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

《黑龍江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由黑龍江省印發,以化解安全風險、築牢發展基礎為主題,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全力防範和化解各類災害事故風險,切實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
  • 印發單位: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 印發時間:2022年4月2日
印發通知,全文,內容解讀,

印發通知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黑龍江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現將《黑龍江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日

全文

黑龍江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黑龍江省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突破的關鍵時期。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推進我省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依據《“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面臨的形勢
一、成效與進展
“十三五”期間,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應急管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十三五”應急管理領域相關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改革,整合最佳化應急力量和資源,省市縣三級應急管理部門組建到位、全面履職。推進應急管理法治建設,修改《黑龍江省安全生產條例》《黑龍江省消防條例》,出台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等系列制度性檔案,形成了覆蓋黨委政府、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發揮黨委政府核心指揮部作用,形成省市縣橫縱貫通、全域覆蓋應急指揮體系。理順森林草原防滅火、防汛抗旱管理體制,建立防災減災救災跨部門協同、軍地聯動、交通運輸保障等機制。
面對重大危機挑戰應對有力。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竭力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及時處置黑龍江等江河洪澇災害,積極應對“巴威”“美莎克”“海神”“三台連擊”和雨雪冰凍災害等汛情險情,成功封堵依蘭縣牡丹江堤防蘇格段潰口,有效組織遜克翠宏山鐵礦、龍煤雙鴨山東榮二礦事故和伊春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等應急救援,成功營救礦工44名。“十三五”期間,全省受災人口、因災死亡(失蹤)人口、倒塌房屋數量比“十二五”時期分別下降14.2%、11.4%、79.4%。
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中向好。深入貫徹安全發展理念,積極推動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大力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大體檢大執法大培訓大曝光“四大”行動,持續開展礦山、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人員密集場所、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安全生產非法違法、違規違章行為。出台《關於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實施意見》,實施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努力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與“十二五”時期相比,“十三五”期間全省各類事故、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起數分別下降88.8%、59.2%和69.2%,死亡人數分別下降52.9%、60.8%和59.6%。
防災減災救災效能全面提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重要論述,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防汛抗旱和防災減災制度建設,在全國率先建立森林草原防滅火安全官制度並配備安全官2799名。統籌推動以防災減災工程為核心的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完善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體系。組織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推動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移民搬遷、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重點地區活斷層探測、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和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完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成1箇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12個地市級、45個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創建176個全國、234個全省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三五”期間,全省共下撥救助資金8.42億元、救災物資15.56萬件,救助受災民眾479.37萬人次。
應急指揮救援能力顯著增強。建成省級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推動市縣兩級應急救援指揮中心達標升級。制修訂省級專項應急預案43部,其他各類預案1.9萬部,連續開展“龍威”系列森林撲滅火、抗洪搶險、防汛防山洪等應急演練,實戰能力有效提升。完成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實訓演練和救援基地等項目建設,推動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七台河基地、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鶴崗基地和國家東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支持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強專業、企業和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和力量建設,依託省森林消防總隊哈爾濱支隊成立200人的黑龍江省綜合應急救援隊,組建144支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和1.9萬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實施“科技興安”三年行動,整合成立安全工程檢測檢驗中心,建立582人的應急管理專家隊伍。
二、問題與挑戰
應急管理體制機製法制仍需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法規制度還不夠完善,地方立法建設相對滯後。應急預案系統性、針對性、實用性不強,作用發揮不夠。基層應急管理機構不健全、人員力量不足、專業人才較為匱乏,職能分工還存在模糊地帶,特別是基層“防”和“救”銜接不緊密,部門間協調聯動機制有待完善。
全面防控安全風險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基礎薄弱的現狀需要持續改進,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夠細緻深入,部分地區、重點行業領域隱患排查整治不徹底,生產安全事故風險較高等問題依然存在,本質安全水平有待提高。個別地區還不能很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關係,招商引資安全生產把關不嚴。
應對巨災超前防範能力亟需進一步提升。全省森林林下可燃物載量大,撲火隊伍人員年齡老化,森林防滅火壓力大。中小河流設防標準較低,大型現代化防汛抗旱搶險裝備缺乏。應急避難場所不足,基層減災能力不強,公眾避險意識薄弱,自救互救技能缺乏。極端天氣、江河洪水、雨雪冰凍和山洪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突發鏈發對我省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出了新挑戰。
應急救援基層基礎能力尚需進一步夯實。應急救援力量還需整合,救援能力有待提升。專業性救援力量尚不完善,管理、訓練等有待規範。應急物資儲備與應急救援需求還有差距,地方財政對應急基礎能力建設的投入仍然不足。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與系統套用水平不能完全適應形勢任務要求,安全監管、搶險救援信息化、智慧型化高科技裝備還需不斷充實。
三、發展與機遇
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對應急管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論述,特別是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對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出明確要求,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為做好新時期應急管理工作確定了發展目標和行動綱領。
發展動力更加強勁。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推進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應急管理事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黨中央、國務院出台支持東北振興的系列政策措施,為我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注入強大動力,政策紅利疊加,給我省應急管理事業帶來乘勢而上的契機。
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對安全重視程度普遍增強,廣大人民民眾的安全需求和防災避險意識不斷提升。國家陸續修訂完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相繼實施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法規制度保障。2018年改革以來,我省安全生產形勢的總體穩定和防災減災救災方面的顯著成效,為應急管理事業再上新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化解安全風險、築牢發展基礎為主題,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全力防範和化解各類災害事故風險,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災害事故損失,切實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為推動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再創龍江新輝煌創造良好安全環境。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凝聚發展力量。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工作一系列新觀點新思想新論斷,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堅持兩個至上,推進依法治理。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高水平安全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各行業領域本質安全水平和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理順“統與分”“防與救”的職責分工,推動體制機制改革走向深入;完善應急管理領域地方性法規和標準體系,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應急管理工作突出問題,提升應急管理治理水平。
——堅持預防為主,深化理念革新。樹立底線思維和系統觀念,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注重關口前移,強化源頭管控,提高風險研判前瞻性、精準性、針對性;持續加強監測預警、安全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治理,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手段,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堅持科學應急,落實超前準備。科學認識和系統把握災害事故致災規律,樹立風險管理理念,分析識別應急需求,合理布局應急資源,做好預案準備、隊伍準備、物資準備等各項應急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不斷提升應急救援和綜合保障能力,做到預警發布要及時,搶險救援要迅速,恢復重建要妥善,監管執法要精準。
——堅持社會共治,強化科技支撐。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構建應急管理全民參與新格局。大力弘揚應急文化,強化群防群治,築牢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支撐,最佳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推進應急管理科技自主創新,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智慧型化、專業化、精細化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和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自然災害和事故風險防範化解、應急處置、綜合保障等核心能力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穩定好轉,綜合防災減災水平明顯提升。力爭到2035年,安全生產形勢實現根本好轉,自然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現代化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基本建成,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
專欄1 主要發展指標
序號
指 標
預期值
屬性
1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下降15%
約束性
2
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
有效遏制
約束性
3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約束性
4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0%
約束性
5
營運車輛萬車死亡率
下降10%
約束性
6
煤礦百萬噸死亡率
下降10%
約束性
7
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1
預期性
8
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
<15000
預期性
9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省生產總值比例
<1%
預期性
“三項改革”縱深推進。應急管理機構改革不斷走深走實,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和安全生產領域改革措施持續跟進落實。與實際工作相適應的領導體制、指揮體制、協同機制、職能配置和機構設定逐步建立,相關部門職責更加明晰,應急管理隊伍建設、能力建設、作風建設、法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應急管理基礎設施、裝備條件明顯改善,工作效率、履職能力全面提升。
“五大體系”基本健全。應急指揮體系、安全責任體系、應急預案管理體系、綜合預測預警體系、法規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應急救援指揮體制和應急指揮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清晰明確,調查評估和責任追究機製得到有效落實。預案管理數位化實現突破,應急救援處置流程更加規範,指揮決策效能得到提高。災害事故易發多發頻發地區、重點行業領域企業監測能力穩步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感知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地方性法規立改廢釋工作有序開展,應急管理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全面依法行政紮實推進。
“五項能力”全面提升。應急救援救助能力、災害風險防控能力、安全監管執法能力、科技人才支撐能力、基層應急治理能力持續提升。應急救援救助力量健全完善,森林防火救援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航空應急救援能力保持引領地位。應急物資集中統籌管理,多元化儲備有效落實,全省儲備網路基本形成。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高標準完成,防災減災基礎建設有序推動,城鄉抗災救災能力明顯增強。安全生產“四大”行動常態化推進,雙重預防機制和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全面鋪開,本質安全水平持續提升,重點行業領域較大生產安全事故穩步下降、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應急管理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初具規模,全民應急素養普遍增強,信用體系、獎懲機制健全完備。推薦符合條件的地區參加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和綜合減災示範縣創建活動,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工作持續推進,社會安全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五大工程”取得實效。應急救援能力、災害防治能力、本質安全水平、全民應急素養、應急管理信息化提升和建設工程創新實施。建成國家東北區域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建設省級綜合救援隊培訓訓練基地,推動應急航空救援站和機降點建設,推進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實現基本具備救大災、搶大險快速救援和保障能力。化工園區和尾礦庫專項治理體系完備,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地震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展現成效。安全監管監察裝備設施更加完備,“智慧應急”試點建設成果顯著,數據驅動的應急管理核心業務基本形成,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推動建設研學一體、寓教於樂的安全教育科普體驗和實訓實操培訓基地。
第三章 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
積極創新應急管理理念,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加強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完善應急預案管理體系,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一、健全完善應急指揮體系
健全應急指揮體制。落實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堅持以常態應急與非常態應急相結合構建指揮體系,建立縣級以上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應急指揮機構,統一指揮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統籌災害事故應急指揮決策和搶險救援全過程管理。全面推動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訓練體系,強化政治擔當和戰鬥準備。進一步釐清應急管理部門與涉災部門“統與分”“防與救”的職責分工,明確職能邊界與工作責任,理清搶險救災關鍵節點責任鏈條。健全省市縣分級回響機制,明確各級各類災害事故回響程式,進一步理順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抗震救災等指揮機制。
構建協調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相關議事機構的統籌協調作用,發揮好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各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明確各部門合力防範化解風險、處置災害事故的工作職責。兼顧上下游、左右岸關係,建立健全統籌跨區域、跨部門的防汛抗旱救災全過程實時協調機制。建立規範森林草原防滅火檢查督導工作機制,推動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制度得到全面有效落實。完善省內駐軍單位、武警部隊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溝通和對接機制,明確參與救災行動的程式和方式、不同規模及數量兵力使用辦法、兵力動用提報流程,推動信息共享和資源共用,最佳化行動協同。強化軍地聯動指揮,開展常態化聯演聯訓,堅持互補建設、一體推進,統籌運用好應急力量。
二、健全完善安全責任體系
壓緊各級各部門監管職責。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應急管理責任制。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推動落實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層層制定實施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要求,夯實屬地部門安全生產職責,推動制定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重點環節監督管理職責清單。加強對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安全管理,健全責任鏈條,加強工作銜接,形成監管合力。對新產業、新業態監管職責按業務相近的原則確定監管部門,填補行業領域安全監管職責空白。全面落實應急管理責任考評和獎懲制度,綜合運用巡查督查手段,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推動形成系統完善的安全防範責任考核體系。
壓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法定責任。健全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工作機制,推動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推動生產經營單位建立風險隱患公告制度。嚴格落實重點行業主要負責人風險研判和承諾公告制度,對存在嚴重危害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違法行為的生產經營單位及有關人員按照國家規定實施聯合懲戒。督促企業合理提取、用好用足安全生產費用,支持安全技術設備設施改造等有關財稅政策。推動落實工傷預防行動計畫。
完善調查評估和責任追究機制。健全完善災害、事故統計直報工作機制,確保應報盡報、應統盡統,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責任。落實《黑龍江省重大自然災害調查評估暫行辦法》,健全完善重大自然災害調查評估工作機制。堅持事故查處“四不放過”原則,推動生產安全事故調查重點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管理、標準技術等方面。加大事故提級調查和掛牌督辦力度,嚴查地方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監管責任不落實問題。定期開展典型案例復盤辨析,加強對涉險事故和人員受傷事故的調查分析。修訂黑龍江省事故整改措施落實情況評估辦法,建立健全定期開展重大和較大事故調查處理情況“回頭看”制度,推動各地各有關單位常態化開展生產安全事故整改措施落實情況評估工作。
三、健全完善應急預案管理體系
健全應急預案體系。以風險評估為基礎、演練和實踐檢驗為手段,堅持問題導向,建立健全應急預案體系,確保預案應建盡建、相互銜接、科學適用。編制部門工作手冊,明晰職責、規範流程和技術路徑。根據應急處置工作需要,動態組織省級應急預案修訂,推動市級政府編制重要目標、重大危險源、重大活動、重大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應急預案,強化各級應急預案備案管理。探索建立分行業企業預案種類編制標準,提升企業預案編制水平。結合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強化分級管控措施,建立防救合一的應急救援預案體系。以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為基礎,明確政府在預防與應急準備、災害事故調查及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救災等方面的職責。建設套用應急預案數位化管理平台,推進應急預案數位化管理、模組化調用、智慧型化輔助,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應急指揮決策能力。
提高演練實訓效果。建立應急預案演練、評估管理制度,制訂落實年度應急演練計畫,鼓勵結合災害事故情景開展形式多樣、集約高效的實戰化演練。嚴格落實充分發揮政府部門應急預案演練職責和引導作用,按規定組織開展應急演練,重點加強“雙盲”演練,探索實施“電子沙盤”推演,檢驗預案的科學性、實用性,並及時組織修訂完善。強化重點崗位、重點部位現場應急處置方案實操性監督檢查。按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黑龍江省安全生產條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規定要求,督促指導生產經營單位依法落實常態化預案演練,定期組織專項預案、部門預案的應急演練,不定期開展軍地聯訓和跨市地等綜合應急演練。
四、健全完善綜合預測預警體系
完善風險監測網路。推進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建設,利用物聯網、北斗衛星、圖像識別、5G等技術和地理測繪成果,建設自動化、智慧型化水旱災害監測感知網路。利用“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積極推進城市安全信息模型基礎平台、交通運輸安全感知網路、城市“生命線”感知網路等感知能力建設。進一步建設完善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最佳化完善覆蓋重點區域的氣象、水旱、山洪、地質、地震、森林草原火災等監測站網布局,保障監測信息採集和共享的準確性、及時性、穩定性。健全森林火險分級預警模式和預警模型,提高重點區域火情感知覆蓋率。
增強預警發布能力。加強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分析研判,強化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重大風險早期識別。發展精細化氣象災害預警預報體系,最佳化地震長中短臨和震後趨勢預測業務。完善省生產安全事故信息報告工作制度,形成連通中省直各相關單位、各市縣的信息報送網路。推進跨部門、跨區域的災害事故預警信息共享,強化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特定時間的精準發布能力。推進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提升工程,執行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標準,提高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率、精準度和時效性,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0%。推動全省應急廣播系統建設,以災害事故風險區域為重點加快推進村屯“大喇叭”建設,建立健全應急信息發布機制,加強應急廣播使用人員培訓和信息發布演練。
五、健全完善法規標準體系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強立法研究,推動《黑龍江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條例》《黑龍江省安全生產條例》等法規的制修訂工作。開展普法活動,加大典型案例普法宣傳。會同相關部門出台政策措施,把森林草原防滅火、防汛抗旱、安全生產有效措施和方法固化為制度,全面提升防大汛、滅大火、救大災能力。加強應急管理領域規範性檔案管理,定期開展規範性檔案清理工作。研究制定全省應急管理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方案,加快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應急管理體系。嚴格執行《黑龍江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式暫行規定》,將應急管理行政決策納入法治化軌道。
完善地方標準體系。加強省應急管理地方標準專業技術委員會建設,研究構建我省應急管理標準體系。加強風險評估與管控、隱患治理、安全管理、預案編制、應急演練、現場處置、災害救助等環節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推動重要標準的套用實施,強化安全生產領域強制性國家標準宣貫落實。推動最佳化交通運輸、電動腳踏車和漁業船舶等安全技術與安全配置水平。鼓勵社會團體制定應急產品及服務類團體標準。
第四章 全面提升應急管理能力
最佳化應急要素資源配置,加強技術支撐和能力建設,全面提高應急管理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強化急難險重任務處理能力。
一、提升應急救援救助能力
實現應急力量全覆蓋。承接完成國家東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任務,建立與我省支援協作機制。推動省級救援基地和隊伍建設,嚴格抓好教育訓練管理,配齊配強防護救援裝備,全面提升隊伍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打造具備“全災種”救援能力和快速機動能力的省級綜合應急救援隊。強化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企業所屬各行業領域專業救援力量建設,推動地市依託現有資源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加強重點國際鐵路、跨國能源通道等重大工程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建設。配合做好消防和森林草原防火專業力量整合提升工作,促進消防應急救援和醫療救護一體化,加強技術保障隊伍建設,實現應急救援力量全覆蓋。加強各類救援力量的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共訓共練。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隊伍多渠道保障模式。
專欄2 應急救援基地和專業隊伍建設重點
1.推動省級綜合應急救援、礦山救援、危化救援等救援隊伍建設,加強人員配置和裝備配備,建成完善基礎設施,提供訓練保障,提升搶險救援能力水平。
2.依託大型企業,支持水電水利、建築施工等領域專業搶險救援隊伍建設。
3.推動重點化工園區所在地建設專業公共應急救援隊。
4.繼續加強國家級礦山、危化救援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推進國家礦山應急救援排水雞西基地建設。
5.推動省級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建設。
6.推動地市依託森林消防、防汛抗旱搶險救援、礦山、危化等現有專業隊伍力量,建立適應當地災害事故救援需求的專業應急救援隊。
構建航空應急網路。依託省內通用航空機場、改造升級現有應急航空救援站、與航空公司簽訂協定等方式支持區域內重點應急救援航站和起降點建設,加快構建覆蓋災害事故易發多發地區的航空應急救援網路,航空應急救援(覆蓋範圍200公里以內)回響時間控制在2小時以內。制定航站建設指導規範,推行“站隊庫”協作、“一站多點”建設模式,開展直升機簡易起降點建設,實現航空機動、物資儲備和救援力量一體化建設。採取直接投資、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構建大型固定翼飛機、直升機與無人機高低搭配、遠近結合、功能完備的航空力量體系,實現森林草原防滅火重點區域基本覆蓋。組建省航空應急救援聯盟,推動完善航空應急救援空域使用管理機制和航空器跨區域救援協調機制。支持航空應急救援配套專業建設,加強航空應急救援專業人才培養。
最佳化應急物資儲運。統籌應急救災、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安全生產等應急物資儲備,最佳化省級儲備布局。建立統籌管理、統一調度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構建實物儲備、協定儲備和產能儲備多措並舉的多元化儲備機制。加大省市縣三級救災物資實物儲備力度,根據本行政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保障預案Ⅱ級回響啟動條件所需轉移安置人口數量落實儲備物資,擴大應急物資儲備規模,豐富儲備物資品種,推動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深化應急交通聯動機制,統籌應急運輸資源,科學規劃運輸方案,健全完善應急運輸保障預案體系,保障重特大災害事故應急資源快速高效投送。
專欄3 應急物資儲備工作重點
1.新建哈爾濱省級中心庫,完善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大興安嶺、克東6個省級分庫,將雞西、伊春、綏化應急物資儲備庫納入省級救災物資儲備範圍,形成省級救災物資“1+9”保障網路(即1個省級中心庫、9個省級分庫)。
2.力爭2025年底前,全省每個市、縣均有一座綜合性應急物資儲備庫。推動災害事故風險等級高的鄉鎮建設應急物資儲備點(庫)。
3.制定《黑龍江省自然災害救助辦法》,明確市、縣應急物資儲備主體責任,將應急物資儲備資金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救災物資儲備目錄清單,合理確定省市縣三級物資儲備品種和規模並動態調整。
4.完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建立應急物資生產廠家名錄,與應急物資主要生產廠家簽訂應急物資實物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協定。
5.修訂完善《黑龍江省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出台《黑龍江省省級防汛抗旱物資儲備管理辦法》。規範全省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調撥使用等工作。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庫標準化規範化管理。
6.推進應急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健全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資料庫,實現全省應急物資“一張圖”,統一調度,統籌管理,提高應急物資保障效能。
強化災害應急救助。建立重特大自然災害損失評估工作機制。建立損失評估指標體系,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和任務,為災後恢復重建提供依據。健全受災人員轉移安置工作協同聯動機制,確保受災人員及時妥善安置。建立救災資金和物資保障機制,提高受災人員救助保障能力。制定黑龍江省救災捐贈管理辦法,建立救災捐贈協調聯動機制,規範救災捐贈活動。將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建立自然災害救助資金快速下撥和救助物資緊急調撥機制,全力保障受災人員基本生活。災害事故發生後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縮短至10小時以內。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健全屬地為主的社會應急力量調用機制,建立社會應急力量激勵機制,落實傷亡保險和撫恤政策,引入保險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政府購買社會應急力量參與的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服務制度,引導社會應急力量有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置工作。指導社會救援力量加強隊伍管理、人員備勤、裝備維護、訓練演練等工作,加大政府實訓設施向社會應急力量開放共享力度,提供集中救援訓練和能力測評基礎設施保障,探索建立單位評級和個人職業技能評定標準,提升社會力量應急救援能力。積極落實國家關於推進社會應急力量健康發展意見,鼓勵社會應急力量深入基層社區排查風險隱患、普及應急知識、就近就便參與應急處置等,推動省市縣三級應急救援青年志願服務隊伍建設。
二、提升災害風險防控能力
完成災害風險普查。開展黑龍江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災害風險底數,建立分類型分區域的全省自然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完成省市縣三級評估區劃,以縣為單元編制全省自然災害風險和防治區劃圖,形成“一庫兩圖”(全省自然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全省自然災害風險區劃圖和綜合防治區劃圖)普查核心成果,推進普查成果在各領域發展規劃的融合套用,為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有效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切實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權威的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提升城鄉抗災能力。開展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專項檢查,完善危房改造技術標準,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開展重點區域農房抗震改造,落實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質量安全管理責任制,提升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災害風險。提升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居民住宅容災備災水平,落實安全監測要求。推進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居民搬遷避讓,有序引導災害風險等級高、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防災減災能力較弱的鄉村人口適度向災害風險較低的地區遷移。完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布局,落實避難場所建設標準和後評價機制,嚴禁隨意變更應急避難場所和應急基礎設施的使用性質。
築牢災害防禦設施。嚴格落實自然災害防禦工程標準和重點基礎設施設防標準,落實各地各部門責任,提升災害防禦能力。加強城市內澇治理,實施管網和泵站建設與改造、排澇通道建設、雨水源頭減排工程。組織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分散管理、統一調配、容量充足、快速機動的應急電源保障系統。將地面塌陷、沉降納入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加強山洪、土石流等自然災害防範。推動完善大江大河及重要江河主要支流防洪減災體系建設,促進中小河流、山洪溝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積極協調科學調水,加強抗禦水旱災害調度和應急水量調度,全面提升防洪減災能力。加強野外作業安全管理,開展林區、草原等目標的隱患排查,加強重點區域森林草原防火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森林火災多發區等重點區域可燃物管理,構建自然阻隔帶、工程阻隔帶等林火阻隔系統,探索建設生物阻隔帶。
三、提升安全監管執法能力
加大風險源頭管控。強化紅線意識,嚴把安全準入關。堅持安全風險分析研判常態化,定期開展重點領域安全風險評估,適時發布評估報告,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健全城鄉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全過程風險管理制度,健全安全風險評估管理制度,推動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及時有效化解重特大風險。嚴格執行國家和省產業政策,積極推動落後產能退出。制定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強化特別管控危險化學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貫徹國家關於非煤礦山的“禁限控”要求,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建立高危行業領域建設項目安全風險防控機制,加強工業園區、化工園區等重點區域空間和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許可審批管理,嚴格落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嚴格落實化工園區國土空間規劃,推動危險化學品產業合理規劃布局。
努力夯實安全基礎。深入實施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工程,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提檔建設,實現安全管理、操作行為、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規範化。常態化開展安全生產大體檢大執法大培訓大曝光“四大”行動。紮實推進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全面排查治理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嚴厲打擊非法生產經營行為。健全完善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及時整改銷號和整改效果評價機制。督促企業實現安全風險自辨自控、隱患自查自治自報閉環管理。建立危險化學品廢棄報告制度。健全工業園區等功能區監管體制機制,落實地方和部門監管責任,推進工業園區智慧化進程。完成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等重點行業領域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做到應聯盡聯。套用國家統一建立、各級聯動的風險隱患資料庫,推動企業生產信息與政府互聯互通,強化各類安全生產隱患綜合分析。落實安全生產領域舉報獎勵制度,依法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紮實推進專項整治。組織開展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嚴格落實三年專項行動目標任務,統籌推進專項整治工作。督促企業嚴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實現安全風險可防可控。督促企業按要求提取使用安全生產費用,推動淘汰落後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落實重點安全生產設備、設施、儀器儀表檢測檢驗要求,在高危行業推行“機械化換人、智慧型化減人”,進一步提高企業智慧型化水平。結合供給側改革,推動安全生產基礎薄弱、安全保障能力低下且整改後仍不達標的企業退出市場。
專欄4 專項整治重點
1.危險化學品。加強硝酸銨等高危化學品和精細化工等高危工藝安全風險管控,強化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運用,確保設備設施滿足工藝安全要求。進一步提升危險化學品企業自動化控制水平,最大限度減少作業場所人數。組織實施“網際網路+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程,推動危險化學品安全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加強使用危險化學品從事生產的企業危險化學品使用安全管理。強化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運輸、貯存、經營、廢棄處置等環節全生命周期安全監管。落實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籤制度。全面排查危險化學品企業和化工園區外部安全防護距離。開展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集中治理,加強生產儲存、交通運輸、廢棄處置、化工園區等環節的重大安全風險管控。
2.煤礦。加大淘汰退出落後產能力度,持續開展打非治違專項整治,積極推進煤炭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實施安全和技術“雙紅線管理”。加快推進災害嚴重礦井採煤工作面智慧型化,建設一批智慧型化示範煤礦和智慧型化採掘示範工作面。提高信息化遠程監管監察水平,生產建設礦井基本實現遠程監管監察。科學劃定開採範圍,規範採礦秩序,加強整合技改擴能煤礦安全監管。加大衝擊地壓、煤與瓦斯突出和水害等重大災害精準治理。
3.非煤礦山與工貿。嚴格按照國家下達的關閉指標開展非煤礦山整頓關閉工作。開展尾礦庫安全風險評估、“頭頂庫”治理、尾礦庫閉庫治理、監測監控和應急準備等風險防控工作。推進中型以上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機械化建設,建設一批機械化示範礦山。定期對入井人數超過30人和井深超過800米的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進行專家會診檢查。推動冶金企業高溫熔融金屬、煤氣工藝環節,涉粉作業人數30人以上的金屬粉塵、木粉塵企業,鋁加工(深井鑄造)企業重大事故隱患整治。加快實施安全風險較高的崗位“機器換人”。
4.消防。組織開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針對超高層建築、大型商業綜合體、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石油化工企業等高風險場所,人員密集場所、“三合一”場所、群租房、生產加工作坊等火災易發場所,博物館、文物古建築、古城古村寨等文物、文化遺產保護場所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場所,電動汽車、電動腳踏車、電化學儲能設施和冷鏈倉庫、冰雪運動娛樂等新產業新業態,船舶、船閘、水上加油站等水上設施,制定實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分階段集中開展排查整治,對非法違法行為嚴格做到“五個一律”,逐步解決未經消防審驗或審驗不合格投入使用的歷史遺留問題。
5.道路運輸。全面排查治理道路安全風險,針對急彎陡坡、臨水臨崖、長下坡、危橋、穿村過鎮路口、農村馬路市場等路段及部位,非法違規營運客車、校車,“大噸小標”、超限超載、非法改裝貨車等運輸車輛,變型拖拉機,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車開展專項整治。推進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推動公路交通安全防控體系建設,推行信用監管和“網際網路+監管”改革,提升動態監測預警、安全風險分析研判能力。安裝智慧型視頻監控報警、防碰撞和整車安全運行監管技術裝備。強化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全鏈條安全監管。推動出台省級校車管理意見。
6.交通運輸。深化鐵路沿線環境安全專項治理,加快鐵路公路交叉口“平改立”工作,加強鐵路危險貨物運輸安全管控和路外傷害安全整治。開展城市軌道交通保護區環境專項整治行動。開展船舶碰撞橋樑隱患、水上涉客運輸安全治理。強化港口碼頭等功能區安全管理,加強港口建設項目源頭管理,推廣船舶遠程監控,實施動態感知、智慧型管控。加強鄉鎮自用船舶安全管理,打擊非法載客行為。落實漁船依港管船管人管安全,加強商漁船防碰撞和漁業船員、漁業生產安全整治。落實機場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科學防範鳥擊,持續改進周邊環境。加強寄遞渠道安全整治,推廣套用智慧型安檢設備,推進寄遞風險綜合防控。
7.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推薦符合條件的地區參加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活動。加快推進城市運行管理信息化智慧型化,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開展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城市易澇點、道路塌陷和橋樑斷裂倒塌整治工作。摸底調查城市主要地下管線,開展城市地下空間安全隱患排查專項行動,推動城鎮燃氣安全排查整治,提升城鎮燃氣管線安全水平。開展城鎮瓶裝液化石油氣專項整治。公布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單位清單,建立廢棄危險化學品等危險廢物監管協作和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嚴厲打擊非法排放、傾倒、收集、貯存、轉移、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等違法犯罪行為。推進智慧工地建設,加大對危大工程等危險源進行動態監管力度,嚴格落實危大工程專項施工方案。
8.化工園區。制定出台《黑龍江省化工園區認定辦法》,完成化工園區認定工作。依據《化工園區安全風險排查治理導則(試行)》,督促各地開展化工園區安全風險排查工作,對園區安全風險開展評估分級,加強化工園區本質安全與系統安全整治提升,實現2022年底A級、B級化工園區“清零”,2025年底90%以上化工園區達到D級(較低風險水平)的工作目標。
全面提升執法效能。推進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監管執法職責,組建綜合行政執法隊伍,重點加強動態巡查、辦案等一線執法工作力量,市縣兩級實行“局隊合一”體制。堅持“屬地監管、重心下移”的原則,明確各層級監管執法許可權和重點領域執法權責,編制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事項目錄,實施分類分級執法。強化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部門機構建設,完善執法工作條件標準,強化執法裝備配備保障,縣級以上應急管理部門行政執法裝備配備達標率達到80%。強化重點行業領域執法,聚焦重點執法事項,健全執法對象名錄庫、執法信息庫,實行動態管理、差異化執法。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完善監管監察執法裝備測試、驗證、維護、校驗平台和智慧型化礦山安全監管監察輔助決策支撐平台。
系統規範執法程式。堅持依紀依法、客觀公正追究執法失職瀆職責任,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制定應急管理包容免罰清單,健全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細化行政處罰等級,合理確定自由裁量幅度。全面實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做到可回溯管理。加強執法監督,完善內部、層級和外部監督機制。落實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執法活動和插手具體案件查處責任追究制度,防止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推行執法辦案評議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執法評價體系。落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責任,確保依法執法。規範實施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制度,嚴格執行移送標準和程式。
創新實施精準執法。嚴格監管執法,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創新執法方式,全面推行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重點監管為補充、信用監管為基礎、“網際網路+監管”為支撐、事故倒查追責為保障的“五位一體”安全監管執法模式。持續推進“網際網路+執法”系統套用,提升監管執法數位化、精細化、智慧化水平,實現執法計畫、執法檢查、統計分析的實時管理,及時糾正各類違法行為。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和實施第三方協助檢查機制。推進礦山安全監管機構能力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監管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四、提升科技人才支撐能力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先進裝備研發套用。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完善應急管理領域科技成果使用制度,健全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創新要素的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先進安全技術裝備在應急各專業領域的成果轉化和推廣套用,通過展會宣傳推廣、推薦納入目錄、建立重點實驗室等方式推進科技裝備實戰化進程。持續推進科技興安專項行動,實施重大災害事故防治等科技計畫項目,分階段完成智慧型化示範煤礦和智慧型採掘工作面建設任務。依託航空、兵器等軍工和大中型企業,加快推進適應大冰雪、大森林、大沼澤應急裝備研發,打造一批拳頭產品。推動氣象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科學研究和業務系統、裝備建設。
專欄5 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推廣工作重點
1.基礎理論:重大自然災害及災害鏈成因、預報預測與風險防控,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與事故防控。
2.應急準備:重特大災害事故過程數值模擬技術,多災種耦合模擬仿真、預測分析與評估研判技術,重大自然災害和事故風險智慧型感知與超前識別技術,重大災害事故定量風險評估技術,城市工程系統抗震韌性提升,寒區極端環境下的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高危崗位自動化裝備,減隔震技術和活斷層探測技術。
3.監測預警:重大氣象災害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智慧型精細化監測預警技術及裝備,森林草原火點監測、智慧林鳥和雷擊火監測預警技術,城市消防安全風險監測與預測預警,濃霧、路面低溫結冰等其他高影響天氣實時監測報警和臨近預警,礦山重大災害風險判識及監控預警,地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4.處置救援:複雜環境下的應急通信保障、緊急運輸等技術與裝備,複雜環境破拆、智慧型搜救和無人救援技術與裝備,重大複合鏈生災害應急搶險及處置救援技術與裝備,森林草原火災以水滅火技術與裝備,危化品事故快速處置技術與裝備,油氣長輸管道救援技術與裝備,隧道事故快速救援技術裝備,礦山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高性能消防滅火救援技術、新型消防滅火設備,冰雪區域應急救援裝備。
5.評估恢復:災害事故精準調查評估技術,災後快速評估與恢復重建技術。
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制發省“十四五”智慧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規劃,系統推進“智慧應急”試點建設,建立符合大數據發展的應急數據治理體系。利用國家和省級集約建設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依託工業網際網路體系和自然災害、安全生產感知體系,建設全要素網路化連線、敏捷化回響和自動化調配能力。實現對災害事故的提前感知、指揮決策的數據支撐以及提供災後統計的數據來源。深度挖掘數據套用,強化災害事故統計分析。廣泛套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發揮智慧型化引領作用,實現不同企業、不同部門與不同層級之間的協同聯動,推動防災減災“三個轉變”,實現應急管理全面感知、動態監測、智慧型預警、扁平指揮、快速處置、精準監管、人性化服務。保障重要通信網路暢通,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應急通信保障。
打造專業幹部隊伍。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好乾部標準,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建立健全具有應急管理職業特點的“選、育、管、用”幹部管理制度,樹立講擔當重擔當、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選優配強講政治、懂應急、敢擔當、有作為的應急管理領導幹部。將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內容納入各級黨(乾)校教學內容,通過在省幹部教育網路學院增設課程、上傳視頻,印發教學讀本等形式,擴大應急知識覆蓋面。推進應急管理系統、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幹部交流,加強優秀年輕幹部發現培養和選拔使用。建立健全監管執法人員入職培訓、定期輪訓、交流培養和考核制度,不斷提升安全監管幹部隊伍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和監管能力。採取定向招錄、委託培養等方式,提高應急管理幹部隊伍專業人才比例。落實國家應急職業工資待遇保障機制和職業榮譽激勵、表彰獎勵、工傷保險和療休養制度。
強化專業人才培養。引導本地高等院校開展應急管理領域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加強應急管理相關學科專業建設,依託現有資源探索建設應急管理專業院校和應急管理職業學院。完善專業人才培養錄用支持政策,拓展應急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育供給渠道,努力培養一批應急管理實踐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應急管理事業提供智力人才支撐。加強應急救援技術保障隊伍建設,拓展自然災害風險監測、自然災害風險普查職能,充實專業人員和力量,提高省減災中心專業支撐能力,加強省級安全生產技術支撐中心實驗室和分區域安全生產綜合技術支撐中心實驗室建設。將應急知識納入各類職業培訓內容,強化現場實操實訓。推動安全實訓實操培訓基地建設,積極培養企業安全生產複合型人才和崗位能手。制定黑龍江省應急救援職業技能大賽管理辦法,組織開展全省性職業技能大賽。組織參評“龍江大工匠”“龍江技術能手”,不斷提升應急救援人才隊伍業務能力、職業榮譽感和吸引力。進一步健全應急管理專家隊伍,最佳化專家結構,規範專家管理,提升專家服務水平。
專欄6 幹部隊伍和人才建設重點
1.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機構專業人才占比達到60%。
2.省、市兩級應急管理部門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業務的處、科,具有化工相關專業學歷和實踐經驗的執法人員數量不低於在職人員的75%。
3.煤礦專業人員達到監管人員總數的75%。
4.省、市兩級應急管理部門負責非煤礦山安全監管業務的處、科,礦山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不低於75%,每個涉及非煤礦山安全監管業務的區縣配備不少於2名礦山相關專業安全監管技術人員。
5.具有應急管理相關學歷、職業資格和實踐經驗的執法人員數量,不低於應急管理在職執法人員的75%。
6.縣級以上各級政府防汛抗旱、地震應急管理人員,防汛抗旱、地震從業人員培訓全覆蓋。
7.出台《黑龍江省專兼職礦山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辦法》《黑龍江省礦山救援隊伍勞動保障工作規定》等檔案,提高應急救護隊的各項待遇。
8.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達到100%。
五、提升基層應急治理能力
著眼基礎能力建設。貫徹落實《黑龍江省關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措施》,推動健全常態化管理和應急管理動態銜接的基層治理機制。實行應急狀態下由村(社區)“兩委”統籌調配區域內各類資源和力量,組織開展應急工作,細化鄉鎮(街道)應急預案,做好風險研判、預警、應對等工作,實現應急管理全覆蓋。建立統一指揮的應急管理隊伍,培養發展基層災害信息員,推動社區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推動社區、村應急服務站建設,指導健全應急物資儲備保障。縣級政府指導鄉鎮(街道)做好應急準備工作,強化應急狀態下對鄉鎮(街道)人、財、物支持,每年組織開展綜合應急演練。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引導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推動爭創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50個。吸收優秀青年幹部等力量充實基層應急志願者隊伍,開展宣傳、培訓、信息報送等工作,提升民眾對應急救援的參與度和認知度。加快發展社區安全應急服務業,發展智慧型預警、應急救援救護等社區惠民服務。
宣傳普及應急知識。將應急文化建設與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推進,推動安全素質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提升網際網路的科普宣教培訓能力。持續推進“五進”“五宣”活動,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月”“5·12”防災減災宣傳周和國際減災日等系列宣傳活動。開展應急救護知識普及,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拓展信息發布渠道,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作用,推動應急廣播與“智慧廣電”、新媒體平台等有機融合,鞏固和發展應急廣播和省應急信息聯盟工作成果,擴大客群面和影響力。做好應急狀態下的輿論引導,主動回應社會關切。
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推動安全應急產業逐步發展。鼓勵行業協會、專業技術服務機構、保險機構參與開展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治理、管理諮詢、檢測檢驗、預案編制、應急演練、教育培訓等活動。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督檢查,嚴格執行信用評價和公示制度,進一步規範從業行為。加強“三項崗位”人員安全考核,結合區域、行業特點建設實操考試示範基地。研究制定我省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實施細則,健全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實施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建立以保險機構為紐帶的專業技術服務體系,推動《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規範》貫徹落實。推動保險在災後救助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健全信用獎懲機制。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領域信用獎懲機制,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依託全省信用信息監管平台,及時向各有關單位推送安全生產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建立健全安全生產領域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工作機制,制定我省安全生產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實施細則。研究制定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工貿等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信用分級分類管理辦法,對信用等級不同的主體採取差異化監管措施。
第五章 紮實推進重點工程建設
紮實推進基礎建設,以工程落實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各項任務走向深入,逐步實現應急管理體系現代化。
一、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建設工程。加快完成東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代建任務,建成省級新址指揮中心,將中省直有關部門的重點套用系統納入平台接入範疇,實現政府與行業部門、重點救援隊伍互聯互通。指導市縣綜合指揮調度平台建設,推動完成13個市(地)和125個縣(市、區)指揮中心提檔升級,逐步形成互聯貫通、靈敏高效的應急指揮平台體系,為有效應對處置災害事故提供有力支撐。
2.省級綜合救援隊伍和培訓訓練場地及設施建設工程。建立黑龍江省綜合應急救援隊,拓展應急救援功能,配備檢測儀器、個人防護、滅火、破拆工程等救援設備裝備和補給、運輸、搶險、指揮等應急車輛。建成省級綜合應急救援隊培訓訓練場地,完善配套設施,補齊省內應急救援實訓短板。
3.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工程。依託通用航空產業建設,統籌航空應急救援力量,構建覆蓋全省航空救援網。完成幸福站和沾河直升機場升級改造,推動伊春站、佳木斯站移址新建,推進全省直升機應急救援起降點選址立項建設,在省級應急救援基地和物資儲備區、應急隊伍集結區、城市人口密集區、高速公路服務區等重點區域設定一批直升機臨時起降點,為應急力量、物資投放和受災民眾脫險救援提供保障。
4.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布局,建成省級應急救災物資哈爾濱中心庫,多渠道籌措資金推進市縣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建設省級森林草原防滅火應急裝備物資儲備庫,儲備所需的撲火機具、裝備和物資。
二、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5.風險監測預警建設工程。依託國家風險監測感知與預警平台,逐步建設覆蓋全省自然災害重大風險與隱患區域的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多部門共用、多災種綜合、多手段融合、省市縣鄉四級貫通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提高預警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和精準度。
6.地震災害預防救援能力工程。建成以實現地震預警為主,服務行業和社會的黑龍江省地震預警台網,形成我省大中城市和重點行業破壞性地震預警能力、全省範圍的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在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規劃建設的基礎上,建設基準站、基本站、一般站,加強對礦山、高鐵等重大工程地震監測預警能力。以黑龍江地區地震大數據系統建設為依託,以黑龍江省地震應急基礎資料庫為基礎,建設黑龍江省抗震救災指揮應急綜合資料庫,實現對應急救援聯動協同各個部門的災情數據、救援信息等進行數據交換、數據匯集和數據管理等功能。
7.森林草原火災防治能力建設工程。推動大興安嶺呼中重點雷擊區森林雷擊火預防試點建設工作。開展以水滅火技術和裝備的調研論證和試點工作。建設全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一張圖”,建立二維地圖與三維電子沙盤集成服務的可視化電子沙盤系統。開展全省森林防滅火無線應急通信系統建設,保障森林草原防滅火各級語音、數據以及視頻通信。
三、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工程
8.安全監管監察能力建設工程。指導扶持市縣加強安全監管基礎裝備設施建設。按標準配全執法制式服裝、標誌,持續更新補充執法執勤用車和執法裝備,配齊配強應急救援指揮裝備,合理規範配備現場監督檢測、調查取證分析設備,加大力度配備智慧型化專業裝備、高科技執法裝備和遠程監管裝備。推動基層安全監管監察業務和功能服務保障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數位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安全監管監察能力。
9.安全生產預防能力建設工程。推動落實危險工藝自動化改造、安全防護距離達標改造、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推動化工園區建設安全、環保、治安、交通、應急等一體化信息智慧型平台,構建基礎信息和風險隱患資料庫,實現對化工園區內企業、重點場所、重大危險源、基礎設施線上實時監測、動態評估和自動預警。全面推進地下礦山、大型露天礦山高陡邊坡和四等、五等尾礦庫線上監測系統建設,推動實施三等以上尾礦庫及“頭頂庫”治理工程。
10.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工程。持續推動哈爾濱、牡丹江、大慶、雙鴨山等市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進程。強化宣傳和典型引路,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其他城市做好城市安全發展,推動全省安全發展型城市建設。推動有條件的市地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評估,2025年底前完成5個城市的安全風險評估。
四、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工程
11.“智慧應急”試點建設工程。以數據驅動應急管理業務為核心,持續實施“2315”(雙網、三中心、一平台、五類智慧套用體系)建設。建設空天地立體化應急通信基礎網路和覆蓋全域的感知網路,疊代開發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構建智慧應急大腦,加快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推廣,持續推進監測預警、監管執法、應急指揮、救援實戰、社會動員等重點業務的信息化建設與智慧套用。
五、全民應急素養提升工程
12.安全培訓科普體驗基地工程。建設安全教育科普體驗基地,推動實現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築、消防、交通、工貿等安全生產領域和森林草原火災、防汛抗旱、地震、其他災害等自然災害領域的全景式、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區,配套建設安全教育師資培訓場館和安全產品宣教研發平台。
13.危險化學品企業工傷預防能力提升培訓工程。推動大慶國有安全培訓機構全類別危化實操基地建設和哈爾濱、雙鴨山等地的國有安全培訓機構根據培訓需求建設危化實操基地,建設布局合理、規模適當、設備與企業匹配的實訓基地,打造“一全多專”的省內危化實操培訓格局。採取線上學習與線下培訓相結合方式,通過三年時間對危險化學品重點企業安全生產分管負責人、專職安全管理人員和班組長等重點對象,開展全覆蓋、高質量培訓,提升工傷預防能力和安全生產基礎保障水平。
第六章 強化保障措施
加強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領導,系統籌劃,全面推進,加強組織領導、經費保障和實施推動,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確保規劃落實有力,如期完成。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關係,切實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全力抓好規劃的落實工作。組織研究確定規劃實施方案,細化各有關部門、各市地及有關單位的職責分工,分解落實規劃的主要任務和工程項目,明確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責任單位要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加強年度重點工作計畫與規劃實施方案的銜接,確保工作落實到位。建立部門協同、省市協同的配合機制,強化統籌協調,確保各項任務和工程有序推進,確保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二、加強經費保障
各地各部門要積極支持應急體系建設,按照省應急救援領域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合理安排預算,強化投入保障,切實落實支出責任,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探索應急管理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應急資金保障措施,積極爭取國家對省應急體系建設項目的資金支持。進一步完善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鼓勵引導與社會資本合作、投資補助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應急項目建設,積極發揮商業保險在防災減災和災害事故處置中的作用。
三、加強監督評估
發布規劃實施方案,制定規劃實施考核評估辦法,細化方案時間表和任務書,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將規劃任務落實情況納入部門和地方工作督查、考核評估的重要內容。最佳化政策措施和實施方案,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評估、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分析規劃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對實施方案有關內容進行動態調整。督促各地政府加強對本地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內容解讀

《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和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自然災害和事故風險防範化解、應急處置、綜合保障等核心能力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穩定好轉,綜合防災減災水平明顯提升。力爭到2035年,安全生產形勢實現根本好轉,自然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現代化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基本建成,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
“十四五”期間,黑龍江省將縱深推進應急管理機構改革、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和安全生產領域改革措施持續落實,逐步建立與實際工作相適應的領導體制、指揮體制、協同機制、職能配置和機構設定,使相關部門職責更加明晰,應急管理隊伍建設、能力建設、作風建設、法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應急管理基礎設施、裝備條件明顯改善,工作效率、履職能力全面提升。將健全完善包括應急指揮體系、安全責任體系、應急預案管理體系、綜合預測預警體系、法規標準體系在內的應急管理體系,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將全面提升應急救援救助、災害風險防控、安全監管執法、科技人才支撐、基層應急治理能力,提高應急管理科學化、專業化水平。紮實推進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工程、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工程、全民應急素養提升工程,以工程落實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各項任務走向深入,逐步實現應急管理體系現代化。
《規劃》明確,各級黨委政府要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關係,切實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細化各有關部門、各市(地)及有關單位的職責分工,分解落實規劃的主要任務和工程項目,明確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責任單位要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加強年度重點工作計畫與規劃實施方案的銜接,確保工作落實到位;建立部門協同、省市協同的配合機制,強化統籌協調。同時,將規劃任務落實情況納入部門和地方工作督查、考核評估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組織開展年度評估、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確保各項任務和工程有序推進,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