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市“十四五”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已經白銀市政府同意,白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8月5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銀市“十四五”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5日
- 發布單位:白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中醫藥工作的決策部署,明確“十四五”時期中醫藥發展目標任務和重點措施,依據國家和我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和省市關於“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相關要求,結合全市中醫藥發展實際,特制定本事業發展規劃。
一、規劃背景
“十三五”期間,我市始終堅持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落實全國全省中醫藥大全精神,全力推動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等持續健康發展,中醫藥發展的政策環境持續最佳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十三五”規劃確立的發展指標任務基本完成。
——中醫藥發展機制逐步完善。2017年,中醫藥法施行。2019年,成立了白銀市中醫中藥發展領導小組,建立白銀市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發〔2019〕43號)和省委、省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甘發〔2020〕11號),市委、市政府印發了《促進白銀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市委發〔2020〕24號),全國全省中醫藥大會相繼召開,2020年我市召開了白銀市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落實全省中醫藥大會精神。2021年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甘肅省中醫藥條例》。
——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截至2021年,全市中醫醫院設定4家,平川區中醫醫院已建成,正在辦理執業登記中,基本完成了每個縣區設定一所中醫醫院的要求,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達到1.23張,每千人口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83人,設定中醫臨床科室的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占比達到100%,婦幼、疾控、監督機構均設定了中醫藥服務科室,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的鄉鎮衛生院、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70%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備案中醫診所達到41家。
——中醫藥傳承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引進成立了石學敏院士工作站、曹燁民工作室和王自平工作室,傳承帶教醒腦開竅術、脈管病中西醫結合治療、撥針治療慢性疑難性疾病等,中醫藥防控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及重大傳染性疾病臨床研究和療效總結取得積極進展,中藥製劑、道地食藥兩用食品的研究開發卓有成效。
——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完善。先後成立了白銀市針灸學會、中醫藥學會,中藥材產業協會,中醫藥師承教育、繼續教育不斷探索推進。
——中醫藥文化得到傳播。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逐年提升。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中醫藥全面參與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貢獻。經過一場曠日持久的疫情,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對中醫藥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社會各界和人民民眾對中醫藥的廣泛認同度前所未有,中醫藥文化大力弘揚,中醫藥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當前,全國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於大流行狀態,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我市慢性病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傳統傳染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民眾更加重視生命安全和健康質量,健康需求不斷增長,並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特點。有效應對多種健康挑戰、更好滿足人民民眾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更好發揮其在健康白銀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同時也應看到,中醫藥事業發展滯後問題仍然突出,中醫藥優質醫療服務資源總體不足,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仍較薄弱,中西醫協同作用發揮不夠,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和應急救治機制有待完善,傳承創新能力有待持續增強,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質量仍需提升,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政策體系需進一步健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全面落實“健康白銀”戰略部署,堅持以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健康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中醫藥事業產業聯動,規模質量並行,傳承創新並舉,中醫西醫並重,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激活力,推進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為全面推進健康白銀建設、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惠民。堅持中醫藥發展為了人民、中醫藥成果惠及人民,保證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醫藥服務。
——堅持傳承創新、突出特色。把傳承創新貫穿中醫藥發展一切工作,正確把握好傳承和創新的關係,堅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推動中醫藥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激發活力。積極參與醫改,完善政策機制,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爭取廣泛支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統籌兼顧中醫藥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注重城鄉、區域中醫藥發展,不斷增強中醫藥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政策和體系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振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在健康白銀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中西醫結合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中醫藥參與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
——中醫藥特色人才建設加快推進。中醫藥教育不斷探索推進,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完善,人才成長途徑和隊伍結構持續最佳化,隊伍素質不斷提升,基層中醫藥人才數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
——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中醫藥傳承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有利於傳承創新的政策機制逐步完善,基礎理論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取得積極進展,臨床與科研結合更為緊密,多學科融合創新持續推進。
——中醫藥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中醫藥領域改革持續深化,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的治理體系逐步完善,中醫藥信息化、綜合統計、法治、監管等支撐保障不斷加強,中醫藥治理水平持續提升。
具體目標包括:“十四五”期間爭取創建1所三甲中醫醫院,每個縣區至少建1個較具規模的醫養結合中醫醫療機構,建成50箇中醫特色明顯的醫療衛生機構。新增省級名中醫8人,市級名中醫10人,鄉村名中醫10人;每年為縣級公立醫院引進30名本科及以上中醫藥專業畢業生,為鄉鎮衛生院引進50名以上專科中醫藥專業畢業生;80%以上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1名中藥師(士);全市至少建成省級重點中醫藥專科(專病)5個、市級重點中醫藥專科(專病)10個,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重點專科3個,100%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中醫綜合治療區。在縣區級中醫醫院建立中醫藥診療技術及適宜技術推廣中心5個,承擔本區域基層中醫藥人才能力提升培訓及技術指導。中醫藥服務能力培訓500人次/年。通過不懈努力,使各縣(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量不低於服務總量40%。實現市、縣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所有綜合醫院設有標準化中醫科和中藥房,婦幼、疾控提供中醫藥服務,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中醫館,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都能提供中醫藥服務,每個家庭都能愛中醫、信中醫、用中醫。最佳化中醫機構服務模式,組建中醫醫院牽頭的醫療聯合體和醫療共同體。深入實施“網際網路+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比“十三五”期間顯著提升。創建成為“全省中醫藥工作先進市”。
到2035年,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全面推進,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實現更高水平發展;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全面建成,中醫藥防病治病水平顯著提升,中醫藥原創優勢充分釋放;中醫藥在傳統醫學領域主導地位更加鞏固,基本實現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醫藥發展整體性、協調性顯著增強。
三、主要任務
(一)進一步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以建設覆蓋全市輻射周邊的區域醫養中心為統領,繼續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不斷提升中醫藥事業發展水平,以白銀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為龍頭,建設醫療機構全參與、城鄉居民全覆蓋、生命周期全服務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實現市、縣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所有綜合醫院設有標準化中醫科和中藥房,婦幼、疾控能提供中醫藥服務,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中醫館,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都能提供中醫藥服務,每個家庭都能愛中醫、信中醫、用中醫。鼓勵從事中醫類專業或經過西學中培訓的醫務人員開辦中醫養生會館。最佳化中醫機構服務模式,組建中醫醫院牽頭的醫療聯合體和醫療共同體。深入實施“網際網路+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多態融合發展。
(二)提升中醫藥醫療服務能力。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健康中的獨特作用。一是實施中醫藥優勢專科建設工程。重點發展骨傷、肛腸、兒科、皮膚、婦科、針灸、推拿以及心腦血管病、腎病、周圍血管病等中醫特色突出的專科專病,鞏固擴大優勢,帶動特色發展。全市建成15箇中醫特色優勢專科,篩選發布5-10箇中醫治療優勢病種診療方案及臨床路徑和45項中醫藥適宜技術、3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院內製劑品種。“十四五"末,市縣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均設定中藥製劑室。加強中藥藥事管理,落實處方專項點評制度,促進合理使用中藥。挖掘整理並推廣套用安全有效的中醫醫療技術。加強護理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開展中醫護理門診試點。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多業態融合發展。二是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推進中醫藥促進健康白銀行動,鼓勵家庭醫生提供中醫治未病簽約服務,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方法。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脊柱側彎、肥胖等中醫適宜技術防治。最佳化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持續開展0-6歲兒童、65歲以上老人等重點人群的中醫藥健康管理,逐步提高覆蓋率。創建3個市級中醫治未病中心,規範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室建設。在婦幼保健機構推廣中醫治未病理念和方法。繼續實施癌症中西醫結合防治行動。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20箇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三是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依託現有資源布局至少建設2個市級中醫康復中心,100%的二級中醫醫院設定康復科,康復醫院全部設定傳統康復治療室,制定推廣中醫康複方案,在其他醫院推廣中醫康復技術。促進中醫藥、中華傳統體育和現代康復技術融合,發展中國特色康復醫學。
(三)持續推動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對現有的4家公立中醫醫院按照新修訂的中醫醫院設定和建設標準實行分類指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突出中醫康復特色,打造全省乃至西北知名的中醫特色康復基地。景泰縣中醫醫院,進一步增加臨床和醫技科室,突出中醫藥特色,在急危重症與疑難病的規範化診療上下功夫,加大臨床教學和科研力度,力爭2025年達到三級中醫醫院標準,建成白銀乃至全省的中醫“名院”。會寧縣中醫醫院突出針灸文化建設,把工作重心放在“名科、名醫”建設上,至少打造2個獨具中醫特色的重點專科、建設1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進一步最佳化醫院服務流程、完善服務功能,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靖遠縣中醫醫院在“強基固本”上下功夫,擴容增量,增加人員配備,提高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和醫院整體層次。將新建的平川區中醫醫院打造成標準化二級甲等中醫醫院。
(四)提升中醫藥在疾病預防及維護健康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機制,將中醫藥機構和人員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成立中醫藥防治專家組,組建相應的中醫藥應急救援隊伍,建立中西醫協同應對工作制度。制定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加強物資、人員、技術儲備。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全部規範設定發熱門診和預檢分診點,符合條件的建成獨立的傳染病區。積極研發推廣中醫藥應對傳染病的有效方劑和相關產品,使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優勢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各縣區建成以中醫院為龍頭,各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大力開展培訓,推動中醫康復技術進社區、進家庭、進機構。
(五)提高中西醫結合水平。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實施中西醫協作攻關工程,建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西醫會診制度,將中醫納入多學科會診體系。聚焦癌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藥問題等,積極推廣套用甘肅省推出的10個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加強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等疫情中的早預防、早治療。
推動綜合醫院中西醫協同發展。在綜合醫院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將中醫納入多學科會診體系,加強中西醫協作和協同攻關,制定實施“宜中則中、宜西則西”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將中西醫協同發展工作納入醫院評審和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推動三級綜合醫院全部設定中醫臨床科室,設立中醫門診和中醫病床。打造一批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開展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慢性病等中西醫聯合攻關。
加強中西醫結合醫院服務能力建設。建立符合中西醫結合醫院特點和規律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修訂中西醫結合醫院工作指南。加強中西醫結合醫院業務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設備配置。開展中西醫結合學科和專科建設,促進中西醫聯合診療模式改革創新。
提升相關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水平。引導專科醫院、傳染病醫院、婦幼保健機構規範建設中醫臨床科室、中藥房,普遍開展中醫藥服務,創新中醫藥服務模式,加強相關領域中醫優勢專科建設。最佳化婦幼中醫藥服務網路,提升婦女兒童中醫藥預防保健和疾病診療服務能力。
(六)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合理的人才梯隊,形成白銀市首席專家、甘肅省衛生健康行業骨幹人才、甘肅省名中醫、白銀市名中醫、白銀市“銅城英才”以及醫院學科帶頭人、業務骨幹和優秀中青年等人才梯隊,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選拔、評價和考核等管理機制。完善“引用留”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建設,積極參與甘肅省“十百千萬”隴原中醫藥人才培養計畫,通過科研合作、學科聯建、柔性引進、項目帶動,全面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提升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尤其是針灸推拿等專業人才,集中力量打造針灸品牌。按照“引進一批、培養一批、儲存一批”原則,每個醫院每年至少引進2名符合相應條件的緊缺人才,通過“送出去”或“請進來”等多種形式培養中醫人才,每年對1/4以上的在職專業技術人員組織不少於1個月的進修培訓。建設名中醫傳承工作室、中醫流派傳承工作室,開展“讀經典、多臨床、拜名師”活動,建立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制度,健全與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方面掛鈎的師承制度、繼續教育制度。實施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適宜技術全員培訓工程,加大中醫(專長)醫師培訓力度,支持中醫醫院申請特設崗位,引進和聘用中醫專業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允許臨床類別醫師通過考核後提供中醫藥服務,參加中西醫結合職稱評聘。允許中西醫結合專業人員參加臨床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擴大基層訂單定向免費培養中醫專業醫學生規模,繼續完善中醫藥繼續教育體系,提高執業(助理)中醫師、執業中藥師(中藥師)規範化培訓醫師數量。
(七)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公立中醫醫療機構薪酬制度,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適度擴大中醫全科醫生培養規模,進一步壯大中醫藥服務隊伍,推動實行中醫藥人員“縣管鄉用、鄉管村用”。深化中醫藥職稱評聘制度改革,注重中醫藥業務能力和工作實績,對長期工作在基層的中醫藥人員,享受職稱晉升的傾斜政策。按照國家部署,建立中醫藥行業表彰長效機制,繼續推行市、縣級名中醫評選。鼓勵符合條件的中醫藥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
四、發展方式
(一)挖掘傳承甘肅中醫藥精髓。加強典籍研究利用,深入挖掘人文始祖伏羲、醫祖岐伯、針灸鼻祖皇甫謐、敦煌醫學、武威漢代醫簡等中醫藥資源,建立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形成具有白銀特色的中醫藥文獻。加快推進活態傳承,完善學術傳承制度,加強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傳承,實現數位化、影像化記錄。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工程,提高城鄉居民中醫藥健康素養。開展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舉辦中醫藥科普宣傳周、主題文化節、知識技能競賽、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等活動,普及中醫藥科學知識,推動中醫藥知識進社區、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家庭。
(二)加快推進中醫藥創新發展。堅持中醫藥產業事業融合、傳承創新並舉,加快中藥古代經典名方、醫療機構製劑研究。促進機制創新,支持和發展中醫藥新型科研創新實體,探索建立中醫藥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協作開發的新模式、新機制。加強中醫藥科學研究,積極爭取國家及省級項目支持,深化基礎理論、診療規律、作用機理研究,開展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慢性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臨床研究。
(三)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推動中醫藥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促進中醫醫療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建設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體系。所有二級以上中醫醫院開設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老年病床占醫院總床位數的10%。完善健康養老服務方式,開通養老機構與中醫醫院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為老年人就醫提供優先優惠服務,支持中醫醫療機構將中醫藥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開展上門服務、健康查體、保健諮詢等服務。鼓勵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開展合作,鼓勵中醫師在養老機構提供中醫診療、養生保健等服務。探索設立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機構,通過建設醫療養老聯合體等多種方式,整合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資源,建設一批醫養結合示範基地。大力開發中醫藥與養老服務結合的系列服務產品。
(四)推動中醫藥開放發展。充分利用國家和省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平台,積極與境外醫學院校、醫療機構、學術團體廣泛開展合作,鼓勵和扶持有能力的醫療和中醫藥機構到境外開辦中醫中心、連鎖診所等,開展中醫藥技術推廣、文化交流和科研合作。依託省上在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的岐黃中醫學院,廣泛開展中醫藥對外交流人才培訓。
五、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凝聚全社會發展中醫藥的力量。一是按照公共財政體制要求,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投入傾斜政策,通過調整財政支出比例,進一步加大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投入。在衛生健康工作經費和衛生健康重大項目經費中,提高中醫藥經費的比例,市縣財政增加中醫專項補助經費,重點支持中醫藥科研、教育、季節病預防、人才培養、特色專科建設、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醫藥突出貢獻人才獎勵。二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推進社會辦醫發展中醫藥服務,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投資中醫藥事業的積極性。三是進一步加大與文旅、教育部門的合作力度,建立良好的工作機制,利用白銀人民愛中醫、信中醫、用中醫的優勢,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家庭、進社區等,大力加強白銀中醫藥文化養生資源基礎,為白銀經濟發展打造新的增長極。
(二)進一步完善促進中醫藥發展的補償機制。制定促進白銀市中醫藥發展的價格政策,充實和調整中醫特色診療項目,鼓勵醫療機構加大中藥飲片使用,鼓勵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提供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適當調整針灸、推拿、中醫預防保健等傳統項目的收費價格。在城鎮醫保和居民醫保中,將更多有利於參保人員使用的中醫藥診療項目和中藥品種(包括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等)納入支付範圍,提高中醫藥服務在門診及住院使用的報銷比例,積極引導民眾享受中醫藥特色服務。
(三)進一步強化中醫藥市場的監管措施。健全中醫藥服務監督執法工作機制,推動建立中醫藥服務監督信息數據平台。加強中醫藥服務監督執法力量,開展中醫藥服務監督執法培訓和交流,提升監督能力。嚴格執行中醫醫療機構、人員、技術、設備準入標準和中醫藥相關管理標準,規範中醫藥行政審批和執業行為,提高中醫藥行業依法行政水平。重點加強對中醫診所的監管,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假藥劣藥、虛假中醫藥廣告等行為,維護中醫醫療和藥品市場秩序,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和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的社會風氣。支持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開辦專門的節目欄目和版面,開展中醫藥文化宣傳和知識普及活動。弘揚大醫精誠理念,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開展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宣傳,堅持科學精神,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對中醫藥作虛假誇大宣傳,不得以中醫藥名義謀取不正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