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州“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8月12日印發西雙版納州“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雙版納州“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12日
  • 發布單位: 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州科技創新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自主創新、重點產業、綠色發展”的工作方針,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培育創新主體、打造高端創新平台、推進政企產學研深度融合、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不斷聚集產業轉型發展新動能,打造產業轉型發展新引擎,創新體系日趨完善,創新載體不斷豐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顯著提升。
(一)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跨越。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科技貢獻率達到58.3%;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由28802.6萬元增加到65069.82萬元,較十二五翻一番;R&D投入強度從0.86%提高到1.08%,同比增加0.22%;共爭取國家和省級科技資金5702.77萬元,組織實施各級科技項目969項;專利申請量五年累計達23400件,授權達17600件;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5.6%提高到6.5%。獲西雙版納州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國家大葉茶資源圃創建及優異種質創新利用”項目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二)產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聚焦重點產業科技需求,實施了一批技術水平高、轉化效果好、產業帶動強的重大科技項目,產業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攻克環境友好型生態橡膠園和生態茶園建設關鍵、藥用石斛仿自然栽培、砂仁新品種研發與栽培、印奇美藤果栽培等一批制約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關鍵核心技術;特色茶樹嫁接試驗及加工適制性、藥用石斛自然栽培技術、牛肝菌人工栽培等多個項目科技成果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牛肝菌人工栽培的世界性技術難題取得重大進步,實現工廠化栽培及產業化發展,有力促進了全州產業技術進步,產業核心競爭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創新主體培育取得新進展。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實施“科技興企”行動,通過企業家培訓、幫助企業引進高端人才、推進企業研發中心建設等措施,按照“分級培育、分類指導、一企一策”原則,州、縣(市)科技部門上下聯動,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達20家,同比增加100%;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71家,同比增加75.9%。支持企業整合科技資源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為行業提供集成化研發服務,培育省級創新性試點企業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9家,培育第八批雲南省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2家,州級企業技術中心31家。
(四)創新人才引培實現新發展。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圍繞科技人才引進、培養和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高端人才數量快速增加,累計引進高端創新團隊2個,新培育研發團隊3個,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5人。成功引進譚天偉、張福鎖等高端人才,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3個。支持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熱帶林業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重點科研機構做大做強,築巢引鳳,讓人才有用武之地。
(五)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通過政策激勵、精準對接、搭建平台等措施,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等堵點和難點,加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十三五期間,全州納入科技成果總數為515項,轉化的成果為420項,轉化率為81.5%;在515項成果中實現產業化為44項,產業化率為7.4%。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成果轉化率89.2%,產業化率10.2%,企業逐漸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創新效率顯著提升。縣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建設成績突出,景洪市列入省級科技成果轉化示範縣(市)和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示範縣(市)。
(六)科技合作發展邁上新台階。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聚焦全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創新需求,實施四項“黨政一把手”重大項目,深入推進科技入州、廳州科技會商向縱深發展,深化與中科院、中國醫科院駐州科研單位和省駐州科研單位的科技交流合作,與省內外高校、院所、企業建立穩定的科技合作關係,在部省對接會上籤約項目11項,推介科技入州項目85項。選育省級林木良種10個,建成3000畝國家儲備林基地,培育珍貴用材樹種苗木500萬株,建立推廣示範基地1.8萬餘畝。完成世界上首個染色體級的橡膠樹基因組圖譜;建立首個澳洲堅果“科技小院”。實施3個國家重大專項;新建3個省部級科研平台;與緬甸、寮國合作推廣雜交水稻、甘蔗、橡膠、印奇美藤果、香蕉、蔬菜等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建成的“中老農業科技示範園”科技示範和帶動作用顯著,受到寮國政府的高度讚揚。
(七)科技創新環境不斷最佳化。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加強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圍繞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研發投入、科研誠信等方面持續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相繼出台《西雙版納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西雙版納州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方案》、《西雙版納州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方案》、《西雙版納州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方案》、《實現2020年全州R&D經費投入占GDP2.27的實施方案》、《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任務分工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為科技支撐全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二、面臨形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從國際形勢看,以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為特點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量子科學、腦科學等基礎前沿領域持續突破,人工智慧、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全面滲透,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人機物多元融合世界加速到來。抗疫藥物、基因編輯等生命健康技術不斷突破,可再生能源、先進儲能等綠色低碳技術蓬勃發展。科技的戰略獨立性和自主創新能力對國家發展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各國紛紛強化前沿技術領域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努力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先機和科技制高點,科技創新成為重塑國際格局的關鍵變數。
從國內形勢看,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正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步伐,進一步凸顯科技創新的重要位置。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創新第一動力的作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成長空間、關鍵著力點和主要支撐體系,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實踐,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內涵型增長。
從全省形勢看,全省經濟社會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向科技要動力、向科技要解決方案的關鍵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制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專章部署“建設創新型雲南”,把科技創新擺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雲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八大工程”,以激活創新引擎、增強發展動力。全省各州(市)紛紛行動起來,昆明市堅持創新驅動塑造發展新優勢,玉溪市致力打造全省區域科技創新高地,紅河州努力建設滇南科技創新中心。
從全州發展看,省委省政府西雙版納現場辦公會指出,西雙版納州努力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為全州今後和未來一段時期發展指明方向。按照州委“十四五”期間的總體工作要求,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將為實現以生態為優先、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面對新形勢、新使命,對標全球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西雙版納州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符合《西雙版納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是西雙版納州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必由之路。綠色技術創新體系能夠助推西雙版納州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和壯大新興產業,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對內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對外促進數位化、綠色化和產業化的深度融合。
與此同時,全州科技“基礎弱”、“底子薄”的現實仍未根本改變,科技創新與先進州(市)和地區相比存在不小差距,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創新水平和能力與新時代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一是財政科技投入嚴重不足,遠低於全省0.93%的平均水平;二是科技企業數量“少、弱”,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少,僅占全省總量的1.2%,多數企業沒有研發機構;三是創新人才匱乏,大量高層次、高學歷研發人員集中在駐州科研院所,企業高水平科技人員匱乏,“引不來”、“留不住”現象突出;四是科技成果轉化不暢,政企產學研合作機制有待健全,成果市場化水平有待提升;五是科技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弱,迫切需要依靠新機制、新平台來匯聚各方優勢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六是高新技術產業少,特別是電子信息、計算機、智慧型製造、新材料等產業幾乎空白;七是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對沿邊開放、人流物流暢通、消費市場升級、企業復工復產、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壓力。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省委、省政府對西雙版納州“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定位,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倡議、中老鐵路通車的發展機遇,聚焦西雙版納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產業關鍵技術、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以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加快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加快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加快建設創新平台載體,加快引育科技創新人才,加快提升創新創業環境,加快推動科技合作交流,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科技含量高、區域影響力強的綠色產業創新體系,以“一條主線、一個目標、七個加快、一個體系”為指導思想,為西雙版納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科技創新動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把科技創新擺在全州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創新求突破,實現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引導西雙版納州經濟發展走出創新驅動、內生式增長新路徑。
——堅持綠色創新發展。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的科技創新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構建低碳、循環的綠色產業創新體系,探索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統一的產業生態圈發展模式,倡導綠色消費,推進西雙版納州綠色產業發展。
——堅持開放創新發展。主動對接國家開放發展戰略,堅持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並重,加強西雙版納州與發達地區科技創新合作與共享,從更大空間推進科技合作與交流,主動承接產業與技術轉移,匯聚全球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和要素。
——堅持特色創新發展。針對西雙版納州基礎和特點,找準創新需求和創新定位,把特色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加快構建具有西雙版納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重塑西雙版納州區域創新發展動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州綜合科技創新實力大幅提升,科技體制機制、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創新能力、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支持西雙版納州綠色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技在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更加顯現。面向2035年,基本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綠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科技支撐“一城兩區”建設精準發力。聚焦西雙版納州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科技供給能力顯著增強,輻射聯動國內國際科技創新資源的能力與水平顯著提升。
——科技創新投入大幅提升。全州R&D年均增長16.7%,政府投入結構更加最佳化,產出績效顯著提高,財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達到1.0%。
——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00家,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家、力爭培育生物醫藥(傣醫藥)上市企業1家,大健康產業示範園區1個。每萬人口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數2.3件。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數量達到3個。
——產業創新水平大幅提升。新建一批產業研發創新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0%。技術契約累計成交額達3億元。
——創新要素聚集大幅提升。載體平台功能大幅提升,集聚創新要素能力顯著增強。建成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省級以上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3家以上。新增科技公共服務平台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以上。
——創新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科技體制機制進一步最佳化,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更加健全,創新人才活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能力明顯提升,市民科學素質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州創新氛圍更加濃厚。
四、總體布局
按照“一城兩區”新的戰略定位,圍繞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結合現有發展基礎,有序推動科技創新資源聚集和整合,加快形成“一核、兩翼、兩帶、多極”科技創新發展布局。
一核:打造景洪創新資源核心區。以景洪市為重點,集聚創新政策,搭建創新平台,開展招商引資,吸引人、財、物、企業、成果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的匯聚,聚焦重點產業、重點領域,採用柔性引才方式,謀劃院士(專家)小鎮,建立候鳥人才工作站,厚植人才沃土、匯聚精英力量,蓄力版納發展。
兩翼:以勐海科技成果轉移孵化和勐臘科技對外開放合作為重點布局打造勐海創新翼和勐臘創新翼。依託勐海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示範基地,圍繞生態茶園、現代種業、滇南優質稻、睡蓮、循環農業等領域開展研究及產業化開發,支持技術攻關和綠色技術的孵化轉化。勐臘依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深化院地創新協同,最佳化科技創新生態,圍繞生態修復、橡膠產業鏈、林下種養植、貢茶產業、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智慧型裝備等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努力成為全州重點產業核心技術的需求提出者、創新組織者、技術供給者、市場套用者,掌握綠色技術和綠色產業發展主動權,在勐臘(磨憨)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內,開展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科技合作與科技交流。
兩帶:以中老鐵路經濟帶和沿邊高速公路經濟帶為重點,依託中老鐵路、昆曼高速、瀾滄江·湄公河及沿邊高速公路對外通道優勢,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技術研發中心、農業科技示範園、大健康產業示範園、院士專家工作站、新型研發機構、企業孵化器等現代科技服務業,以科技諮詢、科技開發、科技示範、科技交流、科技服務支撐全州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植入數位技術,全方位拓展最佳化西雙版納州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將西雙版納州打造成輻射南亞東南亞區域創新網路的重要樞紐。
多極:以勐龍、東風、打洛、勐遮、勐侖、勐滿、勐捧等中心集鎮、口岸小鎮、農場場部等多個經濟成長極,推動打造普文·勐旺現代農業科技園、勐遮·勐混現代農業科技園、景洪市國家區域性冬繁良種繁育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西雙版納保健品園區大健康產業示範園、勐滿國際橡膠產業園、大渡崗綠色生態茶科技示範園、勐海工業園區普洱茶加工科技示範園、勐龍農產品深加工園區、勐巴拉雨林小鎮、勐遠仙境雨林康養小鎮、勐侖文旅特色小鎮、望天樹研學基地、勐海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園、景洪國際康養旅遊示範區、勐景來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磨憨智慧物流園、勐海打洛邊境小康村、景洪勐宋邊境小康村、勐臘勐潤邊境小康村等區域發展極,培育若干特色優勢明顯的“一村一業一品一優一特”的產業發展模式。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科技助力“一城兩區”建設
(一)科技支撐世界旅遊名城建設
以科技創新賦能文化和旅遊發展,助力西雙版納州“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和旅遊名城”的發展目標。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和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立足建設世界旅遊名城發展定位,堅持“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發展方向,主動融入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國家戰略,堅持科技支撐,創新驅動,推動打造景洪國際康養旅遊示範區、勐景來國家森林康養基地、西雙版納保健園區大健康產業示範園和勐遠仙境雨林康養小鎮,診療度假基地等一批康養文旅示範項目,加快推進生物醫藥(傣醫藥)產業和世界旅遊名城建設深度融合,打造醫旅康養新模式。大力推進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文化旅遊領域的套用,不斷推動內容、技術、模式、業態和場景創新。以科技創新支撐大滇西旅遊環線西雙版納環線、沿邊跨境旅遊建設,實現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國際旅遊目的地、邊境跨境旅遊示範區“兩地一區”的發展格局。
1. 加強文旅數位技術創新套用
支持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文化旅遊領域的套用,支持智慧文旅創新示範項目、標準體系研發和推廣套用,建立一批文旅技術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引進一批文旅先進設備,促進全州文旅裝備技術提升。繼續推動西雙版納州打造刷臉套用場景,形成一批刷臉套用示範景區、示範酒店。推動智慧型文旅公共服務、文旅市場治理“智慧大腦”、互動式沉浸式演藝等技術研發與套用示範。
2. 助力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
以科技為支撐,著力推進全州“數字文旅”建設,打造文化旅遊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充分激發文化旅遊內在活力,釋放文旅產業發展潛力。鼓勵企業開展數字創意、數字娛樂、網路視聽、線上演播、數字藝術展示、沉浸式體驗等新產品新場景;充分利用AR/VR/5G等技術手段,對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展現,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增強文旅產業的參與性與體驗性。鼓勵以產品和內容為載體開展業態融合創新,支持建設一批文旅行銷創新基地,孵化一批具有較高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文旅品牌,引導雲旅遊、雲演藝、雲娛樂、雲直播、雲展覽、雲潑水節、雲茶節等新業態發展,培育“網路體驗+消費”新模式。依託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西雙版納南藥園等建立研學科普基地,打造在國內外有競爭力和影響力,體驗性強的研學示範基地。
3. 推動文旅與康養深度融合
大力發展康養旅居服務產品,推動傣醫藥、健康養老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康養旅遊創新示範項目,提升高端文旅康養消費水平,推動文旅產業提質升級;鼓勵企業結合傣醫藥、普洱茶文化、慢輪陶藝、傣錦、傣紙等,打造文旅康養新模式;鼓勵利用5G技術,開展瞬時檢測、健康預警、遠程醫療等服務;在文旅康養項目中,鼓勵引入智慧型服務系統,建立個人健康數字檔案,結合傣醫藥診療體系,精準匹配醫療需求,打造集“康、養、樂、健、醫”一體化的文旅康養數位化體系;在西雙版納州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中,重點對文旅與康養融合項目或團隊給予支持。
(二)科技助力沿邊開放示範區建設
中老鐵路是我國與周邊國家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標誌性工程,中老鐵路不僅標誌西雙版納建成水陸空鐵立體交叉,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口岸開放格局,而且有助於西雙版納實現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和可持續地發展。十四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將以科技助力沿邊開放示範區建設,支撐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寮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建設,以技術創新促重點產業開放合作,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轉型,積極培育新動能,打造產業集群,努力成為中老鐵路經濟通道上支撐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科技創新節點。
1. 聚集國內科技創新資源
圍繞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大力吸引國內外科技人才、企業家和創業者為核心的創新群體集聚,引進一批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創投基金(機構)等各類創新要素在西雙版納州集聚設立分部或區域性中心,形成區域性科技創新企業和企業家、科技創新投融資平台、科技創新孵化機構等集聚發展的態勢。將科技入滇工作與招商引資引智工作同謀劃、同安排、同部署,充分徵集重大科技合作需求,依託駐州科研平台,吸引集聚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快的科技企業到西雙版納落戶。繼續加強與長三角、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深化與上海松江區的合作,推動與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的合作,加強與上海高校科硏機構合作,引導長三角地區科技成果落地西雙版納實施轉化。同時,積極引導並鼓勵西雙版納州內企業走出去,參與全國範圍內的產業體系建設,深度融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中,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 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和我省發展戰略,充分利用RCEP契機,構建區域協同創新格局。重點推進與東協、“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支持重點龍頭企業積極與國外院校、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科創園、國際科技合作聯盟等國際科技合作平台,促進跨境、跨界、跨文化的協同創新,構築內外聯動、互為支撐的科技對外開放高地,打造面向東南亞的綠色技術創新輻射源。舉辦東協綠色產業創新高峰論壇、生態文明論壇、一帶一路”傳統醫藥聯盟會議等,推動全球綠色技術創新成果在西雙版納集聚、展示和轉化。落實國家關於國外綠色技術創新企業在國內設立綠色技術創新園區或建設“園中園”的優惠政策。支持產業基金通過“產業+技術+資本”的創新合作模式深度參與西雙版納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支持和引導高校院所及企業“走出去”,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海外創新基地、離岸孵化器、離岸創新中心等研發平台,獲取世界前沿技術,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參與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支持創新主體與國外合作成立並運行聯合實驗室和聯合研發中心,探索、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對接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創新需求,推動國內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在周邊國家的示範套用。
3. 提高科技創新輻射能力
加快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合作層次,加強資源共享,促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相通”,有效提升對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創新輻射和創新聯通能力。加強與寮國開展聯合攻關,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經作物種植、生物育種、疫病防控、生態環保、生物安全、橡膠技術等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探索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科技創新合作園,開展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孵化國際化科技型企業,培養市場化國際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和經理人,集聚國內外科技人才。通過創新資源集聚及創新價值鏈和創新能力再造,全面提升西雙版納州科技要素及產品的對外輸出能力,充分發揮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寮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作用,實現面向南亞東南亞市場二次研發的先進適用專利技術、專有技術、先進工藝、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等輻射、轉移和擴散,催生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使整個跨區域創新體系在科技協作、生產配套、信息及科技投融資服務等領域不斷提升。
(三)科技服務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全力以赴服務好新一輪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創建工作。突出基礎先行、產業主導、沿邊開放、綠色發展,補齊民生短板,促進西雙版納州各民族共同富裕;以科技賦能,讓基層治理更智慧,以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為抓手全力打造邊境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長廊;以科普促文明,助力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科技為手段,守住邊境安寧底線,加強邊境管控和疫情防控,增強民族宗教事務治理能力,嚴密防範和有效應對境外敵對勢力的各種滲透破壞活動,堅決防範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以科技助力高質量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範。
1. 鞏固生態文明示範成果
加強低碳綠色技術套用,綜合利用低碳、節能、環保、宜居技術,加快推進西雙版納低碳生態城市更新。構建安全穩定、清潔高效、多元互補、城鄉協調的綠色能源體系,著力培育能源生產消費新模式新形態,著力提高能源普遍服務水平。積極推廣“綠色種養循環”模式,持續推進“堆肥還田”、“光伏建築一體化”、“光伏茶園”等套用創新,推動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國家綠色能源示範區。套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數位化賦能,構建低碳道路交通網路。加快“糧膠糖茶”綠色低碳生產技術研發與套用,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示範行動,開發套用循環經濟先進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企業)創建國家和省級低碳試點,探索建設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工廠。推動西雙版納勐海工業園區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和管理運營,建立健全監測報告核查制度、配額管理制度、市場風險預警與防控體系,進一步鞏固西雙版納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的成果。
2. 健全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持續加強科技特派團建設,支持縣域建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按照“一縣一團”、“一業一團”的方式,實現科技特派員服務對產業全覆蓋。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行動,引導農業領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牽頭或參與承擔省級科技計畫項目,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協同創新,探索農業領域創新型企業備案,培育一批涉農科技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農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圍繞西雙版納州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需求,鞏固拓展科技扶貧專項成果,開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產業示範;組織龍頭企業聯農帶農、聯科帶科,培育一批“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創聯合體。
3. 助力現代化邊境小康村
重點支持勐臘縣勐捧鎮勐潤村、勐海縣打洛鎮打洛村、景洪市勐龍鎮勐宋村及各類高效農業模式、科技小院,以產村融合發展為主線,以建設“一村一品”為重點,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支撐,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對邊境村莊獨特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農耕文化、熱河谷作物、熱帶植被及水系水體進行全面保護和提升,以科技創新產品與套用場景,助推邊境口岸型特色小鎮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全域旅遊建設,打造“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高質量現代邊境小康村;在邊境一線用好科技手段,推進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防控體系建設,精密、精準、精細抓疫情防控、邊境管控,提升邊境村莊管邊控邊護邊能力。
4. 組織民族團結科技宣傳
組織開展民族團結科技宣傳活動,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和生活科學常識,弘揚我國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精忠報國、上下求索的高尚品質,激發全州各族民眾運用科技知識、崇敬科學精神的熱情;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努力促進各民族科學素質提升,為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美麗和諧西雙版納作出積極貢獻。鼓勵科技服務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以產業視角,找思路、想辦法,深挖農產品附加值與民族品牌相互融合,延長產業鏈、價值鏈,科技與民俗民族文創項目相互融合,促進西雙版納州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得益彰。通過生產關鍵節點、科技活動宣傳周、技術培訓班等載體,開展特色林果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與檢疫技術、林木種苗管理等方面的培訓,通過上下聯動,匯聚科技力量,形成推動西雙版納州民族團結進步的強大合力。
二、科技支撐“綠色產業”發展
圍繞天然橡膠、普洱茶、現代農業、現代物流和生物醫藥(傣醫藥)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組織實施一批國家、省、州重大科技項目。力爭到2025年實施不少於30項重大科技項目,集中資源支持或引進一批創新性較強、產業化成熟度高、市場前景明確的綠色技術攻關項目,突破一批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促進西雙版納州重點產業創新發展。
(一)助力橡膠產業邁向高端製造
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橡膠工業,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部分企業生產設備老化、工藝落後、能耗高、環保難達標、產品質量穩定性較差等問題,對西雙版納州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全州天然橡膠產品仍以標準橡膠為主,生產輪胎專用膠的企業僅有8家,生產的產品能滿足現行輪胎專用膠的要求,但與高端輪胎產品的用膠要求相比還有提升空間。十四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將加強橡膠科技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建設,提升全州橡膠加工企業綠色技術水平;立足天然橡膠優越的物理性能,加強橡膠新材料研發,最大限度保留天然橡膠的原始分子結構和蛋白質及磷脂,有效提升原生態天然橡膠的高回彈、高強度和耐屈撓、耐疲勞等性能,加快研發製造出白炭黑混煉膠、減震膠等精深加工產品,推動西雙版納州天然橡膠產業邁向高端製造;助力勐滿國際橡膠產業園建設,培養天然橡膠領域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0家,聚集一批有產業帶動效應的企業,形成西雙版納州天然橡膠加工產業集群。
(二)提升茶葉產業精深加工水平
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普洱茶新產品優勢突出,但茶葉功能性新產品研發尚未系統挖掘,產業效能未充分釋放。十四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將建設世界一流大葉茶樹良種技術創新中心、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普洱茶技術輻射中心,選育推廣一批世界一流的茶樹良種,為西雙版納州普洱茶產業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鼓勵開展普洱茶精準化、智慧型化、節能化加工技術和裝備研究,特色化、功能化、方便化的普洱茶新產品,開展茶葉加工在品質理化特性變化規律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藝設備智慧型化套用研究等;形成高質量的普洱茶深加工技術,開展茶飲料加工技術的創新,普洱茶功能成分提制技術的創新,普洱茶功能產品的研製,普洱茶綠色食品製造關鍵技術研究。
(三)提高農業質量效益與競爭力
十三五期間,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非洲豬瘟、黃脊竹蝗以及乾旱等嚴峻形勢,西雙版納州攻堅克難,全力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地改造、農業品牌建設等項目。但全州農業仍存在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不高,農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等問題。十四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將牢記國家種業基地建設的使命擔當,認真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和省委、省政府關於良種基地建設的部署要求,加大科研育種力度,不斷提高種業創新能力,持續推進國家區域性冬繁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開展瀾滄江流域魚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產業化開發;加強綠色增產、生態環保、質量安全等領域重大關鍵技術示範推廣,提升企業防範應對重大疫情、突發災害等能力;鼓勵企業套用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升企業生產、流通、監管、行銷各環節效能,建設1-2個數字農業示範基地;引入智慧型化設施設備,研發生產管理系統和自動化控制系統,聯通供應鏈和銷售平台數據,探索數位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套用的新模式;利用農林廢棄物製備生物質成型燃料,在普洱茶殺青、餐飲用燃料、工業供熱方面探索套用;探索推廣糧草輪作、豆禾混播或套種等特色模式,培育一批苜蓿、全株青貯玉米、飼用燕麥等重要飼草產業集群,增加優質飼草供應,有效促進全州草食畜牧業提質增效;支持林木花卉、智慧型農機裝備、農業生態環境、農作物災害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氣象服務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以綠色技術創新支撐西雙版納州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四)助推口岸經濟降本增效
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內貿流通產業發展迅速,流通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外貿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外貿進出口市場和份額穩步擴大,口岸功能實現新提升。但全州口岸經濟整體規模較小,與其他沿邊對外開放州市相比,我州商貿物流企業市場競爭力不足;面對開通運營的中老鐵路,我州尚缺乏能夠有效聯通各種運輸方式、有效匯集各方信息資源、提供綜合信息服務等多式聯運市場服務主體;以公路運輸為主的物流成本偏高,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普遍較為落後,通而不暢問題依然存在。十四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將以科技創新推動全州物流產業智慧型化轉型升級,搭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提升全州物流信息採集、處理、管理的數位化和智慧型化水平,助推磨憨、關累、打洛口岸建設陸港型國際物流樞紐。充分運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北斗導航、生物識別等技術,加快推進物流園區、企業傳統設施設備升級改造,推廣現代物流智慧型裝備;支持發展農產品冷鏈運輸、智慧型倉儲;促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5G、人工智慧等技術、智慧型化設施設備、數位化解決方案與州內物流活動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智慧物流在提高應急物流保障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健全保障有力的應急物流體系,為深入推進西雙版納州現代物流產業降本增效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五)加強生物醫藥(傣醫藥)研發創新
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生物醫藥(傣醫藥)產業在取得發展進步的同時,大資源、小產業的瓶頸制約仍未突破,生物醫藥(傣醫藥)產業在量的增長、質的提高、結構的最佳化和規模效益上仍有一定差距,加快發展的任務迫在眉睫。十四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將著力促進生物醫藥(傣醫藥)製劑突破和健康產品研發,加快生物醫藥(傣醫藥)標準體系建設工作,充分發揮西雙版納藥材資源普查成果,鼓勵駐州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和企業技術中心開展生物醫藥(傣醫藥)理論研究,力爭傣藥品種進入中國藥典。加強傣藥國藥準字品種的深入研究和二次開發,提升傣藥重點品種產品的附加值,鼓勵聯合推進傣醫藥南藥研究,助力生物醫藥(傣醫藥)產業和大健康產業的協同發展。
(六)推進全州現代種業創新發展
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緊緊圍繞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的要求,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和國家、省、州農業科研及南繁單位聚集優勢,統籌特色資源保護和優異種質資源創新與套用,建設成一批標準化、規模化優質農作物種子(種苗)和畜禽良種生產基地,培育出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企業。全州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仍存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不完善,基因發掘、轉育與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十四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將突出種業創新,堅持育繁推一體化,加強珍稀、瀕危、特有資源有效保護,加快種業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和工廠化育苗設施建設,抓實品種評價、良種繁育、新種研發、成果轉化等各環節,實現研發與產業化有序銜接,增強特色優勢種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種業發展與重點產業鏈建設深度融合,促進種業基地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
(七)支撐全州數字經濟縱深發展
1. 提升產業數位化水平
聚焦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等領域數位化轉型需求,大力推廣5G、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套用,打造州級標桿套用示範,牽引帶動經濟社會各行業數位化轉型。結合西雙版納州產業特色、民族文化特色、農產品特色,鼓勵發展區域性行業電商平台。加強與大型電商平台企業合作,持續推動橡膠、茶葉等線上線下融合銷售,積極配合省級,推動“雲品出滇”。鼓勵企業打造網紅直播帶貨生態,帶動產品生產、流通和銷售。推進數字經濟在智慧型製造、健康醫療、旅遊體驗、文化傳播等領域套用示範基地建設。鼓勵發展專業化、精細化的數字經濟眾創空間、創新型孵化器、加速器等各類套用示範基地。
2. 助推企業數位化轉型
推行普惠性“上雲用數賦智”服務,推動企業上雲、上平台,降低技術和資金壁壘,加快企業數位化轉型。引導州內中小企業加快推進線上行銷、遠程協作、數位化辦公、智慧型生產線等套用,由點及面向全業務全流程數位化轉型延伸拓展。鼓勵州內有條件的大型企業打造一體化數字平台,加快全價值鏈業務協同,形成數據驅動的智慧型決策能力,提升企業整體運行效率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率。鼓勵網際網路平台、行業龍頭企業等立足自身優勢,開放數位化資源和能力,幫助傳統企業和中小企業實現數位化轉型。
3. 開展數位技術國際合作
充分利用好中國—南亞東南亞國際技術轉移交易網、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公共服務平台功能,深化與周邊國家數位技術合作。加強與周邊國家在節目製作、媒資管理、廣電5G技術、DTMB-A(地面數位電視演進技術)標準、高清超高畫質電視技術等廣播電視內容、技術、服務、標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支持國家文化大數據南亞區域中心、雲南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大數據系統建設,強化數據整合、挖掘、分析、套用。支持企業面向周邊國家打造“全天候、無時差”的數字內容出口載體平台,形成數字內容出口樞紐。積極引入數字媒體龍頭企業落地區域運營功能中心,支持其面向南亞東南亞市場的遊戲電競、音樂動漫、創意 IP 等運營。
(八)推動全州綠色產業聚集發展
1. 提升現有園區創新能級
鼓勵州內現有園區提升創新能級,主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爭創“中國製造2035”國家級示範區。啟動西雙版納保健品園區生物醫藥(傣醫藥)園中園建設,利用先進適用生物醫藥技術,促進生物醫藥(傣醫藥)精深加工,加快產業化進程,推進生物醫藥(傣醫藥)製造業和生物保健品加工業實現新突破。促進西雙版納保健品園區轉型升級,重點發展特色生物加工、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現代商貿物流、杜仲膠加工、跨國電子商務、跨境保稅物流倉儲等產業。做特做活磨憨進出口貿易加工園區,重點發展以優質木材為主的家具業和以物流倉儲、國際商貿業為主的進出口加工貿易。做大做強勐海工業園區,抓好以茶葉、石斛等為重點的保健品深加工。
2. 超前布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面向主導農業產業需求,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把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的孵化基地和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基地,爭取組織條件成熟的縣域申報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依託新老六大茶山推進茶、文、旅融合發展,重點實施好景洪市大渡崗普洱茶一二三產融合示範,建立集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農業高科技、新品種展示、科技交流培訓、科普教育、觀光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園。鼓勵勐遮、普文、勐罕等區域依託雲天化曼香雲天等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參照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標準進行打造。力爭到2025年,初步形成1個具備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的產業園區,並開展申報工作,同時謀劃布局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三、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綠色技術創新正成為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科技競爭的重要新興領域。伴隨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建立健全,綠色技術創新日益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成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接照《西雙版納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十四五末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取得新進展,綠色經濟占比明顯提高,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持續築牢”的總體要求,穩步推進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撐和引領西雙版納州“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產業綠色發展。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全面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依託西雙版納州中老鐵路重要節點的區位優勢,形成我省“中老鐵路”經濟帶上重要的科技創新高地,通過推動“中老鐵路”沿線國家綠色技術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培養,進一步擴展與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通過科技合作,服務國家戰略,實現互惠互利、民心相通。
(一)構建綠色技術創新平台
1. 建設綠色技術創新大市場
依託駐州科研院所,建設西雙版納州綠色技術統一大市場,以“網際網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核心,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綠色技術交易網路平台,提供科技成果發布、需求對接、專家服務團等專業化服務。建立州、縣(市)、園區三級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網路,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能力。鼓勵各縣(市)、有關單位依託或整合現有交易場所建設區域性、專業性特色鮮明的綠色技術交易市場。重點支持條件成熟、特色鮮明的科技成果轉化示範縣市建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模式,向全州提供示範。探索建立綜合性國家級綠色技術交易市場,通過市場手段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建立健全市場管理制度,規範市場秩序,通過綠色技術交易市場對接成交的技術,積極支持項目落地;推廣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金融資本結合的綜合性服務平台與服務模式,提高綠色技術轉移轉化效率。
2. 布局重大綠色創新基礎設施
鼓勵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聯合建設綠色技術創新基礎平台;謀劃建設通用實驗生物平台、模式生物實驗平台、生物安全實驗平台以及藥物臨床前評價實驗平台等綠色生物實驗基地,推動建設多組學研究及分子標誌物發現與診斷試劑轉化平台、創新藥物硏究及轉化平台,配套建設國家頂尖國際一流的研究型醫院,形成“醫學創新研究-轉化套用-放大生產”的全鏈條體系,加速整合和集聚基礎研究、模式生物、成果轉化等創新資源,打造生物醫藥(傣醫藥)硏發和產業發展新高地。
3. 建設綠色產業技術服務平台
依託駐州科研院所和骨幹企業,構建高原熱區生態特色農業和綠色農業大數據共性技術服務平台。整合現有平台資源,建設集生物資源研究開發、技術服務、產業化與一體的綠色生物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圍繞膠、茶、糖等傳統產業,突出綠色技術發展導向,研發生物產品現代化加工關鍵技術,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的推廣套用。圍繞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與修復、城鄉綠色基礎設施、城市綠色發展、生態農業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快突破關鍵材料、儀器設備核心工藝、工業控制裝置的技術瓶頸,推動研製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核心綠色技術。在綠色技術領域培育建設一批省級或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等創新服務平台。
(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實效
1. 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示範
採用“園中園”模式,在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勐海工業園區和西雙版納保健品園區等園區內開展綠色技術創新轉移轉化示範,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和套用示範工程,推廣“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的訂單式研發和成果轉化機制,組織優勢創新力量,實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工業節能節水、綠色建築、建築節能、清潔取暖、海綿城市、高效節能電器、清潔能源替代、熱區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天然橡膠綜合利用等技術研發重大項目和示範工程,加速綠色科技成果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套用。
2. 完善科技孵化育成體系
對標國家大學科技園,建立州級職教園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以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集聚為主要任務,推動各職業院校結合優勢特色學科開展創新創業工作;按照“產業技術研究院+學科型公司”的院地、校地結合模式,以產業、市場為導向,以優勢學科知識技術化、核心共性技術工程化為主要任務,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形成“眾創空間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科技園區”創業孵化鏈條,打造橡膠產業、生物醫藥(傣醫藥)產業等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集群。持續擴大西雙版納州創新創業大賽舉辦規模,提升辦賽層次。到2025年全州建成國家級孵化器1家、省級孵化器(加速器)3家,在孵企業總數500家以上,孵化畢業企業累計300家以上。
3. 強化農業技術服務體系
積極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特色農業科技水平,加快“鄉村振興三農科技服務站”布局建設,支持線上新型服務平台與線下村級服務實體相結合的農業綠色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熱區農副產品高值化精深加工技術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研發,促進健康食品生產。進一步推進農業信息化,研發推廣實用綠色技術和產品,發展農業物聯網,提高農業智慧型化水平;打通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對接渠道,開展科技服務農業模式創新,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助推鄉村振興。爭取到2025年,累計備案國家級“星創天地”3家,省級“星創天地”10家。
(三)培育壯大綠色創新主體
1. 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圍繞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進行階梯式培育,引導企業加大綠色技術研發投入,提升企業含綠量,促進資金、人才科研成果等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向企業集聚,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研究制定綠色技術創新企業認定標準與規範,開展綠色技術創新企業認定。建立西雙版納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全流程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融資增信、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交易、產品展示和創客空間等綜合性公共服務,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持續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群體規模,開展“一企一策”重點培育,推動一批規模以下高企轉規上。力爭到2025年全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7家。
2. 促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
強化企業創新創業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大中型企業參與和承擔國家及省級重大科技專項,爭取率先在橡膠樹轉基因育種技術、有機生態茶園技術集成、陸稻新品種選育與示範、熱帶雨林保護與生態修復技術等細分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打造龍頭企業創新生態圈,引導大企業與國內外科技資源對接,推動中化橡膠建設曙光院天然橡膠研究分院、推動大益建設高水平現代化綠色茶園,帶動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產品升級,重點扶持和儲備一批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提升企業含綠量,支持中小微企業組建綠色技術創新聯盟,引導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培育細分領域單打冠軍。鼓勵版納藥業、田野橡膠、宏臻農業、晨曉商貿等科技創新型企業集團化經營,推動企業積極開展強強聯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種形式的兼併重組和改組上市,成為全州科技創新和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的主要力量。
3. 培育發展新型研發機構
推動天然橡膠研究院、大健康產品研究院、輕木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台成為新型研發機構;充分利用科技入滇機制,推動企業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協調導入高端科技創新資源,促進協同創新資源對接,提高新型研發機構利用國際國內高端科技創新資源效率;強化科研平台資源的供給端與需求端的有效銜接,協調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以及科技文獻資源、數據中心、技術轉移機構、創業孵化機構等平台與新型研發機構的合作;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廣泛開展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十四五期間,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數量達到3家,新增省級工程中心3家、州級工程中心5家。
(四)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引育
1. 建立需求導向人才隊伍
圍繞西雙版納州重點產業、重點領域需求,建立靶向引才、專家薦才、柔性引才機制,引進、培育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傑出創新青年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積極對接引進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優勢科技人才,引進一批能夠突破產業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建設的高層次人才、高端外國專家和高層次創新團隊,實行“一人一策”等靈活的引才政策。試行“候鳥式”聘任、“飛地”研發等引才政策,鼓勵州內用人單位與省外研發創新機構合作,基於核心產業技術面向產業鏈上下游靶向招引人才。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西雙版納州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全州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著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家,大力培育西雙版納州興滇人才、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技術創新人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打造高質量的創新人才隊伍。
2. 加強人才引進平台建設
充分發揮駐州科研院所的引領作用,圍繞西雙版納州產業技術體系,聚焦重點產業、重點園區、重大項目的重大科技需求,支持建設一批科學家工作室,支持國內外院士專家及團隊在西雙版納創新創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等平台。探索柔性引才的新方法、新途徑、新機制,結合州內旅遊和生態資源優勢,打造一批集學術假期、智力服務、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和高端論壇等功能為一體的科學家小鎮。加強與省內高校的校地合作,著力培養高水平套用型創新人才,共建共享教學科研、培育實訓、創業孵化等基地平台,加強人才流動合作,探索基於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重大科研項目和工程項目的人才團隊培養機制。
3. 完善科技人才發展機制
建立高層次科技人才“一站式”服務機制,在創新創業、安家落戶、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提供精準服務;建立高層次人才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創業的信貸支持。加快建設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科技服務專業人才隊伍,依託駐州科研院所,最佳化技術轉移服務人才培養體系,支持企業等社會力量推動技術轉移人才培養;依託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科技園區等創新創業載體,構建有梯度、多層次、專業化的創新創業服務人才隊伍;支持科技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多領域主體培養多元科普人才;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科研支撐人員,服務“三農”、服務企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展技術服務和創新創業的高素質科技特派員;重點支持科技諮詢、技術標準研製與套用、智慧財產權服務與金融服務等人才發展。
藉助昆明市託管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磨憨鎮,共建國際口岸城市的契機,以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寮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為重點,探索開展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在滇外國留學生畢業後直接留西雙版納就業的試點;鼓勵在讀外籍留學生兼職創業,依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寮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相關政策,開展醫療健康、跨境旅遊、跨境電商等創新創業項目;探索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人才社區,為海外科技人才在西雙版納工作生活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制度環境。
(五)持續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
1. 完善科技創新扶持政策
強化創新政策頂層設計,加強科技政策與財稅、金融、貿易、投資、產業、教育、智慧財產權、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等政策的協同,形成目標一致、部門協作配合的政策合力,提高政策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採取結構性減稅措施,貫徹落實國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方式轉變為以普惠性財稅政策為主的創新扶持政策。出台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政策,調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性,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的落實力度,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利用。圍繞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旅遊業等產業發展需求,加強新產業、新業態相關政策研究。建立創新政策調查和評價制度,廣泛聽取企業和社會公眾意見,定期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並及時調整完善。積極爭取國家級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在西雙版納先行先試,加大政策推廣力度。
2. 促進科技金融創新發展
構建推進西雙版納州金融服務綠色技術創新機制,加快科技金融標準化建設,規範、引導和監督金融機構有序開展科技金融業務。加大對科技創新的信貸支持,鼓勵銀行類金融機構先行先試,積極探索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產品和服務創新模式。引導金融機構在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勐海工業園區、孵化器等科技資源集聚地設立科技類支行等科技信貸專營機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形成政府、銀行、企業以及中介機構多元參與的信貸風險分擔機制。推進專利金融互動,開展綠色技術專利質押融資、商標質押融資。建立對綠色技術創新信貸及擔保的風險補償制度,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加快發展綠色科技保險,鼓勵保險機構發起或參與設立創業投資基金,探索保險資金支持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企業發展的模式創新。
(六)發揮駐州科研院所優勢
1. 激活科研院所科技成果
進一步加強對駐州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情況的調研,了解和梳理研究院所的技術體系框架和產品門類,組織制定科技支撐西雙版納州六大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搭建院(所)企成果交流、轉化需求平台,推動院(所)與企業建立研產聯盟,增加互動和了解認知,提高院(所)企科研成果轉化互動性。以市場為牽引,盤活駐州科研院所現有科技成果存量,解決科研院所科研成果擱置、閒置等問題,形成政府牽線搭台、院(所)企唱戲的局面。
2.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
進一步加大促進駐州科研院所成果轉化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探索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轉化初期政府以配套資金方式投入;鼓勵投資機構設立成果轉化風投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給予貸款貼息、免息。在政策方面,對廠房租賃、核心骨幹成員住房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持續地做好服務工作,幫助駐州科研院所解決產業化中的問題,讓政府引領、推動、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彰顯。
3. 加強創新平台合作建設
加強與駐州科研院所的創新合作平台建設,針對西雙版納州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發展技術瓶頸和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促進創新發展。支持駐州科研院所持有的科技成果在本地進行轉化及產業化,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鼓勵駐州科硏院所根據州內自然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需求,對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提升的關鍵核心技術進行研發,促進全州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發展。與駐州科研院所進行深度合作,力爭到2025年,開展科硏合作項目達30項、轉化套用科技成果達20項。
四、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啟動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以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目標,以最佳化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為主線,以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積極性、創造性為著力點,落實“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要求,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和資源配置機制,推進科技評價和科研院所改革,最佳化科技創新法治環境,提升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一)完善黨領導科技工作機制
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全面推進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提升科技系統黨的建設質量,將黨的建設與科技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到實處。加強組織領導,深化創新協同,成立西雙版納州科技創新委員會,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動全州科技創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落實落地。加強科技管理幹部隊伍建設,落實好乾部標準,完善科技人才工作體系,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科技人才。
(二)強化巨觀統籌協調機制
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加強部門間的統籌協調,強化科技、發改、工信、財政等綜合管理部門對科技改革發展的統籌設計與指導。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高端智庫、諮詢機構參與科技創新決策諮詢,設立西雙版納州科技創新諮詢委員會和專家庫,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智庫對決策的支持作用,切實做好重大戰略規劃編制實施、重要科技創新政策制定、重大科技項目布局等決策諮詢。
(三)完善新型科研管理體制
建立符合科研規律的經費分類支持機制,對關係西雙版納州長遠發展的基礎前沿領域加大穩定支持力度;對戰略性科研項目實施滾動支持制度,建立跨年度、覆蓋項目全周期的管理制度;對企業技術創新繼續採用創新券、科技成果轉化獎補、研發經費投入補助、稅收減免、科技金融等普惠性財稅支持政策。建立“揭榜掛帥”制、現代科研院所制度,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強化科研人員激勵。加強學風建設,加強科普工作,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
(四)深化科技評價激勵改革
賦予用人單位更大的人才評價自主權,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加快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和科技人才兼職兼薪規定,統一有關部門和單位對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政策和科技項目資金管理規定的執行標準,加強服務指導。加強科研誠信、科技倫理和科技監督建設。健全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科技倫理監管制度。
第四章 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各級各部門的創新發展意識,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現代化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探索建立健全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推進機制,強化“州抓推動、縣市為主、部門服務”的責任機制。推動廳州科技會商,加強對基層科技工作的支持和指導,強化縣級科技管理部門和基層科技管理隊伍建設。
二、強化投入保障
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規劃實施與財政預算的銜接協調機制,積極探索多元化資金投入方式,結合規劃目標要求和重點任務部署,最佳化投入結構。加強財政資金和金融手段的協同配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創新領域,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完善財政資金績效考評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強化監督考核
建立科技創新規劃目標責任制,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技新進展和社會需求的新變化對規劃目標、重點任務等進行動態調整。加強規劃執行與政府年度考核的有機銜接,提升科技創新在考核中的權重。
四、加強作風建設
加強科技創新隊伍作風轉變和效能提升,聚焦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等重點任務,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的作風;提高便民為民服務效率,簡化辦事流程,壓縮辦理時間;狠抓作風轉變、效能提升、工作落實。

解讀

“十四五”時期是銜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開啟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西雙版納州加快打造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重要時期。在新形勢下,西雙版納州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聚焦西雙版納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產業關鍵技術、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西雙版納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科技創新動力。科學編制並組織實施好《西雙版納州“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西雙版納州科技創新發展開啟新五年征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背景依據
為進一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培育創新動能,實現科技強州目標,根據《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部署,結合《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和《西雙版納州“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制訂《西雙版納州“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以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為主線,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為核心,總結“十三五”科技創新成效,分析全州科技創新面臨的形勢,提出“十四五”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指導西雙版納州科技創新工作,打造高水平創新集群,把握新階段、融入新格局,以項目引領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二、任務目標
《規劃》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州綜合科技創新實力大幅提升,科技體制機制、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創新能力、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支撐西雙版納州綠色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使科技在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面向2035年,基本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綠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規劃》從六個方面提出具體任務目標,並形成量化預期性指標:
(一)科技支撐“一城兩區”建設精準發力。聚焦西雙版納州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科技供給能力顯著增強,輻射聯動國內國際科技創新資源的能力與水平顯著提升。
(二)科技創新投入大幅提升。全州R&D年均增長16.7%,政府投入結構更加最佳化,產出績效顯著提高,財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達到1.0%。
(三)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00家,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家、力爭培育生物醫藥(傣醫藥)上市企業1家,大健康產業示範園區1個。每萬人口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數2.3件。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數量達到3個。
(四)產業創新水平大幅提升。新建一批產業研發創新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0%。技術契約累計成交額達3億元。
(五)創新要素聚集大幅提升。載體平台功能大幅提升,集聚創新要素能力顯著增強。建成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省級以上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3家以上。新增科技公共服務平台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以上。
(六)創新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科技體制機制進一步最佳化,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更加健全,創新人才活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能力明顯提升,市民科學素質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州創新氛圍更加濃厚。
三、主要內容
《規劃》第三章主要任務,為全文核心內容,圍繞“十四五”目標任務,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全州科技創新工作的四項重點任務。
(一)科技助力“一城兩區”建設。立足建設世界旅遊名城發展定位,堅持“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發展方向,推進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文化旅遊領域的套用,推動內容、技術、模式、業態和場景創新,打造一批康養文旅示範項目,打造一批醫旅康養示範項目。以科技助力沿邊開放示範區建設,支撐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寮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建設,以技術創新促重點產業開放合作,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轉型,積極培育新動能,打造產業集群,努力成為中老鐵路經濟通道上支撐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科技創新節點。以科技助力高質量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打造現代化邊境小康村,以科普助力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科技守住邊境安寧底線,加強邊境管控和疫情防控。
(二)科技支撐“綠色產業”發展。圍繞天然橡膠、普洱茶、現代農業、現代物流和生物醫藥(傣醫藥)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組織實施一批國家、省、州重大科技項目。力爭到2025年實施不少於30項重大科技項目,集中資源支持或引進一批創新性較強、產業化成熟度高、市場前景明確的綠色技術攻關項目,突破一批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促進西雙版納州重點產業創新發展。
(三)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支撐和引領西雙版納州“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產業綠色發展。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全面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依託西雙版納州中老鐵路重要節點的區位優勢,形成我省“中老鐵路”經濟帶上重要的科技創新高地,通過推動“中老鐵路”沿線國家綠色技術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培養,進一步擴展與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通過科技合作,服務國家戰略,實現互惠互利、民心相通。
(四)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目標,以最佳化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為主線,以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積極性、創造性為著力點,落實“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要求,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和資源配置機制,推進科技評價和科研院所改革,最佳化科技創新法治環境,提升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四、涉及範圍
《規劃》是指導全州未來五年及今後一個時期科技創新的宏偉藍圖,內容涉及全州科技創新工作方方面面,需多部門密切合作和州市縣協調推進,涉及範圍包括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全域,規劃基準期為2020年,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五、執行標準
《規劃》自印發之日起實施,在2023年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2025年組織開展規劃實施終期評估考核工作。
六、注意事項
《規劃》與《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雲政發〔2021〕22號)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西政發〔2021〕4號)以及地方各專項規劃相互銜接。《規劃》目標、指標均已落實到具體工作任務及項目中。
七、惠民利民措施
(一)提升技術能力。《規劃》明確通過生產關鍵節點、科技活動宣傳周、技術培訓班等載體,開展特色林果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與檢疫技術、林木種苗管理等方面的培訓,提升操作人員技術能力。
(二)提升科普水平。《規劃》明確通過開展民族團結科技宣傳活動,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激發全州各族民眾運用科技知識、崇敬科學精神的熱情。
(三)提升服務效率。《規劃》明確加強科技創新隊伍作風轉變和效能提升,聚焦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等重點任務,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的作風;提高便民為民服務效率,簡化辦事流程,壓縮辦理時間;狠抓作風轉變、效能提升、工作落實。
八、新舊政策差異
《規劃》與《西雙版納州科技創新“十三五”發展規劃》相比。
(一)總結分析了“十三五”時期科技工作中的成效及不足,包括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跨越、產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創新主體培育取得新進展、創新人才引培實現新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新成效、科技合作發展邁上新台階、科技創新環境不斷最佳化等。
(二)結合“十三五”期間的發展目標,增加科技支撐“一城兩區”建設精準發力的任務目標,在科技創新主要指標方面與《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指標項保持一致。結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產業布局,提出“一核、兩翼、兩帶、多極”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
(三)根據新形勢新要求對主要任務中作出新的部署,圍繞科技助力“一城兩區”建設、科技支撐“綠色產業”發展、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四個方面,制定具體工作任務與產業鏈科技支撐重點項目。
(四)保障措施中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和監督考核措施。建立科技創新規劃目標責任制,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技新進展和社會需求的新變化對規劃目標、重點任務等進行動態調整。加強規劃執行與政府年度考核的有機銜接,提升科技創新在考核中的權重。
(五)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按照“十四五”規劃項目化、資金化、政策化的要求,策劃了一批重大項目,建立了“十四五”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庫,以推進規劃項目化落實落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