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巴中市“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已經巴中市政府同意。巴中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9月29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中市“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9月29日
  • 發布單位:巴中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前 言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決策部署,建立完善應急管理體系,統籌加強自然災害防治,全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著力提升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守牢安全生產底線,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堅決防範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為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全面開創巴中市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提供堅實的應急、安全保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四川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巴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要求,特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間,巴中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和安全生產工作重要論述及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安全發展、源頭治理、依法治理、智慧監管、科學救援、全域安全”六大理念,深入推進“安全責任、監管執法、應急救援、技術支撐、宣傳教育、信息網路”六大體系和“風險防控、智慧監控、規範執法、應急救援、科技支撐、職業病防治、本質安全、文化服務、安全扶貧、能力提升”十大工程建設,應急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實施,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工作取得全面進展,連續四年獲省委省政府安全生產“黨政同責”目標績效考核“優秀單位”,連續五年獲省政府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先進單位。
1.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
市本級和兩區三縣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分別成立安委會、應急委、減災委、森林防滅火指揮部和防汛抗旱指揮部,並明確“三委”協調落實機制,建立災情獲取共享機制,建立了突發事件防範應對風險監測和預警信息共享、專家聯絡支援、區域性氣象災情獲取機制。建立應急協調聯動機制,並積極探索實體化專班運作機制。在恩陽區成立區安全生產綜合服務中心,在巴州區探索構建基層應急管理鎮、村、組(點)三級網路體系,建立“一圖三網”(應急指揮作戰保障圖、應急宣教網、應急預警網、應急救援網)應急管理工作機制。相繼出台並認真落實《關於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巴中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重要檔案,以及安全生產、自然災害等多類專項應急處置方案,基層應急管理機構缺失、體制機制運行不暢、基層延伸難等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
2.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全面推行安全生產清單制管理,建立了安全生產屬地監管責任清單、行業監管責任清單。明確13個方面56個類別安全生產監督檢查清單,建立隱患發現至銷號的閉環管理清單。推進安全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和巴中市智慧應急平台建設,對全市重大危險源企業聯網實時監控,1000餘家行業錄入雙控平台並動態監管,安全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制”基本建立。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和十大專項整治行動,推進安全生產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強化基層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成功創建四川省遏制重特大事故示範市。“十三五”期間,全市生產安全事故總起數由2016年68起,下降到2020年的35起,下降48.5%;死亡人數由2016年的70人,下降到2020年的36人,下降48.6%。截至2021年10月,巴中市已連續73個月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持續“三下降”,安全風險管控能力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
3.防災減災水平進一步提高
高標準建成應急指揮平台,實現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教育體育局、衛生健康委、水利局、公安局、氣象局等8個部門共11個系統數據共享,市應急委、市減災委和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實現國家、省、市、縣(區)四級視頻會商。整合全市水利、氣象等部門和重點行業(單位)預警平台,建立2373處自然災害隱患資料庫,整合建立各類應急救援隊伍283支、13175人,形成五級監測預警和預防體系,災害監測水平有效提升。清理核實防汛重點安全隱患點3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2096處,整改落實防汛安全隱患點1158處、落實監測措施21處;升級改造地震災害、森林火災等監測站網布設及現有監測預警設施,建成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5個基準站、12個基本站,實現地震秒級預警。建立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網路體系,實現三級救災物資儲備信息化管理體系。創建10個“全國減災示範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設防水平以及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明顯提高。
4.應急救援能力逐步增強
出台了《巴中市應急指揮與處置管理辦法》《巴中市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方案》《關於培育專業和社會應急力量提升應急救援能力的意見》等檔案,新建21個消防隊站,組建防汛、地質災害、礦山等12類104支專業救援隊,推動藍天、社會公益隊參與,與巴中軍分區和武警巴中支隊簽訂《搶險救災軍地聯動備忘錄》;建立通江縣廣納、恩陽區登科、南江縣光霧山等20個片區應急救援中隊和化成鎮白廟村、諾水河鎮天井壩村等100個應急救援站(點),整合民兵預備役人員等基層應急救援力量,按照每個鄉鎮(街道)建1支隊伍的標準,組建了139支鄉鎮(街道)救援先期力量,聘請88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組建市級應急專家庫。全市已建成2個減災中心,5個物資儲備庫,設立278個物資點,救災物資和救援裝備規模達到5萬餘件。新編制修訂各類預案268個,針對山區救援特點,市、縣(區)開展460餘場次、63800餘人次的實兵應急救援演練,以及280餘場次、25200餘人次的救援人員業務培訓。先後與漢中市、達州市、廣元市建立應急區域協同機制。2019年11月14日,巴中市與漢中市簽訂《漢巴區域應急聯動協定》,率先為全省建立跨省應急聯動協調機制提供探索經驗。
5.雙示範建設取得新突破
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工作是省安委會下達的全國試點任務,目前已完成15項規劃的重新設計、控規修編等,20多家安全風險較大企業“退城入園”,完成全市174家危險化學品和14家煙花爆竹生產、經營企業風險管控的“一張圖一張表”;將8類7000餘台(套)特種設備和20餘萬隻氣瓶納入信息化動態管理,印發了《巴中市學校安全風險辨識分級管控實施細則》,明確13大類143個風險點落實防控責任措施;改造巴州城區土星街、小街子等老舊小區。全國鄉村振興安全保障示範市創建工作屬全國首創,編制的《鄉村振興安全保障建設與管理基本規範》填補了國內鄉村安全地方標準的空白。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安辦牽頭、部門幫扶、專家指導、鄉鎮主建、村民自治”的工作機制,出台了《鄉村振興安全保障評價細則》。通江縣諾水河鎮試點建設一年來,各類事故與傷害起數、受傷人數比前三年平均數都下降50%,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和矛盾糾紛起數分別比前三年平均數下降40%、32%。通江縣諾水河鎮於2019年12月2日成功創建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安全社區認證的大陸首個農村型國際安全社區。
6.基層基礎工作推出新舉措
為強化基層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按照“專業化、規範化、標準化”要求,建成了21個片區執法中隊。出台《安全生產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試點工作方案》,統一制定《支隊主要職責》《支隊執法人員崗位職責》《行政執法詢問規則(試行)》《安全生產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實施細則》等16項管理制度,配備26輛執法用車、無人機和執法記錄儀等新型執法裝備。大力開展森林防滅火專項整治工作,成立領導小組和“10+1”專項工作組,印發10個專項實施方案,專班專人推動落實。建立“四個清單”,梳理重大風險14個、突出問題25個、整改任務81項、完善制度16項。實行“市、縣(區)領導包片、鄉鎮幹部包村、村幹部包點、護林員包小班(地塊)、林權權利人和經營單位包山頭”的分級責任包乾制度。
(二)面臨的挑戰
1.應急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市本級及兩區三縣應急管理機構體制機制基本理順,但由於應急管理工作涉及面寬,基層應急管理部門作為安委會、減災委、森林防滅火指揮部等多個議事協調機構的牽頭部門,工作頭緒較多、精力過於分散,易影響戰時指揮的精準性、高效性。另外,部門之間不同程度存在職責交叉重疊的現象,容易出現相互銜接配合不到位、甚至管理脫節等問題。就鄉鎮、村社層面的應急管理工作而言,全市所有鄉鎮(街道)政府(辦事處)均設立應急辦,並在巴州區、恩陽區開展了破解“最後一公里”瓶頸問題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加強應急管理和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建設,開展宣傳教育、應急保障等工作。
2.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
目前,巴中市有20年以上的隧道、老舊橋樑近500座;城區老舊小區普遍存在未配備消防栓、未設計逃生通道等情況;地下管廊陳舊,危化產業滯留城中。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能級提升項目將對道路交通、建築施工、危險化學品、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帶來密集壓力。區域管轄範圍內的人口、產業等增加,事故幾率、風險隱患也相應增加,而鄉鎮(街道)安全生產屬地管理的力量薄弱,專業技術支撐不足,相關行業領域風險辨識和隱患排查治理能力水平不高,專業監管、應急保障的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
3.自然災害風險依然複雜
巴中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地處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森林覆蓋率達63%,地形地貌落差大,地質構造複雜,氣候變化多端,地質環境和極端氣候導致山洪、土石流和乾旱等自然災害及次生災害高發頻發,森林防火工作形勢日趨嚴峻,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關聯性、衍生性、耦合性也明顯增強。截至2020年底,全市仍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096處,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與監測、預警預報、工程治理、轉移安置等風險防範和處置工作仍面臨挑戰。因此,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任務。
4.應急管理能力整體薄弱
應急管理體制改革起步不久,應急資源分散、多頭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應急管理部門基礎設施和隊伍建設難以滿足統籌協調和指揮調度的需要。目前,基層應急管理機構的工作方式和技術手段仍比較傳統,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不夠廣泛,特別是監測預警、信息發布和應急指揮等方面信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偏低。應急管理部門與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協調聯動機制仍需進一步磨合。應急隊伍救援裝備和核心能力不強,應急物資儲備結構不合理,各級各類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還難以滿足實戰的要求,公眾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較弱,應急管理基礎和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能力和體系建設資金投入的系統性和持續性有待加強。
(三)發展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加快推進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攻堅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將應急管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了具體部署,明確要求“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國對安全發展的高度重視,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是新時代安全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輻射帶動下,綜合交通體系將加快形成,巴中將迎來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產業結構、轉換經濟成長動能的重要時期,迫切需要於變局中開創新局面,把應急保障工作貫穿於城市發展的各個環節,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三是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的機遇。全市發展已站在新的起點,今後五年是巴中搶抓重大戰略機遇,形成後發趕超振興發展新態勢的突破期,也是激活後發優勢、在新一輪區域發展中搶占先機的追趕期,迫切需要提升應急管理能力。
四是以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契機,夯實大數據基礎,實現風險防控工作的精準賦能。完成好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作,以信息化為支撐,建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和隱患排查資料庫,強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和應急管理業務的深度融合,提升災害的態勢感知、精準預測、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
五是以雙示範建設為引領,為不斷完善基層應急管理體系探索路徑。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的建設和全國鄉村振興安全保障示範工作的開展,將相關安全工作有機融合,整合應急資源,為著力建設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應急救援隊伍,精準提高應對處置能力,提供了安全保障路徑指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市委四屆十二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和安全發展示範城市戰略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樹立新發展思想,堅持推動“六大理念”“六大體系”“十大工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切實築牢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大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安全作為頭等大事,把確保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堅持安全發展和綜合減災理念,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的關係,做到協調一致、齊頭並進。
——黨建統領,依法治理。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頂層設計,深化體制改革,夯實基層能力,系統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在建機制、補短板、強能力上精準發力。
——預防為主,防救結合。健全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風險防範機制,堅持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掌握各類災害風險規律和應急資源,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形成整體合力。
——協同聯動,共建共享。加強各地區、各部門以及各級應急管理機構的協調聯動,做好縱向和橫向的協同配合工作,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調、軍地結合、跨界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共同體,營造全民關注、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良好氛圍。
——科技創新,精準施策。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強化實戰導向和“智慧應急”牽引,聚焦業務實戰,精準施策,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破解難題,形成基層“小套用解決大問題”的典型做法。
(三)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始終堅持“安全發展、源頭管控、智慧應急、依法處置、科學救援、全域安全”六大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推行清單制管理,夯實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繼續保持“三下降”,全力防範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高效有序應對各類自然災害,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高標準建成秦巴應急教育培訓基地、秦巴智慧應急管理基地和秦巴綜合應急救援基地,不斷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紮實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巴中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加快建設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
——安全生產。全面推行安全生產清單制管理,落實“三管三必須”要求,壓緊壓實安全生產責任。深入實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畫,深化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強化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嚴格安全生產行政執法,全力防範化解各類重大安全風險,牢牢把握安全生產基本盤。
——防災減災。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全域綜合治理。高質量抓好森林防滅火和城市防滅火工作。加強防汛減災和地質災害防治,實施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點工程。加大應急救援和培訓基地建設,提升防災減災和搶險救災能力。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常態減災和應急救援。
——應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高標準建成秦巴綜合應急救援基地,強化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建設。全面建成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遠程可視化應急指揮中心。建立空中、水上、地面、森林立體化應急救援體系,建立完善市、縣(區)、鄉鎮、村4級救援隊伍,推進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建設市、縣(區)兩級專職應急救援隊伍。應急物資保障滿足全市啟動Ⅱ級應急回響的需求。縣(區)、鄉鎮(街道)兩級每年度應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救援演練、演練評估和應急預案編制修訂等相關工作。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應急管理體系
1.完善應急管理機構。在鄉鎮(街道)全面設立應急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負責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管理和執法工作;在村(居)民委員會設立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應急管理工作。
2.完善部門應急管理職責。推進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職責細化實化,明晰各行業部門與應急管理部門職責邊界,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優勢和各行業部門專業優勢。
3.建立健全應急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風險研判和會商機制,加強涉災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和應急聯動,健全安全風險防範化解和突發事件應對處置協同機制。推動建立區域合作和異地救援聯動機制,加強與空中救援隊伍協作聯動。
4.完善應急管理技術支撐體系。依靠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和科研院校提供應急管理技術支撐服務,推動各級負有應急管理職責的部門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專家庫,分類配齊專家組,形成覆蓋各行業各領域的應急專家隊伍體系。建立專家資源共享機制,聘請專家參與安全監管、災害核查和事故調查評估、應急救援等專業性工作。
(二)健全安全生產風險防控體系
1.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一是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制,落實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監管、安全監管部門綜合監管、地方政府屬地監管責任制,全面推行安全生產清單制管理,完善各級黨委政府、監管部門安全生產監管責任清單,加快推進“清單制+信息化”建設,安全生產大檢查做到“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二是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完善企業安全生產責任清單,切實做到安全生產誰檢查、誰簽字、誰負責,做到不打折扣、不留死角、不走過場。強化安委會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其統籌協調作用。
2.全面深化“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實施重大事故隱患治理全過程閉環管理,落實重大隱患掛牌督辦制度。堅持因企制宜、分類施策,制定完善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標準。推行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報告”制度,加大企業常態化自查整改隱患、定期聘請專家排查整改隱患、組織職工排查整改身邊隱患工作力度,健全常態化風險管控和隱患自查自改機制,促進企業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訓到位、基礎管理到位、應急救援到位。
3.強力推進安全生產綜合整治。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畫,大力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繼續強力推進安全生產責任清單管理,督促指導企業不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推進實施“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行動計畫。嚴格安全準入,推動建立高危行業領域的國土規劃、產業布局、項目審批等安全聯合審批制度。引導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推動淘汰落後工藝技術裝備和產能,促進企業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4.深化監管執法體系建設。組建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實施分類分級執法。下移執法重心,強化執法裝備建設,加快推進市、縣(區)兩級按1:3的投入比例為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配齊執法車輛、執法儀器等執法裝備。加快推行“網際網路+監管執法”模式,突出危險化學品、礦山、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緊盯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開發區等各類功能區,推動建立安全生產領域“行刑銜接”聯席會議長效機制,依法依規開展事故調查並嚴肅追責問責,強化安全生產領域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實行安全生產信用分類分級管理,建立健全聯合懲戒的跟蹤、監督、統計、評估、問責和公開機制。
(三)健全自然災害防治體系
1.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按照國家、省級部署和《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調查類技術規範》要求,組織開展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災害風險底數、位置和範圍,查明防災抗災能力,建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和綜合減災能力空間資料庫,加強地震、洪澇乾旱、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各類自然災害風險分級評估,掌握重點區域災害風險變化特點,編制單項和綜合災害風險評估與防治區劃圖,建立災害風險管控的責任清單,為加強災害風險管理和隱患排查治理奠定基礎,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
2.提升自然災害工程防禦標準。根據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結果,組織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建設,重點提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質災害、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等自然災害工程防禦標準。加強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加固和山洪災害防治,加強城區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區低洼地段、下穿式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澇主出口等薄弱環節蓄排能力。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避險移民搬遷、公路水路基礎設施改造等工程,切實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3.建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平台。推進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作,建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平台。建設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最佳化氣象、環境、地質災害、地震、森林火災、洪澇災害等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布局,完善多部門共用、多災種綜合、多手段融合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健全市、縣、鄉、村四級預警信息發布體系,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
4.切實加強森林防滅火工作。最佳化完善森林防滅火指揮部和辦公室設定,構建統一高效有序的指揮體系。落實森林防滅火專項整治“1+10”方案,建立健全森林防滅火責任追究、考核評價、指揮聯動、預案修訂等制度,構建森林防滅火“三有”體系和“三聯”工作,加強林區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森林防滅火能力。
(四)完善應急救援體系
1.完善應急救援機構。建立健全市綜合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各縣(區)人民政府綜合救援大隊、鄉鎮(街道)救援中隊、村(社區)救援站四級救援機構。以國家綜合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軍、地方政府綜合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隊伍為骨幹力量、基層救援隊伍為第一時間處置先期力量、駐巴部隊和民兵預備役為突擊力量、社會救援隊伍為輔助力量、應急專家隊伍為技術力量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
2.建立健全應急救援基地。建立縱向到底的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高標準建設秦巴綜合應急救援基地,推進市、縣(區)消防救援支(大)隊建設,實現救援處置、聯動、訓練、保障由“單一災種”向“全災種”“大應急”轉變。壯大各縣(區)人民政府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立橫向到邊的專業救援隊伍。發揮消防救援隊伍專業優勢,建設集消防救援、森林滅火、抗洪搶險、地震地災救援等職能於一體的專業化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引導建設社會救援隊伍。積極支持引導社會應急力量依法有序參與應急救援。強化應急救援隊伍管理。應急救援隊伍組建單位負責應急救援隊伍學習、教育、培訓和演練,完善同訓共練機制,出台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辦法,固化救援配合機制,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實戰訓練和專業科目救援訓練。
3.推進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加強與航空機構的深度協作,建立航空應急救援協同機制,建成南江、通江通用機場,啟動平昌通用機場前期工作,建設直升機救援停機坪10個。實現全市兩區三縣空域全覆蓋,提升航空滅火和救援能力。
4.加強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建設。強化應急救援物資保障。建立應急部門提出物資需求、財政部門籌集採購資金、發展改革部門統一採購、儲存、運輸及管理、應急部門統一調撥使用的應急物資管理體系。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建設巴中市應急物資救援裝備儲備中心,建設應急物資和救援裝備儲備庫。推動縣(區)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強化應急救援基地和裝備保障。為秦巴綜合應急救援基地配置保障救援隊伍搜尋、偵檢、破拆、頂升、登高、車輛等應急裝備,推動市、縣(區)、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和災害風險突出、地理位置偏遠的村級應急管理站配備衛星通信終端和應急車輛,市級應急管理部門配置衛星通信車輛。強化應急運輸保障。組建交通工程搶險救援隊伍和綜合應急保障車隊。完善應急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實現各類應急裝備、生活物資、重點生產物資、醫護及救援人員運輸轉運免費通行、優先通行,確保應急運輸高效暢通。
5.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和應急演練。按照分級分類原則,市、縣(區)、鄉鎮(街道)結合本地安全風險、災害種類等實際,編制巴中市突發事件總體預案、綜合應急預案和各類專項應急預案,村(社區)按照“一村一案”原則,制訂簡便有效的專項處置方案和工作流程。高危企業應急預案實行三方報備、告知制度。加強重點行業領域多部門聯動、政企聯動的綜合應急預案演練,開展防震減災應急演練,提升應急救援實戰能力。
(五)完善應急指揮體系
推進市本級由應急委員會牽頭抓總,各專業委員會、指揮部分工負責的“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智慧應急管理指揮體系,在市應急委員會下設專項指揮部,負責統一組織、指揮、調度對應領域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工作。推進各縣(區)、鄉鎮(街道)建立對應的應急救援指揮部。進一步理順專項指揮部指揮機制,構建上下貫通、銜接有序的應急指揮體系。建立市、縣(區)、鄉鎮“三級”應急指揮中心和平台網路,實現重點鄉鎮全覆蓋。
(六)健全應急基礎保障體系
1.加強應急培訓。將應急管理納入黨政領導幹部培訓內容,突出思想政治建設,強化紀律作風建設,加強業務素質能力培養。結合巴中獨特的紅色資源和革命傳統教育優勢,高標準建設秦巴應急教育培訓基地。依託巴中安全體驗中心,完善功能項目和設施,建設1個市級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加強企業職工和農民工安全應急技能培訓。強化幼稚園、中國小、高等院校師生安全應急知識教育,創建10所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加大應急管理科普知識宣傳力度,推進安全應急文化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五進”行動。大力普及森林火災重大危害,普及安全用火、消除隱患等火災預防知識,普及安全撲救、安全避險等滅火知識。
2.推進應急管理信息化。建成秦巴智慧應急管理基地,完善市級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並與政務信息共享平台、部門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和部、省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互聯互通。完成市級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健全基礎通信網路和安全保障措施,構建應急管理信息化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建設縣(區)“實戰化”應急指揮中心、感知體系、應急通信、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市級重點鄉鎮和有條件的功能區建立應急指揮中心。負有應急管理職責的部門建立本行業指揮調度、感知、通信等信息化系統。加快建設全市公共應急廣播系統,升級改造行政村應急廣播村村響,加快城市、農村和移動應急廣播終端建設,全面建成市縣鄉村多級聯動的智慧應急廣播體系。市級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基本完善,初步滿足指揮作戰、風險預警、監管執法等實戰需求。全面推進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和套用,結合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建設,以應急指揮中心建設為契機,將交通、通信、給排水、供電、輸油管道、危化品管道等相關信息平台,以及感知監測數據納入平台統一管理,確保數據互通,及時能用。
3.完善應急投入長效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基礎能力建設,滿足應急管理事業的基本需求。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領域。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深入推進高危行業強制實施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工作,建立企業增加安全投入的激勵約束機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調動企業增加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投入的積極性。
4.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有班子、有機制、有預案、有隊伍、有物資、有培訓演練”為主要內容的鄉鎮(街道)、園區應急安全能力“六有”標準化建設,推進“有場地設施、有裝備物資、有工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行政村(社區)應急安全服務站“三有”標準化建設。加強市、縣(區)、鄉鎮(街道)、村四級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推動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政府採購服務,建立格線化信息採集系統,實現1社區至少1名災害信息員。科學規劃、建設和管理應急避難場所,建立全市避難場所資料庫。深入推進安全發展示範城市、鄉村振興安全保障示範、綜合減災示範縣(區)和示範社區創建活動。爭創1個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爭創1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創建10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5.加快推進應急產業發展。探索和發展應急安全先進制造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企業發展應急管理新業態,鼓勵應急產品研發生產,支持應急產品推廣套用,實現應急產品與市場需求深度融合,培育安全應急技術服務單位。
四、重點工程
(一)秦巴智慧應急管理基地建設工程
依託全市數據中心和算力中心規劃布局,充分發揮“智慧巴中”雲大數據和雲計算資源優勢,全面推進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設,建立以信息基礎輻射整個秦巴區域的智慧應急管理基地。
(二)安全生產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提升工程。推進企業加強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健全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體系,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築施工、冶金等高危企業達到二級標準化標準,其他所有企業必須達到三級及以上標準化要求,到“十四五”末,全市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達80%以上。
2.危化、礦山安全專項治理工程。督促涉及重大危險源的危險化學品企業完成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積極推廣套用泄漏檢測、化工過程安全管理等先進技術方法,嚴格控制新建獨立選礦廠尾礦庫。強化礦山安全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加強礦山採空區治理。建立煤炭周轉庫,引導煤礦企業關閉退出。繼續推動煤礦“一優三減”措施,提升機械化開採率,升級改造安全監控系統和人員位置監測系統,督促全市2家煤礦全部實現安全監控系統、人員位置監測系統、工業視頻監測系統、重大設備感知系統數據的聯網,全部接入省級和國家安全監測預警系統。
3.安全生產責任清單落實工程。全面推行安全生產清單制管理,加快推進“清單制+信息化”建設。在交通運輸、建築施工、城鎮燃氣、消防、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特種設備、文化旅遊、學校、醫院、工業園區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安全生產清單制管理示範引領工作,到“十四五”末,全市企業清單制管理率100%。
4.安全生產執法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落實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落實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監管、安全監管部門綜合監管、地方政府屬地監管責任制,全面推行安全生產監管清單制管理,完善各級黨委政府、監管部門監管責任清單,加快推進“清單制+信息化”建設,嚴格執行執法公示、全過程記錄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持續推動執法規範化建設。
(三)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工程
在全面完成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基礎上,建設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平台系統,對接國家應急衛星“天目網”工程,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加強對重點風險區域、重大風險隱患點監測監控,對自然災害實施全要素、全過程線上監測預警,加強風險研判會商,完善聯合會商機制,探索構建突發事件預測分析模型。建設實時反映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的產品體系和業務系統。
(四)森林防滅火能力提升工程
科學組建地方專業撲火隊伍和地方民眾應急搶險隊伍,承擔森林火災撲救等應急救災工作。加強森林防滅火基礎設施建設,在生態功能區、國有林場、成片的森林等區域,重點建設取水點、防火道路、隔離帶、瞭望塔、滅火備用水池和檢查站。依託水庫、塘壩、水道、高位消防水池等蓄水設施,建設引水上山管網工程,構建以水滅火設施網路。採用先進技術手段,集成衛星遙感火情監測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和空中無人機巡護網路,構建巴中市森林氣象綜合監測和服務體系,建設火災監測預警平台,提高森林火險火情監測預警能力。加強5G、大數據等技術在森林防火方面的運用,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森林火災防控信息化調度指揮體系。建設森林防滅火應急物資裝備庫,參考《四川省地方專業撲火隊人員裝備裝配標準》,配備森林消防水泵、風力滅火機、油鋸等滅火裝備,配備消防頭盔、防護服、防毒面具、帳篷、睡袋等單兵撲火個人防護裝備,根據縣(區)實際、差異化配備以水滅火、以風滅火、無人機、衛星視頻通訊系統等裝備。
(五)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工程
紮實推進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以信息化、智慧型化引領城市安全管理現代化,爭創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全面落實《巴中市建設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實施方案》,提升全民自我安全管控能力、城市安全源頭治理能力、城市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城市安全監督管理能力、城市安全保障工作能力以及應急管理和救援能力,構建城市安全統籌管理體系,深化安全管控體系建設,建設城市安全運行智慧型監測體系,補齊城市安全短板,夯實城市安全基礎,以街道(社區)為單元,在巴州區建設3個安全發展示範街道,恩陽區建設3個安全發展示範街道,巴中經開區建設1個安全發展示範街道,高質量通過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驗收。
(六)鄉村振興安全保障工程
結合全市鄉村振興規劃,同步推進鄉村振興安全保障示範鄉鎮創建,對標《鄉村振興安全保障建設與管理基本規範》,高標準建成9個鄉村振興安全保障示範鄉鎮。實施安全風險防控,項目隱患整治,引入安全教育、預警、應急救援等人工智慧和科技產品,務實推動“五大振興”,治理鄉村公共安全隱患,深化鄉村安全綜合監管,為鄉村振興提供安全保障。
(七)秦巴綜合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工程
補齊巴中市無綜合性應急救援基地短板,全面提升巴中市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建成滿足消防、危化品、礦山、水域、山地、森林、工程機械搶險等各類專業救援訓練,並實現應急指揮、搶險救援、物資儲備、教育培訓、技術研發、成果推廣等綜合功能於一體的秦巴綜合應急救援基地。
(八)智慧應急指揮工程
加快建設“實戰化”應急指揮平台,市級、縣(區)及重點鄉鎮和有條件的功能區建立應急指揮中心。
(九)城鄉消防能力提升工程
新建城市一級消防站5個,消防應急救援戰勤保障物資儲備中心1個、小型消防站2個、鄉鎮二級專職消防隊17個,建成地震、化工、水域、山嶽、高層建築及森林火災專業救援隊,補齊城鄉消火栓及取水碼頭建設欠賬,完成消防培訓基地訓練設施建設,升級改造指揮中心和智慧型接處警系統,建成消防基礎信息系統、指揮決策支持系統、火災預警防控系統和消防信息綜合服務系統等。利用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移動網際網路+等最新技術,配合大數據云計算平台、火災智慧型研判等專業套用,建設智慧消防系統。
(十)秦巴應急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工程
建立秦巴應急教育培訓基地,主要包括6箇中心、22個培訓館、50個培訓點。結合巴中獨特的紅色資源和革命傳統教育優勢,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開展黨政領導幹部應急管理培訓和應急管理系統幹部思想政治建設、紀律作風、業務素質能力培訓,開展基層政府應急管理人員應急能力培訓,提高各級黨政幹部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應急管理從業人員專業知識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縣(區)人民政府和市級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根據本規劃的要求,制訂應急體系專項規劃或規劃的實施方案,逐級分解落實規劃執行的責任主體,編制責任清單,細化工作分工,落實規劃完成的時間節點,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實現。
(二)保障資金投入
縣(區)人民政府和市級相關部門要對應急體系規劃建設工作高度重視,加大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的資金投入,根據規劃階段性目標,把應急體系規劃建設資金納入政府財政年度預算,必要時引入社會資金參與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三)強化檢查評估
縣(區)人民政府和市級相關部門建立健全規劃實施評估制度,就規劃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中期和終期評估及責任跟蹤,將規劃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對市級相關部門和縣(區)政府工作督查和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解讀

現對《巴中市“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如下解讀。
一、編制背景和依據
為全面開創巴中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應急、安全保障,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全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安排部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四川省“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草案)等要求編制了《規劃》。
二、主要內容
《規劃》分為①現狀與形勢②總體要求③主要任務④重點工程⑤保障措施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現狀與形勢”。客觀總結回顧了“十三五”時期巴中市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等工作取得的成效,就切實認清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市應急體系建設工作面臨的問題,以及“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新形勢進行了科學分析。
第二部分“總體要求”。明確了新時期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第三部分“主要任務”。圍繞總目標闡述主要任務,包括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健全安全生產風險防控體系、健全自然災害防控體系、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完善應急指揮體系和健全應急基礎保障體系等6項任務。主要任務根據應急體系建設的具體工作內容和要求,明確了每項任務“做什麼”、“怎么做”。
第四部分“重點工程”。以我市主要涉災部門為主,確定了十項重點建設和提升工程。就秦巴智慧應急管理基地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治理能力提升工程、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工程、森林防滅火能力提升工程、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工程、鄉村振興安全保障工程、秦巴綜合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工程、智慧應急指揮工程、城市消防能力提升工程、秦巴應急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工程等10個方面,對我市“十四五”期間應急管理工作的重大項目進行了明確和細化。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主要從《規劃》的組織領導、資金保障、跟蹤評估等方面,確保規劃目標與任務的順利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