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紅河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快創新型紅河建設,根據《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科技創新成效和面臨機遇
“十三五”以來,州委、州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成立紅河州科技領導小組,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創新型紅河建設。通過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對紅河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引領作用,為創新型雲南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十三五”科技創新取得成效
1.科技經費投入實現新突破
財政投入持續增加,“十三五”期間全州財政科技經費支出達8.87億元,財政科技經費支出占比0.25%。2016—2021年,全州共爭取到省對下轉移支付安排紅河州省級財政科技經費為28515.35萬元,其中,2016年4657.36萬元、2017年6182萬元、2018年5940.70萬元、2019年4338.26萬元、2020年4062.63萬元、2021年3334.40萬元。
2.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實現翻番,從2015年的7.87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22.36億元,分別為7.87億元、11.78億元、12.43億元、15.77億元、18.46億元、22.36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15年的0.7%提高到2020年的0.92%,分別為0.76%、0.88%、0.84%、0.79%、0.83%、0.92%。科技進步貢獻率從45%提高到50%,分別為45%、45.4%、45.9%、46.1%、50%。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0.59件提高到0.91件。
3.科技新動能培育不斷加快
到2020年底,高新技術企業達38戶,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達290.57億元,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424戶。全州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25萬畝,生物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8.6%。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已成為全州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共建有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國家級星創天地5個、省級眾創空間12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省級星創天地10個、省級雙創示範基地2個。
4.科技合作交流邁出新步伐
2019年滬滇科技成果對接交流活動在紅河州成功舉辦,本次對接交流活動共徵集需求270項,促成112個項目簽約,其中,在大會集體簽約24項,紅河州11項,占45.8%,紅河州項目主要涉及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5G通訊、汽車輕量化新型鋁材、醫療、高端花卉產業等方面。上海化工院雲南省高性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及配套產業基地項目已竣工投產,屏邊藍色垃圾污染治理項目已試驗示範,曾小勤汽車輕量化新型鋁材研究項目落地雲鋁潤鑫產業化。
5.科技平台建設取得新成效
浙江大學紅河創新技術研究院建設穩步推進,2020年底,年產10萬噸鋼鋁板數位化彩印生產線項目竣工投產,柔性化智慧型製造中試與示範線、醫療儀器中試與示範線已完成產品展示。省科技廳、紅河州人民政府赴浙江大學對接共建浙江大學雲南(紅河)研究院工作,將突出浙江大學多學科建設優勢,進一步深化拓展農業、生物醫藥等合作領域,努力打造多元化投入、實體化建設、市場化運行、國際化發展的新型研發機構,促進優勢科技成果在雲南省、紅河州轉移轉化。雲南紅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編制完成《雲南紅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發展規劃(2021—2025年)》、《雲南紅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院長高旺盛等9位專家組成專家組到彌勒對紅河農高區規劃、方案進行了深入論證,紅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正在全力打造全國最美農高區。
6.科技人才高地初步形成
到2020年底,共建立袁隆平、朱有勇等院士專家工作站16個。通過構建領軍人才、高端科技人才、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和技術創新人才等多層次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與引進體系,創新創業人才規模不斷擴大。獲省科技廳批准入選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13人,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對象14人,培育創新團隊2個。“三區”人才獲批177人,省級科技特派員422人。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評比中,全州行政區域內承擔、參與的紅河學院、雲南雲鋁潤鑫鋁業有限公司等26個單位共榮獲科學技術獎勵37項。
7.科普能力建設取得新飛躍
2020年,紅河州科技局被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授予“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彌勒可邑小鎮研學基地、紅河州中國小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紅河州青少年宮等15個基地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雲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科學院邊疆民族地區科普行動走進紅河州蒙自市、彌勒市、瀘西縣14所中國小,開展了42場科普公開課,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同意定期前往紅河州開展科普及科學教育活動。
8.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
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紅河分中心揭牌成立。2020年全州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25萬畝,產量13.03萬噸,實現農業產值41.8億;藥品流通業主營業務收入26.3億元,增長29.24%。全州共有藥品批發企業18戶,零售企業1502戶。有持證藥品生產企業7戶,生產劑型達12個綜合製藥產業,劑型共80個品種、100餘個規格,中成藥生產和銷售量均占90%以上。雲河藥業擁有通過GMP標準認證的12個劑型共74個品種規格的藥品現代化生產線,32個品種列入國家醫保目錄。
(二)“十四五”科技創新面臨機遇
從全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融合發展。新能源、生命科學、航空航天、納米科技等高科技領域孕育新突破,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位技術加速疊代,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塑造新的經濟形態,科技帶來巨大機遇也潛藏重大風險,全球科技治理體系和科技規則加速重構,大國科技競爭加劇,科技創新成為重塑國際格局的關鍵變數。
從國內看,我國正面臨實現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國家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創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擔負著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面對諸多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和風險挑戰的戰略選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需要科技發揮更關鍵、更強勁的支撐引領作用。
從我省看,全省經濟社會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向科技要動力、向科技要解決方案的關鍵期。科技創新面臨一系列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我們要深刻領會和落實“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正確認識和把握雲南科技創新在全國創新大局和全省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需要堅持創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優勢特色領域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雲南貢獻,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貫徹新發展理念,需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一二三產業跳過中低端、直接進入高端行列中提供強勁動力,真正把科技創新充分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以創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實踐。融入新發展格局,需要在建設強大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之間的戰略紐帶中用好科技創新這個有力槓桿,發揮我省區位優勢、市場空間、內需潛力,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場景,為深度融入國際循環、暢通國內循環築牢創新根基。
從我州看,省委、省政府紅河現場辦公會,要求紅河要建設成為“三張牌”示範區、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州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了“13568”工作思路,要求要聚焦“一個目標”,建成“三個示範區”,形成“五大布局”,實現“六個新突破”,完成“八項重點工作”,奮力奪取紅河高質量跨越發展新勝利。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紅河科技“基礎弱”“底子薄”的現實還未根本改變,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短板突出,創新能力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 一是全社會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全州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增長速度跟不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研發投入強度僅為0.92%,不到全省平均水平(1%)。二是創新主體不多不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僅為39家,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的2%。全州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屈指可數,60%左右的企業沒有研發活動,大部分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推進科技創新缺資源、缺人才、缺成果。三是創新平台和創新基地不多不強。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數量少,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等創新載體作用發揮有限。四是創新人才不多不強。研發人員數量少,高水平創新人才缺乏,選人用人機制不健全。五是基層科技力量薄弱。全州13個縣(市),只有蒙自、箇舊2個市單獨設立縣級科技局;州本級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 0.25%,遠低於全省0.93%的平均水平。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把科技創新擺到前所未有的核心位置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嚴峻形勢和艱巨任務,以高度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扛實責任、擔當作為,把科技創新的各項安排部署落到實處,聚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鍛長板,加快提升全州自主創新能力,開啟創新型紅河建設新征程。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戰略導向,以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方向,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建設創新型紅河為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對接國家和雲南科技創新總體部署,聚焦全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通過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加強技術創新引導,完善科技創新創業體系,加快科技隊伍人才建設,為建成“三張牌”示範區、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為推動紅河高質量跨越發展提供新動能、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服務科技強國建設。主動融入和服務科技強國建設,打造領先科技力量,聚焦優勢特色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紅河力量。以更多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和創造市場新需求,全面提升紅河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貢獻度和價值鏈地位。
——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確立科技創新在紅河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深入實施科教興州戰略、人才強州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支撐紅河建設成為“三張牌”示範區、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聚焦建設成為“三張牌”示範區、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重大科技需求,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重塑支柱產業新優勢,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推動產業基礎、產業鏈和供應鏈邁向中高端,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科技創新造福民生。秉持創新依靠人民,創新造福人民的理念。充分激發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創新成果廣泛套用於人民生產、生活中,用科技增進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統籌科技發展與科技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到科技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按照強能力、防風險、保全全的總體要求,加強科技安全能力建設,強化科技安全、消防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網路安全等組織管理,增強科技對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堅持體制機制創新與開放創新。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落實“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新四抓要求,統籌全州科技創新,最佳化資源配置,充分釋放創新創造活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國內國際深度開放合作,拓展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新渠道,加快建設滇南科技創新中心、滬滇科技合作示範區。
(三)主要目標
力爭到2025年,科技創新能力達到省內領先水平,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創新型紅河基本建成。展望2035年,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綜合科技創新指數達到全省領先水平,科技創新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創新型紅河邁上新台階。
——創建雲南紅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圍繞“全國示範、雲南樣板、紅河特色”的建設標準,突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主題,著力打造“1+3”產業體系,1個主導產業:現代園藝產業(綠色果蔬花卉),3個支撐產業:綠色食品精深加工業、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業、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到2025年,把紅河國家農高區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鄉村振興示範樣板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和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農業合作實驗區。
——浙江大學雲南(紅河)研究院基本建成。突出浙江大學多學科建設優勢,進一步深化拓展合作領域,聚焦雲南紅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雲南省滇南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雲南省區塊鏈技術套用和產業發展、紅河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等,紅河州人民政府、省科技廳、浙江大學三方共建浙江大學雲南(紅河)研究院,促進浙江大學優勢科技成果在雲南省、紅河州轉移轉化,到2025年,把研究院建設成為立足紅河,服務雲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多元化投入、實體化建設、市場化運行、國際化發展的新型研發機構,力爭成為具有國內乃至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學與地方共建研究院。
——滇南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基本建成。提升滇南地區創新能力,打造滇南區域性創新增長極,打造科技入紅升級版,推進滇南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到202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年均增速為16.7%,技術市場成交契約金額達6.66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力爭突破100戶,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達702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力爭突破600戶,建設國家、省級創新型縣3個,建設省級以上科研平台突破50個,省級以上眾創空間達到15個以上,建成28個左右院士專家工作站,引進專家300人,引進創新團隊20個,下派農村科技特派員500名,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0%,整體創新能力排名全省前列,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
——創建滬滇科技合作示範區。完善滬紅兩地合作渠道,聚集技術、服務、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資源,共同建設上海面向雲南有影響力的科技合作交流服務平台,到2025年,加快推進“上海-紅河科技創新中心”“上海-紅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上海-紅河生物醫藥及生命健康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共建一批聯合研發平台、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及中試基地,推動滬紅兩地長期合作,提升紅河州的整體科技創新能力。
三、科技引領“三張牌”示範區建設
(一)科技引領“綠色食品牌”
“十四五”期間,堅持用工業化理念抓農業,按照省委、省政府“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思路,在建基地、深加工、強龍頭、創名牌、育主體、拓流通、保要素上下功夫,實施“一二三”行動,持續推進“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示範創建,圍繞全州打造“5個基地”,到2025年,力爭綠色食品牌重點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00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3:1以上目標,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深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4號)精神,根據科技部《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工作指引》(國科發農〔2018〕150號)要求,以彌勒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建申報第三批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導入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等科教資源,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引培力度,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制定出台紅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支持政策和實施細則。堅持問題導向,加快出台針對性的具體政策措施,吸引創新主體落地,增加創新機構數量,活躍創新創業氛圍。爭取浙江大學、雲南省科技廳、紅河州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浙江大學雲南(紅河)研究院。引入國內優勢創新資源建設農高區科技創新服務平台。
(二)科技引領“綠色能源牌”
“十四五”期間,堅持加快把綠色清潔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持續推進綠色能源戰略與綠色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建設有色金屬全產業鏈示範區,發展水電、火電、風電、光伏發電和供電、燃氣為主的綠色能源產業,建成全省新能源開發利用示範基地、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國際能源樞紐前沿。舉全州之力加快碳中和示範園建設,打造千億級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基地。圍繞全州到2025年,力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產值達2300億元以上目標,支持相關企業開展錫基材料、高純材料、顯示材料等新材料以及礦產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化示範,進一步延伸紅河州有色金屬產業鏈。打造有色金屬全產業鏈示範區,依託中鋁50萬噸、綠色低碳示範產業園,開展綠色鋁新技術研發,延伸發展中高端鋁合金、家居鋁材等下游產業,全產業鏈打造綠色鋁產業集群。支持相關單位與國內優勢科研單位合作建設面向東南亞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科技支持215萬千瓦風電項目建設,開展新一代清潔能源儲能套用示範,為打造“風光水火儲一體化”能源基地提供支撐。
“十四五”期間,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瞄準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以特色小鎮和美麗縣城建設為抓手,高標準推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主動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和昆玉紅旅遊文化經濟帶,打造滇南文化旅遊經濟帶,提升“雲上梯田·夢想紅河”文化旅遊品牌影響力,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示範區。強化森林康養,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圍繞全州到2025年,力爭文化旅遊業收入達2000億元目標,支持“一部手機游雲南”紅河州級套用平台建設,推進“文化+旅遊+科技”深度融合。支持相關高校和企業開展哈尼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技術研究及套用示範。
四、科技服務沿邊開放示範區建設
(一)加快建設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打造“科技入紅”升級版,把“科技入紅”作為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吸引國內外科技資源為紅河創新發展服務,面向發達省份構建成果轉化和產業轉移承接機制,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形成“協同創新、梯度轉移、內外循環、輻射帶動”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引導和支持我州企業布局建設海外科技創新中心、離岸創新創業中心。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深化國際人才交流合作。充分發揮“科技入滇”機製作用,加強院士專家協同創新試點工作,推動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紅河。
(二)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
積極探索加快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合作層次,加強資源共享,促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相通”,有效提升對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創新輻射和創新聯通能力。加強與越南萊州省開展聯合攻關,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糧經作物種植、生物育種、疫病防控、生態環保、生物安全、電力技術等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探索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合作園,開展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孵化國際化科技型企業,培養市場化國際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和經理人,集聚國內外科技人才。
五、科技支撐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
(一)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加大水、土壤、大氣污染防治和廢棄物處置等關鍵技術研發與套用示範,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為我州深入開展異龍湖保護治理,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科技支撐。支持高原湖泊研究中心建設,支持紅河州相關單位與國內優勢科研力量聯合開展異龍湖富營養化問題研究和示範套用,持續推動異龍湖保護治理。支持相關單位與省內外優勢科研力量共建滇南水安全與水科學協同創新研究院。
(二)科技支撐民族地區產業發展
以北部百萬畝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區、山區綜合開發和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為抓手,推動民族地區產業提質增效,走出一條綠色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產業發展之路。加大民族地區旅遊、民族文化創意設計、民族工藝品等優勢產業發展,鼓勵發展民族醫藥產業,扶持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發展,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和民族地區文旅融合示範景區創建,促進民族地區優勢特色產業發展。
六、科技保障鄉村振興
(一)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
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工程,發揮企業成果轉化的主體作用,推廣專家大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模式,加快成果中試熟化和產業化示範,打通科技進村入戶通道。圍繞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需求,鞏固拓展科技扶貧專項成果,開展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示範。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小微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星創天地”等成果孵化轉化平台建設,及時將先進適用成果變成現實生產力。組織龍頭企業聯農帶農、聯科帶科,培育一批產學研推用緊密結合的產創聯合體。強化協同推廣創新科技團隊建設,吸納一批縣(市)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快速熟化、轉化重大農業關鍵技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健全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持續加強科技特派團建設,支持縣(市)建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按照“一縣一團”“一業一團”的方式,實現科技特派員服務與創業對產業全覆蓋。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行動,引導農業領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牽頭或參與承擔科技計畫項目,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協同創新,探索農業領域創新型企業備案,培育一批涉農科技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七、加快建設創新型紅河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州戰略、人才強州戰略,建立以需求為牽引、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加快建設創新型紅河。到2025年,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力爭全州整體創新水平進入全省前列。
(一)加強重大創新平台建設
加快浙江大學紅河創新技術研究院、雲南紅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國家和省級創新型縣建設,圍繞新材料、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推動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落地建設。圍繞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關鍵技術領域,形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數位技術融合的創新載體。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引進和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究資源作用,加強院校、院企合作,推進服務型共性技術平台建設。
(二)加快培育創新創業主體
保障政府科技投入增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集聚,持續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大對生物醫藥等創新支持力度。落實領軍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和高新技術企業“三倍增”行動計畫,加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認定工作,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研發“專精特新”產品,支持企業開展產品、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等全方位創新,支持企業創建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製造業創新中心,提升核心競爭力。發揮雲錫公司、紅河捲菸廠等優勢龍頭企業在產業鏈協同創新中的“頭雁效應”,增強浙江大學紅河創新技術研究院、紅河學院、紅河州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能力。發揮已有國家級、省級雙創示範基地和眾創空間作用,著力培育一批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科技企業孵化器。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力爭突破100戶、總產值超過702億元,力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突破600戶。
(三)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健全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多渠道投入為補充的機制,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穩步增長,實現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基本達到全省平均水平。聚焦鋁材、錫材、大數據等重點領域,加大新項目、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依託開遠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加快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花卉優良品種,構建雜交水稻、彌勒肉用山羊、河口香蕉等紅河特色現代種業體系。以創新驅動助力新型工業強州建設,推動雲錫公司、戊電靶材等創新型企業在錫材錫化工、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ITO/AZO靶材等領域不斷攻克核心技術,走在全省前列、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到2025年,研發與實驗發展(R&D)經費投入48.4億元、年均增長16.7%,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30件。
(四)擴大科技對外開放
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及沿線國際合作,全力構築沿邊開放新高地。聚焦推進全州六大重點產業、打造“三張牌”“數字紅河”建設及百億千億級產業升級增長等重大需求,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打造創新共同體,推動創新主體提升對外開放能力,最佳化升級科技合作平台載體,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建設為契機,創新開放合作機制與模式,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到2025年,著力打造“科技入紅”升級版,將紅河片區打造成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
八、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最佳化生物醫藥產業布局,南部縣市主要以優質原料種植為主,推進優質原料藥保障基地建設,北部縣市主要以發展原料藥深加工為主,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到2025年,全州生物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0億元以上。
(一)堅持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發展
立足生物資源優勢,鞏固提升中藥材種植水平,大力發展燈盞花、南板藍根、砂仁、重樓等地道藥材為基礎的特色創新中藥研發,創新發展哈尼、彝、瑤等民族藥。加大力度發展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產業,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鼓勵州內藥企與國內生物醫藥領軍企業深度合作,大力發展醫療器械、新型藥物、檢測試劑等裝備和醫藥的研發生產,推進彌勒生物谷大健康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二)打造百億級產業
積極引進仿製藥落地生產,提升燈盞花、工業大麻開發利用水平。加快建設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紅河分中心,成立紅河州生物醫藥行業聯合會。支持雲河藥業、生物谷、俊港中藥飲片、雲百草等領軍企業發展,加快彌勒市、瀘西縣、紅河縣等生物醫藥產業園建設,積極推進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布局生物醫藥產業園建設。加快全州生物醫藥檢測平台建設。支持雲河藥業等一批藥企上市,拓展生物醫藥產業投融資渠道。支持打造滇南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和打造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國家診療保健中心建設。支持加強中藥品牌建設。引進雲南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中藥飲片加工基地,建設中藥材國際交易中心,建設第三方檢驗檢測中心,助推紅河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九、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深入實施人才強州戰略,牢固樹立創新發展“關鍵在人”的理念,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改革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把人才鏈建在科研創新鏈、產業鏈上,充分激發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高質量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一)建設需求引領的高質量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深化人才計畫管理改革,推動人才培養體系與創新活動全過程和產業發展有機銜接,各類科技人才梯次配備、合理分布。圍繞我州重點產業、重點領域需求,培養造就一批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科技型企業家、工程實驗技術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科技服務人才。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深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大力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對於“高精尖缺”科技創新人才,開闢專門渠道,實行“一人一策”等靈活的引才政策。
(二)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發展機制
以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為重點,建設科技人才創新創業試驗區。鼓勵在讀外籍留學生兼職創業,探索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人才驛站。建立科技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科技創新人才的資源儲備、供需情況和流動趨勢分析研判。進一步落實科研人員兼職兼薪、離崗創業等創新創業政策,鼓勵通過設立“科技創業崗”和“企業創新崗”,加快科技人員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雙向流動。創新科技人才服務機制,在創新創業、安家落戶、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對科技人才實施精準服務。
十、實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三大工程
聚焦未來五年紅河科技創新重點,把規劃任務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立足紅河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需求,舉全州之力,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匯聚資源、深化改革,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創新為抓手,補短板、強弱項、增優勢,到2025年,基本建成創新型紅河,為紅河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一)實施引領性科技創新重大工程
實施重點產業科技創新強鏈補鏈工作,重點圍繞有色金屬新材料、綠色能源、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產業,引導創新資源向產業鏈上下游集聚,不斷完善技術創新鏈條,提升創新鏈科技供給。要實施企業創新能力躍升工作,支持企業開展持續研發或聯合研發,健全高新技術企業“小升高”“高變強”“強上市”三級培育體系,努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更加活躍、更加有效的科技工作新格局。
(二)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工程
圍繞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進行系統布局、統籌部署,出台《紅河州研發經費投入獎補辦法》,持續增加各級財政科技投入,進一步創新舉措,激發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和社會力量加大創新投入的積極性。加大考核力度,把研發投入強度、高新技術企業納入州對縣(市)綜保考核的基礎性分值指標。建立年度報告制度,各縣(市)黨委、政府每年年底前,要向州委、州政府報告創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情況。建立研發經費投入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到2025年,力爭全社會R&D投入年均增長16.7%,達到48.4億元。
(三)實施“1+4+1”重大創新平台工程
圍繞優勢產業重大科技創新需求,著力構建紅河州“1+4+1”(1 個高能級平台、4 個功能型平台、1 個服務型平台)重大創新平台體系,賦能紅河州高質量發展。要高標準創建雲南紅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堅持以工業化思路推進農業現代化,引入國內外農業先進適用技術開展試驗示範、高價值科研成果進行轉移轉化,抓有機、創品牌、育龍頭,帶動傳統農業向創意農業、健康農業、智慧農業等現代農業轉變。要高起點建設產業功能型創新平台,支持三方共建浙江大學雲南(紅河)研究院,籌建江南大學雲南綠色食品研究院紅河分院,共建滇南水安全與水科學協同創新研究院,組建雲南省錫基新材料創新中心。要高水平打造“科技入紅”高端服務平台,策劃舉辦戰略科技人才對話活動,為紅河創新驅動謀發展、出思路、獻舉措;策劃舉辦中國(紅河)南向科技合作高峰論壇,圍繞科技園區合作、科技成果輸出、創新創業等主題,深度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加快拓展與南向國家及地區的合作視窗和渠道。
十一、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啟動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以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目標,以最佳化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為主線,以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積極性、創造性為著力點,落實新“四抓”要求 ,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和資源配置機制,推進科技評價和科研院所改革,最佳化科技創新法治環境,提升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一)完善黨領導科技工作機制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全面推進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提升科技系統黨的建設質量,對黨的建設和科技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到實處。加強組織領導,深化創新協同,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動全州科技創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戰略工程落實落地。爭取單列縣市級科技局,加強科技管理幹部隊伍建設,落實好乾部標準,完善科技人才工作體系,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科技人才。
(二)強化巨觀統籌協調機制
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加強部門間的統籌協調,強化科技、發改、工信、財政等綜合管理部門對科技改革發展的統籌設計與指導。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高端智庫、諮詢機構參與科技創新決策諮詢,設立紅河州創新決策諮詢委員會和專家庫,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智庫對決策的支持作用,切實做好重大戰略規劃編制實施、重要科技創新政策制定、重大科技項目布局等決策諮詢。
(三)完善新型科研管理體制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新要求,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建立符合科研規律的經費分類支持機制,對關係長遠發展的基礎前沿領域加大穩定支持力度;對戰略性科研項目實施滾動支持制度,建立跨年度、覆蓋項目全周期的管理制度;對企業技術創新繼續採用創新券、科技成果轉化獎補、研發經費投入補助、稅收減免、科技金融等普惠性財稅支持政策。建立“揭榜掛帥”制、現代科研院所制度,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強化科研人員激勵。加強學風建設,加強科普工作,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
(四)深化科技評價激勵改革
賦予用人單位更大的人才評價自主權,堅決破除“四唯”傾向,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加快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和科技人才兼職兼薪規定,統一有關部門和單位對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政策和科技項目資金管理規定的執行標準,加強服務指導。加強科研誠信、科技倫理和科技監督建設。健全科研誠信建設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科技倫理監管制度。
(五)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加快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政事許可權清單,推行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支持科研院所按照章程規定的職能定位和業務範圍開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學科布局、科研選題、選人用人、成果處置、編制使用、職稱評審、薪酬分配、設備採購等自主權。
十二、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實施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推動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委員會、州科技領導小組在全州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工作中的領導、統籌、組織保障作用,定期召開會議研究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強化部門協同,深化廳州會商機制,主動加強與各職能部門、行業部門之間的溝通,加強與縣市的縱向統籌和橫向聯動機制,聚合全州科技力量,協同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助推全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各縣市、各部門要根據本規劃,結合自身實際,落實重大任務責任。加強規劃的宣傳貫徹、協調服務,調動和增強社會各方面參與實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強化政策保障
加強科技法規體系建設,完善支持創新的政策體系,制定出台《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12條措施》《關於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打造創新型紅河的決定》《關於加快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重大政策舉措,促進科技、教育、產業、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協同,充分發揮系統效應和整體效能。
(三)強化投入保障
加強科技投入與規劃實施的銜接,把財政科技投入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建立州縣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最佳化投入方式,擴大投入規模,確保R&d經費逐年提高。州人民政府以及各縣市人民政府按照科技經費法定增長的要求確保財政科技經費預算支出足額到位。創新投入方式,綜合運用風險補償、創業投資引導、後補助、創新券、支持上市等方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加大企業研發投入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落實力度,引導企業進一步加大創新投入。拓展科技投融資渠道,增強創業投資引導、風險補償,創新科技金融,形成全社會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積極創造條件,做好與國家和省科技計畫的對接工作,主動策劃、積極爭取更多國家和省科技經費支持。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獎補。
(四)營造創新氛圍
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會積極營造崇尚創新、寬鬆和諧、健康向上、激情奮進的創新氛圍、文化氛圍和社會氛圍。持續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激發創新活力。加強學風建設,堅守學術誠信。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建立公開通報機制。健全科普聯動機制,大力提升科普能力,著力激發科普資源潛力。進一步完善科普設施、壯大科普人才隊伍,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科普服務,形成科普聯動大格局,公民科學素養不斷提高。
(五)加強評估監督
建立規劃對標審查機制,將重大科技任務、計畫項目和措 施的部署實施與規劃對標審查。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學技術新進展和社會需求的新變化對規劃目標、重點任務等進行動態調整。加強規劃執行與年度考核的有機銜接,提升科技創新在考核中的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