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與“十三五”比,“十四五”平涼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環境和任務發生深刻變化,原有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兼顧質量效益,加快產業集聚,推動融合發展,堅持綠色低碳,才能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
本規劃對接《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國家戰略,依據《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主要明確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奮鬥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十四五”平涼市工業經濟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性檔案和行動綱領,是平涼工業領域編制其他規劃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發展基礎和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巨觀經濟形勢,特別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態勢,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認真落實市委四屆歷次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改舊”與“育新”相結合,最佳化產業布局、培育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質量效益,工業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為建設綠色開放幸福美好新平涼提供了堅實支撐。
1.規模總量持續擴大。圍繞建設隴東能源基地和國家傳統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的目標定位,積極推進“雙千億”煤電化冶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工業新優勢加速蓄積。2020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85.14億元,較“十二五”末增長28.13億元,增長49.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6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2.69億元,較“十二五”末增長30.49億元,增長58.41%。全市原煤產量2034.6萬噸,占全省的52.72%;發電量185.42億千瓦時,占全省火力發電量的20.58%;水泥產量396.12萬噸,占全省的7.9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4.23億元,實現利稅總額36.61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9.8億元,分別較“十二五”末增長85.1億元、32.75億元和28.5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5.3%,較“十二五”末增長1.51個百分點,工業發展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明顯提高。
2.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堅持煤電產業和非煤產業兩手齊抓,做優存量與擴大增量並舉發力,突出抓好產業鏈條延伸和集群培育,加快新型建材、裝備製造、農產品深加工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著力推進智慧型光電、新能源新材料、醫療防護用品等新興產業培育成長。組織實施重點工業項目330項,累計完成項目投資220億元,146個項目建成投產,帶動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7億元,年均投資增速5%以上。虹光電子船用雷達系列磁控管研發及產業化、甘肅泓盛達智慧型立體停車庫生產線、慶華7200萬平方米建築陶瓷二期、寶馬紙業5萬噸高速木漿紙、皇甫謐製藥1000噸中藥配方顆粒、藍康醫用口罩及防護服生產線等一批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大力實施全產業鏈招商,智慧型終端光電產業園一期建成投產、二期加快建設、三期開工奠基,與龍芯中科、聯想開天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首批國產電腦在平涼下線,以智慧型光電產業為引領的信創產業高點起步,新的發展動能加速成長。
3.產業集聚步伐加快。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甘肅平涼、甘肅華亭、甘肅靜寧、涇川4個省級工業園區(集中區)和靈台、崇信、莊浪3個市級工業集中區為主體的“三園四區”開發建設格局。“三園四區”全部納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版)》,取得了建設發展的合法主體資格,為產業集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持續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平涼工業園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完成,園區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加快推進園區路、電、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保設施配套,省級園區和市級集中區分別達到“七通一平”和“四通一平”水平。平涼智慧型光電產業園、智慧型機器人集成園、靜寧地毯加工產業園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建設。全市工業園區(集中區)共引進入園企業2016戶,從業人員達到4.5萬人。2020年,全市工業園區(集中區)完成銷售收入113.56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34.09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41.2%。平涼工業園區躋身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涇川工業集中區獲批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集中區)產業集聚度、項目承載力和發展外向度進一步增強。
4.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有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全市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國地聯合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個。虹光、紅峰、恆達3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技術創新企業。2016年以來累計實施技術創新項目37項,研發新產品70項,取得省級新產品及科技成果9項,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紅峰”“恆進”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海螺牌普通矽酸鹽水泥、隴興牌粉狀乳化炸藥等一批工業產品被認定為甘肅省名牌產品。
5.融合發展快速推進。著力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4G網路升級改造、5G網路新建、廣電網路雙向升級改造等一批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929項。高質量完成國家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實現全市1149個行政村光纖寬頻網路全覆蓋, 21.56萬農戶接入高速光纖寬頻,10萬農戶接入IPTV,項目建設被工信部評價為“典型中的典型,全國標桿”。光網城市全面建成,5G網路啟動建設,全市網際網路總出口頻寬達到1700G,網路接入用戶達到45萬戶,IPTV用戶達到40萬戶,網際網路用戶達到67.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88.7萬戶,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3.5萬戶。認真貫徹落實《平涼市深化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加速推動工業信息化、提升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加快兩化融合步伐,甘肅紅峰、平涼海螺、崇信電廠等5戶企業被工信部確定為全國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組織實施平涼市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加快中小微企業上雲行動步伐,累計上雲企業900家。
6.綠色體系逐步構建。持續加強工業節能節水管理,突出抓好重點用能用水企業統計監測和監督管理,紮實開展工業節能專項執法監察。支持企業加大工業節能節水技術改造投入和項目實施,積極引導開展節能節水診斷、能耗限額、用水定額對標等活動,華能平涼發電公司等3戶火電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綜合運用環保、能耗、技術、工藝、質量、安全等標準,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2018年以來,先後淘汰平板玻璃落後產能4.5萬重量箱、乙炔落後產能40萬立方米、草漿造紙落後產能3.51萬噸。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積極實施清潔生產、裝備製造、數據信息3個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畫,謀劃實施重點項目72項,總投資98.18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8.51億元,占總投資的49.4%。積極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至2020年,全市3戶企業被認定為甘肅省第一批綠色工廠,其中平涼海螺水泥、紅峰機械成功晉級國家第五批綠色工廠。
(二)存在問題。
“十三五”時期,全市工業經濟總量規模、集群水平、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最佳化,為“十四五”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較好的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工業發展仍然存在諸多與新時代、新形勢不相適應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工業經濟主導作用發揮不足。工業對GDP的貢獻率僅為17.88%,雖然比“十二五”末提高1.5個百分點,但與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反映工業經濟發展“晴雨表”的鐵路貨運量、工業用電量一直徘徊在1200萬噸和18億千瓦時左右。工業經濟提升一產、拉動三產、吸納就業、帶動城鎮化進程的作用仍然相對很弱。
2.產業發展層次水平不高。一般加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大,多數製造業仍處於產業鏈中低端,先進制造產業、綠色生態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傳統產業開發程度低,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全鏈式開發和深度加工不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製藥、電子信息等戰略新興產業成長發育不足,智慧型光電產業雖然高點起步但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3.項目投資拉動不足。受國家去產能等產業政策調整及生態環保、用地集約等因素制約,煤炭開發項目趨緩推進,火電項目外輸通道不暢,新型煤化工項目布局落地困難,不能有效支撐隴東能源基地和平涼“雙千億”煤電化冶產業基地開發建設;受資金不足、市場形勢變化等因素制約,裝備製造、農產品深工、新型建材等行業投資意願不強,項目數量少,投資總量偏小,工業穩增長的潛力不足,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強。
4.載體平台建設相對滯後。工業園區(集中區)建設發展起點層次低,產業布局和項目落地執行規劃不到位,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特色不突出;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基礎設施建設依然主要依靠地方財政投入,基礎配套不完善;土地儲備相對不足,入園企業較少,工業集中度不高,承載大項目落地能力不強,發展外向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5.創新驅動仍顯不足。全市僅有5家高新技術企業、6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沒有1個國家級技術工程研究中心,92%的規上企業沒有設立專門研發機構,80%的企業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大部分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不足,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研發推廣力度不大,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產品質量和品牌價值有待進一步提高。
6.節能環保壓力較大。煤電、建材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80%以上,“兩高一資”特徵明顯,工業能源消耗呈高位態勢,工業節能形勢嚴峻、節水空間有限。部分企業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仍不到位,環保改造投入不足,綠色製造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任務比較艱巨。
(三)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完成小康社會建設戰略目標向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經過“十三五”時期的不懈努力,平涼工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既面臨著難得機遇,又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補短板、鍛長板、固底板,夯基礎、育產業、擴增量,集中力量推動工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下功夫解決工業發展規模、質量、效益等方面問題,著力提升工業發展的層次水平和綜合實力。
1.發展機遇。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為平涼工業經濟加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兩新一重”建設等重大舉措,有利於擴大工業有效投資,改善工業發展條件。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加快建設,東中部產業向西部加快轉移的態勢更為明顯,蘊含著巨大的政策利好、廣闊的投資空間、難得的發展紅利。特別是省委、省政府著力加快隴東南協同發展,區域增長極帶動作用逐步顯現,平涼工業發展勢能和潛力將會加速釋放。
2.支撐條件。我市有煤、鐵、銅、磷、石灰岩、水泥灰岩、膨潤土等16種12大礦點,以煤炭、石灰石、石油為主的礦產資源儲量可觀。預測煤炭儲量650億噸以上,已探明地質儲量109.53億噸;石灰岩品位較高,探明儲量30多億噸;涇鎮區塊油氣資源儲量4.3億噸;土地資源相對充裕,節約集約利用空間較大;水資源總量7.04億立方米,可利用總量6.5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87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1.05立方米;電力供應充足,火電裝機容量418萬千瓦,電網構架基本完善。隨著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持續提升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產品質優量足,糧食產量104.65萬噸,水果產量138.3萬噸,蔬菜產量52.9萬噸,牛、羊、豬出欄分別達到31.84萬頭、13.29萬隻和42.32萬頭,肉類總產量達到6.69萬噸,為推進農產品深加工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障。特別是周邊地區規模化的煤炭、石油開發和農業產業化加速推進,為發展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農產品深加工業,帶動裝備製造等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區位交通。我市處於蘭州、西安、銀川三大省會城市的幾何中心,是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之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是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的重點區域,同時是周邊8個國家級工業園區的輻射區域,有利於資源、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匯集,承接輻射、合作開發的潛力巨大。全市境內寶中、西平、天平3條鐵路總里程達到231公里,構建起十字型鐵路網骨架;福銀、青蘭2條國家高速公路形成東西運輸大通道;隨著平涼機場、寶中二線、平慶鐵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相繼建設,平涼將成為陝甘寧交匯區交通和西蘭銀幾何中心物流樞紐,有利於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物流運輸。信息化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5G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戰略上升至國家層面,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動力,為推動區域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是我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立足現有工業發展條件和基礎優勢,緊盯國、省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全市工業經濟發展必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生產要素聚集、發展質量提升、經濟實力提質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只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改革創新,迎難而上,發揮比較優勢,提升綜合競爭力,就一定能夠在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實現我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一輪戰略目標。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省委十三屆十三次全會、市委四屆十一、十二次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三新一高”發展要求,緊抓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疊加機遇,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以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質量效益為中心,做大做強煤電化工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努力構建布局合理、體系完備、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工業發展新格局,實現工業經濟存量盤活、增量崛起、變數突破、提質增效,在建設綠色開放興業安寧幸福新平涼中展現新作為,做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創新驅動原則。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著力推動產業、技術、產品、管理及業態創新,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產品研發、品牌創建、市場開拓能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發展模式。促進工業發展由要素驅動和投資拉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培育發展產業增長新動能。
2.質量效益原則。正確處理好工業增長和結構、質量、效益、生態保護等方面的重大關係,堅持調強存量與調優增量並重,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相平衡,全面最佳化要素投入結構和供給結構,改善和提升工業整體素質,強化工業企業安全保障,加快推動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3.產業集聚原則。按照“產業相近、產品關聯、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集群化發展理念,立足資源條件,發揮資源比較優勢,集中發展力量,實施重點突破,引導優勢企業、優勢項目及其他先進生產要素集聚發展,形成特色鮮明、運轉高效的產業板塊和產業園區,培育優勢產業集群。
4.融合發展原則。堅持把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製造業”,加快信息技術集成套用,促進工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網路化、服務化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5.綠色低碳原則。立足“雙碳”目標,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推廣套用先進節能節水技術,積極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強化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實現綠色發展。
6.開放開發原則。堅持暢通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向西擴大開放開發兩個主渠道,“走出去”與“請進來”並舉,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緊盯大企業,實施大項目,推動大發展。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積極融入國內大市場,培育開拓新市場,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體系。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工業主體地位顯著提高,質量效益持續提升,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業布局明顯最佳化,煤電化產業支撐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智慧型製造和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新引擎,綠色建材、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培育形成以煤電化為主導,綠色建材、智慧型製造、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競相發展、協調共進的產業格局,基本建立以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為主要特徵的新型工業化體系。
——工業經濟跨越發展。全部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均達到兩位數增長;工業占GDP的比重比“十三五”末提高8個百分點;加大規上工業企業培育力度,確保規上企業總量達到240戶。
——質量效益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穩定達到97%以上;營業收入利潤率提高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5.5%。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綠色生態、智慧型光電等產業規模顯著擴大,製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產業集聚度明顯提高,培育發展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30戶以上,過10億元的企業達到10戶,過百億元的集團企業達到2戶;全市工業企業戶數突破1000戶,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新格局。
——投資效應持續激發。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實施重點工業產業開發、技術改造、循環經濟項目280項以上,完成項目投資300億元以上;力爭建成投產項目100項以上,通過內聯外引培育靈台電廠、五舉煤礦、邵寨煤礦、國維澱粉等一批工業發展新的增長點,進一步增強工業發展內生動力。
——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R&D)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5%,重點骨幹企業達到2%以上,基本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企業為主體,新增創建省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施驗室)5戶,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省級及以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力爭達到2家以上,區域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形成;新產品研發、名牌產品創建能力明顯增強,主要產品質量標準接近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開發省級優秀工業新產品4個以上。
——兩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重點骨幹企業信息技術集成套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企業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0%,主要行業關鍵工藝流程裝備數控化率達到60%以上;大中型企業ERP普及率等指標顯著提高,工業企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服務化水平得到提升。
——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省上下達的目標範圍內;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率達到87%,工業能源消耗增速減緩,先進適用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及裝備基本普及,綠色製造體系全面建立。
三、發展重點
緊盯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目標,堅持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發揮比較優勢,集中優勢資源,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圍繞實現千億級產業規模目標任務,持續做大做強能源化工、智慧型製造、綠色建材、農產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積極配套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群完整、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全力推進煤炭分質利用產業發展。圍繞落實國家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加快打造國家級傳統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和隴東能源化工基地。以煤炭綠色低碳高效發展為目標,緊抓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按照“穩步擴煤、加快轉電、突破化工”的思路,加快華亭礦區擴容提質、靈台礦區整裝開發,有序釋放煤炭優質產能,推進煤炭綠色智慧型開採。加大電力外送,實施隴電入魯工程,推進煤電一體化建設。拓展提升煤化工產業鏈,加快發展精細化工和終端套用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重點打造煤炭綠色智慧型開採、清潔火電、現代煤化工、資源循環利用4條產業鏈,推動煤炭開發向創新高效轉型、煤炭利用向燃料原料並重轉型、煤炭消費向多元低碳轉型、煤基化學品向全產業鏈高端化學品延伸,實現煤炭資源分級分質梯級利用。到2025年,全市煤炭產能達到3500萬噸,火電裝機容量達到613萬千瓦,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20億元。
1.推動煤炭綠色智慧型開採。緊盯國、省產業政策變化,最佳化煤炭生產與消費結構,推動煤炭清潔生產與智慧型高效開採,積極對接引進國家能源集團、中煤集團、華能集團、山東能源集團、陝煤集團等大型優勢煤炭企業參與靈台礦區深度開發,分批次實施重點礦井建設項目,提高資源勘查開發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加快現有中小型煤礦的改造提升,發展工藝先進、生產效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強、環境保護水平高、單位產品能源消耗低的先進產能,保障煤炭長期穩定供應。綜合運用安全、質量、環保、能耗、技術、資源規模等政策措施,引導資源枯竭、安全無保障、能耗不達標、長期停產停建的煤礦有序退出。加快現有煤礦、選煤廠“三化”改造步伐,提高原煤入選比重,大力發展高精度煤炭洗選加工,構建“原煤—洗選—型煤及潔淨煤”產業鏈條,形成以精煤、潔淨煤生產為主的煤炭產業集群。推行煤炭綠色開採,在煤礦設計、建設、生產等環節,嚴格執行環保標準,採用先進環保理念和技術裝備,減輕對生態環境影響。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深化煤礦災害防治,全面提升煤礦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市煤炭產業總產值達到180億元。
2.穩步發展環保火力發電。積極推進隴東能源基地電源建設和對外輸送電網重點工程,加快建設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環保火電基地。發揮煤電機組的托底保障作用,按照供電煤耗和超低排放先進標準,加快火電企業技術改造,降低煤炭消耗,力爭現役機組發電煤耗降至每千瓦時300克標準煤以下。因地制宜採用汽輪機通流部分改造、鍋爐煙氣餘熱回收利用及高效脫硫脫硝和除塵技術,對現役機組實施節能及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合理推動支撐性基礎性煤電項目規劃建設,按照煤電一體化模式,高標準設計低碳環保新型火電企業,積極對電源點建設規模和布局進行最佳化,採用大型超臨界機組和國際先進配套技術,適時布局100萬千瓦及以上超臨界等先進火電機組和空冷裝置,建設大型、特大型火電項目。積極推行熱電聯產、冷熱電聯供先進發電模式,推動以煤矸石、煤泥、煤層氣、煤氣等為燃料的資源綜合利用電廠建設,引導和支持企業利用工業餘熱發電。以消耗本地富裕電力為切入點,穩步發展鋁、鎂、矽、矽鐵冶煉及下游精深加工產業,實現煤電冶融合發展。重點實施隴東至山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加快靈台電廠建設步伐,積極推進崇信電廠二期項目前期工作並爭取開工建設,實現煤電聯營、清潔發電、高效輸出。到2025年,全市火電及新能源產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
3.加快煤化工產業延鏈補鏈。充分發揮境內煤炭資源“三高(高活性、高發熱量、高揮發分)、三低(低灰、低硫、低磷)”優質化工原料煤特點,堅持“靠近原料、靠近市場、進入化工園區”的基本原則,按照“量力而行、量水而行、量環境承載能力而行”的布局要求,開展化工產業園區建設布局研究,為化工項目落地建設提供支撐。依託現有煤制甲醇、甲醇制聚丙烯等煤化工產業基礎,以煤氣化、煤液化、煤乾餾為主線,加快重大煤化工延鏈補鏈項目建設,推動煤炭向甲醇、烯烴、芳烴、精細化學品、化工新材料等方向轉化,著力打造“煤制甲醇-烯烴-化工新材料”、“煤制甲醇—甲醛—精細化工產品”、“煤制合成氨—尿素—精細化學品”、“煤乾餾—煤焦油—芳烴”四大產業鏈。加快建成華亭煤業集團60萬噸甲醇製取20萬噸聚丙烯科技示範項目,穩步開展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升級示範,推進煤基多聯產,促進煤化工與新能源耦合發展,瞄準產業高端,拉長煤化工產業鏈,科學論證實施聚丙烯無紡布、多層共擠熱收縮膜、聚丙烯低發泡材料等項目,推動煤化工產業在精細化、高端化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到2025年,全市煤化工產業總產值達到220億元。
4.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效能。緊緊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煤化工產業低碳化發展路徑,強化源頭減碳、公用工程減碳和工藝過程減碳,加大對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示範,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以新能源發電為基礎,探索大比例利用綠色電力的可行性,採用電驅替代汽驅等方式降低煤化工過程的間接碳排放,加快新能源制氫與現代煤化工產業耦合發展,降低煤化工工藝過程直接碳排放,實現“廠內碳中和”。加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術推廣力度,實現二氧化碳原料化利用。重點實施50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150萬噸/年綠色甲醇、碳酸二甲酯等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到2025年,煤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20億元。
(二)積極推進智慧型製造產業發展壯大。依託現有裝備製造基礎優勢,以平涼工業園區和華亭市、崇信縣為重點,圍繞培育環保節能設備、礦用機械、電工電器、光電信息產品製造4大產業集群,加快技術創新和引進吸收,推進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建設,重點支持重大成套裝備、通用和專用設備及核心部件、基礎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研發製造及套用,努力提升裝備製造業水平。到2025年,智慧型製造產業鏈總產值達到75億元,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0家,產值過億元企業達到30家,力爭創建4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拳頭產品、知名品牌,湧現出一批創新能力、規模與品牌位居省內前列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1.打造光電信息產業集群。緊抓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智慧型光電產業轉移機遇,以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為方向,以平涼智慧型終端光電產業園為載體,通過招引智慧型終端製造企業,聚集生產要素,最佳化服務保障,延伸產業鏈條,構建“端屏器核”四大智慧型光電全產業鏈生態,全面提升智慧型光電產業發展的區域核心競爭力。建立以平涼康凱科技有限公司為鏈主企業,依託沃鷹、非尋、源梓文等現有光電產品製造企業資源、技術、人才等優勢,主攻以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智慧型家居以及智慧型穿戴等產品的“端”,以LCD螢幕總成、OLED螢幕總成以及其他新型顯示為主的“屏”,以片式電容器、高端陶瓷電容器、薄膜電容器等產品的“器”,以PCB產業為主的“核”,重點打造“龍頭+配套”產業生態,圍繞移動智慧型終端整機製造的配件需求,持續引入結構件、功能件、聲學器件、移動電源、數據線等周邊配套產業,完善從終端到配件的產業體系。到2025年,光電信息產業鏈產值達到47億元,力爭將平涼光電信息產業鏈打造成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2.加快發展節能環保裝備產業。依託紅峰公司、虹光、泓盛達、榮康實業等企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最佳化存量、延伸加工、循環發展為重點,瞄準關鍵環節實施技術改造,全面提升設計、製造、工藝、管理和質量水平,推進蒸汽疏水閥智慧型化改造及產業化。以研發高參數疏水閥為主攻方向,推動改造提升低參數疏水閥製造工藝,促進蒸汽疏水閥生產水平由低參數向高參數躍升,實現製造工藝的低碳化、智慧型化;著眼於減溫減壓、過濾、精處理、餘熱回收等裝置生產工藝的改造、最佳化和研發,提高疏水閥成套產品科技含量,多元推進高溫高壓蒸汽疏水閥、疏水閥凝結水回收裝置、乏汽回收裝置、減溫減壓裝置等產品研發生產,最終形成成套智慧型化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鏈。到2025年,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鏈產值達到9.3億元。
3.積極發展電工電器製造產業。依託虹光公司等企業資源、技術、人才等優勢,不斷最佳化電工電器產品,開發生產電真空器件、真空開關管、真空接觸器斷路器、高低壓開關櫃等智慧型化輸配電系列產品,不斷拓展民品生產規模和種類,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重點加快新一代智慧型化輸配電裝備製造,推動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智慧型型高中低壓開關設備、高效節能變壓器、中型水電成套設備、數字電纜光纜等設備和產品向智慧型、集約及綠色環保方向發展。推進智慧型配電用電裝備在高鐵、城市軌道交通、電動汽車和特種行業套用,最終形成成套智慧型化輸配電設備產業鏈。到2025年,電工電器裝備產業鏈產值達到9.5億元。
4.配套發展礦用機械製造產業。依託豐收公司、華煤集團礦機公司、蘭煤機械公司等企業,著眼於礦山機械、石油機械的全面配套,大力開發以高性能智慧型化大功率電牽引採煤機,薄煤層採煤機、液壓支架、煤機配件為重點的礦用機械和電纜橋塞、減速機等石油配套機械,研發機動性、小型化、數位化礦山、石油專用成套裝備,適時發展成套專用裝備生產製造線,最終形成成套礦用裝置、成套鑽探設備產業鏈。到2025年,礦用機械製造產業鏈產值達到9億元。
(三)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業轉型升級。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綠色建築行動方案》和《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套用行動方案》等要求,緊緊依託石灰石、煤矸石、粉煤灰、陶土等資源優勢,加大資源綜合利用,採取先進適用技術,突出節能節材綠色環保,大力開發新型建築材料、牆體材料、裝飾裝璜材料和鋼結構產品,加快傳統建材行業綠色化、智慧型化、高端化改造升級,積極推進海創公司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和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固(危)廢項目,全面提升我市建材產業的區域核心競爭力和綠色發展水平。到2025年,綠色建材產值規模達到75億元以上。
1.最佳化發展水泥及製品產業。不斷改進水泥生產工藝,提升優質高標號水泥、特種水泥在新型乾法水泥中的比重,鼓勵發展散裝水泥,積極支持平涼海螺、平涼祁連山水泥製造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推進水泥產品向42.5級及以上高標號和特種化發展。開發和延伸滿足不同建築工程、施工作業需求的特性水泥、特種用途水泥,最佳化水泥產品結構,提升整體發展質量。促進商品混凝土穩定發展,立足區域及周邊市場,穩定市政、工民建市場有效供給,推進商砼生產工藝及配方研發創新,積極開發生產適應不同作業需求與施工環境的特種混凝土,重點發展滿足海綿城市、高速公路、鐵路、大跨度橋樑、隧道、大壩工程等建設需要的高品質、特種用途混凝土。加快水泥預製產業發展,積極適應建築施工方式和市場需求變化,引導建築預製產業由傳統預應力樓板、建築構架件向水泥砌塊、板材、基柱、裝框、部品化組合件轉變,大力發展市政、園林、民俗建築等領域水泥預製產品,積極發展墩、梁、柱、板(面)、管等道路交通、水利工程所需大中型水泥預製品,促進水泥預製產業差異化、專業化發展。到2025年,全市水泥產能穩定在500萬噸,商品混凝土產能達到500萬噸,水泥及水泥製品產業鏈產值達到30億元。
2.發展壯大環保石灰產業。按照綠色環保開採、集約集中開發的要求,引導石料、石灰生產加工企業合理規劃資源開發利用,促進開採、加工、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改造,提升工藝及節能環保技術水平,穩定擴大建築用生石灰(粒、粉)、消石灰(乳、粉)、灰砂磚、石灰複合砌塊、石膏及石膏裝飾板材產能,積極開發細微、超細微,高純度、高品質石灰及石灰粉產品,促進建築石灰低碳、優質、高效發展,形成多元化、系列化、精細化發展格局。積極拓展環保石灰套用市場,充分挖掘石灰產品在工業、農業、環境保護等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套用前景,積極開發非建築石灰產品。促進石灰化工化轉化,積極穩妥發展電石、純鹼、鈣鹽等產業,開發環保石頭紙和高性能石灰深加工產品,促進石灰產業與工業原材料產業的融合發展。到2025年,全市石灰產業鏈產能提升到300萬噸,其中高品質石灰產能達到120萬噸,實現產值18億元。
3.促進陶瓷產業精細化發展。立足我市陶土資源優勢和陶瓷行業發展基礎,大力發展精品建築陶瓷、高品質日用陶瓷、工藝陶瓷、功能陶瓷產品。以華亭慶華建材、涇川華潤陶瓷、平涼金維曼等企業為依託,引進先進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不斷提升各類牆面磚、地板磚、仿古灰陶磚、西式瓦、琉璃製品、衛浴陶瓷、陶瓷裝飾品的生產能力和質量檔次,擴大建築陶瓷區域市場有效供給,形成多品種、多用途、高質量建築陶瓷發展格局。引進國內先進技術和企業,加強陶瓷產品研發設計,著眼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家居需求,重點開發高檔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廚具等高品質日用陶瓷;著眼園林景觀建設和公共文化產品需求,開發體現地域特色的陶瓷工藝陳設品,提升陶瓷文化品味,促進陶瓷生產與文旅、園林產業的融合發展;著眼陶瓷的多種功能特性,積極開發高強、超導、耐高溫、耐腐、防輻射、感光特性的高性能介質陶瓷、功能陶瓷,促進陶土資源開發與新材料產業融合發展。到2025年,陶瓷產業產能穩定在8000萬平方米,其中中高檔陶瓷產品產能提升到4000萬平方米,實現產值10億元。
4.推動新型牆材產業提質升級。以產品綠色、工藝綠色、技術綠色為導向,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積極引進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提升企業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和規模化生產能力,大力發展各類燒結多孔磚、空心磚、蒸壓(養)免燒磚、粉煤灰砌塊、加氣混凝土砌塊、煤研石燒結砌塊、輕骨料混凝土砌塊、環保透水磚等產品,不斷豐富砌材產品品種門類。積極開發外牆保溫板、保溫裝飾一體板、內牆裝飾板、隔牆板、活性牆,大力發展無機發泡板、鋼網合成板,陶瓷裝飾板,因地制宜發展天然纖維板、合成纖維板及有機壓塑板、複合板,不斷擴大板材生產能力。加快發展PPR、PE及塑鋁穩態複合管材系列產品,裝潢裝飾材料、環保塗料、高分子防水片材等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礦物棉、玻璃棉、高分子絕熱材料等新型保溫隔熱材料。到2025年,全市新型牆材產業產值達到5億元。
5.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築產業發展。順應國際國內建築結構形式變化走勢,把握裝配式建築的未來發展前景,按照設計、構件、安裝一體化發展模式,促進裝配式建築產業規模化發展。立足市內及周邊地區設施農業、公共建築和廠房鋼結構市場需求,積極引導鋼結構企業及機械製造企業提高自動化程度和規模化經營能力,提升設計、製作、安裝專業化水平,實現鋼結構產業由小型分散向專業化、集約化經營轉化,促進建築鋼結構部品化、裝配化和全產業鏈發展,不斷壯大鋼結構產業。配套發展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積極推廣成熟的預製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最佳化完善現有預製框架、剪力牆、框架一剪力牆結構等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完善混凝土預製構配件的通用體系,推進疊合樓板、內外牆板、樓梯陽台、廚衛裝飾等工廠化生產,引導構配件產業系列化開發、規模化生產、配套化供應。到2025年,全市裝配式建築產業產值達到8億元。
6.促進石料產業集約化開發。立足崆峒區峽門等地建築石料用灰岩礦分布特點,堅守生態保護和安全生產兩條底線,按照“集中整治、統籌規劃、維護生態、保障安全、項目支撐、集約開發”的總體思路,優先保證海螺水泥、祁連山水泥兩戶重點招商企業的資源開採及後續發展需求。著力加強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供給保障能力,建設崆峒千萬噸級石料生產基地,實現產業現代化、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引導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鼓勵支持企業以資源、資本、技術、品牌、市場等為紐帶,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實施兼併重組,壓減、改造機制砂石低效產能,提升產業集中度。支持就地取材,利用開山、道路、隧洞、場地平整等建設工程產生的砂石料生產機制砂石,減少長距離運輸外來砂石,滿足建設需要。到2025年,全市機制砂產能穩定在1000萬噸左右,實現產值4億元。
(四)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多元發展。立足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把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放在統籌城鄉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戰略位置,發揮“平涼紅牛”“靜寧蘋果”等品牌優勢,主動適應大眾化、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消費新理念,採取公司化、工廠化、資本化運作模式,積極創辦一批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競爭實力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出口創匯企業,打造全產業鏈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平涼肉牛深加工、靜寧紙製品包裝、涇川棉紡服裝、莊浪馬鈴薯加工等特色產業基地,著力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打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升級版。到2025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完成產值200億元以上。
1.延伸發展肉牛精深加工產業。積極鼓勵引導和扶持市內有一定基礎、鏈條較為完整、具有一定潛力的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以涇川旭康食品、崇信伊順祥、華亭宏源牧業等肉食加工商貿企業為依託,支持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改造提升屠宰線、低溫精細分割加工車間、冷庫等設施,實行標準化生產,完善質量控制和追溯體系,強化品牌標識管理,提高精深加工能力,豐富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冷鮮分割肉、調理肉製品、速凍肉製品、熟肉製品等系列化產品,發展適合不同消費者需求的特色肉製品和功能性產品,建設平涼紅牛產品“中央廚房”。圍繞牛肉、骨骼、皮革等全產業鏈開發,積極招引國內知名企業,投資建設牛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引導支持甘肅中肽生物科技公司牛骨小分子活性肽生產線改造提升,研發生產膠原蛋白肽系列美容保健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新產品。力爭到2025年,全產業鏈龍頭企業達到3戶以上,年肉牛屠宰加工能力達到25萬頭,其中優質高檔肉牛屠宰分割能力達到5萬頭,產值達到100億元。
2.穩步發展果品精深加工產業。依託靜寧、莊浪、涇川、靈台果產業基地建設,按照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思路,以高檔綠色食品、營養保健品和果蔬飲品為發展方向,積極推進集冷鏈物流、電商倉儲、分揀車間、蘋果深加工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物流產業園建設,改造提升傳統果品加工工藝和技術,引進和開發精深加工技術,進一步加快果品深加工和系列開發,培育壯大通達果汁、方盛食品等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國內相關龍頭企業,推進果汁、果醋、果酒、果乾、生物酶、益生菌等精深加工項目建設,實現品牌、企業、市場的有效聯動對接。到2025年,全市果品精深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產值達到28億元。
3.提高蔬菜精深加工能力。以“百萬噸蔬菜保障工程”涇河川區、汭河川區、達溪河川區等規模化蔬菜基地為保障,積極引進蔬菜深加工企業發展速凍蔬菜、罐頭蔬菜、脫水蔬菜、粉末蔬菜和蔬菜功能食品等深加工產品,開展辣椒鹼、番茄紅素等功能成分提取及產品開發利用,努力提高蔬菜精深加工能力。加大宏達、鑫喜等現有澱粉加工企業環保改造力度,大力發展薯類全粉、食用澱粉、變性澱粉、工業澱粉、馬鈴薯複合薯片和速凍薯條等產品,實現精深加工轉化增值。到2025年,蔬菜加工能力達到10萬噸,產值達到10億元。
4.大力發展中藥材加工產業。以隴藥皇甫謐、甘肅國草藥業、平涼永成藥業、平涼鑄康中藥飲片等企業為依託,支持企業開展中藥材加工提取、中藥飲片、中西藥片劑及膠囊製劑等專項技術研發,突破中藥材有效成份提取、分離與純化技術,加強組分中藥研究,加快研究中藥製劑技術,實現中藥產品劑型多樣化。積極支持隴藥皇甫謐公司加強與大型製藥集團的戰略合作,建立完備的中藥研發體系,持續擴大現有中西藥片劑、硬膠囊劑、顆粒劑、大容量注射劑批號藥品生產和市場開拓,推動製藥工業向集約化、規模化和集團化方向發展。到2025年,中藥材加工產業產值達到4.5億元。
5.積極發展特色糧食深加工產業。鼓勵特色中小企業發揮地方糧油資源優勢,積極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創新經營方式,主動拓展發展新空間,推廣小麥粉和食用植物油適度加工,增加優質粉、專用粉、專用油和營養功能性新產品供給。支持鮮濕面、速凍主食、雜糧等主食產業化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全穀物及食品,增加糙米、全麥粉、雜糧及其製品等綠色優質營養健康中高端新產品供給。積極開發休閒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飲料、保健食品、冷凍食品。依託國維澱粉公司150萬噸玉米澱粉項目,引進澱粉下游精深加工企業,推動澱粉向澱粉糖、賴氨酸、山梨醇、化工醇、檸檬酸等下游產品轉化。推進釀造工業發展,支持新世紀酒業、金江副食等企業擴大白酒、食醋等產品規模,加強新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提高糧食精深加工附加值。到2025年,糧食精深加工產業產值達到45億元。
6.配套發展飼草料深加工產業。立足全市畜牧業發展市場需求,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等方式,每縣(市、區)至少培育1戶集收貯、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專業飼草加工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耐貯存、易運輸、養分全的草粉、草粒、草餅、草捆等青綠飼料、青貯飼料;充分利用玉米、豆類、原料及釀酒、果汁等企業產生的酒糟、果渣等廢棄資源,通過濃縮、發酵、配方等物理化學工藝方法,發展精蛋白飼料、能量飼料,促進向專業化、特種化、保健化和顆粒化方向發展。引導企業充分利用我市豐富廉價的農作物秸桿資源,大力發展秸桿飼料加工業,形成飼草料加工產業集群。到2025年,飼草料加工能力達到500萬噸,其中秸稈飼料化利用達到430萬噸。
7.促進紙製品包裝及紡織產業升級發展。依託靜寧恆達公司、平涼寶馬紙業公司等龍頭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加快新產品研發生產,在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節能環保、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上下功夫。支持引導靜寧恆達公司大力發展低克重、高強度、功能化、定製化包裝製品,積極發展紙木、紙鋁、紙塑等新型複合包裝產品;支持引導寶馬紙業公司主動適應多元化消費市場需求,積極發展高檔衛生紙、面巾紙、餐巾紙、濕巾紙等生活用紙。依託涇川天纖棉業公司,積極引進戰略合作夥伴,加快20萬錠棉紗項目建設,積極實施彩棉紡紗、織布及其深加工。依託靜寧地毯產業園建設,大力發展中高檔特色地毯、掛毯和汽車座毯,不斷提升地毯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力爭到2025年,紙制包裝品產能穩定在40萬噸,紙制快速消費品產能達到10萬噸以上,棉紗生產能力達到30萬錠,地毯產能達到100萬平方米,產值達到25億元以上。
(五)配套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對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以崆峒區、華亭市、平涼工業園區為重點,按照“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面向工業生產的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服務型製造,不斷提升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
1.現代物流服務。引導工業企業加快物流業務整合、分離和外包,釋放物流需求。立足鐵路、公路等區域交通優勢,以平涼綜合物流中心等重點項目為依託,推進電子商務平台與物流信息化集成發展,建設城際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加強乳化炸藥、導暴雷管等危險品流向跟蹤、狀態監控和來源追溯的信息化管理,提高食品、農產品等冷鏈物流信息管理水平。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物流基礎設施,促進區域內運輸、倉儲、聯運等傳統物流企業功能整合和業務延伸,加快向現代物流服務提供商、供應鏈集成商轉變,提高現代物流發展水平。
2.設計研發服務。支持發展以功能設計、結構設計、形態及包裝設計等為主要內容的工業設計產業。支持企業加強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套用,面向製造業設計需求搭建網路化設計協同平台,開展眾創、眾包、眾設等模式的套用推廣,提升工業設計服務水平。支持工業企業與設計企業開展多種形式合作,擴大工業設計服務市場。
3.個性商務服務。引導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從提供設備,向提供設計、承接項目、實施工程、項目控制、設施維護和管理運營等一體化服務轉變,支持製造業企業掌握系統集成能力,開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鼓勵企業圍繞產品功能拓展,推動零件標準化、配件精細化、部件模組化和產品個性化重組,發展批量個性化定製服務。
4.信息外包服務。綜合利用5G、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工業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導信息系統集成服務向產業鏈前後端延伸,推動諮詢設計、集成實施、運行維護、測試評估、數據處理與運營服務等業務向高端化發展。積極促進信息服務業與其他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加快工業過程控制、自動化管理以及項目開發、工程監理、安全監控、數據信息系統維護外包等計算機軟體服務業發展。
5.節能環保服務。鼓勵製造業企業加大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研發力度,開展產品回收及再製造、再利用服務。加快發展契約能源管理、清潔生產審核、綠色產品(包括節能產品、環保裝備)認證評估等服務。推動節能中介機構為用能單位提供節能節水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等“一條龍”服務。引導企業與專業環保治理公司合作,開展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契約水資源管理等新型環保服務。
6.檢驗檢測認證。加強計量、檢測技術、檢測裝備研發等基礎能力建設,發展面向設計開發、生產製造、售後服務全過程的分析、測試、計量、檢驗等服務。加強先進裝備、智慧型光電、新型建材等領域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開拓電子商務等服務認證領域。培育一批技術能力強、服務水平高、規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檢驗檢測認證企業團隊。
四、產業布局
根據國土空間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優勢、區位條件以及產業基礎,立足不同縣域發展定位,加快推進產業布局最佳化調整,推動區域間產業差異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構建形成“中心帶動、錯位發展、多點支撐”產業空間布局,全力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優勢。
(一)中心帶動。即以崆峒區、平涼工業園區為核心,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引領、融合發展、綠色環保的原則,充分利用區位、土地、石灰石、電價、農產品等資源優勢,持續壯大現有工業體系。在智慧型光電、裝備製造、新型建材、高新技術、商貿物流等產業聚集上發力攻堅,全力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形成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二)錯位發展。即以華亭市、崇信縣、靈台縣、涇川縣為重點,依託華亭礦區、靈台礦區豐富的煤炭資源,重點發展綠色煤炭、環保火電、新型煤化工產業以及相關配套產業,推進煤電化、煤電冶、煤電熱、煤電材一體化發展,實現資源深度轉化和循環發展;以靜寧縣、莊浪縣為重點,依託果品、馬鈴薯、紙製品等優勢資源,積極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拓寬就業渠道,推動輕工產業在規模、質量、效益上全面提升。
(三)多點支撐。加快調整最佳化生產力布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集聚,構建主導產業突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工業園區(集中區)布局體系。“十四五”期間,原則上新建項目除礦山開採類項目外,其他工業項目一律向工業園區(集中區)集聚。培育形成以平涼工業園區為代表的產城融合型開發新區,以華亭、靜寧工業園區為代表的轉型升級型開發區,以涇川工業集中區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型開發區,以靈台、崇信、莊浪為代表的基礎培育型開發區。
1.甘肅平涼工業園區:積極承接發展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農副產品深加工、高新技術、商貿物流等產業集群,集中力量建設智慧型光電產業園、智慧型機器人集成園、中小企業創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建成全市產業綜合型園區,全力打造全市新型工業化示範引領區、產城融合型經濟功能區、全省營商環境示範區、西部欠發達地區趕超式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甘肅華亭工業園區:重點發展現代煤化工、能源電力、礦山機械製造、陶瓷建材產業,配套發展現代高載能、現代物流業,打造全市新型煤化工產業綜合示範園區。
3.甘肅靜寧工業園區:圍繞“靜寧蘋果”產業化開發,著力培育紙箱包裝、農產品深加工、地毯加工產業集群,配套發展現代物流產業,集中力量建設紙製品、地毯加工等特色產業園,打造全市綠色食品及輕工包裝產業示範園區。
4.涇川工業集中區:立足區位交通優勢,著力培育新型建材、農產品深加工、棉紡針織等產業集群,配套發展現代物流產業,集中力量建設紡織產業園、建築陶瓷產業園、中小企業孵化園,打造棉紡服裝和建築陶瓷產業示範園區。
5.靈台縣工業集中區:依託靈台礦區煤炭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優勢產業集群培育,著力培育煤電、醫藥、農產品加工、建材產業集群,積極打造煤電化一體化開發產業示範園區。
6.崇信縣工業集中區:發揮資源優勢,突出煤電轉化,著力培育電力、新型建材、裝備製造產業集群,論證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積極打造全市煤電和新型建材示範園區。
7.莊浪縣工業集中區:立足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緊盯勞動密集型產業培育,突出馬鈴薯、果品、食品系列產品開發,著力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積極打造全市馬鈴薯、果品深加工示範園區。
五、主要任務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突出抓好項目投資拉動、園區載體平台、產業“三化”改造、企業培育發展、創新體系建設、工業網際網路+、節能綠色低碳等重點工作,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條現代化攻堅戰,探索走出一條符合平涼地方特色的工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實施項目投資拉動推進行動。項目建設是撬動經濟發展的“總開關”,是牽動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是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的重要支撐。必須按照“發展抓項目”的工作要求,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以實實在在的項目投資拉動工業擴規模、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
1.夯實項目儲備基礎。按照項目建設“八個一批”“四個渠道”的工作思路,立足優勢資源轉化、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培育,深入研究對接國家產業政策、投資導向和市場環境,打破常規思維,創新謀劃思路,改進方式方法,突出比較優勢,提升深度精度,把項目謀劃同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相結合,同工業園區(集中區)建設發展相結合,同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相結合,抓緊謀劃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項目,論證一批產業深度開發、延鏈補鏈項目,儲備一批科技含量高、區域關聯度強的項目,爭取一批國家產業對口、政策支持的項目,確保全市工業項目庫動態儲備總量不低於2000億元。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深入實施“引強入平”戰略,不斷擴大開放開發,積極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構建外向型經濟發展格局。緊盯國際國內領先技術、領頭企業、領軍人物,敏銳捕捉機遇,主動對接聯絡,突出產業深度開發和延鏈補鏈,創新方式,有的放矢,精準招商。建立“清”“親”政商關係,為企業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投資環境,健全以政府為指導、專業隊伍為骨幹、中介組織為輔助、園區為載體、企業為主體的招商機制,通過組建招商小分隊上門招商、委託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爭取更多的重大項目和知名企業落戶平涼,實現引來一個項目、建設一批工程、帶動一個產業。
3.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堅持上大項目、大上項目、上好項目,千方百計增加有效投入,既要抓好一批能夠強力支撐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大項目,又要抓好一批能夠產生集聚發展效應的中小型項目,加快形成大項目“頂天立地”、中小項目“鋪天蓋地”,大中小項目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建設格局。嚴格落實“三個一”包抓責任制和“六個清單”管理制度,協調解決好項目建設規劃、用地、環保、融資等方面難題。建立項目建設倒逼機制,實行目標管理,強化督查調度,全程跟蹤推進,促使前期項目儘快落地建設、在建項目及早建成、建成項目早日達產達標。力爭到2025年,實施重點工業項目280個以上,新增建成投產項目100個以上,完成項目投資300億元以上。
(二)實施園區承載能力提升行動。工業園區(集中區)作為工業產業集聚的有效載體和平台,在區域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須充分發揮其集約生產要素、最佳化產業布局、承載項目建設、推進集聚協作的經濟發展功能,通過加強統籌規劃,提升基礎配套,增強功能優勢,推動產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全面提升園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努力把工業園區(集中區)打造成為全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引領區、產業聚集的大平台和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1.拓寬園區投融資渠道。綜合運用政策、市場、金融等手段,依託各類投融資平台,提升工業園區(集中區)自身建設發展的造血能力。支持縣(市、區)政府採取財政資金注入、盤活閒置國有資產、吸納民間資本、引入戰略投資夥伴等多種方式,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投融資平台,創新投融資方式,擴大融資規模,提升投融資能力,為園區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壯大提供資金支持。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支持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PPP等資本合作模式投資工業園區(集中區)污水處理、集中供熱等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等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破解工業園區(集中區)投資不足難題。
2.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著眼項目落地和企業入園承載需求,堅持“產業集聚、企業集中、土地集約、配套完善”,對工業園區(集中區)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科學布局、整合推進,著力加快道路、電力、供熱、供水、通信、治污等基礎設施和為企業服務的公共信息、技術、物流等服務平台,不斷提升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和公共服務設施利用率。推廣套用多層標準廠房、公共租賃廠房,切實降低企業、項目入園成本,提高單位土地利用率。強化工業園區(集中區)與所在城區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統籌布局建設公共運輸、市政設施、對外物流、就業食宿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快通信網路、光纖寬頻、智慧園區等設施建設,持續提升工業園區(集中區)信息網路支撐能力。加快推進園區“殭屍企業”出清和“五未土地”處置,積極開展“標準地”出讓和“熟園區”建設工作,切實降低項目、企業入園成本,提升園區項目吸引度和承載力。力爭到2025年,省級工業開發區基礎設施至少達到“九通一平”,其他工業集中區達到“七通一平”配套標準。
3.創新園區運營模式。探索多元化的工業園區(集中區)建設運營模式,加快推行園區垂直化管理,實體化運行。支持園區與中東部地區開發區以及戰略投資者等各類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政府與政府共建、政府與企業共建、企業與企業聯建等方式,合作共建產業示範基地、創新孵化器、中小企業創業園等特色產業示範園區,吸引東部地區大企業投資領辦園區,組建和引進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園區開發投資公司,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積極探索建立企業參與工業園區(集中區)開發建設的會商議事決策機制,支持企業按照共建共享原則參與工業園區(集中區)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
(三)實施產業“三化”改造助推行動。加快推進煤炭、電力、建材、裝備製造、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三化”改造步伐,不斷提升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1.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通過支持重點產業延鏈、補鏈、固鏈、強鏈,培育行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或瞪羚企業,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推動全產業鏈最佳化升級,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加快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最佳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2.提升企業智慧型化水平。以煤炭、電力、建材、裝備製造、物流產業為重點,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成長性好的重點中小企業為支撐,積極引導支持企業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全產業鏈的推廣套用,開展協同辦公、運營管理、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等信息技術集成套用,培育新增 “數字”工業企業10戶。開展規模以上企業智慧型製造示範推廣,建成10個左右的智慧型工廠(車間)。加快中小微企業上雲步伐,引導支持中小微企業以提升企業發展能力、解決實際業務問題為出發點,依託雲平台和套用設計、生產、行銷、辦公、財務等雲服務,有效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效率。
3.加快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大力開展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創建,培育綠色設計產品,提高傳統產業綠色化水平。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步伐,推進工業園區完善產業鏈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區域產業實際,以煤炭採選、火力發電、水泥石料、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為重點,選擇一批工藝技術裝備先進、產品市場較好、基礎工作紮實的企業,完善工藝技術路線布局,實施清潔生產提標改造,開展綠色工廠創建活動,推動綠色產品研發設計,從源頭推進產品綠色化。
(四)實施企業融通發展培育行動。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是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者,也是推動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圍繞煤電化、智慧型製造、綠色建材、農產品加工等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相互依託、資源配置更富效率的市場主體。
1.培育發展大型企業集團。突出大型企業集團的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做大做強現有優勢企業,培育建辦新興骨幹企業,形成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重要支柱。支持現有企業兼併重組、資本市場掛牌融資、引進合作夥伴、政策引導扶持等方式,迅速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實現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圍繞優勢資源深度開發和重大項目建設,引進催生建辦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品牌經營、專業服務、系統集成、產業鏈整合等方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區域產業發展骨幹和支撐力量。
2.加大規上企業培育力度。發揮培育政策激勵導向作用,對發展潛力較大的工業企業開展摸底,建立規下轉規上企業培育後備庫,開展跟蹤培育工作。全面落實“一業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政策措施,著力解決企業管理、技術、人才、市場及項目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通過定向幫扶,解困度難保一批,項目投產增一批,培育發展升一批,擴能增效返一批,篩查漏統補一批,促進“規下轉規上”工作常態化,把小微企業培育成規上企業,把規上企業培育成龍頭骨幹企業。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量達到240戶。
3.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全面落實國、省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準”原則,進一步放開競爭性經營行業和投資領域,鼓勵和支持創辦中小微企業。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引導和促進各類社會資源向中小微企業配置,著力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突出難題,不遺餘力做好紓困解難工作,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引導和支持中小微企業專業化發展,苦練內功,積蓄後勁,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走“專精特新”發展路子,培育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專注於細分市場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五)實施創新體系建設引領行動。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協同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1.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和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套用的主體。瞄準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帶動作用強的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產品和技術,有組織地開展重大科技攻關,促進創新成果工程化產業化。圍繞裝備製造、新型煤化工、陶瓷建材、輕工紡織、醫藥製造等重點行業,加大重點產品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前瞻性技術攻關,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重點創新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5%,重點骨幹企業達到2%以上。
2.加強企業技術改造。鼓勵引導企業採用先進適用新技術新工藝,對現有企業生產設施、工藝裝備、生產線進行改造提升。支持企業改造提升研發設計、試驗驗證、檢驗檢測等基礎設施及條件,支持工業園區公共服務平台升級改造。完善和落實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逐步提高技術改造投資在工業投資中的比重。注重把企業技術改造同兼併重組、淘汰落後、流程再造、組織結構調整、品牌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建設能力,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3.加快創新平台建設。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動,依託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設施、專業團隊、技術積累等優勢,建設以科技人員為核心、以成果轉移轉化為目標的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創新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為切入點,創建國省企業技術(工程)中心,培育形成以1戶產業戰略聯盟和技術標準聯盟為引領,2戶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為示範,15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帶動的創新平台支撐體系。健全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培育新增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及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平台5個,培育新增國家級平台1—2個。
4.加強名優產品培育創建。全面落實《平涼市貫徹落實支持企業科技創新若干措施的實施意見》等各項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實施工業“三品”專項行動,加強質量標準引領,提高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完善質量管理體制。大力支持企業開展新品研發和品牌創建,發揮品牌帶動效應,引導和支持企業創建省級名牌產品,鼓勵一批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衝刺中國名牌和世界名牌,扶持一批特色優勢突出的骨幹企業創建省級名牌,培育形成一批以地理標誌、集體品牌、企業名牌等為載體的區域品牌。
(六)實施工業網際網路+構築行動。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高質量發展中增長提升“倍增器”、發展方式“轉換器”和產業升級“助推器”的作用,打造以“新基礎築基、新技術創新、新載體開放和新服務共享”為重點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體系,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加快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提升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水平,持續推動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濟發展水平。
1.新基礎築基。藉助國家5G網路布局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快5G組網建設,加速推進實施一批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5G基站3089個,完成全市重點區域和場所5G組網建設,拓展網路經濟發展新空間,為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支撐。鼓勵引導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推進制造業全面提升自動控制和感知硬體水平,促進感知硬體與生產設備融合,實現自動感知環境、獲取信息和傳遞指令,滿足科學決策、智慧型設計、合理排產等智慧型決策與生產的需求。
2.新技術創新。推廣工業軟體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生產管理、市場流通、售後服務、回收再製造等環節廣泛套用,特別重視ERP(企業資源計畫系統)、MES(生產過程執行系統)、SCM(供應鏈管理系統)和DSS(決策支持系統)的融合推廣套用,在自動控制和感知硬體基礎上,打通生產流程數據、產品數據流和供應鏈數據流,構建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業務活動的工業大數據分析套用,提高系統集成度,促進生產工藝改進、生產效率提升和生產流程最佳化。企業數位化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0%。
3.新平台開放。匯集市場監管、運行監測、節能環保政務服務和金融、科研、法律等社會資源,整合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等環節共性服務,建設平涼市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經濟運行監測、智慧型物聯、產品遠程監控、故障診斷、工業品發布,財務管理、人才資源、運營管理等工業微服務,幫助企業提升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
4.新服務共享。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整合數據資源,引導推動各大數據中心和私有雲數據開放共享,打造工業數據有效流動和分析網路,實現智慧型化生產、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生產等製造模式,促進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依託公共雲平台、工業智慧型雲平台,為產業開發和企業經營提供工業雲解決方案。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積極加入工業雲和智慧型服務平台,實現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數據的存儲、通信與分析,形成智慧型化決策系統。企業電子商務套用率達到70%。
(七)實施節能綠色低碳發展行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工業發展和生態環保的關係,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以推進設計開發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為目標,立足節約、清潔、低碳、循環、安全發展,加強工業領域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工業節能節水、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不斷增強工業綠色發展能力。
1.大力推行能效提升。堅持節約優先,大力推進能源消費革命,提高工業能源利用效率,促進企業降本增效,加快形成綠色集約化生產方式。立足“雙控”目標,嚴格主要產品能耗限額和能效標準,圍繞工業生產源頭、過程和產品三個重點,實施工業能效提升計畫,推動重點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的推廣和套用,提高企業能源利用效率,支持工業企業建立完善能源管理體系。深入開展重點用能企業對標達標、能源審計和能源清潔度檢測活動。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加快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和電力需求側管理。
2.強化工業節水。根據自身水資源條件,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最佳化配置水資源,健全高耗水行業用水限定指標和新建企業(項目)用水準入條件。大力推廣工業用水重複利用、高效冷卻、熱力和工藝系統節水、洗滌節水、工業給水和廢水處理、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等通用節水技術和生產工藝,組織實施重點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加快節水技術和產品的推廣使用,提高工業用水效率。推行用水定額管理,培育一批節水型企業。加強廢水綜合處理,支持工業園區(集中區)廢水集中處理後實行中水回用,減少水循環系統的廢水排放量,實現廢水資源化和梯級最佳化利用。
3.推進資源綜合利用。以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為重點,積極探索各類工業廢棄物再利用模式,大力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不斷提高廢棄資源的梯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水平。圍繞煤化工、造紙、製革等重點行業,加強清潔生產審核,推動企業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提高企業清潔生產水平。強化安全、環保、能耗、質量、土地等指標約束作用,嚴格執行環境保護、能源資源節約、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產品質量、職業健康等方面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嚴防新增落後產能,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新增產能規模。
4.構建工業循環體系。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動重大低碳技術的示範套用。圍繞能源化工、傳統產業提升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著力引進補鏈企業,構建煤電化、煤電冶、煤電材、農產品加工等循環經濟產業鏈,探索建設“產業大循環、區域中循環、企業小循環”的循環經濟模式。以工業園區(集中區)為重點,通過上下游產業最佳化整合,構建水循環網、能源循環網、垃圾處理網、公用輔助共享網“四大循環網”,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建成一批國家級、省級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園區,構築梯度循環的工業產業體系。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協調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市工業強市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牽頭抓總工作職能,統籌協調推進工業重大項目建設,及時解決工業高質量發展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創新工作方式和協調服務手段,完善工業經濟監測網路和指標體系,加強工業生產要素銜接,對企業生產經營及項目建設當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共性問題,及時分析研判,跟蹤協調解決。對重大工業項目繼續實行市級領導聯繫制度,領導小組各成員充分發揮工作職能,加大對工業的支持力度,做到力量向工業集中、政策向工業傾斜,資源向工業配置,資金向工業投放,營造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社會配合的良好氛圍,形成促進工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用足用活國家和省市有關扶持企業發展的金融、財政、稅收等各項優惠政策,積極拓寬和創新融資渠道,加大市、縣(市、區)財政對工業發展的投入,擴大社會融資規模,切實解決工業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問題。深入研究國、省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積極爭取國家、省上專項資金扶持和基金投資,集中傾斜支持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完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整合政府投融資平台,促進金融與財政、產業政策融合,引導金融機構圍繞重大項目、中小微企業、高新產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等擴大信貸支持;積極支持和鼓勵發展多種金融機構,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金融市場,鼓勵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鼓勵條件成熟的企業進行股權融資、上市融資或發行債券;積極建立各種所有制並存或混合所有制形式的產業發展基金或創業風險投資基金,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引領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重視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加緊培養一批領軍型創新人才和一支素質高、善經營、懂管理、適應市場競爭需求的企業家隊伍。落實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編制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引進目錄,深入實施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引進計畫,制訂並落實有利於吸引工業和信息化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和收入分配機制,營造尊重人才、鼓勵創業的良好發展環境。健全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大力推進校地、校企合作,重點培養工業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全面提升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的素質。加強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培訓,努力培養適應企業發展要求、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
(四)強化項目用地保障。探索建立以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產出效益、繳納稅收等為指標的分區域、分行業工業用地標準體系,對達不到標準的工業項目不予供地或對工業項目用地面積予以調整。優先確保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工業項目用地,對技術領先、競爭力強的工業項目用地做到應保盡保,年度新增用地計畫重點支持工業項目建設。大力推進“標準地”出讓改革試點,加快“殭屍”企業出清,“五未”用地消化,清理閒置土地,努力盤活存量土地、最佳化增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按照政策對多層標準廠房給予補貼,促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和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最佳化營商發展環境。全面落實國務院《最佳化營商環境條例》和省、市出台的《大力支持省級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的若干措施》《平涼市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二十條》《平涼市招商引資項目市級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實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優惠政策“不來即享”制度,實行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幫辦代辦服務機制,推行“一站式”、快捷化、“保姆式”服務。積極督促協調相關部門認真落實各項惠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對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開闢“綠色通道”,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涉企問題摸排梳理和化解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為企業排憂、紓困、解難,促進市場主體充分釋放潛能,努力營造重商、親商、愛商、富商投資環境。
(六)強化督查考核。堅持把工業發展同各級各部門工作考核緊密結合起來,制定重點工作目標責任制,定期督查了解各縣(市、區)和市直有關單位對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細化、任務分解和組織領導落實情況,重點督查年度重點工作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主要指標完成等情況,確保各項目標任務按期完成。積極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和終期評估,加強規劃實施監測工作,及時提出評估報告和對策措施,及時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考核辦法,科學設定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每年對各縣(市、區)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進行考核,並將考核結果列入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嚴格落實考核獎懲,加強對考核結果的套用。
七、支撐項目
圍繞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項目建設,與縣(市、區)及重點企業反覆對接,謀劃論證煤電化、智慧型光電、綠色建材、先進制造、農產品加工、工業綠色發展、清潔生產7個方面的項目179項,概算投資2400多億元。其中:煤電化項目25項,概算投資1966億元;智慧型光電項目10項,概算投資36億元;新型建材項目33項,概算投資29.5億元;先進裝備製造項目15項,概算投資19億元;農產品加工項目24項概算投資53億元;工業綠色發展項目53項,概算投資274.8億元;清潔生產類項目19項,概算投資22億元。
政策解讀
《平涼市“十四五”工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平涼市政府同意印發,現解讀如下:
一、規劃編制背景及依據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與“十三五”比,“十四五”平涼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環境和任務發生深刻變化,原有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兼顧質量效益,加快產業集聚,推動融合發展,堅持綠色低碳,才能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
本《規劃》對接《中國製造2025》、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國家戰略,堅持以《“十四五”隴東南區域發展規劃》《甘肅省“十四五”製造業發展規劃》及甘肅省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1+N+X”政策體系為指導,依據甘肅省、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
二、規劃編制過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2019年7月,市政府“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會議召開後,在市委、市政府周密部署下,在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市工信局高度重視,及早謀劃,成立了由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迅速啟動了“十四五”工業領域規劃編制工作。一是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制定編制體系。全面調研總結“十三五”新型工業化發展規劃執行情況,認真學習黨中央和習總書記關於經濟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相關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省、市關於平涼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定位等政策檔案,分析研究政策,把握髮展態勢,制定了《全市工業領域“十四五”規劃編制指導意見》,確定了專題研究、問題分析、專項規劃及支撐方案四個層次的全市工業領域規劃編制框架體系。二是加強謀劃對接,靠實重大項目。堅持把項目謀劃作為編制規劃、支撐發展的關鍵環節,緊盯煤電化冶、綠色建材、智慧型製造、農產品加工等重點產業,深入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導向,與各縣(市、區)、重點企業反覆對接,建立了“十四五”工業領域重大項目儲備庫。三是統籌安排部署,加快編制進度。根據工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編制體系,抽組精幹力量,組成編制工作小組,研究確定規劃總體思路和編制大綱,分工協作,紮實推進規劃編制工作。2020年3月,完成了規劃初稿編制。四是反覆銜接論證,提高編制質量。在規劃編制整個過程中,我們廣泛徵求吸納各縣(市、區)、市直有關部門、各工業園區(集中區)和重點企業意見建議,充分銜接省、市《規劃綱要》和省級有關專項規劃。2021年11月25日,邀請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省上有關專家和省工信廳相關處室、市直有關部門對規划進行了評審論證。根據專家評審意見修改完善後,提交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審查。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和市五次黨代會、市上“兩會”召開後,我們再次對規划進行了修訂完善,形成了目前的《規劃》。
三、規劃主要框架及內容
《規劃》共分七個部分,3.1萬餘字。
第一部分,發展基礎與環境。主要從規模總量、產業結構、集聚水平、創新能力、融合發展、綠色體系6個方面總結了“十三五”工業發展取得的成效,分析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發展機遇、支撐條件、區位交通3個方面分析研判了“十四五”工業發展面臨的政策機遇和基礎環境。
第二部分,總體要求。緊抓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機遇和省、市目標定位,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大力推進重點產業鏈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確定了創新驅動、質量效益、產業集聚、融合發展、綠色低碳、開發開放6條基本原則。圍繞綜合實力、質量效益、創新能力、投資拉動、兩化融合、綠色發展6個方面提出了32項發展指標。到2025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35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30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30%和32%;完成項目投資300億元以上,建成投產項目100項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240戶。
第三部分,產業發展重點。依據產業發展基礎,對接市委五次黨代會和市上“兩會”確定的奮鬥目標和重點工作,修訂完善了5個方面的產業發展重點,逐產業明確了發展方向、目標和支撐項目。一是全力推進煤炭分質利用產業發展。重點培育打造煤炭綠色智慧型開採、環保火力發電、現代煤化工、資源綜合利用4大產業,實現煤炭資源分級分質梯級利用。二是積極推進智慧型製造產業發展壯大。重點培育光電信息、節能環保裝備、礦用機械、電工電器4大產業集群,全面提升裝備製造業發展水平。三是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水泥及製品、環保石灰、高品質陶瓷、新型牆材、裝配式建築、建築石料7大產業,全面提升綠色建材產業規模效益。四是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多元發展。重點發展肉牛、果品、蔬菜、中藥材、糧食、飼草料精深加工和紙製品包裝及紡織產業,實現農產品加工產業化、集群化發展。五是配套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設計研發、個性商務、信息外包、節能環保、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為工業生產和產業升級提供服務保障。
第四部分,產業布局。依據國土空間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各縣(市、區)資源優勢、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發展定位,加快推進產業布局最佳化調整,構建形成“中心帶動、錯位發展、多點支撐”的產業空間布局,實現差異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中心帶動”:即以崆峒區(包括平涼工業園區)為核心,在智慧型製造、綠色建材、高新技術等產業上發力攻堅,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總量規模,形成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錯位發展”:即以華亭市、崇信縣、靈台縣、涇川縣為重點,依託煤炭資源開發,重點發展綠色煤炭、環保火電、新型煤化工及相關配套產業,推進煤電化一體化發展,實現資源深度轉化和循環利用;以靜寧縣、莊浪縣為重點,依託果品、馬鈴薯、紙製品等優勢產品,積極推進精深加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農產品加工及輕工產業在規模、質量、效益上全面提升。“多點支撐”:即以各工業園區(集中區)為工業發展主陣地,推動企業集中,產業集聚、資源集約,實現規模發展,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優勢明顯的產業集聚區。
第五部分,主要任務。重點實施項目投資拉動、園區承載能力提升、產業“三化”改造、企業融通發展、創新體系建設、工業網際網路+、節能綠色低碳7大行動,全力支撐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圍繞“十四五”工業發展思路目標、重點任務,著眼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出了完善協調推進機制、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項目用地保障、最佳化營商發展環境、強化督查考核6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第七部分,支撐項目。經與縣(市、區)及重點企業反覆對接,謀劃論證煤電化、智慧型光電、綠色建材、先進制造、農產品加工、工業綠色發展、清潔生產7個方面的項目179項,概算投資2400多億元。對“十四五”工業項目儲備庫,我們將結合重點產業鏈建設,加強與市直相關部門銜接,深入謀劃論證,繼續充實完善,實行動態管理。