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青海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是由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1年12月21日印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 印發機構: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時間:2021年12月21日
全文
青海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著力提升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9號)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黨對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領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海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推動高質量科普服務為重點,著力構建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範化建設的科學素質建設格局,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不斷築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民眾基礎和人才基礎,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創新支撐。
(二)基本原則。
涵養科學精神。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理性質疑、勇於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堅持協同推進。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發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基層組織、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活力,激發全民參與積極性,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完善制度機制。破除制約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價值導向,創新組織動員機制,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識含量,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
擴大交流合作。依託學術學會組織,搭建學術交流平台,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加緊密的交流合作,共築對話平台,增進開放互信,深化創新合作,推動經驗互鑒和資源共享。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力爭達到10%。科學素質建設的長效機制,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城鄉、區域、群體間科學素質發展不平衡得到明顯改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科普資源數量和質量大幅提高;科普經費投入持續增長;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基層組織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創建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5個,省級科普示範縣(市、區)15個。培育命名省級科研科普基地10個、科普教育基地20個。創建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50家。培育省級農村科普示範基地50個,科普示範社區50個。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0萬人次以上,培訓各類農牧民5萬人,培訓不低於2000名科學教師。
二、重點任務
(一)提升行動。
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實施6項提升行動。
1.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創新型青海建設夯實人才基礎。
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中國小教育全鏈條。堅持立德樹人,實施科學家走進校園行動,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激勵青少年從小樹立投身建設科技強國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水平。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發揮課程教學主渠道作用,開足開齊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推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在內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定期開展科學學習質量監測,指導督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斷提升科學教育水平。鼓勵普通高中結合學科教學開展學生科學教育、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推動建立科學創新與技術實踐活動的教學體系。加大中國小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牧區傾斜力度,指導農牧區學校按國家要求開設科學課,建立農牧區科學教育實踐基地,不斷拓展科學教育途徑和資源。
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學改革,推動科學基礎課程和科學素質線上開放課程建設。加強高校各類科學社團建設,舉辦科技講座,開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培訓和推廣。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實施科技創新人才育苗計畫。建立科學、多元的發現和培育機制,依託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各類平台,對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建立“小小科學家”人才庫。與省外銜接,開展英才計畫、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俱樂部等工作,探索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貫通式培養模式。
促進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豐富校外和課外科學教育活動。協調高校、科研機構、氣象台站、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開放優質科學教育互動資源,制定出台促進中國小科普工作辦法,組建校外科學教師隊伍,鼓勵學校邀請科學家、氣象專家、醫療衛生人員、工程師等科技工作者擔任兼職科技教師走進校園,開展科學教育和生理衛生、自我保護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科技節、科學營、科技小論文(發明、製作)、智慧財產權進校園等科學教育活動,實現中國小科技教育活動廣覆蓋,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實施館校合作行動,引導中國小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少兒活動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場所廣泛開展各類學習實踐體驗活動。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加強學齡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推動學校、社會和家庭協同育人。利用科普大篷車等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流動科普活動。
提升中國小教師科學素質。將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培訓,加大對中國小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線上線下培訓力度,每年培訓不低於400名科學教師。實施農村牧區科學教師培訓計畫,強化教師國家通用語言培訓。
牽頭單位:省教育廳
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廣電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
2.農牧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提高農牧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支適應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農牧民隊伍,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建立村(社區)科普小組,組織科普人員、科技工作者走進農村牧區,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陳規陋習,深入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培育高素質農牧民骨幹隊伍。實施高素質農牧民培訓計畫,進一步完善省、市州、縣、鄉、村五級農牧民培訓體系。開展農牧民職業技能鑑定和技能等級認定,舉辦新時代農牧民技能大賽、網路科學素質競賽、鄉土人才創業創新大賽等,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實施高素質農牧民氣象信息員培訓計畫,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大力開展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推進信息入戶。開展農牧民教育培訓5萬人(次)以上,培育農牧區創業創新帶頭人0.43萬名以上。
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服務,鼓勵駐村幹部開展科技服務。支持農牧區技術服務單位、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通過建立示範基地開展科技示範,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引導專業技術學(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形成一支穩定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發揮鄉土專家、科技工作者的引領作用,為鄉村振興服務。
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
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宗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市場監管局、省廣電局、省鄉村振興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
3.企業家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提高企業家和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工人隊伍。
廣泛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開展“中國夢·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勇於創新的文化氛圍。
發揮企業家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示範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科學素質,引導企業家增強愛國、創新、誠信和社會責任意識,不斷拓展國際視野,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企業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提升技術工人的技能。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作用,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發揮“科創中國”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精心打造“青海民營企業大講堂”工作品牌。組織培訓全省民營經濟人士1萬人(次)以上。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競賽。全面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全面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十四五”時期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0萬人(次)以上,創建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50家。每年組織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深入開展省級行業、部門職業技能大賽,勞動競賽、崗位能手大評比活動,著力提升職工技能技術水平。每年舉辦青海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力爭涵蓋20多個行業、100餘個工種。
深化職業技能與培訓創新融合。鼓勵企業家培養、引進、使用實用型、創新型職業技能人才,廣泛開展新職業、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創新教育和培訓模式,搭建網上培訓學習平台,開闢職工技術技能學習培訓線上線下雙通道。舉辦青海省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骨幹人才培訓。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求學圓夢行動”等,建立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制度。開展“安全生產月”“安康杯”等主題科普活動,培養安全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牽頭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責任單位:省總工會、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市場監管局、省廣電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工商聯、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
4.婦女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提高科學意識,掌握科學知識,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崇尚科學的良好家風。
開展科學思想和科學理念宣傳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生活、宣傳教育和科普活動中,發揮婦女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及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中的重要作用,引領家庭形成學科學、懂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生活方式。
加強科學知識普及。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提高婦女科學觀念,最佳化知識結構。分層次對城鎮農村牧區婦女進行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形成常態化教育宣傳機制。
實施婦女技能培訓計畫。持續深化“巾幗創業創新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等活動,深入實施“女性素質提升計畫”,開展“青繡”、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傾力打造“青繡—江源巧姑”工坊,培養巾幗建功標兵、農牧區致富女帶頭人及“金牌月嫂”,引導女農牧民爭做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和新型農牧業生產管理能手。
促進婦女就業創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巾幗行動”,鼓勵、支持女企業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和高原特色農牧業、有機畜牧業、青繡產業等領域創業創新、施展才能。通過鄉村振興帶頭人培訓、巾幗創業示範基地建設等,支持農牧區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就地就近就業,實現增收致富。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創新。為女性科技人才成長進步、施展才華、發揮作用創造更好環境,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參與科技交流合作,積極承擔科技計畫項目,更好發揮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決策諮詢、科研技術攻關中的作用。
牽頭單位:省婦聯
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民宗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市場監管局、省廣電局、省鄉村振興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科協
5.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實施智慧助老行動。加強家庭、社區、社會協同,開展社區志願活動、技術培訓活動、科普活動。依託老年大學、社區科普大學、社區科普大講堂、養老服務機構等,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和電信詐欺。建設省級養老服務大數據平台,構建智慧養老社區10—25個、智慧養老院10個。
開展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創新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鍊、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將具備醫養結合服務能力的養老機構占比提高到7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提高到80%。充分利用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家園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
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積極支持老年人參加各類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充分發揮老科技工作者在諮詢、智庫等方面的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願者隊伍,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發揮老科技專家在社區、農牧區、青少年科普中的作用。
牽頭單位:省民政廳
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省民宗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市場監管局、省廣電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婦聯、省科協
6.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牢固樹立科學執政理念,提高科學決策能力,增強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
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切實找準新發展理念轉化為青海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強化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認真貫徹落實《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將科學素質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重點主體班次教學內容,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提高領導幹部科學決策能力。通過青海乾部網路學院等信息化平台,強化科學素質相關內容的學習。領導幹部應帶頭參與科普講座、科普活動,到科普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面向基層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強化科學素質培訓,著力提升廣大基層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
在領導幹部考核和公務員錄用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黨政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年度考核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並有效落實。
牽頭單位:省委組織部、省委黨校
責任單位:省綱要辦各成員單位
(二)重點工程。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實施7項重點工程。
1.精品科普工程。
打造生態科普品牌。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圍繞“美麗中國”建設、創建全國碳達峰碳中和先行區建設、保護青海生態環境等目標,宣傳綠色發展理念,普及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的知識理念,深化對我省生態地位的認識,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環保理念。普及生態環保科普知識,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教育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網路“六進活動”。組織參與生態環境科普講解、“雲科普”“綠色講堂”“保護青海湖,我是志願者”等生態環保宣教活動。及時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公眾通報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回應民眾關切。創新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方式,將城鎮污水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面向公眾開放,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生態環境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組織開展面向全社會的環保科普參觀、學習、交流等活動,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生態文明、踐行綠色發展的良好風尚。
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省廣電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
持續開展應急科普。貫徹落實進一步加強突發事件應急科普宣教工作的意見,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完善應急科普專家人才庫,儲備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強化跨部門密切協作和媒體溝通協調,針對安全生產、防災減災、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等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加強應急知識公益宣傳,持續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周”“安全生產月”應急科普主題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完善應急科普綜合服務設施,增強應急科普教育功能,發揮“高原應急培訓基地”“青海省應急管理幹部培訓基地”作用,加強領導幹部應急管理知識輪訓和各級應急管理人員、企業相關人員的應急教育培訓,力爭5年內實現全省應急管理幹部應急知識培訓全覆蓋。
牽頭單位:省應急廳
責任單位:省綱要辦各成員單位
深入開展健康科普。強化衛生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有效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和緊急醫學救援。普及新冠疫情防治等衛生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培訓。強化媒體合作,拓寬健康科普平台,依託網路、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以及衛生健康行業宣傳教育陣地載體,面向公眾持續開展食品安全、合理膳食、心理健康、疾病預防等健康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強化手段和形式創新,通過圖文、公益廣告、微視頻等各種形式,增強健康科普的生動性、有效性。推廣高原轉化醫學知識普及和成果轉化。全省居民健康素養到2025年達到25%。
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責任單位:省綱要辦各成員單位
2.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推動科技計畫(工程、專項等)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將科普工作納入相關科技創新基地考核,開展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成果科普服務評價,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有效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在科技研發項目、人員崗位聘任、研發實績考核中增加科普任務、增設考核指標。支持科普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推動科普產業發展,探索“產業+科普”模式。
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開發科普資源,推動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相關科技成果。引導和支持學會發揮人才和學術優勢,實現科技資源科普化。拓展科研平台科普功能,制定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指南,加強對開展科普工作的指導。鼓勵大科學裝置(備)拓展科普功能,推動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強化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和社會責任。出台激勵政策,聘請科普專家、鄉土專家,成立科普講師團,常態化開展科普工作。鼓勵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樹立科學家精神,堅守社會責任,把科學原理、技術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形式多樣的科普知識和科普資源,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範等增強科技人員的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
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責任單位:省科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市場監管局、省廣電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
3.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加強各類科普信息系統、信息發布平台建設,提高科普宣傳吸引力和滲透力,推進科普精準服務。
建設科普信息化綜合套用平台。統籌各地區各部門科普信息化平台、多媒體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省級科普信息化綜合套用平台,完善省級氣象科普信息化綜合套用平台。通過搭建綜合專網實現各地區各部門信息平台的上下貫通、左右互動、網路暢通、信息聯通。逐步套用5G、區塊鏈、物聯網等高新技術,滿足公眾多樣性、個性化獲取科普信息的需求,推動科普全面升級。
加強科普場館信息化建設。以推進現代科普場館建設為目標,利用現代網路手段,進一步完善升級科普場館信息化建設。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等基礎設施,利用網路資源共享共建信息,以更大的信息量,更廣的覆蓋範圍,更便捷的獲取方式,打造虛擬數字科普場館。
實施智慧科普建設工程。推進科普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與智慧教育、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深度融合,強化科普信息落地套用,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偏遠農牧區傾斜。
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協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廣電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
4.科普陣地建設工程。
加強科普陣地建設,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
加強科普場館建設。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科技館,逐步實現全省市州級科技館(室)全覆蓋。支持鼓勵有條件的縣建設科技館,推動流動科技館巡展全覆蓋。鼓勵支持與行業深度融合,協調推進各行業部門打造專業性科普場館、基地。逐步組建全省百年氣象站科普室,支持有條件的市州氣象局建設科普室。加快對現有科普設施的更新改造,推動向社會開放,加強科普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和能力提升。推進符合條件的科技館免費開放。
完善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建立科普場館聯盟,推動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共享,構建服務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加強實體科技館建設,開展科普展教品創新研發,提升科技館服務功能。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加快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鼓勵建設縣級氣象科普室,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運行機制和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能力。
大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創新發展科普教育基地,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管(教育、研學)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拓展科普服務功能。引導和促進各級各類市政公園,自然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增設科普內容,強化科普教育服務功能。拓展提升科技場館類、公共場所類、教育科研類、生產設施類、信息傳媒類科普教育基地。培育命名省級科研科普基地10個,科普教育基地20個。省、市州、縣三級聯動建設企業、農村、社區、學校科普家園,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科普需求,創建民眾歡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陣地,推動科普活動常態化開展。
牽頭單位:省科協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廣電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
5.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基層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推進基層科學素質綱要組織工作體系建設,確保綱要工作有機構、有人員,有牽頭部門統籌工作。深化“3+1”模式,加強上級科協引導,發揮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三長”重要作用,探索拓展“3+1+N”模式,吸納企業負責人、司法所長等基層科技人員加入科協組織。推進完善鄉鎮(街道)、園區(企業)科協組織建設,加強各級學會建設。依託農業合作社、農業技術協會、聯合會等基層組織開展科普工作,增強基層科協依靠科技工作者、動員科技工作者、組織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鄉鎮和村一級,採取群團協同化方式落實工作。
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省域統籌政策和機制,市域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域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完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推進公共文化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
實施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開展全國、省級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活動,創建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5個,省級科普示範縣(市、區)15個。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群團協同化“科普家園”建設,拓展科普服務功能。探索建立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實施村(社區)文化活動室設備配置項目。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提升農村、社區科普服務能力,培育省級農村科普示範基地50個、科普示範社區50個。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普日、世界氣象日、世界智慧財產權日、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科普六進”(科普進農村牧區、學校、企業、機關、社區、寺廟)等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開展“科普進寺廟”活動,助力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建設。
加強基層科普隊伍建設。依託基層各類組織,動員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農村致富帶頭人、氣象信息員、中國小教師和科技志願者等擔任科普宣傳骨幹,實現鄉村、社區科普宣傳全覆蓋。鼓勵學校、農技推广部門、企業等設立科普崗位。壯大科技志願者、科普信息員、科技輔導員、鄉土專家、科普專家隊伍。
牽頭單位:省科協
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宗委、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市場監管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
6.科普傳播工程。
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繁榮科普創作,提高科普服務智慧化水平,服務數字社會建設。
實施繁榮科普創作鼓勵計畫。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大力挖掘科技資源,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創作3部以上大型藝術原創作品。打造各級“科普大講堂”,深化科普內容。支持科技成果轉化、衛生健康等重大選題開展科普文藝創作。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與科普產品研發深度融合,開辦具有地域特色、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貼近基層的科普欄目、頻道。鼓勵高等院校、企業科技社團開展科幻、動漫、視頻等科普創作及少數民族語言的科普作品開發。
加強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建設。推動圖書、報刊、音像、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科普內容、渠道、平台上深度融合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增加科普內容或增設科普專欄、科普頻道。力爭在省、市州級電視台打造品牌欄目,每天播出,並加大科普信息定製化推送力度,做到科普工作日常化、廣泛化。組織開展媒體記者和編輯的科普培訓,提升媒體科學傳播能力。
強化“科普中國”推廣套用。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強化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感套用的理念,推動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等創新升級,著力推進“科普中國”落地縣級融媒體中心。
牽頭單位:省委宣傳部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廣電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社科院
7.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搭建合作平台,豐富交流合作內容,增進文明互鑒,推動價值認同,提升合作交流水平。
拓展科技人文交流渠道。緊緊圍繞建設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目標,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蘭西城市群”等國家戰略,圍繞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可持續發展,開展交流培育計畫,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
豐富交流合作內容。深入開展科學教育、傳播和普及合作項目,促進科普產品交流交易。聚焦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生態保護、人類健康、災害風險、氣候變化等可持續發展共同課題,加強青少年、婦女和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科技人文交流。
加強科學素質提升經驗交流。與省內外科學組織加強交流,深化公共衛生、綠色發展等領域合作。開展區域間交流互訪,推進科學素質建設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借鑑方法,提升能力。
牽頭單位:省科協
責任單位:省綱要辦各成員單位
三、組織實施
(一)組織保障。省政府將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納入全省“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省綱要辦成員單位將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和計畫,落實工作責任。地方各級政府負責組織當地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工作,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考核。加強各級科協組織建設,強化各級綱要辦力量,充分發揮綱要辦牽頭抓總作用,協調推進科學素質建設任務的落實。
(二)機制保障。完善激勵機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和考核機制,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能力監測評估。進一步建立健全督查、會商、通報等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經費保障。各級部門根據所承擔的重點工作任務,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經費。地方各級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需要,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並逐年提高。“十四五”期間,省級年人均科普經費達到2.2元;市州、縣區級年人均科普經費分別達到1.5元以上,且不得低於“十三五”末人均科普經費投入水平;年科普經費投入未達到25萬元的縣區,不低於25萬元。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科普事業,大力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四)明確進度安排。每年制定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及分工,對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考核。2021年,做好宣傳動員,推動“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2023年,開展中期評估,針對薄弱環節,解決突出問題。2025年,組織開展全面督查,對“十四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和評估,繼續推進組織實施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