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綜合防災減災“十四五”規劃,統籌發展與安全,積極推進全州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對實現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決策部署,依據《雲南省“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規劃》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全州實際,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是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期間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行動綱領,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主要成效
“十三五”時期,全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著力完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災害防治能力,災害防治形勢趨穩向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州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州地區生產總值比例和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分別為0.81%和1.4%,與“十二五”時期相比,分別下降55%和73.6 %,低於1.8%、5.3%的規劃目標。
1. 防災減災體制機制不斷健全
印發《關於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州、縣兩級應急管理機構全部組建到位,成立各級應急委、減災委、消安委,設立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抗震救災及地質災害專項指揮部,建立聯席會議、災害風險趨勢會商研判、災情信息報送、應急聯動處置等多項工作機制,印發《西雙版納州軍地搶險救災協調聯動機制》,建立軍地協調聯動機制,初步形成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各司其職抓預防、分級回響抓救援的工作格局,災害防治的系統性、協同性明顯提升。積極開展應急預案編修工作,初步構建“1+5+N”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即總體預案1件,地震、地質、氣象、防汛抗旱、林草火災等州級災害專項預案5件,各級各有關部門預案數件,常態化開展應急聯合演練。
2. 災害監測預警網路逐步織密
暴雨預警準確率平均達94.7%,較“十二五”末期提高4.38%;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時間平均達41分鐘,高於全省平均值8.2分鐘;建成區域自動氣象站109個,各縣(市)均建立六要素應急氣象觀測站;基本建成勐臘磨憨新一代雙偏振天氣雷達,延伸覆蓋湄公河和老緬泰越等邊境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4級,地震速報時間縮短至3分鐘以內;新建成地震台網68個;3個前兆觀測台站、16個強震觀測台、3個測震台、69個烈度速報和預警平台運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新增地質災害專業型監測點6處、普適性監測點8處,“群測群防”十項制度逐步健全。初步建成3個縣(市)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建成一批雨量(水位)監測站。森林防火監測覆蓋率達38%,建成森林防火視頻系統4套,森林防火視頻監控攝像頭274個,火源管理卡口監控系統96個。
3. 災害防禦基礎工程成效顯著
縣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平台全部建成,現有火箭作業點21個,新建景洪市地面煙爐增雨作業系統11套,圍繞抗旱減災、減輕農業災害、保障水資源、降低森林火險等重點領域常態化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完成景洪市、勐海縣城市抗震防災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開展人員密集場所新建項目抗震設防審查監管和減隔震項目監管工作;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40711戶,拆除D級農村危房11408戶。完成地質災害治理和搬遷避讓項目35個,治理核銷地質災害隱患點345個,有效避免人員傷亡4329人、財產損失11185萬元。實施河流河段治理,提升57.02公里河道堤防防洪標準,保護4.74萬人;完成13件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4. 應急救援處置能力不斷提升
初步形成以消防、行業、基層、航空、社會、緊急醫學等救援隊伍為支撐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和“空天地”一體化救援格局。組建水域專業救援隊1支、輕型地震救援隊1支、地震救援分隊4支,配備救援裝備947件套、救援車13輛;建成州縣兩級森林消防隊伍210人。組建防汛專業搶險隊伍6支369人;設立水上搜救應急中心,建立水上搜救專家和救援人員資料庫;住建系統聯動建築企業組建地震應急搶險“三支隊伍”,配備應急搶險專家134人。新建政府專職消防隊20支,全州29支政府專職消防隊全部完成事業單位法人登記;組建地方半專業撲火隊160人;建成基幹民兵共編應急隊伍57支2005人。積極探索航空救援在應急領域的套用,消防救援支隊同昆明星空通用航空公司建立合作機制,各鄉鎮積極開展直升機起降點選點工作。建成社會應急救援隊伍2支354人。組建衛生應急隊伍4支140人,後備應急醫務人員1629人。
5. 應急保障保通基礎更加堅實
有序開展應急物資和救援力量投送、應急通信保障、應急電力保障、應急道路搶修保通等應急保障保通工作。印發《西雙版納州應急救援力量投送保障方案》,儲備大中型貨運、客運車輛50輛,應急救援力量和物資投送安全高效。實現鄉鎮(街道、農場)衛星電話配備全覆蓋,打通災情報送與應急指揮“最後一公里”。建成電力應急隊伍525人,配備應急保供電裝備設備2000餘台(套),應急電力搶修能力和電力系統防災抗毀能力不斷提升。印發《地震災害交通應急處置預案》,全面保障災區道路交通安全暢通;及時開展災毀道路應急搶險保通工作,“十三五”時期累計清除邊坡坍塌方5161處77萬立方米,修復水毀路基38萬立方米,搶通公路320條802處。
6. 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持續加強
初步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宜、種類多元、互為補充的應急物資儲備網路,為受災民眾生活救助和災害搶險救援提供堅實保障。應急和發改系統完成全州救災物資儲備情況清查摸底,建立物資需求計畫、採購、管理、調撥機制,建立大型超市災害信息聯絡聯動機制,全州現有州、縣兩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倉庫4個,省級代儲和州級庫儲存物資達55類3.6萬餘件,主要物資儲備到位、布局合理,基本實現災後2小時內運抵災區;水利、林草系統分別建有州級防汛物資儲備倉庫1個、州級森林草原防火物資儲備庫1個;交通系統建成瀾滄江水域版納段水上應急救援物資倉庫1個,配置監管船6艘,完成救生衣(器材)配置行動;州縣兩級森林消防隊伍建有物資儲備庫10個;消防救援系統新配備消防員滅火、搶險救援、防護裝備設備10447件(套)及消防車27輛。
7. 基層應急治理效能初步顯現
紮實推進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12個。新增國家級綜合減災示範村1個,省、州、縣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27所。建成應急避難場所19個,占地面積42.7平方米,承載量達17.2萬人。投入189萬元完成4個農村防雷減災示範工程,推進農村防雷設施標準化建設。完成勐海縣、勐臘縣242個村(社區)廣播項目建設任務,基本實現村委會(社區)應急廣播村級終端全覆蓋。建立完善“州-縣-鄉-村”四級自然災害信息員隊伍體系,組建災害信息員隊伍2733人。建成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31個,氣象信息員隊伍356人。
(二)存在問題
對標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決策部署,全州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與防治能力現代化建設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項,具體表現在:
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多部門應急協同聯動機制尚需完善,相關部門職責邊界還不夠清晰。鄉鎮一級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仍在磨合完善中,工作內容點多、面廣、涉及行業多,各環節工作規範性、延續性不夠,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亟待推進。
災害監測能力有待增強。自動氣象站儀器設備老化故障,州級尚未配置應急氣象觀測站。地震監測預報儀器設備老化,信息化、自動化水平低,州本級和景洪市地震預報監測台網空白,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網路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洪水監測預報預警等非工程措施依然薄弱。各類災害監測預警設施還需進一步完善。
災害預警能力有待提升。州、縣兩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尚未建立,各類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出口不統一、形式不統一、發布不規範。州、縣兩級應急廣播平台尚未建設,景洪市村級應急廣播終端還未部署,現有村級應急廣播終端還不能滿足基層特別是邊境村寨實際需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有待完善。
工程防禦短板有待補齊。地震活動斷層探察、地震小區劃編制工作推進緩慢,地震安全性評價機制尚未全面落實。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薄弱,尚無標準化固定作業點。中小河流與山洪災害防治任務艱巨,部分河段堤防尚未達到防洪標準。供水設施不平衡不充分,工程性缺水致旱問題依然突出。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管理的標準化、數位化水平較低。
應急救援能力有待強化。西雙版納及周邊州市、邊境地區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當前救援能力等還不能滿足跨區域救援需求。應急管理“一張圖”運用尚未實現,指揮救援科學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還需提升。消防救援力量裝備配備、訓練演練、戰勤保障等方面還需強化,典型災害事故救援隊伍較為薄弱。現有救災物資儲備庫(點)的配套設施不完善,物資裝卸搬運機械化水平低、效率低,勐海縣缺少專用救災物資儲備庫。
災害共治格局有待深化。巨災保險尚處於初步探索階段。公眾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不強。消防救援力量與周邊國家的跨境聯合救援、物資保障、應急通信、交流學習等合作機制尚未建立。地震預報領域等核心理論和技術仍未突破,災害防治的科技支撐能力還需提升。
(三)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時期,是推進全州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高度重視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顯著增強”的工作要求。州委強調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各族民眾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要“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二是自然災害防治形勢對全州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提出了更高要求。西雙版納州地處地震頻發區,地震構造複雜,新構造運動強烈,歷史上破壞性強震多發,潛在地震災害風險高;西雙版納州地處熱帶北部邊緣,屬熱帶季風氣候,呈現高溫多雨、乾濕季分明而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暴雨、雷電、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頻發,雨季極易引發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重要支流流域性大洪水和超標準洪水威脅時有發生,春夏乾旱易發,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農業乾旱風險等級高,全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較大的氣象災害、水旱災害和地質災害潛在風險;西雙版納州多持續高溫天氣,階段性達到高危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防滅火形勢嚴峻,加之全州邊境線較長、接壤國境線多為草山草場,境外火防控難度大、壓力大。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納入實現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局工作中,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著力構建覆蓋全災種、全過程、全方位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全面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建設,切實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構建全州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西雙版納,為推動全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提供堅實保障,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雲南“輻射中心”建設全局,築牢祖國西南安全穩定屏障。
(二)基本原則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壓實各級各部門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責任,建立高效科學的災害防治體系,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災害和事故風險,主動承擔起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
——以防為主,防救並舉。堅持從源頭上防範,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堅持事前預防、事中救援、事後救助相結合,防災抗災救災相統一,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救災能力。
——政府主導,社會共治。堅持黨的統一領導,統籌發揮全州各級人民政府和應急等相關部門的主導作用。組織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把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貫穿工作始終,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創新驅動,科技賦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最佳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推進科技自主創新,強化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先進技術與防災減災救災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數字應急”,全面融入“數字西雙版納”,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專業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精準化水平。
——統籌協調,開放共享。充分發揮西雙版納特有區位優勢,健全自然災害跨境聯防聯控聯動機制,加強災害防治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雲南“輻射中心”建設全局,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發展目標
1. 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全州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取得新進展,災害防治體制機制和法治建設邁上新台階,災害監測預警和工程防禦能力實現新突破,應急指揮救援能力建設展現新成效,基層治理和社會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國際應急交流合作拓展新深度。到2035年,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各族民眾生活更加美好。
2. 分項目標
法治體系:健全防災減災救災法治體系,持續提升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最佳化完善全州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
災害救助:進一步提升災害救助能力,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在災害發生後10小時之內得到有效救助。
應急避難:不斷提升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綜合服務能力。自然災害易發多發的鄉鎮(街道、農場),實現避難場所全覆蓋。
基層治理:積極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和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基層治理水平和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高。每個城鄉社區(村)確保有1名災害信息員。
社會治理:掌握應急逃生救護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高於2%,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自救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巨災保險取得新發展。
交流合作:積極推進對外合作交流,與周邊國家防災減災救災交流合作機制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務和融入國家、雲南省發展戰略,承擔並完成好國家、省交給西雙版納的防災減災救災國際交流合作任務。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現代化
1. 理順體制機制,完善現代化災害管理體系
完善災害應急法治體系。認真貫徹落實《雲南省自然災害救助規定》《雲南省防震減災條例》《雲南省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嚴格執行、落實災害應急回響、指揮、處置、救援、恢復重建等相關技術標準和規範性檔案,著力提升災害防治法治化水平。
完善災害管理體制機制。推動鄉鎮一級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強化末梢管理。強化州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委員會對全州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的統籌指導、綜合協調,充分發揮各專項指揮部應對相應災種的災害風險防治部署和應急指揮作用,完善部門優勢互補、職責分工明確、責任無縫銜接的統分結合管理模式與跨部門協同機制,增強應急管理工作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落實應急救災主體責任,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原則,銜接好自然災害“防-減-救”責任鏈,確保無縫對接,形成整體合力。健全軍地協調聯動機制,建立應急指揮協同、常態業務協調、災情動態通報、災區聯合勘測、救災力量需求、應急資源保障等工作機制,實現軍地高效有序聯動。強化跨州(市)、跨縣(市)及與周邊邊境地區的協同聯動,健全區域性重大災害聯防聯控和跨區域救援協調工作機制,加強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聯合演練、應急協同回響、應急力量調配、應急物資保障等方面的合作,協同處置重大災害。積極對接通用(民用)機場、航空護林站等,構建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立救援協調聯動機制。健全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機制,科學制定災後恢復重建規劃。
完善災害應急預案體系。適時開展預案編制修訂工作,強化各類各層級應急預案銜接融通和可行性評估,形成與全州災害防治形勢相適應,覆蓋全災種、全層級、全過程的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管理工作機制,實行規範編制、嚴格審核、及時報備、動態管理的應急預案管理制度,實現應急預案規範化、動態化管理。加強應急預案實戰演練,注重應急演練質量和實效,提升應急預案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 強化信息共享,完善常態化聯防聯控機制
健全災害綜合風險趨勢和防範應對措施會商研判機制;完善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共享機制,充分發揮氣象信息在森林火災、地質災害、江河洪水、乾旱等災害預報預警中的作用,整合、規範預警信息發布,積極回應社會關注;嚴格應急值班值守,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領導帶班制度,密切關注預警變化和災情險情動態;健全災情統計制度,建立反應靈敏、運轉高效、全面準確的災情報送、統計、發布、共享體系,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確保災情上報及時、準確、規範,推進涉災部門災害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受災人口、房屋倒損、農作物受災、經濟損失等動態災情數據。
3. 整合各方資源,完善綜合性指揮救援體系
完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立完善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骨幹力量,解放軍、武警部隊為突擊力量,抗震救災、防汛抗旱等專業救援隊伍為攻堅力量,政府專職消防隊、基幹民兵、地方專業(半專業)撲火隊伍等基層救援隊伍為重要力量,航空救援隊伍為提升力量,緊急醫學救援隊伍為保障力量,社會救援隊伍、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和志願者為輔助力量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形成“空天地”應急救援一體化格局。建立完善各類救援力量間的聯勤聯訓和聯合演練機制,形成應急救援合力。最佳化現場指揮制度,規範災害現場各類應急救援力量的組織領導、指揮調度,強化各類救援物資資源的統籌使用和科學調配。
完善巨災指揮救援體系。建立健全應對較大、重大、重特大自然災害的綜合應急指揮協調、救援聯動、聯合演練機制,建立應對重特大自然災害現場指揮的組織、協調和保障機制,規範由預案修訂過渡到災害應急回響的相關工作,明確規範回響程式、部門職責、指揮部組織架構等內容,規範重特大災害現場指揮協調。加強與西雙版納軍分區、駐西雙版納部隊、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國防動員委員會等單位機構的日常業務聯繫,進一步細化巨災風險會商研判和聯合勘測、兵力需求提報、應急資源協同保障等機制。加強與周邊州市的溝通聯絡,深化區域間應急合作與聯合演練。
4. 推進共建共治,完善多元化社會治理體系
健全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機制。探索搭建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協調服務和信息導向平台,實現災害防治需求和社會力量的供需匹配、信息對稱、有效對接,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災害科普宣傳、專業培訓、風險防控、隱患排查、救援救助、物資運輸、心理疏導、恢復重建等領域工作。健全救災捐贈需求發布與信息導向機制,完善救災捐贈款物使用信息公開、使用效果評估和社會監督機制,推動物資捐贈管理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
健全巨災保險風險分散機制。以農房地震保險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分步實施,逐步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構建多渠道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擔機制,推動從簡單的“險後補償”向“險前預警-險中回響-險後補償”的三位一體模式轉變,發揮巨災保險在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提升社會分散和化解風險的能力。
健全應急科普宣教長效機制。探索多種宣傳方式,大力普及災害基本知識和應急避險技能,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救災意識、應急素養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育應急文化,築牢防災減災人民防線。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持續推進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五進”活動;開展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全國消防日、安全生產月等主題宣傳活動;持續推出應急廣播“西雙版納熱線”;將防災減災救災知識納入幹部教育培訓計畫,提升領導幹部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加強科普宣傳教育陣地建設,鼓勵支持各類應急教育科普基地、應急科普場館、安全防範體驗館建設,鼓勵探索“旅遊+科普教育基地”的融合發展模式。
5. 發揮區位優勢,完善國際化交流合作體系
充分發揮邊境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雲南“輻射中心”建設,進一步拓展氣象災害、水域救援、林草防滅火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中老緬越災害聯合預警、聯合演練和協同處置機制,增強跨境災害聯防聯控能力。充分發揮新一代天氣雷達在瀾滄江·湄公河全流域氣象災害、洪水災害監測預警中的作用。完善中老緬泰“瀾滄江·湄公河”四國水上搜救協作機制,加強交流合作與信息共享,開展水上搜救聯合演練,強化險情接警核實、應急回響、信息通報、力量協調、方案制定、生命救助與溢油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協作處置,協同處置重大災害。積極與寮國、緬甸開展森林草原火災聯防工作,建立密切聯防聯控機制,提高中老緬邊境地區森林草原火災防控水平。加強與緬甸、寮國等毗鄰國家相關城市的消防工作交流,推動建立跨境聯合救援、跨境物資保障、跨境應急通信、跨境交流學習等消防工作機制。
(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現代化
6. 摸清風險隱患底數,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開展災害風險要素調查與重點隱患調查評估,摸清全州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區域抗災能力,客觀認識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建立分類型、分區域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建立分級分類重點隱患資料庫;開展災害風險評估,修訂災種區劃,編制災害系列風險圖、綜合風險區劃圖和綜合防治區劃圖。
7. 完善監測基礎設施,提升監測預警能力
提升地震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實施地震台(站)網改擴建工程,填補州本級和景洪市地震預報監測台網空白,建成現代化綜合立體地震監測體系。最佳化地震長、中、短臨預報業務,力爭中長期預報準確率達70%以上,力爭短臨預報取得突破。建成西雙版納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實現震後秒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能力。
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全面推進地面觀測自動化。推進區域自動氣象站站網布局最佳化和升級改造,逐步實現六要素觀測站鄉鎮全覆蓋。州、縣(市)兩級配置或升級氣象應急移動觀測站。加強天氣雷達業務運行,提升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系統監測預警能力。完善、推廣0—30天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型格線預報業務產品體系。
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擴大地質災害專業型監測、普適性監測及群測群防覆蓋範圍,逐步建立完善全面覆蓋、專群結合、實時監測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路體系。建立地質災害形變分析資料庫,連入隱患綜合遙感識別系統平台,提升隱患早期識別能力。
提升水旱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加強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現代化水文站網體系、水文監測體系、水文信息服務體系,提升水文測報服務防汛抗旱能力。建立完善山洪災害防治區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制定江河湖庫旱警水位(流量)及地下水旱警水位,完善洪水乾旱預測預報方案。
提升林草火災監測預警能力。加強森林草原火險預警監測系統建設,到2025年,重點林區火情瞭望覆蓋監測率達80%以上,森林草原火災受害率穩定控制在0.9‰以內。
提升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匯聚、整合涉災部門的基礎監測數據,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多災種和災害鏈的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網路體系,探索開展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實現分類監測和綜合監測有機結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手段,開展災害綜合風險會商和研判,探索開展災害快速評估和綜合評估。建設覆蓋氣象、水利、自然資源、林草、應急等多部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立健全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和預警信息社會再傳播機制,實現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出口統一、形式規範、快速暢通、靶向精準,提高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率、精準度、時效性。
8. 強化隱患源頭治理,提升工程防禦能力
強化自然災害隱患源頭治理,實施各類災害基礎防禦工程,實現防災減災關口前移。最佳化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布局,加強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增雨抗旱、防雹減災、森林防火、生態治理等領域的作用。加快城市抗震防災專項規劃編修實施,提高城市本質防災能力;繼續實施房屋設施抗震鑑定與加固改造工程,推進抗震設防要求城鄉一體化管理,提升城鄉抗震防災能力。實施主要支流綜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城市防洪排澇等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江河、支流和重點區域的防洪減災能力,實施供水保障工程,提升城鄉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繼續推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加強重點區域的工程阻隔帶和生物隔離帶建設,與自然阻隔帶形成均衡的網路化林火阻隔系統;加強邊境地區林草火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禦境外林草火災綜合防控能力。科學規劃、建設、管理各級各類應急避難場所,逐步提升防災避災能力。
9. 依託應急救援中心,提升跨區域救援能力
充分發揮西雙版納區位優勢,面向西雙版納及周邊地區自然災害和疫情處置需求,按照“就近調配、快速出動、有序救援”的原則,建設西雙版納面向南亞、東南亞跨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實現平時應急值守、物資儲備管理、救援隊伍駐紮訓練、專項培訓和應急演練,災情疫情發生時快速回響、應急指揮決策、救援力量就近調配、物資跨區域高效調運、航空救援保障,提升西雙版納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應急救援和防疫的能力。
進一步最佳化完善應急指揮中心業務系統套用與功能覆蓋,整合匯聚災害風險隱患數據、救援隊伍、應急物資、應急避難場所、應急預案、歷史災害等相關數據資源,構建應急管理“一張圖”,逐步建設集應急信息匯聚展現、統計分析、應急值守、監測預警、信息共享、視頻會商、指揮調度、輔助決策、救援現場實時感知等功能於一體的應急指揮中心,實現指揮決策、救援隊伍調動與物資調用的科學化、高效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最大程度減輕災害風險。
10. 加強救援力量建設,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一是瞄準“全災種、大應急”任務需求,結合州內災害形勢特點,依託消防救援系統,加快推進地震救援、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地質災害、水域救援等各類典型災害專業救援隊伍建設,提升應急救援戰鬥力、攻堅力。二是以規範化、專業化、職業化為導向,繼續推進政府專職消防隊達標建設。將民兵應急裝備納入州、縣、鄉三級應急裝備建設管理體系,提高基幹民兵隊伍遂行搶險救災能力,著力構建覆蓋城鄉、延伸至社區村寨的基層救援力量體系,補齊基層救援短板。三是加強森林草原專業、半專業撲火隊伍能力建設,提升全州森林草原防滅火能力、通信指揮和火情早期處理能力。四是繼續推進各鄉鎮直升機起降點選點和建設;積極對接勐海通用機場,拓展應急航空救援服務,建立應急聯動機制與合作機制;鼓勵組建航空救援隊伍,支持引導通用航空企業參與應急救援。五是鼓勵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志願消防隊伍建設,有效補充救援力量供給。六是建立培訓演練、救災回響、指揮有序、科學救援、協調聯動、保障有力的緊急醫學救援機制,加強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提升重特大災害緊急醫學救災救護應急能力。
強化應急救援訓練演練。建精建強消防救援隊伍,建設綜合性應急救援訓練基地,強化特種災害救援專項技術培訓、實戰實訓和赴外交流學習,提高分災種救援攻堅能力和極限條件下的救援能力。加強專業消防力量與相關部門、其他救援力量的交流學習、聯合演練、聯勤聯訓,提升災害應急救援聯動處置效能。
加強救援裝備配備與戰勤保障。構建與全州經濟發展、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和災害事故特點相適應的救援裝備體系,加大常規裝備、先進適應裝備、特種災害裝備配備力度,加強裝備採購驗收、使用管理、維護保養、退役保養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建設戰勤保障消防站為支撐,強化救援隊伍戰勤保障。
11. 完善儲備調運機制,提升物資保障能力
建立完善布局科學、輻射全州、設施完善、規模適宜、結構合理、調運高效的州、縣、鄉三級應急物資儲備調用體系。加快勐海縣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推動森林草原防火物資儲備庫覆蓋到鄉鎮,進一步最佳化物資儲備布局,提升縣級和基層物資保障能力。完善、更新、維護現有物資儲備庫配套設施,逐步推進物資裝卸存儲的機械化、自動化、半自動化建設,實現物資儲調快速高效、安全有序。結合州內災害特點和救災需要,制定應急物資儲備計畫,完善政府儲備和社會儲備相銜接、實物儲備和協定儲備相結合的多元儲備模式,適時最佳化物資儲備結構和規模,確保主要物資儲備到位;鼓勵和引導家庭儲備災害應急物資,提升自救互救能力。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資源共享、節約高效的原則,健全物資採購、儲備、管理、輪換、調撥、配送機制;建立健全應急物資集中生產調度、緊急採購、徵用補償、緊急調運分發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與國家、省物資儲備庫建立互聯互通高效的物資申請和調撥機制,確保州內發生災害後10小時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救助。提升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調運數位化水平。加強應急物流樞紐與配送系統建設,統籌利用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多種運力資源,鼓勵應急物流企業發展,建立多方協作、反應迅速的應急物流體系。
12. 強化格線融合治理,提升基層防治能力
推進基層防災減災格線化治理。探索將應急避難場所管理、災害辨識監測與信息報送、隱患常態化排查治理、應急預案編制演練、防災減災志願者隊伍建設、社區和家庭應急物資儲備、應急科普宣傳、居民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等基層防災減災工作融入基層治理體系。
實施基層防災減災示範工程。積極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充分發揮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引領作用,加強基層災害防治能力標準化建設,提升基層治理水平。以全州沿邊、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為重點地區,實施農村雷電災害防禦示範工程,提升農村雷電防禦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推進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村、防災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創建工作。
加強基層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建設。繼續推進政府專職消防隊伍達標創建;整合最佳化現行分災種建立的災害信息員隊伍,每個城鄉社區(村)至少配備1名災害信息員,明確災害信息員隊伍管理、業務培訓、經費保障等方面的權責,強化防災減災救災培訓和考核,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發揮好災害信息員在災害隱患排查、災害預警信息傳達、災情統計上報、防災避險知識宣傳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培育孵化社會應急救援組織,發展壯大志願者隊伍,鼓勵企事業單位組建應急救援隊伍。鼓勵各鄉鎮(街道)、社區(村)組織基層工作人員、專職消防隊、災害信息員、社會組織、志願者、企事業單位、居民等,開展應急聯合演練。
13. 強化科技人才賦能,提升數字應急能力
圍繞致災成災機理,風險評估防控、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救援、巨災保險等應急領域,加強重大科技問題研究、關鍵技術攻關與科技成果推廣套用,強化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5G、遙感等先進技術在應急領域的融合套用,支持相關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地震數據可視化、地震風險評估及套用等關鍵技術攻關。積極推進與寮國、緬甸國家毗鄰地區的重要跨國斷裂研究,加強跨境地震活動監測和活動機理等研究。推進“孕震異常-台站監測-自動傳輸-匯集存儲”自動化、智慧型化,建設全州全量的地震大數據資源平台。充分套用衛星遙感分析、無人機航攝、地面巡護及其他感知監測手段,建立州級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平台。加快“數字水利”建設,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水利感知網,加強水文、洪澇乾旱監測感知。加快“智慧消防”建設,實施智慧型接處警和指揮系統升級改造,智慧型識別災情信息、“一圖”展現救援資源、智慧型生成調度方案、智慧型感知救援狀態、智慧型輔助指揮決策。加快應急通信提質升級,加大關鍵通信裝備配備力度,改進選點通信、地面中繼、空中組網、反向覆蓋等全新應急通信手段。
四、重點工程
(一)風險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完成全州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摸清風險隱患底數,查明抗災能力,客觀認識風險水平,推進防控方式由隱患防控逐步向“隱患、風險”雙控轉變,提升風險辨識與源頭防控能力。
(二)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
進一步最佳化完善各類災害監測預警基礎設施。整合有關部門監測設施,構建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各級預警信息發布平台與應急指揮中心(平台)數據對接,實現預警信息規範、統一、精準、高效發布。
(三)工程防禦能力提升工程
建設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標準化固定作業點。實施地震易發區城鄉房屋設施抗震鑑定和加固改造工程。緊密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修復、鄉村振興等工作,實施地質災害工程治理與避險移民搬遷工程。以主要支流綜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城市排洪防澇為重點,完善江河安瀾的防洪體系,提升城市防洪減災綜合防治能力。構建城市現代水安全保障網路,提升城市抗旱供水保障能力。
(四)跨區域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建設西雙版納面向南亞、東南亞跨區域應急救援中心,提升西雙版納及周邊地區重特大災害和邊境疫情的應對能力,提升應急監測、回響、指揮、救援全過程的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實現應急救援區域化與西雙版納邊境區位優勢的高度結合,應急管理數位化與應急處置實戰的深度融合。
(五)應急救援力量提升工程
加快組建典型特種災害救援隊伍,提升特種災害攻堅突擊能力。強化常規裝備達標建設、特種災害裝備重點配備、消防車輛裝備提質升級。建設集理論研習、實操訓練、整編訓練、裝備配備、物資儲備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應急訓練基地和應急物資儲備庫。
面向西雙版納水域救援需求,推進西雙版納州水上應急搜救指揮中心建設,提升水上應急救援能力,更好地服務於全州內河高風險水域和應急力量緊缺水域救援需要。
堅持“合理分布、多點輻射、規模適度”的原則,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城市消防站設計規範》,採取新建、改建、擴建、配建等方式,進一步最佳化城市消防救援站點布局,提升救援可及性、高效性。
加強林草火災救援隊伍能力建設。聚焦機構設立、人員編制、營房建設、裝備配備、待遇保障等要素,開展鄉鎮政府專職消防隊伍新一輪達標創建工作。
加強與周邊國家在跨境聯合演練、聯合救援、物資保障、應急通信、機制健全、標準制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跨境災害聯防聯控與應急聯動處置效能,築牢邊境安全螢幕障。
(六)物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加強縣級儲備能力建設,織密應急物資儲備網路,確保物資布局合理、儲備到位、滿足救援需求。匯聚相關部門應急物資信息,建設應急物資管理“一張圖”,強化物資全生命周期、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實現平時動態管理、災時高效調用,提升應急物資儲調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
(七)基層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鞏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成果,增建一批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推進景洪市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試點創建工作,整合最佳化基層防災減災信息員隊伍,繼續推進農村雷電防禦示範工程,完善應急廣播體系。
(八)社會共治能力提升工程
健全防災減災救災教育長效機制,常態化開展防災減災救災“五進”和主題宣傳活動,加強科普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強化防災避險應急演練,增強全民應急意識與能力。探索建立巨災保險,提升災害風險社會分擔和轉移作用。
(九)數字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搶抓“數字西雙版納”建設機遇,加快“數字應急”建設,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災害防治領域的融合套用,提升災害防治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
各級政府加強對本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根據本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組織編制有關規劃或實施方案,細化目標任務,落實責任主體。各級應急部門和主要涉災部門會同發改部門,做好各涉災專項規劃的銜接,強化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協調和監督,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二)完善投入機制,強化資金支撐
完善全面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與防治能力建設的資金多元投入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統籌各部門渠道資金,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資金,支持自然災害防治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治理、基層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投入。加強資金監管,提升資金使用績效。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邊疆治理現代化,加大對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支持力度。
(三)加強監督考核,強化實施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跟蹤評估制度,健全動態調整和修訂機制,完善實施監督考核機制。有關部門和各縣(市)人民政府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測評估,對本規劃相關內容落實情況進行評估統計,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找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
解讀
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西雙版納州“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規劃》(西政辦發〔2022〕84號)(以下簡稱《規劃》)。為便於全州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深入貫徹實施《規劃》,現解讀如下:
一、《規劃》的背景意義
“十四五”時期,全州各類自然災害種類多、災害易發多發的基本情況尚未改變,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和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相關決策部署,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風險,有效防範和應對重特大災害挑戰,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制定本《規劃》。
二、《規劃》的主要內容
《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工程堅持與《雲南省“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規劃》《中共西雙版納州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消防救援事業發展規劃》《西雙版納州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 《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西雙版納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西雙版納州廣播電視局“十三五”以來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成效和“十四五”工作思路》等充分銜接融合,確保與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效銜接。
《規劃》包括前言、現狀與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等6個部分。前言介紹《規劃》的定位、意義、依據和規劃期。現狀與形勢主要總結回顧“十三五”時期工作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研判“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主要明確“十四五”時期全州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原則,確定總體目標和具體指標。主要任務圍繞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現代化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現代化兩個方面,具體包括完善現代化災害管理體系、完善常態化聯防聯控機制、完善綜合性指揮救援體系、完善多元化社會治理體系和完善國際化交流合作體系等5類災害防治體系建設任務,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提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防禦能力、提升跨區域救援能力、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提升物資保障能力、提升基層防治能力和提升數字應急能力等8項災害防治能力建設任務。重點工程包括風險防控能力提升工程、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工程防禦能力提升工程、跨區域救援能力提升工程、應急救援力量提升工程、物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基層防治能力提升工程、社會共治能力提升工程和數字應急能力提升工程等9大類,9大類下又細分為29個子工程。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投入機制和加強監督考核等3個方面。
三、《規劃》的主要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全州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取得新進展,災害防治體制機制和法治建設邁上新台階,災害監測預警和工程防禦能力實現新突破,應急指揮救援能力建設展現新成效,基層治理和社會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國際應急交流合作拓展新深度。到2035年,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各族民眾生活更加美好。
(二)分項目標
法治體系:健全防災減災救災法治體系,持續提升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最佳化完善全州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
災害救助:進一步提升災害救助能力,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在災害發生後10小時之內得到有效救助。
應急避難:不斷提升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綜合服務能力。自然災害易發多發的鄉鎮(街道、農場),實現避難場所全覆蓋。
基層治理:積極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和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基層治理水平和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高。每個城鄉社區(村)確保有1名災害信息員。
社會治理:掌握應急逃生救護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高於2%,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自救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巨災保險取得新發展。
交流合作:積極推進對外合作交流,與周邊國家防災減災救災交流合作機制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務和融入國家、雲南省發展戰略,承擔並完成好國家、省交給西雙版納的防災減災救災國際交流合作任務。
四、《規劃》的重點工程
“十四五”時期,通過實施9大重點工程,推動規劃目標全面落實。
(一)風險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實施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完成全州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摸清風險隱患底數,查明抗災能力,客觀認識風險水平。二是開展地震活斷層探察與地震小區劃工作。開展兩縣一市建設規劃主城區地震活斷層探察工作,編制地震動參數和地震地質災害小區劃圖,重點在重大基礎設施密集區、經濟發展區、人口稠密區、城鎮主要發展規劃區等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
(二)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推進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基礎設施最佳化建設。實施地震監測站網升級、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進一步最佳化完善各類災害監測預警基礎設施。二是推進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信息化建設。建成基本覆蓋自然災害重點領域、區域的全州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逐步形成集全要素綜合監測、綜合風險評估、災害預警、災害態勢智慧型分析功能於一體的監測預警技術支撐系統。三是推進州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建設西雙版納州級、縣(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平台,完成預警發布接入部門的預警信息發布終端和視頻會商終端建設。
(三)工程防禦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二是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抗震加固改造工程。三是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四是實施主要支流綜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和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等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五是實施水庫建設、水系連通、農村供水、灌區建設及改造等抗旱供水能力提升工程。六是推進應急避難場所標準化建設與管理。
(四)跨區域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圍繞推進應急指揮中心數位化建設、強化應急救援力量統籌協同、強化區域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實現應急救援力量快速行動、加強應急救援裝備物資建設和快速掌握研判應急救援信息等重點內容,建設西雙版納面向南亞、東南亞跨區域應急救援中心,提升西雙版納及周邊地區重特大災害和邊境疫情的應對能力。
(五)應急救援力量提升工程
一是推進典型災害事故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加強地震災害、道路交通事故、水域事故和高層建築等專業救援隊伍建設。二是推進應急救援裝備建設。加強消防員個人防護裝備、滅火及應急救援基礎裝備、消防車輛配備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三是推進消防綜合訓練基地和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四是新(改、擴)建4個消防站。五是推進鄉鎮政府專職消防隊建設,完成政府專職隊的達標驗收工作。六是實施沿邊跨境消防安全提升工程。建立磨憨-磨丁跨境救援先遣突擊隊,推動多邊消防技術交流。
(六)物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推進勐海縣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確保全州救災物資儲備到位、布局合理、滿足救援需求。二是推進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信息化建設。整合匯聚分散在相關部門的應急物資儲備信息,推進應急物資管理“一張圖”套用,強化物資全生命周期、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實現平時動態管理、災時高效調用,提升應急物資儲調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
(七)基層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實施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示範工程。鞏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成果,增建一批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推進景洪市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試點創建工作,整合最佳化基層防災減災信息員隊伍。二是實施農村雷電災害防禦示範工程,提升農村雷電防禦服務能力和水平。三是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加快景洪市村級應急廣播終端建設,建設州、縣(市)級應急廣播平台。
(八)社會共治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素養。健全防災減災救災教育長效機制,常態化開展防災減災救災“五進”和主題宣傳活動,加強科普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強化防災避險應急演練,增強全民應急意識與能力。二是推進防震減災科普館建設。三是推進巨災保險建設。探索建立西雙版納州巨災保險制度,充分發揮災害風險社會分擔和轉移作用。
(九)數字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實施防震減災智慧型化工程。建設全州全量的地震大數據資源平台,完善核心業務平台;積極推進西雙版納州防震減災信息分中心,支撐核心業務運行與公共服務產品生成;實施防震減災社會服務互聯互通對接工程。二是推進智慧消防建設。建設新一代智慧型接處警系統,構建智慧型指揮平台;將全州各縣(市)監控探頭接入指揮中心;在重點區域建設物聯網、遠程監控等智慧消防系統,全面接入消防指揮平台。
五、《規劃》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各級政府加強對本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根據本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組織編制有關規劃或實施方案,細化目標任務,落實責任主體。各級各有關部門做好各涉災專項規劃的銜接。
二是完善投入機制,強化資金支撐。完善全面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與防治能力建設的資金多元投入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統籌各部門渠道資金,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資金。加強資金監管。加大對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支持力度。
三是加強監督考核,強化實施評估。建立規劃實施跟蹤評估制度,健全動態調整和修訂機制,完善實施監督考核機制。有關部門和各縣(市)人民政府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測評估,對本規劃相關內容落實情況進行評估統計,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找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