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紅河州“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已經紅河州人民政府同意,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11月23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河州“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1月23日
  • 發布單位: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防震減災事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事關國家總體安全,是全州綜合防災減災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雲南省防震減災條例》《“十四五”國家防震減災規劃》《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紅河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紅河州“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規劃》等法律法規和檔案,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實施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紅河州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不斷深化全州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紅河州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實施。全州地震監測台網建設力度加大,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紅河州項目建設順利實施,新建的9個基準站、4個基本站、110個一般站建成投入使用;石屏地震綜合觀測站、蒙自西北勒地震台及電磁衛星接收站、蒙自雨過鋪地震觀測站及紅河、元陽、綠春3縣地震監測站先後建成並投入使用。州內北部縣市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4級、南部縣達到1.6級,監測能力顯著提高。第五代全國地震區劃圖宣貫、減隔震技術推廣、教育“全面改薄”、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城鎮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防震減災示範創建、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等震災預防各項工作措施得到落實,全州城鄉房屋設施抗震性能顯著提高,地震災害防禦能力穩步增強。全州震情會商與地震應急回響技術系統建成並投入使用,地震應急救援“第一回響人”培訓持續開展,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地震應急檢查制度和《紅河州地震應急防範準備工作整改方案》得到較好落實,地震應急救援管理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對2016年“5·4”箇舊4.6、4.7級,2018年“8·13”和“8·14”通海5.0級,2020年“7·12”綠春4.4級等地震及其他有感地震快速有序實施了應急處置,處置能力不斷提高。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時期,防震減災工作面臨新形勢、新需要和新挑戰。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論述以及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防震減災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是指導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執政理念深入人心,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公眾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關心、支持和關注度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對防震減災的需求及人民民眾對包括地震安全在內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斷增強,防震減災事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全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集中,社會財富不斷增長,特別是交通、油氣、水電等重大基礎設施越來越密集,各類地震災害風險交織關聯,各種隱患威脅相互疊加,防震減災工作將面臨新的巨大挑戰。
  (三)“十四五”時期的問題與挑戰
  震情形勢複雜嚴峻。紅河州地處雲南地區四大活動塊體中的三大塊體交匯部位,構造環境特殊、複雜。2008年汶川8.0級特大地震深刻改變了包括雲南在內的我國西部地區地震活動格局,致使雲南6級、7級地震平靜突破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極限。紅河州自2000年1月27日彌勒丘北間5.5級地震後,21年來無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發生,同樣突破了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極限。持續多年的地震弱活動狀態,與歷史地震活動圖像形成強烈反差,使未來5年全州的震情形勢更加複雜嚴峻。
  防震減災基礎能力不足。地震預警項目建成後,紅河州仍有3個測震台站空白縣和6個地球物理台站空白縣,地震監測站網密度低、布局不合理。現有監測台站的觀測環境不斷惡化,監測系統信息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低,故障率逐年升高。地震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難以滿足公共服務以及“全災種、大應急”聯動協同需求。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產品單一、服務範圍狹窄、服務技術落後,不能滿足黨委政府和社會公眾需求。縣市地震部門人員編制少、專業人員匱乏問題將長期制約基層防震減災事業發展。
  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弱。紅河州大部分地區山高坡陡谷深,全州91%的鄉鎮處於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州內至今沒有開展過隱伏活動斷層探測工作,對城市地下活動斷層認知不多,對大震構造認識仍有不少盲點。境內的油氣管線、高速公路、鐵路橋樑等現代化基礎設施接近或直接處於大震危險源地帶,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巨大。全州地震災害風險底數不清,風險管理理念及措施還不到位,防治能力較弱。
  “防大震、救大災”應急能力不足。長時間的地震平靜導致社會公眾地震危機意識不強,防範意識薄弱,各級各部門缺乏地震應急處置實戰經驗。地震科技支撐及大震救援裝備物資儲備不足,地震次生衍生災害防範能力不強,地震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震減災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進一步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回響,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提高全州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防範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為紅河高質量建成“三個示範區”提供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加強黨對防震減災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健全完善防震減災工作體制機制,有效動員全社會積極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把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民眾地震安全需求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全州地震安全服務保障能力。
  3.堅持預防為主,提升地震災害風險管理能力。牢固樹立地震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科學認識和把握地震災害風險演變規律,摸清風險底數,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沉、主動防禦,全面提升地震災害風險綜合防範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和損失。
  4.堅持改革創新,推動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聚焦制約紅河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的“瓶頸”問題,緊密結合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創新防震減災發展思路和舉措,全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四大工作體系建設,推動全州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
  5.堅持系統觀念,主動融入全國全省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貫徹落實中國地震局《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綱要(2019-2035年)》和各項體制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科學系統謀劃全州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健全完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清單,努力提升服務能力,主動服務全州經濟社會發展。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監測智慧型、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為標誌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框架,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和地震應急救援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地震預警工作取得突破,地震科技和地震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高質量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升,地震災害風險對全州經濟社會和公共安全的影響持續減輕,滿足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對地震安全的需求。
三、主要任務
  (一)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
  夯實地震監測基礎。加密、最佳化測震觀測和地球物理觀測站網,爭取實現全州數位化測震台縣縣覆蓋目標。加強南部縣地球物理站網建設,有效提高紅河斷裂帶以南及附近地區地球物理場監測能力。配合做好滇南跨地塊動力過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立項建設工作。繼續推進全州溫泉水溫監測試驗,豐富監測項目和震情短臨跟蹤資料。穩步推進地震監測站網標準化建設及觀測環境改造,更新老舊監測設備,在重點縣市打造優質示範台站。加強地震監測站網運行維護與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全州地震監測質量。
  強化地震預測研究。健全完善地震趨勢預測、危險區判定和短臨預測指標體系,積極探索基於預測指標體系的地震綜合機率預測業務。加強重點危險區震情跟蹤,進一步完善震情會商機制和地震會商技術系統。構建並完善地震預測評價體系,力爭做到中期預測準確率不斷提高,短臨預測水平有所突破。
  精準發布預警信息。全面完成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紅河州項目建設,實現震後秒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加強地震預警科普宣傳,營造預警信息發布的良好社會環境。加強緊急地震信息服務示範終端推廣和管理,形成部門聯合、上下銜接、管理規範的地震預警信息發布體系。
  (二)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
  摸清風險底數。實施並完成全州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作,掌握地震災害風險底數,建立地震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識別,編制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區劃圖。
  加強抗震設防。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採取有效措施,落實建設單位、地震部門、行業部門、各級地方政府抗震設防管理責任,構建權責明晰、科學有效的抗震設防要求與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體系。落實一般工程抗震設防要求,提高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抗震設防標準,推行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有效管控各類建設工程地震災害風險。加快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抗震加固工程,大力推廣套用減隔震等抗震新技術。
  (三)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
  構建服務體系。進一步理順和完善州、縣(市)、鄉(鎮)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加強部門協作,鼓勵社會參與,形成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合力。建設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完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技術系統。
  增強服務供給。以目標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依託現代信息技術,不斷豐富服務產品、拓寬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實現服務智慧型化、精準化、常態化,努力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水平。充分利用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應急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手機APP等平台,建設立體化傳播網路和個性化接收終端,實現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均等化。拓展地震預警行業套用,為高鐵動車、大型橋樑、水庫大壩、油氣管線、供電企業、危化企業等行業用戶提供預警信息,拓展信息服務範圍和能力。
  (四)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
  完善體系建設。健全州、縣(市)、鄉(鎮)三級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完善統一指揮、回響迅速的地震應急指揮體系,不斷提高“防大震、搶大險、救大災”能力。重點提升滇南中心城市和重點縣市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推進地震專業救援隊伍標準化建設,開展救援能力分級測評。提升基層基礎應急能力,開展示範社區創建,實現95%的縣級政府開展年度應急演練。規範和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參與地震救援。
  保障應急回響。建設地震災情信息實時獲取、匯集、分析、研判、處理及災情快速評估與綜合展示技術平台,提升大震巨災應急科技服務水平。持續抓好地震災害快速評估系統基礎資料庫年度更新錄入工作,保證預評估結果可用性。開展年度重點危險區地震災害損失預評估,建立地震緊急救援和災後重建技術保障機制。強化大震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運能力。完善地震現場應急裝備,加強和規範餘震監測與震後趨勢預測、地震現場調查和災害損失評估、次生衍生災害防範等地震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五)增強地震信息化支撐
  推進全州防震減災信息化建設,加快地震監測台站、信息節點、地震簡訊傳送平台、震情會商與地震應急回響技術系統等業務系統功能整合,逐步構建支撐地震監測預警、應急回響、風險防治、公共服務等業務,上下左右相聯通的業務管理系統,提高地震業務工作信息化、智慧型化水平。通過多網融合,推進地震應急回響技術系統與政府、應急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對接,保障大震巨災應急指揮決策信息的高效互通。
  (六)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
  統籌抓好重點時段宣傳和日常宣傳,推進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升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技能。繼續推進防震減災示範創建工作,“十四五”期間力爭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小區、村)15個,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20所。強化科普陣地建設,推進防震減災科普納入地方綜合科普場館建設。利用“網際網路+防震減災科普”,持續推進防震減災科普“三微一端”建設。加強涉震輿情監測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七)推進防震減災法制建設
  健全完善地震監測及預警管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監管、地震災害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規章或規範性檔案。依法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全面實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運用“網際網路+監管”手段,提高執法監督效率。組織開展防震減災法規宣傳,提高社會各界防震減災法治意識。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依法引導和規範全社會參與防震減災工作。
  四、重點工程項目
  (一)紅河州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
  根據《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和《中國地球物理站網(地殼形變、重力、地磁)規劃(2020—2030年)》,依託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對接省地震局“地震監測站網升級工程”“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雲南場區建設工程”,立項實施紅河州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石屏乾陽山地震觀測站洞體觀測項目建設,建成瀘西縣鑽孔應變觀測站。立項實施石屏綜合觀測站擴建最佳化項目,並努力爭取將其納入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項目;立項建設河口、綠春地震監測站,爭取在彌勒市或開遠市立項建設小江斷裂南段地球物理觀測站和測震二類基準站,在瀘西縣及南部6縣立項建設測震一類基本站,在全州加密建設測震二類基本站。分別在建水石屏斷裂帶、小江斷裂帶、紅河斷裂帶區域立項建設地殼形變基本站和重力、電磁基本站。對現有監測台站實施標準化、信息化升級改造和觀測環境提升改造,實現地震觀測自動化、技術裝備現代化、業務套用智慧型化。加密布局緊急地震信息服務終端,擴大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面。爭取立項建設紅河斷裂帶南段鑽孔應變觀測台陣、紅河州溫泉水溫監測網,豐富全州地球物理場監測項目。
  (二)紅河州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
  依託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立項實施紅河州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以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契機,全面實施完成全州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作,摸清風險隱患底數。完成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推進國家級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紅河綜合保稅區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圍繞新建油氣管道、高速公路、大中型水庫大壩等建設工程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提供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要求以及地震地質災害防治要求,確保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立項實施紅河州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全面提升全州房屋設施抗震能力。
  (三)紅河州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對接省地震局“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立項實施紅河州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工程。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技術及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成果和信息資源,努力建設面向政府、重點特殊領域、社會公眾、重要活動或特殊時段等不同客群的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專項服務四類公共服務產品鏈,建成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實現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集約化、便捷化、智慧型化。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在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縣市建設綜合防災或防震減災科普館。大力開展監測台站防震減災文化建設,依託台站建設防震減災科普展室,建成當地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陣地。繼續抓好綜合減災示範社區與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創建,加強防震減災科普人員教育培訓,推進全民防震減災意識與素質提升。
  (四)紅河州防震減災智慧型化工程
  依託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對接省地震局“防震減災智慧型化工程”,立項實施紅河州防震減災智慧型化工程。對全州防震減災各核心業務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和整合,集中分析處理地震大數據資源,形成系列化地震公共服務產品。實施防震減災社會服務互聯互通對接工程,架通服務政府、行業和社會公眾的信息橋樑,推進防震減災業務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跨行業融合,多種方式為政府、行業和公眾提供服務。實施紅河州地震群測群防信息化工程,實現群測群防網路和地震巨觀測報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智慧型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防震減災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政府要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各級規劃的縱向銜接並組織實施。健全目標導向管理機制,發揮防震減災相關行業、部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明確規劃指標,落實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細化措施,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完成。
  (二)健全投入機制
  全州各防災減災部門、各縣市要緊扣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及省政府相關規劃,紮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爭取上級防災項目資金支持。州、縣兩級財政要建立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經費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增長的投入機制,確保兩級地震工作專項經費、地震群測群防經費、“十四五”項目配套經費列入預算、按時撥付,為本規劃順利實施提供經費保障。
  (三)統籌協調發展
  強化行業內外統籌協調發展機制。要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州、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做好本規劃與應急、住建、水利、自然資源規劃等防災部門相關專項規劃的銜接,特別是與《紅河州“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規劃》銜接,確保全州規劃總體目標一致、各有側重、協調互補。本規劃提出的重點建設項目,一併納入《紅河州“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規劃》實施。建立防震減災相關行業信息共享與合作機制,實現行業間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基本業務、地震科技創新、防震減災社會治理等領域協同發展,激發事業發展活力。
  (四)強化人才培養
  通過送出去培訓和掛職鍛鍊、定期舉辦培訓班、到上級部門跟班學習或頂崗鍛鍊等方式,加強全州地震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建成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為全州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五)建立評估制度
  建立健全評估制度,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制定科學的規劃實施體系和評價標準,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後期評價工作,加強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和評估結果套用,推動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實現。

政策解讀

 《紅河州“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於2021年11月23日由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施行。為了便於有關部門、單位和社會各界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現就《規劃》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的編制依據及過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雲南省防震減災條例》《“十四五”國家防震減災規劃》《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紅河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紅河州“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規劃》等法律法規和檔案,紅河州地震局組織編制了《規劃》,廣泛徵求了各方面意見,進行了專家評審、風險評估,進行了合法性審查,經紅河州人民政府審定,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紅河州“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二、《規劃》的主要內容
  《規劃》由5個部分、1個附屬檔案組成。
  第一部分:現狀與形勢。總結了紅河州防震減災事業“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成效,分析了“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十四五”時期的問題與挑戰。
  第二部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震減災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進一步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回響,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提高全州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防範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為紅河高質量建成“三個示範區”提供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
  基本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把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提升地震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堅持改革創新,推動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堅持系統觀念,主動融入全國全省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主要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監測智慧型、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為標誌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框架,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和地震應急救援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地震預警工作取得突破,地震科技和地震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高質量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升,地震災害風險對全州經濟社會和公共安全的影響持續減輕,滿足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對地震安全的需求。
  第三部分:主要任務。提出“十四五”時期7個方面的主要任務: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增強地震信息化支撐、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推進防震減災法制建設。
  第四部分:重點工程項目。明確“十四五”時期實施的4項重點工程項目:紅河州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紅河州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紅河州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紅河州防震減災智慧型化工程。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投入機制、統籌協調發展、強化人才培養、建立評估制度5個方面,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附屬檔案:《紅河州“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重點工程項目》對紅河州“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的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內容進行了明確。
  三、《規劃》實施期限
  本《規劃》實施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