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贛州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12月31日印發贛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請認真貫徹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1日
  • 發布單位:贛州市人民政府
全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江西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和《贛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為實現2025年我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目標,助推贛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的重要論述與視察江西和贛州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兩個大局”,堅定不移推進“三大戰略”,實施“八大行動”,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為重點,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範化建設、均衡化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贛州篇章作出積極貢獻。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力爭達到13.5%,城鄉、區域和各人群之間的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科普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市縣鄉三級科普服務體系、責任體系、考核體系不斷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區域合作取得新進展,跨區域、跨部門協同聯動機制逐步健全,“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二、聚焦全人群覆蓋,實施五項提升行動
重點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提升科學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提升行動。
(一)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科學知識學習能力、科學技能運用能力,厚植紅色及創新沃土,樹牢科學志向,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創新型贛州建設夯實人才基礎。〔牽頭部門:市教育局、市科協〕
1.將科學精神貫穿於立德育人全鏈條。堅持立德樹人,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將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市教育局、市科協、團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高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指導,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求知慾和想像力,提高學生創新活力、實踐能力,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組織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等科普教育和科技競賽活動,引導青少年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擴大普惠制學前教育資源有效供給,重視學齡前幼兒科學啟蒙教育。推進中國小義務教育標準化科學課程建設,推動中等技工學校、成人中專等科學教育與專業教育同步發展。完善科學教育質量評價和青少年科學素質監測評估。〔市教育局、團市委、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推進高職、高校科學基礎課程建設,加強科學素質線上開放課程建設。深入對接實施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組織開展“挑戰杯”競賽、青年科普創新大賽、“創青春”、“創領美好”、“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文化節等活動。支持組建學生科技創新社團,開展科普創作、科學傳播和科普志願服務等活動。鼓勵高校開展科普學分制試點,探索將科普學習、實踐納入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市教育局、團市委、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實施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育計畫。建立科學、多元的發現和培育機制,探索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貫通式培養模式,對有科學志向、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積極對接國家英才計畫,實施贛州市青年英才計畫,建設市“青年人才儲備庫”,選拔有科學潛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入庫,優先推薦參評國家級與省級人才項目、青年科技創新獎、贛州市“十大科技創新人物”等。支持有條件的科研院所與高校建設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持續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梯度培育體系。〔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團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5.提升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總體水平。建立科普資源城鄉均衡配置機制,加強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推動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推進優質科技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設計開發適合農村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面向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科技輔導、心理疏導、安全健康等志願服務,幫助提高科學素質、豐富生活閱歷、增長見識。實施“科普下鄉入村進校”行動,開展“科普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加大高校科學營、科普夏令營等活動對農村青少年傾斜,依託鄉村學校少年宮、農村中學科技館、科學工作室、團屬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等設施組織開展各類課外科技活動,激發啟迪農村青少年科學夢想。〔市教育局、團市委、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6.促進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銜接。實施館校合作行動,支持中國小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宣傳基地等場所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積極融入“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會”公益性科普協作平台,組建贛州市科普演講團,組織開展常態化科普專題校園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開發開放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協同開展“青少年進高校參觀實踐”活動。開展“科技工作者走基層”活動,鼓勵科學家、工程師、醫療衛生人員等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開展科學教育和科普教育活動。廣泛組織開展科技節、科學營、科技小論文(發明、製作)等科學教育活動。大力宣傳普及親職教育科學理念、知識和方法,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推動學校、社會和家庭協同育人。〔市教育局、市科協、市科技局、團市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廣新旅局、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體育局、贛南科學院等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7.推進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將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加強前沿科技知識、科學方法和技能培訓。實施“贛州市中國小校校本培訓計畫”和“中國小幼稚園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對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開展“定向培養鄉村教師計畫”“特崗計畫”“希望工程鄉村教師援助計畫”等項目,提升鄉村教師科學素質水平。加大科學教師線上線下培訓力度,深入開展“送培到基層”活動,每年培訓100名科技輔導員。〔市教育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質和科學服務能力為重點,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牽頭部門:市農業農村局〕
1.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持續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及“科普下鄉入村進校”活動,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提升農民運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養成科學、綠色的生活生產方式。〔市委宣傳部、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新旅局、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科協等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2.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培訓計畫。深入實施“新時代贛鄱鄉村好青年選培計畫”“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程”“‘三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計畫”“致富帶頭人培訓活動”等,建設高質量鄉村振興實用人才隊伍。支持農業科普基地建設,依託農校、農技協、農村科普示範基地等平台,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能,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展“贛南新婦女”運動,通過線上線下教育培訓等方式,提升農村婦女科學素質。深入開展“贛州鄉村振興帶頭人”“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等評選活動,廣泛樹立農民創業典型,增強農民提升科學素質的意識。開展農民職業資格評價和技能等級認定、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舉辦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開展農民教育培訓10萬人次以上,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1萬名以上。〔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婦聯、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專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開展科技示範,推動農業特色產業科普示範園區和“星創天地”建設。鼓勵涉農企業和農技協等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向小農戶推廣先進適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鼓勵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共建利益聯結體,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助力鄉村振興。〔市農業農村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贛南科學院、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贛州新時代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服務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牽頭部門:市人社局、市總工會〕
1.堅定理想信念和培養職業精神。開展“中國夢·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巾幗建功、創業帶頭人評選、工人先鋒號、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等活動,按規定表彰獎勵模範職工之家、模範職工小家、優秀工會工作者、優秀工會積極分子。強化理論宣講,積極開展勞模宣講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推動勞動光榮、精益求精、勇於創新的職業理念深耕厚植。〔市總工會、市婦聯、市委宣傳部、市人社局、市文廣新旅局、市社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2.積極對接“技能中國行動”。推廣集中開放、賽展結合的職業技能競賽模式,組織開展好“振興杯”“天工杯”“安康杯”等職業技能競賽。實施技能大師培養工程,加大技能人才培養綜合園區、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建設力度,到2025年,建設30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6個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推行“1+X”證書制度、企業新型學徒制等培養方式,實施“贛州工匠”選拔工程,力爭獲評30名全省“贛鄱工匠”、“能工巧匠”,助力打造一支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持續開展“五小”活動,引導產業工人踴躍參加崗位練兵、技術交流、技能培訓,著力培養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隊伍。〔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加快構建以技工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為基礎,以公共實訓基地、高級技校、技師學院為中堅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鼓勵各培訓主體豐富培訓內容和更新培訓教材,在職業培訓中進一步突出科學素質、安全生產等相關內容,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產業工人終身技能形成體系。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畫、“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培訓”計畫、創業培訓“馬蘭花計畫”等職業技能培訓,支持開展直播銷售員、電子競技員等新業態從業人員培訓。持續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等專項培訓,增加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機會。〔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4.發揮企業家示範引領作用。將科學素質建設納入企業家培訓體系,引導企業家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國有企業、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完善人才培育制度,引導企業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設立首席高級技師,培養技術技能帶頭人。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作用,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引導企業積極組織高技能人才參加中國創新方法大賽等競賽活動,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雙促進機制。〔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聚焦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和時代關切,以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為目標,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牽頭部門:市衛健委、市民政局〕
1.開展智慧助老行動。依託老年大學(學校)、養老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鄉村振興大講堂、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等,圍繞老年人面臨的高頻事項和套用場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電信詐欺,切實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共享現代社會信息化成果。〔市委宣傳部、市鄉村振興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科協、市文廣新旅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開展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不斷擴充市、縣、鄉、村四級孝老敬老志願服務隊伍,依託各級健康教育系統、縣鄉村三級服務平台、養老服務機構等,大力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文化節、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持續推動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推進老年人體育活動中心建設,提升老年人健康“硬體”水平。鼓勵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開設老年科普專欄,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鍊、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深入實施養老服務質量提升工程,充分利用養老服務機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市衛健委、市民政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體育局、市文廣新旅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實施銀齡科普行動。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組織,積極開發離退休科技工作者、黨員幹部、專業技術人員等老齡人力資源。鼓勵老年人參與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專業技能傳授、科技開發套用和諮詢服務等活動,充分發揮老專家在諮詢、智庫等方面的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願者隊伍,推動老年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支持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積極吸納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農業科技等老專家入團,發揮老年人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市科協、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進一步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對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贛州市發展戰略定位的認識和理解,樹立科學執政理念,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更好服務贛州高質量發展。〔牽頭部門:市委組織部〕
1.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立足新時代贛州“三大戰略、八大行動”發展定位,找準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理論水平和科學履職水平。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創新發展、協同發展、開放發展、綠色發展、安全發展意識,引領贛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社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把科學素質教育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長期任務,把樹立科學精神、增強科學素質納入黨校、各類幹部培訓中心和紅色教育基地教學計畫,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組織基層幹部、新入職公務員參加科學素質教育培訓,提升基層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水平。〔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社聯、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在公務員錄用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幹部評估標準與考核評價機制,強化落實基本科學素質要求。加強對報考人員科學素養、科學思維、科學決策的測查,並在公務員錄用考察中,注重科學素質有關要求並有效落實。〔市委組織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突出供給側改革,實施五項重點工程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牽頭部門:市科技局、市科協〕
1.推動科研與科普深度結合。鼓勵各級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探索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改革,推動將科普工作業績作為科技創新創業基地考核、科技人員職稱評聘、科技獎評定的要素之一。探索“產業+科普+旅遊”發展模式,在產業鏈中融入科普元素,豐富旅遊內涵,推動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融合發展。〔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文廣新旅局、贛南科學院、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開展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開發好科普資源,推動最新和重大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科普文章、科普視頻、科普遊戲、科普報告等科普作品。支持建設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發展壯大科學傳播專家隊伍,分類制定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鼓勵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設定面向社會開放的科普展廳。〔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贛南科學院、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增強科技工作者的科普使命擔當。充分挖掘本土科學家成長成才資源,依託博物館、科技館、實驗室等場所,展示優秀科學家的典型事跡和優秀實踐,講好科學家故事。強化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成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表率。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範等多種方式,著力提升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樹立科普使命擔當,積極參與科普活動,對社會科學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科協、市文廣新旅局、贛南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能力,強化數字科普建設,推動形成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牽頭部門:市科協、市委宣傳部〕
1.夯實科普資源基礎。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培育科普創作帶頭人,支持科普創作人才圍繞“四個面向”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實施科普精品工程,支持科普機構與科研機構共建科普技術和產品研發中心,開發動漫、短視頻、遊戲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作品。大力支持全市文學界、藝術界與科技界創作人員的交流與融合,提升科普創作人才的跨界創作能力。〔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市文廣新旅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推進報刊、廣播、電視、公共運輸、戶外電子屏等傳統媒介與新媒體深度融合,鼓勵增設科普專題,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發揮贛州主流官方媒體辨識度高、客群廣泛等優勢,加強對重大科技成果、科學人物、科普活動的宣傳報導,強化對科技領域敏感問題、社會重大事件的科學輿論引導。支持和推廣網路直播、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科普。依託科研機構、高校等科技資源,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科學傳播能力培訓,提升兼職科普人員的業務水平。〔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文廣新旅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智慧科普建設。深化科普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技術深度融合,推動科普傳播、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等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強化科普信息落地套用,推動“科普中國”“科普江西”嵌入縣(市、區)融媒體中心,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平台,實現優質科普資源的全市域落地、全領域套用。推動科普資源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實現優質科普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地區傾斜。〔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旅局、市科協、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科普基礎設施體系,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牽頭部門:市科技局、市科協〕
1.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頂層設計。落實國家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市、縣(市、區)、開發區相關專項和基礎建設規劃。建立健全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規範和標準,構建分級評價制度。完善社會資金投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優惠政策。積極推行科技館登記註冊制度和年報制度,推進符合條件的科技館免費開放。〔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發展,努力構建服務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現代科技館體系。推進市科技館新館建設,鼓勵經濟條件較好且人口較多的縣(市、區)建設科技館,推動各縣(市、區)建設主題科普場館,鼓勵高新區和有條件的高校、科研機構等建設向社會開放的科技展示館。開展科普展教品創新研發,增加特色小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禮堂等的科技元素,提升科技館服務功能。加強數字科技館建設,強化科普基礎設施數位化轉型。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校園科技館、主題科普館建設與管理。到2025年,力爭實現主題科普場館縣(市、區)全覆蓋。〔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文廣新旅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科普基地建設。鼓勵科普(教育)基地、市級農業科普基地建設,支持開展科普示範村(居)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普場所申報市級、省級科普(教育)基地,支持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建設國家科普基地。建立健全科普基地動態管理、監測評價與長效激勵機制,最佳化科普基地工作發展環境。拓展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科普服務功能,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引導和支持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機場、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建設科普圖書室、科普步道、科普長廊等特色科普設施。開發利用有條件的工業遺產和閒置資源建設科技博物館、工業博物館、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到2025年,力爭獲批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4家,省級30家,市級150家。〔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市文廣新旅局、市應急管理局、市體育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基本建成平戰結合的應急科普體系。建立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加大優質科普資源下沉力度,著力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牽頭部門:市科協〕
1.完善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建立應急科普宣教部門協同機制,堅持日常宣教與應急宣傳相統一,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鼓勵各方共同參與應急科普產品的開發與製作,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定期開展防災減災、安全技能、急救技能等各類應急安全教育培訓,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突發事件狀態下,各地各部門密切協作,統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探索建立涵蓋領域廣、業務水平高的應急科普專家隊伍。〔市委宣傳部、市應急管理局、市衛健委、市科技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黨群服務中心、綜治中心、村(社區)服務中心(站)、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為陣地,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志願服務團(隊),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科技愛好者和熱愛科普事業者加入志願者隊伍。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推廣民眾點單、社區派單、部門領單、科技志願服務隊接單的訂單認領模式。積極宣傳舉薦優秀科技志願者、優秀科技志願服務項目,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科學文化氛圍,打造贛州特色科技志願服務品牌。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開展全域科普行動,在全市範圍內實現跨地域、跨媒體、跨領域科普傳播。〔市科協、市委宣傳部、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文廣新旅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基層科普服務能力。開展國家級、省級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活動,深入推進科普示範村(社區)建設,鼓勵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圖書館、社區書苑、社區大學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務功能。持續支持中國流動科技館在贛州開展常態化巡展,探索建立科普資源共享機制,有效推動科普資源和科普服務下沉基層。持續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社科普及宣傳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全國低碳日、公眾科學日、科普大講堂、科普校園行、社科大講堂、心理健康知識科普“五進”宣講、交通科普宣傳進社區等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市科協、市科技局、市衛健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文廣新旅局、市社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建設專職科普隊伍。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加強科普中國信息員註冊工作,鼓勵基層格線員、大學生村官等註冊成為科普中國信息員。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在實踐中培養一批科普活動策劃與組織人才。鼓勵高校完善科普專業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發揮自身特色與優勢,合理設立科普學科專業,培養一批具備多方面能力的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隊伍。〔市科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文廣新旅局、贛南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科學素質區域交流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豐富交流合作內容,深化科學素質建設區域交流與合作,實現科學素質建設互惠、互促。〔牽頭部門:市科協〕
1.拓寬科技人文交流渠道。探索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城市共建城市科普聯盟,推動科技專家、活動資源、場地資源等科普資源的互聯共享。聚焦自然生態、減災防災、科學考古、宇宙探索、機器人等青少年關注的主題,積極開展與國內發達地區相關學校、教育機構、知名公司等合作,促進青少年跨地域科學互通與交流。〔市科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團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豐富區域科技合作內容。聚焦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災害風險、氣候變化等人類可持續發展共同挑戰,積極承辦、協辦相關學術交流活動,進一步加強區域間的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圍繞科學教育、傳播和普及,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普聯盟、科技館聯盟等區域性組織的交流合作,倡導和鼓勵市、縣間開展結對共建活動,促進科普產品交易互通,推動科普區域一體化發展。〔市科協、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新旅局、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團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保障措施,確保全面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人民政府負責領導《實施方案》實施工作,將科學素質建設納入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評價內容,加強對《實施方案》實施的督促檢查。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將《實施方案》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計畫和考核內容。市綱要辦認真履行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做好綜合協調、溝通聯絡工作、督促落實等,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科學素質建設。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領導當地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縣(市、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考評,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各縣(市、區)綱要辦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牽頭實施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具體實施辦法,全面推進本地科學素質建設。
(二)完善保障條件
1.加強監測評估。進一步完善全市科學素質工作評估考核制度,定期開展全民科學素質模擬測評活動,紮實推進我市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試點,加強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能力監測評估。
2.完善表彰獎勵機制。2025年,對“十四五”期間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規定宣傳受表彰的集體和個人。
3.保障經費投入。各有關部門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市、縣(市、區)按規定安排經費支持科普事業發展。大力提倡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採取設立科普基金、資助科普項目等方式為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
(三)明確進度安排
1.啟動實施。2021年,制定《贛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做好實施動員和宣傳工作。
2.深入實施。2022年到2025年,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監測評估。強化督導督辦,針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制定針對性措施,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動各項重點任務和目標任務的落實。
3.總結評估。2025年,在各地各部門自查基礎上,組織開展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的督促檢查和專題調研,對“十四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和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