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是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論述,全面提升防震減災治理能力,有效防範化解地震災害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河南省防震減災條例》等規定,結合河南省實際,制定的規劃。

2021年10月1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 屬性:規劃
印發,規劃全文,內容解讀,發展歷程,

印發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的通知
豫政辦〔2021〕55號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範區管委會、各省直管縣(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0月9日

規劃全文

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論述,全面提升防震減災治理能力,有效防範化解地震災害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河南省防震減災條例》等規定,結合河南省實際,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發展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河南省大力推進防震減災事業改革發展,地震災害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續提升。深化防震減災改革取得實效。防震減災工作快速融入“全災種、大應急”管理體制,新時代防震減災現代化治理體系初步形成。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省地震監控能力達到1.5級,34%的區域達到1.0級,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河南)工程順利實施。地震災害防禦基礎進一步夯實。全面貫徹實施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完成省地震構造探查工程一期任務,12個省轄市開展了活斷層探測,編制完成1∶25萬河南省地震構造圖,對160餘項重大工程開展了地震安全性評價。應急回響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建立全省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完善地震災害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建成市級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地震應急演練實現常態化,有效應對了南陽淅川4.3級地震等9次有感地震。地震災害治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深入推進地震機構改革,完善防震抗震和抗震救災指揮體系,調整防震減災機構和職能職責,公布施行《河南省地震預警管理辦法》,出台《河南省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管理辦法(試行)》,發布實施2項地方標準。防震減災科學普及進一步深化。發布實施《中國小防震減災示範學校評價規範》地方標準,創建了一批國家和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科普教育基地,建成了一批國家和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社區、綜合減災示範社區,認定濮陽縣等5個省級防震減災示範縣,出版了2套科普圖書,製作推廣了8部公益廣告。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防震減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時期河南省將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廣大人民民眾對包括地震安全在內的美好生活需要越來越強烈,需要下大力氣提高防範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的能力。
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出新任務。“全災種、大應急”工作格局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動力,拓展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找準定位,明確目標,完善機制,推動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科技創新和開放合作注入新動力。大數據、雲計算、5G、人工智慧、建築物減隔震、綠色震源、光纖地震監測等新技術和地震預警、地震情景構建等創新產品不斷推廣套用,為深化開放合作、提升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降低地震災害風險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河南省地震災害風險高,全省處於6度以上抗震設防區,7度以上地區占50.2%,8度地區占6.5%。12個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91個縣(市、區)政府所在地處於7度以上地區。全省6個省轄市的45個縣(市、區),約2.6萬平方千米區域處於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未來5年震情形勢複雜嚴峻。同時,河南省防震減災基礎能力仍存在短板和弱項。地震監測站網密度低,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不強、智慧型化程度不高,應急回響保障能力較弱;地震災害風險信息系統建設滯後,“城市風險高、農村設防弱”的抗震設防狀況亟待改善,風險隱患底數尚未摸清,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制度落實不夠到位;防震減災科普覆蓋面不夠,全社會地震災害風險防範意識不強;防震減災治理體系不完善,公共服務創新不夠、滿意度不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強。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論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學把握“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進一步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提升應急回響保障能力,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提升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和損失,努力推動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發展。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降低風險。牢固樹立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理念,科學認識和把握地震災害規律,堅持關口前移、主動防禦,提升地震災害風險綜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和損失。
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聚焦制約河南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著力夯實基礎、補齊短板,提升防震減災綜合能力。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合作。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健全開放合作、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機制,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初步形成監測智慧型、防治精準、服務高效、管理科學的新時代河南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顯著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基本業務、科技創新、防震減災社會治理現代化能力和水平,基本建成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明顯提升地震災害防禦水平,地震災害風險對全省經濟社會和公共安全的影響持續降低,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更加有力,更多領域邁進全國先進行列。
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的通知
三、主要任務
(一)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
1.摸清全省地震災害風險底數。開展全省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推動各省轄市、濟源示範區及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縣級城市完成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查清地震災害危險源與風險源。夯實地震活動斷層探察、風險隱患調查以及災害風險評估、區劃等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業務基礎,編制完成河南省1∶25萬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區劃圖,構建以災害風險識別、評估、規避、降低、轉移和防治效益評估為一體的地震應急處置智慧型化輔助決策系統,建設省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管理平台。
2.開展黃河流域(河南段)地震災害風險治理。對穿越黃河的主要斷裂開展地震構造環境探測,建立沉積層結構模型,查清房屋設施抗震能力和地震災害隱患基本情況,對大跨度橋樑、大型水庫大壩等重大工程結構安全實時監測和評估,編制大比例尺活動斷層分布圖、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活動斷層避讓區劃圖、房屋加固優先權區劃圖,建設黃河流域(河南段)地震災害風險資料庫。
3.強化抗震設防管理。深化地震安全性評價“放管服”改革,明確建設單位主體責任,強化全過程監管,構建權責明晰、科學有效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體系。推動開發區開展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落實一般工程抗震設防要求,提高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抗震設防標準,開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提升農居抗震水平,以重大工程和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為重點推廣套用減隔震技術,建立房屋設施抗震設防信息動態管理機制,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有效管控各類建設工程地震災害風險。
4.提升地震應急回響服務能力。完善全省地震應急回響保障預案體系,定期開展應急回響保障演練。建立震情災情緊急快報工作機制,強化區域協作聯動。開展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災害損失預評估,完善地震應急回響技術系統,實現地震災情快速獲取與應急產品精準產出。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做好防災減災設施設備的統籌使用工作,保障“防大震、救大災”基本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提升地震應急技術系統快速回響能力,為應急處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
1.提高地震監測預警能力。省、市、縣三級協同,加快建設立體地震監測系統,省內測震站間距小於30千米,建設豫北地震預警監控中心,在豫東、豫南等監測能力薄弱的地方加密建設地震預警站,實現震後秒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加強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內地球物理站建設,對聊蘭斷裂帶和太行山前斷裂帶區域實行有效監控;完善震情流動監測系統,提高省級流動監測設備裝備配備水平,各地配齊基本設備裝備;依託信陽地震監測中心站建設省地震監測數據備份中心;加強震後快速評估技術系統建設,實現震後30分鐘內產出震情趨勢研判意見。堅持全省一盤棋,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信息共享機制,統一信息發布渠道,為震區開展應急救援及穩定社會秩序提供支撐。完善站網運行維護與質量體系,深化地震監測中心站改革,建設周口地震監測中心站,推動地震監測中心站業務轉型升級。
2.加強非天然地震監控。開展潛在非天然地震危險性調查;在三門峽、平頂山、許昌、南陽等非天然地震多發地方建設專業測震監測站網,實現爆破、塌陷等非天然地震分鐘級速報,提高非天然地震事件監控預警能力。加快推進礦區地震監測站網與省地震監測站網有效融合,提高地震監測水平和定位精度,有效支撐安全生產事故處置和抗災救災工作。
3.提升地震預測水平。推進地震預測預報長中短一體化。加強重點區域震情跟蹤及預測研究,開展地震預測過程氣象因子特徵性研究,探索開展地震數值機率預測研究。利用省內廢棄油氣井資源和地球物理勘探資料,探索開展深井地震觀測研究。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震情分析指標體系,完善典型地球物理干擾庫與異常庫;強化信息技術在地震預測預報中的套用。完善震情會商機制,推進地震預測預報業務流程化、標準化;加強現代化震情會商技術體系建設,推進震情研判快速化、實用化;加強觀測異常核實,強化地震安保服務;建設大數據跟蹤分析技術平台,著力提高震情會商智慧型化水平。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開展新時代群測群防工作,加強短臨預報實踐,力爭取得減災實效。
(三)提升防震減災科技支撐能力
開展關鍵科研技術攻關,構建地震災害損失快速評估模型,加強地震預警、震情分析指標等創新產品研發;開展地震監測站網、地震數值預測研究,探索開展地震對古建築影響方面的研究。推進地震科技成果轉化套用,促進科學技術與防震減災業務深度融合。加強省級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創新運行管理機制,不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合作,共同承擔重大工程科研項目,提升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共建共享。
(四)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
1.強化地震應急保障決策服務。統籌加強震前防禦、震時回響和震後救災與恢復重建的決策服務。重點加強震後趨勢判定、現場調查和災害損失評估,及時提供地震烈度評定、震情災情及氣象信息,為應急救災、災後恢復重建提供科學依據。推廣災害風險調查和評估成果,提出規避、降低、轉移地震災害風險對策與措施。
2.豐富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地震安全需求推出一批高質量公共服務產品,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地震速報、預警信息、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等服務;面向橋樑、大壩等重點工程和國防建設,提供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構安全實時線上監測和健康診斷等專業服務;面向國家及河南省重大戰略、重要活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等專項服務。
3.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水平。推動防震減災智慧服務精準化,建設供需對接、便捷智慧型的綜合性公共服務平台,完善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和產品清單。夯實基層基礎,強化全行業全過程公共服務業務支撐。創新公共服務工作機制和評估評價機制,推動多元供給,引進社會力量,培育地震安全公共服務市場。
(五)提升防震減災社會治理能力
1.完善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各級防震減災議事協調機構和機制建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地震災害治理新格局。深化地震機構改革,理順市、縣級防震減災職能,明確市、縣級應急部門防震減災職責。加強各地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建設,推動地震安全風險防範融入基層社區格線化治理體系。完善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引導和規範全社會參與防震減災工作。
2.加強防震減災法治建設。修訂《河南省防震減災條例》和《河南省實施〈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辦法》,推進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管理等重點領域法規建設,推動各地加強防震減災法制建設。支持制定防震減災重大項目地方標準,構建防震減災標準體系,加強地震標準宣傳貫徹。全面實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將地震行政執法全面納入“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深入開展防震減災法等普法活動,增強社會各界防震減災法治意識。落實權責清單制度,依法加強抗震設防管理和地震監測設施、地震觀測環境保護。
(六)提升防震減災信息化水平
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網際網路等新技術與防震減災業務的深度融合和套用,提升地震業務信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依託省政務雲等信息化資源,推進防震減災共建共治共享。落實地震信息化工程任務,完善地震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省防震減災大數據云中心,實現防震減災業務集約化管理。建設數據匯集與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拓展信息發布渠道,加強數據共享、協作聯動、協同服務等信息化建設,提高防震減災信息化水平。
(七)提升公民防震減災科學素養
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公民防震減災科學素養提升工程,堅持軟、硬體並重,構建功能完備的科普傳播平台和科普產品體系。弘揚防震減災文化,建設防震減災文化主題公園,推進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標準化建設。創新傳播方式,加強重點時段科普宣傳,推進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學校、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科學素養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
四、重大項目
(一)黃河流域(河南段)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
1.開展黃河流域(河南段)地震災害風險治理。完成溫塘、封門口—五指嶺、盤谷寺—新鄉—商丘、聊蘭、華山山前斷裂、溫縣—原陽“三縱三橫”斷裂三維空間探測。開展沉積層速度結構探測,建立長周期地震動評估模型。完成黃河流域7個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城鄉房屋承災體抽樣詳查。編制1∶5萬活動斷裂避讓區劃圖,分期分類治理建築工程地震安全隱患,推進地震災害風險精準治理。建設黃河流域(河南段)地震災害重點隱患資料庫、地震成災過程關鍵模型庫,構建地震與地質災害全過程模擬與風險評估系統,實現地震災害風險動態評估。
2.建設大型水庫大壩和特大型橋樑健康監測和診斷系統。建立基於智慧型感測、採集、傳輸、供電、實時數據處理和健康診斷等技術的重大工程結構安全監測及診斷中心,探索開展小浪底水庫大壩、三門峽水庫大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庫區和10座跨黃河特大型橋樑地震安全實時線上監測和健康診斷,動態監控重大工程安全運行。制定河南省重大建設工程強震動監測台陣技術規範,逐步實現全省重大工程安全監測全覆蓋。
3.實施全省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完成省地震構造探查工程項目,推動“5市1區”和重點地震監視防禦區的縣級城市實施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推進地震工程場地探測,158個縣級行政區域完成場地地震工程地質條件探查。編制省級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建立加固工程和新建、改建、擴建工程抗震設防信息資料庫,編制1∶25萬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建設地震災害風險管理平台。構建地震應急處置智慧型化輔助決策系統,實現城市地震災害風險智慧化管理“一張圖”,在8度抗震設防區探索構建地震災害情景模擬系統。
(二)河南省地震監測能力提升工程
1.建設地震監測預警站網。實施地震監測儀器升級換代計畫,提高地震觀測備機備件儲備率;新建15個測震監測站、7個地球物理監測站,加密建設地震預警站,構建手段完備的綜合監測網,實現對省內地震監控能力薄弱地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區和重大工程及基礎設施有效布控。
2.建設非天然地震監控站網。在平頂山市、三門峽市、許昌市礦區建設15個測震監測站,建立非天然地震實時監控與信息發布系統,提升非天然地震精準監控能力。開展礦區淺部結構探測,探明礦區地震斷裂位置和地質結構特徵,分析評估非天然地震危險性。
3.建設地震預警發布系統。完成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實現秒級地震預警和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建立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利用國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應急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手機等渠道,建設立體化傳播網路和個性化接收終端,精準發布地震預警信息。面向軌道交通、礦山、危險化學品、燃氣等重點行業、企業開展地震預警定製化服務,不斷拓展地震預警套用範圍。
(三)河南省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1.建設防震減災科普陣地。在地震高烈度地區、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城市,利用城市綠地、公園、廣場建設10處防震減災文化主題公園;創建100所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標準化學校,配備VR地震避險演練、地震體驗平台等設施設備,提升中小學生防震減災科學素養;新認定3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輔導員、科普教育基地講解員業務培訓,培訓率達到80%以上。深化“網際網路+防震減災科普”,建設河南防震減災全媒體中心和省防震減災數字科普館。
2.創作防震減災科普精品。編制出版《黃河流域歷史大地震啟示》等3套精品圖書,製作《河南省歷史地震遺蹟》等3部專題片,拍攝製作《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河南省地震構造探查工程》《“院士”談減輕自然災害》等10部視頻,集中創作一批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科普作品,形成科普圖書、音(視)頻、互動性產品等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防震減災科普產品體系。
3.建設一體化數字業務平台。加快全領域數位化發展,圍繞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防震減災公共信息服務、政務管理,建立一體化全流程運維監控平台,實現監控運維信息化;建立一體化的數據資源平台,提供資源跨域共享、精準高效服務;建立一體化公共服務平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立一體化的電子政務平台,提高政務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防震減災工作的全面領導,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納入各級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強化規劃組織實施,完善目標導向管理機制,明確規劃約束性指標、工作責任和實施進度,充分發揮相關部門和行業單位的積極性、創造性,強化重點任務、重點項目落實,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二)強化法治保障
全面落實防震減災法定職責,各級政府要定期向本級人大匯報防震減災法律法規貫徹落實情況,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對防震減災領域行政規範性檔案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不斷提升防震減災依法治理水平。
(三)健全投入機制
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力相適應的各級財政投入機制,將防震減災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最佳化投入結構,保障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市、縣級政府要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防震減災經費投入,加強資金使用管理與監督。拓寬經費投入渠道,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四)強化隊伍建設
暢通人才交流、培養、合作、引進渠道,建立靈活開放的人才引進、使用和管理機制,培育高素質、專業化人才梯隊和創新團隊,建立健全以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應急處置等內容為重點的教育培訓體系,著力培養高層次領軍人才,為推動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五)完善評估機制
建立健全規劃評估機制,明確規劃實施責任主體,加強過程管理,跟蹤規劃實施進展,分階段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強化評估結果套用,提高規劃實施成效。

內容解讀

《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政策解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河南省防震減災條例》要求,廣泛凝聚共識,結合我省實際,制定了《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出台背景
  我省地處中原腹地,地震災害高風險是河南基本省情,省內具有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構造背景。全省區域皆處於6度以上抗震設防區,7度以上地區占50.2%,8度地區占6.5%。12個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91個縣(市)政府所在地處於7度以上地區。全省6個省轄市的45個縣(區、市),約2.6萬平方千米區域處於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省人口、產業和財富高度聚集,地震災害的敏感性、破壞性、複雜性愈發突出。
  鑒於此,需要持續推進新時代河南省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提升河南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和損失,努力實現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規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科學把握“兩個大局”,統籌發展與安全,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河南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防震減災重要部署的具體行動,是服務河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主要內容
  《規劃》主要內容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目標”“主要任務”“重大項目”“保障措施”6個部分。
  指導思想方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大力推進新時代河南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提升河南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和損失,努力實現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
  基本原則方面,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發展;堅持預防為主,降低風險;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合作。
  主要目標方面,到2025年,初步形成監測智慧型、防治精準、服務高效、管理科學的新時代河南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基本業務、地震科技創新、防震減災社會治理現代化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高,地震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地震災害風險對全省經濟社會和公共安全的影響持續降低,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更加有力,更多領域邁進全國先進行列。
  主要任務方面,按照國家對防震減災工作的要求,聚焦我省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和短板,適應新發展趨勢需要,結合“十四五”期間我省防震減災面臨的形勢和挑戰,提出了七項任務,包括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提升防震減災科技支撐能力、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防震減災社會治理能力、提升防震減災信息化水平和提升公民防震減災科學素養。
  重大項目方面,聚焦防震減災目標,統籌各級防震減災資源,著力補齊我省防震減災基礎能力短板,謀劃了三個重大項目,包括黃河流域(河南段)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河南省地震監測能力提升工程、河南省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保障措施方面,防震減災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點多面廣,需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形成強大合力和制度保障。為保證《規劃》的落實,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法治保障、健全投入機制、強化隊伍建設、完善評估機制等具體保障措施。

發展歷程

2021年11月5日,大河報記者從《河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全省地震監控能力已達1.5級,34%的區域達1.0級,“十四五”時期,河南將實現全省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0級,並向鐵路、核電、水利、燃氣、化工等行業企業提供定製化緊急地震信息服務,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