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城鄉環境衛生髮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2022年1月22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城鄉環境衛生髮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城鄉環境衛生髮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 發布單位: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
一、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
“十三五”時期,全市深入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最佳化環境衛生設施布局,強化環境衛生保障能力,推進環境衛生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環境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城鄉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積極探索規範化作業、標準化評價、智慧化管理,推動清掃保潔向精細化管理邁進。以清掃保潔為主的環境衛生市場化發展迅速,機械化作業能力顯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道路清掃面積301.35平方公里,道路清掃覆蓋率達100%,清掃保潔市場化率約53.3%。其中,中心城區主要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超過95%、市場化率達80%。基本建成條塊結合的水域清漂保潔管理責任體系和日常作業機制,清漂配套設施設備進一步完善,機械化清漂和水域垃圾轉運能力全面提升。持續保持三峽庫區重慶段江清岸潔。
生活垃圾分類全面推進。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93個鄉鎮(街道)和1.7萬個公共機構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市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9.4%,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過35%。5個國家級、8個市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縣(區)分類工作初見成效,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村2866個,我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一檔,保持西部第一。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大幅提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體系覆蓋全市,生活垃圾滲濾液和餐廚垃圾污水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截至2020年底,全市運行生活垃圾一次轉運站796座,總轉運能力3.33萬噸/日;運行生活垃圾二次轉運站3座,總轉運能力1.29萬噸/日。運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59座,總處理能力2.85萬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焚燒處理比例達56%,處理技術逐步由衛生填埋向焚燒處理轉變。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後實現全焚燒、零填埋。2020年全市資源化處理餐廚垃圾90萬噸,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水平全國領先。農村垃圾治理任務圓滿完成,以合格率100%的評價結果通過國家驗收,農村環境衛生得到顯著改善。
建築垃圾全過程監管推進有力。建築垃圾綜合管理工作穩步推進,建築垃圾監管平台上線運行,專項整治行動積極開展,日常檢查、聯合督導和全過程監管機制逐步形成,處理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處理能力大幅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建築垃圾處理設施108座,無害化處理建築垃圾1.04億立方米/年。
環境衛生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深入貫徹落實“廁所革命”相關要求,將公廁新增改造和提檔升級工作納入民生實事。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廁總計13590座,其中環衛直管公廁3084座、鄉鎮(街道)管理公廁5333座、社會公廁5173座。統籌推進其他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廣泛開展關愛環衛工人工作,配建環境衛生車輛停車場267處,環境衛生清掃與保潔工人作息場所(愛心驛站)1618個,環境衛生作業工具間1672座。
法規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推動制定《重慶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修訂《重慶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出台《重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智慧城管建設的指導意見》《重慶市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立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的意見》等檔案,制定《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城鄉市容環境衛生管理作業規範》《重慶市鄉鎮環境衛生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作業管理標準》《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效果評價標準》等標準規範。“十三五”期間,出台城鄉環境衛生政策法規及標準總計40餘個,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
智慧環境衛生管理試點套用。按照“大城智管”要求,拓展清掃保潔、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公廁及化糞池運行管理等方面套用場景,積極探索“智慧環衛”試點套用,全市城市建成區數位化城市管理覆蓋率達93%,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城鄉環境衛生事業發展形成良好機制。積極推進城鄉環境衛生行業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管理責任,強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統籌督導和常態化監管機制,完善突發事件指揮處置措施,推動環境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十三五”以來,我市城鄉環境衛生事業發展取得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環境衛生設施設備存在短板,污染管控壓力較大;管理機制尚未健全,長效管理措施不足;“智慧環衛”套用不深,體系框架不夠完善;專業技術成果轉化不足,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環境衛生專業人才較為緊缺,應急保障能力亟需加強。
(二)“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
發展機遇。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環境衛生事業發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條件。黨中央對城市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視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論述,為環境衛生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我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為環境衛生事業拓展了內外發展空間。重慶作為全國首批啟動實施的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為環境衛生事業信息化、智慧型化發展明確了具體方式和實施途徑。
發展趨勢。環境衛生行業發展環境、形勢正發生深刻變化,對環境衛生事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也指明了發展方向。資源環境的約束不斷趨緊,最佳化垃圾處理方式和碳淨減排工藝技術,將成為環境衛生行業助推“碳減排”的重要路徑。政策法規的指導逐步完善,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我市進一步推廣“無廢城市”建設,均指明了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的發展模式。全市推廣智慧環境衛生管理平台套用,深化環境衛生作業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拓展了環境衛生管理智慧化的空間。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結構性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緊扣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充分發揮“一區”對“兩群”的輻射帶動作用,補齊短板、提質增效,統籌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推實現“雙碳”目標,持續提升城市品質,營造乾淨整潔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業宜居宜游的城鄉環境。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利益作為城鄉環境衛生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別是對高質量環境的需要,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新時代理念,讓城市管理更有溫度,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發展理念,構建城鄉環境衛生事業新發展格局,推動城鄉環境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環境衛生事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統籌規劃全市環境衛生戰略布局。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完善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城鄉環境衛生工作體制機制。加強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提高環境衛生保障和公共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加快建設高標準環境衛生市場體系,培育壯大環境衛生產業。
——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樹立“一家親”理念,強化“一盤棋”思維,開展區域合作,推動成渝地區和“一區兩群”環境衛生事業協同發力,助推我市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創新在環境衛生事業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數位化改革,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城鄉環境衛生體制機制、組織架構、方法流程、技術工藝、手段工具創新,提高城鄉環境衛生現代化水平。
(三)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5年,城鄉環境衛生事業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建成與“兩地”“兩高”目標相匹配的城鄉環境衛生髮展體系,基本實現全市城鄉環境衛生事業現代化。
——建成現代化環境衛生管理體系。完善法律法規,補齊政策短板,深化市場化機制,穩步構建高效實用、風險可控的現代化環境衛生管理體系,精細管理和風險防控能力邁上新台階。
——打造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管理標桿。堅持因地制宜、城鄉統籌差異化發展,制定完善環境衛生管理標準,形成一批具有重慶特色的環境衛生管理經驗,持續保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中西部地區的領先地位,“無廢城市”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建設高水平環境衛生科技創新平台。加快打造高水平、高能級的科技創新載體,堅持多方協同發力,共同推進固廢處置領域科研平台建設,著力在生活垃圾處理新理論研究、資源化利用、新技術研發和環境衛生產業新裝備研製等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建成一流的環境衛生科創高地。
2.分項目標。
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到2025年,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習慣進一步養成,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成效顯著;建成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縣(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規範體系,健全生活垃圾分類監督評價機制,全市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行政村占比達50%。
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分類收運設施覆蓋率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加快廚餘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套用和設施建設,形成“以資源化利用和焚燒處理為主、填埋處理為應急保障、其他處理方式並存”的技術路線。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65%,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65%,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300噸/日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推進建築垃圾綜合利用。深入踐行“無廢城市”建設理念,全面推進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分類處理,實現建築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到2025年,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中心城區達53%,區縣達45%;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中心城區達70%,區縣達60%。
補齊環境衛生設施設備短板。實現環境衛生作業機械化和環境衛生管理智慧化。到2025年,主要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中心城區達100%,區縣達95%;城鎮建成區水域垃圾清撈率達100%;實施公廁“提質增量”,推進智慧公廁建設,提高公廁服務水平;加快補齊環境衛生基地、入城洗車場等其他環境衛生設施短板,夯實環境衛生管理基礎。
展望至2035年,建成高水平現代化環境衛生設施體系,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環境衛生統籌發展格局,環境衛生事業實現特色化、科學化、智慧型化發展,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城鄉環境更加宜居宜業宜游。
重慶市城鄉環境衛生髮展“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
類別
主  要  指  標
2020年
現狀指標
2025年
目標
2035年
目標
指標
屬性
生活垃圾
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
中心城區100%
100%
100%
預期性
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行政村占比
35.92%
50%
全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
約束性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中心城區
35%
40%
/
約束性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區縣
/
30%
/
預期性
生活垃圾一次轉運能力(萬噸/日)
3.33
4.87
/
預期性
生活垃圾分類轉運能力(萬噸/日)
1.29
2.92
/
預期性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100%
100%
100%
約束性
-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萬噸/日)
2.85
3.55
/
預期性
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
44.48%
65%
75%
預期性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
50.71%
65%
/
預期性
建築垃圾
建築垃圾綜合處理能力(萬噸/年)
358.25
1911
/
預期性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裝修垃圾分類收集率:中心城區
40%
70%
95%
預期性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裝修垃圾分類收集率:區縣(城市建成區)
/
60%
90%
預期性
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中心城區
33%
53%
82%
預期性
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區縣(城市建成區)
/
45%
70%
預期性
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中心城區
45%
70%
85%
預期性
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區縣(城市建成區)
/
60%
75%
預期性
公廁建設
環衛直管公廁(座)
3084
3970
/
預期性
鄉鎮(街道)管理公廁(座)
5333
5787
/
預期性
升級改造環衛直管及鄉鎮(街道)管理公廁(座)
/
933
/
預期性
清掃保潔
主要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中心城區
95%
100%
100%
預期性
主要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區縣(城市建成區)
90%
95%
100%
預期性
城鎮建成區水面垃圾清撈率
/
100%
100%
約束性
清掃保潔作業市場化率
53.15%
75%
80%
預期性
三、主要任務
(一)著眼精細化服務,“繡”出高質量環境。
1.提高清掃保潔質量。
推廣環境衛生機械化作業,提高清掃保潔效率。強化科技套用,加強環境衛生機械化專業設備投用,在人行道、廣場等區域探索套用智慧型掃地機器人,逐步提升新能源環境衛生車輛占比。按照分級分類原則,制定不同道路不同區域保潔作業標準和監管制度,規範清掃保潔作業行為,提高城鄉環境衛生清掃保潔效率。
完善清掃保潔監管體系,提高應急保障能力。建立智慧環境衛生管理平台實時監管、定期巡查、年度考核三級監管制度。健全環境衛生應急保障機制,線上線下協同,實現人、事、物等資源共享,增強重要節慶活動、洪澇清淤、突發事件等應急保障能力。
推進環境衛生作業市場化,提高環境衛生行政效能。強化區域屬地管理,推動清掃保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推進環境衛生作業一體化,注重合理分區、連片治理,統一財權、事權,實現“管幹分離”。
2.加強水域垃圾治理。
加強水域清漂治理。抓好源頭治理,完善水域清漂工作長效機制,抓好《重慶市河長制條例》實施,落實常態化巡河制度,強力推進汛期清漂保潔工作。做好三峽庫區消落區和濱水區域垃圾日常清理,進一步提高水域垃圾機械化清漂率。統籌布局水域清漂治理設施,完善清漂設施設備,預留船舶生活垃圾轉運規模。中心城區結合環衛作業碼頭配套建成完善的水域垃圾上岸轉運設施;其他區縣足額配備相適應的水域清漂船舶等設施設備,選定就近生活垃圾轉運站為水域垃圾上岸點,滿足常態化水域清漂工作開展和上岸轉運需求。積極探索水域垃圾資源化處理方式,提高水域垃圾資源化利用價值。
建立區域聯動機制,推動川渝地區水域環境品質提升。加快推進川渝地區水域清漂聯防聯控機制建設,推動汛情、漂情預警信息共享,加大洪汛期漂浮物巡查力度,開展應急聯動,深化川渝兩地水環境共建共保。
3.加強環境衛生專業隊伍建設。
加強人才培養。制定人才培養計畫,建立人才信息庫,重視人才隊伍儲備。加強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素質培訓,培養或引進高水平環境衛生專業人才,逐步提高管理人員與專業技術人員占比。定期開展一線從業人員機械化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識培訓,提升一線從業人員技能水平。
關愛環衛工人。積極落實《重慶市關愛環衛工人十項措施》,鼓勵發放“環衛工人節”福利,切實保障環衛工人權益。弘揚環衛工人奉獻精神,尊重環衛工人勞動價值,持續營造全社會尊重、理解、關愛和支持環衛工人的良好風尚。
(二)著眼資源化利用,健全收運處理體系。
1.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多措並舉推動源頭減量,倡導“低碳生活、適度消費、綠色辦公”。推行生態設計,提高產品可回收性。開展過度包裝專項治理,有效減少包裝廢棄物。加大塑膠污染治理力度,依法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等一次性塑膠製品。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踐行“光碟行動”。推動住宿、餐飲等行業減少一次性用品供應,積極回收利用郵件快遞包裝物。推廣信息化套用,實施無紙化辦公。
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民眾養成分類習慣。將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加強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強化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統籌村(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單位、學校等力量,充分套用各類宣傳媒介,加強垃圾分類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提高居民參與率和知曉率,營造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規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方式。按照《重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要求,分類投放生活垃圾,鼓勵設定生活垃圾分類智慧型化設備,引導居民精準、便捷分類;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精準化投放管理,引導提升低值可回收物單獨投放比例;結合實際妥善組織“樓層撤桶”,全面推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2.逐步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設施。
健全分類收集設施,實現設施全覆蓋。標準配建、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廂房、站點等設施設備,確保收集能力與服務範圍產生量相適應,實現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全面覆蓋。
設立固定回收點或專門容器獨立儲存有害垃圾。由專業單位定期或預約收運,形成與分類需求相匹配的有害垃圾收運網路。加強風險管控,統一收運後的有害垃圾交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規範處置。
補足轉運設施能力,升級分類轉運功能。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有效銜接分類投放端和分類處理端。根據生活垃圾分類類別與能力需求,統籌規劃布局生活垃圾轉運站點,配足分類運輸車輛。升級改造老舊轉運站,完善環境污染防控設施,補齊分類轉運功能短板。新建轉運站綜合考慮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等分類轉運需求,並預留應急規模。
專欄1  生活垃圾分類轉運專項行動
中心城區構建“前端收集、一級收運、二級轉運”的垃圾收運系統,其他區縣根據實際建立直運和集中轉運相結合的垃圾收運體系。
  1.一次轉運設施:到2025年,全市新增生活垃圾一次轉運能力(不含餐廚垃圾)15400噸/日。其中,主城都市區11750噸/日,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3400噸/日,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250噸/日。
  2.二次轉運設施:到2025年,中心城區二次轉運設施總計3座,轉運能力達14450噸/日。其中,其他垃圾8300噸/日,餐廚垃圾及其他廚餘垃圾2600噸/日,家庭廚餘垃圾3300噸/日,大件垃圾250噸/日。
  3.升級分類轉運功能:全市生活垃圾分類轉運能力占比約60%,基本滿足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需求。
3.持續完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
紮實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提高焚燒比例。推進以資源化利用和焚燒處理為主、填埋處理為應急保障、其他處理方式並存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建設。加強與相關專項規劃的銜接並結合各區縣實際,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鼓勵區域共建共享,避免空間資源浪費,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提升現有焚燒處理技術水平,完善污染物處理配套設施,逐步提高焚燒處理設施的環保水平。規劃新建處理設施中預留廚餘垃圾沼渣、大件垃圾、園林垃圾等協同處理空間。
專欄2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產業規劃
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總計27座,焚燒處理能力24800噸/日。其中,新增及擴建18座,處理能力10400噸/日;現狀保留9座,處理能力14400噸/日。
  1.主城都市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總計13座,焚燒處理能力18300噸/日。其中,規劃新增合川區、綦江區(服務綦江區、萬盛經開區、南川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榮昌區各1座,總計7座,處理能力5600噸/日;現狀保留中心城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江津區)4座,處理能力11100噸/日,涪陵區(服務涪陵區、長壽區)、永川區各1座,處理能力1600噸/日。
  2.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總計9座,焚燒處理能力4550噸/日。其中,規劃新增梁平區、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雲陽縣、奉節縣(服務奉節縣、巫溪縣)、巫山縣各1座,總計7座,處理能力3150噸/日;現狀保留萬州區和開州區各1座,處理能力1400噸/日。
  3.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總計5座,焚燒處理能力1950噸/日。其中,規劃新增黔江區、武隆區(服務武隆區、彭水縣)、秀山縣各1座,總計3座,處理能力1350噸/日;規劃擴建酉陽縣1座,處理能力300噸/日(擴建規模150噸/日);現狀保留石柱縣1座,處理能力300噸/日。
規範實施填埋設施封場治理,強化應急保障。按照《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要求,全面摸清生活垃圾填埋場剩餘庫容。結合焚燒處理設施建設情況,合理制定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計畫,有序開展填埋設施封場治理,著重做好堆體邊坡整形、滲濾液收集導排和處理、堆體覆蓋、植被恢復、填埋氣收集處理設施建設,並對封場填埋設施開展定期跟蹤監測。鼓勵採取庫容騰退、生態修復、景觀營造等措施推動封場治理。具備焚燒處理能力或建設條件的區縣,不再新建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場,現有填埋場剩餘庫容轉為應急保障設施備用。識別既有填埋場的環境污染控制因素,實施填埋設施升級改造,做好雨污分流、填埋氣收集導排與利用、惡臭控制等,加強運行監管力度,提升運營管理水平。
專欄3  生活垃圾填埋處理產業規劃
1.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計畫:到2025年,全市實施生活垃圾填埋場規範封場19座。
  2.應急保障計畫:到2025年,全市應急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場共19座。
專欄4  廚餘垃圾處理產業規劃
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廚餘垃圾資源化利用系統,規劃廚餘垃圾處理設施24座,處理能力10460噸/日。其中,餐廚垃圾4300噸/日,家庭廚餘垃圾5030噸/日,餐廚和家庭廚餘垃圾協同處理1130噸/日。
  1.主城都市區:廚餘垃圾處理設施總計9座,渝北區(服務中心城區)、涪陵區(服務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服務永川區、大足區、榮昌區)、綦江區(服務綦江區、萬盛經開區、南川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各1座,處理能力8400噸/日。其中,餐廚垃圾3800噸/日,家庭廚餘垃圾4400噸/日,餐廚和家庭廚餘垃圾協同處理200噸/日。
  2.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廚餘垃圾處理設施總計11座,萬州區、開州區、梁平區、城口縣、豐都縣、忠縣、雲陽縣、奉節縣(服務奉節縣、巫溪縣)和巫山縣各1座,墊江縣2座(含協同焚燒發電處理1座),處理能力1560噸/日。其中,餐廚垃圾350噸/日,家庭廚餘垃圾480噸/日,餐廚和家庭廚餘垃圾協同處理730噸/日。
  3.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廚餘垃圾處理設施總計4座,黔江區(服務黔江區、武隆區、彭水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各1座,處理能力500噸/日。其中,餐廚垃圾150噸/日,家庭廚餘垃圾150噸/日,餐廚和家庭廚餘垃圾協同處理200噸/日。
4.逐步建立大件垃圾收運處理體系。
積極拓寬大件垃圾收運渠道,提高收運率。合理布局大件垃圾收運設施建設,規範大件垃圾收運處理流程。逐步完善大件垃圾拆分處理設施,加強全過程監管,有效掌握大件垃圾流量、去向,做到“有賬可查、源頭可溯、去向可控”。中心城區建成完善的大件垃圾分類收運和資源化處理體系,其他區縣結合大中型轉運站提升大件垃圾收運能力。
5.健全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設施。
制定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點、站、場及車輛標準,加快可回收物回收設施建設,構建村(社區)可回收物資源回收筒點、鄉鎮(街道)中轉站、區縣分揀加工中心、區域回收加工利用基地(物資集散基地)及再生資源利用企業組成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體系,基本形成多元化、便利化、平台化、安全化的回收利用網路,實現我市可回收物等再生資源回收全覆蓋。
專欄5  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產業規劃
到2025年,建成1個全市性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中心,建成1個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規範的回收網點,逐漸形成村(社區)布點、鄉鎮(街道)設中轉站、區縣設分揀中心的可回收物回收處理網路。
  1.中心城區:建成界石、走馬、夏家壩3座大型轉運站“兩網融合”物資集散基地,建成洛磧可回收物加工利用基地1座。
  2.其他區縣:利用大中型轉運站和其他場所建設“兩網融合”物資集散基地,促進可回收物等再生資源規範化、專業化處理和循環利用。
6.完善二次污染物處置體系。
飛灰處置。規劃新建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時,一併完善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處置設施。飛灰處理可採用“固化穩定+衛生填埋”處理方式,並積極探索飛灰融熔處理、水泥窯協同處理等其他資源化利用技術。焚燒廠飛灰暫存區、生活垃圾填埋場飛灰填埋區應滿足防水、防滲漏要求。
爐渣處置。爐渣優先考慮資源化利用,開展焚燒爐渣道路基層骨料、填埋場覆蓋材料和水泥/混凝土替代骨料等套用。鼓勵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就地或就近建設焚燒爐渣資源化利用設施,避免或減少焚燒爐渣進入填埋設施。
滲濾液處置。新建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應配套建設相應能力的滲濾液處理設施,加快補齊既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滲濾液處理能力短板,對環保不達標或不穩定達標的滲濾液處理設施進行提標改造,持續提高滲濾液達標處理水平。垃圾轉運站滲濾液結合實際就地處理達標排放,或採取預處理達標後納管排放及轉運至滲濾液處理設施等處理方式。合理選擇滲濾液處理技術路線,採用“蒸發”“預處理+高負荷生物處理+深度處理”等工藝技術,深度處理可採用膜處理技術或高級氧化技術。完善滲濾液及廢水處理設施自動監控設備和流量監控系統,推動城市管理、生態環境等部門聯網,確保設備穩定運行。逐步實施滲濾液濃縮液處理,積極開展蒸發、高級氧化等濃縮液處理工藝試點示範,探索濃縮液殘渣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的新路徑。
填埋氣處置。建設生活垃圾填埋場氣體收集處理設施,安全處置填埋氣。庫容150萬立方米以上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應增配填埋場氣體焚燒發電設施,提高填埋氣資源化利用水平。
沼渣處置。建設廚餘垃圾處理設施時,要統籌考慮沼渣處置利用,積極建設廚餘垃圾沼渣資源化利用設施。園林綠化肥料、土壤調理劑等需求較大的區縣,沼渣可與園林垃圾等一起堆肥處理。堆肥處理設施能力不足、具備焚燒處理條件的區縣,可將沼渣預處理後焚燒處理。
(三)著眼減量化處置,強化建築垃圾利用。
1.推動建築垃圾源頭減量。
強化源頭減量。以綠色策劃、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為重點,最佳化建築垃圾處置方案,加強施工工地源頭管理,推動實現建築垃圾源頭減量。推行建築垃圾分類堆放、分類收運和綜合利用,按照就地平衡、就近平衡、轄區平衡原則推進建築渣土源頭減量和平衡消化,無法平衡的就近進入消納場進行安全處置。
精細管理,落實主體責任。按照“誰產生、誰負責處置”原則,加強施工工地源頭監管,嚴格落實建築垃圾處置備案制度和污染防治責任。督促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落實建築垃圾處置主體責任,建立崗位責任制,加強建築垃圾分類存放、揚塵控制、規範覆蓋和平衡處置等工作,並完善台賬管理,實現管理責任可追溯。
2.推進建築垃圾綜合利用。
最佳化建築垃圾處理模式,強化建築垃圾綜合利用。按照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強化資源化利用。制定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漿就地處置和排放控制措施,減少外運;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採用源頭分類、資源回收利用的處理模式;裝修垃圾採用集中分選、資源回收利用、無害化填埋的處理模式;實現建築垃圾資源再生利用與無害化處理。充分發揮政府投融資項目的示範引領作用,在房屋、市政、交通、水利、景觀園林等工程領域,有序推動建築垃圾再生產品的推廣套用。
推進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建築垃圾處理能力。合理規劃布局建築垃圾綜合利用設施,落實建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建築垃圾綜合利用能力。有序推進裝修垃圾分選場和裝修垃圾填埋場建設,逐步實現裝修垃圾收運處理全覆蓋。
3.加強建築垃圾全過程監管。
健全建築垃圾全過程管理制度,強化部門監管聯動,規範建築垃圾產生、收運、利用及處置行為,保障處置安全。強化重慶市建築垃圾監管平台套用,準確掌握建築垃圾排放企業、消納企業、運輸企業、運輸車輛和司機等基礎信息以及全市建築垃圾治理全過程信息。
督促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依法申辦建築渣土處置核准。加強運輸單位資質管理,嚴格依法辦理“兩證”,引導行業合法有序規範經營。推廣新型智慧型渣土車,全面推行建築渣土運輸車輛從產生、運輸到處置環節“兩點一線”的聯單管理,推廣電子聯單,推進建築垃圾運輸規範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督促渣土填埋場健全管理台賬,組織開展現有建築垃圾填埋場排查治理,提高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防治能力,嚴控環境污染。
專欄6  建築垃圾處理產業規劃
到2025年,全市規劃建設建築垃圾綜合處理廠41座,總處理能力1911萬噸/年。裝修垃圾分選場40座,總處理能力579.825萬噸/年。裝修垃圾填埋場30座,總庫容1393萬立方米。
  1.主城都市區:建築垃圾綜合處理廠總計23座,總處理能力1330萬噸/年;其中,中心城區12座,總處理能力570萬噸/年。裝修垃圾分選場23座,總處理能力441萬噸/年;其中,中心城區10座,總處理能力231萬噸/年。裝修垃圾填埋場14座,總庫容985萬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區1座,總庫容250萬立方米。
  2.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建築垃圾綜合處理廠總計11座,總處理能力451萬噸/年。裝修垃圾分選場11座,總處理能力103.825萬噸/年。裝修垃圾填埋場10座,總庫容318萬立方米。
  3.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建築垃圾綜合處理廠總計7座,總處理能力130萬噸/年。裝修垃圾分選場6座,總處理能力35萬噸/年。裝修垃圾填埋場6座,總庫容90萬立方米。
(四)著眼人性化服務,完善環衛服務設施。
1.推進公廁增量提質。
按照“看得見、進得去、蹲得下”的建設原則,加大公廁建設力度,加快完善公廁導向系統,不斷提高公廁管理水平。按照現行標準合理布局、配建公廁,推廣使用裝配式公廁建設技術,加強公廁落地性,確保新城新區不欠賬、老城老區補短板。
深化“有文化、有顏值、有內涵”的建設理念,加快公廁提檔升級,提升民眾滿意度、幸福感。加強公廁人性化設計,合理配置男女公廁比例,提高公廁服務質量,滿足市民日益提高的個性化、多元化、智慧化公廁服務需要。加強應急移動公廁建設,在大型廣場、減災避險等場所預留應急公廁供水、排污管道接口。鼓勵安裝化糞池線上監控預警系統,加強公廁和化糞池排放氣體監測。
專欄7  公廁“增量提質”專項行動
到2025年,全市公廁總計9757座。其中,環衛直管公廁3970座,鄉鎮(街道)管理公廁5787座。
  1.標準配建公廁計畫:到2025年,全市新增環衛直管及鄉鎮(街道)管理公廁1340座。其中,環衛直管公廁886座,鄉鎮(街道)管理公廁454座。
  2.升級改造公廁計畫:到2025年,全市升級改造環衛直管及鄉鎮(街道)管理公廁933座。
主城都市區:新增環衛直管及鄉鎮(街道)管理公廁601座,其中,環衛直管公廁536座,鄉鎮(街道)管理公廁65座。升級改造環衛直管及鄉鎮(街道)管理公廁593座。
  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新增環衛直管及鄉鎮(街道)管理公廁481座,其中,環衛直管公廁240座,鄉鎮(街道)管理公廁241座。升級改造環衛直管及鄉鎮(街道)管理公廁230座。
  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新增環衛直管及鄉鎮(街道)管理公廁258座,其中,環衛直管公廁110座,鄉鎮(街道)管理公廁148座。升級改造環衛直管及鄉鎮(街道)管理公廁110座。
2.規範化糞池清掏服務。
明確責任主體。按照“屬地管理”和“誰所有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原則開展糞便處理設施安全管理工作,明確糞便收運處理責任主體和具體實施單位,落實化糞池清掏工作管理主體和第一責任人,定期對糞便收運處理工作進行檢查、指導和考核。
規範行業行為。全面排查化糞池,摸清底數,建檔造冊,定期組織化糞池清掏工作,杜絕糞便長期淤積造成管道阻塞或糞便漫溢現象發生。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公廁化糞池每年清掏2次以上;居民住宅區化糞池每年清掏1次以上;其他公廁化糞池根據需要每年清掏2至4次。
加強運輸監管。糞便清掏收運工作以特許經營等形式承包給具有資質的環衛企業,嚴禁未經許可的個體戶進入城市建成區清掏運輸糞便。加大查處監督力度,確保糞便清運有序。
完善處置體系。逐步完善糞便收運處理體系,明確糞便處理去向。加快現有糞便處理廠處理技術更新,推動落實洛磧、璧山糞渣無害化處理廠,實現中心城區糞便密閉收運及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3.夯實環境衛生管理基礎。
加快補齊其他環境衛生設施短板,夯實環境衛生管理基礎。根據環境衛生設施相關規範及建設標準,合理有序推進環境衛生基地、環境衛生清掃與保潔工人作息場所、入城洗車場、環境衛生車輛停車場等其他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完善環境衛生管理設施及相應配套設施。鼓勵環境衛生設施合併設定,節約用地,減少環境污染。
(五)著眼智慧型化管理,提高智慧管理水平。
1.完善智慧環境衛生體系構架。
建立市、區縣兩級統一的信息化監管系統。按照“業務流程統一,作業要求統一,考核標準統一”的原則,推進環境衛生管理智慧化系統建設,完善環境衛生管理基礎數據採集統計,建設數據統計分析支撐系統。以辦公自動化網路為主體,與現有信息化子系統相關聯,綜合運用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4G、5G及大數據挖掘等手段處理分析、管理套用數據。充分利用數據共享支撐能力,將環境衛生各要素融合在一個信息系統上,打通數據壁壘,加強各層級聯繫,梳理管理流程,創新監管手段。採用“格線化管理、監管分離”模式,實現全業務、全過程監管。建立外包服務企業履約監管系統,開展服務企業的履約評價,強化市場化管理手段。
實現指揮調度精準及時回響。建立全市市容環衛人、車、設施等資源統一的平台,綜合進行指揮調度,簡化環境衛生突發事件、市民投訴問題處理流程,減少反饋層級,實現快速調度處置和應急回響。
2.推進智慧環境衛生系統建設。
按照全面推進、開展示範、重點套用的思路,切實推動市、區縣兩級智慧環境衛生管理系統建設。主城都市區建成相對完善的智慧環境衛生管理系統,並探索由城市向鄉鎮逐步延伸;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加快推進智慧環境衛生系統建設,提升管理套用水平,實現市、區縣實時無延遲交流和數據共享,智慧環境衛生系統聯網互通,為城鄉環境衛生管理和決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數據支撐。
專欄8  智慧環境衛生專項行動
1.智慧環境衛生管理系統:建成市級智慧環境衛生管理系統,加快推進區縣級智慧環境衛生管理系統建設,實現市、區縣兩級系統聯網互通。
  2.環境衛生科研監管基地建設:建立重慶市環境衛生科研檢測基地,加強科研能力建設,增強統籌協調能力,提高城市環境衛生監管服務水平。
  3.化糞池線上監控系統:推進化糞池線上監控系統(人工智慧管控機器人)布設,環境敏感地帶、人口密集區(農貿市場、廣場、賓館、酒店、學校、車站、大型商圈等)以及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國企、無明確產權的化糞池按要求強制布設。推進物業小區化糞池線上監測系統建設,中心城區覆蓋率達到40%,中心城區以外區縣覆蓋率達到20%。
(六)著眼區域化協同,實現環衛協調發展。
1.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環境衛生協同發展。
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環境衛生領域的合作,持續深化環境衛生服務標準對接互認、設施聯建共享、產業優勢互補、信息互通互聯、風險協同治理,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環境衛生事業一體化發展。
在標準規範上,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環境衛生技術標準聯合研究制定,實現環境衛生服務標準對接互認,促進區域環境衛生資源有序流動、有機融合,為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公共服務一體化提供重要基礎。
在環境衛生設施上,以生活垃圾、建築垃圾為重點,推動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多環節交流合作,探索環境衛生設施聯建共享模式,提升區域環境衛生設施整體水平。
在環境衛生產業上,引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清掃保潔服務產業、環境衛生設備製造產業、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處理產業優勢互補,推動我市龍頭企業向毗鄰地區延伸業務,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環境衛生產業協同發展。
在信息套用上,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互聯互動、創新智慧管理手段,建立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和水域垃圾大數據平台,開展信息交流活動,實現源頭減量、分類處理、資源化利用等方面信息共享。
在風險治理上,開展城市運行風險共治,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對重特大環境衛生突發事件能力建設。推動兩地應急資源共享,加快信息共享機制建設,提升災害預警時效性,快速實現跨區域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聯動支援。
2.統籌協調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長效治理,健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規範引導村民正確投放生活垃圾,營造全民參與的生活垃圾分類氛圍。科學規劃區縣、鄉鎮、行政村三級收運處理設施布局,鼓勵終端處理設施共建共享,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強化垃圾運輸管理,嚴格落實監管要求,防止垃圾運輸途中出現丟棄、遺撒和隨意傾倒問題。最佳化農村人居環境,增強村民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激發農村垃圾治理的內生動力。
完善保潔機制,推進市場化進程。建立農村保潔隊伍,明確保潔職責,建立日常管護機制,通過“村規民約”“門前三包”等方式明確村民保潔義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探索實施市場化運營模式,提高農村環境衛生作業市場化率。
(七)著眼精準化監管,提高科學管理能力。
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強化依法依規監管。對標國內外環境衛生髮展高水平城市,構建適應超大城市治理的法規標準體系。完善重點領域的標準規範,制定管理清單、責任清單和格線清單,逐步實現環境衛生管理領域標準規範全覆蓋,使環境衛生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照城鄉一體化思路推行分級分類管理,明確管理標準。加強標準規範的更新和修訂,注重行業之間標準規範的有機銜接。
加強相關規劃銜接,精準落實用地保障。各區縣環衛專項規劃編制應加強與國家《“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規劃綱要》、國土空間規劃等各層級相關規劃銜接,科學制定目標指標,落實項目用地保障,指導設施建設,增強規劃協調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項目空間保障應按程式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銜接總體用地布局。
全面加強精準監管,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強信息安全防範和環境衛生設施運行安全、環境衛生作業安全、環境衛生隊伍管理安全穩定等工作。以清掃保潔、水域清漂、垃圾分類處理、化糞池監控等為重點,定期排查環境衛生相關安全隱患,規範安全標誌設定,化解不穩定因素,確保環境衛生安全責任落實到人、安全措施落實到位,杜絕環境衛生行業安全事故發生。加強環境衛生值班值守和應急保障,做好媒體曝光、市政輿情交辦、民眾來信來訪及其他各種渠道接收的輿情、信息、投訴和諮詢辦理工作,及時解決好民眾關心、媒體關注的市容環境衛生相關問題。
(八)著眼現代化建設,促進環衛產業發展。
加強科研能力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科技投入,鼓勵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機構開展環境衛生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建立科技創新套用實驗室,促進關鍵技術攻關。支持企業在已有技術儲備基礎上著力打造行業一流的國家級創新平台,建立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推動技術持續進步;鼓勵校企合作,共同推進固廢處置領域頂級科研團隊和科研平台建設,助推固廢處置技術創新和技術裝備研發。
創新開展試點示範,突破關鍵技術瓶頸。鼓勵有條件的區縣開展飛灰處置、滲濾液及濃縮液處理、餐廚垃圾源頭分質分流處理、建築垃圾全量資源化產品就地利用等技術試點示範,推動技術創新。開展技術評估論證,因地制宜開展小型焚燒處理設施試點示範,解決不具備建設規模化焚燒處理設施的區縣對生活垃圾焚燒的需求,攻克小型焚燒處理設施煙氣達標排放和飛灰安全處置等關鍵技術瓶頸。
鼓勵垃圾協同處置,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積極推廣靜脈產業園建設模式,推動璧山大路靜脈產業園、洛磧靜脈產業園和江津靜脈產業園建設,推動生活垃圾、建築垃圾等固體廢棄物進入靜脈產業園,發揮協同處置效應,有效節約用地,降低“鄰避”效應和社會穩定風險。鼓勵跨區域統籌協調,對生活垃圾清運量小、單獨建設處理設施不經濟不合理的區縣,鼓勵其與鄰近區縣統籌規劃建設跨區域處理設施,發揮設施和產業集聚效應,降低垃圾處理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持續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按照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培育扶持和開放引資相結合的原則,依託重大工程,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延長產業鏈。充分利用我市龍頭企業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發揮帶動作用,培育產業集群,提高環境衛生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一)環境影響分析。
大氣環境影響分析。大氣污染源主要為淨化處理後的焚燒煙氣、惡臭氣體和粉塵,在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下,排放濃度可達標,環境影響可接受。
水環境影響分析。排放廢水主要來源於生活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環境衛生設施清洗廢水等。排放廢水經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後排入水體,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固體廢物影響分析。固體廢物有害物質主要包括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飛灰、爐渣、重金屬等,通過水體、土壤和大氣進入環境。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取決於釋放過程中污染物的轉移量及其濃度,若處置得當,可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土壤環境影響分析。各類水工構築物做好防滲措施,加強滲漏檢測,污水污染土壤的機率較小。廢氣經處理達標排放,其中重金屬、二噁英類的沉降對土壤環境質量的影響較小。綜合考慮,規劃項目實施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可接受。
聲環境影響分析。噪聲源主要為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設備噪聲,對周圍環境有一定影響。嚴格採取隔聲降噪措施,可減少噪聲污染。
人群健康影響分析。規劃項目對土壤、大氣、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環境的污染較小,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小。在實施和經營過程中,存在引發職業病和流行病的風險,採取相應防範措施,可避免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資源能源承載分析。規劃項目採用垃圾作為原料,通過無害化處理後實現資源再利用,水、氣等資源消耗較少,資源能源可以承載。
(二)不良環境影響對策和措施。
嚴格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規劃項目的立項、建設和運營管控,強化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噪聲等的污染治理、環境監督及風險防範。從建立健全環境管理體系、加強環境社會風險化解措施等方面提出環境影響預防措施;從污染控制設施建設、設備選型和處理工藝角度提出環境影響控制及減緩措施;從加強監督和管理角度提出環境風險管控和碳減排對策。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各級環境衛生髮展規劃,加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聯動,健全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環保論證公眾參與機制,落實生態環境相關要求。
選址要求。禁止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永久基本農田等國家及地方法律法規、標準、政策明確禁止污染類項目選址的區域內建設環境衛生處理設施及其配套項目。環境衛生處理設施建設項目應當滿足所在地大氣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自然生態保護等要求。鼓勵採用產業園區和跨區域選址建設模式,降低“鄰避”效應和社會穩定風險。項目建設應考慮地質結構、地理水文、運距、風向等因素,並控制衛生及安全防護距離等,預留改建或擴建用地。
大氣環境。通過控制焚燒煙氣溫度、停留時間、燃燒空氣的充分混合等措施從源頭有效防治二噁英的產生。採取煙氣脫硝、脫酸、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塵等綜合處理措施處理煙氣,確保煙氣達標排放。對各工藝環節產生的惡臭氣體,採取負壓收集、焚燒分解、活性炭吸附、生物除臭、化學除臭、除臭劑噴灑等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水環境。滲濾液與其他廢水集中處理達標後回用於綠化、沖洗及冷卻系統補水等環節,儘可能不外排或少外排。在設施區域內,根據設施設備布置特點,實行分區防滲,以降低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固體廢物。加強對規劃項目產生的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按照清潔生產、源頭減量、循環再利用的原則減少固體廢物產生量。項目施工過程中儘量做到土石方平衡,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土壤環境。做好各類水工構築物的防滲措施,強化管理,防止管道、車輛、機械設備等出現跑、冒、滴、漏現象,加強滲漏檢測,降低污水污染土壤的機率。
聲環境。選用低噪、低振型設備;設備安裝時採取減振措施;加強設備日常維護、檢查,確保設備正常運作;合理規劃垃圾運輸線路,合理布局收集轉運設施位置,最大程度減少噪聲污染。
人群健康。規劃項目應合理選址,採取先進工藝和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及人群健康造成的影響。
環境風險。規劃項目實施時,應編制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完善風險應急預案備案手續。加強環境線上監管能力建設,實現重大環境衛生設施線上監管全覆蓋。加強應對突發污染事故能力建設,提升環境風險防範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聚集各方力量,加強組織保障。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協作配合,形成黨政統籌、齊抓共管的城鄉環境衛生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城鄉環境衛生工作機制,進一步細化任務分工,確保目標責任到位、工作落實到位。鼓勵企業、社會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強大工作合力,穩步推進環境衛生工作有序開展。
(二)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政策保障。
完善環境衛生行業政策法規,增強政策針對性、精準性、協調性,形成更有競爭力的環境衛生政策法規體系。整合環境衛生領域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實現政策效應最大化。圍繞規劃主要任務,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正確導向與合理預期。健全政策績效評價機制和最佳化機制,不斷最佳化政策支持內容、範圍和方式,提高政策供給的有效性。
(三)健全管理機制,加強資金保障。
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推動環境衛生管理工作標準化、流程化、制度化,提高環境衛生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強化監管巡查機制,加強考核評價,落實獎懲機制,提升環境衛生工作實效。積極爭取中央資金,統籌平衡市、區縣財政性資金,充分吸收社會資本加大投入。規範資金統籌管理,加大環境衛生重點工程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科普宣傳等方面的經費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四)廣泛宣傳引導,加強社會保障。
增強全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綠色低碳、適度消費的生活方式。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增強宣傳實效。創新宣傳主要規劃指標和重大政策安排,鼓勵社會公眾踴躍參加,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營造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良好社會氛圍。
附屬檔案:重點工程與投資估算
附屬檔案
重點工程與投資估算
投資在5000萬以上的重點工程項目總計78個項目。其中,生活垃圾分類轉運項目11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項目18個、填埋場規範封場項目3個、廚餘垃圾處理項目18個、建築垃圾處理項目23個、其他重點工程項目5個。
全市規劃項目總投資約228.42億元。按照項目建設的輕重緩急,創新建立“項目池”“資金池”“資源要素池”統籌平衡機制,確保城鄉環境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
投資估算表
序號
項  目  類  別
總投資(億元)
所占比例
1
垃圾分類及綜合利用
19.00
8.32%
2
生活垃圾收轉運設施
26.15
11.45%
3
生活垃圾處理設施
75.14
32.90%
4
廚餘垃圾處理設施
52.69
23.07%
5
建築垃圾處理設施
32.96
14.43%
6
垃圾填埋場規範封場
8.18
3.58%
7
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公廁)
5.57
2.43%
8
智慧環境衛生體系建設
8.73
3.82%
總  計
228.42
100.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