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2—2025年)

《臨夏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2—2025年)》已經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同意,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8月3日印發,請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夏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2—202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3日
  • 發布單位: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部署,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甘肅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甘肅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2—2025 年)>的通知》和《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臨夏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精神,結合臨夏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基礎現狀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套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科學素質,對於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取得的成果。“十三五”期間,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工作領導小組的有力指導下,各縣市、各部門嚴格按照《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確定的目標任務,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紮實開展了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促進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帶動了全州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整體提高;積極推動了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科普資源建設、科技傳播能力提升,夯實社區科普益民工程、科普信息化工程,實施科普基礎設施、科普產業助推和科普人才隊伍等基礎條件建設,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2020年我州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5.5%,較2015年的2.95%提高了86%,超額完成了我州“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比例達到4.49%的工作目標,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推動、多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為“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存在的不足。目前,我州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較全省平均水平(7.14%)及其他地區還有差距,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科普事業投入不足;面向農村民眾、城鎮居民、青少年和民眾的科學素質工作較薄弱;科普基礎設施服務能力不足,科普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後;科普資源整合、開發和共享水平有待提高;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基層科普服務能力薄弱,科普惠民獲得感有待增強,全社會參與科普的激勵機制有待完善。
(三)面臨的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十四五”期間,是我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歷史關鍵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期,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大幅躍升全面加速期、臨夏形象綻放出彩的華麗蝶變期,面對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開展新時代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既是積極助推實施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以強科技為支撐的“四強”行動的有力舉措,也是實現州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五個區”、建設“六個臨夏”奮鬥目標的迫切需要,各縣市、各部門要履職盡責,切實擔負起新時代賦予新使命,聚焦科技自立自強新要求、技術發展新方向、人才培育新領域,主動作為、創新突破,推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再上新台階,助力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積極助推“強科技”行動,堅持夯基礎、補短板、強弱項、促發展,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範化建設的科學素質建設環境,不斷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努力推動我州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為譜寫新時代臨夏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新篇章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突出科學精神。堅持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於科學素質建設全過程,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堅定創新自信,營造崇尚科學、積極創新的社會氛圍。
——堅持協同推進,強化精準施策。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加強分類指導和精準施策。宣傳優秀科技成果和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促進科學文化建設,充分調動全州各行各業和全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構建“政府引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多元互動”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深化供給側改革,服務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州委、州政府工作大局,創新組織動員機制,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深化創新合作,推動經驗互鑒和資源共享,培養更多的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產出優質內容,擴大客群群體,努力縮小與全省科學素質建設平均水平的差距。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州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8.5%以上,各縣市、各人群之間的科學素質差距明顯縮小,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科普活動覆蓋面和有效性進一步拓展,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特色科普資源建設與科普產品開發體系不斷完善,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科學素質建設新格局基本形成,“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
三、重點任務
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提高,重點開展科學素質五項提升行動。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深入實施五項重點工程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堅持立德樹人,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於中國小育人全鏈條。以中國小校內科學教育為基礎,認真組織開展“科普進校園”“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組織學生每學期看一部科技強國影片、讀一本科學家故事書、開展一次科學故事演講賽、舉辦一次熱愛祖國作文競賽,不斷把科學精神融入課堂內外、融入日常生活,激發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使科技工作成為青少年嚮往的職業。(責任單位:州教育局、州科協、團州委、州婦聯,各縣市人民政府)
2.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加強科技師資培養、完善科學課程體系,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全面提升中國小校的科學教育水平。加強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和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和想像力,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組織全州中國小校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地質公園、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範學校等科普陣地廣泛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以場景式、體驗式科普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助推“雙減”工作落實。(責任單位:州教育局、州科協、團州委、州婦聯、州文旅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3.搭建青少年科普教育平台。以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創意編程與智慧型大賽、科技體育比賽、高校科學營、科學調查體驗等特色科普活動為載體,大力普及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險自救等知識,推進科技創新活動與學校基礎教育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及線下社會科普力量在科學教育普及方面的作用,推進學校科學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動信息化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中國小校建設虛擬仿真實驗、VR教室、STEM教育,鼓勵有一定潛力的學生,參加校外人工智慧和編程等培訓班,滿足青少年對科學教育信息的個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好流動科普資源,每年開展“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活動不少於4站、科普大篷車社會化運行服務4次以上。加強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依託鄉村學校少年宮、農村中學科技館、科學工作室等設施組織開展各類課外科技活動,2025年前實現每個縣市至少有1所農村中學科技館。(責任單位:州教育局、州科協、州總工會、團州委、州婦聯、州體育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4.加強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基礎教育階段各學校科技輔導員數量要有大幅增加,基本達到每個年級一名科技輔導員。注重科技輔導員培養,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更新科技知識層次和結構,不斷滿足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渴求和需要。建立科技輔導員使用與評價激勵機制,對將科技輔導任務計入工作量,列入績效考核內容,推薦優秀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參加全國專業水平認證。加大科技輔導員線上線下培訓力度,提升科技輔導員開展科技教育活動的設計水平和實施能力,深入開展“送培到基層”活動,各縣市每年至少舉辦1期科技輔導員培訓班。(責任單位:州教育局、州科協、團州委,各縣市人民政府)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加強農民科學知識普及。深入貫徹鄉村振興戰略,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傳播科學理念,反對封建迷信,推動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資源節約、防震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疫情防控等基本科學常識宣傳,樹立相信科學、愛護環境、文明生活的理念,進一步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努力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激發振興鄉村的內生動力。(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州科協、州科技局、團州委、州婦聯、州民委、州民政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2.提升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鼓勵農業園區、農業企業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實習實訓基地,支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聯合會)、農村科普示範基地、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任務,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開展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訂單、定崗培訓,力促每名勞動力擁有1-2門技術,年培訓農民技術骨幹5000人(次)以上。加強現代服務業、“網際網路+”等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方面的技能和創業培訓。實施新型農民培養行動,努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高素質農民、農民企業家、村幹部、農民科技明白人,提高農民套用科技促進生產和創新創業的能力。積極組織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全方位、多層次培養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實施農村婦女科學素質提升計畫,幫助農村婦女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人社局、州總工會、團州委、州婦聯、州科協、州科技局、州鄉村振興局、州民政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3.加大科普惠農項目支持。以“牛羊菜果薯藥菌花”特色產業為主導,科技助力打造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等“五小”產業為補充的扶貧產業體系。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專業技術學(協)會、聯合會開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服務,推廣科普小院、專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服務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建立科普示範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科技示範,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積極申報基層科普行動計畫、科普惠農興村計畫等項目,通過“以獎代補、獎補結合”的方式,挖掘和利用現有科普資源,發揮項目輻射帶動作用,增強項目實施效果,助力鄉村振興和臨夏經濟社會發展。2025年底,全州科普小院達到10個,爭取各類項目資金超過1000萬元。(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總工會、團州委、州婦聯、州科協、州科技局、州民政局、州林草局、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4.加強農村科普服務平台和資源建設。加強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場所的科普資源配置和傳播平台建設,發布針對性強的優質科普內容,2025年前實現行政村科普宣傳欄全覆蓋。開展科普示範縣(市、區)、文明鄉村等創建活動,推進農村科普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將農民科學素質建設融入基層文化建設、黨員教育、農技培訓等工作中。著力加強邊遠山區的基層科普基礎設施及科普服務能力建設,加大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人的科普服務力度,全面提高農村人口科普教育水平。深入開展科普對口幫扶,動員全州各級科協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普下鄉活動,推動公益性、專業性服務於經營性、綜合性服務協同發展。(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委組織部、團州委、州婦聯、州科協、州科技局、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三)實施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開展勞動精神和科學素質宣傳教育。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選樹一批專家能人、“河州工匠”,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環境。深化產業工人理想信念、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教育,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廣泛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中國夢·勞動美”、最美職工、巾幗建功等活動。發揮產業工人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圍繞技術難題和關鍵環節開展技術攻關、技術革新、發明創造活動。做好勞模、先進工作者和“五一勞動獎”、“工人先鋒號”獲得者的宣傳工作。在企業宣傳平台上開辦科普專欄,建設科技展館、職工書屋等,充分利用有關實驗室、產品陳列室等建立科普宣傳陣地。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培訓體系,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能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州總工會、州人社局、團州委、州婦聯、州科技局、州科協、州工信局、州農科院,各縣市人民政府)
2.加強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產業工人技術創新能力,培育高技能人才,發揮示範帶頭作用。提升進城務工人員、新業態從業者的科學素質,提高職業技能和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大力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工程,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各類培訓機構共同參與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按照區域經濟特色和行業發展需要,大力開展以訂單、定崗為重點的定向式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培養。以提高城鎮失業人員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為目的,通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基本消除勞動者無技能從業現象。圍繞企業自主創新和安全生產需求,以學習能力、職業技能和安全意識為重點,大力開展勞動技能競賽、青年創新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巾幗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全面提升產業工人專業素質,培育技術過硬、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產業工人隊伍。組織各類創新能力研修、提升班,培訓高層次創新人才5000人(次)。(責任單位:州總工會、州人社局、團州委、州婦聯、州科協、州科技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3.發揮企業家的示範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科學素質,引導企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企業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充分發揮企業科協等組織和機構的作用,培養職工積極參與科普教育活動的意願和能力。廣泛開展經常性職工科普教育活動,著力打造一批學習型、創新型、技能型團隊。充分發揮“科創中國”平台作用,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在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向促進機制。(責任單位:州總工會、州工信局、州人社局、團州委、州婦聯、州科協、州科技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四)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實施智慧助老專項行動。加強家庭、社區、社會協同,聚焦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發揮各成員單位職能優勢,指導社區、農村、養老機構等開展針對性科普宣傳,向老年人普及智慧型技術,提升老年人信息的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引導老年人適應數位化、智慧型化、信息化社會發展,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電信詐欺。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責任單位:州委老乾局、州總工會、州婦聯、州科協、州科技局、州工信局、州公安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2.實施老年人健康科普行動。通過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走進機構、社區、家庭,普及膳食營養、心理健康、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增強老年人健康管理意識和能力。加強社區科普學校、老年科技大學和老年學習點建設。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面向老年人的科普課程。推動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結合資源優勢,為老年人提供科普服務。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面向老年人開展科普宣傳教育。(責任單位:州委老乾局、州科協、州總工會、州婦聯、州科技局、州公安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3.實施銀齡科普行動。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組織,充分發揮老年人在諮詢、智庫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發揮老科技專家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中的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願者隊伍,2025年前每個縣市至少建立1支老年科普志願者隊伍,鼓勵支持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科學普及等志願工作。(責任單位:州委老乾局、州科協、州總工會、州婦聯、州科技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培訓。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將科學素質教育納入黨校(行政學院)教學計畫和幹部教育網路培訓。開發科學知識系列精品課程,突出科學理論、科學方法和科技知識的學習培訓。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心理健康培訓,做好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經常性地舉辦科普報告會和專題科普講座,提升科學決策、科學治理能力。實現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水平不斷提升,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責任單位:州委組織部、州委黨校、州總工會、團州委、州科協,各縣市人民政府)
2.加強科學素質評價。在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錄用考試中,明確科學素質有關的具體內容。對新進和在職公務員、領導幹部、農村黨員等重點群體,加強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特別是現代科學信息技術運用的培訓,增強領導幹部科學決策意識和運用科學技術處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樹立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注重科學素養、弘揚科學精神、講究科學方法的典型,為科學素質提升營造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州委組織部、州人社局、團州委、州婦聯、州科協,各縣市人民政府)
(六)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1.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在推薦“最美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獎”等科技獎項評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標。引導州內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有效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支持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等發展。推動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發展,探索“產業+科普”模式,強化公益性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基礎作用的同時,以發展科普產業為重點,促進經營性科普產品和服務繁榮發展。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責任單位:州科協、州科技局、州總工會、團州委、州婦聯、州工信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2.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以強化科技攻關、促進成果轉化為導向,支持和指導高校、職業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加強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設科普和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到2025年,全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類設施對外開放率達到90%以上。(責任單位:州科協、州科技局、州教育局、州農科院,各縣市人民政府)
3.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認真組織開展“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展示科技界優秀典型、生動實踐和成就經驗,激發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自立自強,建功立業,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範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科協、州科技局、州教育局、州農業農村局、州農科院,各縣市人民政府)
(七)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實施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提升計畫。拓寬科普傳播渠道,充分利用圖書、報紙、電台、電視台、網站等主流媒體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和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鼓勵公益廣告增加科學傳播內容,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增加科普內容、增設科普專欄,大力發展新媒體科學傳播。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服務數字社會建設。(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科技局、州教育局、州科協、州農科院、州廣播電視台、民族日報社,各縣市人民政府)
2.實施智慧科普建設工程。推進科普與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深度整合,加快科普e站轉型升級和數字科普資源開發套用,強化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景套用理念,推動傳播方式、運營服務等創新升級。打造“科普臨夏”品牌,聚焦社會熱點和公眾需求,及時對熱點新聞事件進行科普解讀,推進優質科普內容生產匯聚和傳播服務。強化科普信息落地套用,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充分連結、深度融合,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科技局、州工信局、州科協、州農科院、州廣播電視台、民族日報社,各縣市人民政府)
3.推動科普信息落地套用。實施“網際網路+科普”行動,創新科普傳播內容和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科普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技術手段在科普中的廣泛深入套用。推動州內各級主流媒體及綱要各成員單位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的建設,以開闢專欄、連結網址等方式,加強科普中國品牌及套用的宣傳。(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科協、州科技局、州農科院、州廣播電視台、民族日報社,各縣市人民政府)
(八)實施科普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1.統籌推進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會資金投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優惠政策,建立健全補助資金動態調整機制,引導和扶持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參與興辦、建設、資助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嚴格落實各項科技館管理制度及相關政策,推進符合條件的科普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普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發改委、州財政局、州科協、州科技局、州教育局、州文旅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2.推動建設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實施科普惠民工程,最佳化城鄉科普資源配置,提升公共科普服務水平。建成臨夏州科技館,做好免費對外開放工作,推動臨夏州科技館與州內博物館群等融合共享,構建服務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科普陣地。推動流動科技館“區域換展”,建設完善科普大篷車、科普展覽資源的共享機制。圍繞州內重大科技項目、關鍵核心技術,依託臨夏州科技館,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台,提升科技館服務功能。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推動優質展覽展品的數位化轉化和配套網路資源建設,實現科普資源線上線下雙向互動、多渠道傳播。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少數民族科普隊,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運行機制和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能力。(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科協、州發改委、州財政局、州科技局、州教育局、州文旅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3.大力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深化州級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積極推薦申報省級、國家科普教育基地,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探索建立區域或行業科普教育基地聯盟。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地質公園和文化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開展科普活動,拓展科普服務功能。引導和促進各類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車站、電影院、田園綜合體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教育服務功能。鼓勵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特色科技場館。到2025年,全州新創建省級科普教育基地10個,州級科普教育基地20個以上。(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科協、州科技局、州文旅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九)實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建立州、縣級政府應急科普部門協同機制,堅持州委州政府統一領導,應急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智庫專家、媒體緊密聯繫,構建日常宣教與應急宣傳相統一的應急科普體系。在日常科普中融入應急理念和知識,利用世界水日、防災減災日、氣象日、消防日、安全生產月等時間節點,積極開展知識宣講、技能培訓、案例解讀、應急演練等多種形式的應急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突發事件狀態下,各級各部門密切協作,統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應急管理局、州衛健委、州農業農村局、州教育局、州科技局、州科協、州地震局、州自然資源局、州生態環境局、州水務局、州氣象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2.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以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為陣地,以科技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動員各單位和組織組建科普志願服務隊,2022年底前實現每個縣市有1支以上的科普志願服務隊伍,2025年底前全州科普志願者人數達到3000人。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推廣民眾點單、社區派單、部門領導、科技志願服務隊接單的訂單認領模式。廣泛吸納教育、農業、醫療等領域的負責人、學科帶頭人、基層模範人物、致富能手、創業帶頭人、先進志願者等優秀人才,推動科普資源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基層黨群服務中心深度融合。構建以骨幹人才培訓帶動全州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的體系,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培養和造就實用型科普人才。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建立跨區域的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鼓勵開展全域科普行動。(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農業農村局、州科技局、州科協、州文旅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3.實施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開展科普示範縣(市)創建活動。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鼓勵和支持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建設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綜合服務設施,加快建設鄉村學校少年宮、中國小科普教育社會實踐基地、農村中學科技館等未成年人科技活動場所,探索建立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深入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日、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防災減災日、愛國衛生運動、食品安全宣傳周、社會科學宣傳普及周等活動,以知識宣講、技能培訓、案例解讀、模擬演練等多種形式,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每年受益公眾不少於10萬人(次)。(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科協、州農業農村局、州科技局、州文旅局、州人社局、州應急管理局、州市場監管局、州衛健委、州地震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十)實施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
1.拓展科技人文交流渠道。探索交流合作新途徑,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圍繞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可持續發展,加強科學與人文交流相融,促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之間的交流融合。建立與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合作機制,參與融入絲綢之路“科技走廊”建設。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彩陶文化、磚雕文化、物種演進文化、史前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文化遺產等資源,發揮科普工作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強省內外科技文化交流,講好臨夏故事、傳播臨夏聲音。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推動建立開放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各方科普資源,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交流格局,持續提升開放交流水平。(責任單位:州委宣傳部、州科協、州科技局、州文旅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2.豐富交流合作內容。聚焦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災害風險、氣候變化等,加強青少年、婦女和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科技人文交流。通過聯合舉辦學術交流、企會合作對接、創新成果展示等活動,加強與其他市州在智庫建設、人才引進、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每年舉辦各類學術交流不少於30場(次)。(責任單位:州科協、州科技局、團州委、州婦聯、州教育局、州文旅局、州農科院,各縣市人民政府)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人民政府要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將其發展目標納入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實施目標管理考核,加強工作進展的督促和檢查。州科協要發揮好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能作用,做好綜合協調、督促落實工作,指導綱要各成員單位共同推進科學素質建設。州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與各縣市科學素質綱要辦建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共建機制,形成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
(二)完善機制建設。建立完善全民科學素質狀況考核監測評估體系,適時配合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第三方評估。建立完善社會動員機制,深入開展科普示範縣(市)等創建活動,落實和完善有利於科普公益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增加科普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進一步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良性機制。按照國家、省、州有關規定,對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三)豐富科普載體。各縣市、各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不斷拓展科普渠道、搭建科普平台、創新科普方式,打造形成一批公眾參與度高、範圍覆蓋面廣、社會影響力大的科普特色品牌,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普志願者,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主觀能動性,助推全民科學素質全面提升,讓更多的人學習科學、熱愛科學、傳播科學,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熱愛科學的濃厚氛圍,為推動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四)提升服務保障。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規劃,落實有利於科普公益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穩步增加科普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支持科普事業發展。積極拓展科普資金多元化來源渠道,鼓勵引導社會組織、企業、個人加大對科普事業的投入。強化科普經費投入保障,穩步提升經費投入水平,加強經費管理和績效考評,確保專款專用。各綱要成員單位根據任務需要,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有力推動全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