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

《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是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部署,科學謀劃我省應急管理事業長遠發展思路和重大舉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和《“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檔案制定的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於2022年3月6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
  • 印發機關:河北省人民政府
  • 印發日期:2022年3月6日
  • 發文字號: 冀政字〔2022〕9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的通知
冀政字〔2022〕9號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
  現將《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22年3月6日

規劃全文

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部署,科學謀劃我省應急管理事業長遠發展思路和重大舉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和《“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檔案,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規劃背景
  “十三五”時期,全省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對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科學謀劃應急管理改革發展,堅決守牢安全生產基本盤,持續加強重大安全風險防控,穩步提升自然災害防禦水平,統籌推進應急救援力量建設,不斷提高應急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十四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關鍵五年,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既面臨重要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一)“十三五”時期取得的工作進展。
  1.應急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平穩有序,根據《河北省機構改革方案》,整合了多個部門的職責,組建了河北省應急管理廳,各市(含定州、辛集市)、縣(市、區)和雄安新區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全面完成。應急指揮體系逐步最佳化,對6個省級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公室的組織架構、職責職能、運行機制及各成員單位的職責進行了重新調整。編制修訂了各類預案,應急預案體系不斷完善,形成省、市、縣三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搭建了信息化系統建設總體框架,實現了省應急管理廳與多部門監測預警系統互聯互通,初步建立了以自動化、網路化、移動化、智慧型化為特徵的應急管理工作新模式。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不斷加強,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軍隊應急力量為突擊、社會力量為輔助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初步形成。京津冀區域應急合作不斷深化,與北京、天津市簽訂了《京津冀應急救援協作框架協定》《京津冀救災物資協同保障協定》等合作性檔案,推動京津冀救災協同和救災物資管理體制向深層次發展。
  2.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生產安全事故大幅下降,“十三五”與“十二五”相比,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36.46%、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33.52%、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3.90%、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63.32%、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60.26%,均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安全生產責任體系不斷完善,制度建設不斷加強,監管監察能力不斷提升,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成效顯著,安全科技引領保障作用不斷增強,全民安全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
“十三五”時期安全生產類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3.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成效明顯,與“十二五”時期相比,緊急轉移安置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下降了12.42%、62.81%、28.70%;“十三五”時期,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年均每百萬人口因災死亡率分別為0.50%、0.81,控制在了1.1%和1.1的規劃目標以內。法規標準體系逐步健全,城鄉災害防禦能力不斷提升,災害風險監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應急物資儲備網路初具規模,防災減災知識社會公眾普及率顯著提高。
22JZZ90002
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
“十三五”時期災害防治類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二)面臨的挑戰。
  1.安全風險防範形勢依然嚴峻。我省高危行業企業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全省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生產企業總量近5000家。安全生產基礎較為薄弱,小微企業數量多,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低,員工安全意識和技能素養不適應現代化安全生產需要。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快速成長,城鎮化加速發展,帶來新的安全風險。
  2.自然災害防治任務依然艱巨。我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增加趨勢,洪澇、乾旱、風雹等災害多發頻發特徵明顯;森林草原面積較大,火災形勢依然嚴峻;地質災害類型全、分布廣,地震地質災害風險大。“城市高風險、農村不設防”的狀況未根本改變,基礎設施設防水平有待提高。
  3.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仍需完善。應急指揮體系尚需完善,部分市、縣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公室調整最佳化進度較慢,存在責任不明晰、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基層應急力量尚需加強,存在應急資源匹配不夠科學的情況,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缺少依託。京津冀區域應急協同度不高,機制性障礙亟待破解。
  4.應急保障能力有待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設不夠完善,監測監控體系存在不足,智慧型化功能尚未有效實現。應急專業力量短板突出,全省應急管理系統專業人才嚴重缺乏,還不能完全適應應急工作的需要。應急救援水平有待提升,應急救援專業力量較為分散,救援裝備配備不足,綜合性跨部門應急演練組織開展的數量少、規模小。全民應急素質教育體系不夠完善,公眾風險防範意識較差,自救互救能力偏弱。
  (三)發展機遇。
  1.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對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提出一整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闡明了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的特色和優勢,科學回答了事關應急管理工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河北,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精神,為我省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2.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省委、省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大力推動平安河北建設,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領域改革發展,促進應急管理職能有效整合,在鄉鎮和街道改革中明確組建應急管理辦公室,強化應急管理基層建設,為我省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根本保障。
  3.三件大事有力有序有效實施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歷史機遇。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向縱深推進,我省應急管理工作加快融入京津應急管理創新發展大局,為加快我省應急管理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撐。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攜手河北張家口籌辦冬奧會,將帶動一批應急管理領域前瞻性改革創新和前沿性試點項目先行先試,為我省應急管理事業跨越式發展創造了重大機遇。
  4.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應急管理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為我省立足強大國內市場需求,重塑競爭新優勢提供了堅實支撐。我省將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新型城鎮化、區域協同化、城鄉一體化的更高質量發展,有利於加快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和人防物防工程建設,提升城鄉整體安全發展水平。
  5.創新驅動的深入實施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我省科學技術活動日益顯示出蓬勃發展的新態勢,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科技成果加速在應急管理領域轉化套用,將大幅提升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等能力,實現科技創新與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業務深度融合,為推進我省應急管理數位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按照全省“三六八九”工作思路,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主線,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努力實現防災減災救災“三個轉變”,有效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北,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民眾優勢和社會主義集中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把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國民安全素質和應急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預防為主。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做到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強源頭管控,夯實安全基礎,強化災害事故風險評估、隱患排查、監測預警,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堅持依法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一步完善地方法規和標準體系,堅持權責法定、依法應急,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實現應急管理的制度化、法治化、規範化。
  堅持社會共治。把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貫穿工作始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強化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不斷提高全社會安全意識,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堅持精準治理。科學認識和系統把握災害事故致災規律,統籌事前、事中、事後各環節,差異化管理、精細化施策,做到預警發布精準、搶險救援精準、恢復重建精準、監管執法精準。
  堅持協同發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攜手張家口舉辦冬奧會的大背景下,共同推動京津冀應急管理聯防聯控、協同發展,提高區域整體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共築應急管理事業高地。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應急救援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進一步提升,應急管理隊伍的管理制度、人才培養制度和政策保障體系基本健全,應急管理法治水平和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35年,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防災減災水平全面提升,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建成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應急體系,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指揮體制、責任機制、協同機制、會商機制、輿情應對機制、恢復重建機制等更加合理,京津冀區域協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法規標準體系更加科學健全。應急管理隊伍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
  災害事故防範水平全面提高。災害事故風險底數全面摸清,風險治理更加精準,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災害預防和監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基礎設施防災能力、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全面提高。
  應急處置應對能力顯著提升。各類應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最佳化,配置更加合理,救援協同應對更加順暢,預案管理更加科學,應急實訓演練更加有力,應急救援效能明顯提升。
  應急綜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強。科技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成果轉化更加高效,科技創新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應急產業日趨壯大,物資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人才隊伍迅速壯大,領導幹部應急管理能力顯著提升。
  共建共治共享體系更加健全。應急文化深入人心,市場化應急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公眾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
“十四五”時期主要指標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
  1.健全領導指揮體制。按照“上下基本對應”原則建立縣級以上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應急管理指揮機構,統一指揮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統籌災害事故救援全過程管理。健全省、市、縣應急回響機制,明確各級各類災害事故回響程式,進一步理順災害事故救援指揮機制。推進準軍事化管理模式建設,全面打造新時代應急管理鐵軍。
  2.完善應急管理責任機制。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應急管理責任機制,織密責任網路。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幹部責任,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推進行業部門落實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防治責任,明確各部門在防災減災救災和安全生產各環節全鏈條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加強監督檢查,切實落實重大安全風險防控責任。深化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完善災害事故調查機制,嚴格責任追究,加強對災害事故查處和責任追究落實情況的跟蹤評估。
  3.完善應急管理協同機制。完善部門協同機制,發揮相關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作用,以及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各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制定部門應急管理權責清單,加強重大安全風險防範化解和災害事故處置應對的協同聯動。完善區域協同機制,健全省際邊界區域在重特大關聯事故災害信息共享、應急物資共用、應急救援力量增援調度等方面的區域協同聯動制度,加強省內毗鄰區域重大風險的聯防聯控,在工作互聯、預案互補、能力共建、信息互通、力量互援、救援互動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完善軍地協同機制,最佳化軍隊和武警部隊參與搶險救災的程式方法。積極推進部隊將應急演練納入日常培訓演訓內容,開展軍地常態化的聯演聯訓。強化軍地指揮協同、災情動態通報、兵力需求對接和應急資源保障,推動軍地數據安全共享和應急資源共用。
  4.完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會商機制。堅持“綜合協調、部門聯動、分級負責、區域協同、多方參與”的原則,加強自然災害風險會商工作。健全涉災部門、專家團隊、地方政府等多方參與的會商平台,定期匯總分析各專業部門災害趨勢預測和重大災害形勢研判意見,形成綜合會商研判報告,加強多方參與會商和多源監測預警信息的綜合研判,為減災救災決策提供輔助支撐。
  5.健全輿情應對機制。加強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輿情監測,拓寬輿情監測途徑,加強輿情專家庫和網評員隊伍建設,為輿情引導提供有力支撐,確保及時發現輿情信息,並進行有效引導。對社會關注度高的爆炸、礦難、地震、山洪等災害事故信息,及時組織專家分析、研判,早發現、早處置。制定信息發布模板,做好災害事故後的權威信息發布工作,統一口徑、主動發布、儘早發布,牢牢掌握信息發布主動權。開展網評員隊伍專題培訓,提高輿情處置整體能力。
  6.完善恢復重建機制。完善查災核災工作規程,認真做好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的統計、核實和評估,為恢復重建提供依據,科學制定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形成合力,確保被損壞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熱等公共設施以及學校和醫院等公益性服務設施在第一時間內得到修復。引導銀行貸款、對口支援資金、社會捐贈資金等參與災後恢復重建。支持紅十字會、慈善組織等依法參與災害救援救助工作。
  7.完善京津冀應急管理協作機制。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重大戰略,加快區域災害監測預警、應急儲備物資共享、聯合應急救援、聯合執法檢查等機制建設,推動應急指揮平台互聯互通,提高災害聯防聯控和協同回響能力,助力有序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強應急產業項目京津冀合作開發,推進自然災害聯防技術研究,提高區域公共安全科技水平。深化京津冀在應急宣教、專業培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開展京津冀應急領域標準化工作,共同提升京津冀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和應急管理工作水平。
  (二)加強應急管理法治建設。
  1.健全法規規章體系。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規章立改廢釋情況,立足我省應急管理實際,推進我省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的制修訂工作,定期開展規範性檔案集中清理,做到與國家法律法規及時有效銜接,有針對性地解決區域性難題,有效解決深層次、體制性障礙,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全省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
  2.推動依法行政決策。將應急管理行政決策全過程納入法治化軌道,分類管理一般和重大行政決策。建立依法應急決策制度,按照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式,規範涉及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領域重大決策。深化應急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積極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
  3.提高行政執法水平。推進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組建綜合性執法隊伍,充實加強基層一線執法力量。全面落實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推行“執法告知、現場檢查、交流反饋”“重點檢查企業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崗位操作員工全過程在場”和“執法+專家”的執法工作模式。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細化行政處罰等級,合理確定自由裁量幅度。加強“兩法銜接”,規範實施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制度和聯席會議制度。強化跨區域聯合執法、交叉執法,加強跨部門聯合協同執法。實行分類分級監管執法,開展網路巡查執法。強化執法監督考核,堅持行政執法質量定期通報制度,對執法工作落後的地區和單位進行約談警示。
  4.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強化宣傳,對新出台的法律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檔案進行及時解讀,方便社會公眾理解掌握。完善以案釋法制度,加強警示教育,發揮典型案例的引導、規範、預防與教育功能。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完善執法普法制度。通過入口網站、知識競賽、微信公眾號、主題宣講等多種方式和途徑開展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普及工作。
  5.推進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貫徹實施。組建全省應急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推動應急管理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系統化、規範化。針對應急管理工作中的標準短板,結合應急管理領域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套用情況,加強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領域地方標準的制定、推廣及套用,持續最佳化省級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標準體系平台。鼓勵支持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區積極推動制定地方標準,相關社會團體和企業制定高於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或企業標準。
  (三)提升風險防範化解能力。
  1.強化風險辨識和隱患排查能力。全面推進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促進雙重預防機制與企業現有管理體系深度融合。加大標桿企業培育力度,加強評估和執法檢查,督促企業提升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運行質量。建立完善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納入應急管理部門信息平台。實施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掌握全省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省災害綜合風險水平,加大災害易發頻發、多災並發和設防不達標等重點隱患排查力度。實施城市安全風險普查,開展重點區域安全風險評估,強化城市運行安全保障。
  2.提高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監測監控預警能力。全面建成危險化學品、煤礦、非煤礦山和消防重點單位聯網監測系統,健全省、市、縣安全生產分級分類監測預警機制,建立監控、研判專業隊伍,實現風險感知、動態監測、自動預警、應急處置、結果反饋的全流程閉環管理。不斷完善災害監測預警機制,建成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提升森林草原、地震、地質、水文、氣象等自然災害的分類監測、分級預警水平,匯聚共享全省自然災害相關信息,全面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的綜合監測和預警能力。
  3.提升災害工程防禦能力。強化自然災害風險源頭治理,提高重大設施設防水平。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恢復森林、草原、河湖、濕地、荒漠、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加強平原地面沉降綜合防治,促進地質生態環境日漸恢復和改善。加強海岸帶保護修復,提升抵禦颱風、風暴潮等災害能力。加強林區和牧區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森林和草原防滅火能力。加快防洪抗旱重大樞紐工程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防治,全面提高大中城市防洪排澇標準。繼續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公路水路基礎設施改造等工程。紮實推進全省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提升地震災害綜合防禦能力,減輕地震災害風險。科學規劃建設管理應急避難場所,逐步提升避災防災能力。
  4.增強重大安全風險防控能力。落實《河北省安全生產風險管控與隱患治理規定》,推進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制度化和規範化。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突出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整治,深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有效防範和化解安全風險,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
重點領域風險防控
  (四)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1.最佳化應急預案體系。結合重大風險研判,加強應急預案的統一規劃和分級分類管理,完善應急預案定期評估修訂機制,調整最佳化省、市、縣各級總體應急預案和各專項、各部門應急預案,強化各類應急預案銜接融通及數位化套用,增強應急預案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加強預案宣傳培訓,建立健全預案督促指導工作機制,推進應急預案演練向實戰化、常態化轉變,重點加強無腳本演練,強化應急預案演練管理,提升應急演練質量和實效。完善各類專項應急預案,強化各級各類預案規範統一、相互銜接以及京津冀跨區域應急聯動和協同救援。
  2.提升應急指揮協調能力。完善指揮體系,建立專業指揮與專家支持團隊,打造專業指揮員和專家隊伍,加強指揮信息化建設,提升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現場指揮部的組織、協調和保障能力,確保應對重大災害事故處置工作上下貫通、橫向銜接、運行順暢。加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行業應急救援隊伍等各類應急救援力量的對接協作和各部門之間協調聯動。
  3.強化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大力發展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草原消防隊伍,強化專業救援隊伍建設,促進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培育發展,健全軍地搶險救災協調聯動機制,強化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需求對接、行動協同,形成應急救援合力。積極支持配合國家華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加強河北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形成“就近調配、快速行動、有序救援”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健全政府購買應急服務機制,加快建立行業應急救援隊伍多渠道保障模式。強化各類應急救援隊伍戰鬥力建設,提高專業化技術裝備水平,抓緊補短板、強弱項,提高各類災害、事故應急救援能力。
  4.加強應急搶險和救災物資保障能力。最佳化應急物資儲備庫的空間布局,通過新建、改擴建、整合等方式,重點推進北京周邊縣、雄安新區周邊縣、多災易災縣、安全生產重點縣物資儲備庫項目建設。完善以省級庫為中心、市級庫為骨幹、縣級庫為補充的省、市、縣三級應急物資儲備網路,實現全省應急物資儲備庫縣域全覆蓋。按照實物儲備、協定儲備、生產能力儲備有機結合方式,完善多元化物資存儲機制。科學確定全省應急物資的品種、規模,增加高新技術、特種物資的儲備,滿足省本級啟動Ⅱ級應急回響的應急物資保障需求。完善應急物資採購、存儲、調撥、歸還、報廢、再利用等管理制度。認真落實《2020—2022年全省應急救援裝備配備方案》,2023—2025年按照急需先配的原則,持續加強應急救援裝備的配備和更新,重點消除應急裝備“空白點”和急需裝備的配備更換。加大全省紅十字會備災救災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建設省紅十字會備災救災物資儲備庫。完善社會應急物資徵用辦法和補償標準,拓寬應急物資籌集渠道。推進社區、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主體的應急物資儲備,鼓勵家庭有針對性地儲備應急物資。
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
應急物資儲備布局建設重點
  5.增強應急運輸保障能力。健全鐵路、公路、民航、海運等應急運輸綜合協調和緊急調度制度,完善各類社會交通運輸工具徵用和補償辦法,提升應急運力儲備能力和運輸保障能力。完善應急運輸管理信息系統,掌握資源分布情況,統一調度運輸力量,充分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最佳化緊急運輸方式。強化事件現場及周邊道路交通管控,完善應急救援車輛優先通行機制,保障應急救援隊伍、裝備、物資快速到達事件現場。加強交通應急搶通能力建設,補充完善重要交通樞紐的工程搶修裝備,提高清障及修復能力。加強航空應急救援和運輸保障能力建設,通過政府直接建設、委託代建、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利用民航運輸資源,充分發揮航空投送和救援的優勢,提高航空應急救援和運輸能力。推廣運用智慧型機器人、無人機等高技術配送裝備,推動應急物資儲運設備集裝單元化發展,提升應急運輸調度效率。
  (五)提升應急科技信息支撐能力。
  1.實施智慧監測預警。完善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各類風險源頭信息採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技術手段,實現對安全風險的監測、評估、預警和趨勢分析。利用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匯聚共享本地洪澇乾旱、森林草原防滅火、地質、氣象等自然災害相關信息,具備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普查成果,通過應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匯聚區域風險隱患數據,形成分災種、分區域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為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提供輔助支撐。
  2.實施智慧輔助決策。利用綜合套用平台的智慧型分析工具,對洪水淹沒、森林草原火災蔓延、尾礦庫潰壩、危險化學品爆炸、地震等災害事故及多災種耦合事故建立仿真模擬分析系統,綜合研判突發災害事故信息、業務系統報警信息和網際網路輿情,為分析災害事故影響範圍、快速評估災害事故損失、研判次生衍生災害提供輔助手段,為打造“情指行一體化”的指揮模式提供輔助決策。
  3.實施智慧監管執法。建設完善風險辨識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系統、安全生產格線化監管系統。推進智慧型終端裝備套用,利用圖像識別、語義分析等人工智慧技術,實現數據快速採集和獲取、執法標準智慧型關聯、執法文書自動生成,減輕執法重複填報數據負擔。開展區域、行業整體的安全生產風險智慧型分析研判,促進企業分級分類、差異化監管,輔助精準執法,提高監管效率和針對性,實現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大閉環的良性循環。
  4.實施智慧救援實戰。全面整合災害事故情報、應急力量、應急資源等信息,結合交通分圖、網際網路情報等輔助工具,實現統一指揮、統一協調和統一調度。健全省、市、縣貫通的應急通信網路保障體系,確保指揮調度扁平高效,採用人員接力、“輕騎兵”應急通信前突小隊與先進可靠通信技術手段等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極端條件下前後方通信不斷。部署災害事故精準救援系統,基於“安全碼”實行災害事故現場人員車輛管控、自救互救、線上醫療救助、救災捐贈、智慧型語音呼叫、應急物資申領等智慧型化管控,提高現場應急處置管理移動化、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
  5.實施智慧社會動員。依託網際網路、微信、微博等移動網際網路平台,建立具備線上學習、業務交流、經驗分享與專家技術諮詢功能的網路支持平台,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應急管理工作,提高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完善並推廣災害事故報送系統、應急資源管理系統等業務系統,加強對本地災害信息員、安全格線員、社會力量、志願者的組織管理。
  (六)提升應急管理基層基礎能力。
  1.強化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最佳化基層監管力量配置,推動監管服務向小微企業延伸。嚴格執行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裝備配備標準,及時補充和更新綜合行政執法裝備。加強基層消防站建設,合理布局設點,提高消防救援時效。開展村(社區)級兼職應急救援隊伍試點建設,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制定救援隊伍硬體配備標準,加大相關裝備硬體投入力度,推廣套用應急管理智慧終端。推進農村多災易災地區應急廣播系統建設,強化“村村響”防災減災救災實際套用,開展農村應急廣播使用人員培訓和信息發布演練。引導村(社區)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有序發展,堅決防範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現象的發生,增強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應急功能。開展應急管理示範創建活動,持續爭創“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市、區)”“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等試點工作。
  2.實施格線化管理。依託村(社區)格線,統籌融合基層幹部、應急管理工作人員、災害信息員等力量,加強村(社區)應急管理格線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格線員在安全生產、事故災害報警、災害信息統計、應急知識宣傳和搶險救援等方面的作用,暢通災情信息報送渠道,提高災情信息報送的全面性、及時性、準確性,著力提升基層災害風險隱患排查、預警信息傳遞、緊急轉移避險、先期應急處置等能力,建立“第一回響人”制度,增強防範和第一時間處置災害事故能力。
  3.推進應急文化建設。加強與主流媒體合作,開辦專版、專欄,大力宣傳我省應急管理新舉措、新成效。培樹先進典型,開展“應急管理年度人物”“安全衛士”“應急先鋒”“消防之星”“安全文明之星”“安全文明家庭”等推薦命名活動。實施全民安全素質提升工程,深入推進安全宣傳“五進”“五個一”活動,加大安全科普力度,開展應急知識競賽、“開工第一課”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增強全民安全意識。推動安全文化示範企業(單位)創建,不斷拓面增量,提高創建水平。積極創作以應急管理為主題的優秀文化產品,為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4.提升應急隊伍素質能力。編寫一批基層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教材,完善“大培訓”方案,組織開展專題培訓,強化現場實操實訓,提升黨政領導幹部和各級應急管理人員專業素養、實戰能力。提高執法人員專業化素質,具有應急管理相關學歷、職業資格和實踐經驗的執法人員數量不低於在職執法人員的75%。統籌應急管理領軍人才隊伍建設,組建應急管理高端智庫,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專家諮詢委員會和重特大突發事件首席專家制度。推進應急管理學科建設,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複合型人才培養。提升應急救援人員應急語言服務能力,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志願服務組織等力量建設專業化應急語言服務隊伍。全面推動實施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動,以危險化學品、煤礦、非煤礦山等高危行業企業從業人員和各類特種作業人員為重點,深入開展安全技能提升教育培訓。
  (七)提升社會協同應對能力。
  1.發揮市場參與作用。強化市場在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健全財政補貼、自願參加、保費分擔的災害保險制度,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巨災風險分擔機制。持續推進高危行業安責險動態全覆蓋,逐步帶動非高危行業企業投保,發揮保險機構參與風險評估管控和事故預防功能,實現風險專業化管理與安全監管工作的有機結合。持續推進政策性農房保險工作,提高災後恢復重建資金保障能力。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依法建立安全生產領域嚴重失信主體名單並實施失信聯合懲戒。實行企業安全生產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制度,建立企業安全生產信用修復機制。支持行業協會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規範行業安全生產行為。
  2.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將應急管理科技研究納入科學發展規劃和年度科研計畫,支持籌建應急管理大學,發揮石家莊鐵道大學、華北理工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學科引領作用。依託重點骨幹企業、科研院所、高校,扶持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應急科研基地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科技理論研究與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圍繞災害機理、應對處置、應急保障等方面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突破應急通信、無人救援保障、救援人員防護等關鍵技術,推動物聯網、北斗導航、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套用。針對洪澇、森林火災、土石流、海陸油氣開採、大型原油儲罐火災等重大災害事故搶險救援和通信保障等裝備需求,鼓勵開展應急核心裝備創新研發製造,推動構建集研發製造、集成創新、工程實施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
  3.推動應急產業發展。圍繞打造服務京津冀、輻射全國、走向國際的應急產業新高地,推動國家應急裝備產業基地、省級應急產業基地、省級重點應急產業特色集群建設,加快應急產業集聚發展。持續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完善應急產業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推進創新成果轉化,努力打造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套用於一體的創新鏈。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形成骨幹企業示範引領、中小企業特色支撐、融通發展的產業格局。積極引導公眾消費需求,切實提高政府採購力度,不斷完善應急基礎設施,推動形成政府採購、工程配置、家庭使用為主的應急產品和服務消費格局。對標國際領先、國內高端、京津先進的應急產業技術、服務理念與標準,搭建國內知名的應急展洽平台,擴大我省應急產業特色產品與服務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4.引導社會廣泛參與。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組織加大對應急管理事業的資源和政策支持。強化志願者隊伍建設,完善應急志願服務的招募管理、能力提升、激勵示範、支撐保障,健全應急志願服務規範運行辦法。通過行政、市場等手段,推進應急管理服務需求和供給資源共享對接、有序銜接、領域跨接,最大限度激發企業、社會組織、黨群社團等各類社會力量和資源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重點工程
  (一)應急管理監測預警指揮中心建設工程。加強省應急指揮中心建設,配套完善軟硬體設施,提升全省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會商研判、輔助決策、指揮調度能力。在我省應急管理信息化總體框架下,推進網路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動態監測、智慧型預警、扁平指揮、快速處置、精準監管、人性服務的應急管理新模式。建設多源感知手段融合的多災種、多鏈條、全要素、全周期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技術體系,實現地震、地質、水旱、氣象、海洋、林草、農業等災害系統風險模擬、多維可視化仿真推演以及信息輔助決策。對全省危險化學品、煤礦、非煤礦山(尾礦庫)等高風險行業企業以及相關區域進行三維建模,實現三維廠區與監測數據、監控視頻融合,形成三維傾斜攝影數據,為多維度全面分析風險信息提供數據源,為應急指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全面落實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各項部署,組織開展河北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全省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實施重點隱患調查與評估,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建立分類型、分區域的全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利用國家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評估與製圖系統,開展多尺度區域風險評估與製圖,制修訂災害風險區劃圖和綜合防治區劃圖,提出區域綜合防治對策,為各級政府有效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工作、切實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權威的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三)應急避難場所示範建設工程。充分利用現有或擬建的公園、綠地、廣場等,按標準規範建設1個具有指揮功能的示範性應急避難場所,做到標誌標識規範化、功能區域規範化、設備設施規範化。配置住宿、供水、供電、通信、醫療、防疫、廁所、排污以及消防、物資儲備、應急指揮需要的各種設施,貯備必須的應急物資,用於滿足一定數量的常住人口臨時避險和短期安置或長期過渡安置需要,滿足大震巨災情況下省級指揮部應急指揮需要。按照屬地原則,分級負責,分步推進,指導督促各地加強示範性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並逐步推廣。
  (四)森林草原消防隊伍能力提升工程。在組建各級森林草原消防專業隊伍基礎上,以提升隊伍戰鬥力為核心,研究探索機構健全、隊伍穩定、管理規範、訓練正規、經費落實的專業化、規範化發展模式,努力實現統一組織領導、統一指揮調度、統一防撲職能、統一培訓演練的建設目標。按照分級負責原則,組織各級隊伍加強專業知識學習,開展專業技能訓練,嚴格量化考核評標,不斷提高隊員專業素質,具備撲救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能力。堅持標準化建隊,按照國家和省有關標準要求,完善各級專業隊伍營區營房、辦公場所、訓練場地、物資儲備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滿足隊伍備勤訓練需要。加強撲火裝備建設,配備專用車輛、通信指揮器材、安全防護裝備和滅火機具裝備等,結合實際加大以水滅火裝備和大型、特種裝備建設投入,強化機動作戰和跨區增援能力。防火期內各級森林草原消防專業隊伍做到全員24小時值班備勤,編組開展攜裝巡邏,隨時處置突發森林草原火情;高火險時段和高風險區域,嚴格落實指揮、力量、裝備“三靠前”駐防,形成點狀支撐、區域聯動、快速到位、高效撲救的布防格局。
  (五)省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工程。綜合考慮我省主要災害風險分布、救援力量輻射範圍等因素,建設省應急救援中心,分為環首都、環省會和環渤海應急救援分中心。在張家口市建設環首都應急救援分中心;依託中國救援河北機動專業支隊,在石家莊市建設環省會應急救援分中心;依託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等項目,在沿海城市建設環渤海應急救援分中心。應急救援分中心均設有應急指揮部和綜合救援基地、培訓演練基地、物資裝備儲備基地、航空保障基地,滿足應對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需要。
  (六)應急科普宣傳教育工程。加大應急科普精品推廣力度,充分利用傳統媒體、網站和新媒體平台等載體,面向不同社會群體推送應急科普讀物、動漫、短視頻等宣教產品。按照因地制宜、資源共享原則,支持各地對現有應急科普宣傳教育場地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充分利用現有場地設施資源和廢棄礦山、搬遷企業舊址及遺留設施,或依託科技館、城市森林公園、災害遺址公園等,建設具有災害事故科普教育、自救互救知識普及相關功能的安全文化主題公園(街道)和應急科普宣傳教育基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建設與運行。根據各地工作實際,視情況授牌設立省級、市級應急科普宣傳教育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市、縣要制定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分工,發揮規劃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引領作用,把規劃目標任務和重點工程納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規劃與有關建設計畫、各類行動計畫及年度實施計畫緊密結合起來,逐級分解任務,逐項組織實施,逐個督促落實,確保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實現應急管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加強協調配合。省有關部門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指導和協調,健全規劃的銜接協調機制,確保專項規劃、區域規劃與省級規劃協調銜接、下級規劃與上級規劃在總體要求上方向一致,全面推進主管行業領域應急管理工作,為實現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三)加強投入保障。圍繞規劃確定的戰略目標和任務要求,完善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對民間資本投入的引領帶動作用,落實企業應急管理投入責任,拓寬應急管理投入渠道,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應急管理事業建設,促進全省應急管理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四)加強監督評估。建立監督檢查、跟蹤分析、中期評估和期末考核等工作機制,完善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加強對規劃實施及完成情況的跟蹤分析、監督檢查和監測評估,適時公布各地、各行業領域規劃指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的實施進展情況,對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開展不得力、不能按期完成規劃的地區和單位,要強化約談、通報、問責等措施,確保重點工程有序推進、主要任務順利完成、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