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黑龍江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黑龍江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依據《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主要明確“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戰略任務和政策措施,是今後五年我省科技創新發展的藍圖,是全省科技工作者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導向和重要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9月30日
  • 發布單位: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 實施地區:黑龍江省
檔案印發,規劃內容,

檔案印發

  • 索引號:736916951\2021-00081
  • 分類:科技、教育;省政府檔案;省政府辦公廳;部門檔案
  • 發布機構:省政府
  • 發文日期:2021-09-30 18:19:40
  • 名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黑龍江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
  • 文號:黑政發〔2021〕10號
  • 關鍵字:十四五 科技創新 規劃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黑龍江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
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現將《黑龍江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2021年9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規劃內容

第一章 開啟科技強省建設新征程,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開啟現代化新龍江建設新征程起步期,是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轉型期,是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形勢需求
“十三五”以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科技強省建設目標,全省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為“神舟”號系列飛船、“天宮”一號二號空間實驗室、“奮鬥者號”深潛10000米等國家上天入海行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一系列原創性技術支撐,開創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局面。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64項,其中哈工大劉永坦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院”院士新增7位。專利授權量由2015年的18942項增加到2020年的28475項,增長50.3%。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進一步顯現,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932家,較2015年增長178.8%。技術契約成交額由2015年的127.23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67.8億元,增長110.5%。國家級高新區及各類科技園區正在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新興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科技引領民生改善進一步突出,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有效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科技特派員助力農民增收,科技扶貧帶動精準脫貧,民生科技成果轉化套用使科技創新更加貼近人民生活。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在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發科技人員創造性和創新主體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加速來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省加速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發展新引擎、構築發展新優勢開闢了廣闊的新空間。我省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搶抓國家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的重大機遇,統籌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創新活動全鏈條布局,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保障能力,提供更多高質量科技供給,增強我省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面對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科技創新發展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一是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企業研發投入偏低問題尤為突出。二是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相對不足,以市場化思維和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還不夠,高新技術科技成果吸納能力不強,產業化水平不高。三是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未充分發揮。四是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不夠突出,高新區示範引領作用不明顯,科技企業數量偏少、規模偏小。五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激勵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機制還不健全,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六是科技體制改革重大決策落實中沒有形成合力,一些地方科技創新意識不強,重視不夠。
“十四五”時期,我省科技創新發展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龍江經濟高質量發展振興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站在新發展階段和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堅持創新在我省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和我省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充分發揮我省科技優勢,加快走出一條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龍江強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加快實現躋身創新型省份行列和建設科技強省的目標。
二、指導思想
“十四五”時期我省科技創新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突出“自主創新、引領發展、人才為本、開放融合”,堅持“四個面向”,服務“五大安全”和“六個強省”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為主線,以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為重點,以深化改革創新和開放合作為動力,以“八個突破”為保障,為加速建成科技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創新驅動內生動力全面激活,科技整體實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
——全社會研發投入取得新突破。全社會研發(R&D)經費投入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25年,全省全社會研發(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30%以上。
——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取得新突破。立足自主創新,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技術研發項目,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計畫項目,實施“揭榜掛帥”項目,攻克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初步形成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取得新突破。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市場化服務體系,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激發作用明顯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活躍度、技術轉移能力明顯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產業化。到2025年,全省技術契約成交額突破500億元。
——科技型企業培育取得新突破。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科技型企業上市,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力爭突破5000家。
——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取得新突破。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初步形成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布局,以“四個面向”為導向的產學研融合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明顯增強,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能力明顯提升。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取得新突破。科技創新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科技創新人才的選用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形成吸引培育高端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環境。
——區域創新發展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建設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哈爾濱國家創新型城市,推動省級以上高新區市(地)全覆蓋,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創新生態明顯最佳化,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明顯提升,科技治理科學化程度明顯增強,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顯著增強,全社會創新創業潛能進一步激發。
“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預期性指標
序號
指標
2020年
2025年
1
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1.26
2.5
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
0.71*
1
3
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數(人)
39.1*
50
4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2.57
4.53
5
高新技術企業數(家)
1932
5000
6
技術契約成交額(億元)
267.8
500
7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12.35*
19
8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
9.04
15
註:標“*”為2019年度數據。
  四、總體部署
  圍繞我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和科技強省建設,突出問題導向、戰略導向、目標導向、系統觀念,加強科技創新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對“十四五”期間科技創新發展進行整體部署。
  一是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強化原創研究,在優勢特色領域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超前部署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載體和重大任務,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龍江路徑”,在重點領域突破一批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提升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科技支撐能力。
  二是增強技術源頭供給能力。加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造以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科技力量,強化科技力量與市場主體的統籌協同和融通創新,發揮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和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能力。
  三是推進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堅持市場決定創新要素配置,加強科技成果技術轉移轉化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機制,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促進形成科技成果轉化良性循環,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套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增進民生福祉。
  四是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重點產業發展,加強自創區和國家級高新區建設,推進各類高新區、科技園區、產業化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進程,通過先行先試、改革示範,輻射帶動區域創新的整體效能,增強科技持續創新和長遠發展能力。
  五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最佳化創新生態,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營造包容性創新文化氛圍,推進軍民協同科技創新,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合作,加強科學普及,形成鼓勵創新的良好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第二章 前瞻部署基礎研究,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立足黑龍江省發展需求,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基礎研究“突破工程”,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相結合,持之以恆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著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一、開展前沿基礎科學研究
  堅持基礎研究整體性思維,強化基礎研究,突出戰略性、前瞻性和顛覆性,鼓勵開闢新領域、提出新理論、設計新方法、發現新現象。圍繞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生物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我省優勢學科,加強前沿基礎理論研究,強化變革性、交叉性基礎研究,力爭取得重大原始創新成果。
  面向國家和我省重大戰略需求,支持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在頁岩油、大數據、人工智慧、現代醫療、生物醫藥、疾病預防、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工業軟體、智慧型製造、智慧農業、現代林業、生態環境、節能降碳等領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難題,推動前瞻性、關鍵性技術取得新突破。
  二、布局套用基礎研究重點領域
  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生態安全、國防安全,以及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推進布局省基礎研究項目,明確套用基礎研究主攻方向,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為創新發展提供源頭供給。
專欄1 套用基礎研究重點領域
農業資源利用。開展黑土地成因、演化、退化生物學機制、土壤生物生態功能與環境效應、黑土地養分和健康元素含量變化、黑土地污染修復、耕地質量退化、治理與地力提升等研究。
作物學。開展寒地農林物種遺傳改良基礎理論、種質資源創新與遺傳改良基礎理論、農林重要經濟性狀形成機制、群體協同演化規律、基因進化多樣性與組學分析、優異種質與基因深度發掘、分子設計與標記輔助育種、種質分子指紋圖譜構建、誘變技術與生物技術育種、微生物與動植物互作等研究。
植物保護。開展主要病蟲害災變機理、預警與應急防控機制及可持續治理、農作物藥肥減施與綠色防控、基於地力的化肥減施增效等研究。
畜牧學。開展全基因組選育、致病機理和抗病機制、疫病生態風險與管理、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研究。
環境科學與工程。開展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保護、全球氣候變化回響與適應、瀕危物種保育、農林植物適應逆境及調控機制等研究。
食品科學與工程。開展物質基礎與代謝調控機制、農林食品有毒有害物質形成、食品天然安全功能因子特性、食品品質形成機理及調控、食品特徵風味形成與調控等研究。
機械工程。開展高效增材製造、特種表面工程、工業基礎軟體、先進制造、精密超精密加工、微納加工、機器人、智慧型裝備等研究。
儀器科學與技術。開展科學儀器、超精密測量儀器、現代顯微儀器、雷射干涉測量儀器、大型專用超精密測量設備、光纖測量儀器、環境監測儀器、精準醫療儀器技術研究。
控制科學與工程。開展高端裝備數控技術、數位化測控技術和人工智慧套用技術等研究。
船舶與海洋工程。開展高技術船舶、先進海洋工程平台、新能源船舶動力、應急救援裝備等研究。
光學工程。開展量子信息、雷射通信、纖維集成光學等研究。
電子科學與技術。開展積體電路、半導體材料及晶片、感測材料與器件、生物晶片、柔性電子、納米電子學等研究。
材料科學與工程。開展碳基材料、高性能纖維與複合材料、生物質功能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航空航天用膠接材料、海洋新材料、功能納米材料、新型催化材料等新材料性能作用機理及製備等研究。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開展頁岩油氣形成地質條件、富集規律及“甜點”預測、油氣田採油和集輸、陸相頁岩油、頁岩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及利用等基礎理論研究。
礦業工程。開展煤炭資源勘查與地質信息透明化、智慧型化採掘,新型廢棄物能源化利用、保水開採、廢棄礦井地熱資源開發和地下空間功能化再利用、氫能與燃料電池基礎材料與過程機理等基礎理論研究。
生物醫學工程。開展醫學分子生物學、免疫與病原生物學、疾病蛋白質組學、細胞生物學、幹細胞與組織工程學、病原分離與鑑定與致病機制、臨床檢測和診斷、藥效機制及物質基礎與臨床再評價等研究。
第三章 布局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技術攻關,支撐鄉村振興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為農業強省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一、黑土保護與利用
  落實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切實加強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堅持生態優先、用養結合,保障土地資源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和治理修復技術的研究和套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把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
專欄2 黑土保護與利用重點研究方向
地力提升。開展耕地控蝕增肥、中厚黑土層保育、瘠薄黑土層培育、土壤障礙消減與地力培育、黑土區稻田土壤保護及產能提升、黑土污染修復、土壤培肥改良、鹽鹼化土地草田輪作地力提升等關鍵技術研究和產品裝備研製開發。
水土協同調控。開展土壤凍融伴生過程及凍融侵蝕、黑土生境健康調控、水土資源最佳化配置、智慧灌溉、高標準農田最佳化建設等關鍵技術研究和裝備研製開發。
保護性耕作。加強黑土耕地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開展風沙乾旱區保護性耕作、化肥精準施用與減量增效、有機肥料積造與替代、有機肥高效安全利用、免耕播種技術、條帶耕作技術、輪耕輪作、精量播種技術、秸稈還田及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二、現代育種
  加強現代育種技術研究,開展適宜全程機械化和輕簡化作業的重大品種及優質、高產、高效、抗旱、抗寒、抗鹽鹼的新品種選育。
專欄3 現代育種重點研究方向
加強高產優質及適宜食品加工的大豆新品種,優質、高產、抗病、抗逆、抗倒伏水稻新品種,高產優質宜機收玉米新品種的選育。開展優質馬鈴薯、蔬菜、雜糧雜豆、食用菌、特色經濟作物、藥用植物、小漿果、林木良種、園林花卉、木本油料等新品種選育。加強現代畜禽新品種繁育,開展“兩牛一豬一禽”新品種種源繁育選育、畜禽水產優質新品種繁育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生物育種技術研究,開展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細胞工程、分子輔助育種、分子設計育種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構建現代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種。
  
  三、高端智慧型農機裝備
  提升農業機械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支撐我省高端智慧型農業機械裝備產業發展,實現農業生產向自動化、信息化、智慧型化邁進。
專欄4 高端智慧型農機裝備重點研究方向
高端農機裝備。加強高端農機裝備核心部件的研發,開展農機前後橋、變速箱、齒輪、軸承、高性能部件等關鍵零部件的研製,促進主要農作物、規模養殖、設施種植等高端農機裝備套用示範。
農機裝備智慧型化。圍繞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以及蔬菜、馬鈴薯等大田經濟作物,發展農業生產全程高端智慧型機械化裝備。開展農機物聯網、高精度農機作業導航監測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動視覺感測、北斗導航、智慧型顯控技術在大型拖拉機、聯合收穫機、水稻插秧機、免耕播種機、深松機等重點機具上的套用。
  四、智慧農業與綠色高效種植
  加強智慧農業關鍵技術攻關,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套用,開展高產高效可持續的綠色種植、養殖技術研究,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專欄5 智慧農業與綠色高效種植重點研究方向
智慧農業。開展風險數位化預警監測、智慧農業信息關聯、智慧農業大數據模型理論與數據處理、飼餵精確監控與智慧型網控、“網際網路+牧場”智慧化管理、基於多源遙感信息融合的農作物長勢監測與產量評估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多功能耕整、高速精準栽植與精確播種、高效減損收穫、工業大麻及道地藥材種植收穫、秸稈還田處理、“兩牛一豬一禽”智慧養殖機械及畜禽糞污處理、寒地智慧植物工廠光環境調控、作物生長狀態監控預警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農機裝備的研發。
綠色高效種植。開展玉米、大豆、水稻、馬鈴薯、蔬菜、小漿果、食用菌、麻、飼料作物等智慧型化、精準化、輕簡化種植技術研究。加強綠色生態栽培、特色品種綠色有機栽培、設施果菜花栽培、生物農藥製備、肥料減施增效、節水灌溉、果蔬產品成熟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設備的研製。
畜禽水產養殖與現代牧業。開展寒區畜禽養殖工藝及機械化、智慧型化配套設施設備關鍵技術研究。開展畜禽水產高效綠色養殖、生態循環養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新型飼料資源開發,開展飼料高效生產加工、營養價值評定及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加強生物環保型藥劑製備技術研究,開展功能性肽產品、植物提取物、酶製劑、微生物製劑、微藻等新型綠色飼料添加劑製備技術研究。
林草資源培育與開發。開展主要造林樹種、綠化樹種等優質耐寒抗旱新種質定向創製、特色經濟林良種選育和精準栽培、農田防護林更新、村屯綠化林更新、森林災害防控、木質綠色新材料製造、木材仿生新型複合材料、木材(生物質)碳量子點的集群效應與套用、森林資源高效化利用、林區森林可持續經營集成示範等關鍵技術的研究,促進智慧林業發展。
  五、生態農業
  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聚焦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災害與疫病防控,加強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集成套用,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及農副產品供給。
專欄6 生態農業重點研究方向
災害與疫病防控。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治、外來病與新發病監測、快速精準診斷、重大動物疫病和人獸共患病疫苗與藥物創製、疫病淨化、良種場與規模化養殖場動物疾病主動防控、畜牧業安全生產、畜禽糞污處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開展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與模式、畜禽養殖廢棄物肥料化利用、農林廢棄物及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農村生活污水分散處理、秸稈直燃氣化與煤電耦合環保發電及農村分散式清潔供能、農用化學品殘留在農田系統防控、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
  六、綠色食品
  依託優質農畜產品和林下食品資源,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加快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與工藝突破和先進實用技術套用,推動綠色食品加工業全產業鏈發展,支撐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成為我省第一支柱產業。
專欄7 綠色食品重點研究方向
原料標準化。開展作物綠色有機食品新品種篩選、綠色有機品種種植區域布局、標準化規模化種植養殖、食品加工專用原料評價及篩選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產品套用推廣。
綠色食品與農產品加工。開展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乳製品、肉製品等精深加工,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和高值化產品開發、糧食減損等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研製。開展雜糧、高品質畜禽產品、綠色蔬菜、特色食用菌、野生堅果與漿果、山野菜、休閒保健食品、特色飲品、調味品等綠色食品加工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加強方便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
食品安全。開展食品安全識別與控制、新型快速檢驗檢測、食品加工中有害物消減、農藥高通量非靶向定性篩查、有害微生物及其代謝物的溯源和控制、食品危害成分高靈敏檢測和多殘留分析檢測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展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包裝等全產業鏈質量監測/追溯/評估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第四章 布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技術攻關,
支撐產業鏈提升
  面向我省經濟建設主戰場,圍繞構建“433”工業新體系,聚焦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產業鏈提升工程,打造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強競爭力的高能級產業鏈條,突破涉及我省長遠發展和產業安全的瓶頸制約,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保障。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圍繞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型化軟體、積體電路、移動通信、區塊鏈、網路安全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創新和套用研究,加快重點產業數位化、綠色化、智慧型化改造,支撐“數字龍江”建設。
專欄8 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研究方向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開展大數據採集與處理、存儲與管理、挖掘與分析、可視化、治理體系與套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快計算機智慧型視覺感知、智慧型語音處理、自然語言理解、生物特徵識別、智慧型視頻監測等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加強視覺、聽覺、觸覺等智慧型機器人感知技術,軌道交通領域圖像監測、圖像自動識別技術,網際網路智慧型旅遊推薦技術,生物信息人工智慧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工業網際網路。加強新型感測器、無線感測網、體系架構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開展基於行業信息化為基礎的跨行業物聯網整體架構和與多行業網路協同的設計與支撐技術、先進自動控制系統、智慧型儀器儀表、工程設計與分析仿真、設備與生產線自動化改造、工業生產製造數位化表示與網路協同製造、工業機理建模、數字孿生、信息物理系統、數據集成和邊緣處理技術、高速電力線載波、同步數字型系/光傳送網融合組網、電力業務安全實時承載適配及套用、網路資源調配與協同編排、設備級信息模型、微服務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智慧型化軟體。開展多學科交叉智慧型化軟體分析技術、軟體倉庫挖掘、缺陷報告自動分派與修復者智慧型推薦、軟體錯誤自動定位與修復、軟體演化分析、基於人工智慧的代碼生成、基於數據挖掘的代碼搜尋與推薦、軟體工程大數據生產技術與理論體系、軟體全生命周期大數據集合獲取與分類、可視化智慧型軟體開發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積體電路。加強微納集成關鍵技術研究,開展薄膜流量敏感晶片、微光機電氣敏晶片、高分子濕度敏感晶片、藍寶石壓力敏感晶片以及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IGBT)等專用接口積體電路設計技術、矽光機電集成、高溫敏感多晶片集成、無引線封裝、敏感晶片與專用積體電路的一體化集成封裝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新一代移動通信。開展網路切片、邊緣計算、超密集網路、通信與低軌網際網路融合體系架構、網路監管與安全、適配光纖通信的網路設備與終端產品製造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區塊鏈。開展區塊鏈同態加密、可控匿名性區塊鏈隱私保護、區塊鏈對稱加密、基於區塊鏈的客戶識別(KYC),區塊鏈數據最佳化及存儲、鏈間協同,區塊鏈數據共享、共識框架構建,鏈上智慧型契約設計,基於區塊鏈的社會公益場景套用,基於區塊鏈小額跨境支付與智慧型證券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網路安全。開展高級威脅分析、網路威脅監控、虛擬化安全技術、信息內容安全、安全智慧型感知、數據流動監控與追溯技術、APT追溯分析、雲安全技術、網路安全攻防邏輯推演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二、新能源
  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戰略,走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道路,圍繞氫能與燃料電池、智慧型電網及儲能系統、生物質能、可再生能源開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套用,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綠色多元的新能源體系,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儘早實現。
專欄9 新能源重點研究方向
氫能與燃料電池。開展先進制氫技術及裝備、儲氫技術及裝備、高性能水系電池製造、鈉離子電池製造、海水電池製造、高容量長壽命鋰硫電池製造、電池梯次利用、燃料電池電堆設計、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設計及核心關鍵設備、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可靠性和工程化、燃料電池測試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及設備的研製。
智慧型電網及儲能系統。開展特/超高壓高效智慧型化輸變電裝備製造、低溫餘熱ORC發電技術、中溫移動供熱蓄熱、基於5G技術的電廠遠程診斷、發電設備智慧型化、智慧型輸變電成套裝備、配網自動化設備、微電網系統及智慧型化檢測裝備、大容量變速抽水蓄能、慣性儲能系統、超級電容器及二次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高溫儲能、熔鹽電化學儲能,飛輪儲能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設備研製。
生物質能。開展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能源製備、生物質廢棄物無害化處理、鄉鎮級生物質直燃熱電聯產設備、生物燃氣製造與淨化設備、生物質原料高值化利用、生物柴油製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及設備研製。
可再生能源。開展適於北方氣候特點的風資源評估、抗結冰、風電機組及垂直軸微風發電系統、分散式風電接入、風力制熱與存儲、大功率風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設計與最佳化、太陽能高效儲備、光伏發電併網逆變器設計和製造、高性能太陽能電池設計和製造、太陽能生活熱水系統開發、地面物探、砂岩熱儲回灌、尾水處理、高效套管換熱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三、新材料
  推動新材料產業向輕量化、智慧型化、極端化方向發展,打造以石墨為代表的碳基新材料、以輕量化為代表的先進複合材料等優勢產業,推動我省產業基礎高級化。
專欄10 新材料重點研究方向
石墨新材料。開展低氟或無氟高純石墨製備、寶石級和電子級人造金剛石製備、連續電化學法製備可膨脹石墨、膨脹石墨製備納米石墨、鱗片石墨球型化及再成球、煤制石墨烯、功能化石墨烯及複合材料製備、大面積石墨烯單晶薄膜製備、石墨烯感測器製備、石墨烯在柔性超級電容器中的套用、高導電鋁基石墨烯導電板材料製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先進金屬材料。開展高強高韌鋁合金製造、高塑性鎂合金製造、高性能球形鈦合金粉末規模化製備、鈦鋁合金製造、高品質特殊鋼製造、新型鉬基納米結構材料的可控制備、特種焊接材料製備、超高溫金屬材料製造與大型坯料製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先進化工材料。開展低成本碳纖維生產、特種功能塗層製造、先進絕緣材料製造、高附加值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改性、化石原料精細化學品及碳基新材料製備、異構烯烴/醛類/羧酸等化學品製取技術及高附加值香料添加劑製取、高性能長壽命低價格的單原子/團簇催化材料製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先進複合材料。開展高性能秸稈增強生物質複合材料及規模化工程套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的高性能化與製品高效成型、纖維複合材料3D編制、超高導熱金剛石/鋁(銅)複合材料套用、鈦基耐熱耐氧化複合材料製備、高強高導電高導熱石墨烯/銅複合材料製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特種用途材料。開展增材製造用陶瓷材料/金屬粉末/金屬基複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材料、耐核陶瓷、等離子發動機陶瓷材料、新型氮系永磁材料、鑭鈰添加的永磁材料、高靈敏穩態/瞬態螢光檢測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腫瘤微環境回響的納米探針材料、木製仿生材料製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四、先進制造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完善智慧型製造生態體系,圍繞精密超精密、電力裝備、高檔數控工具機、機器人及智慧型製造、海洋工程裝備、交通裝備、石油石化裝備、生物製造等製造領域部署研發方向,推動製造業向“智造”轉變,為工業強省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專欄11 先進制造重點研究方向
精密超精密製造。開展精密鑄鍛造技術與工藝、特種材料超精密加工技術與裝備、超精密光學元件面型調控技術與裝備、超精密加工/測量一體化技術與儀器、超精密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與儀器、超精密雷射測量技術與儀器、雷射智慧型製造、大型重載裝備超精密測量技術與儀器、光/電/磁/超聲精密檢測設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裝備的研製。
電力裝備製造。開展超超臨界燃煤鍋爐、超超臨界大容量汽輪機、重型燃氣輪機、三代核電及小型核電裝備、高溫超導發電機、兆瓦級水平軸潮流能發電機組、兆瓦級波浪能發電裝置、兆瓦級海洋溫差能發電系統、超高水頭大容量衝擊式水輪機組、水電站遠程智慧型運維裝備、大型海上風電裝備、大型電力儲能儲熱裝備、分散式高速慣性飛輪儲能裝備等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
高檔數控工具機製造。開展高端智慧型焊接裝備、高精度超精軋輥磨床、數控工具機線上高精度測量裝備、數控工具機焊接成套裝備、液壓機及大型鑄鍛件裝備、大型金屬製件增減材設備、微米/亞微米級超精密智慧型數控加工裝備、大型雷射高效清洗專用裝備、超快雷射微納製造裝備研製,以及高性能五軸銑頭、大容量智慧型刀庫、高精度數控刀具及工具、大扭矩高轉速力矩電機直驅工作檯等主要功能部件研製。
機器人及智慧型製造。開展人機互動、機器智慧型、路徑規劃、導航定位、機器人集群協同、柔性感測器與驅動器、機器人與雷射複合製造、特種作業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焊接、鑄造、鍛壓、熱處理等共性技術智慧型化升級,支撐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建設。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開展船舶抗振降噪裝備、艦船修復焊接裝備、海洋探測與通信裝備、定位與導航裝備、智慧型船舶、綠色船舶、船用15—40兆瓦燃氣輪機、燃氣輪機數位化製造、船用高功率智慧型高中低速機、高效傳動系統、微噴引燃動力系統、大型艦船主動力設備試車台、智慧型無人艇/航行器、可再生海洋能源開發設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裝置的研製。
交通裝備製造。開展重載列車、軌道貨運快速化裝備、綠色智慧型重載貨運裝備、鐵路圖像識別檢測、智慧型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電驅動車載系統裝備、氫燃料為主的清潔能源汽車發動機及發電裝置與動力裝置、高速驅動系統、輕型電磁離合器、電動汽車低溫管理系統、外控/內控可變排量汽車用空調壓縮機、混動專用高效發動機、插電式混合動力機電耦合總成及關鍵零部件設計與製造、智慧型化特種貨車、新能源特種汽車動力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及裝備研製。
石化裝備製造。開展油氣智慧型開採系統、鑽井平台井下無線通信系統、井下分離及同井注采裝備、石化多相介質分離裝備、石化換熱裝備、流體壓裂技術及裝備、管道被動式湍流減阻器件、煉油化工加氫反應器裝備、石化流體自動控制裝備、液化天然氣儲存運輸裝備、新型高效加氫反應器關鍵部件、石化分離器及分餾塔等裝備的研製。
生物製造。開展生物降解、生物基大宗化學品製備、工業酶製劑製備、高值精細化學品製備、生物基新材料製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發酵裝備、高通量篩查裝備、單細胞分析裝備、新型生物發酵感測器、微型生物反應器等裝備的研製。
  五、航空航天
  加強航空航天核心技術突破,圍繞航空航天材料及加工裝備、航空飛行器、航天運輸系統、空間基礎設施、衛星套用、在軌服務與維護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構築創新發展新優勢。
專欄12 航空航天重點研究方向
航空航天材料及加工裝備。開展空天極端服役環境關鍵材料、耐腐蝕圖層、防隔熱高溫塗層、功能塗層、異質陶瓷材料、防隔熱多孔陶瓷材料、防隔熱纖維材料、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低維材料、特種功能晶體、特種功能陶瓷粉體和塊體材料、仿生減阻/防疏冰微結構表面材料、特種功能薄膜、低耗能快速電熱薄膜,橋式龍門銑、微弧離子製備、高能束增材/冷減材輔助微弧離子一體化加工裝備、自動鑽鉚裝備、鏡像銑攪拌摩擦焊、大型金屬製件增減材設備、航空航天複雜結構件五軸加工裝備、碳纖維複合材料自動鋪纏裝備等航空航天材料及加工專用設備的研發。
航空飛行器。開展航空動力裝置、輔助動力裝置、降噪減振部件、高超聲速飛行器輕量化結構、高超聲速飛行器防熱結構、高超聲速飛行器極端環境感測器、航空傳動系統、渦槳發動機機械系統、組合推進動力裝置、智慧型發動機及系統、無人集群智慧型試驗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及系統研發,加強高超速飛行器、直升機、固定翼飛機、新概念無人機、智慧型無人機等整機設計的研究。
航天運輸系統。開展氦氙混合氣體工質流動與傳熱特性分析、超靜超精微微流控模組封裝及快響控制、高精度電源的集成一體化數位化設計技術與低噪聲高精度推力器輸出調控、脈衝高性能多模式推進、高溫高熱導率堆芯燃料、組合動力推進系統、基於動態循環的高效能量轉換、動力裝置工作狀態智慧型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空間基礎設施。開展微納衛星輕量化推進、小尺度高效率電推進設計、脈衝高性能多模式推進、雷射遙感和診斷、空間態勢信息採集與處理、空間先進遙感和探測要素融合、微通道技術、基於電場的主動熱控、傳熱強化與相變儲能耦合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衛星套用。開展高時空譜解析度數據產品生成、天空地一體化遙感智慧型協同處理、多源遙感數據融合與套用、空間遙感大數據處理、基於北斗導航與遙感圖像協同的智慧農業信息套用、新型通信對地觀測和科學載荷、基於北斗導航與地理空間信息協同及大數據處理、新型遙感對地觀測和科學載荷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在軌服務與維護。開展核電推進與智慧型自主控制、空間機器人地面驗證、關節機構與控制技術、更換操作工具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六、寒區極地
  踐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緊密圍繞國家極地戰略需求,積極促進冰雪資源產業化,開展極地裝備及寒區設施、極地科學考察、冰雪等方面技術研究,搶占極地寒區科技前沿制高點。
專欄13 寒區極地重點研究方向
極地裝備及寒區設施。開展核動力破冰船設計、極地應急通信、極地特種車輛、資源運維保障裝備、極地救援裝備、多功能鑽井船及其配套裝備、極地水下作業裝備、極地航空飛行體系及探測裝備、能源與港航基礎設施建造、施工裝備與建築材料、極地低溫防護裝備、極地資源勘探裝置、冰水環境數位化模擬、寒區惡劣環境交通基礎設施防災減災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極地科學考察。開展極地“空-天-地-海”一體化自主觀測和探測體系,極地自然資源變化遙感監測與評估,極地地理信息服務體系,極地及寒區生物資源保護、發掘和利用,極地及寒區特殊環境生物資源保藏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冰雪裝備。開展冰場雪場設施裝備、應急救援裝備、維修保養裝備、競賽競技裝備、輔助訓練裝備、智慧型運動信息系統、智慧型雪場以及冰雪運動器材、冰雪資源監測與評估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七、現代服務業
  加強現代服務業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深化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在現代服務業的套用,提供多樣化、高品質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推動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到2025年,全省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9%。
專欄14 現代服務業重點研究方向
製造服務。開展中小製造企業接入服務系統、雲企業構建服務系統、雲企業資源整合服務系統、面向不同類型企業的功能服務系統、雲企業與現實企業互操作服務系統、製造服務編排、製造服務企業流程快速重構技術、製造服務質量評估與管理、製造服務系統快速部署、製造服務模型驅動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農業服務。開展糧庫管理數據化與智慧型化,糧庫自動測溫測濕、自動預測預警、無盲區視頻監控,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各環節的協同運營技術及模式,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和社會化服務模式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運輸服務。開展綜合運輸立體互聯、多模式運輸聯程互動與接續、客流高效乘落與集散引導、出行旅客服務需求辨識與即時回響、區域交通網路一體化協同運營與服務、多模式區域交通綜合協同運行指揮、物流應急調控指揮調度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科技服務。開展基於科研大數據和信用的科研評價、科技成果評價、專利分析與挖掘、產業大數據處理、產業知識圖譜、產業態勢感知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展智慧型金融服務監管、金融風險控制、數字資產管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文化科技融合。開展文化形態與體驗集成創新、服務模式創新與業態融合方法、渠道與用戶關聯關係的跨平台協同挖掘技術、基於認知計算的全媒體推薦分發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快XR+教育、醫療,5G+VR直播的先導套用。
第五章 布局“健康龍江”的關鍵技術攻關,
支撐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落實“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要求,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運用智慧型化健康管理技術,促進疾控現代化建設,推動醫養結合,實現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到“以健康促進為中心”的轉變,支撐健康龍江建設。
  一、生物醫藥與化學藥
  圍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新興產業培育的戰略需求,加強生物醫藥、化學藥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與重大產品研發,強化科技對醫藥產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催生新的經濟成長極。
專欄15 生物醫藥與化學藥重點研究方向
生物醫藥。開展生物基因工程藥物、生物疫苗、抗體藥物、核酸藥物、多肽藥物、防治重大心血管疾病藥物、抗腫瘤藥物、微生物源生化藥物等生物創新藥物研發。開展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基因編輯檢測、病原快速檢測等新技術、新產品在慢性病防治領域的推廣套用。
化學藥。加強創新藥、仿製藥的研製,開展慢性疾病防治藥物、抗腫瘤藥物、重大骨病藥物、抗感染類藥物、抗病毒新藥、前體藥物、抗感染類藥物、抗抑鬱類藥物、靶向製劑、檢測試劑盒等關鍵技術研究及藥物的研發。
  二、中醫藥
  加強中藥材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加強中藥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究和套用,推進中藥新藥研發,促進中藥產業鏈延伸發展,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規模和質量。積極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中醫藥在健康服務等領域的研發及套用示範。
專欄16 中醫藥重點研究方向
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優質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和品種培育、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寒地道地藥材質量評價與開發利用、中藥創新藥、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經典名方、中醫藥療效評價、中藥臨床價值評價、藥食同源中藥、中醫藥先進裝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展地域性疾病中醫防治,中醫藥在突發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服務及精準醫療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強中成藥質量控制技術開發,提高中藥飲片和中成藥質量。
  三、重大疾病防治
  圍繞我省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及地方病的重大需求,整合優勢力量,突破重大科技問題,發展關鍵共性技術,完善我省慢性病防控體系。
專欄17 重大疾病防治重點研究方向
  開展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多元化精準干預、早期診斷、精準治療,寒地心血管及代謝性疾病精準防治,疾病危險因素早期干預,腫瘤標誌物篩查精準診斷治療,分子靶向治療,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疾病,傳染性疾病中西醫協同防治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人工智慧、醫學影像、基因檢測、病原快速檢測等新技術、新產品在重大慢性病防治領域的推廣套用。
  四、健康服務與數字診療裝備
  加速實現促進全民健康的目標,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加強服務模式創新,開展對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健康服務、數字診療裝備的研究開發與套用示範。
專欄18 健康服務與數字診療裝備重點研究方向
  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開展生殖健康相關疾病診療、出生缺陷篩查和輔助生殖、遺傳缺陷性疾病篩查與阻斷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健康服務。開展無創檢測、穿戴式監測、“網際網路+營養健康”大數據套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產品的研製。套用數位化醫療、遠程醫療,推進預防、醫療、康復、保健、養老等社會服務網路化、定製化,發展一體化健康服務模式。
  數字診療裝備。開展新型冠脈成像、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與血流儲備分數集成微導管、納米機器人精準靶向治療、可植入生物醫用形狀記憶高分子材料及其遠程驅動複合材料支架結構設計、4D列印智慧型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成型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三維立體成像醫療設備、遠程微創醫療手術機器人、大型診療診斷設備等研製與產業化開發。
  五、生命安全保障能力
  支撐龍江特色公共安全網路構建,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示範,增強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社會治理和防災減災的保障能力,全面支撐我省公共服務的科學化、社會化、智慧型化水平。
專欄19 生命安全保障能力重點研究方向
公共衛生。開展重大、新發傳染病等公共健康安全監測與預警、風險評估、早期預防、及時發現、快速反應和有效處置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生產安全。開展礦山重大災害風險判識及監控預警,危險化學品實時風險監控預警、城市消防遠程監控、高性能消防滅火救援、消防大數據、道路交通事故干預、安全監管監察智慧型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快高危崗位自動化裝備、新型消防滅火設備、抗寒性滅火救援裝備等裝備器材的研製。
生物安全。開展系統性生物安全、新發生物災害、生物倫理等預警及風險評估,預報疾病發展動向的健康評估與測量,生物監測識別,新發和跨物種傳播的傳染病控制,防範生物恐怖攻擊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套用。加強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技術的研究和產品的開發。
社會治安。加強政法科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政法科技信息化標準統一體系和公安大數據智慧型化建設,開展情報感知、智慧型監控預警、風險防控和評估、指揮通信、打擊處置、救援防護、技術保衛等政法專用、特種科技裝備的研製,促進大數據、人工智慧、5G通信、物聯網、建模仿真、網路安全、加密算法、自主網路通信協定、類腦計算、心理認知與政法工作的技術融合。
防災減災。開展水旱災害監測、森林草原火點監測、森林風災預警與控制、林草有害生物監測、地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氣象水文數據智慧型分析、城市工程系統抗震韌性提升、寒區極端環境下的基礎設施安全保障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森林草原火災救援裝備、冰雪區域應急救援裝備等現代化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的研製。
第六章 布局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技術攻關,支撐綠色發展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推廣套用,依靠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碳達峰碳中和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一、能源資源綠色利用
  進一步推動清潔生產,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圍繞頁岩油氣、廢棄物資源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礦產資源開發開展技術研究,提高資源安全保障和能源綠色低碳供給。
專欄20 能源資源綠色利用重點研究方向
  頁岩油氣。開展頁岩油成藏、陸相頁岩油開發、試油氣工藝、緻密油藏提高採收率、低成本高效鑽完井、壓裂增產、增產改造及試油氣等配套工程、純頁岩型頁岩油勘探開發理論和技術體系與標準、頁岩油下游產品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研究與設備研製。
煤及煤化工。開展煤炭資源安全高效智慧型開發、礦山及地下工程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搶險、煤與煤層氣共采及瓦斯高效抽采利用、褐煤梯級綜合循環利用、煤炭洗選及工業智慧型化、中低溫煤焦油深加工、半焦綜合利用、新一代煤制化學品、先進低階煤熱解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油氣與石油化工。開展分層注水一體化智慧型裝備與智慧型診斷、非常規油氣藏水力壓裂、高含水原油井下分離及同井注采、深層油氣智慧型鑽井及提速配套、複雜油田提高採收率、智慧型化機械採油系統研發、劣質石蠟油精製、異丁醛高附加值利用、高性能非貴金屬潤滑油加氫異構化、乙烯裂解爐抑制結焦、稀土催化劑生產高性能彈性體、特種聚丙烯專用料生產、乙烯選擇性齊聚生產α-烯烴、天然氣直接催化轉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設備研製。
能源高效清潔利用。開展高水分褐煤燃燒利用、適合於工業煤粉鍋爐的中心給粉旋流煤粉燃燒、小容量秸稈燃燒、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大容量循環流化床、中小燃機、氫燃氣輪機、油田地面與地下工程系統協同最佳化決策、油田地面地下一體化高效節能、高效被動式湍流減阻器件製備、井下分離及同井注采、二氧化碳光催化轉制烴制醇、基於氨法脫碳及電催化還原利用的碳循環系統及工藝、碳捕集高性能膜裝備、低碳生產生活技術和負碳技術、低能耗碳捕集、二氧化碳封存、二氧化碳利用、非貴金屬氮(磷、碳)化物催化劑製備、石化裝置能量系統最佳化、碳基能源清潔供熱余能回收、中高溫相變儲熱材料、吸收式換熱集中供熱、中低熱值高爐氣清潔利用、焦爐氣脫氫與直接利用、低濃度瓦斯發電及電石產業餘熱利用、天然氣透平膨脹機發電、低溫餘熱回收利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廢棄物資源化。開展有機廢棄物處理與生物能源利用、大容量高參數垃圾發電、多種共伴生有價組分綜合回收利用、高寒地區固體廢棄物再資源化、農林廢棄物多聯產套用、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高風險化學品的環境友好替代、高放廢物深地質處置、化工危險廢液處理、油泥處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礦產資源開發。開展石墨礦石基因礦物加工工程、礦物學基因特性下的選冶強化富集、伴生礦物綜合利用、雜質深度脫除、銅冶煉廢渣/廢酸中有價金屬綜合回收,尾礦資源化、減量化、高值化,礦產低溫選擇性提取及過程污染控制,礦山復墾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二、污染防治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打贏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為建設生態強省提供科技支撐。
專欄21 污染防治重點研究方向
大氣污染防治。開展煙氣多污染物協同處理,共同減排及資源化利用,脫硫、脫硝、除塵、除汞副產物的回收利用技術,層燃鍋爐複合低氮燃燒,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治理,大氣災害污染源容許排放綜合管控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建設大氣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氣品質監測技術體系。
水污染防治。開展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時空演化與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流域污染控制及地表水質量提升,地下水污染溯源,監測及控制修復,水質監測與預報預警,城市內河治理,工業廢水零排放資源化綜合利用,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廢水梯級用水及廢水綜合利用,飲用水源保護與功能恢復,飲用水多因素複合污染防控,常規給水處理工藝低碳升級改造,無動力膜分離技術、高性能生物過濾、臭氧高級氧化等深度處理技術,城市低碳供水輸配系統,城市供水管網水質保障,城市供水系統漏失防控,城市終端二次供水水質保障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動水質監測與預報預警技術體系建設。
土壤污染防治。開展土壤檢測與修復、污染場地風險評價、污染場地風險評價數值模擬、重金屬污染的原位鈍化與安全生產、農用化學品殘留防控、有機肥田間安全施用、畜禽重金屬達標養殖、作物秸稈-畜禽糞污-黑土地保護農牧結合聯動治理、生物質廢棄資源對高鹽鹼土壤的改良、農用化學品殘留在農田系統防控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加強森林、濕地、草場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結構最佳化與服務功能提升、濕地保護與受損濕地修復、退化草地恢復、重度火燒跡地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回響人類擾動修復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三、城鎮可持續發展
  貫徹“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的發展理念,圍繞城市功能提升和協調發展、城市治理服務與智慧城市建設,努力發揮科技創新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支撐作用,推進城鎮健康可持續發展。
專欄22 城鎮可持續發展重點研究方向
城市功能提升和協調發展。開展城鎮空間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與功能提升技術、城鎮用地節約集和低效用地再開發、城市生態修復和有機更新技術、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管網探測建造技術、地下空間合理開發與節約利用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治理服務與智慧城市。開展應急指揮、城市辦理、智慧社區、公共安全、環境保護、資源監測、智慧型交通、新型基礎設施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城市環境信息監測與大數據採集、基於智慧化產品構建的一體化服務系統研究,提升城市公共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綠色建築。開展寒地超低能耗建築、綠色建造、居住建築智慧供熱、建築診治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廣綠色建築技術和既有建築高性能改造技術,開展老舊小區文化和宜居功能性改造技術研究與示範。加強耐久性好、本質安全、輕質高強綠色建材的研究與開發。
第七章 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技術
  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及全省重大需求,圍繞“百千萬”工程和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在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謀劃部署一批支撐傳統產業升級和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科技重大專項,著重支持一批發展潛力大、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新興產業方向。聚焦重點任務和目標,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產學研協同創新,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集聚各類創新要素,突破一批瓶頸技術,解決一批實際問題,研發一批重大新產品,壯大一批具有行業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和高成長性的高新技術企業,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提升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持續支撐能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根據重大戰略需求和發展形勢變化,動態調整、分步實施,成熟一項、啟動一項。探索項目組織和項目團隊遴選多元化管理機制,加強省市聯動和部門協同,聚焦市地、高新區等區域發展重點,委託重點市(地)、大型企業集團和其他有條件的單位牽頭組織實施。
專欄23 實施科技重大專項重點任務
種業自主創新。面向農業生產的重大需求和種業科技發展的前沿,以主糧作物、雜糧雜豆、食用菌、蔬菜、特色漿果等為重點,系統評價和挖掘優異新資源,創製突破性新種質,構建現代生物育種技術體系。
智慧農業與智慧型農機裝備。開展大宗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畜禽規模養殖等關鍵技術研發套用,加強5G、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與現代農業融合套用,突破信息感知、精準作業、農業機器人、感測器等一批智慧型化技術。
精密超精密加工。開展銑頭、轉台、主軸等各類精密零部件、伺服電機等電機類產品、散熱材料、精密鑄鍛造工藝等研究,突破智慧型製造、雷射製造、綠色製造、增材製造、精密測量等設計和製造技術,提升專用工具機加工能力。
現代交通運輸裝備。圍繞清潔動力、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需求,開展航空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特種軌道裝備及站場裝備、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研發、設計與製造。
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開展人機互動、機器智慧型、集群協同、智慧型化焊接、柔性感測器與驅動器、機器人與雷射複合製造等裝備研製,推動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物流與倉儲、網路設備資源協同製造、智慧型成套生產線建設。
先進複合材料。開展航空航天等領域碳纖維、樹脂基、金屬基複合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究,進一步突破飛機、火箭、衛星、雷達等裝備複合材料設計製造工藝,提升結構強度,減輕重量,降低成本。
石墨綠色加工製造。面向新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領域套用需求,開展可膨脹石墨及柔性石墨材料、動力型鋰離子電池高性能負極材料、石墨烯綠色規模化製備等系列關鍵技術和製造工藝,提升石墨材料設計製造水平。
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開展火電、核電、氣電、水電、風電、燃料電池、生物質能、氫能等先進發電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攻克超超臨界燃煤裝備、燃氣輪機、氫能利用等製造技術。
石油及化工新材料開發。面向油田勘探開發和油頭化尾技術需求,重點開展分層注水智慧型裝備、油田地熱利用、深層油氣智慧型鑽井及提速配套、聚烯烴及高性能橡膠等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和高性能化工新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
大數據及新一代人工智慧。加快推動製造、交通、商務、生態、醫療和社會治理等領域智慧套用,研發自主開源工業軟體,突破晶片材料、智慧型感知、物聯組網、邊緣計算等工業網際網路硬體核心技術。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加快新型衛星載荷研製、衛星雷射通信、高精度北斗導航定位服務、多源空間信息融合等技術研究,實現農業、邊防、城市管理、自然資源管理等智慧型信息感知與精準控制,滿足未來高標準數據傳輸、解析、套用需求。
食品及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開展玉米澱粉、胺基酸,稻米方便主食、米糠粉(油),大豆蛋白、植物蛋白肉、嬰幼兒液奶等營養健康關鍵技術研究,創製高值化安全食品。突破食用菌等地方特色經濟作物及高效飼料精深加工技術,提高農副產品綜合效益。
生物醫藥及醫學工程。開展生物藥品、基因工程藥物、化學藥品、中藥飲片、經典名方、免煎顆粒、中成藥、藥用輔料及包裝材料、醫療診斷、監護、治療設備加工製造、臨床檢驗、醫療網際網路、數位化服務套用等關鍵技術研究,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碳達峰、碳中和。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研究,促進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清潔能源、固廢資源化利用、生態固碳、規模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等技術套用。
第八章 調動創新主體積極性,
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取得新突破
  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加強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和場景套用,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
  一、建立成果共享與對接機制
  堅持市場導向和政府引導,強化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牽引、以市場交易平台為載體、以專業化服務機構為支撐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格局。推動開展科技成果評價工作。制定科技成果評價指導意見,引導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和第三方科技成果評價機構,樹立轉化套用為目標的評價導向,為政府部門立項和為企業轉化套用科技成果提供參考依據和決策諮詢。加強我省高校、院所和企業與省外知名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建設通用性或行業性技術創新服務平台,暢通研究開發、中間試驗、成果轉化的渠道。依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重點科技園區產業化基地等,集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骨幹企業的科研力量,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引導科技成果對接產業需求轉移轉化。支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薦成員單位申報省各類科技項目,充分發揮聯盟作用,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裝備推廣套用。
  二、構建市場化技術轉移體系
  積極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布局建設一批市場化的省級以上技術轉移機構,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和重大專項成果在我省落地轉化。引導科技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設立專業化、市場化的技術轉移中心或技術轉移辦公室,大力發展符合市場化方向、形式靈活效益突出的民營技術轉移機構。進一步加強對技術轉移機構的管理和績效評估,充分發揮技術轉移機構在信息提供、成果展示、成果評價、成果篩選、商業化諮詢、智慧財產權運營、技術集成與二次開發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技術轉移專業服務能力。加大技術轉移機構支持力度,鼓勵各市(地)統籌科技資金,結合本地實際開展市場化的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發展技術契約代辦機構。落實技術交易補助政策,對作為技術成果吸納方的企業,按照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契約相關政策給予補助。支持和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人員及高層次專家開展技術創新、技術轉移轉化等服務活動。
  加快推進創新創業孵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等科技服務機構的專業化水平建設,加快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科技金融等各類服務市場化發展,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和科技型企業創新與成果吸納能力,建設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推進專利預警與分析、智慧財產權分析評議。加強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引導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試點實行技術經理人市場化聘用制,鼓勵技術經紀人掛靠技術轉移機構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並取得相應報酬和獎勵。支持和引導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孵化載體轉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三、開展技術要素市場化改革
  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完善高校院所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有企業建立具備操作性的職務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明晰技術轉移審批流程,實行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考核和報告制度。推進具備條件的省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明確省屬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的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活動取得的收入歸屬為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留歸高校、科研院所自主使用,不上繳財政,不沖抵財政經費撥款。建立科技成果定價免責機制,允許對技術轉移人員獎勵分紅。
  四、加強高質量科技成果的場景套用
  強化科技賦能經濟發展和培育最佳化新經濟生態,注重以核心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特別是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成長空間、關鍵著力點和主要支撐體系。加強現代農業、智慧型製造、人工智慧、前沿新材料、空天科技、頁岩油氣、精密超精密、生命科學等領域高質量科技成果的落地套用,重點支持產業高端環節和關鍵節點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帶動業態融合,促進上下游產業鏈融通發展。支持企業參與套用場景建設,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創新套用提供更多“高含金量”場景條件,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示範企業,促進創新成果在我省國家級及省級高新區先行示範、集成套用,將套用場景打造成為高精尖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的戰略平台。
  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的戰略安排,以“六個強省”“數字龍江”“平安龍江”等場景建設為牽引,加快形成場景建設集聚效應和場景技術供給多元態勢,支持底層技術跨界示範套用,形成多方參與的長效場景建設機制,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示範套用,促進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催生“科技+場景”驅動的新發展模式,實現不同場景協同聯動發展,構建產業創新生態,提升振興發展動力和競爭力。在黑土地保護、種業、重大動物疫情防控、農業清潔生產、秸稈綜合利用等領域轉化套用一批高質量科技成果,促進農業物聯網套用、智慧農業、農村流通產業創新跨業融合發展,推動全國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和國家重要的高品質乳肉禽蛋製品加工基地建設,有效支撐農業強省建設。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建設與套用,推進“企業上雲”,促進數字車間、智慧型工廠套用,推進重大裝備與系統技術工程化套用和產業化發展,促進網路化製造、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與先進制造業的交叉融合,為工業強省建設提供科技支撐。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加強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型化軟體、人工智慧等技術在現代農業、智慧型製造、智慧型醫療、智慧城市、智慧型旅遊、流通體系等領域開展場景套用示範,支撐“數字龍江”建設。在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社會治理和防災減災等領域推廣套用一批科技成果,將安全發展貫穿科技創新的各領域和全過程,支撐“平安龍江”建設。
  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加強現代農業、高端裝備製造、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高質量科技成果的轉化套用,支持一批正處於中試熟化階段、試生產及產業化初始階段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突破轉化瓶頸,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成功轉化,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重大新產品,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
專欄24 推動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重點任務
環節
任務和目標
成果篩選
突出原創性、引領性,每年圍繞科技前沿和未來產業發展及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確立具有市場化商業化前景、高價值可轉化科技成果500項以上。
中試熟化
設立市場化中試創新基金,建設10個以上中試熟化基地,加快建設哈爾濱新區、哈工大、哈爾濱南崗區等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培育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形成強大孵化能力。
交易對接
建設技術轉移機構30家左右,每年推動100個以上授權專利產業化商業化,技術契約成交額達到500億元。2025年,全省技術契約成交額占GDP比例達2.8%。
產業化實施
組織實施50個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範項目,形成具有龍江特色轉化模式。
示範性帶動
發揮新光光電、廣聯航空、海能達、長城計算機、哈工大衛星雷射通信、航天海鷹等科創企業示範帶動作用。
第九章 培育龍江戰略科技力量,
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取得新突破
  最佳化科研力量布局,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力量,推動全省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引領帶動我省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整體躍升。
  一、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
  對標我國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我省未來發展的需要培育國家實驗室,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頁岩油、空間環境、石墨(烯)新材料、網路安全、能源、生命科學、極地環境等我省優勢特色領域最佳化布局建設一批省實驗室或省重點實驗室,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共建實驗室,增強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在精密超精密製造、高端大型鑄鍛件、發電裝備、船舶及工業動力、特種鋼材、菌種、無人機等領域部署建設一批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產學研協同推進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支持行業骨幹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設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建或轉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哈爾濱國家人工智慧試驗區建設。聚焦重大、常見多發、地方特色疾病的防治,建設一批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開展防、診、治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套用評價。支持具備條件的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爭創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到202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有研發機構比例達到30%以上。
  最佳化我省科技創新基地體系,發揮獸醫生物技術、先進焊接、機器人、高效清潔燃煤電站鍋爐等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用,優先支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業績優良的科技創新基地承擔省重大、重點科技計畫項目,推動創新基地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等方面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支撐能力。完善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管理運行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強化科技創新基地績效評估,做到布局結構最佳化、領域最佳化和區域最佳化。解決基地低水平、交叉和重複建設等問題,做到有進有出,實現良性循環。
專欄25 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重點任務
省實驗室或重點實驗室
頁岩油成藏研究與開發、空間環境與物質作用科學、黑土保護、種業創新、石墨(烯)新材料、網路安全、能源催化與高效轉化、缺血性心臟病、動物細胞與遺傳工程、寒地慢病防治及藥物研發等。
技術創新平台
一重高端大型鑄鍛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地方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哈電發電裝備智慧型製造創新中心、哈工大、哈工程國家套用數學中心、北滿特鋼技術創新中心、黑龍江菌種產業創新中心、五礦石墨(烯)研究院、廣聯無人機設計研發中心、東北精密超精密製造產業研究院、蘇州非礦院雞西石墨研究院、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台(大慶基地)等。
  二、加強科技基礎平台建設
  最佳化省級科技基礎平台,合理有序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大型儀器、科技文獻、檢驗檢測等技術創新資源盡享、盡用。依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科研儀器、科研設施、科學數據、科技文獻和實驗材料等領域建設一批省級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推動大型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市場化運行,培育市場化服務機構。完善各類省級科技資源資料庫、生物種質、人類遺傳等資源庫(館)建設,加強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圍繞生態保障、現代農業、氣候變化、災害防治等國家和全省需求,擇優遴選建設一批省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台站。鼓勵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台站向省內外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開放。
  三、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圍繞人工智慧、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新材料、衛星套用、智慧農業、健康醫療等領域,建設一批與市場和產業結合緊密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對備案的新型研發機構按政策給予補助支持。強化政策引導保障,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初創期建設、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服務新型研發機構,鼓勵科研人員創辦新型研發機構。支持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市場化的決策機制、高效率的成果轉化機制、企業化的收益分配機制、開放型的引人用人機制,突出體制機制創新。
  四、發揮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科技創新作用
  深化省屬科研院所改革,最佳化公益類科研資源配置,強化創新成果與產業對接、創新項目與現實生產力對接、科研人員創新活動與收入對接。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最佳化省屬科研院所布局,強化公益屬性,推動整體重塑和功能再造,激發科研院所創新發展活力,開展賦予省屬科研院所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試點,將科研院所建成人才聚集、技術產出、成果轉化和科技型企業服務高地。支持哈獸研建成國際一流的重大動物疫病研究機構、省農科院建成對龍江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科技強院,推動中直院所和省科學院等地方科研機構高質量發展。
  發揮省自然科學基金的引導作用,繼續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合作共同資助聯合引導項目,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建立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鼓勵高校院所開辦創業學院,對創業者及高級管理人員開展管理、金融、行銷等專業培訓。支持哈工大、哈工程等建設“雙一流”高校,鼓勵校企共建研發機構開展聯合攻關,推動產生高水平科技成果,進一步增強我省高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第十章 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科技型企業培育實現新突破
  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強化創新主體培育,建立科技型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最佳化科技型企業創新支持政策,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使科技型企業成為最具發展動力和培育發展新動能的主力軍。
  一、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
  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員和企業科研人員創辦中小企業,支持高等院校畢業生以創業的方式入駐科技企業孵化器或大學生創業基地進行創業並給予優惠政策、創業輔導等支持。引導留學歸國人員和省外科技人員攜帶科技成果來我省創辦科技型企業。提升科技型企業孵化載體服務功能,加強多層次科技型企業培育,加強要素供給,強化精準服務。實施科技創新券跨區域“通用通兌”,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購買省外科技資源和創新服務。加快建立和完善企業研發項目管理服務體系,指導企業規範研發費用財務管理,用足用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
  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提質
  落實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資金保障,推動各市(地)、縣(市、區)設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資金,省、市、縣聯合對入庫高新技術企業精準支持。加快培育規上企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落實市(地)、高新區、縣(市)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主體責任,建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年度通報制度,將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及增量、規上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比作為年度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的主要指標。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信貸支持,依託銀行金融機構和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創新開發融資擔保、科技保險、貸款貼息等符合我省高新技術企業需求的科技金融產品,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信貸和融資擔保等金融服務。
  三、大力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
  在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開展產業技術瓶頸攻關,實現創新型領軍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自建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發機構並給予資金補助,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研發機構比例。完善對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工作考核評價機制,提高研發投入、科技成果轉化等指標考核權重。推動符合條件的國有科技型企業落實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國有企業當年研發投入可以在經營業績考核中視同利潤計入經濟效益。支持國有大型企業和行業骨幹企業協同上下游企業和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創新聯合體、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持續推進技術成果系統化、配套化和工程化開發,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問題,引領產業邁向中高端。
  四、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
  遴選一批科技實力突出、創新能力強勁、發展潛力大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建立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庫。鼓勵入庫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入庫企業牽頭或參與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和省級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畫、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對獲得各類創投基金支持的入庫企業開闢“綠色通道”,在省級科技計畫中採取定向委託等方式給予支持。鼓勵市縣和高新區對入庫企業新購或租賃辦公、生產經營用房按當年購買額或租金給予一定比例補貼。政府各類專項資金、引導基金、產業基金等對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庫內的企業給予優先支持,引導匯聚金融資本、技術、人才、項目與企業對接,提供政策諮詢、融資對接、輔導培訓等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務,開展資本市場全鏈條式培育輔導。
  五、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企業自建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支持企業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和建設共性技術創新平台,鼓勵企業在重點領域強化研發布局,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制定企業科技創新戰略,建立內部研發平台,引進培育骨幹創新團隊,加強技術改造與升級,增強技術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對省級企業科技創新基地按照績效給予後補助支持。支持科技型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承擔國家和省科技項目,優先支持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的高新技術企業單獨或者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承擔省級科技計畫項目。加強創新服務供給,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組織產教融合“雙千”計畫,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廣大科技人員圍繞企業技術需求開展攻關,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政府採購政策功能,鼓勵創新型企業與小微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參與政府採購活動。
專欄26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重點任務
類 別
目 標
措 施
科技型企業
15000家
1.建立多層次科技企業培育庫,實行動態管理。
2.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突出目標導向。
3.落實稅收扶持、獎補激勵等優惠政策。
4.簡化項目申報和過程管理,提供全程服務。
5.培育更多科技型上市企業,發展科技金融,在哈爾濱新區探索設立科技銀行。
高新技術企業
5000家
創新型領軍企業
30家
“專精特新”企業
100家
第十一章 壯大科技人才隊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取得新突破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加快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本領高強、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全省科技創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最佳化全省各類創新型科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布局,積極對接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和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著力培育一批帥才型科學家、高層次創新人才、創新型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支持機制。充分發揮省科技計畫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在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培養人才方面作用,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緊密結合國家及省各類重大任務、重大布局、重大平台建設,讓人才與項目、資金、基地等有機結合。加大校企之間人員的合作與交流力度,聚焦產業訂單培養產業創新人才,加快培育產業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培養造就具有國際視野、勇於創新、敢於創新、高素質的創新型企業家隊伍。健全以高素質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一支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二、完善人才引進政策體系
  構建更加開放的引才機制,積極利用省院合作、龍粵合作等各類機制,採取科技諮詢、技術合作、技術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匯聚國內外人才智力資源。設立我省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畫,引進一批我省急需緊缺的科技創新人才。探索建立引才引智平台、基地和吸引外國高科技人才的管理制度,建立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新創業的服務機制,開展國際人才管理改革試點,探索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試點,開闢外國高端人才“綠色通道”,靶向引進頂尖人才和我省急需緊缺的科技創新人才。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和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加強外國人才簽證和工作許可、工作居留的有機銜接,為外國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提供便利。完善創新型人才流動機制,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係等制約,促進人才在不同性質單位、不同地域間有序自由流動。建立柔性引才機制,允許並鼓勵省外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的科技人才在我省兼職兼薪、按勞取酬。
  三、最佳化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環境
  營造更開放、更優良的人才發展環境,形成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發揮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和重大科技計畫項目作用,“固巢留鳳”“築巢引鳳”。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導向,推進科技人才評價試點,完善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加快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強化突出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績效的評價導向。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修改完善職稱評價標準條件,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對從事基礎研究、套用研究、成果轉化和從事社會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務及實施實驗技術等不同科技活動的人員實行分類評價制度。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創新自主權,建立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薪酬分配製度。貫徹落實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相關政策,加快轉變政府人才管理職能,保障和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健全市場化、社會化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
專欄27 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重點任務
類 別
目標
措 施
國家級人才
400人
1.積極對接國家高層次人才計畫,有針對性培育急需人才。
2.支持高等院校積極引進人才,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填補空白。
3.開展有計畫的培育和促進行動,重視青年教師和青年人才培養,強化人才梯隊建設。
4.發揮好省自然科學基金、高校強省經費等支持引導作用。
5.落實好人才各項政策,為各類人才創造用武之地。
省研究團隊項目
50個
省傑出青年項目
100個
省優秀青年項目
750個
第十二章 構築引領型創新高地,區域創新發展取得新突破
  圍繞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積極融入和主動布局打造東北地區協同創新帶建設,加快建設哈爾濱國家創新型城市。以自創區和高新區為重點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引領帶動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高質量供給大幅提升,有力支撐創新型省份建設。
  一、推進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
  以“創新示範、改革示範、開放示範、綠色示範”為導向,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實際,加快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與發展,在自主創新、創新創業、產業轉型升級、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放管服”改革等方面大膽探索,制定出台突破力度大的先行先試政策,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驗區、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示範區、創新創業生態標桿區、對俄及東北亞協同開放先導區、保障國家“五大安全”的引領區。打造以哈爾濱高新區為頭雁引領,大慶高新區、齊齊哈爾高新區齊頭並進的“雁陣”發展格局,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理、優勢互補、開放共享的協同創新一體化發展局面。
專欄28 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建設重點任務
哈大齊自創區。制定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實施意見,推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打造引領東北高質量發展和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改革創新高地。
哈爾濱高新區。打造成為全省創新創業核心區,加強引領區域自主創新發展的高水平創新平台建設,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智慧型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產業,加快培育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冰雪產業等產業,形成2—3個具有全國乃至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支撐國家國防安全、產業安全。
大慶高新區。打造成為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示範區,以“油頭化尾”為抓手,探索央地融合、校地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油城轉型發展,加強頁岩油氣勘探開發、石油石化、汽車、新材料等優勢主導產業發展,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形成1—2個具有全國乃至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齊齊哈爾高新區。打造成為我國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樣板區。加強高端裝備和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發展,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以精密超精密製造為核心攻克一批核心技術,構建自主安全可控產業體系,建設我國重要的重型裝備創新中心、精密超精密製造創新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
  二、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推動發展規模大、創新能力強的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推進農業機械化、智慧型化的集成示範,充分發揮創新高地優勢,集聚各類要素資源,提升水稻等主導產業的創新發展水平,建設“黑土糧倉”,打造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國家現代化數位化大農業樣板區、寒地黑土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和綠色優質水稻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支持具備條件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提檔升級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支持綏化、齊齊哈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打造綠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樣板區。支持具備條件的縣(市)建設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引導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向農業科技園區集聚,加快推進科技農業、現代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和質量農業發展。
  三、推進省級高新區提質增效
  堅持“高”和“新”發展定位,以提升高新區創新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為導向,推動佳木斯、牡丹江等省級高新區爭創國家高新區,支持和引導其他市(地)圍繞區域特色創建省級高新區,推動省級高新區市(地)全覆蓋。按照“一區一主導產業”推進省級高新區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產業技術體系完備、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支持“一區多園”建設,引導市(地)以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為基礎加強省級高新區建設,鼓勵工業強縣創建省級高新區。加強省地協同聯動,促進創新要素和科技資源向園區集聚,省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項目和重大成果轉化項目向高新區傾斜。
專欄29 推進省級高新區提質增效重點任務
1.著力提升牡丹江高新區科技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功能,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示範套用,引領東南部區域經濟創新發展。
2.打造以佳木斯為中心,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等資源型城市為重要節點的東部創新帶、科創城市群和特色產業區,強化資源精深加工技術及產品研發,打造東部石墨產業集群,著力發展綠色產業,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高質量轉型。
3.圍繞培育伊春、大興安嶺等林區生態產業新優勢,加大對森林資源培育和生態系統保護技術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力度,增強優勢生態產品有效供給的能力,構建以森林農業、森林食品、森林康養為主的現代林業生態產業體系。
  四、加強科技園區管理與服務
  支持高新區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方向,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完善高新區功能。加強對科技園區創新發展的配套支持,推動科技園區向高質量發展。最佳化高新區內部管理架構,合理配置內設機構職能。鼓勵有條件的高新區探索崗位管理制度,實行聘用制,建立完善符合實際的分配激勵和考核機制。鼓勵引導市(地)將科技園區定位為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區、現代產業體系的先導區、改革創新的試驗區,在政策供給、資源配置、體制改革上真正體現優先和重點支持。積極推動科技園區在科技創新方面開展政策試點,先行先試,用好用足國家和省創新政策,發揮示範和引領作用。
  五、推進創新型試點縣(市)建設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國家建設創新型縣要求,根據縣(市、區)域發展需求,擇優支持和布局一批基礎條件好、帶動作用強、發展潛力大的縣布局試點創新型縣(市)建設。突出農產品主產區優勢,加快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鏈,構建糧食精深加工、畜禽深加工和綠色有機特色產業加工等產業集群,完善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示範引領鄉村振興和縣域創新驅動發展。
第十三章 集聚創新資源,全社會研發投入取得新突破
  進一步最佳化有利於科技創新的良好生態環境,完善激勵創新的需求政策和市場環境,形成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有效支撐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持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重要來源的多元化、高效率的科技投入新機制。
  持續加大省本級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引導全社會逐年提高R&D經費投入。引導地方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縣級以上政府要加大對科技經費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最佳化財政科技投入支持機制,按規定落實國家層面各類科技投入政策、基金的地方配套資金,加大對基礎性、戰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穩定支持力度,完善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機制。完善事前立項事後補助、獎勵性後補助和共享服務後補助等財政後補助方式。
  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實施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各級科技資金優先支持有研發投入的企業,激發企業家創新精神,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通過“科技創新券”等財政補貼方式,鼓勵和引導科技服務機構、大中型企業更好帶動和服務小微企業的技術創新。鼓勵省屬國有企業持續提升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
  集聚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完善科技金融體系,發揮龍江振興基金、省科技創業投資政府引導基金等政府基金作用,聚集社會資本設立系列創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科技創業風險投資領域。建設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台,拓寬科技創新融資渠道。健全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分擔及補償機制,鼓勵銀行機構在國家級高新區開展智慧財產權投融資、投貸聯動等科技金融產品和業務。探索建立“事後獎勵”“科技懸賞”“省市聯動支持”“部門聯動支持”等創新投入方式。
專欄30 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重點任務
1.建立持續穩定的財政科技投入機制,地方各級政府財政科技投入及相關支持機制,引導各類創新主體開展研發活動,全社會R&D經費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25年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數達到50人。
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R&D活動企業占比達到30%以上。
3.鼓勵開展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試點,建立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作為對銀行、擔保、保險等機構為科技型企業開展科技金融服務提供風險補償的專項資金。
  二、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提高科技創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創業體制機制和政策,構建有利於創新創業發展的體制架構和政策體系。圍繞需求、供給與制度環境,強化普惠性和精準性政策供給,降低制度成本和創新風險,引導激勵公共服務和專業化服務供給,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潛力、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鼓勵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強化已有政策的落實,加強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的相互銜接,增強政策執行的綜合效果。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讓全社會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深化對外科技合作
  完善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機制,積極融入和主動布局全球創新網路,全方位提升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平,在我省開展多層次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打造一批創新合作交流的有影響力活動。鞏固對俄科技合作優勢,深化與歐盟國家和東北亞國家的創新合作,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載體建設,開展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認定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進一步發揮哈爾濱市對俄合作中心城市優勢,支持哈爾濱新區不斷提升對俄合作承載功能,加快俄羅斯高新技術成果引進集聚步伐,促進俄羅斯科技優勢與哈爾濱新區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實施以對俄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支持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與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開展聯合研究,發揮“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作用,實施外國專家項目,加大外國專家引進力度。
  加強與廣東省對口科技合作、與東北地區區域科技合作,鼓勵聯合共建合作園區開展共建孵化器、研發平台、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等合作。推動廣東省與我省共建裝備製造業研發基地,科技賦能深圳(哈爾濱)產業園區建設,打造深哈兩地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和戰略新興產業承載區。深化與吉林省的科技創新互補合作。深化省院、省校、省企科技合作,鼓勵國家級科研院所、央企、高新技術企業等在我省設立研發或分支機構,集聚創新資源和要素推動科技創新。深化科技工作會商機制,積極對接科技部,圍繞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平台基地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推動部省會商,落實會商議題。
  四、推進軍民協同創新
  構建科學的軍民協同創新運行體系,建立軍民協同創新領導工作機制和重大科研任務形成機制,加強從基礎研究到關鍵技術研發、集成套用等創新鏈一體化設計,構建軍民共用技術項目聯合論證和實施模式,積極構建軍民協同發展共享體系和協同創新體系。
  健全軍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加強新型軍民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開展軍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建立軍工科技資源開放共享長效機制,加強軍民科技成果交流和技術信息互通,促進軍民技術供需對接和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移轉化。建設軍民先進技術產業基地,催生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新項目、新產業。
  五、激勵自主智慧財產權創造
  深入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提高智慧財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綜合能力。引導支持市場主體創造和運用智慧財產權,促進創新成果智慧財產權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科學合理的智慧財產權權益分配機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以專利權許可、轉讓等方式向省內中小企業轉移轉化。激勵自主智慧財產權創造,強化科技活動中智慧財產權導向。建立以產業數據、專利數據為基礎的新興產業專利導航決策機制。確立智慧財產權嚴保護政策導向,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的主導作用,增強全民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到2025年,全省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53件。
  六、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
  大力弘揚新時期“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創新宣傳方式,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良好科研創新環境。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三評”改革精神,最佳化項目和人才評審機制,打破“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唯獎項”及“要帽子、要待遇、要項目”怪圈,建設公平、包容、誠信的科技創新生態文化。樹立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創新導向,探索切實可行的容錯糾偏機制,鼓勵成功、寬容失敗。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強化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鼓勵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積極開展科技活動周、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廣泛深入開展科普宣傳,充分發揮新媒體對科普宣傳的積極促進作用,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讓科學精神紮根黑土地。到2025年,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
第十四章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
  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滿足新任務、新環境對科技創新體系內部治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推動科技管理改革
  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和機制改革,建立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下的科技計畫體系和科技管理體制。提高企業在省級科技計畫中的決策參與度,將企業技術需求作為產業化導向類項目指南生成的重要依據。建立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聚焦我省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組織實行科技項目“揭榜掛帥制”,基礎研究項目“包乾制”,探索業主單位、帥才科學家負責制,統籌省內外創新資源,協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攻克“卡脖子”重大技術難題。引導和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申報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優先支持有研發投入和科技創新基地的企業承擔省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推進科技計畫(專項)信息的互聯互通,將智慧財產權納入科技計畫項目全過程管理,作為立項、驗收、評價與獎勵的重要依據,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項目管理,強化統計監測與分析服務。
專欄31 推動科技管理改革重點任務
1.實行“揭榜掛帥制”。面向龍江振興發展關鍵領域重大任務凝練榜單,在黑土地保護、頁岩油氣勘探開發、薄煤層煤炭開採、精密超精密製造、重點作物育種、智慧農業等關鍵領域,組織實施“揭榜掛帥”項目,突破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創製重大新產品,示範轉化重大創新成果。賦予項目牽頭單位和項目負責人技術路線制定權、攻關任務分解權、承擔單位決定權、研發資金分解權。
2.探索業主單位、帥才科學家負責制。對行業特色突出、需要具體單位進行長期運營維護的重大項目,由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織實施,切實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對圍繞特定科學探索目標或系統性技術集成創新任務,由帥才型科學家主導具體任務凝練、組建研究團隊、分配科研經費和研究成果集成。
  二、完善科技獎勵制度
  進一步完善科技獎勵制度,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強化科技獎勵對高端人才的榮譽導向和激勵作用,構建既符合科技發展規律又適應我省省情的特色科技獎勵體系。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評獎機制,調整最佳化獎勵數量和結構,適當提高高獎等比例和獎金標準,獎勵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學發現、具有重大原創性的技術發明、具有重大經濟社會價值的科技創新成果。
  三、加強科研誠信與科技監督建設
  構建科技監督體系,建立監督機制。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科研誠信監管機制,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依法依規實施失信懲戒。加強對科研誠信、科技倫理和學術不端等行為的監督和查處,在科技計畫項目、創新基地、科技獎勵、人才工程等工作中,實施科研誠信承諾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誠信信息系統,實現與黑龍江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對接聯通,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套用,打造規範的科技監督服務體系。建立科學規範、統籌協調的科技評估評價體系,強化統籌部署和質量控制,遵循科研規律,逐步實現“有決策、有選擇就要有評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
  轉變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務職能,加強巨觀管理和統籌協調能力,減少微觀管理和具體審批事項,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從科技管理向創新治理轉變。準確把握“放管服”要求,嚴把項目質量關,通過里程碑式等管理手段壓實責任、加強組織,加強內部監督,確保重大成果的及時產出和套用。加強部門協同,聯合行業主管部門圍繞行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共同凝練提出研發需求和核心指標,對項目管理工作形成明確指向,確保省級科技計畫項目的“實戰性”。
第十五章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規劃組織實施機制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建立各部門、各市(地)協同推進規劃實施的機制,強化部門與地方科技工作的順暢對接、上下貫通,完善市(地)科技工作推進機制,推進全省科技創新總體布局與各市(地)科技創新實際工作有機融合,形成全省上下建設創新型省份、搶抓創新驅動發展的工作機制。
  全省科技戰線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創新引領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加強規劃執行剛性約束,做好任務年度分解,同步抓好規劃與年度重點工作。在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中彰顯新擔當。
  強化監督落實,各市(地)可制定出台參與科技強省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檔案和配套政策,建立規劃執行約束機制和年度任務分解機制,明確工作抓手和戰略任務,加大支撐保障和落實力度。鼓勵市(地)、縣(市)政府(行署)一把手抓科技創新,成立本級科技領導小組,結合實際制定本區域創新驅動發展規劃和激勵政策措施。
  加強創新調查和科技統計工作,加強科技創新監測分析,建立評價體系,充分發揮統計的數據支撐、跟蹤監測、輔助決策功能。建立規划動態調整機制,委託第三方對規劃開展監測評估。根據國內外科技發展趨勢和我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需求的新變化,對規划進行動態調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