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黑龍江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為加快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建設中醫藥強省,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精神,結合我省中醫藥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開啟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省中醫藥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基本形成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整體發展格局,在保障人民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中醫藥戰略地位顯著提升。我省在全國率先召開全省中醫藥發展大會,把發展中醫藥擺上突出位置。成立了省中醫藥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動全省中醫藥發展工作。頒布實施了《黑龍江省中醫藥條例》,推進中醫藥法治建設和中醫藥標準化建設,推動出台了《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黑龍江省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黑龍江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促進全省中醫藥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
中醫藥產業邁入轉型發展階段。“龍九味”優質藥材產區基本形成,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260萬畝。中藥工業產值實現有效增長,3家企業入選全國中藥企業百強榜,2家中藥企業成功上市。現有中醫藥各類交易平台15個,建設了一批中醫藥康養旅遊基地和中醫藥小鎮。截至2020年底,中醫藥產業營業收入達到341億元。
專欄1 全省中醫藥產業發展主要平台
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中醫醫療資源快速增長,每萬人口中醫醫院實有床位數增加到9.7張,86.7%的公立中醫醫院達到二級以上水平。基層中醫藥服務可及性明顯增強,全省有19個縣級中醫醫院牽頭成立了縣域緊密型醫共體。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不斷壯大和發展,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
專欄2 全省中醫醫療機構情況
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獨特作用。在新冠疫情救治中,我省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中醫藥在預防和救治中關口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參與確診病例治療的比例達98.94%,有力保障了中醫藥深度介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
中醫藥繼承與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和省級中醫藥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中醫藥創新平台加快建設,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攻關項目順利實施,國家級項目和省級科學技術獎勵逐年增加。
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紮實推進。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學科獲評全國“A+”學科,6個團隊入選省 “頭雁”團隊。遴選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40人和繼承人80人,建設各級各類中醫藥傳承工作室51個,新增院士後備支持人選3人、國醫大師1人、全國名中醫2人、岐黃首席科學家1人、岐黃學者4人、青年岐黃學者5人。開展各類專業培訓工作和特色人才培養,評選黑龍江省第五批、第六批名中醫總計134名。
中醫藥文化建設步伐加快。全面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黑龍江中醫藥博物館年訪問量超過1萬人次,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181次,受益24.4萬人次。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各類活動563次,發放科普宣傳資料38萬餘份,受益民眾21.8萬人次。持續藉助省內各主流媒體開展中醫藥文化知識普及,不斷提升龍江中醫藥文化品牌。
中醫藥海外發展持續推進。全省10家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納入中醫藥服務貿易統計試點單位,綏芬河市人民醫院獲批第一批全國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與俄羅斯阿穆爾國立醫學院合作開辦了中西醫臨床專業、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共同創辦全球首家傳統醫學研究院、聯合哈爾濱市成立了哈爾濱國際中醫藥培訓基地。
(二)發展形勢。
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把中醫藥工作擺在重要突出位置,一系列促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成效顯著,為推進建設中醫藥強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四五”時期是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醫藥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革,深入落實中西醫並重協同發展,全面完善中醫藥治理體系更加迫切。全面創新發展中醫藥,服務健康龍江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深化中醫藥改革,解決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瓶頸問題更加迫切。我省中醫藥發展與全省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與省委、省政府對中醫藥工作的要求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仍然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中醫藥管理體系還不完善,市級中醫藥管理機構尚未健全,縣級中醫藥管理人員短缺;中醫藥服務特色不明顯,區域、城鄉間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市中醫藥服務能力亟待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比較弱;中醫藥創新體系不完善,原創科技資源挖掘與利用不足,與新技術、新方法、新領域的交叉融合創新乏力;高層次傑出和領軍人才缺乏、基層人才不足,師承教育作用發揮不夠;中藥質量有待提升,產業鏈條延伸不足,缺少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中藥工業發展緩慢;中醫藥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剛剛起步,品牌服務機構少。看清問題、把握機遇,遵循規律、統籌規劃,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推動龍江中醫藥大發展快發展。
(三)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全國和全省中醫藥發展大會精神,全面落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總體安排和健康龍江建設總體要求,全面融入“六個強省”戰略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線,以增進和維護人民民眾健康為目標,以提高中醫藥發展水平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機制為重點,以促進中醫藥創新服務與產業融合為抓手,統籌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促進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文明發展中的獨特作用,為推進健康龍江建設,提升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四)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健康。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將中醫藥融入衛生健康的大局,以滿足人民民眾中醫藥健康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中醫藥發展為了人民、中醫藥成果惠及人民,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保障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醫藥服務。
堅持中西醫並重,協同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將中醫藥融入衛生政策體系中,做到中醫、西醫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推動中醫藥與西醫藥互相補充、協調發展。
堅持遵循規律,特色發展。遵循中醫藥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發揮中醫藥原創特色優勢,全面繼承發揚中醫藥理論、技術和方法,最佳化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
堅持守正創新,內涵發展。把傳承創新貫穿中醫藥發展一切工作,深入推進中醫藥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融合發展,構建結構最佳化、全面開放的中醫藥科技發展體系,推動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堅持質量為先,融合發展。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系統整合中醫藥資源,統籌布局,從重數量規模轉向重質量效益,實現中醫藥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發展目標。
到2025年,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發展邁上新台階,初步建成中醫藥強省。中醫藥服務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防病治病能力和學術水平大幅度提高,實現縣域中醫醫院全覆蓋;中醫藥特色優勢進一步發揮,中醫優勢病種臨床療效不斷提高,中醫藥解決重大、疑難疾病能力顯著提升,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中醫藥參與重大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快速推進,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體制更加健全;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不斷彰顯,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基本建立,中醫藥信息化水平顯著增強;中醫藥健康知識普及,公民中醫健康文化素養進一步提升,對外交流與服務貿易更加活躍,中醫藥文化進一步繁榮;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法規政策、標準和監督體系更加完善;中藥材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商貿流通、研發套用和健康服務等全產業鏈全面發展,中醫藥產業產值力爭達到500億元,成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中醫藥發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
到2035年,中醫藥振興發展基本實現,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實現更高水平發展,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全面建成,中醫藥防病治病水平顯著提升,中醫藥原創優勢充分釋放,中醫藥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進一步增強,中醫藥在傳統醫學領域主導地位更加鞏固,基本實現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醫藥發展整體性、協調性顯著增強,中醫藥健康服務充分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要,中醫藥為全面推進健康龍江建設、服務龍江經濟建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專欄3 主要發展指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類別執業 (助理)醫師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夠開展中醫藥專科服務的三級婦幼保健機構比例(%) 能夠開展中醫藥專科服務的二級婦幼保健機構比例(%) | | | |
| | |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定中醫館的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加快高質量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
全面建設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為引領,省市縣三級中醫醫療機構為主體,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科室為支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其他中醫醫療機構為補充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一)做強骨幹中醫醫療機構。
最佳化中醫醫療資源規劃布局,依託全國高水平中醫醫院,聯合省內綜合實力強、管理水平高的中醫醫院,建設1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依託省內高水平中醫醫院建設1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促進省內優質中醫醫療資源不斷擴容,在疑難危重症診斷與治療、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重大傳染病防控、現代醫院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支持1—2所省級醫院轉型升級為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依託市級高水平中醫醫院建設1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3—5所中醫特色重點醫院,提升市級中醫醫療機構承上啟下的作用,支持公立中醫醫院牽頭組建城市醫聯體,加強中醫專科聯盟和中醫遠程醫療能力建設。開展中醫優勢病種特色鮮明科室建設和經典病房建設工作試點。[省發改委牽頭負責,省中醫藥管理局、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
(二)做實基層中醫藥服務網路。
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畫,全面提升基層中醫藥在治未病、醫療、康復、公共衛生、健康宣教等領域的服務能力。加強縣級中醫醫院建設,支持縣級中醫醫院提標擴能,推進縣級中醫醫院標準化建設,實現縣辦中醫醫院全覆蓋。支持縣級中醫醫院牽頭組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最佳化升級基層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科室建設,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定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支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護理服務,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衛生健康委、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
(三)做全非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科室。
強化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中藥房建設,三級公立綜合醫院應全部設立中醫臨床科室,鼓勵和支持二級公立綜合醫院設定中醫臨床科室。中醫臨床科室床位數不低於醫院核定床位數的5%,90%的三級婦幼保健機構和70%的二級婦幼保健機構能夠開展中醫藥專科服務。實現中醫醫師、中西醫結合醫師註冊不受臨床科室設定限制。到2025年,建設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1—2所、“旗艦”科室10個,開展“旗艦”基層衛生機構試點。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設定中醫藥科室。[省衛生健康委牽頭負責,省中醫藥管理局、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
(四)做優中醫門診部和診所。
最佳化政策環境,推進社會辦醫,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在重點專科、醫院等級評審等方面與公立醫院享有同等待遇。加強中醫門診部和診所建設,實施名醫堂工程,鼓勵連鎖經營,實現品牌化、集團化發展。制定我省中醫館、中醫門診、中醫診所納入醫聯體的標準,鼓勵符合標準的機構納入醫聯體建設,支持其組建團隊開展治未病、養生保健、康復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中醫診所全面實施備案制管理。[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衛生健康委、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
(五)加快推進信息化支撐體系建設。
統籌推進與全省人口健康平台互聯互通的中醫藥綜合信息平台建設,逐步推動公立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具有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各級各類健康服務機構與資源要素規範化安全接入平台,構建全省中醫藥健康信息共享套用、服務流程最佳化再造與服務模式創新套用的基礎數據與能力支撐平台。同時最佳化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推進與基層衛生信息系統、醫聯體醫共體的數據互通與集成套用。探索建立省級中醫藥綜合統計信息平台,健全中醫藥綜合統計人才隊伍。推進以中醫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健全醫院信息平台功能,支持研發套用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名老中醫傳承信息系統、中醫智慧型輔助診療系統。推動患者健康管理信息與診療信息融合,實現信息互認共享,落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等級保護,強化數據資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護。推動省內有條件的中醫院提供網際網路醫院服務,擴大服務範圍,為民眾提供便捷、有效的中醫藥服務。(省中醫藥管理局負責)
專欄4 高質量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
| |
| 擬依託黑龍江省中醫醫院在哈爾濱市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1家。 |
| |
| 依託市(地)中醫醫院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提升我省中醫醫療服務能力。 |
| 支持1—2所省級醫院轉型升級為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 |
| 在大慶、佳木斯、雞西、鶴崗等市探索建設中醫特色重點醫院,進一步提升市級中醫藥服務能力,並帶動周邊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 |
| 推動伊春市南岔縣、豐林縣、湯旺縣、大菁山縣,雙鴨山市友誼縣,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建設縣辦中醫醫院,逐步實現縣辦中醫醫院全覆蓋。加強縣級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業務用房條件,更新換代醫療裝備。支持縣級中醫醫院能力建設,鼓勵設施條件和服務能力達到三級醫院標準的縣級中醫醫院提檔升級。 |
| 提升行動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旗艦中醫館”“中醫閣”建設,1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建成“旗艦中醫館”;1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建成“中醫閣”。推動5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開展中醫護理服務。 |
三、 推動高品質中醫藥服務供給
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將中醫藥全面融入疾病診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疫病防治全過程,促進中西醫協同發展,全面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更優質、更惠民、更便民。
(一)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
加強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做優做強針灸、康復、婦科、骨傷、腎病、腦病等專科專病,形成可推廣的診療方案。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充分發揮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獨特作用。加強護理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開展中醫護理門診試點,提高中醫特色護理能力。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脊柱側彎、肥胖等中醫適宜技術防治試點。將中醫藥融入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推動治未病服務融入疾病診療全過程,深入推進治未病中心建設,將服務拓展至醫院各臨床科室,逐步融入疾病診療全過程,打造三級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升級版,規範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室建設,各級婦幼保健機構推廣中醫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豐富中醫治未病內容,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中醫藥醫療服務機構積極參與慢性病管理,鼓勵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探索在基層醫療機構中增設治未病崗位。[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
(二)提升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能力。
建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西醫協作機制,實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共享,推動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確保中醫藥機構、人員同步全面參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加強中醫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急診科、感染科、肺病科和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建設1個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1個重大疫情中西醫結合救治基地,1個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組建高水平中醫應急醫療隊伍,全面提升中醫醫院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科研支撐平台,組織研發有效防治重大傳染病的中藥方劑。[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
(三)提升中醫藥康復能力。
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建設有康復特色的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區域康復中心,三級中醫醫院設定康復(醫學)科的比例達到100%,二級中醫醫院設定康復(醫學)科的比例達到70%,康復醫院全部設定傳統康復治療室,其他提供康復服務的醫療機構普遍能夠提供中醫藥康復服務,在基層醫療機構推廣套用中醫藥康復技術方法,發展適用於基層、社區的小型化、專業化的中醫康復設備和康復適宜技術,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中醫康復室,配備中醫醫師開展中醫藥特色康復服務。促進中醫藥、中華傳統體育與現代康復技術融合發展。擴大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康復服務範圍,推廣套用中醫藥技術方法,推動中醫康復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省中醫藥管理局、省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
(四)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
在政府辦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傳染病醫院和專科醫院,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將中西醫結合工作納入綜合醫院評審和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創新中西醫協作醫療模式,將中醫納入多學科會診體系,鼓勵西醫藥從業人員學習中醫藥,廣泛開展中醫藥知識培訓,對醫院臨床醫師開展中醫藥專業知識輪訓。開展中西醫結合學科(專科)建設,加強中西醫協作和協同攻關,實施一批國家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和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項目,遴選形成我省中西醫結合優勢病種目錄,基本形成帕金森病和不孕不育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省中醫藥管理局、省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
專欄5 中醫藥服務提升工程
| |
| 以骨傷、婦科、針灸、腦病、腎病、周圍血管病等專科為重點,力爭建設15個國家中醫優勢專科。 |
| 支持市級中醫醫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做優做強中醫優勢專科,支持特色專科、中醫綜合治療區建設,提升醫院中藥藥事和中醫護理服務能力。 |
| 支持縣級中醫醫院開展“兩專科一中心”建設,每個縣級中醫院建設2箇中醫特色優勢專科,建設成為縣域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 |
| 支持省級治未病中心建設,開展地市級治未病中心建設。結合健康中國行動,開展癌症、心血管病、腦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專科治未病中心建設,促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 |
| 支持省內三級中醫醫院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醫學科及符合生物安全二級以上標準的臨床實驗室等建設,支持省內二級中醫醫院加強感染性疾病科、急診科、呼吸科等建設,提升中醫醫院應對呼吸道傳染病等新發突發傳染病及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
| 建設1所有康復特色的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支持中醫醫院康復科和康復醫院中醫科室建設,建設3—5家省級中醫藥康復培訓推廣基地,重點打造10—15箇中醫康復科,提升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和水平。 |
| 支持非中醫類別醫師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和技能,並在臨床實踐中套用。“十四五”期間培養西學中人員500人。 |
四、 推動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聚焦關鍵環節,加大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力度,提高骨幹人才培養能力,最佳化中醫藥人才教育體系,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中醫藥辦學水平,打造一支梯度合理的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
(一)加快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
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豐富資源配給,為中醫藥領域兩院院士、國醫大師、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萬人計畫”)專家、岐黃學者等頂尖人才申評創造便利條件。實施特聘專家計畫,以院士、國醫大師等頂級人才和學科發展急需高端人才為主要聘用對象,拓展吸引匯聚人才渠道,加大力度引進各類中醫藥緊缺人才。到2025年力爭實現中醫藥領域院士零的突破,新增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萬人計畫”等高層次人才5—8人,依託我省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基地,培育5—8名省級中青年中醫藥領軍人物,30名省級高水平中醫臨床人才。結合“頭雁”行動計畫支持組建3—5個高層次創新團隊。持續推進國醫大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省名中醫、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省中醫藥管理局、省人社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擴大中醫藥骨幹人才規模。
加快培養中醫藥骨幹人才和青年人才,加強中醫藥骨幹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開展各層次師承教育,擴大省級名醫師承指導老師數量。加大中醫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轉崗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單位建設中醫藥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到2025年,新增國家青年岐黃學者3—5人,培養200—300名省級中醫藥優秀人才和骨幹人才,培訓中藥材種植、加工、中醫藥健康服務從業人員1萬人次。[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人社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教育。
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將中醫藥經典融入中醫基礎與臨床課程。探索多學科交叉創新型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和支持省內中醫藥高等學校和其他學校聯合培養高層次複合型人才,重點推動醫農融合、醫工融合。支持省政府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進一步做大做強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特色學科,完善中醫藥課程體系,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推進中醫學長學制教育改革,打造一批中醫藥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和一流教材。支持建設國家中醫藥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國家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推進中醫藥卓越師資培養,加強中醫基礎、經典、臨床師資培訓,培養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推動省內中醫藥相關高校圍繞健康養老、養生保健等需求,加大中醫藥人才培養力度。鼓勵開展中醫藥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共建定向專業人才的培養平台,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省教育廳牽頭負責,省中醫藥管理局、省人社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升中醫藥傳承保護與科技創新能力
深挖中醫藥精華,持續提升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完善中醫藥相關標準,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協同高效開放的科技創新體系,助推中醫藥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挖掘龍江中醫藥寶庫。
整理我省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和省名中醫臨床診療經驗,出版名醫名家醫案集。加強對龍江醫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醫學術流派文獻資料的挖掘整理,開展中醫流派傳承規律和模式研究。依託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和省中醫藥科學院,挖掘整理民間中醫診療技術和方藥,加以總結、利用和推廣。(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文化和旅遊廳配合)
(二)提升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
發揮省內高校和科研單位技術人才優勢,培育中醫藥高端技術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以中藥研發、保健食品研製、中藥材綜合利用與精深加工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平台,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動建設3—5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實驗室),鼓勵骨幹企業聯合科研機構建立企業研究院,推進全省建設中醫藥領域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或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快中藥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加強協同創新,提高中藥研發和轉化能力,支持建設各類“雙創”孵化平台。加大對中醫藥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重點培育中藥大品種和新品種,支持開展“來源於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複方製劑”的開發,加強以我省道地、大宗中藥材為主要原料的經典名方及醫院製劑開發,進一步開發新藥。推動套用安全、療效顯著、智慧財產權清晰的特色中成藥開發、大品種二次開發、鼓勵開展院內製劑新品種研究。鼓勵開展以中藥材和非藥用部位為原料的健康食品、日化產品、中藥獸藥研發和生產。鼓勵開展中醫器械和適老產品研發,推動先進的中醫器械的套用。(省科技廳牽頭負責,省工信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中醫藥管理局、省藥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6 中醫藥科技提升工程
| |
| 打造以中藥研發、保健食品研製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平台,推動建設3—5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實驗室),推進建設中醫藥領域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或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十四五”時期,建設10個以上中醫藥重點實驗室、3個以上省級重點實驗室。支持建設中藥科技共建共享平台、中藥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雙創”孵化平台。 |
| 圍繞重大疑難疾病、罕見疾病、重大傳染病等,強化中醫藥基礎理論、疾病病機、診療規律、防治技術等領域研究,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 |
| 鼓勵開展中醫優勢病種的中藥創新藥、中藥改良型新藥、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等中藥新藥研發和大品種二次開發。推動中醫器械、中藥製藥設備等加大研發投入。 |
| 加大中藥材種植、採收機械化裝備研發投入,重點圍繞板藍根、黃芪、赤芍等我省大品種開展相關農機設配的研發,促進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
| 重點圍繞人參、火麻仁、豆豉、靈芝等藥食同源物質,進行全方位系統研發。發展木耳、猴頭、香菇、銀耳、樺褐孔菌等有藥用價值的菌物,扶持以人參、西洋參、沙參、黃芪、刺五加、金蓮花等中藥材為基礎的中藥化妝品的研發及推廣套用。開展植物提取物、中藥殺菌劑殺蟲劑和中獸藥產品研發。 |
(三)加快中藥產品標準體系建設。
依託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省藥品檢驗研究院、省中醫藥科學院等機構,制定黑龍江大宗或道地中藥材的相關中藥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標準。支持中醫藥科研機構會同中醫藥骨幹企業,建立和完善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標準,加快生產流通全過程標準研究。建立中藥產業全鏈條的優質產品標準體系和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農業農村廳、省工信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動現代中藥產業發展
堅持科技創新,積極推動中藥材規範化、標準化生產,不斷提升中藥材品質。加大野生動植物藥材保護和繁育力度,促進野生中藥材有序開發。聚焦產業化方向,大力提升中藥產業發展質效,抓好中藥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關鍵環節,做大中藥產業集群。推動建立中藥現代化流通體系,實現中藥產業全鏈條發展。
(一)做強中藥材種植養殖體系。
擴大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養殖規模,支持中藥材種植養殖企業做大做強。加快道地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建設,分品種、分區域集成道地藥材種子繁育技術規範,加快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在中藥材育種領域的套用,開展道地藥材提純復壯,擴大繁育,選育一批道地性強、藥效明顯、質量穩定的新品種。支持林下中藥材產業發展,加強林下道地藥材基地認定和管理。突出“一村一品”,重點發展人參、刺五加、五味子等主打品種,加快中藥材示範強縣、強鎮、強村建設。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開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行動,構建道地藥材全程質量管理體系,實現全程可追溯。支持種植基地申報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提升我省中藥材品牌影響力。支持建設一批道地藥材種苗繁育基地,培育一批道地藥材規範化生產基地,建成一批道地藥材產地初加工基地,打造一批道地藥材知名區域品牌。力爭到2025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省農業農村廳牽頭負責,省林草局、省中醫藥管理局、省知識產權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7 中藥材產業區布局
| |
| 重點發展金蓮花、赤芍、白鮮皮、關防風、蒼朮、五味子、黃芪、蒲公英、升麻、水飛薊、返魂草、靈芝、沙棘等。 |
| 重點發展刺五加、五味子、平貝、人參、西洋參、黨參、金蓮花、沙棘、火麻仁、水飛薊、返魂草、滿山紅、暴馬丁香等。 |
| 重點發展關防風、柴胡、甘草、板藍根、龍膽、赤芍、黃芪、蒼朮、沙參等。 |
| 重點發展關防風、柴胡、黃芪、甘草、月見草、板藍根、水飛薊等。 |
| 重點發展人參、西洋參、刺五加、五味子、平貝、白鮮皮、赤芍、桔梗、黃芪、黃芩、沙棘、穿山龍、關黃柏等。 |
| 重點發展人參、刺五加、五味子、桔梗、紫蘇、穿地龍、龍膽、升麻、平貝、白鮮皮等。 |
專欄8 中藥材種植養殖提升工程
| |
| 推進中藥材示範強縣、強鎮、強村建設,深挖特色中藥材優勢和品種潛力,推進優勢藥材規模化規範化種植,加大精深加工產品開發,以標準化、品牌化進一步提高中藥材附加值,到2025年建設一批中藥材示範強縣、強鎮、強村。 |
| 擴大道地藥材生產規模,提升標準化種植水平,到2025年建設道地藥材種苗繁育基地100個,道地藥材規範化生產基地150個。 |
| 制定藥用動物養殖品種目錄,編製藥用動物養殖技術手冊,指導藥用動物養殖者依法開展養殖活動。開展以鹿茸、哈蟆油、熊膽、麝香等為主要原料藥的藥品、保健品研發和生產。 |
| 推動大興安嶺地區寒地中藥材野生撫育基地建設,支持大小興安嶺建設一批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 |
(二)加大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力度。
加強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推進中藥資源普查,建立野生中藥資源資料庫,制定野生中藥材保護目錄,推進中藥材生態種植、仿生撫育。加大推進仿野生藥材種植力度,加快擴大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同時不斷創新模式,改進技術,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建立野生道地中藥材資源保護區,重點做好瀕臨滅絕品種的保護、繁育研究和替代品研發,通過撫育、培育等人工干預手段,促進天然更新。制定野生中藥材保護政策,嚴禁亂采亂挖,切實保護好野生中藥材資源。[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
(三)做優中藥產業鏈。
完善中藥加工體系壯大產業規模。強化補鏈強鏈,支持企業在藥材集中種植區和集散地建設中藥材加工基地,健全我省中藥產業鏈;支持飲片精深加工和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最佳化產品結構,有效促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鼓勵骨幹企業兼併收購盤活資源,支持企業加速以大數據、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套用,對現有設備工藝等不斷改造升級,提高產業競爭力。強化招商引資,支持項目落地,加大對新引進項目及本地企業新增投資項目的支持力度;推進以我省大宗道地藥材為原料的保健、日化等產品的產業化進程,培育新增長點。研究制定中藥材加工基地、新藥產業化、最佳化中成藥產品結構等中藥產業扶持政策,推動產業不斷壯大。(省工信廳牽頭負責,省商務廳、省教育廳、省中醫藥管理局、省藥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9 中藥企業培育工程
| |
| 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競爭力的中醫藥龍頭企業,積極扶持本地中醫藥企業做大做強,招引全國領先中醫藥企業在龍江設立中醫藥領域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到2025年,培育超十億級中藥龍頭企業達到5家。 |
| 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服務機構、套用領域緊密合作,引導中藥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開展專業協作,推動一批中藥新產品的研發、試驗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發展潛力的高成長型企業。 |
| 支持具有成長潛力的中藥大品種發展,通過提高生產品質、擴大適應症、改良劑型等方式,促進單品種發展,到2025年培育年銷售額過億元中藥品種30個。 |
| 加大龍江中醫藥品牌的塑造,通過召開博覽會、推介會,宣傳推介我省中藥相關產品,為品牌賦能,推進“龍九味”區域性公共品牌的註冊和保護,開展推薦一批以龍江優勢特色藥材為主要原料、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中藥及保健產品,培育認定一批高品質的“龍江名藥”的活動,鞏固和擴大品牌影響力。 |
(四)推進中藥流通體系建設。
秉承“線上”與“線下”聯動的原則,打造以哈爾濱為中心的全省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和產業園區。支持哈爾濱中藥材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壯大哈爾濱中藥交易市場規模,最佳化中醫藥市場布局,在哈爾濱建設“線上+線下”交易平台,進一步完善集初加工、貿易、物流、倉儲、電商配套體系。推動大品種藥材主產區建設中藥材現代交易市場物流中心、小型倉儲物流基地、質量檢測站。鼓勵飲片經營企業建立面向邊遠地區和基層醫療機構的中藥飲片配送體系。鼓勵中醫藥骨幹企業產業鏈延伸,構建中藥處方院外流轉平台,建設區域性中藥煎煮配送、質量檢測等中心建設,拉長做寬產業鏈。[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中醫藥管理局、省藥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0 中藥流通體系建設工程
| |
| 重點推動珍寶島北藥智慧產業園、融創中醫藥健康城建設,形成集初加工、貿易、物流、倉儲、電商配套於一體的中醫藥現代流通體系。 |
| 重點在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雞西、伊春、七台河、綏化、大興安嶺等中藥材主產區建設中藥材交易中心,實現產地便捷交易。 |
| 持續做好黑龍江中醫藥博覽會,力爭將其辦成東北“三省一區”最大的中醫藥交易展會。 |
七、推動“中醫藥+”跨界多業態融合發展
促進中醫藥與養生保健、健康養老、休閒旅遊、健康產品深度融合,跨界發展,構建“中醫藥+”融合發展新格局。
(一)積極推動中醫藥養生保健。
規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行為,逐步建立完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標準化體系,促進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諮詢指導、健康干預、健康管理等服務規範開展。豐富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內涵,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健康服務模式。加強服務監管,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引導行業協會通過行業自律,提升經營水平和服務質量,保障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健康發展。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範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培育一批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知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省中醫藥管理局負責)
(二)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
按照“醫、護、康、養”一體化新模式,著力打造融合醫療、照護、康復、養老為一體的中醫藥特色醫療養老機構。鼓勵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定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為主的中醫診室。推動中醫醫院與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開展合作,整合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資源,開啟康養、醫養結合的服務模式。推進中醫藥健康養老向農村、社區、家庭下沉,支持有條件的中醫醫院開展社區和居家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要設立老年病科或老年病診室,增加老年病床數量,開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支持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共建、組建醫療養老聯合體,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綜合、一體化中醫藥服務。鼓勵中醫醫師在養老機構提供保健諮詢和調理服務。支持養老機構開展中醫特色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開展推薦一批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範基地活動。積極開發基於我省道地或大宗中藥材的適老產品。(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衛生健康委、省民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遊業深度融合。依託我省森林氧吧、溫泉冷泉、濕地綠肺等獨特自然資源優勢,實施“中醫藥+”旅遊行動,開闢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健康旅遊路線,提供體驗性強、參與度廣的中醫藥健康旅遊產品。重點建設一批融中藥材種植、中醫健康服務、中醫藥文化景觀、傳統健身運動、藥膳食療於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遊基地。推動建立中醫藥養生體驗和觀賞基地、省級中醫藥博物館和中藥資源館。通過行業協會探索建立中醫藥健康旅遊相關標準體系,推動中醫藥健康旅遊高質量發展。(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文化和旅遊廳、省體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創新發展中醫藥健康產品。
推進以我省大宗道地藥材為原料的保健食品、日化產品、保健用品等的產業化進程,推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健康檢測、監測產品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復等相關輔助用具開發,延伸中醫藥產業鏈。開發以五味子、刺五加、黃芪、西洋參等藥材為主要原料、有特定功能成分的保健食品。推動靈芝、黃芪、西洋參藥食同源物質試點,開發以人參、靈芝、西洋參、黃芪、豆豉、沙棘、紫蘇、桔梗、蒲公英、火麻仁等為原料的系列食品。推動以人參、西洋參、五味子等為主要原料的化妝品、添加劑、日用品、植物提取物等產品開發。提升對漢麻、刺五加、黃芪等藥用植物非藥用部位再利用。積極弘揚藥膳文化,發揮藥膳在預防保健中的作用,開發藥湯養生、民族藥膳、食藥物質功能食品等藥膳產品,制定藥膳管理規範,促進藥膳在餐飲服務業和醫療保健機構的套用。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確定本地特色藥膳品牌,適時開展“龍江十大藥膳”評選活動。爭取到2025年培育產值過億元的中藥健康產品1—2個。(省中醫藥管理局、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1 “中醫藥+”融合工程
| |
| 培育一批“中醫藥+”健康養老品牌,開展推薦1—2箇中醫藥健康養老培訓基地,5個左右中醫藥健康養老示範基地活動。 |
| 促進中醫藥和旅遊的進一步融合,推動七台河勃利寒地中草藥小鎮、大興安嶺地區省級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龍江森工樺南林業局紫蘇體驗游進一步發展壯大,開展推薦新增5個省級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活動。 |
| 推動以人參、靈芝、西洋參、黃芪、沙棘、紫蘇、蒲公英、火麻仁等為原料的系列產品。重點發展以人參、西洋參為原料的化妝品,以靈芝、紫蘇為原料的健康食品,以沙棘、火麻仁、蒲公英為原料的健康飲品,到2025年培育產值過億元的中藥健康產品達到1—2個。 |
八、推進中醫藥文化和開放合作發展
充分發掘我省中醫藥文化資源,加強中醫藥文化保護研究,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普及推廣,推動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強化中醫藥文化對外交流、文化傳播和貿易,全力打造龍江中醫藥文化品牌,提升龍江中醫藥服務國際影響力。
(一)大力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播。
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加大黑龍江特色中醫藥文化宣傳力度,創作科普作品,講好龍江中醫藥故事。加強中醫藥傳統文化保護,打造“龍江醫派”學術品牌,增大龍江醫派影響力度。保護性傳承和發揚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民間中醫藥技術方法,推進中醫藥活態傳承。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把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進一步豐富中國小中醫藥文化教育。打造中醫藥文化傳播平台,以黑龍江中醫藥博物館為依託,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遴選建設一批融健康養生知識、養生保健體驗、休閒娛樂於一體的中醫藥文化體驗館,在基層中醫館、國醫堂、村衛生室等場所建設一批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加大中醫藥文化知識宣傳普及力度,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校園、進家庭行動,營造珍視、熱愛、發展中醫藥的社會氛圍。使中醫藥成為民眾促進健康的文化自覺。(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遊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積極推進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
綜合運用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自媒體、動漫等新興文化傳播方式,打造龍江道地藥材品牌。依託我省特色街道建設中醫藥文化街區,集中發展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診所、養生保健機構、藥店、保健產品店、道地貴細藥材專賣店、藥膳餐館等,打造我省中醫藥文化新名片。利用旅遊產業推介會、養老產業推介會、中醫藥博覽會等展覽展會推介我省中醫藥優質產品和優良服務。用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俄博覽會等有影響力的展會平台擴大我省中醫藥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的影響力。探索創作承載中醫藥文化的創意產品和文化精品,發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中醫藥文化產業化發展水平。(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文化和旅遊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動中醫藥開放合作發展。
積極支持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申報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發揮綏芬河人民醫院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的作用,打造我省對俄中醫藥服務新名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際醫療服務,建立動態、多樣的價格標準體系,為境外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開展線上線下對俄中醫藥診療、保健、康復服務,逐步實現俄羅斯患者預約專家、組團、通關、網上支付一站式服務。推進中醫藥國際教育交流合作,鼓勵全省中醫藥機構和學術團體積極開展對外中醫藥學術和文化交流。推進現有黑河、東寧中藥材指定進口口岸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促進進口中藥材落地加工,形成產業鏈,推動建設進口中藥材交易市場。爭取綏芬河、同江等口岸獲得國家中藥材指定口岸資質,拓寬利用俄羅斯藥材渠道。發揮自貿區和口岸優勢,探索“進口+基地、外貿+加工”模式,打造採收、進口、批發、加工、倉儲、網路平台服務於一體的綜合產業帶,形成新型中藥材產業集聚效應。(省商務廳、省中醫藥管理局、省藥監局、哈爾濱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2 中醫藥開放合作工程
| |
| 提升片區進口貿易規模,最佳化區域布局,建立中藥材落地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提升片區中藥材生產加工質量標準,打造對俄進口藥材集散地和對俄中醫藥文化品牌。 |
| 建設中國—中東歐中醫藥中心、中奧合作中醫臨床培訓與科研基地,探索在匈牙利、比利時、瑞士、俄羅斯等國建設具有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文化交流等功能,集服務、展示於一體的中醫藥機構。 |
綏芬河市人民醫院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產業提升工程 | 搭建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產業平台,推動中醫藥產品研發,逐步推廣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組織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積極參與自貿區平台建設,逐步實現中醫藥產品在俄註冊,實現中醫藥跨境電商和中醫藥服務網際網路出口。 |
九、全面深化中醫藥改革
堅持傳承創新並重,深化中醫藥相關改革,著力構建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人才評價體系、價格服務體系和審評審批體系,促進中醫藥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一)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
建立中醫藥優秀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制定出台能夠體現中醫藥學術傳統和服務特點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改革實施方案及評價標準,逐步提高基層中醫藥人員待遇,對於在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從事中醫藥工作的人員,在職稱晉升、進修培養等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在高層次人才評選中積極探索中醫藥人才單列計畫、單獨評價。組織開展省級名中醫評選活動。對於參加省級以上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經考核合格,符合職稱晉升有關規定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評審高一級職稱。(省人社廳、省中醫藥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完善中醫藥服務價格體系。
落實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建立以臨床價值和技術勞務價值為主要依據的中醫醫療服務衛生技術評估體系,根據政策規定最佳化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政策。積極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鼓勵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支持和鼓勵中醫醫療機構參與DRG(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和DIP(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醫療機構炮製使用的中藥飲片(加工環節)、中藥製劑實行自主定價,將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省醫保局牽頭負責,省中醫藥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最佳化中藥審評審批管理。
最佳化中藥製劑審評審批備案管理。鼓勵全國知名中醫藥專家的驗方轉化為院內製劑。開展省內醫療機構中藥製劑調劑使用,醫療機構在調劑使用過程中可以取得合理收益。推動地方中藥材標準、省級中藥飲片炮製規範和省級中藥配方顆粒標準制定和修訂。(省藥監局牽頭負責,省中醫藥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提升中醫藥法治化水平。
貫徹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加快《黑龍江省中醫藥條例》配套檔案的制定和實施,不斷提高中醫藥行業法治化水平。建立中醫藥監督信息化平台,提高一線中醫藥監督人員行政執法信息化裝備配備率,提高對中醫醫療機構監督能力水平。探索建立中醫藥綜合監管信息系統,與黑龍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對接,依法依規共享信用信息,綜合運用抽檢、定點監測、風險預警等手段,實現精準高效監管,依法依規實施失信懲戒。建立不良執業記錄製度,由行業主管部門將提供中醫藥健康服務的機構及其人員誠信經營和執業情況推送至黑龍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健全中醫藥監督長效機制,推動衛生健康綜合監督行政執法機構設立獨立的中醫藥監督科室,或指定專人負責中醫藥監督工作。充實配備中醫藥監督執法人員,建設中醫藥監督實訓基地,加強中醫藥監督人員培訓,全面提高中醫藥監督能力和水平。(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負責,省衛生健康委、省營商環境局負責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強化中醫藥發展的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市級政府要從國家和全省戰略高度出發,謀劃中醫藥發展,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堅持中西醫並重,將中醫藥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一體謀劃、一體推進、一體落實、一體考核,在資源配置、政策機制、制度安排方面予以傾斜。持續推動中醫藥相關發展規劃、政策措施的落地,鼓勵各地探索中醫藥發展新模式,支持開展先行示範區建設,促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統籌發展。各地中醫藥主管部門牽頭做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加強綜合監測、督促檢查和考核評估,各地發展改革、財政、教育、科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障、藥品監管等部門各司其職,紮實推動各項工作落實,促進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二)健全中醫藥管理體制。
完善中醫藥工作跨部門協調機制,將中醫藥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範圍,發揮各地中醫藥發展領導小組作用。加強市(地)中醫科建設,強化政策支持;加強省市縣三級中醫藥管理職能機構建設,合理配置人員力量。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促進行業發展。
(三)完善投入保障機制。
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級政府在中醫藥事業產業、衛生健康投入中統籌安排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並加大支持力度。落實政府對公辦中醫醫院的辦醫主體責任,落實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政府投入政策。支持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渠道,推進符合條件的公立中醫醫院建設項目。靈活運用地方規劃、用地、價格、保險、融資支持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打造中醫藥健康服務高地和學科、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