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9號)、《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皖政辦秘〔2021〕121號),不斷提高我市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設人民城市,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蕪湖篇章”提供基礎支撐和智力支持,特制定《蕪湖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實施“全域科普”“普惠科普”“數智科普”“共享科普”,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設人民城市,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蕪湖篇章提供基礎支撐。
(二)原則。
1. 突出科學精神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理性質疑、勇於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2. 堅持協同推進。各級政府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發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基層組織、科學共同體、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活力,激發全民參與積極性,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3. 深化供給側改革。破除制約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價值導向,創新組織動員機制,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識含量,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
4. 擴大開放合作。積極投身長三角一體化和G60科創走廊建設,對標立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加緊密的科學素質交流。
(三)目標。
2025年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7%,各縣(市、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科普供給側改革成效明顯,科普為民惠民助力基層社會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基本形成,科學素質建設區域合作取得積極進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二、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激發全市青少年好奇心和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讓更多的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厚植創新土壤,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1. 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於育人全鏈條。堅持立德樹人,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每年開展省科技(科普)志願服務專家團、“百名專家鄉村學堂講科普”全省巡講活動各10場次。組織我市科技工作者進校園講科普等活動。(責任單位:市科協,參與單位:市教育局、團市委、市婦聯,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 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引導變革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和想像力。完善初高中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在內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加強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加大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推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完善科學教育質量評價和青少年科學素質監測評估,各學校成立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工作室,配備科技輔導員。推動青少年科技創新、人工智慧成果展示等活動的進一步開展。(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市科技局、團市委、市婦聯,各市屬學校,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3. 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推進高校科學基礎課程建設,加強科學素質線上開放課程建設。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入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鼓勵支持高校及大學生履行科普職責,積極開展科普創作和科學傳播工作,積極參與安徽省百所高校百萬大學生科普創意創新大賽、“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各類科技創新創業賽事。(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市屬高等院校)
4. 實施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育計畫。建立科學、多元的發現和培育機制,對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落實英才計畫、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俱樂部等工作。提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五大學科競賽水平。完善市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等賽制工作。擴大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高校科學營、科技點亮未來等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探索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貫通式培養模式。(責任單位:市科協、市教育局;參與單位:團市委、市婦聯、市屬學校,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5. 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實施館校、院所、企業合作行動,引導中國小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場所廣泛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組織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開發開放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鼓勵科學家、工程師、醫療衛生人員等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開展科學教育和生理衛生、自我保護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科普日、科技周、科技節等科學教育活動。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加強學齡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推動學校、社會和家庭協同育人。(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科協、市科技局、團市委、市婦聯;參與單位:市文旅局、市地震局、市應急管理局、市衛健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6. 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將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加大科學教師線上培訓力度,深入開展“送培到基層”活動,每年培訓500名科技輔導員。(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市人社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質為重點,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1. 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健康中國行、科普之春、江淮環保世紀行、江淮名醫走基層、水利科技下鄉等各類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文旅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氣象局、市地震局、市衛健委、市民政局、市婦聯、市科協;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 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加強農村科普公共服務建設,提升基層科普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發揮“科普惠農興村計畫”的示範作用,依託農廣校等平台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大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展農民職業技能鑑定和技能等級認定、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舉辦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實施農村婦女素質提升計畫,幫助農村婦女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市科技局、市婦聯、市科協;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3. 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專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建立示範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科技示範,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引導專業技術學(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通過“網際網路+科普”開展鄉村科普服務,使科普信息化不斷向基層延伸。(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鄉村振興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服務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1. 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開展蕪湖工匠、最美青工和智慧藍領、巾幗建功等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勇於創新的文化氛圍。加大對職工入職前要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安全生產意識和職業道德。(責任單位:市總工會、市經信局、市人社局、團市委、市婦聯;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 實施技能創新行動。開展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職業技能競賽,建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發揮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皖江人力資源公共實訓基地、各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作用,發現、培養高技能人才。組織開展“五小”等民眾性創新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責任單位:市總工會、市人社局)
3. 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在職前教育和職業培訓中進一步突出科學素質、安全生產等相關內容,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產業工人終身技能形成體系。通過教育培訓,提高職工安全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求學圓夢行動等,增加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機會。(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經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教育局、市總工會、市婦聯)
4. 發揮企業家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示範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科學素質,引導企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企業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作用,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鼓勵支持成立企業科協,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推動相關網際網路企業做好快遞員、網約工、網際網路行銷師等群體科學素質提升工作。(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總工會、市經信局、市工商聯、市科協;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1. 實施智慧助老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依託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電信詐欺。建立全市老年教育學習服務公共平台,提供更多老年人智慧學習網上教學資源。(責任單位:市委老乾局,市衛健委、市民政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市科協、市老年大學、市社區大學;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 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依託健康教育系統,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鍊、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民政局、市委宣傳部,蕪湖傳媒中心,市教育局、市科協、市老年大學、市社區大學;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3. 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組織,充分發揮老專家在諮詢、智庫等方面的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願者隊伍。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中發揮積極作用。(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衛健委、市經信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進一步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對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1. 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樹立科學精神、增強科學素質納入市委黨校和各類幹部培訓院校教學計畫,合理安排課程和班次,引導、幫助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不斷提升科學管理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積極利用網路化、智慧型化、數位化教育等培訓手段,擴大優質科普信息覆蓋面。(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市委黨校)
2. 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落實幹部教育部署要求,嚴格執行《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等法規,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大力開展面向基層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
3. 在公務員錄用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任職考察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並有效落實。(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
三、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1.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承擔市科技項目的單位開展科普工作。將科普工作納入相關科技創新基地考核。開展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成果科普服務評價,建立企業和社會組織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推動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發展,探索“產業+科普”模式。(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科協)
2. 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支持和指導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學共同體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開發科普資源,加強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推動國家、省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辦好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科協)
3. 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科學家博物館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科技界優秀典型、生動實踐和成就經驗,激發全民族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開展“江淮科技英才”宣傳活動。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自立自強,建功立業,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範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責任單位:市科協、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委宣傳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服務數字社會建設。
1. 實施繁榮科普創作資助計畫。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及重大科技成果、健康生活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大力開發動漫、短視頻、遊戲等多種形式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培養科普創作領軍人物。(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市科協、市文聯)
2. 實施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提升計畫。推進圖書、報刊、音像、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鼓勵公益廣告增加科學傳播內容,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增加科普內容、增設科普專欄。大力發展新媒體科學傳播。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科學傳播能力培訓。促進媒體與科學共同體的溝通合作,增強科學傳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蕪湖傳媒中心,市科技局、市城管局、市文旅局、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市委網信辦;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3. 實施智慧科普建設工程。推進科普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強化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景套用理念,推動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等創新升級,加快“科普蕪湖”平台建設步伐,實現與“科普中國”、“科普安徽”的有效對接和深度套用,充分利用現有平台構建科學傳播網路平台和科學闢謠平台。強化科普信息落地套用,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及青少年等重點人群傾斜。(責任單位: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市科協、市經信局,市委網信辦;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
1. 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與巨觀指導。落實國家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蕪湖市各縣區基本建設規劃。完善社會資金投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優惠政策和法規。鼓勵支持資助興辦各類科技場館和科普教育基地。推進符合條件的科技場館免費開放。(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 創新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共享,構建服務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加強實體科技館建設,開展科普展教品創新研發,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台,提升科技館服務功能。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運行機制和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能力。(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3. 大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深化全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開展科普活動,拓展科普服務功能。引導和促進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機場、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開發利用有條件的工業遺產和閒置淘汰生產設施,建設科技博物館、工業博物館、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到2025年,力爭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達到10個,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達到30個,新建社區科普場館20個。(責任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文旅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
1. 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利用已有的設施完善的應急科普宣教平台,組建專家委員會。建立應急科普部門協同機制,堅持日常宣教與應急宣傳相統一,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有效開展傳染病防治、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突發事件狀態下,各級各部門密切協作,統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氣象局、市地震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 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推廣民眾點單、社區派單、部門領單、科技志願服務隊接單的訂單認領模式。建立完善跨區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責任單位:市文明辦,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參與單位:市委宣傳部,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3. 實施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發揮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的引領作用,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圖書館、社區書苑、社區大學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務功能。探索建立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責任單位:市科協、市衛健委、市科技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氣象局、市地震局、市生態環境局)
4. 加強專職科普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養聯盟,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推動設立科普專業。(責任單位:市科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參與單位:市屬高校)
(五)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搭建開放合作平台,豐富交流合作內容,提升交流水平。
1. 加強國內合作內容。圍繞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探索組織青少年參加交流培育等。推進開展科學教育、傳播和普及雙多邊合作項目,促進科普產品交流交易。聚焦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加強青少年、婦女和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科技人文交流。(責任單位:市科協、市教育局、團市委、市婦聯、市科技局)
2. 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參與科學素質建設長三角區域合作,利用長三角區域科普交流平台,創新服務領域和服務手段,推進科普資源共享,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科技需求和科普需求,積極參與長三角科普活動品牌創建,充分利用各類媒體,營造更加濃厚的關心、支持、參與科普工作的社會氛圍。(責任單位:市科協、市教育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市氣象局、市地震局、團市委、市婦聯、市科技局)
四、組織實施
(一)組織保障。
1. 市政府負責領導《科學素質綱要》在我市實施工作。建立完善我市《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協調機制,負責領導《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加強對《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和本實施方案的督促檢查,推動各項工作任務和目標落實。市有關部門要按照《科學素質綱要》要求和本實施方案任務分工安排,將本實施方案的重點任務列入本部門本系統年度工作計畫,充分履行相關工作職責。市科協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日常溝通聯絡工作,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構建與新發展階段要求相適應的科學素質工作新格局。(責任單位: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結合實際,開展《綱要實施方案》實施,把科學素質建設納入本地區總體發展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逐步實現科協組織單設,保障幹部隊伍穩定。各縣市區、開發區科協牽頭實施,完善工作機制,會同相關部門全面推進科學素質建設。(責任單位: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機制保障。
1. 建立完善共建機制。市科協與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建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共建機制,形成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責任單位: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 完善褒揚獎勵機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褒揚激勵,大力宣傳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責任單位: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3. 完善工作調度機制。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原則上每年至少召開一次調度會,聽取各縣市區及綱要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綱要實施方案》實施工作匯報,總結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部署工作任務,協調解決有關問題。(責任單位: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4. 完善社會動員機制。積極組織參加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及省級衛生城市、科普示範縣(市、區)、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範單位等創建活動,進一步形成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同的良性機制。(責任單位:市文明辦、市衛健委、市科協)
(三)條件保障。
1. 堅持法治引領。推動科普法律法規有效實施,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普法》《安徽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宣傳,根據省有關規定,落實科學傳播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工作,將科普人才列入各級各類人才獎勵和資助計畫。(責任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2. 落實經費投入。市、縣(市、區)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投入水平,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市、縣(市、區)根據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原則合理分擔科普財政投入。市、縣(市、區)政府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科學素質建設。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工作任務,按照預算管理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科學素質建設所需經費。加強科普經費、科學素質建設經費等專項經費使用情況的績效考評,確保專款專用和使用效果。通過眾籌眾創、項目共建、捐款捐贈、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科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3. 加強理論研究。圍繞新科技、新套用帶來的科技倫理、科技安全、科學謠言等方面,開展科學素質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入開展科普對象、手段和方法等研究,探索建設科學素質高端智庫工作。(責任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
(四)進度安排。
1. 啟動實施。2021年,推動和指導縣(市、區)制定本地“十四五”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並啟動實施工作。做好“十四五”《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動員和宣傳工作。(責任單位: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 深入實施。2022-2025年,聚焦目標任務,針對薄弱環節,繼續完善工作機制,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責任單位: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3. 總結評估。2025年,組織開展督查,對“十四五”期間的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和全面評估,按照有關規定開展表彰獎勵。(責任單位: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解讀
5月10日,《蕪湖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蕪政辦秘〔2022〕23號,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現解讀如下:
一、制定背景和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時代科普和科學素質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十三五”時期,蕪湖市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例達到12.5%(全國10.56%、安徽省10.8%),位列全省第2位。科學教育與培訓體系持續完善,科學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各階段。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科普基礎設施迅速發展,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有力推動了社會科普資源對外開放。科普能力不斷提高,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蕪湖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一直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列為一項全市基礎性工作來抓。
2021年6月3日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9號)發布;2021年12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皖政辦秘〔2021〕121號)發布。依據上述檔案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二、制定意義和總體考慮
(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工作重要論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實施“全域科普”“普惠科普”“數智科普”“共享科普”,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設人民城市,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蕪湖篇章提供基礎支撐。
(二)全面提升市民科學素養的需要。“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設人民城市,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蕪湖的第一個五年,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擔當更加重要的使命。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提升科學素質,對於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起草過程
2021年6月,市科協組織人員研擬《蕪湖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草擬稿)。
2021年11月12日,市科協書面徵求了各縣市區、開發區、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及相關單位等35家單位意見。
2021年12月7日,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對《方案》(草擬稿)進行了審議,完善後形成《方案》(送審稿)交市司法局進行合法性審查。
2022年3月9日,市司法局再次徵求各相關單位意見,共收到6家單位提出的修改意見,予以採納並做相應修改;2022年3月24日,通過市司法局合法性審查。
2022年5月5日,經市政府第6次常務會審議通過,以市政府辦公室名義正式印發實施。
四、工作目標
2025年目標: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7%(全國為15%),形成崇尚科學、積極創新的良好科學文化氛圍,為加快打造新思路的試驗地、新事物的生髮地、新產品的首發地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和創新氛圍。公民了解科技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能夠運用科學知識、方法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支撐科技創新、科技自立自強的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基礎進一步增強。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科普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等科普活動品牌與平台影響力不斷擴大,科普服務能力水平顯著提升,科普工作法治化、規範化、長效化取得實質進展,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五、主要內容
(一)實施五大“提升行動”。
針對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五類重點人群開展科普活動,根據科普對象特點,採取不同的科學素質提升方案。
針對青少年,在開展省市科技(科普)志願服務專家團、“百名專家鄉村學堂講科普”進校園巡講、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高校科學營、科技點亮未來等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科學教師線上培訓力度,尤其要加強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配備,加大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
針對農民,主要通過開展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以及各類面向農村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來提升科學素質。
針對產業工人,主要以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勞動和技能競賽,建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等賽事和活動為載體,提升群體科學素質。
針對老年人,主要依託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和技能,並通過建立和完善全市老年教育學習服務公共平台,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網上教學資源。
針對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將樹立科學精神、增強科學素質納入市委黨校和各類幹部培訓院校的教學計畫,並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並有效落實。
(二)實施五項“重點工程”。
《方案》圍繞科普資源拓展、科普信息平台建設、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基層科普能力提升、科學素質交流合作等方面,著力實施五項“重點工程”。其中,“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旨在通過建立企業和社會組織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向社會提供更豐富的科普資源。“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重點是加快“科普蕪湖”平台建設步伐,實現與“科普中國”、“科普安徽”的有效對接和深度套用,充分利用現有平台構建科學傳播網路平台和科學闢謠平台。“科普基礎設施工程”通過資助興辦各類科技場館和科普教育基地,加快數字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進一步提高科普服務能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通過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提出蕪湖要積極參與科學素質建設長三角區域合作,利用長三角區域科普交流平台,創新服務領域和服務手段,推進科普資源共享。
六、創新舉措
1.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針對5類人群重點發力。《方案》以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提出“突出科學精神引領、堅持協同推進、深化供給側改革、擴大開放合作”四方面原則,部署針對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5類人群的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推動科普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其中產業工人、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是首次寫入《方案》之中。
2.從供給不足不均轉向高質量發展,構築科普共同體。圍繞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科普服務供給效能,《方案》部署了5項重點工程,通過系列舉措加強政策機制建設,有效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發展大格局。
3.構建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方案》提出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重點工程,其中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提出要“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構建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
七、保障措施
1. 壓實工作責任。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市有關部門要按照任務分工安排,將重點任務列入本地區、本部門、本系統總體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充分履行相關工作職責。
2. 完善褒揚獎勵機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褒揚激勵,大力宣傳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
3. 完善社會動員機制。積極組織參加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及省級衛生城市、科普示範縣(市、區)、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範單位等創建活動,進一步形成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同的良性機制。
4. 落實經費投入。市、縣(市、區)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投入水平,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工作任務,按照預算管理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科學素質建設所需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