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前 言
西雙版納州位於我國雲南邊陲,地處瀾滄江流域末端、橫斷山脈余脈向東南延伸端,地質構造較為複雜,受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地殼活躍度高,構造地震頻發,地震災害風險較大。西雙版納州內轄區位於北緯21°08′~22°36′,東經99°56′~101°50′之間,屬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相互擠壓的“印緬弧”地震多發區的中國南北地震斷裂帶上。1941年以來7.0級以上的地震就發生了3次。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第一個五年,是譜寫西雙版納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關鍵開端。防震減災是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總體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制定並嚴格實施《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防震減災規劃),推進西雙版納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實現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防範化解地震災害風險的必然要求,是衡量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力、執行力和社會動員力、凝聚力的重要方面,是西雙版納州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特別是防範自然災害的首要內容。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決策部署,踐行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等系列重要論述、批示指示精神,提高全社會抵禦地震災害的綜合能力,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加快推進新時代西雙版納州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雲南省防震減災條例》《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意見的實施意見》《雲南省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雲南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精神,結合西雙版納州實際,制定本防震減災規劃。
本防震減災規劃實施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
本防震減災規劃是引領西雙版納州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部署防震減災重點任務,安排防震減災重大項目和投資,指導縣(市)、鄉鎮(街道)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
一、發展現狀與形勢分析
(一)“十三五”時期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間,州境內共監測到1級以上地震1404次,其中1.0~1.9級1096次,2.0~2.9級261次,3.0~3.9級40次,4級以上地震7次,最大地震是2019年1月14日發生在勐臘縣磨憨東側寮國邊境的4.9級地震。面對頻發的地震形勢,州委、州政府堅強領導、科學決策,各縣市、各部門認真負責、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協調聯動,大力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抗災救災應急準備和演訓,因地震災害死亡失蹤人口為零,緊急轉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數量大幅度減少,較好地完成了防震減災各項目標任務。
1. 防震減災工作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地震應急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工作合力顯著增強。制定、修訂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震應急預案》《西雙版納特別重大地震災害應急處置工作方案》,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管理體制逐步健全,地震災害應急回響、震情跟蹤、趨勢會商、公共服務和社會動員機制更加科學有序有效,地震應急救援機制、地震災害處置能力、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和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進一步改善。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建設、救災物資儲備、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得到加強,應急避難場所、農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設大力推進。抗震設防要求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景洪市轄區為Ⅷ度以上設防、勐海縣轄區為Ⅷ∽Ⅸ度以上設防、勐臘縣轄區為Ⅶ度以上設防)。建成應急避難場所22個,制定對外公共服務權責清單11項,“網際網路+地震”不斷豐富。
2. 地震觀測台網逐步完善,防震減災基礎更加鞏固,綜合防震減災能力明顯提升。新建成地震台網68個。3個前兆觀測台站、16個強震觀測台、3個測震台、69個烈度速報和預警台的運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勐遮水化站全面改造升級,勐臘綜合觀測台站的15套觀測儀器32個測項數據的收集、整理、匯總、傳輸和上報及時、連續、準確、可靠。制定、修訂了一批地震觀測環境保護、震情會商、24小時值班帶班等規章制度。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4級,地震速報時間縮短到3分鐘之內。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明顯增強,地震災害風險普查與防治穩步推進。
3. 地震科學知識宣傳教育更加普及,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全面加強,民眾地震應急避險能力明顯提升。以“5.12”、“11.6”、科技周等防災減災日為契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地震科普宣教活動。地震科普“七進”活動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社會公眾自救互救技能不斷增強。舉辦第一回響人培訓班4期1100人,開展大型綜合性演練3批次、野外地震現場演練6批次、地震科普知識講座20場,制發傣漢文版《自救互救知識》宣傳圖冊1萬冊。新增國家級綜合減災示範村1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7個、州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10個、縣(市)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10個。完成危房改造25412戶,實現“危房清零”。持續開展地震應急基礎資料庫更新建設,為鄉鎮、縣市地震部門配備衛星電話34台,應急備震效能不斷提升,地震科技和社會服務取得新成就。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挑戰
西雙版納地處地震頻發區,地震構造複雜,新構造運動強烈,歷史上破壞性強震多發,勐臘縣處於Ⅶ度以上烈度區、景洪市處於Ⅷ度以上烈度區、勐海縣絕大部分處於Ⅸ度以上烈度區,全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較大的潛在地震災害風險。
當前,全州地震監測預報基礎設施配備不足,監測手段單一,儀器設備陳舊老化,運維成本高,信息化、自動化水平低。地震觀測環境干擾日趨加大,地震預報領域等核心關鍵理論和技術仍未突破,地震短臨預報能力、精準度相對較低。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網路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地震預警體系還未全面建立。
西雙版納州境內自1950年至今未發生過7.0級以上地震,社會各界缺乏破壞性地震回響經驗,幹部民眾普遍對地震及其造成的災害認知、感知不深,公眾防震減災意識不強,自救互救能力薄弱,少部分行業部門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及抗震設防要求不嚴格,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機制還未得到全面落實,部門協調協作機制還亟待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抗震救災與機制還不健全。地震活斷層仍未探明,地震小區化、1:5萬的地震危險性地質構造圖有待編制,城鎮人口密集區域地震災害風險較高,農村民居自建房抗震設防水平相對偏低。部分單位開展地震應急演練不足,部分應急演練缺乏實戰性、針對性、有效性。防震減災專業人才緊缺,部分縣(市)的防震減災行政服務體制機制尚未理順到位。
(三)“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形勢
1. 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批示為防震減災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防災減災救災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次就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深刻回答了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尊重生命、情系民生的執政理念,為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證,組織動員防災減災救災各方面資源和力量,進一步理順統和分、上和下、防和救的關係,確保責任鏈條無縫對接,形成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整體合力。要繼續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克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麻痹思想和僥倖心理。培養防災減災救災專業化人才十分迫切,要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學科建設,不斷提升我國防災減災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同時,還要加大對廣大領導幹部的培訓,強化領導幹部災害風險意識,既要救災沖在前、表現好,更要防災做在前、做得好。
2.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雲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決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譜寫好中國夢雲南篇章。“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開局關鍵期,人民民眾對防災減災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個大局,提高防大震救大災的能力,做好防範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的準備,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構建“全災種、大應急”工作格局,依法規範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地震災害群防共治的新局面,更好地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3. 科技創新水平的不斷提升,為防震減災注入新動力。雲計算、大數據、5G、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日益普及,深井、衛星等地震監測技術、地震預測預報新技術新方法逐漸推廣,為大力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注入新動力。在打造“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發展中,西雙版納科教資源富集,創新平台逐漸增多,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必須主動融入和服務於國家、全省和全州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突出地震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進一步聚焦地震科技的社會公益服務方向,加快地震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地震科技對西雙版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群防群治,全面提高全社會抵禦地震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不斷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回響,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動融入和服務西雙版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大規劃、重大工程、重大戰略,實現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可持續性發展。
(二)基本原則
1. 堅持黨的領導,確保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防震減災事業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黨對防震減災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工作體制機制,有效動員全社會積極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2.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把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提升基層防震減災能力,努力提供優質高效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以服務需求引領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不斷增強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切實減少人員傷亡。
3. 堅持預防為主,提高地震災害風險治理能力。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樹立地震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科學認識和把握地震風險演變規律,加強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全面提升地震災害風險綜合防範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
4. 堅持守正創新,推動防震減災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聚焦西雙版納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關鍵問題,重點突破制約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的“瓶頸”問題,緊密結合西雙版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創新防震減災發展思路和舉措,突出西雙版納防震減災特色,謀劃推動新時代西雙版納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
5. 堅持系統觀念,主動融入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強化頂層設計,科學謀劃事業發展方向,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攻堅克難,奮力“爭先進位”。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初步形成監測智慧型、防治精細、服務高效、技術先進、管理科學的新時代西雙版納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和地震應急救援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地震預報預警工作取得新突破,地震科技和地震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高質量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升,“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保障西雙版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更加有力。
|
| | |
| | 全州域內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4級,地震易發多發區域達到1.0級。建成覆蓋所有鄉鎮(街道)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骨幹台網(平均台站間距小於10千米)。 |
| 震後1分鐘左右實現全州2.5級以上地震基本參數自動速報。 |
| 5分鐘完成地震烈度初報,15分鐘完成地震烈度速報。 |
| 災害性地震發生後10秒內為重點監視防禦區提供地震預警信息 |
| 重點地區公眾覆蓋率不低於80%,其他地區不低於60%。 |
| 全州6級地震超過70%發生在中長期地震重點危險區,力爭作出有減災實效的地震短臨預報。 |
| | |
| |
| |
| 嚴格執行第五代地震動區劃圖和建築抗震設計規範最新標準。即景洪市轄區為Ⅷ度以上設防、勐海縣轄區為Ⅷ∽Ⅸ度以上設防、勐臘縣轄區為Ⅶ度以上設防。 |
| | 州、縣(市)、鄉(鎮/街道/農場)三級政府和州直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地震應急預案修訂率達100%,,其他單位不低於95%。 |
| 震後20分鐘內提供快速評估結果,震後30分鐘內提供地震趨勢快速研判初步意見。 |
| | | |
| |
| |
| |
| |
| |
三、主要任務
(一)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夯實地震監測基礎。注重西雙版納全域均衡發展與重點區域加密相結合。實施好地震台(站)網改擴建工程,建成信息化支撐、智慧型化運維、資料實時共享的現代化綜合立體地震監測體系。
提升地震預報能力。最佳化地震長、中、短、臨預報業務,健全完善地震趨勢預測、危險區判定和短臨預報指標體系,不斷提高地震綜合機率預測業務能力。加強重點危險區震情跟蹤,完善震情會商機制和地震會商技術系統。完善地震預測評價體系,力爭做到中長期預報準確率達70%以上,短臨預報有所突破。
精準發布預警信息。建成西雙版納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實現震後秒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形成部門聯合、上下銜接、管理規範的地震預警信息發布體系。
(二)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
摸清風險底數。實施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積極開展地震活斷層探察與地震小區劃工作,掌握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建立地震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識別,編制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建立健全地震災害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推動建立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建設。
加強抗震設防。進一步落實地震安全性評價“放管服”改革要求,有效管控各類建設工程地震災害風險。推進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
(三)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
構建服務體系。進一步理順和完善州、縣(市)、鄉(鎮)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加強部門協作,鼓勵社會參與,形成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合力;建設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完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技術系統。
增強服務供給。以目標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的智慧型化、精準化、常態化。不斷豐富公共服務產品、拓寬公共服務領域、改進公共服務方式、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充分利用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應急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手機APP等平台,建設立體化傳播網路和個性化接收終端,實現到村到戶到個人。拓展地震預警行業套用,為大型橋樑、水庫大壩、油氣管線、危化企業等行業用戶提供預警信息,拓展信息服務範圍和能力。
(四)提升地震應急服務能力
完善體系建設。提高“防大震、救大災”應急能力,健全州、縣、鄉三級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回響迅速的地震應急指揮體系。推進地震災害應急救援訓練基地建設,提升地震應急救援培訓能力。推進地震專業救援隊伍建設,提升基層應急基礎能力,促進州、縣(市)、鄉(鎮、街道)三級政府開展年度應急演練。積極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參與地震應急救援。
保障應急回響。構建地震應急信息服務統一平台,將地震應急回響輔助決策信息和應急處置流程等標準化呈現。加強餘震監測和震後趨勢預測,有效防範地震次(衍)生災害。建立健全震情災情緊急快報工作機制,破壞性地震後快速提供災情速報、趨勢判定和災情實時動態信息。進一步規範地震現場應急處置工作流程,推進地震現場應急能力建設。組織開展地震現場調查和災害損失評估,編制地震烈度圖。
深入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地震監測管理、地震巨災保險制度等法律法規規章的普及宣傳。依法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全面實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運用“網際網路+監管”手段,提高執法監督效率。提高社會各界防震減災法治意識,提升防震減災法治能力。
(五)增強地震科技支撐
充分利用預警和測震台網等地震觀測數據,基於雲計算、人工智慧和高性能計算等技術,初步實現準實時、自動產出地震觀測報告、震源機制解和地震烈度等參數,挖掘地震短臨預報有效信息。開展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地震數據可視化、地震風險評估及套用等關鍵技術攻關。利用密集台陣技術和地震學方法進一步提升微小地震監測、研究能力。積極推進與寮國、緬甸國家毗鄰地區的重要跨國斷裂研究,加強跨境地震活動監測和活動機理等研究,主動服務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
(六)推進防震減災信息化
強化基礎支撐能力。以傳輸能力和接入能力為重點,提升地震行業網性能,推進州、縣(市)兩級地震工作機構和地震台站信息節點扁平化,確保與省級行業部門有效連結。最佳化業務流程,整合數據資源,推進台站現代化建設,形成“孕震異常—台站監測—自動傳輸—匯集存儲”自動化、智慧型化,建設全州全量的地震大數據資源平台。實現全州監測預報預警等信息實時分析、成果顯示、狀態監控、數據共享、綜合調度,支撐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應急回響、風險防治、公共服務等業務系統運行。通過多網融合,推進與應急部門和有關行業網對接,保障大震巨災應急指揮決策信息的高效互通;對接震災高風險行業,提供專項信息服務;通過公共傳媒平台和社會公眾移動終端,提供預警信息快速“直通車”服務。
(七)加強防震減災法治建設
加大防震減災法、防震減災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力度,依法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組織開展防震減災法律法規普法宣傳活動,提高社會各界防震減災法治意識,提升防震減災法治能力。
四、重點項目
(一)防震減災智慧型化工程
建設全州全量的地震大數據資源平台,完善核心業務平台。積極推進西雙版納州防震減災信息分中心,支撐核心業務運行與公共服務產品生成,保障安全可靠、動態持續的智慧服務。實施防震減災社會服務互聯互通對接工程,架通服務政府、行業和社會公眾的信息橋樑,發揮區域骨幹平台作用。
(二)地震監測站網升級工程
最佳化地震監測台網(站)布局,改善台站觀測環境。遷建景洪測震台,建設景洪綜合觀測站,改擴建勐海觀測井、勐遮水化站。建設一批邊境地區地震監測台站,提升邊境地區地震監測能力,服務“一帶一路”和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新建溫泉流體觀測網。逐步完善地震監測預報業務分析保障系統,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核心業務處理能力,形成布局科學、技術先進、功能完備、流程集約、協同高效的地震監測台(站)網體系,實現地震觀測的自動化、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業務套用的智慧型化。
(三)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示範工程
實施西雙版納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與重點隱患排查示範工程。摸清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客觀認識各地地震災害風險水平,查明重點區域抗禦地震災害能力,為各級黨委政府有效開展地震災害防治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圍繞“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新發展格局,重點在重大基礎設施密集區、經濟發展區、人口稠密區、城鎮主要發展規劃區等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為重點區域或重大工程實施提供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與地震地質災害防治依據。
(四)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技術,依託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成果和信息資源,構建面向各級黨委政府的震前綜合防禦、震後應急回響、災後恢復重建的全鏈條防震減災決策服務體系;面向交通、水利、通信、能源、司法等重點或特殊領域的多元化防震減災專業服務體系;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普宣傳基礎設施建設、科普產品研發與宣傳培訓等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面向重要活動、重大戰略、國防安全等特殊需求,提供地震背景、應急處置措施、輿情監控等專項服務體系。建設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專項服務4類公共服務產品鏈,建成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逐漸實現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的集約化、便捷化、智慧型化。
籌建地震科普館。以防震減災為目的,以地震常識和避震技能普及為主線,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普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場所,利用地震綜合信息、數字多媒體、3D影視、虛擬與現實、機電一體化等現代技術手段,以互動、趣味和視聽等形式,生動、立體、系統呈現地震知識,提升公眾對防震減災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效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全民防震減災意識與素質提升工程
加強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創建,加強省級、州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專兼職科普員培養,實現縣(市)級、州級示範學校科普輔導員全覆蓋。積極推進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增建50個縣級示範社區,增建20個州級示範社區,爭取建設10個省級示範社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防震減災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落實主體主任,加強規劃的縱向銜接並組織實施。健全目標導向管理機制,發揮防震減災有關行業、部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明確規劃指標,落實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細化措施,制定年度實施計畫,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完成。
(二)健全投入機制
堅持和完善雙重計畫財務體制,完善防震減災領域州級、縣(市)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建立與州情、縣(市)情相適應的財政資金投入和保障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多元化資金投入體系。繼續推動地震災害保險制度建設。健全完善各類防震減災資金的管理與監督機制。
(三)統籌協調發展
強化行業內外統籌協調發展機制。加強部門行業規劃橫向銜接,確保“全州一盤棋”“多規合一”“總體目標一致”,各有側重,協調互補。建立防震減災有關行業信息共享與合作機制,實現行業間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基本業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領域協同發展,激發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活力。
(四)開展檢查評估
建立健全檢查評估制度,開展規劃實施跟蹤考核。制定科學的規劃實施體系和評價標準,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後期評價工作,加強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和評估結果的運用,推動本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實現。
解讀
一、背景依據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第一個五年,是譜寫西雙版納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關鍵開端。防震減災是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總體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制定並嚴格實施《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推進西雙版納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實現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防範化解地震災害風險的必然要求,是衡量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力、執行力和社會動員力、凝聚力的重要方面,是西雙版納州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特別是防範自然災害的首要內容。
西雙版納地處瀾滄江流域末端、橫斷山脈余脈向東南延伸端,受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地殼活躍度高,屬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相互擠壓的“印緬弧”地震多發區的中國南北地震斷裂帶上,構造地震頻發,地震災害風險較大,1941年以來州內及周邊地區7.0級以上的地震就發生了3次。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決策部署,踐行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等系列重要論述、批示指示精神,提高全社會抵禦地震災害的綜合能力,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加快推進新時代西雙版納州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雲南省防震減災條例》《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意見的實施意見》《雲南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綱要(2019—2035年)》《雲南省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精神,結合西雙版納實際編制規劃。
二、任務目標
《規劃》既是“十四五”全州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引領藍圖,也是未來五年實施防震減災重點項目建設的前提保障,更是地震部門履行防震減災法定職責的重要體現。
《規劃》對要實現的目標進行量化,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監測智慧型、防治精細、服務高效、技術先進、管理科學為標誌的新時代西雙版納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和地震應急救援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地震預報預警工作取得新突破,地震科技和地震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高質量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升,“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保障西雙版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更加有力。
三、主要內容
從《規劃》的框架看,全文共5章。第一章簡要回顧“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分析“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及主要問題;第二章闡明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三章闡述“十四五”時期的主要任務,分為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地震應急服務能力、增強地震科技支撐、推進防震減災信息化、加強防震減災法治建設7項內容;第四章是重點項目計畫,分為防震減災智慧型化、地震監測站網升級、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示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全民防震減災意識與素質提升等5項工程;第五章是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主要闡述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投入機制、統籌協調發展、開展檢查評估等。
四、涉及範圍
全州行政區域。
五、執行標準
(一)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方面
1.地震監測能力:全州域內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4級,地震易發多發區域達到1.0級;建成覆蓋所有鄉鎮(街道)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骨幹台網(平均台站間距小於10千米)。
2.地震基本參數速報時效:震後1分鐘左右實現全州2.5級以上地震基本參數自動速報。
3.地震烈度速報時效:5分鐘完成地震烈度初報,15分鐘完成地震烈度速報。
4.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時效:災害性地震發生後10秒內為重點監視防禦區提供地震預警信息。
5.地震預警公眾覆蓋率:重點地區公眾覆蓋率不低於80%,其他地區不低於60%。
6.地震預報準確率:全州6級地震超過70%發生在中長期地震重點危險區,力爭作出有減災實效的地震短臨預報。
(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方面
1.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覆蓋率:3個縣(市)、3個園區全覆蓋
2.1:25萬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覆蓋面積達100%
3.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設施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覆蓋率達100%。
4.抗震設防要求標準:嚴格執行第五代地震動區劃圖和建築抗震設計規範最新標準。即景洪市轄區為Ⅷ度以上設防、勐海縣轄區為Ⅷ~Ⅸ度以上設防、勐臘縣轄區為Ⅶ度以上設防。
(三)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方面
1.地震應急預案修訂完成率:州、縣(市)、鄉(鎮/街道/農場)三級政府和州直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地震應急預案修訂率達100%,其他單位不低於95%。
2.地震應急回響保障水平:震後20分鐘內提供快速評估結果,震後30分鐘內提供地震趨勢快速研判初步意見。
(四)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方面
1.公共服務事項:建設公眾服務、行業專業服務、政府決策服務、專項服務4類公共服務產品鏈,建成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
2.公眾服務滿意度:不低85分
3.公眾具備防震減災科學素質比例:不低於18%。
六、注意事項
1.儘可能的兼顧融合各行業部門的既有規劃,確保“全州一盤棋”“多規合一”“總體目標一致”,各有側重,協調互補。
2.任何單位和個人根據地震預測資料和研究結果提出的地震預報意見,應當向抗震救災指揮部書面報告,不得向社會散布。
七、關鍵字詮釋
1.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遭受地震影響破壞的程度。
2.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3.臨震預報: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4.地震預警:是指在破壞性地震發生以後,在某些區域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地震波”到達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相關區域的災害損失。
5.地震活斷層探測:是指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確定活斷層準確的空間位置及深部構造環境,獲取其晚第四紀滑動類型、滑動速度、古地震事件、中強以上地震復發周期等參數的過程。
6.地震小區劃:對某一特定區域範圍內地震安全環境進行劃分,預測這一範圍內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影響分布,包括設計地震動參數的分布和地震地質災害的分布。
八、惠民利民措施
(一)實施防震減災智慧型化工程。建設全州全量的地震大數據資源平台,完善核心業務平台。積極推進西雙版納州防震減災信息分中心建設,支撐核心業務運行與公共服務產品生成,保障安全可靠、動態持續的智慧服務。實施防震減災社會服務互聯互通對接工程,架通服務政府、行業和社會公眾的信息橋樑,發揮區域骨幹平台作用。
(二)實施地震監測站網升級工程。最佳化地震監測台網(站)布局,改善台站觀測環境。遷建景洪測震台,建設景洪綜合觀測站,改擴建勐海觀測井、勐遮水化站;建設一批邊境地區地震監測台站;新建溫泉流體觀測網,逐步完善地震監測預報業務分析保障系統,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核心業務處理能力,形成布局科學、技術先進、功能完備、流程集約、協同高效的地震監測台(站)網體系,實現地震觀測的自動化、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業務套用的智慧型化。
(三)實施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示範工程。摸清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客觀認識各地地震災害風險水平,查明重點區域抗禦地震災害能力,為重點區域或重大工程實施提供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與地震地質災害防治依據。
(四)實施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技術,依託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成果和信息資源,構建面向各級黨委政府的震前綜合防禦、震後應急回響、災後恢復重建的全鏈條防震減災決策服務體系,面向交通、水利、通信、能源、司法等重點或特殊領域的多元化防震減災專業服務體系,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普宣傳基礎設施建設、科普產品研發與宣傳培訓等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面向重要活動、重大戰略、國防安全等特殊需求,提供地震背景、應急處置措施、輿情監控等專項服務體系,建成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逐漸實現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的集約化、便捷化、智慧型化。
(五)實施全民防震減災意識與素質提升工程。加強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創建,加強省級、州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專兼職科普員培養,實現縣(市)級、州級示範學校科普輔導員全覆蓋。積極推進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增建50個縣級示範社區,增建20個州級示範社區,爭取建設10個省級示範社區。
九、新舊政策差異
面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規劃》守正創新,因時而動,順勢而進,該“新”則“新”,“新”出空間,“新”出活力,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樹立地震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科學認識和把握地震風險演變規律,加強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全面提升地震災害風險綜合防範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