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關於印發《重慶市建築業“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建管〔2022〕19號
各有關單位:
為加快推動我市建築業轉型升級,促進建築業高質量發展,我委組織編制了《重慶市建築業“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2022年1月21日
規劃全文
重慶市建築業“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
前 言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十三五”期間,面對國民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轉型發展期,重慶市建築業圍繞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目標,推動建造方式變革和技術進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業規模持續擴大,工程建造水平穩步提高,質量安全形勢持續向好,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重慶市建築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全面回顧過去五年建築業發展歷程,明晰未來五年建築業發展目標,明確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對推進行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依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建築業改革發展的部署要求,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是指導性規劃,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
目 錄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1
(一)主要成就................................................................................ 1
1.建築企業規模不斷壯大.................................................... 1
2.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升.................................................... 3
3.工程建造水平不斷提高.................................................... 4
4.質量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受控............................................ 5
5.大數據智慧型化融合不斷深入............................................ 5
6.建築產業現代化穩步推進................................................ 6
7.“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 6
(二)存在問題................................................................................ 7
1.行業建造方式粗放............................................................. 7
2.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 7
3.從業人員素養仍需提高.................................................... 8
4.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需進一步壓實................................... 8
5.行業治理現代化水平仍待提高........................................ 8
6.高質量發展仍需加力提速................................................ 8
7.“放管服”改革仍需縱深推進............................................ 9
二、“十四五”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 9
(一)面臨機遇................................................................................ 9
1.高質量助力行業發展新動力............................................ 9
2.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9
3.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大力推進..................................... 10
4.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帶來新發展......................... 10
(二)面臨挑戰............................................................................. 10
1.建築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10
2.行業要素成本持續增加.................................................. 11
3.行業市場競爭不斷加劇.................................................. 11
4.“雙碳”目標提出行業發展新要求.................................... 11
三、“十四五”發展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11
(一)指導思想.............................................................................. 11
(二)發展目標............................................................................. 12
1.市場規模與企業能力發展目標..................................... 12
2.行業人才及隊伍建設發展目標..................................... 12
3.工程質量安全水平提升目標.......................................... 13
4.建造與科技創新目標...................................................... 13
5.行業治理現代化目標...................................................... 13
四、“十四五”主要任務........................................................................ 15
(一)培育龍頭骨幹企業,積聚內生髮展新動能................... 15
1.引育並重提升企業競爭力.............................................. 15
2.幫扶企業資質升級.......................................................... 15
(二)改進生產組織方式,開創融合發展新格局................... 15
1.推進工程總承包模式...................................................... 15
2.發展全過程諮詢服務...................................................... 16
(三)推進大數據智慧型化發展,加速建造科技創新.............. 16
1.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16
2.加快關鍵建造技術攻關.................................................. 16
3.搭建建造體系創新平台.................................................. 17
4.強化大數據智慧型化賦能.................................................. 17
(四)全面發展裝配式建築,推動新型建築工業化.............. 18
1.完善裝配式建築產業鏈條.............................................. 18
2.推動裝配式建築項目實施.............................................. 18
3.提升裝配式建築企業實施能力..................................... 18
(五)大力發展綠色建造,推動建造方式低碳化................... 18
1.推行綠色建造方式.......................................................... 18
2.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程示範.......................................... 19
(六)提升質量安全水平,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 19
1.夯實參建單位主體責任.................................................. 19
2.健全質量安全治理體系.................................................. 20
3.提升質量安全監管水平.................................................. 20
(七)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優質行業發展環境............... 21
1.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 21
2.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 22
3.深化工程造價改革.......................................................... 22
(八)提升人員綜合素質,培育人才隊伍專業化................... 23
1.培育建築企業自有工人隊伍.......................................... 23
2.加強高層次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24
(九)加強川渝建築業合作,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 24
1.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築產業協同發展............ 24
2.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築業“放管服”改革......... 25
(十)積極拓展外部市場,拓展行業發展新空間................... 25
1.提高建築企業對外承包能力.......................................... 25
2.加強建築企業對外開拓扶持.......................................... 25
五、保障措施......................................................................................... 26
(一)強化組織領導..................................................................... 26
(二)強化制度保障..................................................................... 26
(三)強化科技創新..................................................................... 26
(四)強化幫扶激勵..................................................................... 26
(五)強化對外合作..................................................................... 27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一)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支柱產業作用不斷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工程建設水平不斷提高,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行業轉型升級按下“快進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為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萬億元,年均增長7.5%,累計實現增加值1.25萬億元,年均增長14.7%。2020年建築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高於全國4.8個百分點;建築業拉動就業不斷發力,全市建築業從業人數超過285萬人,約占全市就業人員總數的16.5%。
1.建築企業規模不斷壯大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加大建築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建築業企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專,企業資質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全市累計新增特級資質施工企業7家,新增一級資質施工企業287家。建築業企業總計13384家,較“十二五”增加62.3%,其中一級及以上施工企業754家,同比增加14.4%,穩居西部第一梯隊行列。2020年,一級及以上資質企業實現建築業產值4263.6億元,完成全市47.5%的產值額,本地企業實現產值50億元以上共16家,20億元以上共32家,龍頭企業優勢突出,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監理專業配套能力不斷提升,全市工程監理企業總計138家,相比“十二五”增加38家,其中甲級及以上82家,同比增加21家。
表1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建築企業資質等級情況單位:家
圖1 “十三五”期間一級及以上資質施工企業數量及增長率
圖2 “十三五”期間甲級及以上監理企業數量及增長率
2.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升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建築業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2020年共吸納本市農村勞動力100.3萬人,占全市農村富餘勞動力總量的51.7%。同時人才培養力度加大,人才素質不斷最佳化,形成了層次較為明晰、專業門類較為齊全的專業人才隊伍。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註冊建造師51418人,註冊造價工程師5100人,註冊監理工程師4546人。全市共培訓建築工人42.85萬人;培訓農村建築工匠13070人,超額完成《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畫》培訓1萬名農村建築工匠的任務;發布全國首個裝配式建築工人技能標準,培訓裝配式建築工人1434人;培訓高技能人才8813人,特種作業人員32260人,檢測人員4007人,共發放“安管人員”安全生產考核合格證書83455個。10人獲得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4人獲得“重慶市技術能手”,5人獲得“全國住房城鄉建設行業技術能手”稱號。
表2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建築業具備職業資格人員情況 單位:人
3.工程建造水平不斷提高
“十三五”期間,累計編制市級工法621項,並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予以推廣轉化,已累計套用項目1200餘個。地方標準立項268項,編制發布174項,涵蓋軌道交通、海綿城市、節能綠建、信息化技術等多個領域。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等“四新技術”套用規模不斷擴大,鋁合金模板工程套用面積達3000餘萬平方米,鋼筋加工配送產量規模達50萬噸/年,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工程建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我市企業參與建設港珠澳大橋、杜拜阿拉馬克圖姆機場等國內國際重大工程項目。市內軌道交通、江北機場T3航站樓等重大工程陸續建設,精品工程數量逐年增加,“十三五”期間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17項、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4項、國家優質工程獎32項。綠色建築標準全面實施,截至“十三五”末,新建城鎮建築中綠色建築設計階段執行比例達95.61%,竣工階段達57.24%,超額完成國家明確的工作目標和我市綠色建築“十三五”規劃目標。
4.質量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受控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穩步開展工程質量常見問題專項治理,推進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有效遏制了工程質量事故發生。積極辦理民眾信訪投訴,全市質量監督系統共受理建設工程質量投訴22624件,已辦理完畢22615件,按時完結率100%。全面開展工程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我市房屋市政工程新辦理質量監督手續的工程簽署“兩書”覆蓋率為100%,新辦理竣工驗收備案工程設立永久性標牌和建立質量信用檔案達到100%,簽署法定代表人授權書、工程質量終身責任承諾書的工程10372項,設立永久性標牌的工程8497項。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得到基本遏制,自2017年6月至2020年末,連續42個月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工地形象品質不斷提升,出台了《重慶城市建設施工現場文明施工標準》等系列制度,累計整治施工圍擋56.1萬延米,安全網換新約975萬平方米,裸土覆蓋約1043.8萬平方米。全面施行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管理及銀行代發制度,在全國率先構建了省級工資專戶管理網路系統,線上實時監測工資專戶資金動態及農民工工資代發情況。“十三五”期間,處置農民工欠薪投訴2625件,幫助13.8萬農民工解決欠薪25.8億元,較“十二五”期間分別下降了63.0%、48.4%和23.9%。
5.大數據智慧型化融合不斷深入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型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成智慧住建雲服務平台和行業大數據中心,實現住房城鄉建設政務信息系統100%遷移上雲,形成約28億條數據資產,包含工程項目約19萬個、企業約2萬家、人員約200萬人和城建檔案數據約3億條,從設計和施工階段推動BIM技術項目1381個次。大力開展智慧工地建設,構建了覆蓋“建設主管部門、企業、工程項目”三級聯動的智慧工地管理體系,建成智慧工地3330個。建成智慧工地平台,收集建築從業人員實名制信息129萬條、考勤信息4286萬條,通過平台報送處理監理報告9750份,對4.9萬條工程質量驗收記錄實施了動態監管,施工過程安全、文明,信息化、精細化和智慧型化水平不斷提升。
6.建築產業現代化穩步推進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不斷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發展。成功創建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範例城市,實施裝配式建築1500餘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比例達15%以上。發布《重慶市裝配式建築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建立產業培育頂層設計,培育建成6個國家級產業基地、28個市級產業基地。形成混凝土部品部件生產企業16家、年產能235萬立方米,鋼結構構件生產企業13家、年產能241萬噸,內隔牆部品企業19家、年產能2425萬平方米的現代建築產業集群。
7.“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
“十三五”期間,建築業簡政放權成效顯著,重慶市納入住建部資質審批許可權下放試點範圍。向兩江新區下放建設工程施工許可、建築施工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核發等行政審批事項權力;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開展部分建設工程企業許可事項“證照分離”改革。審批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實現“一個視窗”接件、出件率100%,“一張表單”落實率100%,審批服務事項及申報材料精簡率50%以上,審批時限壓縮一半以上。市場誠信監管力度加大,全市所有施工企業均納入誠信評價體系,同時出台《重慶市房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檢測信用管理辦法》,有效規範了市場行為。修訂《重慶市建設工程造價管理規定》,制定了安全文明施工、分戶驗收、竣工檔案編制等費用標準;出台了建築安裝材料價格風險管理的指導意見、推行施工過程結算、計價依據解釋及造價糾紛調解、信息採集發布、推行銀行保函方式繳納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和建築領域“一金三制”等制度,編制了2018年計價定額等7部計價依據,形成了專業全覆蓋和貫穿工程建設全過程的定額體系。造價信息服務轉向公益性電子服務,免費向社會發布40個主要人工材料價格成本指標,工程造價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實施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差異化繳納政策,推行銀行保函繳納制度,實行“告知承諾制”,“十三五”期間,全市建築領域累計減免工資保證金284.9億元,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
(二)存在問題
1.行業建造方式粗放
建築業傳統的粗放發展模式沒有完全改變,工業化信息化程度較低、裝備技術水平不高、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高能耗高污染、勞動效率低、建築品質不高。對照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以及高質量發展、生產工業化、建造精細化、管理智慧型化、產品綠色化的現代建築產業發展要求,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2.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
本地建築業企業總數雖大,但高資質企業數量不多。行業“金字塔結構”呈扁平狀,底座寬,高度不夠。企業業務範圍過於單一,競爭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築施工領域。本地企業資質等級普遍較低,呈現“小、散、弱”特點,本地市場占有率不高。絕大多數軌道、公路、鐵路、跨江橋樑等項目由外地企業承攬,對外拓展能力不足。
3.從業人員素養仍需提高
建築業一線作業人員以未經專業培訓而直接上崗的農民工為主,文化水平、專業素質參差不齊,整體素質較低,人員老齡化嚴重,“用工荒”問題逐漸顯現。缺乏既懂管理、又善經營的複合型高端人才以及專業技術、高技術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4.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需進一步壓實
建築行業現行制度對企業主體責任規定不夠明確,企業違法成本低,特別是建設單位首要責任不明確、不落實,存在違反基本建設程式,任意趕工期、壓造價,拖欠工程款,不履行質量保修義務等問題。建設單位投資責任機制不健全,阻礙了市場機制的發展。
5.行業治理現代化水平仍待提高
建築市場存在較多不規範行為,建築市場各方主體的誠信意識比較薄弱,建築市場各管理環節沒有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市場監管制度不健全、監管力量薄弱,建築市場監管不到位,監管手段還需創新和完善,監督治理現代化水平還不夠高。
6.高質量發展仍需加力提速
我市建築業信息化在所有行業中處於較低水平,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套用較少,且缺乏服務建設各環節的線上產業和系統集成,無法支撐行業數位化轉型。智慧工地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建而不用”現象仍然存在,企業對數據價值的挖掘程度不夠,智慧化進程較為緩慢。建築產業現代化水平不高,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7.“放管服”改革仍需縱深推進
建築業“放管服”改革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營商環境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放權不同步、審批環節多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簡政放權還需進一步深化,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還需進一步推進,政務服務效能仍需提高。二、“十四五”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
(一)面臨機遇
1.高質量助力行業發展新動力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築行業在新形勢下,將實現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和創造高品質生活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建築業將按照適用、經濟、安全、綠色、美觀的要求,加快轉型升級,加快實現建築產業現代化,加強技術創新,提升信息化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新基建作為建築業發展新動能,我國5G網路、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進一步加快,建築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2.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並指出西部地區未來發展方向主要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城市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形成新格局。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要求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重慶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體制優勢十分突出,發展前景廣闊。
3.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大力推進
成渝地區共建經濟圈,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路,協同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強化生態共建和環境共保,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兩地科技創新、現代產業體系、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公共服務等領域將推進系列重大項目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將為重慶地區建築業規模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並指引重慶市按照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要求,把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作為促進建築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加強本地產業培育,完善產業鏈條,構建現代建築產業體系,加快形成產業集群,將我市打造成西部建築產業高地、綠色發展典範。
4.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帶來新發展
重慶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打開視野、拓寬思路,在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找準戰略定位,在推動重慶高質量發展中明確戰略任務,加快集聚創新要素,持續最佳化創新生態,高起點高標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內暢外聯的交通體系,打造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型化、人文化現代城市樣板,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水平。西部(重慶)科學城將加速推動建築業創新發展,提高行業科技含量,打造高品質建築項目。
(二)面臨挑戰
1.建築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當今世界正歷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持續低迷,未來國際形勢仍呈現不穩定、不確定狀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也因貿易摩擦、疫情影響等因素迎來更大的挑戰,巨觀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建築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2.行業要素成本持續增加
工程項目要素成本上升,將進一步壓縮施工企業利潤空間。勞動紅利下降、人力成本增加、供應鏈限制等因素,將進一步拉高建築業企業用工成本,壓縮利潤率,企業經營壓力也將進一步加大。
3.行業市場競爭不斷加劇
建築業已從增量競爭步入存量競爭時代,仍然存在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的現象。在市場競爭中,建築資質相對較低、規模較小、科技水平不高的企業,其生存與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4.“雙碳”目標提出行業發展新要求
當前建築存量較大,運營過程碳排放占比高,既有建築存在高耗能、高排放的情況。“雙碳”目標直接關係著建築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將對建築業產生巨大衝擊和影響,傳統建造方式難以滿足綠色低碳要求,建築業節能減碳面臨重大挑戰。三、“十四五”發展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紮實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向縱深發展。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以推動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主線,以統籌推進建築業信息化、智慧型化為動力,促進行業轉型升級,規範建築市場秩序,最佳化行業營商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
發展目標
1.市場規模與企業能力發展目標
市場規模效益實現新突破。到2025年,建築業總產值達到12000億元,增加值突破4000億,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10%左右。大力培育壯大高等級資質建築企業,全市建築行業龍頭企業和骨幹企業競爭力、帶動力得到明顯增強。力爭到2025年,全市施工特級資質企業達到15家,全過程諮詢骨幹企業達到60家,工程總承包領域骨幹企業達到100家,工程監理綜合資質企業達到5家;年產值50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2家、30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4家、10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3家。
2.行業人才及隊伍建設發展目標
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高素質的技術及管理專家和能工巧匠,以及滿足工程建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複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產業工人規模不斷擴大。力爭到2025年,完成培養適應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及技能人才60000人以上。在培養的技能人才中,力爭有中級技能等級以上人員占比80%以上。培養一批建築企業自有工人,建築工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考核評價體系基本健全。
3.工程質量安全水平提升目標
質量安全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安全風險防控機制不斷健全,質量安全管理方式不斷創新。工程質量常見問題治理取得顯著進步。最大程度減少一般事故發生、有效防範較大事故發生、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施工現場形象品質持續提升,建築工地文明施工水平不斷提升。
4.建造與科技創新目標
全市建築業總體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形成適合市場需求的建築技術體系。到2025年,全市裝配式建築面積占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達到30%以上;實現新建綠色建築占比達到100%;建設現代建築產業園17個以上;推進BIM在工程項目中的套用,力爭國有投資重大項目及公建項目實現設計階段BIM技術全覆蓋,全市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智慧工地”建設覆蓋率達100%;打造智慧型建造領域重點實驗室不少於1個,發展建築產業網際網路平台不少於3個。
5.行業治理現代化目標
信用評價體系持續完善,市場各方主體行為更加規範,建築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統一開放、公平有序的建築市場規則和格局形成,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監理、造價諮詢、檢測行業誠信監管實現全覆蓋,市場聯合監管體系初步構建,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市場監管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
表3 重慶市建築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
四、“十四五”主要任務
(一)培育龍頭骨幹企業,積聚內生髮展新動能
1.引育並重提升企業競爭力
以扶持企業資質升級為抓手,提升企業競爭力。鼓勵各區縣出台用地指標、用地價格、稅收等方面支持政策,引進總部基地或特級企業全資子公司落戶轄區;激勵外地優質企業中標我市項目後,在渝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培育壯大具有“投融建管營”一體化能力的本地龍頭骨幹企業,支持龍頭骨幹建築企業向軌道交通、機場、鐵路、橋樑、隧道等基礎設施領域延伸,試點開展我市龍頭骨幹建築企業與外地建築企業聯合建設。
2.幫扶企業資質升級
積極出台政策,支持特級資質企業全資子公司、誠信前百總承包企業、裝配式企業、科創型企業直接匹配相關二級總承包或二級專業承包資質。支持具有工程設計綜合資質、行業甲級資質、建築工程專業甲級資質的企業,直接申請相應的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和工程監理專業甲級資質。支持具有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的企業,直接申請同類別或相近類別的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和工程監理專業甲級資質。
(二)改進生產組織方式,開創融合發展新格局
1.推進工程總承包模式
引導建設單位積極採用工程總承包模式,促使企業發揮在資本運營、建築設計、物資採購、技術套用、施工管理等一體化方面的資源配置作用,提升全過程綜合承包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工程總承包項目實施,政府投資項目、裝配式建築和採用PPP模式實施的工程項目原則上應採用工程總承包模式。完善適應工程總承包發展的工程計價和工程管理等配套制度。
2.發展全過程諮詢服務
促進工程諮詢行業的業務融合,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協調機制,推進項目管理服務集成化發展,提高服務質量。支持設計、監理、造價、招標代理、項目管理、投資決策等企業採取聯合經營、併購重組等方式發展全過程工程諮詢業務。充分發揮政府投資項目和國有企業投資項目的示範引領作用,鼓勵民間投資項目的建設單位根據項目規模和特點需要,依法選擇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工程諮詢模式。
(三)推進大數據智慧型化發展,加速建造科技創新
1.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健全住建領域科技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主體地位,引導行業加大研發投入(R&D),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科技研發資金向成績突出的單位傾斜。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政產學研”融合發展,鼓勵行業聯合承接國家重大研發課題,形成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建成一批新技術套用試點示範工程。構建先進適用的技術標準體系,重點制定綠色建造、工業建造、智慧型建造等地方標準,支持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協同發展,深入開展川渝標準跨區互認。
2.加快關鍵建造技術攻關
研究適宜重慶地區的綠色低碳建造技術體系與評價管理機制,開展碳排放核查核算、綠色施工、綠色低碳建材的創新研發。研究房屋建築和市政工程工業化建造關鍵技術體系,開展標準化設計、裝配化施工、工業化裝修、智慧型化檢測等技術研究。研究智慧型建造共性關鍵技術,實施BIM正向設計技術研究,建立BIM技術全過程套用的協同能力和數據傳遞模式,開展智慧型生產線、智慧型設備裝備等技術研發。
3.搭建建造體系創新平台
支持重慶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高等院校設定智慧型建造專業學科,打造智慧型建造領域重點實驗室,推進質量檢測系統、智慧型施工裝備建築機器人等研發套用,培育一批本土複合型技術人才。支持高端網際網路企業發展建築產業網際網路平台,開展工程建造雲服務,實現建築材料、工程軟體等建築產品的線上推薦和採購,帶動行業企業“上雲上平台”。支持科研院所創建技術創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等創新平台,持續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孵化培育現代建築頭部企業。
4.強化大數據智慧型化賦能
加快推動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智慧型建造。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設,建立BIM數據、物聯網數據等基礎數據匯集機制,拓展“CIM+”在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型建造、智慧社區等領域的套用。推廣BIM技術在設計、施工等環節的集成套用,打通工程建造全生命周期數據通道,推動基於BIM的圖紙審查和工程交付。打造裝配式建築項目監管平台,建立生產、運輸、施工等全程質量信息追溯制度,實現預製構件的信息共享。全面推動智慧工地建設,著力智慧型施工裝備、建築機器人等新技術的融合套用,在工程安全、工程進度、環境保護、工程質量等方面推廣無人機、雷射三維掃描、人工智慧算法等智慧型化先進技術,提高工程建設機械化、智慧型化水平。
(四)全面發展裝配式建築,推動新型建築工業化
1.完善裝配式建築產業鏈條
加強對裝配式建築產業生產產能和市場需求的調研分析,科學布局產業基地、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全力構建名企匯集、上下貫通、集約集聚的裝配式建築全產業鏈,重點發展部品部件生產、智慧型化工程設備製造、機電管線集成、智慧型家居、工業化裝修等產業,形成門類齊全、布局科學、供需平衡的產業鏈條。引導渝北、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永川、豐都、南川、墊江等區縣(開發區),系統構建現代建築產業鏈。
2.推動裝配式建築項目實施
推動現有政策落地實施,加大新型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高裝配率技術體系、工業化裝修技術體系工程套用項目試點示範建設,積極推動工業化預製構件產品在軌道交通、橋樑、隧道、綜合管廊、人行天橋等市政工程項目中的套用,有條件的市政工程項目全面採用裝配式建造方式。
3.提升裝配式建築企業實施能力
合理引導選擇裝配式建築技術路線,推廣集成化標準化設計,推進建築、結構、設備管線、裝修等多專業一體化集成設計和協同設計,提升施工質量和效益。加強裝配式建築質量和技術問題研究,支持裝配式建築採用以設計、施工、生產一體化為核心的工程總承包模式,支持構件生產企業參與實施工程總承包,促進設計、生產、施工深度融合。
(五)大力發展綠色建造,推動建造方式低碳化
1.推行綠色建造方式
實行工程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內的綠色建造,建立健全綠色施工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落實綠色建築強制標準實施。推動星級綠色建築、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新建公共建築、社會投資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築應至少達到二星級綠色建築標準。加大綠色節能建築發展,推進既有建築綠色節能改造,提升既有建築能效水平。積極推進建築垃圾減量化,推動建築廢棄物的高效處理與再利用。強化綠色建材推廣套用,加快推動綠色建材評價認證制度。
2.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程示範
探索制定全市建築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路線圖,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合理的碳達峰、碳中和專項制度,完善頂層設計。謀劃重點項目,重點謀劃一批有利於推動經濟、能源、產業等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政策舉措和套用示範工程,開展超低能耗、低碳(零碳)建築工程示範。完善建築規劃、設計、建設、運行、改造過程中碳排放控制標準、技術及產業支撐體系,推動建築行業低碳發展的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工程創新。
(六)提升質量安全水平,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
1.夯實參建單位主體責任
全面落實各方主體的工程質量安全責任,以落實《重慶市建設工程建設單位質量安全首要責任管理規定》為切入點,強化建設單位的首要責任和勘察、設計、施工單位的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公示質量責任主體和責任人,納入質量終身責任檔案。加強對工程建設全過程安全管理和參建各方的履約管理,強化施工單位安全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工程質量安全手冊》,督促指導建築施工企業建立健全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督促監理單位履行安全監理職責,強化勘察、設計、檢測單位依法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2.健全質量安全治理體系
完善工程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健全企業負責、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工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立五方責任主體和責任人的公示制度,完善工程質量事故、質量問題的查處通報制度,強化質量責任追究和處罰。完善《重慶市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常見問題防治要點》,針對性地對質量常見問題進行專項研究和治理。修訂《重慶市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實施辦法》,推進工程質量標準化管理。完善質量保險體制機制,培育發展優質的質量風險管控機構,推動工程質量保險制度創新。
加強安全風險防控,深入貫徹落實工程隱患日周月排查治理制度,嚴格落實“日清周進、周清月進、月清季進”的工作機制,構建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在房屋市政工程領域施工階段嚴格落實關鍵節點的風險管控實施指南。進一步落實《重慶市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管理實施細則》,強化對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機械等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的管理。完善安全專家庫,健全我市危大工程安全管控體系,完善危大工程管理系統。研究完善建築施工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建立健全投保理賠事故預防機制。
3.提升質量安全監管水平
對全市在建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持續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和“飛行檢查”,持續開展開裂、滲漏、空鼓等工程質量常見問題專項執法檢查行動。加強工程監理行業監督檢查,嚴格核查監理單位違反“十不準”行為。嚴厲打擊檢測機構弄虛作假行為,確保工程檢測數據真實有效。持續開展建材行業專項檢查,強化商品混凝土質量信息化管理。加強質量監管隊伍能力建設,提升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創新質量監管模式,推行購買服務方式,委託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進行工程質量監督檢查。引入公眾監督機制,試點“工地開放日”制度。
持續開展集中執法行動、大督查大執法和建築起重機械、消防安全、軌道交通工程、“兩防”專項整治等專項檢查。持續推進建築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工作。編制完善《建設工程施工安全監督方案》,形成具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提高監管效能。加強安全生產技術研究,加快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步伐,大力推廣先進、成熟、適用的安全生產技術和創新成果。擴充安全監管隊伍,強化安全管理行為動態監管。健全新型安全監管機制,完善跨領域跨部門聯動執法、協同監管機制,加強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和企業內部監督。
(七)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優質行業發展環境
1.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
深化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始終以企業民眾滿足感為評判標準,聚焦改革中的堵點和卡點,持續推進全市工程建設領域審批制度改革各項措施落實落地;以疊代審批系統功能、清理審批服務事項、最佳化審批辦理流程為抓手,實現委內審批事項時限再壓減,確保辦理時限壓減率達三分之二以上。深化辦理建築許可改革,對標一流和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要求,最佳化聯合驗收方式,聚焦社會投資小型低風險建設項目,進一步最佳化改革措施,持續提升辦理建築許可指標水平。積極探索逐步擴大小型低風險類政策覆蓋範圍,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建築施工企業資質審批、安全生產許可積極推行告知承諾制,全面推行企業資質和人員資格電子證照。會同審批服務中心探索專職代辦服務,在全市各區縣工程建設政務服務大廳設立代辦服務專區,對世行關注的社會投資小型低風險項目實施無償代辦服務,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2.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
嚴格實施本市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和市外企業入渝信息動態監管,統籌開展資質“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創新項目監管體系,全面落實工程建設各方主體及項目負責人質量安全責任,進一步明確責任邊界,構建以落實建設單位首要責任為基礎的項目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體系。創新政府監管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和差異化監管,完善日常動態監管和執法銜接機制,提高精準執法和服務水平;鼓勵開展政府購買服務,委託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參與管理服務,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推行“網際網路+監管”模式,依託智慧型建造、智慧工地等信息化套用平台,充分利用大數據,實施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監管效能。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加大專業人員培訓力度,強化層級考核機制,提升監管隊伍標準化、專業化水平。
3.深化工程造價改革
完善工程造價市場形成機制,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逐步弱化編制發布預算定額,推行清單計量、市場詢價、自主報價、競爭定價的工程計價方式;完善我市工程量清單計價和計量規則,形成統一工程項目劃分、特徵描述、計算規則和計算口徑;探索招標控制價(最高投標限價)市場化改革。深化工程計價依據改革,以服務工程全過程為目標,最佳化編制概算定額、投資估算指標;編制市場計價參考的消耗量定額,引導和鼓勵施工企業編制企業自身計價依據。加強工程造價數據監測,採集和分析工程造價成果檔案數據,實現對工程造價數據的深度挖掘,研究按工程類型、建築結構等分類發布不同層級的工程造價指數指標,加快建立我市工程造價資料庫。推進工程造價信息多元化服務方式,鼓勵社會力量開展工程造價信息服務。強化建設單位造價管控責任,深化契約履約管理,全面推行施工過程價款結算和支付,推行分包單位農民工工資委託施工總承包單位代發制度,切實防止和解決拖欠建築領域農民工工資,維護建設各方合法權益和建設市場和諧穩定。
(八)提升人員綜合素質,培育人才隊伍專業化
1.培育建築企業自有工人隊伍
深化建築勞務用工改革,出台承發包、稅收、保證金等激勵政策,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推動專業作業企業、裝配式建築企業和總承包企業按各自特點建立自有工人隊伍。完善建築工人職業技能標準及評價考核體系,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培訓機構參與的技能提升機制,引導建築企業通過採取購買服務、崗前培訓、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多種形式,開展技能培訓和技能評價。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建築工人基礎數據信息,強化對建築工人從業質量的管理,建立全市建築工人信息資料庫,建立工人檔案,實行實名制管理。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和工會組織作用,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和人才評選,改善建築工人社會地位和社會福利。
2.加強高層次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建設建築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引進平台,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加快引進高層次人才,積極推動建築企業及關聯產業企業與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對接高等院校實行定向培養。依託高校建立國際化技術人才培養和輸送平台,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化設計、工程施工能力的高端技術人才和優秀管理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勵表彰機制,發揮優秀建築企業家帶頭作用。積極培育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築師隊伍,加快培養熟悉國際規則的建築業高級管理人才。強化註冊建造師、註冊造價師等人員培訓,培養綜合實力較強的專業隊伍,努力發揮專業人才作用,提升執業地位。
(九)加強川渝建築業合作,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
1.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築產業協同發展
積極探索建立成渝地區住建領域區域聯盟、市場聯盟、院系聯盟、協會聯盟、專家聯盟,推動行業領域中更廣泛的合作。共同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做強做優川渝建築產業。一是共同培育產業,積極爭取將建築產業園區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產業布局,探索合力建設川渝建築產業園區;二是共同支持市場主體,支持一批龍頭企業抱團發展;三是共同拓展市場,搭好平台、共同行動,積極開展推介會,對外拓展市場。圍繞共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雙方工作協同,建立更加務實高效的合作機制,深化瀘州永川等川渝地區住建領域合作,助推川渝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以川渝合作為示範,促進與其他區域的建築業合作發展,建立統一開放的建築市場,打破市場壁壘。
2.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築業“放管服”改革
促進成渝地區建築業服務聯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住建系統建築業管理政務服務等同標準受理、無差別辦理、行政審批結果互認。推動監管聯合,推進成渝地區住建系統協同監管,實現違法線索互聯、處理信息互通。強化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追究聯動機制,協助對方清欠維穩工作聯動。建立統一開放的建築市場,打破市場壁壘。加強信用聯通,加強誠信體系建設,認可本地企業在對方行政區域內獲得的省級獎勵和表彰。實現數據聯網,開放建築業管理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成渝雙方互配建築業管理政務系統查詢許可權,為兩地住建部門開展事中事後監管工作提供支撐。強化審批聯動,雙方互相配合審批過程中的業績核查、人員資格檢查等事宜。創新成果聯享,加強經驗交流,共同創新改革舉措,建立“放管服”改革最新政策措施、亮點做法互通機制。
(十)積極拓展外部市場,拓展行業發展新空間
1.提高建築企業對外承包能力
利用中新互聯互通合作平台,積極發揮我市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作用和功能,主動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拓展東南亞、中東、非洲等潛力較大的國際市場。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國際國內大承包商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鼓勵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合作“出海”,擴大市場份額。鼓勵企業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獨立承攬工程項目,並提高屬地化經營水平,實現與項目所在地區和國家互利共贏。
2.加強建築企業對外開拓扶持
加強與其他省市區戰略合作和交流,建立健全溝通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對我市在外地經營建築企業的服務,探索在輸出較多、市場潛力較大的省市設立駐外辦事處,加強與外地建設主管部門的溝通協調,維護企業在外合法權益,為企業拓展市外市場提供服務和幫助。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區縣、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壓實屬地責任,組建專班,明確工作任務,及時研究建築業發展形勢,強化建築業運行調度,探索開展建築業年度發展研究評估。
(二)強化制度保障
各區縣、有關部門按照本規劃,結合自身實際,出台推動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督促屬地住房城鄉建設、科學技術、經濟信息、人社等部門結合職能職責,協同推動政策落地、措施落實。
(三)強化科技創新
各區縣、有關部門加大對智慧型建造關鍵技術研究、基礎軟硬體開發、智慧型系統和設備研製、項目套用示範等支持力度,制定推進建設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廣泛套用。
(四)強化幫扶激勵
各區縣大力扶持企業資質升級,對晉升特級資質企業,獲得國家級獎項以及產值、納稅達到一定數額的本地企業,鼓勵由財政給予獎勵。切實加強政策引導,鼓勵本地企業“走出去”,將外地優質企業“引進來”。
(五)強化對外合作
持續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依託“智博會”、“川渝住博會”等大型展會活動,建立國內外建造交流合作機制。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築市場調研,為我市企業拓展海外業務、參與國際合作等提供服務和支撐。
內容解讀
《規劃》提出,2025年,重慶市建築業總產值將達到12000億元,增加值突破40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10%左右。
《規劃》還提出,積極探索建立成渝地區住建領域區域聯盟、市場聯盟、院系聯盟、協會聯盟、專家聯盟,推動行業領域內的更廣泛合作。一方面,積極爭取將建築產業園區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產業布局,探索合力建設川渝建築產業園區;另一方面,共同支持市場主體,支持一批龍頭企業抱團發展;再一方面,搭好平台、共同行動,積極開展推介會,對外拓展市場。未來,川渝兩地將深化瀘州永川等川渝地區住建領域合作,助推川渝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促進成渝地區建築業服務聯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住建系統建築業管理政務服務等同標準受理、無差別辦理、行政審批結果互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