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應急管理決策部署,推進我省應急管理事業高質量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相關檔案精神,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 發布單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現狀與形勢,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

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我省應急管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十三五”時期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安全發展和綜合減災理念,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和改進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全省“大安全”形勢持續向好、“大減災”格局加速形成、“大應急”能力全面提升,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
表1“十三五”時期應急管理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表1“十三五”時期應急管理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1.應急體制機制實現新突破。以新一輪機構改革為契機,全面組建省、市、縣三級應急管理部門,承接“兩委三部”職能,逐步建立起防災、減災、救災、指揮、救援、監管、執法、保障等分工明晰、運轉高效的機構職能體系,歷史性地改變了以往“九龍治水”局面。全面落實中央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和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率先在全國探索建立一系列自然災害救助補助標準,形成了以災後應急救助、因災死亡人員撫慰、過渡期救助、倒房重建、旱災臨時救助和冬春生活救助等政策為主體的精細化救助體系。健全完善風險防控、監測預警、會商研判、分級回響、協調聯動、災後救助、恢復重建、調查評估、監督考核等一整套工作機制,有效增強了應急管理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2.安全生產工作取得新進展。出台《江西省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實施細則》《江西省安全生產工作職責暫行規定》等政策檔案,創新實施巡查督導、警示約談、“一報告、雙簽字”等重要舉措,事故源頭治理更加精準,安全風險防控更加嚴密。成立了礦山、建築等13個安全生產專業委員會,省政府分管副省長任各安全生產專業委員第一主任。建設省尾礦庫工程安全重點實驗室等5個科技創新平台,深化“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慧型化管控”科技強安專項行動,推進“智慧應急”建設。“十三五”以來,全省安全事故起數實現從3000到2000再到1000量級的大幅度下降,事故死亡人數從1600到1300再到1000的連續減少。修訂《江西省安全生產條例》以及交通、住房城鄉建設、消防等領域多部法規規章,嚴格執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執法,全省安全紅線意識明顯增強,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法制體系更加完善,安全生產法治水平顯著提升。
3.自然災害防治展現新作為。在全國率先出台加強自然災害防治實施意見,積極推進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十大配套工程”建設。實施省領導防汛抗旱包片分工責任制,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由省長擔任總指揮,分管應急、水利副省長擔任指揮長。率先將自然災害防治、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納入市縣高質量發展考評體系。森林火災撲救體系不斷完善,率先出台《江西省地方專業森林消防隊伍建設管理辦法》,基本完成縣級專業森林消防隊和鄉鎮半專業撲火隊標準化建設,森林火災起數、過火面積、受害森林面積、人員傷亡等與“十二五”均值相比分別下降50%、64.1%、58.8%、50%。全面啟動保護耕地面積萬畝以上圩堤除險加固工程,萬畝以上圩堤應急除險加固整治完成187座,整治長度1376公里。全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贛江新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地震烈度速報台網覆蓋全省。地質災害防治穩步推進。
4.應急救援能力邁上新台階。全省應急救援能力和效率顯著提高,完成應急管理指揮信息專網建設,形成覆蓋全省的應急指揮網路體系。各層級各部門修訂製定應急預案17萬餘個,基本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常態化開展抗洪搶險、森林防滅火、地震救援、事故處置、應急通信保障、航空救援等實戰演練。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成應急救援專用機場1個、直升機臨時起降點107個。積極推動省級航空應急救援裝備物資綜合儲備庫建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我省8個地級市和34個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初步建立起省、市、縣、鄉四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統籌推進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力量體系初步形成。
(二)“十四五”時期我省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當前,應急管理工作已進入必須直面各類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尤其是新興風險的時代,亟需根據國際國內新形勢新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我省應急管理體系,加快提升應急治理體系和應急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新形勢下成功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和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提供強有力保障。從實際情況看,全省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仍然較為嚴重,尤以洪澇災害風險突出顯著,同時伴隨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影響我省公共安全的因素也日益增多,應急管理工作仍面臨嚴峻挑戰。
1.安全風險防控形勢複雜嚴峻。在安全生產方面,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和區域性問題仍然突出,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落實問題依然嚴峻,礦山、化工、交通、建築施工等多個行業領域安全風險依然居高不下,企業安全生產基礎相對薄弱,安全生產仍處於脆弱期、爬坡期、過坎期。在防災減災方面,我省是長江中下游三大主要暴雨區之一,自然災害發生率仍然較高,乾旱、風雹、低溫雨雪冰凍、滑坡、土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下,未來我省自然災害風險的系統性、複雜性、突發性等特徵仍然突出,災害嚴重程度可能繼續加深。
2.應急管理基礎能力依然較弱。部分應急管理任務重的市、縣(區)人員配備不足,基層應急管理部門聯動工作機制還不順暢。在風險防範與應急指揮過程中,各部門之間還存在數據壁壘,導致部分風險信息不完整、不對稱。從總體看,全省各類事故發生的隱患仍然存在,特別是重特大事故尚未根絕,且呈現發生類型複雜化、波及範圍擴大化、影響時間持久化等特點,給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帶來一定的影響。
3.應急救援綜合能力還需提高。應急預案動態管理相對滯後,對預案中規定的處置原則、要求、程式等技能培訓工作還有待加強,預案實施精準度較低,預案中涉及預警、轉移、保障等實際問題不夠明確具體。應急救援力量比較薄弱,隊伍布局不夠合理,基礎設施及裝備條件有待提高,應對處置重大災害事故的能力不足。科技支撐能力相對滯後,趨勢研判、輔助決策等功能還相對較弱,難以有效發揮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等功能智慧型化作用。應急管理學科類型存在著範圍小、深度淺、體系缺、執行弱等現實問題,未能形成系統性、立體化的現代化應急管理專業科研體系和教育體系。公眾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較弱,社會應急力量能力素質和規範化管理有待加強,應急產業、災害保險等市場機製作用效果還未充分顯現。
(三)“十四五”時期我省應急管理工作發展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後,乘勢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開局時期,是應急管理部門組建後,全力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推動我省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
1.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重視為新時期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國家新一輪機構改革組建應急管理部門,開闢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新路徑。省委、省政府堅持對標對表,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深化應急管理重點領域改革,為解決深層次、區域性、結構性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質保障。
2.新發展格局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新的契機。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推動新型城鎮化、區域協同化、城鄉一體化的更高質量發展,有利於加快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基礎設施和人防物防工程建設,促進城鄉區域安全發展水平系統提升、整體提升、全面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驗,為進一步改善應急管理工作,發展應急管理事業提供借鑑啟示。人民民眾對生產安全、公共安全日益關注,對應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各界積極主動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熱情日益高漲,為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聚更強共識、匯聚更大合力。
3.日漸提高的科技發展水平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技術支撐。我國科技日新月異發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業態大量湧現並投入使用,衛星遙感、人工智慧、5G等高科技手段深度集成套用,促使落後工藝、技術、裝備和產能加快淘汰,將大幅提升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能力,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也將為提高重大災害事故預測預警和防範處置能力發揮重要關鍵作用。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範、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重要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安全發展和綜合防災減災理念,堅持預防為主、應急為重、管理為要,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主線,著力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強化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能力建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全力維護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和自然災害防治平穩有序,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江西篇章、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目標,正確處理髮展與安全的關係,最大限度降低各類災害事故的危害和後果。
——堅持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按照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堅持防抗救相結合,強化預防治本,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風險隱患,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堅持整合資源、合理規劃。充分利用已有應急救援力量和資源,梳理政府和行業需求,發揮政府主導和社會協同作用,推動最佳化整合,合理規劃布局,進一步完善和強化建設內容,有效提高建設效果、發揮建設效益。
——堅持依法管理、科學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完善法規規章和標準體系,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創新科技手段和方法,不斷提高法治化、規範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

總體目標

到2025年,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建立健全重大風險防範化解體制機制;補齊應急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的短板與不足,全面提升事故災難的風險防控、應急準備、監測預警、處置救援、恢復重建能力;實現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進一步好轉,各類事故災難發生率和發生總量持續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應急保障能力和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更加穩定可控,我省應急管理工作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表2“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核心指標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表2“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核心指標
分項目標: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指揮體系、組織體系、協同聯動機制、責任體系更加合理,法規標準體系更加科學健全。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縣級以上應急管理部門裝備達標率達到80%。
——災害事故防範水平全面提高。風險底數全面摸清,風險治理更加精準,災害預防和監測預警能力顯著提高,風險隱患排查更加全面。災害事故上報及時率達到100%,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0%。
——應急處置能力顯著提升。各類應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最佳化、配置更加合理,救援協同應對更加順暢,預案管理更加科學,應急實訓演練更加有力,應急救援效能明顯提升。專職消防人員占全省總人口比例達0.4‰,航空應急力量基本實現2小時內到達重大災害事故風險地域。
——應急綜合支撐能力全面增強。科技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成果轉化更加高效,科技創新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應急產業日趨成熟,人才隊伍更加龐大,領導幹部應急管理能力顯著提升,縣級以上應急管理部門專業人才占比超過60%。
——應急基礎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應急文化深入人心,市場化應急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公眾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大幅改善,物資保障體系更加完善。鄉鎮和村(社區)應急管理機構工作條件達標率達到60%。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達到100%。

主要任務

(一)完善體制機製法制,構建協同高效的應急治理體系。
1.健全應急指揮體系。
建立統一高效的指揮機構。各級黨委政府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立足大安全、大減災、大應急需要,縣級以上建立應急指揮機構,統一指揮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統籌災害事故救援全過程管理。根據事故災害情況,設立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完善指揮部功能,實現前後方的協同應對與信息互通。
完善信息共享的指揮平台。高質量抓好省、市、縣三級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加快完善上下貫通、左右聯動、權威高效的綜合指揮平台體系,健全應急指揮信息系統和應急指揮信息專網建設,整合運用各級涉災部門數據,全面建成應急指揮信息資料庫,形成全省應急指揮系統“一張網”,初步建立現代化的應急指揮平台體系,提供全天候的應急指揮保障。
配強專兼結合的指揮隊伍。對接完善中央地方分級指揮和隊伍專業指揮相結合的指揮機制;建立由應急管理指揮機構統領,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駐當地軍事機關積極參與,各行業各領域專家有效支撐的應急指揮隊伍。按照國家部署,對應急管理部門全面實行準軍事化管理,規範綜合性消防隊伍的指揮調度。
2.健全應急組織體系。
構建部門協同的組織體系。健全自然災害防治會商制度、重大安全風險防範化解協同機制、應急救援軍地協同機制、災害事故處置跨區域應急調度機制。強化部門協同,發揮相關議事協調機構的統籌推動作用,完善各級政府部門應急管理權責清單。完善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重點城市群區域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區域重大風險聯防聯控。
構建上下聯動的組織體系。明確省、市、縣應急管理部門信息共享、應急指揮、會商研判、資源調撥、社會動員等運行規則。加強省、市、縣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應急預案銜接。健全完善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調用機制,規範省和市、縣分級調用程式和辦法。按照軍民融合發展原則,整合軍地應急資源,推動軍地數據共享和資源共用。
構建政社合作的組織體系。加強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管理的政策法規、協調機制、服務平台建設,正確引導社會力量有序進入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現場救援、款物捐贈、物資儲備、物資發放、醫療救助、衛生防疫、心理撫慰、災後恢復重建、技術服務、志願者培訓等工作,提高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管理的信息對稱性、供需匹配度、活動規範性。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以多種方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管理工作。
3.強化應急責任體系。
強化黨政領導同責。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一致、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體制,推動省、市、縣(區)、鄉(鎮、街辦)制定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把履職情況納入述職考核、巡視巡察內容,把應急管理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強化部門管理責任。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嚴格落實部門分工負責制,準確把握“防”與“救”、“統”與“分”的職責關係,採取建章立制的辦法,逐一細化明確各部門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各環節全鏈條的職責分工。
強化行業監管責任。進一步理清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行業監管責任,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建立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嚴格落實事前提醒、事中監管、事後追責制度,依法依規實行全覆蓋重點監管。
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健全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治理機制。推行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將企業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主要負責人同時列為企業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督促企業建立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制,加強企業日常的風險辨識和事故隱患排查,嚴格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和事故隱患的閉環管理。
強化責任追究。健全災害事故直報制度,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責任。完善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調查評估制度,分級明確調查評估範圍和標準,科學組織開展事故災害調查,嚴格落實“四不放過”制度。針對企業擅自關閉破壞生產安全設備設施、肆意篡改隱瞞銷毀數據信息、重大事故隱患不治理以及中介機構出具的檢測數據不實、報告不真等違法行為,嚴格依法追究相關企業、人員的責任。
4.規範應急規章制度體系。
健全應急管理規章制度。加快推動自然災害防治、安全生產、消防、應急救援隊伍管理等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立法工作,推動修訂《江西省安全生產條例》,形成以國家法律法規為主體、地方法規為補充、部門規章相配套的具有江西特色的法規體系。
完善立法後評估和普法機制。建立健全我省應急領域立法立項、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和立法後實施情況評估機制。建立規章、檔案的常態化清理整合機制,完善立法公眾參與制度,暢通公眾參與立法的渠道,建立常態化普法教育機制,開展豐富多樣的普法活動。
嚴格行政執法過程。完善應急決策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式和配套制度,依法向社會公布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和標準。加大應急管理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持續推進“網際網路+執法”,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強化執法全過程監督,提升應急管理執法效能。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嚴格執行移送標準和程式。健全應急管理執法責任制。綜合運用“四不兩直”、明察暗訪、異地交叉執法、“雙隨機、一公開”等方式,加大重點領域突擊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非法建設生產經營行為。
推進應急標準創建。結合我省實際,籌建省應急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強風險評定、風險防控、防災減災救災、應急處置、應急物資、調查評估等標準的起草、審查、實施和監督執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主動參與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標準制定。推動企業標準化與企業安全生產治理體系深度融合,實施高危行業安全生產企業標準“一企一策”。
(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完善事故災害的預防控制體系。
1.加強風險評判,強化風險評估管控。
加強風險調查。以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契機,分行業分領域分區域開展綜合風險普查,摸清我省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風險底數,制定風險管控清單,建設風險資料庫,編制事故災害防治區劃圖,加強風險動態管理。
強化風險評估。健全規劃、建設、運行等全周期安全風險評估管理制度,強化自然災害風險區劃與各級各類規劃融合,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安全風險評估會商機制,定期開展重點場所、主要環節、關鍵裝置的安全風險評估,確定各類風險等級,形成風險評估報告,並適時向社會公布。
嚴格風險管控。健全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制度,針對較大以上安全風險,制定風險管控措施、落實風險管控責任、明確應急處置手段。督促危險化學品、煤礦、非煤礦山、煙花爆竹等高危企業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融入企業日常安全管理,引導工礦商貿等八大行業企業完善安全風險“一圖、一牌、三清單”制度。
2.強化預警預報,掌握風險演變趨勢。
增強風險監測能力。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視頻識別、5G等技術,推動建設全覆蓋的災害事故監測感知網路,最佳化災害監測站網布局,完善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加強水旱、地質災害、氣象、森林火災、地震等災害實時監測。推進完善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風險監測系統建設,加強工礦商貿等八大行業重大安全風險的動態監測。
提升預警預報能力。完善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研究制定部門聯動高效、信息來源可靠、研判科學精準、分級分類管理、平台資源共享、發布及時規範、動態監測跟蹤、防範落實評估的大應急災害事故預警機制,強化針對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提升預警信息發布時效性。
加強風險趨勢研判。加強巨災演化機理研究,分類別構建災害預測分析模型,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及區塊鏈等新技術,實現對監測數據的有效整合和關聯分析,科學研判事故災害的強度、災害等級、影響範圍、發展趨勢以及可能導致的次生、衍生災害,提升巨災預測分析研判精準度,做好應急準備。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專欄 2 風險預警建設重點
3.強化治本攻堅,提升風險防範水平。
嚴格安全準入。實施市場安全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更加規範的工藝技術設備材料安全準入標準。健全重大項目決策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嚴格實行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重大工程項目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強化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落實。
加強隱患排查。健全隱患排查責任體系,完善隱患分級分類排查治理標準,針對生產安全、洪澇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重點領域,開展隱患調查與評估,制定隱患排查治理清單。督促企業嚴格按“兩個十五天”要求,實現隱患自查自改自報閉環管理。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監管信息系統,推動企業生產信息與政府監管部門互聯互通,強化各類事故隱患綜合分析。企業安全生產費用中要單獨列支企業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經費。
落實專項整治。持續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紮實推進三年專項整治,督促企業配備高素質的安全管理人員,大力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嚴格現場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結合推進供給側改革,推動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依法依規關停退出。督促企業淘汰落後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大力推廣新技術新裝備,持續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慧型化管控”科技強安專項行動,開展綠色智慧型安全生產專項行動,推行智慧型化工程、數位化車間試點。
實行綜合治理。推進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居民搬遷避讓;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提高保護適應自然的能力;加強減災示範單位創建,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繼續實施高風險地區農村危舊房改造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升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防禦工程標準,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設,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推進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加強重大工程和設施安全風險防控,提升極端自然災害條件下抗損毀和快速恢復能力;在地級以上城市和人口密度較大的縣(市、區)建設綜合性應急避難場所和示範性應急避難場所,開展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情況調查,形成全省應急避難場所資料庫。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專欄 3 風險防控建設重點
(三)加強應急力量建設,打造快速處置的應急救援體系。
1.壯大應急救援隊伍。
推進綜合消防救援隊伍建設。加強消防救援保障體系建設,健全指揮機制,最佳化力量布局,形成“災種全面覆蓋、力量全域輻射、優勢互相補充”的綜合救援力量體系;統籌推進森林消防駐贛大隊能力建設,提升救援能力的覆蓋面,按照“一主兩輔”職能定位配備配套相關救援裝備及車輛,提高森林滅火和綜合救援能力,規劃建設好綜合訓練基地。
加強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強化地方政府和企業所屬各類專業救援力量建設,組建一定規模的“全災種”救援隊伍和機動救援隊伍。立足“一專多能”定位,推動專業森林消防隊伍由森林撲火向綜合性應急救援轉型升級。依託大中型危化、礦山、冶金等企業,合理布點、最佳化結構、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體系。統籌利用社會資源,完善基礎設施網路,最佳化力量布局,形成覆蓋全省、輻射周邊的應急救援能力。根據本區域災害特點,建立健全建強本級防汛抗旱、地質和地震災害、工程搶險、電力保障、通信保障、道路搶修、水上搜救等專業應急隊伍。
加強航空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以航空應急救援體系試點省建設為牽引,加強基礎設施、訓練設施、救援裝備建設,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實現航空應急救援全省覆蓋。建立航空應急救援指揮協調機制,建設具有我省特色的航空應急救援指揮調度中心,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回響速度和處置能力。與軍航、民航航空油料部門建立野外燃油供應保障機制,確保應急救援飛機野外油料供應。加強航空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倉庫、現有駐防站建設,研究組建一支航空應急救援特勤隊。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圖1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救援布局示意圖
圖1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救援布局示意圖
發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制定出台社會應急力量發展指導意見、培育發展規劃、配套政策和具體措施,建立健全政府扶持、業務指導、應急調動、考核評估、激勵獎補等制度規範,促進綜合救援隊伍、專業救援隊伍和社會應急力量聯演聯訓、業務交流,推動社會應急力量發展壯大。提升應急志願服務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健全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參與應急服務的工作機制,引導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有序參與應急服務。推動鄉鎮、村(社區)、企業建設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配備相應的應急救援器材及裝備。組織動員村(社區)黨員、幹部、民眾參加基層應急隊伍,發揮其在公共安全信息報告、先期處置、自救互救、人員轉移安置等方面的作用。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專欄4 隊伍建設支持重點
2.提升應急救援技能。
建設應急救援實訓基地。建設“1+5”(靖安機場、九江、上饒、宜春、贛州、吉安)應急救援基地,推動出台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重點支持地方專業森林消防隊伍及抗洪搶險、礦山、危化等專業救援隊伍營房標準化建設。加強危化品和礦山事故救援、地震災害救援、防汛抗旱、工程搶險等綜合性實訓基地建設,完善隊伍訓練設施,搭建各類救援力量同訓共練平台。加強與軍隊、社會訓練場所合作,滿足各級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培訓需要。
加強應急救援培訓演練。結合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特點,加強日常訓練、應急演練、技能比武、技術交流等。加強軍地搶險救災領域深度融合,深入開展武警、軍隊非戰爭行動力量與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各類專業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力量的聯調聯戰聯訓,全面提升應急救援隊伍的協同能力和應急處置水平。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圖 2 應急救援基地布局示意圖
3.加強應急預案管理。
完善預案管理制度。制訂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完善省、市、縣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應急預案資料庫管理系統,強化各類各層級應急預案的備案管理和銜接融通,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系統性。
加快預案修訂完善。編制修訂省級和地方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專項預案,健全完善重要目標、重大危險源、重大活動、重要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加快構建覆蓋全區域、全災種、全行業、全層級、全過程的應急預案體系。
加強預案演練評估。指導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按要求、有組織、有計畫開展實戰演練、桌面推演和常態化演練,提升應急意識和應急處置、指揮、避險、逃災、自救、互救能力,注重應急演練分析研判、總結評估。推進應急預案演練向實戰化、常態化轉變,提升應急演練質量和實效。
4.加強災後恢復重建。
完善災情管理體系。推動制定災情管理制度辦法等,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災情管理體系,最佳化完善災情統計範圍、指標和報送方法、程式,規範災害信息員待遇保障,動態調整補助標準。
健全災害救助機制。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財力狀況相匹配的自然災害救助標準調整機制。合理劃分省級和市縣政府救助事權和支出責任。健全受災民眾過渡性安置和救助機制等。
規範災後恢復重建。科學開展災害損失等評估,為高質量制定災後恢復重建規劃提供災害數據支撐。健全各級政府為主體、災區民眾廣泛參與的災後恢復重建機制。完善災後恢復重建配套政策,根據財力狀況動態調整蓄滯洪區災後恢復重建補助標準等。
(四)最佳化社會資源配置,建立創新驅動的綜合支撐體系。
1.加強科技創新支撐。
最佳化整合科技資源。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優勢,建成若干災害防治、應急管理及事故預防科研中心、重點實驗室。大力推進省應急管理綜合保障基地暨安全生產事故防範工程科技研發中心、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與管控中心建設,加快推動設立博士後工作站。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專欄5 科技創新優先領域與主攻方向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專欄5 科技創新優先領域與主攻方向
加強科技項目研發。建立應急管理科技項目申報機制,搭建應急管理領域科研項目管理平台,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參與的科技研發體系,加強災害事故基礎研究,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攻關,加快主動預防型安全技術等研究,加大自然災害防治和安全風險防範大型先進適用裝備研發力度,推動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把發揮政府推進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的保障作用和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制度,健全安全工藝、技術、裝備推廣套用的市場激勵和政府補助機制。
2.突出信息技術支撐。
推廣安全科技運用。推進安全生產信息化管控,在高危行業領域全面建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實現視頻監測、實時預警、智慧型化管控。推動具有較大危險的危化品企業、煙花爆竹企業、礦山實現全域覆蓋,重點工貿企業加快聯網監控。
加強通信網路建設。推進省、市、縣三級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加強感知網路和通信網路建設,大力推進應急指揮平台和綜合套用平台建設,採用5G、專業數字集群等新技術,綜合寬窄帶無線通信、衛星通信、無人機、單兵裝備等手段,建成天地一體、全域覆蓋、全程貫通、韌性抗毀的應急通信網路,重點強化災害事故現場指揮調度的通信保障。
推動智慧應急套用。按照“構建一個大數據中心、提升五大能力”,推動“智慧應急”建設,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一朵雲、一張圖、兩張網”,結合“網際網路+監管”“網際網路+執法”等,完善監測預警、救援實戰、輔助指揮決策、監管執法和社會動員等功能套用。
3.培育應急產業支撐。
最佳化應急產業結構。深化應急產業供給側改革,推動應急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推動應急產品輕量化、智慧型化、高機動性、可組合化發展。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加快發展應急服務業等。
推動應急產業集聚。落實應急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鼓勵有條件地區發展各具特色的應急產業集聚區、安全產業示範園,打造區域性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推動建成贛粵邊際應急產業園,支持推動南昌、景德鎮等地航空產業發展,帶動輻射周邊地區航空應急救援研發製造產業發展。
支持應急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作用,完善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體系,培育應急產品和服務消費需求,支持應急產業企業發展,推廣套用適用於家庭單元和個人的成套應急用品,將基本應急防護用品納入勞動保護用品範圍。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專欄7 應急產業重點支持領域
4.強化應急人才支撐。
加強應急學科建設。密切與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合作,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鼓勵高等院校開設應急管理相關專業,以民辦公助、聯合掛牌等形式,推動建設應急管理院校,加大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力度。
培育領軍創新人才。完善應急科研人才評價體系,大力培養應急管理科技領軍人才和技術帶頭人。加強應急管理智庫建設,組建省應急管理學會和專家資源庫,設立專家委員會及相關行業專家組。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完善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人才招錄、引進、培養機制,探索推行重點行業、重點地區安全監管人員與企業人員雙向掛職交流機制,提高專業人才比例和職業素養。全面開展應急管理幹部教育培訓,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水平。
(五)推行共建共治共享,健全事業發展的基礎保障體系。
1.提高基層應急保障能力。
加強應急文化建設。開展全方位、常態化的應急教育,將應急管理教育培訓持續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培訓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加強各級應急管理宣傳教育機構建設,開展應急宣傳教育、安全文化建設等工作,提升應急宣傳的專業化水平。推進公共安全宣傳教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等,重點推進公眾現場應急處置和技能培訓,提升公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強應急科普場館建設。整合人防、地震等資源,依託現有大數據、雲計算和VR等先進技術,建設網上科普平台和虛擬體驗館,建立健全全省應急廣播體系。建立應急知識科普庫,組織開展應急知識和應急技能培訓。支持企業、社會組織等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安全體驗教育基地。
加強基層防控力量建設。建立健全各級幹部“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格線”工作機制,推動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向村居延伸。加強基層應急值守力量建設,切實提高全省各級應急值守人員的值班值守基礎能力、信息調度研判能力、信息報送能力、綜合指揮協調能力、輿情應對能力。
推進基層示範創建。持續推動安全發展示範城市、綜合防災減災示範單位創建等活動,全面推行安全風險格線化管理,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社區居民在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事故災害早期處置、民眾轉移避險安置、災害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2.提升社會服務保障水平。
健全信用獎懲機制。在應急物資採購、緊急徵用、志願捐助等方面建立誠信制度和信用記錄,依法實施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依法實行企業安全生產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制度、建立企業安全生產信用修復機制。
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探索多渠道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強化保險機構災害事故預防和災後補償服務。加快推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推動第三方機構加強企業安全管理服務。全面推行農房保險、農業災害保險,加強應急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等。
發展社會中介服務。完善市場化應急服務能力,鼓勵地方政府和企業購買應急服務,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檢測認證機構市場化改革,制定社會資源應急徵用補償辦法等。
3.提高應急物資保障水平。
加強應急物資體系建設。堅持政府主導,加強發展改革、財政、住房城鄉建設、應急等部門聯動,加快事故災害應急裝備體系建設,完成省級及行業部門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任務,推動出台扶持政策,指導各地積極開展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在重點地區設立應急關鍵裝備庫,在省、市、縣統一配備標準化技術裝備,建立成系統、成規模的技術裝備網路。
拓寬應急物資來源渠道。完善公共安全應急物資籌措與徵用體系,最佳化整合各類社會應急資源,合理利用相關生產企業和大型商超的應急裝備物資儲備能力,建立應急裝備物資協定儲備機制。協調相關部門運用財政補貼、優惠貸款等市場調控手段,扶持應急裝備物資生產企業發展,提高應急裝備物資生產能力,形成實物儲備、協定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的多元化儲備體系。
增強應急物資管理水平。加快構建政府、企業、第三方等多方聯動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立多部門參與應急裝備物資保障聯席會議制度和跨區域應急裝備物資聯儲共享制度,加快構建高效暢通的應急物資保障和調運管理機制,完善“省—市—縣”縱向銜接、橫向支撐的三級應急物資體系。根據區域特點、產業布局、自然地理條件、人口數量、交通運輸等情況,結合各地區實際,把應急物資儲備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全面加強應急通信、廣播設施、救災專用車輛、通信指揮車、運兵車、救援專業機械等技術裝備設備配備和搶險、救災物資儲備。
江西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圖 3 市級以上應急物資儲備庫布局示意圖
提升應急物資調運效能。強化交通運輸、公安交管、糧食儲備、鐵路和民航等部門(企業)的溝通協調,建立健全應急裝備物資調運機制,建立應急物資資料庫,加強應急物資生產、採購、儲備、供應各環節的有效銜接,對應急裝備物資運輸實行減免通行費、開闢綠色通道等措施,確保應急需要時,應急物資備得有、找得到、調得快、用得上。

重點工程

應急指揮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1.省應急指揮中心項目。建設應急指揮平台、值班保障用房、公用配套設施等功能一體化的省應急指揮中心大樓。
2.市縣應急指揮中心項目。推進市、縣(區)加快包含應急指揮平台、值班保障用房、公用配套設施等內容的應急指揮中心建設。
3.應急管理“網際網路+監管”平台項目。升級改造省安全生產監管信息系統,對接應急部“網際網路+執法”系統和省政府“雙隨機、一公開”系統,提升監管執法精準化、智慧型化水平。建設江西省應急管理廳檔案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全省一體化的應急管理即時通訊平台。
4.綜合行政執法能力建設項目。按照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保障要求,為全省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配備執法服裝、裝備和用車等。
5.應急指揮視頻會商系統項目。在應急指揮信息網建設一套上下統一的高清視頻會商系統,實現省、市、縣的互通互聯,達到可視指揮、語音指揮等功能。
6.應急指揮通信能力提升項目。建設公專互補、寬窄融合、固移結合的以數字對講機和車載台為主的370MHz窄帶無線通信網,以天通衛星電話和便攜衛星站為主的衛星通信網,以無人機和移動單兵為主的災害事故現場監控偵查系統,具有綜合通信指揮功能的機動通信指揮車和具有雙向視頻對話功能的便攜指揮調度系統。
風險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1.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項目。按照國家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統一部署,全面做好我省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建立分類型、分區域的全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編制綜合風險區劃圖和災害綜合防災區劃圖。
2.應急管理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升級完善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建設集雲計算、大數據、高性能計算、智慧型計算於一體的高容量、多智慧的應急管理大數據中心,匯聚安全生產風險隱患、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城市和農業農村感知、政務服務、精準執法、災害損失、網路輿情等數據,完成數據的精細時空化建庫。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打造標籤魔方、企業全息檔案、應急知識圖譜和事理圖譜,建設應急管理算法模型工廠,為業務套用和專題建設提供統一、精確、快速的算法服務,支撐監測預警、災害事故分析、指揮救援隊伍和物資調配、指揮救援路徑規劃等業務場景套用。
3.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項目。按照“集約化、標準化、開放性、先進性、安全性”原則,藉助電子政務雲、氣象雲等先進技術手段,打造與國家配套、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全省的智慧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整合各部門預警接收傳播設施、基層信息員隊伍,發揮廣播、電視、微博、微信等融媒體傳播渠道的組合優勢,因地制宜建設應急廣播、衛星電話等,推進傳播資源在一個系統對接、預警信息在一個系統匯集,努力實現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
4.安全風險防範項目。升級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安全生產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礦山、重點化工園區、工業集中區等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實現氣象、水旱、地災、森林火災、地震以及多災種、災害鏈等災害風險信息的採集存儲和共享交換;打造集監測預警、分析研判、輔助決策、災害評估、仿真推演、信息發布為一體的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公共信息平台,聯通“雪亮工程”“天網工程”等監測網路,匯聚消防安全、交通運輸、城市生命線、大型綜合體等城市風險感知數據,並推動向農村延伸,提升工業園區、農村和邊遠區域的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能力。
5.城鄉綜合減災示範工程。開展全國和省級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示範鄉鎮、示範縣創建工作,開展防汛抗旱、抗震減災、地質災害治理、森林防火等重要減災工程建設等。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200個、省級示範社區400個、示範鄉鎮(街道)75個、示範縣(市、區)10個。
6.防災避險轉移安置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以興國、大余、瑞昌3個縣(市)為試點,推動全省多災種災害風險和民眾轉移避險安置信息化系統建設。
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省直屬救援隊伍能力提升項目。依託靖安機場,組建一支以航空救援任務為主、兼顧多災種應急救援任務的航空救援特勤隊,並按規定保障隊伍的裝備和訓練。
2.專業森林消防隊伍能力建設項目。立足“一專多能”定位,加強專業森林消防隊正規化建設,加強裝備建設,推進專業隊營房、訓練場、物資儲備庫、野外實訓基地建設,提升撲火作戰和綜合應急救援能力。
3.航空救援能力提升項目。按照A類通用機場標準對靖安機場進行升級配套、延長跑道、新增機坪及配套聯絡道、機庫、行政航空用房及培訓樓、助航燈光工程、消防工程、供油工程、特種車輛採購及其相關配套工程。建設3個駐防站。
科技支撐能力提升工程
1.省應急管理綜合保障基地項目。加快省應急管理綜合保障“一個基地、兩個中心”建設,著力推動省應急管理綜合保障基地和省安全生產事故防範科技研發中心、風險監測預警與管控中心建設。
2.防災減災科普宣教基地項目。推動建設省自然災害防治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充分發揮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救護(瑞金)體驗中心作用,積極推動有條件的市、縣(區)建設一批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
3.應急管理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項目。依託昌飛公司建設航空應急救援國家重點實驗室,補充完善一批實驗設備,加強成果轉化,配套建設應急救援隊伍和裝備製造;在應急管理科技創新領域優先建設一批省重點實驗室、省科技創新中心等省級科技創新平台。
4.應急產業發展示範工業園建設項目。開展江西省發展應急產業支撐平安江西建設科技創新戰略研究,支持贛粵邊際(定南)應急產業發展示範工業園建設。
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工程
根據災害風險分布特點和應急物資儲備庫布局短板,最佳化應急物資儲備庫地點分布,科學評估、合理布局,推動構建“省—市—縣”三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1.省級庫建設項目。綜合考慮省級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和實際工作需要,重點推動建設一個省級綜合應急(航空救援)裝備物資儲備庫項目和兩個應急物資專業儲備庫(省消防救援物資儲備庫、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其中,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實施提升工程。
2.市級庫建設項目。依託“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已支持的景德鎮、萍鄉、鷹潭、贛州、宜春、上饒、吉安、撫州等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項目,擴容建設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並在九江、宜春、上饒、贛州、吉安等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設定省級綜合應急物資代儲點,承擔我省東西南北中省級區域應急物資儲備任務。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和財政情況,鼓勵南昌、九江、新餘3個設區市,合理規劃建設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
3.縣級庫建設項目。鼓勵人口較多、面積較大、區位優勢突出的縣(市、區),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和財政情況,合理規劃建設縣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
要充分認識“十四五”應急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大力支持應急管理事業,切實把應急管理事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及時研究和解決應急管理髮展改革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地、各部門要依法履職、責任到崗、落實到人,調動各方力量,強力推動規劃落實。
制定實施計畫
建立橫縱相連的規劃實施推進機制,明確有關部門在規劃推進工作中的任務分工。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加強規劃工作的統籌協調和指導,發展改革、財政等綜合部門要制定有利於應急管理的財稅、產業、價格和投資政策,科技部門要加強對應急管理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示範支持,工業部門要加大企業安全技術改造力度,行業安全監管部門要切實承擔好規劃賦予的重點任務。
加強資金保障
完善應急管理資金投入機制,按照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原則,根據財力實際對應急體系建設予以必要、合理、適度保障。同時要拓寬籌資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合理合規投入,確保規劃各項任務落實。
強化隊伍建設
加強應急管理隊伍建設,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流動和評價機制,培養高水平應急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科技研發人才隊伍,為事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證。加強交流合作,構建開放、競爭、包容、合作的智力支撐環境。
定期開展評估考核
加強對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的跟蹤分析。在2023年和2025年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考核評估。考核評估結果向當地政府和上級應急部門報告,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並作為對市縣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