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重慶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發〔2021〕27號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現將《重慶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1年9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 發布單位:重慶市人民政府 
  • 發布時間:2021年9月30日 
  • 發布文號:渝府發〔2021〕27號 
重慶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對於進一步築牢全市安全發展基礎,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意義重大。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及《應急管理部關於做好“十四五”應急管理領域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應急函〔2019〕179號)、《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渝府發〔2021〕6號)等檔案精神,制定本規劃。
一、應急管理工作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一)進展與成效
1.應急管理“四大體系”基本形成。
嚴格按照新一輪國家機構改革精神,結合我市應急管理特點,大力構建行政管理體系、組織指揮體系、救援力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四大體系”。完成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市、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組建應急局,鄉鎮(街道)設立應急辦,初步形成三級行政管理體系。全市各級各部門明確應急管理內設責任機構。調整重慶市安全生產委員會(以下簡稱市安委會)和重慶市減災委員會(以下簡稱市減災委),設立道路交通安全辦公室、水上交通安全辦公室、軌道交通安全辦公室、建設施工安全辦公室、危險化學品安全辦公室、礦山安全辦公室、旅遊安全辦公室、城市運行安全辦公室、消防安全辦公室、特種設備安全辦公室、工貿安全辦公室等11個專項安全辦公室,成立重慶市自然災害應急總指揮部以及市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市抗震救災和地質災害防治救援指揮部、市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4個專項指揮部,建立“兩委、十一辦、四指”組織指揮體系。統籌規劃建設全市應急救援隊伍,基本建成“專常群”(專業救援隊伍、常備救援隊伍、民眾救援隊伍)救援力量體系。相繼出台《重慶市安全生產條例》《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重慶市安全生產舉報獎勵辦法》等地方法規和規範性檔案,修訂完善《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以及森林草原火災、地震等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制度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2.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嚴格產業準入,強化源頭治理,加強風險隱患管控,持續推動煤礦落後產能淘汰、非煤礦山關閉註銷、化工企業搬遷入園、煙花爆竹生產企業整體退出。深化行業領域綜合治理,切實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持續開展全市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四個能力”達標創建活動。持續改善安全生產基本面,推動道路安全生命防護建設工程,實現全市客運企業安全風險管理系統全覆蓋;開展重慶市建築安全文明工地創建活動,打造“智慧工地”。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進一步健全,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事故危害持續降低。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十三五”期間全市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34.5%,死亡人數下降36.5%;較大事故減少75起,下降49%;重大事故減少2起,下降4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礦商貿十萬人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分別下降45%、13%、23%。
3.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
災害風險防範和監測預警能力明顯增強,地質、水文、氣象、地震、林業等行業領域監測預警網路基本形成,重要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災害設防水平顯著提高。及時開展應急救助,積極實施倒房恢復重建,穩步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災害應急處置與恢復重建能力進一步提升。啟動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深入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工作,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103個。統籌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已建成避難場所6852個。組織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系列應急演練活動,民眾防災減災意識普遍增強。“十三五”期間,全市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為0.7%,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為0.91。
4.應急救援與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完善全市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布局,已建成國家級救援隊伍5支、市級救援隊伍14支、部門救援隊伍23支,覆蓋礦山、危險化學品、水上、橋樑隧道、油氣管線、地質災害、防汛抗旱、航空等專業領域。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實戰實練,完善應急預案體系,探索建立應急救援技術指揮官制度,與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建立省級應急救援聯動機制。強化救災物資和防汛抗旱物資儲備,中央庫、市級庫及部分區縣庫建成投用,基本形成三級應急物資儲備格局。購置配備現場偵測裝備、通信裝備等應急裝備,完善應急物資緊急運輸機制,應急救援和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二)面臨的挑戰。
1.安全生產形勢依然複雜嚴峻。
隨著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以及不斷湧現的新業態、新行業給安全生產帶來新風險、新問題。各等級公路里程急劇增加,鄉村道路不斷延伸,臨水臨塘臨崖路段較多,道路交通安全風險仍然較大。建築企業和一線施工人員安全意識還需持續強化,建築施工安全風險依舊偏高。礦山、化工、交通運輸、消防等行業領域安全風險仍然突出。城區高層建築眾多、山地建築結構複雜、樓宇密度大,城市消防通道阻塞現象突出,火災防控難度大,居民住宅、公共服務設施、人員密集場所、地下空間、地下管網等安全風險急劇增大。產業園區及城鄉結合部安全管理依然薄弱,城市火災、燃氣泄漏等仍有發生。
2.自然災害風險防控難度較大。
重慶是典型的山城,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特點於一體,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但防禦工程基礎薄弱,風險防控難度大。境內大中小河流縱橫交織,山區河流坡陡流急,洪水集聚速度快,突發性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不足,現有水庫、水閘等設施滯洪、緩洪能力不足。森林草原火災風險防控基礎設施不足,林火阻隔網路覆蓋面小,消防水池、智慧型監測系統建設滯後。加之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幾率增大,局地極端氣象災害事件難以及時、精準監測預警,防災減災面臨新的挑戰。
3.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
“十三五”期間,應急管理工作雖然取得明顯進展,但綦江區松藻煤礦“9·27”重大事故、永川區吊水洞煤礦“12·4”重大事故暴露出應急管理工作還存在諸多短板。應急管理各項工作機制尚不完善,“大應急、大安全、大聯動”管理理念亟待加強,“行政管理與專業指揮”等協調配合機制有待完善;應急管理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交叉,相關職能部門責任邊界尚未完全釐清,新興行業、領域和業態安全監管職責不夠明確;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任務尚未完成;全社會關注、參與應急管理及自然災害防治機制不夠完善;統一高效的事故災難調度指揮機制仍需健全。
4.應急管理基礎與救援能力亟待加強。
基層應急管理機構設定不夠完善,應急管理人才隊伍薄弱,基層任務重、壓力大,履職能力有待提升。應急管理現代化水平不高,專業裝備保障、科技支撐、信息化建設滯後。全市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不夠完備,專業救援隊伍和社會應急力量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應急管理部門與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協調聯動有待加強,缺乏平時預防服務、戰時統籌組織的綜合應急力量。公眾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
(三)發展的機遇。
1.黨中央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提升到國家治理的戰略高度,賦予應急管理重要職責使命,為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2.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我市應急管理工作發展提供新契機。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科技水平急速提升,物資儲備不斷豐富,應急事業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全面提升全市應急能力具備有利條件、面臨難得機遇。
3.人民民眾對安全穩定環境有新期盼。
隨著平安中國建設、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工作持續推進,人民民眾安全防範意識不斷提高,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關注度、參與度逐步提升,為城市安全源頭治理、風險防控、監督管理、應急救援等各項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踐行“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常態減災與非常態救災相統一”的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化應急管理“四大體系”建設,強化安全風險預防治理,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積極應對處置各類事故災害,持續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指揮。全面加強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轉化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
——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守生命安全紅線,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的關係,最大限度降低各類事故災害的危害,維護社會穩定。
——堅持預防為主、源頭防範。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工作方針,堅持防抗救相結合,強化源頭管控,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推進應急管理工作重心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
——堅持依法管理、精準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完善應急管理領域法規和標準體系,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水平。創新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強事故災害全過程精準防控,實現精準預警發布、精準搶險救援、精準恢復重建、精準監管執法。
——堅持協同融合、統籌推進。以整體最佳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加強應急安全保障設施與其他行業、種類基礎設施的融合聯動,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型化水平,推動安全設施配套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建設運行,增強基礎設施系統韌性,提升對自然災害和其他突發事件的預防抵禦、應急反應、快速修復能力。
——堅持全員參與、社會共治。落實黨委政府、監管部門、企業主體、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等各方責任,確保責任鏈條無縫對接,形成整體合力。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強化社會參與,組織和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升社會公眾自救互救意識和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三)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全市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風險防控、基層基礎、應急救援、綜合保障、社會協同能力明顯增強,安全生產整體水平、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增強,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有序有效應對各類事故災害,人民民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到2035年,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重大安全風險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自然災害防禦和巨災應對能力達到全國先進水平,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水平達到新高度,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2.分類目標。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明晰高效。應急管理領導體制、工作機制、職能劃分、機構設定更加科學合理,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履職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專業化、規範化、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應急管理法制體系更加健全。區縣、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裝備達標率100%。
——事故災害防控能力顯著提升。健全重大安全風險防控體系,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防災減災和監測預警能力明顯增強,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持續下降。突發氣象災害監測率達90%以上。
——事故災害應急能力明顯增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能力顯著提升、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更加完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基本形成、社會應急力量健康有序發展。應急指揮、應急通信、應急物資、緊急運輸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強。到2025年,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成率達100%,社區應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建成率達100%。航空應急力量基本實現1小時內達到市域內重大事故災害風險地域。
——應急資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科技支撐、人才保障、信息技術、產業資源更加有力,應急管理科技創新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初現規模,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具有應急管理相關學歷、職業資格和實踐經驗的執法人員不低於在職執法人員的75%。
——社會共治共建格局基本形成。公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明顯提升,市場機製作用有效發揮,應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成功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3個。
3.核心指標。
“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核心指標
“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核心指標
序號
指標內容
目標值
指標性質
1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下降9%
約束性
2
5年累計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
2起以內
約束性
3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7.5%
約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生產總值比例
≤1%
預期性
5
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1人
預期性
6
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
<15000人
預期性
三、主要任務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織密應急管理工作責任網路。
1.最佳化應急管理體制。
健全行政管理體系。強化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調、行業管理部門組織指導、地方政府屬地管理的應急管理行政體系,健全行政管理“三級體系、五級網路”。開展基層應急管理機構規範化建設,完善基層應急管理機構設定,改善裝備配備條件,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明確村(社區)應急工作責任人和專(兼)職人員,整合基層格線員資源,明確應急管理格線工作內容。推動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社區應急服務站。完善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功能區安全監管體制,設定獨立的安全監管機構。
深化行政執法改革。整合地方應急管理部門有關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礦山、工貿等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監管,以及地質災害、水旱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有關應急搶險和災害救助、防震減災等方面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職能,組建市、區縣兩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最佳化釐清執法管轄許可權,實施分級分類精準化執法。推進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準軍事化管理,改善現場執法、遠程監察、事故調查的工作條件,提升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專業化水平。
2.最佳化組織指揮體系。
強化集中統一指揮。建立完善市、區縣兩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市、區縣應急總指揮部,統一指揮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統籌事故災害救援全過程管理。進一步健全市安委會、減災委“兩委”,安全生產領域11個專項辦公室,以及市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市抗震救災和地質災害防治救援指揮部、市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4個專項指揮部的職能,強化應急管理機構輔助決策指揮職責和指導協調應急處置、應急保障、監測預警、善後處理與恢復重建等職能,明晰各部門職責邊界。
最佳化應急協同機制。建立市、區縣兩級黨委政府定期組織召開應急議事協調會議機制。建立各部門和相關單位災情報送、會商研判、預警發布、物資共享、聯合處置等聯動協同機制。推動行政區簽訂跨區域、跨流域應急聯動協定,構建應急聯動、協同指揮等工作機制,強化事故災害信息和應急資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進一步完善駐渝部隊參與搶險救災的程式辦法,強化軍地聯動指揮、災情通報和兵力需求對接,形成明確的指揮、協調和保障協同關係,提高協作能力和應急處置效能。
規範現場指揮決策。推進現場指揮部標準化、信息化和智慧型化建設,制定現場指揮決策規範,提高現場處置統籌協調和指揮保障能力。制定《現場指揮部運行管理辦法》,健全應急救援技術指揮官隊伍和管理制度,進一步釐清行政指揮和技術指揮的職責邊界,規範現場處置流程。
3.完善制度保障體系。
完善應急法規規章。加快推進制定、修訂應急管理相關法規、規章、標準,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應急管理法規體系。推進《重慶市安全生產條例》《重慶市消防條例》《重慶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制定、修訂。有序推進地方標準建設,著力加強風險隱患評估識別、預警信息發布、應急標誌標識、應急隊伍及裝備配置、公共場所應急設施設備配置、應急物資儲備、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演練、災情評估等相關標準的制定。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隱患排查清單和執法檢查清單“三標合一”。
營造依法執法環境。完善執法人員交流培養和考核獎懲機制。實行執法事項清單制度,防止不合法不合理執法現象。建立完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權責清單,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過程全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建立執法效果評估和重大案件覆核機制,健全安全生產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建立行政執法和刑事責任追究銜接制度。推進執法辦案評議考核制度。加強執法監督,建立執法效果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
嚴格追責問責制度。嚴格生產安全事故“一案雙查”和“三責同追”,對典型事故查處實施掛牌督辦。完善重大災害評估和事故調查制度,加大對失職瀆職和違法犯罪的懲治力度。建立黨政領導干預行政執法、事故查處和災害調查評估公開通報制度,依法依規追責問責。定期開展重特大事故調查處理情況“回頭看”。
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嚴格目標考核,推動年度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目標考核獎勵延伸至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完善和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舉報和自然災害風險報告獎勵制度。探索出台基層應急管理人員人文關懷、表彰獎勵對應急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的政策。
4.壓實應急管理責任。
落實黨政領導責任。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責任人同為應急管理第一責任人,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黨委和政府的議事日程。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層層制定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把安全發展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壓緊部門監管責任。按照“三個必須”要求,壓實負有安全監管職責部門的安全監管責任,確保行業領域安全監管全覆蓋。堅持“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原則,壓實全市各級水利、規劃自然資源、林業、氣象、地震等部門的自然災害防治主管責任和應急管理部門的統籌協調和搶險救援職能職責。建立完善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防治權責清單,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建立部門聯動工作機制,防止出現監管盲區和責任模糊地帶。
壓實企業主體責任。以大排查大整治大執法為主線,建立健全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做到安全責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訓、安全管理、應急救援“五到位”。推動企業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雙重預防機制。督促完善企業重大事故隱患治理向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和企業職代會“雙報告”制度。出台《重慶市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總監製度實施辦法》,推動重點行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組建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團隊。督促企業加強安全技術設備設施升級改造,推進信息化、智慧型化、自動化建設。持續加強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
5.深化大排查大整治大執法。
圍繞風險隱患開展大排查。科學制定排查清單,指導企業嚴格落實班組日排查、部門周排查、廠長月排查的“日周月”隱患排查制度。嚴格對單開展排查,緊盯企業主要負責人帶頭履職的關鍵作用,督促企業主要負責人將排查責任落實到每個層級、每個崗位、每個員工。各行業管理部門組織開展“走山走水”災害排查。
緊盯問題隱患開展大整治。圍繞排查出的問題隱患,落實整治責任、措施、資金、時限、預案。對存在重大事故災害隱患的企業和責任單位,必須依法落實停產停業整頓有關要求,建立重大隱患整改“雙重責任人”制度,明確企業單位整改責任人和行業部門監管負責人。強化隱患整改技術支撐,科學制定整改技術方案。
扭住突出違法行為大執法。將務實開展檢查執法作為各級行業管理部門履職盡責的重要標尺,對特殊行業、重點領域實行全覆蓋重點監管。開展“檢查診斷、行政處罰、整改複查”閉環執法。嚴格落實“行刑銜接”“依法從重”要求,對具有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法定情形的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嚴肅追究刑事責任。推動各級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執法“清零”,持續提升執法檢查強度、問題查找強度和執法處罰強度。
(二)強化風險預防治理,增強各類事故災害抵禦能力。
6.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
加強風險評估管理。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辨識與評估,推動風險評估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建立重大風險聯防聯控機制,明確相關部門風險管控責任。把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產業規劃、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審批前置條件,在工程建設和項目運行全過程實行風險管理。
嚴格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準入。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加強高危行業領域和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安全條件審查,建立健全高危行業準入前的安全風險評估論證機制,對不符合相關安全條件的嚴禁準入。禁止在長江乾支流岸線一公里範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除以提升安全、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為目的的改建外,禁止在長江幹流岸線三公里範圍內和重要支流岸線一公里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尾礦庫。
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在全市範圍開展洪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地震、氣象災害等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災害風險隱患底數,開展重點風險隱患調查與評估,查明區域抗災能力,建立分類型分區域的全市自然災害風險資料庫,編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和防治區劃圖。
7.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預報。
強化風險和隱患信息動態監測。加強監測預警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完善地震、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洪旱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監測網站點布局,逐步完善空、天、地一體化全域覆蓋的災害監測網路。在重點行業企業推行安全生產線上監測監控系統,探索建立企業主體、政府監管、第三方服務的安全風險監測防控機制,實現風險精準化管控治理。
完善事故災害預警和信息發布。提升預警信息發布時效性、精準度和覆蓋面,提高對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覆蓋率達100%,大江大河短期水文預報準確率達到95%以上,中小河流預警覆蓋率達85%以上,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45分鐘以上。推動氣象、地震、水利、規劃自然資源、林業、公安、經濟信息、住房城鄉建設、交通、文化旅遊等市級涉災部門制定相關災害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風險分析研判機制,健全事故災害信息資源獲取和共享機制。
8.持續改善安全保障基本面。
改善安全生產基礎條件。嚴格落實新建農村公路“三同時”(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要求,全面排查整治生命防護工程隱患,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20000公里。強化城市交通運行保障,推動沿江軌道成環成網,實施交通設施安全加固。完成116座橋樑護欄升級改造,改造普通公路危舊橋隧500座,治理普通公路地質災害100處,推動實施渡改橋。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1億平方米。市政消火栓與城市新(改)建道路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用,實現全市範圍的城鎮市政消火栓建有率達100%。持續推進老舊電梯改造更新。建設套用道路危險貨物運輸風險管理系統。
推進防災減災基礎工程。系統布局防洪減災設施,統籌推進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澇除險、蓄水空間等設施建設,有效治理城市洪澇問題。完成217座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加強地震安全保障,實施地震易發區農村民居加固工程。推進全市森林草原火險預警系統建設,在森林草原火災高風險區等重點區域和關鍵部位新建森林草原火情智慧型監控系統。加強森林草原防火檢查站、森林消防水池、防火阻隔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市每年完成100個森林防火標準化檢查站建設。推動應急避難場所多災統籌、提級擴能。
9.提升城市運行安全水平。
開展以市政公用設施、地下基礎設施、老舊人防工程、城市公共空間等為重點的城市公共設施安全專項體檢。對城市道路、橋涵等重點部位進行排查,採取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測。推進油氣長輸管道占壓、交叉穿越、間距不足、地質災害等隱患整治。全面排查燃氣場站、加氣站、管網等設施,嚴格落實燃氣企業和使用單位安全主體責任,依法推動餐飲場所等安裝燃氣報警裝置。加強城市道路橋樑隧道、城市地下管線、醇基液體燃料、成品油、城市排水、生活垃圾填埋場及渣土受納場、城市照明及戶外廣告設施、人防工程等城市敏感點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管控。推進各類城市綜合管理平台建設,實現聯動互通、信息共享,進一步加強城市運行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回響、應對處置。依法打擊城市違法建設、損壞公共設施、侵占公共空間、渣土車輛違法運輸傾倒等行為。開展城市內澇點整治專項行動,補齊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短板,有效提升排水防澇應急能力。
10.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
危險化學品安全。完善危險化學品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和安全生產規劃,明確化工園區及涉危工業園區數量、規模和定位。建立《全市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提高企業準入門檻。推動裝備陳舊、工藝落後、管理水平低下、不符合布局規劃的危化企業改造、搬遷、關閉及轉產。加強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重點危化工藝、重點監管危險化學品、油氣輸送管道高后果區安全管理。推進化工園區及化工集中區全面實施整體風險評估,“一園一策”整改。建立危險化學品運輸信息共享平台,加強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管理。實行廢棄危險化學品產生單位、運輸單位、處置單位清單化管理,完善廢棄危險化學品收、運、處體系。對工貿企業涉及危險化學品的工藝設備、儲存設施開展安全評估,整治無正規設計、安全設施不完善以及危險化學品超量、超範圍儲存等突出問題。強化危險化學品違規生產、儲存、成品油非法經營及非法違法小化工等重點環節、領域的“打非”工作。
礦山安全。落實國家相關決策部署,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煤礦產業關閉退出成果,嚴厲打擊私挖亂採行為。打造安全、綠色、智慧礦山,實現非煤礦山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非煤礦山發展規模化,完善非煤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嚴格控制規模和數量,強化安全管理,嚴格執行環保標準,實施非煤礦山關停並轉,大中型礦山比例達60%。推進非煤礦山採掘機械化,鼓勵企業推廣使用先進適用的機械和工藝,重點崗位、危險作業機械化率達100%。推進非煤礦山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信息化、企業重點危險崗位視頻監控智慧型化建設。健全完善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強化安全技術管理,落實安全技術總工制度;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和享受更多優惠政策掛鈎機制。加快地下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實現全市尾礦庫視頻監控覆蓋率100%。
消防安全。實施消防“生命通道”打通工程,健全部門間聯合執法管理機制,“一區一策”綜合治理。實施高層建築消防安全提升計畫,強化高層建築火災隱患治理。提升大型商業綜合體、軌道交通、地下工程、石油化工等重點場所消防安全能力,實現標準化、規範化管理。將老舊小區、古鎮古寨消防安全治理列入民生實事工程,持續開展家庭生產加工作坊、彩鋼板建築、“三合一”場所、城鄉結合部、物流倉儲、農村地區等火災隱患治理。推動建立基層消防格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設消防物聯網監控系統和城市消防大資料庫,通過市政府政務共享交換平台,實現與全市各級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的信息互通。針對電動汽車、電動腳踏車等新材料新業態火災風險,最佳化落實防控措施。
道路運輸安全。加快臨水臨崖、連續長陡下坡、急彎陡坡、平交路口等重點路段和危橋改造整治,加強城市隧道橋樑隱患排查治理和內環快速路綜合整治。嚴格落實客貨車產品生產準入、一致性監管,依法淘汰隱患問題車輛,分步實施800公里以上道路班線客運退出客運市場或者轉為包車客運。嚴格治理貨車非法改裝、“大噸小標”、常壓液體危險貨物不合規罐車、非法夾帶運輸等違法違規行為。推動在用“兩客一危”車輛和公交客運車輛安裝使用智慧型視頻監控系統。嚴格落實農村客運班車通行條件聯合審核機制。加強延伸到農村的城市公車安全監管,禁止不具備安全條件的農村地區通行有乘客站立區的公車輛。建立危險貨物運輸信息平台,推廣套用危險貨物電子運單,推動部門共享相關數據,推進危險貨物運輸全過程管理。建立治超信息監管系統,整治“百噸王”,理順信息傳遞層級,暢通信息傳遞渠道,嚴格落實治超“一超四罰”措施。修訂《重慶市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建設全市統一的“120”調度指揮信息系統,加強交通事故救援“綠色通道”建設。實現道路運輸事故死亡人數累計下降9%以上。
水上交通及其他交通運輸安全。切實加強“四類重點船舶”和長江幹線、地方水域安全監管,督促港航企業嚴格落實“日周月”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強船舶港口的風險分級管控,強化非法采砂、船舶超載、冒霧航行、違規夾帶危險品等非法違法行為治理,持續深化航運樞紐大壩專項行動、橋樑防碰撞專項行動、載運危險化學品船舶治理、危險品港口專項整治工作。強化可控飛行撞地、跑道安全、空中相撞、空中危險品運輸等重點風險治理,深化機場淨空保護、鳥擊防範等安全專項整治,加強無人機管控。開展鐵路沿線環境安全專項整治和鐵路危險貨物運輸安全專項整治。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健全綜合交通樞紐安全監管協調溝通工作機制,開展城市軌道交通保護區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違規施工作業、私搭亂建、堆放易燃易爆危險品等危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行為。全面實施漁業船舶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嚴格落實郵政快遞企業主體責任,規範企業協定用戶安全管理,完善寄遞渠道安全聯合監管機制。
建設施工安全。嚴格執行建設工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築物改建改用為酒店、飯店、學校、體育館等人員聚集場所安全隱患,依法查處違法建設、違規改變建築主體結構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隱患行為,落實建築物所有權人主體責任。強化因工程建設導致城市道路塌陷事故隱患治理等安全管理工作。加強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強化危大工程安全管理,落實防高墜措施,督促企業對臨邊、洞口、攀登、懸空和交叉作業部位等區域實施重點防護。完善建築施工安全監管信息系統,推動智慧工地建設,實施建設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安全生產許可證動態核查等制度措施落地力度。嚴格查處建設施工領域安全生產突出違法行為。加強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強化農村住房安全監管。實現建設施工事故死亡人數累計下降9%以上。
工貿安全。對粉塵涉爆、鋁加工(深井鑄造)、鋼鐵等三類重點企業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對重大事故隱患實施定期調度、“銷號管理”。對使用具有燃、爆、毒等理化性質的危險化學品工貿企業開展專項整治,聚焦重大安全風險、重大安全隱患和突出違法行為進行重點打擊。持續開展粉塵涉爆、冶金煤氣、高溫熔融、涉氨製冷和有限空間作業的“四涉一有限”專項整治。堅持完善標準化評審和執法檢查“二合一”,建立完善以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為重點的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分類分級推進企業達標、專業達標、崗位達標,提高企業風險管控能力。開展園區外分散企業“搬、改、關”專項治理。
危險廢物安全。建立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公安、交通等部門聯動、區域協作、重大案件會商督辦制度,形成覆蓋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的監管體系,加大打擊故意隱瞞、偷放偷排或違法違規處置危險廢物違法犯罪行為力度。重點整治化工園區、化工企業、危險化學品單位等可能存在的違規堆存、隨意傾倒、私自填埋危險廢物等問題。危險廢物產生單位應設定符合要求的危險廢物貯存設施,鼓勵危險廢物產生量大的企業和化工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處置設施。
特種設備安全。持續推動油氣管道和城鎮燃氣管道隱患整治,嚴格落實油氣管道和城鎮燃氣管道法定檢驗制度。以“網際網路+”等信息化技術為手段,建設智慧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系統,推動電梯物聯網技術落地,推進氣瓶質量追溯系統建設,用好國家企業信用公示系統和重慶市特種設備信息一體化平台,構建信用監管長效機制,加強對違法行為的聯合懲戒。建立完善電梯、大型遊樂設施等特種設備標準規範。紮實推進電梯按需維保新模式。
旅遊安全。依法嚴格落實旅遊安全監管責任,推動出台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範性檔案和安全生產技術標準,明確專項監管部門和職責,指導市場健康發展。開展旅遊安全專項治理,加強對玻璃廊橋、懸崖鞦韆、滑索等高空設施規劃、建設、運行監管,持續開展安全性系統評估和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加大安全執法力度,嚴厲打擊旅遊安全突出違法行為。建立旅行社動態管理機制。規範線上旅遊經營服務,對線上旅遊等新興業態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健全旅遊安全預警機制,加強旅行安全提示。
功能區安全。嚴格進園入園項目準入,開展園區建設項目區域整體安全評價,完善園區安全保障設施。開展園區整體性安全風險評估,高風險化工園區嚴禁新建、擴建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嚴控改建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生產、使用有毒氣體且構成重大危險源的園區配套建設氣防站。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量較大的工業園區、物流倉儲園區配套建設具有洗車、維修等功能的專用停車場。有序推進園區一體化、封閉化管理。加快智慧園區建設,建成園區集約化可視化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台。
11.加強自然災害綜合防治。
洪旱災害防治。強化大中型水庫、重點城鎮、重點區域等行政、技術、巡查“三個責任人”制度,繼續實施責任人公示制度。重點開展全市中小河流洪水風險普查,編制全市洪水風險區劃圖。支持洪旱災害防抗、信息等技術創新與攻關。加快防洪抗旱重大樞紐工程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山洪災害治理、防洪排澇治理。
地質地震災害防治。全面推行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隱患排查、監測預警、應急回響、應急處置、調查評估規範化建設。落實基層地質災害監測責任和防災責任,將監測、處置和防治責任落實到鄉鎮(街道)、村(居)委會、村(居)民小組和企事業單位,嚴格按照“群測群防員、片區負責人、駐守地質隊員、區縣技術管理員”四重格線工作要求落實巡查排查、監測預警等工作。實施地質災害智慧型化監測預警項目建設,有序實施避險移民搬遷,加快推進三峽庫區後續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實施。開展地震災害隱患排查及治理,實施重點地區地震活斷層探查,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監管,加快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抗震加固工程,提高房屋設施抗震設防能力。實施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化工程,拓展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保障地震應急回響與處置,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提升全民防震減災科學素質。
森林草原火災防治。進一步完善森林草原火災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落實區縣、鄉鎮(街道)森林草原防火行政首長負責制和屬地管理責任。嚴格執行野外用火審批制度,加大旅遊景區、農林結合部的火源管控力度,認真落實松材線蟲疫木焚燒規定。加快推進建設火情瞭望塔、監測哨、電子監控、防火蓄水池、防火隔離帶、防火通道等基礎設施。每年至少開展2次森林草原火災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加強重點時段森林草原火災督導檢查。全市24小時森林草原火災撲滅率達到95%以上,森林火災受害率穩定控制在0.3‰以內。
氣象災害防治。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設基於大數據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平台,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緊急快速發布“綠色通道”,實現氣象災害高風險區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完善廣播電視、網路媒體等全媒體準確及時無償向社會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機制。提升氣象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著力提升災害天氣敏感行業預警管理水平,增強行業預警發布及回響實效。
(三)健全應急力量體系,提高事故災害救援處置能力。
12.加強專常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全面提升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最佳化整合各類應急救援力量,組建市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督促指導各區縣完成區縣、鄉鎮(街道)兩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組建。定期組織開展全市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技能比武競賽和跨區機動演練。完善綜合應急救援隊伍裝備配備指導目錄,加強隊伍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強化多災種專業化訓練,提高極端條件下綜合救援能力。探索建立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雙重領導管理體制。最佳化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結構和布局。出台《重慶市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辦法》,分專業制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標準。組織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和比武,最佳化協同調度和應急保障機制。加強智慧型無人救援、特種救援等設備裝備配備,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13.加強航空救援體系建設。
加快航空應急救援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市域內1小時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打造1個市級航空應急中心,萬州區、黔江區、永川區、潼南區4個區域航空應急中心,重點區縣新建35個森林航空消防站,依託各區縣現有學校操場、應急避難點、廣場等公共資源,布局100個左右臨時起降點。依託潼南區域航空應急中心打造成渝地區“2小時航空救援圈”。構建直升機與無人機航空器體系,實現機種高低搭配、遠近結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具備應急通信、綜合救援、空投空運、高層消防功能。建設航空應急指揮平台,實現作戰指揮信息化、扁平化、一體化。
14.加強民兵應急力量建設。
加大軍地統建力度,多措並舉提高民兵應急力量搶險救援能力。加強軍地溝通協調,建立組織指揮和聯動機制,實現軍地應急力量共建共訓。科學制定裝備配備規劃,支持民兵應急力量裝備建設。組織開展民兵應急力量聯考聯評和事故災害綜合應急演練。
15.支持社會應急力量發展。
依託國家社會應急力量管理服務平台,建立全市社會應急力量資料庫。健全屬地為主的社會應急力量調用機制,引導社會應急力量有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置工作。推動社會應急力量與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專業救援隊伍共訓共練,定期組織社會應急力量參加聯合訓練和演練。定期開展社會應急力量能力分類分級測評,建立激勵機制,按國家有關規定表彰或獎勵作出重要貢獻的社會應急力量,明確因應急救援導致傷亡的撫恤政策。將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工作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
(四)增強應急應對保障,形成應急準備和回響合力。
16.加強應急基地建設。
建設市應急指揮總部。打造全市應急指揮中樞,建設市應急指揮總部。實現信息匯集、決策支持、指揮調度、會議會商及值班備勤等指揮中心功能;具備隊伍營地、日常訓練、教育培訓等救援中心功能;完善重大事故災害應急物資裝備、應急指揮通訊、科技智力支撐等保障功能。推進區縣、鄉鎮(街道)應急指揮中心(平台)標準化建設。
建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按照“一區兩群”發展格局,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災害事故特點,在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永川區建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突出救援支持、協同調度、隊伍駐地、日常訓練、教育培訓、裝備保障等功能,形成輻射主城及渝西、渝東北、渝東南地區的區域應急救援中心體系布局,全面提升區域綜合應急救援和應急保障能力。
強化專業應急救援基地功能。強化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重慶川維基地、國家區域礦山應急救援重慶天府(安穩)基地、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國交建重慶永川基地等專業應急救援基地功能建設;健全“一中心、六基地、十站所、N個人命救助點”的重慶市水上應急救援體系。
17.加強應急預案管理。
健全應急預案管理機制。制定《重慶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最佳化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劃分標準,加強應急預案的統一規劃和分級分類管理,嚴格落實專項和部門應急預案報備制度,完善應急預案定期評估修訂機制和剛性要求。強化上下級預案、同級預案、政府與企業預案、相鄰地區預案等相關預案之間的有效銜接。依託國家應急預案數位化管理平台,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管理和智慧型化套用。
推進應急預案編制修訂。制定《重慶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指南》,強化風險辨識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完善突發事件分類和分級標準,規範應急回響分級。推廣基於情景構建的應急預案編制技術套用。完成《重慶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市級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編制修訂,完成區縣、鄉鎮(街道)、園區、村(社區)、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編制修訂。編制重要目標、重大危險源、重大活動、重大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應急預案。
加強應急預案演練評估。編制應急預案演練指南和評估標準。開展常態化重大事故災害應急演練,重點加強“雙盲”演練。與毗鄰省份聯合開展應急演練,共同做好臨界重點部位事故災害應對。“十四五”時期,每年組織開展1次市級綜合應急演練。
18.強化應急物資保障。
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健全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相結合、政府儲備和商業儲備相結合、軍隊儲備和地方儲備相融合的應急物資儲備模式。建立以中央庫為依託,市級庫(含區域庫)為主體,區縣庫為支撐,鄉鎮(街道)儲備點為基礎,村(社區)儲存室(間)為補充的五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大力推進各區縣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庫,在萬州區、黔江區、涪陵區、永川區建設區域性應急物資儲備庫。按照國家應急物資儲備指導目錄,加強中央庫和市級庫物資儲備;緊急轉移安置人口的物資儲備保障標準,市級應達到10萬人以上、百萬以上人口區縣應達到5000人以上、一般區縣應達到3000人以上、多災易災或偏遠鄉鎮應達到200人以上。針對重要民生商品等應急物資,支持社會責任儲備建設,建立健全重點企業最低庫存制度。
加強應急物資管理。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進一步明確物資管理、儲備、調運、使用、回收、進退出保障工作機制。充分依託國家應急資源管理平台,整合應急物資保障數據資源,加強應急物資分類編碼和信息化管理,推動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應急物資管理方面的套用。建立跨部門、跨區域應急物資協同保障、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機制。
提升緊急運輸能力。完善運輸資源調運、徵用、補償、結算等配套政策。充分發揮鐵路、公路、航空、水路、郵政快遞、倉儲配送的比較優勢,完善多式聯運應急物資投放模式,依託大型骨幹物流企業開展應急物資配送。落實緊急運輸“綠色通道”,健全應急優先通行機制。加強交通應急搶通能力建設,推廣運用高科技配送裝備,支持危險地區、隔離區推廣使用無人機、智慧型配送機器人、智慧型快遞櫃等,實現“無接觸配送”。
19.加強災後救助恢復。
健全災害救助機制。完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制度,健全受災民眾應急期救助、過渡期救助、遇難人員家屬撫慰、冬春生活困難救助和旱災臨時生活救助制度,切實保障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引導心理援助與社會工作服務參與應對突發事件,加大受災民眾心理援助。
規範災後恢復重建。科學開展災害損失評估、次生衍生災害隱患排查及危險性評估、住房及建築物受損鑑定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完善評估標準和評估流程,科學制定災後恢復重建方案。統籌推進因災倒損住房恢復重建工作,有效整合災後重建、農村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工程等政策。加強自然災害救助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提高民眾自然災害救助政策知曉度。加強災後恢復重建資金管理,強化恢復重建政策實施監督評估。
(五)加強人才科技支撐,提升應急信息化智慧型化水平。
20.加強應急人才培育。
最佳化應急管理隊伍結構。配齊配強各級各類應急管理幹部隊伍,提高應急管理幹部隊伍專業人才比例,構建結構合理、梯次完備、銜接有序的人才格局。加強應急系統人才交流,建立機關、基層雙向掛職鍛鍊機制和重點行業、重點地區安全監管人員與企業人員雙向掛職交流機制。拓寬應急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育供給渠道,鼓勵採用購買服務等方式引進專業人才。嚴格落實執法人員資格管理和選用標準。
加強人才技能水平培訓。推動職業培訓轉型升級,完善人員定期培訓和繼續教育機制。分級分類對應急管理人員開展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及應急救援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開發面向領導幹部的應急管理能力培訓課程,將應急管理納入全市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必修內容。加強註冊安全工程師、註冊消防工程師等職業資格培訓與管理。以國家安全監管監察執法綜合實訓西南基地為主,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等共同參與,開展基層應急管理人才、基層格線員、特種作業等人員培訓,推進考試考核規範化、信息化。
加快應急管理學科建設。鼓勵支持重慶高校開設應急管理相關專業,推動完善應急管理類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支持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擴容發展,共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基地。完善“政產學研用”應急管理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突出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強化應急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實戰能力。出台應急管理相關專業優秀人才培養激勵政策。
加強應急管理智庫建設。健全重慶市應急管理專家庫,完善領域分類,規範專家選聘流程,健全管理、使用、考核、培訓機制。打造應急專家資源共享平台,充分發揮各領域專家在技術服務、決策諮詢、監督檢查、搶險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21.強化應急科技支撐。
強化科研支撐力量。成立重慶市應急管理研究院,開展應急管理領域基礎性、綜合性、前瞻性科學理論、政策法規以及重大事故預防、監控、預警和應急救援等重大技術研究,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成果,為政府應急管理工作提供全面支撐。充分發揮重點實驗室、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智力支持作用,開展應急領域科學技術學術交流合作和諮詢服務。
加強應急科技創新。立足需求,服務實戰,集中攻堅應急管理基礎科學研究、安全風險防控與治理、安全生產保障與重大事故防控、安全監測預警與控制、事故災害感知識別、重大基礎設施安全保障、綜合應急技術裝備、智慧型應急等重點難點。重點開展無人化災害處置技術與裝備、智慧型化礦井定位(防撞、調度)技術與裝備、特種設備安全關鍵技術、新型消防救援裝備與技術、城市基礎設施關鍵安全技術、特種應急救援裝備關鍵技術、現場生存保障裝備關鍵技術的研發。
強化科技成果套用。研究出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扶持政策,支持研發和推廣符合基層實際需要和儲備需求的應急產品。加強應急產業領域國內外合作,組織應急產業領域的各類展會或現場會,搭建應急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運用平台,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和水平。
22.強化信息技術套用。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物聯感知、衛星感知、航空感知、視頻感知和全民感知五類途徑,對自然災害易發多發頻發地區和高危行業領域實行動態監測,打造“感知網路”,為應急管理業務套用提供基礎數據源。建設指揮信息網、衛星通信網和無線通信網,完善與電子政務外網、電子政務區域網路、網際網路安全互在線上制,構建“應急通信網路”,實現有線、無線和衛星通信融合互通。依託應急管理部應急雲和重慶市政務雲,構建“重慶應急雲數據中心”,服務應急管理業務套用。
建設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按照“統籌規劃、集約建設”原則和“平台化、服務化、組件化、共享化、標準化”要求,逐步將分散、異構的原有業務系統和新建業務系統整合,實現行業部門數據資源融合,為業務系統提供數據支撐和套用支撐,打造業務協同、統一指揮、高效運轉的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
推動智慧應急生態建設。全面匯聚共享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數據,形成重點行業領域風險監測預警“一張圖”,建設應急管理安全監管執法系統,推動網上執法、電子文書等新型執法模式,建設基於地理信息的災情信息匯聚、現場動態研判和應急指揮輔助決策系統,打通應急現場數據鏈,強化現場信息採集、現場組網,提高體系化作戰支撐能力,完善網路安全防護體系,提高網路安全態勢分析能力和主動防禦能力。
23.強化智慧型應急裝備套用。
提升救援隊伍裝備現代化水平。加強市、區縣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應急通信、信息化保障等配套性裝備建設,重點區域、重點專業及拳頭力量配強應對超常條件下災害事故及特種災害事故的專業化處置救援裝備。加強應對大型自然災害的防汛抗旱裝備、森林滅火裝備、地震地災救援裝備、水陸空一體化物資投送等裝備建設,大力推進先進適用救援裝備在應急救援隊伍試點配備和示範套用。推動快速機動作戰隊伍主戰裝備器材小型化、輕型化和多功能化,提升應急救援人員的個體攜行和帶載能力。加強基於5G、工業網際網路等通信技術在礦山(井)、山林、特殊空間的物聯網路技術裝備套用,推進防汛、森林滅火、危化救援、礦山救援、隧道救援等特殊、危險環境條件下無人智慧型裝備套用。
實施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裝備標準化建設。按照《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裝備配備標準》,加強執法裝備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和執法人員執法專業裝備、個人防護裝備以及制式服裝等配備套用,強化執法用車保障,提高執法裝備現代化水平。
提高事故災害風險防範物防技防水平。加強平戰結合防救一體的防災減災裝備建設,重點推進城市安全運行、重大基礎設施等災害快速回響技術裝備,以及智慧型化、無人化快速處置修復技術裝備的套用。加強安全生產風險感知和防範設施設備建設,重點加強化工生產、油氣管道、礦山安全監測與智慧型預警裝備套用,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慧型化換崗”行動。
(六)築牢群防群治基礎,構建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24.強化成渝地區應急聯動。
建立成渝地區安全生產地方標準協同機制。開展成渝兩地聯合執法行動,嚴厲打擊“三不管”“流動作案”等典型案件。強化川渝長江流域聯防聯控聯調、水庫聯合調度。建立重大事故災害監測預警、預防治理、會商決策、信息共享和救援聯動等機制。共建共享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以及物資儲備中心,開展成渝兩地應急救援聯合演練。
25.提升基層應急治理能力。
整合各類格線資源,明確基層格線員險情災情和重大隱患報送、交通勸導、科普宣傳、應急救援等方面工作任務。完善安全隱患和災害信息直報、定期發布機制,打通應急管理“神經末梢”。大力發展應急志願服務,完善志願者管理相關辦法,保障志願者權益、規範志願者管理。
26.完善宣傳科普教育體系。
構建應急知識全媒體傳播格局。編制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防治社會宣傳教育大綱,注重宣傳教育的特殊性、通識性。鼓勵主流媒體開辦應急管理節目、欄目,大力拓展微博、微信、頭條、抖音等新媒體和自媒體宣傳渠道,開發具有應急文化特色的融合產品。
廣泛開展應急科普宣傳教育。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建設應急虛擬體驗館和網上科普宣教平台,打造“百部應急宣傳教育片”,建立重慶市應急科普資源庫。以“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防震減災周”“世界急救日”等為主要載體,共同推動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
打造應急科普教育基地。制定《重慶市應急安全科普教育基地管理辦法》,依託現有科技場館、安全體驗館、災害遺址、公園、旅遊景點、應急培訓演練基地、人民防空宣傳教育基地、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等,打造一批集公共安全教育和應急科普平台於一體的“應急安全科普教育基地”。
27.完善多元市場參與機制。
推動第三方技術服務。推動行業協會學會的發展、自律,培育安全評價檢測檢驗機構、註冊安全工程師事務所、消防技術服務機構等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鼓勵其以獨立法人單位開展評價、評估、諮詢、培訓等技術服務。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制定政府購買應急管理服務指導目錄。推動第三方機構參與企業安全管理服務,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
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探索發展巨災保險,發揮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作用。全面實施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發揮事故預防和賠償保障作用。
健全信用獎懲機制。出台安全生產誠信管理辦法,建立安全生產誠信評價和不良信用記錄製度,與政府誠信管理平台互聯互通,與企業和企業有關負責人評先評優、知名度美譽度評價、資格資質管理、金融保險服務等方面掛鈎。推動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建立完善誠信管理制度,加強與安全生產誠信管理辦法的銜接。將安全生產、消防重大違法行為納入聯合懲戒“黑名單”。落實全市安全生產有獎舉報制度,推動市級行業部門分行業領域制定接報處理和兌現獎勵實施細則,規範舉報程式,明確獎勵標準,落實獎勵資金。
28.發揮試點示範引領作用。
支持渝北區率先建成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制定《重慶市創建安全發展示範城市評價與管理實施細則》,在主城都市區和條件成熟的區縣開展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工作。制訂《重慶市安全發展示範鄉鎮(街道)創建工作評審程式及創建標準》,開展安全發展示範鄉鎮(街道)創建工作。繼續開展全國綜合防災減災示範區縣創建工作。發揮試點示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以中心城區為基礎,帶動周邊、輻射縣鄉、惠及民生的安全發展型城市,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四、重點工程
(一)風險監測預警工程。
自然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摸清我市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建立分類型分區域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資料庫,編制自然災害系列風險圖、綜合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
烏江彭水段航運氣象安全服務保障系統建設項目。在烏江航道彭水段建設15個航道安全氣象觀測站,通過加密監測暴雨、大霧、大風等氣象災害,建立覆蓋全面、信息準確、傳遞暢通的航道災害監測預警體系。
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和智慧型化監測預警建設項目。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群測群防智慧型化監測預警建設5000處,運用綜合遙感識別技術,實現地質災害早期識別,運用自動傳輸地質災害監測儀器,實現地質災害預警提前發布。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震安全保障工程。在全市地震監測能力薄弱地區、重點監視防禦區和重要工程建設區建設30個地球物理觀測站點。完成現有地震監測台站標準化和信息化技術升級改造。在超過200米的超高層建築和特大橋安裝地震加速度計。建設大型油氣田、礦山微震監測台網和大型水庫強震動監測台網。
智慧型氣象協同觀測系統建設。在中小河流、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暴雨災害高風險區、天氣系統上游區、高海拔地區等監測盲區,新建或升級100個多要素自動氣象站。針對暴雨災害高風險區和大城市氣象保障需求,在“一區”建設3部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在“兩群”建設6部X波段雙偏振雷達。
中心城區易澇點專項整治行動。開展城市內澇點整治專項行動,補齊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短板,率先完成主幹道、立交下穿道、低洼地等區域整治,排水防澇應急能力建設有效提升。
濱江交通隔離設施防護功能提升工程。實施渝中區長濱路隔離護欄修復、長江儲奇門至朝天門段堤防護欄建設、巴南區濱江路防撞護欄修復等工程。
中心城區跨江大橋安全防護提升工程。對跨江大橋橋樑進行修繕,完善車行系統、增設垂直升降梯、構建便捷步行通廊、最佳化安全防護等,提升橋樑交通功能和安全水平。
(二)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重慶市應急指揮總部。打造全市應急指揮中樞,包含指揮中心、救援中心、保障中心,具備指揮調度、會議會商、值班值守、隊伍駐守備勤訓練、物資保障、教育培訓等功能。
市綜合應急救援區域中心。在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永川區建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突出救援支持、協同調度、隊伍駐地、日常訓練、教育培訓、裝備保障等功能,形成輻射主城及渝西、渝東北、渝東南的區域應急救援中心體系布局,全面提升區域綜合應急救援和應急保障能力。
重慶市航空救援中心(政務航空基地建設項目)。整合政務航空資源,建設集應急救援、公安、氣象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政務航空基地,輻射全市各區域。
重慶市航空救援區域中心。在萬州區、黔江區、永川區、潼南區建設4個區域航空應急中心,形成區域航空救援中心體系布局,提升區域航空救援能力。
市域內“1小時航空救援圈”基礎工程。在重點區縣規劃建設35個森林航空消防站,依託各區縣現有學校操場、應急避難點、廣場等公共資源,在全市布局100個左右臨時起降點。
成渝地區“2小時航空救援圈”基礎工程。依託潼南航空救援中心擴建成渝航空救援基地,在潼南區、合川區、大足區等區縣建設10個森林航空消防站。
氣象應急保障能力建設項目。建設市級應急氣象保障中心,購置1輛應急氣象保障車及應急氣象設備,開發市級應急氣象保障服務系統。建設4個區域應急氣象保障中心,各購置1輛應急氣象保障車及應急氣象設備,開發區域應急氣象保障服務系統。
重慶市洪旱災害工程搶險實訓基地。建設基於山洪災害、水利工程險情和堰塞湖等真實搶險場景的實戰實訓培訓場所,包括救援實景布置、現場調度桌面推演、高科技搶險救援儲備庫及裝備配備,以及隊伍營房和配套設施等。
國家安全監管監察執法綜合實訓西南基地。按照國家建設要求,完善國家安全監管監察執法綜合實訓西南基地功能,重點建設金屬冶煉、城市地下燃氣管道、地下空間等應急救援及安全監管監察執法能力實訓配套場地等內容。
重慶市應急救援綜合實訓演練基地。按照“專業化、模擬化、實戰化”的標準,打造集技能培訓、考核、演練、競賽為一體的智慧應急救援實訓基地和交流平台。
重慶市礦山應急救援秀山基地。建設集指揮調度、備戰備勤、教育培訓、礦山救援、隊伍演(訓)練、實操考核、物資儲備為一體的應急救援基地。
渝東北綜合訓練基地建設項目(雲陽)。立足雲陽、服務三峽庫區城鎮群,建設“三庫兩基地一中心”: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類儲存倉庫、公共安全類儲存倉庫、公共衛生類儲存倉庫、實訓基地、研學基地、應急指揮綜合調度中心。
重慶市安全生產考試考核基地(二期)。加強全市特種作業實操考場條件建設,開展有限空間、金屬冶煉等特種作業實操考試條件建設。
(三)應急物資裝備保障工程。
重慶市應急物資儲備工程。在萬州區、黔江區、涪陵區、永川區建設區域性應急物資儲備庫,提升應急物資保障能力。
重慶市應急救援航空器配置項目。購置2架中大型直升機,市航空救援中心及4個區域中心各配置兩輛油料保障車。採用“政企合作”購買服務方式,組建無人機大隊。
重慶市應急管理執法裝備配備工程。按照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裝備標準,結合執法任務實際需求,為執法人員配備個體防護、執法保障、執法過程、測量偵檢等設備以及行業專用等裝備。
(四)智慧應急信息化工程。
重慶市智慧應急支撐體系建設工程。建設指揮信息網、衛星通信網和無線通信網;建成重慶市應急管理雲數據中心;建設危化、非煤礦山、工貿等行業領域監管執法系統和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全市統一的事故災害應急調度指揮系統;建設重慶市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
智慧型氣象預報系統建設項目。建設高解析度數值預報系統、智慧型天氣預報系統、智慧型氣候業務系統,提升氣象預報系統智慧型化水平。
智慧型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工程。建設基於雲架構的預警信息智慧型發布系統,實現全媒體快速精準發布預警信息。建設村級預警工作站。
重慶市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化工程。建設1個市級防震減災服務雲平台,涵蓋地震監測預測預警、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防治策略、抗震設防需求、應急輔助決策、科普宣傳與輿情導控、防震減災政事管理等專業信息處理系統和公共服務系統。
災害應急聯動保障智慧化能力提升工程。以市公安局警務指揮平台為基礎,建立城市應急聯動“數據程控交換與智慧型配送”系統;建設基於機器學習的“模擬演練”系統;構建應急信息行為線上感知與深度學習系統;構建智慧型應急協作助手。
重慶市道路運輸安全風險運行監測系統工程。搭建面向全市行業安全監管的道路運輸安全風險運行監測系統,配套出台行業安全風險分析和預測評估指標體系、行業安全監督檢查標準體系,開發企業風險評估分析模型。
重慶市安全生產考試點信息化管理系統工程。統一全市安全生產考試點智慧型化管理系統、身份識別等信息化管理系統。
(五)應急科普宣教工程。
重慶市洪旱科技普及館項目。建設洪旱科技普及館,模擬洪旱災害實景,具備防汛減災展示與體驗、洪旱災害事故展示、模擬應急救援、應急演(訓)練等功能。
重慶榮昌安全體驗基地(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地震及自然災害、公共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家居安全、生產安全、應急救援和青少年兒童安全等8個體驗館和1個線上仿真安全體驗館。
重慶市地質災害科學普及館項目。建設重慶市地質災害科學普及館,具有地質災害科普、科學試驗互動、地質災害避險體驗等功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
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堅決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及應急救援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在具體行動中。各區縣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在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項目方面要與本規劃做好銜接。加強年度工作計畫與本規劃的銜接,將本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和主要任務、工程項目納入年度工作計畫實施。強化規劃實施協同推進機制,落實規劃實施責任,確保規劃實施有序推進,確保重點工程有效落地,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實現。
(二)加強經費保障。
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按照事權劃分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各級財政對規劃實施予以合理保障。完善政府投入、分級負責、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資金保障機制,繼續落實應急管理領域專項資金政策。統籌資金使用,整合最佳化資源,形成政策合力。
(三)加強監測評估。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由市安委會辦公室、市減災委辦公室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建立客觀、科學的監測評估指標體系,豐富監測評估方式,強化監測評估結果套用。鼓勵開展第三方評估,增強規劃評估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