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通知
關於印發《四川省“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經信環資〔2022〕114號
各市(州)經濟和信息化局,有關單位:
現將《四川省“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22年6月6日
規劃內容
四川省“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
一、規劃背景……………………………………………1
(一)發展現狀…………………………………………1
(二)發展環境…………………………………………3
二、總體思路……………………………………………4
(一)指導思想…………………………………………4
(二)基本原則…………………………………………5
(三)主要目標…………………………………………6
三、重點任務……………………………………………7
(一)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7
1.加強工業領域碳達峰統籌推進力度…………………7
2.推動重點行業有序實現碳達峰………………………7
3.推進節能降碳重大工程示範…………………………8
4.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8
(二)推動產業體系綠色低碳轉型……………………9
1.最佳化綠色低碳產業空間布局…………………………9
2.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10
3.推動傳統行業綠色低碳發展…………………………10
4.提升產業基礎現代化水平……………………………11
5.積極承接製造業有序轉移……………………………11
(三)加快能源消費低碳化轉型………………………12
1.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12
2.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13
3.完善能源管理和服務機制……………………………13
(四)促進資源利用循環化轉型………………………14
1.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15
2.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15
3.積極培育再製造產業…………………………………16
4.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17
(五)引導工業生產清潔化轉型………………………18
1.減少有害物質源頭使用………………………………18
2.削減生產過程污染排放………………………………18
3.升級改造末端治理設施………………………………19
(六)完善綠色製造支撐體系…………………………20
1.強化綠色製造標桿引領………………………………20
2.推進綠色供應鏈管理…………………………………20
3.建立綠色製造標準體系………………………………21
4.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21
(七)實施綠色創新攻關行動…………………………22
1.加強綠色核心技術創新………………………………22
2.加大綠色技術推廣套用………………………………23
3.最佳化綠色技術創新環境………………………………23
4.推動生產方式數位化轉型……………………………24
(八)打造川渝協同發展新樣本………………………25
1.推動重點領域協同發展………………………………25
2.推進川渝綠色協同創新………………………………26
3.大力發展氫能產業……………………………………27
4.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27
5.持續深化川渝綠色合作………………………………28
四、保障措施……………………………………………29
(一)加強規劃組織實施………………………………29
(二)突出政策標準引導………………………………29
(三)強化財稅金融支持………………………………30
(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30
(五)加強對外合作交流………………………………31
四川省“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
為貫徹落實《“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四川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加快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四川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著力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順利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1.綠色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加快構建以“5+1”產業為重點的現代工業體系,2020 年工業增加值總量突破 1.3 萬億元,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 36.3%,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營業收入 4.26 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 80%以上。大力推動工業集約集聚發展,提高工業用地畝均產值,產業在園區的集中度達 72%,建成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23 家,成都軟體與信息服務、成德高端能源裝備集群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持續推動落後產能退出,累計退出 1218 戶企業落後產能,淘汰整治 2883 台燃煤小鍋爐,壓減粗鋼產能 497 萬噸、煉鐵產能 227 萬噸,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產能 186 萬噸、275.53 萬重量箱,累計關停煤電機組170 萬千瓦,減少不合理用能約 360 萬噸標準煤。
2.工業節能降碳成效顯著。認真落實節能審查制度,加大節能監察力度,持續推進工業節能節水專項行動,積極推進工業節能診斷,全面啟動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建設。“十三五”期間,全省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 26.85%,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降低 30%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68%,均大幅超額完成目標任務。面向 484 戶機械、鋼鐵、建材、電子、石化化工等重點耗能行業企業提供公益性節能診斷服務,累計對 3000 余戶(次)企業實施監察,依法對 44家企業實施限期整改。
3.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煤矸石等主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較高水平;磷石膏綜合利用率達100.2%,實現“產消平衡”,重點管控的沱江流域連續3 年實現“產消平衡”。攀枝花、德陽市、涼山州入選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名單,6家產業園區、26 家企業列入省級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創建名單,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勢頭向好。統籌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積極引導汽車生產企業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成立四川省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產業聯盟,實施了一批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項目。
4.綠色製造能力持續增強。大力推動製造業綠色發展,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積極發展綠色評價和綠色服務,大力創建綠色製造示範單位,建立企業、園區綠色發展標桿。全省累計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 296 家、綠色園區35 家、綠色供應鏈6家、綠色設計產品 62 種。圍繞綠色設計平台建設、綠色關鍵工藝突破、綠色供應鏈系統構建等3 大方向,依託綠色製造系統集成和綠色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項目,推動企業綠色化技術改造,成功申報並推進 15 項國家綠色製造系統集成項目建設。
5.工業污染防治縱深推進。大力推動“散亂污”企業整治攻堅戰,2017 年以來全省累計排查整治“散亂污”企業3.3萬餘家,在冊“散亂污”企業實現“動態清零”。除甘孜、阿壩、涼山等不具備條件的地區以外,全省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全部淘汰。深入推進全省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列入全省《三年行動計畫》的176 個園區中,171個已全部建成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其餘5 個已明確不需建設或暫不建設)。全省 4312 座應改造加油站全部完成地下油罐防滲改造(或去功能化),完成 33 家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
(二)發展環境。
從國際看,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任務繁重。特別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工業綠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 5 年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和視窗期。
“十四五”時期,四川推動工業綠色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在我省交匯疊加,將進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位勢。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進,有利於我省進一步發揮清潔能源大省優勢,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加快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服務支撐全國降碳減排。
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省產業結構偏重、高耗能行業占比偏高、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偏小、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污染物排放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客觀存在,必須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為實現 2030 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奠定基礎。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十一屆歷次全會、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深刻認識“一地三區”發展定位,統籌減排降碳與綠色發展關係,加速實施2大行動,深入推進 4 項轉型升級,系統完善1 個體系,積極培育1 個綠色協同發展樣本1,構建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與工業賦能綠色發展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格局,打造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高地、區域綠色協同發展示範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如期實現,為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提供強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節約優先。把節約資源能源放在首位,加大製造業綠色化、智慧型化技術改造力度,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資源能源消耗,促進企業節能降耗、提質增效,從源頭減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
——創新驅動。以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驅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廣套用綠色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強化標準規範、示範引領,完善推動綠色發展政策標準體系。
——區域聯動。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入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聚焦重點領域,打造西部地區綠色發展高地。加強與長江、黃河流域省市協同聯動和錯位發展,共同推動長江、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第三方機構的平台作用,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培育一批龍頭骨幹企業,深化產業綠色發展底色,以高質量的綠色產品、服務供給,激發綠色新需求,引導綠色新投資。
——系統推進。統籌產業發展和低碳轉型、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關係,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產業鏈供應鏈全過程和各環節,加強產業耦合,在各行業、各地區全面推行綠色製造,著力推進重點領域綠色升級。
(三)主要目標
到 2025 年,工業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普遍套用,能源資源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強度降低進一步降低,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14%,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和數據中心等重點行業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水泥熟料、乙烯綜合能耗分別下將至104 千克標準煤/噸、780 千克標準煤/噸。
——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9.5%,鋼鐵、水泥、建材等重點行業碳排放總量控制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實現 2030 年前碳達峰目標奠定基礎。
——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重點行業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工業固廢、有害物質源頭管控能力持續加強,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 2020 年下降16%,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 57%,繼續保持區域磷石膏“產消平衡”,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縱深推進。持續深入推進綠色製造示範單位建設,力爭新創建 200 家綠色工廠、20 家綠色園區,進一步擴大行業和企業覆蓋面。探索開展綠色低碳試點示範,培育30 家綠色低碳園區、60 家綠色低碳工廠,引領帶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減排降碳。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加強工業領域碳達峰頂層設計,研究制定工業領域碳達峰方案,明確重點行業達峰路徑,加大力度推進各行業落實碳達峰目標任務,實現梯次達峰。
1.加強工業領域碳達峰統籌推進力度。
深入落實國家 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制定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工業降碳實施路徑和重點任務,科學提出碳排放峰值水平,統籌謀劃碳達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制定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合理有序推動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實現梯次達峰。加強對地方督促指導力度,嚴格能耗“雙控”、碳排放強度和總量控制約束,及時調度各地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推進情況。加強與發展改革、生態環境、科技、金融等部門協作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2.推動重點行業有序實現碳達峰。
圍繞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基於流程型製造、離散型製造的不同特點,明確各行業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確保有序實現碳達峰。鋼鐵行業嚴格落實產能置換規定,合理布局發展短流程煉鋼,提高電弧爐煉鋼比例。注重發揮釩鈦資源優勢,支撐釩鈦新材料向縱深發展。依託氫冶金、短流程電爐高效化等流程變革技術,推動鋼鐵行業智慧型化和綠色化發展。建材行業嚴格執行水泥、平板玻璃產能置換政策,常態化推進水泥錯峰生產,大力推廣套用節能降碳工藝技術裝備。石化化工行業重點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大力推動“減油增化”,提升高端石化產品供給水平。有色金屬行業堅持電解鋁產能總量約束,逐步提升短流程工藝比重,進一步提升清潔能源使用比例。
3.推進節能降碳重大工程示範。
發揮中央企業、大型企業集團示範引領作用,在主要碳排放行業和綠色氫能與可再生能源套用、新型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領域,實施一批降碳效果突出、帶動性強的重大工程。推動低碳工藝革新和成本下降,支持取得突破的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開展產業化示範套用,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和經驗。探索低成本二氧化碳資源化轉化等負碳路徑,鼓勵和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的建設和示範推廣。綜合利用原料替代、過程消減和末端處理等手段,實現生產過程降碳。
4.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
逐步加強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排放管控。落實《〈蒙特婁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啟動聚氨酯泡沫、擠出基苯乙烯泡沫、工商製冷空調等重點領域含氫氯氟烴淘汰管理計畫,加強生產線改造、替代技術研究和替代路線選擇,推動含氫氯氟烴削減。
。專欄 1 工業碳達峰推進工程完善能耗線上監測系統。持續推進全省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建設,組織年綜合能源消費量 1 萬噸以上的企業以及 5000 噸以上的化工企業全面接入線上監測系統,著力保障重點用能企業數據接入的持續性、完整性,確保系統穩定運行。依託系統探索開展綜合能效、碳排放監測診斷,支持企業依託監測監控情況開展碳足跡認證、碳排放核算,逐步形成“前端監測、中端診斷、後端節能改造”管理服務模式。低碳發展能力建設工程。大力開展工業企業碳排放信息報告與核查工作,推動企業建立健全碳資產管理體系,提升工業企業應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整體能力。定期舉辦工業領域碳達峰培訓和宣貫,推廣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技術,培養一批工業領域碳達峰行業專家和企業碳排放管理骨幹,助力企業提升低碳管理能力。加大綠色低碳人才培養力度,培育急需緊缺的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打造低碳領軍人才隊伍。
(二)推動產業體系綠色低碳轉型。
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並重,大力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產能退出,全面提升產業綠色化、低碳化水平。1.加快構建現代工業體系。聚焦“5+1”現代工業體系重點領域,培育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特色消費品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集群,建設先進材料、能源化工、汽車產業研發生產製造、醫藥健康等全國重要的高水平產業基地。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智慧型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等領域,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產業戰略制高點。堅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乾多支”發展戰略為牽引,科學謀劃“5+1”現代工業體系空間布局,促進區域製造業協調發展。
2.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立足“一地三區”發展定位,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以清潔能源產業、清潔能源支撐產業和清潔能源套用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動力電池、晶矽光伏、釩鈦、存儲等產業,落實支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加快推動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堅持以區域發展戰略引領產業布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揮成都平原經濟區先發優勢,布局發展鋰電材料、晶矽光伏、清潔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等產業。推動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協同發展,重點布局動力電池、天然氣(頁岩氣)綠色利用、節能環保、新材料等產業。立足攀西經濟區綠色轉型升級,重點布局釩鈦等先進材料和水風光氫儲清潔能源產業。推動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綠色發展,重點布局水風光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產業,大力發展碳匯經濟。
3.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提升。
推進產業最佳化升級,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原材料、輕工、紡織、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和綠色化升級改造。對於能效低於本行業基準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級的項目,限期分批實施改造升級和淘汰。推廣套用節能、節水、清潔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的。推進石化、鋼鐵、有色金屬、稀土、裝備製造、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園區改造,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提升產業綠色化、智慧型化水平。
4.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
健全完善技術改造項目節能審查制度,嚴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準入關,堅決抑制高碳用能衝動。對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格落實能耗等量替代、減量替代要求,堅決拿下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嚴格執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規定,支持引導能耗量較大的新興產業項目套用綠色低碳技術、提高能效水平,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產能退出,引導低效產能有序退出。
5.積極承接製造業有序轉移。
積極承接發展符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和環保、能效、安全生產等標準要求的高載能行業。鼓勵成都平原經濟區等創新要素豐富、產業基礎雄厚地區承接引進一批技術溢出明顯、滲透能力強的創新研發及產業化套用項目。以數位化、智慧型化、高端化、品牌化為方向,鼓勵川南、川東北等勞動力豐富、區位交通便利地區有序承接優質白酒、綠色食品、輕工紡織等消費品產業,積極引進具備數字賦能、龍頭引領和品牌建設能力企業和項目,推動產業向智慧型高端升級。以推動產業向數字賦能、綠色低碳、服務增值等高端轉型為方向,引導承接軟體開發、信息服務、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協同轉移。
專欄 2 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工程“5+1”現代產業基地建設工程。電子信息產業重點聚焦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網路安全等重點領域,培育 5G、智慧型穿戴設備等一批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加快建設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裝備製造業重點抓好航空與燃機、軌道交通、節能環保裝備、智慧型製造等高端領域,著力推動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裝備製造基地。食品飲料產業重點推動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藥等領域發展,培育一批茶、竹、果蔬、中藥材和飲用水全國知名品牌,加快建設“中國白酒金三角”和全國重要的食品飲料生產基地。先進材料產業加大力度推進關鍵技術和拳頭產品研發,推進先進化工材料、先進建築材料、釩鈦鋼鐵稀土等重點產業發展,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能源化工產業有序推進水電、風電、太陽能等資源開發和促進水電消納,最佳化天然氣(頁岩氣)開發模式,提升化工產業技術含量和產業附加值,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優質清潔能源基地和精細化工生產基地。
新一輪綠色低碳技術改造行動。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原材料、輕工、紡織、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以產業園為主要載體,開展能源、資源最佳化調配,提升用能、用水計量水平。突出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大改造項目,強化環保、水耗、能耗、安全、質量等標準倒逼和對標達標的作用,重點推動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石化化工等領域的節能低碳改造、循環化改造、環保升級改造,不斷提升重點行業及重點企業的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形成傳統產業發展新優勢。
(三)加快能源消費低碳化轉型。
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把節約能源放在首位,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強化重點企業用能管理,完善節能服務機制,最佳化工業用能結構,全面推動工業能效變革,從源頭減少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
1.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實施重點領域企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支持建設節能降碳示範項目,全面推動節能降碳標桿企業創建,深挖重點領域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潛力,逐步建立起以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工作體系。以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為重點,加快重點用能行業的節能技術裝備創新和套用,持續推進典型流程工業能量系統最佳化。推動鍋爐、變壓器、電機、泵、風機、壓縮機等重點用能設備系統的節能改造。支持富氧冶金、高效儲能材料等先進工藝技術研發。對重點工藝流程、用能設備實施信息化數位化改造升級。鼓勵企業、園區建設能源綜合管理系統,實現能效最佳化調控。
2.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
穩步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鼓勵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套用。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多元替代,加強煤炭集中使用、清潔利用。最佳化工業用能結構,加快推進終端用能設備“電氣化”和“燃煤燃油替代”改造,加快熱泵、電窯爐等推廣套用,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有序推進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燃煤自備電廠和燃煤自備鍋爐“煤改氣”工程。加快推進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鼓勵園區和企業加快光伏、風電、生物質能、儲能、餘熱余壓利用等一體化系統開發,推進產業園智慧型微電網建設。
3.完善能源管理和服務機制。
強化技術改造項目節能審查,完善節能審查工作程式,將節能審查制度執行情況納入節能監察計畫,強化節能驗收。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健全省、市、縣三級節能監察體系,探索建立部門聯動、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節能監察工作力度,持續組織實施重點用能企業日常監察、專項監察以及工業爐窯專項監察。強化節能監察結果運用,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綠色電價等手段,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全面實施節能診斷和能源審計,為企業節能管理提供服務。進一步深化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等重點行業能效對標和碳排放對標工作,建立健全行業能效對標和碳排放對標工作機制和相關標準指南。
專欄 3 工業節能降碳工程
重點用能企業分級管控。充分套用節能監察結果和能耗線上監測平台監測結果,根據企業年度實際能效水平,對全省重點用能企業進行分類管理。定期印發重點用能企業能效水平類別名單,綜合運用有序用電、電力市場交易、錯峰生產安排、信貸政策、工業資金獎勵、市場開拓、項目補助、貸款貼息、階梯電價等不同類別的手段,規範企業生產,支持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推動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提高節能管理水平,提高能效水平。
節能降碳工程示範。按照投入達一定規模、技術工藝先進、節能降碳成效顯著、行業帶動性強等原則,在省內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主要高耗能行業內,支持建設一批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示範工程,採用財政、金融等政策進行支持補助。支持取得突破的節能降碳關鍵共性技術和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先進適用技術開展產業化示範套用,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和經驗。
節能標桿企業創建活動。在全省開展節能標桿企業創建活動,定期評選發布一批全省能效標桿企業,推薦全國能效“領跑者”。能效達到標桿水平以上的企業,列入能效先進清單,並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形成一批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節能典型案例。
(四)促進資源利用循環化轉型。
堅持總量控制、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原則,強化資源在生產過程的高效利用,推進企業間、行業間、產業間共生耦合,打造固廢綜合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的循環型工業體系。
1.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
推進大宗工業固廢規模化綜合利用。推進尾礦、粉煤灰、煤矸石、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業固廢規模化綜合利用。拓寬磷石膏利用途徑,繼續推廣磷石膏在生產水泥和新型建築材料等領域的利用,在確保環境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磷石膏在土壤改良、井下充填、路基材料等領域的套用。示範推廣赤泥、磷石膏、粉煤灰等工業廢渣的有效資源利用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和企業加強資源耦合和循環利用,推動鋼鐵窯爐、水泥窯、化工裝置等協同處置大宗工業固廢。實施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通過以評促用,推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新增工業固廢能用盡用、存量工業固廢有序減少。
推動固廢利用產業集群化發展。以磷石膏、粉煤灰等大宗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為重點,以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為依託,在固廢集中產生區、煤炭主產區、基礎原材料產業集聚區探索建立基於區域特點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模式。
2.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
推進主要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圍繞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橡膠、廢塑膠、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舊紡織品、廢舊動力電池、建築廢棄物等主要再生資源,培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骨幹企業。推動企業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依託優勢企業技術裝備,推動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鼓勵建設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產業園區,推動企業聚集化、資源循環化、產業高端化發展。統籌布局退役光伏、風力發電裝置等新興固廢綜合利用。
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建立完善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體系,形成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創新商業合作模式。建設鋰電池回收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打造動力電池高效回收、高值利用的先進示範項目。探索建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信息化管理平台,規範落實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相關參與單位的責任,提升資源化利用技術水平,打造完善的報廢汽車資源化產業鏈。
3.積極培育再製造產業。
實施高端再製造行動,加強再製造產品認定與推廣套用。推進盾構機、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重型工具機等高端裝備等關鍵件再製造,以及增材製造、特種材料、智慧型加工、無損檢測等綠色基礎共性技術在再製造領域的套用,推進高端智慧型再製造關鍵工藝技術裝備研發套用與產業化推廣。發展以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電產品再製造為主體的再製造產業,打造綠色拆解及再製造國家示範基地。建立再製造產品逆向智慧型物流等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再製造產品認定機制和標準規範,推進再製造產業發展。
4.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最佳化工業用水結構。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資源開發利用應符合流域和區域水量分配管控指標和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嚴格企業用水定額管理,推進中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支持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產業化示範工程,推動鋼鐵、火電等企業充分利用城市中水,支持有條件的園區、企業開展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等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
大力推進節水技術改造。重點開展鋼鐵、石化化工、造紙、印染、有色金屬、食品等高耗水行業循環利用技術改造升級,組織實施一批以提高用水效率為核心和加強水循環梯級利用的節水技術改造試點示範,提升企業各環節用水效率和重複利用率。鼓勵智慧化用水管理系統的套用,採用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和集中管理模式,實現取用耗排全過程的智慧型化控制和系統最佳化。開展用節水診斷、水平衡測試、水績效評價和水效對標,培育一批水效領跑者企業、節水標桿企業和園區。
加大廢水深度處理和循環再利用,減少生產過程和水循環系統的廢水排放量。實施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廢水處理回用項目,建設廢水循環利用示範企業。鼓勵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採取統一供水、廢水集中治理模式,實施專業化運營,實現水資源梯級最佳化利用和廢水集中處理回用。
專欄 4 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工程
打造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集群。成都平原經濟區推進廢舊裝備和再生資源回收和再製造等配套產業發展,支持建設“城市礦產”基地示範建設重點工程。川南經濟區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探索酒糟等固體廢物的資源高效利用模式打造白酒“金三角”循環經濟示範區。攀西經濟區提升以資源為主的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建設以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示範區。川東北經濟區建設集勘探開發、綜合利用、精深加工於一體的天然氣綜合開發利用示範區。
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發揮新能源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產業聯盟作用,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體系,大力推進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及資源化處理產業發展,積極開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培育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的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及綜合利用企業,研發推廣一批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關鍵技術。
行業標桿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符合行業規範條件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名單,深入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新建一批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和企業,打造一批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典型模式。
(五)引導工業企業清潔化轉型。
強化源頭減量、過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結合的系統減污理念,引領增量企業高起點打造更清潔的生產方式,推動存量企業持續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引導企業主動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全省清潔生產服務能力。
1.減少有害物質源頭使用。
嚴格落實電器電子、汽車、船舶等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控要求,減少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多溴二苯醚等使用。強化強制性標準約束作用,大力推廣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塗料、油墨、膠黏劑、清洗劑等產品。探索推動建立部門聯動的監管機制,建立覆蓋產業鏈上下游的有害物質資料庫,充分發揮電商平台作用,創新開展大數據監管。
2.削減生產過程污染排放。
重點推進成渝城市群(四川)建材、輕工、食品、造紙、鋼鐵、化工、印染、製藥、製革等重點行業及重點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藝環節,研發推廣過程減污工藝和設備,開展套用示範。聚焦環成都經濟圈等重點區域,加大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力度,實現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聚焦長江幹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點流域以及涉重金屬行業集聚區,實施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削減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金屬等污染物排放。嚴格履行國際環境公約和有關標準要求,推動重點行業減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等新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大力推廣低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料源頭替代,實施原輔材料和產品源頭替代工程。完善揮發性有機物產品標準體系,建立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產品標識制度。
3.升級改造末端治理設施。
在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開展末端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推廣先進適用環境治理裝備,推動形成穩定、高效的治理能力。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聚焦煙氣排放量大、成分複雜、治理難度大的重點行業,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套用示範。以石化、化工、塗裝、醫藥、包裝印刷、油品儲運銷等行業領域為重點,安全高效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深入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穩步實施水泥、焦化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圍繞高爐焦爐煤氣、含氟廢氣、低濃度 VOCs 組分、黃磷尾氣、紡織熱定型機廢氣等方面開發回收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的廢氣處理技術。在水污染防治重點領域,聚焦涉重金屬、高鹽、高有機物等高難度廢水,開展深度高效治理套用示範,逐步提升印染、造紙、化學原料藥、煤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廢水治理水平。
專欄 5 清潔生產推進工程
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能力提升工程。在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紡織、輕工等行業推廣先進清潔生產技術和先進成套裝備,引導重點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升級改造工程,降低污染排放強度,提升全行業整體清潔生產水平。將清潔生產工作與節能降耗、污染防治工作相結合,強化清潔生產審核在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和產業升級改造中的支撐作用。
重點企業(園區)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替代診斷。大力推動全省工業源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對全省重點企業、重點園區及其他重點行業企業、園區深入實施診斷,提出需要淘汰的工藝技術裝備和可以替代的改進方案,遴選推廣一批重點行業低(無)VOCs 含量原輔料和產品替代示範項目。
(六)完善綠色製造支撐體系。
以綠色製造體系創建作為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創新綠色低碳管理模式,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夯實工業綠色發展基礎。
1.強化綠色製造標桿引領。
圍繞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持續推進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建設,進一步擴大綠色製造體系建設覆蓋範圍,積極培育綠色製造示範標桿。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企業全面提升工業產品的綠色設計能力。實施綠色製造名單動態化管理,強化效果評估,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機制。
2.推進綠色供應鏈管理。
以綠色採購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為支撐,引導龍頭企業承擔供應鏈綠色化管理的責任,支持電子信息、機械、汽車、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積極套用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信息化手段,推廣構建數據支撐、網路共享、智慧型協作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開展工業企業綠色製造承諾機制試點,聯合全產業鏈共同建立綠色原料及產品可追溯信息系統、綠色物流運輸系統、逆向物流回收系統,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創新工業行業間、工業企業間生態連線模式,實現產業鏈的綠色發展。
3.健全綠色低碳標準體系。
立足四川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研究完善綠色低碳工廠、綠色低碳園區標準體系,打造一批綠色低碳發展標桿企業、園區。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積極開展綠色設計、綠色產品、綠色製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標準開發,支持學會、協會、商會和聯盟等多方參與綠色標準的制修訂,構建開放的綠色標準創建平台,強化先進適用標準的貫徹落實。
4.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
加強綠色低碳產品、綠色環保裝備、綠色低碳服務供給,引導綠色消費,為經濟社會各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物質保障。加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鼓勵企業套用綠色設計方法和工具,開發推廣一批高性能、高質量、輕量化、低碳環保產品。大力推動節能環保裝備製造,鼓勵研發和推廣套用工業節能裝備、工業環保裝備、污染控制及治理工藝技術裝備、農村節能環保裝備、工業固廢智慧型化破碎分選及綜合利用成套裝備、退役動力電池智慧型化拆解及高值化回收資源裝備、再製造裝備等。創新綠色服務供給模式,積極培育綠色製造系統解決方案、工業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解決方案、第三方評價等專業化綠色服務機構,開展產品碳足跡評價、低碳產品認證、綠色產品認證,提供綠色診斷、碳達峰碳中和、研發設計、集成套用、運營管理、評價認證、培訓等服務。
專欄 6 綠色製造基礎提升工程
綠色製造試點示範。
在前期綠色製造體系工作基礎上,繼續組織開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設計產品和綠色供應鏈培育工作,進一步擴大行業覆蓋面,建立完善綠色製造示範單位動態管理工作機制。在已創建的綠色工業園區、綠色工廠中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企業、園區探索開展綠色低碳園區、綠色低碳工廠試點示範,引領帶動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綠色製造標準體系建設。以全省重點行業綠色發展基礎能力提升為重點,在原有綠色製造示範單位標準基礎上,研究完善綠色低碳工廠、綠色低碳園區標準體系,完善清潔能源利用、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碳足跡核查等低碳發展有關指標,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綠色製造標準體系,為工業發展提供綠色標準引領,提升全省綠色製造整體水平。
(七)實施綠色創新攻關行動。
緊跟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競爭的方向,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及推廣套用,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以數位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變革,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工業綠色轉型中的引領作用,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
1.加強綠色核心技術創新。
從高質量發展戰略和產業需求出發,集中行業優勢資源突破關鍵材料、儀器設備、和新工藝、工業控制裝置等瓶頸技術,推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核心綠色技術和一批原創性引領型科技成果。鋼鐵行業重點突破副產焦爐煤氣或天然氣直接還原煉鐵、高爐大富氧活富氫冶煉、熔爐還原、氫冶煉等低碳前沿技術;水泥行業加快研發綠色氫能煅燒水泥熟料關鍵技術、水泥窯爐煙氣二氧化碳捕集與純化催化轉化利用關鍵技術;石化化工行業推動原油直接裂解技術、電裂解爐技術、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綠氫與煤化工耦合等前沿技術開發;電子信息行業推進多晶矽閉環製造工藝、先進拉晶技術、節能光纖預製及拉絲技術、印刷電路板清潔生產技術以及廢棄電子產品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
2.加大綠色技術推廣套用。
加大利用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力度,定期編制發布低碳、節能、節水、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技術、裝備、產品目錄,推廣套用一批先進適用綠色技術,鼓勵企業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模化套用。發揮重點項目牽引示範作用,在重點行業選擇一批綠色發展潛力大、成熟度高、可推廣的重大綠色技術開展示範套用,激發市場對綠色技術的需求。在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開展綠色技術創新轉移轉化示範,推動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向綠色技術創新集聚區轉變。最佳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和首批次節能裝備示範套用,運用政府綠色採購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套用,鼓勵企業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模化套用。
3.最佳化綠色技術創新環境。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綠色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擴容倍增計畫、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畫,培育一批創新型頭部企業、瞪羚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大關鍵核心綠色技術攻關力度,加快工程化產業化突破。支持創新型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接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重大科技專項、科技創新 2030 等項目。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綠色技術領域,建立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加強基礎研究、技術突破、成果轉化等。健全綠色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強化綠色技術研發、示範、推廣、套用、產業化各環節智慧財產權保護。
4.推動生產方式數位化轉型。
以數位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變革,依託國家“東數西算”工程,採用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深化生產製造過程的數位化套用,賦能綠色製造。在能源化工、食品加工、冶金建材、輕工紡織等傳統優勢領域,開展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推動建立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能源、資源、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數據信息的監測和管控系統,加快信息技術在綠色製造領域的套用,推動信息數據匯聚、共享和套用。實施“工業網際網路+綠色製造”,鼓勵企業、園區開展能源資源碳排放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線上監測等系統建設,推動主要用能設備、工序等數位化改造和上雲用雲。通過工業數據大腦建設,在工業領域探索節能診斷、能源監測、碳排放核算等“大數據+綠色”套用場景。
(八)打造川渝協同發展新樣本。
堅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探索全面融合、一體化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探索共建川渝工業綠色發展功能平台,推動重點領域協同發展和綠色創新能力提升,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發展的動力系統,為區域綠色協同創新發展探索工業綠色發展的“川渝樣本”。
1.推動重點領域協同發展。
積極推動川渝綠色產業協同發展。堅持全產業鏈貫通、開放式互聯,立足川渝兩地共同優勢,協同重慶整合提升汽車、智慧型製造、電子信息、重大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深化重大展會、品牌質量、市場拓展等領域對接,共同推動兩地綠色轉型發展和要素協調保障,合作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積極推動成渝地區綠色產業高效分工、錯位發展,在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車、氫能、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積極培育大中小企業配套、上下游協同的綠色產業生態圈。發揮川渝地區要素成本、市場和通道優勢,以更大力度、更高標準協同承接東部地區和境外產業轉移。
打造川渝綠色發展合作示範。拓展川渝合作示範區範圍,探索搭建工業綠色發展合作平台,創新合作模式,開展多方式、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建,共建川渝工業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將各類產業合作園區、基地、示範工程建設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資源綜合利用、綠色製造、綠色生態產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等綠色發展重點領域項目建設,合作打造國家級試點示範。
2.推進川渝綠色協同創新。
大力支持綠色創新的科技基礎及套用基礎研究。積極推動資源節約、能源替代、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先進適用技術創新,推動綠色製造以及數位化、信息化、人工智慧等多學科融合交叉,為產業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提供技術與動力支撐。整合川渝地區資源環境、綠色環保、裝備製造、人工智慧等研究力量,積極推動綠色科技成果轉化,鼓勵企業、產業、行業通過綠色創新和綠色化改造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培育川渝工業綠色增長的新動能。
打造全國重要的綠色技術創新和協同創新示範區。堅持立足全國、放眼全球,集聚高端創新資源要素,提升戰略平台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綠色發展創新策源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創新型城市群。支持四川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與重慶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協同創新,促進萬達開、川南渝西、遂潼、高竹等毗鄰區域融合創新,推動科研布局互補、綠色創新資源共享、綠色產業互動。鼓勵川渝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和企業,在生態環境保護、綠色製造、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人工智慧等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或新型研發機構,開展聯合研究和技術轉移,打造國家級“成渝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平台”。
3.大力發展氫能產業。
提升關鍵領域創新能力,加大燃料電池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提升燃料電池壽命、安全性和穩定性,實現關鍵技術和原材料完全自助可控。進一步健全產學研聯合機制,加強氫能及燃料電池領域創新平台建設。不斷最佳化和健全氫能產業鏈,圍繞氫氣制、儲、運、加和套用各環節,持續壯大核心企業,引進龍頭企業,培育配套企業,打造完善的產業生態。加快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商業套用,並探索在船舶、無人機、軌道交通、分散式能源和儲能裝備等多領域多場景示範套用,同時最佳化配置加氫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氫能基礎設施網路。強化氫能產業合作,積極打造成渝氫走廊,將四川打造成為國內國際知名的氫能產業基地、示範套用特色區域和綠氫輸出基地。
4.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
順應汽車產業智慧型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支持重點整車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產品品質、擴大銷量,並加快導入暢銷對路的優質新能源汽車產品,推動汽車企業品牌向上,豐富特色優勢產品,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推動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研發創新合作,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車聯網、車路協同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聚焦產業鏈缺環和弱項,加強企業培育和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補短板、鍛長板,全力保障川渝區域汽車產業鏈安全,加快提升供應鏈本地化水平。鼓勵新能源汽車在公路客運、出租、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配送、機場、港口等領域套用,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在公共領域套用。
5.持續深化川渝綠色合作。
建立健全促進川渝工業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構建市場主導的川渝綠色產業發展協作機制,探索運用多種財政、綠色金融等手段支持綠色產業項目,形成川渝綠色協同發展改革示範效應。大力推動成渝氫能產業合作,推動省內不同區域和重慶市在氫能供給、氫能裝備、氫能套用領域的合作發展,打造國內國際知名的氫能產業基地、示範套用特色區域和綠氫輸出基地。持續推進節能環保品牌推廣川渝行、川渝節能環保人才技能大賽等活動,擴大活動覆蓋範圍,提升活動影響力,助推成渝雙城經濟圈綠色發展。
專欄 7 川渝綠色協同發展示範工程
氫能產業合作及成渝氫走廊工程。在前期成都、內江、德陽、涼山等地開展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試點示範經驗基礎上,選擇全省範圍內有條件有意願的地區進一步擴大示範套用範圍,大力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持續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支持涼山、攀枝花、雅安等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電解水制氫試點,打造綠氫基地,推動省內不用區域在氫能供給、氫能裝備、氫能套用領域的合作發展。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以成都、重慶為中心,開通氫能重卡、客運省際示範,沿線合力布局加氫站,打造成渝氫走廊,並積極聯合爭取進入國家第二批請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打造立足成渝、輻射西部的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高地。
節能環保品牌推廣川渝性。面向全省相關市(州)和重慶市各區(縣)相關企業、工業園區、公共機構,推廣節能環保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等,拓展企業節能環保產品及技術服務的市場空間。定期組織川渝節能環保產業展覽及推廣活動,面向工業園區、企業、公共機構開展節能問診活動,組織交流座談會和培訓,為企業、公共機構實現節能減排、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川渝節能環保人才技能大賽。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就業優先戰略,持續推進川渝節能環保人才技能大賽。面向節能環保領域,圍繞能源管理、能源審計、環境噪聲監測等重點領域,從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等方面進行比賽設計。持續擴大相關職業技能大賽深度和廣度,加快節能環保領域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和選拔,帶動更多人員關注節能環保領域,引導節能環保人才鑽研節能低碳技術,推動川渝節能環保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規劃組織實施。
健全完善工業綠色發展工作推進機制,分解落實工業綠色發展目標,著力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全面推動各項重點工作任務落實。各級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牽頭作用,會同有關職能部門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有力的工作機制,結合地區實際落地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智庫研究機構、第三方機構等的橋樑紐帶作用,助力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發展。組織開展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中國水周、節能環保品牌推廣全川行(川渝行)等活動,宣傳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和綠色製造等領域政策法規、典型案例、先進技術。
(二)突出政策標準引導。
全面貫徹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認真履行法定職責,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全面落實支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若干政策,促進資源能源高效開發利用,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支持省內企業積極參與工業綠色低碳發展行業標準制定,鼓勵牽頭制定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夯實工業綠色發展標準體系基礎。強化生產者責任延伸,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推動企業披露資源能源消耗、碳排放、職工責任關懷等信息。
(三)強化財稅金融支持。
統籌安排省級相關專項資金,創新支持方式,引導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重點投向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綠色製造等領域,加大對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持。全面落實稅收優惠、綠色信貸等政策促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支持開展低碳、節能、節水、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綠色製造等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加快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探索開展綠色金融試點,通過設立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給予融資利率優惠等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為全省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的融資支持,促進工業企業加快實施綠色低碳循環改造。
(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依託省重點培訓項目、企業經營管理者培養培訓、中小企業領軍人才等平台,加大工業領域綠色低碳人才培養力度。抓好“天府卓越工程師”培養和選樹,推進院士(專家)產業園和製造業創新中心培育建設,舉辦工業領域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工業設計大賽等賽事,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依託各類引知引智計畫,引進一批節能、節水、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碳排放監測、核查、交易專業人才,構筑西部地區綠色低碳人才高地。指導直屬院校圍繞工業綠色發展以及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需要,推進課程改革、高質量專業群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技能人才。
(五)加強對外合作交流。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對接交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帶動全省工業領域綠色發展產品、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全面推進與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合作,高質量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探索合作共建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擴大與重慶、雲南、貴州等周邊省(市)合作,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標準體系互認、關鍵信息互通、重點工作互動,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依託重點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探索建立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平台、區域創新中心,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綠色創新資源有效聚集。
內容解讀
合理有序推動鋼鐵等行業實現梯次達峰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
《規劃》提出,要加強工業領域碳達峰頂層設計,並明確合理有序推動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實現梯次達峰。
在推動重點行業有序實現碳達峰上,《規劃》指出要圍繞重點行業,基於流程型製造、離散型製造等不同特點,明確各行業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比如石化化工行業重點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大力推動“減油增化”,提升高端石油產業供給水平。
同時,四川還將推進節能降碳重大工程示範,探索低成本二氧化碳資源化轉化等負碳路徑,鼓勵和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的建設和示範推廣,並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
《規劃》還提出要推動產業體系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並重,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
在加快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方面,四川將培育電子信息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集群,建設先進材料等全國重要的高水平產業基地。科學謀劃“5+1”現代工業體系空間布局,促進區域製造業協調發展。
四川還將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
具體而言,發揮成都平原經濟區先發優勢,布局發展鋰電材料、晶矽光伏等產業。推動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協同發展,重點布局動力電池、天然氣(頁岩氣)綠色利用等產業。立足攀西經濟區綠色轉型升級,重點布局釩鈦等先進材料和水風光氫儲清潔能源產業。推動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綠色發展,重點布局水風光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產業,大力發展碳匯經濟。
《規劃》還提到,要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提升,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並積極承接製造業有序轉移,鼓勵成都平原經濟區等創新要素豐富、產業基礎雄厚地區承接引進一批技術溢出明顯、滲透能力強的創新研發及產業化套用項目。
比如,鼓勵川南、川東北等勞動力豐富、區位交通便利地區有序承接優質白酒、綠色食品等消費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