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工業園區、示範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濮陽市“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已經濮陽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2022年3月29日
實施方案
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豫政辦〔2021〕73號)和《濮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濮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濮政〔2021〕61號)等有關要求,為全面做好“十四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以及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以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為指導,按照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最佳化科學素質建設長效機制,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市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為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厚植公民科學素質沃土,為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濮陽提供基礎支撐,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濮陽絢麗篇章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堅持價值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引領推動全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加強理性質疑、勇於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持改革創新,創新組織動員機制,推進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突出分類施策和精準服務,促進科普服務普惠與公平。堅持融合共享,促進科普與鄉村振興、文明創建、文化旅遊、衛生健康、防範邪教等工作有機融合。堅持協同聯動,構建“政府引導、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社會參與、多元互動、協調共贏”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三)主要目標。到2025年,科學精神深入人心,全市科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科普活動覆蓋面進一步拓展、有效性進一步增強,科學傳播媒體融合程度進一步深化,科普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區域和城鄉科學素質發展差距明顯縮小,科普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動能顯著增強,適應創新發展需要的現代科普體系更加完善,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對促進科技創新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顯現。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2%。
二、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將科學精神培育和科學方法養成貫穿於青少年成長的全過程。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人才強市”夯實基礎。促進科學教育資源和活動向農村傾斜。
1.系統提升各階段青少年科學素質。將提升科學素質的目標貫穿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各個階段。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積極推動中國小科學課程教育改革,推廣高質量科學教育教材和課程,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和想像力。加強中國小校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中國小科技館、科學實驗室、信息化設施等建設的扶持力度。鼓勵有條件鄉鎮建立農村中學科技館並定時定期免費對外開放,為農村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加強職業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
2.廣泛開展各類科技教育活動。建立健全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促進學校科學課升級,推動館校合作提質增效。引導中國小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場所廣泛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定期開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災減災、防範邪教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科學教育。深入開展課外科普教育和科技創新活動,繼續開展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評選、青少年高校科學營、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加強中國小科學教師培訓。加大對科學教師的培訓力度,將科學教育作為教師培訓進修的重要內容,切實提高中國小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業務能力。將科學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外的科技輔導任務計入工作量,列入績效考核內容,對科技教學和課外科技輔導取得優異成績的科學教師在職稱申報和評優評先等方面給予傾斜。加強農村學校科學教師培訓,到2025年,完成農村學校專兼職科學教師培訓500人次。
牽頭單位:市教育局、科技局、團市委、市科協,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民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環境局、林業局、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農科院、林科院、防震減災中心、氣象局、婦聯、社科聯。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以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重點,推動農村科普資源不斷豐富、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和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全面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1.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科普服務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發揮科普專家、科技特派員、科技專家服務團等重要作用,實施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科技特派員行動計畫、科普及適用技術傳播工程、科技興林與科普惠林工程、“健康中原行·大醫獻愛心”鄉村振興志願服務專項行動、“巧媳婦”工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領頭雁”計畫等惠農工程。推進基層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轉型升級,深化市級科技小院建設,創建3—5箇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著力推進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和巾幗健康行動,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和婦女等困難群體的關愛服務。實施科普帶頭人、第一團支書和“青蔓鄉間”“美麗鄉村”“春雁行動”等專項行動。
2.大力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振興的三年行動計畫,按照“市級引導培訓、縣鄉普遍輪訓”原則,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畫,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分層分類開展全產業鏈培訓。突出抓好科普帶頭人培育。深入實施返鄉創業人才能力提升行動,大力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深入實施鄉村技能人才提升行動和鄉村振興技能培訓項目,培育鄉村工匠。實施現代農業科技示範精品工程,紮實推進“四優四化”(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果蔬和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科技支撐行動計畫。
3.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科普主題活動。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科普活動,統籌開展科普文化進萬家、防範邪教宣傳月、健康中原行、中原女性大講堂、全民健身活動月等活動,積極組織參加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開展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農村科普示範基地創建等活動。普及綠色發展、安全健康、耕地保護、防災減災等科技知識和觀念,推進移風易俗、抵制陳規陋習,引導農民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提升革命老區、脫貧地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科協、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參與單位: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市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民政局、財政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環境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林業局、農科院、林科院、防震減災中心、氣象局、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社科聯。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守規章重安全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
1.大力營造崇尚創新創造社會氛圍。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促進廣大產業工人立足崗位提升技能。組織開展民眾性創新活動、勞動技能競賽、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家政職業技能大賽等各類職工勞動和技能競賽活動。深入實施“金藍領工程”、工匠選樹、“師帶徒”、“匠帶兵”行動和職工素質提升行動。實施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和製造業青年工匠技能提升計畫,開展“安康杯”競賽、青年安全生產示範崗等民眾性活動,形成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發揮“科創中國”平台作用,組建科技服務團隊,推動企業探索技術創新,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深入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每年完成各類職業培訓11萬人次、高技能人才培訓3萬人次。全力推進全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每年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提升培訓6萬人次。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求學圓夢行動等。以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為引領,推動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參加繼續教育5萬人次。
3.開展產業工人科普教育活動。引導企業建立科協組織, 面向職工開展科普教育,提高職工科學素質。將企業宣傳與科普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企業產品技術優勢,面向社會提供科普服務。組織專家服務團深入企業開展送科技活動。面向產業工人開展健康知識、應急知識、反邪教等宣傳教育。努力打造職工書屋規範化建設品牌,加快“電子書屋”建設步伐。
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總工會、應急管理局,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民政局、衛生健康委、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管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農科院、林科院、氣象局、防震減災中心、團市委、市婦聯、科協。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豐富老年人科普服務的供給內容、渠道途徑、方式方法,穩步提升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1.提升老年人科學素質。整合衛生健康、教育、科技、宣傳、民政、體育等部門和科協、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媒體的資源和平台,針對老年人開展多方位全覆蓋的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成立市老年教育指導中心,探索推進職業教育服務全面終身學習質量提升行動。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組織,發展壯大老年志願者隊伍。將健康素養和信息素養知識與技能納入老年大學和社會大學學習課程,突出公益性,推動更多老年人接受培訓。
2.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充分依託老年大學、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區科普大學、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養老服務機構等場所設施,突出衛生健康、科學生活等主題,普及食品安全、防範邪教、心理健康、體育鍛鍊、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升老年人應急、預防詐欺和鑑別謠言等能力。開展各類文體活動,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
3.推進老年人科普資源供給。發揮老年協會、老科協、老年大學等組織機構作用,引導其加強老年人科教資源建設。充分發揮部門優勢,開發老年人樂於接受的各種科普資源,推進科普內容適老化改造。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在社區、農村、校園科普中發揮積極作用。
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教育局,參與單位: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民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總工會、婦聯、科協。
(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進一步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增強履職水平,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1.提升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引導廣大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工作和科學素質工作的重要論述,切實找準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強化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把科學素質教育作為黨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長期任務,納入黨政機關年度教育培訓計畫。將科學素質教育課程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各類幹部培訓院校教學計畫,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
2.強化現代科技知識教育培訓。積極運用網路化、智慧型化、數位化等手段,強化科學素質相關內容學習。充分發揮河南幹部網路學院、學習強國等網路教育平台作用,不斷擴大優質科普信息覆蓋面,豐富幹部教育學習內容,滿足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多元化學習需求。將“科普中國”優質視頻資源引入河南幹部網路學院,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養”選修課。完善幹部評價機制,在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和公務員錄用中體現科學素質要求並有效落實。
3.積極開展各類科普活動。舉辦高端科普報告會、中原科普講壇、首席科普專家報告會、現代科技知識講座,科普和反邪教警示教育進機關、進黨校等活動,引導和幫助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強化科學思維、提升治理能力。有計畫地組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實地參觀學習,引導領導幹部帶頭參加各類科普活動。
牽頭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科協,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環境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林業局、林科院、防震減災中心、氣象局、團市委、市婦聯、科協、社科聯。
三、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的科普功能,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的科普責任意識,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
1.建立健全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在符合條件的科技計畫項目中增加科普任務,將科普工作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提高科普成果在科研項目考核指標中的比重。在科技獎項評定中設定科普工作指標,將科普工作實績納入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條件。積極發揮科技社團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推動學術交流與科普活動緊密結合,促進學術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發揮科普教育基地聯盟作用,將科普工作納入相關科技創新基地考核內容。引導創新主體主動開展科技資源科普化實踐,“十四五”期間每個縣(區)至少打造1個“產業+科普”示範基地。
2.推動科技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支持和指導高等院校、 科研機構、企業等利用其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將科技場館、實驗室等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推動科技成果科普化,加強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學研究過程的宣傳,推動產生一批質量水平高、社會影響力大的原創科普精品。不斷提升企業服務社會功能,引導支持企業建設科普展示館,到2025年,建成3個以上並向社會開放。
3.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發揮科技專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作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一體兩翼”重要承載者的作用,加強對為我市科技創新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典型的宣傳,引導科技工作者踐行服務人民、敢為人先、團結協作和甘為人梯的崇高理念,為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培育科技創新人才作出表率。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教育局、農科院、林科院,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林業局、氣象局、防震減災中心、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科協、社科聯。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強科普資源開發和整合,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多渠道推進數字科普建設,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服務數字社會建設。
1.實施“網際網路+科普”提升工程。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技術手段在科普中廣泛深入套用。整合全市數字科普資源,實現全市科普信息資源網站聯網、上下互動、信息共享。加強科普與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增強公眾需求科普信息供給和傳播能力。發揮電視台、電台、報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等媒體平台優勢,開辦各類科普欄目、科普專刊,傳播科普短視頻等科普資源,形成融媒體傳播合力。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普力度,增加科普內容的傳播報導量。
2.提升科普信息化建設。打造“龍都科普”品牌,推進優質科普內容生產匯聚和傳播服務。舉辦“科普達人秀”、龍都科普大講堂等活動,拓展科普傳播渠道。進一步加強對全媒體科普創作基地的管理,擴大和提升科普大屏的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鼓勵支持“科普中國”信息員通過微信、QQ、微博等廣泛開展傳播分享,推進“科普中國”在社區、校園、鄉村的落地套用。
3.加大對科普創作的扶持和獎勵力度。圍繞公眾關切的社會焦點、熱點問題,大力開展科普展品、科普視頻、科普文創等形式多樣的科普作品創作。舉辦科普科幻作品大賽、科普微視頻大賽,參加全國科普科幻電影周、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開展全市優秀科普作品、科普成果獎評選。
牽頭單位:市科協、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參與單位:市教育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林業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衛生健康委、應急局、市場監管局、農科院、林科院、氣象局、防震減災中心、總工會、團市委、市社科聯。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推動科普基礎設施提質增量,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進一步拓展公眾參與科普的途徑和機會。
1.推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全力推進市科技館建設,力爭將其建成“全國一流、中原領先、低碳環保、輻射周邊”的科技文明展示視窗,爭取“十四五”期間建成並對外開放,支持引導各縣(區)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科普場館。積極推動各級各類科技館免費開放,每個縣(區)均擁有1個以上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科普活動場所。推進我市農村中學科技館資源中心試點建設,全市流動科技館的保有量達到5套,科普大篷車的保有量達到8輛,農村中學科技館保有量達到10個。
2.加強科普教育陣地建設。探索成立濮陽市科普教育基地聯盟,加強統籌協調和業務指導,實施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工程,統籌推進行業類、科研類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發展,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聯盟協作機制。支持大中專院校創建國家級、省級科普教育基地,成立青少年科學俱樂部。以市場化機制調動社會力量,結合我市自然、人文特點,將科普融入黃河文化、紅色主題等旅遊品牌,打造“特色旅遊+科普”品牌。到2025年,市級以上科普教育基地達到60個。
3.推進科普資源共建共享。鼓勵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建設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綜合服務設施,拓展新建及現有的基層服務中心的科普功能。推動將科普設施建設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活動中心等建設內容。推進科普公園、科普小鎮、科普廣場建設。引導和促進公園、自然保護區、景區、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普及科普知識。推動青少年宮、工人文化宮(俱樂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各類培訓基地和文化場所等拓展科普服務功能。
牽頭單位:市科協、科技局,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教育局、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衛生健康委、應急局、市場監管局、林業局、農科院、防震減災中心、氣象局、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社科聯。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全市各級各類科普組織和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
1.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建立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應急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智庫專家、媒體緊密聯繫的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做到及時準確權威發聲、消除公眾疑慮、維護社會穩定。相關部門應將應急理念和知識融入日常科普內容,及時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資源,開展傳染病防治、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利用防災減災日、氣象日、消防日、安全生產月等時間節點,積極開展知識宣講、技能培訓、案例解讀、應急演練等多種形式的應急科普宣教活動。
2.健全基層科普能力體系。構建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主要陣地,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鼓勵有條件的縣(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
3.提升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開展科普示範縣(區)創建和科普示範鄉鎮、科普示範社區評選活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防災減災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氣象日、世界環境日、雙創活動周、防範邪教宣傳月、食品安全宣傳周、市場監管科普宣傳周、社會科學普及周、安全生產月、全民健身活動月等活動。組織開展“典贊·科普中原”、健康科普行動、巾幗雙創行動、科學大講堂、科普公開課、科普巡講、全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等活動,推動線上線下科普活動聯動,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
牽頭單位:市科協、科技局、應急管理局,參與單位: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市教育局、民政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市場監管局、衛生健康委、林業局、社科院、農科院、林科院、氣象局、防震減災中心、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社科聯。
(五)科普人才建設工程。落實國家和省、市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將科普人才發展納入各級各類各行業人才發展規劃。加強科普人才和科技志願者隊伍建設,壯大科普隊伍力量。
1.構建科普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動員激勵機制,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積極性。支持高等院校設立科普專業,加大面向各領域各層次科普人才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推動開展科普傳播職稱評審,打通科普傳播人才職稱晉升通道,探索建立市科普優秀作品直報市科技進步獎的“綠色直通車”機制,將科技人員從事科普工作績效納入考評指標,為科普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2.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全市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體系,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等科技機構的作用,搭建科普服務平台,發展壯大科普專家團隊。充分發揮基層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等作用,引領帶動中國小自然科學類教師、農業技術人員、醫療衛生人員等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
3.大力發展科技志願者隊伍。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組織動員科技工作者、教師、媒體從業者、高校學生、社區工作者等參與志願服務行動,組織開展百名科普專家進百村志願服務活動,提升科技志願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志願服務在青少年、農村、社區科普中的作用。實施“十百千萬”科普工程,到2025年,遴選十支首席科普專家服務隊,培養百名科普專家,發展千名科技人才,培育萬名科普宣傳員。
4.加強科技人文國際交流。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發揮科技共同體優勢和各類人文交流機製作用,深入開展科學教育、傳播和普及的雙邊多邊交流合作。以海智基地的成功創建為契機,圍繞我市石油化工、可降解材料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引進一批知名科技服務機構,搭建高水平的跨國技術研發平台,對接國際創新資源,解決制約我市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通過舉辦產業技術發展大會,以商招商、承接產業轉移項目、科技成果轉化等,多種渠道引進海內、海外優質項目,加大對優質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從源頭上夯實創新發展基礎,推動濮陽經濟高質量發展。
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科技局、科協,參與單位:市委組織部、宣傳部、教育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市場監管局、衛生健康委、應急局、林業局、社科院、農科院、林科院、氣象局、防震減災中心、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社科聯。
四、組織實施
(一)組織保障
1.完善協同聯動機制。建立完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協調機制,將科學素質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加強對科學素質建設的督促檢查。市級有關部門、有關單位將科學素質建設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和計畫,充分履行工作職責。市科協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完善工作機制,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全市科學素質建設。
2.健全縣(區)工作體系。各縣(區)政府負責統籌當地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組織實施工作,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納入本地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縣(區)科協牽頭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會同相關部門全面推進本地科學素質建設。
(二)機制保障
1.完善表彰獎勵機制。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揚和獎勵,大力宣傳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給予科普與科技創新同等待遇,把科普績效作為職稱晉升、年終考核、績效分配的重要依據,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科普人才申報各級各類人才表彰和資助項目。
2.完善監測評估機制。落實國家、省科學素質工作評估制度,加強對《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督促指導,配合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科普統計工作,監測評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情況和效果。
3.完善社會動員機制。激發社會參與科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助推公民科學素質比率有效提升。積極組織參加全國文明城市、科普示範縣(區)等創建活動,進一步形成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同的良性機制。
(三)條件保障
1.堅持法治引領。推動科普法律法規有效落實,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普法》、《河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宣傳,營造濃厚科普氛圍。
2.落實經費投入。堅持政府引導,鼓勵社會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為科學素質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各級政府要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根據財力情況和科學素質建設需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保障《科學素質綱要》順利實施。各有關部門要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加強經費管理和績效評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鼓勵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採取設立科普基金、資助科普項目等方式為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
發展歷史
2022年4月,濮陽市印發《濮陽市“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
內容解讀
《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將重點實施“五大行動”: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同時,還將實施“五大工程”: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普人才建設工程。持續打造“科普濮陽”品牌活動,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偏遠地區、農村傾斜。積極打造國家級、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到2025年,創建市級以上科普教育基地達到60個。2022年實施完成“十百千萬”科普工程,舉辦好濮陽市百校千企萬眾科普創意創新設計大賽。
《綱要》還對完善協同保障、表彰獎勵、監測評估、社會動員、法治引領等機制,健全縣區工作體系,落實科普經費投入等提出了具體要求。
為確保“十四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的圓滿完成,我市將建立政府主導、科協牽頭、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組織領導體系和有效的工作體制機制,著力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濮陽絢麗篇章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