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6月13日印發大理州“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理州“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6月13日
  • 發布單位: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全文,(二)面臨形勢,政策解讀,

全文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開啟創新型大理建設新征程,推進大理州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根據《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大理白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特制定本規劃。一、科技創新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大理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大力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全州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整體科技工作水平邁上新台階、取得新突破。
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加大,2020年,科技研發投入經費為77016.91萬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0.52%,較2015年分別增長251.8%和116.7%。截至2020年,登記技術契約172項,契約成交額10.56億元,技術交易額3.64億元;專利申請量3876件,發明專利擁有量147件。完成科技成果登記115件,48項科技成果獲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其中“源於昆蟲美洲大蠊的系列新藥發現與創製及產業化示範”獲得2018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20年主持完成科技成果獲獎數位居全省州(市)第二位。科技人才培引取得顯著成效,“十三五”期間,全面實施“興滇人才”、蒼洱人才“霞光計畫”、“藍火計畫”等人才計畫,新增省創新團隊3個,累計認定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7人,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29人,建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25個、州級院士專家工作站15個。
特色優勢領域基礎研究取得新突破。大理州高校、科研機構深入開展優勢領域特色基礎研究項目,重點攻克天文、生命科學、動(植)物等領域基礎研究。通過對滇西地區鼠傳疾病疫源、雲南省黃胸鼠與印鼠客蚤的種群遺傳特徵研究,首次系統描述鼠傳疾病影響因子,對鼠疫控制提供理論支撐;通過對雙星、恆星轉動和多星暴對星族影響的研究,探索構建了新型星族合成模型;建立了首個滇西北地區水生真菌資源庫,首次揭示了滇西北地區水生真菌的分布格局,發現並建立大量水生真菌及陸生真菌新分類單元;首次創建3D可視化動物調查技術,系統更新滇西北區域13種靈長類的分布和種群動態信息,首次創立瀕危靈長類的綜合保護監測體系;揭示了大理肝片形吸蟲的中間宿主種類和蟲體發育過程;從活性植物羊角天麻(Dobinea delavayi)中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抗瘧活性顯著的倍半萜類成分,為發現新型天然抗瘧藥物提供了研究依據。
科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圍繞我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綠色食品、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優勢、特色產業培育發展,實施了一大批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套用科技項目,有力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水稻、玉米、馬鈴薯等13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新品種新技術研發與推廣套用中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其中,鳳稻30號(鳳11-55)等24個品種和紫花苜蓿控氮減磷種植技術等14項技術分別入選全省主導品種及主推技術;蠶桑、甘蔗、油菜、食用菌高產高效綠色栽培技術取得新突破;高原特色奶牛育種和良種繁育體系不斷完善,肉牛凍精改良技術得以全面推廣,雲嶺牛凍精改良技術推廣成效顯著;累計獲雲南名牌農產品73個,中國馳名商標13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5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9個。建立了中藥提取車間自動化控制和線上質量控制系統,黃芪注射液等產品的工藝、質量品質大幅提升;首次創新性地發現美洲大蠊中關鍵藥效物質並證實其藥理作用,創製了源於美洲大蠊的系列藥物,獨創了去除美洲大蠊中致病菌、病毒和致敏原的“一炭三化法”先進工藝及製造專用設備,攻克了美洲大蠊的成藥和產業化的關鍵難題。突破硫酸鉛渣濕法處理資源化循環利用技術,建成了全球第一條採用全濕法工藝流程處理硫酸鉛渣的生產線;創造性實現了國內先進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股骨側髓外定位新技術;國際領先、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解鋁500KA大型曲面陰極電解槽技術和先進鋁加工生產技術落地大理。
科技助推洱海流域生態質量顯著提升。以科技示範項目為抓手、以科技創新平台為支撐、以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為保障,全方位對洱海開展保護治理,從生產生活源污染治理、入湖湖口及湖濱帶修復、地表徑流水土保護、洱海水質氮磷及藻華控制、流域污染數位化平台監控等方面,實現科技支撐全覆蓋。認定了省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3個,建立了以湖泊保護治理為重點的院士專家工作站3個;探索出一套高陡岩石邊坡生態修復集成套用技術,突破山地邊坡生態修復和城市園林綠化難以結合的瓶頸;研發設計、編程實現了“洱海流域信息管理平台環保監管系統”,建成35套環保執法通套用系統移動端;總結集成了動物棲息地恢復、生態沉沙劍湖濕地修復與保護成套技術;構建“花-魚”模式進行水生生態修復,實現以土著魚類為主導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開發垃圾滲濾液深度處理新技術、新工藝,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污水資源化高效利用示範基地;推廣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入湖徑流控氮減磷;“洱海湖泊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智慧洱海”穩步推進,已初步構建了覆蓋洱海全流域的生態環境智慧型感知網、洱海流域數據資源中心、洱海監控預警管理平台。
科技助力脫貧攻堅成效明顯。堅持“科技助力、智力幫扶、素質提升、產業先導”的扶貧理念,先後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科技示範項目58項,帶動脫貧致富效果顯著。特色產業創新培育專項工程實施成效明顯,引進、示範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扶持特色種植養殖業、經濟林果業、農產品深加工及重點新產品開發;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項目,重點提升少數民族科學素質和實用科技能力。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專項工程深入實施,打造貧困地區創業載體,建成國家級星創天地3個,省級星創天地7個。科技特派員制度和“三區”科技人才支持專項計畫穩步推進,2020年累計認定科技特派員654人、選派“三區”科技人才1126人赴各縣(市)開展技術服務、科技培訓、創新創業指導等科技服務工作。“十三五”全州實現541個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科技創新創業形成新生態。通過重點強化創新主體和載體建設、推進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創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目前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3家、省級及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275家,省級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5家,農產品深加工科技型企業45家,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40個,省級優質種業基地41個;建成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2個,國家級和省級眾創空間7個;認定雲南省縣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12個;“藍火計畫”高校技術轉移雲南(大理)中心建設順利實施;祥雲縣綜合檢驗檢測院成為雲南首家通過“雙認證”的縣級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賓川縣成功獲批省級首批“雙創”區域示範基地;全州53家企業和12個團隊獲全國、雲南省創新創業大賽獎勵,其中獲全國三等獎1項、全國優勝獎2項。
科技開放合作邁出新步伐。深化科技對外合作與交流,成功舉辦第三屆、第四屆“科技入滇”對接洽談工作,簽訂雲南省科學技術院、大理市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大理州科學技術局三方招才引智合作協定,通過項目徵集、推介宣傳、“以商招商”探索、精準招商對接等工作,推進科研平台、科技型企業、科技人才等落戶大理,促成20多家企業與省外高校院所簽約35個合作項目。亞太地區首家服務於農業的專業實驗室-SGS集團雲南大理農業實驗室成功落地;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與雲南省祥雲縣綜合檢驗檢測院共建的聯合實驗室正式落成;州政府、省科技廳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合作協定共建上海交大雲南(大理)研究院;大理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瀾湄合作)研究院在大理大學掛牌成立。
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科技計畫項目更加聚焦重點產業和世界一流“三張牌”等優勢產業領域,項目安排“小、散、弱”的狀況得到改善;調整了“大理州科技項目計畫體系”,增設了“科技配套及科技認定後補助專項計畫”,實行“先期引導+後補助”機制;建立了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考核制度,將研發機構建設、研發投入、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承擔技術創新項目等科技創新工作納入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指標體系,企業為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不斷健全。發展多層次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示範體系建設,新型科技創新服務體制機制持續完善。設立“風險補償金”等金融機構風險補償制度,探索實施“創新風險基金”試點工作,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穩步推進,全社會創新環境進一步改善。
“十三五”期間,大理州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全社會研發投入不足,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速度跟不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R&D經費投入強度僅為0.52%,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16個州(市)僅排名第7位。二是創新主體不多不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多數企業仍位於產業鏈供應鏈低端,創新活力、能力不強。三是高層次人才和重點產業、重點領域人才短缺,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評價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四是基層科技管理服務力量薄弱,“十三五”期間經兩輪機構改革,12個縣(市)均未獨立設立科技局,基層科技工作人員“流失”,“一人一股”現象較為突出。五是科技成果產出及轉化能力不強。高質量科技成果不多,2020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0.75件,還不到全省平均水平(3.21件)的一半。我州科教資源相對豐富,但科技資源整合力度不強,產學研合作不夠緊密,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導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不明顯。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理州要立足實際、找準定位、明確目標,謀劃新格局、培育新優勢、實現新發展,做到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科技創新成為百年未有大變局的關鍵變數。縱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建設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創新,是建設科技強國、助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要求。
創新驅動成為雲南高質量跨越發展的新引擎。進入新發展階段,雲南省瞄準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意圖和長遠發展需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坐標中找準雲南的定位,在提高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強化創新引領,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更加重視強化科技同經濟融合、創新成果同產業融合,集聚創新資源、搶抓發展機遇,支撐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為高質量跨越發展賦能。
大理州仍處於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期,依靠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視窗期。從產業發展方面看,正處於洱海保護、流域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實施產業強州戰略,始終把產業發展擺在全州發展的重要位置,迫切需要科技創新在產業邁向中高端上發力;從生態保護治理方面看,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的“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希望你們守住守好洱海”任務依然艱巨,實施生態立州戰略,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新路子,迫切需要大量科技成果在蒼山洱海一體化保護中轉化套用;從改革發展方面看,正處於改革創新、破解難題的攻堅期,迫切需要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來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面向“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期,大理要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論述,圍繞省委省政府大理現場辦公會對大理州“建設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旅遊名城、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範區”的科學定位,搶抓發展機遇,集聚優質科技創新資源,持續推進區域特色創新體系建設,創造高質量高水平科技供給,為大理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提供強勁支撐,引領示範滇西區域創新驅動發展,努力在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中走在前列。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對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以科技支撐引領洱海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為目標,以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為重點,開展重要領域、優勢領域、特色領域科技創新,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構建形成區域特色科技創新體系,為推動新時代大理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創新型雲南建設彰顯大理擔當、作出大理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踐行創新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加強創新資源的統籌,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加快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路徑。
堅持問題需求導向。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緊扣高質量發展重大科技創新需求,解決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問題,補齊科技創新短板和弱項,提高科技創新供給質量和效率,培育產業創新發展新優勢。
堅持科技造福民生。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在生態環境保護、公眾健康、社會安全防範、民族團結進步等民生領域加快科技創新。
堅持改革創新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強化政策制度激勵,提升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州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優勢特色領域科技創新成效顯著,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鞏固,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加速提升,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科技創新環境更加最佳化,創新型大理建設邁上新台階,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助力建設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旅遊名城、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範區。
具體目標如下:
    科技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圍繞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統籌推進若干重大科技項目,最佳化升級各類研發平台,突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日趨完善,以支撐洱海高水平保護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加大。加快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風險投資等為補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研投入體系,形成穩定增長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研發經費投入達16.67億元。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斷增加,重點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大量湧現集聚。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科技資源開發、套用、共享水平得到較大提升。智慧財產權創造能力得到增強,全州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5件。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建成省州級院士專家工作站達50個。
創新環境更加最佳化。國家、省系列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有效落實,在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主要任務
(一)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立州戰略實施,以洱海保護和綠色發展為統領,聚焦破解蒼山洱海一體化高水平保護治理難題、補齊綠色低碳發展科技短板,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科技支撐體系,助力大理國家級洱海保護綠色發展示範區創建,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全國示範樣板。
1.助力洱海高水平保護
持續推進洱海全流域保護治理,圍繞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和生態功能提升的重大科技需求,以改善水環境質量、強化流域生態保護為核心,持續開展洱海流域環湖截污、礦山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流域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及裝備的攻關和套用研究,系統化推進全流域生態環保工程化套用示範;加快洱海保護治理在智慧型感知、數據共享、分析預警等領域的相關技術集成套用,實行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全方位、全過程的數位化、智慧化監管,全力支持“智慧洱海”重大科技平台建設,全面提升洱海科學化、精準化治理技術水平,努力打造高原湖泊高水平保護的典範。
2.支撐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
圍繞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重點圍繞抓好國家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蒼山、老君山、無量山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地、生態嚴重退化地,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技術創新;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加強珍稀瀕危、特有植物的開發利用研究,創新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評估、預警技術和研究手段。加強水、空氣、土壤污染防治技術攻關及集成套用,持續推進藍天保衛戰、淨土保衛戰。強化生態環境“大數據”、“大平台”、“大系統”建設,完善現代化環境質量監測網路。
3.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綠色引領,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開展相關技術的研究及套用示範,建立綠色技術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製造業向綠色低碳方向專精發展,引導企業淘汰落後設備工藝,實施智慧型化、清潔化改造,支撐其轉型開放;推動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發展,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鼓勵使用綠色建材、新型牆體材料、節能設備和節水器具;發展低化肥高附加值農業,促進碳達峰碳中和。
(二)科技支撐現代產業體系構建
實施產業強州戰略,按照“兩型三化”發展方向,聚焦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發展數字經濟等重大部署,結合大理產業基礎和優勢,以千百億級產業為支柱,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著力構建特色鮮明、技術先進、綠色安全、動態疊代的現代特色產業體系。
1.高原特色現代農業
以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範區為目標,全力實施“一二三”行動,即“一業(一縣一業)、兩端(種子端、電商端)、三化(設施化、數位化、有機化)”,重點圍繞核桃、蔬菜、水果、中藥材、乳業及肉牛、生豬 6 個重點優勢特色產業,特色花卉、高山生態茶、山地雞等區域優勢產業,加強生物種業、有機化設施化種植養殖、綠色食品精深加工、智慧農業、電商業態等相關技術創新,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構建可持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2.先進制造產業
圍繞綠色鋁材、信創產業、裝備製造、綠色矽材等產業,開展成套裝備和功能部件製造關鍵技術攻關、集成研究和成果轉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延伸“綠色水電鋁—鋁精深加工”產業鏈,強化鋁精深加工技術創新套用,開發高端工業鋁材產品;重點圍繞信創製造,加快自主智慧財產權PC、伺服器等整機及其上下游配套協同製造技術集成轉化;圍繞整車製造、新能源車、汽車零部件、電力電氣、節能環保、農林機械、現代物流等裝備製造業,引進及創新相關製造技術及工藝;聚焦矽光伏、矽化工、矽電子產業鏈,促進綠色矽材加工一體化相關技術創新及轉化落地。
3.文化旅遊業
依託大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歷史文化資源合規性保護、合理化利用以及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作用。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構建歷史文化資源全域、全要素保護管理的技術支撐體系,打造歷史文化名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開展先進裝備技術集成套用、文化內容服務系統集成與模式創新、文化創意設計技術集成及產業化套用等研究工作以展示大理優秀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依託“一部手機游雲南”,按照“網際網路+旅遊服務”的理念,加快文化旅遊服務、管理與行銷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轉型升級,培育世界級文旅產業。
4.現代物流產業
藉助區位優勢、便利的交通條件,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型控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物流技術、模式、功能、業態創新,加快推進物流信息化,物流技術裝備現代化、智慧型化,物流技術標準化發展;促進物流新技術、新裝備在公共倉儲、貨物調度管理、轉運和分撥配送等關鍵環節的廣泛套用;強化冷鏈物流、電商物流、跨境物流相關技術套用,推動物流與其他產業高效聯動發展;積極發展公鐵航多式聯運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建設滇西物流中心、大理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
5.數字經濟產業
圍繞資源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數位化治理髮展主線,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著力點、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以大理數字經濟產業園暨雲南信創(大理)產業園建設為突破口,開展信創產業套用場景研究,構建信創產業業態。以中國自主技術體系計算為基礎,構建工業級5G原型套用技術實驗室。加快建設數字大理,深化數據管理,打造一批“5G+”創新套用示範項目,支持數字經濟試點套用,打造中國工業級5G技術標準和產業輸出基地。拓展數字治理領域,加快推進基於中國電子PKS安全底座的C體系智慧城市建設,增強數位化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政府治理能力,提速數字經濟發展,打造數字經濟產業新高地。
6.綠色能源
依託豐富綠色水電、風電、太陽能優勢,聚焦水風電光儲一體化,加強水電、風電、光伏發電關鍵技術研究及推廣套用;堅持綠色、清潔、低碳方向,推進多能融合,推廣能源替代,促進綠色能源產業與綠色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全力推動以綠色水電鋁精深加工為重點的清潔載能產業發展;圍繞新能源汽車,加強發展相關先進技術;依託網際網路發展新能源產業新業態,推進能源產業數位化、管理智慧化,做強綠色能源。
7.新材料產業
依託礦產儲量大、礦種豐富等資源優勢,重點圍繞鋁、鉛、鋅、銅等為重點有色金屬和金、銀、鈀等稀貴金屬,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持續推動稀貴金屬高效、清潔選冶技術套用及技術裝備最佳化創新,解決工藝、技術、質量、成本、環保等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加快精深加工技術轉化套用,促進初級產品向“高、精、深”高端產品延伸,大力開發新產品;重點加快高性能鋁合金、特種鋁合金、合金結構鋼新材料製備的關鍵技術攻克和集成套用,推進合金功能材料發展;發展矽基材料,培育發展特種螺紋鋼、合金結構鋼新材料;優先發展節能型、環保型、綠色建築等新型材料;突破低成本循環再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套用,加快打造滇西有色金屬和稀貴金屬開發利用基地。
8.生物醫藥產業
充分發揮大理州中藥資源優勢,以白族及多民族養生文化為支撐,提升大理州中藥資源的品牌優勢,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打造滇西生物醫藥產業輻射中心。重點培育紅花、滇黃精、當歸等大宗中藥材和道地藥材品種,加強瀕危珍稀中藥材保護與利用,推進昆蟲藥系列產品和藥食同源產品開發,運用現代生物技術開展民族藥用資源藥性與藥理藥效研究。以醫療機構製劑為基礎,加強中藥新藥研發。構建附子、當歸、黃精等原產地品種申報及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標準,打造原產地品牌效應。加快中藥材標準化種植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加強中藥提取物、原料藥等生產技術、工藝技術規程、質量控制技術和質量標準研究。推動白族醫藥民間單方、驗方的收集、整理、保護與試驗評估。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建設步伐。
9.健康服務業
充分發揮生態資源、重要生物醫藥資源、區位條件等優勢,推動醫療與養生、旅遊融合,加快推進生態養生、文化養生、中醫養生、康體養老、健康管理、醫療旅遊等相關技術集成套用和產品開發,提高服務水平。加快引進國內外高端化、品牌化優質醫療資源、培養專科人才,挖掘和推廣民族醫藥特色診療保健技術和服務;大力推進智慧康養,拓展健康管理信息服務;培育具有特色的智慧醫院,開發品質化、多元化、個性化、便利化的“康養經濟”、“銀髮經濟”產品,助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雲南高地。
10.環保產業
立足洱海保護治理經驗,積極進行環保設備研究創新及工程設計服務開發,培育發展湖泊治理裝備產業;大力推進難選礦和尾礦綜合利用、“城市礦產”、農林廢棄物回收利用技術創新,做強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廣先進適用的冶金渣、化工渣等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提高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拆解利用技術裝備水平;加快洱海底泥及藍藻泥、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城市餐廚廢棄物、建築垃圾和廢舊紡織品等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技術的集成套用,打造城市低附加值固體廢棄物協同處理基地。
11.科技金融服務
緊抓雲南省建設科技金融(大理)示範區的良好機遇,加快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深化科技與金融結合,整合科技創新創業要素,加強科技金融制度建設、探索科技與金融聯動的資源最佳化配置協調機制,集聚創業投資基金,持續最佳化科技金融生態、擴大科技金融產品供給、打造科技金融基金群落。利用金融要素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孵化、撫育科技創業企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孕育催生“現代科技服務產業”和先導性產業,提升創新活力與產業競爭力,力爭建立科技金融服務創新示範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三)科技支撐民生福祉改善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加強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應急保障、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惠及民生領域的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力提升科技服務民生的支撐作用。
1.科技支撐鄉村振興
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以科技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為落腳點,強化對“一縣一業”產業振興的科技支撐,著力開展關鍵技術創新、生態循環模式、典型示範引領、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和體制機制創新,構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建設,積極創建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範縣和示範村,顯著提升科技對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支撐水平,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台階。
2.科技引領健康大理建設
圍繞全州各族民眾的健康福祉,在重大疾病防治、重大傳染疾病防控、應對人口老齡化、婦女兒童及殘疾人健康、提升少數民族地區醫療水平等方面,加快關鍵技術突破,加快疾病防治技術普及推廣和臨床新技術新產品轉化套用,推進建立更為完善的疾病監控、診斷技術體系;統籌推進滇西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強民族醫藥專科領域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全面提升重大疾病預防診療水平和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
3.科技服務平安大理建設
重點圍繞食品安全、生產安全、減災防災及其他公共安全等領域,加強共性基礎科學問題、監測預警與控制、應急處置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和套用示範;重點開展地震、土石流、滑坡、森林火災等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與綜合治理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危害因子評估、快速檢測、防控,農產品質量快檢技術集成套用,促進綜合檢驗檢測能力提升,為保障民眾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大力培育創新主體
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展,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協同聯動、產學研融合的多層次科技創新主體梯隊。
1.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創新主體的培育引進,穩步形成“創新型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集群。圍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領域加大科技招商引資引智力度,培引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圍繞產業前瞻性、關鍵性核心技術開展技術創新。做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完善專項資金、科技項目等對高新技術企業傾斜政策,篩選一批具有一定基礎和發展潛力的企業進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對培育企業給予有針對性的業務輔導和重點支持,加快培育認定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產業經濟效益顯著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積極強化國家級、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培育,引導中小微企業加強智慧財產權申報,支持中小企業專注於產業細分領域的創新研發,推動“專精特新”科技型企業培育孵化。引導鼓勵大企業全面開放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等資源,構建大中小科技型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生態,全力打造以高成長性、高技術含量為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
2.提升高校院所科技創新能力
引導大理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發揮高校在原創知識和基礎研究領域的核心帶頭作用,提升特色優勢學科研究能力,積極拓展新興學科,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支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培引,完善校企人才聯合培養、科技實用技術人才培訓,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人才培引基地;緊扣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實際需求開展技術攻關和研發,申報實施國家及省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項目等,申報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及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平台,形成一批先進科研成果、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全面提升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支撐服務能力;積極推動本地院校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平台共建等方面開展合作,布局系列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研究分院或分實驗室。
3.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展
圍繞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聚焦大理千百億級產業,在綠色食品、數字經濟、現代農業、生態環保、健康養生等重點產業領域,圍繞產業鏈積極推進特色鮮明的新型研發機構培育建設。最佳化政策環境,強化績效導向,鼓勵和引導科技創新基地、院士專家工作站、企業研發中心等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台轉型升級,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更趨靈活化,培育發展新型研發機構,貫通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路徑。依託科技入滇等科技合作機制,導入省外優勢科技資源,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提升產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技術服務、產業孵化能力。鼓勵新型研發機構組建、管理與服務模式創新,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科研支持、改革評價機制、強化人才激勵、促進開放協同等方面相關政策的先行先試。
4.強化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升級
找準定位、主動融入全省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圍繞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及地方病防治、高原湖泊治理等領域,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特色動植物資源庫等科技平台與科學基礎設施;支持以重點產業的技術領軍型龍頭企業為核心,聯合相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共同參與,突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申報建設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推進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的最佳化整合、提升能級。探索區域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設,強化國內外知名科技服務平台的引進合作,進一步完善檢驗檢測、技術驗證、中試熟化等方面的科技服務平台建設,探索套用市場化機制開展產業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助力區域創新驅動發展。
(五)打造區域創新新格局
立足各縣(市)發展基礎與特色,突出“鍛長板”“強優勢”的發展理念,通過創新要素的集聚與流動,加速區域產業創新驅動發展,強化創新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促進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整體提升,加快形成以大理市、祥雲縣為核心,其他縣域各具特色、梯次聯動的“雙核驅動、多極協同”創新格局。
1.最佳化“大祥巍一體化”創新布局
以提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中心城市能級為主線,以創新型縣(市)創建為抓手,推動大理市、祥雲縣、巍山縣一體化發展,構建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共建共享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打造滇西科技創新示範高地。發揮大理市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依託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數字經濟創新基地、總部經濟孵化平台等基礎條件,強化原始創新,加快產業技術攻克及先進科技成果引進、轉化、運用,推進洱海流域轉型發展,打造自主創新核心區。祥雲縣依託產業園區集聚科技創新資源,圍繞先進制造、現代物流、新材料等領域做強高新技術產業、最佳化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建設區域產業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基地。巍山縣圍繞歷史文化、民族文化保護及開發利用、環保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打造山水田園的科創新城、文旅新城。
2.提升基層(縣域)創新能力
支持縣域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圍繞各縣(市)區域特色,結合不同的資源稟賦、產業特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主體功能區定位,以產業園區為重點,挖掘發展潛力,促進要素集聚,引導縣域加快創新驅動發展,開展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技術引進轉化套用,提升科技對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建設先進制造、新材料、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及文化旅遊業等產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科技成果轉化示範高地,做優“多極”;強化縣級科技管理職能,組織實施系列縣域科技創新項目,壯大科技型企業集群規模,穩步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台、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及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強化基層科技管理隊伍的培養與支持,建設專業化的基層科技管理隊伍和科技特派員隊伍,提高縣域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梯次推進各縣(市)科技創新能力躍升。
3.推動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
支持高新區聚焦特色主導產業、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發展活力,壯大高新技術產業,促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開發區、產業園等各類園區融入科技創新要素,引導全產業鏈和創新鏈上的企業、平台、項目、成果向園區集聚,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創新集群。引導科技資源向農業科技園區集聚,強化農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著力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充分發揮好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六)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人才興州戰略,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創新創業平台建設,全方位引進、培育、用好科技人才,加快服務大理州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
1.多渠道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
結合全州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的部署,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等科技人才需求,採取剛性引才與柔性引才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依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畫、蒼洱人才“霞光計畫”的實施,重點引進高層次、專業化科技人才及創新團隊。積極推進在大理州駐北京、上海聯絡處,駐昆明、瑞麗辦事處設立招才引智工作站,探索建立“聯繫大理”人才網的長期招募,以及通過中國駐外機構、對口支援幫扶大理單位的專項招募,多渠道聯絡招募全球科技人才。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吸引省內外人才赴大理開展休閒療養活動,同時提供智力支撐;積極落實科研人員“雙聘制”,探索高端、緊缺科技人才“多點執業”,柔性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發揮科技園區人才聚集“窪地”作用,支持大理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人才特區”試點,打造“雲南省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基地”。
2.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力度
緊扣產業發展和研究活動需求,依託省創新人才團隊選拔培養計畫、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及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計畫等人才培養計畫,以及通過組織實施國家、省州重大科技項目,培養、凝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形成領域(產業)技術創新團隊;推進大理大學、滇西套用技術大學、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加強實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建立科技人才培育機制,支持高校“博士團”為產業開展科研攻關項目。
3.推進人才創新創業平台建設
加強推進築巢引鳳,針對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人才提供有針對性的創新工作平台,實現人才梯次遞進式發展。對國家級及國際級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採用柔性人才引進為主,重點支持建立省級、州級院士專家工作站、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積極探索科學家工作室、高層次人才休假基地、在讀外籍留學生兼職創業等模式,引進院士、專家及其創新團隊服務支持大理州重點產業、支柱產業技術創新。對於省級、部門及行業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以創新創業園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才創業園區、科技研發基地、企業技術中心為主,為人才提供創新工作平台。對各類高技能人才的引進,要結合產業發展技能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引進培養高技能領軍人才,使其在各類產業園區、大理技師學院、技師培訓機構、企業技術中心中發揮好“工匠精神”、“工匠品牌”塑造作用。
4.最佳化科技人才發展環境
全面落實省、州人才引進培養政策,特別是蒼洱人才“霞光計畫”政策規定,圍繞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激勵、職稱評聘、崗位設定、薪酬分配、流動配置、成果轉化、雙創扶持、服務保障等內容,積極落實人才優待各項政策,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發展機制;積極做好聯繫服務工作,為各類人才開展智力服務、回鄉創業等提供平台、渠道和支持;加快科技人才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建立高層次人才資料庫,實現管理服務事項電子化、網路化、規範化、便捷化。
七)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輻射
聚焦大理州重點產業和世界一流“三張牌”等優勢產業領域,支持構建多層次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為主體的科技成果轉化示範體系,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最佳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環境,加快全國乃至全球先進、成熟、適用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促進與東協各國的科技合作、技術輸出,形成“協同創新、梯度轉移、內外循環、輻射帶動”的開放合作新格局,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對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大理分中心建設。
1.推動省內外科技成果資源落地轉化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進程,積極實施“科技入滇”戰略新要求,梳理挖掘區域重大科技需求,加快省外知名企業、先進技術、科技創新平台、高層次人才等引進落地,努力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合作範圍;深度拓展與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機制,逐步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供應與企業科技創新需求“供需清單”,精準化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聚焦大理州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數字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等重點任務,探索建立人才互動、平台共建、資源共享、成果共用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深化國際技術轉移合作,支持相關企事業單位與國外高校、高層次專家等開展技術合作,吸納全球優質科技成果資源匯聚轉化;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大理分中心,打造中國工業級5G技術標準和產業輸出基地,強化中國自主技術體系工業級5G國際技術推廣,建設輻射東協的數字經濟技術高地;積極謀劃與省內州(市)建立協同創新合作機制,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的互通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資源的匯聚融通。
2.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
落實促進國家、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組織實施省級科技成果轉化獎補項目,探索符合區域發展實際的科技成果轉化轉移模式;努力拓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積極強化與高校、科研機構及省內外技術交易(轉移)平台等的合作交流,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建設;大力完善州、縣(市)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平台建設、團隊建設及服務能力建設,打造大理州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的關鍵支點;支持相關科技園區、科研機構等圍繞大理州重點產業建設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等專業優勢、技術資源,打造區域重點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鼓勵市場化、專業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或平台培引,擴大專業化技術經紀(經理)人團隊規模,持續提升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水平,穩步建立覆蓋“技術需求—成果匯聚—技術交易—支撐服務—孵化育成”的全鏈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生態體系,開展“一站式”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八)最佳化創新發展環境
深化落實科技創新管理“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的改革要求,持續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完善科技創新政策保障,進一步放活科研機構、放寬科研人才,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與創新創業環境,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提升科技管理效能。
1.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大力推進科技“放管服”改革。加快科技部門職能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積極落實大理州“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相關標準、規範,逐步建立集科技項目扶持、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科技人才培引及科技開放合作等為一體的科技創新服務專業化平台;做好大理州科技決策諮詢工作,充分發揮省內外科技創新智庫的“外腦資源”,圍繞大理州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產業技術預見等開展系列決策諮詢研究。
完善科技創新政策保障。加快推進國家及省重大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地實施,鼓勵企事業單位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研發投入補助等普惠性政策,進一步細化院士專家工作站、新型研發機構等實施細則;最佳化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創新資金分配等管理制度體系,積極開展“揭榜掛帥”試點及大理州科技創新項目計畫體系建設探索,擴大企事業單位科研自主權,進一步聚焦大理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創新需求。
最佳化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機制。依據國家及省關於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收益分配機制的相關政策檔案,支持科研人員到企事業單位兼職開展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取得合法報酬的權益,保障科研人員在大理服務期間享受州內人才引進、職稱評定、人才認定等系列優惠待遇;支持科技人才分類評價、多元評價機制建設,克服人才評價方式方法單一的問題,並在重大項目申報、科研條件、收入待遇、繼續教育等方面給予青年科技人才必要保障。
2.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深化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創新創業精神,持續擴大創新創業相關政策及國家、省創新創業大賽等宣傳力度,以國家、省創賽獲獎企業及團隊為重點樹立區域創新創業典型,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引導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升級,推進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建設發展,鼓勵建設“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平台,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
持續強化科普工作力度。鼓勵企事業單位建設或申報認定一批布局合理、管理科學、運行規範、符合需求的科普教育基地,高度重視專業化科普團隊建設與能力提升;聚焦民眾科技文化需求,組織參與科技活動周、科普講解大賽等科普活動,支持開展“科技進社區”“科技進校園”等系列科普工作;依託“網際網路+”等新媒體模式,創新科普工作理念和組織模式,拓寬科普渠道,全面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的提高。
完善科研誠信與學風作風建設。加強科研誠信、科研倫理道德建設,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和科研倫理要求的行為“零容忍”,聯合教育、財政等相關部門建立終身追責、聯合懲戒的科研誠信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各類媒體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努力提升大理州創新人物、科技成果及創新成效等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崇尚創新、尊重人才、敢於探索、寬容失敗的氛圍。四、實施保障
(一)加強統籌協調
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切實發揮黨在科技創新中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領導核心作用。做好與國家、省級、縣(市)級科技創新規劃的銜接與協調,主動融入全省科技創新總體布局;強化州科技管理部門統籌職能,加強與相關部門和各縣(市)的合作,確保科技創新規劃與等位規劃相互協調,認真部署各縣(市)科技工作任務。建立健全科技決策諮詢制度,加強調查研究,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強化與科研機構、高校、重點企業的溝通交流,廣泛調動和激發科技界、產業界、企業界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共同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二)加大科技投入
發揮好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激勵作用和市場配置各類創新要素的導向作用,建立科技投入穩定支持與增長機制,加強對重大科技問題及科技基礎條件建設的支持力度。以財政資金為引導探索設立“洱海流域綠色科技創新發展基金”,支持洱海流域生態保護重大科技成果研發及轉化示範。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綜合運用項目資助、創業引導、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入科技創新活動,探索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
(三)強化開放合作
積極回響打造“科技入滇”升級版,充分發揮雲南省科學技術院、大理經濟技術開發區、大理州科技局簽訂的招商引資三方合作協定作用,突出科技創新和招商引資融合帶來的優勢,進行招才引智,促進科技入滇、滬滇科技合作對接項目落地。深度拓展跨省、校、地之間的政產學研合作,探索建立新時代新型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以滬滇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浦東新區對口幫扶大理為契機,積極拓展雙方合作的新領域、新途徑。積極融入國家、省“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探索高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科技合作的新機制,輸出先進技術及產品,把大理建設成為南亞東南亞與國內創新資源交匯的樞紐。
(四)落實目標任務
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度,圍繞規劃提出的具體目標,結合全州各縣(市)、各相關部門的發展實際,加強規劃落實的分工,牽頭部門要落實責任,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職責積極配合,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安排,在工作謀劃、項目安排、措施保障上目標同向,在重點工程項目上集聚資源,在工作推進上相互銜接、上下聯動、整合力量、集中突破,加強年度計畫與規劃的銜接,切實保障主要目標和各項任務順利完成。
(五)強化項目支撐
堅持把實施項目作為開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結合“十四五”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全力抓好謀劃儲備,緊密結合規劃,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著力謀劃儲備一批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加強精準高效招商,強化定向招商和產業鏈招商,著力在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引進一批科技項目。利用廳州會商機制力爭將重點項目納入省科技計畫和相關渠道優先支持。加強科學運營管理和精準服務,推進項目的實施。
(六)加強監督評估
進一步完善規劃監督、考核機制,建立監測評估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將規劃實施工作納入地方和部門的年度考核體系,對規劃任務完成情況和實施效果進行階段性考核,及時進行跟蹤反饋。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和社會需求的新變化,適時對規劃作出調整。加強規劃執行與政府年度考核的有機銜接,提升科技創新在考核中的權重。完善社會監督機制,發揮公眾、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等公眾媒體對創新活動的監督作用,鼓勵公眾參與規劃實施的監督。

政策解讀

根據大理州“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部署要求,大理州科學技術局負責編制《大理州“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現對相關政策要點解讀如下。
一、編制背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雲南期間均強調“要強化創新引領”。創新已經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十三五”期間,大理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大力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全州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整體科技工作水平邁上新台階、取得新突破。2020年,州人民政府將《大理州“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2021—2025年)》列為大理州“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之一,推動創新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發揮對我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二、編制依據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大理白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等檔案,以及2021年省委、省人民政府大理現場辦公會精神編制《規劃》,嚴格按照州人民政府《關於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實編制工作任務。
三、主要內容
《規劃》全文共分四大部分,採取正文加專欄的形式,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大部分為科技創新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第二大部分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第三大部分對科技創新的重點任務進行部署,包括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科技支撐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科技支撐民生福祉改善、大力培育創新主體、打造區域創新新格局、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輻射、最佳化創新發展環境8項任務。第四大部分從推進《規劃》落實的角度提出6項保障措施。
《規劃》指標設定方面,體現繼承性、延續性及創新性,共提出了可量化考核的9個指標。指標值均是在認真研究了“十三五”期間各指標年均增長率後,統籌考慮了指標值的先進性和可實現性,經科學測算,確定指標值。
四、重點任務
《規劃》確定了“十四五”期間全州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和重大任務舉措。
一是關於科技支撐洱海高水平保護和綠色發展,推進生態立州戰略的實施。《規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以及對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破解蒼山洱海一體化高水平保護治理技術難題,補齊綠色低碳發展科技短板,構建日趨完善的綠色科技支撐體系,助力大理國家級洱海保護綠色發展示範區創建,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全國示範樣板。
二是關於重點產業和重要領域科技創新任務部署。《規劃》聚焦構建具有大理州特色的“445”千百億級現代產業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凝練引領產業升級、補齊產業短板的科技創新需求,全力開展系列關鍵共性技術創新攻關,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向綠色化、全鏈條、集群式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推進產業強州戰略的實施,加快數字經濟產業新高地、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打造滇西有色金屬和稀貴金屬開發利用基地建設。《規劃》重視科技支撐民生福祉改善,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康大理”“平安大理”建設,在相關重點領域進行了關鍵技術攻關和套用示範的任務部署,積極創建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範縣和示範村。
三是關於科技支撐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旅遊名城、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範區建設。圍繞省委省政府對大理州“建設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旅遊名城、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範區”的科學定位,集聚優質科技創新資源,創造高質量高水平科技供給。在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範區方面,重點圍繞核桃、蔬菜、水果、中藥材、乳業及肉牛、生豬6個重點優勢特色產業,特色花卉、高山生態茶、山地雞等區域優勢產業,構建可持續全產業鏈技術支撐體系。在建設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方面,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歷史文化資源合規性保護、合理化利用的重要支撐作用,構建歷史文化資源全域、全要素保護管理的技術支撐體系。在國際旅遊名城建設方面,以“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為目標,圍繞文化旅遊、生物醫藥、健康服務等產業,促進先進技術集成套用和產品開發,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國際旅遊名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關於創新型大理建設。我國2020年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5年的目標是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在2025年基本建成創新型雲南,到2035年實現創新型雲南邁上新台階的遠景目標。加快創新型大理建設以支撐高質量發展,將是大理州未來5年甚至今後一段時期科技創新改革發展的重大任務。《規劃》部署了大力培引創新主體、強化科技創新平台搭建、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輻射,打造“大祥巍一體化”為核心的區域創新新格局、最佳化創新發展環境等重點任務,最佳化集聚創新要素,建設區域特色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加快創新型大理建設邁上新台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