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雲南實現高質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作用,加快建設創新型雲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 實施地區:雲南省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發展基礎,面臨形勢,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三、科技支撐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科技護航平安雲南建設,科技引領健康雲南建設,四、科技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科技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五科技服務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六、聚焦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綠色能源,先進制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現代食品與特色消費品,生物醫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七、培育基礎研究新優勢,鞏固優勢打造基礎研究小高地,面向未來布局前沿交叉研究,面向重大發展需求鍛造科研長板,加快以雲南實驗室為引領的重大創新平台建設,高水平建設雲南實驗室,最佳化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強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基礎平台建設,九、大力培引創新主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推進高水平高校院所建設,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十、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十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創業,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條,推進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創業,加強套用示範和場景創新,十二、構建聯動創新的區域創新發展新格局,打造滇中科技創新引領區,培育區域創新增長極,提升基層(縣域)創新能力,推動以高新區為主的各類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十三、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改革項目形成和組織管理機制,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推進以創新績效為導向的科技評價改革,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十四、實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八大工程,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工程。,民生科技創新工程。,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工程。,企業創新能力躍升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引工程。,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工程。,十五、規劃實施保障,加強組織實施,強化投入保障,營造創新氛圍,加強評估監督,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的經濟社會格局和崇尚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基本形成,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順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強國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歷史性地將科技創新擺在“十四五”規劃各項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以“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指明了科技創新方向,明確了科技實力大幅躍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2035年遠景目標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的“十四五”目標。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考察雲南時強調,要在提高創新能力上下功夫;2020年考察雲南時再次強調,要強化創新引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闡明了科技創新在新時代雲南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制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我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實力持續增強,在全國創新版圖中的位勢進一步提升,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為下一個五年科技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創新實力躍上新台階。“十三五”期間,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2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實現翻番,全國排名從第23位提升到第19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從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1.61件提高到3.21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工業總產值、營業收入和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分別較“十二五”增長83%、66%、81%和233%。科技進步貢獻率從45%提高到49.6%。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3.29%提高到6.16%。雲南主持完成的8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7人獲何梁何利獎。
科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作用更加突出。聚焦發展八大重點產業、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建設“數字雲南”重大科技需求,累計突破重大關鍵技術800餘項,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新產品540餘個。國產首個、全球第2個十三價肺炎疫苗和二價脊灰減毒疫苗等3種疫苗獲批上市,疫苗企業批簽發量居全國第1;三七、燈盞花種子種苗標準和中藥材標準通過國際認證。世界首創的水力式升船機建成使用;菸草柔性制絲設備生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全國最大鉑族金屬再生利用基地;一批先進的綠色鋁材、綠色矽材項目相繼開工投產。培育了國內首個高維A玉米品種;自主選育的“滇禾優615”榮獲全國優質稻食味品質鑒評金獎;花卉新品種數量和種類全國第1;“雲上黑山羊”成為中國第一個肉用黑山羊新品種;普洱茶功效及作用分子機理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體系研究處於國際同類研究的前沿。
科技創新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科技創新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成功建立新冠病毒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為全國新冠病毒疫苗和藥物的研發提供關鍵支撐。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自主研發的科維福新冠滅活疫苗已獲批納入國家緊急使用。發熱人群快速篩查系統、雲南健康碼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扶貧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實現科技特派員對全省8502個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瀾滄模式”、“會澤模式”成為全省科技扶貧樣板。科技創新在“九湖”水污染綜合防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省級自然資源時空信息基礎支撐平台。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污染防治等領域,建成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西南特色菌種種質資源庫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國家禁毒大數據云南中心為平安雲南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優勢領域基礎研究成果豐碩。靈長類生物醫學、天文、植物化學、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學等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優勢進一步鞏固,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發布全國首個生物物種目錄。種質資源庫野生植物種子數量突破1萬種,位居全球第2。建成首個國內天然產物大數據中心。首次發現寒武紀節肢動物化石中樞神經系統。成功破解金絲猴適應高海拔環境遺傳機制。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首次系統解析了靈長類動物胚胎著床後的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事件。國家植物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天元數學中心落地雲南。
科技創新平台(載體)得到強化。科技創新條件明顯改善,雲南實驗室建設加速推進,已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省重點實驗室105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3個、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0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雲南創新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昆明產業技術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浙江大學雲南(紅河)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落地運行。雲南景東120米全可動脈衝星射電望遠鏡研製重大科技項目等落地實施。臨滄市獲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楚雄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玉溪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通海國家創新型縣建設深入推進。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已成為全省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
科技人才培養引進持續加強。圍繞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等方面,相繼出台配套制度68個,推進改革舉措83項,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科技人才雙向兼職、離崗創業及人才流動機制,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深入推進。人才結構持續最佳化,增選兩院院士4名,培引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高端外國專家123名,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對象635名,各類創新創業團隊153個,入選國家科技領軍人才56名。全省R&D(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折合全時當量5.72萬人年。
創新生態日益完善。成立省科技領導小組,建立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完成全省科技管理系統機構改革。深化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實施經費“包乾制”試點,賦予科研機構及人員更大自主權,開展“揭榜制”試點。綜合運用風險補償、創業投資引導、創新券等方式助力創新創業,“科創貸+風險金池”大幅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雲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施行,雲南省技術市場投入運行。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圍繞“三評”改革、最佳化科研管理、科技獎勵、科研誠信、科技管理廉政風險防控等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全社會創新創業生態呈現新氣象。
科技開放合作打開新局面。京滇、滬滇、泛珠三角等區域科技合作持續深化,“科技入滇”常態化。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422個,派出駐滬駐深科技聯絡員“小分隊”。牽頭落實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9項改革試點任務,自貿區管委會頒發首張實驗動物許可證。啟動實施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中國—東協創新中心、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平台落地雲南,共建中—老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聯合實驗室等20餘個創新合作平台,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科技合作持續深化。與科技已開發國家、金磚國家合作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面臨形勢

從全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融合發展。新能源、生命科學、航空航天、納米科技等高科技領域孕育新突破,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位技術加速疊代,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塑造新的經濟形態,科技帶來巨大機遇也潛藏重大風險,全球科技治理體系和科技規則加速重構,大國科技競爭加劇,科技創新成為重塑國際格局的關鍵變數。
從國內看,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創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擔負著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面對諸多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科技自立自強成為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和風險挑戰的戰略選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需要科技發揮更關鍵、更強勁的支撐引領作用。
從我省看,全省經濟社會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向科技要動力、向科技要解決方案的關鍵期。科技創新面臨一系列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我們要深刻領會和落實“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正確認識和把握雲南科技創新在全國創新大局和全省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需要堅持創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優勢特色領域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雲南貢獻,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貫徹新發展理念,需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一二三產業跳過中低端、直接進入高端行列提供強勁動力,真正把科技創新充分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以創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實踐。融入新發展格局,需要在建設強大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之間的戰略紐帶中用好科技創新這個有力槓桿,發揮我省區位優勢、市場空間、內需潛力,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場景,為深度融入國際循環、暢通國內循環築牢創新根基。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作為欠發達省份,雲南科技“基礎弱”、“底子薄”的現實還未根本改變,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短板突出,創新能力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一是全社會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增長速度跟不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研發投入強度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二是創新主體不多不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僅占全國總數的0.61%;多數企業仍處於產業鏈供應鏈低端,創新能力不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僅為0.8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比例僅為10.86%。三是創新平台和創新基地不多不強,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數量,僅占全國的1%左右;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等創新載體作用發揮有限。四是創新人才不多不強,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高水平創新人才缺乏,選人用人機制不健全,全省兩院院士僅占全國總數的0.65%。五是基層科技力量薄弱,全省129個縣、市、區,只有15個縣、市、區單獨設立科技局;省本級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1.66%,州、市僅為0.69%,縣、市、區僅為0.41%。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創新擺到前所未有的核心位置,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嚴峻形勢和艱巨任務,以高度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扛實責任、擔當作為,把科技創新的各項安排部署落到實處,聚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鍛長板,加快提升全省自主創新能力,開啟創新型雲南建設新征程。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戰略導向,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入實施科教興滇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支撐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為主線,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支撐產業最佳化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和民生改善;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區域創新體系;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培育創新型人才隊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創新型雲南,為推動新時代雲南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新貢獻。

基本原則

——堅持服務科技強國建設。主動融入和服務科技強國建設,打造領先科技力量,聚焦優勢特色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雲南力量。以更多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和創造市場新需求,全面提升雲南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貢獻度和價值鏈地位。
——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確立科技創新在雲南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深入實施科教興滇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支撐雲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聚焦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和建設“數字雲南”的重大科技需求,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重塑支柱產業新優勢,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推動產業基礎、產業鏈和供應鏈邁向中高端,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科技創新造福民生。秉持創新依靠人民,創新造福人民的理念。充分激發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創新成果廣泛套用於人民生產、生活中,用科技增進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統籌科技發展與科技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到科技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按照強能力、防風險、保全全的總體要求,加強科技安全能力建設,強化科技安全組織管理,增強科技對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堅持體制機制創新與開放創新。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落實“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要求,統籌全省科技創新,最佳化資源配置,充分釋放創新創造活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國內國際深度開放合作,拓展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新渠道,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科技創新中心。

主要目標

力爭到2025年,優勢特色領域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創新型雲南基本建成。展望2035年,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綜合科技創新指數達到全國中等水平,科技創新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創新型雲南邁上新台階。
——科技支撐“三個定位”建設精準有力。圍繞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平安雲南和健康雲南等的主要科技需求得到有效解決。聚焦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污染防治攻堅、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的科技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圍繞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輻射聯動國內國際科技創新資源的能力與水平顯著提升。
——產業創新發展成效顯著。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世界一流“三張牌”走深、走精、走長。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占工業營業收入的比重達10%,智慧財產權(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推動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備。
——區域創新格局日益最佳化。區域創新布局持續完善,基層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滇中主導、各具特色、聯動創新的區域創新發展新格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條更加暢通,技術市場建設不斷完善,技術市場成交契約金額達130億元。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培育形成區域性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創新能力明顯提升。領先科技力量不斷增強,創新平檯布局持續最佳化,科技人才隊伍日益壯大。企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形成以企業為主體,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協同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格局。全社會研發投入穩定增長,優勢特色領域創新水平明顯提升,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525億元,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59件。
——科技創新體制機製取得新突破。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加快轉變,科技管理智慧型化水平明顯提升,科技資源配置持續最佳化,科技評價改革逐漸深化,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不斷激發,科研作風學風加速改進,創新生態持續最佳化。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主要指標與目標值

三、科技支撐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

以加快民族地區創新驅動發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為目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建設平安雲南和健康雲南,讓先進科技成果惠及各族人民,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支撐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聚焦鄉村產業提檔升級、人居環境改善、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繁榮和治理手段現代化,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制度優勢,加快構建全面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優先提升民族縣、鄉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讓脫貧民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科技支撐鄉村振興

科技護航平安雲南建設

圍繞平安雲南建設戰略需求,重點開展公共安全、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社會治理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究和套用示範,構建精準智慧保障技術體系,推進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預防控制、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關鍵技術持續創新,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和自然災害防禦水平,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安全保障能力,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平安和諧。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科技護航平安雲南建設

科技引領健康雲南建設

圍繞健康雲南建設戰略需求,在重大疾病防治、應對人口老齡化、婦女兒童及殘疾人健康、提升區域醫療水平等方面,加強疾病(傳染病)防治技術體系建設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促進臨床新技術新產品轉化套用,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大幅提升重大疾病預防診療水平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科技引領健康雲南建設

四、科技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聚焦生態環境保護重大科技需求,加大生態文明領域科技創新力度,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新成效,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國家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提高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能力,為全面建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科技力量。

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加大水、土壤、大氣污染防治和廢棄物處置等關鍵技術研發與套用示範,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為我省深入開展以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為重點的污染防治行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科技支撐。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科技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修復和生態安全等領域技術研發及套用示範,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科技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

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

圍繞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願景目標,加快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套用,開展低碳、脫碳以及負碳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持續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引領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

五科技服務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

堅持內外統籌、雙向開放,將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有機銜接。對內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建立科技創新合作機制,對外主動參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緬、中老經濟走廊建設,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有效服務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
加快建設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打造“科技入滇”升級版,把“科技入滇”作為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吸引國內外科技資源為雲南創新發展服務,面向發達省份構建成果轉化和產業轉移承接機制,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形成“協同創新、梯度轉移、內外循環、輻射帶動”的開放合作新格局。
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引導和支持我省企業在全球主要創新資源集聚區布局建設海外科技創新中心、離岸創新創業中心。充分發揮“科技入滇”機製作用,加強院士專家協同創新試點工作,推動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雲南。
打造梯度轉移中心。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構建成果轉化和產業轉移承接機制,探索“共建園區”、“飛地經濟”及統一開放的技術市場、公共服務平台等。依託園區開展東西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科技入滇重點
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
主動參與和實施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開展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加快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合作層次,加強資源共享,促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相通”,有效提升對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創新輻射和創新聯通能力。
開展聯合研發。圍繞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交通樞紐、國際能源樞紐、國際數字樞紐和國際物流樞紐等重大科技需求,開展聯合攻關。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糧經作物種植、生物育種、疫病防控、生態環保、生物安全、電力技術等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積極尋求與新加坡、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家在加工製造業、基礎設施、生物醫藥、信息網路等領域的科技合作。
推進技術轉移。加強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中國—東協創新中心和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平台建設。主動服務我省企業“走出去”,為企業在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緬、中老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建設農業、能源、裝備製造、鋼鐵、建材、化工、輕工(輕紡)等境外產業基地與科技示範園提供科技支撐服務。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合作園,開展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孵化國際化科技型企業,培養市場化國際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和經理人,集聚國內外科技人才。支持昆明做好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開展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科技金融服務。
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實施“智匯雲南”計畫,選派國際科技特派員赴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國家開展科技服務,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組織雲南國際人才交流會。建立雲南省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政府科技部門間聯絡機制。支持各類創新主體、智庫等與國外同行加強聯繫,以資源互動、信息共享、技術示範和人才培養為基礎,密切合作,形成長期、穩定的溝通交流渠道。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對外合作重點

六、聚焦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圍繞重塑支柱產業新優勢、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數字經濟等,聚焦重點領域和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需求,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點新產品,加大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示範套用力度,支撐重點產業邁向中高端。到2025年,力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500項,開發重點新產品500個。

綠色能源

按照“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多能互補布局要求,加強水電、風電、光伏、石化等能源開發,以及儲能關鍵技術研究,推進綠色能源與綠色製造產業鏈深度融合,延伸能源產業鏈,加強智慧型電網技術研究,為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提供科技支撐。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綠色能源

先進制造

圍繞先進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汽車及節能汽車等科技創新需求,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集成研究、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示範套用,推廣流程智慧型製造、離散智慧型製造、網路化協同製造、遠程診斷與運維等新型製造模式,建設網路化、柔性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生產系統。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先進制造

高原特色現代農業

以保障糧食安全和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為目標,全面支撐“一二三行動”計畫,聚焦“一縣一業”,抓住種子、電商“兩端”,堅持設施化、有機化、數位化發展方向,在生物育種、綠色高效生產、農業生態安全和智慧農業等領域持續發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集成套用一批先進實用成果,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高我省糧食自給水平和自我平衡能力,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
生物育種。以面臨國際競爭壓力的主要農經作物、畜禽、水產和林草等動植物品種為重點,推進育種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加強國內外種質資源收集與引進、系統精準鑑定、挖掘和創新利用。實施良種聯合攻關,攻克一批生物育種關鍵核心技術,選育一批優質高產、多抗廣適、適應機械化種養、輕簡化栽培及產業融合發展需求的突破性系列新品種。強化體制機制、組織模式創新,圍繞遺傳資源挖掘、品種創製、良種繁育、種子加工、中試及產業化全鏈條配置創新資源,著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託,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創新體系。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高原特色現代農業
綠色高效生產。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優勢特色產業,聚焦農業生產區域布局、生產模式創新、農產品品牌打造等重點環節科技創新需求,開展適應不同區域特點的高效種植養殖新技術、新模式研究與集成示範,推進生產生態協同、農藝農機融合,構建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體系,推動農業綠色有機發展。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綠色高效生產
農業生態安全。圍繞綠色、生態、高效、優質、安全發展需求,以耕地質量保育、污染土壤恢復和安全利用、跨境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和動物疫病防控等為主攻方向,加強綠色技術攻關,著力破解制約我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資源環境問題,為推進農業區域綜合治理,發展綠色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提供技術保障。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農業生態安全
智慧農業。加快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運用,著力推進數字農業、農業物聯網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健全完善為農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強化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過程數位化和智慧化水平。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智慧農業

現代食品與特色消費品

圍繞標準化加工、智慧型化控制、健康型消費等重大產業需求,聚焦工程化和智慧型化加工、食品質量安全、保鮮物流等重點領域,開展精深加工、成品品質控制,以及營養靶向設計與健康食品精準製造等技術研究和裝備開發。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現代食品與特色消費品

生物醫藥

發揮我省在中醫藥(民族醫藥)、生物技術藥等方面的特色優勢,圍繞促進生物技術藥物領先發展、加快現代中藥轉型發展、推動仿製藥突破發展的目標任務,加快生物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我省生物技術藥、中藥民族藥及健康產品、化學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產品研發、上市品種二次開發及質量標準提升,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生物醫藥

新材料

圍繞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貴金屬、化工材料,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裝備和產品,推進合金功能材料、電子漿料、電子信息材料、環保催化材料、稀貴金屬新型功能材料、綠色鋁材、綠色建材、醫學生物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邁向中高端。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術

圍繞資源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數位化治理髮展主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創新和套用創新,支撐建設一批重點行業及社會治理大數據服務平台,推動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與實體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為建設“數字雲南”提供科技支撐。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新一代信息技術

現代服務業

圍繞文化旅遊、現代物流等產業轉型升級重大科技需求,加強新技術套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一批行業技術解決方案,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探索新模式新機制,推進公共科技服務平台建設,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到2025年,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工資總額年均增速均達8%。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現代服務業

七、培育基礎研究新優勢

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並重,鼓勵原創性研究,在穩定支持各學科領域可持續發展基礎上,最佳化學科和研究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基礎研究財政支持體系,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探索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選題機制,強化共性基礎技術供給,為創新發展提供源動力。

鞏固優勢打造基礎研究小高地

注重原始創新,著力推動“從0到1”的突破,為“1到10”、“10到100”做好支撐,依託雲南豐富的生物、天文資源及研究積澱,打造基礎研究小高地。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鞏固優勢打造基礎研究小高地

面向未來布局前沿交叉研究

在有望引領人類生活和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應對重大變革的前沿方向,夯實基礎科學,逐步建立一批數學、物理等學科研究中心,瞄準生命科學、基礎醫學、人工智慧、新材料、地球系統科學與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等前沿領域進行前瞻布局,實現單點和多點突破。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面向未來布局前沿交叉研究
在戰略新材料、量子信息與新功能器件、智慧型製造與工業流程控制、社交網路與區塊鏈等領域,強化戰略導向,促進交叉科學發展,提出新理論,發展新方法,尋求顛覆性技術重大突破機遇。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交叉領域重點

面向重大發展需求鍛造科研長板

堅持需求導向,外引內培,為我省發展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及礦產資源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數字雲南,策動科創之源,解決重大需求關鍵技術的基礎科學問題提供科技支撐。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面向重大發展需求鍛造科研長板

加快以雲南實驗室為引領的重大創新平台建設

圍繞科學前沿、國家和我省戰略需求,高水平建設雲南實驗室,最佳化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強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運行機制,加強各類創新平台的有機銜接和相互支撐,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夯實科技創新物質技術基礎。

高水平建設雲南實驗室

瞄準中國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目標,形成一批支撐重點產業創新發展,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縱貫產業鏈上下游,橫貫“研發—突破—套用—推廣”創新供給鏈的雲南實驗室。到2025年,爭取在合金鋁、稀貴金屬新材料、生物醫藥、生物種業等領域高水平建設若干雲南實驗室,爭取建設國家實驗室雲南基地,打造領先科技力量。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高水平建設雲南實驗室

最佳化重點實驗室體系

充分發揮植物化學等領域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用,爭取在優勢特色領域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最佳化重組省級重點實驗室,擇優支持研究領域、方向相近的重點實驗室跨領域聯合組建,加強實驗室間交流協作,形成實驗室聯盟,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探索廳、州市共建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最佳化重點實驗室體系

布局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台

聚焦綠色鋁矽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生物種業、先進制造、新材料、數字雲南、綠色食品、重大疾病防治等領域,集聚行業創新資源,布局建設一批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整合組建工程研究中心,突破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開展工程化技術研究,推動先進技術套用示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布局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台

強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基礎平台建設

在天文、生命科學、新材料等優勢領域適度超前布局,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雲南。加強科技資源庫、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技文獻基礎設施等建設,開展綜合科學考察、專項調查、典籍志書編研等,強化科技基礎資源信息獲取能力。建設雲南科學數據中心,匯聚人才、裝置、機構、項目等科技資源數據要素,開展數據採集、加工、存儲、挖掘、分析等。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標準化、數位化、市場化,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向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強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強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基礎平台建設

九、大力培引創新主體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科研院所建設,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加速形成以企業為主體,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協同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格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實施領軍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躍升行動、高新技術企業“三倍增”行動計畫,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創新聯合體建設,加速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企業。健全企業研發投入獎補機制,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基礎研究聯合基金,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專注細分市場,研發“專精特新”產品。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吸引更多企業家參與科技創新戰略、規劃、政策、標準制定和立項評估等工作,依法保護企業家在創新中的合法權益。到2025年,力爭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加快推進高水平高校院所建設

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以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為重點,加快我省高等學校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引導大學加強主幹基礎學科、優勢特色學科、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學科團隊,提升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創新水平,增強高等學校原始創新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加快推進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積極支持昆明理工大學等高等學校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一流學科。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最佳化高等學校創新平檯布局,提高承擔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化程度和集成攻關能力。加強高水平套用型大學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加快培養各類專業緊缺人才。
提升科研院所研發能力。圍繞國家和我省重大發展戰略,最佳化布局,整合資源,強化章程制定和績效評價,建設綜合性、高水平、國際化的一流科研院所。建立健全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和基礎性的現代科研院所體系,增強其在基礎前沿和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中的骨幹引領作用,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學科研實驗平台。充分發揮轉制院所作用,推進服務型共性技術平台建設。建立與科研機構使命定位相適應的支持方式,健全定向委託科研機構承擔重大科技任務的機制。推動建立中央駐滇科研院所與省內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醫院、企業聯合實施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長效機制。

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

鼓勵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的獨立法人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其融合開展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企業孵化,以及公共研發服務等。提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雲南創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服務水平。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培育庫、孵化器,引進培育一批國內領先、特色鮮明的新型研發機構。對於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在政府項目申報、職稱評審、人才培引、研發後補助、科研儀器設備共享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在科研模式、評價體系、人才引進、職稱評定、內控制度等方面開展制度創新,先行先試。

十、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牢固樹立創新發展“關鍵在人”的理念,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改革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把人才鏈建在科研創新鏈、產業鏈上,充分激發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高質量科技創新人才隊伍,著力打造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建設需求引領的高質量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深化人才計畫管理改革,推動人才培養體系與創新活動全過程和產業發展有機銜接,各類科技人才梯次配備、合理分布。圍繞我省重點產業、重點領域需求,培養造就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科技型企業家、工程實驗技術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科技服務人才。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實施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出國(境)培訓計畫,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培養支持力度。加強本地人才流動合作。探索基於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重大科研項目和工程項目的人才團隊培養機制。
深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大力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實施雲南省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需求調查,合理編制人才引進指導目錄。對有助於解決長期困擾我省關鍵技術、核心部件難題的“高精尖缺”科技創新人才,開闢專門渠道,實行“一人一策”等靈活的引才政策。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深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引進
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平台建設
堅持“築巢”和“引鳳”相結合,加快建設以雲南實驗室為引領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支持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高層次人才與海外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園。推動“雲南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國家科技領軍人才雲南創新驅動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等平台提質增效。加強高端科技智庫建設。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平台建設
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發展機制
建設科技人才創新創業試驗區。以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為重點,探索開展技術移民、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在滇外國留學生畢業後直接留滇就業試點。鼓勵在讀外籍留學生兼職創業,對在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就業的優秀高校應屆畢業生給予補貼,探索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人才社區,為海外科技人才在滇工作生活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制度環境。
改進科技創新人才發現機制。注重在科技創新實踐中發現一流人才,建立舉才薦才的社會化機制。建設重點產業科技人才動態需求資料庫,建立科技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科技創新人才的資源儲備、供需情況和流動趨勢分析研判。
健全科技人才流動配置機制。進一步落實科研人員兼職兼薪、離崗創業等創新創業政策,鼓勵通過設立“科技創業崗”和“企業創新崗”,加快科技人員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雙向流動。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拓展校企合作育人途徑與方式,積極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
創新科技人才服務機制。提高服務“精度”與“廣度”,在創新創業、安家落戶、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對科技人才實施精準服務;加快科技人才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實現管理服務事項電子化、網路化、規範化、便捷化;建立高層次科技人才定期回訪機制,建立完善以信任為前提、包容審慎的高層次科技人才管理機制,保障高層次人才潛心創新創業。

十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創業

聚焦科技成果轉化難點問題,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健全轉化服務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創業,加強套用示範和場景創新,推進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

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條

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在有關法律法規框架下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容錯糾錯機制,鼓勵科技成果研發和管理人員履職盡責、潛心研究。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提高研發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確保科技成果供給從頂層和源頭上更加符合市場需求,提供高質量、可轉化的科技成果。用好科技成果供需發布交匯機制,健全科技成果報告與登記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暢通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渠道。

推進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

健全覆蓋全省的線上線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雲南省技術市場。鼓勵各州、市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支持縣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條件能力建設,聯合深入挖掘科技需求、開展供需對接、推廣套用科技成果。鼓勵智慧財產權運營專業服務機構發展,以智慧財產權運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專業化技術經紀人隊伍建設。支持建設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雲南分中心、雲南省科技入滇成果轉化孵化基地、雲南省技術轉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我省市場需求和重大工程項目實施,協同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推進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

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創業

圍繞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開展創新創業,建設一批“雙創”平台,引導各類“雙創”平台專業化、差異化、多元化發展,努力形成特色和品牌。壯大創新創業服務專業人才隊伍。積極組織參與國家創新創業大賽,推進我省創新創業大賽常態化。建立科技投融資項目庫,發揮政府出資創業引導基金和成果轉化基金帶動作用,積極引導國企共同創立創投基金,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聯合國有平台公司或社會資本組建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創投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助力創新創業。推動以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指標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評價體系試點。充分發揮國有擔保機構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作用,構建適應科技型企業特點的風險控制體系。推動保險機構開展科技保險業務,分擔分散創新創業風險。改進現有財政科技資金扶持體系,綜合採取貼息貼費、風險補助、損失補償等方式激勵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試點。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創業

加強套用示範和場景創新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示範,選擇生物技術藥、有色金屬、花卉種業等具有重大戰略價值和市場前景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推進機制,開展規模化套用示範,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進一步推動技術和產業的疊代升級。發揮好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等科技成果轉化示範的主陣地作用。依託重大場景驅動科技成果轉化,面向鄉村振興、平安雲南、健康雲南、“興水潤滇”、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高原湖泊治理等重大需求,大力拓展套用場景,引導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提供滿足需求的重大科技成果,以需求為導向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套用。

十二、構建聯動創新的區域創新發展新格局

服務和融入全省生產力布局,強化滇中地區在全省科技創新中的“領頭羊”作用,打造科技創新引領區;培育滇西、滇南、滇東北等區域創新增長極,引導創新資源流動和聚集,構建形成聯動創新的區域創新發展新格局。

打造滇中科技創新引領區

遵循創新區域高度聚集規律,著力增強滇中地區科技創新能力,搭建內外聯動開放平台,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推進資源型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創新,加快打造“主體深度融合、要素高效配置、技術體系完備、成果轉化順暢”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高地,培育支撐滇中地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形成雲南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性力量。

培育區域創新增長極

根據各州、市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的定位,突出分類指導,加強廳、州市科技會商,建立省、州、市財政科技聯動投入機制,出台省、州市、縣聯動後補助政策,鼓勵州、市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上下聯動,打造形成滇西、滇南、滇東北等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增長極。加大對怒江、迪慶、昭通等州、市的科技幫扶力度。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培育區域創新增長極

提升基層(縣域)創新能力

加強創新型縣、市建設,引導縣、市圍繞主導產業開展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技術引進轉化套用。強化縣級科技管理職能,鼓勵縣域增加科技投入,構建專業化或社會化管理服務機構,建設專業化的基層科技管理隊伍和科技特派員隊伍,提高縣域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組織開展州、市、縣、區科技創新監測評價,探索建立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套用能力為核心的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強化對創新驅動發展績效導向的資金補助支持,激勵和引導縣域加快創新驅動發展。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提升基層(縣域)創新能力

推動以高新區為主的各類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

支持高新區以產業鏈為引領,聚焦特色主導產業、匯集高端創新資源,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高標準建設綠色生態園區。支持曲靖、文山、臨滄和大理等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引導科技資源向農業科技園區集聚,推動園區上規模、提檔次、創特色、增效益。支持高新區高質量發展,鼓勵各類園區設立科技創新管理部門,將高新區為主的各類科技園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推動以高新區為主的各類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

十三、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啟動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以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目標,以最佳化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為主線,以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積極性、創造性為著力點,落實“四抓”要求,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和資源配置機制,推進科技評價和科研院所改革,最佳化科技創新法治環境,提升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

完善科技決策諮詢制度。推進科技創新決策諮詢委員會和專家庫建設,圍繞重大科技問題、年度科技創新重點工作和重大任務等,常態化開展決策諮詢。充分發揮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決策諮詢作用,充分發揮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雲南研究院作用,強化雲南科技創新智庫建設,匯聚國內外高水平智庫資源,構建“小核心、大網路”的科技決策諮詢聯合體。
最佳化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編制若干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行動方案),形成規劃為統領、專項規劃(行動方案)等為支撐的科技創新規劃體系。強化規劃對科技任務布局和資源配置的統籌引導,構建“戰略研究—規劃部署—年度指南—項目組織”的有效銜接機制。
健全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強化科技創新法治保障,持續推進法規政策“廢改立釋”,修訂《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等法規,抓好《雲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的貫徹落實。修訂《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最佳化省科技獎勵評獎周期、規模、方式,探索建立獎勵工作後評估制度。動態管理權責清單,加強實驗動物生產和使用許可、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人類遺傳資源管理等行政執法能力建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服務流程。加強普惠性政策制定,持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研發投入補助等普惠性政策,執行好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等政策,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建立創新政策調查制度,開展政策預評估和年度評價。
強化科技創新服務。面向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推出“政策工具包”,圍繞政策解讀、科技需求凝練、科技服務等方面開展全鏈條服務。完善雲南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在技術需求分析、數據採集挖掘、項目查重、條件審核、專家匹配、風險研判和預警等重點環節實現智慧型化,強化各類科技計畫管理數據的匯交與共享,輔助科技管理決策。加強科技與財政、審計、市場監管、稅務、人社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強化科技項目安全性,提升行政效率。

改革項目形成和組織管理機制

完善項目形成機制。加強各類科技計畫系統謀劃和統籌實施,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數據一體化配置。重大科技專項、重大項目由政府自上而下為主布局,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凝練關鍵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和核心技術攻關清單,提出項目總體任務布局。面向創新主體具體需求,自下而上常年徵集科技需求,進行智慧型分析與分類,建立科技需求庫,對科技需求進行創新鏈全鏈條設計和凝練。建立部門會商機制,與行業主管部門共同凝練科技需求、共同設計研發任務、共同組織項目實施。完善廳、州市會商機制,結合省重大決策部署和州、市發展需求,由省科技管理部門和州、市聯合選擇任務、聯合投入、聯合考核,一體化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產出和落地轉化。
創新項目遴選機制。強化目標導向與需求導向,綜合運用公開競爭、定向委託、科技揭榜制、賽馬制、非共識項目遴選等多種方式,遴選國內外具有優秀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科研隊伍承擔項目。
創新項目管理方式。在項目管理中推行雲南實驗室負責制、業主單位負責制、首席專家(科學家)負責制等。完善項目分類支持機制,綜合運用穩定支持、滾動支持、創新券、科技成果轉化獎補、研發經費投入補助等支持方式。建立重大科技任務應急反應機制,針對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實施快速立項,開展共同攻關。完善項目績效管理機制,開展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科研項目績效目標管理,完善基於績效的財政資金支持方式,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改革項目形成和組織管理機制

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

完善科研管理方式。改進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賦予創新人才團隊更大項目立項建議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改革完善財政科研經費管理,建立符合科研規律的財政經費預算支出分類管理制度。推進科技經費“包乾制”改革,將部分實行科技揭榜制等目標明確量化的和部分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獨立法人科研機構納入經費“包乾制”試點範圍。建立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容錯機制。
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加快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和科技人才兼職兼薪政策。強化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激勵,切實落實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績效支出激勵政策。落實科研人員“雙聘制”,探索高端、緊缺科技人才“多點執業”。推行高層次人才年薪制、協定工資制、項目工資制。在重大項目申報、科研條件、收入待遇、繼續教育等方面給予青年科技人才必要保障。

推進以創新績效為導向的科技評價改革

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深入推進“三評”改革,持續開展“四唯”清理行動,堅決破除“唯論文”、“SCI至上”不良傾向。
最佳化科技計畫項目評審管理。開展科技計畫綜合績效評估,建立科技計畫動態調整機制。推動科研活動分類評價,基礎研究以同行評議為主,推行代表作制度,探索長周期評價和國際國內同行評價;套用研究以行業用戶和社會評價為主,把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關注潛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技術開發和產業化以用戶評價、市場檢驗和第三方評價為主,引入創投專家參與評審,突出企業主體作用,把技術交易契約金額、市場估值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探索建立以智慧財產權風險評估為導向的科技項目立項分析評議制度。完善科技專家共享共用和異地專家評審機制。
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制定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標準。強化用人單位評價主體地位,建立社會化、市場化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在各類科研活動中規範人才“帽子”使用,建立急需緊缺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最佳化臨床研究人員評價和職稱評審。
強化對科研機構的考核評估。建立長周期綜合評價與年度監測抽查相結合的績效評價長效機制,對不同類型的科研機構開展綜合績效評價,分類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逐步建立與績效評價結果掛鈎的科研事業單位財政撥款、資源配置、績效工資政策制度。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加快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政事許可權清單,推行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支持科研院所按照章程規定的職能定位和業務範圍開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學科布局、科研選題、選人用人、成果處置、編制使用、職稱評審、薪酬分配、設備採購等自主權。

十四、實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八大工程

聚焦未來5年雲南科技創新重點,把規劃任務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立足雲南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需求,舉全省之力,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匯聚資源、深化改革,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創新為抓手,補短板、強弱項、增優勢,到2025年,基本建成創新型雲南,為雲南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

圍繞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在優勢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數字雲南”等領域,加大科技攻關力度,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先進基礎工藝與設備、關鍵核心基礎材料與零部件和戰略創新產品,推動有關產業實現產值倍增,助推優勢產業實現萬億級千億級發展目標。

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工程。

圍繞現代種業提升、重點農業產業升級、美麗鄉村建設和智慧農業等領域,加快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轉化套用,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民生科技創新工程。

強化平安雲南、健康雲南、生態文明、碳達峰碳中和科技支撐,構建安全高效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現代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引領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到2025年,組織實施20項重大項目,推廣運用新技術及研發新產品30項。

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工程。

以推動科學前沿發展,支撐國家和我省戰略需求為目標,高水平建設雲南實驗室,最佳化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布局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形成各類創新平台有機銜接和相互支撐的科技創新物質技術基礎體系。

企業創新能力躍升工程。

實施國有企業創新能力躍升行動、高新技術企業“三倍增”行動,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打造創新聯合體,形成創新龍頭企業引領、高新技術企業助推、科技型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全產業鏈創新型集群。

科技創新人才培引工程。

把人才鏈建在科研創新鏈、產業鏈上,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高質量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構築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到2025年,新增院士3名以上,新引進高層次人才45名以上,高端外國專家100名以上,高層次創新團隊A類團隊15個以上、B類團隊100個以上,新培養科技領軍人才15人以上、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和技術創新人才900名以上。

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程

創新合作機制,提升合作層次,持續推動科技入滇“四個落地”取得實效,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促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相通”,大力推動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到2025年,力爭全省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活力迸發的局面得到鞏固深化,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初步建成。

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工程。

圍繞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進行系統布局、統籌部署,進一步強化政府引導和服務作用,創新舉措,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充分激發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和社會力量創新投入的積極性。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1.1%,全社會R&D(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年均增長16.7%,達到525億元。

十五、規劃實施保障

加強組織實施

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發揮省科技領導小組的領導、統籌、協調作用,定期召開會議研究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強化各地各部門落實規劃的分工責任,健全部省會商、廳、州市會商和部門會商機制,實現政策、資源配置和科研力量協同。充分調動和激發科技界、產業界、企業界等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充分凝聚共識,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共同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強化投入保障

建立各級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規劃實施與財政預算的銜接協調機制,積極探索多元化資金投入方式,結合規劃目標要求和重點任務部署,最佳化投入結構。加強財政資金和金融手段的協同配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創新領域,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

營造創新氛圍

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營造全社會崇尚創新、尊重人才、敢於探索、寬容失敗的氛圍。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壓實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風作風和誠信建設主體責任。完善科技監督體系,建立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全鏈條監督管理制度,健全科技管理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加強科技倫理制度化建設,強化科技計畫倫理管理。持續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力度,激發創新活力。健全科普聯動機制,激發科普資源潛力,形成科普聯動大格局,不斷提高公民科學素養。

加強評估監督

建立規劃對標審查機制,將重大科技任務、計畫、項目和措施的部署實施與規劃對標審查。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學技術新進展和社會需求的新變化對規劃目標、重點任務等進行動態調整。加強規劃執行與政府年度考核的有機銜接,提升科技創新在考核中的權重。
附屬檔案:主要指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責任分工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附屬檔案:主要指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責任分工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附屬檔案:主要指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責任分工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附屬檔案:主要指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責任分工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附屬檔案:主要指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責任分工
雲南省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附屬檔案:主要指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責任分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