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十四五”應急體系發展規劃

遼寧省“十四五”應急體系發展規劃,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根據《中共遼寧省委關於制定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檔案,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省“十四五”應急體系發展規劃
  • 發布單位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日期:2021年12月29日
  • 文號:遼政辦發〔2021〕38號
規劃全文,政策解讀,

規劃全文

一、形勢分析
  (一)取得的進展
  “十三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採取一系列有效舉措加強和改進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實現了“十三五”全省應急管理領域相關規劃提出的預期目標。
  應急管理機制不斷健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逐步完善災害事故促試聯合回響機制,探索建立扁平化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和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體系,基本實現了高效的事前預防準備、事發監測預警、事中應急救援和事後恢復重建。
  應急救援效能顯著提升。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重點行業領域專業救援隊伍能力不斷提升,基本建成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以專業救援力量為骨幹,以社會應急力量為補充,以應急專家隊伍為支撐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基本建成省、市、縣三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災害事故應急救援救災能力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間,我省成功應對棋盤山森林滅火、“利奇馬”颱風防汛等重大突發事件,經受住了一系列嚴峻考驗。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建立。以危險化學仔重習元品、礦山、消防、道路運輸、民航、鐵路運輸、工業園區、城市建設等領域為重點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持續開展。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機制逐步建立,“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科技強安專項行動深入實施。按可比口徑與2016年相比,2020年全省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41%,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39%。
  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開展自歡犁永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建立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省際聯席會議制度,組織開展全省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一批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山洪災害防治、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平安公路建設等重點工程,城鄉災害設防水平和綜合防範能力明顯提升。
  (二)面臨的挑戰
  我省地形、地貌複雜,氣候資源豐富,“十四五”時期,在全球變暖總體趨勢下,災害性天氣較多的特點沒有改變,全省地震、土石流、森林火災、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潛在風險巨大,且可能形成多災種集聚的複雜形勢,面臨的內外部風險上升,防範災害事故壓力加大,安全生產基礎依然薄弱,存量風險和增量風險並存,應急管理工作仍面臨嚴峻挑戰。
  應急基礎依然薄弱。應急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統與分”“防與救”的職責分工還不完全清晰,部門配合、條塊結合、區域聯合、軍地融合等機制還不夠順暢。風險隱患早期感知、早期識別、早期預警、早期發布能恥槳立力還有所欠缺;應急救援力量不足,專業處置水平不高,缺乏極限救援能力;應急通信、應急物資、緊地臭禁急運輸、高技術融合等保障還不完善;公眾風險防範意識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不組喇端足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距離有效應對重特大災害事故、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我省礦山數量多,石油化工業、金屬冶煉業發達,這些傳統高危行業安全風險隱患仍然突出,通用機械、專用機械、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行業數量較多,難以預見風險因素明顯增多,較大以上事故存在波動反彈的可能性。同時,受極端天氣影響,發生洪澇、乾旱、低溫雨雪冰凍、森林草原火災可能增多,災害的突發性和異常性愈發明顯。
  災害風險更難防控。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持續推進,我省生產要素聚集度不斷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日趨複雜,生產生活空間高度關聯,各類承災體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大幅增加。新業態、新模式日益湧現,不可知、不可控的風險大量出現,隱蔽性、突發性、耦合性進一步增加,更難排查、更難治理。各類災害事故風險相互交織,災害事故連鎖效應、非線性疊加效應、放大效應進一整芝簽燥步凸顯,防範化解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風險、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
  (三)發展的機遇
  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化應急管理重點領域改革,推動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和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開闢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新途徑,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應急管理工作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十四五”時期,我省振興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發展韌性更加強勁,社會民生髮展水平持續提升,社會主義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更加彰顯,應急管理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機遇。
  經濟社會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為強化應急管理基礎提供了有利契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推動形成強大市場穩定經濟成長,持續增加社會民生服務的供給能力,不斷為經濟社會安全和穩定提供更完備、更優質、更堅實的物資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新舊動能快速轉換,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將會大幅提升;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安全基礎設施條件持續完善,防災減災抗災基礎不斷夯實。新冠肺炎疫情激活了社會公眾對巨災的警惕性,人民民眾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將為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推動應急管理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我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相互協調、持續發力,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業態大量湧現,衛星遙感、雷達監測、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高科技手段深度集成套用,促使落後工藝、技術、裝備和產能加快淘汰,將大幅提升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等能力,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從整體上降低災害事故風險,提升應對災害事故能力。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化解安全風險、築牢發展基礎為主題,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主線,把安全發展貫穿全省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著力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加強風險防範、應急處置、綜合保障等應急能力建設,以高質量應急管理工作推進應急管理事業再上新台階,防範和化解各類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風險,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災害事故損失,有效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遼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絕對領導,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護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擺在首位,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樹立底線思維和系統觀念,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注重關口前移,強化源頭管控,嚴格災害事故風險評估、隱患排查、監測預警,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堅持依法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完善應急管理領域法規、規章和標準體系,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應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規範化、制度化步伐。
  ——堅持精準治理。科學認識和系統把握災害事故致災規律,有針對性地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做到預警發布要精準,搶險救援要精準,恢復重建要精準,監管執法要精準。
  ——堅持社會共治。把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貫穿工作始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強化群測群防群治,大力弘揚應急文化,加大宣傳培訓和科普力度,不斷提高社會安全意識,積極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趨穩向好,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持續下降,有效防範重特大事故,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全社會防範應對處置災害事故的能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符合遼寧省情的應急體系。重大安全風險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自然災害防禦和巨災應對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水平達到新高度,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專欄1 “十四五”應急核心指標
序號
指標內容
預期值
指標性質
1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下降15%
約束性
2
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起數
下降10%
約束性
3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約束性
4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0%
約束性
5
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1
預期性
6
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
<15000
預期性
7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
<1%
預期性
  2.分項目標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領導體制、指揮體制、協同機制、職能配置、機構設定更趨合理,“立、改、廢、釋”並舉的立法建標機制全面建立,應急管理隊伍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職能力全面提升。
  ——災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感知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基礎設施防災能力、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升,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築施工、交通重特大安全事故。災害事故信息上報及時準確,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大幅提升。
  ——巨災應對準備能力顯著增強。綜合救援、專業救援、航空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應急救援效能顯著提升,應急通信、應急裝備、應急物資、緊急運輸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強。專職消防人員占全省總人口比例提高10%,航空應急力量基本實現2小時內到達重大災害事故風險地域,災害事故發生後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縮短至10小時以內。
  ——應急要素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科技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產業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規模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初步形成,應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機構專業人才占比超過60%,培育3家以上省級應急產業領域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升級應急產業示範基地2家。
  ——共建共治共享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安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社會公眾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社會治理的精準化水平持續提升,規範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應急力量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新增30個以上,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達到100%。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打造統一權威高效的治理模式
  1.健全領導指揮體制
  建立縣級以上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應急指揮部,統一指揮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統籌災害事故救援全過程管理。健全地方分級回響機制,明確各級各類災害事故回響程式,進一步理順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抗震救災等指揮機制。
  2.完善監管監察體制
  推進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監管執法職責,組建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推動執法力量向基層和一線傾斜。貫徹落實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能力建設規劃,完善執法裝備配備標準,強化執法工作條件保障。強化各級礦山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充實專業力量,完善監管體制。
  3.最佳化應急協同機制
  強化部門協同。充分發揮相關議事協調機構的統籌推動作用,明確各部門在事故預防、災害防治、搶險救援、物資保障、恢復重建、維護穩定等方面的工作職責,健全重大安全風險防範化解協同機制、災害事故處置應對協助機制及跨區域應急調度機制。
  強化提升軍地協同聯動能力。健全完善軍地應急聯動機制,統籌推進軍隊和民兵力量納入各地應急力量體系。推動軍地在信息資源共享、會商研判、聯演聯訓、應急物資保障等領域深度合作,以建立應急物資保障、醫療衛生救援、緊急運輸保障等重點領域應急聯動機制為重點,強化軍地在兵力、物資等方面需求全面對接,共同推動軍地聯合指揮、聯合處突、聯合保障能力提升。
  4.壓實應急管理責任
  強化屬地責任。推動落實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生產“職責清單”,把安全生產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健全政府預防與應急準備、災害事故風險隱患調查及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救災等工作責任制,推動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健全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治理機制。以建立現代化企業法人治理體系為基礎,推行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向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和企業職代會“雙報告”制度。推動重點行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組建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團隊,建立重點培養、嚴格考試、規範管理制度,提高企業履行主體責任的專業能力。實施工傷預防行動計畫,按規定合理確定工傷保險基金中工傷預防費的比例。
  嚴格責任追究。健全災害事故直報制度,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責任,完善重大災害評估和事故調查機制,定期組織開展較大以上事故調查處理情況“回頭看”工作,加大對安全生產犯罪的預防懲治力度,嚴格落實“四不放過”制度。綜合運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
  (二)夯實應急法治基礎,培育良法善治的全新生態
  1.完善法規規章框架
  開展應急管理地方性法規規章制定、修改工作。根據國家立法工作情況,按照省政府立法計畫,研究制定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應急救援組織、消防救援人員、應急物資儲備等方面的應急管理地方性法規規章,健全完善應急法規規章體系。
  2.健全立法普法機制
  完善應急管理領域規章、行政規範性檔案的管理和監督制度,健全規章清理整合常態化機制,定期開展行政規範性檔案清理工作。建立常態化普法教育機制,開展豐富多樣的普法活動。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傳。
  3.完善應急管理決策
  將應急管理行政決策全過程納入法治化軌道,分類管理一般和重大行政決策。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式和配套制度。推進應急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積極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
  4.嚴格安全生產執法
  加大安全生產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持續推進“網際網路+執法”,嚴格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強化執法全過程監督,提升安全生產執法效能。健全安全生產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合理確定自由裁量幅度。規範實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嚴格執行移送標準和程式。健全安全生產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堅決懲治執法腐敗現象。綜合運用“四不兩直”明查暗訪、異地交叉執法、“雙隨機一公開”等方式,加大重點抽查、突擊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非法建設生產經營行為。
  5.推進應急管理標準研究制定
  推進應急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建設,實施應急管理標準提升行動計畫,建立結構完整、動態完善的應急管理標準體系。鼓勵社會團體制定應急產品及服務類團體標準。加快安全生產領域地方標準制定、修訂。推動企業標準化與企業安全生產治理體系深度融合,實施安全生產企業標準“一企一策”。
  (三)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增強災害事故的抵禦韌性
  1.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
  加強風險評估。以第一次全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基準,制定自然災害風險區劃。加強地震構造環境精細探測和重點地區與城市活斷層探察,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全面開展城市風險評估,健全安全風險評估管理制度。鼓勵化工、礦山、交通、電力、油氣、水利等企業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定期開展重大工程和設施安全風險評估,制定落實風險管控措施。
  科學規劃布局。強化自然災害風險區劃與各級各類規劃融合,完善規劃安全風險評估會商機制。合理確定城鄉開發強度,嚴格控制區域風險等級及風險容量,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風險的城市空間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布局。將城市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用地需求納入當地土地利用年度計畫並予以優先保障,完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布局,嚴禁隨意更改應急避難場所和應急基礎設施的使用性質。
  2.強化風險監測預警預報
  提升風險監測能力。充分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視頻識別、5G等技術,最佳化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布局,實現重點行業領域安全聯網監測。以感知設備智慧型化、網路化、微型化、集成化為特徵,強化空、天、地、海一體化全覆蓋監測手段,提高災害事故監測感知能力。利用衛星、無人機、浮空平台等擴大監測覆蓋範圍,強化對災害事故易發多發頻發地區的動態監測。
  提升預警預報能力。完善精細化氣象災害預警預報體系,最佳化地震長中短臨和震後趨勢預測業務,提高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公共服務水平和應急處置的智慧型分析研判能力。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最佳化發布方式,拓展發布渠道和發布語種,提升發布覆蓋率、精準度和時效性。建立重大活動風險提示告知制度和重大災害性天氣停工停課停業制度,明確風險等級和安全措施要求。推進跨部門、跨地域的災害事故預警信息共享,強化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
  3.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
  加強隱患排查。完善安全生產事故隱患分級分類排查治理標準,編制隱患排查治理清單,實現隱患自查自改自報閉環管理。實行重大事故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整改銷號和整改效果評價。構建省、市、縣、企多級聯動的風險隱患資料庫,推動企業生產信息與政府互聯互通,強化各類事故隱患綜合分析。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納入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支出範圍。
  推進專項整治。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督促企業嚴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嚴格落實化工園區空間規劃和土地規劃,確保按期完成已納入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任務。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實現安全管理、操作行為、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規範化。推動危險化學品、礦山、金屬冶煉等行業落後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淘汰,加強重點設備、設施、儀器儀表檢測檢驗。
專欄2 安全生產治本攻堅重點
  1.危險化學品:“十四五”期間,重點開展化工園區本質安全與系統安全整治、企業分類治理整頓、非法違法“小化工”整治、重大危險源管控、精細化工風險評估等工作。2022年底前,仍未達到C級、D級的化工園區要予以關閉退出,涉及重大危險源的危險化學品企業,要全面完成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危險貨物運輸車要全部安裝遠程提醒監控系統,實行運輸過程實時定位及路徑記錄;按期完成已納入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所有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過氧化工藝裝置的上下游配套裝置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控制,最大限度減少作業場所人數;深化精細化工企業反應安全風險評估,未落實有關評估建議的精細化工生產裝置一律停產整頓。
  2.礦山:“十四五”期間,重點開展災害嚴重煤礦、“雙超”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邊坡高度超過200米的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尾礦庫“頭頂庫”、無生產經營主體尾礦庫、長期停用尾礦庫專項整治。2022年底前,建成遼寧煤礦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接入全省所有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及以上的煤礦。全面推進落實煤礦“一優三減”措施,督促生產礦井逐步實現“一井一面”“一井兩面”。提高非煤礦山主要礦種最小開採規模標準,推動相互之間影響安全的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以及相互之間安全距離不符合相關規定的露天礦山以市場方式進行整合,嚴格控制尾礦庫總量。所有尾礦庫建立完善線上安全監測系統,地下礦山建立完善人員定位系統和監測監控系統。開展“五化”示範礦山建設,大中型礦山全部達到示範礦山標準,10%小型礦山建設成示範礦山。
  3.消防:“十四五”期間,全面打通消防生命通道,集中整治高層建築、大型商業綜合體、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石油化工企業以及老舊場所、新材料新業態等場所領域的消防安全突出風險隱患。2022年底前,分級建成城市消防大資料庫,基本建成全省火災監測預警預報平台,建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聯勤聯動的地下軌道交通綜合應急救援體系;以鄉鎮街道為單位,老舊場所基本落實火災風險差異化防控,鄉村消防安全條件明顯改善;石化企業遠程洪水設施全部滿足重特大火災供水需求,居民住宅區全部落實電動腳踏車集中管理要求措施,大型商業綜合體消防安全管理達標率實現100%。
  4.道路運輸:“十四五”期間,全面加強道路運輸安全風險防控和隱患治理,從源頭準入、監管執法、基層基礎、應急救援等環節進一步補齊各環節各領域安全監管短板,進一步夯實道路運輸安全基礎。2022年底前,深化貨車超限超載治理,建立源頭治超信息監管系統。加快推進治超站稱重設施聯網,落實高速公路收費站入口稱重和違法超限超載禁入。嚴查超限超載違法,深化“百噸王”專項整治。加強超限超載車輛及其處罰信息共享,切實落實“一超四罰”措施。開展危險貨物道路運輸整治,監督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運輸、使用和經營企業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充裝或者裝載查驗、記錄製度,切實強化危險貨物託運、承運、裝卸、車輛運行等全鏈條安全監管。開展校車專項整治,清理不符合國家校車標準但仍作為校車使用的載客汽車,明確退出期限,徹底淘汰在用的非專用校車。
  5.涉爆粉塵:“十四五”期間,完善和落實涉爆粉塵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鏈條、制度成果、管理辦法、工作機制,強化源頭管控,聚焦除塵系統防爆、防範點燃源措施、粉塵清理處置等重點環節,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全面深入開展隱患排查。2022年底前,新建涉爆粉塵企業環保設施和項目安全風險評估論證率達到100%;存在10人及以上涉爆粉塵作業場所的企業建立安全生產技術和管理團隊;存在10人及以上涉爆粉塵作業場所的企業以及規模以上的企業完成安全標準化創建。
  6.漁業船舶:“十四五”期間,重點對漁船脫檢脫管,船舶不適航、船員不適任,以及漁港水域安全、消防等方面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專項執法檢查。開展海洋涉漁“三無”船舶和省管臨時證漁船專項整治,開展商漁船防碰撞安全整治。創新漁業船員安全培訓和考試方法,推行普通漁業船員線上遠程理論培訓考試和實操視頻評估考核。2022年底前,開展漁船船載AIS、應急示位標和北斗衛星終端的整治,規範海上移動通信業務標識和北斗ID號的合法使用。推動建設漁業與海事系統航行安全和海上捜救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開發基於自動識別技術的商漁船防碰撞預警系統,推動實現商漁船防碰撞合理自動預警、即時規避。
  4.加強自然災害綜合治理
  改善城鄉防災基礎條件。開展城市重要建築、基礎設施系統及社區抗震韌性評價及加固改造,提升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居民住宅容災備災水平。加強城市防洪排澇與調蓄設施建設,最佳化和拓展城市調蓄空間。統籌規劃建設消防救援站點。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推進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居民搬遷避讓,有序引導災害風險等級高、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防災減災能力較弱的鄉村人口適度向設防水平較高的地區搬遷。
  提高重大設施設防水平。繼續推進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工程治理,開展治理工程維護加固。加快推進重點口岸、主要產業及能源基地、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多方式、多路徑綜合運輸通道建設,提升交通網路系統韌性。加快重點河流防洪治理,推進防洪工程建設、重點蓄滯洪區調整與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防洪抗旱工程達標建設。開展江河流域河勢控制、水沙調控、河道和灘區治理等工作,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提高行洪能力。推進乾旱災害頻發多發地區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和城鎮備用水源地建設,加強易旱地區人畜飲水困難應急供水送水設施建設。
  (四)提升應急救援效能,強化急難險重任務處置能力
  1.建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
  堅持黨對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絕對領導,踐行“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訓詞精神,堅持“五個不動搖”,全面提升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推進消防救援隊伍建設,最佳化力量布局和隊伍編成,建設省域、市域機動和拳頭力量。最佳化隊伍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強化多災種專業化訓練,提高極端條件下綜合救援能力。發展政府專職消防員和志願消防員,建立代訓代管機制,實行聯勤聯管聯訓聯戰。
  2.強化行業專業救援隊伍
  強化政府和企業所屬各類救援力量專業化建設。依託國有大型骨幹企業組建一定規模的救援隊伍和跨區域機動救援隊伍,不斷提升專業救援能力。完善隊伍建設、裝備配備、基礎設施和工作條件建設。充分利用已有設施設備,加強隊伍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共訓共練。健全政府購買應急服務機制,加快建立應急救援隊伍多渠道保障模式。
  3.增強航空應急救援力量
  引導和鼓勵航空貨運企業建設具備一定規模的專業航空應急隊伍,購置航空飛行器,提高快速運輸、綜合救援等能力。加快構建覆蓋災害事故易發多發地區的2小時航空應急救援網路。統籌利用現有資源,採取直接投資、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完善航空應急場站布局。健全航空消防應急救援大型固定翼飛機、直升機與無人機高低搭配、遠近結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航空器體系,增加森林航空消防飛機種類和數量,實現森林草原防滅火重點區域基本覆蓋。
  4.加強海上應急救援力量
  推進海上應急力量部署,覆蓋船舶救助、船舶打撈、溢油應急等多個領域,建立救助基地,完善裝備配備。深化與高校合作,依託高校優勢推動海上應急救援科學化和標準化。加強海上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結合我省實際,統籌開展形式多樣的海上演習演練活動,鍛鍊海上應急救援隊伍,提高應急救援關鍵環節的處置水平和效率。組織開展人員培訓,進一步加強海上應急指揮和協調人員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搜救指揮協調水平,提高人員業務技能水平和綜合能力,為海上應急救援提供支持保障。
  5.發展社會應急力量
  開展社會應急力量調查摸底。建立社會應急力量管理服務平台,完善隊伍管理、人員備勤、裝備維護、訓練演練等制度。健全屬地為主的社會應急力量調用機制,明確參與應急救援的方式、範圍。建立社會應急力量激勵機制,有序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置工作。加大應急實訓設施向社會應急力量開放共享力度,提供集中救援訓練和能力測評基礎設施保障。將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工作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
  (五)增強巨災應對保障,凝聚同舟共濟的戰略合力
  1.強化應急預案準備
  健全完善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以省總體應急預案為綱,省級專項應急預案為支撐,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為基礎的應急預案體系,提升應急預案的覆蓋面。加強應急預案分級分類管理,強化部門應急預案、地區應急預案、軍地應急預案等各類預案間的有效銜接。加強數位化應急預案建設進程,積極推動應急預案數位化管理平台建設與運用。
  提升應急預案編制質量。規範應急預案編制修訂流程,提升應急預案編制修訂質量,強化應急預案編制修訂中的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能力調查環節,根據突發事件分級分類標準,規範分級回響流程,細化應急回響措施,進一步提升各類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加強應急演練工作,推動地區和部門建立健全應急演練長效工作機制,積極指導各地區和各部門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軍地的聯合應急演練,通過指導開展各類應急演練,實現磨合機制、鍛鍊隊伍、檢驗裝備、完善預案,提升應急協同和實戰能力的目的。
  2.強化應急物資準備
  最佳化應急物資管理。加強應急物資分類編碼及信息化管理,完善應急物資分類、儲備、裝卸、運輸、回收、報廢、補充等相關管理規範。根據災害事故風險分布特點,按照各地滿足本行政區域啟動應急回響的應急物資保障需求,完善省、市、縣、鄉四級物資儲備布局,落實相關儲備標準,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目錄清單,合理確定各級、各類物資儲備品種和規模並動態調整。加強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家庭應急物資儲備。
  推進應急物資儲備網路框架。積極推進地方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和維修改造,初步形成覆蓋全省的應急物資儲備庫網路,基本建成以省級庫為中心,市級庫為骨幹,縣(市、區)級庫為補充的“省—市—縣”三級應急物資儲備主幹網路。加速推進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建設,依託省消防救援總隊建設1個國家級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建設2個省級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建設14個市級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
專欄3 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重點
  1.應急物資儲備戰略布局:到2025年,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在瀋陽建強一個中央應急物資儲備庫,同時,在瀋陽建設完成1個省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建築面積分別不少於1萬平方米;同時,14個市、100個縣(市、區)至少建成一個與本級應急保障需求相匹配的應急物資儲備庫,省、市、縣三級政府綜合性應急物資儲備庫建成率達到100%;全省各級物資儲備庫重點儲備受災人員生活救助、現場管理與保障和人員防護裝備等3大類、24個小類的物資,滿足應對本行政區域一次重大自然災害過程的應急物資,並留有安全冗餘。建成綜合應急物資信息管理平台,實現省、市、縣物資儲備、調撥管理全覆蓋,形成以實物儲備為基礎、協定儲備為補充,以政府儲備為主、社會儲備為輔的應急物資儲備模式。
  2.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建設:到2024年,建成1個國家級戰勤保障中心倉儲設施(撫順),建築面積不少於1萬平方米,作為區域核心應急物資儲運周轉中心,分類儲備火災撲救、防災減災、應急救援裝備、物資和運輸車輛等,並具備2小時內將1000人所需裝備物資投送至起運地點的能力;建設2個省級戰勤保障基地倉儲設施(瀋陽、錦州),建築面積不少於7000平方米,作為省域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分類儲備火災撲救、防災減災、應急救援裝備、物資和運輸車輛等,具備5小時內將500人所需裝備物資投送作戰前線的能力;建設14個市級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倉儲面積不低於4000平方米,具備3小時內將100人所需裝備物資投送作戰前線,並具備72小時全天候提供遂行作戰保障的能力。
  3.強化救助恢復準備
  健全災害救助機制,完善災害救助機制,支持紅十字會、慈善組織等依法參與災害救援救助工作,健全受災民眾過渡安置和救助機制,保障受災民眾基本生活。針對兒童特點採取優先救助和康復措施,加強對孕產婦等重點婦女群體關愛保護,加強對受突發事件影響造成監護缺失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
  (六)最佳化要素資源配置,增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
  1.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將應急管理納入各類職業培訓內容,強化現場實操實訓。加強註冊安全工程師、註冊消防工程師等職業資格管理。加強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鼓勵高等院校開設應急管理相關專業,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高危行業領域從業人員安全技能提升專項行動,積極培養企業安全生產複合型人才和崗位能手。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樹立重擔當、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選優配強講政治、懂應急、敢擔當、有作為的應急管理領導幹部。開發面向各級領導幹部的應急管理能力培訓課程,將應急管理納入各地黨政領導幹部必修內容。完善人員定期培訓和繼續教育機制,落實執法人員入職培訓和定期培訓要求。
  2.壯大安全應急產業
  最佳化應急產業結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推動安全應急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引導社會資源投向先進、適用、可靠的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引導企業通過品牌經營等方式進入安全應急產業領域,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規模企業。加快發展安全應急服務業,鼓勵企業提供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
  3.強化信息支撐保障
  立足搶大險、救大災,確保在極端環境下的高效救援指揮,形成完備的空天地一體化指揮通信網路體系。集約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完善應急智慧平台,建立應急數據治理體系,完善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災情管理、政務管理和社會動員等功能。升級氣象核心業務支撐高性能計算機資源池,搭建氣象數據中台和大數據智慧型套用處理系統,建設新一代多尺度先進數值預報系統。
  (七)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1.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建立健全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機構,落實“第一回響人”制度,進一步明確各部門以及鄉鎮街道的應急管理權責。推動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全國綜合防災減災示範縣和全國綜合防災減災示範社區創建,落實相關創建標準規範,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2.加強應急文化建設
  梳理總結、選樹宣傳一批應急管理工作中湧現的先進人物和好經驗好做法,充分發揮好精神引領、典型示範作用。結合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消防宣傳月等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普及應急知識,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在學校、商場、機場、捷運、火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配置急救箱等設施。建設全媒體應急文化陣地,增強應急科普宣教的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
  3.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依法建立安全生產領域嚴重失信主體名單並實施失信聯合懲戒。鼓勵專業技術服務機構、保險機構參與開展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治理、管理諮詢、檢測檢驗、應急演練、教育培訓等活動。推廣安全生產責任保險,豐富應急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品種。
  四、重點工程
  (一)應急管理創新能力提升方向
  1.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建設工程
  按照全面提升“搶大險、救大災”應急指揮能力建設要求,建設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建設項目。整合城市生命線、消防安全、安全生產、自然災害、交通安全等應急信息資源,建立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發揮救援指揮神經中樞和信息中心作用,實現上傳下達、融合匯聚、協同會商、專項研判、指揮調度和信息發布功能,為構建統一指揮、協同聯動、反應靈敏、平戰結合的應急指揮體系提供科技信息化支撐,有效應對突發事件。
專欄4 省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建設重點
  1.場所建設:到2024年,建成我省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面積5000平左右,主要包括應急指揮大廳2個、綜合監測預警中心1個、會商研判室1個、視頻會議室1個、綜合值班室1個等6個獨立核心功能區,在保障正常業務運行下,同時應對2場較大以上突發事件。
  2.配套信息化系統:按照技術先進、適度超前的原則,結合工作實際,建設應急指揮中心配套的顯示系統、會議擴聲系統、集中控制系統、視頻會議系統、融合通信系統和供配電系統。實現國家、省、14個市、100個縣(市、區)應急指揮平台的縱向互聯互通,橫向與40餘個省(中)直部門互聯。
  3.業務平台建設:建設1套綜合指揮業務平台,包含領導駕駛艙、指揮調度一張圖、數據資源中心、業務套用系統等30餘個模組,整合城市生命線、消防安全、安全生產、自然災害、交通安全等應急信息資源,為構建統一指揮、協同聯動、反應靈敏、平戰結合的應急指揮體系提供科技信息化支撐,有效應對突發事件。
  2.智慧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工程
  建設完善應急指揮網、衛星通信網、370M無線集群等應急通信系統,形成低時延、大頻寬的空天地一體化指揮通信網,滿足極端惡劣條件下應急救援現場融合通信需要。建設上下聯動、橫向呼應、高效運行的音、視頻融合通信指揮系統,構建覆蓋突發事件救援處置全流程的套用系統,實現應急救援一鍵調動,事故災害的快速回響。系統推進“智慧應急”建設,建設先進強大的大數據支撐體系,推進應急管理雲計算平台,建立符合大數據發展的應急數據治理體系,完善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等功能。
  (二)重大風險防控能力提升方向
  3.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
  制定完善《遼寧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方案》,全面獲取我省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等主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要素數據,摸清全省自然災害風險要素的底數,查明防災減災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區域自然災害風險規律和重點自然災害隱患,形成我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為提高我省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供科學依據,為布局常態化和非常態化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應急預案制定與管理、主要自然災害防禦等組織協調提供決策依據,支撐重大自然災害應急回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區域布局和功能區劃、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點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建設布局,圍繞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科技創新,推動社會力量參與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切實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效的災害風險防範保障。
  4.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工程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依照安全生產和應急一體化管理建設思路,推動我省基礎條件好的化工園區開展智慧園區建設,整合園區安防、消防、通訊、關鍵設備場所監控、危險化學品停車所管理、自動化辦公等多個系統到安全監管和應急救援信息平台,構建基礎信息庫和風險隱患資料庫,實時更新園區建設邊界、園區內企業邊界及分布等基礎信息,實現對化工園區內重點場所、重點設施線上實時監測、動態評估和及時自動預警。充分引導智慧園區利用“技防”“物防”手段預防和處置化工安全事故,以智慧型化技術改造升級化工園區,全面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5.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
  提升水旱、地質、森林草原、氣象、地震、農業、海洋等自然災害領域監測預警能力,接入各專業部門監測信息,整合形成災前、災中、災後的空天地監測預警感知網路。結合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和隱患排查的重大風險與隱患區域,構建起重大風險隱患全覆蓋的多層級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實現跨地域、跨層級、跨系統的自然災害監測和實時預報預警,提高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
  6.智慧煤礦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關於加快煤礦智慧型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20〕283號)等要求,以衝擊地壓、煤與瓦斯突出等災害嚴重煤礦為重點,推動兩類災害疊加煤礦實現智慧型化開採。深挖煤礦智慧型化建設潛力,以煤礦採掘工程智慧型化無人(少人)作業為核心,統籌推進煤礦智慧型化過程控制、智慧型化調度指揮等項目建設進度,早日建成多種類型、不同模式的智慧型化煤礦,進一步最佳化煤礦生產系統,減少煤礦井下作業人數,進一步加強科技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全省煤礦風險監測預警系統,自動採集煤礦主要安全生產信息、分析預判預警,提升煤礦風險防控能力。
  7.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
  加強我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新賓、本溪、桓仁、寬甸滿族自治縣)生態保護修復,推進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積極有序開展各類林火阻隔系統建設,逐步構建自然隔離帶、生物隔離帶、工程隔離帶為一體的林火阻隔系統。推進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土地整治與土壤污染修複利用、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流域水環境保護及治理四大類工程。推進濕地公園建設,統籌考慮濕地資源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推進多類型、多層次、多功能的濕地公園建設,推動濕地資源保護和修復,提升濕地公園建設質量和管理水平。
  8.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
  推進沿海地區海岸防波堤、防護設施建設,提升抵禦颱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能力。建設生態海堤,發揮生態系統防潮御浪、固堤護岸等減災功能。在海洋災害易發多發的濱海濕地分布區實施海堤工程生態化建設,對已建設海堤的濱海濕地分布區,區分不同情況,實施生態護岸改造、退縮建壩、增設潮汐通道等。對歷史上建設的連島海堤、圍海海堤,從恢復海域生態系統完整性出發,逐步實施海堤開口、退堤還海。對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不利於防範災害的沿岸建設工程堅決依法整治。
  9.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以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為基礎,對設防烈度7度以上,重點是8度地區範圍內的居民小區、大中國小校、醫院、農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線、電力和電信網路、水庫大壩、危險化學品倉庫、重要軍事設施進行抗震加固,科學規劃並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建立健全政策體系、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長效工作機制,持續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作。實施公路橋樑安全保障專項整治提升工程,加快推進四、五類公路橋樑以及使用年限久的三類橋樑的改造。
  10.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進一步消除水庫、水閘等水利基礎設施的安全隱患。實施重點澇區排澇建設,加強城市內澇治理,逐步消除易澇點,有序推動農村重點澇區治理。實施城鎮備用水源工程,完善城市水源安全保障體系,提升城市應對突發水污染事故、特殊乾旱年或連續乾旱年的能力。實施防汛抗旱監測預警智慧化工程。完善重點水旱災害防禦關鍵區、重點區劃沿河重點部位或險工險段、大中型水庫等水利工程和水旱災害防禦關鍵區建設。
  11.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
  對全省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結合整體目標以重點工程的實施來實現全省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大幅度提高,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減少受威脅人口,顯著降低地質災害風險,加大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作力度,基本實現高風險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和受威脅民眾避險移民搬遷,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安全。
  (三)巨災應對處置能力提升方向
  12.省直屬森林草原防滅火救援能力建設工程
  按照“模擬戰區分布,分級梯隊回響,全程全域覆蓋,動態精準救援”原則,依託丹東、鞍山、朝陽市打造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戰略布局,支援範圍覆蓋全省森林草原防火重點區域,建設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營房、訓練場、省級森林草原防滅火物資儲備庫及裝備庫,進一步完善全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設,提高應對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的綜合能力和應急物資保障能力。
專欄5 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建設重點
  按照“模擬戰區分布、分級梯隊回響、全域全程覆蓋、動態精準救援”原則,設立3支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分別布局在遼西(朝陽)、遼東(丹東)、遼南(鞍山),總計600人。
  1.遼西(朝陽)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支隊:到2022年,在朝陽市建設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朝陽支隊,隊伍員額200人,建設隊伍營房3600平方米、訓練場10000平方米,配備風力滅火機、水泵、對講機等防滅火機具450台(套),野外生存用具200件(套);配備各類消防水車、運兵車等41輛,重點承擔全省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突擊任務,重點輻射錦州市、阜新市、朝陽市、葫蘆島市等地區,覆蓋凌海市等8個國家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覆蓋義縣等7個省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建設標準參照國家森林消防隊伍有關規定。
  2.遼東(丹東)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支隊:到2023年,在丹東市建設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丹東支隊,隊伍員額200人,建設隊伍營房5314平方米、訓練場10000平方米,配備風力滅火機、水泵、對講機等防滅火機具450台(套),野外生存用具200件(套);配備各類消防水車、運兵車、裝備運輸車、炊事車41輛,重點承擔全省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突擊任務,重點輻射丹東市、撫順市、本溪市、遼陽市等地區,覆蓋撫順縣10個國家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和本溪市平山區等2個省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建設標準參照國家森林消防隊伍有關規定。
  3.遼南(鞍山)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支隊:到2025年,在鞍山市建設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鞍山支隊,隊伍員額200人,建設隊伍營房5314平方米、訓練場10000平方米,配備風力滅火機、水泵、對講機等防滅火機具450台(套),野外生存用具200件(套);配備各類消防水車、運兵車、裝備運輸車、炊事車41輛,重點承擔全省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突擊任務,重點輻射營口市、大連市、鞍山市、盤錦市等地區,覆蓋鞍山海城市9個國家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和鞍山千山區等2個省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建設標準參照國家森林消防隊伍有關規定。
  13.航空應急救援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按照“科學布局,分步實施”原則,加強航空應急救援主力軍建設,統籌推進應急管理部北方航空護林總站直屬航站(瀋陽市法庫縣)建設,建設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遼寧省(朝陽)應急救援航空站,推進遼寧省大連金普航空護林站能力建設和職能拓展,逐步由單一的森林航空消防向全災種航空應急救援轉變。依託我省現有航空應急救援基礎,加強地空配合、業務培訓和人才培養,配齊、配全各災種航空救援專業設備,建設瀋陽(遼寧北部)、大連(遼寧南部)、朝陽(遼寧西部)、鞍山(遼寧中南部)航空應急救援站(點),打造我省航空應急救援基礎保障和起降設施戰略布局。
  14.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根據自然災害風險分布特點,著眼全省應急物資儲備庫布局短板,最佳化應急物資儲備庫分布,在改擴建現有應急物資儲備庫基礎上,新建一批應急物資儲備庫。依託瀋陽等市,在現有中央和地方應急物資儲備庫基礎上,建設完善一批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重點補齊城市消防、森林草原防火、防汛抗旱應急裝備和生活類救災物資。全省基本建成以省級庫為中心,市級庫為骨幹,縣(市、區)級庫為補充的“省—市—縣”三級應急物資儲備主幹網路。推動交通不便或自然災害風險等級高的街道、鄉鎮和社區一級的應急物資儲備庫(點)建設。
  15.全省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根據我省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多發易發特點與類型,依託瀋陽、大連、錦州市等建設應急救援實訓基地,打造我省“一點兩翼”應急救援實訓基地戰略布局。強化省級專業應急隊伍建設,在綜合性消防救援力量體系之外,依託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相關社會組織現有應急救援力量,重點加強危險化學品事故救援、森林草原防滅火、礦山事故救援、地震和地質災害救援、電力應急保障、通信應急保障等21個重點領域的41支省級專業應急隊伍建設,推動建成反應靈敏、處置專業、救援有力、布局合理,具備跨區域救援能力,輻射全省的省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和應急救援基地。
專欄6 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重點
  1.危化品救援:到2025年,建強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大連大孤山隊、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撫順石化隊、國家油氣管道應急救援瀋陽隊、錦州石化公司消防支隊、遼陽石化公司消防支隊、遼河油田應急救援中心、盤錦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隊等7支危化品救援隊伍,重點覆蓋瀋陽、大連、撫順、錦州、營口、遼陽、盤錦等重點石化城市,隊伍人數達到1500人左右,救援領域主要覆蓋火災撲救、油氣管道救援、溢油處置等領域,主要配備大型泡沫消防車、遠程供水系統、無人機、補給車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應對3場以上較大危化品事故的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危化品救援體系。
  2.礦山救援:到2025年,建強國家礦山應急救援撫順紅透山隊、國家礦山應急救援(中國黃金)朝陽隊、國家礦山應急救援瀋陽隊、鐵嶺市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大隊、遼寧南票煤電有限公司救援中心、阜新市地方煤礦救護隊等6支礦山救援隊伍,重點覆蓋瀋陽、撫順、阜新、鐵嶺、朝陽、葫蘆島等重點城市,隊伍人數達到500人左右,救援領域主要覆蓋煤礦瓦斯泄漏、礦山透水塌方、尾礦庫潰壩等事故類型,主要配備滅火裝備、專業排水設施、破拆工具、運輸吊裝、偵測搜尋、鑽探掘進與支護、生命探測儀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應對3場以上較大礦山事故的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礦山救援體系。
  3.軌道交通救援:到2025年,建強瀋陽捷運公司軌道交通救援隊、大連捷運公司軌道交通救援隊等2支軌道交通救援隊伍,覆蓋瀋陽、大連等重點城市,救援隊伍人數達到2000人左右,主要配備專業抽水機、抽風機、滅火裝備、破拆工具、運輸吊裝、偵測搜尋、鑽探掘進與支護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應對2場以上較大軌道交通事故的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軌道交通救援體系。
  4.通信保障:到2025年,建強1支全省應急通信救援隊伍,統領聯通公司分隊、移動公司分隊、電信公司分隊、鐵塔公司分隊等4支應急通信分隊,救援隊伍人數達到80人左右,保障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提供各類突發事件現場通信保障支撐,主要配備指揮車、基站車、發電車、綜合保障車、衛星基站、短波固定站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保障3場以上較大事故的通信保障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通信保障救援體系。
  5.路橋工程搶修:到2025年,建強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公司救援隊、中鐵九局路橋工程保通救援隊、省交投集團路橋工程保通救援隊等3支全省路橋工程救援隊伍,搶修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救援隊伍人數達到900人左右,主要配備大型工程機械、挖掘機、起重船、拖輪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搶修3處以上路橋損毀的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路橋救援體系。
  6.衛生緊急醫療救援:到2025年,建強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中國醫大附屬第一醫院隊、國家衛生應急醫療處置中心遼寧省人民醫院、遼寧緊急醫學救援隊盛京醫院隊、遼寧緊急醫學救援大連醫大附屬第一醫院隊、遼寧緊急醫學救援錦州醫大附屬第一醫院隊等5支全省衛生緊急醫療救援隊伍,救援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救援隊伍人數達到300人左右,主要配備救護車、急救手術車、車載X線機、急救生化儀、心肺復甦急救系統、呼吸機等現場搶救醫療設備,具備同時救援5場以上較大事故的醫療衛生保障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衛生救援體系。
  7.電力保障:到2025年,建強省電力有限公司應急救援基幹分隊等1支全省電力保障救援隊伍,統領14個市公司支隊,救援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救援隊伍人數達到500人左右,主要配備救援發電機、起重機械、工程車輛、電氣設備、高空救援設備等相關裝備,具備同時救援3場以上較大事故的電力保障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電力救援體系。
  8.水毀工程搶修:到2025年,建強省水利水毀工程搶險中國水電六局救援隊等1支全省水毀工程救援隊伍,救援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救援隊伍人數達到100人左右,主要配備挖掘機、起重船、衝鋒舟、拖輪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搶修2處以上水毀工程的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水毀工程救援體系。
  9.其他13個領域: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3支隊伍600人、省地震和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總隊1支隊伍200人、省海上搜救隊伍1支隊伍20人、省應急救援測繪保障隊伍1支隊伍35人、省應急救援氣象保障服務省氣象台隊1支隊伍40人、省突發環境事件監測保障隊伍1支隊伍80人、省輻射事故監測保障隊伍1支隊伍18人、省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災害應急技術保障隊1支隊伍31人、省農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治應急技術保障隊1支隊伍12人、省海洋自然災害觀測預報保障隊伍1支隊伍19人、省應急救援無人機保障服務隊1支隊伍15人、省民兵應急救援隊伍1支隊伍1680人、省社會志願者救援力量高技能人才隊伍1支隊伍64人。以上隊伍救援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根據救援隊伍職責定位,配備專業領域救援裝備,具備同時應對相應領域2場以上較大事故的救援保障能力。
  16.地震災害預防救援能力提升建設工程
  建成以預警監測台站為主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網,使全省具備破壞性地震預警能力、全省範圍的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在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規劃建設的基礎上,建設基準站22個、基本站22個,在丹東、營口市建設2個小孔徑地震監測台陣,加強礦山、高鐵等重大工程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對依蘭—伊通斷裂(遼寧段)、海城河斷裂和金州斷裂進行活動性鑑定、精細探查和地震危險性評估工作。以遼寧地區地震大數據系統建設為依託,以遼寧省地震應急基礎資料庫為基礎,建設遼寧省抗震救災指揮應急綜合資料庫,實現對應急救援聯動協同的各個部門的災情數據、救援信息等進行數據交換、數據匯集、數據管理等功能。
  17.氣象災害預防救援能力提升建設工程
  升級遼寧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提高預警發布覆蓋率。建設應急保障移動氣象台,為突發事件開展現場氣象監測預報服務。建設氣象應急保障大數據云平台,提升氣候可行性論證能力。提升高性能計算能力,支撐精細化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污染物擴散分析。建設氣象災害風險監測預警評估平台,為我省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提供雷達、衛星、自動氣象站等觀測數據及預報預警信息。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監測預報能力建設。提高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能力,為抗旱、防滅火提供保障。進一步最佳化現有農村應急廣播設備布局。
  (四)綜合支撐保障能力提升方向
  18.應急裝備現代化建設工程
  開展應急裝備現代化研究,提升應急裝備現代化水平,重點加強航空救援設備設施、大型無人監測飛機、快速搜救、大型油氣儲罐滅火、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徑鑽孔、救援機器人、高層樓宇滅火系統等應急救援技術裝備的套用研究和配備,加強更新、改造、維護,大力提高應急裝備配備水平。推廣國家應急管理先進裝備目錄,制定相關政策,扶持我省相關裝備生產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水平,促進產業升級。
專欄7 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重點
  1.基礎理論:到2025年,完成重大災害演變機理、災害鏈成因、高強度火災防控、安全生產事故應急處置等基礎理論創新成果10項以上,基本形成我省應急管理領域基礎理論體系。依託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東北大學、瀋陽建築大學等開展重大災害演變與承災載體失效、災變機理研究,為重大災害防控提供理論支撐;依託省氣象局、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開展重大自然災害及災害鏈成因、預報預測與風險防控理論研究,解決重大自然災害精準防控關鍵問題;依託瀋陽航空航天大學、應急部瀋陽消防研究所等開展高強度火災及其衍生災害演化機理研究,提升高強度火災防控基礎研究能力;依託遼寧省安全科學研究院、東北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瀋陽工業大學、瀋陽化工大學等開展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事故防控及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研究。
  2.應急準備:到2025年,解決重特大災害事故數值模擬、多災種耦合分析、災害事故風險評估、數位化預案、智慧型化無人作業等關鍵技術問題,形成相關創新成果15項以上,在災害事故定量風險評估、數位化預案建設、智慧型無人作業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依託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開展重特大災害事故過程數值模擬技術,多災種耦合模擬仿真、預測分析與評估研判技術,重大自然災害和事故風險智慧型感知與超前識別技術,重大災害事故定量風險評估技術,重大基礎設施危險源辨識共性技術等研究,提升重特大災害應急準備能力;依託應急管理部瀋陽消防研究所等開展危化品處置專項數位化預案技術研究,在全省14個市全面推進數位化應急預案體系建設試點,研建具備安全預警、應急演練、資源調配、應急指揮和企地聯動功能的危化品處置應急指揮決策平台,提升全省危化品處置應急準備與救援能力。依託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等開展一批智慧型無人化安全作業技術與裝備研發,形成一批智慧型化無人作業科技成果,提升全省智慧型應急準備與救援能力。
  3.監測預警:到2025年,重點發展災害事故監測預警技術,形成相關創新成果15項以上,在精密氣象監測預報、礦山事故檢測預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依託省氣象局等開展精密氣象監測、氣象災害及其影響預報及風險防範關鍵技術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研究,解決氣象精密監測預報預警瓶頸問題;依託遼寧省海河管理服務中心等開展旱澇災害智慧型化監測和智慧化預報預警技術研究,提升全省旱澇災害智慧型化監測預警水平;依託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開展地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究;依託應急管理部瀋陽消防研究所等開展城市消防安全風險監測與預測預警重大技術與裝備研製,研建基於大數據與雲計算的城市火災全息風險感知與智慧型實時監測預警平台,形成消防風險監測預警標誌性成果3項以上,並推廣套用;依託東北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省安全科學研究院、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煤科瀋陽研究院等開展礦井火災、礦井瓦斯、水害防治、衝擊地壓冒頂片幫、邊坡坍塌、尾礦庫潰壩等礦山重大災害事故以及工業環境氣體智慧型感知與預警預報技術與裝備。
  4.處置救援:“十四五”期間,重點扶持瀋撫改革創新示範區、營口等2家應急產業基地建設,依託省內應急產業集群、高等院校及重點科研院所,發展複雜環境應急通信保障、消防救援指揮調度與輔助決策、緊急運輸技術與裝備,智慧型搜救和無人救援技術與裝備,水域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危化品事故快速處置技術與裝備,隧道事故快速救援技術裝備,交通運輸應急先進技術與裝備,礦山事故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形成具有我省特色應急處置救援裝備產品30項以上,增強全省應急產業核心競爭力。
  5.評估恢復:到2025年,完成災害精準評估創新成果6項以上,融合人工智慧、無人機與圖像處理等技術,在自然災害、森林火災等災害評估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依託東北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交通大學、應急管理部瀋陽消防研究所等開展災害事故精準調查與評估技術,大規模低成本工程結構應急監檢測技術,火災現場勘驗與物證鑑定技術,災後快速評估與恢復重建技術,自然災害,森林火災損失評估與恢復技術,解決災害快速、精準評估與恢復重建關鍵技術難題。
  19.綜合性應急救援實訓實操基地
  按照功能齊全,集約建設,共享共用,充分利用區域資源的原則,合理規劃我省區域應急實訓基地布局。依託瀋陽市區域中心位置,建設遼寧(瀋陽)應急救援綜合實訓基地;圍繞渤海灣沿線重點石化產業分布,依託大連、錦州市分別建設輻射遼南和遼西沿海石化產業的遼寧省危化品應急救援大連、錦州實訓基地。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實現理論研究、虛擬仿真、實戰演練的深度融合,推動集業務培訓、技能考核、實戰演練、業務研討、比武競賽為一體的“一主兩翼、專綜結合”的應急救援實訓基地建設,不斷提升事故災害防範和減災救災能力水平。
  20.應急部消防救援局戰保中心暨機動專業支隊建設項目
  完善我省消防救援戰勤保障功能,發揮區域輻射作用,推進消防戰勤保障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建設輻射東北部地區的戰保中心和中國救援遼寧機動支隊,開展戰勤保障基礎設施和物資裝備建設。開展以物聯網技術為載體的物資管理和指揮調度體系建設,加強應急裝備物資儲備、專業化保障車輛和設施等基礎建設,加強專業化保障模組建設,開展專業化訓練演練,有力承擔國內重特大火災撲救和國際國內地震、山嶽、水域等特殊災害事故救援及培訓任務。
  (五)社會應急能力提升方向
  21.應急安全教育體驗館建設工程
  依託瀋陽、大連、葫蘆島市等建設綜合性應急安全科普體驗展館,通過綜合運用展板展示、實景模擬、實物展示、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通過360度全景示範展示和5G線上互動體驗,融合聲、像、光、電效果,展示消防、交通、自然災害、公共安全等領域內常用的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採取雲端安全體驗和實際操作實踐體驗模式,實現全景互動體驗的安全知識宣傳和教育,提高市民安全意識、普及生活中的安全常識和推動公共安全文化傳播工作。升級改造防震減災科普館,提升科普館網上服務模式。推進避險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機關、進企業、進部隊,提升全民防災減災和避險自救能力,普及安全常識,推動應急避險和公共安全文化傳播工作。
  22.應急產業園區示範工程
  推動應急產業集聚,以推進營口、瀋撫示範區應急智慧型裝備產業園升級建設為突破口,加快我省應急裝備產業發展,引入市場前景好、技術先進適用的創新型企業入駐園區,推動安全產業集群聚集發展,形成區域性安全應急產業鏈,引領全省應急技術裝備研發、應急產品生產製造和應急服務發展基地。
  23.應急管理學院建設工程
  推進我省應急管理學院建設,依託學科理論基礎雄厚,科研能力突出的遼寧工業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大專院校,在原有應急管理基礎學科的基礎上建設升級全省應急管理學院,打造成立足東北、面向全國的應急管理專業學院,培養輸送相關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到應急系統、消防救援隊伍和科學研究機構工作,為我省及東北區域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規劃要求,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分工,落實責任主體,加強規劃實施與年度計畫的銜接,明確規劃各項任務的推進計畫、時間節點和階段目標。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規劃實施協同配合機制,密切工作聯繫、強化統籌協調,確保規劃實施有序推進,重大舉措有效落地,各項目標如期實現。
  (二)加強經費保障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重點工程項目的牽引帶動作用,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加強統籌協調,完善財政和金融政策,最佳化資源配置,將應急體系建設和發展列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把應急救援重點項目資金投入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投入予以重點保障,切實加大對應急體系建設、防災減災基礎工程、安全生產源頭管控等方面的傾斜力度,確保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引導多元化資金投入,穩步提升災害防治能力。
  (三)加強監督評估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評估制度,將規劃任務落實情況作為對部門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分析實施進展情況及存在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及時公布進展情況。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實施規劃情況的監督檢查。

政策解讀

 日前,經遼寧省政府同意,遼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遼寧省“十四五”應急體系發展規劃》(遼政辦發〔2021〕38號,以下簡稱《規劃》),現就《規劃》出台背景、思路和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規劃》從全面加強風險防範、應急處置、綜合保障等應急能力建設著手謀劃,是“十四五”時期我省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等方面工作的綱領性檔案,是提升我省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主要依據《中共遼寧省委關於制定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等相關檔案制定,系統謀劃了“十四五”時期應急體系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是“十四五”遼寧省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總體考慮
  《規劃》全面分析研判我省應急管理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以提升自然災害和事故災害防範水平為主線,致力打破制約我省應急體系的瓶頸和短板,提出方向性任務和針對性措施。以“四個著力”為主攻方向:一是著力推進我省應急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完善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抗震救災等指揮機制,打造統一權威高效的治理模式;二是著力夯實應急法治基礎,完善應急法規規章框架體系,嚴格安全生產執法,培育良法善治的全新生態;三是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強化風險監測預警預報,提升應急救援效能,強化急難險重任務處置能力;四是著力增強巨災應對保障,健全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強化應急物資準備,凝聚同舟共濟的戰略合力。
  三、主要內容
  《規劃》主要分為5個部分:
  (一)“十三五”時期工作進展
  一是應急管理機制不斷健全。基本實現高效的事前預防準備、事發監測預警、事中應急救援和事後恢復重建。
  二是應急救援效能顯著提升。成功應對棋盤山森林滅火、“利奇馬”颱風防汛等重大突發事件。
  三是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按可比口徑與2016年相比,2020年全省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41%,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39%。
  四是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實施一批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山洪災害防治、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平安公路建設等重點工程。
  (二)“十四五”時期總體目標
  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
  “十四五”時期核心指標
  1.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15%
  2.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10%
  3.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3%
  4.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
  5.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1
  6.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15000
  7.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1%
  (三)“十四五”時期主要任務
  一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打造統一權威高效的治理模式
  1.健全領導指揮體制
  2.完善監管監察體制
  3.最佳化應急協同機制
  4.壓實應急管理責任
  二是夯實應急法治基礎,培育良法善治的全新生態
  1.完善法規規章框架
  2.健全立法普法機制
  3.完善應急管理決策
  4.嚴格安全生產執法
  5.推進應急管理標準研究制定
  三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增強災害事故的抵禦韌性
  1.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
  2.強化風險監測預警預報
  3.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
  四是提升應急救援效能,強化急難險重任務處置能力
  1.建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
  2.強化行業專業救援隊伍
  3.增強航空應急救援力量
  4.加強海上應急救援力量
  5.發展社會應急力量
  五是增強巨災應對保障,凝聚同舟共濟的戰略合力
  1.強化應急預案準備
  2.強化應急物資準備
  3.強化救助恢復準備
  六是最佳化要素資源配置,增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
  1.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2.壯大安全應急產業
  3.強化信息支撐保障
  七是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1.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2.加強應急文化建設
  3.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四)“十四五”時期重點工程
  一是應急管理創新能力提升方向
  1.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建設工程
  2.智慧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工程
  二是重大風險防控能力提升方向
  3.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
  4.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工程
  5.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
  6.智慧煤礦能力提升工程
  7.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
  8.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
  9.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10.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11.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
  三是巨災應對處置能力提升方向
  12.省直屬森林草原防滅火救援能力建設工程
  13.航空應急救援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4.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15.全省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6.地震災害預防救援能力提升建設工程
  17.氣象災害預防救援能力提升建設工程
  四是綜合支撐保障能力提升方向
  18.應急裝備現代化建設工程
  19.綜合性應急救援實訓實操基地
  20.應急部消防救援局戰保中心暨機動專業支隊建設項目
  五是社會應急能力提升方向
  21.應急安全教育體驗館建設工程
  22.應急產業園區示範工程
  23.應急管理學院建設工程
  (五)保障措施
  從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經費保障、加強監督評估等3個方面,提出了保障《規劃》順利實施的支撐保障體系。
  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我省礦山數量多,石油化工業、金屬冶煉業發達,這些傳統高危行業安全風險隱患仍然突出,通用機械、專用機械、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行業數量較多,難以預見風險因素明顯增多,較大以上事故存在波動反彈的可能性。同時,受極端天氣影響,發生洪澇、乾旱、低溫雨雪冰凍、森林草原火災可能增多,災害的突發性和異常性愈發明顯。
  災害風險更難防控。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持續推進,我省生產要素聚集度不斷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日趨複雜,生產生活空間高度關聯,各類承災體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大幅增加。新業態、新模式日益湧現,不可知、不可控的風險大量出現,隱蔽性、突發性、耦合性進一步增加,更難排查、更難治理。各類災害事故風險相互交織,災害事故連鎖效應、非線性疊加效應、放大效應進一步凸顯,防範化解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風險、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
  (三)發展的機遇
  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化應急管理重點領域改革,推動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和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開闢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新途徑,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應急管理工作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十四五”時期,我省振興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發展韌性更加強勁,社會民生髮展水平持續提升,社會主義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更加彰顯,應急管理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機遇。
  經濟社會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為強化應急管理基礎提供了有利契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推動形成強大市場穩定經濟成長,持續增加社會民生服務的供給能力,不斷為經濟社會安全和穩定提供更完備、更優質、更堅實的物資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新舊動能快速轉換,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將會大幅提升;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安全基礎設施條件持續完善,防災減災抗災基礎不斷夯實。新冠肺炎疫情激活了社會公眾對巨災的警惕性,人民民眾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將為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推動應急管理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我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相互協調、持續發力,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業態大量湧現,衛星遙感、雷達監測、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高科技手段深度集成套用,促使落後工藝、技術、裝備和產能加快淘汰,將大幅提升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等能力,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從整體上降低災害事故風險,提升應對災害事故能力。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化解安全風險、築牢發展基礎為主題,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主線,把安全發展貫穿全省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著力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加強風險防範、應急處置、綜合保障等應急能力建設,以高質量應急管理工作推進應急管理事業再上新台階,防範和化解各類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風險,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災害事故損失,有效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遼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絕對領導,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護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擺在首位,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樹立底線思維和系統觀念,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注重關口前移,強化源頭管控,嚴格災害事故風險評估、隱患排查、監測預警,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堅持依法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完善應急管理領域法規、規章和標準體系,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應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規範化、制度化步伐。
  ——堅持精準治理。科學認識和系統把握災害事故致災規律,有針對性地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做到預警發布要精準,搶險救援要精準,恢復重建要精準,監管執法要精準。
  ——堅持社會共治。把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貫穿工作始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強化群測群防群治,大力弘揚應急文化,加大宣傳培訓和科普力度,不斷提高社會安全意識,積極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趨穩向好,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持續下降,有效防範重特大事故,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全社會防範應對處置災害事故的能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符合遼寧省情的應急體系。重大安全風險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自然災害防禦和巨災應對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水平達到新高度,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專欄1 “十四五”應急核心指標
序號
指標內容
預期值
指標性質
1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下降15%
約束性
2
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起數
下降10%
約束性
3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約束性
4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0%
約束性
5
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1
預期性
6
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
<15000
預期性
7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
<1%
預期性
  2.分項目標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領導體制、指揮體制、協同機制、職能配置、機構設定更趨合理,“立、改、廢、釋”並舉的立法建標機制全面建立,應急管理隊伍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職能力全面提升。
  ——災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感知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基礎設施防災能力、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升,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築施工、交通重特大安全事故。災害事故信息上報及時準確,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大幅提升。
  ——巨災應對準備能力顯著增強。綜合救援、專業救援、航空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應急救援效能顯著提升,應急通信、應急裝備、應急物資、緊急運輸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強。專職消防人員占全省總人口比例提高10%,航空應急力量基本實現2小時內到達重大災害事故風險地域,災害事故發生後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縮短至10小時以內。
  ——應急要素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科技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產業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規模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初步形成,應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機構專業人才占比超過60%,培育3家以上省級應急產業領域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升級應急產業示範基地2家。
  ——共建共治共享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安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社會公眾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社會治理的精準化水平持續提升,規範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應急力量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新增30個以上,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達到100%。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打造統一權威高效的治理模式
  1.健全領導指揮體制
  建立縣級以上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應急指揮部,統一指揮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統籌災害事故救援全過程管理。健全地方分級回響機制,明確各級各類災害事故回響程式,進一步理順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抗震救災等指揮機制。
  2.完善監管監察體制
  推進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監管執法職責,組建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推動執法力量向基層和一線傾斜。貫徹落實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能力建設規劃,完善執法裝備配備標準,強化執法工作條件保障。強化各級礦山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充實專業力量,完善監管體制。
  3.最佳化應急協同機制
  強化部門協同。充分發揮相關議事協調機構的統籌推動作用,明確各部門在事故預防、災害防治、搶險救援、物資保障、恢復重建、維護穩定等方面的工作職責,健全重大安全風險防範化解協同機制、災害事故處置應對協助機制及跨區域應急調度機制。
  強化提升軍地協同聯動能力。健全完善軍地應急聯動機制,統籌推進軍隊和民兵力量納入各地應急力量體系。推動軍地在信息資源共享、會商研判、聯演聯訓、應急物資保障等領域深度合作,以建立應急物資保障、醫療衛生救援、緊急運輸保障等重點領域應急聯動機制為重點,強化軍地在兵力、物資等方面需求全面對接,共同推動軍地聯合指揮、聯合處突、聯合保障能力提升。
  4.壓實應急管理責任
  強化屬地責任。推動落實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生產“職責清單”,把安全生產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健全政府預防與應急準備、災害事故風險隱患調查及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救災等工作責任制,推動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健全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治理機制。以建立現代化企業法人治理體系為基礎,推行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向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和企業職代會“雙報告”制度。推動重點行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組建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團隊,建立重點培養、嚴格考試、規範管理制度,提高企業履行主體責任的專業能力。實施工傷預防行動計畫,按規定合理確定工傷保險基金中工傷預防費的比例。
  嚴格責任追究。健全災害事故直報制度,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責任,完善重大災害評估和事故調查機制,定期組織開展較大以上事故調查處理情況“回頭看”工作,加大對安全生產犯罪的預防懲治力度,嚴格落實“四不放過”制度。綜合運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
  (二)夯實應急法治基礎,培育良法善治的全新生態
  1.完善法規規章框架
  開展應急管理地方性法規規章制定、修改工作。根據國家立法工作情況,按照省政府立法計畫,研究制定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應急救援組織、消防救援人員、應急物資儲備等方面的應急管理地方性法規規章,健全完善應急法規規章體系。
  2.健全立法普法機制
  完善應急管理領域規章、行政規範性檔案的管理和監督制度,健全規章清理整合常態化機制,定期開展行政規範性檔案清理工作。建立常態化普法教育機制,開展豐富多樣的普法活動。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傳。
  3.完善應急管理決策
  將應急管理行政決策全過程納入法治化軌道,分類管理一般和重大行政決策。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式和配套制度。推進應急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積極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
  4.嚴格安全生產執法
  加大安全生產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持續推進“網際網路+執法”,嚴格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強化執法全過程監督,提升安全生產執法效能。健全安全生產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合理確定自由裁量幅度。規範實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嚴格執行移送標準和程式。健全安全生產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堅決懲治執法腐敗現象。綜合運用“四不兩直”明查暗訪、異地交叉執法、“雙隨機一公開”等方式,加大重點抽查、突擊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非法建設生產經營行為。
  5.推進應急管理標準研究制定
  推進應急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建設,實施應急管理標準提升行動計畫,建立結構完整、動態完善的應急管理標準體系。鼓勵社會團體制定應急產品及服務類團體標準。加快安全生產領域地方標準制定、修訂。推動企業標準化與企業安全生產治理體系深度融合,實施安全生產企業標準“一企一策”。
  (三)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增強災害事故的抵禦韌性
  1.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
  加強風險評估。以第一次全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基準,制定自然災害風險區劃。加強地震構造環境精細探測和重點地區與城市活斷層探察,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全面開展城市風險評估,健全安全風險評估管理制度。鼓勵化工、礦山、交通、電力、油氣、水利等企業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定期開展重大工程和設施安全風險評估,制定落實風險管控措施。
  科學規劃布局。強化自然災害風險區劃與各級各類規劃融合,完善規劃安全風險評估會商機制。合理確定城鄉開發強度,嚴格控制區域風險等級及風險容量,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風險的城市空間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布局。將城市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用地需求納入當地土地利用年度計畫並予以優先保障,完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布局,嚴禁隨意更改應急避難場所和應急基礎設施的使用性質。
  2.強化風險監測預警預報
  提升風險監測能力。充分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視頻識別、5G等技術,最佳化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布局,實現重點行業領域安全聯網監測。以感知設備智慧型化、網路化、微型化、集成化為特徵,強化空、天、地、海一體化全覆蓋監測手段,提高災害事故監測感知能力。利用衛星、無人機、浮空平台等擴大監測覆蓋範圍,強化對災害事故易發多發頻發地區的動態監測。
  提升預警預報能力。完善精細化氣象災害預警預報體系,最佳化地震長中短臨和震後趨勢預測業務,提高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公共服務水平和應急處置的智慧型分析研判能力。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最佳化發布方式,拓展發布渠道和發布語種,提升發布覆蓋率、精準度和時效性。建立重大活動風險提示告知制度和重大災害性天氣停工停課停業制度,明確風險等級和安全措施要求。推進跨部門、跨地域的災害事故預警信息共享,強化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
  3.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
  加強隱患排查。完善安全生產事故隱患分級分類排查治理標準,編制隱患排查治理清單,實現隱患自查自改自報閉環管理。實行重大事故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整改銷號和整改效果評價。構建省、市、縣、企多級聯動的風險隱患資料庫,推動企業生產信息與政府互聯互通,強化各類事故隱患綜合分析。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納入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支出範圍。
  推進專項整治。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督促企業嚴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嚴格落實化工園區空間規劃和土地規劃,確保按期完成已納入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任務。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實現安全管理、操作行為、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規範化。推動危險化學品、礦山、金屬冶煉等行業落後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淘汰,加強重點設備、設施、儀器儀表檢測檢驗。
專欄2 安全生產治本攻堅重點
  1.危險化學品:“十四五”期間,重點開展化工園區本質安全與系統安全整治、企業分類治理整頓、非法違法“小化工”整治、重大危險源管控、精細化工風險評估等工作。2022年底前,仍未達到C級、D級的化工園區要予以關閉退出,涉及重大危險源的危險化學品企業,要全面完成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危險貨物運輸車要全部安裝遠程提醒監控系統,實行運輸過程實時定位及路徑記錄;按期完成已納入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所有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過氧化工藝裝置的上下游配套裝置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控制,最大限度減少作業場所人數;深化精細化工企業反應安全風險評估,未落實有關評估建議的精細化工生產裝置一律停產整頓。
  2.礦山:“十四五”期間,重點開展災害嚴重煤礦、“雙超”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邊坡高度超過200米的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尾礦庫“頭頂庫”、無生產經營主體尾礦庫、長期停用尾礦庫專項整治。2022年底前,建成遼寧煤礦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接入全省所有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及以上的煤礦。全面推進落實煤礦“一優三減”措施,督促生產礦井逐步實現“一井一面”“一井兩面”。提高非煤礦山主要礦種最小開採規模標準,推動相互之間影響安全的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以及相互之間安全距離不符合相關規定的露天礦山以市場方式進行整合,嚴格控制尾礦庫總量。所有尾礦庫建立完善線上安全監測系統,地下礦山建立完善人員定位系統和監測監控系統。開展“五化”示範礦山建設,大中型礦山全部達到示範礦山標準,10%小型礦山建設成示範礦山。
  3.消防:“十四五”期間,全面打通消防生命通道,集中整治高層建築、大型商業綜合體、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石油化工企業以及老舊場所、新材料新業態等場所領域的消防安全突出風險隱患。2022年底前,分級建成城市消防大資料庫,基本建成全省火災監測預警預報平台,建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聯勤聯動的地下軌道交通綜合應急救援體系;以鄉鎮街道為單位,老舊場所基本落實火災風險差異化防控,鄉村消防安全條件明顯改善;石化企業遠程洪水設施全部滿足重特大火災供水需求,居民住宅區全部落實電動腳踏車集中管理要求措施,大型商業綜合體消防安全管理達標率實現100%。
  4.道路運輸:“十四五”期間,全面加強道路運輸安全風險防控和隱患治理,從源頭準入、監管執法、基層基礎、應急救援等環節進一步補齊各環節各領域安全監管短板,進一步夯實道路運輸安全基礎。2022年底前,深化貨車超限超載治理,建立源頭治超信息監管系統。加快推進治超站稱重設施聯網,落實高速公路收費站入口稱重和違法超限超載禁入。嚴查超限超載違法,深化“百噸王”專項整治。加強超限超載車輛及其處罰信息共享,切實落實“一超四罰”措施。開展危險貨物道路運輸整治,監督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運輸、使用和經營企業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充裝或者裝載查驗、記錄製度,切實強化危險貨物託運、承運、裝卸、車輛運行等全鏈條安全監管。開展校車專項整治,清理不符合國家校車標準但仍作為校車使用的載客汽車,明確退出期限,徹底淘汰在用的非專用校車。
  5.涉爆粉塵:“十四五”期間,完善和落實涉爆粉塵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鏈條、制度成果、管理辦法、工作機制,強化源頭管控,聚焦除塵系統防爆、防範點燃源措施、粉塵清理處置等重點環節,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全面深入開展隱患排查。2022年底前,新建涉爆粉塵企業環保設施和項目安全風險評估論證率達到100%;存在10人及以上涉爆粉塵作業場所的企業建立安全生產技術和管理團隊;存在10人及以上涉爆粉塵作業場所的企業以及規模以上的企業完成安全標準化創建。
  6.漁業船舶:“十四五”期間,重點對漁船脫檢脫管,船舶不適航、船員不適任,以及漁港水域安全、消防等方面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專項執法檢查。開展海洋涉漁“三無”船舶和省管臨時證漁船專項整治,開展商漁船防碰撞安全整治。創新漁業船員安全培訓和考試方法,推行普通漁業船員線上遠程理論培訓考試和實操視頻評估考核。2022年底前,開展漁船船載AIS、應急示位標和北斗衛星終端的整治,規範海上移動通信業務標識和北斗ID號的合法使用。推動建設漁業與海事系統航行安全和海上捜救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開發基於自動識別技術的商漁船防碰撞預警系統,推動實現商漁船防碰撞合理自動預警、即時規避。
  4.加強自然災害綜合治理
  改善城鄉防災基礎條件。開展城市重要建築、基礎設施系統及社區抗震韌性評價及加固改造,提升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居民住宅容災備災水平。加強城市防洪排澇與調蓄設施建設,最佳化和拓展城市調蓄空間。統籌規劃建設消防救援站點。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推進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居民搬遷避讓,有序引導災害風險等級高、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防災減災能力較弱的鄉村人口適度向設防水平較高的地區搬遷。
  提高重大設施設防水平。繼續推進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工程治理,開展治理工程維護加固。加快推進重點口岸、主要產業及能源基地、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多方式、多路徑綜合運輸通道建設,提升交通網路系統韌性。加快重點河流防洪治理,推進防洪工程建設、重點蓄滯洪區調整與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防洪抗旱工程達標建設。開展江河流域河勢控制、水沙調控、河道和灘區治理等工作,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提高行洪能力。推進乾旱災害頻發多發地區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和城鎮備用水源地建設,加強易旱地區人畜飲水困難應急供水送水設施建設。
  (四)提升應急救援效能,強化急難險重任務處置能力
  1.建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
  堅持黨對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絕對領導,踐行“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訓詞精神,堅持“五個不動搖”,全面提升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推進消防救援隊伍建設,最佳化力量布局和隊伍編成,建設省域、市域機動和拳頭力量。最佳化隊伍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強化多災種專業化訓練,提高極端條件下綜合救援能力。發展政府專職消防員和志願消防員,建立代訓代管機制,實行聯勤聯管聯訓聯戰。
  2.強化行業專業救援隊伍
  強化政府和企業所屬各類救援力量專業化建設。依託國有大型骨幹企業組建一定規模的救援隊伍和跨區域機動救援隊伍,不斷提升專業救援能力。完善隊伍建設、裝備配備、基礎設施和工作條件建設。充分利用已有設施設備,加強隊伍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共訓共練。健全政府購買應急服務機制,加快建立應急救援隊伍多渠道保障模式。
  3.增強航空應急救援力量
  引導和鼓勵航空貨運企業建設具備一定規模的專業航空應急隊伍,購置航空飛行器,提高快速運輸、綜合救援等能力。加快構建覆蓋災害事故易發多發地區的2小時航空應急救援網路。統籌利用現有資源,採取直接投資、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完善航空應急場站布局。健全航空消防應急救援大型固定翼飛機、直升機與無人機高低搭配、遠近結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航空器體系,增加森林航空消防飛機種類和數量,實現森林草原防滅火重點區域基本覆蓋。
  4.加強海上應急救援力量
  推進海上應急力量部署,覆蓋船舶救助、船舶打撈、溢油應急等多個領域,建立救助基地,完善裝備配備。深化與高校合作,依託高校優勢推動海上應急救援科學化和標準化。加強海上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結合我省實際,統籌開展形式多樣的海上演習演練活動,鍛鍊海上應急救援隊伍,提高應急救援關鍵環節的處置水平和效率。組織開展人員培訓,進一步加強海上應急指揮和協調人員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搜救指揮協調水平,提高人員業務技能水平和綜合能力,為海上應急救援提供支持保障。
  5.發展社會應急力量
  開展社會應急力量調查摸底。建立社會應急力量管理服務平台,完善隊伍管理、人員備勤、裝備維護、訓練演練等制度。健全屬地為主的社會應急力量調用機制,明確參與應急救援的方式、範圍。建立社會應急力量激勵機制,有序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置工作。加大應急實訓設施向社會應急力量開放共享力度,提供集中救援訓練和能力測評基礎設施保障。將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工作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
  (五)增強巨災應對保障,凝聚同舟共濟的戰略合力
  1.強化應急預案準備
  健全完善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以省總體應急預案為綱,省級專項應急預案為支撐,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為基礎的應急預案體系,提升應急預案的覆蓋面。加強應急預案分級分類管理,強化部門應急預案、地區應急預案、軍地應急預案等各類預案間的有效銜接。加強數位化應急預案建設進程,積極推動應急預案數位化管理平台建設與運用。
  提升應急預案編制質量。規範應急預案編制修訂流程,提升應急預案編制修訂質量,強化應急預案編制修訂中的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能力調查環節,根據突發事件分級分類標準,規範分級回響流程,細化應急回響措施,進一步提升各類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加強應急演練工作,推動地區和部門建立健全應急演練長效工作機制,積極指導各地區和各部門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軍地的聯合應急演練,通過指導開展各類應急演練,實現磨合機制、鍛鍊隊伍、檢驗裝備、完善預案,提升應急協同和實戰能力的目的。
  2.強化應急物資準備
  最佳化應急物資管理。加強應急物資分類編碼及信息化管理,完善應急物資分類、儲備、裝卸、運輸、回收、報廢、補充等相關管理規範。根據災害事故風險分布特點,按照各地滿足本行政區域啟動應急回響的應急物資保障需求,完善省、市、縣、鄉四級物資儲備布局,落實相關儲備標準,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目錄清單,合理確定各級、各類物資儲備品種和規模並動態調整。加強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家庭應急物資儲備。
  推進應急物資儲備網路框架。積極推進地方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和維修改造,初步形成覆蓋全省的應急物資儲備庫網路,基本建成以省級庫為中心,市級庫為骨幹,縣(市、區)級庫為補充的“省—市—縣”三級應急物資儲備主幹網路。加速推進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建設,依託省消防救援總隊建設1個國家級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建設2個省級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建設14個市級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
專欄3 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重點
  1.應急物資儲備戰略布局:到2025年,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在瀋陽建強一個中央應急物資儲備庫,同時,在瀋陽建設完成1個省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建築面積分別不少於1萬平方米;同時,14個市、100個縣(市、區)至少建成一個與本級應急保障需求相匹配的應急物資儲備庫,省、市、縣三級政府綜合性應急物資儲備庫建成率達到100%;全省各級物資儲備庫重點儲備受災人員生活救助、現場管理與保障和人員防護裝備等3大類、24個小類的物資,滿足應對本行政區域一次重大自然災害過程的應急物資,並留有安全冗餘。建成綜合應急物資信息管理平台,實現省、市、縣物資儲備、調撥管理全覆蓋,形成以實物儲備為基礎、協定儲備為補充,以政府儲備為主、社會儲備為輔的應急物資儲備模式。
  2.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建設:到2024年,建成1個國家級戰勤保障中心倉儲設施(撫順),建築面積不少於1萬平方米,作為區域核心應急物資儲運周轉中心,分類儲備火災撲救、防災減災、應急救援裝備、物資和運輸車輛等,並具備2小時內將1000人所需裝備物資投送至起運地點的能力;建設2個省級戰勤保障基地倉儲設施(瀋陽、錦州),建築面積不少於7000平方米,作為省域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分類儲備火災撲救、防災減災、應急救援裝備、物資和運輸車輛等,具備5小時內將500人所需裝備物資投送作戰前線的能力;建設14個市級綜合性消防救援物資庫,倉儲面積不低於4000平方米,具備3小時內將100人所需裝備物資投送作戰前線,並具備72小時全天候提供遂行作戰保障的能力。
  3.強化救助恢復準備
  健全災害救助機制,完善災害救助機制,支持紅十字會、慈善組織等依法參與災害救援救助工作,健全受災民眾過渡安置和救助機制,保障受災民眾基本生活。針對兒童特點採取優先救助和康復措施,加強對孕產婦等重點婦女群體關愛保護,加強對受突發事件影響造成監護缺失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
  (六)最佳化要素資源配置,增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
  1.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將應急管理納入各類職業培訓內容,強化現場實操實訓。加強註冊安全工程師、註冊消防工程師等職業資格管理。加強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鼓勵高等院校開設應急管理相關專業,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高危行業領域從業人員安全技能提升專項行動,積極培養企業安全生產複合型人才和崗位能手。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樹立重擔當、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選優配強講政治、懂應急、敢擔當、有作為的應急管理領導幹部。開發面向各級領導幹部的應急管理能力培訓課程,將應急管理納入各地黨政領導幹部必修內容。完善人員定期培訓和繼續教育機制,落實執法人員入職培訓和定期培訓要求。
  2.壯大安全應急產業
  最佳化應急產業結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推動安全應急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引導社會資源投向先進、適用、可靠的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引導企業通過品牌經營等方式進入安全應急產業領域,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規模企業。加快發展安全應急服務業,鼓勵企業提供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
  3.強化信息支撐保障
  立足搶大險、救大災,確保在極端環境下的高效救援指揮,形成完備的空天地一體化指揮通信網路體系。集約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完善應急智慧平台,建立應急數據治理體系,完善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災情管理、政務管理和社會動員等功能。升級氣象核心業務支撐高性能計算機資源池,搭建氣象數據中台和大數據智慧型套用處理系統,建設新一代多尺度先進數值預報系統。
  (七)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1.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建立健全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機構,落實“第一回響人”制度,進一步明確各部門以及鄉鎮街道的應急管理權責。推動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全國綜合防災減災示範縣和全國綜合防災減災示範社區創建,落實相關創建標準規範,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2.加強應急文化建設
  梳理總結、選樹宣傳一批應急管理工作中湧現的先進人物和好經驗好做法,充分發揮好精神引領、典型示範作用。結合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消防宣傳月等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普及應急知識,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在學校、商場、機場、捷運、火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配置急救箱等設施。建設全媒體應急文化陣地,增強應急科普宣教的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
  3.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依法建立安全生產領域嚴重失信主體名單並實施失信聯合懲戒。鼓勵專業技術服務機構、保險機構參與開展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治理、管理諮詢、檢測檢驗、應急演練、教育培訓等活動。推廣安全生產責任保險,豐富應急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品種。
  四、重點工程
  (一)應急管理創新能力提升方向
  1.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建設工程
  按照全面提升“搶大險、救大災”應急指揮能力建設要求,建設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建設項目。整合城市生命線、消防安全、安全生產、自然災害、交通安全等應急信息資源,建立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發揮救援指揮神經中樞和信息中心作用,實現上傳下達、融合匯聚、協同會商、專項研判、指揮調度和信息發布功能,為構建統一指揮、協同聯動、反應靈敏、平戰結合的應急指揮體系提供科技信息化支撐,有效應對突發事件。
專欄4 省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建設重點
  1.場所建設:到2024年,建成我省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面積5000平左右,主要包括應急指揮大廳2個、綜合監測預警中心1個、會商研判室1個、視頻會議室1個、綜合值班室1個等6個獨立核心功能區,在保障正常業務運行下,同時應對2場較大以上突發事件。
  2.配套信息化系統:按照技術先進、適度超前的原則,結合工作實際,建設應急指揮中心配套的顯示系統、會議擴聲系統、集中控制系統、視頻會議系統、融合通信系統和供配電系統。實現國家、省、14個市、100個縣(市、區)應急指揮平台的縱向互聯互通,橫向與40餘個省(中)直部門互聯。
  3.業務平台建設:建設1套綜合指揮業務平台,包含領導駕駛艙、指揮調度一張圖、數據資源中心、業務套用系統等30餘個模組,整合城市生命線、消防安全、安全生產、自然災害、交通安全等應急信息資源,為構建統一指揮、協同聯動、反應靈敏、平戰結合的應急指揮體系提供科技信息化支撐,有效應對突發事件。
  2.智慧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工程
  建設完善應急指揮網、衛星通信網、370M無線集群等應急通信系統,形成低時延、大頻寬的空天地一體化指揮通信網,滿足極端惡劣條件下應急救援現場融合通信需要。建設上下聯動、橫向呼應、高效運行的音、視頻融合通信指揮系統,構建覆蓋突發事件救援處置全流程的套用系統,實現應急救援一鍵調動,事故災害的快速回響。系統推進“智慧應急”建設,建設先進強大的大數據支撐體系,推進應急管理雲計算平台,建立符合大數據發展的應急數據治理體系,完善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等功能。
  (二)重大風險防控能力提升方向
  3.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
  制定完善《遼寧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方案》,全面獲取我省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等主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要素數據,摸清全省自然災害風險要素的底數,查明防災減災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區域自然災害風險規律和重點自然災害隱患,形成我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為提高我省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供科學依據,為布局常態化和非常態化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應急預案制定與管理、主要自然災害防禦等組織協調提供決策依據,支撐重大自然災害應急回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區域布局和功能區劃、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點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建設布局,圍繞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科技創新,推動社會力量參與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切實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效的災害風險防範保障。
  4.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工程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依照安全生產和應急一體化管理建設思路,推動我省基礎條件好的化工園區開展智慧園區建設,整合園區安防、消防、通訊、關鍵設備場所監控、危險化學品停車所管理、自動化辦公等多個系統到安全監管和應急救援信息平台,構建基礎信息庫和風險隱患資料庫,實時更新園區建設邊界、園區內企業邊界及分布等基礎信息,實現對化工園區內重點場所、重點設施線上實時監測、動態評估和及時自動預警。充分引導智慧園區利用“技防”“物防”手段預防和處置化工安全事故,以智慧型化技術改造升級化工園區,全面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5.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
  提升水旱、地質、森林草原、氣象、地震、農業、海洋等自然災害領域監測預警能力,接入各專業部門監測信息,整合形成災前、災中、災後的空天地監測預警感知網路。結合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和隱患排查的重大風險與隱患區域,構建起重大風險隱患全覆蓋的多層級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實現跨地域、跨層級、跨系統的自然災害監測和實時預報預警,提高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
  6.智慧煤礦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關於加快煤礦智慧型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20〕283號)等要求,以衝擊地壓、煤與瓦斯突出等災害嚴重煤礦為重點,推動兩類災害疊加煤礦實現智慧型化開採。深挖煤礦智慧型化建設潛力,以煤礦採掘工程智慧型化無人(少人)作業為核心,統籌推進煤礦智慧型化過程控制、智慧型化調度指揮等項目建設進度,早日建成多種類型、不同模式的智慧型化煤礦,進一步最佳化煤礦生產系統,減少煤礦井下作業人數,進一步加強科技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全省煤礦風險監測預警系統,自動採集煤礦主要安全生產信息、分析預判預警,提升煤礦風險防控能力。
  7.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
  加強我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新賓、本溪、桓仁、寬甸滿族自治縣)生態保護修復,推進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積極有序開展各類林火阻隔系統建設,逐步構建自然隔離帶、生物隔離帶、工程隔離帶為一體的林火阻隔系統。推進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土地整治與土壤污染修複利用、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流域水環境保護及治理四大類工程。推進濕地公園建設,統籌考慮濕地資源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推進多類型、多層次、多功能的濕地公園建設,推動濕地資源保護和修復,提升濕地公園建設質量和管理水平。
  8.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
  推進沿海地區海岸防波堤、防護設施建設,提升抵禦颱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能力。建設生態海堤,發揮生態系統防潮御浪、固堤護岸等減災功能。在海洋災害易發多發的濱海濕地分布區實施海堤工程生態化建設,對已建設海堤的濱海濕地分布區,區分不同情況,實施生態護岸改造、退縮建壩、增設潮汐通道等。對歷史上建設的連島海堤、圍海海堤,從恢復海域生態系統完整性出發,逐步實施海堤開口、退堤還海。對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不利於防範災害的沿岸建設工程堅決依法整治。
  9.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以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為基礎,對設防烈度7度以上,重點是8度地區範圍內的居民小區、大中國小校、醫院、農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線、電力和電信網路、水庫大壩、危險化學品倉庫、重要軍事設施進行抗震加固,科學規劃並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建立健全政策體系、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長效工作機制,持續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作。實施公路橋樑安全保障專項整治提升工程,加快推進四、五類公路橋樑以及使用年限久的三類橋樑的改造。
  10.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進一步消除水庫、水閘等水利基礎設施的安全隱患。實施重點澇區排澇建設,加強城市內澇治理,逐步消除易澇點,有序推動農村重點澇區治理。實施城鎮備用水源工程,完善城市水源安全保障體系,提升城市應對突發水污染事故、特殊乾旱年或連續乾旱年的能力。實施防汛抗旱監測預警智慧化工程。完善重點水旱災害防禦關鍵區、重點區劃沿河重點部位或險工險段、大中型水庫等水利工程和水旱災害防禦關鍵區建設。
  11.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
  對全省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結合整體目標以重點工程的實施來實現全省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大幅度提高,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減少受威脅人口,顯著降低地質災害風險,加大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作力度,基本實現高風險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和受威脅民眾避險移民搬遷,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安全。
  (三)巨災應對處置能力提升方向
  12.省直屬森林草原防滅火救援能力建設工程
  按照“模擬戰區分布,分級梯隊回響,全程全域覆蓋,動態精準救援”原則,依託丹東、鞍山、朝陽市打造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戰略布局,支援範圍覆蓋全省森林草原防火重點區域,建設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營房、訓練場、省級森林草原防滅火物資儲備庫及裝備庫,進一步完善全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設,提高應對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的綜合能力和應急物資保障能力。
專欄5 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建設重點
  按照“模擬戰區分布、分級梯隊回響、全域全程覆蓋、動態精準救援”原則,設立3支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分別布局在遼西(朝陽)、遼東(丹東)、遼南(鞍山),總計600人。
  1.遼西(朝陽)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支隊:到2022年,在朝陽市建設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朝陽支隊,隊伍員額200人,建設隊伍營房3600平方米、訓練場10000平方米,配備風力滅火機、水泵、對講機等防滅火機具450台(套),野外生存用具200件(套);配備各類消防水車、運兵車等41輛,重點承擔全省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突擊任務,重點輻射錦州市、阜新市、朝陽市、葫蘆島市等地區,覆蓋凌海市等8個國家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覆蓋義縣等7個省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建設標準參照國家森林消防隊伍有關規定。
  2.遼東(丹東)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支隊:到2023年,在丹東市建設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丹東支隊,隊伍員額200人,建設隊伍營房5314平方米、訓練場10000平方米,配備風力滅火機、水泵、對講機等防滅火機具450台(套),野外生存用具200件(套);配備各類消防水車、運兵車、裝備運輸車、炊事車41輛,重點承擔全省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突擊任務,重點輻射丹東市、撫順市、本溪市、遼陽市等地區,覆蓋撫順縣10個國家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和本溪市平山區等2個省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建設標準參照國家森林消防隊伍有關規定。
  3.遼南(鞍山)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支隊:到2025年,在鞍山市建設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鞍山支隊,隊伍員額200人,建設隊伍營房5314平方米、訓練場10000平方米,配備風力滅火機、水泵、對講機等防滅火機具450台(套),野外生存用具200件(套);配備各類消防水車、運兵車、裝備運輸車、炊事車41輛,重點承擔全省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突擊任務,重點輻射營口市、大連市、鞍山市、盤錦市等地區,覆蓋鞍山海城市9個國家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和鞍山千山區等2個省級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建設標準參照國家森林消防隊伍有關規定。
  13.航空應急救援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按照“科學布局,分步實施”原則,加強航空應急救援主力軍建設,統籌推進應急管理部北方航空護林總站直屬航站(瀋陽市法庫縣)建設,建設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遼寧省(朝陽)應急救援航空站,推進遼寧省大連金普航空護林站能力建設和職能拓展,逐步由單一的森林航空消防向全災種航空應急救援轉變。依託我省現有航空應急救援基礎,加強地空配合、業務培訓和人才培養,配齊、配全各災種航空救援專業設備,建設瀋陽(遼寧北部)、大連(遼寧南部)、朝陽(遼寧西部)、鞍山(遼寧中南部)航空應急救援站(點),打造我省航空應急救援基礎保障和起降設施戰略布局。
  14.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根據自然災害風險分布特點,著眼全省應急物資儲備庫布局短板,最佳化應急物資儲備庫分布,在改擴建現有應急物資儲備庫基礎上,新建一批應急物資儲備庫。依託瀋陽等市,在現有中央和地方應急物資儲備庫基礎上,建設完善一批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重點補齊城市消防、森林草原防火、防汛抗旱應急裝備和生活類救災物資。全省基本建成以省級庫為中心,市級庫為骨幹,縣(市、區)級庫為補充的“省—市—縣”三級應急物資儲備主幹網路。推動交通不便或自然災害風險等級高的街道、鄉鎮和社區一級的應急物資儲備庫(點)建設。
  15.全省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根據我省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多發易發特點與類型,依託瀋陽、大連、錦州市等建設應急救援實訓基地,打造我省“一點兩翼”應急救援實訓基地戰略布局。強化省級專業應急隊伍建設,在綜合性消防救援力量體系之外,依託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相關社會組織現有應急救援力量,重點加強危險化學品事故救援、森林草原防滅火、礦山事故救援、地震和地質災害救援、電力應急保障、通信應急保障等21個重點領域的41支省級專業應急隊伍建設,推動建成反應靈敏、處置專業、救援有力、布局合理,具備跨區域救援能力,輻射全省的省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和應急救援基地。
專欄6 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重點
  1.危化品救援:到2025年,建強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大連大孤山隊、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撫順石化隊、國家油氣管道應急救援瀋陽隊、錦州石化公司消防支隊、遼陽石化公司消防支隊、遼河油田應急救援中心、盤錦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隊等7支危化品救援隊伍,重點覆蓋瀋陽、大連、撫順、錦州、營口、遼陽、盤錦等重點石化城市,隊伍人數達到1500人左右,救援領域主要覆蓋火災撲救、油氣管道救援、溢油處置等領域,主要配備大型泡沫消防車、遠程供水系統、無人機、補給車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應對3場以上較大危化品事故的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危化品救援體系。
  2.礦山救援:到2025年,建強國家礦山應急救援撫順紅透山隊、國家礦山應急救援(中國黃金)朝陽隊、國家礦山應急救援瀋陽隊、鐵嶺市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大隊、遼寧南票煤電有限公司救援中心、阜新市地方煤礦救護隊等6支礦山救援隊伍,重點覆蓋瀋陽、撫順、阜新、鐵嶺、朝陽、葫蘆島等重點城市,隊伍人數達到500人左右,救援領域主要覆蓋煤礦瓦斯泄漏、礦山透水塌方、尾礦庫潰壩等事故類型,主要配備滅火裝備、專業排水設施、破拆工具、運輸吊裝、偵測搜尋、鑽探掘進與支護、生命探測儀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應對3場以上較大礦山事故的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礦山救援體系。
  3.軌道交通救援:到2025年,建強瀋陽捷運公司軌道交通救援隊、大連捷運公司軌道交通救援隊等2支軌道交通救援隊伍,覆蓋瀋陽、大連等重點城市,救援隊伍人數達到2000人左右,主要配備專業抽水機、抽風機、滅火裝備、破拆工具、運輸吊裝、偵測搜尋、鑽探掘進與支護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應對2場以上較大軌道交通事故的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軌道交通救援體系。
  4.通信保障:到2025年,建強1支全省應急通信救援隊伍,統領聯通公司分隊、移動公司分隊、電信公司分隊、鐵塔公司分隊等4支應急通信分隊,救援隊伍人數達到80人左右,保障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提供各類突發事件現場通信保障支撐,主要配備指揮車、基站車、發電車、綜合保障車、衛星基站、短波固定站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保障3場以上較大事故的通信保障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通信保障救援體系。
  5.路橋工程搶修:到2025年,建強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公司救援隊、中鐵九局路橋工程保通救援隊、省交投集團路橋工程保通救援隊等3支全省路橋工程救援隊伍,搶修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救援隊伍人數達到900人左右,主要配備大型工程機械、挖掘機、起重船、拖輪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搶修3處以上路橋損毀的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路橋救援體系。
  6.衛生緊急醫療救援:到2025年,建強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中國醫大附屬第一醫院隊、國家衛生應急醫療處置中心遼寧省人民醫院、遼寧緊急醫學救援隊盛京醫院隊、遼寧緊急醫學救援大連醫大附屬第一醫院隊、遼寧緊急醫學救援錦州醫大附屬第一醫院隊等5支全省衛生緊急醫療救援隊伍,救援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救援隊伍人數達到300人左右,主要配備救護車、急救手術車、車載X線機、急救生化儀、心肺復甦急救系統、呼吸機等現場搶救醫療設備,具備同時救援5場以上較大事故的醫療衛生保障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衛生救援體系。
  7.電力保障:到2025年,建強省電力有限公司應急救援基幹分隊等1支全省電力保障救援隊伍,統領14個市公司支隊,救援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救援隊伍人數達到500人左右,主要配備救援發電機、起重機械、工程車輛、電氣設備、高空救援設備等相關裝備,具備同時救援3場以上較大事故的電力保障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電力救援體系。
  8.水毀工程搶修:到2025年,建強省水利水毀工程搶險中國水電六局救援隊等1支全省水毀工程救援隊伍,救援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救援隊伍人數達到100人左右,主要配備挖掘機、起重船、衝鋒舟、拖輪等重點裝備,具備同時搶修2處以上水毀工程的能力,形成我省較為完備的水毀工程救援體系。
  9.其他13個領域:省級直屬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伍3支隊伍600人、省地震和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總隊1支隊伍200人、省海上搜救隊伍1支隊伍20人、省應急救援測繪保障隊伍1支隊伍35人、省應急救援氣象保障服務省氣象台隊1支隊伍40人、省突發環境事件監測保障隊伍1支隊伍80人、省輻射事故監測保障隊伍1支隊伍18人、省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災害應急技術保障隊1支隊伍31人、省農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治應急技術保障隊1支隊伍12人、省海洋自然災害觀測預報保障隊伍1支隊伍19人、省應急救援無人機保障服務隊1支隊伍15人、省民兵應急救援隊伍1支隊伍1680人、省社會志願者救援力量高技能人才隊伍1支隊伍64人。以上隊伍救援範圍覆蓋全省所有行政區域,根據救援隊伍職責定位,配備專業領域救援裝備,具備同時應對相應領域2場以上較大事故的救援保障能力。
  16.地震災害預防救援能力提升建設工程
  建成以預警監測台站為主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網,使全省具備破壞性地震預警能力、全省範圍的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在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規劃建設的基礎上,建設基準站22個、基本站22個,在丹東、營口市建設2個小孔徑地震監測台陣,加強礦山、高鐵等重大工程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對依蘭—伊通斷裂(遼寧段)、海城河斷裂和金州斷裂進行活動性鑑定、精細探查和地震危險性評估工作。以遼寧地區地震大數據系統建設為依託,以遼寧省地震應急基礎資料庫為基礎,建設遼寧省抗震救災指揮應急綜合資料庫,實現對應急救援聯動協同的各個部門的災情數據、救援信息等進行數據交換、數據匯集、數據管理等功能。
  17.氣象災害預防救援能力提升建設工程
  升級遼寧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提高預警發布覆蓋率。建設應急保障移動氣象台,為突發事件開展現場氣象監測預報服務。建設氣象應急保障大數據云平台,提升氣候可行性論證能力。提升高性能計算能力,支撐精細化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污染物擴散分析。建設氣象災害風險監測預警評估平台,為我省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提供雷達、衛星、自動氣象站等觀測數據及預報預警信息。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監測預報能力建設。提高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能力,為抗旱、防滅火提供保障。進一步最佳化現有農村應急廣播設備布局。
  (四)綜合支撐保障能力提升方向
  18.應急裝備現代化建設工程
  開展應急裝備現代化研究,提升應急裝備現代化水平,重點加強航空救援設備設施、大型無人監測飛機、快速搜救、大型油氣儲罐滅火、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徑鑽孔、救援機器人、高層樓宇滅火系統等應急救援技術裝備的套用研究和配備,加強更新、改造、維護,大力提高應急裝備配備水平。推廣國家應急管理先進裝備目錄,制定相關政策,扶持我省相關裝備生產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水平,促進產業升級。
專欄7 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重點
  1.基礎理論:到2025年,完成重大災害演變機理、災害鏈成因、高強度火災防控、安全生產事故應急處置等基礎理論創新成果10項以上,基本形成我省應急管理領域基礎理論體系。依託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東北大學、瀋陽建築大學等開展重大災害演變與承災載體失效、災變機理研究,為重大災害防控提供理論支撐;依託省氣象局、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開展重大自然災害及災害鏈成因、預報預測與風險防控理論研究,解決重大自然災害精準防控關鍵問題;依託瀋陽航空航天大學、應急部瀋陽消防研究所等開展高強度火災及其衍生災害演化機理研究,提升高強度火災防控基礎研究能力;依託遼寧省安全科學研究院、東北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瀋陽工業大學、瀋陽化工大學等開展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事故防控及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研究。
  2.應急準備:到2025年,解決重特大災害事故數值模擬、多災種耦合分析、災害事故風險評估、數位化預案、智慧型化無人作業等關鍵技術問題,形成相關創新成果15項以上,在災害事故定量風險評估、數位化預案建設、智慧型無人作業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依託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開展重特大災害事故過程數值模擬技術,多災種耦合模擬仿真、預測分析與評估研判技術,重大自然災害和事故風險智慧型感知與超前識別技術,重大災害事故定量風險評估技術,重大基礎設施危險源辨識共性技術等研究,提升重特大災害應急準備能力;依託應急管理部瀋陽消防研究所等開展危化品處置專項數位化預案技術研究,在全省14個市全面推進數位化應急預案體系建設試點,研建具備安全預警、應急演練、資源調配、應急指揮和企地聯動功能的危化品處置應急指揮決策平台,提升全省危化品處置應急準備與救援能力。依託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等開展一批智慧型無人化安全作業技術與裝備研發,形成一批智慧型化無人作業科技成果,提升全省智慧型應急準備與救援能力。
  3.監測預警:到2025年,重點發展災害事故監測預警技術,形成相關創新成果15項以上,在精密氣象監測預報、礦山事故檢測預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依託省氣象局等開展精密氣象監測、氣象災害及其影響預報及風險防範關鍵技術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研究,解決氣象精密監測預報預警瓶頸問題;依託遼寧省海河管理服務中心等開展旱澇災害智慧型化監測和智慧化預報預警技術研究,提升全省旱澇災害智慧型化監測預警水平;依託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開展地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究;依託應急管理部瀋陽消防研究所等開展城市消防安全風險監測與預測預警重大技術與裝備研製,研建基於大數據與雲計算的城市火災全息風險感知與智慧型實時監測預警平台,形成消防風險監測預警標誌性成果3項以上,並推廣套用;依託東北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省安全科學研究院、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煤科瀋陽研究院等開展礦井火災、礦井瓦斯、水害防治、衝擊地壓冒頂片幫、邊坡坍塌、尾礦庫潰壩等礦山重大災害事故以及工業環境氣體智慧型感知與預警預報技術與裝備。
  4.處置救援:“十四五”期間,重點扶持瀋撫改革創新示範區、營口等2家應急產業基地建設,依託省內應急產業集群、高等院校及重點科研院所,發展複雜環境應急通信保障、消防救援指揮調度與輔助決策、緊急運輸技術與裝備,智慧型搜救和無人救援技術與裝備,水域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危化品事故快速處置技術與裝備,隧道事故快速救援技術裝備,交通運輸應急先進技術與裝備,礦山事故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形成具有我省特色應急處置救援裝備產品30項以上,增強全省應急產業核心競爭力。
  5.評估恢復:到2025年,完成災害精準評估創新成果6項以上,融合人工智慧、無人機與圖像處理等技術,在自然災害、森林火災等災害評估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依託東北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交通大學、應急管理部瀋陽消防研究所等開展災害事故精準調查與評估技術,大規模低成本工程結構應急監檢測技術,火災現場勘驗與物證鑑定技術,災後快速評估與恢復重建技術,自然災害,森林火災損失評估與恢復技術,解決災害快速、精準評估與恢復重建關鍵技術難題。
  19.綜合性應急救援實訓實操基地
  按照功能齊全,集約建設,共享共用,充分利用區域資源的原則,合理規劃我省區域應急實訓基地布局。依託瀋陽市區域中心位置,建設遼寧(瀋陽)應急救援綜合實訓基地;圍繞渤海灣沿線重點石化產業分布,依託大連、錦州市分別建設輻射遼南和遼西沿海石化產業的遼寧省危化品應急救援大連、錦州實訓基地。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實現理論研究、虛擬仿真、實戰演練的深度融合,推動集業務培訓、技能考核、實戰演練、業務研討、比武競賽為一體的“一主兩翼、專綜結合”的應急救援實訓基地建設,不斷提升事故災害防範和減災救災能力水平。
  20.應急部消防救援局戰保中心暨機動專業支隊建設項目
  完善我省消防救援戰勤保障功能,發揮區域輻射作用,推進消防戰勤保障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建設輻射東北部地區的戰保中心和中國救援遼寧機動支隊,開展戰勤保障基礎設施和物資裝備建設。開展以物聯網技術為載體的物資管理和指揮調度體系建設,加強應急裝備物資儲備、專業化保障車輛和設施等基礎建設,加強專業化保障模組建設,開展專業化訓練演練,有力承擔國內重特大火災撲救和國際國內地震、山嶽、水域等特殊災害事故救援及培訓任務。
  (五)社會應急能力提升方向
  21.應急安全教育體驗館建設工程
  依託瀋陽、大連、葫蘆島市等建設綜合性應急安全科普體驗展館,通過綜合運用展板展示、實景模擬、實物展示、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通過360度全景示範展示和5G線上互動體驗,融合聲、像、光、電效果,展示消防、交通、自然災害、公共安全等領域內常用的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採取雲端安全體驗和實際操作實踐體驗模式,實現全景互動體驗的安全知識宣傳和教育,提高市民安全意識、普及生活中的安全常識和推動公共安全文化傳播工作。升級改造防震減災科普館,提升科普館網上服務模式。推進避險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機關、進企業、進部隊,提升全民防災減災和避險自救能力,普及安全常識,推動應急避險和公共安全文化傳播工作。
  22.應急產業園區示範工程
  推動應急產業集聚,以推進營口、瀋撫示範區應急智慧型裝備產業園升級建設為突破口,加快我省應急裝備產業發展,引入市場前景好、技術先進適用的創新型企業入駐園區,推動安全產業集群聚集發展,形成區域性安全應急產業鏈,引領全省應急技術裝備研發、應急產品生產製造和應急服務發展基地。
  23.應急管理學院建設工程
  推進我省應急管理學院建設,依託學科理論基礎雄厚,科研能力突出的遼寧工業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大專院校,在原有應急管理基礎學科的基礎上建設升級全省應急管理學院,打造成立足東北、面向全國的應急管理專業學院,培養輸送相關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到應急系統、消防救援隊伍和科學研究機構工作,為我省及東北區域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規劃要求,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分工,落實責任主體,加強規劃實施與年度計畫的銜接,明確規劃各項任務的推進計畫、時間節點和階段目標。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規劃實施協同配合機制,密切工作聯繫、強化統籌協調,確保規劃實施有序推進,重大舉措有效落地,各項目標如期實現。
  (二)加強經費保障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重點工程項目的牽引帶動作用,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加強統籌協調,完善財政和金融政策,最佳化資源配置,將應急體系建設和發展列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把應急救援重點項目資金投入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投入予以重點保障,切實加大對應急體系建設、防災減災基礎工程、安全生產源頭管控等方面的傾斜力度,確保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引導多元化資金投入,穩步提升災害防治能力。
  (三)加強監督評估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評估制度,將規劃任務落實情況作為對部門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分析實施進展情況及存在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及時公布進展情況。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實施規劃情況的監督檢查。

政策解讀

 日前,經遼寧省政府同意,遼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遼寧省“十四五”應急體系發展規劃》(遼政辦發〔2021〕38號,以下簡稱《規劃》),現就《規劃》出台背景、思路和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規劃》從全面加強風險防範、應急處置、綜合保障等應急能力建設著手謀劃,是“十四五”時期我省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等方面工作的綱領性檔案,是提升我省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主要依據《中共遼寧省委關於制定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等相關檔案制定,系統謀劃了“十四五”時期應急體系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是“十四五”遼寧省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總體考慮
  《規劃》全面分析研判我省應急管理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以提升自然災害和事故災害防範水平為主線,致力打破制約我省應急體系的瓶頸和短板,提出方向性任務和針對性措施。以“四個著力”為主攻方向:一是著力推進我省應急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完善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抗震救災等指揮機制,打造統一權威高效的治理模式;二是著力夯實應急法治基礎,完善應急法規規章框架體系,嚴格安全生產執法,培育良法善治的全新生態;三是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強化風險監測預警預報,提升應急救援效能,強化急難險重任務處置能力;四是著力增強巨災應對保障,健全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強化應急物資準備,凝聚同舟共濟的戰略合力。
  三、主要內容
  《規劃》主要分為5個部分:
  (一)“十三五”時期工作進展
  一是應急管理機制不斷健全。基本實現高效的事前預防準備、事發監測預警、事中應急救援和事後恢復重建。
  二是應急救援效能顯著提升。成功應對棋盤山森林滅火、“利奇馬”颱風防汛等重大突發事件。
  三是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按可比口徑與2016年相比,2020年全省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41%,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39%。
  四是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實施一批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山洪災害防治、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平安公路建設等重點工程。
  (二)“十四五”時期總體目標
  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
  “十四五”時期核心指標
  1.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15%
  2.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10%
  3.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3%
  4.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
  5.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1
  6.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15000
  7.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1%
  (三)“十四五”時期主要任務
  一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打造統一權威高效的治理模式
  1.健全領導指揮體制
  2.完善監管監察體制
  3.最佳化應急協同機制
  4.壓實應急管理責任
  二是夯實應急法治基礎,培育良法善治的全新生態
  1.完善法規規章框架
  2.健全立法普法機制
  3.完善應急管理決策
  4.嚴格安全生產執法
  5.推進應急管理標準研究制定
  三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增強災害事故的抵禦韌性
  1.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
  2.強化風險監測預警預報
  3.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
  四是提升應急救援效能,強化急難險重任務處置能力
  1.建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
  2.強化行業專業救援隊伍
  3.增強航空應急救援力量
  4.加強海上應急救援力量
  5.發展社會應急力量
  五是增強巨災應對保障,凝聚同舟共濟的戰略合力
  1.強化應急預案準備
  2.強化應急物資準備
  3.強化救助恢復準備
  六是最佳化要素資源配置,增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
  1.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2.壯大安全應急產業
  3.強化信息支撐保障
  七是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1.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2.加強應急文化建設
  3.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四)“十四五”時期重點工程
  一是應急管理創新能力提升方向
  1.多災種安全運行智慧型指揮中心建設工程
  2.智慧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工程
  二是重大風險防控能力提升方向
  3.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
  4.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工程
  5.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
  6.智慧煤礦能力提升工程
  7.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
  8.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
  9.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10.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11.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
  三是巨災應對處置能力提升方向
  12.省直屬森林草原防滅火救援能力建設工程
  13.航空應急救援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4.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15.全省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6.地震災害預防救援能力提升建設工程
  17.氣象災害預防救援能力提升建設工程
  四是綜合支撐保障能力提升方向
  18.應急裝備現代化建設工程
  19.綜合性應急救援實訓實操基地
  20.應急部消防救援局戰保中心暨機動專業支隊建設項目
  五是社會應急能力提升方向
  21.應急安全教育體驗館建設工程
  22.應急產業園區示範工程
  23.應急管理學院建設工程
  (五)保障措施
  從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經費保障、加強監督評估等3個方面,提出了保障《規劃》順利實施的支撐保障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