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是為深入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精神,落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和《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21—2025年)》要求,充分發揮現代科技館體系服務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作用,打造支撐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的核心陣地特制定的規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於2021年12月17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 印發機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印發日期:2021年12月17日
  • 發文字號:科協發普字〔2021〕56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中國科協關於印發《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科協發普字〔2021〕56號
各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21—2025年)》,為充分發揮現代科技館體系服務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作用,打造支撐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的核心陣地,中國科協研究制定《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國科協
2021年12月17日

規劃全文

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為深入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精神,落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和《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21—2025年)》要求,充分發揮現代科技館體系服務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作用,打造支撐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的核心陣地,特制定本規劃。
一、序言
2012年11月底,中國科協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針對我國科技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研究提出建設現代科技館體系。面向“十四五”,現代科技館體系(簡稱科技館體系)以實體科技館為依託,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等協同發展;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中國科學技術館做好科技館體系頂層設計,按照“省域統籌政策與資源、市域集散調配資源、縣域組織落實”的發展思路構建省級科技館體系,形成全國科技館體系的發展合力,實現格局重塑、功能擴展、融合發展;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台(簡稱“三基地一平台”),有效構建高質量科普公共服務核心陣地。
“十三五”期間,科技館體系建設總體態勢良好。全國實體科技館數量增加了169座,新增建築面積137.6萬平方米,全國科技館累計接待觀眾超過3億人次;流動科技館配發345套,巡展3035站,服務公眾9269萬人次;科普大篷車配發657輛,行駛里程1565萬公里,服務公眾9610萬人次;農村中學科技館立項以來建成1112所,服務公眾1020萬人次;中國數字科技館總用戶接近1500萬,資源總量達16.32TB,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冬粉數超過1000萬。科技館體系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公平普惠作出重要貢獻。
與此同時,科技館體系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省級科技館體系發展不完善;實體科技館建設和發展不平衡,中小科技館服務能力相對薄弱;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弘揚不夠充分;科技館優質科普資源有效供給不足;全國科技館資源共享不足,協同發展相對欠缺;運行機制不完善;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短板等。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一個五年。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對科普事業提出新的要求,科技館體系必須順應時代要求、尋求創新與提升之道。一是新時代對科技館體系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有更高要求。科技館體系要遵循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化供給側改革,以更好地滿足公眾更高的科普需求。二是新時代的科技館體系在價值引領方面有更高追求。科技館體系要進一步加大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傳播力度,助力形成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三是新時代的科技館體系在服務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有更高目標。科技館體系建設要堅持“四個面向”,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為價值引領,以推動供給側改革為重點,加快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開放體系,提升科技館體系的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社會化、國際化水平,建設“三基地一平台”,更好地滿足公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助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
(二)基本原則
——堅持價值引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以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為基礎,將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貫穿到科技館體系發展的全領域、全過程,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聚焦格局重塑。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推動構建省級科技館體系,打通基層科普服務的節點,構建“縱向一體、橫向協同”的科技館體系新型網狀發展格局。
——注重規範管理。健全制度保障,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對基礎設施、科普產品及服務等重點領域進行規範,支撐科普高質量發展。
——致力融合發展。增強科技館體系的開放性和社會協同,支持多元主體參與科技館建設,形成多方協同推進的科技館體系發展態勢。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圍繞打造“三基地一平台”,致力於實現以下目標:
——科技館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堅實。最佳化布局,推動每個地級市建有1座科技館;培育5-10家卓越科技館;中小科技館科普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創新流動科普設施運行機制,提高資源使用效能。
——科技館體系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全國科技館聯動共享機制基本建立,實現資源連線、活動連線、智慧連線;各省級科技館體系初具規模,運行管理機制逐步健全;社會協作機制不斷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開放體系初步形成。
——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專職人員能力顯著提升,兼職人員形成有效補充,科普志願服務蓬勃發展。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科技館體系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場館建設均衡發展。努力培育一批卓越科技館,圍繞“四個面向”深化供給側改革,夯實科技館科普服務基礎。
——促進全國科技館均衡發展。推動有條件的地級市因地制宜建設科技館,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縣級科技館建設,鼓勵中西部地區和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欠發達地區科技館的建設發展。積極創新科技館建設模式,探索與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共建共享。鼓勵專題特色科技館建設,突出本地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流動科技館常規巡展展覽資源新增不少於100套、巡展不少於1500站,區域換展展覽資源新增不少於90套、縣級輪轉站點總數突破150個。科普大篷車區域資源共享中心覆蓋不少於30個地市級區域。新建農村中學科技館不少於200座,持續提升覆蓋率和利用率。
——實施卓越科技館培育計畫。設立“卓越科技館培育專項”,建立相應考核評價機制,選拔並重點培育5-10家科技館,在展覽展品研發、教育活動實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科普服務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館打牢基礎。
——深化科普資源供給側改革。堅持價值引領,將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貫穿於科技館科普產品生產全過程。拓展科技館“三基地一平台”的功能定位,圍繞“四個面向”,堅持需求導向,著眼於滿足公眾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突出科普資源供給的引領性、精準性、服務性,創新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實體科技館加強展覽展品研發,提高展品的原創性、探究性和生動性,策劃推出高水平的常設展覽及短期展覽。建立流動科普資源庫,開發多主題、模組化、選單式的流動主題展覽不少於40個,研發精準性高、實用性強的科普大篷車主題車載資源不少於20個,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開發農村中學科技館資源不少於12套,形成“1+1+N”的模組化科普資源配置模式。
——推動全國科技館智慧化建設。各地新建科技館時,要同步開展數字孿生工作。注重展覽展品和教育活動開發的數位化技術運用,提升科技館內容建設智慧化水平。鼓勵運用智慧化手段開展導覽、預約、個性化推薦等觀眾服務,提升參觀體驗。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數據自主採集分析、決策輔助,提升場館運行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二)強化全國科技館聯動共享
以“連線·共享·服務”為理念,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資源連線、活動連線、智慧連線,促進全國科技館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提升科技館科普服務能力。
——加強資源連線。建強做優中國科學技術館,持續打造科技館體系“中央廚房”。推動展覽資源連線,搭建全國主題巡展共建共享平台,推動主題巡展資源供需對接,盤活科技館展覽資源。加強科學教育資源連線,建設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台,開發和匯集面向中國小校的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形成優質高效的融媒體資源庫。推動影視資源連線,鼓勵各地科技館創作科普影視資源,擴大科普影視資源共享放映的規模和覆蓋面。加強虛擬現實資源連線,搭建虛擬現實共建共享平台,為公眾提供相關科普資源。
——開展活動連線。依託“中國空間站科創體驗基地”等,開展“科技館裡的科學課”系列科普活動,鼓勵各地科技館、全國“館校結合基地校”、農村中學科技館師生共同參與。圍繞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日等重要節事開展科普活動。動員各地科技館和科技工作者加入“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深入開展“進學校、進農村、進工廠、進社區、進養老院”科學素質提升“五進”行動。支持“老年科技大學”建設。
——實現智慧連線。發揮中國數字科技館在體系建設中的信息樞紐作用,建設科技館體系數據中心和管理平台,提升數位化水平。以滿足公眾參觀需求為出發點,搭建並鼓勵各地科技館入駐“手機套用服務中心”等,實現“智慧服務”;搭建共建共享平台,推進“展品信息管理系統”等套用軟體共享和復用,推動優質展覽展品數位化轉化,開發網路科普資源,實現“智慧共享”;加強業務中心和數據中心建設,促進對科技館業務和數據的高效運維,實現“智慧管理”。
(三)推動省級科技館體系創新升級
進一步發揮省級科技館的能動性,統籌省內科技館聯動共享,扶持中小科技館建設發展,協調推進各省科技館體系建設。
——推動構建省級科技館體系。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為省級科技館賦權賦能,使其成為帶動各方力量參與本省科技館體系建設的組織者和主責者。推動各省科技館主管單位賦予省級科技館履行本省科技館體系建設、發展的統籌職能,明確其統籌省內實體科技館、流動科普設施、數字科技館等協同建設和運行管理的職責,並配備必要的人員和經費。省級科技館應統籌好省內科技館聯動共享活動、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工作,促進科普資源最佳化配置,形成全國科技館體系的發展合力。
——實施中小科技館能力提升計畫。加大對中小科技館發展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由省級科技館主導,重點面向中小科技館提供常設展覽更新改造、短期展覽巡迴展出、教育活動等方面的支持;通過捐贈、共建、集成等方式,解決中小科技館展教資源匱乏陳舊、無力更新等問題;通過專業培訓等方式增強中小科技館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普服務能力,使其成為全國科技館聯動共享的有生力量。
——創新科技館體系運行模式和機制。結合各地經濟、社會、資源現狀及相關發展規劃,因地制宜構建各省科技館體系組織架構和運行模式。按照“省統籌、市調配、縣落實”的思路,擴大流動科技館區域換展實施範圍,引導地方加大資源投入和經費匹配力度,以此推動縣級科技館建設;建設科普大篷車區域資源共享中心,形成車載資源共享互換機制。
(四)促進科技館體系融合發展
加快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開放體系,推進科技館體系開放共享和資源融通,最佳化科技館體系發展生態。
——配合國家“雙減”政策,加強與教育主管部門、中國小校合作,探索建立“館校結合”長效機制。鼓勵中國小校組織學生定期、就近到科技館參加科學課,加強科普研學項目建設及規範化管理。鼓勵科技館資源以校園科技節、科學表演、科學資源包等不同形式進入中國小校,更好地滿足課堂教學和課後服務需求。依託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台等,為學校和教師提供資源。組織開展系列化、專題化的中國小教師培訓,形成一批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學校教師隊伍。開展“館校結合”區域試點,並逐步向全國示範推廣。
——成立中國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推動科技場館和文化場館在資源開發共建、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盤活存量資源,引入一批文化場館精品展覽,增加科技場館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元素。聯合開展科技文化專題展覽和教育活動,不斷滿足公眾科學文化需求。開發增量資源,鼓勵科技場館與文化場館聯合開發科技文化展教資源,打造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品牌。加強科技館文化建設,強化品牌形象和文化軟實力。
——聯合社會力量,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科技館體系建設的合作機制。依託科技館體系,動員、引導和鼓勵科技工作者開展創作、教育、傳播、宣傳等工作,為科技工作者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搭建平台。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鼓勵支持全國學會、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利用自身科技資源服務科技館體系建設。通過委託管理、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科技館體系建設和運行。鼓勵企業積極投入科普產品的研發、創作、生產和推廣,創新科普產業技術,探索科普產品全產業鏈建設。支持科技館在短期展覽、科技培訓、特效電影、科普文創等非基本科普公共服務方面與社會力量開展合作,推動科普產品多元供給。
——探索建立科技館體系國際合作長效機制。學習借鑑世界一流科技館的發展經驗,與世界知名科普企業開展合作,學習吸收其研發技術及巡展經驗。推動流動科技館“一帶一路”國際巡展,探索長期合作的有效路徑。依託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及地方社會組織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培訓活動,促進科技館從業人員在展教資源建設、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等方面提升能力。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的活動和工作,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任職、履職作用,逐步增強國際話語權。通過科技館體系國際交流與合作,講好中國的科普故事,持續擴大中國科普的國際影響力,助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五)加強科技館體系人才隊伍建設
豐富科技館體系人力資源,加強培訓,完善激勵機制,造就一支總量充足、素質優良、專兼併重的人才隊伍。
——加大專職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大力發展展覽展品設計、教育活動開發實施、數位化科普、運行管理等領域專職人才隊伍。加大培訓力度,推動科技館體系從業人員科普能力普遍提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定科技館相關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辦法,制定推廣科技館科學教育職稱標準及評定辦法,拓寬職業發展通道。發揮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及其科技館專委會、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的行業組織作用,重點依託專業賽事、行業培訓、學術交流等項目,持續提升科技館專職人員能力水平。
——豐富科技館體系兼職人才隊伍。鼓勵支持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展覽展品研發、教育活動開發、人才培訓等,支持中國小科學教師依託科技館體系資源開展科學課程教學與實踐,鼓勵相關高校學生開展科普實踐活動,充實科技館體系建設的專業隊伍。
——拓展科技館體系科普志願隊伍。探索形成規範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科技館志願服務工作體系,建設一支優良的科普志願者隊伍。探索形成科技館體系志願服務行業規範。加強各地科技館與學會組織、社會組織的協作力度,積極推進志願服務資源的共建共享,培育一批全國科技館志願服務活動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制度保障和統籌管理
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支持各級政府將科技館體系納入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制定《科技館條例》。從制度層面推動將科技館體系建設成效納入“文明城市評比”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考核內容,提高各級政府對科技館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依託現代科技館體系數據採集系統,完善科技館年報制度,統計匯總全國科技館年度工作情況。制定以科普展教效果為核心的科技館評估辦法和指標體系,逐步建立科技館定期評估制度。
(二)提高標準化水平
依託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強科技館體系標準化建設。推進科技館體系技術、服務、管理等領域亟需標準的預研與編制工作。實施標準預研和編制專項,鼓勵各地科技館聯合標準化科研機構等共同開展標準預研和編制工作,構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和標準性檔案等多維標準體系。開展科技館體系標準化成果套用和推廣示範。
(三)保障發展經費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科技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責,提高對公益科普事業的重視程度,加大科技館經費投入。鼓勵地方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支持科技館體系建設發展,建立合理的經費投入與預算支付政策,保障科技館經費隨事業發展同步增長。做好全國科技館免費開放工作,推動建立健全補助資金動態調整機制。重點為欠發達地區的新建和改擴建科技館提供展教資源建設經費資助。鼓勵社會力量以投資、捐贈、資助等方式參與科技館體系建設與發展,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建立多元經費籌措機制。發揮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在吸引社會捐贈方面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