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發布
省政府關於印發江蘇省全民科學
素質行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蘇政發〔2021〕75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現將《江蘇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2021-203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23日
規劃全文
江蘇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2021-203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學技術普及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部署,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9號,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和《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特制定本行動規劃。
一、前言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公民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套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對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為我省在新發展階段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戰略指引。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頒布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方針,充分發揮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職能作用,不斷完善現代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組織體系、基礎設施、條件保障和監測評估機制等,以重點人群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取得長足發展,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江蘇省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比例從2007年的2.76%提升到2010年的4.9%,2015年達到8.25%、躍居全國省份第一,2020年升至13.84%、連續6年位居全國省份首位,呈現出與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良好局面,為新時代我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構築了新的更高起點。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與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我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公民科學素質總體水平與已開發國家(地區)仍有較大差距,城鄉、區域之間以及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改善不夠顯著;對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體制機制和保障條件不夠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優質科普資源有效供給不充分,科技資源科普化有待深化,存量優質科普資源社會化服務動力不足,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還不夠濃厚等。
當前,國內外形勢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交織疊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以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大大拓展了時間、空間和人們認知範圍,深刻改變了人們生活、工作、學習和思維方式,變革了既有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格局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對照江蘇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深入實施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全面提升公民素質已成為我省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提升公眾終身學習能力、增創未來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要,是打造高素質創新大軍、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現代化、把握髮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和對江蘇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最佳化科普服務供給為重點,著力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全民參與、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生態,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切實履行“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突出價值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播科學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理性質疑、勇於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營造崇尚創新的濃厚社會氛圍。
——堅持協同推進。各級政府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發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基層組織、科學共同體、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活力,增強全民參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多方協同推進的社會化工作大格局。
——最佳化服務供給。破除制約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新組織動員機制,強化政策法規保障,突出服務基層,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科學性和趣味性,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
——擴大開放合作。突出區域優勢,立足國際視野,在公民科學素質國內外交流中增進開放互信、深化創新合作、推動資源共享,共同應對區域性、全球性科技治理挑戰,暢通形成內外聯動、多向互濟的科學素質開放合作新局面。
(三)主要目標。
2025年目標:全省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的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組織實施、機制體制、條件保障等體系更加完善,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實現,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力爭達到19%,各地、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更為均衡,全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2035年遠景目標:全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全面提升、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科普服務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科普公共服務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提升,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創新生態建設實現新發展,開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格局更為完善,為江蘇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三、重點任務
“十四五”時期,著力開展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以及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五大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著力抓好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科學素質開放合作等五大科普基礎工程,揚長補短、固本培元,推動科普理念、科普內容、傳播方式和服務模式等全面創新,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體系。
(一)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加強校內青少年科學教育。將落實立德樹人、弘揚科學精神貫穿於中國小校育人全鏈條。在幼稚園保教工作中融入科學啟蒙和生活技能教育內容。深化義務教育階段科學課程教學改革,構建提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和綜合評價體系,將綜合實踐能力納入學生學業質量標準進行考核。在普通高中科學與技術領域課程標準中明確學科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普通高中要開足通用技術課,開設科學相關學科選修課,廣泛開展科學創新與技術實踐跨學科探究活動,紮實有序推進普通高中與高校協同開展拔尖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行動計畫。加強農村中國小校科學教育設施建設和配備,加大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扶持和鼓勵中國小校和職業(技工)學校建立一批特色鮮明的“青少年科學俱樂部”“青少年技能角”“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和“名師工作室”。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加強中高等職業學校科技創新教育,支持在校學生大力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增強學生創新能力、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到2025年,全省命名150所“省科學教育綜合示範學校”、建立100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創新實踐基地。(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團省委、省科協等,各設區市政府)
2﹒完善校內外科學教育聯動機制。切實利用科技(科普)場館、博物館、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實驗室、科普教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勞模創新工作室等資源,加強青少年科普體驗陣地建設,創新中學生科技課題研究、科普研學、夏(冬)令營等方式方法,深入開展學校科技節、科技專家進校園、科技館進校園、學生進高校和科研機構(實訓基地)開放日、高校科學營、求真科學營、少年科學院、科學之路實踐、科學博覽會等探究性、啟發性、創新性科學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通過參與、調查體驗、實踐、勞動和動手製作、創作等方式,激發好奇心與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利用中國小校課後服務,豐富服務形式與內容,廣泛開展科技類實踐活動,鼓勵學校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協同育人,探索利用校外資源開展實踐研學活動的新模式。通過制定標準、規範運行、嚴格考核,命名一批校外“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青少年技能館”和“青少年科普研學實訓基地”,促進校內科學教育與校外科普活動有效銜接。完善科學教育質量評價和青少年科學素質監測評估,將中國小校科學教育活動納入學校工作考核內容。(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協、團省委、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設區市政府)
3﹒拓展青少年科學教育方式。充分發揮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等科技團體作用,利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金鑰匙科技競賽、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育計畫、“領航杯”教育信息化套用能力提升實踐活動、“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少年技術技能大賽等平台引導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育培養。加強優質科學教育資源開發利用,推進高校科學基礎課程、科學史等科學素質類線上開放課程建設。深度開發科技創新、科普宣傳數位化推廣套用,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等學習方式,辦好“名師空中課堂”“雲上科學課堂”“雲科創”等線上教育平台,引導青少年正確合理使用信息資源、培養終身學習習慣。創新拓展家庭科學教育傳播渠道及方式方法,把科學家教納入“五好家庭”等創建標準。推動科學教育資源均衡發展,重點扶持經濟薄弱地區開展青少年科學教育,面向農村特別是農村留守青少年開展科學教育、創新指導、心理疏導、應急避險技能培訓等志願服務。(責任單位:省教育廳、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省應急廳等,各設區市政府)
4﹒實施教師科學素質培養提升工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教師培養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技能、科學精神、科技創新能力等培訓,推動設立科技教育相關專業技術職稱,提高中國小教師科學素質。規範科技教育輔導員培訓、管理和資格認定,組織試點青少年技能訓練指導員培訓和認證工作,每年培訓科技輔導員3000人、認定2000人。加大對學校專兼職科技輔導員的支持力度,在職稱評定、享受待遇、評價考核、激勵獎勵、外出培訓、繼續教育、帶隊參加活動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制定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科普創作等科普學科發展、科普相關專業設定制度,鼓勵支持有關高校開展專業人才培養。(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協、團省委等,各設區市政府)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分層次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學歷教育和小農戶科學素質培訓,舉辦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農產品電子商務萬人培訓等活動,提升農民科學素質與生產經營能力,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15萬名,其中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2萬名。面向服務農業農村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農技推廣人員、科技輔導員、農技協領班(辦)人、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農村實用人才、鄉土人才、農村電商技能人才、農村婦女等群體,通過專業培訓、技術交流、創新創業輔導等方式,每年培育鄉村科技人才2000名,帶動農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提高生活品質。(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婦聯、省科協等,各設區市政府)
2﹒加強農村科普與科技服務。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院士專家科普鄉村行等科普活動,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學會(協會)等社會組織的作用,普及綠色環保、衛生健康、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移風易俗等科學理念和科技知識,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升鄉村文化品質,推動農民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畫,組織農技推廣人員包村聯戶,每年組織1萬名農技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培育3萬個農業科技示範主體。引導科普資源向重點幫促地區傾斜,組織科技專家深入基層開展科學普及、技術指導、示範推廣等結對幫促服務,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責任單位: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等,各設區市政府)
3﹒健全農村科普服務條件與體系。推動農村科普設施與文體、教育設施融合建設,加強農村學校科技場館建設,提升流動科普設施在農村的運行效能,培育農村科普示範基地、科技推廣示範基地、科技服務超市、星創天地等農村科技社會化服務載體平台。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合作社以及農技協等專業技術學會(協會)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服務,推廣科技小院、專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技協等通過建立示範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科技示範。支持農技協與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服務主體融合發展,開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和服務體系建設。開發創作一批通俗易懂、適合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的科普作品,強化江蘇“科普雲”、“農技耘”等科普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設,完善移動端傳播體系,培訓農民手機套用技能,持續建設農村基層科普隊伍。(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科協,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設區市政府)
(三)實施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構建科學教育培訓體系。按照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建設要求,加快推進職業培訓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類主體平等競爭、產業工人自主參加、政府購買相關服務的技能培訓機制,形成覆蓋廣泛、形式多樣、運作規範,企業、院校、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職業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在職前教育、職業培訓、考核鑑定中融入綠色發展、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心理健康等科學素質內容。引導支持企業、社會組織等加大職業教育和培訓投入,強化技工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推進建設一批高水平高質量技師學院,打造校企發展共同體。(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省應急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衛生健康委等,各設區市政府)
2﹒推進產業工人教育培訓。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完善繼續教育制度,提升綜合素質和創新創造能力。發揮科技社團在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幫助開展技術攻關、解決技術難題,參與跨行業、跨學科學術研討和技術交流活動。加大進城務工人員職業培訓力度,大力開展“求學圓夢行動”等活動,每年資助2萬名農民工和一線職工提升學歷,依託企業和科普機構、女職工康乃馨服務站、婦女之家、科技工作者之家等載體平台,促進進城務工人員提高科學素質、增強就業本領、提升生活品質。支持技工院校面向企業職工、就業重點群體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加強校企合作,高質量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推動相關平台企業做好快遞員、網約工、網際網路行銷師等群體的科學素質提升工作。(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省科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婦聯等,各設區市政府)
3﹒提升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全面實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擴大各類技術技能競賽、崗位練兵、技能培訓覆蓋面。打造勞動和技能競賽、“安康杯”競賽等品牌活動,強化百萬技能人才技能競賽崗位練兵、江蘇技能狀元大賽、江蘇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創新方法大賽等民眾性勞動比武活動社會效應。圍繞高端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發展需求,實施“英才名匠”培訓計畫、高技能人才“青苗計畫”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養“匠人匠心”計畫,在區域間、國內外交流合作中促進江蘇產業工人互學互鑒、提升技能。每年培養培訓120萬名技能勞動者、15萬名高技能人才、100名企業首席技師,建設2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省應急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等,各設區市政府)
4﹒營造創新創造濃厚氛圍。深入開展“中國夢·勞動美·幸福路”主題教育,在產業工人中大力宣傳新發展理念,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宣傳,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科學素質,引導企業家踴躍探索引領創新發展、推動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共同提升的良性機制。(責任單位:省總工會、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協等,各設區市政府)
(四)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提高老年人信息素養。按照個體互助與組織推進相結合、自發分散與統一集中相結合、基本保障與按需服務相結合的原則,開展老年人智慧型手機運用大賽等活動,向老年人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與技能,讓廣大老年人更好更快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推進老年科技大學品牌建設,探索與科技館共建共享方式,研發老年人全媒體課程,按需設課、互動教學,基本建立教師志願者和立足社區老科協學員招收機制,老年科技大學實現設區市基本全覆蓋、縣(市、區)60%的覆蓋率。(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協等,各設區市政府)
2﹒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加大在電視、廣播、報刊等主流媒體以及江蘇“科普雲”信息服務系統等各級各類媒體平台的老年人科普宣傳力度,編輯出版老年人實用科普叢書,開展針對老年人的醫療健康、心理輔導、智慧型信息、應急處置、反網路謠言、反詐欺等專題科普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依託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黨群服務陣地、科普園地以及適老化設施改造建設中,增強老年常見病和慢性病防治、反詐欺等科普內容與功能。提高科普設施服務適老化程度,提供更多適老化科普線下服務、智慧型套用。(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民政廳、省婦聯、省科協、省廣電局、省體育局等,各設區市政府)
3﹒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發動各類科技志願服務團隊深入社區、農村,常態化開展助老類科技志願服務活動,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學。發揮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等基層“五老”的智力優勢,堅持自願參加、就地就近、量力而行、主動作為,組建理論宣講、文化服務、醫療健康和科技科普等類別志願服務隊,依託社區科普大學、社區科普講師團、老年科技大學等,開展科普報告、技術服務、技能培訓、健康諮詢等形式的科普行動,打造富有特色、民眾喜愛的銀齡科普志願服務品牌。〔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科協、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婦聯等,各設區市政府〕
(五)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完善教育推進機制。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培訓,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各類幹部教育培訓機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課時,在培訓教材中充實科學教育內容,組織相關課題研究,突出科學理論、科學方法、科技知識培訓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的培養,切實增強其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科學決策的能力。調動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終身學習和科學管理的能力,重點加強市縣黨政領導幹部、各級各部門科技行政管理幹部、科研機構負責人和國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負責人的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科協等,各設區市政府)
2﹒創新學習渠道載體。運用好“學習強國”“科普中國”“江蘇省幹部線上學習中心”等平台,創新開展網路化、智慧型化、數位化教育培訓,擴大優質科普資源覆蓋面,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深入開展科技科普教育,通過科學家精神宣講、院士專家科普報告以及實地參觀考察科技場館、科研場所、高科技企業等多種方式,鼓勵引導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積極參與科普活動、參加科技志願服務,帶頭講科學學科學、弘揚科學精神。(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省科協、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設區市政府)
3﹒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健全乾部考核評價機制,強化黨政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選拔任用和公務員考試錄用中的科學素質要求,引導激勵其學習科技知識、提升科學素質。發揮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中的引領示範作用,對有突出貢獻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予以適當獎勵激勵。(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等,各設區市政府)
(六)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1﹒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建立科技人才、科技載體、科技條件、科技成果、科技服務等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服務體系。引導省屬高校、駐蘇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研發組織等科技資源主體參與科技資源共建共享,融合拓寬科技資源科普化渠道,加大科技資源科普化政策規劃、項目經費、基礎設施建設等投入。支持科技人才參與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引導各行業科技人才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公共科技資源、開發優質科普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科普活動。(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科協等,各設區市政府)
2﹒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遵循優質高效、安全有序原則,拓展科學儀器設備等科技條件資源和科技創新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技載體資源的科研科普功能,支持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社會研發組織將大型實驗室、科研設施設備轉化為科普設備和科普基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鼓勵相關單位設立科普工作崗位,強化科研資源集約利用。建立科研設施開放補償機制,保障科普化科研設施良性運行。實施學術資源科普化工程,提高非涉密科技成果、學術交流成果向科普資源的轉化率。充分挖掘江蘇地域文化中的科技元素和現代文明中的科學底蘊,促進科普與教育、文化、旅遊等深度融合,構建獨具特色的江蘇科學文化。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利用科技金融、技術轉移等科技服務資源賦能產業發展,開展“產業+科普”行動,促進科普旅遊、影視、文化創意、展教品等業態發展,持續打造一批科普產品研發基地。(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遊廳、中科院南京分院、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各設區市政府)
3﹒增強科技工作者社會責任。弘揚科學家精神,積極參與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打造一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深入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等主題宣傳教育、榜樣示範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踐行科學精神、堅守社會責任。加強科學傳播專家隊伍建設,培育高層次科技志願服務者和組織。鼓勵支持高端科技人才開展高新技術科普報告,加強科普方法和科學傳播能力等培訓,培育更多優秀科普創作者和科普傳播者,針對社會熱點、科技焦點問題主動發聲、科學闢謠。到2025年,聘請省首席科技傳播專家400人,組建省科技傳播專家服務團200個。(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科協等,各設區市政府)
(七)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加大科普創作支持力度。實施“科普創作出版扶持計畫”,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重大科技成果普及以及科幻、動漫等重要選題科普創作;支持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創作,加大科普創作人才培養,支持建設一批科普創作基地;發揮省科普作家協會等科技社團作用,鼓勵文藝工作者開展科普創作,組織開展優秀科普作品評選、科普公益作品大賽、科普攝影大賽等科普創作品牌活動。開展優秀科普作品全民閱讀活動,提高學校圖書館中科普圖書的館配數量和質量。繁榮科幻創作,在科普作品評選比賽中設立單獨科幻獎項,推動有條件的高校和中國小校成立科幻社團組織,舉辦青少年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等活動,推動科幻產業發展。到2025年評選300部省級優秀科普作品。(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教育廳、省廣電局、省科協、團省委等,各設區市政府)
2﹒提升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加大科普資源開發力度,進一步推動建立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加大科普資源集成、開發和配送力度,推動“科普中國”、江蘇“科普雲”等優質資源的落地運用,形成各級各類機構共同參與、協同聯動的科普資源內容生產格局,切實提升科普資源科學性、趣味性、體驗性。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作用,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打造全媒體、全平台科學傳播矩陣,提升科普媒體傳播能力。組織開展媒體從業人員專題培訓,提升大眾傳媒從業者的科學素質和科學傳播能力。(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省科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人防辦、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等,各設區市政府)
3﹒推進科普數位化發展。鼓勵扶持新基建下的智慧科普設施建設,新建科普基礎設施搭建5G網路、大數據、區塊鏈等數位化平台,重點布局人工智慧、遠程醫療、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普套用場景,提升科普數位化服務水平和全民數字技能。鼓勵支持已有科普基礎設施積極融合套用新技術手段,開展科普需求感知分析、用戶分層、情景套用,針對不同區域、行業、年齡人群開展科普資源內容精準推送、智慧服務,推動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等創新升級。強化科普信息落地套用,與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區、城市大腦等深度融合,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省內經濟薄弱地區、公民科學素質偏弱區域傾斜。(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科協等,各設區市政府)
(八)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最佳化科普設施建設布局。按照普惠共享、分類施策、精準泛在、協同增效的要求,研究制定省域科普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構建以綜合性科技場館為龍頭,以專業科普場館、網上科普館、流動科技館為骨幹,以各類科普基地為支撐,以基層科普設施為補充的現代科技場館體系。政府切實履行省、市、縣三級科技館建設等科普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兜底責任,並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建立健全多方參與、多元投入、上下聯動的保障體系。(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科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體育局、省人防辦、省地震局、省氣象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設區市政府)
2﹒推進科技場館建設。加快推進江蘇省自然科學技術館建設,推動設區市市級綜合性科技館全覆蓋,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因地制宜建設綜合性科技館;實體科技館匯聚科學教育、科學家精神教育、前沿科技體驗、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功能並提升服務水平。推動中國科技館項目有效運行,常態化開展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等展品研發更新、巡展換展,推動農村中學科技館規範化運行,加大網上科普館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興建各類專業科普場館,提供分眾化、特色化科普展教服務。落實科技館登記註冊制度和年報制度;支持省科普場館協會等科技社團開展科普場館評估認證、年度績效考評和展教資源交流共享。(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科協、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遊廳、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設區市政府)
3﹒強化科普基地建設。修訂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認定管理辦法,鼓勵支持衛生健康、應急管理、食品藥品、人防、防震減災、氣象、海關等行業部門建立專業科普教育、研學基地,加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情教育、人文社科等各類科普基地間交流協作。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青少年宮等公共科學文化設施拓展科普服務功能、豐富科普活動內容,引導促進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機場、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利用既有工業遺產和閒置淘汰生產設施,開發建設科技博物館、工業博物館、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支持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利用自身科技資源建設未來科技體驗基地。加強科普資源研發基地建設,推動科普機構、高校、科研機構、出版單位、企業聯合協作,構建多元化科普研發生態。到2025年,新評定省級科普教育基地300家以上,爭創一批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科協、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教育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人防辦、省地震局、省氣象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社科聯等,各設區市政府)
4﹒推進科普基礎設施普惠開放。構建“館校結合”長效機制,推動科技場館和科普基地的優質科普資源、活動、項目與學校科學教育雙向融通。加強公益性引導,支持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技社團的科普場館、展覽館、標本室、陳列室、天文台、野外台站、實驗室、生產設施等科普基礎設施面向公眾常態、定期、公益開放,鼓勵經營性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眾優惠開放。支持開展關愛弱勢群體的公益科普活動。支持科普場館與圖書館等文化場館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推動科普展陳資源、科教活動、數字科普資源入駐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科協、省文化和旅遊廳、中科院南京分院、省婦聯等,各設區市政府)
(九)實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各級政府要堅持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應急宣傳相統一,利用已有設施完善各級應急科普宣教平台,組建專家委員會,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建立完善應急科普部門協同機制,建設應急科普宣教資源資料庫,對突發生態環保、衛生健康以及燃氣安全等防災減災等重大事件社會輿情進行智慧化、網路化監督引導,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有效開展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統籌各級各類資源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責任單位:省應急廳、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科協、省教育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衛生健康委、省農業農村廳、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省總工會、省婦聯等,各設區市政府)
2﹒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省域統籌協調、市域資源集散、縣域組織落實的多級聯動協作機制,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文化設施等建設科普陣地,面向基層開展“院士專家科普基層行”、科技志願服務、主題科普活動等科普服務,推動科普資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健全街道(鄉鎮)、社區(村)等基層科普組織,切實發揮縣級及以下教育、醫療衛生、農業技術推廣等領域的機構負責人和科技型企業家在基層科技工作者隊伍中的引領作用。依託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科技媒體、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建立健全各級各類科技志願服務制度,組建科技志願服務團隊,大力發展科技志願者和科普信息員隊伍,加強基層專兼職科普人員能力培訓,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和精準化對接,完善科技志願服務嘉許激勵等制度。(責任單位: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等,各設區市政府)
3﹒提升基層科普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完善科普示範引導體系,力爭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工作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深入開展省級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活動,紮實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創新支持方式、加大資金統籌,切實保障投入。持續廣泛開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科普宣傳周)、低碳日、愛國衛生月、食品安全宣傳周、防災減災日、世界氣象日等各級各類主題科普活動,大力培育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等特色科普品牌活動,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和生產生活技能。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責任單位: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體育局、省人防辦、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等,各設區市政府)
(十)實施科學素質開放合作工程。
1﹒拓展交流空間。充分調動政府、社會等多方積極性,聚焦科技賦能產業、科普惠及民生等重大議題,切實打造長三角科技論壇、港澳台大學生暑期實踐、海峽兩岸科普論壇、海峽兩岸青年學生機器人擂台爭霸賽、百名海外專家江蘇行等活動平台,加大科普場館、科技志願服務、青少年科技創新等方面交流,積極推動共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提升江蘇在蘇港、蘇澳務實合作以及蘇台融合發展中的科技含量、科普力量,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廣範圍科技人文交流體系。(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等,各設區市政府)
2﹒豐富合作內容。建立完善我省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科技型企業、科技工作者等與國內經濟發達地區、港澳台、國外重點國家(區域)以及關鍵科技組織的對話合作機制,開展高層互訪、舉辦雙邊活動、簽署合作協定、設立多邊項目等,就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資源共享、人才培訓、智庫建設等開展務實合作,推動省內外科創資源科普化運用,提高我省對國內外優質科普資源的吸納再創新能力。加強全媒體時代的國際科學傳播能力建設,持續促進江蘇科普文化作品的融合創新和展示推廣,推動我省與海外廣播影視、出版機構、新聞媒體等開展交流,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對外科技、文化、教育、社會等領域交流合作品牌項目。(責任單位:省科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廣電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設區市政府)
3﹒推動共建共享。建立多樣化科普創新合作平台,支持江蘇優秀科學家、團隊,深化與省外、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社團組織、企業、科技工作者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交流合作,圍繞科技發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共性問題開展研究,深化科技抗疫等領域合作,共建科技研發機構、分享科技前沿成果,發展科普產業、開展科普活動,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等人類可持續發展共同挑戰,為全球科技發展和公民科學素質提升注入江蘇力量、發出江蘇聲音,以全民科學素質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責任單位:省科協、省科技廳、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設區市政府)
四、組織實施
(一)組織保障。
省政府統一領導本規劃實施工作,將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督促檢查。各部門將本規劃有關任務納入相關工作規劃和計畫,認真履職、協同配合。省科協發揮綜合協調作用,牽頭溝通聯絡、搭建聯動平台,把握實施時序進度,協調有關部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責任單位: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領導本區域《科學素質綱要》和本規劃實施工作,制定本區域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實施方案,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區域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定期研究部署,提供保障條件,強化監督檢查。各級科協牽頭協調《科學素質綱要》和本規劃實施工作,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機制,會同各相關部門全面推進本區域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責任單位:各設區市政府)
(二)條件保障。
1﹒完善法規政策。完善科普地方法規體系,加強科普法制宣傳,適時修訂《江蘇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制修訂科普條例或規範性檔案,將科普人才列入各級各類人才獎勵和資助計畫,探索建立科普專業技術職稱體系。推進建立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良性互動機制,推動將科普納入科技人員職稱評定和晉升、科研成果評價指標,提高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標中所占比重。(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協,各設區市政府)
2﹒強化標準建設。鼓勵我省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等開展或者參與國家科普產品和服務標準制定工作,探索建立我省科普標準體系,開展省級地方標準制定工作。圍繞新科技、新套用帶來的科技倫理、科技安全等方面,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教育廳、省科協,各設區市政府)
3﹒保障經費投入。省各有關部門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各級政府按規定安排經費支持科普事業發展,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科普經費保障機制。大力提倡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採取設立科普基金、資助科普項目等方式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科普事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責任單位:省財政廳,各設區市政府)
(三)機制保障。
1﹒健全監測評估體系。完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評估制度,落實國家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標準,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能力監測評估,強化督促檢查與工作交流,查找薄弱環節,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責任單位:省科協、省科技廳,各設區市政府)
2﹒完善表彰獎勵機制。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對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省科技獎切實加大科普項目評選範圍和獎勵力度,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普獎項。(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科協,各設區市政府)
解讀
11月23日,江蘇省政府正式發布實施《江蘇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2021—2035年)》(蘇政發〔2021〕75號),對江蘇中長期特別是“十四五”時期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一、發展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公民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套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工作成效:《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頒布實施以來,我省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比例從2007年的2.76%提升到2020年的13.84%、連續6年位居全國省份首位,呈現出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良好局面,為新時代我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構築了新的更高起點。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重點人群帶動全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
——科普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取得長足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和對江蘇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最佳化科普服務供給為重點,著力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全民參與、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生態,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切實履行“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現代化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突出價值引領
——堅持協同推進
——最佳化服務供給
——擴大開放合作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的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組織實施、機制體制、條件保障等體系更加完善,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實現,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力爭達到19%,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更為均衡,全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到2035年:全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全面提升、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科普服務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科普公共服務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提升,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創新生態建設實現新發展,開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格局更為完善,為江蘇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三、開展五大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加強校內青少年科學教育,完善校內外科學教育聯動機制,拓展青少年科學教育方式,實施教師科學素質培養提升工程。
(二)農民: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加強農村科普與科技服務,健全農村科普服務條件與體系。
(三)產業工人:構建科學教育培訓體系,推進產業工人教育培訓,提升產業工人職業技能,營造創新創造濃厚氛圍。
(四)老年人:提高老年人信息素養,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實施銀齡科普行動。
(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完善教育推進機制,創新學習渠道載體,完善考核激勵機制。
四、實施五大科普基礎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增強科技工作者社會責任。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大科普創作支持力度,提升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推進科普數位化發展。
(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最佳化科普設施建設布局,推進科技場館建設,強化科普基地建設,推進科普基礎設施普惠開放。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提升基層科普服務供給能力。
(五)科學素質開放合作工程:拓展交流空間,豐富合作內容,推動共建共享。
五、組織實施
(一)組織保障:省政府統一領導,省各部門認真履職、省科協綜合協調,各設區市、縣(市、區)政府負責本區域實施工作。
(二)條件保障:完善法規政策,強化標準建設,保障經費投入。
(三)機制保障:健全監測評估體系,完善表彰獎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