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2021年12月31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1日
  • 發布單位: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
第一章  發展環境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現代物流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對重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物流產業綜合實力持續增強。2020年全市社會物流總額2.9萬億元,貨物運輸總量達到12.1億噸,“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3.1%,其中鐵路、公路、水路運輸結構比例為1.5∶82.1∶16.4。國際標準貨櫃吞吐量146.5萬標箱,較2015年增加37.2萬標箱,年均增長6%。航空貨郵吞吐量41.1萬噸,年均增長27.7%,其中國際貨郵吞吐量15.1萬噸、居西部第一。物流企業規模持續擴大,A級物流企業達60家,其中5A級物流企業5家,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備案685家。社會物流成本穩步下降,“十三五”期間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降低2個百分點至14.5%,2020年首次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形成新格局。初步建成以重慶為中心,立足西部、輻射全國,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互聯互通、鐵公水空多式聯運的國際物流通道體系。重慶中歐班列開行規模持續擴大,累計開行突破7000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分別累計開行2877列、286列、4998車。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加快建設,港口年吞吐量1.65億噸。國際航線網路持續拓展,航線總量達到101條,通達33個國家74個城市,基本構建起覆蓋全球主要地區的國際航線網路。
物流樞紐設施持續完善。重慶港口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納入國家建設名單,對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的銜接和支撐作用顯著增強。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秀山現代物流園區納入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果園港、江津珞璜港、萬州新田港、涪陵龍頭港等重點港區基本建成,成為全市物流資源聚集的重要載體。城鄉三級配送網路不斷最佳化,區縣(自治縣)和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以下統稱區縣)級物流節點與鄉鎮配送站覆蓋率達97%。
開放平台體系更加健全。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輻射力與影響力逐漸增強,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設立並取得重大進展,兩江新區內陸開放門戶效應凸顯,重慶高新區發展升級版加速打造,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一批國家級高新區、綜合保稅區獲批,全市形成“戰略平台+園區平台+功能平台+活動平台”的開放平台體系,為重慶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和國際物流發展創造良好開放環境。
多式聯運、電商物流等服務業態不斷豐富。2020年鐵水聯運、水水中轉貨櫃吞吐量分別達到11萬標箱和15.7萬標箱。2020年快遞業務量達到7.3億件,其中國際及港澳台快遞業務量161.5萬件。重慶國際貿易“單一視窗”累計業務量超過5500萬票,主要業務套用率達到100%;重慶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台實現交易額66.53億元。
口岸開放與物流創新加快融合。開創性設立重慶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理順相關部門職能職責,推動口岸和物流協同發展。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持續深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簡政減稅降費取得實效,物流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口岸經濟和物流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口岸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較2017年均壓縮60%以上,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
“十三五”期間,重慶物流業發展取得了突出成績,但與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的使命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物流基礎設施仍存在短板,面向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等方向缺乏直接聯繫的大能力通道,一些通道通而不暢,樞紐集疏運體系不完善,微循環網路通達性不足;二是物流發展水平不高,一體化程度有待加強,集約化、規模化、信息化、智慧型化程度不高,多式聯運未得到充分發展,物流企業競爭力較弱,物流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不足,有效需求培育緩慢;三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物流資源缺乏整合與統籌配置,部分設施利用效率不高,資源配置過度向中心城區集中;四是物流組織效率有待提高,創新發展動能不強,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套用有待廣泛推廣。
第二節  機遇與挑戰
內需消費擴大升級,為內陸中心城市創造了物流業擴張發展的新機遇。消費已連續6年成為我國拉動經濟成長的第一動力,國內市場增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持續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在新發展格局下,內需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主要動能和經濟成長潛力所在。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內外需求結構調整對物流發展方向提出不同要求,內陸中心城市等靠近市場腹地的區域具備了面向強大市場進行產業對接和輻射分撥的成本和效率優勢,物流業作為產業對接的平台和區域輻射的載體迎來擴張發展新機遇。
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為中西部地區創造了物流業提升發展的新機遇。西部地區要素成本低、能源資源相對豐富,產業承載空間十分廣闊,正迎來新一輪產業布局、產業發展高潮。隨著能源、資源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入,人工智慧、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布局,戰略裝備、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北斗導航軍民融合產業優勢繼續鞏固,跨境電商、進出口加工等內陸開放型產業逐步成型,西部地區現代產業體系逐漸完善。鏈條完善、規模龐大的現代產業集群需要聯通全球的開放口岸和提供世界級的物流服務配套,為西部地區打造服務國內、輻射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實現升級發展帶來新機遇。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成渝地區創造了物流業協同發展的新機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發展謀劃的重大戰略,是形成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最佳化國家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最佳化國家對外開放格局的重大行動,是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成渝地區以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為目標,需要現代物流業協同、聯動、融合發展,提升產業支撐力、科技創新力、國際輻射力、民生保障力,增強區域互聯互通水平,實現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
現代科技進步,為國家中心城市創造了物流業趕超發展的新機遇。科技進步引領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影響生產關係變革,推動全球從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向後工業化、後信息化社會轉變。以信息技術和數位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引發產業革命,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推動物流業形成依靠技術、業態、模式三大創新源泉的智慧型化、信息化、平台化創新發展格局。科技發展全面提升物流供應鏈的服務能力和一體化發展水平,推動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的物流技術創新,深刻改變物流資源配置的方式,為推動物流產業創新發展,加快轉型升級注入新的活力。
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對物流業轉型發展提出了新挑戰。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增加高端供給、增強產業能級,形成優質高效的多樣化供給體系,要求提升產出質量、發揮品牌效應,將產業發展的關注點從重規模數量向重溢出價值轉變,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力;同時,要求改變過去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物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物流業傳統發展方式高度依賴土地、能源等資源要素投入,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需要物流業在實現自身發展質量提升的同時,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務供給,對物流業發展提出了新挑戰。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暢通道、建平台、優服務、促經貿、興產業,深度融入產業鏈供應鏈,加快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全面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推進物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物流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適度超前、跨越發展。順應國際產業分工和經貿格局調整趨勢,重點提升現代物流體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引領作用,適度超前布局建設物流設施,精準提升設施網路功能,跨越式提升物流服務整體供給能力與全鏈條組織效率,強化國際國內物流能力儲備,預留足夠的應急物流資源與服務能力空間,推動物流發展方式轉變和輻射能級提升,助力國際物流要素高效流轉與高品質聚集。
開放帶動、區域協調。堅持“全市一張網、全域一盤棋”,著力推動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統籌物流基礎設施、服務平台和服務組織體系構建,統籌各類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統籌“一區兩群”、推動市內外物流協同發展,統籌平時與急時物流能力建設,強化資源要素最佳化配置和集約高效利用,加強分工協作,全面提升現代物流系統性發展能力和綜合發展效率效益,成為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物流樞紐城市。
供需互促、融合聯動。精準把握現代化經濟建設和生活消費水平升級驅動下的物流需求變化,提升物流設施網路、組織模式、運行服務的系統化、專業化、多元化供給能力。重點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規模化、協同化、聚集化發展,強化現代物流跨區域、跨領域融合聯動,加強物流與交通、貿易、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物流通道經濟、樞紐經濟新範式,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為物流支撐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提供先行示範。
協同創新、智慧綠色。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技術、業態、模式與機制等協同創新,加快推廣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強化平台建設以及信息資源互聯共享,以信息化、智慧型化、智慧化為重點全面提升物流技術裝備水平與組織服務效率。最佳化調整交通物流結構,推進物流業綠色循環發展,加強綠色低碳物流技術裝備套用,提高綠色發展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基本建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內暢外聯、多極輻射、多圈網聯、結構合理、智慧高效、綠色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國際物流要素組織能力大幅提升,現代化國際供應鏈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物流帶動產業發展作用極大提升,內陸開放高地功能顯著提升,初步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和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顯著增強。到2025年,貨物運輸總量達到16億噸,鐵路貨運量占比提升2個百分點左右,多式聯運貨運量年均增長20%以上,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降低1—2個百分點。
輻射全國、連結全球的物流網路體系更加完善。“4+2”物流通道更加通暢,聯接國內三大經濟區和成渝地區的骨幹網路基本形成,“一核一環一帶兩片區、六通道(即“4+2”物流通道)五樞紐多節點”的現代物流體系空間結構基本成形,西部陸海新通道運營和組織中心、中歐班列集結中心、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基本建成,多極驅動、多向暢通的“通道+樞紐+網路”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基本完善。
物流組織能力大幅提升。培育一批網路化運營物流企業,打造2—3家國家物流樞紐運營標桿企業,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樞紐建設運營經驗,5A級物流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市場主體結構得到顯著最佳化。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先進高效運輸組織方式廣泛套用,運輸結構不斷最佳化,貨物集裝化水平大幅提升,貨櫃鐵水聯運量快速增長,社會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物流聚散能力持續增強,市外貨物量占港口、機場貨物吞吐量比重顯著提高。通關便利化程度持續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全國領先。
應急物流、智慧物流和綠色物流發展成效顯著。應急幹線物流、城鄉配送、網點快遞組織保障能力和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智慧運營組織水平明顯提高,重慶市物流信息平台體系初步建成,全流程物流信息實現互聯共享,智慧型倉儲、高位貨架、自動分揀等套用範圍不斷擴大,物流倉儲設施設備的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不斷提升。逆向物流體系穩步推進,資源集約利用和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
現代物流治理體系與調控機制更趨完善。物流領域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簡政放權取得明顯進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朝著現代化不斷邁進,物流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物流信用體系逐步完善,“紅黑名單”制度建立實施。物流標準化管理制度不斷健全,新能源貨車扶持政策、城鄉配送通行保障體系、網路貨運經營準入、應急物流標準體系建設和運營監管制度不斷完善。應急物流保障與回響機制、運行協調機制基本建立。
專欄1 “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名稱
單位
2020年
2025年
1
社會物流總額
萬億元
2.9
3.5
2
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比率
14.5
12左右
3
貨物運輸總量
億噸
12.1
16
4
國際標準貨櫃吞吐量
萬標箱
146.5
200
5
港口貨物吞吐量
億噸
1.65
2.3
6
航空貨郵吞吐量
萬噸
41.1
60
7
鐵路貨運量占比提升幅度
百分點
2
8
多式聯運貨運量年均增長率
≥20
9
港口貨櫃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率
≥10
10
貨物進出口總額
億元
6513.4
8000
11
重慶中歐班列開行量
2603
3000
其中:市外貨量占重慶中歐班列貨運量比重
≥50
12
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開行量
1297
2500
其中:市外貨量占鐵海聯運班列貨運量比重
≥50
13
國際(地區)航線數量
101
115
14
5A級物流企業數量
5
10
15
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範區
≥1
第三章  空間布局
結合全市生產力布局和綜合交通體系規劃,聚焦打造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構築“一核一環一帶兩片區、六通道(即“4+2”物流通道)五樞紐多節點”的現代物流體系空間結構。
第一節  “一核一環一帶兩片區”市域物流空間格局
依託重慶獨特區位條件,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要求,構建“一核一環一帶兩片區”市域物流空間新格局。
一核: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物流發展核,通過整合港口、鐵路港和空港資源,大規模承載面向“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國際物流組織、區域物流分撥配送組織和製造業供應鏈物流組織,打造國際化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
一環:圍繞主城都市區的主城新區物流發展環,以承接中心城區產業和物流轉移為重點,發展以製造物流、商貿物流、冷鏈物流、港口物流、區域分撥配送物流為核心,並面向中心城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以及四川、貴州等周邊省市進行商品配送的物流發展環。
一帶:圍繞長江沿線,整合港口資源,實現港口物流與後方產業聯動,引領重慶臨港產業轉型發展,形成沿江港航物流發展帶。
兩片區:圍繞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形成以製造業、商貿流通業、農產品冷鏈物流等為核心的物流組團,並面向中心城區開展工業品和優質農產品的物流配送,打造渝東北生產製造與港航物流區、渝東南農產品冷鏈和商貿物流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以萬州為核心,面向四川、湖北等省進行大宗原材料輻射和多式聯運組織。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以黔江、秀山為核心,面向貴州北部和湖南西北部進行電商快遞和商貿物流輻射。
重慶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重慶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圖1 重慶市現代物流業空間格局示意圖
第二節  “4+2”物流通道布局
加快構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通道,建設形成“4+2”物流通道,引領內陸開發開放,為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作出新貢獻。
4條國際物流通道:面向“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構筑西部陸海新通道、亞歐國際物流通道、沿江綜合立體物流通道、國際航空網路通道4條國際物流通道。
2條國內陸空物流通道:面向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消費需求,構築對接京津冀城市群陸空物流通道、粵港澳大灣區陸空物流通道2條國內陸空物流通道。
重慶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重慶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圖2 重慶對外輻射物流通道示意圖
第三節  “五樞紐多節點”物流設施布局
依據城市空間布局、存量基礎設施等,統籌考慮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以及對外物流大通道建設基本格局,構建形成“五樞紐多節點”物流設施網路格局,奠定融入全國、全球物流體系的物流設施網路基礎。
五樞紐:在兩江新區、萬州、涪陵、沙坪壩、北碚、巴南、長壽、江津、秀山等區縣布局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五大國家物流樞紐。
多節點:在黔江、合川、永川、涪陵、南川、綦江—萬盛、長壽、大足、銅梁、潼南、榮昌、梁平、武隆、璧山、豐都、墊江、忠縣、雲陽、巫山等區縣建設市級物流園區節點或城鄉配送中心。
重慶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重慶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圖3 重慶國家物流樞紐布局示意圖
第四章  提升市域物流設施服務能級
以國家物流樞紐為引領、市級物流園區為支撐、城鄉配送中心為補充,重構全市物流樞紐網路體系,提高國家物流樞紐幹線通道物流組織規模,強化區域分撥集散功能,加強與其他國家物流樞紐之間的網路銜接與功能協同。
第一節  建設高品質國家物流樞紐
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果園港物流園區,完善水運口岸相關功能,補齊多式聯運、國際物流等基礎設施短板,培育水運、鐵水聯運等幹線大運量業務,擴大商品進口規模,主動融入國際物流樞紐網路。推進洛磧港及後方園區規劃建設,做好土地和空間預留,明確承接果園港及臨港物流園區功能轉移的定位。提升重慶航運和多式聯運組織地位,依託黃金水道和鐵路幹線開展貨櫃江海、鐵水聯運組織,打造西南地區最大的多式聯運基地。完善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綜合信息平台航運服務功能,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運營基地,提升航運物流組織化水平。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江津珞璜物流園區(遠期拓展北碚片區),協同打造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以鐵路貨櫃中心站為主,發揮中歐班列品牌優勢,提升幹線物流組織能力,完善鐵路口岸功能,拓展保稅物流、保稅展示、交易結算等功能,擴大汽車整車進口等業務規模,開展區域分撥配送業務,擴大輻射腹地。發揮江津珞璜港和小南埡鐵路物流片區設施優勢,大力發展鐵公水聯運組織和區域分撥配送。多片區聯動打造國際陸路物流組織中心、區域公鐵和公水聯運基地。
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遠期考慮重慶新機場),推動航空物流園區建設,強化與重慶保稅港區無縫銜接,完善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展示交易及檢驗檢疫配套服務等功能,搭建航空物流信息平台,以大規模進口高端消費品為業務擴張方向,促進重慶臨空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航空運輸、中轉集散、展示交易、國際結算、電商快遞物流等高端物流集中發展。以重慶新機場物流功能區為遠期拓展區,強化業務協同,打造西部貨運樞紐機場,提前規劃璧山國際航空物流園。
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重慶公路物流基地,以跨境公路班車為基礎,開展面向東協及周邊的公路運輸組織,建設重慶國際商貿物流城,打造面向東協的貿易服務總部基地。依託秀山物流園區,重點發展快遞物流、電商物流、多式聯運等,商品交易和物流服務輻射渝黔湘三省市。
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萬州新田港物流園、涪陵龍頭港物流園和長壽沿江現代物流園區,以培育大宗商品、循環資源和臨港產業為突破口,提供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分銷的供應鏈服務,打造服務西南腹地的供應鏈服務平台。建設區域大宗商品物流組織中心,開展面向臨港產業的保稅物流、交易結算、期貨交割、分撥配送組織等服務。依託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長江航運庫區內循環物流服務系統,支撐庫區產業鏈延伸壯大。
專欄2 重慶國家物流樞紐
名稱
選址
功能定位
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兩江新區等
打造國際多式聯運樞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運營基地,重點依託黃金水道開展貨櫃江海聯運組織,利用長江乾支航道和鐵路幹線開展鐵水聯運組織,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和長江黃金水道無縫銜接,建成內陸型開放口岸、國際港航物流樞紐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三合一”的現代化港口。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沙坪壩、江津、北碚等
打造銜接亞歐的國際鐵路聯運樞紐,提升鐵路幹線物流組織能力,完善乾支配倉業務體系,提高樞紐運營效率。拓展保稅物流、保稅展示、交易結算等功能,大力發展公鐵、公水、鐵水多式聯運,開展區域分撥配送業務,擴大輻射腹地。
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渝北、璧山等
建設國際航空物流分撥中心,打造國際航空物流樞紐,西部重要的航空物流集散地、區域高端物流運作平台,重點搭建航空物流信息平台,促進航空運輸、中轉集散、保稅展示交易、國際結算、電商、快遞、冷鏈等高端物流集聚發展,面向西南進行航空物流輻射。
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
巴南、秀山等
建設重慶國際商貿物流城、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基地、渝黔湘商貿物流集散中心,搭建農產品和電商物流平台,面向周邊地區進行農產品輻射。
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
萬州、涪陵、長壽等
打造西南生產製造業供應鏈服務平台、區域大宗商品物流組織中心,重點為臨港產業提供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分銷的供應鏈服務,擴大面向四川、陝西、貴州等腹地的原材料供應物流服務能力,延伸保稅物流、交易結算、期貨交割、分撥配送組織功能。
第二節  完善廣覆蓋物流設施節點
市級物流園區。圍繞全市綜合交通樞紐、產業集聚區,合理布局區域性物流園區,形成覆蓋全市的骨幹節點設施集群。依託主要沿江港口建設港口物流園區,與依託樞紐港建設的國家物流樞紐功能互補、業務協同,重點支撐臨港產業規模擴張和區域水運貨物集散。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榮昌川南渝西綜合物流園等川渝毗鄰地區物流園區。各區縣根據各自產業發展特點和物流需求合理布局建設物流園區,明確功能定位,完善服務網路。
城鄉配送中心。以服務重慶中心城區和區縣城區生活物流需求為重點,加快完善城鄉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網點,構建以城市公共配送中心、鄉鎮配送節點、村級公共服務點為支撐的城鄉配送網路。整合城市物流設施資源,實現集中化、園區化發展,完善堆場、標準化倉庫、自動分揀、冷鏈設施設備等公共設施配套,鼓勵物流配送企業入園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依託鄉鎮連鎖超市、郵政快遞網點、客貨站場、供銷站點等網路資源,建設鄉鎮配送節點,暢通城鄉配送網路。完善主要社區、辦公區、商業中心終端配送、寄遞設施,打通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依託農家店、便民店、村郵站、供銷社、“三農”服務站等末端網點,推動村級公共服務點全覆蓋。
第三節  提高區域物流網路服務能力
強化與市外物流樞紐協同。完善重慶五大國家物流樞紐集疏運網路,強化與四川、陝西、甘肅、新疆、廣西、雲南等省區市國家物流樞紐之間的通道銜接,打造重慶連通至全國的多式聯運骨幹網路。重點加強重慶港口型與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鐵路銜接,促進樞紐優勢互補,建設沿江鐵水聯運通道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組合樞紐。加強重慶陸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等國家物流樞紐與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南寧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以及烏蘭察布—二連浩特陸港型、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之間鐵路、公路銜接,建設輻射中亞、歐洲的國際鐵路聯運通道和連通東南亞的鐵海聯運通道。促進重慶與鄭州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航線互補,加強陸路交通銜接,打造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空陸聯運大通道和軸輻式航空網路。
加強市內乾支配業務銜接。依託通道形成的規模化物流需求,拓展中轉集散、區域分撥、城鄉配送等多元化業務,構建乾支配相互銜接的業務體系,提高通道的資源聚集能力。引導通道運營平台與各類物流、貨代、配送、儲運等企業深化合作,推動通道物流業務向兩端延伸,加強“最先一公里”與“最後一公里”服務,打造覆蓋物流全過程的業務模式。補齊多式聯運轉運設施、應急物流設施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強國家物流樞紐對幹線通道網路與區域分撥網路的銜接,提高幹線運輸規模和支線運輸密度。提升樞紐在區域物流體系中的組織中樞地位。依託各通道、樞紐運營平台,強化對通道沿線、周邊區域的貨源組織,對接幹線通道,支撐通道規模化運行,擴大樞紐輻射範圍。推動國家物流樞紐與其他物流園區等業務協同,打造區域分撥網路,實現貨物快速集散中轉,延伸樞紐網路深度與廣度,促進區域物流服務效率提升與運營網路下沉。
第五章  暢通出海出境大通道
統籌鐵公水空多式聯運和區域協同聯動,加快建設出海出境大通道。以輻射歐洲、中亞、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等為主要方向,以國際鐵路聯運、江海聯運、鐵海聯運、航空物流等為主要組織方式,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亞歐國際物流通道、沿江綜合立體物流通道、國際航空網路通道4條國際物流通道;以輻射內需市場為目標,加強與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的陸空聯繫,打造2條國內陸空物流通道。
第一節  做大做強西部陸海新通道
推動通道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全力提升通道運輸能力。創新最佳化通道運營機制,落實好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省部際聯席會議、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省際協商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建好用好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加快拓展跨區域通道運營平台企業合作範圍,努力構建“省部+省際+中心+企業”橫向協同、縱向聯動合作機制,促進通道高質量發展。最佳化運輸組織模式,大力發展鐵海聯運班列,積極培育跨境公路班車、國際鐵鐵聯運班列,推廣多式聯運“一單制”,推進鐵路與海運規則銜接,不斷提升通道運輸與物流效率。統籌推進“一主兩輔多節點”樞紐體系和境內外分撥集散中心建設,以國家物流樞紐為主要載體,聯動北部灣港、洋浦港及沿線節點城市物流樞紐,密切與東協地區的經貿和物流聯繫,加強與新加坡等國際樞紐港合作,吸引沿線物流業務規模化運作。
第二節  發展高質量亞歐國際物流通道
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溝通協調,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中歐班列開行,提升全流程運營能力,提高通關運行效率和運輸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安全可靠的戰略通道,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完善中歐班列運行線路及網路,推進與塞爾維亞、塔吉克斯坦、喬治亞等國家合作,探索開行裏海—黑海等境外班列支線,拓展東歐、中亞、中東市場。繼續發揮中歐班列運營平台公司整體對接供需的平台組織作用,延伸中歐班列服務功能,構建中亞、西亞、歐洲沿線物流集結和分撥配送中心,加大對高品質農產品、整車及零配件、高端裝備、醫療器械、紅酒、冷鏈產品等商品的進口規模,實現中歐班列往返均衡和價值增值。
第三節  構建沿江綜合立體物流通道
創新運輸組織模式,最佳化運輸產品結構,加快構建以江海聯運為主,鐵海聯運、公路運輸為支撐的沿江綜合立體物流通道,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長江中上游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助推重慶全面融入我國向海開放經濟體系。推動長江黃金水道挖潛增效,以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為牽引,整合沿線重點港口資源,強化港口分工協作和集約發展,加快建設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港口集群,構建以港口為中心的鐵公水多式聯運體系,完善以港口、沿江物流園區和產業開發區為節點的集疏運體系,開展大宗商品和肉類等進出口商品國際物流組織,培育具有規模增量的物流業務。擴大渝甬等沿江班列開行規模,加快推進重慶至上海洋山港貨櫃、重慶至寧波港乾散貨江海直達船型和運輸組織研究,密切與長三角地區的物流聯繫,開展產業鏈深度合作。
第四節  構築覆蓋全球主要地區的國際航空網路通道
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開發國際(地區)貨運航線,推進區域性國際航線“快線工程”,拓展歐洲、北美、中亞、東南亞、澳洲、東北亞等地區的國際客貨運航線,加密既有貨運航線航班班次,構築覆蓋全球主要航空樞紐的航空貨運網路。完善國內航線網路服務體系,增強與華北、華東、中南地區重點樞紐機場的聯繫,提升北上廣深等航空快線的服務品質。推廣套用第五航權,開發商務航線和直達航線,用好國際客機腹艙運力資源,為重慶高端製造、跨境電商等產業擴張提供支撐。
第五節  對接京津冀城市群陸空物流通道
依託亞歐國際物流通道和西部陸海新通道規模進口的高品質消費品,開行至京津冀城市群的鐵路班列、冷藏班列和航運包機等,將東南亞、歐洲的高品質消費品和重慶周邊生產加工的特色農產品經重慶集散分撥,銷往京津冀城市群,強化重慶對國內主要經濟區的物流輻射能力。
第六節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陸空物流通道
利用重慶筆電等先進制造業產業基礎,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電子元器件、積體電路等產業與重慶互補優勢,藉助粵港澳大灣區進出口便利條件,與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製造業供應鏈合作。通過鐵路班列、航空貨運等方式,構建高端零部件和工業品的陸空物流通道,促進重慶生產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專欄3 開放通道建設重點工程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通道公共信息平台、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進出口冷鏈基地、海外分撥倉、陸海新通道貿易綜合服務平台等項目,探索開行重慶—寮國萬象等班列,用好西部陸海新通道指數。“十四五”期間,鐵海聯運班列、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開行數年均增長超過15%。
中歐班列。完善歐亞地區運行線路及網路,構建歐洲—重慶—東南亞(日韓)通道網路。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拓展冷鏈產品品類及運輸範圍。推進運貿一體化建設,設立進口整車、零部件、藥品等國際物流分撥中心,探索建立國際大宗產品集結中心和交易市場。渝滿俄國際鐵路班列重點建設海外集結點、分撥中心,發展俄羅斯、白俄羅斯往返郵包運輸。到2025年,重慶中歐班列年開行數量力爭超過3000班。
沿江綜合立體物流通道。加密渝滬直達快線、渝甬班列,探索江海直達聯運,建設水運服務集聚區。加密水水中轉班輪,布局建設內陸無水港。
國際航空網路通道。建設歐洲—重慶—東南亞、東北亞—重慶—非洲、南亞—重慶—北美三大中轉通道,打造航空基地,提升輻射能力。到2025年,國際航線數量達到115條以上。
第六章  建設物流運營組織平台
提升國際物流要素組織能力、現代化國際供應鏈智慧化水平,加速資源要素集聚,強化通道運營組織中心能級,形成強大的跨區域中轉、集散和分撥功能,提高重慶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地位。
第一節  建好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
提升通道運營組織中心協調服務能力。用好西部陸海新通道省際協商合作聯席會議機制,增強通道運營組織中心協調服務能力,全力服務好“13+1”省區市合作,協調推動通道國際合作,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合作共同體。推進建立多式聯運服務標準,引領多式聯運規則創新。推動沿線省區市合作共建通道運營平台公司,推動通道實現統一品牌、統一規則、統一運作,統籌協調開行至北部灣、洋浦港、湛江港的全程鐵海、公海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以及中越、中老等國際鐵路聯運班列,共同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化品牌。推動開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宣傳推介、國際產業合作和人文科技交流。
增強通道運營組織中心核心功能。凝聚發展合力,大力提升服務效能,打響服務品牌,增強通道運營組織中心資源配置能力。建設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建立貨櫃共享調撥體系。推動國際貿易新規則新標準制定,擴大多式聯運“一單制”試點,探索貿易物流金融新規則,推動多式聯運單證物權化。推進重慶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設,推廣國際貿易“單一視窗”西部陸海新通道平台套用,建立通道數據池,建設區域性大數據中心,強化通道信息諮詢功能,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指數影響力。推進陸海新通道國際交流合作中心、消費體驗中心建設,完善國際金融、法律、人才、安全等服務保障機制。創新通道金融服務,推進重慶在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上研發新套用場景,建設區域性貿易結算中心。聯合通道沿線境內外警務部門,建立通道安全聯絡會商和執法合作機制。發揮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西南分會作用,構建國際貿易組織、平台公司、涉外律師事務所合作機制,建立國際經貿法律商事服務中心,提供法律諮詢、國際商事調解等服務。
第二節  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
強化集結中心輻射能級。鞏固提升杜伊斯堡等境外分撥能力,鼓勵中歐班列運營平台按照市場化原則參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境外海外倉、集散分撥中心建設,提升班列境外集散能力和物流服務水平。加強與威海、廈門、寧波、上海、江西、河南、貴州、青島等區域合作,織密國內通道輻射網路,開展班列集結、集拼集運等服務和業務,提升貨物集結效率。加強成渝地區中歐班列合作共建,形成“統一發展、提質增效、創新融合”新格局,打造全國統一品牌中歐班列(成渝)。加快構建以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果園港為樞紐,萬州、江津、涪陵、長壽、巴南等區縣為節點的中歐班列集結中心體系,形成“乾支結合、樞紐集散”的高效集疏運網路。
推動集結中心與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運貿一體化建設,積極爭取進出口新能源整車試點,設立進口整車、零部件、藥品等國際物流分撥中心,探索建立國際大宗產品集結中心和交易市場。發揮通道品牌價值和規模效益,打造物流供應鏈服務平台,擴大筆電等產業與物流融合發展的協同效應,延伸契合通道方向的關聯產業、產品物流服務鏈條,提升通道綜合服務能力,提升相關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通道帶動產業布局能力,吸引對通道物流服務具有潛在需求的產業沿通道布局,引導原材料、零部件等上下游產業就近配套,提高產業布局集中度,增強對通道運行的市場需求支撐。加強集結中心的商貿、金融、信息等服務集成,提高物流服務附加值,營造產業提升發展和價值增值的物流環境。
第三節  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強化長江上游港口樞紐地位。充分利用重慶區位條件、設施能力和腹地支撐優勢,增強果園港、萬州港、涪陵港、珞璜港等港口樞紐服務能力,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打造一流設施、套用一流技術、創新一流管理、提供一流服務,全方位提升長江上游港口樞紐綜合服務品質、服務能級,夯實現代航運服務發展基礎。有序穩妥推進港口資源整合,加快淘汰一批老舊散小低效碼頭,推動組建長江上游港口聯盟,加強港口分工協作,打造港口服務品牌,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港口集群,打造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港航服務體系,強化供應鏈集成能力,提高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水平。
提升現代航運服務能級。建設長江上游航運服務集聚區,引導航運交易、航運金融、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現代航運服務業加速集聚,打造長江上游航運要素集聚高地。實施智慧長江物流工程,引導港口、航運企業最佳化航運組織,提高長江過壩效率。加強重慶與上海、蘇州、南京等沿江重要港口協作,積極對接班輪船期,推進與上海航運交易所合作,推動到發班輪、貨物信息共享,探索形成沿江“鐘擺式”運輸模式,營造支撐產業規模發展的跨流域壩上壩下一體的國際國內航運環境。加強重慶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合作,研究推廣套用江海直達船型,暢通江海直達航線,提高滬渝直達快線頻率,完善起運港退稅政策,打造江海國際聯運重慶品牌。密切航運服務與庫區重化工業和臨港產業布局關係,統籌公共碼頭與貨主碼頭,打造功能強大的庫區航運物流服務供應鏈。依託重慶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庫區內循環物流服務系統建設,有序推進全市港口業務平台與航運平台業務整合,統籌沿線港口航線開行和業務協作,打造統一的航運交易平台。強化江海聯運業務協同,與沿江其他港口和航運組織平台加強信息互聯互通,打通黃金水道數據鏈條,支持上下游航運一體化組織。推動樞紐運營企業與航運企業、貨代企業、無船承運人等合作,高質量組織開行幹線班輪運輸服務,整合乾支配業務。加強與周邊省區市合作,推動上游港口貨物在重慶樞紐港散改集、小轉大,在下游主要港口集拼轉運。
構建長江上游航運物流系統。圍繞長江上游及川渝沿江地區產業、貿易內循環流通體系,充分利用壩上深水航道資源,依託重慶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後方物流樞紐設施,聯動長江上游川渝兩地內河航運,全面提升樞紐、港口及航運平台組織能力,挖掘長江上游航運物流需求,打造供需精準對接、設施組織服務一體發展的長江上游航運物流系統。結合區域產業、貿易不同物流組織需求,開行港口間直航貨輪,創新協調聯通主港、餵給港的快速貨櫃班輪模式,探索滾裝運輸,提供定製化船型、開行定製化班輪等快速內循環個性化服務,提升內循環航運物流效率。結合重要河道采砂點布局,建成庫區采砂、用砂循環物流體系。
有機銜接長江上游產業鏈。推動航運平台企業深度對接生產製造企業、分銷商和船運公司等,無縫嵌入生產製造供應鏈,加快三峽庫區供應鏈、大宗物流需求歸併整合,形成具有產業運行配套服務功能和能力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庫區產業物流服務系統。加快營造庫區產業布局和規模發展的供應鏈物流服務環境,創新產業布局發展模式,促進庫區鋼鐵、化工、汽車製造等產業鏈延伸和供應鏈上下游產業互為配套,推動原材料、半成品和產成品等在庫區範圍內形成生產和物流內循環有機融合,推動過壩物流需求向庫區物流需求轉化。
第四節  完善多式聯運示範體系
建設多式聯運示範工程。依託鐵公水空,通過鐵海聯運、鐵鐵聯運、江海聯運、公鐵聯運、公水聯運、空鐵聯運等運輸模式,建設具有物流資源高度集聚的數位化多式聯運體系。實施多式聯運示範工程,調整最佳化運輸結構,提高運輸組織效率,切實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搭建國際多式聯運管理平台,培育統一經營主體和多式聯運經營人,成立國際多式聯運聯盟,加快推進多式聯運信息採集交換、貨物狀態監控、作業自動化、“一單制”等領域技術套用和組織創新,提高內陸地區與沿海港口聯運組織和物流服務一體化水平。到2025年建成20個多式聯運示範工程。
推動多式聯運服務規則銜接。以出海出境大通道為載體,積極對標國際規則,創新國際陸路貿易新規則,全面推廣套用多式聯運“一單制”,發展“一次委託、一單到底、一次保險、一箱到底、一次結算”模式,探索鐵路運單物權化套用,創新融資服務產品。完善國際多式聯運協調機制,加強國際多式聯運組織和設施設備的技術標準、信息資源、服務規範、作業流程等有效對接。
豐富多式聯運服務產品。按照“門到門”一體化物流服務要求,整合資源提供多元化物流服務產品。以亞歐國際物流通道為載體,重點發展國際鐵路聯運,為電子信息、汽車等外向型產業提供高品質物流服務,擴大歐洲中高端消費品進口規模。以西部陸海新通道為載體,通過國際鐵海聯運、鐵路聯運、跨境公路班車等運輸模式,銜接重慶與東南亞地區供應鏈,滿足內需市場對進口農產品、水產品等消費需求。以沿江綜合立體物流通道為載體,發展內河航運、江海或鐵水聯運、鐵路班列,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發揮高鐵準時高效運量大的優勢,開展高鐵貨運基地規劃研究,加快構建與現代化鐵路網相匹配的高鐵物流服務體系,促進國內大循環。
第五節  建設國際航空門戶樞紐
搭建航空物流平台。依託重慶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航空貨運組織平台,整合全市機場航線資源,根據細分市場進行航空物流產品整體設計,創建統一品牌,對接分散的航空物流需求,提高物流組織水平。加強與新加坡樟宜機場合作力度,加快建設中新“雙樞紐”航空物流運營中心。對接成都航空物流資源,協調線路開闢與班次安排,協商共建區域航空網路,營造適合高端產業發展的航空物流環境,共同做大做強西南地區航空物流市場,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航空物流網路規模效應。
完善航空樞紐功能。引進專業航空物流企業,培育壯大全貨機航空運輸市場,支持企業加密航線網路,鼓勵發展客機腹艙帶貨。聚集快遞、電商、跨境電商、冷鏈等航空物流需求資源,發展專業化航空物流服務,加強供需匹配。強化航空乾支中轉組織,加強地面銜接物流體系建設,發展對接航空幹線的“卡車航班”等服務,打造覆蓋西部的航空物流集散分撥中心。強化重慶新機場航空貨運功能,發展基地貨運航空公司,探索依託網路型物流企業重構航空網路組織,打造軸輻式航空網路,提升重慶航空樞紐地位。
推動臨空經濟融合發展。結合機場功能定位與空間布局,加強與航空物流設施空間協同,統籌謀劃臨空產業。促進航線培育與臨空產業發展融合聯動,依託高品質航空物流服務環境,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高端製造、生物醫藥、生鮮食品等航空需求型產業集聚,形成航空物流供需互促發展格局。推動航空物流服務深度嵌入臨空產業供應鏈,最佳化物流組織,拓展特色服務,打造航空物流與臨空經濟融合發展新範式。
第七章  促進經貿效益量質提升
第一節  促進通道沿線貿易協同發展
加快發展物流通道經濟,統籌布局物流通道經濟走廊,依託沿江綜合立體物流通道、亞歐國際物流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推動形成通道化物流運作和經貿組織,建設有效銜接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的貿易產業合作通道。高效串接農產品、工業品產地、集散地和主要消費地,密切通道沿線經濟產業聯繫,共同打造通道沿線經濟合作園區,提高產業組織和要素配置能力,打造經濟和產業發展走廊。擴大與國際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能合作,深化兩江新區中韓產業園、中日產業園、長壽中德產業園、渝北中英產業園等國際產能合作,加快中意、中以等國際產業園區建設,構建穩定、開放、安全的國際物流供應鏈服務體系。
第二節  提升內陸國際物流分撥能級
依託物流樞紐和開放平台資源,擴大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建設範圍與規模,加快分撥中心要素集聚,大力發展總部貿易和轉口貿易,探索發展市場採購貿易,增強國際物流分撥中心運營基地輻射能力,提升國際供應鏈服務水平。
專欄4 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運營基地
陸港型物流樞紐分撥運營基地。依託團結村鐵路貨櫃中心站、鐵路口岸、西永綜合保稅區、江津綜合保稅區、鐵路口岸保稅物流中心(B型)、小南埡鐵路貨運站等資源,以重慶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載體,支持沙坪壩、重慶高新區、江津共同打造陸港型物流樞紐分撥運營基地,大力發展鐵海、鐵公、鐵鐵聯運,重點開展機械工具機、電子元件、汽摩及零配件、快消品、文化產品、藥品等商品分撥業務。
港口型物流樞紐分撥運營基地。依託果園港、重慶港口岸、果園保稅物流中心(B型)和無水港等資源,以重慶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載體,支持兩江新區打造港口型物流樞紐分撥運營基地,大力發展江海、鐵水、公水聯運,重點開展汽摩及零配件、金屬及礦砂、生鮮水果、肉類、糧食等商品分撥業務。
空港型物流樞紐分撥運營基地。依託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重慶航空口岸、寸灘綜合保稅區空港功能區等資源,以重慶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載體,支持渝北區打造空港型物流樞紐分撥運營基地,大力發展國際航空貨運和以卡車航班為核心的陸空聯運,重點開展筆電、快消品、生鮮水果、水海產品、藥品等商品分撥業務。
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分撥運營基地。依託重慶公路物流基地、南彭公路保稅物流
中心(B型)、黔江機場、黔江鐵路貨運站和秀山商貿物流園區等資源,以重慶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載體,支持巴南、秀山、黔江打造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分撥運營基地,大力發展公鐵、公水、陸空聯運,重點開展快消品、生鮮水果、肉類、機械工具機、電子元件等商品分撥業務。
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分撥運營基地。依託萬州綜合保稅區、涪陵綜合保稅區、萬州機場口岸及港口、鐵路場站等資源,以重慶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載體,支持萬州、涪陵、長壽共同打造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分撥運營基地,大力發展鐵水、江海、公水聯運,萬州重點開展煤炭、金屬、礦石等商品分撥業務,涪陵、長壽重點開展化工品、藥品及醫藥材等商品分撥業務。
第三節  拓展跨境電商物流服務網路
依託中國(重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江津綜合保稅區、涪陵綜合保稅區、重慶公路港和國際郵件交換局等跨境電商及物流樞紐節點,集聚大型跨境電商企業、進出口供應商、跨境貿易商、國際物流、保稅物流、支付結算、大數據處理、諮詢研發、培訓孵化、報關報檢等產業發展要素資源,推動貨物快速通關、高效中轉集散,拓展境內外雙向互動開放、服務國家“優進優出”需求的國際跨境電商物流服務網路。大力發展進口消費品物流服務,依託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空貨運通道化組織,推動境外品牌企業設立保稅倉庫、保稅展示基地等,打造進口商品區域分撥中心、配送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鼓勵本土電商物流龍頭企業,通過自建、合作、併購等方式延伸服務網路,在條件成熟國家和地區部署海外物流基地和倉配中心。推廣跨境電商O2O模式,強化跨境電商樞紐節點與區域範圍內高端紅酒、海鮮水產、乳製品、肉類等專業市場和免稅店合作,做大做強保稅展覽展示交易平台。
第八章  帶動現代產業集聚發展
緊密銜接電子、汽車機車、裝備製造、消費品、材料等產業,積極打造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範區,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促進物流業與製造、商貿、金融、農業等產業融合,帶動先進制造業集聚,支撐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集群,支撐建設中西部地區開放型經濟高地。
第一節  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圍繞全市製造業集聚區,以物流供應鏈公共服務平台為載體,整合區域製造業物流資源,開展從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到產品分撥配送的全過程物流服務,延伸採購、交易結算、供應鏈金融、分銷組織等服務鏈,打造若干個製造業物流樞紐經濟區。重點發展長壽材料物流樞紐經濟區、涪陵化工供應鏈樞紐經濟區、沙坪壩西永高端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合川裝備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江津生產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綦江—萬盛材料產業物流樞紐經濟區、璧山智慧型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萬州裝備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等。
提升重點製造業物流服務水平。最佳化物流組織方式,加快物流服務嵌入汽車、電子信息、機械製造、材料化工、消費品工業等重點產業供應鏈,完善乾支倉配組織功能,提高供應鏈服務能力,提升運作效率、降低運行成本。根據行業配套產業多、產業鏈長特點,重構汽車、機械製造等重點產業專業物流供應鏈服務系統,轉變既有物流供應商服務各自主機廠、整車廠的物流組織模式,創新供應商管理庫存、公共倉儲、城鄉高效配送、集成後服務等全產業統一供應鏈組織模式,加強與周邊配套產業緊密聯繫。加快構建電子信息、消費品工業等產業供應鏈公共物流服務系統,提升原材料進口、產成品出口、集中採購、區域分撥、高端倉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供應鏈金融等集成服務能力。加快發展面向積體電路、生物製藥、高端電子消費產品等高附加值製造業的航空物流服務。發展危化品專業物流,服務材料化工、能源工業等綠色發展。
加強供應鏈協同與拓展增值服務。以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載體,結合工業園區產業布局,加快製造業物流服務功能社會化,推動供應鏈需求整合,深化與智慧型生產、金融、信息等發展要素融合,構建信息、行銷、售後等個性化服務體系,以及電子商務、金融等社會化協同體系,搭建供應鏈綜合服務平台。加快發展供應鏈金融,提升供應鏈價值增值服務能力。以供應鏈運行結構為依據,基於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緊扣產業上下游、產供銷流通環節商流、物流要素價值,創新金融支持路徑,促進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等融合發展,推進供應鏈流動要素嵌入實體經濟,提升全產業鏈運行效率和質量。
完善國際大宗商品供應體系。依託港口、站場及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加快推動大宗商品供應鏈服務體系與區域工業體系對接,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收(交割)倉庫、堆場。最佳化大宗商品物流組織方式,推進煤炭、礦石、糧食等大宗商品物流嵌入國家物流樞紐服務系統,完善乾支倉配組織功能。發展鐵路散糧運輸和煤炭、礦石等重載運輸,研究利用貨櫃班列開展高附加值糧食、煤炭等大宗商品運輸。完善大宗商品交易功能,發展供應鏈金融、信息諮詢服務,構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大宗商品供應鏈服務體系。
專欄5 物流與現代製造聯動發展的物流樞紐經濟區建設工程
長壽材料物流樞紐經濟區。依託長壽材料製造業基礎,延伸鐵礦石採購、交易結算,材料倉儲分撥、流通加工、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功能,聚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延伸材料產業價值鏈,打造材料物流樞紐經濟區。
涪陵化工供應鏈樞紐經濟區。圍繞涪陵千億級化工產業集群,加大對港口、鐵路物流資源的整合力度,通過打造專業化工物流中心,實現化工產品物流的集約化運作,延伸供應鏈金融、交易結算、分銷等服務鏈條,促進化工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提升,打造長江經濟帶有影響力的化工供應鏈樞紐經濟區。
沙坪壩西永高端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依託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微電子產業良好產業基礎,整合區域陸港、保稅等各類物流資源,強化國際資源配置能力,構建面向全球的高端物流供應鏈環境,支撐西永片區微電子等高端製造業規模擴張和產業鏈延伸,做強世界級的微電子等產業集群。
合川裝備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利用合川區汽摩產業、醫藥產業等良好的產業基礎,依託渭沱綜合物流園區等基礎設施,搭建生產製造業供應鏈服務平台,為區域生產製造業提供原材料供應到產品銷售全程物流服務,降低全產業鏈物流成本,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江津生產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依託江津區消費品、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汽車機車及整車零部件等良好產業基礎,以及江津綜保區和四大工業園區優勢開放平台,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為契機,加快完善公鐵水一體的物流環境。吸引中心城區並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相關產業轉移,促進區域產業二次擴張,打造以生產製造為核心、多式聯運高效支撐的樞紐經濟區。
綦江—萬盛材料產業物流樞紐經濟區。圍繞綦江—萬盛電解鋁等良好的產業基礎,擴大綦江鋁產業規模,開展廢鋁等的回收、集散、加工和再利用,不斷延伸鋁產業鏈,拓展交易結算、分撥配送等組織,打造鋁產業物流樞紐經濟區。
璧山智慧型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依託璧山高質量發展的智慧型製造產業體系,加快打造智慧型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通過引進龍頭物流企業,建立服務於產業端的智慧型物流平台,為區域智慧型製造產業提供原材料供應到產品銷售全程物流服務,降低全產業鏈物流成本,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萬州裝備製造物流樞紐經濟區。圍繞萬州區綠色照明、新能源、新材料、汽車、船舶等主要裝備製造企業,依託新田港和三峽綜合物流樞紐園區為載體的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構建幹線水運和公鐵區域分撥配送的物流網路,提升萬州裝備製造業輻射能級,打造裝備製造二次高質量擴張的臨港產業基地和樞紐經濟區。
第二節  支撐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引導智慧低碳物流發展。建設重慶市物流信息平台,構建“1+5+N”的三級物流信息平台體系。持續推進中國(重慶)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功能完善。大力發展物流新基建,加快數位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港口碼頭、貨運場站、國家物流樞紐、物流園區等智慧化改造,打造重慶智慧口岸2.0版、智慧港口、智慧園區、數字倉庫等設施網路。推動物流裝備智慧化升級,推廣自動分揀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車等智慧型裝備套用,完善智慧型快遞箱、冷鏈智慧型自提櫃、智慧型充換電站等末端設施。引導發展綠色物流,加快物流設施綠色化改造,實施貨物包裝和物流器具綠色化、減量化。推進物流模式創新,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甩掛運輸、城鄉高效配送、統一配送等先進物流組織模式。
培育物流供應鏈金融體系。推動港口物流、多式聯運、臨港製造產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相關領域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和融資服務方案。依託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自由貿易試驗區、航運交易所等重要平台,為中小型出口加工企業、外貿企業、國際物流企業提供面向國際和區域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完善供應鏈信息系統研發,對接供應鏈上下遊客戶,獲取信用評級等信息,提高全市供應鏈金融風控水平。
支撐商貿流通體系建設。依託區域批髮型交易市場,大規模進口國際商品,建設線上線下聯動發展的商貿物流系統,推動實體商貿市場線下網路與電子商務、跨境電商線上網路融合發展,延伸結算、區域分撥配送等功能,培育發展文化旅遊特色物流,提升商貿市場輻射能級,打造5個商貿物流樞紐經濟區。積極引入大型網路化、平台型電商物流企業,推動電商物流分撥中心和區域性快遞物流網點布局融入國家物流樞紐系統,利用樞紐的幹線與區域分撥網路,提高電商物流服務的輻射性、時效性和準確性。強化樞紐和實體市場跨境電商通關、保稅、結算等功能,提高支撐電商物流一體化服務能力。加快發展農村電商物流,對接城鄉高效配送體系,重點發展農產品及冷鏈電商上行物流和工業品、消費品下行物流。
專欄6 物流與現代商貿融合發展的物流樞紐經濟區建設工程
江津農產品商貿物流樞紐經濟區。圍繞雙福國際農貿城,利用跨境公路、國際鐵路聯運和航空運輸,大規模進口國際農產品,搭建線上線下結合的農產品交易平台,開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和區域分撥配送組織,吸引農產品經銷商等各類企業入駐,重點擴大東協水果、水產等商品的分銷分撥規模,增強重慶農產品的輻射能級,打造農產品物流樞紐經濟區。
巴南商貿物流樞紐經濟區。依託巴南華南城商貿基礎,加大對全市批髮型消費品市場的整合力度,拓展線上交易模式,吸引生產、流通企業、經銷商在巴南設立西南地區總部和分銷中心,擴大東協水產、水果等商品的進口規模,建設重慶國際商貿物流城,提高面向川渝地區的輻射能級,打造輻射川渝地區的商貿物流樞紐經濟區。
渝北空港跨境電商物流樞紐經濟區。依託重慶及輻射區域不斷擴張的內需市場,利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的航線資源和跨境電商業務基礎,完善保稅、跨境倉、通關等配套設定,拓展通關服務、展示交易、結算、分撥配送等服務鏈,擴大水果、醫療器械、醫藥、水產等商品的進口規模,面向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開展高品質的跨境電商貨物集散組織,打造國內有影響力的跨境電商物流樞紐經濟區。
榮昌糧食供應鏈物流樞紐經濟區。依託榮昌國家畜牧高新區“6+1”產業,充分發揮川南渝西綜合物流園樞紐及開放平台作用,重點圍繞飼料、粉條等糧食原材料,實施供應鏈一體化項目,加強集聚輻射能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糧食供應鏈重要節點。
長壽農產品商貿物流樞紐經濟區。圍繞重慶東部國際農產品交易市場(三科農商城)建設,加快交易、倉儲、預冷、分選、冷藏、配貨、可追溯和信息平台等功能集成和一體服務,搭建城鄉冷鏈物流體系,開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區域分撥配送、專業物流(快遞)相結合的共同配送,積極引入市場主體,打造區域重要農產品物流樞紐。
第三節  帶動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
推動特色農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依託全市種養殖業基礎,延伸農產品加工鏈、拓展交易服務鏈等,提升農畜產品價值鏈,精準匹配冷庫等物流基礎設施,提供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形成若干個具有重慶特色的物流與現代農業聯動發展的物流樞紐經濟區。重點打造以肉牛產業鏈為核心的豐都冷鏈物流樞紐經濟區、以生豬產業鏈為核心的榮昌農畜產品流通樞紐經濟區、以特色農產品產銷為核心的秀山農產品電商物流樞紐經濟區等。
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完善城鄉冷鏈設施網路布局,加快構建一級、二級、三級冷鏈物流節點,推動具有集中採購和跨區域配送能力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設。打造“田頭+直銷+網路”的多層次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實現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全程化。加快推動企業優先利用國家物流樞紐的大型冷鏈物流設施,創新主要農產品產區和大型冷鏈加工企業對接鐵路貨櫃冷鏈班列服務模式,探索發展鐵路冷藏車廂加掛、國際貨櫃冷鏈班列等運輸業態,積極發展航空、公路冷鏈物流,發展冷鏈物流幹線運輸。圍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大力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農產品直供冷鏈物流新模式。
專欄7 物流與現代農業聯動發展的物流樞紐經濟區建設工程
豐都冷鏈物流樞紐經濟區。依託豐都全國最大肉牛養殖基地,加快延伸肉牛加工產業鏈條,配套建設冷鏈物流園區,爭取成為國家肉類儲備基地,謀劃開行至國內主要城市的冷鏈班車,聯動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開展高端牛肉國內分撥配送,並依託港口大規模進口國外活畜和肉類產品,延伸冷鏈物流交易結算鏈條,將豐都打造成肉牛冷鏈物流樞紐經濟區。
榮昌農畜產品流通樞紐經濟區。依託榮昌農畜產品等種養殖和交易業務基礎,利用國家生豬數字平台,延伸上下游服務鏈,上游接入大型養殖戶、種豬企業,下游接入經銷商、肉類加工企業,拓展其他特色農畜品類產業鏈供應鏈一體服務,發展生豬運輸、特色農畜產品冷鏈物流組織、交易結算、跨區域調配等功能,打造農畜產品流通樞紐經濟區。
秀山農產品電商物流樞紐經濟區。利用秀山良好的電商快遞物流基礎,發揮渝東南區域農產品種植優勢,加大對貴州銅仁、遵義和湖南懷化、張家界等地的農產品和電商快遞整合力度,延伸冷鏈物流、倉儲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務,拓展供應鏈金融、交易結算、電商孵化等配套產業,打造渝黔湘三省市交界區域有影響力的農產品電商物流樞紐經濟區。
第九章  最佳化物流業發展環境
第一節  完善物流管理體制機制
健全物流綜合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物流綜合管理改革,完善綜合性管理體制框架,理順部門職責。用好重慶市口岸物流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市政府口岸物流辦物流管理主體責任,強化全市物流工作統籌協調能力。圍繞國家物流樞紐、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建設發展等重點工作,加強與國家部委、其他省區市的協調與溝通。完善區縣物流管理機構職責,形成層級明晰、權責明確的市、區縣物流綜合管理體制。
探索建立與現代物流業發展相適應的城市產業發展決策機制。以物流需求量較大、物流成本較為敏感的產業領域為試點,以創新運輸組織方式為驅動,以降低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銷售的供應鏈綜合成本效益為目標,研究編制物流組織運行解決方案,探索將其納入產業規劃布局與項目引入的重要參考依據,並視情況作為規劃制定和項目引進落地的重要前提。
推動完善應急物流保障機制。提高重大突發事件應急物流回響速度。強化針對重大疫情、自然災害等的應急物流組織協調,加強與全市應急管理系統對接。建立完善市級層面跨部門、跨區縣的應急物流保障預案和處置機制,發揮專業性物流企業主體作用,提高社區、小區等多元化主體參與深度和協同程度,建立完善公開、透明、及時的信息發布和共享機制。強化從業人員培訓,增強全員應急處置能力。
第二節  加大物流市場培育力度
培育壯大物流市場主體。圍繞提升物流企業國際競爭力,鼓勵物流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參股控股、聯盟合作等方式進行規模擴張和資源最佳化整合,培育一批綜合性國際物流龍頭企業。在鐵、公、水、空等領域,各培育1—2家專業領域的龍頭企業,提升物流行業集中度。引進全球物流企業100強以及中國物流企業50強在渝設立總部、網路貨運平台,提高重慶境外物流市場資源配置能力。鼓勵發展專業化、規模化的第三方物流,培育專業物流標桿企業。鼓勵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戰略合作,依託龍頭企業建立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共贏的協同發展機制,提升供應鏈整體競爭力。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實現協同採購、協同製造、協同物流,促進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降低生產經營和交易成本。
最佳化物流市場培育政策。加強物流用地支持,完善物流設施用地規劃,促進城市物流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重點保障國家物流樞紐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新增建設用地項目。鼓勵各區縣盤活存量閒置土地資源用於物流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用好重慶支持口岸物流高質量發展系列政策,建立重點項目庫,加強政策保障。用活政府投資基金,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投資基金撬動作用,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戰略性、引領性的重大現代物流項目落地。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投融資方式,推廣套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
第三節  推動物流業標準化建設
完善物流標準與規範。面向江海聯運、國際鐵路聯運、公鐵聯運等多式聯運模式,推廣物流基礎類、通用性裝備和技術標準套用。推進大宗商品儲運、跨境電商、快遞、冷鏈等領域物流操作標準和規範套用。支持倉儲、轉運、裝卸等設施設備的標準化建設和改造。推進管理軟體接口標準化,逐步推進物流單證標準化、提單化。支持和引導物流樞紐、物流園區推廣套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推動標準化物流裝備器具循環共用。推進全市標準托盤(周轉箱)運營服務網點和周轉中心建設,提升托盤循環共用服務水平。以大型龍頭企業為主體,支持對非標準托盤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標準化更新,鼓勵企業帶標準托盤運輸,使用和更新標準化周轉箱、籠車等標準化物流設備。在醫藥和食品冷鏈領域,開展低溫冷庫安全運行標準、食品冷鏈溫控追溯標準、醫藥冷鏈設備(如保溫箱)循環共用標準的推廣。
第四節  最佳化口岸物流營商環境
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探索完善“離港確認”模式,實現通關物流並聯操作。在有條件的港區推行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和出口貨物“抵港直裝”,減少貨櫃在碼頭內操作次數,有效降低口岸物流成本。最佳化口岸通關流程,全面深化“兩步申報、兩段準入”改革。在海關總署統一部署下,積極參與“安智貿”、中哈“關鐵通”等國際合作項目。通過行業規範、市場引導等方式,推動降低口岸收費標準,提升口岸綜合服務效能,降低進出口環節合規成本。加強口岸收費管理,督促各收費主體通過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動態調整口岸收費目錄清單。鞏固提升重慶口岸“7×24小時”通關服務保障水平,確保進出口貨物快速通關、快速提離。
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研究建立統一的物流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保障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市場和參與競爭。加快物流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物流行業“紅名單”與“黑名單”,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規範市場秩序和收費管理,統一港口等收費標準,避免無序及惡性競爭。推動交通、物流、交管等部門協同執法,加大公路超限超載整治力度。研究制定具有內陸地區特色的可複製可推廣的跨境貿易便利化政策,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口岸物流營商環境。
第五節  強化物流人才隊伍建設
強化物流人才引進與培育。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在物流樞紐、航運、鐵路、航空運輸、智慧供應鏈、冷鏈、跨境電商、綜合保稅等領域,支持物流企事業單位從國內外50強企業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中介諮詢機構中引進從事研發或管理規劃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對引入高級職稱、高學歷的物流、快遞、科研諮詢等人才,鼓勵各區縣給予一定獎勵,並在人才落戶、子女入學、人才公寓、購房補貼等方面提供便利。加強與國內外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合作,重點開展港口物流、產業供應鏈等專業物流人才的培養,定向培養企業所需的專業物流人才。鼓勵設立物流研究機構,吸引集聚高端物流人才。
加強物流專業學科建設與職業培訓。結合重慶產業特色和物流業發展特點,著力完善物流學科體系和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按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要求,探索形成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與相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完善在職人員培訓體系,鼓勵培養物流業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提高物流業從業人員業務素質,為全市物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第十章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科學研判物流業發展的環境承載能力,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從決策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實施環境影響評價
本規劃為巨觀發展規劃,作為指導“十四五”時期重慶物流業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等內容。實施本規劃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物流設施建設和運營可能出現噪聲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規劃實施的物流設施項目應按照相關法規制度,嚴格實施噪聲控制、節能減排、環境影響評價、節地評價等工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物流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第二節  做好風險防範措施
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考慮物流設施的全生命周期,構建綠色物流發展體系,處理好規劃實施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套用,大力促進節能減排,有效降低物流的能源消耗,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目標。最佳化交通物流結構,優先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貨物運輸方式,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物流運輸體系。項目運營期間,加強物流項目建設運營監督管理,嚴格控制廢水、廢氣、噪聲和固體污染物等排放,有效防範和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強化組織協調
發揮好重慶市口岸物流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統籌協調全市物流工作,研究審議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全面做好物流業發展各項工作。完善市、區縣等多級多部門統籌協調合作機制,建立市場化、社會化協同推進機制,充分調動各區縣政府積極性,充分發揮各企業、各社會組織等主體作用。推動行業協會深度參與行業治理,發揮社會監督職能,完善政府決策,加強行業自律和規範發展,助力規劃落地推進。
第二節  做好規劃銜接
做好本規劃與國家、全市總體規劃銜接,做好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等區域規劃銜接,做好與國家物流業、綜合交通等專項規劃銜接,做好與城市空間規劃、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銜接。加強與國家、區域等創新、產業、人才、投資、金融等政策對接,針對性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
第三節  開展跟蹤評估
抓好規劃督促落實工作,加強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督促檢查、綜合協調和經驗總結推廣,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檢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鼓勵開展第三方評估,增強規劃評估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強化監測評估結果套用,進一步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現代物流發展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