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鄭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已經鄭州市政府同意,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22年1月12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12日
  • 發布單位: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
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的通知》(國發〔2021〕9號)(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豫政辦〔2021〕73號)和《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有關要求,為做好“十四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現我市2025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目標,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以及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最佳化科學素質建設長效機制,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市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為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厚植公民科學素質沃土,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原更加出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價值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科學精神引領推動全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加強理性質疑、勇於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持改革創新,創新組織動員機制,推進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突出分類施策和精準服務,促進科普服務普惠與公平。堅持融合共享,促進科普與城市發展、鄉村振興、文明創建、文化旅遊、衛生健康、防範邪教等工作有機融合。堅持協同聯動,構建“政府引導、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社會參與、多元互動、協調共贏”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三)主要目標
2025年目標,科學精神深入人心,全市科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科普活動覆蓋面進一步拓展、有效性進一步增強,科學傳播媒體融合程度進一步深化,科普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區域和城鄉科學素質發展差距明顯縮小,科普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動能顯著增強,適應創新發展需要的現代化科普體系更加完善,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對促進科技創新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顯現。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7.8%。
二、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系統提升各階段青少年科學意識和綜合素養。將提升科學素質的目標貫穿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各個階段。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深化中國小科學課程教育改革,推廣高質量科學教育教材和課程,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和想像力。加強中國小校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小小科學家科技創新操作室、中學“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中國小科普活動室建設。加大對農村中國小科技館、科學實驗室、信息化設施等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強職業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
2.深入開展各類科技教育活動。建立健全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積極推進科技場館、博物館、科普大篷車進校園,促進學校科學課升級,建設館校結合示範校。定期開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災減災、防範邪教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科學教育。大力開展課外科普教育和科技創新活動,廣泛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生英才計畫、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評選、青少年高校科學營、中小學生科學運動會、大學生機器人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加強中國小科學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對科學教師的培訓力度,將科學精神和科學教育作為教師培訓進修的重要內容,切實提高中國小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業務能力。將科學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外的科技輔導任務計入工作量,列入績效考核內容,對科技教學和課外科技輔導取得優異成績的科學教師在職稱申報和評優評先等方面給予傾斜。加強農村學校科學教師培訓,到2025年,完成農村學校專兼職科學教師培訓600人次。
牽頭單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團市委、市科協,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工信局、市應急局、市人社局、市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市體育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園林局、市林業局、市文物局、市氣象局、市婦聯、市社科聯、市防震減災中心。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和人才培養。按照“省級示範培訓、市級引導培訓、縣鄉普遍輪訓”原則,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畫,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分層分類開展全產業鏈培訓。突出抓好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培育。深入實施返鄉創業人才能力提升行動,大力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深入實施鄉村技能人才提升行動和鄉村振興技能培訓項目,培育鄉村工匠。實施現代農業科技示範精品工程,紮實推進“四優四化”(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果蔬和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科技支撐行動計畫。
2.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科技特派員行動計畫、科普及適用技術傳播工程、科技興林與科普惠林工程、“健康中原行·大醫獻愛心”鄉村振興志願服務專項行動、“巧媳婦”工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領頭雁”計畫等惠農工程。發揮首席科普專家、科技特派員、科技專家服務團等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科普服務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推進基層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轉型升級,積極建設科技小院,創建5個省級科技小院。著力推進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和巾幗健康行動,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和婦女等困難群體的關愛服務。實施科普帶頭人、第一團支書和“青蔓鄉間”“美麗鄉村”“春雁行動”等專項行動。
3.大力開展農村科普主題活動。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周、科普日等民眾性科普活動,統籌開展科普文化進萬家、防範邪教宣傳月、健康中原行、鄭州巾幗大講堂、全民健身活動月等活動,積極組織參加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開展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農村科普示範基地創建等活動。大力普及綠色發展、安全健康、耕地保護、防災減災等科技知識和觀念,推進移風易俗、抵制陳規陋習,引導農民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提升革命老區、脫貧地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牽頭單位:市農委、市科技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應急局、市財政局、市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健委、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團市委、市婦聯、市社科聯、市防震減災中心。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深入開展民眾性建功立業活動。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促進廣大產業工人立足崗位提升技能。組織開展民眾性創新活動、勞動技能競賽、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家政職業技能大賽等各類職工勞動和技能競賽活動。深入實施“金藍領工程”,實施工匠選樹、“師帶徒”“匠帶兵”行動和職工素質提升行動。實施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和製造業青年工匠技能提升計畫,開展“安康杯”競賽、青年安全生產示範崗等民眾性活動。
2.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發揮“科創中國”平台作用,組建科技服務團隊,推動企業探索技術創新、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深入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每年完成各類職業培訓35萬人次、高技能人才培訓2萬人次。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求學圓夢行動等。以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為引領,推動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參加繼續教育10萬人次。實施全市專業人才重點高級研修計畫,推動產業工人隊伍技術改革,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
3.開展產業工人科普教育活動。引導企業建立科協組織,面向職工開展科普教育,提高職工科學素質。將企業宣傳與科普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企業產品技術優勢,面向社會提供科普服務。組織專家服務團深入企業開展送科技活動。面向產業工人開展健康知識、應急知識、反邪教等宣傳教育。努力打造職工書屋規範化建設品牌,加快“電子書屋”建設步伐。
牽頭單位:市人社局、市總工會、市應急局,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衛健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氣象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防震減災中心。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實施智慧助老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依託社區科普大學、老年大學(學校)、社會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電信詐欺。
2.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依託健康教育系統,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開展健康大講堂、中醫名家講堂等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鍊、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科普大學、老年大學(學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
3.進一步增加老年人科普資源供給。發揮老年協會、老科協、社區科普大學、老年大學等組織機構作用,引導其加強老年人科教資源建設。充分發揮部門優勢,開發老年人樂於接受的各種科普資源,推進科普內容適老化改造。建立完善的科普志願者講師隊伍和資源庫,開展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形式多樣、精準多元的科普活動。
牽頭單位: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體育局、市婦聯。
(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把科學素質教育作為黨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長期任務,納入黨政機關年度教育培訓計畫。將科學素質教育課程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各類幹部培訓院校教學計畫,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增強推進鄭州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鄭州邁向高質量發展。
2.發揮網路學院優勢,擴大科學素質教育覆蓋面。積極運用網路化、智慧型化、數位化等手段,強化科學素質相關內容學習。充分發揮河南幹部網路學院、學習強國等網路教育平台作用,不斷擴大優質科普信息覆蓋面,豐富幹部教育學習內容,滿足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多元化學習需求。完善幹部評價機制,在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和公務員錄用中體現科學素質要求並有效落實。
3.廣泛開展針對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各類科普活動。舉辦機關科普大學、現代科技知識講座、科普和反邪教警示教育進機關、進黨校等活動,引導和幫助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強化科學思維、提升治理能力。有計畫地組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實地參觀學習,引導領導幹部帶頭參加各類科普活動。
牽頭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健委、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社科聯、市防震減災中心。
三、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1.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有條件的科技計畫項目承擔單位和個人,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在鄭州市科技計畫體系中增加科普工作專項,將科普工作納入全市科技創新考核體系,將科普工作實績納入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條件。積極發揮科技社團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推動學術交流與科普活動緊密結合,促進學術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發揮科普教育基地聯盟作用,將科普工作納入相關科技創新基地考核內容。引導企事業單位主動開展科技資源科普化實踐,“十四五”期間建設50個市級科普示範基地。
2.促進科技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支持和指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利用其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省、市)重點實驗室、企業將科技場館、實驗室等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推動科技成果科普化,加強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學研究過程的宣傳,推動產生一批質量水平高、社會影響力大的原創科普精品。新建科技設施和設備要注重其科普功能的同步建設,積極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設施和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不斷提升企業服務社會功能,引導支持企事業單位建設科普展示館,到2025年,建成1個以上並向社會開放。
3.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發揮科技專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作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一體兩翼”重要承載者的作用,加強對為我市科技創新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典型的宣傳,依託鄭州科技館等設施和資源,打造“三基地一平台”(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台)。引導科技工作者踐行服務人民、敢為人先、團結協作和甘為人梯的崇高理念,為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培育科技創新人才作出表率。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資源規劃局、市農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文物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社科聯、市防震減災中心。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實施“網際網路+科普”行動。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技術手段在科普中廣泛深入套用。整合全市數字科普資源,實現全市科普信息資源網站聯網、上下互動、信息共享。加強科普與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增強公眾需求科普信息供給和傳播能力。發揮電視台、電台、報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等媒體平台優勢,開辦各類科普欄目、科普專刊,傳播科普短視頻等科普資源,形成融媒體傳播合力。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普力度,增加科普內容的傳播報導量。
2.推進科普信息化提升。打造本地特色科普品牌,推進優質科普內容生產匯聚和傳播服務。發揮科普新媒體聯盟作用,持續辦好“科普之聲”“鄭州科技館公眾號”“老花鏡科普”“鄭道”等公眾號,運營好“鄭州科技館線上”等新媒體,拓展科普傳播渠道。鼓勵支持“科普中國”信息員通過微信、QQ、微博等廣泛開展傳播分享,推進“科普中國”在社區、校園、鄉村的落地套用,2025年,各區縣(市)“科普中國”信息員註冊數量要達到常住人口的2%。
3.加大對科普創作的扶持和獎勵力度。發揮科普科幻創作聯盟作用,著力開發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貼近基層且適於網路傳播的原創性優秀科普科幻作品,滿足科普智慧化發展需要。重點資助社會熱點科普著作創作出版。積極參與科普科幻作品大賽、科普微視頻大賽、全國科普科幻電影周、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
牽頭單位:市科協、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參與單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委、市林業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衛健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文物局、市氣象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社科聯、市防震減災中心。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1.加快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鄭州科技館新館的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高效推進鄭州科技館新館建設和運營管理,鼓勵引導各區縣(市)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科普場館。積極推動各級各類科技館免費開放工作,推進智慧型科技館建設和“網際網路+”科技館建設。到2025年,每個區縣(市)均擁有1個以上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科普活動場所。推進區域農村中學科技館資源中心試點建設,科普大篷車的保有量達到7輛,農村中學科技館保有量達到5個。
2.加強科普教育陣地建設。加強統籌協調和指導,實施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工程,統籌推進行業類、科研類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發展,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聯盟協作機制。以市場化機制調動社會力量,結合我市自然、人文特點,將科普融入黃河文化、紅色主題、山水休閒等旅遊品牌,打造“特色旅遊+科普”品牌。進一步推進科普教育基地網上展館建設,引導推動科普資源和創新要素下沉基層和農村,打造有觀摩、有體驗、有影響、有實效的城鄉科普陣地。到2025年,市級科普教育基地達到50個。
3.推進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強化頂層設計和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具備科技教育、培訓、展示等多功能的開放性、民眾性科普活動場所和科普設施。鼓勵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建設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綜合服務設施,拓展新建及現有的基層服務中心的科普功能。推動將科普設施建設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活動中心等建設內容。推進科普公園、科普小鎮、科普廣場建設。引導和促進公園、自然保護區、景區、機場、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普及科普知識。推動青少年宮、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各類培訓基地和文化場所等拓展科普服務功能。
牽頭單位:市科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委、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衛健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文物局、市氣象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社科聯、市防震減災中心。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提昇平戰結合應急科普能力。建立應急科普協調聯繫機制,堅持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應急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智庫專家、媒體緊密聯繫,及時準確發出權威聲音、消除公眾疑慮、維護社會穩定。整合資源建立常態化應急科普專家庫和科普資源信息庫,加強應急科普基礎建設,推動在科技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等陣地設立應急科普宣教專區。將應急理念和知識融入日常科普內容,利用防災減災日、氣象日、消防日、安全生產月等時間節點,積極開展知識宣講、技能培訓、案例解讀、應急演練等多種形式的應急科普宣教活動。
2.實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主要陣地,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提升基層科普服務能力。依託社區公共服務場所和設施,完善社區科普活動室、圖書室、科普畫廊等基礎設施。堅持“全域化布局、項目化實施、制度化管理、品牌化打造”的工作思路,實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行動,鼓勵引導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層開展“i科普”科技志願服務,深入開展科技、文化、衛生、安全、健康、環保進社區等活動,開展全國科普示範區縣(市)和省級科普示範社區、鄉鎮創建工作。
3.廣泛開展民眾性科普活動。深入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防災減災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氣象日、世界環境日、雙創活動周、防範邪教宣傳月、食品安全宣傳周、社會科學普及周、安全生產月、全民健身活動月等活動。組織開展社區科普大學、健康科普行動、巾幗雙創行動、科普公開課、全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等活動。
牽頭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市應急局,參與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委、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衛健委、市消防救援支隊、市園林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市人防辦、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社科聯、市防震減災中心。
(五)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1.構建科普人才培養體系。落實國家和省、市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將科普人才發展納入各級各類各行業人才發展規劃。完善動員激勵機制,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積極性。加大面向各領域各層次科普人才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推動科普專業人才的培養。推動開展科普傳播職稱評審,打通科普傳播人才職稱晉升通道,將科技人員從事科普工作績效納入考評指標,為科普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2.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全市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體系,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等科技機構的作用,搭建科普服務平台,發展壯大科普專家團隊。充分發揮基層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等作用,引領帶動中國小自然科學類教師、農業技術人員等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發現、培養一批科普達人,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
3.大力發展科技志願者隊伍。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和社區科普大學建設,組織動員科技工作者、教師、媒體從業者、高校學生、社區工作者等參與志願服務行動,提升科技志願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志願服務在青少年、農村、社區科普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和獎勵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到2025年,發展科技志願者1萬人。
4.加強科技人文國際交流。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充分發揮科技共同體優勢和各類人文交流機製作用,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公共衛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等領域合作,深入開展科學教育、傳播和普及的雙邊多邊交流合作。
牽頭單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委、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文物局、市氣象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社科聯、市防震減災中心。
四、組織實施
(一)組織保障
各級政府負責本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要建立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機制,將工作成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將重點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畫,將《科學素質綱要》有關指標任務納入全市綜合考評績效考核目標。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本實施方案的分工安排,將有關工作任務納入本部門、本系統的工作規劃和計畫。各級科協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溝通聯絡工作,會同各有關方面共同推進科學素質建設。
(二)機制保障
完善表彰獎勵機制,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健全科普工作者的考核評價體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給予科普與科技創新同等待遇,把科普績效作為職稱晉升、年終考核、績效分配的重要依據,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科普人才申報各級各類人才表彰和資助項目。完善全市科學素質工作評估制度,加強對《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督促指導,定期開展全市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科普統計工作,監測評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情況和效果。
(三)條件保障
堅持政府引導,鼓勵社會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為科學素質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各級政府要根據財力情況和科學素質建設需要,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保障《科學素質綱要》順利實施。各有關部門要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加強經費管理和績效評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