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深化“十四五”時期全市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全面提高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能力,根據《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等相關檔案和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形勢分析
(一)取得的進展。
“十三五”期間,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系列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安全意識、責任意識,以應急管理機構改革為契機,加快健全應急管理“大體制”,不斷強化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搶險救援、恢復重建、監管執法等能力建設,持續推進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化、監管常態化、服務社會化和管理信息化“四化建設”,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基本盤,築牢防災抗災救災“三道防線”,建立應急指揮、應急值守、應急救援“三道屏障”,有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有效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為“十四五”應急管理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體制機制改革穩步推進。應急管理機構改革深入推進,整合八個部門和五個議事協調(指揮)機構的應急管理職責,市、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全部組建到位,鄉鎮(街道)基層應急管理機構組建工作基本完成。調整了市減災委員會、防汛抗旱指揮部、森林防滅火指揮部、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成員,部門會商研判、軍地協調聯動、社會群防群治等聯動機制逐步健全,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調作用進一步強化。制定出台《中共益陽市委益陽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益陽市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實施細則》《益陽市安全生產巡查工作制度》等地方政策法規檔案,全面規範應急管理各項工作。突發事件總體預案和各級各類專項預案制修訂工作有序推進,高危企業應急預案備案實現全覆蓋,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健全。
安全生產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政府監管責任進一步壓實,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現全覆蓋。深入開展“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企業主體責任年”“隱患排查治理年”和“強執法防事故”等活動,嚴格實施隱患動態“清零”、重大事故隱患治理“一單四制”、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持續完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含煙花爆竹)、道路和水上交通、特種設備等十大專項整治行動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基礎進一步夯實。全市高危企業三級標準化達標率100%,規模以上工貿企業三級標準化達標率近80%,成功創建省級工貿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示範區,重點行業領域本質安全水平穩步提升。按可比口徑與2015年相比,2020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同比下降19.48%。
防災減災救災成效顯著。成功應對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搶大險、救大災”的要求,有效抗禦2020年十八輪強降雨襲擊,實現了不潰一堤一垸、不垮一庫一壩、山洪地質災害防禦人員零傷亡的工作目標。“兩演練兩培訓”“以船以車代倉”“防汛搶險四張圖”等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積極推進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和工程防禦能力不斷增強。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進一步健全,受災民眾生活救助工作有序開展。大力推動基層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綜合減災示範建設不斷深化,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84個(國家級39個、省級45個),安化縣成功創建“國家級綜合防災減災示範縣”和“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縣”。
應急救援能力逐步提升。統籌推進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穩步推進鄉鎮街道消防站建設。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軍,安化礦山救護隊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骨幹,藍天救援隊、城鄉工程機械應急救援隊等社會應急救援隊伍為補充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日益完善。現有各類應急救援隊伍5支,救援人員758人。湖南省區域應急救援益陽中心建設快速推進,成立益陽市地震和地質災害應急救援中心。積極推進應急指揮平台升級改造,建成視頻會商系統、應急救援現場音視頻實時傳輸系統、應急指揮網視頻調度系統,應急指揮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
應急宣教培訓廣泛開展。全力打造應急管理“一微一網”宣傳主陣地,在益陽電視台、益陽日報、益陽交通廣播開設專欄,與新華網、紅網、騰訊網進行深度合作,推送我市各類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典型報導,發布各類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科普公益信息和預警信息。以安全生產月、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等民眾性宣傳教育活動為抓手,深入開展安全生產益陽行、消防安全“五個一工程”、安全花鼓戲等各類科普諮詢宣傳活動,公眾安全及應急意識不斷提升。深入開展基層應急管理專題培訓、應急管理隊伍業務培訓、自然災害信息員救災業務培訓,系統內幹部業務水平全面提升,基層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處置避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面臨的挑戰。
“十四五”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各類災害事故風險交織疊加,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矛盾風險挑戰不斷加大,應急管理工作面臨更加嚴峻挑戰。
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全市處於雪峰山脈經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傾斜地帶,雨量充沛。境內湘資沅澧四水匯集,長江三口迂迴切割,洞庭湖區域面積和提線長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共有各類水庫611座,既是長江的“水袋子”,又是洞庭湖的“鍋底子”。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影響,全市汛期外洪內澇並發、點多線長面廣,防汛態勢嚴峻。湖區水旱災害多發、破壞強度大,山區(安化、桃江)森林防火形勢嚴峻,土石流、塌方、沉陷等地質災害頻發,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季節性、群發性等特徵。
安全生產基礎薄弱。全市安全生產仍處於脆弱期、爬坡期、過坎期,生產安全事故處於多發易發階段。工業企業點多面廣,中小型企業安全生產基礎條件較差,安全管理專業技術力量薄弱,行業安全準入、安全設施“三同時”等制度落實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企業從業人員安全素養整體偏低,自我保護和事故防範意識不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帶來了新風險、新隱患,甲醇汽油行業、涉氯涉氨企業、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等新的安全生產問題聚集,常規災害風險和非常規災害風險並存,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壓力和挑戰越來越大。
體制機製法治建設有待加強。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防”與“救”的關係尚未理順,防汛抗旱指揮等方面相關職能部門責任邊界還未完全釐清,統籌協調能力不足。應急管理相關政策及配套制度、標準不完善,“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制度體系仍存在盲區和漏洞,上下聯動、部門配合、統籌協調等機制需進一步健全。
應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匱乏,基層基礎薄弱,應急物資缺乏。消防隊伍體制改革仍未落實,距離及時應對處置重大災害事故、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要求仍有較大差距,能打仗、打勝仗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支撐能力建設相對滯後,基礎設施及裝備條件有待提高。災害事故監測網路亟需健全,風險隱患感知、監測預警、數據共享、信息發布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社會應急認知度不高。應急科普宣傳教育覆蓋面不足,社會公眾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較為薄弱。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和專業水平不高,社會動員能力不足,“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應急文化氛圍不夠濃厚。
(三)發展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全市區位優勢更加明顯、人才資源更加豐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數字經濟集聚性發展,產業基礎持續夯實,發展動能加快轉換,應急管理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迎來新的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為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化應急管理領域改革,全面推進應急管理事業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對應急管理事業高度重視,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領導和政策支持。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組建應急管理專職機構,重構應急管理體系,為實現應急管理職能的最佳化協同高效奠定了堅實基礎。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的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畫的實施有力提升了全市重大風險防範化解能力,為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經濟社會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利契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新舊動能快速轉換,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將會大幅提升;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安全基礎設施條件持續完善,防災減災抗災基礎將不斷夯實。
AI、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歷史性變革,為創新驅動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三高四新”戰略的實施、科技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大戰略發展機遇。
人民民眾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不斷提升,為築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新冠肺炎疫情激活了社會公眾對巨災的警惕性,人民民眾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對應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將為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綜合判斷,全市應急管理正處在充滿挑戰的戰略機遇期,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對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和“東接東融”戰略,把安全發展貫穿全市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全面遏制較大及以上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主攻方向,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基本盤,突出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著力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加強風險防範、應急處置、綜合保障等應急能力建設,防範和化解各類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風險,有效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建設富饒創新開放綠色幸福新益陽保駕護航。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社會共治。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絕對領導,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應急管理髮展優勢,堅持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發揮群策群防群治機製作用,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心聚力。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樹立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紅線意識,統籌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始終把安全作為頭等大事,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創效益,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堅守生命安全紅線,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堅持預防為主,全程管理。堅持關口前移,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堅持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多個環節全鏈條管理。
——堅持依法管理,精準治理。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深入開展應急管理法治宣傳教育,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聚焦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中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等瓶頸問題,精準實施改革創新,推動高效能治理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做到預警發布要精準、搶險救援要精準、恢復重建要精準、監管執法要精準。
(三)主要目標。
1.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水平達到新高度,基本建成應急管理產業強市、文化強市、教育強市,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實現穩定可控,人民民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2.“十四五”發展目標。到2025年,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和靈敏運轉的應急管理機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趨穩向好,各類事故總量持續下降,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堅決遏制較大事故,堅決防範自然災害導致重大人員傷亡,確保全全生產事故總量持續下降,確保全市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體現應急管理職業特點的隊伍管理制度、人才培養制度和政策保障體系基本健全,應急管理法治水平和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社會防範應對處置災害事故風險的能力顯著提升。
分項目標:
——構建協同高效應急管理模式。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治理優勢與行業管理部門的專業治理優勢有機融合,領導體制、指揮體制、職能配置、機構設定更趨合理,應急管理協同機制靈敏、運轉順暢,應急管理隊伍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職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實現應急管理法治化、專業化、規範化。縣級以上應急管理部門裝備達標率達到80%。
——重大風險管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取得顯著成效,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建設全面完成,全社會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提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感知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基礎設施防災能力、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升。災害事故信息及時準確,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0%。
——巨災應對準備能力顯著增強。綜合救援、專業救援、基層救援、航空救援、社會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應急救援效能顯著提升,應急預案、應急通信、應急物資、緊急運輸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強,集中、統一、高效的領導指揮體系進一步完善,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航空應急力量基本實現2小時內到達重大災害事故風險地域,全市範圍內道路交通工程搶險救援應急聯動時間不超過2小時,災害事故發生後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縮短至10小時以內。
——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全面加強。科技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產業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科技支撐體系更加牢固,應急管理關鍵技術套用推廣取得重大進展,規模合理、素質優良的應急專業人才隊伍初步形成,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安全應急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顯著提升,在全省處於一流水平。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機構專業人才占比超過60%。
——共建共治共享能力大幅躍升。全社會安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安全發展觀念深入人心,社會公眾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增強,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市場和社會的功能充分發揮,各類非政府組織、企業、志願者等多元主體有序參與應急管理過程,形成應急管理合力。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達到100%。
第三章 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
(一)健全領導指揮體制。
健全市級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建立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的市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健全常態化的應急管理領導指揮體制,統籌災害事故救援全過程管理,為災害事故應急管理提供根本保障。強化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職能建設,理順相關部門間的職責,完成機構和人員轉隸。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整合,組建統一的領導指揮機關。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隊伍編制員額同步增長機制,推進國家消防救援隊伍與應急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交叉任職,規範指揮調度。完善應急管理部門雙重領導、地方為主管理體制,全面實行準軍事化管理。
建強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強化縣(市、區)、鄉鎮(街道)在災害事故應對中的主體意識、主體責任、主體作用。加快鄉鎮綜合治理和應急管理辦公室規範化建設,科學設定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等主體的應急管理職責和職能,形成網路化的應急管理體系,明確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應對事故和災害的事權劃分,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權責制度化,全面提升應急管理的系統性水平。
(二)完善監管監察體制。
推進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監管執法職責,組建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制定防震減災、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等領域的執法權責配置清單,加快構建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監管執法體制,健全市縣兩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釐清不同層級執法管轄許可權,明確監管執法職責、執法範圍和執法重點,實施分級分類執法。落實鄉鎮政府以及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管理機構相關職責,依法賦予必要的監管執法許可權。整合最佳化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系統執法職能,理順危險廢物、新型燃料、人員密集場所等行業領域安全監管職責。制定實施安全生產監管能力建設規劃,強化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機構建設,完善執法裝備配備標準,重點推進基層(縣鄉)執法能力建設,夯實基層一線監管執法力量。
(三)最佳化應急協同機制。
加強各級黨委政府、相關議事協調機構的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作用,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自然災害綜合防範、應急救援統籌協調作用和各行業領域主管部門專業優勢,強化災害事故協同應對,推進災害事故應急管理的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協調。健全風險防控、監測預警、會商研判、信息共享公開、分級回響、指揮聯動、物資保障、善後救助、調查評估、恢復重建等各方面協同機制,健全工作規程,增強應急管理工作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市縣(市、區)間、部門間、區域間、軍地間、政社間通力協作的應急協同格局。
強化上下聯動。健全災害事故分級回響制度,明確回響程式和處置工作流程,完善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和分級回響措施。
強化部門協同。建立部門聯席會議、信息共享、專家輔助決策、行業部門協調聯動等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在事故預防、災害防治、搶險救援、物資保障、恢復重建、維護穩定等方面的工作職責,加強跨部門業務協同和災情信息互聯互通,健全重大安全風險防範化解協同機制,構建應急管理部門統籌、相關部門參與的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的應急協調聯動機制。
強化區域協同。加強與周邊市州的區域合作機制建設,推動縣(市、區)災害事故聯動協調處置機制建設,強化突發事件協同應對,實現各區域間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預警聯動、協同指揮。
強化軍地協同。最佳化軍地協調聯動制度,加強軍地搶險救災領域協同組織,健全應急指揮協同保障,建立軍地應急聯訓聯演機制,健全軍地應急信息通報和數據共享制度,建立軍地應急平台互聯互通機制,提升軍地聯動應急搶險救援效能。完善軍分區、武警益陽支隊和民兵預備役參與搶險救災的快速調動程式和保障機制,建立聯合搜救行動機制。
強化社會協同。完善社會應急力量與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協同機制,深入推進社會應急聯動工作,最佳化政、企等多元主體之間的應急聯動機制,提高協作能力和應急聯動效率,健全屬地為主、市級支持的社會應急救援力量調用機制。
(四)壓實應急管理責任。
強化黨委政府屬地責任。堅持屬地為主原則,加快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一致、失職追責的應急管理責任制。將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納入地方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內容。明確各級應急管理事權劃分、災害事故回響程式,落實地方主體責任。
壓實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全面落實《湖南省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分工》要求,壓實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責任。推動落實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釐清各有關部門安全生產監管職責。
壓實自然災害防控責任。在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基礎上推動落實自然災害防治地方黨委責任。應急管理部門和各相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承擔各自責任,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確保責任鏈條無縫對接,形成應急管理部門“綜合防、協同抗、主導救、統籌助”、專業管理部門本行業系統領域“具體防、為主抗、先期救、分工助”的工作格局。
壓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與使用等安全經濟政策。推進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完善和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誠信、承諾公告、舉報獎勵、教育培訓和輿論監督等措施,健全落實聯合懲戒和聯合激勵機制,完善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安全責任追溯、企業安全生產公開承諾等制度,實行企業主要負責人、員工安全生產雙向承諾。督促企業建立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企業安全生產責任清單,強化崗位責任制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推廣“一會三卡”制度,落實班組“四個一”制度,督促企業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和主要負責人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責任,加強對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督促企業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健全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情況“雙報告”制度,落實好安全生產“十個一次”工作,切實加強內部安全機構、人員配備、規章制度、安全投入、教育培訓、應急救援、隱患排查治理等各項工作。
健全應急管理責任考核體系。推進應急管理責任制度化,建立各級黨委政府、各級各部門、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責任清單。強化對縣(市、區)和行業主管部門履責檢查和履職考核,實行黨政領導任期應急管理責任制。綜合運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完善災害事故直報制度,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責任。完善重大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評估制度,推動將調查重點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管理、標準技術等方面。將導致重特大事故發生的現實危險行為列入刑事追訴的範圍當中,加大對安全生產犯罪的預防懲治力度。嚴格落實“四不放過”制度。提高第三方參與力度,組織開展重大災害事故科學考察與調查,把災害事故致因轉化為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務實管用措施。完善應急管理責任考評指標體系和獎懲機制,建立事故防範和整改措施落實情況評估制度。
第四章 健全應急管理法治體系
(一)健全政策法規體系。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及時推進相應地方性法規制修訂,做好《益陽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規定》等地方規章及規範性檔案“立、改、廢、釋”工作。加強應急管理法治化、規範化、標準化建設,逐步建立預防與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恢復與重建等各個環節的工作指南體系,研究出台財政保障、技術能力支持、救援基地建設、醫療救治、職業津貼、值班補貼、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相關政策和措施。從政策法規、技術標準、應急預案等方面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的應急管理規章制度體系。
(二)深化行政審批改革。
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應急管理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全面推行行政許可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提高行政審批效率。貫徹落實審批服務“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持續最佳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加強同電子政務辦、智慧益陽平台的協調對接。健全權威高效的制度執行機制,強化依法行政質量考核評議工作。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提高應急管理依法行政第三方參與水平,引進企業、團體及民眾對應急管理行政審批、執法等流程進行評估、監督,提升行政透明度。
(三)強力推進應急執法。
全面推行分類分級差異化監管和“四不兩直”明察暗訪、“雙隨機一公開”“三位一體”執法模式,科學制定年度執法計畫,加強行政執法全過程監督管理,嚴格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及時主動公開執法職責、執法依據、執法標準、執法程式、監督途徑、執法結果。實行執法事項清單制度,突出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建立完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權責清單,並依法及時動態調整。健全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細化行政處罰等級,合理確定自由裁量幅度,制修訂操作性強的應急管理綜合監管的細則或標準,推動監督管理執法檢查制度化、常態化。嚴格實施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建立執法人員入職培訓、定期輪訓和考核制度,強化執法保障,配齊配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專業人員力量,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建立應急管理部門和綜合行政執法隊伍的協調聯動機制,聯合實施行政監察,減少檢查頻次。加快推進行政執法系統的套用,加強執法系統的數據管理。創新行業監管執法新模式,全面推進“網際網路+監管”“網際網路+執法”“異地交叉執法”,提升監管執法數位化、精細化、智慧化水平。規範實施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嚴格執行移送標準和程式。推行執法辦案評議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執法評價體系,做到精準執法、規範執法、嚴格執法。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充分調動廣大執法人員動真碰硬、擔當作為的積極性。
第五章 健全應急預案體系
(一)完善應急預案體系。
加強市縣兩級以災害事故風險評估、應急資源調查為基礎的“1+N+X”應急預案體系的編制、備案和演練工作,推動企業編制崗位應急處置卡。依照事件分類與分級明確相關各方職責和任務,強化上下級預案、同級預案、政府與企業、相鄰地區等相關預案之間的有效銜接。制定應急預案管理工作辦法,規範應急預案編制、審批、演練、修訂等工作流程,提高應急預案的權威性和規範性。建設應急預案數位化管理平台,針對應急救援隊伍的不同應急救援任務,加強預案配套工作手冊、行動方案等支撐性檔案的編制和管理,規範應急回響標準與流程,提高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化各類各層級應急預案銜接融通和數位化套用。“十四五”期間全面完成《益陽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安全生產類、自然災害類專項應急預案修訂工作。
(二)強化應急預案演練。
制定並落實年度應急演練計畫,開展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演練,加強預案宣傳培訓,建立健全預案督促指導工作機制,開展常態化重大災害事故應急演練,重點加強“雙盲”演練。專項應急預案每2年至少開展一次綜合應急演練。加強隊伍、裝備、物資等應急預案支撐保障,確保應急回響啟動後各專項任務措施執行到位。強化應急預案演練過程管理,加強應急預案涉及部門的銜接聯動,推進應急預案演練向實戰化、常態化轉變,提升應急演練質量和實效。完善應急預案定期評估修訂機制和剛性要求,注重應急演練分析研判、總結評估,發揮演練成果對應急預案的調整最佳化、改善提升作用,推動應急預案的動態最佳化。
第六章 提升安全生產治理能力
(一)提高安全生產風險管控能力。
科學合理確定建設項目選址、基礎設施建設與居民生活區空間布局,推進安全生產風險防範與各級各類區域規劃、空間規劃、專項規劃的銜接,嚴格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準入,建立安全生產領域職業、行業禁入制度,加強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安全條件審查論證。建立完善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提高社會參與度和決策透明度,實行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按照安全風險管控要求,進行產業規劃和空間布局,並對位置相鄰、行業相近、業態相似的生產經營單位實施重大安全風險聯防聯控。每3年開展一次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特種設備、城市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生產安全水平、人口密集重點區域、化工園區等重點園區以及城市整體安全風險評估,評估結果適時向社會公眾發布。加強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風險評估與安全管控,嚴格控制區域風險等級和容量,有效落實安全標準、防護設施和管控措施。
(二)加強安全生產監測預警能力。
建立“空-天-地-現場”一體化的事故風險綜合與立體監測系統,圍繞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監測,加強物聯網、衛星遙感、視頻識別、5G等新技術套用,建成覆蓋全市的礦山(含尾礦庫)、危險化學品生產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接入“兩客一危一校”交通運輸線上實時監控。建設生產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化平台,實現生產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信息互聯互通。推動“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實現對城區重點道路、橋樑、隧道、燃氣管網相鄰地下空間和給排水、供電、通信等管網安全智慧型監控預警。全面開展建築工程施工現場線上視頻監控系統和重要公共場所消防安全監控系統建設。
(三)強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能力。
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以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統領安全生產工作,嚴厲打擊安全生產非法違法行為,致力於“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全面推進危化煙花、非煤礦山、道路交通、消防、城鄉建設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治本攻堅。建立風險隱患排查整治閉環管理機制,精準落實“一單四制”制度,完善排查、整改、督辦、銷號、處罰等各環節管理台賬。全面推進重點時段安全防範,加強季節性安全生產規律特點分析研判,超前採取預警預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取暖期、節假日等重點時段和重大活動安全防範工作。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高危行業領域監管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提高社會參與度與決策透明度。
提升安全生產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實施本質安全提升行動,充分利用財稅政策、目標考核、誠信管理等方式,制定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激勵措施,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向縱深發展,實現安全生產現場管理、操作行為、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規範化。完善以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為重點的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結合推進供給側改革,依法推動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強制退出,淘汰退出落後產能,整改關停不達標企業,淘汰報廢老舊車輛。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落後技術、工藝和設備淘汰、限制名錄,加強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推廣套用,落實重要生產設備設施、儀器儀表檢測檢驗及管理制度。加快推進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在礦山、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等高危行業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降低高危崗位現場作業人員數量。
(四)推動企業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全面推進企業構建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建立企業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制度,開展雙重預防體系運行情況評估,督促企業提升雙重預防體系建設運行質量。重點加強隱患排查治理的過程和閉環管控,完善排查、整改、督辦、銷號、處罰等各環節管理台賬。建立以雙重預防體系為核心的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將安全風險預防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納入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支出範圍。推動安全生產標準化與雙重預防體系同步建設、互促共進、有效運行。
推動建立企業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督促企業嚴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建立自我約束、持續改進的內生機制,切實提升企業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推動高危行業和規模以上企業聘請註冊安全工程師或設立安全總監專門從事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團隊。推進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提高企業智慧型化安全管理水平。推廣“一會三卡”制度,提高企業安全自我管理能力。推動第三方機構參與企業安全管理服務,提升專業技術服務機構服務水平,切實為企業提供高水平安全技術和管理服務。加大安全管理標桿企業培育力度,開展安全文化示範企業建設,加強政策激勵。
推動高危行業制定並實施安全技能提升培訓計畫。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培訓考核體系建設,開展全員覆蓋的安全教育培訓,拓展安全教育培訓深度和廣度。嚴格落實新上崗員工培訓考核合格後上崗制度,加強在崗員工安全技能培訓,強化班組長安全技能提升專項培訓,規範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培訓考核,提升從業人員安全素質。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設立職工培訓中心,推動高危企業依託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等設定職工培訓機構、實訓基地,加快安全生產培訓網路線上平台建設。
督促指導企業加強設備設施源頭管理。推動企業科學合理選用本質安全型設備設施,採用成熟的技術、先進的工藝,確保設備設施和生產工藝安全受控。推進科技興安,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動企業利用5G等新技術建設智慧安全監控系統,加強設備設施安全運行管理,實現安全管理信息化、智慧型化,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提高設備設施的安全運行水平和生產效率。
第七章 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一)提高自然災害源頭管控能力。
實施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全面開展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森林火災、地震災害等五大災害風險普查,構建周期性、常態化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機制。建立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管理制度,對災害多發地區地形地貌特徵、發生規律、風險隱患點分布、歷史災害信息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對可能遭受災害強度等級進行估量,探索建立自然災害紅線約束機制。制定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和分災種防治區劃,推進自然災害風險區劃與主體功能區區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產業發展規劃等相融合,綜合平衡和控制高風險區開發建設強度,嚴格控制區域風險等級和風險容量。對重點目標和人員密集場所、大型民眾性活動開展安全風險評估,規劃論證各類災害風險的防範設施建設及防護措施,落實各類災害防禦標準要求,完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布局。
(二)增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實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圍繞地震、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氣象災害等單一自然災害及多災種災害鏈監測,推動自然災害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升級改造監測網路。健全自然災害分類監測和分級預警制度,建立防汛抗旱應急平台等單項監測預警平台,持續完善單項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增加重點區域監測網站密度和監測覆蓋面,完成五大災害高風險區域的監測預警數據接入共享。實現對自然災害易發多發頻發地區全方位、立體化、無盲區動態監測,為多維度全面分析風險信息提供數據源。建立完善專家諮詢制度,完善跨部門、跨地域的自然災害預警信息共享機制,規範監測感知數據標準,構建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模型,基於感知數據、遙感數據、地理數據等多源海量數據進行智慧型研判和趨勢分析,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衛星通信技術、5G、環境地理信息系統(EGIS)、衛星導航定位等高新技術手段,對廣域、多源監測數據信息匯聚融合、標準化處理和可視化表達,編制修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和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規劃圖。
強化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發布能力。推進建設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預報發布平台,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與“智慧廣電”、新媒體平台等有機融合,推動各類信息接收終端廣泛接入。完善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公眾媒體的信息傳播渠道,重點加強偏遠高風險農村、山區廣播、電視、報警器、宣傳車、手機簡訊等緊急事態預警與防範信息發布手段建設,擴大災害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增強時效性,第一時間將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到村組農戶(社區居民)。
完善應急廣播體系。全面建成市縣應急廣播平台,打通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里”,形成上下貫通、綜合覆蓋、平戰結合、安全可靠的“市-縣-鄉(街道)-村(社區)”四級應急廣播體系。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人口覆蓋率95%以上。
(三)強化自然災害綜合防禦能力。
推動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水土流失治理,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牢固生態安全螢幕障。
推動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災能力,推動提升災害高風險區域內學校、醫院、居民住房、生產設施、公路交通及基礎設施等工程設施的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
推動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結合鄉村振興和城鎮化,推進實施自然災害高風險區農村危舊房改造、自然災害隱患點治理與居民搬遷避讓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改善城鄉防災基礎條件,提升重大基礎設施抗災水平,提升五大災害防禦工程標準,加強城市和災害易發地區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關鍵基礎設施設防標準,提升極端自然災害條件下抗損毀和快速恢復能力。
推動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加強城市防洪排澇與調蓄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排洪排澇能力。進一步加強堤防防滲處理和大堤護坡建設,優先重要地段、薄弱地段,逐步對本行政區域內重點垸、蓄洪垸、一般垸的地方進行防滲、護坡,提升防汛抗災能力。堅持精準科學指揮調度,精準繪製“防汛搶險四張圖”,加強柘溪調度和資水聯調,合理調度運用三大內湖,提升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開展已建防汛抗旱水利工程風險評估,明確區域防汛抗旱存在的風險點、風險區、風險工程,加強城市防洪、水庫、蓄洪垸、險工險段、重要堤防、在建工程、泵站、山洪地質災害等重點防範工作。加強汛期預測預報預警,強化風險會商研判、防範,立足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備足用好搶險物資。加強巡堤查險處險和避險轉移,系統梳理、重點排查大江大河、中小河流、山洪災害、城市防洪、抗旱供水等的風險隱患,組織對湖區防洪大堤、重點險工險段全面進行查險處險,對一線防洪大提清基掃障,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預警,加強水庫除險加固和運行管護工作,規範堤防管理,及時科學處置險情和組織民眾轉移避險,建立完善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
(四)提升自然災害統籌救助能力。
健全災後困難民眾救助機制,加強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提升基層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能力和水平。加強災情信息管理、災損核查評估,提升精準核災報災能力,切實做好受災民眾應急救助、過渡期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損居民住房恢復重建等工作。完善受災人員救助標準,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自然災害救助標準調整機制。堅持災後救助與其他專項救助相結合,完善救災資源動員機制,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社會組織、企業合作模式,支持紅十字會、慈善組織等依法參與災害救援救助工作。積極推進洪水保險制度建設,充分發揮保險公司在水災風險管理中的作用,通過市場化保險機制及再保險體系,提升洪水保險應對水災的保障能力。建立災後恢復重建機制,加強避災安置場所建設,完善避災安置場所的安置所需功能。加強對網際網路慈善進行有效引導和規範,健全救災捐贈需求發布與信息導向機制,推進救災捐贈款物使用信息公開、效果評估和社會監督。建立完善救災和救助工作信息共享通報制度,加強災後民眾救助工作銜接,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災後恢復重建,形成政府、社會組織、公眾之間良性互動的救災合力,保障受災民眾基本生活,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
第八章 提升應急救援實戰能力
(一)提高應急指揮協調能力。
構建統一權威、反應靈敏的應急指揮體系。健全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救援指揮協調機制,明晰應急指揮許可權、理順指揮關係、最佳化指揮流程。推進應急指揮中心升級改造,整合現有應急指揮信息資源,提升應急通信保障能力。推動在市、縣(市、區)兩級建立應對重大災害事故應急指揮部,明確組成人員和承擔的職責,實行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和協調聯動。鄉鎮(街道)設立相應的統一指揮和辦事機構,增強應急協調聯動能力,建立健全應急聯席會議、需求專報、情報會商、協同指揮等制度,規範應急協同指揮的程式、內容和方法,定期開展聯合協同指揮演練,提高協同指揮能力。
建立智慧型高效應急指揮平台。依託“智慧益陽”大數據中心,推動應急指揮中心標準化、科學化、規範化建設,橫向聯通水利、林業等其他部門,縱向實現應急指揮平台與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急指揮中心互聯互通,實現值守應急、信息集成、事態跟蹤、指揮協調、專家研判和視頻會商等功能。完善災害事故應急指揮網路,建設應急管理“一張圖”,實現指揮中心點對點、扁平化、可視化指揮調度,保證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對災害事故的快速上報、迅速處置、統一部署,提高應急指揮效率。
建立完善現場應急指揮部。前置應急救援力量,確保出現險情能夠就近快速出動、科學高效處置。理順後方指揮中心和現場指揮部指揮職責分工,強化後方指揮中心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的領導決策和統籌協調等職責,明確現場指揮部現場應急救援力量、物資、裝備統一調度和戰術指揮等職責。加強一線專業指揮員培養,建立各類災害事故應急處置一線專業指揮員制度,加強一線應急指揮保障,推動前方後方同頻共振。組建現場技術支撐團隊,配備應急指揮車或移動指揮方艙、應急通信設備、現場偵測設備、必備應急物資、單兵裝備等,實現現場指揮部單元化。建立現場指揮官制度,完善現場應急處置機制,提升現場應急指揮科學化水平和綜合應對處置能力。
加強應急聯合值守。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領導在崗帶班值守制度、值班責任制度、交接班制度、災害事故速報制度、保密制度等應急值守制度,落實“每日一報告一研判一調度,一事一處理”制度。加強督促檢查,嚴格落實24小時應急值守的三級值班制度,明確值班值守崗位職責,完善上下貫通、信息暢通的應急值守機制。健全災害事故信息速報工作機制,明確災害事故信息報送的主體、範圍、時限、內容、方式、責任等,強化應急報送的保障支撐,推動各方信息第一時間歸口匯總、各類情況第一時間綜合研判。加大應急值守工作的分管領導、辦公室負責人、經辦人員、應急值守人員業務培訓力度,提升應對災害事故的研判分析和信息速報水平。
(二)提升應急隊伍救援能力。
建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嚴格落實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改革要求,加快推進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職能深度融合與轉型升級,最佳化力量布局和隊伍編成,建強應急(消防)救援機動隊伍。推進綜合性救援力量與專業救援隊伍、志願者隊伍共訓共練、救援合作機制建設,建立實戰牽引的執勤訓練模式和綜合救援演練,提高救援隊伍之間、救援隊員之間、救援隊伍與應急管理機構和相關配合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能力。加強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強化多災種專業化訓練,提高極端條件下綜合救援能力。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優撫優待工作,全面有序落實各項政策保障,增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職業榮譽感。
建強各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立足“大應急”,應對“全災種”,最佳化力量布局,建立市級應急(消防)救援機動隊伍,推動各縣(市、區)積極組建縣(市)域機動力量,推進鄉鎮(街道)、村組(社區)建立“專兼結合、一隊多能”的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加強政府專職消防力量建設,新增一批專職消防員,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建設一批專職消防站,配齊配強救援裝備,加大保障力度,提高各類災害事故救援能力,實現應急救援力量全覆蓋。
加強專業救援隊伍建設。依託國有大型骨幹企業組建一定規模的“多災種”救援隊伍和跨區域機動救援隊伍,支持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儲運以及礦山、金屬冶煉等生產經營單位建立專職或兼職應急救援組織。在危險化學品(含油氣管道)、水上救援、工程機械等重點領域,加強現有專業救援力量建設,支持安化縣等條件成熟的區縣礦山救護隊升級轉型,結合森林防火撲救專業隊伍建設,做專做實做強救援隊伍,擴展增強對森林火災、洪澇災害、地震、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全面提升救援能力。加強隊伍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共訓共練。健全政府購買應急服務機制,鼓勵企業救援隊伍發揮自身在物資生產、儲備、通信或運輸等方面的優勢和特長提供援助。
加強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突出重點、全面覆蓋的原則,建設服務範圍廣、應急回響快、處置措施強的航空救援力量,完善應急救援空域保障機制,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保障有力的航空應急救援保障體系。統籌利用現有資源,探索航空應急救援新模式,依託現有航空資源企業,通過簽署救援合作協定等方式,推動將直升機機組納入民兵序列,擔負高空滅火、空中巡查、人員施救、緊急物資輸送等任務。加強直升機救援專業化培訓和常態化航空應急演練訓練,提升複雜環境應急救援處置的特殊能力。建成以航空救援呼叫指揮中心為樞紐、救援直升機運營基地和若干個起降點為支撐,“呼叫指揮中心—運營基地—起降點”三級網路相對完善、覆蓋全市、服務全省的航空救援服務體系,每縣(市)建成一處直升機降落場地並具備應急物資儲存能力。
引導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制定引導益陽市社會應急力量健康發展的政策檔案。開展全市範圍內的社會應急力量調查摸底,建設社會應急力量管理平台,明確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應急救援方式、範圍,在事前預防階段的風險評估、隱患排查,事中應對階段的物資運輸、人員救助,事後恢復階段的心理疏導、災後重建等各方面,推動民間救援組織、志願者等社會應急力量發揮特有的作用和優勢。建立社會應急力量激勵機制,支持益陽藍天救護隊、城鄉工程機械應急救援支隊等專業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發展。加大救援裝備扶持力度,完善獎懲激勵機制,規範培訓管理,明確因應急救援導致傷亡的撫恤政策,探索實施稅收優惠、人身保險、裝備保障、業務培訓等支持措施,按國家有關規定表彰或獎勵作出重要貢獻的社會應急力量。推動將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工作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加大應急實訓設施向社會應急力量開放共享力度,推動國家綜合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隊伍共訓共練、業務交流,加強對社會化救援隊伍的技能培訓和模擬演練,提供集中救援訓練和能力測評基礎設施保障。
加強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建設。建強益陽市應急管理專家庫,建立應急管理專家諮詢委員會和重特大突發事件首席專家制度。打造專家資源共享平台,完善專家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各領域專家在決策諮詢、標準制定、安全診斷、應急會商、現場處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強化應急物資保障能力。
完善“市-縣-鄉”三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制定市級應急物資儲備規劃、品種目錄和標準,構建救災物資儲備網路,形成以縣級儲備為核心、鄉級儲備為依託、社區(村)儲備為補充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利用預簽契約、災害保險、徵用補償、落實稅收政策、設立基金等多種經濟手段,推動應急物資儲備專業化與社會化的有機結合,選擇條件較好的企業納入產能儲備企業範圍,建立動態更新調整機制。採取新建、改擴建、租賃和代儲等方式推動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加強交通不便、災害風險高的鄉級應急物資裝備儲備點建設,科學確定各級各類救災物資儲備品種及規模,增強鄉鎮和社區(村)救災物資儲備能力,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家庭儲備應急物資。
健全應急物資管理制度。建立應急物資保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全市應急物資的使用調配,指導區(縣、市)應急物資儲備工作,提高應急物資儲備的針對性、實用性和科學性。重點補齊備足防汛物資器材,落實防汛物資“以船以車帶倉”和“應急搶險土源”取土場等措施。建立應急物資儲備論證制度,健全跨區域應急物資協同保障、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機制。完善災害應急處置期間緊急政府採購制度,最佳化緊急採購流程。建立應急物資儲備資金保障制度,將應急物資儲備所需經費列入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政府財政預算。加強應急裝備保障,加強日常應急裝備檢查維護,確保應急裝備處於良好待命狀態。推進救災物資裝備儲備管理信息化建設,加強應急物資裝備分類編碼及信息化管理,定期開展應急物資裝備數據採集、整理與更新工作,提高救災物資裝備管理的規範化、信息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
強化緊急輸送保障。完善應急資源緊急徵用和跨區域調度機制,健全政府、生產企業和物流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應急資源快速調配機制,打造多層級一體化緊急運輸網路,建立應急物資優先通道和快速通行、快速通關機制,加強應急搶通能力建設,提高應急物流配送效率。健全社會緊急運輸力量動員機制。結合各地區多發災害類型、搶險救災流程、物流路網體系和物資裝備生產企業現狀分析,依託先進物流企業,統籌公路、鐵路、水運、民航等交通運輸資源,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研究航空、高鐵、水上應急救援力量投送方式等保障機制,發揮高鐵優勢構建力量快速輸送系統,確保救援力量及時、快速到達。推廣運用智慧型機器人、無人機等高技術配送裝備,建立應急物流統一指揮調度信息平台,提升應急運輸調度效率,實現應急物資統一調度、信息共享、實時呈現。
加強應急通信保障。健全應急通信保障網。建設指揮信息網、衛星通信網路、無線集群網路,為應急現場指揮提供遠距離、扁平化通信保障,實現“廣域覆蓋、隨遇接入、資源集成”。建立健全城鄉社區信息速報和縣級應急通信保障網,重點建設市縣(區)兩級指揮信息網(有線)、無線集群通信網路,實現多制式融合、多部門協同、多形態共用的要求,滿足全市範圍包括各類災害事故現場的語音指揮、圖片、視頻等數據傳輸需求。提升基層末端通信保障能力,保障大災發生後前後方通信通暢。建立應急通信系統(在基站等通信設施被破壞的情況下),加強極端惡劣條件下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建立應急廣播、應急通信塔、對講系統,發揮衛星信號、短波、超短波等無線網路,滿足失能情況下的應急指揮要求。
第九章 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一)構建智慧應急平台。
依託“智慧益陽”大數據中心,建立智慧應急管理平台,加強應急管理智慧型化基礎設施投入,健全數據共享機制,對接省級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面向應急管理業務領域,完善政務管理、應急值守、風險監測預警、指揮救援、物資保障、社會動員等功能,提升安全監管效能和應急處置能力,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應急管理智慧化。
(二)強化科技支撐力量。
推進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設。編制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設指導意見和技術指南,構築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發展總體框架,加強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鼓勵開展應急管理領域體制機制和政策的探索研究。推廣套用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建立科技支撐應急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和長效機制,加強應急管理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裝備的研發、試驗、套用和推廣。
加強應急裝備現代化建設。支持從事技術裝備研發創新、生產製造、融合套用、支撐服務等活動並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備較強科研創新能力的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法人單位集中攻關,重點突破一批技術先進、安全可靠、性能優秀、套用效果好、有一定市場前景的災害事故防治、應急救援、應急指揮、應急保障等技術裝備、產品和平台,為提升安全應急保障能力、發展安全應急裝備產業提供強勁動力牽引。加大先進適用裝備的配備力度,在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金屬冶煉等高危行業推行“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工程。
(三)培育應急管理人才。
加強應急管理幹部隊伍建設。完善人員定期培訓和繼續教育機制,將應急管理納入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必修內容,以全面提高應急管理幹部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民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為目標導向,以全面提升應急管理幹部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問題導向,大力加強應急管理幹部人才培養。採取定向招錄、委託培養等方式,提高應急管理幹部隊伍人才比例。推動建設益陽市應急管理培訓基地,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比武”活動,舉辦應急管理大講堂。加強對應急管理中承擔決策、指揮和領導等管理職責人員和鄉鎮等基層應急管理人員的應急培訓和考核,將應急管理能力培訓列入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的必修內容,培養各級領導幹部應急管理的意識素養、政策理論水平和應對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到2025年對應急管理人員培訓率達100%。
完善應急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資源,推動發展應急管理學歷教育、在職教育。將應急管理納入各類職業培訓內容,強化現場實操實訓,加大師資培養力度,完善課程設定,制定製度化、體系化、科學化、有針對性的應急管理教育培訓方案。加強註冊安全工程師、註冊消防工程師等職業資格管理。加強決策指揮專業人才培養,提升政府和各專業職能部門的決策指揮能力。建立應急管理人才交流機制,加強專家型、複合型人才引進、培養和儲備,吸納高素質人員進入應急管理領域,提高應急管理人才的開發和利用效率。
強化應急救援人員的專業救援和處置能力。加強業務培訓和實戰演練,建設應急隊伍實訓基地,開展應急救援技能比武競賽,提升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提升應急救援人員的多言多語能力,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志願服務組織等力量建設專業化應急語言服務隊伍。提升應急管理專業化水平,通過應急管理專業資格認證、應急演練和實戰訓練等方式,增強應急救援隊伍應對全災種、實施大救援的能力。
(四)發展安全應急產業。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堅持需求牽引,採用推薦目錄、鼓勵清單和購買服務等形式明確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發展方向,加大重要安全應急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引導社會資源投向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的安全應急產品、技術和服務,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加快發展安全應急服務業,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提供應急服務,支持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安全應急服務機構發展,推動安全應急服務專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推動安全應急服務業與現代保險服務業相結合,加快推行巨災保險。建立安全應急產業科技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探索市場需求導向,健全科技研發績效獎勵制度,激發科技創新創業活力和科技研發人員積極性,促進安全應急產業科技創新發展。
第十章 築牢應急管理人民防線
(一)提升基層應急能力。
增強基層先期應急處置能力。推動應急管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依託鄉村(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設立鄉村(社區)應急服務站,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和規範微型消防站建設,指導生產經營單位加強應急管理組織建設。全面推廣鄉鎮應急能力建設“863”益陽模式,完成能力建設“八個規定動作”,構建應急管理“六大體系”,實現應急救援“三個統一”。,建立健全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應急管理縱向貫通的工作格局,提升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水平。建立“第一回響人”制度,培養發展基層災害信息員、安全生產“吹哨人”,提升基層應急快速回響能力。最佳化基層監管力量配置,推動監管服務向小微企業延伸。全面加強鄉鎮(街道)應急能力建設,開展基層鄉鎮(街道)安監站(應急辦)、園區“六有”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推進行政村(社區)應急服務站“四有”標準化建設。加強鄉村(社區)道路交通安全、自建住房安全、防火、防觸電、防溺水、防中毒窒息等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加強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業務培訓,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大力開展“送課下鄉”活動,加強基層監測預警、信息報告、協調配合等基本能力建設,全面提高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夯實基層基礎。
加強基層安全風險格線化管理。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應急管理的途徑。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構建格線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推進市縣鄉村(社區)四級格線化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對災害隱患點逐一落實監測責任人和監測員,嚴格執行“四包一”責任制。加強災害信息員的專業培訓,提升自然災害預警預報,災情信息統計報送、管理工作水平,完善災害信息員隊伍的激勵機制。加強對村級治安聯防隊伍整合,構築一線防救體系。
推進安全發展工作示範創建和綜合減災示範創建。深入開展“安全發展工作示範縣(市、區)”“安全發展工作示範鄉鎮”“綜合減災示範鄉鎮”“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工作,修訂完善安全發展工作示範縣(市、區)、鄉鎮及綜合減災示範鄉鎮、社區創建管理辦法,提高示範縣(市、區)、鄉鎮、社區創建質量,指導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開展形式多樣、實用高效的應急演練,以示範創建為引領,著力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建立村(社)、家庭自救和互救體系。
(二)提高社會動員能力。
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推動建立益陽市應急救援協會,建設社會力量信息平台,實現社會力量和資源信息的集中動態管理,全面掌握社會力量專業技能、裝備配備等基本信息,為科學調度社會力量參與救災提供支撐。加強對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參與應急救援活動的管理,組織企業、非政府組織等人員參加政府舉辦的應急培訓與演習,推動社會應急救援隊伍統一專業技術培訓和管理。完善應急救援社會化有償服務、物資裝備徵用補償、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和傷亡撫恤政策,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價制度,暢通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建立群防群治社會體系,充分發揮“12350”安全生產舉報投訴電話和網路平台作用,鼓勵民眾舉報重大事故隱患和安全生產違法行為,激發社會生機活力,與行政體系產生良性互動。在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中形成“有效動員、廣泛參與、協同合作、群防群治”的應急管理格局。
健全市場參與機制。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探索多渠道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全面推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建立巨災保險、農村住房保險等自然災害保險制度,鼓勵引導公民、社會組織參加自然災害保險。加大政府購買安全生產技術服務的力度,鼓勵中小微企業訂單式、協作式購買運用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服務。建立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機構公示制度和由第三方實施的信用評定製度,推動發展一批管理規範、技術過硬、作風紮實、服務優質的專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培育壯大安全技術服務機構和專家隊伍。支持行業協會制定行約行規、自律規範和職業道德準則,建立健全職業規範和獎懲機制。鼓勵行業協會、專業技術服務機構、保險機構參與開展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治理、管理諮詢、檢測檢驗、應急演練、教育培訓等活動。
(三)培育安全應急文化。
黨建引領強化應急管理隊伍政治建設。推動全社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對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對新調整的黨政領導幹部、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和重點企業負責人分級分批組織開展輪訓。加強黨建和先進典型垂範引領,宣傳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的先進經驗,培育選樹新時代應急管理系統先進事跡、先進典型,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專題”“黨員安全責任區”“黨員安全示範崗”“黨員身邊無事故”等主題活動,統一思想、強化監督,鑄就“對黨忠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敢於戰鬥”的益陽應急新精神,增強應急管理隊伍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構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應急文化培育體系。建立以政府為龍頭、專家為骨幹、媒體為基礎、社會力量為輔助的安全應急文化宣傳長效工作機制。推動建設一支全市綜合應急科普隊伍,開展日常安全科普和綜合性的、特大或特殊災害事故中的應急科普工作。加強社會治理、公眾參與、文化自信,引導、規範非政府組織、發展志願者等社會力量組織參與培育安全應急文化。
紮實推進安全應急文化宣傳教育“七進”。結合國際地震日、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消防宣傳日、世界氣象日、安全生產月等主題活動,統籌整合應急管理宣傳教育資源,組織安全應急文化宣傳進企業、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公共場所,開展常態化應急疏散演練,擴大應急文化宣傳覆蓋面。設立應急文化創作專項資金,推動打造應急文化宣傳教育精品,引導公眾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發放《公眾防災避險應急手冊》等應急宣傳讀物,開展文藝演出、VR互動體驗等豐富多彩、民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應急文化宣傳活動,傳播應急聲音,講好應急故事,加強宣傳教育,讓強化應急準備、提高應急能力成為全社會的自覺,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開展應急知識的公益宣傳。推動建設綜合性應急科普教育基地,以觀看類、互動類、體驗類等不同的展示方式模擬主要災種,實現自然災害、消防、建築、機械等多領域實景展現、模擬互動、寓教於樂。推動建設網上應急模擬體驗館,通過應急知識互動遊戲、動漫等形式,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定期向民眾推送應急趣味知識和實效技能。建設全媒體應急文化陣地,打造“一微一網一報”應急管理宣傳主陣地,推動紅網、益陽日報、益陽電視台等現代新媒體發揮平台引領作用,開設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固定欄目,擴大應急知識公益宣傳覆蓋面,定期發布應急管理新聞信息和知識常識,增強全社會應急責任意識、提高風險識別水平和避險自救互救能力。強化災害事故警示教育,廣泛開展“一月一警示”宣傳,做到一地出事故、全市受教育,增強全社會應對重大安全風險的防範意識。推動將應急知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推進應急知識進教材、進課堂,將公共安全教育貫穿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推進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範學校建設。加強應急管理知識普法建設,積極舉辦應急管理知識普法競賽,提升全民、全社會、全方位立體抗災救災能力。
第十一章 實施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一)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
開展全市自然災害風險要素和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專項調查,摸清災害事故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建設災害事故綜合風險資料庫、重點隱患資料庫、綜合減災能力資料庫。通過災害多災種風險評估、災害鏈風險評估和區域綜合風險評估,編制修訂災害風險分布圖、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安全生產危險性分布和風險評估分布圖,提高自然災害事故綜合風險防治能力。
(二)“智慧應急”建設工程。
建設實用、操作簡單、數據準確、指揮迅速的應急指揮中心,實現監測預警、輔助決策、聯合指揮、災害模擬、實訓演練、新聞發布、綜合保障等功能,滿足災害事故應急救援需要。建設以應急指揮中心為核心,上下貫通、左右銜接、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各有側重、互為支撐、安全暢通的應急指揮信息管理體系,實現與湖南省應急指揮中心、益陽市相關業務部門等的互聯互通,建成反應靈敏、協同聯動、高效調度、科學決策的市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實現應急救援智慧型化、扁平化和一體化指揮作戰。建設全域覆蓋的感知網路,圍繞自然災害監測、城市安全監測、行業領域生產安全監測、區域風險隱患監測等套用需求,融合匯聚本地區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安全生產領域和水旱、地質、森林、氣象、地震等自然災害領域重大風險隱患監測感知數據,通過獲取災害事故監測點的監控視頻、現場位移、衛星遙感等信息,實現對災害源全面、動態的監測和預警分析。
(三)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工程。
充分發揮消防救援隊伍國家隊和主力軍作用,全面整合水上救援、工程機械救援、礦山救援等專業應急救援力量以及社會救援力量,打造部門專業防、企業主體防、基層屬地防和社會廣泛防四個方陣的常備救援力量體系。健全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共訓共練、指揮協同、救援合作等機制,強化制度設計、人才培養和救援訓練。根據湖南省“一部三中心”建設任務,依託省防汛物資儲備中心(沅江),建設湖南省區域應急救援益陽中心(含消防訓練基地、軍分區民兵訓練基地),以“一江四湖”流域性抗洪搶險為主,輻射岳陽、常德等地區,集應急指揮、值班備勤、駐紮訓練、物資儲備等功能於一體,完善應急救援中心功能,打造益陽應急救援尖刀和拳頭力量。突出指揮平台、救援力量、物資裝備建設,作為專業性指揮協調中心和物資儲備、調動基地,實現應急救援隊伍前置、物資前置、指揮前置,確保能以最短時間到達災區開展救援工作。
(四)鄉鎮(街道)應急能力建設工程。
全面開展以有領導班子、有應急管理機制、有應急預案、有應急隊伍、有應急物資及裝備、有應急培訓演練等為主要內容的鄉鎮(街道)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大力推進以有場地設施、有裝備物資、有工作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行政村(社區)應急服務站(點)建設,全面繪製社區(村居)災害風險圖。加快建設基層應急物資儲備庫、預警設施等減災基礎設施,著力提升災害高風險區域內“安居工程”等重點單位的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在典型自然災害多發地的市縣區支持建設具備應急指揮、救援功能、應急演練、物資儲備、人員安置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應急避難場所。
(五)地震台站標準化改造工程。
建設標準化地震觀測台站,按照國家標準化台站建設要求,規範地震台站建築內部設計和外觀形象,規範台站觀測系統布局,積極支持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湖南子項目台站建設。推進地震現場工作隊組建,大力改善地震監測設施,提高監測質量、監測環境和管理能力,提高地震監測預報能力,產出科學的、高精度的地震和地球物理觀測信息,更好地服務於科研、地震預測。
第十二章 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將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工作作為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一項重要任務,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增強規劃的引領力、約束力和執行力。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強化協調配合,加強工作銜接,形成整體合力,確保規劃實施有序推進,確保重點任務、重大工程有效落實,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實現。
(二)加大經費投入。
加大財政投入,提高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資金支出比例,將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經費全部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做到專款專用。釐清災害事故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四個階段政府間、部門間的事權與支出責任,強化財政對規劃的保障作用。充分發揮應急財政政策效能,統籌資金使用,整合最佳化資源,調整輕事前預防、重事後投入的財政投入格局,重點支持隱患排查等投入。嚴格災害事故支出績效管理,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源有序參與的多渠道應急管理資金保障機制。
(三)注重協調銜接。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制定規劃實施方案,建立規劃實施協同配合機制,明確跨部門協調的主體、層級、程式、方式和手段以及協調的適用範圍、資金保障、責任落實和問責機制,細化工作分工,落實責任主體,及時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把應急體系規劃納入本地區、本部門“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划進行研究、部署和檢查,加強規劃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統籌指導作用,強化應急管理工作政策協同,注重與各專項規劃、區域發展規劃及年度計畫的協調銜接,明確規劃各項任務的推進計畫、時間節點和階段目標,合理配置資源,避免重複建設。
(四)加強監督評估。
市應急管理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督查督辦和跟蹤催辦,圍繞規劃制定的目標和任務,制定評估政策,統一評估標準,制定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方案和重大項目實施管理辦法。強化應急管理行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評估、激勵和問責機制。健全規劃實施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規劃實施評議。對規劃落實情況開展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分析實施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對規劃目標、重點任務進行動態調整,最佳化政策措施和實施方案,及時公布進展情況報告。
政策解讀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現就《益陽市“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出台背景、依據、過程和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編制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我市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深入推進“五個益陽”建設的關鍵階段;也是應急管理系統機構改革之後,全力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的關鍵時期。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益陽市“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增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將更好地推進全市應急管理事業長遠發展、更好地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為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奮力建設現代化新益陽營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為實現“五個益陽”美好願景提供堅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規劃編制依據
《益陽市“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依據《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等相關檔案和法律法規編制,與《益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進行了有效銜接。圍繞我市應急管理部門職責,闡明了“十四五”時期我市應急管理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大任務、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等,是指導全市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的綱領。
三、規劃編制過程
(一)強化組織領導
2020年2月,市應急局成立了由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十四五”規劃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指導“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先後召開局黨委會3次、規劃專題會議和座談會10餘次,推進規劃編制工作有序進行。
(二)注重調查研究
市應急局報市發改委批准,立項《益陽市“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前期重大課題研究》,委託中南大學規劃編制團隊起草《益陽市“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研究報告》,深入各區縣(市)應急局、重點行業領域代表性企業、益陽藍天救援隊等社會應急救援隊伍開展實地調研。
(三)認真徵詢意見
規劃初稿編制完成後,先後5次行文向45個市直部門、8個區縣(市)政府和應急局、局機關各科室及直屬單位徵求意見,共收到2個區縣(市)政府、6個市直部門共13條建議,充分吸收採納,不斷完善規劃文本。
(四)加強銜接匯報
市應急局多次向省應急管理廳和市發改委匯報規劃編制情況,得到了有力的指導和幫助。2020年8月,省應急廳帶領省規劃編制起草團隊到我市開展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編制調研。局規劃編制工作小組認真研究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文本,做到對標對表。
四、規劃編制主要內容
(一)總體框架
規劃文本共分為十二章,第一章為形勢分析,闡述取得的進展、面臨的挑戰和發展的機遇;第二章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健全應急管理體系版塊,分別為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治體系和預案體系;第六章至第九章是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版塊,分別為提升安全生產治理能力、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應急救援實戰能力和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第十章為築牢應急管理人民防線,將構築人民防線作為應急管理的基礎工作;第十一章為實施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通過開展5項重大工程促進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第十二章為規劃實施保障。
(二)主要指標
根據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規劃設定了7個核心指標:
1.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2016年-2019年我市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波動較大,分別為105、155、134、143人,參照《“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和《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該項指標確定為下降15%。
2.重特大事故起數。按照我省“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的工作目標,該項指標確定為0起。
3.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十四五”期間全市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按下降15%取值,我市億元地區生產總值按照每年5%增幅取值,該項指標計算得0.0545,較基期值下降36.57%,參照《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該項指標確定為下降33%。
4.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十四五”期間我市工礦商貿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按下降15%取值,從業人員總數暫按年均增幅1.1%取值,該項指標計算得0.716,較基期值下降20.4%,該項指標確定為下降20%。
5.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2016年-2019年我市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平均值為0,考慮到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參照《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該項指標確定為小於1。
6.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2018年-2019年我市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平均為13555人,考慮到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我市又是全省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參考《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該項指標確定為小於18000人。
7.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市生產總值比例。2019年-2020年我市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市生產總值比例平均值為0.6%,考慮到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參考《湖南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該項指標確定為小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