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平涼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在新的起點上加快建設綠色、開放、興業、安寧、幸福新平涼的關鍵五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著眼平涼市實際,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處置應對各類災害事故,依據《“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甘肅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規劃》《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檔案和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主要工作成效。“十三五”時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力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防災減災救災和安全生產等各項工作,積極推動應急管理機構改革,不斷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著力完善風險防控體系,紮實推進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全市應急管理事業取得了良好成效。
1.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大力推進安全生產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市、縣(市、區)兩級政府組建了應急管理局,調整充實市安全生產委員會,成立市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完成市、縣(市、區)兩級應急管理機構組建、人員轉隸和黨組改設黨委,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重要時段、重要節點,及時召開聯席會、會商會、推進會、約談會,促進各協調議事機構實體化運行,形成了上下貫通、橫向聯動、高效有序的指揮體系和運行機制,初步建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先後出台了《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平涼市安全生產委員會及成員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職責》《平涼市生產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督查考核辦法》《平涼市企業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分級監管指導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關於推進全市新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全面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推動行業領域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職能有效加強。
2.安全生產基本盤面守穩守牢。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三個必須”的要求,先後制定《關於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意見》《平涼市安全生產巡查制度》《平涼市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辦法》等制度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各級黨委、政府安全生產職責,劃定了各級各部門及領導幹部安全生產工作責任的兩張清單,構建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民眾參與監督、全社會廣泛支持的安全生產工作格局。開展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工作,構建了安全生產格線化監管格局,安全風險管控能力逐步提高。全面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大力推行“清單式”管理,建成覆蓋全面、動態管理、運轉順暢的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十三五”期間,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生產安全事故起數由“十二五”期間的682起下降到“十三五”期間的419起,下降38.56%,死亡人數由540人下降到423人,下降21.67%;安全生產相對指標,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十二類車輛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從2016年0.29人/億元、3.02人/萬車下降到2020年的0.09人/億元、1人/萬車,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由2016年0.15人/百萬噸上升至2020年0.25人/百萬噸。各項安全生產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全市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
3.安全生產執法力度持續加大。印發了《平涼市安全監管執法“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平涼市較大生產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辦法》《平涼市安全生產監管失職責任追究辦法》《安全生產執法信息公開制度》《平涼市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信息通報制度》《平涼市生產安全事故整改措施落實效果評估暫行辦法》,開展行政執法“三項制度”示範創建活動。按照“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的要求,加大監督執法處罰力度,有力打擊了違法違規生產經營行為。健全常態化監管執法工作推進機制,加強了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補充了執法人員執法裝備,啟用了“網際網路+執法”,基層執法人員的專業技能、裝備水平和執法能力明顯提升。
4.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明顯增強。印發了《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全面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檔案。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與風險防範能力得到提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全面建成,基本實現了雨水情自動監測、實時監測、預警發布、系統查詢等功能,山洪災害防禦體系基本建立;建成鄉鎮區域自動氣象站163個、農田小氣候觀測系統4套、林果氣象監測站5套,新建、改造標準化人影作業點68個,完成24門高炮自動化改造;建成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點106處,布設監測設備366台,建設標準化值班室7個;建成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11個基準站、6個基本站、27個一般站點、12所學校預警信息發布終端和2個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立和完善村級災害信息員資料庫,組織對1680名災害信息員進行培訓,有效提升了基層災情信息管理水平。防災減災救災工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對國家重大建設工程、受地震破壞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嚴格把關基本建設程式,辦理施工圖審查備案933項;在中心城市實施了“八溝一河”排洪溝渠治理、黑臭水體治理、雨污水分流等防洪排澇工程23項;對人口密集的13個公共建築項目採用減隔震技術,進行重點設防;村鎮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工作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3.8萬戶;實施涇河、葫蘆河等9段江河重要支流和黑河、汭河等23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堤207.56公里;實施靈台縣城北山、華亭西華流域、崇信縣城南山等6項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治理溝道17條;建設涇川南塬、崇信散花溝、莊浪趙墩、靜寧武高等8處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10個、全省綜合減災示範社區8個。
5.應急救援處置能力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全市各類突發事件數量和損失總體呈下降趨勢,重大突發事件數量明顯減少,多起突發事件均得到有效處置。組建國家專業救援隊伍2支(平涼市消防救援支隊、平涼森林消防救援支隊),社會救援隊伍1支(平涼藍天志願者救援隊),省級專業救援隊伍1支(華煤集團礦山救護大隊),其他專業救援隊伍26支、基層及社會救援隊伍152支,與21家大型企業簽訂搶險救援合作協定,與駐地部隊、武警及基層民兵建立聯動救援機制,與甘肅公航旅金匯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簽署了直升機航空應急救援協定。積極發揮政府、市場、社會三個層面作用,建立應急預警、預報、處置聯動體系,協同聯動水平明顯提升。建成1個市級、6個縣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有計畫、有重點地增加了儲備物資種類和數量。充分利用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應急避難場所6處,建立地震巨觀測報點35個。提升了突發事件處置應對能力,跨區域應急合作進一步加強。
6.應急科技體系建設逐步推進。啟動了應急指揮平台建設工作,初步實現了煤礦、建築施工、道路運輸單位和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爆器材等物品的生產、經營、運輸、儲存單位以及人員密集場所、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線上監控。建立了平涼市地質監測預警系統平台,完成106處專群結合監測預警點建設,風險動態監測預警和實時預警能力不斷提升。初步構建“以預防準備、監測預警、處置救援、恢復重建等技術裝備為核心,以應急平台體系建設為重點”的科技支撐保障體系。
7.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成效明顯。紮實推進應急管理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從業人員職業安全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機制。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考培分離,建立安全培訓質量考核與效果評價制度。加大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力度,將安全培訓作為領導幹部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全面實施地方政府安全生產分管領導和監管人員培訓。以“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周和安全生產月等主題宣傳活動為契機,利用新媒體,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形式,多部門聯合開展應急知識科普宣教活動,經常性開展實戰化應急預案演練,累計開展集中宣傳、培訓210餘場次,客群達20萬餘人次,廣大民眾的防災減災和安全防範意識進一步增強,自救互救能力不斷提升。
(二)“十四五”面臨的形勢。“十四五”時期,平涼市將牢牢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綠色、開放、興業、安寧、幸福新平涼,經濟和社會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安全形勢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全市應急管理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和重大發展機遇。
1.面臨的挑戰。
(1)整體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據平涼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市常住人口185萬人,城鎮化率43.5%,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推進,平涼的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正發生深刻變化,經濟活動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各類災害事故風險交織疊加,新問題不斷湧出。我市是全省5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暴雨洪澇、地震災害、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易發,危化品、交通運輸、建設工程等重點行業領域風險監測、評估和分級分類的風險治理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強化,城市現有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亟待提升,老舊小區、高層建築和大型商業綜合體等火災風險依然較大,城市生產和運行安全保障能力依然相對薄弱,導致安全風險管控難度加大,綜合應急壓力增加。
(2)應急管理體系亟需健全。各級應急管理機構之間“統與分”“防與救”的職責分工仍不清晰、工作機制不順暢、協調聯動不足,基層應急管理機構改革還處在推進、磨合階段。應急管理責任體系還需進一步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配套法規政策和制度標準體系還不完備。監管力量較為薄弱,監管執法規範化程度需持續加強。應急管理區域合作機制尚需深化。
(3)應急管理基礎能力尚需提升。全市應急管理基礎性工作措施相對滯後,風險隱患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能力還有所欠缺,風險會商和信息發布機制有待完善,預警信息覆蓋仍存在“盲區”和“死角”。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應急指揮平台、應急避難場所、安全教育基地、救災物資儲備庫等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基層應急管理組織能力不強,鄉鎮社區應急管理工作模式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4)應急綜合保障能力有待提高。應急資源的統籌規劃、動態管理和高效調度仍有待加強,物資儲備、調用、補償和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應急救援力量和裝備配備不足,專業處置水平不高,科技支撐力度需進一步加大。救援基地建設布局需進一步最佳化,專業技能培訓和實戰演練仍需加強。應急技術及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不足,成果轉化和推廣套用水平有待提高。
(5)公眾應急意識和社會動員能力有待提升。社會公眾對災害風險防範的關注度不高,家庭防災備災儲備率較低。應急宣傳教育長效機制亟待健全完善,面向公眾開放的應急科普宣教和培訓演練場所不足。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潛能還未得到有效發揮,主動參與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尚顯薄弱。
2.發展的機遇。
(1)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應急管理事業發展。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21年6月10日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決定》,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有關重大決策部署,全面準確地轉化落實為法律規定,為進一步做好應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和基本遵循,也為平涼市應急管理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2)經濟發展為應急管理事業提供有力支撐。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勢頭,為平涼市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3)城市發展戰略帶來新機遇。“十四五”時期,平涼市著力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不斷加快,為平涼加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為應急管理創新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解決深層次、結構性、區域性的應急管理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
(4)全社會對應急管理事業發展需求日益增長。人民民眾的安全需求日益增長,應急事業發展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熱點問題,對提升應急管理效能、提高事故災難應對處置能力的呼聲和期望日益高漲,企業、非政府機構、各種團體組織、人民民眾參與應急管理的途徑更加多元化,為推進應急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對甘肅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主線,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加強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工作,全力防範化解各類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風險,全面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為平涼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城市更新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民眾廣泛參與。堅持各級黨委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的領導地位,發揮各級黨委在決策部署、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政策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堅持民眾路線,注重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市場機制協同配合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
——堅持以人為本,保障生命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確保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增強公眾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堅持深化改革,推進依法治理。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跨行業跨領域應急管理事業協同創新發展,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應急管理信息化、現代化的支撐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應急管理的法治化、規範化水平,建立覆蓋各級各行業領域的格線化責任體系,夯實應急管理工作責任。
——堅持源頭管控,落實精準治理。強化源頭管控、關口前移,嚴格安全準入,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加強風險防控和專項整治。堅持問題導向,實施精準治理,做到預警發布要精準,搶險救援要精準,恢復重建要精準,監管執法要精準,提高突發事件防範和應急處置協同能力。
——堅持創新驅動,把握重點方向。全面推進應急管理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激發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聚焦平涼市應急管理領域重點難點問題和薄弱環節,明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建設目標,全面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水平。
三、建設目標
(一)總體目標。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防救責任體系不斷健全,事故災害風險防控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防範應對處置災害事故的能力顯著提升,全市應急管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加強,形成具有平涼特色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到2035年,與平涼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建成,重大風險防範化解能力大幅度提升,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自然災害預警、應急處置和社會動員能力明顯提升,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水平達到新高度,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二)分類目標。
1.安全生產防控穩定向好。實現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下降10%,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15%,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下降5%,全市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
2.應急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完善。有效構建“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體系,風險防範與應急救援的責任體系進一步理清,建成多數據、全方位、廣覆蓋的應急指揮系統。災害事故預防與準備、監測與預警、回響與處置、恢復與重建等各環節的規章制度及標準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可操作性進一步增強,綜合行政執法能力進一步強化。
3.災害事故風險防範能力進一步提升。完成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在全市重點行業領域實現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全覆蓋,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災害風險防範化解機制進一步健全。建設多災種綜合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平台,信息發布的準確性、時效性顯著提高。在城市安全源頭治理、城市安全風險防控、城市安全監督管理、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顯著提升,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4.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建成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應急基礎設施體系。各類應急避難場所滿足避險轉移安置需求。提升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水平,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10個,省級綜合減災示範社區15個。組建綜合性災害信息員隊伍,確保每個行政村(社區)有1名災害信息員。
5.應急救援處置能力顯著提升。建成覆蓋全面、專常兼備、反應靈敏、處置高效、保障有力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現代化裝備配備充分滿足實際工作需要,應急救援基地建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建成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三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實現應急物資快速調配。結合實際,增加自然災害救助項目,不斷提高災害救助水平。
6.應急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加強。構建“1+5+3+1”的應急管理信息化架構(即:1個大平台: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5大業務領域: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決策支持和政務管理5個業務領域,3大集成門戶:電子政務外網門戶、電子政務區域網路門戶、網際網路政府門戶,1個套用生態:創新移動套用、智慧型套用、集成套用和“網際網路+”套用,形成應急管理眾創眾智的套用新生態),主要業務信息化覆蓋率達到90%。加強應急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應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
7.應急科普宣教培訓更加深入。應急科普宣傳教育機制更加系統完善,宣教活動形式更加豐富多樣,應急基礎教育全面加強,高標準建設應急科普體驗宣教基地,應急科普宣教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達到100%,應急管理知識科普宣傳客群率超過85%,民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
四、主要建設任務
(一)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
1.完善應急管理體系。
(1)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堅持“全市一盤棋”,加強各級政府應急管理機構、專業指揮機構和辦事機構建設,理順各類機構的隸屬關係和運行機制,重點健全完善基層應急管理機構。釐清風險防範與應急救援責任邊界,細化職責分工,實現常態預防和非常態應對相統一。著力構建統籌應對各災種、有效覆蓋各環節、綜合協調各方面的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應急管理責任體系。
(2)加強應急指揮體系建設。建立縣級以上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應急指揮部,統籌災害事故救援全過程管理。進一步理順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抗震救災等指揮機制,健全分級回響機制,明確各級各類災害事故回響程式。建立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城市重大風險區域聯合指揮機制。完善應急管理部門雙重領導、地方為主管理體制,全面實行準軍事化管理。
(3)最佳化協同聯動工作機制。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市場機制協同的應急回響與聯動救災工作機制。構建多方參與的災情會商平台,建立健全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重大安全風險防範化解協同機制、災害事故處置應對協助機制、跨區域應急調度機制及災情速報機制。推動各種災害事故風險、隱患、預警、災情以及救災工作動態的信息共享,提高災情信息精細化管理水平。構建風險防控設施管理人員和災害信息員溝通機制,確保各類災害事故隱患得到及時排查與治理。健全應急救援軍地協同機制,充分發揮駐地部隊、武警部隊和民兵的優勢,充實應急救援力量,落實軍地應急訓練條件開放共享,完善軍地聯動指揮和聯合應急保障機制。
(4)提高應急值守和信息報告標準化水平。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值守和領導帶班制度,推行節假日應急值守“三三工作制”(即實行三分之一值班值守、三分之一就地備勤、三分之一輪流休息),實施應急值守工作“五個一”機制(做到“一日一研判、一日一報告、一日一調度、一日一抽查、一事一處理”),推進應急值守標準化,加強應急值守標準化培訓,提高全員值守水平。推進突發事件信息報告標準化,探索建立基層突發事件信息直報制度,最佳化緊急和敏感信息報告機制,確保信息報告的準確性、時效性和規範性。
2.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制。
(1)構建自然災害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強化市、縣(市、區)兩級災委會的統籌協調職能,明確各部門在災害防治、搶險救災、物資保障、恢復重建等方面的工作職責,形成統一管理、分工負責的自然災害管理體制。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強化防災減災救災主體責任,健全防災減災救災屬地管理體制。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災情管理體系,推動各地最佳化完善災情統計範圍、指標和報送的方法、程式,豐富報送方式,嚴格報送時限要求,加強新的報災系統業務培訓,不斷提高災情報送質量和效能。
(2)健全防災減災責任體系與督導檢查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工作,全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建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權責清單制度,制定防震減災、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等領域的權責配置清單,層層落實防災減災救災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督導檢查工作機制,建立權責一致、依法追責的責任體系。
(3)健全自然災害救助與災後重建機制。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自然災害救助標準調整機制,健全受災民眾過渡安置和救助機制,加強臨時基礎設施建設,優先解決損毀居民住房重建、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恢復等直接影響民眾生活的問題。健全災後恢復重建的財稅、金融、土地、社會保障、產業扶持等配套政策。完善災後防疫和重大災害後心理干預機制,加強對兒童、婦女等重點群體的關愛保護。建立災區恢復重建需求與社會力量資源對接機制,支持鼓勵引導社會力量依法有序參與災害救援救助和災後恢復重建,建立資金多元投入和監督管理機制,積極推廣以工代賑。
3.最佳化監督管理體制機制。
(1)最佳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制。深化應急管理機構改革,最佳化監管頂層設計,壓實行業領域安全監管責任,形成規範性檔案,消除監管盲區,加強監管力度。強化屬地管理,進一步健全落實基層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強化分級分類的精準監管,排查風險、督促整改。堅持執法和服務相結合,直接到企業一線指導“一對一”安全風險排查工作。
(2)完善行業領域安全監管體制。按照“三個必須”原則,落實各行業領域全過程安全生產監管職責。釐清能源、新型燃料、油氣長輸管道、物流倉儲、涉氨製冷等安全職責交叉領域的綜合監管和行業監管職能,建立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嚴格事前事中各環節監管,依法依規落實事後追責。加強建築施工、城市消防安全、特種設備、文化旅遊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監管。進一步明確行業監管責任,細化各部門安全生產工作職責任務。推動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著力解決責任不落實、措施不精準、監管有盲區等問題。健全安全生產承諾等制度實施細則,落實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推動社會化治理走深走實。
4.壓實應急管理責任。
(1)健全落實應急管理責任制。健全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及部門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統籌推進發展和安全,將“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落實到應急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納入地方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把安全生產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充分發揮督導考核作用,嚴格履職績效考核和失職責任追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度。全面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制度,推行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依法依規設定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嚴厲打擊違法生產經營活動。
(2)完善災害事故調查工作機制。完善重大災害評估和事故調查機制,推動調查重點延伸到法規制定、制度管理、技術標準等方面,充分發揮事故查處對加強和改進應急管理工作的促進作用。加強對未遂事故和人員受傷事故的調查分析,嚴防小風險釀成大事故。堅持問責與整改並重,重點分析事故深層次原因,研究對策措施,避免同類事故反覆發生,實現從問責型向學習型事故調查的轉變。規範事故調查報告,積極回應公眾關切,切實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3)嚴格事故責任追究。落實《平涼市安全監管執法“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平涼市較大生產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辦法》《平涼市安全生產監管失職責任追究辦法》《安全生產執法信息公開制度》《平涼市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信息通報制度》《平涼市生產安全事故整改措施落實效果評估暫行辦法》,加強《刑法修正案》和《安全生產法》宣傳貫徹,對所有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追責實行上級掛牌督辦,對社會影響較大的典型案件提級查處,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責任,嚴格落實“四不放過”制度。定期開展事故調查處理情況“回頭看”,建立完善安全生產全過程責任追溯制度,綜合運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
(二)應急管理法治體系建設。
1.健全應急管理法規體系。加強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救援救助和災後重建等過程的規章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基層應急管理制度體系。健全應急管理領域規範性檔案的管理和監督制度,定期開展集中清查和專項審查。建立常態化應急管理普法教育機制,開展豐富多樣的普法活動,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傳。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應急管理領域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創新,鼓勵社會團體和企業制定更加嚴格規範的應急產品和服務類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促進成果轉化和套用。推動企業標準化與安全生產治理體系深度融合,實施安全生產企業標準“一企一策”。
2.最佳化應急預案體系。
(1)完善應急預案管理機制。加強應急預案的統一規劃和分級分類管理,完善應急預案定期評估修訂機制和剛性要求。強化上下級預案、同級預案、政府與企業等相關預案的有效銜接。推進應急預案數位化管理套用,加強配套工作手冊、行動方案等支撐性檔案的編制和管理。
(2)加快應急預案制定修訂。修編平涼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各級專項應急預案,加強編修過程中的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完善突發事件分類與分級標準,規範應急回響分級。強化基層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實現應急預案在市、縣、鄉和企事業單位全覆蓋。針對區域重大突發事件,鼓勵相鄰、相近的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編制區域性聯合應急預案。
(3)加強應急預案演練與評估。強化常態化演練制度,制定並落實應急預案年度演練計畫,加強隊伍、物資、裝備等應急預案支撐保障。加強預案宣傳培訓,推動跨部門、跨區域演練,開展常態化事故應急預案演練。建立健全預案督促指導機制,定期開展預案的評估考核和修編工作,提高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3.規範依法行政執法。
(1)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將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礦山、工貿等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監管,以及地質災害、水旱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有關應急搶險和災害救助、防震減災等方面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職能進行整合,健全市、縣(市、區)兩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實行“局隊合一”體制,在名稱、規格、數量和層級上做到“四統一”。釐清不同層級執法管轄許可權,明確執法職責、執法範圍和執法重點,實施分類分級執法,防止重複執法。推動執法力量向基層和一線傾斜,下移執法重心。積極探索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的途徑方法,建立鄉鎮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工作檢查與縣級專業執法協調配合機制。
(2)推動依法行政決策。將應急管理行政決策全過程納入法治化軌道,分類管理一般和重大行政決策。定期制定和更新決策事項目錄和標準,依法向社會公布。建立依法應急決策制度,規範啟動條件、實施方式、盡職免責等內容。深化應急管理領域“放管服”,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3)規範應急管理行政執法。規範執法行為,編制統一執法目錄,明確市、縣(市、區)兩級執法事項清單,並依法及時動態調整。完善執法方式,科學制定年度執法計畫,聯合實施行政檢查。持續開展“執法+專家”式執法,寓服務於執法之中,推動企業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和崗位操作員工全過程參加執法檢查;積極推行“網際網路+執法”,提升監管執法數位化、精細化、智慧化水平。健全執法制度,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規範實施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制度,嚴格執行移送標準和程式。強化執法保障,統籌配備應急管理執法裝備,依法為執法人員參加工傷保險。
(三)災害事故風險防控體系建設。
1.提升自然災害風險防範化解能力。
(1)建立自然災害資料庫和風險評估機制。建立健全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標準與規範,完善災害綜合評估模型與技術方法,加強風險監測數據分析處理,提升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和預報預警能力。開展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構建支撐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全要素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市級自然災害風險資料庫,形成普查成果更新、套用的長效機制。
(2)建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會商研判制度。構建涉災部門、專家團隊、屬地政府、災害現場等多方參與的會商機制,實現多方參與會商和多源監測預警相結合的綜合研判。加強跨部門業務協同聯動,建設平涼市災害大數據和綜合管理信息服務平台,實現災害風險隱患分析研判、監測預警、減災救災的動態信息共享。在重要時間節點針對區域及重大活動等開展災害風險快速綜合研判,密切關注災害發生髮展過程及趨勢,及時匯總分析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形成報告並不斷更新。
(3)健全自然災害分類監測和分級預警體系。制定災害綜合監測預警信息化方案,合理布局各類監測預警分系統和監測內容。發展精細化氣象災害預警預報體系。強化群測群防工作,建立規範化、體系化、格線化管理模式,提高監測覆蓋率,對自然災害及其有關要素進行實時監測,針對重點區域開展應急加密動態觀測。加強災害風險監測空間技術套用,構建空天地一體化全覆蓋監測體系,持續提升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利用無人機等擴大監測覆蓋範圍,強化災害事故易發頻發地區的動態監測。規範自然災害分級預警,健全自然災害預警回響機制,建立標準化預警回響流程,做好預警信息發布與應急回響啟動的銜接。
(4)構建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範治理體系。以自然災害風險調查、評估和治理為鏈條,構建集災害風險區劃、監測、預警、降低和轉移以及防治效益評估為一體的全流程管理體系。建立多部門聯合風險調查、隱患排查與治理機制,形成多方參與的動態監測機制,提出綜合防治對策,對風險隱患和突出問題進行常態化監管和專項整治。推行災害風險格線化管理,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協同開展隱患排查,初步構建技術與管理兼顧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範治理體系。
2.健全安全生產風險防控體系。
(1)完善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堅持源頭治理,建立更加嚴格規範的安全準入體系。嚴格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建立項目審批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和聯合審批制度,健全重大項目決策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實行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加強新材料、新工藝、新業態安全風險評估和管控。
(2)加強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健全安全風險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風險預警機制。健全風險隱患分級分類排查治理標準,制定隱患排查治理清單,實行自查自改自報閉環管理。實行重大事故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對隱患及時整改銷號,落實整改效果評價工作。構建市、縣(市、區)、企業三級聯動風險隱患資料庫,推動政企安全生產信息互聯互通,強化事故隱患綜合分析。將安全風險預防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納入政府部門監管範疇和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支出範圍,持續提升隱患排查治理力度。
(3)持續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整治。深化非法違法“小化工”專項整治,推動各行業部門落實危化品各環節安全監管職責,提高本質安全水平。落實危化品“禁限控”目錄,嚴格安全準入,深入推進“兩重點一重大”安全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加強煤礦非煤礦山安全整治。強化屬地監管職責,充實加強監管力量,完善市縣專家庫,強化技術支撐服務,做好煤礦安全生產許可證辦理、煤礦生產能力核定、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等工作,從嚴防範入井30人以上、井深超過80m的地下非煤礦山和尾礦庫“頭頂庫”安全風險,堅決遏制礦山生產安全事故。加強消防安全整治。健全落實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單位消防安全主體責任,夯實消防安全部門監管責任。完善消防水源、消防“生命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高層建築、大型商業綜合體、文物建築、學校及周邊場所等重點單位火災風險管控,加強對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棚戶區等消防安全薄弱區域的火災隱患排查治理。推動消防安全物聯網建設,實施全民消防安全意識提升工程。加強道路運輸安全整治。深入推進實施“千燈萬帶”、安全生命防護、幹線公路災害防治等工程,加快重點隱患路段改造整治,加強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安全管理。開展鐵路沿線環境安全專項治理,落實鐵路沿線環境安全治理各方責任。開展快遞業安全綜合整治,加強部門合作、資源共享、線索通報、案件移送協查機制,嚴格落實部門監管、屬地管理和企業主體“三個責任”,推動形成工作合力。開展綜合客運樞紐交通運營安全治理,建立應急指揮管理協調機制,統籌設定應急通道、應急隔離區以及防恐防爆、視頻監控、安全消防等設備。加強城市建設安全整治。將安全韌性作為城市體檢的重要指標,全面開展城市公共設施安全隱患排查,落實建築物所有權人主體責任,依法查處違法建設、違規改變建築主體結構或使用功能等違規行為。開展城市地下基礎設施信息及監測預警管理平台建設,完善燃氣、渣土收納場監管機制。指導農村住房建設安全和危房改造,突出建設單位首要責任,嚴厲打擊不履行基本建設程式、違法發包分包等建築施工非法違法行為。加強工業園區等功能區安全整治。嚴格項目準入,完善公共設施,提升工業園區本質安全水平。建立工業園區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開展工業園區整體性安全風險評估,按照“一園一策”原則,推進工業園區封閉化管理,推進園區智慧化進程。加強其他行業領域安全整治。強化壓力管道、氣瓶、老舊住宅電梯、客運索道、大型遊樂設施等重點領域專項治理,落實電力、長輸管道、成品油安全生產企業主體責任,注重源頭治理。繼續深入開展商貿流通、醫療衛生、校園安全、旅遊安全和文化市場等專項整治工作。
(4)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通過崗位達標、專業達標和企業達標建設,實現安全管理、操作行為、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規範化。將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效果,作為實施分級分類監管的重要依據,實施差異化管理。建立健全重點行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定標準和考評體系。分行業(領域)、分階段督促檢查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定期發布進展情況和達標企業名單,營造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的良好社會氛圍。
3.城市公共安全風險防範能力建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重要論述,為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供安全保障。加強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城市更新各行業、各領域的安全管理,推進城市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與機制建設,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會治理格局。構建和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定期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風險專項評估。建立城市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生產安全等各類風險管理資料庫,形成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城市風險“一張圖”。積極有序推進城市生命線、人員密集場所、重點建築物和重要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調查,實施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完善大型民眾性活動和人員密集場所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災害信息發布和輿情應對機制,創新預警信息服務形式,拓寬信息發布渠道,強化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確保預警信息社會公眾覆蓋率達到92%。健全多部門、前後方應急聯動機制,細化預警回響措施,確保預警回響效果。
(四)應急基礎設施建設。
1.完善自然災害工程防禦設施。統籌整合防災減災各類資源,推進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重點生態功能區修復工程、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移民搬遷工程、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工程、災害預警信息化工程、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和全民防災減災能力素質提升工程等九大災害防治工程建設與實施。
提升災害防禦工程標準和重點基礎設施設防標準,加強重點區域及重要監測點自然災害防禦治理工程建設。推廣建設工程抗震設防、避雷、抗洪澇等技術措施,對重要場所及設施進行抗震鑑定、評估和加固、大力推廣套用減隔震新技術。持續做好地質災害常態化排查和群測群防工作,通過地質災害治理、排危除險、避災搬遷等手段,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開展已建應急治理工程維護加固。強化防洪治理,加快防洪抗旱工程達標建設。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修復,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緩解重點生態功能區滑坡、土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提升防災減災效果。藉助網路、多媒體等先進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區域自然災害信息系統、預警系統和應急救助系統,提高綜合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2.提升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實施自然災害易發區基礎設施提升和房屋加固工程,完善工程實施的政策、技術和標準體系。對自然災害易發區內居民小區、大中國小校、醫院、農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線、電力和電信網路、水庫大壩、危化品廠庫、重要軍事設施進行抗震鑑定、評估和加固,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和居民住宅容災備災水平。加強文物、旅遊強震動態觀測系統建設,提高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旅遊設施的抗震水平。完善網路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加快提升自然災害多發地區交通網路系統韌性。加強城市防洪排澇與調蓄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推進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居民搬遷避讓工程。結合實際條件建設市、縣(市、區)應急救援基地。開展海綿城市、人民防空工程、地下綜合管廊、應急水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生命線安全風險防範能力。
3.提高城鄉應急基礎設施安全配置標準。完善城鄉高層建築、大型綜合體、綜合交通樞紐、隧道橋樑、管線管廊、道路交通、燃氣工程、排水防澇、垃圾填埋場、電力設施及電梯等的技術標準,提高安全和應急設施的標準要求,增強抵禦事故風險、保障安全運行的能力。強化與市政設施配套的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及時進行更換和升級改造。最佳化城市交通組織,科學規範設定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完善行人過街安全設施。統籌規劃建設消防救援站點,加強消防站點、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安全設施建設和維護,市政消防供水設施達到國家標準要求。
4.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結合平涼市實際,制定完善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規劃布局,高標準規範建設應急避難場所,進一步拓展廣場、綠地、公園、學校、人防工程、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的應急避難功能,加強農村、鄉鎮應急避險場所建設,制定配套的疏散安置應急預案。力爭到“十四五”末,各類應急避難場所滿足避險轉移安置需求。
5.提升城鄉基層社區(村)安全韌性水平。推進城鄉基層應急管理機構建設,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建設社區志願者隊伍。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建立“第一回響人”制度,培養發展基層災害信息員、安全生產“吹哨人”,加強先期處置、自救互救、疏散轉移、醫療急救等應急救援工作。加強和規範微型消防站建設,推動設立社區(村)應急服務站。引導社區(村)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有序發展,增強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應急功能。完善社區(村)應急物資儲備點建設,鼓勵家庭和單位根據需要儲備相應的應急物資。積極探索智慧社區,推進社區格線化管理,加強全市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標準化創建,提升城鄉基層社區(村)安全韌性水平。
(五)應急管理及救援隊伍建設。
1.加強應急管理隊伍建設。
(1)加強領導幹部隊伍建設。將應急管理納入黨校(行政學院)培訓體系,完善人員定期培訓和繼續教育機制,增強各級領導幹部的災害風險意識和認知能力,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加強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儲備,提高應急管理幹部隊伍專業人才比例。加大年輕幹部培養選拔力度,最佳化應急管理幹部隊伍梯隊。
(2)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引進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急需人才,加大應急管理專業大學畢業生招錄力度,拓展急需緊缺人才培養供給渠道。實施高危行業領域從業人員安全技能提升專項行動,積極培養企業安全生產複合型人才和崗位能手。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充分發揮專業人才在風險隱患排查、應急處置、搶險救援、避險知識宣傳等方面的作用。
(3)提升應急管理隊伍業務能力。將應急管理納入各類職業培訓內容,採用脫產培訓、在崗培訓、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每年至少舉辦1期應急管理專題培訓。積極貫徹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執法人員專業技能培訓,推進行政執法規範化建設,切實提高執法人員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
2.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1)加強綜合救援隊伍建設。加強由市消防救援支隊、各縣(市、區)消防救援大隊組建的市級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建設,全面提升隊伍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健全快速指揮調動機制,推動救援人員配置、裝備配備、日常訓練、後勤保障標準化建設,提升多災種綜合應急救援能力。
(2)強化專業救援隊伍建設。依託國有大型骨幹企業組建不同災種的專業救援隊伍,重點建設危險化學品、森林消防、航空救援、水域救援、山區救援、地質災害救援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探索將重點專業救援隊伍納入綜合性救援隊伍體系。健全政府購買應急服務機制,加快建立應急救援隊伍多渠道保障模式。
(3)最佳化應急救援力量布局。開展應急救援力量需求評估,合理規劃和調整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構建全災種、全領域、全覆蓋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針對現有救援力量難以覆蓋的區域,積極推進重點地區專業救援基地和隊伍建設。全市逐步形成統一指揮、職責明確、結構完整、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協調、符合市情的應急救援網路。
(4)加強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建設。制定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辦法和建設標準,建立應急救援隊伍快速調動、資源信息共享、考核、激勵、救援補助等機制,加大裝備配置和經費投入,推進綜合應急救援保障體系標準化建設。建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最佳化隊伍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強化多災種專業化訓練。健全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管理模式和統一調配機制,強化地方政府和企業所屬各類救援力量專業化培訓和實戰演練,不斷提升專業救援能力。
(六)綜合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1.健全完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按照滿足全市啟動Ⅱ級應急回響的應急物資保障需求,健全完善市級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縣(市、區)救災物資儲備庫、鄉鎮(街道)救災物資儲備點三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科學制定儲備標準,建立物資儲備目錄清單,合理確定物資品種和規模並動態調整。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制度、運行機制和儲備模式,加強應急物資分類編碼。加強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家庭應急物資儲備。支持政企共建或委託企業代建應急物資儲備庫,發展物資協定儲備。針對重要民生商品等應急物資,支持社會責任儲備建設,建立健全重點企業最低庫存制度。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各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和應急物資信息資料庫建設。
2.提升應急物流協同調運能力。推進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強化救災物資應急採購、緊急調配、協同調運機制,建立健全調運和徵用等應急運輸補償機制,完善調運經費結算方式。加強區域物資統籌調配,逐步健全跨部門、跨縣(市、區)應急物資緊急調撥協調聯動機制。最佳化緊急運輸設施空間布局,健全應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設標準。構建綜合交通緊急運輸體系,建設緊急運輸綠色通道。通過委託代建、能力共建、購買服務、保險參與等方式,充分發揮大型骨幹物流企業優勢,提升鐵路、公路等緊急運輸能力。加強應急物資儲備體系與應急物流體系銜接,建設政企聯通的緊急運輸調度指揮平台,提升應急物資供給端分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完善應急物資供應保障聯動機制。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經費多元化保障機制,建設應急物資採購平台,科學制定採購計畫。依法完善災害應急處置期間緊急政府採購制度,最佳化緊急採購流程。按照實物儲備和能力儲備相結合的原則,探索創新應急物資保障形式,完善生活類救災物資應急供應保障機制。加強對重大災害事故物資需求的預判,完善緊缺物資提前採購和集中生產等儲備方式。完善應急捐贈物資管理分配機制,最佳化捐贈物資調撥使用審批流程。
4.提高應急救災裝備保障水平。積極配備查災核災設備、個人防護裝備、應急通訊和應急救援設備,加大先進適用裝備的配備力度,提高應急救災裝備保障水平。加快推進應急技術裝備的研發與產業化套用,加強各級應急裝備的儲備、管理和使用,優先為多災易災地區配備應急裝備。
(七)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
1.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和體系化支撐。完善應急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集約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加快推進全市各縣(市、區)應急指揮中心標準化建設,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指揮協同,推進應急指揮體系的規範化運行。建設低延時、大寬頻的空天一體化通信網、指揮網,建立縱橫相連相通的應急指揮平台。構建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為指揮救援、決策支持提供信息化輔助手段。氣象、地震、資源規劃、科技、通信等重要涉災部門要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推進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技術新方法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套用。系統推進“智慧應急”建設,建立符合大數據發展的應急數據治理體系、安全可靠的運維保障體系和嚴謹全面的標準規範體系,完善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災情管理、政務管理和社會動員等功能,實現城市安全運行實時監控、狀態掌控和有效管理。
2.提高信息化平台的套用服務水平。堅持以用促建、以建促用的建設思路,改進和完善信息化平台模組功能和套用設定。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實現“線上”交流和“線下”精準服務相結合;強化信息系統安全防護和數據分級分類管理;適應新時代信息化發展,逐步拓展載體外延,增強平台的可操作性、便捷性和實用性。
(八)全民安全意識與社會動員能力提升。
1.增強全民安全意識。
(1)加強應急文化建設。弘揚應急文化,深化應急文化理論研究,將應急文化建設與平涼市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推進,拓展社會參與應急文化建設渠道。把安全素質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完善政府部門、社會力量、新聞媒體等合作機制,打造公眾號、網站、雜誌、視頻作品等全方位應急文化科普宣教平台,在主流媒體、網路媒體、入口網站等平台開設專題專欄,建設全媒體應急文化陣地。做好應急狀態下的輿論引導,主動回應社會關切,鼓勵新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繁榮發展應急文化事業和應急文化產業,擴大優質應急文化產品供給。
(2)加強社會化宣教和專業技能培訓。完善黨政領導培訓制度,督各促行業部門、企業建立健全應急管理人員培訓制度和應急救援隊伍培訓機制,組織開展全員事故災難防範知識培訓,建立培訓考核制度和獎懲辦法,推動安全生產企業安全防災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按照“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加強學校安全培訓規劃,推動學校安全教育體系和安全防災培訓師資力量建設,組織學生參加應急實戰演練和安全體驗活動,培養學生應急基本素質與能力。加強社會教育培訓,鼓勵社會培訓機構發展,支持培訓機構改善設施、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好培訓課程體系。積極落實《關於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動計畫的實施意見》,引導培訓機構承擔培訓任務,整合最佳化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質量和水平。加強全民性安全教育培訓平台建設,通過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開展安全防災教育進學校、進社區等“五進”活動。
2.提升應急管理社會動員能力。
(1)加強基層應急力量建設。結合基層社會治理格線化建設,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建立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強化基層信息員能力建設。充分依靠共青團、紅十字會、總工會、青年志願者協會、高等院校、基層社區等力量,推進應急力量覆蓋至鄉鎮和街道社區,形成多方參與、協調聯動、共同應對的應急救援格局。指導生產經營單位加強應急管理組織建設。最佳化基層監管力量配置,推動監管服務向小微企業延伸。
(2)發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全方位智慧化社會動員體系,健全政府支持、項目化管理、社會化運作的社會應急力量服務機制,建立社會應急力量激勵機制,明確因應急救援導致傷亡的撫恤政策。建立社會應急力量管理服務平台,推動社會應急力量能力分類分級測評,形成社會應急力量人才梯隊。加大應急實訓設施向社會應急力量開放共享力度,提供集中救援訓練和能力測評基礎設施保障。
(3)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政府購買應急管理領域相關事項服務制度,鼓勵中小微企業訂單式、協作式購買應急管理和技術服務。加快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機構資質管理制度改革,加強註冊安全工程師、註冊消防工程師等職業資格管理。嚴格監督管理社會化服務機構,支持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發展,培育新型服務市場。建立公示制度和信用評定製度,嚴肅查處租藉資質、違法掛靠、弄虛作假、壟斷收費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4)加強社會監督。推動信息公開,拓寬暢通社會監督渠道。加強正面引導和反面警示教育,對存在安全隱患和“三違”行為的企業提高曝光率。完善突發事件舉報獎勵制度,完善舉報投訴平台,提高市民在城市應急工作中的參與度,加強社會監督。
(5)積極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不斷強化金融、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推進農業保險和農村住房保險工作,建立健全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倡導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參加自然災害意外保險,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災害風險分擔機制。推廣安全生產責任保險,豐富應急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品種。建立企業安全生產承諾、安全信用考核、安全生產守信激勵、失信“黑名單”等制度,納入統一的信用平台並向社會公示。實行企業安全生產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建立企業安全生產信用修復機制。
五、重點建設項目
(一)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項目。
1.平涼市應急指揮中心建設項目。為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加快推進平涼市應急指揮平台建設,形成可視化實戰指南和應急輔助決策綜合平台,實現城市安全的實時監控、綜合展示、預測預警、風險分析、熱線服務、隱患排查、救援決策;構建物聯網監測、智慧型預測預警和精細化治理於一體的立體化城市安全網。以優勢科技資源為支撐,充分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5G、區塊鏈等先進信息技術,結合先進的城市安全管理理念,打造“智慧安全城市”。
2.平涼市應急管理全域感知網路建設項目。以統一的物聯網感知設備為基礎,接入生產安全感知、自然災害感知、城市安全感知、應急處置現場感知等子系統的感知數據,並統一接入省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常態下,為應急管理工作監測預警、監督管理提供業務支撐;非常態下,為指揮救援、決策支持提供信息化輔助手段。在安全生產領域,在企業部署數據採集設備,通過專網將企業生產數據傳輸至應急管理數據平台;在自然災害領域,搭設專線將行業部門的森林火險火情、防汛抗旱、地震、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等數據傳輸至應急管理數據平台;在城市安全領域,接入城市管理及相關部門的監測數據,補充部署城市關鍵設施的感測器,並將數據傳輸至應急管理數據平台;在應急處置現場,部署以自組網技術為基礎的現場感知設備,通過無線網路實時將現場感知數據傳遞至應急管理數據平台。
3.平涼市應急通信網路建設項目。建設依託於電子政務外網的指揮信息網,建設廣域覆蓋、隨遇接入、資源集成的衛星通信網,建設固定部署結合移動配備的專用無線通信網,組成空天地一體的應急通信網路。建成縱向貫通所有縣(市、區)、基本覆蓋鎮街、接入省廳節點,橫向融合各相關部門的應急通信網路,為應急狀況下工作指令下達、行業部門協調提供應急通信手段。
4.平涼市應急管理大數據平台建設項目。在統一信息資源規劃下,利用平涼市政務數據共享平台,建設應急管理大數據平台,實現與工信、公安、自然資源、交通、水務、衛生健康等應急管理相關市級部門的數據交換共享,消除信息孤島。推進業務數據的二次治理,形成統一業務數據資源池,為全市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服務和決策支持。
(二)安全生產風險防控能力提升項目。
1.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項目。以健全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和規範,完善技術工程支撐、智慧型化管控、第三方專業化服務保障措施為重點,在安全風險辨識、制定管控措施、排查治理隱患、信息技術套用等方面,通過購買服務、委託第三方安全專業機構及專家“會診”等方式,科學診斷和管控風險;建設遠程防控動態監控和預警系統,實時掌握企業重大風險點、危險源運行情況;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構建行業雙重預防信息化管控平台,實現對企業風險點分級管控的全過程監督;“十四五”期間,實現重點行業領域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全面覆蓋。
2.安全生產監管能力提升項目。加大應急管理領域急需緊缺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建立完善一線執法人員交流培養和考核獎懲機制,到2022年底具有安全與應急相關學歷、職業資格和實踐經驗的執法人員數量不低於應急管理在職執法人員的60%。強化執法人員職業保障,依法為執法人員辦理工傷保險,鼓勵為執法人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嚴格執行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準軍事化管理的標準規範和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裝備配置標準,按要求配備相關執法制式服裝、標誌和執法執勤用車。
(三)自然災害防治工程。
1.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重點對全市歷史災害發生和損失情況,以及重要承災體的災害屬性信息開展普查,建設主要災種風險隱患資料庫,全面掌握風險要素信息。與地理信息匹配連結,編制自然災害風險圖和綜合防治區劃圖,提出綜合防治對策,強化自然災害風險預警和防範化解能力。
2.自然災害防治預警檢測信息化工程。建設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專項工程,地震災害、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農業自然災害等單項監測預警專項工程,推進監測數據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融合風險隱患監測感知數據,建設數據互動共享系統、視頻融合調度系統,格線員管理終端。提高技術裝備智慧型化、輕型化、標準化水平,重點發展新型應急指揮通信、特種交通應急保障、專用緊急醫學救援、智慧型無人應急救援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保障等領域的應急產品。按照應急裝備配備標準,加強裝備配備的更新、改造和維護,大力提升應急裝備配備水平。重點加強大型無人監測飛機、快速搜救、救援機器人等應急救援技術裝備的配備,提高全市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保障水平。
(四)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提升項目。
1.平涼市應急物資儲備調度中心建設項目。建設市級應急物資儲備調度中心,主要完成物資裝備儲備庫房、消防設施、辦公及指揮調度設施、演練場地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對重大突發事件應急物資的儲備,建立健全應急儲備物資採購、調運、更新等管理制度,加強應急物資信息資料庫建設。具備條件的縣(市、區)補充增設縣(市、區)級應急物資儲備調度中心(庫),根據應急物資儲備庫的布局要求、建設標準和設施設備配套有關要求,進行科學規劃、選址、設計,高標準建設應急物資倉儲設施,全面提升應急救災物資保障水平。
2.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建設項目。統籌全市事故災害風險區域特點,依託縣(市、區)現有應急救援資源,建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重點依託消防救援隊伍,建立完善市、縣(市、區)“一專多能”的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將應急管理培訓納入黨政幹部培訓計畫,定期組織開展培訓與交流活動,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3.平涼市應急救援隊伍訓練基地建設項目。針對平涼市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區域應急救援實際,建設市級區域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訓練基地。根據區域應急救援需求和區域輻射能力等,組建整合區域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加強市級區域性應急救援隊伍訓練基地的配套設施建設,配備通信指揮裝備、運輸裝備、常用救援裝備、後勤保障裝備和防護裝備,提升專業應急救援能力。
4.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項目。加強與甘肅省公航旅集團通航產業戰略合作,提高直升機參與應急救援水平。制定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相關規章制度,加快推進基礎保障設施、直升機起降點、航空應急指揮調度中心等建設任務。建立應急物資裝備緊急調運投送機制,提高應急物資裝備調運投送能力,確保應急狀態下應急物資裝備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五)安全文化宣教提升項目。
1.安全文化教育體驗基地建設項目。以增強全民安全意識為目的,以全面普及安全知識為基礎,建設涉及居家安全、公共安全、生產安全、自然災害、應急疏散、急救體驗等多個主題的安全文化宣傳點,建成1 個市級、7縣(市、區)級的宣傳教育培訓及科普體驗等為一體的三維模擬仿真實訓宣傳教育基地,有效提升全市安全文化教育效果。
2.安全文化主題公園示範工程建設項目。依託平涼市體育運動公園建設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包括防汛、防火、地震、衛生防疫、交通安全、用氣用電的安全和應急逃生等;建設災害事故科普展館和互動體驗項目,開展觀摩應急處置和逃生案例等活動,面向廣大民眾宣傳普及應急相關常識,提高人民民眾的風險防範意識和安全意識,形成示範效應,為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營造良好的安全氛圍。
3.中國小安全教育共享教室建設項目。加強中國小校園公共安全與應急知識教育,圍繞平涼職業技術學院綜合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青少年宮、中國小綜合實踐基地建設,推進中國小安全教育共享教室建設。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校園安全公益項目,建設以演示、參與和體驗為主的風險管理和應急管理教育平台,涵蓋校園安全、居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內容,將學校、家庭、社會的應急與安全教育有效聯接,提高學生生命安全意識以及應對複雜社會環境的安全行為能力和避險自救能力。
4.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平台建設項目。建成一站式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平台,以信息化基礎設施部署、數據交換平台建設、系統擴展升級為主要內容,建設包括綜合服務系統、線上教育培訓系統、安全生產資格考試管理系統、培訓對接系統、大數據分析與展示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教育培訓平台,提升我市安全與應急領域教育培訓的規範性、系統性、及時性、規模性、共享性。
5.安全生產培訓考試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力爭至2022年底建成平涼市“三項崗位人員”安全生產培訓考試示範基地,加強與人社、住建、消防、市場監管、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的協作聯動,整合最佳化培訓資源,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示範基地拓展相關行業領域的培訓業務,打造綜合門類齊全、專業優勢突出的綜合培訓示範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各縣(市、區)政府、平涼工業園區(高新區)管委會要高度重視,將應急管理工作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應急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切實落實責任,確保規劃任務有序推進、目標如期實現。各縣(市、區)政府、平涼工業園區(高新區)管委會及市級有關部門應根據本規劃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制定相應的應急管理工作規劃,並加強與本規劃有關內容的銜接與協調。
(二)加強資金保障,暢通投入渠道。各縣(市、區)政府、平涼工業園區(高新區)管委會及市級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應急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積極爭取財政支持,拓寬籌資渠道,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化應急管理資金投入機制,積極吸收社會資金參與應急管理建設;加強應急資金使用的管理與監督,全力保障本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工程項目順利實施。
(三)夯實工作責任,強化政策保障。各縣(市、區)政府、平涼工業園區(高新區)管委會及市級有關部門要強化政策保障,將主要任務完成情況列入目標責任制考核,確保規劃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政策體系,在財政、金融、稅收、產業、科技等方面給予相關政策支持,制定提出保證規劃目標實現、主要任務完成和重點項目實施的對策措施。
(四)加強跟蹤評估,強化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動態評估機制和督導檢查工作機制,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及時向社會公布。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年度評估、中期評估和總體執行情況總結制度,定期向市政府提交規劃評估報告,確保整體規劃全面落實。
解讀
為進一步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持續推進全市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由市應急局負責平涼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髮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前期調研、起草編制、徵求意見、專家論證、規劃銜接等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平涼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髮展規劃》。簡要介紹一下規劃情況如下。
一、編制背景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時期特別是應急管理部門組建以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安全發展和綜合減災理念,統籌推進應急管理事業發展,風險防範和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明顯增強,應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應急宣傳教育廣泛開展,社會協同應對能力有效加強,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應急管理機構改革成效逐步顯現。“十三五”期間,全市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
二、全市“十四五”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我市經濟和社會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安全形勢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應急管理工作仍面臨著整體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應急管理體系亟需健全、基礎能力尚需提升、應急綜合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等重大挑戰,同時也有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是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應急管理事業發展。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這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應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和基本遵循,也為平涼市應急管理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二是經濟發展為應急管理事業提供有力支撐。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勢頭,為平涼市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城市發展戰略帶來新機遇。“十四五”時期,平涼市著力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不斷加快,為平涼加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為應急管理創新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解決深層次、結構性、區域性的應急管理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是全社會對應急管理事業發展需求日益增長。人民民眾的安全需求日益增長,應急事業發展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熱點問題,對提升應急管理效能、提高事故災難應對處置能力的呼聲和期望日益高漲,企業、非政府機構、各種團體組織、人民民眾參與應急管理的途徑更加多元化,為推進應急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三、規劃目標任務
“十四五”時期,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甘肅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風險防範、應急處置和綜合保障等應急能力建設,著力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防救責任體系不斷健全,事故災害風險防控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防範應對處置災害事故的能力顯著提升,全市應急管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加強,形成具有平涼特色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到2035年,與平涼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建成,重大風險防範化解能力大幅度提升,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自然災害預警、應急處置和社會動員能力明顯提升,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水平達到新高度,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四、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分為現狀與形勢、總體思路、建設目標、主要建設任務、重點建設項目、保障措施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現狀與形勢。全面總結了“十三五”特別是應急管理部門組建以來全市應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認真梳理了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深入分析了應急管理事業面臨的風險挑戰,科學歸納了影響未來五年應急管理髮展的重大機遇。
第二部分總體思路。提出了“十四五”我市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必須遵循的5項基本原則。
第三部分總體思路。明確了未來五年和十五年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和中長期目標,分類分級推進七項目標實現。
第四部分主要建設任務。依據“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甘肅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規劃和市委市政府關於應急管理的部署要求,提出了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應急管理法治體系建設、災害事故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應急管理及救援隊伍建設、綜合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全民安全意識與社會動員能力提升8項重點任務。
第五部分重點建設項目。緊扣應急管理髮展需求,聚焦解決短板弱項問題,全面梳理各方意見建議,以重點項目推動整體發展,確定了未來5年需要重點實施的信息化建設、安全生產風險防控、自然災害防治、應急救援處置、安全文化宣教5類能力提升重點項目。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為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能夠如期完成,《規劃》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資金保障、夯實工作責任、加強跟蹤評估4項保障措施,要求各縣(市、區)政府全面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大力支持應急管理事業發展,切實把應急管事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推進,確保《規劃》落實落細落地。
“十四五”時期是平涼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在新的起點上加快建設綠色、開放、興業、安寧、幸福新平涼的關鍵五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著眼平涼市實際,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處置應對各類災害事故,平涼市應急管理局起草了《平涼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髮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一、制訂依據
依據《“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甘肅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規劃》《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檔案和法律法規。
二、主要內容
《規劃》分為現狀與形勢、總體思路、建設目標、主要建設任務、重點建設項目和保障措施等六部分。
第一部分,現狀與形勢。
《規劃》闡述了“十三五”主要工作成效。“十三五”時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力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防災減災救災和安全生產等各項工作,積極推動應急管理機構改革,不斷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著力完善風險防控體系,紮實推進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全市應急管理事業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初步建立;二是安全生產基本盤面守穩守牢;三是安全生產執法力度持續加大;四是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明顯增強;五是應急救援處置能力不斷提升;六是應急科技體系建設逐步推進;七是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成效明顯。
《規劃》分析了“十四五”面臨的形勢。“十四五”時期,隨著我市經濟和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安全形勢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全市應急管理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和重大發展機遇。一方面,我市面臨著整體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應急管理體系亟需健全、應急管理基礎能力尚需提升、應急綜合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公眾應急意識和社會動員能力有待提升等5方面的挑戰。另一方面,我市也具備黨中央和國家高度重視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經濟發展為應急管理事業提供有力支撐、城市發展戰略帶來新機遇、全社會對應急管理事業發展需求日益增長等4方面的發展機遇。
第二部分,總體思路。
《規劃》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來甘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主線,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加強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工作,全力防範化解各類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風險,全面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為平涼市實施城市更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的指導思想。
《規劃》提出,要堅持黨的領導,民眾廣泛參與;堅持以人為本,保障生命安全;堅持深化改革,推進依法治理;堅持源頭管控,落實精準治理;堅持創新驅動,把握重點方向等五項基本原則。
第三部分,建設目標。
《規劃》提出,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防救責任體系不斷健全,事故災害風險防控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防範應對處置災害事故的能力顯著提升,全市應急管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加強,形成具有平涼特色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到2035年,與平涼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建成,重大風險防範化解能力大幅度提升,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自然災害預警、應急處置和社會動員能力明顯提升,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水平達到新高度,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同時,分類提出安全生產防控卓有成效、應急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完善、災害事故風險防範能力進一步提升、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應急救援處置能力顯著提升、應急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加強、應急科普宣教培訓更加深入等7個專項發展目標。
第四部分,主要建設任務。
《規劃》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方面提出:一要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加強應急指揮體系建設、最佳化協同聯動工作機制、提高應急值守和信息報告標準化水平。二要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制,構建自然災害管理體系、健全防災減災責任體系與督導檢查工作機制、健全自然災害救助與災後重建機制。三要最佳化監督管理體制機制,最佳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制、完善行業領域安全監管體制。四要壓實應急管理責任,健全落實應急管理責任制、完善災害事故調查工作機制、嚴格事故責任追究。
《規劃》在“應急管理法治體系建設”方面提出:一要健全應急管理法規標準體系,建立制度體系、健全普法機制、推進應急管理標準化。二要最佳化應急預案體系,完善應急預案管理機制、加快應急預案制定修訂、加強應急預案演練與評估。三要規範依法行政執法,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動依法行政決策、規範應急管理行政執法。
《規劃》在“災害事故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方面提出:一要提升自然災害風險防範化解能力,建立自然災害資料庫和風險評估機制、建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會商研判制度、健全自然災害分類監測和分級預警體系、構建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範治理體系。二要健全安全生產風險防控體系,完善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加強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持續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三要建設城市公共安全風險防範能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規劃》在“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出:一要完善自然災害工程防禦設施。二要提升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三要提高城鄉應急基礎設施安全配置標準。四要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五要提升城鄉基層社區(村)安全韌性水平。
《規劃》在“應急管理及救援隊伍建設”方面提出:一要加強應急管理隊伍建設,加強領導幹部隊伍建設、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應急管理隊伍業務能力。二要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強綜合救援隊伍建設、強化專業救援隊伍建設、最佳化應急救援力量布局、加強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建設。
《規劃》在“綜合應急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提出:一要健全完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二要提升應急物流協同調運能力。三要完善應急物資供應保障聯動機制。四要提高應急救災裝備保障水平。
《規劃》在“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提出:一要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和體系化支撐。二要提高信息化平台的套用服務水平。
《規劃》在“全民安全意識與社會動員能力提升”方面提出:一要增強全民安全意識,加強應急文化建設、加強社會化宣教和專業技能培訓。二要提升應急管理社會動員能力,加強基層應急力量建設、發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社會監督、積極發揮市場機製作用。
第五部分,重點建設項目。
《規劃》在前期調研、總結《平涼市“十三五”安全生產規劃》項目進展、分析全市應急管理現狀的基礎上,積極與省廳銜接,圍繞《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關於防災減災應急救援7項重點項目建設規劃,以及《甘肅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規劃》(徵求意見稿)5類17項重點工程,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實施建設項目5類17項:
(一)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項目。(包含,平涼市應急指揮中心建設項目、平涼市應急管理全域感知網路建設項目、平涼市應急通信網路建設項目、平涼市應急管理大數據平台建設項目等4個項目。)
(二)安全生產風險防控能力提升項目。(包含,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項目、安全生產監管能力提升項目等2個項目。)
(三)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包含,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自然災害防治預警檢測信息化工程等2個項目。)
(四)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提升項目。(包含,平涼市應急物資儲備調度中心建設項目、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建設項目、平涼市應急救援隊伍訓練基地建設項目、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項目等4個項目。)
(五)安全文化宣教提升項目。(包含,安全文化教育體驗基地建設項目、安全文化主題公園示範工程建設項目、中國小安全教育共享教室建設項目、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平台建設項目等、安全生產培訓考試示範基地建設項目5個項目。)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
《實施意見》提出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加強資金保障,暢通投入渠道;夯實工作責任,強化政策保障;加強跟蹤評估,強化監督管理等4項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