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2022年9月14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印發《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 發布單位:昆明市人民政府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

發布信息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開發(度假)區管委會,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管委會,各直屬機構,市屬企業:
現將《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昆明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4日

內容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於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和引領昆明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打造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依據《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雲政發〔2021〕22號)和《中共昆明市委辦公室 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昆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分工方案〉的通知》(昆辦通〔2021〕53號),制定本規劃。
一、 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發展,把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促進昆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極大推動了昆明市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支撐引領作用日益顯現。
(一)取得成效
1.科技創新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十三五”期間,昆明市全力推進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先後被評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已掛牌運營信息及晶片產業創新中心、生物醫藥大健康創新中心和高原特色農業創新中心三大產業創新中心以及科技服務業平台和科技合作交流平台(簡稱“3中心2平台”)。昆明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03%,全社會R&D經費投入由2015年的73.73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120.86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0.40%;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6.9件,超過國家平均水平。在2020年科技部發布的72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地級市)排名中,昆明位列第28位,西部第4位。
2.科技創新資源要素持續集聚
昆明匯聚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等科技平台。截至2020年底,昆明市共有各類研發機構1733家,其中企業研發機構1370家,高等學校研發機構196家,醫療單位研發機構167家;共有各級重點實驗室127個(其中國家級6個),較2015年相比增加68個;共有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2個(其中國家級4個),較2015年相比增加49個。成立昆明市—高校發展合作聯盟、昆明市—科研院所發展戰略聯盟等產學研發展聯盟以及區塊鏈、大數據、細胞產業、貴金屬材料等一批科技產業聯盟,產業協同創新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持續壯大,截至2020年,省級科技領軍人才達37名,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達146家,國家級、省級創新團隊達258個,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達2234人,長期在昆工作外國人1116人。
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特色突出
2020年,昆明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166家,較“十二五”末增加了101.7%,占全省高企數量的69.4%;實現營業總收入預計2858.50億元,相較“十二五”末增加了32.5%;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0%,較“十二五”末提高4.8%。在“雲藥”特色產業領域,培育形成了三七系列、天麻系列、燈盞花系列、青蒿素系列等一批國際知名的“雲藥”產品,昆藥集團蒿甲醚原料藥及其製劑已獲得49個國家的專利、84個國家的註冊,已連續10多年位居中國藥品單一製劑出口首位,並與屠呦呦團隊合作開發“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適應症”項目。在新型疫苗領域,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建成國內最大的口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研製生產基地,自主研發了全球首個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全球首個S—IPV單苗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Vero細胞),培育形成近10個國內市場占有率排名前3位的品種,自主研發的科維福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上市使用。在功能性護膚品領域,貝泰妮集團的薇諾娜系列化妝品已成為國內第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醫學護膚品牌,獲得“雲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在稀貴金屬新材料領域,累計取得科技成果1000餘項,獲授權技術專利300餘項,在錫、鉑、鍺等稀貴金屬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昆明雲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呈貢信息產業園)成為雲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五華科技產業園建成雲南省區塊鏈中心。
4.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縱深推進
2020年,昆明市技術契約交易額達到35.66億元,主要分布在電子信息、新材料及其運用、農業等領域,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建成了27家昆明市重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服務機構,“昆明理工大學國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昆明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等15個專業科技成果轉化特色平台相繼搭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實現轉移轉化,累計跟蹤服務成果1759項,促進成果轉化957項,成果轉化金額58348.15萬元。盤龍區、安寧市、嵩明縣、官渡區相繼成為“雲南省科技成果轉化示範縣”。開展國際技術轉移經理人培訓、雲南國際技術轉移論壇等培訓,技術轉移經理人數量達到200人。
5.國際科技合作取得重要突破
昆明與俄羅斯、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寮國、高棉、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企業(機構)建立暢通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機制,“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中國東協創新中心”三駕馬車齊頭並進的國際科技合作平台融合發展局面逐漸形成。“昆明萬象(寮國)科技創新中心”、“昆明暹粒(高棉)科技創新中心”、“昆明海陽(越南)科技創新中心”、“昆明曼德勒(緬甸)科技創新中心”等國際城市間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初顯,“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科技服務業合作中心”、“面向南亞東南亞智慧財產權服務中心”等國際科技服務平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光伏發電技術、畜牧技術、種植養殖技術、檢測檢驗技術、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災害防治技術等一批先進科技成果走向南亞東南亞國家。
6.科技營商環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圍繞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科技管理、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人才引進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建立了適應創新需求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508.61億元,科技服務業營業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值由“十二五”末6.44%增長到2020年7.55%。認定重點科技服務機構共357家,引進域外業內科技服務機構34家。全市共擁有各級科技企業孵化器70家,其中國家級12家,省級29家,經開區成功創建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昆明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工作在全國第二批示範城市績效評價中排名第二。成立“昆明科技金融(建行)示範支行”、“面向南亞東南亞智慧財產權服務中心”,為600多家涉外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服務交流。
7.科技扶貧譜寫脫貧攻堅新篇章
針對貧困縣區脫貧攻堅工作實際,統籌整合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向脫貧攻堅工作傾斜。在祿勸縣、尋甸縣、東川區重點開展脫貧攻堅科技計畫項目,培育和發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揮科技型企業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通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和推廣示範,支撐構建撒壩豬、山羊、土雞、中藥材(附子)、馬鈴薯、麻椒、草莓、花生、蜜蜂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十三五”期間,立項安排科技產業扶貧項目47項,經費2228萬元,輻射帶動農戶6000餘人。
表1 昆明“十三五”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序號
指標名稱
2015年
完成值
2020年
目標值
2019年完成值
2020年完成值
完成情況
1
科技進步貢獻率(%)
42.00
60.00
59.13
60.03
完成
2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與GDP比值(%)(按全口徑統計)
2.04%
≥2.50%
2.40
2.50
完成
3
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全社會R&D投入比重(%)
46.40
60.00
60.69
57.01
未完成
4
每萬名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力投入(人年/萬人)
60.00
90.00
108.20
108.50
完成
5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8.00
≥10.00
14.70
16.90
完成
6
技術市場契約交易總額(億元)
31.80
≥45.00
70.11
35.66
未完成
7
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
35.00
40.00
39.80
40.00
完成
8
科技服務業營業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值(%)
6.44
9.50
7.00
7.55
未完成
9
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比例(%)
3.30
≥10.00
9.80
11.30
完成
(二)存在問題
“十三五”期間,昆明市科技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同時也仍然存在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1.科技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昆明市科技創新尚未形成體系,創新資源缺乏整合,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科技服務業發展較為滯後,創新體制機制不靈活,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政策鏈尚未形成融合態勢,科技資源碎片化的問題較為突出,六大產業創新研發中心[《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昆明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畫(2017—2020年)>的通知》(昆發〔2017〕20號)中明確的六大產業創新研發中心為:生命科學與大健康產業創新研發中心、信息產業創新研發中心、智慧型製造產業創新研發中心、新能源產業創新研發中心、新材料產業創新研發中心和特色農業與特色資源創新研發中心。]尚未發揮實質性作用,“政產學研金介用”七位一體創新生態圈尚未形成。
2.科技投入與產出效益不高
從研發投入和財政科技支出來看,昆明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更低於西安、成都、廣州、杭州等主要省會城市;從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和PCT[ PCT指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是於1970年簽訂在專利領域進行合作的國際性條約,依照專利合作條約提出的專利申請被稱為專利國際申請或PCT國際專利申請。]國際專利申請量來看,昆明也低於成都、西安等西部主要城市。昆明總體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較弱。
3.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稀缺
科技創新人才規模相對較小,具有國際領先地位的高端人才嚴重匱乏,在昆兩院院士、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專業人才隊伍、科技型企業家隊伍、科技管理服務人才隊伍等均較為缺乏。隨著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對人才引進力度的加大,昆明市創新人才呈現出傳統優勢科研領域青年骨幹人才外流,新興產業領域領軍人才引進困難並存的局面。
4.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形成
昆明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大中型企業較少,特別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型領軍企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普遍偏低,企業創新動力不足,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不突出。
5.成果轉移轉化技術市場交易不活躍
昆明科技成果產出能力和成果轉移轉化能力相對不足,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與企業需求結合緊密度不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不暢通,社會化、市場化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平台數量較少,技術經理人等專業科技服務人才較為缺乏。
6.科技服務業尚處於起步階段
雙創基地、孵化器建設存在同質化、低層次競爭,缺乏專業性孵化器,孵化器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過度依賴財政資金補貼,創業孵化體系亟待最佳化。科技服務業機構規模小、數量少、業態發展不足,缺乏骨幹領軍科技服務機構。
二、 面臨形勢
圍繞建設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深入推進“一樞紐、四中心、三品牌”[ 昆明市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目標,即:一樞紐——打造區域性國際綜合樞紐;四中心——建設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服務中心、人文交流中心;三品牌——提升“世界春城花都”“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健康之城”三大品牌。]建設,在國內外和區域環境的深刻演變下,憑藉區位、開放、資源等優勢,建設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一)發展機遇
1.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速演進,為昆明找準賽道塑造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帶來機遇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拓展,科技創新發展呈現跨界融合、底層延伸、基礎邁進的新趨勢,顛覆性技術層出不窮並不斷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成為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因素。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大健康、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綠色食品等特色產業,積極發展以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必將成為昆明科技創新的主賽道。作為與東協地區具有天然地緣優勢的省會城市,昆明與東協國家在人才、資金、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將更加密切,同時隨著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升級、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不斷深化,昆明將迎來國際化發展的嶄新機遇。
2.“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趨勢下,獨特的區位推動昆明成為我國科技連結國際國內雙循環的前沿
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生物醫藥大健康、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綠色食品、稀貴金屬等優勢特色產業的自主創新勢在必行,加大優勢特色產品的有效高端供給,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在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方面,發揮背靠兩亞的區位和開放優勢,營造一流的科技創新營商環境,為國內外科技成果匯聚昆明並實現技術轉移提供一流的科技服務。
3.雲南省深入推進世界一流“三張牌”、“數字雲南”、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建設,為昆明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指明方向
雲南發展正處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期。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大力推動“數字雲南”建設,以“三化一樞紐”為統領,即資源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以及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數字樞紐,加快打造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推動數字經濟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為雲南加快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二)面臨挑戰
1.科技“逆全球化”趨勢凸顯,大國科技競爭日趨激烈
當前,全球創新版圖正在加速重構,全球創新重心東移,亞洲成為世界創新版圖中的重要一極,多節點、多中心、多層級的“塊狀”全球創新網路正在形成,大國科技競爭將更趨激烈,科技“逆全球化”趨勢全面凸顯,已開發國家對我國的科技封鎖將長期存在,自主、安全、可控的科技創新體系亟需加速構建。我國正面臨改革開放以來嚴峻複雜的內外形勢,融入全球高新技術密集型產業鏈和創新鏈、加快推動產業升級面臨較大挑戰,需要創造多層次的國際合作圈層來應對未來各種挑戰。昆明作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前沿,在科技領域拓展南亞東南亞合作圈層,積極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技術轉移和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是昆明的重要任務。
2.西部省會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區域競爭力不足制約昆明科技創新發展
我國科技創新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都市“創新圈”創新引領作用突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將成為西部地區經濟和創新發展的火車頭,國家創新政策和資源將優先向成都、重慶傾斜,同時西安等西部省會城市大力推動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發展,對創新資源爭奪加劇,昆明面臨著西部省會城市發展勢頭強勁和自身區域競爭能力不足的雙重挑戰。
3.昆明發展處於“三期疊加”特殊階段,轉變發展方式加快高質量發展面臨較大挑戰
當前,昆明正處於巨觀經濟形勢影響期、歷史遺留問題消化期、新舊動能轉換期疊加的特殊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還不高,但產業升級、城市轉型的要求已提前到來,投資增長、人口紅利、菸草化工等傳統增長動力在減弱,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消費出口等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形成,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逐漸凸顯,承受著既要“做大規模”又要“提升質量”的雙重壓力。
總體來看,“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機遇交匯在昆明,昆明正逐漸成為我國內陸開放戰略的新高地, “十四五”時期將是昆明真正成為開放前沿、門戶城市、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時間視窗和戰略契機。
三、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在昆明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四個面向”和新發展理念,搶抓國家“雙循環”戰略機遇及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建設契機,持續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發揮區位、開放、資源優勢,緊扣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任務,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軸,以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為核心,以科技營商環境建設為領航,以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科技合作為特色,以科技服務業為抓手,全面提升昆明科技創新集散和輻射能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政策鏈五鏈融合,構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昆明特色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二)基本原則
——突出創新驅動,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核心地位,以建設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抓手,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轉變發展方式,發揮創新在引領發展中第一動力的作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突出企業主體,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服務相結合。改革完善創新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營造科技創新優良環境,實現企業追求與政府支持的“同頻共振”。
——突出資源轉化,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相結合。發揮資源優勢,強化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稀貴金屬等特色產業的自主創新,推動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優勢。推進信息及晶片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與國內外企業、高校院所的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
——突出區位優勢,堅持昆明轉化與國際轉移相結合。發揮昆明的區位和開放優勢,大力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研發端連結國內外先進成果,市場端連結雲南及南亞東南亞技術需求。
——突出融合創新,堅持科技賦能與科技惠民相結合。努力推動科技與生態、旅遊、健康、文創等深度融合,實現科技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聚焦民生關注的重大社會發展需求,提升民生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推廣套用能力。
(三)發展定位
1.總體定位
充分發揮昆明的區位、開放、資源優勢,打通從科技到產業的“雙向通道”,以科技“強引擎”引領產業“加速跑”,在特色產業自主創新、國際技術轉移、科技營商環境建設三個方面形成昆明科技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科創資源要素高度集聚、創新主體高效互動、橫向縱向協同聯動、國際科技輻射帶動、科技營商環境強勁支撐的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2.功能定位
——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依託“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等國際化平台,以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為重點促進國內外創新資源在昆明匯聚,形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的核心節點和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重要樞紐。
——全國特色資源產業科技創新策源地。發揮昆明資源優勢,加快把昆明生物資源、高原特色農業、稀貴金屬等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優勢。
——全國科技營商環境建設先行區。全面完善以創新服務和創新環境為核心的科創營商環境,突出發展科技服務業,為產業創新、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等提供精準服務。
——西部地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推動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擺脫傳統發展路徑依賴,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新舊動能轉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強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資源實現高度聚集,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取得突破進展,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科技交往空間和維度不斷拓展,匯聚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的能力持續提升,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科技創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科技國際競爭力加速提升,深度融入國際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表2 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主要目標
序號
指標維度
指標名稱
單位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1
創新
能力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國家統計口徑)
%
1.73
1.79
2.5
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
%
0.92
0.94
1.15
3
*#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
人年
63.98
64
68
4
創新
要素
#國家級和省級科技創新平台數量
392
416
550
5
專業化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數量
10
12
25
6
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數量
939
1063
2500
7
創新支撐產業
*高新技術企業數
1026
1166
3000
8
科技服務業營業總收入
億元
456.17
508.61
880
9
成果轉移轉化
*#技術市場成交契約金額
億元
70.11
35.66
100
10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5
5
12
11
技術轉移經理人數量
200
200
500
12
國際影響力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數量(含國際研發機構和國際科技交流平台)
78
89
130
13
#國際專利申請量(PCT)
315
415
1000
14
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數量
5
11
50
註:*標註為《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中所列指標,#標註為《昆明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目標體系》所列指標
(五)空間布局
立足雲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以“核心引領、示範帶動、協同聯動、輻射擴散”為主要思路,構建“一核三區”的科技創新空間格局,即科技創新核心、科技創新示範區、科技創新聯動區。
1.科技創新核心:包括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呈貢區、晉寧區以及滇中新區、高新區和經開區,形成以“6+3”為主體的科技創新核心區。
表3 科技創新核心區的工作布局
序號
區縣(市)
科技創新重點
1
五華區
發揮高校院所等科教資源優勢,依託“五華一二一大街+學府路”,打造學府環高校院所創新生態圈,探索“高校(院所)+創新創業街區+專業樓宇+科技園區”模式,發展科技服務業,著力推動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以學府雙創走廊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五華全面創新。依託落地五華科技產業園的雲南省區塊鏈中心推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科技成果產業化,打造校(院)地融合科技示範區、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核心區。
2
盤龍區
發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優勢,推動生命科技、植物農業等特色領域關鍵技術突破、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加快盤龍生命科技創新示範等產業化載體建設,打造雲南省生命科技和大健康產業創新引領區。強化對高端人才的引進、培育和服務,以服務高校院所、高端人才科技創新為目標,建設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產業園,打造雲南省科技服務業引領區、高端人才創新服務基地。以國家植物博物館為龍頭,整合資源,打造科普文旅融合產業走廊。
3
官渡區
圍繞國際技術轉移、科技合作交流、科技金融結合及科技創新人才培引等方面開展突破性、首創性系列科技政策試驗示範,支持以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年會為核心的科技交流會展體系建設,持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智慧財產權服務及創新創業孵化等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結合特色文創產品開發、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等為重點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構建具有官渡發展特色的區域技術轉移轉化新高地;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全力推動官渡區自貿數字港、官渡電子商務產業園、官渡數字經濟產業園等產業創新載體建設提升,開展產業數位化改造、數位化新場景套用創新等,建設昆明市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先導區。
4
西山區
依託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及全國醫學靈長類研究中心,打造全國重要的新型疫苗研發中心;依託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昆明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中藥廠等醫藥骨幹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聯合開展植物藥、幹細胞藥物、新民族藥等產品研發生產,打造雲南省生物醫藥研發和中試轉化基地。積極發展科技服務業,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套用,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和面向滇池治理的環保產業科技創新,促進科技與文創、生態融合。
5
呈貢區
依託“呈貢科教創新城”、雲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昆明呈貢信息產業園區)等,推進昆明市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服務業合作中心、國家級及省級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建立以大學校區為支持、科技園區為支撐、呈貢區為保障的“三區融合、聯動發展”協同創新機制,大力發展大數據、雲計算、晶片設計及製造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打造集創業孵化、技術轉移、跨境科技合作於一體的科技服務業聚集區,雲南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核心區和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引領區。
6
晉寧區
圍繞打造國際康養旅遊示範區,推進醫療健康、康體養生、養老服務等大健康科技成果示範推廣。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發展精細磷化工、綠色食品等。依託晉寧騰俊國際陸港園區,發展智慧物流平台、智慧倉儲、智慧貨運等,打造智慧物流園區。提升環滇池南岸生態環境基底,推進湖泊水環境保護、治理和恢復技術的示範推廣,依託原始林片區開展康養旅遊+生態環境科普,打造生態環境科技示範基地。依託花卉種植產地,打造科技花卉示範產業園。
7
高新區
依託骨幹企業和科研院所,大力推動生物醫藥、新材料產業科技創新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晶片技術創新,推動先進科技成果在高新區轉化和產業化。
8
經開區
推進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建設,依託龍頭骨幹企業,推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檢驗檢測、電子信息產業科技創新,並著力推動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制度創新。
9
滇中新區
推動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技術創新。改進化工、食品等傳統產業生產工藝,提升產品附加值,推進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
2.科技創新示範區(安寧市、嵩明縣、富民縣、宜良縣、石林縣、祿勸縣、東川區、尋甸縣)
圍繞各縣區主導產業,著力推進昆明市及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實用技術的轉移轉化、試驗示範和套用推廣,結合“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套用和推廣,推進工業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發展,推進科技在鄉村振興、生態環境治理、康養休閒、文化旅遊等領域的融合套用。打通科技與產業、經濟、社會結合的“最後一公里”,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套用推廣的示範區、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區。
表4 科技創新示範區的工作布局
序號
區縣(市)
科技創新重點
1
安寧市
圍繞新材料、鋼鐵、化工、智慧型製造等特色產業,著力延伸石油化工新材料鏈條,發展精深加工產品,推進技術革新,引導科技成果對接特色產業需求轉移轉化,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2
嵩明縣
依託嵩明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推動花卉種植技術示範推廣,創建雲南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力爭把嵩明楊林經開區建成昆明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核心區;依託省級職業教育基地,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教育示範區。
3
富民縣
依託富民國家高原雲果產業園,推動果樹技術示範推廣,打造果樹技術推廣示範園區。推動科技創新與康養休閒、旅遊度假、農旅融合相結合,推動先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套用,激活新業態。推進鈦鹽產業基地建設,發展食品級、醫藥級鈦白粉、海綿鈦等高端化、精細化產品。
4
宜良縣
依託天元數學中心及天元數學國際交流平台,以科技+旅遊+科普模式打造數學研究科普旅遊教育基地。以科技推動旅遊深度發展,發展地質科考旅遊+科普。推動水庫水源地保護、河道水體淨化等水環境保護技術套用示範,強化生態文明建設。依託國家級林場,開展林下中草藥種植技術示範推廣;依託宜良縣苗木花卉產業園區,開展苗木花卉技術示範推廣。
5
石林縣
圍繞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基地,依託石林台灣農民創業園區等載體,推動果蔬、花卉、畜禽等高原特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和套用推廣,提升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推進生物醫藥、旅遊文化商品加工等領域消化、吸收套用科技成果,推廣先進實用技術。
6
祿勸縣
圍繞建設生態涵養示範區,推進飲用水源地水環境治理技術套用示範,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推動太陽能新能源技術套用、示範和推廣,打造綠色能源利用示範基地,帶動農業農村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區。依託祿勸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積極發展水果、禽牧、中藥材等高原特色農業及農特產品精深加工。
7
尋甸縣
圍繞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和綠色產業示範區,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綠色能源等綠色產業發展,建設尋甸食品產業基地,發展農特產品精深加工,推進先進技術套用推廣,打造特色食品品牌,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促進鄉村振興。
8
東川區
圍繞建設長江上游生態修復示範區,推動在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領域示範套用先進實用生態技術,打造生態技術套用推廣示範區,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循環經濟、文化旅遊等產業,套用先進科技成果提升產業發展效益,著力推進鄉村振興。
3. 科技創新聯動區:連結國際國內優勢資源實現聯動發展發揮昆明區位優勢和開放優勢,以打造國內優質科創資源與南亞東南亞、金磚國家對接的科技橋樑、科創資源流通的通道為目標,依託上海科技創新中心(金磚國家合作夥伴)、廈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等國際合作樞紐關聯城市,建立常態化科技合作機制,主動融入國內四大創新圈。
圖1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空間布局
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圖片2
四、 主要任務
(一)高質量建設區域性國際科創中心
把握“雙循環”發展戰略機遇,圍繞體制機制創新,實現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業驅動和文化引領功能的提升,進一步促進創新要素集聚、平台組織最佳化、開放合作深入與帶動輻射擴大,打造高水平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1.區域性國際科創中心六大建設任務
重大科技基礎平台建設。依託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靈長類設施)、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及全國醫學靈長類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體驗園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昆明市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完善提升,支撐以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等為主的前沿領域研究,促進相關領域原創性理論和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網路建設。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過程服務為核心,打造“線上服務平台+線下網路節點”網路化服務體系,提供信息匹配、對接、簽約以及契約實施等服務,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技術交易市場網路;挖掘轉移轉化市場需求,依託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科技服務機構等打造行業服務節點,提供技術、人才、服務等供給服務。
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建設。制定實施昆明對外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畫,推動出台便利創新要素流動的配套政策,努力在科研管理體制、稅制、新技術套用等方面先行探索,提升科技創新營商服務水平。加快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公共服務平台、中國—南亞東南亞國際技術轉移交易平台等重點項目建設,擴大國際化創新創業空間供給,推進重點科研項目落地,更好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
科教融合示範區建設。突出校企聯動,共建前沿交叉學科、實驗室和基礎研究機構,加快“呈貢科教創新城”、“盤龍生物科技小鎮”、“五華一二一大街+學府路”和“自貿試驗區科創特區”片區建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科技企業,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集群、實驗室集群、孵化器集群、高校創新園集群,建設高水平的科教創新先行區與現代科教創新城。
高質量產業園區建設。發揮高新區、經開區、雲南滇中新區等平台引領作用,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聚焦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最佳化升級,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占比,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高新區在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平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化營商環境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經開區聚焦制度創新激活力、最佳化營商環境增效能、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高質量建設自貿試驗區、打造創新開放新高地;雲南滇中新區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支點、橋頭堡建設重要經濟成長極、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驗區和改革創新先行區。帶動五華科技產業園、昆明雲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呈貢信息產業園)等省級園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形成產業園區錯位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人才柔性集聚地建設。探索創新國際人才管理改革,構建符合創新規律要求的國際化的人才評價和服務保障體系,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昆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人代表,推動實施技術移民,加大緊缺人才引進力度,打造區域性國際人才集聚高地。
2.打造更加有利於區域性國際科創中心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機制
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重點,以平台建設與人才集聚為目標,以項目建設為引領,深化科技管理機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營商服務環境,打造高質量科技創新生態。
(1)完善科技創新管理工作機制
健全科技創新長效合作體系和機制。以需求為引領,以服務為抓手,以政府為主導,利用各種資源,發揮各類創新主體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工作協同推進。明晰科技主管部門職責,從戰略規劃編制、政策法規制定出台、科技資源配置、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交流合作、人才引培與服務等工作角度出發,加強資源整合,發揮高校、院所、企業、智庫等各類主體作用,健全完善“政產學研用”長效、高效合作機制,完善制度化、常態化、條目化的工作流程。
制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扶持政策。聚焦各類主體需求,堅持市場化、專業化發展方向,在各方利益風險共擔、智慧財產權共享的基礎上,圍繞技術、人員、資金、貨物、信息等要素流動便利化,探索構建全方位的成果轉移轉化政策支撐體系,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加速科技服務資源高度集聚和最佳化配置,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先行先試。
強化多部門協同的政府財政投入引導和保障機制。以“揭榜制科技項目”為抓手,探索科技項目需求評價機制,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度,解決科技項目管理政策、資金“碎片化”問題,合理統籌配置資源。探索科技與金融結合,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完善科研成果評價與考核標準,落實國家有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激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積極推行科技成果市場定價、收益分配、轉化評價機制以及科技人員分類評價制度、容錯糾錯機制等,更好激發創新活力。
營造良好科技創新文化氛圍。加強“科技+”,推進“科產城人”融合發展,推進新材料、大健康、數字經濟、綠色環保等新技術、新產品套用,實現科技賦能生產、生活以及生態建設;開展科普宣傳活動,組織專家學者校園行、企業行、社區行等活動,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載體設施科普效能,依託各類展館、產業園區、特色小鎮、高校院所、旅遊景點等載體,建設一批科普精品基地。開展聯誼交流活動,提升文化品牌影響,挖掘高校、文化資源潛力,依託會展活動開展合作,溝通信息,引進人才。
(2)探索創新平台服務機制
打造創新平台協同服務機制。以建設“政產學研用”長效機制為目標,整合多家區域性、專業性以及企業(高校、機構)獨立綜合服務平台。
建設高水平重點實驗室。積極支持雲南實驗室在昆落地建設,力爭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和具有當地特色和優勢的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整合特色優勢科技資源,推進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鼓勵建設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平台。
積極培育新型研發機構。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資源,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新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構建多層次技術創新體系。以“一中心一產業一平台”模式建設中試熟化試點平台,拓展中試、工程化、產業化推廣等功能,並通過新型研發機構整合孵化一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
重點專項1:六大產業創新研發中心提升工程
——信息及晶片產業創新研發中心。聚焦稀貴金屬新材料和矽鍺基礎材料、5G通用晶片及智慧型終端、半導體材料、工業軟體、信息光學元件、光電材料領域。“綠色—生態—保稅”智慧型物流創新服務產業平台、南亞東南亞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智慧路網研發中心、南天行業大數據智慧平台、半絕緣砷化鎵單晶及晶片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數位化640×512銦鎵砷短波紅外探測器組件、微電子封裝用高性能導電膠研發及套用等項目。
——生命科學與大健康產業創新研發中心。聚焦細胞技術套用研究、生物醫藥、新疫苗、單抗藥、仿製藥、化學藥、中草藥二次開發、民族藥、天然健康品等領域;基於人工抗原提呈細胞製備抗CD19 CAR—T的質量體系建立及套用、天麻素緩釋檸檬酸基小口徑人工三相血管的仿生構建研發及功能性研究等項目。
——特色農業與特色資源創新研發中心。聚焦良種培育、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深加工、特色花卉深度開發、山地種植和畜牧業優質有機農產品高值化開發、雪茄菸原料國產化等領域,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農業特色產業研發平台和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台。“雲南—寮國”家雞養殖科技轉化國際聯合研究與示範創新中心、果蔬高值化精深加工及儲運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高原特色高山花卉科技創新中心、昆明市高原特色農業產品質量控制技術科技創新中心等項目。
——智慧型製造產業創新研發中心。聚焦智慧型終端設備及零部件、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成套設備、自動化物流倉儲成套設備、金融電子設備等領域。雲南省地理測繪信息產業園、優必選智慧型機器人雲上小鎮裝備生產線、武鋼集團昆明鋼鐵股份有限公司55萬噸高速線材智慧型製造示範生產線等項目。
——新材料產業創新研發中心。聚焦稀貴金屬新材料、鋼鐵合金新材料、先進膜材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等領域。雲南省貴金屬新材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央研發院建設、電子信息產業用貴金屬電子材料項目、OLED有機發光材料孵化項目、6英寸碳化矽單晶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建設項目、錫銦新材料大數據建設、昆明市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集群及雲矽智谷科技小鎮等項目。
——新能源產業創新研發中心。聚焦動力電池關鍵材料、電池系統等共性、基礎技術研發以及氫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推進清潔能源優勢與鋁矽資源優勢結合,全面提升水電矽材及水電鋁材產業鏈水平。江鈴新能源昆明、雲南綠色能源產業園、新能源汽車智慧充電示範園區、5G/VR/AR數字孿生智慧型變電站、雲南省綠色能源大數據中心等項目。
(二)加強創新主體建設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高校院所創新活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科技創新能力躍升。
1. 打造高水平創新型企業集群
創新型企業精細化梯度培育。構建以“科技型中小企業—高企—規上高企—領軍企業和上市企業”為重點的梯次培育體系,量質並舉壯大創新型企業集群。制定各層級企業認定標準,形成合理的梯級晉升機制。推動具有持續創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不斷湧現,打造以高新技術企業為核心的創新型企業梯隊。落實省、市、區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銜接機制,量質並舉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到2025年,力爭使高新技術企業數達3000家,培育3—5家創新型企業上市,獨角獸企業實現零的突破。
中小微科技企業苗圃培育。實施苗圃梯次培育行動,加快推進創新創業專業化孵化機構和孵化平台提質增效。最佳化“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集群”孵化鏈條,形成“研發—孵化—產業化”良性循環,打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推進國際科技企業孵化器載體建設,吸引南亞東南亞科技型企業到昆明創新創業。
高成長型企業遴選提質。探索科技型高成長企業遴選發現機制,挖掘培育新材料、大健康、數字經濟等領域的高成長型企業。建立高成長型企業培育庫,分類分級精準施策,推動高成長型企業升規入統,鼓勵引導高成長型企業專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做精做強。支持各縣(市)區開展百強高成長型科技企業評選發布工作,評選發布區域高成長型科技企業百強名單。支持各縣(市)區對高成長型企業實行掛點服務,引導優質智庫、諮詢服務機構、系統集成商、裝備供應商等與企業對接,集聚社會資源加速推動高成長型企業提質升級。
領軍企業專項扶持。聚焦規上高新技術企業,採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支持,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做強做大一批龍頭骨幹高新技術企業。推動龍頭骨幹企業掛牌上市,按照“輔導一批、培育一批、掛牌一批”原則,予以重點培育輔導。對於上市後備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提供服務,完善企業上市“綠色通道”服務。鼓勵骨幹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發揮龍頭帶頭作用,不斷催生裂變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圍繞創新鏈兼併重組,集團化發展,打造創新鏈、產業鏈和品牌鏈,創新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加速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2. 激發高校院所創新活力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鼓勵高校布局高水平重點實驗室,提升基礎研究水平,鼓勵從0到1的創新,強化自主創新成果源頭供給。
加強套用基礎研究。加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協作,聚焦生物醫藥大健康、新材料、數字經濟、高原特色農業等領域,突破產業共性技術和核心關鍵技術,提高疫苗研發、幹細胞、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智慧型裝備、數字經濟等領域影響力,建設一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高等教育特色化發展。加強與高等院校、社會資本之間的聯動發展,提升學科建設和校園保障水平,最佳化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布局。依託高校資源,積極探索校地合作,發展行業特色學院,新增資源向特色產業領域傾斜。
完善高校科研體制。發揮政府服務、企業支持的作用,實現校院企地聯動發展。鼓勵高校健全科研支撐體系,構建科研成果數據開放平台,建立一批專業技術轉移機構;利用各種基金、拓展融資渠道等保證研發費用。落實將創新及成果轉化績效納入評聘、考核、晉升條件的政策;加大發明者或主要貢獻者獎勵,激發主體創新活力;加快制定、落實適合本部門的科研人才分類評價制度。完善資源共享、信息分享等校企協同方式;鼓勵支持大學科技園、創新園建設,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空間;依託優勢學科打造區域科創中心,統籌國內外資源,打破學科壁壘融合產業發展。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新材料、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最佳化院校專業設定。擴大職業教育資源供給,加快昆明當地本科院校向套用型院校轉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全流程協同育人機制,鼓勵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通過購買服務、委託管理等方式,參與公辦職業學校辦學、興辦職業教育。
(三)促進技術轉移成果轉化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創新制度供給,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加強省內轉化套用協同與國際轉化合作,打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發展示範區。
1.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要素
建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技術交易市場網路。建設昆明(國際)技術交易市場,實現與省級技術交易平台互聯互通,提升信息發布、市場化評估、諮詢輔導等專業化服務水平,與省級共建創新成果集散中心,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建設。
最佳化布局線下轉移轉化服務網路節點。加快推進14個縣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建設,打造“一縣一品”、“一縣一業”縣域示範網路,形成“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模式,推進“科研+種養+加工+流通”全產業鏈發展;依託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雲南滇中新區等載體,建設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示範站,實現創新成果供需精準高質量對接和技術轉移全鏈條服務;圍繞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科技服務機構等打造專業服務節點;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加快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建設。
打造專業技術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立或引進專業化的技術經紀(經理)人國家級培訓機構,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及資質認證;在自然科學研究系列的工程技術類中增設技術經紀專業,暢通人才評價通道;在“春城計畫”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計畫中新增技術經紀人才專項,重點培養和引進在昆從事有關活動的高端人才。
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示範套用。加大對首次投放國內市場、具有核心智慧財產權的重大創新產品採購力度,探索將新技術新產品以前置審批為主轉為事中事後監管為主,推動重大創新產品示範套用。
2. 引導科技服務更加專業化、市場化
引進和培育優質科技服務機構。重點引進能為企業及創新創業者提供高附加值的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等新型科技服務機構,並與現有科技服務機構形成互補優勢。支持科技服務機構為科技型企業開展研發與設計、檢驗檢測認證與標準、信息技術、高技術專業化、智慧財產權與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的高端業態。鼓勵科技服務企業向新型研發機構轉型。
探索多元化、市場化科技成果評價體系。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快構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投融資機構等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積極發展市場化評價,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規範第三方評價,形成針對不同種類科技成果的細化評價標準與服務體系。
重點專項2:科技服務業提升工程
培育高質量科技服務主體。探索政府科技服務管理機構進行市場化改制;引進培育一批高質量科技服務機構;支持科技服務機構規模化發展,打造3—5家大型科技服務企業;加強科技服務機構認定;支持龍頭骨幹機構通過兼併、重組和上市等途徑做優做強,拓展國內外市場。鼓勵科技服務機構加強科技服務手段、服務模式和服務產品創新,鼓勵骨幹服務機構制定相關科技服務標準,鼓勵建設高水平科技公共服務平台。
建設科技服務業試點。支持五華科技產業園、昆明雲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呈貢信息產業園)區、雲南滇創季官產業園等園區開展科技服務業試點,打造環“呈貢科教創新城”“盤龍生物科技小鎮”“五華一二一大街+學府路”和“自貿試驗區科創特區”等科技服務創新發展片區。
3. 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平
加強科技金融機構建設。推進“昆明科技金融(建行)示範支行”發展,建設一批科技金融專營和特色機構,加快科技銀行網點布局。鼓勵組建社會資本運營的科技創投基金,鼓勵設立科技融資擔保、科技融資租賃等新型機構。加強科技金融機構扶持認定,推動科技評估標準化。
鼓勵金融服務產品和方式創新。開發非抵押、非擔保產品,開展專利保險業務,逐步擴大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規模。支持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在網際網路徵信、風險控制、精準行銷等方面的套用。探索開展跨境金融服務。
豐富政府創投基金引導手段。通過“昆明市創新創業產業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對投資機構向科技企業的種子期和初創期完成投資的,給予投資風險補助。
落實科技金融政策以及貸款新政。對通過昆明市智慧財產權主管部門認定的金融產品開展商標權、專利權質押融資的貸款利息,新增貸款按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給予相應補貼。做好科技企業申報國家開發銀行民企流動性支持貸款、世界銀行等國際銀行貸款、境內外上市融資、“新三板”掛牌、“財園助企貸”融資服務等工作。
4. 搭建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體系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依託昆明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設,將智慧財產權侵權信息納入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參與建立生物製品製造、智慧型製造裝備智慧財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制度。
加大智慧財產權運用。依託“面向南亞東南亞智慧財產權服務中心”,加大智慧財產權交易公共平台建設力度,強化技術交易中的智慧財產權轉移轉化和許可實施,構建智慧財產權轉化許可主通道,提升智慧財產權服務水平。
重點專項3:智慧財產權示範提升工程
建設昆明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依託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深化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複審、快速維權工作,推動專利導航與智慧財產權運營工作,全面涵蓋審批授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維權援助、行業自律、誠信建設等領域,打造貫穿專利申請、確權、維權全鏈條的“一站式”智慧財產權公益服務載體。圍繞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發展需要,利用保護中心全鏈條服務資源,與行業協會、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及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探索開展具有產業特色的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推動行業智慧財產權聯合創造、集成管理、協同運用和自律保護。
打造智慧財產權強縣、區。依託昆明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建設,圍繞生物醫藥、先進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提高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等縣(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價值專利輸出質量提升,促進智慧財產權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5. 拓展國際技術轉移服務
發揮“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品牌作用,鼓勵國內外科研單位、科技服務機構和技術轉移機構成為“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合作單位,依託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公共服務平台、中國—南亞東南亞國際技術轉移交易平台,打通國際合作新通道。聚焦南亞東南亞國家技術和市場需求,支持高校院所、龍頭企業、新型研發機構承接國內外科技成果進行二次開發或“適應性”技術升級並向南亞東南亞國家實施技術轉移。
(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聚焦產業發展需求,著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1. 創新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模式
建設創新型科技樓宇。聚焦新材料、大健康和數字經濟等領域,以商務樓宇、商業樓宇、科研樓宇、標準廠房、工業遺產等載體為依託,創新開發利用模式,加強園區、高校、企業交流互動,引進高水平的成果轉讓、專利代理、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機構,實現“創新主體、創新載體、創新要素”互動,促進科技創新業態集聚化發展,形成資金鍊、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格局。
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加快晶片設計及製造、大數據等技術普及,開展智慧型製造、數字工廠、工業網際網路套用示範,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發展數字經濟產業。加強生命健康技術引領,加強疫苗、細胞治療等技術發展,帶動提升生物醫藥、高原特色農業等資源利用水平,發展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實施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前瞻性技術與關鍵技術研發,帶動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更多經濟成長點。實施中高端服務引領,加強技術創新在現代服務業的推廣套用,提升文化創意、休閒旅遊、生態康養、環境治理、商貿物流等服務業態發展水平。
重點專項4:高新技術產業載體提升工程
打造創新型產業園區。發揮高新區、經開區、五華科技產業園等載體作用,推動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資源聚合、創新服務聚焦、新興產業聚變,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高新區發展生物醫藥、稀貴金屬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經開區發展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產業;五華科技產業園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數字經濟等業態;昆明雲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呈貢信息產業園)區發展晶片設計及製造、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形成輻射周邊、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發展態勢。在有條件的園區優先布局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鼓勵發展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平台,完善融資、諮詢、培訓等創新創業服務。加快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污水集中處理、固體廢物統一管理及相關配套設施,實現園區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打造科技型樓宇。培育發展以數字經濟、大健康、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特色樓宇,探索科技樓宇評價體系建設,實現“創新主體、創新載體、創新要素”有效互動。
2. 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傳統工業領域。圍繞菸草、冶金、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 突出綠色化、信息化、智慧型化技術發展導向, 研發工業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綠色化無害化資源回收再利用處理技術、 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技術, 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的推廣套用, 淘汰落後工藝和裝備。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支持傳統產業在產品研發、生產裝備和過程、企業管理和行銷等方面廣泛套用信息技術, 推動製造業特別是流程製造業的綠色化、智慧型化、數位化和柔性化, 加強套用示範, 提升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集成創新能力。
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領域。圍繞“美麗雲花”、“綠色雲茶”、“特色雲果”、“有機雲菜”,建設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現代農業,推進“一縣一業”,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支撐鄉村振興發展。搭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農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公共服務創新平台,力爭在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在規模化種植和養殖方面向南亞東南亞轉移打造一批集約化產業基地,在花卉、蔬菜、特色中藥材、特色畜禽養殖、土著魚類保護與繁殖等產業中開展標準化技術集成。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將其創新成果進行技術轉移合作、替代種植研發、開展技術培訓和示範推廣。
表5“十四五”時期昆明市產業科技創新方向
產業方向
重點領域
生物醫藥和大健康
中藥:組織研究中醫藥技術和服務標準、中醫藥療效和安全性評價與再評價標準、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等質量標準,強化中藥材品種資源鑑定、選育及快繁技術研發創新。支持名特優中成藥重大品種二次開發、工藝最佳化及質量標準提升,加強對腫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確有療效的中藥新藥開發,重點發展具備中藥活性成分的現代中藥產品和配方顆粒藥物等新型中藥產品。
功能性保健食品:加強中藥經典名方複方製劑開發,重點推進從經典古方中挖掘養生、滋補類保健品食品,積極發展以中藥為基源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高端產業,推動產業鏈價值提升。
生物製藥:加快基因工程重組疫苗的研發,重點推進預防重大傳染病、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新型疫苗研發和產業化。加快抗體藥物研發,重點推進用於重大疾病治療的專利到期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研發與產業化。加快推動具有重大需求的基因工程藥物研發,重點開發針對重大疾病和多發性疾病治療的重組蛋白和多肽類藥物、核酸藥物等。
化學藥:依託在抗感染、抗腫瘤、抗瘧疾、抗喘、解熱鎮痛、心腦血管系統和防治神經性疾病等領域的現有基礎,加大新藥自主創新力度,鼓勵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分子化合物。積極採用酶化合成、生物轉化、膜技術、結晶技術等共性技術,提高原料藥生產工藝和質量水平。加快經皮給藥、經黏膜給藥、靶向給藥和緩控釋製劑、長效製劑等化學藥新製劑的發展。
仿製藥:搶抓仿製藥發展的重大機遇,支持仿製臨床套用短期內難有新替代品種的專利到期藥物。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支持開展區域細胞製備中心、細胞存儲中心建設,推動幹細胞製品標準化研究,以幹細胞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作為突破口,支持研發新型治療性幹細胞技術與製品在重大難治性疾病中的套用。支持運用生物3D列印技術、細胞治療技術及生物材料技術,開發組織修復產品以及再生型人工器官,開拓全球高端植入式醫療市場。
高端裝備製造
智慧型裝備製造:以“智慧型+”戰略為引領,促進昆明高端裝備製造業智慧型、多元發展,加強數控工具機、物流裝備等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數控工具機功能部件及附屬檔案製造、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製造等配套產業。
機器人:發展工業機器人、特殊作業機器人、巡檢機器人、服務消費機器人等機器人整機及減速器、控制器、機器人系統集成等核心部件製造業,促進機器人產業集群化發展。
精密製造產業:發展精密製造產業,在高端模具、實驗分析儀器、ICT基礎設備、鐘錶配件、醫療診斷監護及治療設備、智慧型康養器械等精密製造領域培育形成新增長點。
環保設備製造:發展環境保護監測儀器及電子設備製造、礦產資源與工業廢棄資源利用設備製造、環境污染處理藥劑材料製造、高效節能通用設備製造等環保設備製造業,完善環境評估與監測服務產業鏈條。
智慧型裝備零部件:加強智慧型裝備關鍵基礎零部件產業的培育,發展液壓動力機械及元件製造、滾動軸承製造、齒輪及齒輪減速變速箱製造、微特電機及組件製造、驅動電機等智慧型製造產業鏈短板環節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
積體電路:發展晶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半導體產業,與智慧型網聯汽車、雲計算等行業融合,重點在智慧型交通、智慧型物流、智慧型家居等套用的AI晶片、IGBT晶片、物聯網晶片、光電子晶片等領域取得突破,大力發展智慧型終端、AR/VR設備、通信器件、物聯網感測器等積體電路器件產品研發製造。
大數據:建設昆明市數據中心產業集群,打造從事數據清洗、加工、分析、密碼套用和行業套用開發的大數據全產業鏈,重點建設中小商品交易、跨境商貿物流、鮮花交易、動植物基因庫等大數據中心,開拓工業大數據市場,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打造特色行業大數據產業。
5G相關:推動5G與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型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型交通等領域的融合套用。支持5G核心晶片、光通信設備等重點產品開發及產業化,大力發展5G智慧型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終端套用產品,聚集各方資源推進“城市大腦”、5G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示範區建設。
超級計算:建立昆明超級計算中心,為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產業的發展提供算力支持,提升昆明算力能級。建立政府、科研院所、高校、龍頭企業等合作機制,共同支持超算中心建設,為昆明市開展工業設計仿真、新材料基因研究、動植物基因工程、影視動漫、VR/AR內容研發等提供算力基礎設施服務。
區塊鏈:開展區塊鏈技術的套用研發,重點在政務數據共享、跨境商貿物流、農產品交易溯源、供應鏈金融、電子票據等領域推動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形成一批典型性套用,帶動區塊鏈技術的研發。
新材料
稀貴金屬新材料:加強稀貴金屬新材料研發,培育鉑族、鍺等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發展壯大鉑碳合金催化材料、貴金屬電子材料、有機發光材料、節能環保材料、合金功能材料等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
鋼鐵合金新材料:推動鋼鐵合金產業升級,研發製造軸承鋼、齒輪鋼、硬質合金等高附加值鋼鐵合金材料產品。
石油化工新材料:大力發展高性能塑膠及樹脂製造、聚氨酯材料及原料製造等先進化工新材料產業。
先進膜材料製造:適應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需求,發展水處理用膜、離子交換膜、電池膜、光伏用膜等高性能膜材料的製造業,促進新材料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依託雲南鍺業在砷化鎵、磷化銦等領域的布局,積極培育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產業,擴大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產能,積極在晶圓、晶片、模組、器件等領域不斷拓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壯大5G通訊、光電子、太陽能電池、毫米波雷射、射頻模組等電子材料及器件產業。
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
氫能:大力發展氫能產業,圍繞棄水制氫、太陽能制氫、儲氫、運氫、氫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材料、加氫站等領域展開研發鏈條和產業鏈條,爭取突破核心技術,建設昆明氫能產業集群。
風能太陽能:發展風能、太陽能發電機裝備及零部件製造、相關裝備及材料製造、發電運營維護等產業,促進產業鏈協同。
智慧型網聯汽車:繼續發展新能源整車製造產業,開拓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多元化技術路線,融合智慧型化、網聯化技術,打造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集群。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裝置配件製造、新能源發動機、新能源電機、鋰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等新型汽車零部件製造產業,開拓智慧型駕駛座艙、感測器、V2X通信系統、新型電子電氣架構等新一代汽車電子技術的研發、製造產業。
高原特色農業
在良種培育、中低產田和林地改造栽培技術集成、產品標準化、節水灌溉、疫病防控、節能降耗、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並在規模化種植和養殖方面向南亞東南亞轉移打造一批集約化產業基地,在花卉、蔬菜、特色中藥材、特色畜禽養殖等產業中開展標準化技術集成。
傳統產業
石油化工:智慧型技術提升石油化工產業效率,在推廣套用集散控制系統(DCS)的基礎上,利用工業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石化行業的工藝機理、行業知識、精益管理經驗等有機結合,建設智慧型示範工廠,以智慧型化技術提升石油化工產業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開發石油化工工藝最佳化、能耗控制、產品質量控制等場景的工業APP。
有色金屬:技術創新延長有色金屬產業鏈條,加強有色金屬行業技術創新,推動銅、鋁、鈦等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產業,打造新型鋁及鋁合金製造、新型銅及銅合金製造、鈦及鈦合金製造產業集群,以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市場需求為牽引,重點發展板帶箔、型材、覆銅板等高端銅、鋁材產品,支持高端產品進入汽車、軍工等產業鏈。
磷化工:發展精細磷化工產業,推動磷化工產業向食品級、藥品級、電子級等高端環節發展,爭取精細磷化工產品在新能源電池材料、水處理劑、土壤調理劑等節能環保材料等領域率先取得套用上突破,與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磷石膏等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利用新技術開展新型水泥基材料、新型牆體材料、新型建築防水材料等新型建築材料的研發製造,促進產業綠色發展。
菸草:生態安全型捲菸, 煙用輔料、 香精香料等菸草配套產品。
社會發展
生命健康:圍繞重大疾病防控、優生優育、毒癮戒斷等領域, 實施一批重大新技術研發和專項研究, 建立更為完善的疾病監控、診斷技術體系。
公共安全: 研發套用一批食品安全檢測與保障, 災害監測、評估及防治, 隱患排查與風險防控, 突發事件應急與快速處置等技術。
生態治理:重點在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生態安全保障、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加強研發與推廣套用, 推進多種污染物綜合防治,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五)促進民族團結,引領生態文明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科技創新作為闖新路開新局搶新機出新績的切入點,圍繞提升生態系統和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民族地區新局面,讓先進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在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礦山治理修復,水生態、大氣、土壤、廢棄物污染綜合防治,重大工程生態安全保障,資源高效利用,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等方面加強技術集成與套用創新,用科技手段有力支撐生態文明建設。
2.助力鄉村振興
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搭建農業關鍵共性技術和公共服務創新平台,促進農業農村科技成果轉化,圍繞鄉村振興科技需求,加強農業農村先進適用技術、鄉村綠色技術集成套用和示範推廣。加大數字鄉村建設力度。強化科技特派員服務供給精度和效度,最佳化選認程式,強化選認精度,提升選認效果,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3.促進民族團結
用科學技術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遊產業化,增強現代化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形成特色現代產業體系,使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各族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多樣化需求得到滿足,進一步增強民族地區生態優勢。
(六)加大創新人才培引力度
把人才作為創新驅動的第一要素,構建更具競爭力的引才、育才機制,最佳化提升人才流動與評價機制,為建設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撐。
1.加強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
加強人才引進的規劃和系統布局,大力實施“春城計畫”,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引培高領軍潛能和高創新潛力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團隊。加大對國家“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國家外國專家項目計畫、省引才引智計畫、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和技術創新人才等國家級、省級人才計畫的支持和培養,探索建立國家級、省級人才計畫後備人才庫。大力實施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赴國(境)外訪學研修計畫,推動全市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國際化。探索實行科技成果的股權和分紅激勵制度,支持以參股、項目合作、揭榜掛帥等方式柔性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對有助於解決長期困擾我市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部件難題的“高精尖缺”科技創新人才,開闢專門渠道,實行“一人一策”等靈活的引才政策。
2.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發展機制
建設科技人才創新創業試驗區。緊緊圍繞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功能定位,創新國際人才引進、使用、管理、激勵和服務保障機制,逐步構建具有區域比較優勢、來去便利、符合國際慣例的人才集聚政策,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創業。注重在科技創新實踐中發現一流人才,在重大科研項目實施、急難險重工作中評價和識別人才,重點培養複合型科技創新人才,建立昆明市人才資源庫,加強對科技創新人才的資源儲備、供需情況和流動趨勢的分析研判。
3.健全科技人才服務體系
建立“人才+項目+平台”服務機制,落實落細“人才一趟不用跑”服務模式,強化“線上信息跑、線下專員跑”。建立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體系,在出入境和居留、戶籍辦理、工商、稅務、金融、住房、配偶隨遷、子女就學、社會保障、職稱評定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開設外國高端人才(A 類)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綠色通道。推進職稱評審許可權下放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職稱評價標準,支持高職院校、科研院所、醫院、大型企業等單位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實行備案制。
4.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
樹立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主要標準的人才評價導向,把“乾什麼評什麼”作為人才分類評價原則,建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和體現人才價值,以科技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完善自由探索基礎研究的待遇等政策,進一步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探索開展以事前產權激勵為核心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賦予科技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
重點專項5:高層次科技人才匯聚工程
實施“春城計畫”。一是聚焦重大產業創新項目,大力度引進國際一流創新團隊,為產業高端化發展和發展高端產業提供創新源泉和智力支撐。二是建立彈性評審機制,對諾貝爾獎得主、兩院院士等國內外頂級專家申報的項目,建立“綠色通道”。三是積極吸引在相關領域開創技術新路徑、商業新模式、產業新質態,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高層次人才到昆明創業,每年新增國家級、省級引智項目10個。四是加強對技術先進、產業化前景較好的人才企業的滾動支持力度,積極扶大扶強。五是積極推進柔性引才引智新模式,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高層次創新團隊等方式,使更多創新團隊和高端智力資源匯聚昆明。做好昆明市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工作。六是探索麵向南亞東南亞的人才合作示範區建設,打造海歸創業園。
(七)擴大國內國際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創新資源集聚和高效流動,提升科技創新區域協同與國際合作水平。
1. 加強省內協同創新
推進省市一體化協同創新工作,強化省市科技和產業創新政策配套銜接,構建成果孵化鏈條,形成省市創新要素疊加效應,全域打造昆明成果轉化體系和科創營商環境。以雲南實驗室建設為引領,以六大產業創新研發中心為平台,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實現省市平台、人才、項目一體化建設,補齊創新鏈關鍵短板,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深化昆玉楚曲創新一體化發展,統籌創新型園區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高新技術企業互認備案、人才發展一體化等工作,提升滇中城市群協同創新影響力。
2. 融入國內創新圈發展
加強與創新城市圈的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建立與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的聯繫機制,為國內創新城市圈的技術成果提供轉化套用市場和服務。積極引入並有效整合國內、外優勢創新資源,推進創新主體、創新要素跨界融合,推進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的深入合作,實現跨區域的交流互動,進一步促進產業梯度轉移和技術轉移轉化合作。
3. 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
布局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採取“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國家開展合作,提升合作基地影響力。加強技術交易團隊培養和科技服務機構培育,支持高校院所、龍頭企業、新型研發機構有效完成國內科技成果向南亞東南亞國家實施技術轉移,提升國際科技合作輻射能力。
重點專項6: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工程
一是推進平台建設。重點支持由昆明東訊科技有限公司、雲南鼎宏科技有限公司實施的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運營項目、中國—南亞東南亞國際技術轉移交易平台2項項目,支撐國際合作交流。二是爭取舉辦以南亞東南亞國家為主體的科技雙創大賽。三是爭取和俄羅斯薩馬拉市建立科技合作交流機制。四是加強和緬甸曼德勒的科技合作,力爭實現“昆明·曼德勒科技創新中心”正式簽約。五是引進3個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服務機構入駐昆明。六是定期發布技術需求白皮書。結合南亞東南亞地區技術需求,圍繞生物技術藥、中藥(民族藥)、仿製藥等生物醫藥領域,區塊鏈技術套用、工業網際網路、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用高端矽基微顯示關鍵技術與套用以及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網際網路升級等信息技術領域,特色產業裝備、裝備智慧型技術、新能源汽車等先進裝備製造領域,綠色鋁材、綠色矽材、有色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戰略電子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新材料領域,食品產業關鍵技術、農業新品種自主創新、現代林業資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術創新、農業綠色發展核心關鍵技術創新、智慧農業技術等高原特色農業領域,做好技術需求對接工作。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科學制定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實施的路線圖與時間表,將科技創新重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指標體系,設定年度目標,並做好年度間綜合平衡。深入推進“上下聯動、橫向協調、多方參與”的協調機制,以科技能力提升與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加強戰略謀劃,建立健全全市科技發展統籌協調推進機制。推動省市科技創新一體化協同,市級各部門、縣(市)區、開發(度假)區間相互配合,創新平台間功能互補,創新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協同共贏,努力形成科技管理系統“一盤棋”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加強創新政策保障
在用好用足國家、省給予的各項科技政策的基礎上,圍繞昆明全域創新協同高質量發展,制定新時期昆明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點聚焦創新主體培育、研發投入增長、以科技服務業促進成果轉化、打造新型研發機構、“揭榜制”項目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根據各類創新主體成長特性分層分級精準施策,以人為本激勵創新,出台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扶持措施。以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為試點,建設國際科技人才綠色服務通道,最佳化發展環境、接軌國際標準,增強科技人才培引效能。
加強市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科目配置的統籌協調,聚焦全市科技創新發展重大戰略任務,發揮財政導向作用,完善對創新機構的持續穩定投入機制;加強空間資源保障,積極推進省級園區建設,釋放更多科研空間,園區利用閒置空間,打造科技樓宇,鼓勵地方政府與高等院校共建大學科技園、創新園,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空間,支持高新區、經開區等轉型升級為一流的高科技園區。
(三)加強規劃督查考核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制度,根據形勢變化和發展需要對規划進行必要的調整完善,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加強不同規劃之間、年度計畫與規劃之間的銜接, 確保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建立績效考評機制,落實主體責任,對重點任務、代表性指標納入市對各縣(市)區年度績效考核體系。健全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運行機制,強化對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的監督和問責機制。做好重點任務和重大問題的跟進研究和政策儲備,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順利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