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輻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重慶市輻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是為深入貫徹“理性、協調、並進”的中國核安全觀,全面統籌“十四五”時期我市輻射污染防治工作,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關於核安全的規劃以及《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有關內容編制的規劃。由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於2022年3月11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輻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 印發機關:重慶市生態環境局
  • 印發日期:2022年3月11日
  • 發文字號:渝環〔2022〕27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關於印發重慶市輻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渝環〔2022〕27號
各區縣(自治縣)生態環境局,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生態環境局,機關各處室、分局,各直屬單位:
《重慶市輻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已經市生態環境局2022年第1次局務會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
2022年3月11日
(此件公開發布)

規劃全文

重慶市輻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目錄
前言 5
第一章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形勢 6
第一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果 6
第二節重慶市核與輻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8
第三節加強核與輻射監管迎來重要機遇 11
第二章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目標 13
第一節指導思想 13
第二節編制依據 13
第三節基本原則 14
第四節總體目標 14
第五節具體目標 15
第三章主要工作任務 16
第一節提升輻射安全監管效能 16
第二節最佳化監管工作機制 16
第三節提升輻射監測能力 18
第四節健全輻射應急體系 19
第五節加強放射性廢物管理 20
第四章重點工程 21
第五章保障措施 23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黨建業務全面融合 23
第二節加大經費投入,落實資金保障 23
第三節健全激勵機制,打造監管鐵軍 23
第四節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支撐 24
第五節強化監督評估,提出改進措施 24
前言
核技術、電磁輻射設施(設備)廣泛套用於工業、農業、科研、醫療等領域,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守護好核與輻射安全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核與輻射安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組成單元,也確立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市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核技術利用行業保持良好安全業績。“十四五”時期我市放射源、射線裝置、5G通信基站、輸變電項目將進一步增加,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任務更加繁重。為深入貫徹“理性、協調、並進”的中國核安全觀,全面統籌“十四五”時期我市輻射污染防治工作,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關於核安全的規劃以及《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有關內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形勢
“十三五”期間,我市圍繞實現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目標,聚焦監管體系建設,狠抓監管能力提升,嚴守輻射安全底線,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一是提升裝備現代化水平,健全應急監測能力,創新執法手段,監管能力現代化體系基本形成。二是高風險移動放射源線上跟蹤監控能力基本具備,全市放射源安全可控。三是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均納入輻射安全許可管理,輻射建設項目環評、“三同時”執行率100%。四是新增9個大氣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2個電磁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區縣覆蓋率100%,輻射監測網路不斷最佳化。
第一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果
放射源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落實放射源安全定點定人責任制,實現對高風險移動放射源的線上監控;組織開展放射源“一源一檔”數據採集調查,形成《放射源一源一檔數據採集報告》,明確管理重點;安全轉移、處置白市驛放廢庫495枚廢舊放射源,暫存於雲台源庫的176枚廢舊放射源處於安全可控狀態;開展系列安全隱患排查專項行動,嚴密防範輻射安全風險。“十三五”期間,我市未發生一起輻射事故,達到放射源輻射事故年發生率低於每萬枚1.5起的安全目標。
審批效能持續提升。最佳化流程、壓縮時限、精減材料,既嚴把準入關口又積極主動服務,助推“兩橫三縱”輸變電項目、“寬頻中國”通信基站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放射性藥品生產、輻照加工、質子治療等重大核技術項目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市共審批輻射類建設項目環評778個,審批輻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竣工驗收 406個,審批輻射安全許可證2557個,辦理放射性同位素轉讓審批和備案共906件。
輻射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加強地方立法,《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設定輻射安全和污染防治專篇,出台《重慶市輻射污染防治辦法》;協調推動區縣加強輻射監管能力建設,確保區縣輻射監管機構、隊伍保持穩定;推動出台《重慶市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與衛生健康、交通、公安等市級部門的協調聯動、協作配合,形成輻射安全監管合力;川渝簽訂《放射源安全監管跨區域合作協定》,開展輻射環境監測比對、技術交流,加強放射源異地作業聯合檢查,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輻射安全保障。
應急能力穩步提升。市、區縣兩級政府、生態環境部門以及核技術利用單位均制定輻射事故應急預案,並按要求適時修訂更新,形成系統完備的輻射事故應急預案體系;每年組織開展輻射應急管理和監測培訓;每年開展輻射事故應急演練,檢驗預案、鍛鍊隊伍,鞏固提升輻射應急能力。
重點工程全面收官。按時保質完成市輻射站新實驗大樓裝修、城市放射性廢物庫遷建工程、核與輻射應急調度平台遷建工程,輻射污染防治硬體水平提檔升級;完成重慶市核與輻射安全許可管理系統、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高風險移動放射源線上監控系統建設,輻射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持續提升。
第二節重慶市核與輻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重慶市核與輻射現狀
1.輻射源基本情況
截至2020年底,重慶市核技術利用單位2044家,在用放射源有2448枚,其中Ⅰ類放射源986枚、Ⅱ類放射源574枚、Ⅲ類放射源20枚、Ⅳ類放射源251枚、Ⅴ類放射源617枚;其中醫用放射源520枚,占21%,非醫用放射源1928枚,占79%。全市射線裝置4546台,以醫用為主,有3744台,占82%;非醫用射線裝置802台,占18%。另城市放射性廢物庫自2015年以來共收貯廢舊放射源265枚。“十三五”以來,重慶市核技術利用單位數量逐年增加,在用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總數逐年增長,年均增幅7%左右。
截至2020年底,重慶市有電磁輻射源套用單位451家;在用電磁設備(設施)194259台(套)。在用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有595座,輸電線路1914回,總長度26690.91公里。截至2021年8月,我市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到10.05個,位居全國第一梯隊。已實現全市城市重點區域5G網路全覆蓋,全市796個鄉鎮中已有399個開通了5G網路。
2.全市輻射環境質量狀況
“十三五”期間我市輻射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水平。“三江”重慶段、地下水及主城區飲用水、環境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濃度均處於正常水平;電磁環境水平符合公眾導出限值要求。輻照加工、城市放射性廢物庫等重點輻射污染源周圍環境放射性水平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高風險放射源的監管需進一步加強
對高風險放射源的監管一直是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國家已在推動高風險移動放射源線上監控系統建設,初步實現了對高風險移動放射源的實時監控,但監控系統數據傳輸率、定位精準度、軌跡準確性、與應急調度平台兼容性等都還需進一步提升。另外,對固定使用的高風險放射源的監管還依賴傳統的行政手段,如審批、備案等行政手續,對放射源的監管存在信息掌握不及時等問題,一旦涉源單位出現關停、破產等情況,高風險放射源的安全就會出現隱患。
2.信息化數據平台的功能需進一步完善
核與輻射監管審批數據和信息資源、環境監測數據以及核與輻射單位的基本數據(監測數據、場所使用情況等)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地整合、開發、共享、利用,數據分析能力不強,信息孤島依然存在。市、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存在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3.輻射應急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十三五”以來,重慶堅持每年開展市級輻射事故應急演練,也適時修訂了重慶市人民政府和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輻射事故應急預案,但應急演練多以單項演練為主,綜合演練頻次較低,無法對市級輻射事故應急預案進行有效驗證。同時區縣生態環境部門的輻射應急能力亟待提高,市、區縣兩級生態環境部門輻射應急聯動能力未充分驗證,區縣很少獨立開展輻射事故應急演練。位於核大省四川的下游,重慶輻射應急設施還缺少水體快速監測、機器人、移動實驗室等大型設備。
4.對核與輻射行業良性發展的引領不足
核與輻射行業作為高科技行業,需要有效發揮市場作用和政策引領保障作用。重慶核與輻射行業潛力巨大,核與輻射技術在醫療、工業、地質勘探和科研等方面有廣闊套用空間。但問題在於,一方面區縣輻射監管人員配備不足,人員專業能力欠缺,可能出現因對行業的了解不夠深入,不能積極主動服務項目落地,從而限制行業發展的情況;另一方面輻射安全監管標準化、規範化管理體系不夠健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行業發展的健康引導。
5.電磁環境監測體系尚不完善
重慶市作為電磁設施較多地區,各類電磁輻射設施基數龐大,同時5G、特高壓直流、磁浮列車等新的電磁設施層出不窮,電磁輻射環境日趨複雜。由於缺少電磁環境保護領域法律法規,相關技術標準體系還在建立之中,因此監管依據不足,也給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帶來諸多不便。加之電磁輻射領域公眾溝通問題突出,尤其是輸變電設施和通信基站是公眾信訪投訴的熱點,公眾溝通工作形勢嚴峻。
第三節加強核與輻射監管迎來重要機遇
“十四五”時期重慶的核技術利用和電磁設施設備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輻射安全監管和放射性污染防治相關的標準規範、監管職責、監管技術、監管範圍、治理措施等多個方面都將與時俱進,迎來新的機遇。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國家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指出,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堅持不懈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重慶市將全力打造“智慧名城”。大力引進和發展先進的科技資源和科技產業。信息網路、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以及輻射防護新技術的發展為輻射安全監管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帶來了更高效、更智慧型的新舉措和新方法。建設現代化監管信息網路,將大大提高監管效率。
輻射應急管理作用凸顯。“十四五”期間,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重慶市將在更大範圍、更高層面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外開放新格局,核與輻射安全管理對核技術利用行業發展以及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作用凸顯。在重大活動期間,做好輻射安全的聯防聯控,確保輻射安全萬無一失,將是“十四五”時期工作重點之一。
輻射監管職責和任務不斷增加。隨著簡政放權的不斷深入,法律法規中賦予省級、市區級生態環境部門的職責不斷加強,輻射安全監管的自由度、靈活性不斷增加。隨著重慶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核技術利用單位、射線裝置數量及各種輻射活動預計將以每年7%以上速度增長,質子/重離子治療裝置等Ⅰ類射線裝置和甲級放射性藥品生產基地將建成投運。
電磁輻射項目快速增加。“十四五”時期,重慶市將建成15萬個5G基站,實現區縣城市重點區域5G網路覆蓋。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已啟動“十四五”電網發展規劃,推動川渝電網一體布局和疆電入渝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建設,提升外電入渝能力,保障未來重慶市經濟發展電力需求。成都市《東部新城綜合交通規劃》也已初步確定,預留成渝600—800公里/小時超高速磁懸浮建設通道。
第二章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目標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國核安全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共建環境共保,進一步提高輻射安全監管水平,做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落實監管責任,保障核與輻射事業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編制依據
1.《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十四五”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規劃》;
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4.《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第三節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保障安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強化公眾溝通,依法保障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守住核與輻射安全底線,為我市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提供輻射環境安全保障。
統籌協調,助力發展。完善統籌協調機制,提升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效能,確保輻射環境質量穩定。同時促進輻射行業發展,為企業做好服務,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服務高質量發展。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堅持長遠謀劃,總體設計,對全局性、普遍性的輻射環境問題,要全面部署。同時針對高風險放射源、電磁鄰避效應等的突出問題、難點問題,要集中力量重點突破。
創新引領,科技驅動。創新隊伍建設、創新能力建設,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加強組織協調。充分利用大數據平台等科技手段,提升輻射安全現代化治理水平和能力。
依法治理、責任明確。根據法規要求和實際條件,確定相關部門及區縣各級部門的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重點工程建設,按照現行事權劃分原則,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分級分步組織實施。
第四節總體目標
加快推進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完善監管體制機制、落實監管責任、強化風險防控、依法從嚴監管,提高全市核技術利用、電磁輻射設備(設施)環境安全水平,降低輻射環境風險,確保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第五節具體目標
1.放射源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放射源安全受控,放射源輻射事故年發生率低於1起/萬枚。
2.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得到加強:完善和最佳化重慶市輻射環境監測網路,增加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不斷提升實驗室分析能力,建設全國一流的輻射監測分析實驗室。
3.輻射事故應急能力得到提升:持續提升輻射事故應急回響與處置能力,具備各級別輻射事故的綜合協調指揮及處理處置能力;具備同時處理2起輻射事故的能力。
4.電磁輻射環境監管得到加強:強化電磁類建設項目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提升電磁環境監測能力,確保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安全有序發展。
5.放射性廢物實現安全收貯:確保我市核技術利用單位產生的放射性廢物100%安全收貯,穩步提升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保水平。
第三章主要工作任務
第一節提升輻射安全監管效能
加強隊伍建設。統籌推進市、區縣兩級輻射安全監管隊伍建設,持續開展輻射法律法規、標準規範、應急能力培訓,不斷提升監管隊伍專業化水平,保持監管隊伍穩定。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壓縮核與輻射政務事項辦理時限和壓減申請材料,深化核與輻射政務事項“川渝通辦”。推進重慶市核與輻射安全許可管理系統建設,並與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系統和重慶市網上行政審批平台有效聯接,實現輻射安全許可相關業務“一網通辦”。持續提升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系統數據質量,確保數據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探索建立地方性標準,提升全市輻射安全監管規範化水平。積極服務質子/重離子治療、先進核醫學、先進科研裝置和醫用放射性核素國產化等核技術利用項目在重慶落地。充分藉助市內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力量拓展核技術在輻照育種、污泥處理、廢水處理、消毒滅菌、醫療健康等多方面的研究套用。
第二節最佳化監管工作機制
有效運轉市級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與衛生健康、公安、交通、海關、應急管理等部門的協調聯動、協作配合,監測研判、聯防聯控我市核與輻射安全領域的風險,推動解決輻射安全領域重難點問題。落實川渝輻射安全合作協定,加強成渝地區輻射安全風險聯防聯控,加強監管技術交流。按照“雙隨機、一公開”,開展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與防護執法檢查、核與輻射建設項目“三同時”和自主驗收情況檢查。運用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系統,進一步實現輻射現場執法信息化、智慧型化。
結合監督檢查情況,對核技術利用單位的輻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狀況進行評價,強化評價結果套用。基於風險分級分類管理原則完善核技術利用監督檢查大綱和監督檢查程式,探索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管理量化評估工作。加強對射線裝置報廢處置的監督檢查,確保達到去功能化。深入開展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妥善處理輻射信訪投訴,防範輻射安全風險。強化對輸變電設施、雷達、廣播電視台站等電磁輻射建設項目的事中事後監管,加強對《通信基站環境保護工作備忘錄》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電磁項目建設單位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加強核安全文化宣貫和輻射科普知識宣傳。引導重點核技術利用單位將核安全文化納入企業安全生產體系。探索建立核安全文化建設長效機制,將核安全文化建設納入日常監督檢查,適時組織開展全市核技術利用單位核安全文化建設情況調查。建設輻射科普宣傳基地,拓展宣傳陣地,主動融入新媒體、全媒體宣傳領域;精心設計科普宣傳方式,將政策法規、科普知識、輻射應急等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宣傳。
第三節提升輻射監測能力
做好輻射環境監測。強化對重點輻射源單位、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企業、中波發射塔電磁項目和城市放射性廢物暫存庫監督性監測。做好重慶市輻射環境質量、三峽庫區水體放射性水平、輻射環境自動站等常規監測。完善電磁環境監測手段,具備直流輸電設施電磁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部分重點輸變電項目電磁環境實時監測系統,配置車載電磁輻射環境監測設備。以5G移動通信、±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等為重點,開展電磁領域新技術跟蹤調研,了解其工作原理、電磁輻射環境影響特性及電磁輻射水平,為電磁輻射監管提供支撐,促進行業發展。提升監測實驗室信息化水平,持續改進實驗室管理系統(LIMS),對輻射實驗室的人、機、料、法、環進行信息化管理,提升輻射實驗室管理效率和水平。
提升輻射監測網路性能。進一步拓展水體、土壤、大氣、宇宙射線、電磁等項目輻射監測網路建設,最佳化輻射環境質量點位設定,實現輻射環境監測要素和重點污染源監測的全覆蓋;不斷完善輻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全面提高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實現監測數據實時、全面、準確的“一張圖”展示。推動區(縣)輻射監測能力建設,做到有能力承擔轄區內輻射監測網路的部分監測任務。推動重慶市水體輻射自動站建設。
打造一流監測中心。推動市級實驗室能力提升,不斷加強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開展區縣輻射監測質量考核監督。依託國控網輻射環境監測任務,打造國家區域輻射環境監測質量控制中心,承接國家部分省級輻射站外檢。提高實驗室信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提升應急監測和常規監測能力。配置大型實驗室設備如高純鍺γ譜儀、超低本底液閃譜儀、低本底α/β測量儀、電漿質譜儀(ICP-MS)等,提升輻射分析檢測能力。推動區(縣)區域分中心建設,根據區域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分布情況、電磁輻射設施(設備)使用情況,組建2-4個市級核與輻射環境監測分支機構,使其具備輻射環境實驗室分析監測能力,分別承擔約10個區縣的輻射環境質量監測、輻射源監督性監測和輻射事故應急監測相關工作任務。
第四節健全輻射應急體系
適時修訂各級輻射事故應急預案,有效銜接其他相關應急預案。加強對區縣應急工作的督促指導,研究制定典型輻射事故現場處置行動指南。加強應急通訊系統建設,綜合考慮中繼站、5G通信和衛星通訊等設備,打通應急平台與單兵之間“最後一公里”的通訊障礙。提升應急硬體能力,配置無人機輻射監測系統、γ相機、就地γ譜儀、應急救援機器人等應急設備。繼續做好輻射安全大數據平台維護工作保障其穩定運行,並對平台技術架構和功能進行升級改造。推進高風險放射源監控系統建設,提升高風險移動放射源線上監控系統功能,實現定位精準、軌跡準確、數據傳輸穩定、預警及時。推進各區縣具備處理較大輻射事故的能力,探索建立社會機構參與輻射事故應急的體制機制,組織區縣和社會機構開展輻射應急訓練。接入和整合現有監測及監控資源,實現系統互聯互通與資源共享,做到“軟硬”兼顧、全面發展。建立健全涉源單位與應急回響隊伍的應急回響流程,提升應對重大、複雜輻射事故監測、處置等技術能力。
第五節加強放射性廢物管理
穩步推進新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及配套安防設施建設,做好新、舊城市放射性廢物庫的交接和廢舊放射源處理處置工作。加強對放射性廢物和廢舊放射源的收貯、暫存和管理工作,確保我市核技術利用單位產生的放射性廢物100%安全收貯,重點消除歷史遺留的放射源和放射性廢物。建立健全放射性廢物庫管理制度及放射性廢物定期清運機制,監控庫容餘量及放射性廢物貯存狀態,適時開展清庫工作,減少大量廢舊放射源和放射性廢物的聚集。實施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全與防護能力提升和生態修復工程,包括安保設施升級、收貯自動化改造、大小周界生態修復等。
第四章重點工程
為推進落實規劃重點任務,“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實施以下5個重點工程。
(一)輻射科普宣傳基地建設工程
宣傳核與輻射、放射防護科普知識,充分運用互動高科技技術,營造出一個集趣味性、知識性、互動性為一體的科普基地。
專欄1 輻射科普宣傳基地建設工程
建設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科普展廳,建築面積400平米。包括LED顯示屏、智慧型講解、遊戲互動、實景模擬(核電站、醫用射線裝置、常用放射源)、交流互動平台等。
(二)輻射監測能力提升工程
建設國家區域輻射環境監測質量控制中心和市級輻射環境監測區域分中心,提升監測工作信息化水平。
專欄2輻射監測能力提升工程
1.購置攜帶型高純鍺譜儀、採樣及前處理設備、α譜儀和同位素質譜儀等大型實驗室設備。
2.逐步更新換代輻射監測儀器設備。
3.最佳化和維護實驗室管理系統(LIMS),提升系統兼容性。
4.建設1個輻射環境監測超級站(氣溶膠自動採樣、能譜自動測量、監測結果自動分析)
5. 重點區域內建設電磁輻射自動監測站,配備車載式電磁輻射環境監測設備。
(三)輻射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加強應急通訊系統建設,提升應急硬體能力。
專欄3輻射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1. 改造現有應急設備實現數據實時傳輸:綜合考慮中繼站、5G通信和衛星通訊等設備。
2. 配置無人機輻射監測系統、γ相機、就地γ譜儀、應急救援機器人等應急設備,提高放射源的快速搜尋、定位和處置能力,降低人員受照射風險。
(四)放射性廢物庫功能提升工程
實施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全與防護能力提升和生態修復工程,提高廢物庫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
專欄4放射性廢物庫功能提升工程
1.配套建設放射性廢物庫自動行吊、自動識別、自動抓取的軟體系統和設備。
2.建設放射性樣品前處理基地。
3.開展大小周界等安保升級改造及庫區生態修復。
(五)輻射監管科技支撐工程
圍繞環境監測、核技術利用單位監管、電磁環境等領域,開展提升輻射安全保障的科研攻關,為輻射安全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專欄5輻射監管科技支撐工程
1. 開展重慶市大氣中釙鉛放射性水平及相關性研究。
2. 開展放射性核素釷等監測方法中干擾因素研究與改進。
3. 開展介入放射學、醫用診斷X射線機及核醫學科輻射防護研究,提出放射診斷輻射安全與防護對策建議,有效保障人員(醫療機構工作者、受檢者以及有關公眾)健康與輻射環境安全。
4. 開展5G基站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與對策研究,提出5G電磁環境輻射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5. 開展±8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電磁場及噪音環境影響研究,掌握其電磁場及噪音影響規律。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黨建業務全面融合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輻射安全監管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的根本保證。“十四五”期間的輻射安全監管工作堅持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中國核安全觀為主線,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推動黨建業務全面融合,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持續加強幹部隊伍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強化責任意識和“一盤棋”思維,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協調,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牢牢守住核與輻射安全底線。
第二節加大經費投入,落實資金保障
將輻射安全監管和污染防治工作的資金投入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支持內容之一,建立相對穩定的輻射監管、監督監測、輻射事故應急、放射性廢物收貯等能力建設的資金渠道和投入機制,積極爭取國家級、市級項目和資金的投入。引導輻射工作單位加大輻射污染防治工作的資金保障力度。
第三節健全激勵機制,打造監管鐵軍
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監管、監測隊伍,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計畫,解決人員緊缺問題,保持人員隊伍穩定。不斷加強監測隊伍專業化建設,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充實完善本市核與輻射安全專家庫,建立健全全市輻射安全監管人員、技術人員和行業管理人員的輻射安全培訓體系。加強與國內外輻射監測單位之間的技術交流,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公共衛生機構的學術交流。
第四節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支撐
創新是引領核與輻射行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助推核與輻射行業發展的關鍵支撐。“十四五”時期將堅持創新驅動和科技支撐作為重要任務,推動核與輻射行業向創新型、高精尖、數位化轉型,擴大核與輻射行業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水平保護的有效供給。
第五節強化監督評估,提出改進措施
規劃主要實施部門對本規劃實施情況加強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組織開展規劃中期和末期評估。對於評估結果,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