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償失是一個成語,讀音是dé bù cháng shī,意思是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
基本介紹
解釋,出處,示例,用法,
解釋
償: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
出處
【原文】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皆以咨遜,遜上疏曰:"臣愚以為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以濟時務。今兵興歷年,見眾損減,陛下憂勞聖慮。忘寢與食,將遠規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又珠崖絕險,民猶禽獸,得其民不足濟事,無其兵不足虧眾。今江東見眾,自足圖事,但當畜力而後動耳。昔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陛下承運,拓定江表。臣聞治亂討逆,須兵為威,農桑衣食,民這本業,而干戈未戢,民有饑寒。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祖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及公孫淵背盟,權欲往征。遜上疏曰:"淵憑險恃固,拘留大使,名馬不獻,實可仇忿。蠻夷猾夏,未染王化,鳥竄荒裔,拒逆王師,至令陛下愛赫斯怒,欲勞萬乘泛輕越海,不慮其危而涉不測。方今天下雲擾,群雄虎爭,英豪踴躍,張聲大視。陛下以神武之姿,涎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聖化所綏,萬里草偃,方蕩平華夏,總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違垂堂之戒,輕萬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臣聞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強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遠征,必致窺闟,戚至而憂,悔之無及。若使大事時捷,則淵不討自服;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借乎?乞息六師,以威大虜,早定中夏,垂耀將來。"權用納焉。
【舉例】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英語】The loss outweighs the gain.;Gains cannot make up for losses.;
示例
1. 丟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
2.為了減肥而犧牲健康實在是得不償失!
3.因為小華偷懶,被爸爸來了一頓”降人十巴掌”,真是得不償失啊!
4.偷雞反蝕一把米,真是得不償失。
5.饒鴻生在精養軒雖花了幾十塊冤枉錢,在後樂園倒明白了一樁古典,不能說是得不償失了。(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
6.不要隨便相信陌生人的話,以免得不償失。
7.我們不加思索衝動妄為脫口而出,往往得不償失後悔不迭。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得失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