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

《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已經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1年11月3日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1月3日
  • 發布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批准文號:湘政辦發﹝2021﹞69號
全文,解讀,

全文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決策部署,著力建設社會平安的現代化新湖南,根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等相關檔案和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形勢分析
  (一)取得的進展
  “十三五”期間,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基本盤,積極推進自然災害防治“兩個堅持” “三個轉變”。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大力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有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有效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制定的目標任務。
  體制機制改革初見成效。整合8個部門和5個議事協調(指揮)機構的應急管理職責,組建省應急管理廳,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應急管理局已經掛牌成立,基層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組建工作基本完成。組建了9個安全生產專業委員會,“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應急管理部門和各專業管理部門齊抓共管、協同配合的自然災害防治格局初步形成。
  法治制度建設持續完善。省委、省政府制定發布《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湖南省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實施細則》《湖南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湖南省實施〈自然災害救助條例〉辦法》《湖南省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暫行辦法》《湖南省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分工》及《湖南省安全發展工作示範創建管理辦法》等重大政策檔案,全面規範應急管理各項工作。
  安全生產形勢逐步好轉。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礦山、消防、道路運輸、民航、鐵路運輸、工業園區、城市建設、危險廢物等行業領域為重點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持續開展,安全生產水平穩步提升。淘汰不安全落後產能工作穩步推進,累計關閉退出不安全落後小煤礦282處、非煤礦山962處、煙花爆竹生產企業988家、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167家。按可比口徑,2020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較2015年同比下降66.5%、37.6%。
  自然災害防控成效顯著。成功應對了洪澇乾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低溫雨雪冰凍惡劣氣候等氣象災害,未發生因自然災害引發的群死群傷事件。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例為0.758%,低於1.3%的“十三五”規劃目標值。部署重大、中小型地質災害治理和應急治理項目5419個,搬遷受地質災害威脅民眾2.55萬戶,緊急轉移人口359.65萬人,緊急生活救助人口146.46萬人。
  應急救援力量得到增強。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綜合性消防救援指戰員9300餘人、森林消防救援隊伍200餘人、礦山救護隊40支1066人、危化救護隊8支495人、省工程與災害應急救援隊4支1000人、省地質災害救援力量1支52人、省水上應急救援隊1支50人、省重型工程機械隊伍3支100人、航空救護隊2支30人、防汛抗旱救護隊172支12621人、社會應急救援力量46支1246人。“3·30”京廣線郴州段列車脫軌側翻、“10·25”雪峰山隧道車輛燃燒兩起事故救援入選“2020年全國應急救援十大典型案例”。
  基層基礎建設不斷夯實。創建省級安全生產示範縣14個、示範鄉鎮238個、省級及以上綜合減災示範社區621個(其中國家級292個)。應急指揮中心、應急指揮信息網、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省市應急通信指揮車等應急管理信息化項目建成投入使用,災害事故應急指揮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新建市、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48座,公路、高鐵、航空、水運等應急物流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大力發展社會化專業服務機構,現有安全評價機構21家、安全檢測檢驗機構4家、安全培訓機構147家、特種作業人員理論和實操考點82個。“工程搶險裝備”產業基礎優勢明顯,融合北斗導航、應急通信等新興產業,形成“工程搶險+探測搜救”為特色的應急產業鏈,企業總數突破200家,覆蓋了災害監測預警、應急通信與應急指揮、工程搶險、生命搜尋與營救、反恐防爆處置等20多個應急產品方向。
  宣傳教育工作紮實開展。以“安全生產月”“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等主題宣傳為抓手,推動安全應急知識宣傳“五進”常態化,有效增強了全民風險防範意識。
  (二)面臨的挑戰
  “十四五”時期,全省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的基本省情沒有改變,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易發多發的客觀形勢依然存在,應急管理事業仍面臨諸多風險與挑戰。
  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安全底板不牢,全省現有煤礦119家、非煤礦山2331家、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328家、煙花爆竹生產企業930家、冶金等規模以上工貿企業17633家,風險源點多面廣、管控難度大,高危行業企業數量多、分布廣、規模小、基礎差的現狀短期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變;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歷史性、結構性問題與新業態、新風險交織疊加,事故耦合衍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正逐步上升,隨時有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風險。
  自然災害防治任務艱巨。全省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森林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以下簡稱五大災害)多發頻發,是全國災種最全面、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達到265億元左右。全省河網密布,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約占全省水系總面積96.7%,共有水庫13737座,18%的國土面積屬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涉及114個縣區、2.3萬個危險區、616萬多人,度汛安全隱患多,2019年、2020年連續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全省77%的國土面積處於地質災害高中等級易發區,已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18567處,威脅人口71.2萬;森林覆蓋率達59.96%,林下可燃物積累加快,森林火險形勢嚴峻;全省具備發生中強地震的歷史背景和構造背景,長沙是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城市,常德、岳陽和益陽等環洞庭湖地區屬地震基本烈度7度抗震設防區。
  應急管理體系有待完善。自然災害“防”與“救”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上下之間、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還不夠清晰,應急管理地方性立法工作有待強化,地方法規規章體系不夠完善,地方標準規範不夠健全,應急管理監管執法職責需進一步整合,監管執法規範化水平有待提高。應急預案體系不完整、銜接不緊密、實用性不強,應急預案管理水平不高,應急演練覆蓋不全面。
  應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應急專業人才匱乏,應急救援隊伍力量不足,應急物資缺乏,基礎設施及裝備條件較差,企業安全生產基礎條件薄弱,城鄉重要基礎設施設防標準偏低等問題突出。科技支撐能力建設相對滯後,監測網路不健全,風險監測預警能力較弱,信息共享不充分,預警信息發布的時效性、準確性需進一步提高,覆蓋面需進一步加大。安全應急產業布局分散,集聚優勢不明顯,保障支撐能力與區域應急需求不夠匹配。
  全社會應急意識有待加強。人民民眾風險防範意識較薄弱,應急避險與自救互救能力不足,全社會關注參與應急管理的安全應急文化氛圍還不夠濃厚。
  (三)發展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全省區位優勢更加明顯、科教資源不斷豐富、產業基礎更加堅實、人力資源不斷充沛,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持續提供區域發展新機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創造經濟成長新空間,全省應急管理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迎來新的機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與根本遵循。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領導和政策支持。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組建應急管理專職機構,重構應急管理體系,為實現應急管理職能的最佳化協同高效奠定了堅實基礎。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的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畫的落實、“三高四新”戰略的實施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經濟社會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利契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穩定經濟成長,持續增強社會民生服務的供給能力,不斷為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提供更完備、更優質、更堅實的物質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新舊動能快速轉換,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將會大幅提升;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安全基礎設施條件持續完善,防災減災救災基礎不斷夯實。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推動應急管理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衛星遙感、雷達監測、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高科技手段深度集成套用,加快落後工藝、技術、裝備和產能淘汰,將大幅提升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等能力,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從整體上降低災害事故風險。
  人民民眾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求的不斷提升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持續動力。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安全和健康已經成為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組成。新冠肺炎疫情激活了社會公眾對巨災的警惕性,對應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將為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綜合判斷,全省應急管理正處在充滿挑戰的戰略機遇期,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著力開闢事故防範新境界,著力打造防災減災新格局,著力提升應急救援新能力,奮力譜寫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對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全省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加強風險防範、應急處置、綜合保障等應急能力建設,著力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突出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主動防範應對自然災害,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災害事故損失,防範和化解各類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風險,有效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為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絕對領導,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應急管理髮展的強大動力。
  ——堅持人民至上。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護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擺在首位,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生產和諧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樹立底線思維和系統觀念,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注重關口前移,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堅持依法管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完善應急管理領域法規制度和標準,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斷提高應急管理的法治化、規範化、制度化水平。
  ——堅持精準治理。科學認識和系統把握災害事故致災規律,有針對性地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做到預警發布要精準,搶險救援要精準,恢復重建要精準,監管執法要精準。
  ——堅持社會共治。把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貫穿工作始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強化群測群防群治,大力弘揚安全應急文化,加大宣教培訓和科普力度,強化基層應急能力建設,發揮好社會參與和市場機製作用,築牢人民防線。
  (三)主要目標
  1.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應急體系,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水平達到新高度,基本建成應急管理法治強省、產業強省、文化事業強省和人才強省,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穩定可控,人民民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2.“十四五”發展目標。到2025年,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底線,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堅決遏制較大事故,堅決防範自然災害導致重大人員傷亡,確保全全生產事故總量持續下降,確保全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體現應急管理職業特點的隊伍管理制度、人才培養制度和政策保障體系基本健全,應急管理法治水平和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社會防範應對災害事故能力顯著提升。
應急管理體系更加健全。領導體制、指揮體制、監管執法體制、協同機制、職能配置、機構設定更趨合理,應急管理責任鏈條無縫對接,“立、改、廢、釋”並舉的立法建標機制全面建立,形成相互銜接、完整配套的應急預案體系。應急管理隊伍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職能力全面提升。縣級以上應急管理部門裝備達標率達到80%。
  災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取得顯著成效,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建設全面完成,全社會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提升。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基礎設施防災能力、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升,高危行業本質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災害事故信息及時準確,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0%。
  巨災應對準備能力顯著增強。綜合救援、專業救援、基層救援、航空救援、社會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應急救援效能顯著提升,應急通信、應急物資、緊急運輸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強。航空應急力量基本實現2小時內到達重大災害事故風險地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突發事件應急回響時間不超過30分鐘,全省範圍內工程搶險救援應急聯動時間不超過2小時,災害事故發生後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縮短至10小時以內。
  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全面加強。科技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產業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科技支撐體系更加牢固,應急管理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究、重大裝備研發推廣套用取得重大突破,規模合理、素質優良的應急專業人才隊伍初步形成,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安全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機構專業人才占比超過60%。
  共建共治共享能力大幅躍升。全社會安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社會公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基層治理的精準化水平持續提升,社會動員能力顯著增強,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格局基本形成。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達到100%。
第三章 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
  (一)健全領導指揮體制
  建立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的省應急救援總指揮部,加強自然災害、安全生產等專業委員會建設,細化應急管理責任,釐清相關部門職責邊界。推進國家消防救援隊伍與屬地應急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交叉任職,規範指揮調度。推進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整合,推動組建統一的領導指揮機關,建立省市縣分級指揮和隊伍專業指揮相結合的指揮體制,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隊伍編制員額同步增長機制。推動形成應急管理“四級體系五級網路”,完善市級及以下應急管理部門雙重領導、地方為主管理體制,全面實行準軍事化管理。
  (二)完善監管監察體制
  推進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最佳化應急管理系統執法職能,組建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重點推進基層(縣鄉)執法能力建設,充實加強基層一線執法力量。最佳化各級機構設定和布局,充實專業力量,完善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的監管監察體制。制定防震減災、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等領域的執法權責配置清單。制定實施安全生產監管能力建設規劃,強化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機構建設,完善執法裝備配備標準,強化執法工作條件保障。建立消防執法跨部門協作機制。
  (三)最佳化應急協同機制
  充分發揮相關議事協調機構的統籌推動作用,強化災害事故協同應對,建立健全風險防控、監測預警、會商研判、信息共享公開、分級回響、指揮聯動、物資保障、善後救助、調查評估、恢復重建、維護穩定等各方面的協同機制;強化上下協同,健全災害事故分級回響制度;強化部門協同,制定政府部門應急管理權責清單;強化區域協同,加強中南六省和江西、貴州、重慶等接壤省份應急管理區域合作機制建設;強化軍地協同,建立與駐湘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部隊“點對點”聯絡機制;強化社會協同,健全屬地為主的社會應急救援力量調用機制。形成省市間、部門間、區域間、軍地間、政社間通力協作的應急協同格局。
  (四)壓實應急管理責任
  強化黨委政府屬地責任。堅持屬地為主原則,加快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一致、失職追責的應急管理責任制。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納入地方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內容。明確各級應急管理事權劃分、災害事故回響程式,落實地方主體責任。
  壓實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全面落實《湖南省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分工》,制定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把安全生產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壓實自然災害防治責任。推動各級黨委政府落實自然災害防治責任。應急管理部門和各相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承擔各自責任,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確保責任鏈條無縫對接,形成應急管理部門“綜合防、協同抗、主導救、統籌助”、專業管理部門“具體防、為主抗、先期救、分工助”的工作格局。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健全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治理機制。督促企業建立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情況“雙報告”制度。將企業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和主要負責人同時列為企業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做好安全生產“十個一次”工作,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與使用等安全經濟政策。推廣“一會三卡”制度和安全生產公開承諾制度,實行企業主要負責人、員工安全生產雙向承諾。
  嚴格責任追究。完善災害事故直報制度,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責任。完善重大災害評估和事故調查機制,依法嚴格開展事故調查和問責追責,健全完善典型事故提級調查、問題整改督辦和事故結案評估等制度,提高第三方參與力度,組織開展重大災害事故科學考察與調查,把災害事故致因轉化為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務實管用措施,推動調查重點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管理、標準技術等方面。加大對安全生產犯罪的預防懲治力度,完善應急管理責任考評指標體系和獎懲機制,嚴格落實“四不放過”制度,建立事故防範和整改措施落實情況評估制度。綜合運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
第四章 健全應急管理法治體系
  (一)健全法規政策體系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及時推進相應地方性法規制修訂,做好規章及規範性檔案“立、改、廢、釋”工作。研究制定災害事故監測預警、風險防範、應急準備、應急救援、恢復重建、基層標準化建設、市場機制、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相關制度檔案,建立健全推進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制定推進社會應急力量健康發展意見。
  (二)健全應急標準體系
  建立安全生產、五大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標準體系,編制五大災害應急處置技術指南及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指南,制定五大災害監測、預警、處置、救援工作規程和調查評估標準,在煙花爆竹、礦山(含尾礦庫)、化工、工貿等行業應急管理信息化、生產機械自動化方面制定地方標準。建立應急管理標準分類資料庫,推動研製應急管理領域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套用標準。鼓勵企業、社會團體聚焦應急管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制定企業標準、團體標準。
  (三)推動依法行政決策
  將應急管理行政決策全過程納入法治化軌道,分類管理一般和重大行政決策。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式和配套制度,健全並嚴格實施應急管理重大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定期制定和更新決策事項目錄和標準,依法向社會公布。建立依法應急決策制度,規範啟動條件、實施方式、盡職免責等內容。搶抓湖南著力“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的契機,深化應急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和地方承接能力建設。
  (四)強力推進應急執法
  加大安全生產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全面推行計畫執法和“四不兩直”明查暗訪、“雙隨機一公開”“三位一體”執法模式,持續推進“網際網路+執法”“異地交叉執法”,不定期開展網路巡查執法和現場巡查檢查,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嚴格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強化執法全過程監督,提升安全生產執法效能。實行執法事項清單制度,並依法及時動態調整。建設安全生產執法資料庫,套用智慧型執法系統和手持終端,提升執法的專業性和精準性。規範實施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制度,強化行政執法質量評議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
第五章 健全應急管理預案體系
  (一)完善應急預案管理機制
  制定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實施意見,完善應急預案資料庫管理平台,推動數位化管理、模組化調用,強化工作手冊、行動方案等支撐性檔案的編制和管理。簡明化、圖表化企業應急預案,推廣使用應急處置卡。
  (二)動態最佳化應急預案體系
  遵循“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具體到點、無縫對接”的原則,構建覆蓋全區域、全災種、全行業、全層級、全過程的“1+N+X”應急預案體系。按照“上下銜接、左右關聯、地企協同、聯合應對”的方式,通過組織機構、聯動機制和徵求意見實現黨委、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與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的有機銜接,提高應急預案實用性。編制應急回響工作手冊,規範應急回響標準與流程。
  (三)強化應急預案套用評估
  制定應急預案評估和演練制度,完善應急預案評估方法及標準。建立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共訓共練、指揮協同、救援合作機制。制訂並落實年度應急演練計畫,鼓勵開展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演練。加強預案宣傳培訓,開展常態化重大災害事故應急演練,重點加強“雙盲”應急演練。每兩年至少開展一次專項應急預案綜合應急演練。落實應急演練評估和定期報送制度,推動應急演練制度化、經常化和全員化,提高應急預案實用性、可操作性。
第六章 提升安全生產治理能力
  (一)提高安全生產綜合防範能力
  著力化解安全生產存量風險,防範增量風險。制定招商引資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完善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準入制度,進一步加強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安全條件審查論證,落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構建周期性、常態化安全風險評估機制,鼓勵化工、礦山、交通、電力、油氣、水利等行業企業建立風險管理體系,排查安全生產風險隱患分布,對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交通運輸、建築施工、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生產安全水平,人口密集重點區域、工業園區以及重點城市安全風險,每3年開展一次評估,評估結果適時向社會公眾發布。加強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風險評估與安全管控,嚴格控制區域風險等級和容量,有效落實安全標準、防護設施和管控措施。健全重大項目決策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提高社會參與度和決策透明度,實行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
  (二)加強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能力
  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感知網路系統,建成覆蓋全省的礦山(含尾礦庫)、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生產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接入匯聚“兩客一危一校”車聯網管理系統、“雪亮工程”等城市安全感知數據。推動重點城市、中心城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實現對城區重點道路、橋樑(含高架橋)、隧道、重要國省幹線公路、燃氣管網相鄰地下空間和給排水、供電、通信等管網安全智慧型監控預警。全面開展建築工程施工現場線上視頻監控系統和重要公共場所消防安全監控系統建設。統一生產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化數據標準,建設生產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化平台,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和行業企業信息互聯互通,實現生產安全風險監測數據全面匯聚、智慧型評估、精準預警、趨勢預測。
  (三)強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能力
  以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統領安全生產工作,緊緊圍繞“人、物、制度、時空環境”四要素,健全隱患排查治理機制,精準落實“一單四制”,深入推進安全生產風險隱患“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工作,制定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方案,嚴厲打擊安全生產非法違法行為。
  煤礦。實施煤礦“四關閉一到位”斷然措施,重點針對衝擊地壓、煤與瓦斯突出、水文地質類型複雜或極複雜等災害嚴重煤礦以及30萬噸/年以下煤礦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推廣採掘智慧型化、輔助系統無人化、固定崗位無人值守或遠程監控、巡檢機器人,推進危險作業機器人替代,推動5G、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與煤礦安全生產的深度融合,建設一批瓦斯綜合治理、水害防治和智慧型化工程。2021年底前,所有煤礦實現視頻監控省、市、縣、礦四級聯網,力爭將全省保留煤礦總數控制在100處以內。到2025年底,全省煤礦總數控制在80處以內,一級和二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達標煤礦占比較“十三五”期間提高30%,煤礦瓦斯檢查、設備設施巡檢等關鍵作業崗位實現信息化管理。
  非煤礦山。依法有序關閉退出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非煤礦山,重點針對入井人數超過30人、井深超過800米的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邊坡高度超過200米的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以及尾礦庫“頭頂庫”、無生產經營主體尾礦庫、長期停用尾礦庫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全面加強礦山地壓災害風險監測與評估,嚴厲打擊非法開採、以采代探、超層越界開採等違法行為。推廣套用鑿岩台車、鏟運機等遠程遙控、無人駕駛技術,推進智慧礦山建設。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頭頂庫”治理,對全省已運行到設計最終標高或不再進行排尾作業的尾礦庫,以及停用時間超過3年的尾礦庫、沒有生產經營主體的尾礦庫,完成閉庫治理並銷號,基本完成省內529座尾礦庫污染防治。2022年6月底前,尾礦庫線上監測系統安裝達到100%,並實現全面聯網。到2025年底,露天非煤礦山全部實現機械化開採,地下非煤礦山鑿岩、鏟裝、運輸等高危作業崗位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尾礦庫數量控制在300座以內,原則上只減不增。
  危險化學品。實行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涉及“兩重點一重大”的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由設區的市級以上政府相關部門聯合建立安全風險防控機制,從嚴實施涉及“三重一高”安全許可及監管。重點針對化工園區本質安全與系統安全整治提升、企業分類治理整頓、非法違法“小化工”整治、自動化控制、特殊作業、重大危險源管控、精細化工風險評估、城區內危險化學品輸送管線、油氣站等易燃易爆劇毒設施以及危險化學品運輸、使用和廢棄處置等環節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嚴厲打擊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處置等全過程全鏈條非法行為。重點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可燃和有毒氣體監測報警、緊急切斷、自動化系統裝備率和有效投用率達到100%。2022年底前所有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氨化、過氧化工藝裝置的上下游配套裝置實現自動化控制。到2025年底,推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沿江一公里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工作全面完成。
  煙花爆竹。加強企業本質安全建設,建設煙花爆竹流通交易信息平台,強化煙花爆竹流向信息化管理。重點針對煙花爆竹生產、儲存、運輸等設施以及生產、經營、進出口、運輸、燃放、銷毀、處置等環節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嚴厲打擊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處置等全過程非法行為。到2025年底,爆竹、黑火藥、引火線生產基本實現自動化,全省煙花爆竹生產企業總數控制在600家以內。
  冶金工貿。加強高溫熔融金屬、粉塵涉爆、液氨使用、深井鑄造、煤氣作業等重要領域、重點部位和有限空間作業、動火作業、外委作業等關鍵環節的違章指揮和違章作業專項治理。
  道路運輸。對急彎陡坡、臨水臨崖、長陡下坡、危橋、危隧、無中央隔離設施的一級公路、農村占道經營等路段及部位,違規長途客車、臥鋪客車、旅遊客車、“營轉非”大客車、客運包車、麵包車、“大噸小標”、非法改裝貨車、重載貨車等運輸車輛,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車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推動校車安全治理,逐步推行校車智慧型化監管。依法嚴厲查處客運車輛超速、超員、疲勞駕駛、動態監控裝置應裝未裝或人為關閉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徹底整治“黑服務區”“黑站點”“黑企業”“黑車”。
  交通運輸和漁業船舶。推進民航、鐵路沿線環境、公鐵水並行交匯地段、郵政寄遞、水上涉客運輸、載運危險化學品船舶、航電樞紐大壩除險加固、綜合客運樞紐、軌道交通運營等安全生產治本攻堅,推動漁業生產、鐵路危險貨物運輸、郵政涉恐涉暴、砂石運輸、漁業船員等專項治理。加強水上交通與漁業安全生產源頭管理,提升基礎支撐保障能力,推動實現本質安全。
  消防。織密鄉鎮街道消防安全管理網路,落實“格線化”消防管理,加強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整治消防車通道、老舊小區、大型商業綜合體、電動腳踏車、家庭加工作坊、住宿與生產經營儲存合用場所、城鄉結合部、物流倉儲等領域突出消防安全問題。2021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建成消防物聯網監控系統。2022年底前,全省火災監測預警預報平台基本建成。到2025年底,形成適應多災種的系統化、智慧型化、模組化、專業化救援裝備系列。“十四五”時期,每百萬人火災死亡人數不高於1.3人。
  民用爆炸物品。推進各類民爆物品生產線和銷售企業儲存設施等高風險場所風險隱患專項治理,加強民用爆炸物品使用管理,實現危險或高風險崗位少(無)人化操作、人機隔離操作,各類民爆物品生產線和危險品儲罐設施實現自動化控制。
  特種設備。推動建設湖南省特種設備應急救援基地。推進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台建設,實現電梯安全數據信息社會公開,持續推進特種設備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對接全省信息化系統。抓好特種設備使用登記和定期檢驗。萬台特種設備死亡人數控制在0.25人以內。
  城市建設。將城市安全韌性作為城市體檢評估的重要內容,把城市安全發展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建立省、市城市安全平台體系。重點針對利用原有建築物改建改用為酒店、飯店、學校、體育館等人員聚集場所,高層建築工程、地下工程、改造加固工程、拆除工程、橋樑隧道工程,利用水路港區外岸線從事非法貨物裝卸作業等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推動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加強地下管線動態管理。指導各地建立渣土受納場常態監測機制,推動市政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強房屋市政工程起重機械、高支模、深基坑、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等專項治理,強化超高層建築、大型綜合體燃氣管線、地下管道等重要設施的安全監管和線上監測監控。
  工業園區等功能區(含物流倉儲園區、港口園區)。加強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空間和安全準入管理,推進工業園區智慧化進程。2022年底前,園區安全風險評估完成率和集約化可視化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均達到100%,實現對園區內企業、重點場所、重大危險源、基礎設施安全風險監控預警。
  危險廢物。全面開展危險廢物排查,重點針對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以及違規堆存、隨意傾倒、私自填埋危險廢物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建立覆蓋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的監管體系。推動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建設,推進危險廢物協同處置。加強涉爆粉塵、“煤改氣”、潔淨型煤、渣土和垃圾填理、污水處理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十四五”期間,企業產生的屬性不明固體廢物鑑別鑑定率100%,重點環保設施和項目安全風險評估論證率100%。
  (四)推動企業增強安全管理能力
  督促企業健全安全生產制度體系,建立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提升應急處置能力。鼓勵企業加強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安全風險研究和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推動重點行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組建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團隊,建立重點培養、嚴格考試、規範管理等制度。落實高危行業配備或聘請註冊安全工程師從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要求,推行企業設立安全總監製度。推動企業利用5G等新技術建設智慧安全監控系統,實現安全管理信息化、智慧型化,打造本質安全型企業。支持專業化安全技術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高水平安全技術和管理服務。
第七章 提升自然災害應對能力
  (一)提高自然災害源頭管控能力
  實施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全面開展五大災害風險普查,構建周期性、常態化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機制。遵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制定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和分災種防治區劃,推進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產業發展規劃等相融合,綜合平衡和控制高風險區開發建設強度,嚴格控制區域風險等級和風險容量。探索建立自然災害紅線約束機制。健全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管理制度,將自然災害風險防範要求貫穿於國土空間規劃、建設、運行各環節,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風險的城市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完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布局。
  (二)增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實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健全自然災害分類監測和分級預警制度,加強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完善自然災害預警工作規範。完成五大災害高風險區域的監測預警數據接入,加強單一自然災害及多災種、災害鏈全過程監測,最佳化各類監測站網布局,建設全域覆蓋、多系統融合、多部門共享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加強“1+5”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完善跨部門、跨地域的自然災害預警信息共享機制,推進建設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預報發布平台,形成統一的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信息共享與開放服務。提高針對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
  (三)強化自然災害綜合防禦能力
  推動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工程,改善城鄉防災基礎條件,提升重大基礎設施抗災水平,提升五大災害防禦工程標準,有序提升重點城市和災害易發地區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關鍵基礎設施設防標準,提升極端自然災害條件下抗損毀和快速恢復能力,提高國土空間韌性。
  (四)提升自然災害統籌救助能力
  健全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堅持災後救助與其他專項救助相結合,完善救災資源動員機制,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社會組織、企業合作模式,支持紅十字會、慈善組織等依法參與災害救援救助工作。調整最佳化應急回響啟動標準和條件,完善重大自然災害應對程式和措施,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自然災害救助標準調整機制,統籌做好應急救助、過渡期生活救助、旱災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冬春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因災倒損民房恢復重建和因災損毀森林生態修復等工作。加強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完善自然災害救助評估制度,健全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綜合協調機制,改善基層救災裝備和工作手段,提升基層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能力和水平。
  加強自然災害救助信息化建設。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救助領域的運用。推動自然災害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實現救助事項“掌上辦”“指尖辦”。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銜接,有效引導和規範網際網路慈善活動,健全救災捐贈需求發布與信息導向機制,推進救災捐贈款物使用信息公開、效果評估和社會監督。
第八章 提升應急救援實戰能力
  (一)提高應急指揮協調能力
  實施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建設工程。加強省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強化專業化指揮員和專家隊伍建設,實現精準指揮;融合應急救援隊伍、應急避難場所、生產經營企業、應急物資等基礎數據,持續升級應急管理“一張圖”,形成統一指揮、上下聯動、左右協調、聯動互通的高效指揮能力。
  推進“1+18+N”統一指揮系統建設。構建省、市、縣、鄉一體化值班值守體系,健全應急值守保障機制,全面落實應急值班值守制度,統一規範各類災害事故事件報送要求和應對災害事故處置流程,實現災害事故處置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
  (二)增強應急隊伍救援能力
  建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嚴格落實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改革要求,加快推進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職能深度融合與轉型升級,最佳化力量布局和隊伍編成,全面建成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發揮好森林消防隊伍的機動優勢,明確力量調動許可權和程式、屬地關係及保障渠道。最佳化隊伍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強化多災種專業化訓練,提高極端條件下綜合救援能力。發展政府專職消防員和志願消防員,建立代訓代管機制,實行聯勤聯管聯訓聯戰。加強城市消防站建設,建強省級應急(消防)救援機動隊伍,推動各市縣積極組建市(縣)域機動力量,推進鄉鎮(街道)、村組(社區)建立“專兼結合、一隊多能”的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實現應急救援力量全覆蓋。
  提升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能力。按照“盤活存量、做優增量”的原則,加大應急救援隊伍培訓力度,提升現有礦山、危險化學品、森林防滅火、水上救援、工程與災害、地質災害、航空保障等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增加危險化學品、油氣管道、隧道施工等省級應急救援隊伍,全面提升行業領域應急救援能力。制定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辦法,規範隊伍認定、管理、培訓、調度、救援、保障等機制。
  發展航空應急救援力量。加快構建覆蓋災害事故易發多發地區的2小時航空應急救援網路。健全航空應急空域保障聯動機制,劃設應急救援訓練專用空域,增強航線信息服務保障功能,實現“隨報隨批”。建設航空應急指揮調度信息系統。依託和發揮民用運輸機場、通用機場、“一部三中心”應急通航功能,完善全省航空應急地面保障網路,建設95個森林火災高風險縣臨時機降點(坪)。加強常態化航空應急訓練演練,開展與消防救援、地方專業、企業救援隊伍“聯建聯勤聯訓”。加強航空裝備力量建設,拓展“高大新”型航空器及救援裝備套用。
  推進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發展。開展社會應急力量調查摸底,建立社會應急力量管理服務平台,制定隊伍管理、人員備勤、裝備維護、訓練演練、獎勵激勵、調動補助、保險保障等制度,健全屬地為主的社會應急力量調用機制,明確參與應急救援的方式、範圍。
  加強應急專家力量建設。根據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事故特點,加強應急救援輔助決策型、現場處置型、技術支撐型專家庫建設,開展應急專家學術研討交流,提升應急專家智力支撐能力和水平。
  (三)強化應急物資保障能力
  最佳化應急物資儲備布局。重點建設以長沙應急物資集散調運基地為中心,以湘資沅澧四水流域及洞庭湖區防汛抗旱等物資儲備為支撐,以湘中、武陵山片區應急物資(湘西防凍抗冰物資儲備中心)為補充的應急救災和防凍抗冰等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結合行業領域應急儲備基地建設,推進縣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站建設,加強交通不便、災害風險高的鄉級應急物資裝備儲備點建設。建立跨部門應急物資保障聯動機制,健全跨區域應急物資協同保障、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機制。
  提升應急物資儲備能力。根據應急物資保障需要,適當擴大省、市、縣、鄉四級應急物資儲備規模、品種及數量,加強災害事故易發多發地區的應急物資儲備能力和特殊稀缺類應急物資儲備,提升大型成套應急救援裝備的儲備水平。完善產能動態目錄和儲備動用制度,健全政府實物儲備、企業(商業)儲備、產能儲備、專業隊伍能力儲備和社會化儲備互聯互通的應急物資保障聯動模式。
  提高應急物資運輸配送能力。完善公路、鐵路、航空、水路多式聯運模式,健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協同配合機制,加強應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設。加強區域物資統籌調配,建立多方參與、協同配合的綜合交通緊急運輸管理協調機制。建設政企聯通的緊急運輸調度指揮平台、應急資源管理平台、應急裝備與服務需求信息平台,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減少物資轉運環節,提高救災物資運輸、配送、分發和使用調度管控水平。推廣運用智慧型機器人、無人機等高技術配送裝備,推動應急物資儲運設備集裝單元化發展,提升應急運輸調度效率。建立應急物資優先通道和快速通行、快速通關機制,提高應急物流配送效率。制定省內高速公路應急物資和應急隊伍運輸免費通行制度。建立航空、高鐵應急物流專班、專列制度,補齊航空、醫藥、冷鏈物流短板。藉助社會力量,與大型物流企業深入合作,提高應急物資分發和配送能力。
  加強應急物資保障基地建設。依託大型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培育發展一批具有應急物資研發、生產、採購、儲存、運輸等特色優勢的基地。
第九章 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一)加強應急管理科技支撐
  搶抓“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契機,大幅提升應急管理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和重大災害事故防控基礎理論與套用研究,加大安全應急裝備關鍵技術攻關力度,重點突破災害事故風險評估、監測預報預警、災害信息獲取、生命搜尋救援、決策指揮、恢復重建等領域關鍵技術。以五大災害以及礦山、尾礦庫、煙花爆竹、危險化學品、消防等行業領域為重點,推動智慧型監測預警、災害信息獲取、新型應急指揮通信、特種交通應急保障、專用緊急醫學救援、智慧型無人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搶險救援等重點領域安全應急裝備研究開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和套用示範,搭建科技創新平台。在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金屬冶煉等高危行業推行“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工程,全面提升災害事故防控與應急救援科技水平。
  (二)加強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
  加強應急通信網路建設。組建“空天地”一體化的應急通信網路、指揮網,建設公專互補、寬窄融合、固移結合的無線通信網與廣域覆蓋、隨遇接入、資源集成的應急衛星通信網。
  建強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建設全過程管理、全生命周期湖南省應急管理大數據標準規範體系和安全運行保障體系,對接國家應急管理大數據套用平台,提升海量數據存儲匯聚、分析關聯、共享開放的大數據資源服務能力。建設面向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決策支持和政務管理五大業務領域應急管理業務套用體系,全面推進“網際網路+政務”“網際網路+監管”“網際網路+執法”“網際網路+應急”。建設綠色節能型高密度數據中心,推進應急管理雲計算平台建設,完善多數據中心統一調度和重要業務應急保障功能,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加快推進監測預警系統的全覆蓋和智慧型化。推動自然資源、水利、農業、林草、氣象、地震等部門的災害和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建立面向全災種的自然災害感知網路。搭建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公共信息平台,提高城鄉重大風險防控與突發事件處置能力,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推動實施“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行動計畫,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在安全生產中的融合套用,提升工業生產本質安全水平。
  (三)加強應急管理人才培養
  加強應急管理幹部隊伍建設。完善培訓機制,將應急管理納入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必修內容,提高應急管理幹部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民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建立應急管理幹部成長機制、成才通道,完善人員定期培訓和繼續教育機制,採取定向招錄、委託培養等方式,構建結構合理、梯次完備、銜接有序的人才格局。加強人才交流,實施城市帶農村的應急管理幹部人才對口支持政策,探索建立安全監管人員與企業人員雙向掛職交流機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建立符合應急職業特點的工資待遇保障機制,完善職業榮譽激勵、表揚獎勵和療休養制度。
  加強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建立應急管理專業人才目錄清單,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招錄政策,拓展急需緊缺人才培育供給渠道,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深化新工科建設,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應急管理相關專業,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完善省部共建機制,推動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高質量發展、轉型建設湖南應急管理職業大學,探索建立符合應急管理職業特點的專業人才培養招錄機制,對教師和學生實施準軍事化管理,強化職業精神教育。提升應急救援人員的多言多語能力,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志願服務組織等力量建設專業化應急語言服務隊伍。加強應急管理智庫建設,建立應急管理專家諮詢委員會和重特大突發事件首席專家制度。加強註冊安全工程師、註冊消防工程師等職業資格管理。
  大力提升安全技能。加強與行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行業協會的協作,遴選培育2個以上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應急管理知識宣教、技能實訓和特種作業人員實操考試基地。加強特種作業人員實操考試基地規範化、標準化、集約化建設,全省控制在50家以內。搭建協同育人平台,實施基層應急人才特崗計畫、應急救援指戰員培養計畫、應急管理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畫。
  (四)推動安全應急產業發展
  最佳化安全應急產業結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推動安全應急產業全產業鏈向縱深發展、向中高端邁進。重點推進工程搶險救援裝備、應急救援物資緊急投送設備、高空消防車、北斗導航設備、災害風險監測預警設備、生命探測儀、醫療防疫應急物資等裝備產品的研發,推動安全應急裝備產品智慧型化、輕型化、標準化發展與套用。加快發展安全應急服務業,鼓勵企業提供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
  推動安全應急產業集聚。依託具備條件的各類產業聚集區,集中優勢資源建設若干國家安全應急產業基地,鞏固提升探測搜救、北斗導航、應急通信、應急防疫物資、安全應急培訓等領域優勢,建強以“工程搶險+探測搜救”為特色的優勢應急產業鏈。制定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設立安全應急產品及服務專項購置補貼。
  推進實施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實施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重點任務工程化攻關“揭榜掛帥”制度,培育一批自然災害防治裝備重點企業。發揮工程機械製造強省優勢,加強與重點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在“小型化、模組化”的智慧型裝備研發上取得突破,提升各級應急救援隊伍智慧型化裝備的比例。推動建立重點安全應急產業企業認證制度,支持重點企業加快發展。推動工程機械等先進制造企業發展成為安全應急產業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發揮優勢企業帶頭作用,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第十章 築牢人民防線
  (一)強化思想理論武裝
  紮實推動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切實轉化為“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生動實踐,始終站穩人民立場,自覺做到“兩個維護”、立足“兩個大局”、堅持“兩個至上”、統籌“兩件大事”、強化“兩個根本”、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將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列入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重要論述,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專題”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各類應急管理幹部學習培訓必修課程和安全宣傳“五進”工作。推動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的重要論述納入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各級黨校和幹部培訓的內容。對新調整的黨政領導幹部、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和重點企業負責人分級分批組織開展輪訓,組織宣講團赴企業開展宣貫活動。
  (二)樹牢安全應急意識
  強化法治宣傳教育。全媒體、多方式、多渠道向社會公眾廣泛宣傳應急管理方針政策、法律法規。
  完善應急廣播體系。構建覆蓋全省應急廣播信號綜合傳輸網路,確保有效打通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里”。2022年底前,災害事故多發易發頻發地區應急廣播平台全部建成,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
  強化災害事故警示教育。彙編製作近年典型災害事故典型案例和警示教育片,深入開展“以案說法”活動,增強全社會應對重大安全風險的防範意識。
  推進安全發展工作示範創建和綜合減災示範創建。重點推進常德和湘潭創建與“一帶一部”發展新格局相適應的國家級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到2025年,爭取創建15個安全發展工作示範縣、200個安全發展工作示範鄉鎮、300個全國和省級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三)提高公眾應急能力
  建設省應急管理融媒體中心。推進應急管理與媒體深度融合,實施應急管理全媒體傳播工程,建設省應急管理融媒體中心。加強與湖南日報、湖南廣播電視台、紅網等主流媒體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級政府和應急管理部門現有政務平台,定期發布應急管理新聞信息和知識常識。
  建設應急科普精品。組織開展“國際地震日”“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消防宣傳日”“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三湘行”“安康杯”等主題活動,開發針對不同社會群體的應急科普讀物、教材、動漫、遊戲、影視劇等宣傳教育產品,大力推進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五進”活動。
  (四)培育安全應急文化
  培育應急管理隊伍政治建設文化。積極打造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應急管理隊伍政治建設文化,切實加強以“聽黨指揮鑄鐵軍、較真碰硬敢鬥爭、雷厲風行提效能、清正務實保民安”為總要求的應急管理隊伍作風建設。
  推動安全應急文化宣教平台建設。實施安全應急知識普及工程,將安全應急文化納入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創新實施安全應急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安全應急文化數位化建設。建設輻射全省、覆蓋重點行業領域、符合當地實際的警示教育培訓基地、線上科普宣教平台和應急虛擬體驗館。
  推進公民安全教育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中國小安全教育工作,推動安全教育納入公民教育體系,建立家校共育機制。引導高校學生主動參與應急管理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志願者活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營造全社會關注應急管理氛圍。
  建設多層次安全應急文化載體。推動安全應急文化納入文明城市、文明單位等各類文明創建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安全應急文藝演出,推動安全應急文化教育納入“文化下鄉”等民眾文化活動。
  (五)提升基層應急能力
  增強基層先期應急處置能力。依託鄉村(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和規範微型消防站建設,推動設立鄉村(社區)應急服務站,指導生產經營單位加強應急管理組織建設。進一步明確各部門以及鄉鎮街道的應急管理權責。最佳化基層監管力量配置,推動監管服務向小微企業延伸。推動基層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培養發展基層災害信息員、安全生產“吹哨人”。加強鄉村(社區)用火、用電、防溺水、防中毒窒息等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完善鄉村(社區)災害隱患和各災種信息直報、定期發布機制。定期開展鄉村(社區)應急演練,提高村(居)民風險隱患快速報告、排查和治理能力,落實應急處置、自救互救、恢復重建和宣傳引導等任務。
  加強基層安全風險格線化管理。推進信息化向基層延伸,推動安全風險格線化監管工作的規範化、長效化,加強基層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對接基層黨建、平安建設網路,逐步實現基層安全風險格線化監管全覆蓋。
  加強基層應急避難場所和應急物資儲備建設。推動基層結合當地災害特徵建設必要的應急避難場所。分類推動工廠、學校、醫院、家庭等應急物品儲備標準化建設,鼓勵家庭和單位根據需要儲備相應的應急物資。
  (六)增強社會動員能力
  提升市場參與能力。推動建立市場力量有序參與應急管理的機制,進一步夯實應急管理的社會基礎。落實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高危行業領域(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交通運輸、建築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屬冶煉、漁業生產、特種設備等)依法強制實施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引導和推進其他行業生產經營單位開展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工作。建立健全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農業保險和農村住房保險制度,健全各級財政補貼、農戶自願參加、保費合理分擔的機制。鼓勵開發應急相關保險產品,擴大保險覆蓋面,建立應對災害的金融支持體系。
  強化社會協同能力。構建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組織服務平台,統一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形象標識,加強行業指導和監督管理,增進政府與社會救援組織之間的聯絡和溝通,有序引導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參與。推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能力分類分級測評,指導提升管理水平和實戰能力。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應急管理服務指導性目錄,加快培育發展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完善保險機構和專業技術服務機構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應急管理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應急管理社會治理水平。
  加大舉報獎勵力度。充分發揮安全生產舉報投訴電話和網路平台作用,鼓勵民眾舉報重大事故隱患和安全生產違法行為。鼓勵和支持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舉報和監督,獎勵標準在安全生產領域舉報獎勵有關規定的基礎上按照一定比例上浮,對直接避免傷亡事故發生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給予舉報人或信息員特殊獎勵。
  健全信用評價機制。建立緊急徵用、志願捐助、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等方面的信用制度,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依法建立安全生產領域嚴重失信主體名單並實施失信聯合懲戒。實行企業安全生產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制度,建立企業安全生產信用修復機制。支持行業協會制定行約行規、自律規範和職業道德準則,建立健全職業規範和獎懲機制。
第十一章 實施能力提升工程
  (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
  開展全省自然災害風險要素和重點行業領域專項調查,摸清自然災害風險底數,建設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重點隱患與減災能力資料庫。通過災害多災種風險評估、災害鏈風險評估和區域綜合風險評估,編制修訂災害風險分布圖、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提高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治能力。
(二)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力量體系建設,形成相互補充、相互支撐、一專多能、多能一體的應急救援隊伍力量發展格局。推動救援實戰能力提升,建設國家應急管理隊伍綜合實訓中南基地(二期)工程。最佳化救援隊伍布局,建設“一部三中心”,實現應急救援隊伍前置、物資前置、指揮前置。
 (三)“依法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系統梳理和修訂涵蓋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森林火災、地震等單災種和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交通運輸、建築施工、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的應急準備、監測預警、處置回響、救援救助、恢復重建等各環節應急管理相關法規、規範性檔案和標準體系,全面提升“依法應急”能力。
 (四)“科學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創新科技體制機制,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引進高端人才,加大科技攻關力度,最佳化科技創新基地,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生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強重大基礎理論、核心關鍵技術、先進裝備設備、科技創新基地、科技創新隊伍、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發展與建設,在預警發布、搶險救援、恢復重建等方面實施精準治理,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科學應急”能力。
(五)“智慧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建設廣域覆蓋、及早感知、智慧型識別、精準預警的風險感知體系,推進監測預警能力現代化建設;建設信息暢通、反應靈敏、數據豐富、運轉高效的應急大腦,推進輔助指揮決策能力現代化建設;構建聯網監測、精準執法、智慧監管新模式,推進監管執法能力現代化建設;創新物聯感知、無人協同、智慧型裝備體系,推進應急救援實戰能力現代化建設;建設線上宣教、定向培訓、公共警示等信息網路,推進社會動員能力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智慧應急”能力。
 (六)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建成統一高效、科學完備、協同治理、及時可靠、安全可控的全過程多層次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應急物資儲備滿足省、市、縣、鄉四級分別啟動一次本區域內災害事故I級應急回響的需要,基本實現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現代化。
(七)鄉鎮(街道)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全面開展以有領導班子、有應急管理機制、有應急預案、有應急隊伍、有應急物資及裝備、有應急培訓演練為主要內容的鄉鎮(街道)應急能力建設,大力推進以有場地設施、有裝備物資、有工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行政村(社區)應急服務站(點)建設,全面繪製社區(村居)災害風險圖。加快建設基層應急物資儲備庫、預警設施等減災基礎設施,著力提升災害高風險區域內“安居工程”等重點單位的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在典型自然災害多發地的市縣區支持建設具備應急指揮、救援功能、應急演練、物資儲備、人員安置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應急避難場所。
 (八)全民風險防範意識能力提升工程
  舉辦安全應急文化普及活動,建設數字防災減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標準化應急知識科普庫、安全應急科普宣教公益網站、應急科普宣教系統和安全應急文化教育基地,提升全民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
第十二章 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籌協調,進一步落實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應急管理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領導體制。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增強規劃的引領力、約束力和執行力。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強化協調配合,加強工作銜接,明確工作任務,分解工作目標,確立工作進度,壓實工作責任,切實把工作做實做細,形成應急管理工作合力,確保規劃的實施到位,推動全省應急管理工作邁上新台階。
  (二)加大經費投入。各地要建立與本行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應急管理資金動態增長機制,將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完善應急管理資金保障機制,開闢社會化、市場化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對應急管理工作給予支持,拓寬多元化籌資渠道。
  (三)加強規劃銜接。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組織編制本地區、本部門應急體系規劃和實施方案,在規劃內容上與本規劃有機銜接,在實施方案中明確實施責任主體和保障措施。同時,把應急體系規劃納入本地區“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划進行研究、部署和檢查,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的重大問題。注重與各專項規劃、區域發展規劃內容的協調銜接,合理配置資源,避免重複建設。
  (四)強化考核評估。省應急管理廳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督查督辦和跟蹤催辦,圍繞規劃制定的目標和任務,制定評估政策,統一評估標準,制定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方案和重大項目實施管理辦法。強化應急管理工作行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考核、評估、激勵和問責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及綜合評估,按要求對規劃落實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保障全省應急體系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順利完成。
名詞解釋
  1.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
  2.五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
  3.四級體系五級網路:省、市、縣、鄉鎮(街道)四級設定應急管理部門,構建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應急管理網路。
  4. “雙報告”制度: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向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報告,向企業職代會報告。
  5.安全生產“十個一次”工作: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每個月至少帶隊檢查一次安全生產工作、每季度至少主持研究一次安全生產工作、每年至少主持召開一次安全生產總結動員會、主持召開一次安全生產工作講評會、向職代會做一次安全生產工作述職、組織簽訂一次全員崗位安全生產責任書(員工承諾書)、給員工上一次安全生產輔導課、組織一次安全生產知識技能競賽、參加一次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演練、參加一次安全生產知識技能培訓。
  6.“一會三卡”制度:班前會、風險卡、作業卡、應急卡。
  7.雙隨機一公開:在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8.“三位一體”執法模式:管理、執法、服務三位一體的執法模式。
  9.“1+N+X”應急預案體系:1個總體應急預案+N個專項應急預案+X個部門應急預案,形成“1+N+X”應急預案體系。
  10. “雙盲”應急演練:不通知參演單位演練時間、地點和演練內容的演練方式,旨在模擬演練中反映出參演單位的真實應急處置能力。
  11.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建設項目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12.兩客一危一校:從事旅遊的包車、三類以上班線客車和運輸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專用車輛以及校園車輛。
  13.城市生命線工程:對城市社會生活、生產有重大影響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氣、輸油等工程系統的抗災設計與智慧型化控制工程。
  14.“一單四制”制度:縣級以上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對日常監督檢查中發現或上級交辦、民眾舉報、媒體曝光、其他部門移送、下級有關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報告的重大事故隱患進行研究認定,形成重大事故隱患清單,並對每項重大事故隱患治理任務實行交辦制、台賬制、銷號制、通報制管理,做到治理任務不落實不放過、隱患不消除不銷號,並對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予以通報。
  15.四關閉一到位:限期退出的煤礦依法關閉,超深越界開採的煤礦依法關閉,邊技改邊生產、借技改之名行生產之實的煤礦依法關閉,違規分包轉包的煤礦必須立即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關閉,煤礦重大隱患必須排查整改到位。
  16.頭頂庫:下游1公里(含1公里)距離內有居民或重要設施的尾礦庫。
  17.兩重點一重大: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和重大危險源。
  18.三重一高: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重大危險源、油氣管道途經人員密集場所高后果區。
  19.大噸小標:大噸位的貨車卻標註小噸位。
  20.“1+5”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自然災害應急綜合信息平台+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森林火災、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系統。
  21.“1+18+N”統一指揮系統:1個省應急救援總指揮部、18個應急救援專項指揮部和N個前方指揮部。
  22.一部三中心:湖南省應急救援總指揮部和應急救援益陽中心、懷化中心、衡陽中心。
  23.兩個至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4.兩件大事:安全與發展兩件大事。
  25.兩個根本: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解讀

 一、編制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深入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打下基礎的關鍵五年,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將更好地推進全省應急管理事業長遠發展、更好地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更好地提升湖南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創造安全穩定環境。
  二、《規劃》編制總體考慮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重點考慮以下3個方面:一是把握根本遵循。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系列重要論述。二是合理確定目標。按照“跳起來摘桃子”的原則,對照“十三五”規劃完成情況和“十四五”時期新的要求,規劃目標的設定既符合省情實際,又符合國家對現代治理能力提出的要求,確保對各項工作起到鼓舞推動作用。三是確保工作連續。應急管理部門整合了8個部門和5個議事協調(指揮)機構的相關職責,全部在規劃中得到體現,同時注重與相關部門規劃的銜接。
  三、“十四五”發展目標
  到2025年,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底線,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堅決遏制較大事故,堅決防範自然災害導致重大人員傷亡,確保全全生產事故總量持續下降,確保全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體現應急管理職業特點的隊伍管理制度、人才培養制度和政策保障體系基本健全,應急管理法治水平和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社會防範應對災害事故能力顯著提升。
  四、主要任務
  《規劃》編制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扣“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總體和分項目標,謀劃了“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8項重點任務:一是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二是健全應急管理法治體系;三是健全應急管理預案體系;四是提升安全生產治理能力;五是提升自然災害應對能力;六是提升應急救援實戰能力;七是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八是築牢人民防線。
  五、主要保障措施
  為確保《規劃》任務落實落地,強化項目支撐,重點實施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依法應急”能力提升工程、“科學應急”能力提升工程、“智慧應急”能力提升工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鄉鎮(街道)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全民風險防範意識能力提升工程等8項能力提升工程。《規劃》提出了四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二是加大經費投入;三是加強規劃銜接;四是強化考核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