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紅河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12月21日印發紅河州“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河州“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21日
  • 發布單位:紅河州人民政府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第一章“十三五”期間發展情況
  2016年以來,全州始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核心,以優勢產業為基礎,以產業園區為平台,以重大項目為載體,聚力“六個大抓”,傳統產業不斷提質增效,新興產業規模逐漸壯大,“三張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符合州情、富有特色、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製造業體系已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間,全州經濟總量連續五年位居全省第三位,在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的排名升至第一位,2020年GDP突破2400億元大關,邁上新台階、實現新跨越。
  一、“十三五”期間取得的成績
  (一)工業規模逐年擴大,紅河製造快速發展
  “十三五”期間,全州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加快升級,工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以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業和捲菸、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輕工業為支撐、多元市場主體並存的製造業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工業經濟規模逐年擴大,總量實現穩步增長,主要增速指標多年位居全省前列。2016—2020年,全州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10.1%,高於全省2.4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11%,高於全省3.2個百分點;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12%,高於全省5.4個百分點,呈現快速發展態勢。2020年,全州全部工業增加值為603.1億元,占GDP的24.9%,拉動GDP增長近1.64個百分點,對全州經濟成長貢獻率達31.6%;製造業實現規上增加值395.3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5.5%,較“十二五”末提升1.2個百分點,在工業經濟中的主力軍和頂樑柱地位堅挺。“十三五”期間,全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其中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從2015年的81.76萬噸增加至2020年的129.4萬噸,水泥產量從681.5萬噸增至913.4萬噸,服裝產量從68.4萬件增至197.6萬件,鋼材產量從117.4萬噸增至158萬噸。
  (二)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新興產業快速崛起
  全州製造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菸草製品業在保持平穩運行的情況下比重逐年降低,非煙工業比重逐漸上升。從“十二五”末到“十三五”末,菸草製品業增加值占全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40.8%降至26.6%;非煙工業增加值從215億元增至383.5億元,年均增速為17.5%,高於全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6.5個百分點,占全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59.2%提升至73.4%,已成長為拉動全州工業快速增長的主要引擎。同期,以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實現高速發展,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4.3%提升至23.2%,已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三)工業園區引領發展,產業聚集初見成效
  全州以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為重點,以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為抓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引導產業聚集發展,工業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園區建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從“十二五”末至“十三五”末,全州13個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從650.5億元增至1056.1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從144.9億元增至284.3億元,年均增速分別為10.2%、14.4%;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39.8%提升至54.4%,聚集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電子信息製造2個產業集群已初具雛形,2020年二者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均超過10%。其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式逐步從“粗放”向“集約”轉變,蒙自經開區、箇舊特色工業園和建水工業園大力最佳化提升錫鋁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產業鏈,形成“有色金屬冶煉—固體廢物集中回收—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體系,石屏、開遠和建水等地初步構建起豆製品和紫陶等特色產業發展平台。
  (四)企業效益明顯改善,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全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新興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全州工業企業實現較快發展,生產效益明顯改善,企業虧損面大幅縮小,經營質量穩步提升,工業企業經營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從“十二五”末到“十三五”末,全州規上工業企業從270戶增至454戶,利稅總額從144.8億元增至211.8億元,年均增速分別為11%、7.9%;企業虧損面從43.1%下降至22.9%。
  (五)創新驅動深入實施,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全州以技術改造、科技創新為突破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建企業技術中心,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轉化,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從“十二五”末到“十三五”末,全州R&D經費投入從7.9億元增至22.4億元,年均增速達23.2%;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從0.78%增至近1%,成功創建17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2戶新型研發機構,全州製造業企業的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有較大提升。
  (六)重大項目穩步推進,項目支撐作用明顯
  通過主動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全州穩步推進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加工、綠色新型建材等新興產業及優勢特色產業重大項目建設,為經濟平穩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推動產業發展向更深層級、更高水平、更廣領域延伸。從“十二五”末到“十三五”末,全州工業投資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年均增長5.1%,2018年、2019年全州工業投資占全省工業投資比重均位居全省第一,分別達17.7%、15.9%。
  (七)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州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停淘汰鼓風爐煉鉛、煉銅、煉銻裝備,統籌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綠色發展成效顯著。2016年以來,全州累計淘汰煤炭落後產能368萬噸、電解鋁過剩產能10.96萬噸、焦化落後產能40萬噸、鉛落後產能46.15萬噸、水泥熟料落後產能20萬噸、平板玻璃落後產能90萬重箱、鐵合金落後產能13萬噸、石灰石落後產能27.8萬噸;關停淘汰選礦企業363戶;累計淘汰拆除鼓風爐58座。“十三五”期間,全州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率為35.3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分別為68.4%、95.3%,較“十二五”末分別提升30個、7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底,共建成國家和省級綠色工廠3戶、綠色園區1個。
  (八)智慧型製造助力轉型,示範項目有序推進
  “十三五”期間,全州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慧型製造為主攻方向,圍繞菸草、冶金、食品和裝備工業等重點領域,支持企業實施“智慧型+”試點示範,累計組織364戶企業上雲上平台,大力推動信息技術向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滲透,製造業信息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州開展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企業118戶,完成評估75戶。
  (九)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內外聯動雙向發展
  隨著全州開放程度不斷提升、對外合作水平持續深化,已形成以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為引領、紅河綜保區和蒙自經開區為依託、昆河經濟帶為紐帶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從“十二五”末到“十三五”末,全州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2.8億美元增長至58.7億美元,引進省外到位資金從701.8億元增至1085.7億元,年均增速分別為35.6%、11.5%,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十)中小企業快速發展,民營經濟突破千億
  全州加強中小企業培育力度,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型中小企業、民營小巨人企業培育三項工程,支持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創新發展。從“十二五”末到“十三五”末,民營經濟增加值從496.3億元增至1293.9億元,突破1000億元大關,年均增速達10.5%;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從40.6%提升至53.5%,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位居全省前列;民營經濟主體從17.2萬戶增至27.3萬戶。同期,全州省級成長型中小企業、省級民營小巨人和州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分別從11戶、0戶、9戶增至113戶、3戶和100戶,雲錫機械和雲錫錫化學品2家企業成為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全州不斷加強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建設,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20年底建成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2個、省級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2個。
  二、“十三五”期間發展的亮點
  (一)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從無到有
  “十三五”期間,全州創新發展思路,以中東部產業轉移為契機,主動招商、上門招商,實現電子信息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以電子設備製造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並成長為全州製造業增長新動能。全州依託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精選落地項目,引進了以晴集團智慧型手機、錦鼎光電偏光片、惠紅科技電路板等一批電子產品製造項目落地建設。2020年,全州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達93.6億元,對全州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貢獻率達85.4%。
  (二)重大項目建設彰顯紅河速度
  2016年以來,全州以“不破法規破常規”的創新思維和改革精神,全力推進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一方面,全州對重點產業項目的適配範圍、責任主體、工作流程、協調機制予以明確,其中由縣市主要領導掛帥組建項目推進服務小組,以項目竣工時間倒排工期,並全面推行“會議協調、並聯審批、互不前置、負面清單管理”的工作模式,提高審批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為項目投資提速減負。另一方面,由州政府督查室、州政府重點項目建設辦公室成立州級重點項目推進督查組,建立“定期與不定期督查相結合”“進駐督查與節點督查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及時梳理上報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全州重大項目建設亮點頻現,以晴、惠科等電子信息製造項目實現“當年引進、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創造和定義紅河州發展的新速度。
  (三)綠色發展築牢重點產業底色
  “十三五”期間,全州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聚焦“保護優先、發展最佳化、治污有效”,從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大節能降耗、減少污染排放等方面發力,統籌協調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一方面,5年來共組織實施節能改造項目55項,其中,獲省級財政獎勵(補貼)的項目16個,重點節能技改項目節約107.84萬噸標準煤。通過節能評估審查年綜合能耗1萬噸標煤以下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總計16個,技改後節約能源消費量約14萬噸標準煤;加大有色金屬行業整改力度,聘請專業機構對全州規模以上有色金屬企業的工藝、裝備等進行評估診斷,對企業能耗指標進行測算,精準量化高能耗企業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任務,圓滿完成關停淘汰拆除工作。另一方面,全州加快推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完善涉重金屬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箇舊市北部選礦試驗示範工業園區等通過集中建設排污處理設施、尾礦濃縮設施、尾礦輸送管道等,引導選礦企業整合進入工業園區規範生產;全面開展污染治理,以滇南中心城市為核心,緊抓揚塵控制、工業污染防治、清潔能源建設和環境監測4個重點環節,突出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同時,積極引導各縣市、園區培育和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電子信息、新材料、食品加工等新興產業,打造新的經濟成長點。
  (四)營商環境最佳化措施有力有效
  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結合功能定位,在促進投資貿易便利、推動貿易轉型升級、外籍人員服務管理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綜合改革成果,有力推動了面向東協的加工製造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中越經濟走廊創新合作示範區的建設。在促進投資貿易便利方面,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綜合服務中心針對企業設立、投資項目等成立“審批一窗辦理”視窗,其中明確在審批許可權範圍內的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不超過45個工作日;審批許可權在省、州有關部門的,派專人跟蹤協調辦理;開通中越雙邊首個農副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不斷完善口岸加工貿易區、商貿物流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強片區的沿邊開放性和服務性。在推動貿易轉型方面,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創新推出了“跨境電商+邊民互市”拼車出口模式,通過推行“電子交易+區塊鏈存證溯源+跨境結算業務”改革試點和“網際網路+電商服務平台”模式,實現邊民互市實時數據報送反饋,極大推動全州對越貿易增長。外籍人員服務管理方面,成立外籍人員管理服務中心,推動各職能部門集中辦公,實現入境務工一窗辦理,外籍人員辦理入境務工手續時間從3天縮短至半天。
  三、“十三五”期間存在的問題
  (一)占比有所下滑,降幅高於全省平均。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全州工業經濟占比GDP比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截至2020年底占比僅為24.9%,遠低於全國32%的整體水平。從“十二五”末到“十三五”末,全州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35%下降到24.9%,下降10.1個百分點,降幅遠高於全省6.3個百分點的整體水平;規上工業增加值占比從28.7%下降到22.3%,下降了6.4個百分點;製造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從64.3%上升到65.5%,提高了1.2個百分點。
  (二)產業結構不優,調整最佳化任務艱巨。全州製造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積累了偏傳統、偏基礎、偏中低端的結構性矛盾,雖然經過持續調整最佳化,但產業結構失衡問題仍較為突出。2020年,全州菸草製品、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規上工業增加值合計占製造業增加值比例達44%,比重偏高;新興產業占全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3.2%,但其中僅電子信息就占17.9%,其餘食品加工、生物醫藥占比僅為4.1%、1.2%,新興產業發展潛力較大;輕重規上工業增加值比為33.5:66.5,菸草製品業占輕工業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79.3%,原材料工業占重工業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5.4%。
  (三)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發展層次偏低。全州僅菸草產業形成育種栽培、菸葉加工、捲菸製造、包裝印刷、銷售流通的完整產業鏈條,其他大部分產業集中於上游粗加工環節,產業鏈條短、產業層次低、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仍然突出。
  (四)工業投資疲軟,部分項目推進緩慢。受當前國際經貿摩擦、全球需求減弱、產業結構調整難度較大、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等因素影響,投資不確定風險增加,導致企業投資信心不足、投資意願下降。2016-2020年,全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11.7%大幅放緩至1%;全州部分製造業項目投資放緩、規模不及預期等現象較為突出,新的增長點“少而小”,大項目、產業項目、優質項目支撐不足,招商引資成效不明顯;州、縣兩級財政收支壓力較大,財政預算安排的製造業支持資金大幅減少。
  (五)園區建設滯後,產業承載能力不強。全州工業園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園區體制機制不活、主導產業不突出等問題,導致園區“小散弱”、項目承載能力不強。
  (六)科研力量有限,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紅河州處於西南邊疆欠發達地區,產業發展更多依賴土地、資源、能源、原料等傳統要素驅動,創新意識不強、科研力量薄弱、研發投入不足和成果轉化少等問題較為突出。至2020年底,全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量為17戶,僅占全省的3.7%,且只有1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全州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雖然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但長期低於昆明、曲靖等周邊地區。
  第二章“十四五”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面臨機遇
  ——實體經濟備受重視。黨的二十大以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實體經濟的重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報告明確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雲南省委省政府也明確提出,明顯提高工業增加值和製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通過傳統製造業改造提升和培育壯大新興製造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發展鋁、矽、鈦、銅等深加工、稀貴金屬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磷化工、先進裝備製造、軍工特種裝備製造等產業集群。
  ——信息技術推動轉型。當前,世界範圍內以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在向更大範圍擴散、更深層次滲透,製造業加速向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轉變,智慧型製造、共享製造、服務型製造等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緊跟全球產業組織變革和國內外產業梯次轉移不斷加速。中央要求,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全州傳統工業體系相對完備,新興產業規模小的特點將成為產業變革中的後發優勢。一方面,全州可快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捲菸、冶金、化工等傳統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步伐。另一方面,可充分借鑑先進地區成功經驗,謀劃引進發達地區人才、技術、設備和資金,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內需市場助推增長。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發生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黨的二十大提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最佳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成為持續最佳化和提升國內國際市場布局、產業結構、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現代流通體系的戰略基點和重要支撐。全省正努力建設成為強大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之間的戰略紐帶、“大循環、雙循環”的重要支撐,努力成為部分領域先進制造節點、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要素循環重要節點、國內國際深化合作的橋樑紐帶,為全州製造業企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在國產替代進程加快的背景下,拓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內需市場有望成為今後五年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
  ——重大發展戰略疊加。“十四五”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是推動雲南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打基礎的關鍵時期。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和政策深入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簽署生效、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設立、滇中城市群一體化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機遇交匯疊加,全州製造業發展具備良好的政策環境。隨著重大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全州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開放優勢更加凸顯,不僅為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綠色食品加工、電子信息製造等優勢產業“走出去”創造了機遇,也為全州重點產業項目“引進來”提供了便利。
  二、面臨挑戰
  ——國際產業競爭加劇。當前,全球製造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我國製造業面臨著已開發國家“高端回流”和開發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重擠壓。一方面,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把控先進技術、占據產業鏈高端,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對先進制造業進行前瞻性布局,力圖鞏固其技術領先優勢和製造業全球競爭力。另一方面,在全球競爭格局中,一些新興經濟體依靠土地、人力等低成本要素優勢,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化進程,打造新的“世界工廠”,尤其是越南等周邊開發中國家對全州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形成了極大的競爭壓力。
  ——區域競爭日趨激烈。我國雖然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但區域發展分化、極化現象仍較為突出。一是西部地區在產業競爭中處於下風。東部地區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健全,產業發展水平和薪酬水平較高,對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吸引力遠大於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因素限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在產業競爭中處於劣勢。二是我省在與廣西的對越開放競爭中不占優勢。廣西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沿海省份,具有沿海、沿江、沿邊三位一體的獨特區位優勢,北部灣港口是我國西南地區大宗貨物運輸最便捷的大通道,也是東協國家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海運通道,發展外向型經濟優勢更加突出。三是省內區域間競爭激烈。全州北部面臨昆明、曲靖等經濟大市對資金、技術和人才的虹吸效應,東部面臨文山承接產業轉移競爭,西部面臨玉溪、普洱、西雙版納等地面向寮國、泰國的開放競爭,保持區域競爭優勢的壓力與難度較大。整體來看,全州沿邊開放潛力尚未完全釋放,平台作用發揮仍不充分,對外開放水平依然較低。
  ——國際資源競爭激烈。長期以來,美、日及歐洲已開發國家加快全球資源戰略布局,掌控著世界上多數優質資源。近年來,全球主要礦產資源國家紛紛推出戰略和關鍵礦產目錄,並通過稅費等手段加強戰略資源管控和安全供應。俄烏衝突後,石油、天然氣等重要能源、資源、糧食等商品供應保障問題開始顯現。可見,未來各國、各地區對礦產資源尤其是戰略資源的控制和爭奪將更加激烈。全州礦產資源消耗較大,尤其是黑色、有色礦石基本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高,海外資源布局尚未起步,全州礦產資源保障壓力與日俱增。
  三、發展優勢
  ——自然資源優勢突出。紅河州屬於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型濕潤季風氣候,境內有7507平方公里熱區和270萬畝自然保護區,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使全州水果、蔬菜、優質稻、中藥材面積和產量居雲南前列。全州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已探明和發現的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點1000多處、礦種50多種,潛在的價值達10多萬億元。截至2020年底,全州已探明錫、銅、鉛、鋅儲量達1200多萬噸,鐵近2億噸,錳近3000萬億噸,錫礦儲量居世界第一;煤炭資源保有量40多億噸,位居全省第三;石膏資源儲量達1.19億噸,大理石資源儲量5億立方米;銦、鈀等稀貴金屬保有儲量超過185噸。此外,周邊地區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中百色、文山等是鋁土礦主產區,境外越南和寮國鋁土礦儲量均在50億噸以上,緬甸鋅、鉛、錫礦儲量分別為50萬噸、30萬噸和9.6萬噸。
  ——工業基礎較為紮實。紅河州是雲南近代工業發祥地,具有深厚的工業基礎,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4個,以有色金屬、能源、化工、建材為主的重工業體系和以捲菸、食品、電子信息為主的輕工業體系成為撐起全州“兩型三化”工業體系的堅實脊樑。截至2020年底,全州有色金屬冶煉年產能達142萬噸,其中錫年產能15萬噸、銦年產能150噸,均位列世界前列;鋁年產能55萬噸、鉛年產能40萬噸、鋅年產能20萬噸、銅年產能12.5萬噸,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州電力總裝機規模達715.2萬千瓦,還有部分風電、火電、水電正在規劃建設中;全州規劃建設5條天然氣管道將在“十四五”期間全部投產。全州人力資源豐富,擁有大量綜合素質較高的產業工人,紅河學院、雲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紅河衛生職業學院和紅河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等院校為全州產業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套用型人才。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等對越南籍勞工的管理機制愈加完善和成熟,大量越南籍勞工可經河口口岸入境,將為全州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等園區已建有大量標準廠房,引進企業和承接項目較為便利。
  ——區位通道優勢明顯。紅河州位於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和全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前沿,具有北融滇中、南接越南、東聯兩廣、西通緬老的多向通道優勢,對內對外發展空間廣闊。州府蒙自位於昆河經濟帶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昆河鐵路、南昆客專穿境而過,高鐵直通彌勒,動車貫穿全境,交通條件較為優越;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與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是全國唯一一個與鄰國省會城市相連的邊境口岸,沿邊和跨境兩大特色優勢明顯。蒙自機場、元陽機場、彌勒通用機場、沿邊高速、彌蒙高鐵等一批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截至2020年末,全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1045公里、電氣化鐵路通車裡程達317公里,彌勒通用機場建成通航,蒙自機場開工建設,元陽民用機場預可研報告通過評審。隨著全州綜合交通網不斷完善,“內聯外通”“融入滇中”“貫通南北”的綜合交通體系已初步形成,向北可與滇中經濟圈互聯融合發展,向南可與東協自由貿易區互聯互通,向東可聯兩廣出海,向西可融入昆曼經濟走廊的交通格局,區位優勢逐步凸顯。
  ——開放條件得天獨厚。全州邊境線長848公里,境內河口、金平、綠春3縣與越南2省1市6縣接壤,擁有河口公路口岸、河口鐵路口岸和金水河口岸3個國家一類口岸,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通道優勢決定了全州在全國開放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的設立,標誌著全州改革開放步入新階段、打開新局面。全州已擁有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中國(紅河)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紅河綜合保稅區、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5個設施完善、通關便利的國家級開放平台。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和開放平台不斷完善,全州對外開放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四、發展劣勢
  ——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全州傳統產業發展依賴資源驅動,隨著本地部分傳統優勢礦產資源枯竭,原料資源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同時,全州產業用地保障難,土地低效利用、閒置浪費等情況仍然存在,生態紅線區、基本農田與城鎮建設用地存在重疊交織、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缺乏有效銜接,未形成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全州作為傳統重工業基地,面臨工業固體廢物存量基數大、新增多的雙重壓力。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雙碳”政策的深入推進,我國將實行更加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將受到嚴格限制,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趨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任務繁重。
  ——創新體系尚未成熟。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我國發展方式已逐漸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跨行業、跨領域融合創新明顯加速,前沿技術更新疊代加快。與發達地區相比,全州科技創新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創新要素資源短板突出,研發創新力量相對薄弱,技術供給能力不強,創新體系還未能驅動重點產業轉型發展。全州製造業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意識較為淡薄,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中,與發達地區的數字鴻溝將繼續擴大。
  ——南北發展差異較大。紅河大裂谷把全州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部為哀牢山余脈,山高谷深坡陡,地形錯綜複雜;北部為岩溶高原區,山脈、河流、盆地相間排列,地勢較為平緩,喀斯特地貌尤為突出。受地形和歷史發展條件限制,南部六縣發展滯後,基礎設施短板明顯、建設成本較高,可集中連片開發用於製造業發展的土地較少,建設用地等生產要素難以合理配置,產業發展缺乏重大項目支撐,發展方式較為粗放。2020年,北部七縣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州的91.7%,而南部六縣僅占8.3%,南北工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突出。
  ——生產要素成本較高。全州資金、物流和能源等要素成本較高,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企業盈利空間,規上工業企業虧損面多年高於全省整體水平。截至“十三五”末,全州只有一戶新三板掛牌企業,企業融資僅有銀行貸款、股東借款、民間借貸等方式,融資成本相對較高。當前,全州高效、低成本的物流運輸體系尚未建立,鐵路和鐵路專用線建設滯後,且製造業“兩頭在外”的現象較為普遍,導致物流成本高的問題突出。以冶金行業為例,與廣西、貴州等地相比,全州同類同質商品運到省外同一銷售點的鐵路運距多500公里以上,每噸運費高65元以上。全州多條天然氣管道支線處於建設階段,天然氣供儲能力不強,用氣企業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全州水生態保護形勢嚴峻,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並存,導致水資源供應緊張、用水成本較高。
  第三章“十四五”發展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圍繞“13568”工作思路,堅定不移在大抓產業發展、大抓營商環境、大抓市場主體、大抓改革開放、大抓創新發展、大抓綠色發展等“六個大抓”上著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穩步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強化優勢產業引領作用,著力鞏固傳統產業支撐能力,更加突出新興產業戰略地位,深入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大力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動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持續強化製造業對鄉村振興的帶動作用,努力形成層次更高、結構更優、創新更強、動能更足、效益更好的現代製造業體系。
  ——堅持新發展理念。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強化技術創新對製造業的驅動引領作用,培育智慧型製造、服務型製造等新業態;著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引導人口、資源、要素聚集,努力形成全州統籌城鄉、聯動南北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製造業與節能環保技術融合發展,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構建綠色製造新體系;著力發展開放型製造業體系,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加工貿易基地,推動更高水平、更高標準、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統籌製造業發展與民生就業,促進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融入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高水平承接中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積極吸引發達省份與周邊國家生產要素在全州集聚,積極促進出口和進口協調發展。
  ——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調結構、促升級、提品質、創品牌為著力點,加快推動工業發展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實現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遵循市場導向、完善產業政策,提高政策精準性和精細度,引導縣市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優勢產業;把握產業轉移規律,強化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對製造業供給體系質量的提升帶動作用。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大力實施“全生命周期”服務,有效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充分尊重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保證各類市場主體享有依法公平參與競爭的機會;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限制,加大產權保護力度,重塑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二、發展目標
  (一)“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州製造業發展水平和質量大幅提高,傳統產業改造、新興產業培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製造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世界領先的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基地、綠色食品加工基地、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電子信息製造基地、西部領先的節能環保產業創新基地以及全省有色金屬全產業鏈示範區、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和沿邊開放示範區。
  ——工業總量目標。“十四五”期間,全州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5%以上,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4%以上,處於全省中上水平。到2025年,全州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0%。
  ——質量效益目標。到2025年,全州規模以上製造業工業總產值中高技術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占比力爭達到27%,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占比達到26%,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7%以上。
  ——創新驅動目標。到2025年,全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5家,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建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比達到60%,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到10%,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4%,擁有省級及以上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項目6個。
  ——綠色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州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5%,完成州人民政府下達的節能指標任務;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十四五”期間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園區4個、綠色工廠5戶。
  ——企業體系目標。到2025年,全州製造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局面初步形成,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總數達到60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30家、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4家;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營業收入超100億元企業數量達到5戶、超50億元企業20戶、超10億元企業100戶。
(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
  到2035年,全州製造業總量規模實現新突破,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在2025年基礎上翻一番,基本建成現代製造業體系,基本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成為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企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州培育形成大量市場前景好、成長活力足、創新能力強、製造水平高的中小企業和一大批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工業企業,持續湧現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企業數字轉型、智慧型升級普遍完成,綠色集約安全體系全面形成,企業管理現代化水平實現全面提升。
  ——重點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圍繞綠色鋁及精深加工、綠色食品加工、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電子信息製造、新型化工、綠色新型建材等重點產業打造形成一批產業競爭力突出、協同創新能力強、開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全州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支柱。
  ——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水平大幅提升。圍繞全州製造業重點產業領域,培育形成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建成多個製造業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形成一大批省級、國家級研發平台,製造業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創新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第四章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把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在立足國內、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大循環、雙循環”中提升全州嵌入度、貢獻度和價值鏈地位,圍繞提升全州製造業發展質量和影響力,深度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斷深化區域合作,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三角等地區,加大產業轉移承接力度,建設加工貿易轉移重點承接地,加速融入滇中城市群建設,積極推進全州製造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搶抓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簽訂的重大機遇,大力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好項目,打通跨境產業、跨境貿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電商等堵點,提升市場、資源、技術、產業、資本、人才等要素集聚和協同聯動能力,促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
  按照“一核兩翼、一極多點”的產業空間布局,立足全州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結合製造業發展實際和特點,明確功能定位、瞄準發展目標,突出區域特色、發揮比較優勢,著力構建“4+N”現代製造業體系,即重點打造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電子信息、菸草及配套、綠色食品加工4個支柱產業,培育壯大綠色化工、生物醫藥、新型建材、先進裝備、節能環保、消費品等N個100億元級產業,為全州加快建成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一、統籌空間布局,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
  聚焦“4+N”現代製造業體系,圍繞“一核兩翼、一極多點”進行工業產業布局,形成梯次接續、滾動發展的製造業新格局。即:
  ——“一核”:聚焦滇南中心城市(蒙自市、箇舊市、開遠市),重點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電子信息製造、綠色化工、生物醫藥、先進裝備、節能環保及消費品等產業,打造全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核心聚集區(主要依託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
  ——“兩翼”:圍繞“彌瀘一體化”和建水石屏“一湖兩城”,重點發展綠色鋁及精深加工、綠色食品加工、菸草製品及配套、有色金屬及新材料、新型化工、生物醫藥、先進裝備等產業,打造全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兩翼;
  ——“一極”:搶抓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河口縣)建設機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製造、消費品等產業,把河口建設成為引領全州製造業改革開放創新的重要增長極;
  ——“多點”:緊扣南部振興,在紅河、金平、元陽、綠春、屏邊5縣布局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和消費品等產業,形成“廣分布、精聚集”的產業布局,培育若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成長點。
  在此基礎上,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布局,形成城鄉統籌、南北聯動的發展格局:北部縣市積極融入滇中城市群,延長製造業產業鏈條,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南部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不斷提高綠色食品、生物醫藥、新型建材和消費品等產業發展水平。
  二、聚焦工業強州,打造現代化產業鏈條
  在紅河州五個千億級支柱產業和六個百億級優勢產業框架下,有序構建“4+N”現代製造業體系,持續提高製造業體系的創新力和系統性,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推動有色金屬、化工、菸草、建材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以有色金屬材料、半導體材料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以電子元器件及智慧型消費電子產品為核心的電子信息製造業,以新型煤化工、現代磷化工為代表的綠色化工產業,以肉製品、果蔬製品、豆製品等為代表的綠色食品加工產業,以中藥(民族藥)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培育壯大先進裝備、消費品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著力發展外向型加工製造業,打造成為面向東協重要的進出口加工基地。
  (一)有色金屬及新材料
  依託全州有色金屬產業優勢,以集群化、鏈條化發展為基本路徑,圍繞“勘探—採礦—選礦—冶煉—型材加工—深加工—新材料”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鏈,逐步將產業鏈從冶煉環節延伸至高附加值金屬新材料製造環節,不斷提高產業鏈、價值鏈水平,實現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鏈整體從中低端邁上中高端,重點發展以錫、鋁、銅、鉛、鋅基為代表的先進金屬材料,以砷基、銦基為代表的先進光電子微電子材料,以三元鋰為代表的新能源電池材料,舉全州之力加快建設碳中和示範產業園,打造世界領先的千億級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基地,到2025年力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產值達2500億元以上。
  (二)綠色食品加工
  以全省加快打造“綠色食品牌”為契機,大力推進“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推動紅河州生豬、蔬菜、水果、花卉、茶葉等優勢特色產業向全產業鏈發展,加快建成百萬畝高端稻穀基地、百萬畝乾熱河谷基地、五百萬畝高端果蔬基地、二十萬畝高端雲花基地、千億級優質畜禽供給基地。圍繞紅河州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南部山區、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三大板塊”,依託蒙自、建水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瀘西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以及開遠、石屏等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以精深加工、綠色生態為方向,聚焦“養殖/種植—加工—流通—服務”綠色食品全產業鏈,不斷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持續最佳化綠色食品產業服務,重點發展肉製品、果蔬製品、豆製品等特色食品加工,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加工產業中心、雲南省綠色食品加工中心,成為全省打造“綠色食品牌”的重要項目承接地,到2025年力爭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3:1以上。
  (三)電子信息
  圍繞“電子材料-電子元器件-智慧型終端”產業鏈,依託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等,加快發展消費電子終端產品和電子設備製造,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延伸壯大,重點打造半導體材料產業鏈,培育發展電子元器件、配件和外部設備產業鏈,主動融入和服務全省智慧型高端裝備製造等未來產業發展,推動全州電子信息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電子信息製造基地。
  (四)菸草製品及配套
  全產業鏈重塑菸草產業,以最佳化存量、培育增量為方向,提升紅河在雲南優質菸葉基地的地位,建優捲菸工業“第一車間”,以雲南中煙產品升級換代改造工程為契機,緊貼市場需求,實施紅河捲菸品牌提升工程,把“紅河”發展成為“行業中高檔煙特色品牌”。圍繞“菸葉加工—捲菸製造/新型菸草製造—包裝印刷”產業鏈,加快推動“數字菸草”建設,著力推進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菸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各個環節智慧型化發展;增強捲菸產品創新及開拓能力,緊密跟蹤國內有關監管政策,積極培育發展新型菸草製品,搶占新型菸草製品發展主動權;協調發展菸草配套產業,鼓勵企業圍繞高端菸草製品需求積極開發新產品,穩步拓展非煙領域業務。
  (五)消費品
  面向省內和東南亞市場,圍繞紡織服裝、橡膠製品、木材加工及家具製造、造紙、天然香料等領域,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發揮區位優勢,注重產品創新,做大做優消費品製造產業。
  (六)綠色化工
  以安全環保、提質增效為主要目標,規範建設化工園區,引導現有化工企業入園,確保新項目、新企業100%入園,推動產業聚集化發展。依託箇舊、開遠、彌勒、瀘西等化工產業發展基礎,以精細化工產品、專用化學品為方向,不斷拓寬產品品類,重點打造新型煤化工及現代磷化工產業鏈。
  (七)新型建材
  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和推動建築工業化為發展目標,圍繞“綠色環保建材—標準化建築構件/部件—施工裝配”產業鏈,依託蒙自、屏邊、紅河和建水等地產業基礎,重點發展石膏、大理石、新型牆體材料等綠色建材,鼓勵紅河州建築工程項目優先採用綠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材套用比例;著力推進鋼結構和混凝土裝配式構件、部件標準化生產,在保障性住房、醫院、學校、道路、橋樑等公共建築領域中積極套用裝配式構件、部件,加快推動建築工業化進程。
  (八)生物醫藥
  以品種產業化為核心,依託彌勒、瀘西、箇舊、紅河等地產業基礎,重點發展優質原料種植、中藥飲片加工、保健品生產和醫藥商貿流通,推進優質原料藥保障基地建設,做大做強中藥材深加工產業鏈,積極謀劃發展化學藥產業鏈。
  (九)節能環保
  依託全州資源優勢,以清潔化利用、綜合性開發為導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提升固體廢棄物等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推動報廢汽車、廢舊電池等大宗固體廢棄物回收拆解基地以及廢舊金屬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在各縣市、園區大力推動節能降耗改造,集中建設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基礎性設施,全面推廣高效節能裝備和清潔生產裝備,重點打造成為西部領先的環保產業創新基地,培育綠色經濟成長點。
  (十)先進裝備
  以市場培育企業做細做精、以企業帶動產業做大做強,依託全州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以及綠色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屬採選冶煉等市場需求,重點發展礦冶裝備、綠色食品加工設備、通用航空裝備、電力裝備、先進農機裝備和新能源汽車。
  第五章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工業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兩型三化”發展方向,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深入推進全州製造業高端化、數位化、綠色化、集群化、系統化發展,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一、創新型發展,提高製造業供給質量
  圍繞全州“4+N”現代製造業體系,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平台,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通產業鏈堵點和難點。著眼突破一批重點產業核心技術和產品,持續加強區域協調聯動,最佳化產業技術創新布局,加快推進協同創新,不斷提高創新體系的效能、活力和韌性,形成服務於現代製造業、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區域創新體系。
  (一)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聚焦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綠色食品加工、電子信息製造等優勢產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引領產業發展的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建設雲南實驗室、布局省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推動創新資源要素向行業龍頭企業聚集,組建“企業+聯盟”協同創新的製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工業企業建立完善專門從事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研發與設計的企業辦研發機構。採取政府支持、企業主導、院校合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模式,補齊關鍵環節核心技術短板,實現產業鏈水平整體躍升。不斷深化與一流高等院校的技術創新合作,促進科技成果在全州轉移轉化,打造若干政府支持、產學研結合、面向市場的集公共平台服務、戰略諮詢規劃、領軍人才聚集、新興企業孵化、高新技術轉移、創新人才培養功能“六位一體”的新型研究機構。設立州級創新平台研發投入支持資金池,積極開展技術創新試點示範項目,加大試點示範項目支持力度,不斷提升製造業企業的創新意識;鼓勵創新平台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對有效發明專利多、新產品經濟效益好的創新平台,通過項目實施後按比例補助、一次性補助等方式進行支持。對院士、技術型企業家等人才,採取“一事一議”辦法,量身定製支持政策。鼓勵企業通過顧問指導、掛職、兼職等形式柔性引進一批高端專家和工程師,支持企業申報創建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通過高薪期權、技術入股、個人所得稅獎補等方式提升吸引人才的競爭力;不斷完善創新支持政策,加快推動財政專項資金等向技術研發環節傾斜。
  (二)開展產業核心技術攻關
  以重點產業核心技術為突破口,明確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組織具有實力的製造業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突破錫基新材料、鋁基新材料、銅基新材料、烯烴、聚丙烯、聚乙烯等一批新材料、先進裝備等領域關鍵技術,打通有色金屬及新材料、新型化工、先進裝備等產業鏈,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一批高新技術產品,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圍繞全州重點產業核心技術攻關類項目和成果轉化類項目設定目標清單,支持企業通過政府平台公開“放榜”,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吸引國內外企業、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和團隊揭榜,遴選一批技術基礎雄厚的研發機構,引入競爭性機制參與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向發榜企業提供解決方案。
  (三)最佳化產業技術創新布局
  進一步加強區域協調聯動,不斷最佳化產業技術創新布局,積極推進協同創新,藉助發達地區優勢科技資源,推動形成從基礎研究到關鍵技術攻關再到產業示範套用的特色鏈條式布局。結合全州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主動對接昆明、深圳、杭州、上海等地科技資源,鼓勵製造業企業在當地建設協同創新平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創飛地”,探索建立“研發在外、孵化在外、轉化在紅”的合作模式;推動園區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技術產權交易平台、研發設計服務平台、智慧財產權服務平台等園區公共服務平台,鼓勵企業與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機構通過技術許可、轉讓等方式建立緊密聯繫,積極參與科技成果交易;加大第三方服務機構參與力度,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金融服務、市場調研、廣告會展等專業化服務。
  二、開放型發展,釋放高質量發展活力
  要充分發揮全州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和雲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門戶優勢,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提升沿邊開放發展水平。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對內主動融入滇中城市群,加快建設滇南中心城市,完善毗鄰區域間合作機制,加快融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深化產業協同分工,積極開拓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內需市場;對外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及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現代物流等短板,不斷提升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深入推進“北融滇中、南接越南、東進兩廣、西通緬老”,以開放大通道建設、產業大協同發展深入拓展沿邊開放格局。
  (一)加快建設開放平台
  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先行先試、內引外聯的疊加優勢,積極引入企業重點發展外向型綠色食品加工、電子信息製造、消費品等產業;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新規則,加快推動制度創新,建立健全以信用監管為核心、與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相適應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推動跨境金融創新發展,加快搭建跨境支付平台,推動人民幣作為跨境貿易和投資計價、結算貨幣,不斷完善人員往來和貿易投資“快捷通道”“綠色通道”,著力提高投資貿易和通關便利化水平;突出加工貿易,探索與沿海發達地區建立產業轉移承接結對合作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在紅河片區布局標誌性產業鏈,把紅河片區建成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紅河綜保區積極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試點成熟的監管創新制度,積極運用智慧型監管手段,不斷提升監管效能,加快簡化業務流程,不斷完善園區轉關運輸功能,實行數據自動比對、卡口自動核放,實現保稅貨物點對點直接流轉,不斷降低運行成本,著力把紅河綜保區建設成為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保稅服務平台。蒙自經開區重點發展外向型電子信息製造、綠色食品加工、先進裝備、消費品等產業,加快建設成為集加工、商貿、物流為一體和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進出口加工基地,全面建成“千億園區”。以制度創新和改革試點成效,推動以貿引資、以貿促資。
  (二)著力推動外貿轉型
  加快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聚焦優勢產業加快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持續深化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加快建設以有色金屬及新材料、先進制造、現代服務等產業為重點的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積極申報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區。穩步擴大進口規模,積極參加進博會、南博會、商洽會、中越(河口)邊交會等國際化交流平台,率先探索落實“10+5”機制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合作項目,不斷提升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為國外水果、糧食、水產品、金屬礦砂、紅木製品、電子產品及元器件等商品通過全州沿邊口岸進入我國創造條件,加快發展進口落地加工;進一步擴大綠色食品、消費品等出口規模,不斷提升加工貿易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開拓沿線市場,推動一批新型化工、電子信息、綠色食品、生物醫藥和先進裝備等產品占領國際市場。支持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搭建研發創新平台,大力發展仿製藥和大健康服務產業。
  (三)持續提升開放水平
  不斷深化國內區域合作,進一步提升開放發展水平。主動參與滇中城市群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市場一體化建設,依託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瀘西產業園區和彌勒綠色食品加工園等平台,不斷深化產業分工,重點打造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綠色食品加工和電子信息製造產業集群,鼓勵製造業企業加入滇中跨州(市)行業協會商會,共建產業協同合作平台,實現錯位發展、協作發展。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三角等地區,加強與上海、廣東等發達省市的多方位合作,積極探索建立與省際毗鄰區域的協同發展新機制,積極探索共建產業園區、產業轉移“園中園”。重點圍繞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電子信息、綠色食品等優勢產業,建立產業轉移承接結對合作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在蒙自、箇舊、開遠、彌勒、建水、石屏及河口等地布局產業鏈。加強面向南亞東南亞綜合交通、物流、信息樞紐建設,打通跨境產業、跨境貿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電商等堵點;加強河口地區現有國際聯運設施的改造,協調推進山腰至河口北聯絡線建設,提升中越國際聯運能力;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最佳化各類開放合作功能區布局和功能定位,不斷深化國際產能合作,促進與越南等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加大境外礦業合作開發力度,強化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的原料保障。
  三、高端化發展,打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重點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持續強化製造業基礎能力,加快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大力實施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行動,不斷提升產業鏈能級,逐步實現產業鏈現代化;加快實施產品結構最佳化調整,積極開發新產品,增強服務要素投入,加速實現產品高端化。
  (一)打造一批高質量產品
  堅持“質量優先”,加快推動產品向多元化、標準化、高端化轉變,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持續推進“質量強州”建設。聚焦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綠色食品加工、電子信息製造等優勢領域,引導龍頭企業對標國際質量標準,以高標準驅動全州工業產品質量不斷提升。鼓勵製造業企業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對重要供應商的質量、工藝和設備升級等進行指導監督。鼓勵發展面向製造業設計開發、生產製造、售後服務全過程分析、測試、檢驗、計量、認證等服務,不斷完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體系。推動套用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大生產環節自動化、智慧型化改造力度,推動全州菸草、消費品、綠色食品等製造業企業實施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改造,確保生產精度、質量與一致性,滿足消費者不同場景需求。加快套用區塊鏈等技術完善綠色食品、菸草及配套、生物醫藥等產業產品追溯體系,強化企業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
  (二)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
  持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加快推動基礎材料和零部件等製造業基礎高級化,為全州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提供有力支撐。堅持套用牽引和問題導向,圍繞全州電子信息、先進裝備等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加快整合各方資源,加大外引內培力度,不斷提高鋁合金、銅合金等基礎材料以及鋁箔、銅箔等基礎零部件的質量;重點引進一批電容器、電路板、精密導線等零部件生產企業和項目,大力推動全州基礎材料生產技術升級、產品疊代,著重發展一批質量可靠、耐用性強的基礎材料和基礎零部件。持續加大製造業技改升級力度,積極申報工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項目等,加大對製造業企業生產工藝自動化、信息化、成套化的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專業運作的先進基礎工藝研發平台,不斷完善研發成果使用權分享制度,保障中小企業能夠以便捷、合法的方式獲得先進基礎工藝並加以套用。
  (三)延伸現代化產業鏈條
  加強上下游企業關聯性、增強區域間產業協同性,提高產業鏈與創新鏈緊密度,加快構建現代製造業體系。圍繞全州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等產業基礎,緊跟電子信息、先進裝備等產業發展趨勢,加大先進金屬功能材料、先進光電子微電子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等高附加值零部件開發,逐步促進全州優勢產業從原材料供應向零部件製造攀升。加快推動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進一步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不斷完善產業鏈條,引導龍頭企業加快整合產業鏈上下游,提高行業集中度。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缺失環節,依託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等平台,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先進裝備等新興產業,定期策劃一批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重點項目。
  四、數位化發展,加快推動智慧型化轉型
  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加快開展以數字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基建建設,深入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不斷提升5G、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支撐能力。聚焦改造意願強、升級空間大、發展潛力足的菸草、冶金、能源、化工、綠色食品等領域,以智慧工廠、無人車間等建設為重點,推動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入融合,大力發展智慧型化製造、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數位化管理等新業態新模式。
  (一)加快工業數位化步伐
  圍繞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瀘西產業園區、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等重點工業園區,積極推動製造業企業淘汰老舊設備,加快建設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逐步在各開發區、工業園區布局邊緣數據中心,全面提升全州製造業數據資源存儲、計算、分析能力。鼓勵製造業企業套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或數字孿生技術對採購、生產、倉儲、銷售、售後等各環節進行全流程數位化改造,重點實現生產工序可視化呈現與生產線全流程數位化監測。
  (二)重點實施網路化改造
  聚焦菸草、冶金、化工、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和先進裝備製造等特色優勢行業及新興產業,打造一批“5G+工業網際網路”典型套用場景,形成一批特色鮮明、亮點突出、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工業示範套用,培育5G與工業網際網路深度融合的新興業態與套用模式。引導企業加快部署企業資源計畫系統(ERP)、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應鏈管理(SCM)等信息系統,推動企業信息系統與生產設備網路互聯互通,實現對設備、生產線、車間乃至整個工廠全方位管控。與知名網際網路企業深化合作,打造有色金屬工業網際網路等行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將企業、人員、物料、產品、數據有機連線起來,推動主要設備和業務系統上雲上平台,打通企業內外信息流、數據流、業務流、資金流,推進企業資源共享、能力協同。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開展企業設備管理、能源管理、計畫排產、供應鏈管理等,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率,積極套用虛擬仿真、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模擬研發,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水平。
  (三)加快推進智慧型化轉型
  依託創新服務機構智慧型製造基礎,加快實施智慧型製造單元套用、裝備智慧型化升級、工藝流程改造、基礎數據共享等,著力推動數位化車間向智慧型工廠升級、生產製造數位化向全流程智慧型化發展。重點針對企業的焊接、檢測、包裝、搬運、配送等環節,聚焦勞動強度大以及重複性、機械性、危險性生產崗位,深化和拓展工業機器人套用。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引導企業套用製造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管理系統(MES),提升企業在工藝參數管理、能耗管理、預測性維護等生產環節的智慧型化水平,推動實現產品設計、經營管理、生產製造、產品運維等環節信息系統集成,最佳化企業整體業務流程,實現全業務流程的決策、執行智慧型化。
  五、綠色化發展,形成綠色發展新方式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動全州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既定方針,持續打好工業領域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提倡清潔生產,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積極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供應鏈,創建綠色礦山、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加快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
  (一)重點推動生產能效提升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加快推進結構節能,以先進適用技術裝備套用為手段強化技術節能,提高製造業能源利用效率,促進企業降本增效。以技術標準和環保要求為準繩,鞏固加強冶金、化工、建材等傳統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工作成果,推動高能耗行業轉型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著重最佳化製造業產業結構,加快發展電子信息製造、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低碳新興產業,積極開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圍繞有色、建材、化工等節能降耗需求,大力推廣高效鍋爐、高效電動機、節能變壓器等高效節能裝備,推動先進節能流程改造,最佳化轉化率、回流比、循環比等過程參數,持續降低企業能耗。加快實施工業園區節能改造工程,推廣普及煤改氣、集中供熱製冷、餘熱余壓余汽綜合利用等,推動製造業節能降耗從少數生產環節、局部企業向全生產流程、園區企業全覆蓋。圍繞滇南中心城市,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實時監測製造業污染排放指標,構建製造業環境監測動態資料庫和預警體系。按照國家節能要求,推動重點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定期開展節能檢查和能效診斷,挖掘節能潛力。
  (二)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方式
  大力提倡企業套用清潔生產技術,著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以蒙自、箇舊、開遠、建水、瀘西等地區為重點,推進冶金、化工等污染物排量較高的行業積極採用高效、低碳、綠色、循環的新型生產技術,加快無水氟化鋁技術、常壓精餾高純鋅生產工藝等技術推廣運用,不斷提升清潔生產水平。鼓勵企業積極投入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回收與循環利用領域,重點突破廢舊有色金屬及二次資源預處理、熔煉等領域技術和裝備,加快構建有色金屬全社會循環利用管理和技術體系;加快報廢汽車、廢舊電池、廢舊家電等大宗固體廢棄物拆解回收基地建設,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推動園區和企業集中建設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工業廢水處理回用系統,深入推廣雨水利用、串聯用水、一水多用及廢水深度處理等措施;健全城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動水泥行業利用迴轉窯協同處置城鄉生活垃圾,積極推進箇舊、瀘西、建水、元陽等地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建設,依託畜禽糞肥、煙梗等資源發展生物有機肥料、複合微生物肥料等有機肥產品。
  (三)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製造業體系,加快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供應鏈,積極推動綠色礦山、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建設。積極開發具有無害、節能、環保、低耗、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積極推進綠色產品第三方評價和認證,引導企業綠色生產,營造綠色消費環境。深化政府綠色採購,優先採購和使用節能、節水、節材的環保產品、設備和設施;鼓勵企業優先與提供綠色原材料、綠色物流、綠色包裝、綠色行銷的上下游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加快綠色供應鏈向採購、物流、行銷、回收等環節延伸。重點圍繞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積極打造綠色礦山,加快礦山裝備升級換代,加大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引導企業按照綠色工廠標準實施建造、改造和管理,集約利用廠區土地資源;鼓勵企業使用綠色低碳原料,對各種物料嚴格分選、密閉遮蓋、分別堆放,最大程度避免污染;降低廠界環境噪聲、振動以及污染物排放,營造良好的生產環境。加快推廣建水工業園區綠色園區建設經驗,優先推動瀘西產業園區等打造和申報綠色園區;最佳化工業用地布局和結構,提高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積極利用餘熱余壓廢熱資源,推行熱電聯產、分散式能源系統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六、集群化發展,實現產業協同新突破
  聚焦重點產業、重點園區,突出先進制造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綠色食品加工、電子信息製造等產業,集中打造一批主導產業集群;發展培育新型化工、綠色新型建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先進裝備等產業,持續推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大力推動產業平台建設,提高園區運營標準、管理水平和產業配套能力,不斷提高產業平台承載能力。原則上每個縣市可以最佳化布局一個產業園區/集聚區,與全州重點產業項目落地相互匹配,實現錯位聯動、協同發展。
  (一)重點打造三個優勢產業集群
  以雲南瀘西產業園區和蒙自經開區為主,加快打造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集群,建立健全有色金屬及新材料資料庫、行業檢測評價中心,完善有色金屬及新材料基礎體系,大力引進一批補鏈、強鏈、延鏈重點項目,加快完善並打造“先進金屬材料”“先進光電子微電子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等標誌性產業鏈,持續強化產業鏈協同合作;以雲南瀘西產業園區(瀘西片區、彌勒片區)、蒙自經開區(蒙自片區、開遠片區、建水片區)、開遠市花卉產業園區、石屏產業聚集區為主,圍繞果蔬、肉製品、豆製品、乳製品等領域,引導食品生產企業通過聯合、租賃和共享等方式建立原料專用基地和生產線,加強品牌企業與原料基地、生產企業的協作關係,打造一批集約化、標準化食品加工基地;努力建設面向東南亞的電子信息製造基地,依託紅河綜保區、蒙自經開區、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河口邊合區建設信息技術套用創新產業出口加工基地,承接東部地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支持和培育跨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打造外向型產業集群,構建國際電子信息產業合作與資源共享平台,加快建設電子信息產業適配中心,重點發展移動手機、平板、家電等終端組裝以及耳機、揚聲器、充電線等配件生產。
  (二)加快推動重點產業聚集發展
  以相對集中、成片發展、錯位競爭為方向,推動產業布局更加科學合理,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帶動作用,提高行業集中度,增強協調配套能力。高位推動化工園區申請認定工作,推動危化品生產企業退城入園,加快淘汰不符合生態保護、城市發展規劃的產能,確保新建項目100%入園。以蒙自經開區(箇舊片區)、雲南瀘西產業園區(彌勒片區)為重點布局生物醫藥產業,建設集原材料供應、初加工、精深加工、包裝物流等為一體的大型產業基地,提升原材料供應和初加工水平。依託勞動力以及區位優勢,圍繞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蒙自經開區開遠片區、紅河綜保區等平台,聚集發展以紡織服裝、橡膠為主的消費品產業,加快發展品牌服裝、床上用品等紡織服裝產品以及輪胎、傳送帶、乳膠手套等橡膠產品。以蒙自經開區(蒙自片區)和紅河縣產業聚集區為主,著力發展以新型牆體材料、裝配式建築預製部件等為主的綠色新型建材產業,引導產能合理布局,推動產業高度聚集。
  (三)著力提高產業平台承載能力
  做好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產業進一步聚集,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產城融合,提升園區運營管理水平,提高產業承載能力。結合各園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確定重點片區和主導產業,原則上各片區主導產業不超過3個,鼓勵各園區、各片區錯位發展、有序競爭。大力推動以“七通一平”(道路通、供水通、排水通、電力通、電信通、供氣通、供熱通和場地平整)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園區骨幹通信網路、數據中心、計算平台等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水平提升,加快完善園區住宿、交通、醫療、教育、文娛、商貿、金融等生活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園區產業承載能力。加快產城融合發展,加強園區交通、能源、電力、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與城市的銜接配套,推動園區從單一生產型向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複合型轉變。探索園區多元化開發模式,創新園區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和公共服務。
  七、系統化發展,促進產業融合一體化
  充分發揮製造業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銜接作用,圍繞綠色食品、菸草、生物醫藥、消費品等產業推動一二產業融合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型製造為突破口推動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局面。不斷增強龍頭企業實力,積極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大力實施市場主體倍增計畫,著力提高中小企業專業化水平,進一步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一)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聚焦生豬、蔬菜、水果、花卉和中藥材等優勢產業精準發力,大力實施“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產業推進行動,加快推動畜禽、果蔬、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鼓勵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進行初加工。引導製造業企業與農村合作社、農戶合作建設標準化加工車間,充分利用鄉村勞動力資源,夯實鄉村產業發展基礎,實現製造業帶動鄉村振興。加快開遠花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咖啡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等產業融合項目建設,著力打造製造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的大基地、大園區。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以共享製造為主的服務型製造,進一步推動製造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重點推進一批重大物流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大宗物流和冷鏈物流等配套物流服務,做優做強城市商業體系。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市場需求,重點支持綠色食品、消費品等企業加強與主流電商平台對接合作,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引進和培育一批檢驗檢測機構,為企業提供產品檢測、認證等專業化一站式服務。鼓勵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加快套用智慧型柔性生產加工系統,積極為無生產資質的食品企業進行代工生產,帶動全州共享製造發展。
  (二)統籌城鄉協同和南北聯動
  創新區域發展政策,完善區域發展機制,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南北聯動發展。加快構建“縣城—中心集鎮—特色村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充分發揮縣城、中心集鎮在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就地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布局綠色食品、消費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全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多個成長點。統籌謀劃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不斷提升城鄉產業協同配套能力,為城鎮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取得新成效。注重南北發展的整體性、包容性、協調性,重點以“五區”聯動為引領,創新建立政策貫通、產業融合、信息共享、優勢互補的體制機制,圍繞綠色食品、生物醫藥、消費品等產業,推動各縣市與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中國(紅河)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紅河綜合保稅區、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等開放平台政策對接、產業對接、項目對接,積極發展“園中園”,不斷最佳化南北地區產業布局,深挖南部山區發展潛力,提升北部壩區發展效能。
  (三)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不斷增強龍頭企業實力,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大力實施市場主體倍增計畫,積極發展民營經濟,提高中小企業專業化水平,進一步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引導龍頭企業創新對外合作方式,加強品牌和行銷渠道建設,構建暢通的國內國際服務網路;鼓勵企業採用合資合作、產權流轉和股權置換等方式實施產業鏈、價值鏈併購重組,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競爭力。以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創新型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為目標,圍繞全州產業鏈關鍵環節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產品質量優、市場前景好的中小企業。建立動態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和項目在資金、審批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入庫企業以市場為導向開展聯合重組,加快縱向延伸、橫向聯合,推進優質企業升規納統。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鼓勵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技術平台,針對產業鏈不同環節開展創新合作研究,提高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降低產業整體研發成本,實現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協同;以細化最佳化產業鏈分工為導向,建立完善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引導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為大企業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服務,推動大中小企業錯位發展、協同發展、聚集發展。加快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引導服務機構提供規範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完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資料庫,創新中小企業徵信產品,高效對接金融服務,促進產融合作進一步深化實化。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統籌領導
  健全和完善工業強州領導小組體制機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高位統籌、鏈長負責、專班推進、聯動招商、動態管理、合力攻堅”的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機制,調研梳理產業鏈發展現狀,統籌推進項目建設、技術創新、企業發展、人才引進等,研究制定支持產業鏈發展的政策措施,協調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圍繞各縣市主導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大力推進縣市長項目工程,加強各領域工作協調和政策協同。做好年度任務分解,協調相關部門、重點園區、重點企業,密切跟蹤工作進展。
  二、強化生產要素保障
  加大對重大項目的礦產、土地、能源等傳統生產要素的保障力度,提高對數據、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的供給能力,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加大探礦找礦力度,積極開展老礦山深部和外圍勘探,統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加大土地收儲力度,加大閒置、低效、無效項目的土地清理處置力度,探索推廣“標準地”“零增地”供應模式,確保全州工業用地規模穩中有升,對重大產業項目用地予以應保盡保。加強電網建設,擴建和新建一批變電站,全面提升供電保障能力。加快形成風光水火互補的電力系統,有序推進彌勒西、永寧、仙人洞坡、劍角峰、猴子山5個風電場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光伏建設指標,多爭取新增光伏項目落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分散式光伏;有序推進中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適時推進一批火電項目建設。改擴建一批煤礦項目,保障火電和煤化工用煤需求。積極推動油氣管網互聯互通,協調推動中石化富寧—玉溪、中石油安寧—玉溪—蒙自兩條成品油管道輸油量穩步增長,積極推進建水—普洱成品油管道支線建設;加快中石油天然氣管道紅河支線、瀘西—彌勒—開遠、雨過鋪—老寨、開遠—蒙自、瀘西—師宗—羅平支線建設投產,進一步加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能源保障。積極推動昆河、廣昆(紅河段)、蒙玉、蒙普、蒙金、蒙彌曲和建彌等多式聯運通道建設;加快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聯互通”工程項目建設;確保彌蒙鐵路建成通車,積極推動普洱—蒙自—文山沿邊鐵路、曲靖—瀘西—彌勒—玉溪鐵路、建水—石屏—元江鐵路、蒙自經開區鐵路專用線、師宗—瀘西鐵路專用線、河口北—壩灑鐵路專用線、開運—蒙自鐵路支線建設;加快完善彌勒通用機場物流基礎設施,加快蒙自機場、元陽機場等機場建設,為全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光纖、5G基站、邊緣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
  三、加大財政金融支持
  聚焦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綠色食品加工和電子信息製造等重點製造業領域,圍繞州內企業技術研發、產品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等需求,支持產業鏈骨幹企業、供應鏈重點中小企業申請國家開發銀行製造業專項貸款。創新間接融資模式,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對參與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企業,在授信等級、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一定優惠及便利,提升核心企業參與積極性。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供應鏈金融中,解決供應鏈金融流轉與信用問題,強化供應鏈貿易真實性驗證,銀行在向核心企業做好確權基礎上,強化多方交叉認證,做到物流、信息流、工作流三流合一。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推動州內有條件的企業進入省“金種子”上市培育庫,支持企業進軍資本市場,鼓勵企業通過公開上市、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發行債券等形式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政策支持機制,嚴格執行小微企業“兩禁兩限”等政策,鼓勵銀行減少信貸環節收費項目。破除貸款不合理條件,禁止要求企業將一定比例貸款資金轉為存款,規範助貸考核環節。
  四、加強人才培育引進
  加大科技創新人才、經營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和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管理到行銷的人才培養體系。落實引進科技創新人才的各項配套政策,聚集、培養一批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鼓勵企業建立科技人才激勵機制,以技術入股等方式提高科技人員研發積極性。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通過職業培訓和市場競爭全面提升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素質和水平。加快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定向式、訂單式培訓,根據產業發展需求不斷最佳化套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方式,提高企業職工教育培訓質量。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開展優秀企業家評選表彰活動,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厚植企業文化,進一步增強民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培育創造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明確“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招商方向,聚焦重點產業精準對接目標企業,強化重大項目要素保障。堅持“招大引強、招新引優”思路,加大產業招商、委託招商、精準招商和資本招商等力度,進一步拓寬商會(協會)招商、會展招商、網路招商等渠道,瞄準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龍頭和隱形冠軍企業,著力引進帶動作用強的重大項目。圍繞重點產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橋樑紐帶作用,鼓勵企業開展以商招商,引進產業鏈上下游項目。健全招商引資權責體系,建立和完善州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工作小組制度,加強重大招商項目策劃研判、組織領導和服務保障。建立健全招商項目洽談、項目簽約、項目落地及後續跟蹤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明確項目建設時間表,對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處理。
  六、著力最佳化營商環境
  對標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提升“一部手機辦事通”等數位化政務服務效能,進一步最佳化各類市場主體在紅河投資興業的發展環境。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領導幹部掛鈎服務企業制度,深入了解企業發展訴求,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困難,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堅決清理市場準入隱形壁壘,全面執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現市場主體均可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加快推進“一顆印章管審批”,積極推行投資項目審批告知承諾制,探索推動常規性技術審查免審,縮短辦理時限。統一監管標準,健全公開透明的監管規則和標準體系,做到監管執法透明規範。創新監管方式,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力度。建立和完善智慧財產權仲裁調解工作機制,貫徹落實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指導企業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計幫助企業解決在土地、融資、人才、技術、管理、市場、信息、法律等方面遇到的難題,做好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
  七、加大質量品牌培育
  支持企業通過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自主品牌的創新內涵和附加值,推動質量水平邁向中高端。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支持企業加強品牌保護和主動維權,厚植“紅河製造”品牌優勢。支持企業與各級廣播電視台、報紙、雜誌、網路等媒體深化合作,大力實施“紅河品牌”工程,加大自主品牌宣傳力度。引進第三方品牌行銷策劃機構,為企業提供包裝設計、品牌行銷等專業化服務。完善各級政府質量獎勵制度,鼓勵各行各業提升質量、追求卓越,通過樹立質量標桿,引領帶動更多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升品牌建設水平。
  八、建立健全監督機制
  制定和完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辦法,加強行業統計監測力度,強化重點項目督查推進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實施。暢通信息反饋機制,緊盯重點產業,堅持適時督查、每季通報,抓好監測、分析和預警工作,及時指導各縣市、園區、企業分析問題、找準對策,並定期向工業經濟協調服務領導小組匯報,確保工業經濟平穩增長。開展年度績效評價和工作考核,對考核評價優秀的縣市在要素保障、政策扶持上給予傾斜。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建立健全政策措施評估體系,適時開展產業政策措施實施情況和實施效果的全面評估,根據具體情況動態調整相關政策措施。

政策解讀

紅河州人民政府發布了《紅河州“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為便於全州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各園區管委會和社會各界深入理解和貫徹實施《規劃》,現解讀如下:
  一、《規劃》編制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全省“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和滇中崛起、沿邊開放等戰略部署,錨定“三年新突破、八年再翻番、十五年大跨越”三個階段的奮鬥目標,加快建成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沿邊開發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經過實地調研、走訪座談和專家研討等,充分吸收各縣市以及各行業企業的建議和意見,立足紅河州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精心編制了《紅河州“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二、《規劃》編制依據
  本《規劃》主要依據《雲南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等上位規劃和《紅河州“十四五”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等要求編制。
  三、《規劃》主要內容
  本《規劃》文本包含“十三五”期間發展情況回顧、“十四五”發展面臨的形勢、“十四五”發展的總體思路、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保障措施六個部分,以及環境影響評價說明、“十四五”重大發展規劃項目兩個附屬檔案。
  (一)“十三五”期間發展情況回顧。系統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我州製造業發展取得的成績、亮點以及存在的問題。
  (二)“十四五”發展面臨的形勢。立足新發展階段,分析研判“十四五”時期我州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以及存在的發展優勢、發展劣勢。
  (三)“十四五”發展的總體思路。提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其中,主要發展目標從工業總量、質量效益、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企業體系等5個方面設定了23項指標。到2025年,全州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0%;全州規模以上製造業工業總產值中高技術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占比力爭達到27%,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7%以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5家;全州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5%,完成州人民政府下達的節能指標任務;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總數達到60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30家、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4家。
  (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空間布局上,圍繞“一核兩翼、一極多點”進行工業產業布局,形成梯次接續、滾動發展的製造業新格局。在產業布局上,有序構建“4+N”現代製造業體系,重點發展以有色金屬材料、半導體材料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以電子元器件及智慧型消費電子產品為核心的電子信息製造業,以新型煤化工、現代磷化工為代表的綠色化工產業,以肉製品、果蔬製品、豆製品等為代表的綠色食品加工產業,以中藥(民族藥)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培育壯大先進裝備、消費品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著力發展外向型加工製造業,打造成為面向東協重要的進出口加工基地。
  (五)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工業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深入推進全州製造業創新型、開放型、高端化、數位化、綠色化、集群化、系統化發展,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六)保障措施。為了確保《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如期完成,提出加強組織統籌領導、強化生產要素保障、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加強人才培育引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最佳化營商環境、加大質量品牌培育、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等保障措施,確保規劃主要任務落地見效,支撐實現發展目標,保障《規劃》有效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