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湖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是2021年11月16日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1月16日
  • 發布單位: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全文
湖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推動湖南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健康湖南“十四五”建設規劃》等檔案精神,結合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的相關要求,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三五”工作基礎。
1.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成效矚目。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關口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全省中醫藥參與醫療救治比例達96.37%。向1.8萬家企業免費提供預防藥包564.4萬人份,助力復工復產。派出中醫醫療隊進駐武漢江夏方艙醫院和湖北黃岡,選派中醫專家支援辛巴威、赤道幾內亞等國家抗疫。
2.中醫藥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省委、省政府切實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中醫藥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出台《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辦法》《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湘發〔2020〕13號)等法規、檔案,中醫藥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
3.中醫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省級中醫醫院在全國的地位不斷攀升。所有市州均建有達到三級甲等標準的中醫醫院。84個縣市建有縣級公立中醫醫院,其中74家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標準,建成224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可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分別占100%、98.4%、84.81%、53.92%。中醫醫療機構數、編制床位數、執業醫師人數全國排名分別為第7位、第4位、第8位。
4.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不斷推進。5家單位入選首批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建設中醫中風病等10個重點研究室,3家中醫醫院獲批國家基本中醫藥循證能力建設項目,中標國家科技部重大新藥創製項目3項,立項省級中醫藥科研計畫項目71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自然科學獎、省科技進步獎42項。
5.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開設中醫藥相關專業的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達26所,在校學生3.6萬人。建設國家級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13家。新增國家和省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76個、師承指導老師125人,培養繼承人220名。招錄本科層次定向免費醫學生355名、大專層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本土化人才575人,培訓基層人員1萬餘人次。
6.中醫藥文化普及率不斷提高。開展中醫藥文化宣傳、科普巡講等活動,受益民眾達200萬餘人次。創建3個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遴選建設10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達25.27%。
7.中藥產業發展不斷加快。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50萬畝、種植基地示範縣20個、種植企業(合作社)3000餘家、種植業產值達185.6億元。中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162家,營業收入342.7億元,年產值超億元的中藥大品種23個,建設有邵東廉橋、長沙高橋2個國家級中藥材市場,全省藥品零售企業近兩萬家,中藥全產業鏈年產值超千億元。
8.中醫藥服務新業態不斷拓展。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普遍建立“治未病”科室。全省0-36個月兒童、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健康管理率分別為69.91%、67.47%。中醫藥康養文旅融合發展,獲批3個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5個國家級、22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頤而康等一批養生保健機構迅速發展。
9.中醫藥國際交流不斷擴大。合作建立“中-盧中醫藥合作研究中心”“中-巴民族醫藥研究中心”“中-巴中醫藥中心”。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杜拜分院正式運營,中國—辛巴威中醫針灸中心掛牌啟用,在中塞友好醫院開展中醫標準化診室建設,探索提供中醫藥診療服務。
10.中醫藥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全省97.3%的中醫醫院建立醫院信息系統(HIS),組建湖南省中醫藥數據中心,實施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患者移動服務”“網際網路中醫醫院”等中醫藥服務新模式逐步興起。
專欄1 “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湖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專欄1 “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備註: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底。
(二)“十四五”發展機遇。
從國家發展戰略來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將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從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來看,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對湖南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提出總體要求,作出具體部署。
從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來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發展為中醫藥發展帶來新機遇,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及雲計算等技術為中醫藥發展提供新支撐,中醫藥文化廣泛傳播為中醫藥發展拓展新空間,中醫藥社會認可度與日俱增為中醫藥發展提供新需求。
(三)主要挑戰。
1.中醫藥管理體系和統籌協調機制還不夠健全,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還未落地落實。
2.中醫藥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區域發展不平衡。中醫藥服務供給和優勢發揮不夠充分。中醫藥融入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機制尚未建立,中醫藥機構應急能力建設滯後。
3.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的中醫藥教育體系尚未有效建立,高層次人才缺乏、基層人才不足。中醫藥科學技術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科技創新投入不充分、創新驅動成效不顯著。
4.中醫藥產業發展缺乏有力統籌,大企業和大品牌不多,市場競爭力不夠強。中藥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中藥質量監管有待加強。
5.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還不足。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還待拓展。中醫藥信息建設底子薄、基礎差,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水平亟待提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大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中醫藥強省的部署,以堅持黨對中醫藥工作的全面領導為統領,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線,以保障人民民眾健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推進全省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推進健康湖南建設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全民共享發展。以人民民眾健康為中心,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把高質量標準、嚴質量監管貫穿中醫藥服務全過程,保障全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醫藥服務。
2.堅持中西並重發展。在健康湖南建設中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堅持中西醫並重”方針,在資源配置、政策機制、制度安排等方面向中醫藥傾斜,推動中西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3.堅持傳承創新發展。遵循中醫藥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堅持中醫藥原創理論思想體系,鞏固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推動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4.堅持統籌協調發展。著眼全省社會經濟發展大局,整合資源,統籌布局,處理好事業與產業、中醫與中藥的關係,推進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產業和文化“五位一體”高質量發展。
5.堅持改革持續發展。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政策法規體系、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全面提升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三)發展目標。
以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為總抓手,以體制機制改革、醫療服務、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產業發展、文化傳播為重點,以問題為導向,聚焦人民民眾看病就醫的痛點,梳理阻礙中醫藥發展的堵點,攻克影響中醫藥發展的難點,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實現由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的跨越式發展。
1.中醫藥服務能力大幅提升。集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康復養生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中醫應急救治能力與疫病防治進一步加強,中醫醫療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中醫藥特色進一步彰顯,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和人民民眾的滿意度大大提升。
2.中醫藥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高。中醫藥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中醫藥科研機構和平台建設不斷加強,中醫藥重點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形成一批具有湖南特色、代表國家水平、具有國際影響的創新成果。
3.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成效。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多層次、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人才隊伍結構明顯改善,中醫藥“神農人才”工程初見成效。
4.中醫藥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中醫藥一二三產業鏈有機結合,中藥產品研發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中醫藥養生保健、藥膳食療、森林康養、健康旅遊等多業態協調推進,特色化、規模化、集群化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
5.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科學研究和文化產業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不斷加強,中醫藥服務出口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湖湘中醫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6.中醫藥文化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宣傳形式更加多樣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具有湖湘特色的中醫藥科普作品和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全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不斷提升,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7.中醫藥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中醫藥行業得到廣泛套用,全省中醫藥信息數據共享互聯基本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新模式得到大力發展,人民民眾看病就醫更加便捷。
專欄2 主要發展指標
湖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專欄2 主要發展指標
備註:標“——”處為2020年未採集數據。
三、重點任務
(一)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增強應對重大傳染病等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
1.建立中西醫協同應急管理機制。堅持中西醫並重、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將中醫藥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納入湖南省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統籌規劃,強化中西醫臨床協作防治重大傳染病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應急救治工作制度,健全最佳化重大疫情救治體系,提升中醫藥防治重大傳染性疾病的綜合服務能力。
2.加強中醫藥應急與救治能力建設。建設好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加強市、縣級中醫醫院急診急救能力建設,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全部設定感染性疾病科和發熱門診,加強急診、重症、呼吸、檢驗等相關科室建設,提升服務能力。中醫藥專業人員全面參與公共衛生應急組織管理和專家隊伍,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針對可能形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傳染性疾病建立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加強新發突發傳染病等公共衛生事件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發揮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
3.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支撐保障能力。加強中醫藥應急物資、設施設備和技術資源儲備,支持省級中醫醫院建設中藥材和中成藥戰略儲備基地;支持有條件的中醫醫院根據“平急結合、中西醫並重”的原則,建立省級公共衛生基地;加強中醫疫病防治隊伍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建立中醫藥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幹人才庫。
專欄3 中醫藥應急服務能力建設
1.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建設。依託高水平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建設1家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
2.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依託高水平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建設1家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
3.中醫醫院應急救治能力建設。三級中醫醫院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及符合生物安全二級以上標準的臨床實驗室等建設,二級中醫醫院加強感染性疾病科、急診科、呼吸科等建設。培訓700-800名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幹人才。
(二)實施中醫藥“服務提質”工程,打造中部地區中醫藥服務高地。
1.著力健全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做優做強省級中醫醫療機構,加快湖南中醫藥大學和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建設,積極爭創國家中醫醫學中心或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推進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促進優質中醫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加強市級中醫醫療機構建設,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建設一批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內涵建設,以名醫、名科、名藥帶動醫院特色發展。提升縣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每個縣市建有政府舉辦的公立中醫醫院,並達到二級甲等水平,其中35%達到三級水平。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旗艦”中醫館建設,推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開展“中醫閣”建設。有序發展中醫診所、門診部、名醫堂以及中醫特色專科醫院、中醫康復醫院、中醫老年病醫院、網際網路醫院,鼓勵連鎖經營,實現品牌化、集團化發展。支持民族醫藥發展,加強民族地區民族醫院重點專科和製劑能力建設。
2.全面提升中醫醫療服務質量。最佳化中醫醫療服務,以骨傷、肛腸、兒科、皮科、婦科、針灸、推拿及心腦血管病、脾胃病、肝病、腎病、肺病、腫瘤、周圍血管病等為重點,做優做強一批中醫優勢專科專病,打造中醫區域專科醫療中心,建設中醫專科醫聯體、中醫經典病房,研究制定並推廣實施一批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篩選推廣一批中醫藥適宜技術和療效獨特的醫療機構中藥製劑,中醫專科診療服務量占比達60%以上。加強中藥藥事管理,落實處方專項點評制度,促進合理使用中藥。建設中醫特色診療中心,開展中醫護理門診試點,提高中醫特色診療與護理能力。推動中醫醫院全部參與醫療聯合體建設,支持中醫醫院牽頭組建醫療聯合體,開展好城市中醫醫療集團和縣域緊密型中醫醫共體建設工作。
3.穩步推進“中西醫協同”行動。重構中西醫結合服務體系,高標準建設省級中西醫結合醫院,支持建設若干市級中西醫結合醫院,強化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中醫類臨床科室和中藥房建設。建立一批中西醫結合專科醫聯體,打造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旗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創新中西醫結合診療服務模式,將中西醫聯合查房、會診和中西醫協同的多學科診療納入醫院章程,中西醫結合醫療實踐和效果納入醫院等級評審和績效考核。創新婦幼中醫藥服務模式,引導婦幼保健機構規範建設發展中醫臨床科室,為婦女兒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中醫藥預防保健和疾病診療優質服務。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攻關,形成並推廣一批“宜中則中、宜西則西”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4.大力拓展治未病、康復和健康養老服務。強化中醫藥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建設好省市縣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科室),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治未病服務崗位。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脊柱側彎、肥胖等中醫適宜技術防治試點。加快構建癌症以及高血壓、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的中醫藥防治網路。推廣一批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鼓勵家庭醫生提供中醫治未病簽約服務。持續開展重點人群的中醫藥健康管理。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依託現有資源建設省市級中醫康復中心、縣級中醫康復科室,支持各類醫療機構開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鼓勵社會資本建設康復醫院、療養院、護理院等中醫特色康復服務機構。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鼓勵二級及以上中醫醫院開設老年醫學(老年病)科,與養老機構合作共建、組建醫療養老聯合體。鼓勵有條件的中醫醫院開展社區和居家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開展中醫特色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
5.全面強化基層中醫藥內涵建設。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50%的市州、縣市區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範市縣。加大中醫館建設力度,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建制鄉鎮衛生院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診療量占比不低於35%。所有市級中醫醫院建立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中心,縣級中醫醫院建立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推進中醫藥人員“縣管鄉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2-3名中醫藥人員。
6.建立健全現代中醫醫院管理制度。持續推動公立中醫醫院探索建立體現中醫醫院特點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全部建立中醫醫院章程,顯著提高院長職業化水平。常態化推進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工作。落實“兩個允許”,穩步推進公立中醫醫院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分配製度改革。建立完善中醫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實行全面預算管理,規範成本核算工作。
專欄4 中醫藥服務提質工程建設
1.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建設。爭創1個國家中醫醫學中心或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
2.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在市級以上三級甲等中醫醫院遴選建設5個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
3.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創建1-2箇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7-10箇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支持醫療資源富餘的市級綜合醫院轉隸建設中西醫結合醫院。
4.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建設7個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10-15個省級中醫特色重點醫院。
5.地市級中醫醫院能力建設。支持市州中醫醫院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做優做強中醫優勢專科。每個市級中醫醫院支持4箇中醫重點專科、1箇中醫特色診療中心和1箇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建設。
6.縣級中醫醫院能力建設。重點支持脫貧地區縣級中醫醫院建設。支持縣級中醫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每個縣級中醫醫院建設2箇中醫特色專科、1箇中醫特色診療中心和1箇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
7.中醫館建設。建設400個左右中醫館,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建制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對已經建成的20%的中醫館提質升級,建設成“旗艦”中醫館。對15%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開展“中醫閣”建設,打造中醫館的“村級版”。
8.名醫堂工程。按照品牌化、優質化、規範化、標準化要求,分層級規劃布局建設一批名醫堂,推動名醫團隊入駐,為廣大基層民眾提供更便捷的高質量中醫藥服務。
9.中醫專科能力建設。爭創15-20個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建設10大中醫專科醫聯體,篩選推廣50箇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60項適宜技術和100個療效獨特的醫療機構中藥製劑。
10.中醫經典病房建設。支持建設50箇中醫經典病房。
11.民族醫藥能力建設。支持土家醫、侗醫、苗醫、瑤醫等民族醫藥發展,爭創4-5個少數民族醫重點專科、1-2個少數民族醫醫院製劑能力建設項目。
12.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建設。創建4個省級中醫治未病推廣中心、15個市級中醫治未病中心、80個縣級中醫治未病科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定治未病服務崗位,推廣20-30箇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
13.中醫康復服務能力建設。建設1個國家中醫康復中心,開展15-20箇中醫康復科能力建設,推廣20-30箇中醫康複方案,研發一批中醫康復器具。
14.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能力建設。對3-5個重大疑難疾病進行中西醫臨床聯合協同攻關,形成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或專家共識。
(三)實施中醫藥“科技創新”工程,打造中部地區中醫藥科技創新高地。
1.深化中醫藥傳承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省級科研機構在中醫藥創新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支持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創新發展,支持民族醫藥研究機構建設。深化中醫藥科研製度改革,建立科技主管部門、中醫藥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及藥品監管部門協同聯動的中醫藥科研規劃和管理機制,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促進中醫藥發展的科研評價體系、標準體系和激勵機制。加大中醫藥科研投入力度,對中醫藥領域科研攻關予以優先支持。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建設一批中醫藥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探索完善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模式,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及企業健全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發展機制。尊重中醫藥科研規律,在成果轉化收益、團隊組建等方面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促進優秀研究成果轉化套用。
2.加快中醫藥科研創新平台建設。加強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科研創新能力建設,將其打造成中部地區中醫藥科技創新龍頭;加強中南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建設,將其打造成中部地區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領頭羊。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及企業培育創建一批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國家中醫藥局重點實驗室、國家藥品監管局重點實驗室,布局建設省級中醫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醫類智慧型裝備研發中心、中藥材良種繁育研究中心、湘中藥產業化研究中心、中醫藥工程研究中心和中醫藥企業技術中心。支持建設具有湖湘中醫藥特色的藥物研發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和嶽麓山中藥材種業創新中心,培育建設中醫藥產業技術研究院。推進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國家基本中醫藥循證能力建設和專科專病循證能力提升等項目的建設。
3.加強中醫藥創新性研究。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理論與臨床研究,深化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證候、診療規律、科學原理等重點領域的研究,探索適合中藥特點的新藥開發模式,支持基於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院內製劑等中藥新藥的研發,支持兒童用中成藥創新研發,支持開展中成藥上市後循證研究和再評價,遴選推薦中成藥品種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醫保目錄,支持中藥材良種繁育研究,支持道地和大宗藥材生物轉化開發和創新,支持藥食同源物質轉化創新研究,推動開展基於中醫理論的中醫診療器械和中藥製藥設備的研發。
4.注重湖湘中醫藥精華的傳承研究。開展對湖湘中醫名家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的傳承研究,加強對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技藝及傳統製藥、鑑定、炮製技術的活態傳承,推進中醫藥學術傳承工作試點,支持湖湘中醫學術流派發展。加大中醫藥古籍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力度,加大對少數民族醫藥的傳承保護,持續開展少數民族醫藥文獻的搶救整理工作,對散落在基層、民間的中醫藥傳統知識進行收集、調查、整理,並加以保護和推廣套用。
專欄5 中醫藥科技創新工程建設
1.中醫藥創新平台建設。爭創1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點實驗室,建設2個省中醫藥重點實驗室、2個省中醫藥技術創新中心、2個省中醫藥工程研究中心、3個省中醫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2.中醫藥科研計畫項目。圍繞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性疾病開展基礎研究、臨床套用研究以及循證評價研究,立項資助科研項目800個。
3.中藥新藥創製。加強對醫療機構院內中藥製劑的研發,遴選8-10個療效獨特的院內中藥製劑進行新藥開發。開展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等的中藥新藥研發。
4.中醫藥傳承研究。開展中醫藥古籍文獻保護和套用研究,開展馬王堆漢墓和里耶秦簡醫學研究,對10位湖湘歷代著名醫家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開展系統研究。
5.傳統知識保護研究。加強對傳統知識及民間特色診療技術的調查整理、研究評價及推廣套用,收集、調查、整理100個左右民間中醫藥傳統知識。
(四)實施中醫藥“神農人才”工程,打造中部地區中醫藥人才聚集高地。
1.實施中醫藥人才培養重大專項。建立一支彰顯中醫藥特色、專業分布科學、層次結構合理、滿足中醫藥服務需求的中醫藥人才隊伍。持續推進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開展老藥工傳承工作室建設。鼓勵各醫療機構和市縣財政支持湖南省(基層)名中醫建設傳承工作室。依託國家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以及國家和省級中醫藥重點學科、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等平台,開展中醫藥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骨幹人才等高層次人才培養。將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等醫療機構中醫藥人才納入各類中醫藥人才培養項目。開展縣、鄉、村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培養基層實用型人才。
2.深化中醫藥教育綜合改革。支持湖南中醫藥大學創建省部局共建高校,創建2-3箇中醫藥類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探索開展九年制中醫學教育。支持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發展本科教育,支持中醫藥相關高職高專院校創建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群)。推動湖南中醫藥大學湘杏學院完成轉設。開展中醫藥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和“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推動開展卓越中醫藥師資培訓項目。加強中醫臨床教學能力建設,強化中醫思維,注重中醫藥經典學習,實施多層次師承教育,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鼓勵名老中醫藥專家參與在校生、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學員帶教、授課。持續推進中醫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高質量培訓中醫住院醫師、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和助理全科醫生。繼續開展農村訂單定向免費中醫醫學生的培養。支持開展中醫類別本土化人才培養。
3.加強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支持湖南中醫藥大學探索開展九年制中西醫結合教育,建設1-2個國內一流的中西醫結合學科,培育一支中西醫結合多學科交叉創新隊伍。實施西醫學習中醫重大專項,鼓勵取得非中醫類別醫師資格的醫師學習研究和運用中醫理論與診療技術,持續提升中醫藥能力和素養。完善臨床類專業中醫藥課程設定,鼓勵相關高等院校開展西醫學習中醫經典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支持臨床、口腔、公共衛生類別醫師接受必要的中醫藥繼續教育。
4.健全中醫藥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以品德、能力、實績為導向的中醫藥人才評價機制,將會看病、看好病作為中醫醫師的主要評價內容,構建引導中醫藥人才注重臨床、服務基層的評價導向,推動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使用與職稱晉升制度,適當放寬長期服務基層的中醫醫師職稱晉升條件。完善中醫藥人才獎勵長效機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定期開展省級名中醫、基層名中醫的評選表彰,推動市州、縣市區按規定開展相應層級的評選表彰活動,將表彰獎勵評優向基層一線和艱苦地區傾斜。研究建立中藥材種植、中藥炮製、中藥(材)飲片傳統經驗鑑定、中醫藥健康服務等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完善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考核評價辦法,促進民間特色技術療法的傳承發展。
專欄6 中醫藥“神農人才”工程建設
1.中醫藥人才培養平台建設。創建7-10個國家級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20個省級中醫藥重點學科。創建5-7個全國老藥工傳承工作室、20-30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50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30個省級名老中醫藥專家或老藥工傳承工作室。
2.中醫藥創新團隊建設。爭創1個國家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1-2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建設5個省級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建設高水平的中醫藥發展智庫。
3.中醫藥各層次人才培養項目。
遴選推薦1-2名國醫大師、2-3名全國名中醫、2-3名岐黃學者、4-6名青年岐黃學者。
實施中醫藥領軍人才培養項目,遴選培養10名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中醫藥領軍人才;實施中醫藥優秀人才培養項目,遴選培養100名學術能力拔尖的複合型中醫藥學科帶頭人;實施中醫藥骨幹人才培養項目,遴選培養500名專業技術突出的中醫藥臨床、科研、管理和國際化等骨幹人才;實施中醫藥基層人才培養項目,培養輸送3000名實用型的中醫藥人才,充實基層中醫館。
4.中醫醫師規範化培訓項目。爭創1-2個國家標準化規培實踐技能考核基地,支持10家中醫規培基地、20家中醫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基地加強培訓能力建設。建設2個省級重點專業基地、2個省級中醫骨幹師資培訓基地、4個省級中醫類別標準化規培實踐技能考核基地。培訓1500名左右規培(含助理)師資,培養5000名左右合格住院醫師(含助理)。
5.西醫學習中醫人才培養項目。鼓勵醫療機構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非中醫類別從業人員學習中醫,支持培訓5000人次。
(五)實施中醫藥“產業振興”工程,打造中部地區中醫藥產業發展高地。
1.建設中藥材大基地。加強湖湘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建設好相關資料庫。建設“湘九味”中藥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一批“湘九味”品牌藥材重點品種,打造省內武陵山片區、雪峰山片區、南嶺片區、羅霄山片區和環洞庭湖區等五大中藥材種植(養殖)產業帶,建設一批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引導中藥企業在藥材適生地區設立“定製藥園”作為原料藥材供應基地。加強對道地藥材的地理標誌保護,支持我省現有的“國家地理標誌”中藥材種植基地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建設。
2.培育中醫藥大市場。以“湘九味”品牌為引領,推動中藥材優勢品種建設,培育、保護、推廣湖湘道地中藥材,扶持一批“湘九味”大品種,打造一批“湘九味”知名品牌。提升中醫醫療機構中藥服務能力,打造區域中藥製劑中心、中藥共享調劑配送中心。建設中醫藥產業園區,推進中藥配方顆粒研製和產業化、規模化,打造以瀏陽生物醫藥園為核心的現代中藥產業基地。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推動邵東廉橋、長沙高橋等區域專業化市場提質升級,在全省中藥材重要產區建立信息站點,建設產銷信息化平台,打造現代化中藥材電子交易市場。推進中藥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建設。
3.發展中醫藥多業態。設立中醫藥產業發展基金,建立產學研醫政聯合攻關、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機制,打造“大健康企業+大健康基地+大健康產品+大健康服務”全鏈條健康產業發展模式。支持開展湘產大宗藥材產地趁鮮加工炮製一體化試點,從省內優勢中藥材資源中研發培育功能性強、市場需求大的中藥食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日化與化妝品、農業投入品。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和健康養老服務。推進中醫藥參與鄉村振興和生態建設。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開闢中醫藥康養精品旅遊線路,打造省級森林康養基地,加快中醫藥特色小鎮建設。中醫藥產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
4.加強中藥質量安全監管。完善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加強特色中藥資源監控和保護。推動制定湘產中藥材種苗繁育、採收、產地初加工、野生撫育及仿生栽培技術規範和標準,支持制定道地藥材、大宗藥材及其飲片質量等級標準,強化中藥材質量標準制定與質量管理,促進中藥飲片優質優價。加強中藥溯源管理和中藥全產業鏈質量保障,支持建設區域性中藥外源性污染物檢測與安全性評價中心,構建中藥外源性有害殘留物監測體系。建立完善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全產業鏈質量監管系統,強化多部門協同監管,基本實現中藥重點品種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專欄7 中醫藥產業振興工程建設
1.中藥材資源庫建設。建設1個省級中藥材資源資料庫,建立1個道地和大宗藥材種質資源庫。
2.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建設。建設30-40個“定製藥園”種植基地、15-20個省級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30-40個道地藥材生態種植(養殖)示範基地,提質建設20箇中藥材種植基地示範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00萬畝。
3.中醫藥產業項目。建設40-50箇中藥材產地初精深加工示範基地,研發培育20-30箇中藥食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日化與化妝品,開發2-3箇中醫藥治療領域有特色的中成藥,支持培育2-5個年產值過10億元、新增20個年產值過億元的中藥大品種。
4.中醫藥特色園區建設。建立一批集中藥材種植(養殖)、中藥系列深加工和大健康產品於一體的中醫藥產業園區;創建2-3個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開闢5-8條康養精品旅遊線路,打造30-40個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省級森林康養基地,推進4-6箇中醫藥特色小鎮建設。
5.中藥服務平台建設。依託省市級中醫醫院建設10-14個區域中藥製劑中心,依託縣市級中醫醫院建設50-60箇中藥共享調劑配送中心。
(六)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打造中部地區中醫藥文化傳播高地。
1.提升中醫藥文化內涵。推廣中醫藥文化精神標識。建設中醫藥文化體驗場館,構建傳播平台。開展國家級和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強縣級以上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主陣地建設。高標準建設湖南省中醫藥博物館和衡陽會議紀念館,打造炎帝陵、仲景祠、藥王殿、橘井泉等一批湖湘中醫藥文化地標。組織內容豐富的中醫藥專題展覽。
2.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播。充分利用省內影視、出版、廣播等行業的傳播優勢,運用融媒體手段,廣泛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開展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監測。加強中醫藥科普專家隊伍建設,推動中醫醫療機構開展健康講座等科普活動,建設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
3.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鼓勵引導社會力量通過各種方式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加大對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力度。系統整理與研究湖湘中醫藥發展源流與脈絡,創作一批承載中醫藥文化的創意產品和文化精品,推動中醫藥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動漫遊戲、體育演藝等融合發展。
專欄8 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建設
1.中醫藥文化內涵提升行動。在全省推廣國家中醫藥文化精神標識,推動中醫藥經典普及化,以中醫藥名醫名家、古籍精華、傳統技藝、非遺項目等經典元素為內容載體,編寫3-5種針對不同客群的中醫藥文化讀物,創作10-15箇中醫藥文化和湖湘文化相融合的科普作品,推出10-15個具有湖湘特色的中醫藥文化研究成果,開發系列中醫藥文創產品。
2.中醫藥文化傳播平台建設。創建2-3個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1-2個國家級中醫藥文化體驗場館,建設70-80個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1-5箇中醫藥文化網路傳播平台,建設湖南省中醫藥博物館、衡陽會議紀念館等4-5個省級中醫藥文化體驗場館。
3.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開展中醫藥系列宣講活動,開展中小學生中醫藥科普知識教育,定期舉辦湖南省中醫藥健康科普知識大賽。持續開展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監測。
(七)開展中醫藥“海外傳播”行動,打造湖湘中醫藥國際名片。
1.推進中醫藥國際多元化交流合作。全面推進中醫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組織實施中醫藥“組團式”海外傳播項目,支持中醫醫療機構參加國家援外醫療,在援外醫療中逐步提高中醫藥人員和服務占比。支持有條件的省內中醫藥機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規則、標準的研究制定,建設有中醫特色的孔子學院、中醫藥國際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充分利用政府間“國家年”“中醫藥周”和“中非經貿博覽會”等平台,拓展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渠道。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和台灣地區中醫藥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湖湘中醫藥資源優勢,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吸引國(境)外人士接受中醫藥醫療、保健、健康旅遊、教育培訓、文化體驗等服務。
2.打造中醫藥服務出口新業態。大力發展“網際網路+中醫藥貿易”。支持中藥類產品開展海外註冊。藉助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優勢,以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為載體,以爭創國家級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為突破口,推動湖湘中醫藥產品進入海外市場,加大行銷力度,提高出口份額。
專欄9 中醫藥海外傳播項目建設
1.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創建1個“一帶一路”海外中醫藥中心、爭創1個國內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建設2個海外中醫藥中心,加強中醫藥文化網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2.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創建1家國家級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力爭5-7箇中藥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註冊上市。
(八)開展中醫藥“數位化行動”,推進中醫藥智慧型化發展。
1.加強中醫藥信息化平台建設。推進以中醫藥資源、服務、管理和科研數據等為重點的基礎資料庫建設,建好省級中醫藥綜合統計信息平台、中醫藥數據中心和中藥製劑不良反應和真實性數據採集系統,完善省級中醫藥綜合統計體系,最佳化升級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推進各級中醫醫療衛生機構及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規範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數據套用服務的安全防護,增強自主可控技術套用。
2.深化中醫藥信息化技術套用。進一步推進以中醫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省市高水平中醫醫院為核心,推進遠程醫療服務,拓展線上中醫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探索制定中醫藥相關信息化服務標準,形成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基礎的中醫藥服務新模式,推動中醫藥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發展,持續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推進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中醫醫院建設。
專欄10 中醫藥信息化建設
1.中醫藥信息化平台建設。建設省級中醫藥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二級以上中醫醫院信息化水平,升級改造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
2.中醫藥信息化套用研究。探索制定相關中醫藥信息化服務標準,支持研發套用名老中醫傳承信息系統、中醫智慧型輔助診療系統、中醫藥電子交易系統。
3.智慧中醫醫院建設試點。鼓勵中醫醫療機構建設遠程醫療服務網路和平台,發展網際網路中醫醫院,規範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活動。遴選3-5家信息化基礎較好的中醫醫院開展智慧中醫醫院試點建設。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中醫藥管理體制機制。
加強黨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深化《中醫藥法》貫徹實施,理順中醫藥管理職能,明確中醫藥管理責任,加強人員配置,形成權責清晰、管理順暢、運行高效的中醫藥管理體系。建立完善中醫藥工作跨部門協調機制,定期研究解決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落實省委、省政府發展中醫藥工作的政策措施,促進中醫藥協調發展。
(二)加大中醫藥投入力度。
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各級政府在衛生健康投入中統籌安排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並加大支持力度。鼓勵設立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的中醫藥發展基金。引導商業保險機構投資中醫藥服務產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支持中醫藥發展。
(三)完善中醫藥扶持政策。
用好用足各方面鼓勵和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政策。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制定務實管用的扶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統籌規劃中醫藥建設專項,設立中醫藥專項資金,充分發揮政策集成效應。制定支持中醫藥特色發展的價格管理政策,創新適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基金監管模式。研究制定中藥製劑管理、新藥開發和產業發展等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中藥管理政策。
(四)深化中醫藥評價體系改革。
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覆蓋中醫藥全行業的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完善中醫醫院評審和績效考核辦法,強化以中醫為主的辦院模式和服務功能。將中醫藥人才評選、科學研究、職稱晉升等實行單列計畫、單獨評價。深化中醫藥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改革,健全賦予中醫藥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的管理制度。完善中醫藥技術和中醫藥設備標準體系與評價方法,促進中醫藥技術、設備套用管理。完善中醫藥同行評議制度,對中醫藥機構、人才、科技、服務和產品全面實行中醫藥專家同行評議。
(五)強化中醫藥規劃實施。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從國家戰略高度謀劃中醫藥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將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衛生健康發展規劃,統籌布局、協同推進。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轄區內中醫藥工作的指導、督促和檢查,將本規劃落實情況納入衛生健康工作年度目標考核。各中醫藥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結合職責職能細化工作目標,紮實推動各項工作落實,促進規劃順利實施。
(六)加強中醫藥綜合監督。
創新監管方式,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要求,大力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切實加強事中事後監督,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強化服務意識,堅持監督執法與服務指導相結合,積極為中醫藥服務人員提供中醫藥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的諮詢服務和業務指導。規範依法執業,加強對開展中醫醫療服務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及其醫師、護理、藥學技術等人員的監管,加強對中醫醫療機構重點科室、重點環節監管,加強對中醫醫療服務、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中醫醫療廣告的監管,整頓和規範中醫醫療服務市場秩序,嚴厲打擊中醫藥服務領域違法違規行為,促進中醫藥健康規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