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肇慶市人民政府於2023年6月15日印發肇慶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肇慶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3年6月15日
  • 發布單位:肇慶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部署,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9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粵府〔2021〕76號)檔案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套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科學素質,對於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三五”期間,我市各地、各有關單位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力實施《肇慶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紮實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機制日臻完善,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廣東省科技進步活動月等主題科普活動,科普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重點人群科學素質穩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取得新成效,基本實現“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
  雖然我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取得新進步,但由於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尤其是受到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制約,目前我市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省內外先進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20年我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9.6%,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2.79%;另外,我市市域內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也極不均衡,東南板塊與西北板塊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這都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對科普的需求和實現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我市需要高度重視和認真加以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鎮、村基層科協組織建設滯後,人員、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未能正常開展科普工作;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科普資源開發和共享,特別是智慧化傳播水平不高,科普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科普投入嚴重不足,未能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形勢需要等。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搶抓“雙區”建設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開發開放重大機遇,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對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的決策部署,加快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文明城市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為重點,著力打造立足本地實際、符合時代潮流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我市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協同區、創新產業重要承載地,奮力打造珠三角核心區西部增長極和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新都市增添動力。
  (二)工作原則
  ——突出科學精神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理性質疑、勇於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創造和科學文明的社會氛圍。
  ——堅持協同推進。發揮政府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強統籌協調、政策支持、投入保障。執行《廣東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並落實好相關配套政策檔案。激發市內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基層組織、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活力,調動全民參與積極性,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深化供給側改革。破除制約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價值導向,創新組織動員機制,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探索科普供給新方法、新路徑,提高科普的知識含量,最佳化供需匹配度,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
  ——擴大開放合作。加強我市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融合發展和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加緊密的科學素質交流活動,共築對話平台,增進開放互信,深化創新合作,推動經驗互鑒和資源共享,構建覆蓋更廣、聯繫更緊密的科普大聯盟。
  (三)目標任務
  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6%。全市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狀態明顯改善。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有顯著成效,公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基層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有效促進社會文明。
  三、行動計畫
  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聚焦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五大重點人群,在“十四五”時期實施五項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一)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像力和求知慾,樹立科學志向。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學教育水平,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市夯實人才基礎。
  ——推動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普遍開展。普遍開展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科學教育,將落實立德樹人、培養科學素養、弘揚科學精神貫穿於育人全鏈條,按照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省教育廳相關課程實施意見開齊開足科學課程,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完善開展科學教育所需的科學實驗和科學體驗的場所、設施,並將科學教育活動納入學校工作考核內容。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將學習科學家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每年開展一屆肇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實踐能力挑戰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和科技勞動教育暨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指導各縣(市、區)依託競賽和實踐活動普及青少年科學教育、提升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並為更高級大賽輸送優質人才。每年舉辦一屆肇慶市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競賽,指導各縣(市、區)不斷完善科學拔尖人才培養機制,推薦優秀青少年學生參加國家級學科競賽。根據國家和省相關安排做好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肇慶市學員的選拔工作,推薦優秀高中生走進重點高校、著名企業、科研院所,參加為期一周的科技與文化交流活動。大力開展學校科技節、科技周、科普日等活動,指導學校教師將數學、科學、藝術、人文等學科知識通過學生實踐體驗滲透到學校科技活動中,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避險自救、身心健康等知識,營造崇尚科學的校園文化氛圍。持續推進“廣佛肇中國小科技教育交流系列活動”的舉辦,在科技模型及無線電測向競賽、無線電技能套用大賽、自然觀察實踐與理論知識教育活動等方面加強廣佛肇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合作,與珠三角先進地區分享科普教育心得。[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人社局、市衛健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評價。引導變革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和想像力。積極推進義務教育科學學科質量監測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各縣(市、區)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指導,做好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套用。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學、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在內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根據初高中教育的性質、學生年齡特點,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充分反映學生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依託省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學生個人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並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納入學生升學劃線錄取參考依據,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充分推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加強青少年科技教育基礎建設,系統性推動“廣東省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和“肇慶市科普教育特色學校”創建,指導學校融合特色學校標準開展常態化科學教育工作。[市教育局牽頭,市科技局、市科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推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開展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鼓勵在肇高校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果,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裝備開展課堂教學和科技教育課外活動,不斷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水平,加強科學素質線上開放課程建設,推動科學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聯通。支持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入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鼓勵高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開設科學教育本科專業。最佳化職業教育學科專業結構,重視發展基礎學科,大力發展套用學科,切實加大套用型人才培養改革力度,構建層次完備、科類齊全、結構合理、符合需要的套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優先發展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相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支持高校和職業院校積極開展創客活動、智慧型機器人、聲控機器人、模擬機器人等科技興趣小組活動,加強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構建校內外科學教育協同機制。不斷完善健全中國小課後服務保障機制,統籌利用好社會資源,發揮好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少年宮的作用,教育、文化、體育等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廣泛開展科技類實踐活動,豐富服務形式與內容。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鼓勵學校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等科普場所廣泛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組織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會(協會、研究會)、企業等開發開放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動員和組織科學家、工程師、醫療衛生人員等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開展生理衛生、自我保護、安全健康等科學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科技節、科學營、科技小論文(發明、製作)等科學教育活動。[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牽頭,市人社局、市衛健局、團市委、市科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加強中國小校科學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指導督促我市各校按照國家標準配齊配優科學教育教師,實現每箇中國小校至少配備有1名以上科學教育教師(科技輔導員),通過不斷完善職稱評定、評價考核、培訓學習等管理制度,進一步激發科學教育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我市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強化中國小科學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專業素養提升,加大對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每年培訓150名科技輔導員。[市教育局牽頭,市人社局、市科協、團市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質為重點,不斷豐富農村科普活動和科普資源,持續改善農村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和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全面推進我市鄉村振興。
  ——加強對農民的科普宣傳教育。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食品安全、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全市科技進步活動月等民眾性、經常性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科學技術普及,培育文明鄉風,激發農民民眾投身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進一步豐富鎮街黨校教育培訓課程和內容,針對農村黨員民眾的需要,提供更多的新思想、新政策、科普知識、先進性教育等方面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課程,改變農村民眾落後的思想觀念,全面提升農民民眾的科學意識和生產技能,使農村民眾更多參與到鄉村振興上。[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市科協牽頭,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開展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高素質農民培育示範基地等農民科學素質提昇平台建設。加強農村雙創人員和雙創導師培育,從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電商輔導員、科技特派員、返鄉創業帶頭人中選拔一批創業就業導師,培大育強創業主體。開展農民職業技能鑑定和技術等級認定,加大高素質農民、農村電商技能人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經營者的培訓力度,培養大批適應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大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能培訓,充分發揮培訓機構、教育機構的作用,面向農村開展農業職業技術培訓;面向農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面向科技示範戶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到2025年,培育高素質農民5000名,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0萬人。[市農業農村局、市人社局牽頭,市科協、市婦聯、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院(校)地共建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作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申報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示範基地,開展科技示範,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引導專業技術學(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大力推廣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全市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100%。[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科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完善農村科普體系建設。持續推進“肇慶市基層科普行動計畫”,完善農村科普基礎設施,強化農村中學科技館、鄉村學校少年宮等建設,提高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的巡展頻率,每年新增4家以上科普教育基地。推動科技小院、農村夜校、科普惠農服務站、農家書屋等服務平台建設。引導科普中國鄉村e站轉型升級,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在農村落地套用。推動嶺南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與大灣區農業示範園等科普平台的建設。[市科協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三)實施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服務我市產業高質量發展。
  ——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組織開展“中國夢·勞動美”、最美職工、巾幗建功、智慧藍領、南粵工匠等活動,加大先進典型評選宣傳表彰力度,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勇於創新的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先進勞模宣講活動100場以上,定期舉辦勞模風采攝影展,拍攝“勞模風采”等專題,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推動形成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社會新風尚。[市總工會牽頭,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營造創新創造濃厚氛圍。積極配合省相關單位開展“眾創杯”、“創客廣東”等創業創新大賽,以及廣東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南粵技術能手”評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勞動和技能競賽等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勞動技能競賽。每年舉辦職工職業(行業)技能競賽100場以上,強化百萬技能人才技能競賽崗位練兵、創新創業大賽、巾幗建功、創新方法大賽等民眾性勞動比武活動社會效應。建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統籌利用示範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發現、培養高技能人才。組織開展“五小”等民眾性創新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市人社局牽頭,市總工會、市科協、市科技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推進產業工人教育培訓。充分發揮全市職業技能學校以及市職工業餘中等學校教育培訓作用,圍繞產業發展需求,繼續以“粵菜師傅·肇慶名廚”“南粵家政·肇慶管家”“廣東技工·肇慶工匠”三大工程為抓手,推動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培訓,促就業穩就業。落實產教融合政策,健全行業、企業、院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在職前教育和職業培訓中進一步突出科學素質、安全生產、綠色發展、信息技術等相關內容,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產業工人終身技能形成體系。廣泛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切實提高職工的安全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依託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求學圓夢行動等,增加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機會。[市總工會、市人社局、市教育局牽頭,團市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發揮企業家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示範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科學素質,引導企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企業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推動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等,為產業工人終身學習、技術技能提升提供渠道。推廣套用“科創中國”平台,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推動相關網際網路企業做好快遞員、網約工、網際網路行銷師等群體科學素質提升工作。[市科協牽頭,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團市委、市總工會、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四)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圍繞積極老齡觀培育、信息素養提升、健康管理等方面,豐富面向老年人的科普資源供給內容、渠道途徑、方式方法,穩步提升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實施智慧助老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依託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社區科普陣地、養老服務機構等,每年開展不少於24場“智慧助老”活動,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電信詐欺。積極引導教育機構、媒體、社會組織等針對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困難等問題製作6條以上的相應科普資源,指導社會組織、社區、養老機構開展相關的科普宣傳與培訓,切實幫助老年人更好地運用智慧型技術。[市衛健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市科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加強老年人健康服務。依託健康教育系統,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每年播出不少於300條次公益宣傳廣告,進一步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鍊、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在社區養老設施、黨群服務陣地、科普園地以及適老化設施改造建設中,增加老年常見病和慢性病防治、反詐欺等科普內容與功能。強化個人健康責任,教育引導老年人自覺接受健康教育,踐行健康生活方式,貫徹健康管理觀念。[市民政局牽頭,市科協、市委宣傳部、市衛健局、市文廣旅體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發揮科技工作者和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等基層“五老”的智力優勢,發展壯大我市老年志願者隊伍。組建肇慶市銀齡科普志願服務隊,開展科普知識宣講、中醫療法、功能運動康復、健康諮詢及技術服務、技能培訓等科普活動,積極打造富有特色的銀齡科普志願服務品牌。吸納更多我市本地優秀老專家加入廣東科普講師團、省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中發揮積極作用。開展老專家科普報告團農村行等活動,針對農村老年人開展健康類講座,提升農村老年人生活品質。[市民政局牽頭,市科協、市衛健局、市人社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五)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全面推動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提升科學素質水平,增強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須在各類職業人群中位居前列,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增強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教育引導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提高科學履職能力和水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宣傳力度,樹立鮮明導向,每年在全市選樹一批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典型,樹立標桿,激勵全市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爭當講科學、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先進模範。[市委組織部牽頭,市科技局、市科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貫徹落實《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完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培訓機制,把科學素質教育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長期任務和重要內容,作為各級黨校(行政院校)培訓的重要內容。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增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積極利用網路化、智慧型化、數位化教育等培訓手段,擴大優質科普信息覆蓋面,滿足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多樣化學習需求。大力開展面向基層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各地各單位每年至少組織舉辦一次科學素質知識講座。[市委組織部牽頭,市委黨校、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強化考核評估引導作用。健全乾部考核評價機制,強化黨政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選拔任用和公務員考試錄用中的科學素質內容,引導激勵其學習科技知識、提升科學素質。發揮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中的引領示範作用,對有突出貢獻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予以適當獎勵激勵。[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四、重點工程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開放有活力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重點工程。
  (一)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有效開展科技資源科普化,開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推動科普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持續推動在科技獎項評定、科技人員職稱評聘、科技創新基地考核中納入科普工作指標,激發多元主體的科普參與活力。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各級政府教育、科技、農業農村、衛生健康等主管部門發布科技項目指南時,應對具有科普價值的科研項目提出科研成果科普化的要求,並給予相應的支持。鼓勵以社會資金建設的實驗室、科技基礎設施和購置的科學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為科普活動提供服務。[市科協牽頭,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文廣旅體局、市人社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支持和指導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科學共同體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開發開放科普資源。加強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實施學術資源科普化工程,提高非涉密科技成果、學術交流成果向科普資源的轉化率。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社會研發組織將大型實驗室、科研設施設備等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鼓勵落戶我市的大型科學裝置(備)開發科普功能,推動國家、省、市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等創新基地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市科協牽頭,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增強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責任。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自立自強,建功立業,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配合省里做好“丁穎科技獎”“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等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優秀科普工作者的宣傳表彰工作。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範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市科協牽頭,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二)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加強科普資源開發和整合,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多渠道推進數字科普建設,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服務數字社會建設。
  ——加大科普創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普創作激勵機制,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科技社團等單位及廣大科技工作者立足自身科研工作、面向公眾所需開展科普創作,重點扶持先進制造、雙碳目標、濕地普及、生態保護領域的科普創作,獎勵優秀科普原創作品。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培養科普創作領軍人物,加強對優秀科普團隊的支持。支持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創作,加大科普創作人才培養,組織開展優秀科普作品評選、科普公益作品大賽、科普攝影大賽等活動。推動有條件的高校和中國小校成立科幻社團組織,組織青少年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等活動。[市科協牽頭,市文廣旅體局、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環境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推進科普數位化發展。從建設平台、匯聚內容、組建運營、保障機制等方面系統規劃推進,對接省級數字科普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肇慶市數字科普公共服務平台,打造全領域、多終端、全地域、全渠道分發的肇慶數字科普特色品牌。推進科普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發展。建立完善科普資源庫和科普資源名錄,匯聚國內外優質科普資源。依託“肇慶市數字政府”政務服務一體機做好科普宣傳教育,打造我市本土的科普傳播品牌建設,提升智慧科普傳播能力。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山區傾斜、向農村下沉。[市科協牽頭,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提升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創新科普傳播形式,推進圖書、報刊、音像、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深度融合。主流媒體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設立科普專題、專欄、專版或頻道。大力發展新媒體科學傳播,建立科學傳播融媒體聯盟,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科學傳播能力培訓。促進媒體與科技界的溝通合作,增強科學傳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鼓勵公共運輸、戶外電子屏、樓宇電視等各類媒介增加科學傳播內容,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市委宣傳部牽頭,市人社局、市文廣旅體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三)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增加科普基礎設施總量,最佳化科普基礎設施布局和結構,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服務均衡化、廣覆蓋。
  ——加強統籌規劃與巨觀指導。將科普工作納入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規劃建設綜合性科普場館,並配備必要的專職人員。各縣(市、區)實際建設有地方特色的科普場館,在基層公共設施中增加和完善科普功能;可以通過財政補助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資建設科普場館,並向社會公眾開放。推進科技館免費開放,提高管理運營水平,提升服務質量和能力。[市科協牽頭,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創新構建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共享,創新構建服務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到2025年,全市新建1—2座實體科普館,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現有科技館的改造升級和功能拓展。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加大力度推進特色科普展教品研發和共享。[市科協牽頭,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文廣旅體局、市科技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加強各類科普陣地建設。推動各地結合職教基地、遊學研學基地、動物園、植物園、自然保護地、主題公園等規劃建設,促進相關設施的一體化發展和綜合利用,建設各類科普館。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開展科普活動,拓展科普服務功能。鼓勵和支持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車站、碼頭、賓館、銀行、商場、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列車、客車、客輪等公共運輸工具,設立向公眾開放的科普設施或者提供科普服務。[市科協牽頭,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旅體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資源局、市環境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四)實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各級各類科普組織和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聚焦民眾需求,深入開展科普惠民活動,營造濃厚科普氛圍。
  ——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加強應急科普部門協同機制建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科普工作機制,納入本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實現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應急宣傳相統一。加強應急科普專家隊伍建設,提升各級領導幹部、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加強應急科普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在日常科普中融入應急理念和知識,有效開展各種形式的應急科普主題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提高公眾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市科協牽頭,市衛健局、市氣象局、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市級集散資源、縣級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為陣地,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積極參與全國科普示範縣(區)創建活動。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圖書館、社區書苑、社區大學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務功能。探索建立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市科協牽頭,市衛健局、市文廣旅體局、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加強鄉鎮街道科協科普能力建設。積極解決基層科協特別是鄉鎮街道科協組織建設中人員、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未能正常開展科普工作的問題,發揮好基層科協組織作用,不斷擴大基層科普覆蓋面,更有效地提升農村民眾的科學素質。[市科協牽頭,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壯大科技志願者隊伍。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加強市級和各縣(市、區)科技志願服務隊建設管理,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推廣民眾點單、社區派單、部門領單、科技志願服務隊接單的訂單認領模式。開展學會科技志願服務基層行、科技志願優秀項目展評、科技志願工作骨幹培訓交流、先進典型評選等活動。鼓勵教師、醫生、學生、媒體工作者等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和優勢,參與科技志願服務活動。持續舉辦肇慶特色科技志願服務活動,打造科普惠民品牌。[市科協、市科技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團市委、市人社局、市委組織部、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五)實施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搭建開放合作平台,豐富交流合作內容,增進文明互鑒,推動價值認同,提升開放交流水平,開展跨區域對外合作。
  ——拓展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圍繞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促進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各類科普主體現有交流機制的作用,拓展交流領域,擴大交流範圍,提升合作層次。加強青少年、婦女和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科技人文交流。開展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雙邊、多邊合作項目,促進科普產品交流交易。[市科協牽頭,市科技局、市文廣旅體局、市教育局、市婦聯、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加強對外科技人文交流。積極拓展公共衛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對外合作,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企業等主體積極開展科學傳播交流,支持肇慶科技館、肇慶博物館等科普場館參與國家和省舉辦的國際性、全國性的科學傳播交流活動,支持優秀科普展品、作品走向全國、走出世界。[市科協牽頭,市科技局、市文廣旅體局、市教育局、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科普交流合作。積極推動我市與廣州、深圳“雙城”聯動,加快打造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科普共同體。堅持統籌推進與分工協作相結合,發揮比較優勢,打通科普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節點障礙,通過片區交流、成立聯盟等多種形式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實現資源共享、活動共辦、陣地共建。促進我市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科技工作者“所能”和社會“所需”精準對接、相互共享、相融互通。[市科協牽頭,市科技局、市總工會、各縣(市、區)配合實施]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政府統籌總體工作。市政府領導本方案實施工作,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本方案,完善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全面推進本地區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縣(市、區)區政府落實相關工作。各縣(市、區)政府、肇慶高新區管委會領導當地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將其作為推動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科學素質建設重點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支持本級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具體實施計畫,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市科協發揮協調作用。市科協要充分發揮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綜合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單位共同推進各項工作目標任務落實到位,共同推進全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二)建立健全機制
  建立健全科普動員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科普的積極性,進一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專兼職科普人才和志願者積極性,依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和表彰。
  建立檢查評估機制。加強對本方案實施工作的督促檢查,適時對各部門、縣(市、區)的實施工作進行檢查評估,推動工作任務的落實。
  建立監測評估和激勵機制。依照國家相關標準,探索建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監測指標體系,適時開展全市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市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三)完善保障條件
  配套相關規劃。市、縣兩級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及有關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的政策法律法規中,體現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研究和制定促進我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激勵措施,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保障水平。
  保障經費投入。各級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科學素質建設任務,按照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經費。完善捐贈公益性科普事業財政、稅收政策,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投入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加強經費管理和績效考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加強理論研究。圍繞有效應對新科技、新套用帶來的科技倫理、科技安全、科學謠言等挑戰,開展科學素質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入開展科普對象、手段和方法等研究,打造科學素質建設高端智庫。
  (四)明確進度安排
  啟動實施。2021年,推動和指導各縣(市、區)制定“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各有關部門制定落實相關工作任務的具體實施方案。總結經驗,全面部署“十四五”《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工作。
  深入實施。2022—2025年,繼續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檢查評估,針對薄弱環節,解決突出問題,及時補齊短板,全面推進各項目標任務的完成。
  總結表彰。2025年,對“十四五”期間我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和評估,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開展表彰獎勵。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解讀

肇慶市人民政府印發了《肇慶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旨在明確我市“十四五”期間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工作分工和保障措施,加快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文明城市建設提供科技支撐。現將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和意義
  雖然我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取得新進步,但由於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制約,目前我市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省內外先進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20年我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9.6%,低於全省平均比例(12.79%),且全市區域內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也極不均衡,東南板塊與西北板塊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實施方案》的印發實施有利於我市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最佳化科普服務供給為重點,構建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範化建設的科學素質建設新格局,積極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我市加快建設成為珠三角核心區西部增長極和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新都市提供支撐。
  二、制定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4.《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5.《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6.《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25年)》;
  7.《肇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三、主要內容
  (一)五項提升行動
  1.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2.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3.實施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4.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5.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二)推進五項重點工程
  1.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2.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3.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4.實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5.實施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
  四、組織實施
  1.加強組織領導;
  2.建立健全機制;
  3.完善保障條件;
  4.明確進度安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