間綜合接待遊客16728.2萬人次,綜合旅遊收入2797.09億元,旅遊產業增加值410.6億元等基數,《規劃》中設定了增速目標,確定了“十四五”期間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趨勢下,全州文旅產業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15%,長期目標穩步趨進,到2035年綜合接待遊客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旅遊綜合總收入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
(三)在推動文旅深度融合上做文章。到2025年,爭取打造3-5部藝術精品,力爭獲得國家和省級獎項。鼓勵國有文藝院團市場化運作精品劇目,提升改造現有旅遊演藝項目,培育打造10個文旅演藝項目。培育“三個一批”文化節賽精品項目。至“十四五”末,爭取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達14項以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達11名以上,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達23項以上,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達50名以上,爭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達3個以上,推出非遺、文博、鄉村、文化體驗旅遊線路10條以上。
(四)在文化旅遊產業體系上做最佳化。促進傳統文化業態的提檔升級。培育數字創意、數字娛樂、網路視聽、線上演播、數字藝術展示、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新產品。策劃推出沉浸式、體驗式、場景式旅遊演藝節目和小劇場節目,依託傣醫藥、慢輪陶藝、傣錦、傣紙、民族服飾、民族美食等,打造“技藝+旅遊”的新業態模式,建立民族非遺生產、展示、傳習、體驗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旅遊商品街區,實現文化旅遊產品資源挖掘、創意設計、產品開發、行銷推廣、品牌塑造、實體銷售、網點分銷等產業鏈閉環。構建文化傳承、非遺扶貧、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等聯動產業發展格局。
(五)在旅遊目的地建設上做提升。推進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建設,到2025年,景洪市景城融合發展取得初步成效,區域旅遊城市形象和地位明顯提升;以康養旅遊為主題的旅遊產品達3家以上,國際知名旅居品牌達5家以上,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建設初顯成效。推進全季型國際旅遊目的地建設,到2025年,力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達1家以上,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家以上,國家5A級旅遊景區5家以上,國際品牌酒店10家以上,半山酒店50家以上,精品民宿100家以上,旅遊品牌建設取得實質進展。推進邊境跨境旅遊示範區建設,到2025年,力爭中老邊境旅遊試驗區和跨境旅遊合作區建設取得實質進展,開通邊境跨境旅遊線路10條以上,邊境跨境旅遊先行先試獲得國家認可,區域國際旅遊城市影響力明顯提升。
(六)在現代文化旅遊市場體系上再完善。到2025年,培育30家以上文旅企業,培育打造1家資產規模10億元、營收1億元的文旅“龍頭”企業,4家資產規模5億元、營收1億元以上的文旅大型“骨幹”企業;發展10家資產規模1億元、營收0.5億元以上的中型“骨幹”企業;發展15家以上文旅中小企業。積極拓展境外旅遊行銷中心和旅遊形象店建設,加強西雙版納文化旅遊品牌形象在主要客源市場的行銷推廣。創新文化旅遊行銷渠道,提升文化旅遊品牌形象的大眾認知度和知名度。
(七)在政策保障上更有力。充分考慮重大重點文旅項目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需求,推動實行文化旅遊用地分類管理和差別化用地政策,鼓勵支持採用點狀供地方式建設文旅項目。其次,綜合運用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貸款貼息、基金注資、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促進旅遊轉型升級。加大金融信貸對文化旅遊領域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旅遊企業申請上市融資。加大對文化旅遊企業信貸支持,給予開發文化旅遊新業態新產品項目新增貸款支持。充實完善旅遊項目招商推介庫,鼓勵民營經濟實體及個人對文旅項目投資,支持多種經濟成分進行文旅項目開發建設、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改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