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湖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市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為實現我市2025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目標,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的重要論述和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科普工作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著力建設“五個益陽”,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為重點,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均衡化發展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加速推進全民科學素質高質量發展,大力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建設現代化新益陽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到2025年,我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力爭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城鄉區域公民科學素質發展協調性、均衡性明顯增強。科普供給側改革成效明顯,科普工作載體創新升級,科普的組織力、傳播力、精準度、實效性大幅提升。社會化大科普格局更加健全,大眾化科學傳播體系基本形成。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二、提升行動
著力協同社會各方,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促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提升,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以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為重點,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科技工作成為青少年尊崇嚮往的職業,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1.任務
(1)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激發青少年科學夢想,樹立科學志向。
(2)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融合發展機制,著力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實施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育計畫,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著力建設“五個益陽”夯實人才基礎。
(4)提供更多科學教育的資源和途徑,重點提升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水平。
2.措施
(1)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每年不定期邀請院士專家、青年科學家等走進學校開展訪談講座。科學設定課堂內外教學,充分發揮學校實驗室、圖書室和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將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親職教育促進法》《湖南省親職教育促進條例》,增強家長科學教育意識,掌握科學教育方法。推動學校、社會、家庭協同育人,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實施好學前教育行動計畫,擴大普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加強學齡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齡前兒童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推動義務教育和特殊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全面落實科學課程標準,在中國小開齊開足科學課程。引導變革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和想像力,鼓勵青少年走進自然,激發和保護青少年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把自然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中國小課程體系。將科技實踐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推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
(3)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推動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和創業就業基地。鼓勵大學生成立科普志願組織,利用節假日和寒暑假深入社區、深入農村、深入基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科學考察活動,為人民民眾提供各類科技科普志願服務。
(4)實施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育計畫。大力開展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為熱愛科學的中小學生搭建學習、交流和展示平台。實施英才計畫,組織或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無人機及人工智慧創新挑戰賽、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全國中學生學科競賽等活動,探索科技創新後備人才貫通式培養模式,總結科技創新後備人才成長規律。
(5)推動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支持中國小校每學期到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學校(基地)等科普場所開展科學課程教學及各類學習實踐活動,建立常態化機制;引導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向中國小開發開放互動性、體驗性強的優質產品和科學教育資源。開展“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組織科學家、工程師、醫療衛生人員、心理諮詢師等科技工作者進校園,開展科學教育和心理健康、生理衛生、職業衛生和自我保護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科技節、科學營、科學閱讀、科技小論文(發明、製作)等科學教育活動。
(6)實施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加強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加大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推進優質科技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設計開發適合農村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滿足青少年個性化需求;加大青少年科學營、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等活動對農村青少年的傾斜力度,依託鄉村學校少年宮、農村中學科技館、科學工作室、兒童之家等設施組織開展各類課外科技活動。
(7)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將科學精神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加大對農村和邊遠地區科學教師培養力度,依託“國培計畫”“省培計畫”,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方式,加大對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每年培訓300名科技輔導員。
(責任分工:由市教育局、團市委、市科協牽頭,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廣體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婦聯、市氣象局、市地震局等單位參加)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質為重點,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培養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產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1.任務
(1)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深入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遏制各類陳規陋習,激發農民振興鄉村的內生動力。
(2)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共建的農村科技文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村科技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3)進一步加強對革命老區、邊遠地區、脫貧地區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農村婦女科學素質。
2.措施
(1)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依託黨員遠教站點、文化站、農技站等平台,構建多種資源和市場有序參與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支持涉農中高等院校開展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實施“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畫”、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等,開展農民職業技能鑑定和技能等級認定、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舉辦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到2025年,依託全國農業科教雲、湘農科教雲等線上學習平台,開展線上線下融合農民教育培訓4萬人次以上,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4000名以上。實施湘女素質提升計畫,幫助農村婦女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2)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引導多元主體參與農村科普,開展科技志願服務,提升農村科普活力,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探索科技小院、院(校)地共建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十四五”期間市派科技特派員100名服務鄉村振興,支持建設科技特派員示範基地、示範戶等,建立健全符合農業科技服務需求和特點的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建立示範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科技示範,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引導專業技術學(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深入推進省科協科技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實施,對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智力資源,整合農村特色自然資源和產業資源,開展科普小鎮建設和示範基地建設,促進農村科普志願隊伍建設,助力農業農村發展。
(3)提升革命老區、邊遠地區、脫貧地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引導社會科普資源向欠發達地區農村傾斜,支持各級學會開展精準科普服務;開展鄉村振興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計畫,提升農村脫貧人口職業技能,增強內生髮展能力。推進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行動,為農村留守人員提供健康科普服務。
(責任分工:由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牽頭,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旅廣體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氣象局、市地震局等單位參加)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
1.任務
(1)深化產業工人理想信念、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教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
(2)提高產業工人技術創新能力,培育高技能人才。
(3)提高進城務工人員、新業態從業者職業技能和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2.措施
(1)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強化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引領。開展“中國夢·勞動美”、“益陽工匠”評選、“最美職工”、“巾幗建功”、“健康達人”等活動。
(2)實施技能中國創新行動。組織參加湖南省“十行狀元、百優工匠”“中國技能大賽”“振興杯”等勞動、技能競賽和全省青年崗位能手評選等主題活動。開展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到2025年,在全市範圍內認定或創建100個各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統籌利用示範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創新方法”培訓,發現、培養高技能人才。組織開展民眾性創新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3)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落實湖南省中等職業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和職業教育“楚怡”行動計畫。在職前教育和職業培訓中進一步突出科學素質、職業健康、安全生產等相關內容,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產業工人終身技能形成體系。大力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競賽,每年培訓5萬人次以上技能勞動者。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十四五”期間,建設3個以上國家級、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4個以上國家級、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高技能領軍人才、勞模工匠師徒“結對子”活動,傳承技能、提升職業資格等級、提高職工整體素質。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求學圓夢行動等,增加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和就業機會。
(4)發揮企業家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示範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科學素質,引導企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企業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推動企業建立健全職工培訓制度,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安全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作用,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發揮“科創中國”平台作用,推進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學會服務站建設,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
(責任分工: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牽頭,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文旅廣體局、市農業農村局、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氣象局、市地震局等單位參加)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1.任務
(1)加強面向老年人的科普服務,促進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水平。
(2)充分發掘利用老年科技人力資源,鼓勵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發揮老年人在科學素質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2.措施
(1)實施智慧助老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加強家庭、社區、社會協同,提升老年人信息素養。加強社區科普學校、老年大學、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電信詐欺。實施科技助老示範工程,重點發展適老化的康復輔具、智慧型穿戴設備等科技產品。
(2)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組織專家編寫老年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手冊,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推進保健食品“護老”行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通過開設專欄和專題節目等形式,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鍊、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
(3)實施銀齡科普行動。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組織,充分發揮老專家在諮詢、智庫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發揮老科技專家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中的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願者隊伍,鼓勵支持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科學普及等志願工作。
(責任分工:由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文旅廣體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科協等單位參加)
(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以提升戰略創新思維和科學執政理念為主,進一步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對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
1.任務
(1)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切實找準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
(2)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科學執政水平和科學治理能力。
2.措施
(1)實施“幹部專業化能力提升計畫”。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崗位幹部的特點,多渠道分類別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培訓,提升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推動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意識和能力,在理論學習、教育培訓和工作實踐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重要論述,自覺推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共同發展;定期舉辦幹部專題研修班,持續推動領導幹部知識更新,牢固樹立科學執政理念。
(2)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認真貫徹落實《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2019-2022年益陽市幹部教育規劃》,形成以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建設現代化新益陽為核心的科技課程體系,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利用學習強國、幹部教育培訓網路學院、紅星網、紅星雲、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等信息化平台,開展基層幹部教育培訓,特別是革命老區、邊遠地區、脫貧地區幹部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實施新時代基層幹部主題培訓行動計畫,完善基層幹部系統化經常化實戰化教育培訓機制。
(3)在公務員錄用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黨政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任職考察、年度考核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並有效落實。
[責任分工:由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市社會主義學院)、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旅廣體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氣象局、市地震局等單位參加]
三、重點工程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在“十四五”時期實施4項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1.任務
(1)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轉化機制。
(2)進一步拓展科技設施科普功能。
(3)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2.措施
(1)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各級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推動在相關科技獎項評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標。推動將科普工作實績作為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條件。推動將科普工作納入相關科技創新基地考核。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有效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在科技研發項目、研發設施考核中增加科普任務、增設考核指標;加強科技成果市場供給側改革,鼓勵企業根據公眾科普需求導向發展多層次、多維度科普業態,激發科創企業研發科普產品的活力,探索“產業+科普”模式。
(2)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支持和指導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開發科普資源,加強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充分利用相關行業資源,推動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建設科普場所(含企業生產線、專題展示館),面向社會開放;推動本市大科學裝置(備)、國家省市實驗室等配套建設科普通道,鼓勵開發科普課程等,促進其科研設施設備、科研成果、科研人員等科技資源轉化為科普設施、科普產品、科普人才等科普資源。
(3)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依託市科技館、圖書館等,打造科學家博物館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開展“最美系列人物”評選和青年科技創新人才評選表彰,開展優秀自然科學學術論文評審,展示科技界優秀典型、生動實踐和成就經驗,激發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自立自強,建功立業,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範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
(責任分工:由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科協等單位參加)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
1.任務
(1)繁榮科普文藝創作和展教品研發。
(2)促進科普產業發展。
(3)提升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
(4)構建智慧化科普傳播體系。
2.措施
(1)實施繁榮科普文藝創作和產品研發資助計畫。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大力開發動漫、短視頻、遊戲等多種形式科普作品。支持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打造高端優質科普內容,豐富科普智慧型化傳播方式。推動科普創作和展教品研發示範團隊建設,扶持科普創作和展教品研發人才成長,培養科普創作研發領軍人物。
(2)實施全媒體科普宣傳提升計畫。推動主流媒體和公共宣傳載體增加科學傳播內容、增設科普專欄。推動公共運輸、戶外電子屏、樓宇電視、農村廣播“村村響”、圖書、報刊、音像、各類宣傳欄等傳統媒介廣泛開展科普宣傳;各區縣(市)融媒體中心結合實際推出科普欄目節目。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科學傳播能力培訓,增強科學傳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3)實施智慧科普建設工程。強化科普信息落地套用,實現“科普中國”“科普湖南”嵌入黨群(政務)服務網路平台、縣級融媒體中心,與科普e站相聯通,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平台,完善科普資源共享交換機制;推動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革命老區、邊遠地區、脫貧地區傾斜。
(責任分工:由市科技局、市文旅廣體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科協等單位參加)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
1.任務
(1)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建立政府引導、多元興辦、多渠道投入的建設機制,最佳化資源配置和合理布局。
(2)增強科普基礎設施科普服務能力。
2.措施
(1)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與巨觀指導。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全市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及各區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公益性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經費投入力度,完善社會資金投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優惠政策。推進符合條件的科技館(科普館、科普體驗中心)免費開放。
(2)創新現代科技館體系。加強實體科技館建設,推進市科技館運營,鼓勵60萬以上人口有條件的縣(市)建設科技館;推動開發利用有條件的工業遺產和閒置淘汰生產設施,建設科技博物館、工業博物館、職業健康體驗場館、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台,提升科技館服務功能;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統籌安排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運行機制和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能力。
(3)大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開展各類科普基地創建活動,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研學、自然教育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5年內支持創建生態、農林業、自然資源等各類省級科普(教育)基地20個。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開展科普活動,拓展科普服務功能。引導和促進公園、植物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
(責任分工:由市科技局、市科協牽頭,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廣體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林業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氣象局、市地震局等單位參加)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
1.任務
(1)建立健全平戰結合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
(2)提升常態化應急科普工作能力。
2.措施
(1)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各級政府建立應急科普部門協同機制,堅持日常宣教與應急宣傳相統一,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市縣兩級統籌建設數字防災減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實施應急科普智慧宣教系統和應急管理全媒體傳播工程,完善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安全應急文化宣教平台,支持打造一批應急科普精品,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有效開展傳染病防治、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突發事件狀態下,各級各部門密切協作,統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
(2)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科普志願服務隊,發揮全市科技科普志願者作用,打造科技志願服務“智惠行動”品牌;加強科普信息員隊伍建設,實現擴面、提質,提升科普傳播能力。鼓勵建立跨區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
(3)實施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持續支持社區科普e站和校園科普e站建設。鼓勵指導區縣(市)開展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活動。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圖書館、社區家長學校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務功能。深入實施湖南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和健康益陽行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防災減災日、《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
(4)加強專職科普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推動本地中高等院校建立科普人才培養聯盟,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推動設立科學傳播專業。
(責任分工:由市科技局、市應急局牽頭,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衛生健康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廣體局、市科協、市氣象局、市地震局等單位參加)
四、組織實施
(一)組織保障。
1.建立完善本方案實施協調機制,將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納入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列入對區縣(市)考核內容,加強對方案實施的督促檢查。各部門將方案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計畫和考核內容,充分履行工作職責,發揮各自優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市科協發揮市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的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溝通聯絡工作,定期開展科學素質工作培訓,會同各有關部門共同推進科學素質建設。
2.各區縣(市)人民政府(管委會)負責領導當地實施工作,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把方案重點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與經濟社會發展其他指標同考核、同獎懲。各區縣(市)要支持本級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發揮綜合協調作用,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本地落實“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具體實施計畫和辦法,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機制,為貫徹執行提供保障。
(二)機制保障。
1.完善檢查評估機制。市人民政府對市直部門、區縣(市)實施工作進行檢查評估;各相關部門配合國家部委和省直部門加強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能力監測評估。
2.完善表彰獎勵機制。“十四五”末,對全市在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激勵。
(三)條件保障。
1.完善法規政策。完善我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法規政策,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制定科普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辦法,開展科學傳播職稱評定工作,將科普人才列入各級各類人才獎勵和資助計畫。鼓勵聯合開展科學素質專項提升行動,鼓勵開展科學素質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打造科學素質建設高端智庫。
2.保障經費投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將科普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統籌考慮落實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經費;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投入水平,支持科普事業發展。大力提倡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採取設立科普基金、資助科普項目等方式為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
(四)進度安排。
益陽市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指導各區縣(市)制定“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具體實施辦法並啟動實施;做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湖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和本方案的宣傳工作。2023年,配合湖南省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科普統計工作。2025年,對“十四五”期間落實《益陽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及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和評估。
政策解讀
一、國家相關檔案出台的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2021年6月3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落實國家有關科技戰略規劃,國務院特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2021年11月22日,湖南省政府辦公廳出台了《湖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上檔案正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重要論述制定出台的。它們的出台對於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的重要領域
根據國家、省相關檔案精神,當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要領域主要是聚焦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5類重點人群實施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並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礎設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5項重點工程。我市《益陽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也相應在這些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三、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的配套政策措施
國務院制定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突出科學精神引領、堅持協同推進、深化供給側改革、擴大開放合作”的原則。到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超過15%;到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25%。“十四五”時期,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分別實施針對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人群的5項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圍繞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礎設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5項重點工程。
省政府辦公廳出台的《湖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具體提出了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和幹部五類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礎設施、基礎科普能力等四大類工程。《益陽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2021-2025年)》在五類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運動的基礎上,著重強調了科學教育和培訓、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基礎設施、平戰結合應急科普能力提升、科普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化協同、推進智慧化傳播等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